时间:2022-06-24 05:24:17
导语:在企业家访谈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娱产业步入高速增长的新时期。艺人经纪公司对于中国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2002 年 10 月,《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文化部令第 25 号)正式实施,第一次允许在公司名称中使用经纪一词。艺人经纪此种全球通行的影视服务,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不可小觑。当今社会,绝大部分艺人无论个人或团体,素人出身或演艺院校毕业均签约于经纪公司或工作室,由专业团队培养、规划其演艺生涯并打理演艺业务,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影视剧出演、舞台活动演出、唱片/单曲打造、节目主持、时尚走秀、广告代言、公益活动等等。
国泰君安在报告中表示,在经济放缓所引发的口红效应下,由于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以及新世代年轻人的娱乐消费偏好,未来高水准的全能型艺人在国内将供不应求,预计到 2020 年,内地艺人经纪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30%左右[1]。但与此同时,一方面,艺人市场青黄不接、艺人同质化严重、艺人与经纪公司纠纷等现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艺人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资本与媒介的策划包装下,艺人越来越呈现出商业产品与媒介品牌的特性。由此可见,如何运营、维护好艺人这一特殊产品,成为亟需切入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第一,挖掘艺人特殊属性,明确经纪公司艺人定位。目前娱乐消费市场上存在的艺人同质化严重、艺人转型失败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经纪公司对艺人特性的认知不够深入。本文把艺人视为一般商品和特殊媒介产品的结合,并分析其偶像特质,对艺人经纪公司培养与打造艺人、深入挖掘艺人潜质并进行市场定位及营销包装提供理论参考。
第二,为艺人经纪的具体运营提出针对性策略,促进艺人经纪行业良性发展。根据艺人经纪的人文性特质,分析艺人产品的生产策略;根据艺人经纪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型,分析其市场管理策略;根据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品牌性,分析艺人经纪的品牌传播策略。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第一,本文综合运用跨学科分析,研究视角另辟蹊径,独具学理价值。在以往,艺人仅被视为艺术创作的主体从文学、戏剧学角度来研究,而本文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理论进行交叉分析,把艺人作为特殊的人、商品及媒介产品来思考,总结出艺人身份的多重属性,并通过挖掘艺人经纪的相应特性从而得出艺人经纪运营策略。此研究切入点独具新意,弥补了学术空缺;研究思路层层深入,具有理论深意。
第二,本文全篇论点与论据均紧贴时代,为现有艺人经纪理论提供及时的学理补充。由于社会及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艺人多重属性也越来越突出。而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过于陈旧,现有的研究又流于案例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逻辑。本文应恰好能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增添时代感并提供学理补充。
1.2.2.2、 实际意义。
本文所有案例及论证分析都基于实际、紧贴时代脉搏,故所得出的策略建议对企业、市场及社会良好可持续发展具备启示作用。从企业角度来看,据业界预测,未来三到五年,国内会出现至少 3-5 家市值 200亿量级的专门型艺人经纪类的上市公司。随着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陆续推出泛娱乐战略、大文娱计划,华谊、光线等传统大型民营影视集团依旧坚守,艺人领域作为核心资源,即将成为必争战场。在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艺人经纪的运营与管理,将成为企业杀出红海的制胜法宝。从市场角度来看,泛娱乐势不可挡,资本不断涌入,给市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市场规制及行业规范的出台、对中国艺人经纪产业的合理引导势在必行。从社会角度来看,在新媒体语境下,艺人属性又产生许多新的变化,本文从新的角度去及时把握、分析变化,以期对中国文娱市场发展产生良好积极作用。
1.3、 文献综述。
根据作者文献检索和资料搜集的结果,艺人经纪的相关着作存在不多,尚未形成成熟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艺人经纪的概念还未有明确定义,因其属于文化经纪范畴,主要服务对象是艺人,由此笔者参照文化经纪的概念,把艺人经纪定义为:在文娱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居间、等)并收取佣金的行为,业务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影视剧出演、舞台活动演出、广告代言等。另外,针对明星、艺人、偶像、演员四个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参照较为成熟的日本娱乐圈的划分标准,作以下说明:明星更多时候是指代一种属性,演员、偶像、歌手、主持人有了名气的都可统称为明星,我们甚至还讲政界明星、体育明星等等;艺人指代一种职业,演员和偶像是艺人职业下依据工作内容细分的小职业。本文选取的艺人的研究范畴即广义上的娱乐工作者,包括且不限于演员、歌手等。
1.3.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艺人经纪产业起步较晚,相关学术着作也存在不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尚未形成专着。关于艺人经纪的概述可在文化经纪的相关专着里略见一二,如:颜海、彭桂芳、蒋冬青主编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只在文化经纪职界一章中提到演艺经纪人,略述了演艺经纪人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专业素质要求、认证制度、自律与行业管理。其他相关专着还有胡晓明、肖春晔编着的《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何衡主编的《经纪原理与实务》、蔡正鹤主编的《文化经纪人培训教程》、肖学文主编的《经纪人与文化市场》。笔者在中国知网及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上以艺人、明星及经纪等关键词进行交叉搜索,发现与艺人经纪相关的电子期刊共达 29 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模式、艺人经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艺人营销推广策略、经纪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
第一,关于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模式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艺人经纪产业商业运行的最优模式。贺朦的硕士论文《中国演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研究》探讨了演艺经纪产业商业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及特点,并详细剖析经纪公司和经纪个体的盈利模式。文章认为,目前我国演艺经纪公司盈利模式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运行机制不成熟;相应利润屏障未建立;完整产业链未形成,盈利模式单一[2]。邱乐乐的《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整合分析以华谊兄弟为例》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提出艺人经纪是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业务之一,可与电影、电视剧业务协同发展。这有利于集团在价值链条上进行资源的配置优化、提高利用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李扬眉的《国内外艺人经纪业运作模式比较及探讨》对日韩、欧美、香港的艺人经纪模式进行了特点分析与比较,归纳出成熟艺人经纪行业的共同特点:产业链式运营,集团化背景;专业化程度较高;执业环境规范,行业法规完善。袁玥(2010 年)详细剖析美国娱乐经纪业四巨头,以中介视角切入,分析美国娱乐经纪公司的商业模式。在美国,由于娱乐业内的反垄断传统,经纪公司的独立性与中介性更为显着。陶陶的《浅析韩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以韩国 S.M. ENTERTAINMENT 公司为例》从流行文化的角度切入,从前期准备、产品制作、产品营销、后期盈利四个阶段探讨以 S.M.为代表的韩国娱乐经纪公司商业运作模式特点,通过对韩国流行文化商业化的分析,得出对中国经纪公司的启示。
第二,关于艺人经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
关于此方向的研究,学者们大多采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公司内部运营。王杉的《影视经纪公司运营模式研究》引入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理论,勾画出影视经纪公司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并分析其核心竞争力来源。文章把经纪公司的网络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纯经纪模式、联盟模式、一体化模式[3]。杨德玲发表的《明星制造: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以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理论为依据,认为明星产品的制造和价值创造契合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从市场导入、成长、成熟到衰退。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明星四层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并为经纪公司有效维护与延长明星生命周期提出合理建议。崇袁的《娱乐经纪公司的品牌经营研究以 S.M. Entertainment 为例》从品牌角度入手,结合韩国娱乐经纪公司 S.M. Entertainment 的成功经验,提出打造娱乐经纪公司形象标签的重要性。文章认为娱乐经纪公司的经营不应止步于内容制造,应从艺人主导转向经纪公司品牌主导,实现品牌化经营转型。
第三,关于艺人营销推广策略的研究。
国内的明星包装及艺人推广策略还未形成成熟体系,学者们大多运用对比分析法,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给予内地艺人营销以启示。胡小奇的《中国内地明星包装与推广系统研究》旨在探索出一个适合当代中国大陆的中国明星包装与推广系统。文章基于内地明星包装推广现状,运用案例分析法、中外对比法,通过剖析喜天影视传媒实例及欧美明星制范式等研究明星的包装与推广系统。陈耀竹、胡如虹的《台湾经纪公司评选新艺人之研究》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在模糊环境下为台湾经纪公司构建了一套评选新艺人的模式。谢一冰(2012 年)运用案例分析法、中外对比法,通过对华谊兄弟的明星运作模式的剖析,探究适合我国电影产业的明星制体系。
第四,关于经纪人制及法律法规建设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大多来自于法律方向的相关学者,专业性较高。张建凤(2010 年)通过分析美国创新艺人经纪公司成功经验,探索美国明星经纪人制度及其成功之处,对比我国的明星经纪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对完善我国明星经纪人制度的几点启示,如建立明星经纪人的培养与审核机制、加强明星经纪人法规建设等。唐燕蕾(2008 年)通过剖析我国内地现阶段的明星经纪人制,归纳出现存问题:经纪团队专业人才及职业素质的欠缺;行业协会或其他自律组织的缺位;经纪人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文章针对问题,提出了经纪人素质建设、自律组织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于涛的《我国演艺经纪制度法律研究》从法律角度入手,对演艺经纪合同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如经纪合同的性质、生效要件、双方权利义务、解除方式等。文章针对演艺经纪合同中分成比例及合作期限不合理、双方权利及义务不对等等诸多乱象给出了对应指导意见:针对演艺纠纷的司法解释的出台、经纪合同的备案审查等等。
除此之外,笔者还搜索到一些实例调研及访谈整理,虽学术水平不高,但却存在不小的实际意义。赵宁宇、杨紫苏等人的《中国演艺经纪公司调研报告》通过对中视影业、拾捌文化、上海唐人、光线传媒、君为天美、唐德凤凰、荣信达、金英马、小马奔腾、华谊兄弟的实例研究,分析中国演艺经纪公司和演艺经纪人制度的积极意义及负面影响,并提出战略展望。李小虫的《纵论经纪 解析韩流与韩国 DR 公司中国艺人部经理沈凌对话》提出经济活动是一种市场活动,经纪活动中,需要把艺人身上被大众广泛接受认可的特点放大推广,进行市场化包装。张琛的《演艺经纪:
从个人价值到品牌价值》立足蒲剑教授与黄晓明工作室 CEO 黄斌的访谈。文章提出:品牌意识是演艺经纪业的基石;输出主流价值观是品牌运营的关键;人才储备是经纪团队成长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于艺人经纪的研究积极性很高,一些领域的研究也较为深入,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总体创新性不够;对艺人经纪公司的运营模式研究多停留于表面,并未挖掘其产业特性形成深入研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与中国学者对于艺人经纪产业的学术探究相比,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国外研究相对较早,但时至今日,还并未形成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系统性权威论着。当然,国外对艺人经纪产业的探究更加成熟与丰富,其中不乏一些深入性研究可为中国内地的艺人经纪产业提供理论补充及借鉴。外国学者关于艺人经纪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经纪人制度的研究。
从笔者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集中于对经纪人制度进行研究,他们大多以法律视角出发,分析艺人、经纪人、经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探讨经纪人制度的发展完善。欧美等国的演艺经纪人又称为明星人,即在好莱坞,经纪人(明星人)担任着演员(明星)与制片人之间的桥梁作用。Slater.R.在其着作《好莱坞首席明星人》中,对头号经纪人 Michael Ovitz 及其领导下的 Creative ArtistsAgency(创新艺人经纪公司)做了深入分析及挖掘。在这之后,国内学者王贤清、万山对此着作进一步归纳整理,更系统的研究 CAA 模式及其发展,形成着作《好莱坞操盘手》。Koh Siok 和 Tian Wilson 研究经纪人、经理人与艺人间权利的约束与制衡,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过程中的博弈与冲突。此外,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Janet Wasko 的学术巨着《How Hollywood Works》对好莱坞电影产业下的经纪人制度进行深入剖析。2015 年 JL Ordelinfont 在《Vniversitas》上发表的的学位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演员及歌手的经纪合同为案例分析了相关法律制度。
第二,关于艺人经纪产业盈利模式的研究。
此方面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可零散见于一些经典的经济学专着中。关于盈利模式,国外的学术思想根源来自美国学者 Adrian J. Slywotzky 的《The Profit Zone:HowStrategic Business Design Will Lead You》,他提出利润区来自盈利要素间的匹配度,盈利模式即要素间的组合和匹配模式。奥地利经济学家 Kirzner 从市场信息的角度对产业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Kirzner 认为企业家本质上是一种经纪人,他们担任着市场缔造者的职能,善于感知市场、捕捉机会、实现盈利。
第三,关于艺人经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
目前涉及到艺人经纪产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学者们多以某一艺人经纪公司或某一演艺行业出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成果足够深入却不够系统。美国西北大学营销学教授 Philip Kotler 和艺术管理教育家 Scheff Joanne 的着作《Strategies forMarketing: the Performing Arts》探究了演艺产业的市场发展和营销管理策略。美国中田纳西州州立大学教授 Geoffrey Hull 在其着作《The Recording Industry》中将音像产业的发展置于经济及历史语境下阐释,对其战略运作、生产营销等做了细致剖析,总结出一套美国娱乐业的运营发展规律。此外还有《New Developments for J AudreyEllison International Artists Management》进行 J Audrey Ellison 的案例分析,研究经纪公司的内部运作管理。
第四,关于艺人经纪公司具体业务的研究。
此方面研究多为明星包装系统、艺人推广策略的分析阐释,实际应用价值较高,但学理性不够充分。陈江燕编译的《欧美:明星是这样经纪的》对美式明星经纪体系进行了关键词阐释及案例分析,文中阐释了包装、明星制、优胜劣汰等相关概念。通过对好莱坞演员及歌坛明星如玛丽莲梦露、猫王等的经典案例剖析,总结出偶像本人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其形象的生命力有多强才是最重要的的结论。
文中创造性的提出商业化社会包装概念,阐述明星包装的重要意义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这种本不应存在的虚幻弥补了处于无尽信息与人际沟通之间的真空地带,化为一种真实的存在。虚幻而华丽的包装使明星走向神坛,吸引大众目光并成为平凡现实生活的最佳代言人[4]。
综合上述,国外学界对于艺人经纪的研究范围更聚焦、研究内容更前沿。但与此同时,艺人经纪独立的理论基础尚未形成,且研究领域过于聚焦,宏观视野稍显不足。艺人、经纪人与经理人个体关系的特性并不能体现产业整体的运作规律;具体业务的探究也无法解释艺人经纪模式的形成、运营策略的发展。
目前来看,尽管国内外学者积极性很高,艺人经纪产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丰富,但是整体看来,理论深度及宏观视野仍显不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文娱产业交流碰撞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外学者们还需进一步探究,互相学习借鉴,共同促进艺人经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交叉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艺人经纪内容的相关专着、期刊论文等相关文献;在对文献信息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交叉研究法: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大众消费心理等相关理论对艺人及艺人经纪特性做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法:在部分章节的研究中,通过对我国艺人经纪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与韩国、日本、美国等的对比,分析运营管理手段的优缺点,为内地艺人经纪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意义。专家访谈法:通过与艺人经纪从业人员的访谈,了解艺人经纪行业前沿动态,保证数据真实性,验证资料准确性。
1.4.2、 研究内容。
本文正文研究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内地艺人经纪的实践分析:首先,笔者综合考虑我国法律法规、宏观政策的变化及行业内大事件,梳理出我国艺人经纪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归纳各时期特点:20 世纪 80 年代到 1994 年的艺人经纪雏形时期;1995-2004 十年间的传统艺人经纪时期;2005 年至今的艺人经纪再探索时期。其次,笔者针对艺人经纪产业现状梳理出六个发展困境,如专业化程度不够、传播渠道不便、利益分配不平衡等。
第二部分,基于艺人属性的艺人经纪特性理论分析:第一节综合运用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进行跨学科分析,对艺人的三重属性进行归纳界定。首先,是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和观照对象的艺人。笔者从物质、精神、技能三个层面来分析解读,包括艺人的外貌审美审异、人品道德等榜样对照、艺术表现再现水平。其次,是作为商业产品的艺人,他们拥有一般商品的四个特性:符合观众的消费口味与需求;可以规模化、模式化生产与再生产;遵循市场规律,在市场上交换价值;通过消费实现价值。最后是作为媒介产品的艺人。媒介产品具有四种功能,即监视环境功能、协调关系功能、传递遗产功能、提供娱乐功能[5]。作为媒介产品的艺人更多功能体现在娱乐产品及其服务上。这种娱乐功能的实现,一方面以媒介加以传播的样式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以影视产品创作得以实现。作为信息源的艺人:携带当下大众文化的讯息,体现社会性;作为传播主体媒介公司产品的艺人: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加以策划、包装、生产,体现商业性;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艺人:要经历符号化编码、解码过程;作为媒介受众接收、读解的艺人:既有影视产品议程规定的客观性,也有被观众主体各自读解的主观性。第二节运用所得出的艺人特性分析艺人经纪三重特性。一是经纪公司以人为产品的人文性;二是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的双效益性;三是媒介生产与传播的品牌性。
第三部分,把所得出的艺人特性及艺人经纪特性应用于艺人经纪运营策略中,从产品生产策略、市场管理策略、品牌传播策略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最后结论。
1.5、 研究特色及创新。
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三:
第一,本文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进行跨学科分析,把艺人当作特殊的媒介产品来思考,得出艺人经纪的独特属性。再根据艺人特性及艺人经纪的特性,得出艺人经纪运营管理的对应策略。整体研究思路如层层剥笋,逐渐深入。
目前,“创业教育”已从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的狭义教育转向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广义教育,创业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自主创业上,更意指了创业精神、创新性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无疑为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载体。为了帮助我们的学生能很好的展开职业生涯、创业生涯,我们便有了去探究他们的问题所在,为了能很好的了解他们创业初始、创业过程中的状态和心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艺术设计系大学生创业中心,模拟市场环境,引入学生进行创业,在全过程中去研究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经过近两年的运行,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收获了很多经验。
一、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有良好的创业基础
1.拥有灵活的专业技术,便于创业。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比较好的专业教育,能够很好地和社会相衔接。艺术专业教育采用了与市场相接轨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
2.从事艺术设计创业的起点低,资金投入少。学生创业往往就是从开一个小店面做一些设计开始,启动资金比较少,设计方案就是他们的商品,这样就吸引很多学生开始创业。
3.艺术专业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业激情。从事艺术学习的学生都具有一种很强的自信心,他们努力追求美和探寻美德法则,所以也有着充足的激情,这为他们将来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情况体现了高职艺术专业学生有很好的创业条件,也有很高的创业激情。但是仅有创业动机和创业激情还是不够的,在近三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年毕业并创业的成功率不到20%,一年至两年后内创业成功率不到42%,这反映了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业的认识。调查发现,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认为创业可以回避就业,缺乏对创业是就业更高层次的认识;二是部分学生认为创业就可以当老板,不要受人管理,缺乏对创业市场性的认识;三是部分学生看到很多成功人士创业成功,认为创业是简单事情,缺乏对创业复杂性和艰难性的认识。
2.缺乏对市场运营的认识。很多学生创业失败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引起了比如由于高成本运作引起的资金循环问题,由于人员流失引起的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由于赢利分成不均引起的内部矛盾,由于对相关法律不了解引起的法律纠纷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反映了对企业运作管理、法律知识、市场环境的理论经验不足。
3.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后成功创业,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是否有持久的创业激情和耐受艰难的能力。有些学生面对创业出现的问题,能够用饱满的斗志和持久的激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逐步将自己的创业实体带入良性循环;而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阻力后,创业的激情被逐渐打消,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导致其创业实体解散。
三、成立创业创意中心,全方位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创业问题,需要加大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于06年成立了艺术系大学生创业创意中心,主要用于研究实践创业教育,搭建平台模拟市场引入学生开始创业,全方位的指导培训和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努力提高我校创业教育水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业教育:
1.模拟市场环境引入学生创业全程指导,积累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壮大师资通过搭建创业创意中心这样的平台,模拟市场环境进行招投标,通过邀请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项目评审团的审核,将一些优秀的项目、优秀的团队引入到创业平台中。我们派出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创业,前期帮助他们完善其项目规划书及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创业中心人、财、物的具体规章制度。在运转的过程中,建立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团队,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总务组、技术学习组、纪律监督组、财务组、人力资源组、资产管理组及分支项目组等机构来运作,各部门各司其职的人事管理方案,逐步地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到小事当场指导、大事开会研究。在年底盘账的时候我们要总结其项目在一年运转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法,项目组的指导老师和创业的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完善创业理论知识。这样的方法帮助我们解决了从事创业教育的老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参与创业的学生缺乏基本创业认识的问题,有利于解决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问题。
2.帮助完善学生创业理论,建立正确的创业思想和职业心态。创业教育就是要重视营造创业氛围,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体来说,一是培养自信心;二是培养积极的处事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三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四是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敢于超越别人,具有争取成功的勇气;五是坚忍不拔的毅力,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精神。通过对市场的模拟,建立了完善的人事结构,有了上下级、有了竞争、有了团队,学生会本能地学习适应环境和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办公室文化、团队精神;通过对项目的具体操作,迫使他们去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比如:什么是企业、创业人的特质、如何成为创业者、如何产生一个好企业想法、如何组建和运营一家企业、如何准备商业计划书等内容,完善他们的创业理论体系。
大部分学生通过这样的创业教育了解企业如何运作,了解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职责,使他们拥有独特的经验。这样,即使他们毕业之后不创业,对他们来说这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也有助于他们在企业、职场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所以关于企业创业知识的学习对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都很重要,而不仅是要创业的学生。
3.以创业创意中心为平台,开展多样的创业教育,辐射更多的学生。通过对创业中心创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研究,我们将此作为案例来开展多样的创业教育形式,如:定期开展创业教育讲座、职业素质大比拼、头脑风暴等,并采取了邀请企业家进课堂、进行企业家访谈等对策,课堂、讲台、车间、办公室都是我们创业教育的阵地,我们用我们学生自己和成功创业者的鲜活例子来教育学生,使其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
将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纳入了课程体系,围绕着一些目标,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上,更加深入了解创业的内涵,把创业作为一种可能的职业选择来看待,在做出创业选择时更加理性;帮助学生了解商业运作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掌握初步的创业技能,籍此更加深入的理解职业环境;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提高毕业后的职场竞争力,具有良好的创业素养和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
作者简介:蒋南云(1982-),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张琳(196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支撑创新教学活动的毕业设计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JSJG1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79-02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难点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是工业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主干课程,涉及生产系统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构建、运行、维护四大阶段。课程大多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相关专业学生对制造企业现场没有感性认识,理论和方法理解较为困难,这是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如何将种类繁多的运作管理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使其灵活应用。难点之三在于课程内容与其他专业课交叉联系,需融会贯通才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难点之四欠缺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案例,过多使用国外案例易产生与实际脱节问题。难点之五没有成套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课外练习题、实践案例、计算机辅助软件等,增加了实训难度。如何使学生既能解决书本上题目又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难题,成为极具挑战的任务。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将各种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解决以上教学难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1,2]它认为:学生的知识和智慧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学校和教师赋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在特定文化背景的学校教育(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的。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因此,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被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情境”,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比如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涉及协作,它既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只有通过会话来商讨、交流彼此的意见与学习成果,才能共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设计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合作性学习小组的建立,最终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的建构,特别适合解决本门课程的教学难题。[3]基于此,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本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多媒体课件为实现手段,建立“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
1.注重教学情景和学习环境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辅之以大量的多媒体(照片和电影片断、录像、Flexsim仿真模型等)资料来加深学生对生产管理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包括宝马汽车生产线、虚拟制造、仓储等视频,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以丰富的背景知识。其次在实训环节,实验中心情景模拟实际车间生产线建立流水线综合实验室,实验室拥有三段式流水生产线、中控室、分拣台、质检台、条码扫描装置,完全模拟企业现场场景。按实际企业运作过程安排实验顺序,学生在教师问题导引下进行现场布置、飞机模型装配等参与生产线运行管理,利用仿真软件评价流水线设计过程并优化,制订装配直升机玩具生产计划,完成实验背景一致的全部实训内容。实训过程与企业真实运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相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2.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加强合作与互动机制
由学生自由组合建立协作学习小组,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共同讨论合作完成课程学习和实验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型教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科研活动和论文写作。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经过小组成员充分讨论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在大量翻阅参考资料、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协作提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撰写科技论文,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识探索和知识生产的过程。目前通过与本科生合作的方式已完成学术论文3篇,多项课题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3.构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每章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一个实际企业的问题或放一段录像视频,然后梳理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对这些问题解释的角度出发,引导出本章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或者原理。问题导向教学法也应用到课程实验环节,由教师提出导引问题,以协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成员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解决每一环节存在的问题。教师仅进行实验场景搭建、布置任务、观察完成情况及总结点评。
4.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
案例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讲授除了详细、有选择地将生产运作管理内容讲解传授给学生外,还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讲解分析国内外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案例。
在生产决策相关内容模拟中进行角色扮演,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现实世界中的不同角色,如公司经理、财务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等,对遇到的生产运作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要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以上多种教学方式,就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基于此,课件包含课堂教学课件、实验训练体系课件、课后案例及辅导课件和课程教学网站四部分内容(如图1所示),使多媒体课件成为建构主义实现其理论主张的技术手段。
1.课堂教学课件
课堂教学课件按章节目录编排,每章分提纲介绍、引导案例、课程讲义、重点难点、练习题、作业习题六部分,与教材配合紧密;每章设计引导案例引出需掌握的概念或原理;课件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含有视频、3D动画、表格、图片等多种类型的素材,将企业现场生产管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重点概念和课堂提问采用弹出式文本框,PPT制作画面美观大方,风格统一,增强感官认知,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实验训练体系课件
实验教学体系课件提供了实验所需的Flexsim、Proplanner、Project、Boss、流水线加工等工业工程著名软件的讲义、案例、试用版安装程序和实验指导书等实验辅导材料,供学生选择并设计实验内容,方便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中使用、实验后巩固,为实验训练体系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3.案例讨论与辅导课件
课后案例及辅导课件包括“案例阅读”、“视频资料”和“课后辅导”三部分,其中“案例阅读”、“视频资料”提供企业生产现场实际状况的文档、视频及杰出企业家访谈节目等30多个国内经典实际案例,学生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和视频观看进行案例讨论,在课堂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课后辅导”中分电子教案、每章习题、例题详解、术语解释、考试样题五个栏目,提供400多道习题、100个中英文术语详解,帮助学生复习课堂学习内容。
4.课程教学网站
课程网站中集成全部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指定教材、案例教学、电子课件、授课实况、实践教学、考试样卷、作业习题等,供开设本课程的学院及教师、学生共享。
五、实施效果
在多媒体课件的技术支持下,建构主义学习思想指导的“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方式得以实现。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它具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在学习资源丰富的、真实的、高度视觉化的情境中学习,使知识和技能更紧密地与学生的背景和经验建立联系;通过交互式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小组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他人相互配合解决问题;突破了简单的教学演示型模式,将学生带入一个较完整的企业情景中,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些足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要求,对全方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振亭.多媒体课件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