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19:43:11
导语:在护理病例讨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典型病例讨论; 临床护理; 教学法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已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还来源于教师的授课技巧和风格。现采用典型病例讨论式教学法,以典型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探讨有关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并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7级护理学本科7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7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灌输式教学,依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的向学生讲解学习内容,讲授过程中强调重点难点。
1.2.2 实验组 通过典型病例选取、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讲解答疑四个环节进行。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病情病程合适、符合教学要求的临床病例,首先阅读分析病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病例及教师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对患者进行评估、分组讨论,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正确及时地观察病情变化及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不同观点可进行争论,增强探究气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强并巩固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扩展及深入,教师为学生指引正确思路方法,发言可采取主动发言或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形式进行,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及时引导,避免离题,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归纳学生观点,解惑答疑,讲授遗漏之处,进行完整准确的归纳总结与讲评,使学生对案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结果
2.1 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意见比较 对照组学生反馈意见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法枯燥、乏味,理论性虽强但缺乏与实践结合,觉得知识死板、僵化,难以记忆,学生满意度仅为62.2%;实验组学生反馈意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普遍认为教改后教学法材料丰富、生动、直观,调动起学习和探讨的欲望,使所学知识易于理解与记忆,满意度达91.8%。
2.2 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对照组优良率为56.7%,实验组优良率为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提高授课效率 此种教改法为每位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选取形象、生动的典型病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家共同学习讨论,共同开拓思路,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病例相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3.2 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临床带教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衔接,是巩固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步骤,更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主要环节,采用选取典型病例,将理论寓于实践中,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如综合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主导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等,运用典型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护理为主线,为培养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临床护理人才打下了基础,以便日后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邓云洲.案例教学在教学基本要素上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教育发展研究,2001,22(12):12-13.
[2] 曾勇.学习技能发展的理论框架.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41-44.
【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多见于上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和胰腺手术,其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PGS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经鼻肠内营养因其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而在临床日益受到重视。我科2000年1月~2006年6月对16例PGS患者在使用促动力药基础上使用经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38~71岁,平均50岁。其中原发性胃癌11例(BillrothⅠ式吻合7例,BillrothⅡ式吻合4例),胃溃疡1例(BillrothⅠ式吻合),胆总管下段癌1例,胰头癌2例,壶腹部癌1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消化道吻合术)。5例患者为手术后4~6天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时出现腹胀、呕吐,11例患者为术后拔除胃管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时出现呕吐。上腹部有振水音16例。上述病例均符合秦新裕等提出的PGS诊断标准。
1.2方法本组病例均选用Folcare螺旋形鼻肠管,患者均在胃镜直视下置入鼻肠管,鼻肠管深度为到达流出道远端30cm左右。置管成功后即输入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前后定期监测体重、血常规以及血生化,胃瘫恢复后即可予流质饮食,观察3天左右,若患者进食情况良好,无腹胀呕吐等症状,即可拔除鼻肠管。
1.3结果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痊愈,胃动力恢复时间为6~55天,平均18天。经鼻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以及血清白蛋白均明显提高。本组病例肠内营养期间1例出现腹泻,4例出现腹胀,经调整输液速度、温度和输注量后症状明显好转。
二、护理
2.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始终贯穿于整个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全过程。由于手术本身已对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创伤,胃瘫的发生对患者是再次的打击,患者可出现悲观、焦虑、烦躁、失落的情绪,甚至丧失康复的信心。在进行肠内营养前,把握合适的时机,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的讲解胃瘫的发生机制及一般诊治的过程,使患者及家属理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意义,使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才能配合治疗。
2.2一般护理注意保持胃管引流液通畅,记录每24小时出入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及量。定期复查血电解质、血糖的变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胃肠减压期间每日口腔护理2次,随时观察患者咽喉部情况。并做好呼吸道护理。
2.3鼻饲管的护理注意将胃管和鼻肠管分开固定,每隔1天换个方向固定,防止压迫鼻腔。平时在巡视病房时,应该注意观察鼻肠管是否扭曲、滑脱,锁扣是否盖好,白班和夜班做好交接班工作。
2.4输液管理营养液的输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浓度由低到高,速度由慢到快,输注量由少到多。能全力使用前应摇匀,第1天输液时,患者若无反应,第2天可速度加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加量。能全力应注意保温,温度应保持38.0℃左右,滴注过程中,每6~8小时用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应熟练掌握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其常见报警的处理方法,尤其夜间应特别注意,一旦发现堵管应立即温开水反复冲洗,保持管道畅通。还可用5%碳酸氢钠冲洗、溶解沉淀物,冲管时用力应由小到大,不可突然过大,否则可冲破导管。同时要按静脉输液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液管每24小时更换1次,每瓶能全力输注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能全力开瓶后应立即使用,如暂不输注,要置于冰箱保持,应在24小时内使用完毕。
2.5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一般分为机械性并发症和肠道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有营养管堵塞、置管不当、误吸、营养管周围瘘、营养管脱出等。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若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预防的关键是正确置管,防止胃内容物潴留和返流。肠内营养时患者予坐位或半卧位,可适当将床头抬高30°~45°,每天至少应该检查胃的残余量3次,胃的残余量应<200ml。肠道并发症有腹胀、腹泻及呕吐等,这是肠内营养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配置浓度有关,尤其是危重患者腹泻的发病率较高。
三、讨论
肠内营养不仅仅是单纯的营养支持,更重要的是使细胞所需的营养底物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基本功能,从而保持或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改善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功能,达到利于患者康复的目的。PGS患者虽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但会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改善,削弱其肠道屏障的能力,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有研究表明,静脉滴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因此我们认为,术后一旦诊断为PGS,应尽早置入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本组病例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2周左右胃肠动力恢复,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均明显提高。因此我们初步认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一个安全、有效治疗PGS的措施。加强护理是保证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顺利实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秦新裕、刘凤林.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7):441-442.
骨科病人的基础护理不同于其它科病人,由于创伤、多发骨折、复合伤、截瘫病人,加之老年病人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因疼痛原因限制,给骨科基础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从2005年2月~2006年3月,从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病人基础护理合格率从上年的96.8%上升为99.2%,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骨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高度重视基础护理工作,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
1.1基础护理工作是保障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有计划、系统的组织护士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目的是提高全体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高度认识,能够自觉认真的完成好本职工作。
1.2护士应具备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要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心去呵护每一个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一切以病人舒适为中心,把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贯穿于护理工作始终。教育护士在工作中自觉地关心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贴病人、帮助病人,脚踏实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3营造积极的人文关怀氛围。新的护理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工作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在这种氛围中,使护士积极愉快的工作,处处为病人着想,病人需求无小事,主动愿意为病人服务。
2提高对基础护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2.1充分理解和认识基础护理工作的意义,目的是让每一名护士都能认识到骨科病人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仅是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通过基础护理工作,减少危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长期卧床、重大手术后病人的并发症。例如坠极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疮、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等。每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安排有资历的教师结合临床病人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课、教学查房,促进当班护士认真观察病情,认真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2.2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纠正护理缺欠。每天早查房护士长都要对新入院病人、术后、危重病人进行全面床头交接,询问病人护士工作情况,通过早查房,进一步提高各班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思考以往发生过的一些护理缺欠,吸取教训和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骨科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可以调和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通过发放住院病人问卷调查反馈表明,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上一年97%上升到99.7%,整体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3加强重危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对危重、新开展手术病人,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严密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护理效果评价,力争达到预期目标。
(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辽宁沈阳,110015)
【摘要】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使病人尽可能恢复正常躯体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在骨外科,手术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手段,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心理负担比其他任何治疗都显得严重,随着手术时刻的到来,病人的紧张情绪也在上升,尽管他们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思想准备,但在手术即将实施之前,即使一些微小刺激,也会使病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这将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安全渡过手术关,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所以护士必须掌握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骨科手术;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骨折病人多为突发损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突如其来的车祸、外伤使病人突然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危及生命,这一沉重的打击,使其很快产生明显的悲观情绪,如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手术持怀疑态度等,因此其一听到需要手术时,心理就特别恐惧,尤其是家属为安慰病人而不告诉其真实病情,更加重了病人的疑心,甚至有些病人拒绝手术。他们对手术的整个方案、安全程度及对今后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疑虑和猜想,因而外在的病理因素与内在的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掌握了病人的这些心理反应后,护理工作上就可进行“对症下药”。
通过有针对性的解释,讲清手术的意义及术后注意事项,使病人理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向病人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手术医生的资历,利用环境来减轻病人的心理影响。首先手术室的环境应当清洁,安静舒适,物品应陈列整齐协调,使患者置身于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影响,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以取得合作,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及康复效果。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护理专业知识,懂得如何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要善于观察病人,注意引导、启发病人面对现实,明确改变心理因素与治疗的关系,调整病人对手术麻醉知识的认识、动机、期待和情绪反应,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从而不仅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
2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和护理
手术顺利结束,病人返回病房并不意味着心理护理的结束。病人在术后可进入沮丧、失望、失助、忧虑的心理反应阶段。不同类型的病人和不同类型的手术引起的心理反应不同。术后疼痛可使病人紧张、恐惧。应关心、体贴、理解病人,耐心观察其疼痛反应,如果患者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疾病上,自觉疼痛加重,患者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在疼痛上,疼痛就会越来越重。同时疼痛受环境影响,安静整洁的环境会使病人心情愉快,而嘈杂的声音、枯燥的生活都会刺激病人产生疼痛的感觉,环境因素影响痛体验。同时情绪愉快的病人对刺激敏感性降低,而耐受性增高,所以不易感受疼痛。安慰剂可减轻疼痛,如有些病人对止痛剂有依赖,对其改为采用安慰剂。
多年的临床工作发现,自尊心强的人常表现出对疼痛的耐受性较高,易接受暗示的病人痛阈和耐痛阈变化性大,精神容易紧张的病人痛阈低。女性痛阈低于男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对痛阈的敏感性低。在护理工作中,除要注意病人的病情外,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向家属介绍护理要领及患者的病情,解除家属的心理压力,取得家属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尽量想办法帮助患者解除疼痛,减轻心理压力,使其精神放松,要尊重病人,把自己放在病人的位置上,换位思考,为病人着想,与其坦诚相见,平等相待,采用与病人交谈、读报纸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可减轻其疼痛。对情绪紧张的患者采用暗示疗法或听音乐等也可减轻疼痛。病人疼痛减轻、情绪乐观又可以增进食欲,使其能摄入足够的营养,所以护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关心病人,为其提供一切方便,及时消除患者的情绪障碍,指导患者在床上吃饭、大小便及咳痰的正确方法,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康复。
3心理护理对术后康复的作用
术后病人身体虚弱、烦躁、易怒、睡眠不好。因自我护理能力存在缺陷,平素身强体健,术后衣食二便均需有人照料,病人在思想上急于康复,但事与愿违,其便会对自己以后是否会留下残疾非常担心,对医生护士提出的要求抱消极态度,对术后出现的疼痛不适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影响了睡眠和饮食,也影响了身体的康复。有的病人对患肢非常爱惜,自己不动,也不许别人动。为了消除病人这种心理,护理人员必须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做好耐心的安慰和解释工作,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有利于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肿胀,有利于炎症吸收,促进康复。如患肢不动,会导致关节僵硬,肢体血运受阻,局部肿胀加重,肢体末端缺血低氧,容易坏死。并及时宣教有关骨折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方法,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努力使病人感到亲人、朋友般的温暖,要开拓自己各方面的知识领域,积累多方面的工作经验,对任何阶层的病人都要努力去寻找共同点和交流的话题,使病人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很好地把握患者的心理,善于和病人沟通,使病人精神有所寄托。只有正确地进行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才能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得病人的配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戴晓洁,张英,等.核心能力培养在骨科专科护理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64-66.
运用中医理论开展专病施护,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如何做好患者的精神及心理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专病施护,护士在业务水平上及患者病情转归都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将辩证施护开展下去。
几年来,我科开展了多种专病施护,其中以子宫肌瘤、异位妊娠。我们根据不同患者提出不同护理问题,针对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辩证施护措施。
1 情志方面
有的患者平素情志易抑郁易怒,我们耐心做真思想茶,调理其情志,劝其少生气动怒,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广避免不良刺激,防止七情致病,经常与患者交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介绍病情转归,鼓励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生活上照顾关心体贴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取得患者的信赖。
2 术后纳差
手术和麻酸影响胃肠功能,使胃肠功能减弱,可右术后第2天少量进流质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功能早日恢复,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应由静脉补充液体能量和电解质保持电解质平衡。
3 术后褥疮的发生
术后由于病员体质虚弱,无力活动,使局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出汗受潮湿、摩擦等,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皮肤,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防止妊娠的发生了。
4 一刀口感染渗出
术后第二天可取半卧位,以减轻腹壁肌张力,减轻疼痛,腹部有化脓病灶时更应取半卧位,使炎症局限有利于引流,并防止隔下脓肿,鼓励病人早日离床活动以促进康复,体制弱者可适当延迟离床活动时间,保持手术也清洁,注意切口渗出,血肿,感染,术后第2天更换敷料,术后如有咳嗽鼓励患者将痰咳出,咳嗽时协助患者按压刀口两侧以减轻腹压和切口疼痛,术后24 h内切疼痛时,根据医嘱给予镇痛剂,患者自诉刀口疼痛时,要了解是否不适,腹部胀痛或导床管刺痛等引起,须对症处理,不要滥用止痛剂。
5 术后腹胀
腹部热敷,同时忌食糖,牛奶产气食物,必要时可腹部等灸也可针刺大肠俞,足三里,公孙等穴,排除机械性更阻后再肌注新斯的明0.5~1 mg。
6 术后膀胱胀痛,阴道血性分泌物
6.1 手术后一般24 h留置导尿,观察尿量及颜色,鼓励患者可适当饮水,以便尿路通畅,拔管后膀胱早日恢复排尿功能,以免出现尿潴留,产后尿潴留可发生于正常分娩之后,但以难产及产科术后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小便不通,小腹胀满而痛,属祖国医学“产后小便难”,“产后小便不通”等范畴,如患者出现尿潴留,临床上我们的一般采用温水冲洗外阴或热敷下腹部或用流水声诱导排尿或用针刺疗法;抽
取新斯的明1 mg,双侧三阴交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以7号针头进针并反复刺激局部有酸胀感后回抽无血将药缓慢注入穴位内,每侧穴位注入0.5 mg,因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具有利尿活血功能而恢复膀胱气化,新斯的明为抗胆碱脂酶药,能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缩,故在三阴交穴注射新斯的明更能加强膀胱肌肉收缩,促使潴留的尿液排出。
6.2 阴道血性分泌物也称血性恶露,因含大量血液得名,色鲜红量多,有时有小血块,镜下见多量红细胞,坏死蜕膜及少量胎膜,血性恶露持续3~4 d,应每日观察恶露数量,颜色及气味,若子宫修复不全,恶露增多色红且持续时间延长时,应及早给予宫缩剂,保持外阴清洁,每日擦洗外阴1~2次,观察阴道分泌物的性质及气味。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护理对实习学员,实习、教学见习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28位实习学员实施见习带教,并于见习前提出合理的分配方案、见习时间,见习中采用课堂讨论、提出问题、事先选定病例及见习结束后给与评价效果。结果:重症见习后,实习学员对重症学科相关知识的了解,对监护病房有了感官上的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结论:通过重症见习使学员增长了见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评价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重症;见习;体会
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系学员800人,此次见习为08届学员,共228人,首次在重症监护室见习,现将见习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
我院护理大专生800人,08届学员228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9-23岁,重症临床见习。
2方法与步骤
针对08届学员228人,在我院重症见习,我们运用循症护理的理论制订了恰当的方案[4],具体方案如下:
2.1首先提出合理的分配方案,教研室根据见习人数分成4组,分别在我院4个重症监护室见习——中心ICU、急诊、心内CCU、NICU,各科室接到通知后,根据教研室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见习方案,教研室负责审核。
2.2见习内容包括:了解仪器的使用,各种重症病人的护理措施,工作程序,科室护理重点内容。
2.3改革见习时间:目前我院护理系学生见习时间安排在下午,两年来,感觉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下午病人大部分护理操作已完成,为了使学员看到更多的基础操作,更多的典型病例,按护理程序完成见习目标。
2.4课堂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书本及老师课堂授课内容收集资料,教师以讲授为主,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理论课结束时结合大纲要求对学生提出有关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思考题,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1]。它以一个问题为单元,打破了学科界限,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方式。
2.5事先选定病例:在讨论前,依据该部分教学内容,即大纲的要求选定病例,一般病例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医院的真实病例,再一种是教师联系临床实际而自行设计的病例。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将临床常见的、有一定难度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诊断、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病例讨论教学主要用于临床护理专业课的教学中,通常在某个系统或某一部分教学以后,教师选择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进行讲评[2]。学生运用掌握的基本理论,通过讨论进行分析,从而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的运用到临床中去。讨论中教师作为主导地位,有效和正确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讨论。
2.6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收集病例资料:将学生分为每6人一组,分组收集病例资料,在收集前及收集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查看医疗病例,鼓励其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来获取更多的资料。首先请学生叙述患者的病程,如患者如何发现疾病,患病后的生理、心理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资料后鼓励其通过文献、数据库等查找相关资料,留出一定时间供小组内部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并完成护理病例,教师补充必要的客观资料。
2.7由教师为主导,引导并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依据收集的资料分析可能的诊断结果,归纳护理要点,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同时学生在护理程序知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结构上,知识不够完整,掌握不够全面,内容上理解不够深刻,叙述不够严谨,操作上,护理诊断欠明确,护理目标欠贴切,护理措施欠全面,同时还缺乏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3]。为解决这些问题,先组织复习有关基础知识,对护理程序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使学生养成以护理程序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思维方式。
3讨论中注意细节问题
3.1注意民主。在进行讨论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讨论空间;
3.2营造激励的情境要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之中。
3.3讨论结构有序。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对讨论进行有效控制和正确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避免离题。以讨论上述病例为例,我们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3.3.1上述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莫?指出判断依据;
3.3.2你作为值班护士,病人若突发脑疝,你应尽快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3.3.3如采用手术,你应该采取哪些术前准备?
3.3.4病人现在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护理问题?如何解决?
3.3.5你认为应该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哪些健康教育?通过上述问题的有序排列,引导学生将问题一步步深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讨论中还要注意及时发现不同意见,使之引起辩论活跃课堂气氛;
3.3.6关注反馈。在讨论后教师应该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评判性讲解,既肯定正确,补充不完善,纠正错误,又完整准确的概括知识要点,
3.3.7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其它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从病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4评价效果
我们通过两学年病例讨论方法的应用,在学期末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228份,回收率100%,绝大多数同学认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并且使学生各方面知识及能力得到了提高。
5体会
以上所述的病例讨论,应用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并辅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讲授等传统教学方法。从护理大专在重症见习,增长了见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提高了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铮铮,陈小红,金璐,等.以问题设计引导教学讨论的实践[J].护理研究,2002,16(6):365
[2]周丽萍,宋湘晋,周建平,等.案例讨论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8):54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行动导向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知识丰富、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在护理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考核方式一般以一次性闭卷理论考核为主,考核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理论知识。这与现行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不符[1],也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我们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最终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在传统笔试的基础上增设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的全方位演练并进行考核,教师以一定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操作情况和综合能力。本文即探讨新的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新的考核方式进行效果评价。
1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实施
在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堂互动较少。同时,理论授课与实践练习不同步,一般是教师先讲完理论知识,再组织学生到内科实训室进行相关技能操作的实践练习,往往是到实践练习时,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已遗忘,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牢固、护理技能操作不熟练、综合职业能力较差、进入临床实习或工作后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快速完成由学生到护士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通过行动来学习,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技能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典型病例讨论、健康教育角色扮演、对模拟人实施抢救等任务,任务设计与典型的护理职业行为相结合,并将护理工作程序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内科护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1.1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的过程
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扮演患者,学生扮演护士,以典型病例讨论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4~5人,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小组在操作考试前一天进行抽签,对所抽到的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查找资料、列出护理用物、制订护理方案。每个病例都有相对应的医嘱单,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护理小团队,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对病例中的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操作包括执行医嘱、一般护理、对症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教师在考核中扮演病例中的患者,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与教师扮演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实施操作的对象为模拟人。下面以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为例,介绍整个操作考试的过程。小组抽到该病例后,针对病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分配任务。在操作考试过程中,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实施对该患者的护理。针对该患者,学生需要实施安置卧位、病情观察、执行医嘱(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抗生素)、拍背排痰、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小组操作考核完成后,教师进行提问,提问方式为教师随机选择小组内的两名成员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与病例中患者的病情及疾病知识有关。教师根据小组完成护理的情况给予一个平均分数,再根据小组的分工任务,给进行不同操作的学生打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加分,操作较差的学生在本组平均分数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减分。
1.2注意事项
1.2.1收集各系统典型病例
教师在操作考试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需要到临床中收集各系统的典型病例。由于每个病例的信息量、复杂程度、难易程度不一,而操作考试所用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要大体一致,所以教师要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删除不必要的信息,并对病例的复杂难易程度进行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每次内科操作训练和考试所用的病例都进行了讨论和调整,所选择的病例均为内科各系统常见的典型病例,所选的病例复杂难易程度也基本一致。
1.2.2分步进行操作训练
整个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先对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有一定的认识,再进行相应训练,最后才能进行考核。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操作考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示教,让学生熟悉考试的步骤和程序。其次,安排相应的内科护理操作考试模拟训练,每次操作考核之前安排操作实践课。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方面熟悉了操作的环境及各种物品的放置位置,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最后才是实施内科护理学操作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患者的护理。
1.2.3评分标准的制订
由于操作考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在制订评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操作水平,还要考虑小组的分工及合作情况。另外,在评分标准中还要体现护士的综合素质。整个评分标准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护理素质12分(包括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2分;进行自我介绍2分;注意保护患者隐私2分;操作中注意关心体贴患者2分;操作过程中注意和患者沟通交流2分;有一定的应变能力2分)、护理措施73分(包括用物准备齐全并放置合理5分、操作过程正确合理60分、护理方案合理安全5分、操作后能够正确处理用物并交代注意事项3分)、小组团结协作以及小组成员分工合理5分、提问10分。其中护理措施中的操作过程评判较为复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每位学生完成的操作内容都不同,教师针对不同的病例制订相对标准的护理措施,每项护理措施都有相应的分值,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定。
2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影响
在整个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并经专家评定,主要调查学生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情况,包括临床处置能力(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制订护理方案能力、配合抢救能力、实施心理护理能力、用药指导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应变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认识能力、关爱患者的意识)。
3讨论
3.1临床处置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注意模拟真实的护理工作场景,围绕一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考核,注意锻炼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学生抽到病例后首先对病例进行分析判断,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制订合理的护理方案。操作考试时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操作能力及基础护理操作能力。有些病例中的患者需要马上抢救,例如急性肺水肿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学生要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使学生的配合抢救能力及用药指导能力得到了提高。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恰好说明了我们实施的新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处置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实习和临床护理工作都有所帮助。
3.2沟通能力的提高
学生接到病例后,首先要对病例中患者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学生要相互扮演患者,不断练习,讨论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学生在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中注意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操作中能够关心体贴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通过每一次的训练和考试,学生在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3.3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不良等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4]。护士作为一名健康教育者的角色越来越得到强化。学生在训练和考试中,利用各种方式查找资料,自行制作宣教海报、PPT、模型、道具,运用各种健康教育手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认真细致地为患者进行讲解。训练和考试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3.4应变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提高
在操作考试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患者对“护士”提出了各种问题和要求,学生要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我们在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别对学生操作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护士的综合素质及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评价。另外,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和考试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所帮助。
4结语
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了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边改革边完善。此种考试方法比单一的笔试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通过内科护理学操作考试及训练,学生的护理核心技能、综合职业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和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从学生到护士的顺利过渡搭建了桥梁。通过模拟情景练习和考核,强化了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使学生熟悉了临床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尽早适应了护士角色,缩短了与实习岗位的距离,进而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钟衍汇.中等护理专业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92.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32-33.
[3]周国忠“.行动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景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18-20.
关键词:病例导入法 外科护理学 应用策略
临床护理学科是护理学教育中的主干课程。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病例导入法以临床病例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主解决问题来得到启发,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悟。
一、病例导入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1.确定病例,提出问题
外科护理学的教材一般每一章节只会详细讲述某一种脏器的具体病例,因此,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某一脏器病种的典型临床病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依据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来熟悉和了解病例。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急性阑尾炎病例时,可以引入以下病例:“一位病人,性别为男,26岁。在吃完午餐后不久就出现了脐周隐痛的症状;到晚上后,腹痛逐渐转移到右下腹部,并且伴随着持续剧烈的阵痛和恶心呕吐症状,体检发现病人体温37.8℃,脉搏84次/min,且右下腹的麦氏点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据此病例,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护理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你是值班护士,遇到这样的病人,对病人的临床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这种典型案例的引入,能使学生留有更深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布置病例,指导预习
护理学涉及极为复杂的医学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的前一周,就将案例资料和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案例,并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医药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在预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3.导入病例,讲解分析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外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具体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首先,可向学生展示具体病例并提出具体问题,然后给学生分组,让各组学生经过讨论后总结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但暂时不予点评,要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学习,从而得到更多的感悟。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通过上一环节的小组讨论,教师能够基本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程度。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该部分知识内容。在讲授结束后,教师要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将之前的病例和问题重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授课后补充的知识来重新解释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布置作业,进行点评
教师要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并通过学生作业中所反馈的信息来了解掌握其知识情况。在修改完作业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点评时不仅要肯定其成绩,也要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找疾病的相关资料和目前的诊治情况,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巩固知识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二、采用病例导入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采用病例导入法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病例要和教学内容及目标紧密结合,不能偏离教学大纲,且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教学病例所提出的问题要合乎逻辑,且问题的内容要逐渐深入,循序递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再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除了讲解分析、给出答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度。
三、小结
病例导入法是学生在外科护理学学习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将教学从一个“设问”的过程转移到“解疑”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学习,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丽英,张红,尚少红.病例导入教学法在急诊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药学教育,2015(9).
1临床资料
产科病例护理质量审评就是通过回顾性对出院病例进行护理质量审评,按照病例审评流程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针对发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评价实施后的效果,不断完善护理工作流程。
1.1设计审评流程框架 由产科护理专家共同研究设计制定,审评内容从入院评估、执行操作、健康教育、护理病历、护士交接和病情观察,涵盖了孕妇从入院至出院全程护理过程。
1.2审评专家队伍 由产科、新生儿科资深护士长及护理专家组成。
1.3筛选病例及定期组织审评会 由专家审评组根据各病例特征,结合工作实际,讨论确定审评病例并定期组织召开审评会。
1.4审评方法 ①本科护士汇报病例;②由主评专家主持,对每个部分的项目逐一按照审评流程框架进行审评;③专家可以对护士回答或病历记录中的问题,提出意见;④专家根据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等,对参加的护士进行提问。主评专家最后进行总结;⑤设专人进行记录,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要详细记录,审评会后整理资料,
1.5审评后的问题分析及质量控制 针对审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整改措施,并作为本科室质量检查的一项内容。
1.6评价指标 我院产科从2014年开始运用产科病例护理质量审评方法,将2014年~2015年产科护理缺陷发生率、产科护理质量考核成绩、患者满意度、产妇的依从性、医生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014年~2015年产科护理质量情况:2014年患者满意度为90%,护理缺陷为0.06‰,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1%,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护理质量考核成绩为85%;2015年患者满意度为97%,护理缺陷为0.04‰,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8%,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6%,护理质量考核成绩为94%,两年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产科病例护理质量审评综合了多种学科的护理知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从患者入院直至出院的整个过程对服务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通过分析可获得更多真实的护理服务,并进行现场的协调,根据实际情况规范地解决存在的问题[4]。护理人员根据质量审评能够早期识别危重症,并给予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与护理专家进行交流,掌握救治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按照护理规范流程进行护理,可为产科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大大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5]。评审专家按照病例评审流程围绕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分析、讨论、总结、完善和改进评审框架和方法,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评审出护理全过程和护理病历书写及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护士在护理中掌握的护理技巧及知识能够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护士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6]。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产科病例护理质量审评首先为产妇建立个人档案,观察产妇的情况,做好预防护理工作;护理专家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解决,从而为患者与护士间的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产科病例护理质量审评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有效保证护理安全 通过运用产科病例护理质量审评方法,认真总结每一份病例好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并及时反馈,强化和更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3]。对发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处理,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能及时进行整改,对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3.2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得到提高 通过审评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提问,对审评过程中护理人员专业不熟练、专业理论水平不高,缺乏沟通技巧等问题进行整改,激发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使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对病情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护理质量考核成绩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