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04:11:47
导语:在教师继续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教育时间不够合理
对于中职英语教师来说,在校教学已经很累了,如果在休息的时间还要去上课,那么他们是很难积极响应继续教育的。故此,目前温州市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三就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够合理。大部分继续教育可能都是在课后或者周末开展,很多教师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上课的,故此,对于大部分英语教师来说,目前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困扰就是继续教育的时间安排。此外,温州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难以出市,这主要是根据教育部门的专业教师培训决定的,在继续教育中明文规定,每5年的远程教育学分不能超出50分,超出了也是多余。
2.教育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部分温州中职英语教师之所以不够重视继续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或者国家对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最后继续教育的结果呈现不合理或部分教师无所得。
二、如何完善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
1.加强继续教育的宣传,提高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
温州部分中职英语教师之所以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继续教育是多余的,正是因为部分中职英语教师存在这样的心理,所以他们才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或温州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应该加强对于继续教育的宣传,加强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够引起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才能积极响应继续教育。
2.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教育内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职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以在制定中职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适当地参考时代的发展,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重新制定教学内容。比如在制定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时,老师应该预先了解新时代对于中职英语教师的要求,然后根据新要求来制定新的教学内容。目前,温州中职英语教学的主流是新高考、新地方创新课程改革,对中职英语教师提出了立足教材,体现教材的专业性并打造有效的生本课堂的要求。在温州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应能开展与中职英语教学相关的项目辅导,对温州中职英语教师的成长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3.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教育手段并调整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的时间是宝贵的,所以在开展中职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从英语教师的角度出发,努力想办法调节继续教育的时间。例如可以开展远程教育,通过制定教学视频,然后将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中职英语教师就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何时上课,这样能更方便中职英语教师,同时能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使用远程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得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时间比较灵活,还能很好地提高中职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趣味性,加强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响应。
4.完善教育考核的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学校或者地方教师继续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完善教育考核机制,并且加强执行力度。例如教师上岗需要的不仅是教师资格证,还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比如专业英语的培训,然后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参加相对应专业英语的继续教育,这样才能参加评级。通过制定这样的规定,就可以提高温州中职英语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家对于继续教育的参与度。
三、结语
教师通过接受信息技术的教学来提高其获取、处理与创新信息的能力,让广大人民教师能够更好地为教学贡献力量而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能够学会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信息工具来辅助教学,真正让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教师课堂教育中去,让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综合处理各项对教学活动有用的教学资源,提高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学的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与意识。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另一种角色就是为教学提供工具与资源,其所取得的意义与效果都为教师所认可,把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中,能够有效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将培训内容、教学方式等不受时空的限制呈现于受训教师面前,为接受培训的教学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环境。并且还能通过广播、电视、CD光盘、计算机或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对现有的有线广播、卫星电视等进行开发利用,借助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积极建设与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打造计算机培训网与卫星广播相融合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质量,扩大受训规模,为开展全员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明显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2教师继续教育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
2.1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处理素质
通过学习与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其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除此之外,在如今这个“学到老活到老”的社会中,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备条件,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就要与时俱进学会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而提供能力保障与技术支持,为以后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2.2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包含了丰富的学习理论与现代教育理论,反映了现实且合理的现代教育理念,例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优化教学理念、发现教学理念,终身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创新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等等。通过学习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能够主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虽然说对传统的观念产生一定的冲击,但是却不受陈旧的教育理论所束缚,能树立持续、全面、健康的教育观念,获取学生正确的教育教学规律与学习成长规律,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理论与思想认识基础。
2.3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拟与学习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协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能够培养教师用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久而久之,教师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而这些能力都是能够让教师的专业有所成长,让教师从“教学”的角色转变为“专家型教师”或“研究性教师”。
2.4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服务教学能力
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课程当中,通过培训者的讲解、示范,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的相互讨论、练习,并对各种新型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熟悉新型的学习策略、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深入掌握与了解在目前教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运用要点及其方式,进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信息素质,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璀璨的舞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该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规模、效益与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教师,完善我们的教育系统。
3结语
1.研究方法
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技能考核分为三部分:①仪器调节和检查切面获取;②超声图像分析;③超声报告单书写和回答相关问题。培训前后考核知识要点基本相同,但培训后考核适当增加难度。考核结果由两名资深讲师专门负责,评判标准:优:≥90分;良:89~80分;合格:79~60分;不及格:<60分。培训结束前行不记名选项问卷调查学员的继续教育需求。
2.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行方差分析、双侧配对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分布情况
52例社区超声医师培训前后的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成绩分布情况。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除了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社区医院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
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继续教育需求主要集中在定期加强理论培训(42/52,80.8%)、加强操作规范化培训(37/52,71.2%)及加强报告书写规范培训(22/52,42.3%),也有个别医师提出要求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辅导等(4/52,7.7%)。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52例社区超声医师的培训前考核可以看出,社区医师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仪器操作相对熟练但不规范,切面获取和图像分析基本功不扎实,报告书写的规范化也有待提高。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社区超声医师自身需求中最突出的是要求加强理论培训(80.8%),其次是要求加强操作培训(71.2%)和规范报告书写(42.3%)。社区超声医师的理论知识欠缺严重,对许多常见病的解剖学要点、病理生理基础及临床表现缺乏相应的了解,普遍缺乏临床思维,不能有效利用患者病史和体征,导致对疾病的图像分析解读能力较差。分析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础与临床结合能力差。超声成像是建立在解剖与病理基础上的物理成像过程,只有熟知正常解剖及变异,才能正确理解病变位置,特别是病变严重、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时,脏器失去正常形态和边界,解剖知识对识别病灶来源至关重要,许多社区超声医师对解剖不够熟悉,导致声像图识别困难。此外,病程进度中生理病理不断发生变化,不同阶段的超声图像常常大相径庭,如果对病理过程不熟悉,也很难做出正确诊断。本调研中,理论知识中的解剖和病理生理成为社区超声医师最亟待加强的部分。
2.仪器操作熟练但不规范:本调研发现,仪器操作和图像获取是社区医师最为熟练的环节,但不够规范。具体表现为:①仪器调节不到位。许多医师仅知道深度、局部放大、血流标尺及频谱基线等基本调节,对其他调节旋钮不熟悉或很少使用,部分医师甚至不习惯按照患者体型选择探头,常常不论高矮胖瘦均是一个成像模式,图像质量不佳。实际上,有效的调节可以大幅度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诊断。②扫查无序。正常的超声诊断过程都有规范的检查步骤,体现的是医师清晰的诊断思路。本研究中虽然此项目社区超声医师的合格率最高,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医师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诊断程序,易发生漏诊。③切面获取不标准。标准切面是超声工作者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典型切面,包含众多标志性解剖结构,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切面获取不标准会增加漏误诊的可能率。
3.报告书写不规范:专业术语不规范,常将回声强度表示为“密度”,对于病变部位、关键性特征及周围组织是否受累等描述不清晰,报告未能客观反映病变细节。此外,超声并非“金标准”,一份有价值的超声报告应先汇报病变的声学性质,再提示其病理性质,但多数社区超声医师对诊断结果表述缺乏技巧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本调研结果表明,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对于社区超声医师培养非常重要,培训后医师的理论、技能考核均有明显改善,除报告书写项目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医院超声医师各考核指标合格率由培训前的76.9%~96.2%增至培训后的96.2%~100%。提示目前采取的这种理论、技能分段式培训及一对一带教模式教学效率高,周期短,非常适用于基层医师培训。本调研在教学摸底、分析考核结果、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制定适宜的社区超声医师教学模式。社区医师工作内容与医院差别较大,应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主。建议大型医疗机构面向基层开放,建立短周期、多层次、可持续的超声继续教育中心,将社区医疗机构的培训纳入到教学任务中,以临床实力雄厚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大型医院作为社区医院的培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转诊、会诊支持及网络教学。
2.推广PBL教学法。超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区医师的医学背景不尽相同,但工作内容相近,针对超声专业培训可以按照系统或疾病进行,采用PBL教学法,由具体病例入手,按解剖、生理病理特征和相应的超声成像特点依次讲解,既能补充社区超声医师基础薄弱,又能加深超声专业知识印象。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自身尤其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直接地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冲出重围,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力度。国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整合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培训计划,将城乡就业求职青年全部组织到劳动预备制培训之中。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根据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新一轮岗位提升培训。针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者、退役士兵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效。实施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示范工程。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发展的共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员的地位和建议》中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它指出“教师应被视为专门的职业,教师应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已经被证实的认识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技能,从而为社会公共服务。”
2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培训的评估都分为四个层面,即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s),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都应该被教育、培训、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进行计划,协作或者教学时所了解,不管培训内容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不管参与培训者是否是管理人员;也不管培训项目是在教育、商业,或者企业。在有些情形下,尤其是在学术机构,培训的目的并不需要改变行为。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只需要前面的两种层面来进行评估。评估的原因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在计划和实施一项有效的项目培训时,下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考虑:1.确定需求;2.确立目标;3.确定培训内容;4.挑选参与培训人员;5.确定最好的培训时间安排;6.挑选合适的培训设施;7.挑选合适的培训师;8.挑选及准备好听音录像设备;9.协助好项目培训;10.评估项目。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不同于其他项目培训的评估,它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一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只需要对前面两个层面即反应和学习进行评估。通过学院暑期对我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看出,此次培训从计划到实施,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做调查,第一个要素确定需求就没有做,不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导致有的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也就无法确立目标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挑选了假期刚放假的几天,有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加之天气炎热,教室学员多却没有空调设备,学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不到一半时间学员退课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学员的挑选几乎是强制性的,主要通过政策的硬性规定而不是出自教师自愿,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3解决方案
1.1明确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每一位毕业生择业都想找到理想的职业,但要变为现实,就必须认清形势,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在择业过程中,需要认真的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同时需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然后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等,不断调整职业的期望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做好求职准备,同时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1.2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自我评价在社会生活中,自卑感或盲目自傲现象在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自我认识失衡的心理。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择业过程中减少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1.3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培养锐意创新的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阅历肤浅,心理不够成熟,抗挫能力不强。所以,教育他们树立起艰苦创业的思想非常重要。
1.4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和指导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以克服盲目从众的心理;对于学生择业、就业,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地了解自己、面对现实。借助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提高其就业能力。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以知识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对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关注。在创新能力方面,高职高专毕业生明显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顺势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会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同时对自己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程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进一步从本质上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围绕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3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专业
在专业设置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深入的社会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对市场需求的人才数量、人才规格,以及人才的发展趋势等,缺乏前瞻性的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竞争。另外,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专业的过程中,呈现多而全的特点,课程设置受制于传统,进一步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高职院校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他们所学专业不适合市场。所以,学校一定要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相应的专业。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设置专业及控制学生规模,否则会导致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错位。比如有些专业在招生时还是热门的专业,但就业时社会需求由“热”变“冷”。在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方面,高职院校需要赋予专业设置和学生专业选择的灵活性,进一步确保两者之间的动态失衡。对于规模大、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高职院校应设置与其相近、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旺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模块,即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实现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这样就能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探索学生培养的新模式
调查统计的总体结果显示,88%的工程师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的教育活动对专业职称、职位的晋升有帮助,77%的工程师认为目前所接受的教育进修以及自学情况能够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58%的工程师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工资待遇不低于平时的正常工资,同时男女工程师对以上问题的认同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师对企业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表示认可,工程师与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培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人才储备的主要措施,能够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潜能、造就更适合企业的特色技能。
1.学习愿望强烈、学习动机明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先进技术的代表者、企业发展骨干力量的工程师,对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学习动机直接表现为通过学历教育获取文凭、或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可以看出,60%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学历教育,81%的工程师认为需要参加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908个有效样本中,70%的工程师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同时又是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企业工作的,但是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却差异显著,从图2看出,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仅占24%,基本以及有一些相关的占68%,完全不相关的占8%。早在1974年,克拉斯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工程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工作业绩的关系,结果表明参与继续工程教育对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参加继续教育的工程师的工资增长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果印证并丰富了克拉斯的结论,即继续教育对工程师发展具有正相关作用。首先,工程师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职业能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升职、升级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品质。虽然难以用单纯的物质成果来量化继续工程教育的经济效益的大小,但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教育收益率却不容质疑。其次,工程师所接受的正规教育不足以帮助其解释或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李锋亮等在中国大范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知识的准备不足将显著提高工程师入职后发生过度教育的概率。最后,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战略在不断发展变化,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只有通过持续专业化的学习,才能使自己从准专业或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从业者成为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从业者。
2.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显著
由于工程师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对象较为广泛,工程师个人特征和职业经历的不同,对学习内容的种类、层次的要求差异性很大。不同年龄的有效样本在哲学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四个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有效样本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有效样本在职业素养、认知沟通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国际社会对工程师的知识和能力的整体结构达成了一定共识,建立一些比较成熟的工程师素质模型,例如约翰等提出的工程师领导力模型、莫文建构的工程师特质四面体以及布伦达等的工程师能力框架。然而,形成工程师学习内容差异性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特别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初步具备成为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其次,在工程师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所需获取的知识和提升的技能是有所变化的,年轻工程师所需学习的知识及技能对其职业发展影响更大。最后,工程师认证标准不仅规定了工程师的职业准入资格,而且基本反映了工程师的职业水平和等级,级别越高的工程师对职业素养和认知沟通能力的要求越高。
3.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个性化突出
工程师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阅历、生活经历、学习经验随着时间的延续会不断积累,强调学习与个体自我经历的整合。在个体自我作用下,更希望依据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行为习惯来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工程师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选择方面的不同。就学习地点而言,高等院校仍然是工程师首选的学习场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的绝对优势;企业现场学习受到年轻工程师的青睐,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现场意识、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学习方式而言,课堂面授是最常用的教学方式,25~34岁和45~54岁工程师对回归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问题研讨通过讨论交流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认识或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受到35~44岁工程师的欢迎。在企业实际调研还发现,师带徒方式较好解决了集中学习与员工需求匹配度较低的问题,缓解了工学矛盾,特别对年轻工程师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获得岗位工作经验很有效果。此外,虽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远程网络能够打破时空局限降低学习成本,但是并不受到被试样本的欢迎,这可能与行业特点、网络建设情况以及工作性质有关系。
4.工作学习矛盾突出、时间成本排序第一
要想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工程师需要克服诸多困难,投入包括资金、时间、努力程度和劳动等学习成本。中国电力行业的工程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认为时间成本有较大困难的最多,其次是工作压力,第三是费用承担。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价值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在时间分配问题上,工程师需要兼顾的因素很多。所调查的企业普遍采取了岗位聘任制,工程师在工作时间内岗位责任大,同时工程师一般都有自己的家庭,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除了企业安排的在工作时间内的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外,工程师参加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业余时间,如何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是工程师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其次,在有限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效率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记忆、感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开始呈下降趋势,对学习缺乏信心、长时间不学习容易产生惰性;而且由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教学进度不紧凑等客观原因,使工程师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没有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时间的浪费造成学习价值的降低。
二、工程师学习需求对继续工程教育的影响
现代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呈现出迫切性、差异化、个性化、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学习也存在诸多困难,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应该更多关注工程师群体学习需求特性,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使学习者获得教育收益,国家得到所需的人才,实现国家、组织和个人都受益的结果。因此以工程师为办学对象的继续工程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程师能力开发系统,不仅涉及教育系统内部,而且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在深入理解工程师学习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师“提高能力水平”和“发挥能力水平”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工程师自身价值、创造企业价值、进而推动工程科技进步。
1.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约瑟夫在1978年提出了工程师学习需求理论,建构了工程师的需求层次,他认为大多数工程师的需求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两个层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重点关注工程师的这两个层次的需要。现代工程师对待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在工作中体验各种经历并确立自己的个性和可能性,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通过持续的学习来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实现从职场新手到工程师、再到行家里手的职业发展。因此,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源动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为工程师提供教育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办学的基本思想。工程师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决定了办学的多元化,工程师学习的阶段性和终身性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要求办学机构将学习者(工程师)作为客户来看待,研究工程师的学习需求、关注工程师的学习成本、加强与工程师的交流、考虑工程师学习的便利性。同时,办学机构要将这一思想实施于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教育服务吸引和维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运营成本。办学机构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还要做品牌做生活,通过创建品牌核心价值观,营造新型生活方式,实现工程师在社会尊重、自我职业实现等层次需求的满足;通过建立客户俱乐部并开展相关后续服务和增值服务,成为工程师交流沟通的新模式和学习休闲的驿站,成为工程师的学习圈、生活圈和交友圈。
2.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
工程师群体首先隶属于一定的企业,一般有正式的组织基础,是工程师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工程师隶属于一定的工程师协会或专业协会,这些协会一般属于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非正式组织,在协调政府、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关系、维护工程师权益、提供专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工程师学习的有利支撑。工业企业是继续工程教育的主体,也是有效实施的重要力量;不仅能促进工程师的合理分配、使用和流动、而且能激励工程师更加积极地提升能力和素质。因此,工程师所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是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驱动力。目前,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和行业的大中型企业都高度认同继续教育对工程师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和战略实施的重要性,而且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有继续教育经历。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都建立了以任职体系、素质模型、绩效管理为依据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由企业出资建设的企业大学,作为员工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发展迅速。但是企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大学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此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困难,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员工的流动性大,造成这些企业的工程师数量少、一岗多责,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参加教育培训。因此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程师学习需求特点,要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模式和组织动员机制。
3.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工程师的专业化程度和能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一职业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严格的工程师制度管理是工程师职业存在的基础,体现了工程师执业的专业地位和垄断地位。对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可以保证工程师职业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化和权威性的工程师“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制度是检验工程师学习和培训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社会化、专业化的工程师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师的劳动所得以及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因此,工程师的制度管理构成继续工程教育办学的约束力。虽然由于工程师学习需求旺盛,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近年发展迅猛,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是建设发展不均衡、办学标准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办学机构良莠不齐,继续教育面临“学而无用”、“含金量低”的尴尬局面,制约着办学机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之间存在关联性,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技术资格的获得和晋升与其职业发展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工程师供需的良性循环。以培养合格工程师为核心的继续工程教育办学标准化建设,能够规范和约束办学机构的办学行为、引导办学机构提高办学质量和完善管理。工程师制度管理中有关继续教育课程、学时、学分要求及规定为办学机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提供依据和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逐步扩大与深化,传统的一次性正规学历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全民学习、终生学习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学历教育的终点也正是继续教育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教育的边缘进入到教育的核心层,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继续教育培训领域,高等学校依托其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成为目前开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和重要阵地。同时,发展继续教育也是高等学校的一项使命与责任。怎样才能促使高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等院校发展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行管理体制不利于高校发展继续教育
我国的各级继续教育领导部门,即各级组织部门分管党政干部的继续教育;各级人事部门分管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各级劳动部门分管技能人员的继续教育;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分管农村实用人才的继续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管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仅仅作为“雇佣者”实施政府各部门的继续教育计划。各级继续教育领导部门,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经济利益,许多继续教育项目,都由本部门的培训机构承担,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种部门分割,“画地为牢”的体制,使许多高等院校无用武之地,严重制约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继续教育没有引起高校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集中了高校内部管理对本校全日制教育的全部注意力,这种思维惯性的后果,使继续教育顺理成章地被摆在次要位置,大多数高校对开展继续教育采取了任其自流的粗放管理模式,没有具体规划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只注重全日制教育的检查、监督,也使继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制订的教学评估方案,仅限于各高校全日制教学内容,有关继续教育的项目几乎没有。同时,社会上各类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也忽略了高校的关于继续教育的统计。高等院校全日制教育在高校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与之相关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硬件建设等均成为高校的主要工作内容。继续教育培训与之相关的项目及所需要的硬件建设等没引起高度重视。直接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三)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高等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费来源,很难满足继续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资金投入,继续教育同样也需要基本的物质条件;高校因继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迫使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停滞不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个别单位甚至连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教育费用来源更无处谈起,即使是开展也是仅收取参加培训者的数量有限的缴费,这极大制约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
二、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对策
党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同理,在发展继续教育的观念上,全社会都应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高校全面参与继续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
(一)提高对高校参与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继续教育,特别是提高参训者工作能力的继续教育,对更新人的知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是我国科研的主力军,每年数以万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向全社会渗透扩散。高校是否参与继续教育,参与程度的深浅,亦决定了我国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继续教育从高等教育的边缘部分进入核心层,成为最有生命力最活跃的部分。高等教育要主动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全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大力提高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把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中的比重,切实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工作,真正发挥其主力军作用。
(二)改革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吸引高校参与继续教育,因此必须进行改革。笔者初步设想是:国务院成立继续教育领导小组,省、市、县各级成立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构,根据统一政策修订管辖范围内的继续教育管理条例,制定各级各类高校参与继续教育的参与办法,并将继续教育各项指标纳入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建议由高等院校牵头成立各级继续教育联合体。进一步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以促使继续教育健康的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继续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国家人事部《关于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各领域牵头部门、协会和各级人事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653工程’的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部门、行业可以设立‘653工程’专项经费。要努力争取按照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并重点向‘653工程’倾斜”。建议要因地制宜建立继续教育的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单位和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继续教育所需的经费投入。政府则根据政策下拨继续教育经费,各部门、各单位要设立继续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并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统一从事业费中划拨到上级或同级财政,设立“继续教育资金专项户头”。要加强对各项培训经费的统筹管理使用和监督,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政府要制定继续教育经费使用办法,确保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有稳定可靠的培训经费来源。
(四)发挥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3条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工作”。这一法律规定了高等院校参与继续教育的义务。因此,作为高校一定要承担发展继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整体发展之中,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走高标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继续教育之路。高校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把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坚持按照继续教育的特色发展
继续教育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坚持其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强,对象成人、在职和提高技能的特色,扎实地推进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坚持按照自己的特色发展,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订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2.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纳入日常考核,工作量要计入教学总量,教学研究成果要一视同仁。要培养出一支敬业奉献、精通业务的管理队伍,让高校的继续教育专职队伍,在事业当中成就自己,不断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开拓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领域,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教育质量。
3.规范继续教育的管理体系
高校要在招生、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等方面,逐步探索和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体系,强化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制度。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大力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远程教育为龙头,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乐平.发展继续教育高校不能推卸的社会责任.继续教育,2007.8.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核心概念的界定
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内涵,是为了确定本研究的边界和内容,继续教育的机制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继续教育的层次机制;第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机制(包括计划形式机制、服务指导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第三,继续教育的功能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借用上述机制和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的概念,并结合以上研究文献的归纳,在此可以描述性地给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定义为:指的是由高职院校举办的继续教育的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此继续教育系统运行密切相关的其它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环境
环境是系统的外部规定性,环境决定着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反之,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才会与环境相适应。随着环境的改变,系统会出现新的整体涌现性,以达成与新環境的依存关系。可见,继续教育的环境对于继续教育的顺利运行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前面的研究已经把国家和地方政府划分到了继续教育系统的物理层,把国家政策、制度等划分到了继续教育系统的规则层,其余与继续教育联系更加紧密的部分也就所剩无几了,最重要的也就是继续教育的市场和产业结构状况了。
三、机构改革和模式创新
1.继续教育体系的边界拓展
高职院校扩大开展继续教育的边界有助于拓展业务,这就将原来的环境纳入到了系统当中,但是也要处理好定位的问题,不是鼓励高职院校盲目开展业务。在此,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市场定位的问题。市场定位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对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即对市场精细区分、精准定位,为进入市场做充分的准备,关键在于充分识别和调查市场的区分度和差异性,对市场进行精细区分和精准定位。
2.改组继续教育机构,为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为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要求,2003年初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并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各有关院系、处的专家和教授组成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完善了一整套继续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了运转灵活、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继续教育业务不断拓展的过程中,结合初期的经济目标责任制管理方式,逐渐设立了分工明确并相互协作的多个业务部门,领导班组团结务实,勤政廉洁,凝聚力强。
3.继续教育其他方面的制度创新,积极推进和完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形成与学历证书等值换算的证书体系,实现国家层面的证书统一认证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的评估制度,形成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从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教育收益等多个侧面综合加权评价。改革继续教育协会制度,加强协会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功能,增进协会的资源调配和指导功能,弱化继续教育协会的教育培训服务功能,保证其他继续教育机构公平的市场竞争氛围。
4.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建设质量保障或者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的一部分,因此,其质量保障或者管理机构也只能是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机构可能包括:继续教育部门的领导,各培训项目小组以及临时或者常设的继续教育质量保证小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部门等。
5.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运行环境的创新
高职院校面临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是其最重要的运行环境,其问题最多,创新的空间也很大,而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不可调整和干预的环境,而且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契机。高职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就是要培育适合自己的市场环境并主动开拓这个市场环境,这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与动物的被动适应环境所不同的。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在培训过程中,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学习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与其他老师互相交流,一起研讨,我对在线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2、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3、重视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通过继续教育网上培训,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