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22:55:22
导语:在经营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健词: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价格信号股权结构
经营者对企业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其价值远远高于企业的一般的员工。青岛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这和张瑞敏的卓越领导才能分不开;红塔集团的巨大成就,无疑得益于褚时健的领导有方。但是张瑞敏与褚时健两人的命运各不相同。褚时健最后成为阶下囚,这除了他本人违法乱纪,咎由自取之外,还与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他挺而走险有关。如果有健全的约束机制,褚时健就没有贪污的机会;如果国家对他有足够的激励,取得为红塔所做贡献相应的报酬激励,他也不会冒巨大的风险。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状况有较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经营者的物质激励不够,或者是激励方式不当;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特征具有其特殊性,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者对经营者无法约束,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对经营约束又缺乏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
经营者是指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并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只有战略决策的执行权和业务执行权。经营者的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和全面的影响,他的决策往往对企业和本人都有很大的风险。至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中哪些人员属于经营者,在国内的理论界还有较大的争论。本文把经营者界定为具有战略决策权的管理者。根据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蜚事会决定公司经营计划、投资方案和预决算方案及机构设置;经理是董事会聘任人,负责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有一定的经营决策权限,远远大于公司一般部门经理的决策权限。根据定义将董事会与公司高层经理界定为经营者。董事会是一个机构经营者,并不表明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经营者,只有公司的董事长才能视为经营者。
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营者需要通过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公司创造最营者具有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加以约束,可能滥用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因此对经营者要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才能使出资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本文从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必要性;经营者激励的一般原则;建立我国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应该解决的问题,来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问题。
一、建立经管者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经营,由此产生了关系,其中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在这种关系中,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人掌握的信息在时间上和在内容上不一致。具体表现在:(1)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偏好,在产品市场上所说的卖者总比买者精,就是这个道理。(2)委托人不容易或不能完全观察到人的行为过程,人的努力程度与经营绩效难以评价,即使可以评价也会导致较高的成本。(3)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而经营者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非常熟悉。(4)人有可能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对于企业判断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努力程度、经营环境等等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5)委托人虽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比如社会审计机构的评价或审计,但是能够评价或审计的信息是已经发生的情况,这些信息只能用于事后评价,难以进行事前的控制。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关系,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可以是完备契约,在这种契约中规定各方任何一种情形下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限制他们之间签定完备契约。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是一个随机动态过程,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先无法约定;二是如果可以事前约定过程和结果,但是可能导致非常高的评价成本和契约成本,在经济上不合理,更何况还有很多难以用语言进行精确描述的事件。因此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只能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不完备契约就会产生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企业所有者(委托人)不参与经营,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所有者就很难经营者(人)的行为后果与经营者所不能控制的外界影响区分开来。经营者很可能将自己经营能力不足,或者不尽心经营所造成的后果责任推卸给委托人或其它不可控制因素,而推卸责任,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这是经营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行为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可能促使经营者利用经营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另外经营者可夸大自己的真实知识水平和所具备的能力,以谋取自己经营者的地位,导致企业没有选拔到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经营者,给企业造成损失,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不管是道德风险还是逆向选择,都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对信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产生的,而且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因此委托人首先必须设计一整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的经营者不敢夸大自己的真实能力,否则给企业产生的损失要承担责任;另外通过这种机制诱使经营者通过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时,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企业最大化目标与经营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一致。其次,设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往往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同时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
2、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必要性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产权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可以用“一股独占”、“一股独大”和’.股权分散化”来描述。不同的公司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别,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经营者控制的重要的手段。国外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英美代表的市场导向治理模式;二是以日德代表的银行主导治理模式。市场公司治理主导模式,公司股权非常分散,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控制主要通过“用脚投票”,而这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银行主导模式中,银行是公司的大股东和债权人,公司的股权非常集中,银行对公司具有很大的控制权,甚至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所有者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通过“用手投票来”来实施。但是银行对公司的控制在很多国家受到法律限制,同样我国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我国的相关法律的限制,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力度非常弱。这说明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上有较大的区别。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特征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国有股权的管理者并非真正的终极所有者,他们缺乏对公司经营者监督和管理的动力,对公司治理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他们甚至可能与企业经营者合谋来损害企业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形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经营者失去约束;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机制有所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现有的报酬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两者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一股独大或一股独占的企业经营者多数是由政府委派,这些企业经营者的约束问题比激励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往往失去控制或约束。股权过于分散是指公众股权过于分散,每个公众投资者所持股权所占比例较低,使公众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成本与监督所增加的收益相比太高,另外太低的股权使公众股东产生“搭便车”心理,这两个原因导致公众对经营者监督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或不去监督经营者。
因此拥有国有股权的企业或公司,经营者操纵和控制股东大会的现象十分普遍。监事会由于在公司中的权利与其责任不相称,而股东往往又被大股东或公司的经营层所控制,结果导致经营者失去控制与监督。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减持国有股,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解决国有股主体缺位的问题,以解决企业内部经营者控制的问题,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另外引进外部童事即独立董事,增加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比例,强化外部董事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引进基金投资机构,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增强公众投资者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在采取措施加强对经营者监督控制的同时,也有必要构建基于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比如构建股系期权报酬制度。基于业绩评价结果的报酬机制的运用,要注意其制度适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状况,否则这些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3、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是经营者激励的内在必要性
经营者是有别于一般劳动者的特殊劳动力资源,是一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企业中逐渐超过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从人力资本的个体意义来看,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诸因素的总和。经营者人力资本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本的特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1)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形成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私人投资。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学量的各种知识,需要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并且需要具备较多经验和经历,这是很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大量的私人投资。因此经营者对报酬的期望很高,以收回大量教育投资的成本,同时体现自身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知识和经验的价值。(2)经营者的劳动属于脑力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劳动,他们劳动具有创造性。(3)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其作用远远大于一般劳动者,而且经营者人力资本劳动支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出效率提高,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效率所提高的产出效率。(4)在整个社会中经营者人力资本与其它人力资本相比更具有稀缺性,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稀缺性资源具有更高的市场价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经营者客观上应该具有更高的市场定价,经营者内存要求的价格也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市场价格,这也说明了强化对经营者激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基本原则
1、价值中性原则。所谓价值中性原则是指设计经营者激励机制时,不能以奉献精神或道德标准来衡量。经营者仍然是“经济人”,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设计的激励机制如果不能体现经营者贡献所要求的应有经济收人,导致经营者不能得到应有报酬或不敢领取应得的报酬,从而降低机制的激励作用。在我国有的企业对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强调个人品德和奉献精神太多。个人品德具有不可靠性与转移性,强调个人品德与奉献精神的激励机制根本就难以发挥作用。
2、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机制与短期激励机制两者之间不是一个选择关系,应该平衡二者的关系。长期激励机制迫使经营者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短期激励机制迫使经营者追求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事实上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经营者激励机制中,既要体现经营者近期的现金报酬收入,又要体现中远期的期权期股收入。在我国对经营者的中远期激励较少,致使经营者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战略竞争力。
3,绩效原则。绩效原则是指对经营者的报酬水平要与经营者经营绩效挂钩,即强调业绩与报酬机制的关联性,经营绩效越好,经营者报酬越高;反之报酬就越低。但是经营者的绩效评价比较困难,企业经营成果有多大的成份是因为经营者的努力带来的,有多大的成份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下,一般经营水平自然形成的,正确评价经营者绩效,应该把经营者努力和企业特定环境形成的绩效分离。另外经营者应该从其努力分享多大比例经营成果,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一个是企业存量资产收益应该分享的比例如何确定;经营者经过努力所产生的增量资产收益的分配比例。绩效原则要求企业首先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次要确定经营者报酬与业绩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
4、风险对称的原则。经营者有可能采取冒险经营策略和保守的经营策略。传统国有企业的报酬机制,经营者经营得好坏对自己的报酬水平影响不大,大多数经营者都采取比较保守的经营策略,这种经营策略虽然不可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但一般也不会使企业陷入严重亏损或破产的境地,经营者的地位比较牢固。但是随着报酬水平与企业经营业绩的挂钩,经营者冒险经营所得的收人比其不冒险经营所得收人高得多时,经营者冒险经营的动机强烈。经营者过分保守与冒险对企业发展都不利,过于保守,企业错失发展机会;过分冒险,企业可能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经营者的报酬机制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匹配,使经营者在保守与冒险之间处于平衡。
5、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经营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经营者激励的中性原则,更多的强调经营者的“经济人”特性,但是经营者比一般的人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因此激励原则也要考虑到经营者精神需要的因素。
三、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人力资本市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
经营者激励的方法主要有年薪制、经营者持股、经营者股票期权等物质激励约束方式,另外有经营者的事业、声誉和地位、权力、晋升和解职威胁、道德与情感激励约束等精神激励约束方式。规范和完善的市场才能使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物质激励,如果没有完善有效的市场机制,其激励约束方式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1、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流动性
年薪制是以年度单位决定工资薪金制度。经营者年薪制是以年度单位决定经营者工资薪金,并根据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经营者年薪分为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基薪不与经营成果挂钩,风险收人的高低与经营成果挂钩。年年薪具有激励与约束、公平与效率、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统一的特点。年薪制能否发挥作用的依据是否对经营者起着激励作用,能否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年薪制效果好坏,确定合理的基薪和风险收人是年薪制实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基薪与风险收入从横向比较要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是选拔在此年薪水平下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合格经营者。后者就涉及到社会的人力资本能否自由流动的问题,如果说不能自由流动,年薪制的激励作用就会下降。比如一个企业给经营者制定了很高的年薪水平,但是企业经营者只能由现任经理担任,没有其它的人与之竞争,现任经营者就没有外在压力,不能激发最大潜能。因此年薪制发挥作用,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建立与完善经理人市场。现有的国有企业高层经理和蓝事会成员由国家委派制度必须改革,应该实行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而且人员的流动不应该受到档案、户口等因素的限制。
2、规范证券市场,发挥证券价格的信号引导作用
流动空间常常用于打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空间,但是近年来也被运用于室内环境艺术。如,在狭小的室内应用镜子能够增加空间的开阔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室内环境;在门廊处采用隔断将客厅与大门进行划分,形成主次架构,更好地释放了室内空间的特性;在墙体上运用暖色与冷色的过渡,能够通过暖冷色的对比区分房子的区域功能,打破整体空间的隔阂,将空间软性地分割出理想的区域。因此,流动空间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流动空间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整合上,通过对景别的设计、造景的摆放等方式,将建筑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又由于留有如画廊、石拱门、桥涵等人为设计空间,能够在保持封闭的同时打破空间的界限,让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常被用在大型展厅或者园林中,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丰富环境的艺术特色。如,在展厅中设立“回”字空间,就是大空间与小空间过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能够释放展厅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让人在大小空间的徘徊中体验曲径通幽的别样情怀。再如,复式楼层采用上下空间的对比,将一个整体空间划分成两个,一半是整体高度,一半是分层的二分之一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错落有致的感觉,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增大空间的体积感,让空间形成新的特征。
三、空间的过渡与引导
前文提到的隔断和色彩的运用也属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对大型空间的分割上,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运用得都比较多,主要是让空间连贯自然,同时增加环境的层次感,让环境更多元化。我国古代传统的房屋设计讲究风水和间隔,如卫生间的门不能与大门相对、进门必须有门廊等,其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能够发现这样的设计采用了空间过渡的形式,让本来突兀的空间显得更为协调。再如,现代楼房的房檐已经被设计在楼顶,在古代,房檐不仅有排水的功能,同时起到了分割外界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重要作用。
四、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常被运用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并不适用于普通设计。现代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安全和舒适的环境,空间序列显得过于严谨。当然,如果设计是针对庄严的建筑群体就另当别论,这种设计手法通过对空间的严谨分割排序体现出严肃的氛围。如北京紫禁城的设计风格就十分严谨,每一个空间都有对应的序列,观者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皇家气息,体会到无与伦比的空间力量。
五、空间分隔
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将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室内设计。在室内进行空间分隔,一般通过墙体、家具、玻璃、屏风等完成。室内空间的分隔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室外空间一般是通过假山、建筑、植物等进行空间分隔。空间分隔根据分隔材料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是指实实在在的分隔,既能阻隔人们的移动,又能阻隔人们的视线;虚隔更加侧重心理上的分隔,有的是只分隔交通,不分隔视线,如用玻璃进行分隔。另外,灵活运用实隔和虚隔营造渗透空间,能够营造别样的艺术氛围。如,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德国馆就很好地处理了围与透的关系,表现出了空间分隔的艺术性。除此之外,营造虚空的空间不必进行实际空间的围合,只需要通过暗示、虚拟的手法在人们的感官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即可。
六、结语
论文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资本结构经营者激励约束所有权安排合约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解决企业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理论两个领域分开进行,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并未为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事实上,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以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最优化安排企业的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国企改革中这一难解的“体制性硬核”。
一、基本分析框架:企业的性质与所有权安排合约
科斯(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成本而建立的以替代市场价格机制的一个行政权威机制,它以相对固定的一个长期合约来替代市场;并认为企业的规模会一直扩张到企业组织一次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组织该项交易的边际成本为止。科斯虽然未能说明企业这一合约为什么能节约交易成本,行政权威机制到底依据什么进行企业内的要素配置,为什么不同企业交易效率不一样等问题,但他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一条可供进一步探索的道路。
哈罗斯曼与哈特(GrossmanandHart,1996)、哈特(Hant,1998)从合约的不完备性角度推进了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明确指出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特征,将企业所有权直接定义为剩余控制权,这为企业的合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石。由于企业生存的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企业的合约是不完备的,企业的总收入可以肯定也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及工人不可能都因自身的投人而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的剩余,剩余也可能是负的,那就意味着要以其投入来承担损失了,所以,分享剩余也就意味着分担企业风险。在非负消费约束条件下,人力资本与其拥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周其仁,1996),决定着企业中非人力资本为人力资本提供风险担保。非人力资本提供者分享剩余,承担风险,但非人力资本提供者风险态度不一,风险中性或偏好者成为股东,分享剩余,风险规避者领取固定合约报酬,成为债权人。在某种程度上,股权资本又为债权资本提供风险担保,而股东理应分享企业最终的剩余,掌握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因为股东是企业最大的风险承担者。但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不参与企业经营,而经营者的劳动又难以监督或者监督成本太高,因此,让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是激励经营者的最有效的手段。这就产生了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主题之一,即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如何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进行安排,才能既给股东最大限度地选择正确的经营者,又能激励经营者最大限度地去经营企业,消除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古典企业通过让股东独享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而最佳地解决了企业所有权安排问题。也就是让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安排相对应。因为如果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人没有剩余索取或无法真正承担风险,这种剩余控制权就会成为一种“廉价控制权”,他就不会有努力作出好的决策的激励与约束,后果就是一些并不具有企业家才能但偏好于“控制”的人可以通过贿赂拥有最终控制权的人来取得经营者的位置。如果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是统一的,只有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才出得起这种“贿赂”。同时,因为行使剩余控制权的劳动难以观测与监督,或者观测与监督的成本太高昂,(张维迎,1995),难以直接根据他的努力水平支付报酬,只能根据间接的可以观侧的最终成果即企业剩余来支付报酬。所以让企业经营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可以有效解决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的问题。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的外部性内在化原理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的具体应用。但是,由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清楚自己的经营才能而股东不知道,股东如何确保正确选择经营者呢?张维迎(1995)的研究证明,在经营才能难以直接观察的情况下,个人财产可以起到显示个人经营才能的作用,可以通过对个人财产的观察来间接判断一个想当企业家的人的能力。
二、新路径:融资方式、资本结构与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资本的形成方式(融资方式)有两种,即以股权形式投人资本和以债务形式投人资本。企业在股权和债务之间筹措资本的选择(资本结构),就是决定企业控制权在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分配,进而决定公司治理结构。资本结构通过公司治理在企业委托人(股东和债权人)与人(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资本结构与激励机制。资本结构在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和减少成本方面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举债融资实现的。众所周知,举债融资是要按时支付利息并到期支付本金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不能按时支付,债权人便可以向法院申请宜告企业破产,而企业一旦破产,经营者作为企业经理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都不复存在,显然,这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经营者所不愿看到的。其次,机构股东投资者也会激励企业经营者卓有成效地工作。因为机构投资者不仅向企业投资,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实际运作和发展前景比较熟悉,这就使得机构投资者无形中充当了事实监控者的角色。
同时,机构投资者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能有效避免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还有,经理增加持股也会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因为经营者持有股份意味着他们的利益和企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当然,经理持股也有一个比例的间题。当经理持股比例很小时,由于企业增加的价值要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进行分配,经营者只得到很少的一部分,而为了增加企业的价值所付出的成本却由经营者全部承担。这时,经营者可能采取偷懒行为,只有当经理持股的比例使得经营者偷懒的效用比不偷懒所得到的净效用小时,这一比例才是恰当的。
资本结构与约束机制。资本结构指的是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约束作用可以从股权约束和债务约束两方面来说明。
第一,股权约束。股东的基本权益是由其出资额所决定的资本受益权和投票权。投票权主要体现为选择经营者和参与企业重大事务决策的权利,包括任免董(监)事、高层管理人员、财务审计人员以及通过董事会对公司年度预决算方案、增减资本、合并、分立、重组行使否决权等权利。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企业经营者“用手投票”的直接约束方式。当直接约束方式不能起到作用时,股东惟一可实施的就是间接的市场约束—“用脚投票”,即利用资本市场转让股份或抛出股票。公司股票被大量抛售,不仅给公司经营者带来极大的市场压力,而且给“恶意收购”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当然,在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除了这种对公司经营者形成致命打击的“接管”机制外,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都是非常重要的外部约束与控制机制。
第二,债务约束。由于债务需要还本付息,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就将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因此,债务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更强。债务约束可以分为短期债务约束与长期债务约束。短期债务约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清算,如果对投资者来说企业清算价值大于继续存在价值就应该进行清算。由于偿还的债务是可证实的,所以债务会逼使低效率的企业缩减,想要避免清算的经营者就只有设法提高资产收益。另一方面,是通过偿债挤出企业可能用于不盈利的投资或低效率的扩张的自由现金流。长期债务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管制新资本的流人上,也就是说在经营者愿意以任何代价进行新投资的时候,惟一能阻止他的办法就是使他没有能力筹集到资本。此外,为了保证债权的安全,债权人通常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一定的干预与限制。如规定企业负债融资的额度,不得向过高风险的项目投资以及限制向现有股东过量分派股利,这对公司经营者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三、局限性:资本结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失效
资本结构激励机制失效。首先,由于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为软预算约束,资本结构对减少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与成本的激励作用发挥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机构投资者也存在“搭便车”问题(只要单个股东不是百分之百持股,这一问题就一定存在),机构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未必能得到有效实施。经理增加持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的偷懒行为,但如果持股比例太低,或者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这也限制了经理的努力程度。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区道路客货运输经营业户共计84374户,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业户7420户。全区营业性运输车辆161356辆,其中营运载货汽车135748辆,营运载客汽车25608辆。对于宁夏交通运输结构而言,区域内中、短距离的交通运输需求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在宁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宁夏是一个内陆多山的地区,公路建设成本相对其他交通建设成本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宁夏公路交通所占据的优势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运输业,而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宁夏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村村通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弥补了宁夏区内铁路、民航等其他运输方式运力不足的缺憾。2013年宁夏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及增长速度。
2宁夏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公路运输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区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278138人,比上年增长4.18%,其中道路旅客运输从业人员14469人,占总数的5.20%;公交从业人员10848人,占总数的3.90%;出租车从业人员27746人,占总数的9.98%;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94305人,占总数的69.86%;站场从业人员2174人,占总数的0.78%;机动车维修检测从业人员22255人,占总数的8.00%;驾驶员培训从业人员3952人,占总数的1.42%;其他相关业务从业人员2389人,占总数的0.86%。与去年相比,道路运输全行业净增从业人员11155人,在吸纳就业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要想富,先修路”这句通俗的谚语充分说明了公路运输对经济的带动,以公路运输来推动宁夏地方经济的发展。
2.2公路运输影响区域工业化进程
由于宁夏特殊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宁夏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公路运输,然而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运输化,宁夏公路运输作为最廉价的运输方式,它作为一种便捷的经济过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随着宁夏新型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货物运输中的大宗货物、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继续下降,尤其是既有铁路复线的建设和银川—西安铁路的修建,铁路的货运强度将呈逐步降低趋势,但对公路运输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依然有更高的要求。工业产品的生产必须要接近原材料的生产地,从而使产品运输的距离缩短,成本下降,公路运输就是联系原料地与生产加工之间最便捷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宁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都分布在公路沿线,宁夏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兴起就是基于这个原理。例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周边地区能源资源丰沛,坚持煤炭就地转化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措施。加快完善和优化对外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提高公路运输的通达性、便捷性和可靠性,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2.3公路运输影响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宁夏提出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加快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这些重大规划和战略的实施,要求加快区域间的公路交通运输通道和公路内部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和各产业比例关系的反映,产业结构比例的不同可以反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交通运输条件作为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区域产业布局而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宁夏公路运输的重点是提升“三纵九横”干线公路网现代化水平,形成与产业布局和经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公路运输体系。
2.4公路交通运输影响区域间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通讯设施和动力设施等因素是决定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的重要因子。作为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反映以区域贸易为主的区域经济联系。而作为交通运输组成的公路运输以其灵活机动、渗透性强的优势,比轮船、火车等运输方式具有更高的可达性。这就使得公路运输可以通过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交易的数量。参与周边经济体的竞争与合作,需要提升公路交通运输通道承载能力和可靠性。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宁东—鄂尔多斯—榆林“能源金三角”的开发建设,宁夏各地区之间和宁夏与周边省区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随着“中阿经贸论坛”影响力逐步扩大,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公路交通运输需求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对宁夏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和对外公路运输通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语
1.1在行业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环境艺术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没对应的系统的理论学科建设.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也没有环境艺术设计师执业资格制度,所以,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状态.这种未成熟的状态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对规划师、建筑师所起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综合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十分缺乏.该领域人才的匮乏又促使高校高质量教师的缺口无法得到充分的补充,继而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统一的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1.2在教学方式方面不适应社会需求环境艺术专业其实是一个特别自由和开放的专业,它需要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去亲身体验.但与之相反,我国目前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设置了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的死板,教材的设计没有新意,教学工具老套化,教学空间局限化,专业的交流、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度都不够.高校注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使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教育结构使得该学科的理论性多于实用性,学术性多于技能性,造成了学生们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脱离的局面.另外,就教育手段而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无法调动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这也带来了高校通过这种旧式的教育手段教导出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力、独创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这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面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提升.
1.3在教学质量方面有待提高综合来看,现各高校主要存在整体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教师缺乏专业性、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评价取向偏差等现象.从生源角度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中弥漫着过于看重结果、想走捷径的思想,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稿酬的电脑操作技能,就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生源的自身素质而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基础知识欠缺、知识面较窄、应用能力较弱.从教师方面来看,因为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各大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的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高速发展,为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纷纷成立.这种快速地发展,在一段时间内满足了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说明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广泛性和应用性,是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不同的办学方向.当然,过快的发展也为这门学科带来了很多隐患,最主要的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与社会需求相脱离.针对该专业存在的应用能力弱的问题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克服、解决.
2.1明确专业定位,矫正发展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实用性专业,明确的专业方定位将决定着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为综合性专业,踏出“室内设计”的局限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做到的.只有打破这个局限性,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充分拓展到建筑学、艺术学、园林学等领域,该专业才能得到更宽广的发展,挖掘出更大的应用性.当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强调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科学化、综合性的同时,还要求在某一点上有一定的专精深度.结合各行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深化其专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专业性的显现将会改变该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走的更加长久.
2.2制定统一、系统的行业标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应用性,制定出系统、统一的行业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专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与实际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系统的、科学的行业标准对于该专业来说,如同灯塔一般,完善的行业标准的建立会使得高校在教学方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得到更加明确地指引,更加适应社会的潮流,增强该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性.
2.3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造力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刻板,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背道而驰.高校应将教学重心由设计结果向设计过程倾斜.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可以发现对设计过程投入更多的关注,更有利于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学生的培养.将教学重心侧重于设计过程强调的是高校对学生设计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目的进行各项准备,如背景认知、社会调查、数据收集等等,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设计理念并完成应用性与设计性相结合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得到培养,创造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升.环境艺术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它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一些特质.环境艺术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慢慢的演变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工程.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艺术的重要性,每一个学习环境艺术的人感觉未来的职业前途光明.现在环境艺术的职业者慢慢的从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造福社会,使自己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太注重人的创造力,但是创造力恰恰是环境艺术的核心,因为创造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更能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提高自身对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
2.4结合社会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增强该专业的应用能力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是造成该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普遍需要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决定于教学质量,决定于教学成果是否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促使高校必须要结合社会的真正需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变,首先要做到课程内容实用化,传统教学把学术理论作为教学重心,而高校现在需要改变的正是这一点.所谓的课程内容实用化就是将教学重心由学术理论替换为学术理论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改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正日益星升起来,其中以校本文化课程设置最为突出.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学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而合理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使得学生们在知识掌握上,既能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掌握技能性知识,使学生们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高校教学内容的改变要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从理论走到实践.在教学安排方面,高校必须要面对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采取设立教学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让学生大量的接触到实际设计、参加到实际设计中.这不但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
2.5关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所追求的,希望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提高,学校不仅仅让学生提高智商,还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足够的实践积累的基础.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门学科都不能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想要更好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知识,必然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需要学生有自己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3结语
一、激励机制的内容设计
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对经营者的激励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物质激励主要是运用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保险、退休计划、股票和股票期权等手段,对经营者的业绩贡献进行补偿和奖励;精神激励主要是运用给予经营者职务升迁、授予其各种荣誉、给予其个人和家庭以亲切关怀等方法,对经营者的业绩贡献进行肯定和赞赏。就精神激励来讲,各个国家、各类企业所采取的方法基本是相同的;就物质激励来讲,各个国家、各类企业所采取的方法差别较大。物质激励的手段与企业所在国家的经营环境有很大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模式和健全程度、民众的习俗和信仰、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因素。
各国的经营环境不同,物质激励的手段及其组合情况也就不同。一般地说,对经营者物质激励的手段有以下两种组合模式:(1)弹性模式。该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工资、津贴、保险等稳定性报酬占较小的比重,而奖金、股票、股票期权等弹性报酬占较大的比重,从而使经营者的收益随着长期效益水平的变动而变动。(2)稳定模式。该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注重经营者在企业中的工作职务和资历。一般地说,职务越高,资历越深,收益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该种模式下,经营者的工资、津贴、保险、福利、退休金等稳定性报酬占其总收益的比重较高;而奖金、股票和股票期权等弹性报酬占其总收益的比重较低。
为鼓励经营者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适度冒险,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常常与风险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种激励机制又叫做风险激励机制。目前,可供选择的风险激励模式有以下几种:
股票选择权(或股票期权)奖励。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企业的绩效在一定时期内会通过股市价格反映出来。股市价格上涨,说明企业的经营业绩上升;反之,则说明经营业绩下降。基于这一原理,许多国家的企业规定,企业经营者具有在特定时期内以特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权利,即允许经营者购买一部分股票期权。
基于每股收益的股票奖励。股票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因政治形势动荡、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发生变动、国际形势发生变动、投机者的操纵、投资者心理波动等因素而发生波动,这种波动与经营者主观努力程度关系不大。基于此,股票期权奖励可能不太公平。因此,一些企业用每股收益或每股收益率作为考核指标,取代股票期权奖励。
上述两种模式的组合。上述两种激励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前者存在不公平现象,后者又会导致经营者不关心股市价格。因此,目前,西方国家的大多数企业把两者结合起来,一部分按期权形式进行激励,一部分与每股收益挂钩进行激励,从而取长补短,提高激励效率。
有限制的股票激励。该种模式的做法是,企业可以对一定数量的股票按市场价格打一个折扣,向经营者出售;也可以向经营者赠送一定数量的股票,但附加一定的条件,即经营者只有在完成一定的利润额或利润率指标后,或者在退休后才可以转让这些股票。打折售给或赠送给经营者股票的数量,根据其过去的经营业绩确定。
虚拟股票计划。该模式的做法是,不向经营者奖励普通股,而是设计一种相当于普通股但无表决权的证券,这种证券与普通股具有相同的收益,但无所有权,因而称之为虚拟股票。
股票增值权奖励。该模式的做法是,授予经营者在某一时期内获得一个指定普通股份额产生价差收益的权利。
二、约束机制的内容与设计
没有科学完善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对经营者有效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法律约束。法律约束是最基本的约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规范经营者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律是《公司法》,许多国家的《公司法》都有专门条款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在我国,《公司法》对经营者的约束更为严格,可以说《公司法》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与经营者的行为和责任有直接关系。除《公司法》外,其他有关法律也对经营者的行为作了严格限制,经营者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
内部治理机制约束。在企业内部,经营者应当受到内部治理机制的约束。首先,经营者要受到企业董事会的约束。董事会有权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其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检查其经营任务和责任的履行情况,若发现错误、偏差和疑问,有权要求经营者作出合理解释,并责令其纠正,拒不接受监督和纠正的,董事会有权将其解聘。其次,要受到监事会的约束。监事会作为企业内部独立的监督机关,不仅要监督董事会的业务活动,而且要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这样可以避免董事会与经营者合伙舞弊,损害广大中小股东和其他权益人的利益。监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的内容与董事会对经营者监督的内容基本相同。再次,要受企业员工的监督。员工是企业的重要权益人,经营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许多国家允许企业员工通过参加监事会、企业委员会、工会等组织,或者采取其他合法方式,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
外部治理机制约束。外部治理机制约束,主要是指由于外部市场的激烈竞争给经营者带来压力,从而促使其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合法、有效地从事经营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市场的约束。在新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要求十分苛刻。如果经营者工作不努力,不认真履行所有者所赋予的职责,甚至营私舞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难以正常有效地进行,就无法推陈出新,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失去经济实力和盈利能力,甚至破产倒闭。
2.经理市场的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职位不是铁饭碗,而是存在众多的竞争者(包括潜在竞争者)。在位的经营者如果不求进取,业绩平平,得过且过,甚至违法乱纪,中饱私囊,损害其他权益人的利益,就会失去所有者的信任,被其他有能力、品质好的人选所取代。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动画漫游;建筑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各行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以科技为依托的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代前沿科技的代表之一。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人文、绿化等要求,“未动工,先见形”已经成为建筑与环境设计行业的基本要求。建筑动画漫游应运而生,在现在乃至将来都是艺术设计领域热门的概念。
一、动画漫游中的建筑环境设计
建筑动画漫游是在科技的依托下,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手法和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根据规划设计图纸将建筑、园林景观以及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等诸多环境艺术设计元素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较先进的科技手段。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建筑动画漫游在国内外都得到了更多的运用。与以往的建筑环境设计方式相比,建筑动画漫游有着前所未有的人机交互性特征,其制作呈现的真实建筑空间感和大面积的三维地形仿真,都是传统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所不能比拟的。建筑动画漫游能够较为全面地展现建筑整体的建成效果,甚至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制作出实拍所无法展现的镜头,有利于建筑设计师将设计思想准确无误地体现在建筑环境设计中。通过建筑动画漫游,人们能够提前看到未来居住环境的概貌,感受到未来家园的美丽景象。目前,房地产商在开发项目之前,往往会将整体设计理念通过三维图像技术进行综合体现,对整体的建筑环境进行现实模拟,展现未来的设计效果。在建筑动画漫游中,人们可以在虚拟现实的三维环境下,用动态交互方式对未来的居住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室外景观、生活设施等方面,进行身临其境的综合体验与全面审视,可以在任意的角度与距离仔细观察每一个场景;人们能够选择多种运动方式,自由控制浏览路线,通过行走、驾驶或者飞翔等不同的运动方式,选择多种路线进行观察。而且在整个漫游过程中,还能够实现多种设计方案效果的切换,人们可以感受不同设计方案中不同的环境设计效果,从而获得强烈、逼真的感官冲击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二、动画漫游制作中的环境设计思维
虚拟现实中体现的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动画漫游的视觉形式而体现的一种环境设计展现方式,可以为观众提供更直观的视觉参考,也是人们了解环境整体设计的便捷途径。在建筑动画漫游中,关于环境建筑场景的设计需要遵循如下几种思维方式。第一,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设计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这里,整体思维也称为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局部有序组织构成的,并且要求综合、全面、整体地把握设计对象。在进行建筑动画漫游的整体环境设计时,设计师自始至终要保持一种整体、全面、系统的创作理念,并且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来看,建筑物设计、景观设计、场景设计或者内部装饰设计,在整个动画漫游制作中都属于局部设计,这些局部设计中要体现整体思维的内在特质。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局部设计的设计师,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要与主创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达成统一的创作意图与目标。景观设计师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整体动画漫游制作的景观造型、色彩与情景基调,从整体上驾驭动画漫游作品的关系框架,因为景观设计在整体的建筑动画漫游中能够起到衔接的作用。在一些具有复古风格的现代传统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系统地进行设计,一般环节为搜集素材、整合材料、创新设计等。首先要搜集素材,传统风格的建筑设计素材搜集一般包括考古资料、实物素材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建筑营造方式甚至气候特征等多方面。其次是整合材料,对于搜集到的所有素材,要根据整体设计需求进行整合、归纳,目的是使素材条理化、系统化、合理化、简洁化,为整体设计提供直接的参考数据和相关资料。再次是创新设计,根据所整理出的设计素材,先要设计出整体规划的平面图纸;再根据整体动画漫游制作的意图与目的,包括风格、色彩基调等,进行局部的建筑与具体物件设施的设计;到后期还需要将局部的个体设计放在整体的大关系中进行调整。总的来看,动画漫游的整体制作过程也就是由整体构思到局部设计再到整体调整的过程。因此,建筑动画漫游本身就具备整体思维的特性。第二,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设计的辩证思维。辩证思维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环境艺术设计源自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审美对于设计师的思维与设计方向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建筑动画漫游同样需要遵循此理念,在已有的技术条件下,设计的过程更关注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人们审美的演变。现阶段,通过现代科技艺术形式,以动画漫游的方式带领人们进行仿真体验,其设计制作过程要求设计师以开放性的眼光进行设计,用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完善素材,参照当地环境特色、建筑美学、园林景观规划等,综合受众的通识审美特征,在变化与对立中寻求统一,用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理解并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建筑动画漫游制作。优秀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实事求是,符合当今的国情,并对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气候尤其是受众的要求有适当的体现,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中同样如此。动画漫游中的主体设计要根据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建造材料与技术、地方独特气候综合考量,现代建筑设计也是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构成的。因此,在建筑动画漫游中,用唯物辩证思维进行设计制作,就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民俗文化与大众审美要求的动画漫游作品。第三,建筑动画漫游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意思维方法。创意思维可以被理解为设计师在针对设计对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设计师通过想象、组合与创造对设计对象的主题、内容以及表现形式进行观念性的创新构思,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意念或者系统,使创造主体的内在属性上升为大众能够接受的具象表现。一般情况下,创意思维包括形象、直觉、抽象、灵感、收敛、发散、联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有独特性与趣味性,是具有创造性的一项行为活动。环境艺术的动画漫游设计更需要较强的创意思维,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趣味性。在建筑动画漫游设计中,设计师还要注重设计对象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通过多种途径,依据自身经验与学识,得到合理、准确的数据,从而设计出逼真的场景、道具、主体建筑等。在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运用多种创意思维的方法,综合整体动画漫游的基调,进行设计造型,完成既与主题要求相符又形象逼真的动画漫游形象。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以动画漫游的科技艺术形式提前展现设计师的思路与创作,让受众在仿真体验未来居住环境的同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考察,更加全面、直观地感受未来的居住环境,彰显了环境艺术与虚拟技术不同领域的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交互式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模式能使设计师拥有更广阔的思考范围,从而挖掘出新的作品与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王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2012(7).
[2]田世彬,韦凯.谈虚拟古迹漫游动画的场景设计思维方法.艺术教育,2009(1).
[3]潘祖尧.古为今用——现代化传统建筑设计探索.现代城市研究,2002(2).
[4]杨洋.虚拟漫游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听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是语言学习和交际技能的实践性应用。据相关研究显示,词汇量、语音语调、语法以及语速等语言基础知识是影响学生听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巩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语音分辨能力、对照注释能力、领会记忆能力和猜测推测能力。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输出方式和输入方式,突破了传统听力课堂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僵局,为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高职英语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听力教学。
1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语音分辨能力中的运用
语音是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首要接受到的信息,掌握准确、有效的信息是辨别单词、理解听力内容的关键。不少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陷于这样尴尬的境地:在听的过程中对于对话的内容一知半解,而将文字稿看一遍,其中大意基本都能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语音分辨能力差,特别是对连读、弱读等英语朗读特殊现象缺乏了解。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弱项,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听力教学,帮助学生矫正语音以及加强他们对单词的辨别能力。
语音语调的训练可以先由词组再到句子,逐一进行巩固。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发音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分类,如常用的弱读、连读等,以及感叹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的语调。然后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个个击破,使学生熟悉英语发音,提高对英语的敏感度。
如在“连读”的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足够的(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而定)存在连读现象的听力材料;然后将电影Big Fish中巨人Carl所说的“Go away”一句进行反复播放(由于巨人说话又慢又重,适合学生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发音,并谈一谈发音的特点。不难发现,在发音过程中,“Go away”实际上发为。
2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对照注释能力中的运用
所谓对照注释就是将所接收到的声波信息与贮存在大脑的知识进行汉英语法对照、汉英词汇意义对照,然后经过翻译、润色等一系列步骤后,转化为学生已知的、熟悉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的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知识是确保学生对照注释能力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的闪光点,以增强学生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结构知识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对照注释能力和英语理解能力。
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可以将不常见或学生没有学习过的单词进行汉语意义的注释,当然注释内容需要在鼠标点击之后才能够看见。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字幕人员的工作,如将一些比较经典的英美电影或电视剧去除字幕,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写台词以及翻译的任务。在这过程中,具有画面性的电影、连续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翻译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强化多媒体培养学生对照注释能力的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播放器的一些特殊功能,调节听力材料的语速,从慢到快再到非常快,三个层次逐一推进,加快学生由英语信息到汉语信息的转换,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反应能力[2]。
3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领会记忆能力中的运用
领会记忆能力在听力过程中尤为关键,特别是在比较长的听力材料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要注意一些微小的细节,如常见的有数字、地点等。那么如何领会文章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并将其牢牢记住呢?笔者认为理解西方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对于领会语境、语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声波的接受过程中,不排除存在听不懂的语音,那么有效信息便以跳跃性的一个一个单词的形式进行呈现。而包括文化背景等在内的经验知识可以将这些只言片语以联想的方式进行连贯、补充,另外其对于深化记忆也具有一定的作用[3]。
教师在平时的听力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渗透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如寻求妇女平等是西方一直所关注的话题,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一些“反对妇女歧视、寻求妇女平等”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使学生大致了解妇女解放的历史历程。然后,搜集有关于这一类话题的听力材料以供学生训练,并要求学生摘录、记忆在这一话题中经常性出现的单词或词组。
4 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猜测推理能力中的运用
生词是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最为头疼的问题,一旦陷入生词的困境中便束手无策。在这一种窘境中,大胆猜测词义是寻找突破口的唯一途径。另外,在听力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分心或没有听清个别的单词,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大意自动弥补句子的大致意义,不仅能够解决生词的难题,还有助于推测将要听到的文章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听力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生词,要求学生大胆地推测。如“The most popular tent sold in Britain is the frame tent with 2 bedrooms and sleeping accommodation for 4 people”一句中,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单词“accommodation”的意思,但是根据“bedroom”“sleeping”两个单词的意义,也大致能猜测出其与“睡觉”“房间”等有关。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意义相近但用途特别的词汇或句子,通过让学生分辨、推测,来提高他们的猜测推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听力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或关键成分省略掉,让学生根据猜测进行自动弥补。
5 结束语 [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本科毕业 论文以及服 务,欢迎光临DYlw.nET]
显然,在信息技术高度渗透于现代生产与生活的现实环境下,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人机互动的操作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进入学生和语言环境,参与语言活动,这对于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能够针对学生在词汇量、语音语调、语法以及语速等方面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难题,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张琢,李吉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探索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和市场机制的牵动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但是,与建设现代畜牧业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县畜牧业还存在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比较低、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的要求,结合我县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使“双轮驱动促统筹、破解难题惠民生”的活动主题落到实处,从而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加快规模健康养殖发展,特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推广工作的发展应建立畜牧推广基金的设想和建议,通过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扶持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畜牧业结构可进一步优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新技术进一步普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畜牧业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基金”有两个用途,一是利用基金的作用,来解决当今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而出现推广工作中的不适应问题,加强壮大推广体系建设。二是促进推广项目的转化,抓好推广典型鼓励农民提高饲养业中的科技含量。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
畜牧推广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它将畜牧新成果、新技术介绍给农民,使其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素质、追求社会效益,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畜牧推广的这一属性不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改变,而应继续强化。
但是,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具体推广部门和个人,又不能不追求自身利益,努力增加收入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和生活需求。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因此,也都在探索通过有偿服务和经营来创收。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但是面对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面对非常分散的服务对象,面对相对低下的农业效益,面对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制约因素很多的农牧业,推广工作不可能多是有偿服务,有偿服务的领域是很小的,况且服务收费的标准也很难确定。
围绕推广工作开展经营服务,不失为一种创收手段,也有不少好的事例证明这一手段的作用。但是,开展经营势必牵扯推广部门的精力,弄不好也易使推广偏离其正常轨道。要解决好推广部门自身效益与推广对象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使其自身建设与事业发展同步进行,笔者认为建立畜牧推广基金的办法是可行的。基金由国家投入专款,由畜牧推广部门掌握使用,主要用于:(1)畜牧推广自身开展有偿服务项目的投入,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增强自身活力,促进推广事业的发展。对于好的项目要集中投入。(2)有发展前途的大型农牧场户的科技项目。(3)专业户或科技示范户由于资金短缺不能提高科技含量的可使用“基金”。实施上述计划必须有以下两个条件的保证。一是制定具体法规和政策,保证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落实。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国家和集体对推广工作资金投放而不以某位领导和某级政府对推广工作好恶确定投入量。二是政府要保证畜牧推广的计划性投入,计划和市场,这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两种手段,有各自服务与经济建设的不同目标和适用范围。对于社会公益性非常显著的农技推广工作,其经费还应主要靠政府的计划性投入。毕业论文,畜牧业发展建立畜牧推广基金。。即使在实行市场经济多年的国家,也多是这样做的。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促进农技推广工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期待于市场的只能是辅助作用。所以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工作者自身利益的保证,还主要靠政府的计划性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入,知识更新,新项目的引进更需政府的扶持。
必须说明的是:利用畜牧推广基金只能用于农技推广部门开展适当的经营服务,但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只是作为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的手段。对好的项目一时效益又上不来的可给予少部分的无偿投入,以此来强化推广部门自身的建设,好的推广项目能顺利推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