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时间:2022-09-02 04:40:50

导语:在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习惯培养;问卷调查

一、高中新生化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为了解我校高一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情况,我设计了下面的问卷调查表,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对待错题习惯等方面设计一个表格并作统计,于2011年10月底以三个实验班作为研究对象,一共163名学生,发出163份卷子,收到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为98.7%。

高一学生化学学习习惯调查统计表

现状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主学习。而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我校大约63.4%的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竟是为了应付高考,仅有10.2%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很高。这与我们的预期相差甚远。

现状二: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习惯如预习、听课、作业等情况,调查的结果更是令人担忧:只有3.7%的学生会预习,16.3%的学生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5.9%的学生积极发言。在是否主动去记化学方程式一栏中,56.9%的学生因为考试或听写才去记忆,13.7%的学生不去主动记。我们虽然是省级重点中学,招收的都是本区内最优秀的学生,但由于初中与高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如意志力不够、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等,造成学习中出现“吃夹生饭”的情况。因此,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成绩,为今后的学习树立信心,更能逐步培养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受用终身。

二、对策与建议

对策一: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

作为高一化学老师要认真钻研初中科学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

对策二: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差异,而不是智商上的差异。因此在起始年级建立学科学习的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学习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检查和落实。

对策三:培养独立作业的习惯

到了高三,我们还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会出现因为答题不规范、审题不仔细而丢分的现象。我曾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统计,答题不规范、审题不仔细的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实在太多,各门学科合在一起,学生根本完成不了!在学生中这种应付做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带来的危害很大!

对策四:培养整理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好课堂笔记对于加强记忆和理解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记笔记要有一定的方法,课内和课外要有区别!我主张课内笔记记书本上,自己会的不记,课本上有的不记,不重要的不记,只记关键与要点,记新东西,把主要时间用在听课和理解教学内容上。课后要认真整理好课堂笔记,学生整理课堂笔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忆、理解、归纳和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整理课堂笔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可以帮助记忆,加深理解。

对策五: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错题是最好的资源。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从错题中可以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通过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快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对策六:形成及时记忆的习惯

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不可能形成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肯记、善记,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通常有:(1)有意义记忆,即理解基础上记忆;(2)有序记忆,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步骤进行记忆,可以加深记忆并防止发生遗漏。(3)点面结合记忆,记规律、记特殊、记反例。同时,也要懂得对暂时不能理解或本身无意义的数字、符号进行记忆是正常的、重要的。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生吞活剥。对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特别是高一化学第一册的化学方程式我们一定要强化学生记忆。

参考文献:

[1]竺丽英.新课程高中生化学学习习惯差异研究.化学教育,2008(12).

第2篇

关键词:高一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81-02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高一是基础阶段。同时江苏的高考模式,使得高一期末考试后分科选化学的同学不是很多,就我们学校来说,高一年级12个班每年选化学的同学就2个班。为何选化学的同学这么少,这当然与高考化学的难度有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高一这一年的化学学习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打好化学的基础,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化学。如果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加以培养和保持,会使学生不畏惧化学的“难”,爱学化学,喜欢上化学课,那样才能做到化学学习的高效性。

一、 巧用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源自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以利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发学习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就很有指导意义,教学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化学教师要用学生的眼光认识世界,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身处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很轻松很自然的情形下去观察去体验身边的生活,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化学。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这一节时,我以学习食堂早餐提供的油条展开话题。先向学生介绍:在炸油条之前和面粉的时候,要向面粉里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学习兴趣就来了,展开讨论,纷纷发表各自的意见,找出加纯碱和明矾的作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教师总结:炸油条的第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Na2CO2+H2O=NaHCO2+NaOH,然后第二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NaHCO2=Na2CO2+H2O+CO2。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后会让很多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充满在面团里,然后气体受热会膨胀,所以油条在炸的时候会迅速膨胀起来。为什么要用到明矾呢?从上面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会有很多的氢氧化钠产生,而氢氧化钠属于强碱,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明矾是用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教师讲完生活中与铝有关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后,然后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铝制品。铝制品表面虽然有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但如果遇到酸、碱以及氯化钠溶液均会发生反应而被腐蚀,因为氧化铝、铝都能与酸或碱溶液反应。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会破坏氧化膜的结构,加速铝制品的腐蚀。所以,铝制品不宜用于盛放酸、碱溶液,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也不能用具有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洗涤剂来洗涤铝制品。

二、 利用周六化学社团,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周六的快乐学习和快乐社团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我校本着“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价值”的人才培养目标,自2002年起在以前开设讲座和学科延伸性兴趣活动的基础上,全面、科学地部署并制订方案,实施了“快乐周末”行动。每周的“快乐周末”其实是市高中领导、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创新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旨在通过这个“快乐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学校准备通过若干年探索,初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课程序列,努力形成“人本化”的校本课程。快乐周末主要是以高一学生为主。所以,我们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周六快乐社团这一契机,开展与化学有关的活动,吸引更多的高一学生来参加,这样对他们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这个学期高一化学就有两个社团,一个是“化学与影视”,让学生观看与化学有关的电影;一个是“趣味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进行一些趣味性实验。

例如,利用周六化学社团,带领学生进行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先给学生讲化学知识:含有亚铁离子的废水,可以用氧化法处理,以去除其中的重金属离子。然后讲原理:用石灰调节废水的pH使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向废水中不断鼓入空气,可将Fe2+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向含有Cr3+的废水中加石灰,降低溶液酸度。当调节废水的pH至7~8时,Cr3+形成沉淀而分离:2Cr3++3Ca(OH)2=2Cr(OH)3+3Ca2+。接着讲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果继续加入石灰,pH增大,沉淀将进一步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配合物:Cr(OH)3+OH-=[Cr(OH)4]-。因此,通过沉淀法除去重金属离子时应严格控制溶液的pH。例如,Pb2+、Cr3+转化为沉淀的最佳pH分别是11.0和8.0。最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利用这样的化学社团,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特别浓厚。

三、合理采用化学游戏,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上课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不能很长。所以,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做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游戏,在游戏中去参与化学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很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法来讲解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如学习明矾的净水作用时,先跟学生做一个游戏:

准备:一杯有杂质的水、一把汤匙、明矾。

游戏:先把明矾用汤匙压碎成粉末,放进杯子里搅拌几下;过一会儿,你可以看到原来浑浊不清的水,变得十分清澈透明了。

游戏结论:水之所以浑浊,主要是因为水中含有带负电的泥沙的胶粒。明矾是由硫酸钾和硫酸铝混合组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水,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这场化学变化中,硫酸钾只是个配角,主角是硫酸铝。硫酸铝和水起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也是一种胶体粒子,带有正电,它一碰上带负电的泥沙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化学方程式如下:它的原理是明矾在水中可以电离出两种金属离子 KAl(SO4)2=K++Al3++2SO42-;电离出的Al 3+与水反应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Al(OH)3:Al3++3H2O=Al(OH)3 (胶体)+3H+、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快乐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同时,通过这样为学生创设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关爱和期盼,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化学,学好化学。

教育的快乐,应该是双方面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事: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的快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快乐,学生的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宽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学习兴趣就肯定培养起来了。

四、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现在的高考模式下,一是化学课时少,二是重理论,三是轻实验。实际上,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离开了化学实验,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规律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如有的教师动手做学生观看,有的化学实验学生自己亲手做,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实验数据的第一手数据,是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以及化学概念的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同时,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调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验操作技能体现一个学生综合素质,有些学生属于高分低能,理论分数非常高,但实验考查时手忙脚乱,不知从哪开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至于得不到应有的现象,甚至由于错误操作损坏仪器,乃至发生危险。加强实验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基本仪器的使用,了解仪器的使用范围、性质;第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包括仪器连接、布局合理、便于观察、操作准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把关;第三,多提供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通过多渠道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一些典型的实验,教师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反应的中间产物,进而探究反应机理,这也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总而言之,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加深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去探索适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意见,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快乐。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谈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2013(06).

[2]李志华.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巩固[J].江苏教育研究,2009(15).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之的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存在较大差异,高一新生在新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笔者希望一方面能简单地从课程衔接的角度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实施问题。希望这一研究能为学生全面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并能对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近几年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都进行了课程改革。课程标准的变化较大,初、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差别也较大。笔者在高一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高新生在新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往往出现适应困难的现象。笔者希望一方面能简单地从课程衔接的角度分析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特点,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教学策略实施问题。希望此研究能让高一的化学老师们重视初中高中化学课程衔接问题,关注学生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高中新生平稳地渡过从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转化的这一过程,尽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一、高一化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由于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要想做好要做好高一《化学》与九年级《化学》的课程实施衔接的工作还应对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进一步的了解,做到知自知彼,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对高一新生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内容及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珠海市第一中学,2009年高一级学生,总人数为382人。发出调查问卷382份,回收问卷370份,为有效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使用的是“学习方法运用能力’量表。内容说明: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是重点学校学生,但是学生对学习方法运用只达到一般水平;高一学生在学习方法运用上与初中相差不大,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简答题中突出的主要问题有:高一化学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课堂容量加大、教师讲课进度快,而且枯燥的理论知识增多。高一化学教材内容较简单,但是配套的习题较难,看完教材还是不会做习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希望多讲解题技巧,还希望老师多总结整理知识要点,归纳重点难点。

(二)有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初中及高一化学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可以看出近年来高中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访谈中教师们分析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主要的特点是记忆性的知识较多,灵活度不够;解题针对性较强,思维训练不足,知识不系统,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高一化学应重点培养学生:1、观察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归纳总结的能力4、记忆型学习向运用型学习转变。

二、人教版高一《化学》与九年级《化学》的课程内容衔接特点

笔者从课程的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角度对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进行详细比较分析,在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衔接上,充分体现了教材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者合的原则。

但是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教材过于注重“三序结合”将难点分散编排,使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整合,难以形成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2、形象思维的训练不够;3、对计算能力的要求有些脱节,教材中示范性计算例题太少,但练习题中对计算方法、计算技巧要求较高。现在总结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及高一需要补充的内容,如表3所示。 形象比喻等方法,可以帮助记忆。

表3初高中化学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及需要补充的内容

三、基于初、高中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实施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综合高一化学教学现状和初高中课程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高一这一特殊转折性的学年,基于初、高中衔接的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原则,笔者结合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几点适用于高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上好绪言课,重视学生心理衔接

初中的化学课堂给学生的印象是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要让学生延续这一美好的印象,高中的第一节化学课就尤为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高一第一节课化学课,可以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老师的信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信心。

(二)展示学科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也充分体现在了化学实验上。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功能,应计好课堂上每个实验。精彩的化学实验就像一位不会说活的老师,默默无闻地把科学原理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有的实验按照教材操作效果不尽人意,就需要设法改进实验,增强实验效果,使其更具说服力,还能展示教师智慧、增加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史讲故事。通过化学发展史的线索,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力求反映最新的化学观念和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揭示学科规律,渗透学习策略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即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学习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学习策略有多种,笔者在教学过程会有意识地渗透化学学习策略的教学。

1.归纳总结学习策略实施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归纳总结知识点。例如,归纳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用表格比较二氧化碳、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用途等。

第4篇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呢?我们认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是否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导学机制谈点认识。

一、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就题论题、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往往是讲得很详细,出力不小,但教学效果不佳。有经验的教师则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把教材内容设计出较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衡量问题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思维量,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原则”,甚至“撑杆跳高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高一化学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时,设计问题:用一种试剂,即可把K2SO4,Na2S,Na2SO3,Na2CO3,Ba(NO3)2五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开来,该试剂是,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经过分析,完全能够想到该试剂是H2SO4。这既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又加深理解和巩固了所学新知识,同时还复习了已学的相关内容,比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课本例题写离子方程式的思维量大多了,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也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偏易,如果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学生将茫然无知而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弃不学;如果问题偏易,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都会泯灭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并非教材内容简单习题化

有些教师认为,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教材内容习题化,只要把教学内容编制成习题,并让学生答完这些题就算完成了任务。如讲硫酸的性质时,有的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浓硫酸是色状的液体,沸点较、挥发,密度比。浓硫酸的特性有性、性、性……这样的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把上述问题改为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和总结:①浓硫酸有哪些物理特性?②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③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与稀硫酸的氧化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样安排和设计教学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在探索中学,克服了简单答题、死记硬背、机械地去找答案的不良现象。

三、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注意针对性

问题使学生发出疑问,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的,靠“疑”推动的,如果设疑适当,学生带着“疑问”学习,针对性强。例如,高一化学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时,首先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分别做两组实验:一组是向AgNO3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另一组是分别向Na2CO3溶液和K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要求根据实验写出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反应物不同,生成的沉淀、气体却相同呢?学生根据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实际上已抓住了离子反应的实质,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又是新知识的重点,学生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得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如在新授课上过多地安排复习旧知识,结果耽误了学习新内容的宝贵时间。还有的因问题安排不当,把学生思维引向歧途。如在讲硫酸工业制法时,一上来就让学生配平方程式FeS2+O2—Fe2O3+SO2,标出电子转移,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由于这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此时基础还较差,结果投入很大精力也没弄清,反而对SO2的生产原理、净化过程等重点问题轻描淡写,弄得稀里糊涂。

四、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都要提高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教师两眼只盯“尖子生”,设计教学方案总是以少数优等生为标准,起点较高,难度偏大,结果抓了少数人,丢弃一大片,很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尤其不利于中差生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尽可能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宜的自学情境,按照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利于自学,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大的信息量,提高更快,特别要使学习差的学生有自学的依据,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讲课中的片面性、以偏概全、讲不到位、忽视差生等弊端,使教与学得到了互补。

五、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为学生提问题创造条件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实验室制氯气时,要求学生不能仅停留在会做这个实验,还要明确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不行?这个实验与初中已学过的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有何不同?这样的设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提出不少问题:①为什么要求用浓盐酸呢?为什么要缓缓加热呢?②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收集?③为什么要连接一个盛NaOH溶液的烧杯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会做该实验,而且弄清了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掌握了制取有毒气体,必须对尾气作处理这一新的实验装置和原理。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见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而且还大大活化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高一化学 灵活 作业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44

自主学习是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社会发展与现实生活中,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高一学生是带着很浓厚的兴趣来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想弄清楚生活中所有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可以说化学这门学科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而化学作业无疑是引导、巩固和检验学生所学化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 课前作业的连接性、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把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就是课前作业,课前作业的内容要丰富多样,形式要千变万化,但必须要与前面课程所学到的知识连接,例如:第一,前面提到的讲化合物必然要与元素相连接达到“温故而知新”,又要对新课程“抛砖引玉”,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可以让学生们针对现实生活中提到的“碳排放”,“低碳环保”“汽车尾气”感兴趣的问题来做“小小调查员”进行调查走访,然后告诉同学们这里所提到的“碳”不是元素,而是“二氧化碳”这个化合物。第二,“小游戏”对前面学的元素符号不再是死记硬背,可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成为一个元素符号自报家门,分组排列,大家在游戏活动中熟记了元素符号。第三,在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这一节课之前,首先告诉学生“硅”是地壳中仅次于氧的物质,然后让同学们去寻找大自然里含有“硅”的物质,很快学生们拿来了水泥块、玻璃、泥土、水碗,结合这些物质,老师课堂上拿出手机做示范讲解,把“硅”不只存在于地壳土壤中的观念,引导到制造手机、太阳能电池、飞机、导弹、航天器材等都缺“硅”不可,从而调动学生想知道“硅”这个无机非金属物质的特性与应用,引起好奇心好、求知欲。因此课前作业只有具备连接性和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为新课程的讲授打下良好基础。

2 课中作业的多样性、趣味性原则

课中作业是在有限时间内,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它使师生及时互动、双边反馈,有利于教师课堂上调整和补充教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达到了学生自我监测,查漏补缺,当场释疑。但课中作业主要以教材习题为主,具有局限性,在统一的内容、形式、时间下学生只能被动做题,不可能全面检测课堂教学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淡化了自主学习的主体色彩。

因此课中作业必须具有多样性,这有助于克服课中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原来学生被动听课、做作业的一边倒的教学模式,如:第一,“十分钟老师”让个体学生在十分钟内担当起老师的角色,这样既提高了他重复学习的效率,又发现学生未掌握的或不理解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纠正,同样学生们因为对“新老师”的新奇和挑错的好强心态,使他们更加认真的听课,十分钟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也通过学生积极抢答、挑错等对全体同学掌握新知识做了检验。

课中作业不但要多样性同时还要兼具趣味性,这样才能使满堂课生动活泼,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掌握新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课堂作业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而是让学生充当起各化合物中的成分。第二,如CuO+CO=Cu+CO2,三名同学各自扮演Cu、O、CO、最后出来个新组合CO2,哪个被还原,哪个被氧化同学们一目了然。第三,电解质定义的学习: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我们出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出是电解质的①氯化钠②碳酸钙③二氧化碳④碳酸⑤铜⑥乙醇,通过对这些习题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了对学习的科学性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思考;这样的趣味性作业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复习性、趣味性原则

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巩固、总结和完善,也是对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检验,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还要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尤其是高一化学这门课,知识杂而零碎,连贯性不强,因此教师在讲授完新课程后,还要选择一些练习题、知识要点、计算公式等作为课后作业,逐渐积累,使知识融入自己的记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第一,“课后小试卷”以考试的形式复习前边的知识,由学生交换评判,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学生一起编制歌谣谜语,好记易懂,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第三,学生借助网络,收集资料、相互探讨、尤其是对于化学里的抽象概念要去电子阅览室、聊天室,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化静为动,培养了学生把抽象变为直观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灵活地设计高一化学作业,始终贯穿着连接性、趣味性、多样性、复习性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每个学生置于教与学的动态、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我要学升级到我乐学、最终实现我会学,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呈武.浅析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数理化学习,2012,(11).

第6篇

【关键词】 记忆 课 化学

1 掌握化学的记忆方法

作为高一化学,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那么,什么叫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①Ca(OH)2+Ca(HCO3)2=2CaCO3+2H2O,②2Na+2H2O=2NaOH+H2;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我相信,只要大家经常持之以恒的做,大家的思维一定可以提高,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大大加强。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记忆,我想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吧!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这里主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有些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习惯的东西,大家就容易记住,而有些受前者的干扰常被大家混为一谈,这些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我们应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O2O3”,这些单质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由这个事实说明,我们要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2 听课的一些注意事项

2.1 课前预习不可少。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为预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2.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花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味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3 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时,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

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结语:同学们要树立信心,只要你花时间去学化学,我肯定你会提高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即兴趣。有些同学也许会说,“我知道学化学一定会提高,但是我就不感兴趣,不想去学”。那么我要劝你,同学,兴趣也是培养出来的,爱因斯坦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对物理感兴趣的。同学,高考需要你学化学,所以你一定要学,你不得不学。但是,当你学了一段时间后,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你会认识到化学的内部规律,那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同学,你一定会对化学感兴趣的。

第7篇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学困生要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学困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学困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学困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这几个学困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学困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学困生做不好计算型化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如: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进行计算,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尽可能都换算成物质的量,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最后设未知数列方程。这些最基本的做题习惯,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没有掌握。知识点和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学困生转化的秘诀所在。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中学阶段的化学,一是在大量的的化学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讲解高一化学《硫酸》时,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但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本节课以鉴别浓硫酸、浓盐酸引入,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设想。再根据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最终教师再投影出物理性质的板书,强调其中关键词。根据物理性质,再引出硫酸的稀释,告诉学生若稀释方法不当会造成的危害。此时,做模拟烧伤实验,引出脱水、吸水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判断吸水、脱水的方法。教师再做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联系判断,巩固知识。此时已经体现出浓硫酸不同于稀硫酸,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讲述化学性质时强调强氧化性,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分析,自由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稀硫酸强。最后,教师进行本课总结,对学生进行习题检测,再次强调本课重点。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分子的极性判断,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抽象,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此时也可用软件模拟。从而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描述的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图示,有效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8篇

关键词:学习方法;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核心标志;案例实践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0

作为一名青年化学教师,站立在讲台之上、课堂之中,无疑希望教学是有成效的,工作是快乐的。最近,笔者参加了上海市闸北区教研室、久隆模范中学合作主持的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小组,一年来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的帮助下,对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课堂实践效果显著。下面围绕其中的一个观点——“方法”是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谈谈笔者的理解和实践体会。

一、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方法”的内涵和层次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里不单单是“鱼”和“渔”的差别,也是两个“授”的不同。此“授”非彼“授”,所以此“鱼”非彼“渔”,目的不一样,授的方法不一样,学的方法也不一样,当然达到的结果更不一样。“有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方法则是实现其目标的根本途径。化学学科中的“方法”,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化学思想、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1]。

首先,化学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意识、探究方式和科学精神,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本质的差异所在。其次,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时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综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三,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相对于学习策略,它属于下位概念,更具有操作性。最后,解题技巧折射了一定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思考的程序化表达,是解决应用问题的操作技术浓缩。

二、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提炼“方法”的基本策略

化学课堂中开展“有效教学”,不只是单纯了解“方法”的层次和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精炼思想方法的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化学课堂实践。

1. 挖掘“化学思想”内涵

一般来说,化学思想的内容包括“结构决定性质”、“守恒思想”、“动态平衡”等观点。这些思想在高中教材中都有重点体现,例如第六章 《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将“动态平衡”的思想蕴含其中。“有效教学”对化学思想的提炼,不仅停留在对某些章节中的思想观点的剖析,而是深入挖掘各个思想观点之间的相互强化,展现化学思想在各个章节中的合力作用。以“平衡思想”为例,“第七章电离平衡”一节中将“化学平衡知识”作参照,在相似中找差别,在差别中找规律,将“平衡思想”及时迁移、强化运用;在处理“弱电解质越稀越电离”和“浓度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时,又将“守恒思想”和“平衡思想”的相互关系合力呈现。再如高一“离子反应”一节内容中,通过几个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得出“H++OH-■H2O是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定性表示”,而在高二“酸碱滴定”一节内容中同样是中和反应,却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展开教学过程,从中看出,化学教材中对化学思想教育的安排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关注、挖掘并设计好渗透化学思想的教学活动。

2. 合理 “学习策略”选择

学习策略本身就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受主观因素例如知识背景、学习特点、学习动机等影响。提炼学习策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对化学知识充满学习热情,而又找不到有效的学习策略时,会产生疑惑、焦虑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渴望,这就是学习需求。其次,要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可以是相当容易的,也可能是相对困难的,但共同点都要有价值。教师可用不同策略的特点,选择恰当实例进行说明,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例如,“认识元素周期表”一课中,由于我校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直接根据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获得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无法理解。为此,我在教学设计尝试直接从完整的周期表结构入手,寻找排列规律,同样能达到元素周期表“位、构、性”密切关联的教学效果。

3. 指导“学习方法”养成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深度、广度都有大幅提高,课堂上应结合实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不断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清晰呈现学习方法的内涵,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操作要点。例如,在铝的学习中,涉及铝、氧化铝、氢氧化铝与酸、碱的反应。我校学生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存在很大问题。于是,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探究简单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首先从氢氧化铝的酸式电离、碱式电离两种电离角度推理出电离产物,然后以电离产物为基础继续推断相应反应的产物。从单纯的“听取学习方法”变成“蕴含学习方法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本质内涵和落实方法的操作步骤。

4. 把握“解题技巧”规律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较多,一些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把握好实质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例如,解决高一化学平衡一类题目,首先要搞清楚起始态、变化态和最终态以及平衡态和移动态,根据化学方程式从而对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其它方面的计算进行分析,题目变得一目了然。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方法”,培养能力的实践案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中“方法”的落实,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既要张弛有度不能生搬硬套,又要飞鸿踏雪不能雁过无痕。下面,笔者以高一化学“电解质溶液在导电情况下的变化”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方法”的几点做法。

1. 抓住教学时机,有意识的监控“方法”落实

所谓教学时机,是指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可以获得最佳教学效能的机遇,教学时机可以课前预先设计,也可能在课堂自然捕捉。本堂课对“电解氯化铜、氯化钠”开展对比实验,由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由此引导学生对“电解氯化铜”的过程和本质进行分析,利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展开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方法”的存在,体验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方法”自始至终蕴含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方法”的“教学时机”可汇总成如下图示:

2. 呈现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本质

无论以何种形式落实“方法”,都应立足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感受到方法的呈现过程及其本质。本堂课在教学准备中,让学生自带铅笔芯、9V电池、瓶盖等生活小物件,作为实验用品来进行电解饱和氯化钠的小组实验。学生对这种自备生活用品类的化学实验充满了探究兴趣。为了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提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内涵,我在实验之前对大家进行提问铺垫:如果一端能够在浸润饱和氯化钠和酚酞试液的滤纸上写出“红”字,证明这端是阴极,电解产物是氢气和氢氧化钠;否则,就是阳极,电解产物是氯气。提问铺垫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趣味验证实验。实验开始之后,当同学们发现真有一个电极在滤纸上写出“红”字时,显得非常兴奋,于是我马上追问“这个电极是阴极还是阳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阴极”。实验结束之后,我请同学们回答电极的有关反应、产物检验等问题之外,追加了一个问题:本实验教会了我们怎样的一种学习方法?两个同学举手、相互补充,进行了很好的回答:首先提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环节,实际上把感受方法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体现,并且通过师生互动和教师引导,点出了学习方法的本质。

3. 留下“方法”痕迹,给学生留下回忆、强化的线索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方法的感受、习得,不仅需要内化时间,而且需要一个可供回忆、对照和强化的文本或符号。从认知规律来说,在学习的初期,如果有一个认知地图去引导、强化认知过程,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本堂课中,为了强化学习的核心内容及指导学生感受电解原理的方法和过程,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配合运用“版画分析”技能,概括、浓缩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进行笔记留痕,供今后复习之用。下面是“版画分析”的内容和布局:

有人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行”,也有人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管哪种讲法,都在理论同一件事:“方法”很重要,“方法”很关键,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因为“方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标志。

第9篇

一、培养学生设疑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理论认为:激发学生设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思考。

1.培养学生在化学审题、解题过程中对最佳设疑处的观察力。

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理清学生思路、畅通解题过程。具体的可能有这些情况:当学生的思路陷入某个死角无法“自拔”时;当学生对问题疑惑不解、困惑时等。

例如讲授氧化还原反应中价态升降总数守恒的练习:已知AgF+Cl2+H2O AgCl+AgClO3+HF+O2(未配平)。①若Cl2的系数为a,则AgF的系数是?②若AgClO3的系数b,O2的系数是c,则AgCl的系数是?分析:先提出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特征,问题解决应从化合价入手,然后设疑:关注化学方程式相关推断应先关注什么(相关物质——已知、未知)?这些物质在代表性上有何关联?接下来很容易发现Ag——Cl的对应关系,及联想到价态的升降统一和总数守恒问题,轻松解题。

2.注重教学中设疑内容的恰当性。

可巧妙设疑,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例如讲授高一化学教材Na2O2的性质时,先提出质疑:灭火有哪些方法?事物都有相对性,能用水和二氧化碳做点火实验吗?学生高度好奇,并通过裹有Na2O2的棉花分别在水蒸气、CO2中燃烧实验的演示,激发了学生对其中原理的强烈求知欲,余下部分也就畅通无阻,并通过讨论小结让学生感受到了其中对比记忆的巧妙之处。通过教师的合理示范,培养了学生潜意识中的思维方法,结合学生过口、过手,最终实现了学生由模仿到自如运用的升华。

3.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

可以从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进行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自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仔细体会内在逻辑关系,形成“长久性”记忆,逐渐学会运用设疑的学习方法。

例如:碱金属、卤素内容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元素周期表内容与硫及其化合物等章节学习的关系;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对应单质状态与熔沸点大小的关系;同主族元素中结构与价态、性质趋向的关系;电解反应中阴、阳极离子放电能力与离子的还原、氧化能力大小的相互关系等。

二、注重化学学科常用解题习惯的经验传授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及习惯培养。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的过程,这对学生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减轻学业负担均有着重要作用。

1.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并有意让学生从中感受学习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能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有用的信息。

例如文字繁多的推断题, 解题顺序上应先注重题干审势,从而在后面的解题中能做到底气十足,教会学生边读边推, 边推边结论(包括对暂时无法判定的内容划定范围,以备后用),通过设疑将有用信息以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散乱的信息集中起来,大胆代入尝试,注意综合联系,进行比较观察,突破重围,变复杂为简单;对一般化学应用题解题,在思路无法展开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养成先理清有关化学反应及方程式,将相关信息放在对应化学式的对应位置,再行思考的习惯。例: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A与B反应生成固体C和气体D,物质参加和生成的对应物质的量之比为2∶1∶3∶1,参与反应的A和生成的C质量分别为6g和14g,物质A、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a和b,求物质B、D的质量比。

分析:2A+B=3C+D

2a b

6g

14g

此时就很容易联想到“化学计量比等于质量比”及“质量守恒”在本题运用,从容作答。

2.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学习自查、独立总结经验的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