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8 09:21:47
导语:在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审美性的语言,更多的彰显美学价值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有比一般人的语言更高的美学价值。这一特点是很重要的。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 都是富于审美性的。例如于漪老师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月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二.美的语言,能达到深入学生心灵的效果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如讲述《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这两篇课文时,我带领同学们挖掘文中的美景,深情的感受温润柔美的江南冬景,感受那气势雄浑、撼人心魄的西部落日,把她想象成正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一种是含蓄朦胧的美,一种是浓墨重彩的美。在课堂上热烈的讨论之后,同学们终于明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同时对罗丹说的“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有了切肤的体会。因此,很自然的,我做出有力的挥手状:“让我们走进自然,谛听天籁,感受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用大家都熟悉的语言来描述江南美景的真实存在,让学生心中被一种深情所填满,然后再声情并茂的泛读课文,分析课文,语言上深情打动了他们的心,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课文永留心中,使语文教学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火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在讲《“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课时,用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样一些生动浅显的比喻,来阐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语文课就是这样,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正如《学论》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
1.悉心指导,增添动力。
作为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全校性的教学活动,学校领导对此非常关心和支持。在讲课比赛的每一个现场,都能看到学校领导的身影。他们静静来到比赛现场,非常认真地听了有关教师的讲授,并在赛后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效果做了精彩的点评。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校领导密切关注赛事进程,多次亲临教务处进行指导。各院系的领导不仅认真组织试讲、选拔,而且都始终坚持随堂听课,给了参赛教师极大的鼓励。
2.安排合理,井然有序。
任何一项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周密的组织管理。根据《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实施办法》的文件精神,教务处对竞赛事宜做了部署安排,明确了竞赛程序和相关要求。各院(系、部)根据强化过程、重在提高的原则,认真组织、谋划和落实。竞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原则上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预赛阶段的比赛在各院(系、部)开展,最终选拔出了23位青年教师参加决赛阶段的比赛。参赛教师涉及到全校13个院(系、部),参赛课程涉及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整个决赛阶段的组织有章法、有秩序。在开幕式上,不仅有上届一等奖获得者的现场示范教学,也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退休教授交流教学和科研的感悟和体会,给参赛者和组织者以启迪。比赛过程严格按照比赛规程有序进行,赛前有组织、赛后有评议、评后有反馈。参与观摩的教师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撰写心得体会。教务处安排有专人负责决赛全程的组织、协调和记录,并能对整个赛程进行及时报道,保证了竞赛活动有序开展。
二、参赛教师风采纷呈,课堂演绎别样精彩
各位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各领、独具魅力,不仅仅体现了师道之高尚,更能使每一位参与者体会到教与学的和谐之美。
1.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富有职业心、责任心、自信心。
教师职业是神圣的,课堂又是教师这一职业神圣之所在。在每次比赛现场,我们都能看到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参赛教师,他们服饰得体,仪态端庄,举止大方。课堂教学尚未进行,其稳重的师表已经给每位学子做出了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是能对学生人生道路产生影响的知识。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讲授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很有责任心地、有意识地传授知识,使学生真正领会、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表现出来的是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讲课过程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比赛,更是一场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表现必须要有自信,有自信才能引发出激情,才能淋漓尽致地“传道、授业、解惑”。各位参赛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激情和自信,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具有亲和力,能将感情投入授课中并充分“享受”这一过程,课堂交流融洽、自然,教学气氛活跃、和谐,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效果明显。
2.教学语言优美生动,表达风格化、情感化、规范化。
“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各位参赛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清晰、严谨精练、生动流畅,节奏感、逻辑性强,讲课规范有序、张驰有度,极富魅力,语音准确,语调正确,语句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用词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与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语言表达都极富有情感,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幽默风趣,显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过程融洽、默契,整个课堂充满情趣与活力。有如小桥流水者,轻声慢语、娓娓而至;有如大河奔腾者,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有如绘画大师者,尽情泼墨、写意渲染;有如哲理名家者,构思严谨、环环紧扣。能恰当地运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对教学进行有机补充,意近旨远,词浅意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功能策略和交际策略,对学生进行启发暗示,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教学设计精彩恰当,具有合理性、逻辑性、层次性。
成功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对课程环节的安排设计,每位教师都独具匠心、风格各异。参赛教师在平时备课活动中,都分别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精通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群、知识结构、板书利用、课堂练习与作业等因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通过精练的回顾讲解,很流畅、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根据翔实的材料、清晰的条理、严密的逻辑,深入浅出,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4.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体现知识性、专业性、前沿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竞赛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教师要非常优秀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赖于平时的努力;不仅要依靠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技能和经验。在理论课教学上,教师尽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联系专业实际和生活实际,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领入到实际生产中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突出统一性、适宜性、实效性。
在竞赛课堂中教师能采用诸如启发式、激励式、记忆式、问题式、参与式、案例式、研讨式等不同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也不是凌乱地、毫无目的地应用。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广泛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制作精良,运用娴熟、自然。课件不是为了表现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而使用多媒体技术,也不是简单地将教材文字转化成电子文档,而是结合科研成果、工作实例,用图表、动画、视频、声音,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要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位参赛教师并没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交互使用,使“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教学模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映成辉,相得益彰。
三、评审专家工作细致,赛后评议客观公正
在竞赛现场,有一群听众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学校本科教学巡视组成员、讲课比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各位专家都是有着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虽然有的已白发苍苍,但依然是精神矍铄。他们本着对学校教育事业负责、对讲课比赛负责的态度,聚精会神听讲课、专心致志做记录。在每次比赛结束后,都分别进行了两场点评,一是由教学巡视员担任的竞赛评委会的点评,二是由各院(系、部)参与听课的领导和教师的点评。各位评审专家在赛后评议中陈述已见,对参赛教师的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另外,为充分体现客观公正这一原则,评审专家在赛后还采取随机听课的形式,了解参赛教师的日常授课情况,以综合表现评定参赛结果。各院(系、部)除了客观点评外,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为出发点,院系领导亲临指导,青年教师踊跃发言,畅谈体会、感想和收获,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共同促进教师成长
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的锤炼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源自他们有优化课堂语言的意识,这是促使语言风格的形成最为关键的。其次是语言材料的积累,特级教师的课堂语言规范,表达得体皆符合语法逻辑,表达精炼、流畅。于老师追求细致周全的教学内容,把课堂上要讲的每句话记录来,修改熟记,再口语化。几十年的学习和积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余老师的语言锤炼源自他教学板块的设计之美,要求语言另辟蹊径、新颖独到,板块设计才会更加精炼,从不同角度来讲解知识,给人全新的感受。李老师的语言锤炼首先是独自揣摩和探索,逐步形成独自的课堂语言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在语言锤炼中注意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针对性,同时还体现了语言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审美性特点。特级教师在锤炼自己语言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知识修养等因素,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
二、博览群书,丰富语言表达
博览群书在语文特级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锤炼须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广泛阅读,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广度,丰富课堂语言表达是语言风格形成的重要途径。于老师在学生时代就爱阅读,她爱杜甫的诗和辛稼轩的词,深感他们忠于国家和民族。工作中广泛阅读中外母语教育类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这些阅读的作品对她的影响也是积极的,充满人性的光芒和豪迈的激情对丰富她的表达不言而喻。李老师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把自己文学梦引入教育,与学生共同创作,记录了生动的教育故事。李老师酷爱文学,好读书,读好书,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从读书中领悟到民主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思想对语言的影响也是积极的。魏老师曾经说过,教书的人自己要多看书,要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汇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四位特级教师通过广泛地阅读与丰富表达密切联系,而且成正相关。首先,通过阅读把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起来,形成一个“组块”,分门别类,到用时随机提取。其次,通过大量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阅读可以丰富自身表达,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课堂语言才会逐步形成独自的风格。
三、善于反思,提炼语言精髓
教育教学的反思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生成,而教学反思正是这种语言生成的有效途径,反思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勤于笔耕。于老师“勤于学习”和“勇于实践”这两根支柱聚焦在“反思”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这种反思不仅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有教学语言的反思,如何不断改进,使语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余老师提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就是提炼的能力。提炼教学、提炼生活,将“提炼”用于观察、用于研究,去粗取精,常提常新。他创造了“教例品评”的写作体例,又创造了散文式“别出心裁读课文”的写作体例,用清新、富有情感的语言进行论文写作。李老师提出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反思课堂的驾驭和生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不仅要想,更要不停地实践。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创新。魏老师基于解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思想,提出具有趣味性的“画语文知识树”和教学思路明晰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创新教学理念,这也是善于反思,践于研究所形成的。
四、结语
关键词:教师评价语言学生素质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技巧,还是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说话水平的高低、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优劣,也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言运用上下工夫,追求科学性强、逻辑性强、艺术性高的语言。
21世纪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具有民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甚至虚心向学生学习;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能否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一些学生只是去继承和重复前人的东西(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没有创新,而只有少数学生的回答才是自己思维的结果,可惜被教师轻易地抹煞了(也许认为根本就不正确),至少是忽略了,未能引起争鸣。应该提倡让学生充分发言,甚至是辩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何做才能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行为予以评价,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呢?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评价语言也应当是随机而发的,它应当是老师特定情境下的机变的智慧之果,应当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应当是学生心田真诚的体验,只有学生感受到你教师感情的真挚,你的话语才能化为鞭策,才能促使他们认真自觉地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修养有素,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以声传情,以音动心。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的课堂用语、评价语言也应该灵活多样、艺术性地采用多种方式。
课堂评价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准确得体,因人而异,有针对性。而这些不同的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谁也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带点感情就更好了!”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一步步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
2.生动丰富,多样灵活。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评价语,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欣喜不已,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如:有的老师的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读得真不错!”“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长大了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正是如此形成的。
3.机智巧妙。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引而不发。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大家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敬佩的。这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4.诙谐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使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评价语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教学过程。
[关键词]课堂提问;智能结构模式;循环提问系统;课堂互动;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建构知识体系。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出了人际互动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发生来自于教师提供的“建架式”帮助。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将当前学习内容和经验相联系;交际论强调课堂交际话题应该有意义。
在建构主义和交际论的理论框架下,教育研究者提出许多新的课堂提问模式。笔者认为,将这些新的课堂提问模式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英语交际能力。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提问模式
1.IRE-IRF模式
大量研究证实课堂基本模式为教师提问(ini-tiation)——学生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evaluation)的IRE模式,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背诵文本式(recitationscript)。研究表明,这种机械的问答模式充斥于各类课堂,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交际水平的提高。通过将IRE模式的第三部分加以改动,成为教师问(initlation)——学生答(response)——教师继续问(follow叩)的IRF模式,结果证明,课堂效果截然不同。学生主动提出话题,课堂更多意义协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Hall,1998)[1)。
2.智能结构模式
Gallagher和Aschner(1963)的智能结构模式将问题分为聚合型和发散型两类,以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两类问题又再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级别。聚合型问题的使用,帮助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理解水平,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发散型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批判性、创造性和评价性的思
3.循环提问系统
在问题内容的设计上,Christenbury和Kelly(1983)(Kindsvatter,R·,W.Wilen&M.Ish-ler[)[2]的循环提问系统帮助教师将学生个人经验与生动的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愿意说,有话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发展交际水平。
循环提问模式可用下图说明:
上图中,从1到7类问题构成一个循环,三者互相交错,构成一个紧密的问题层级系统。
二、研究报告
1.研究问题
(1)探索教师发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课堂提问模式。
(2)论证将IRE提问模式发展成IRF提问模式的必要性,探讨其可行性。
(3)探讨“智能结构提问模式”(Structureofin·tellectmodel)和“循环提问系统”(questioning—cirdesystem)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问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研究对象
笔者选用湖南师大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一个班作为实验对象,该班共有30名同学,年龄在18岁左右,教材为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综合教程第二册。
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和现场录音,并对誊录的课堂话语进行整理、对比、分析。
4.研究结果和分析
将录音内容进行记录、对比、分析后得出数据,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如下:
(1)表2记录了教师对IRE和IRF模式的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采用新模式提问之后,每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占教师所提问题的48%,而采用新模式之前,此比例为5%。
(2)表3记录了教师对智能结构模式四个层级问题的使用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新模式之后,教师有意识地调整问题的认知水平,既问低级会聚型的问题(30%),又问高级会聚型的问题(32%);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低级发散型的问题(24%)及高级发散型的问题(14%)。而采用新模式之前,聚合型问题的百分比分别为45%和50%,发散型问题只占5%和0,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单词和练习,学生没有借题发挥的机会,上课爱听不听,教学效果差。
(3)表4记录了教师对循环提问系统七个环节问题的使用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新模式的使用扩展了问题的范围。其中,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仅占34%,其他占到66%。这种将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背景的做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畅所欲言,改变了以前课堂沉闷呆板的现象。而实验前围绕教材的问题占课堂总数的55%,与外部世界相关的问题不到10%。
(4)Nunan(1987)[3]在5个初级水平的ESL课堂研究中将课堂交际特征定义为课堂包含真实的意义协商、学生主动提出话题、学生之间发生互动、师生交流的话步增加。本实验亦将此作为学生课堂交际愿望增加和能力提高的标准。
表5记录了课堂意义协商的次数(2~20)、学生发起话题的次数(0—12)、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次数(0—6)。采用新模式之后,近一半的课堂话题都是意义的沟通与协商。师生互相探讨对方的看法,当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甚至出现了争论的现象。而之前,纯粹的由教师作主导的课堂,师生围绕教材问答问题,答案千第一律,学生没有讨论的机会。
5.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
(1)智能结构模式和循环提问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真实的意义协商使学生有话说,愿意问,从而使提高交际能力成为可能。
(2)一旦教师提问模式得到改变,课堂互动将从呆板的IRE模式自然过渡到IRF模式。
(3)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而招致广泛批评之时,人们期待教师积极转变心态,用充满生机的课堂应对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智能结构模式和循环提问系统应能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可借鉴之方法。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样本小;实验中课堂问题类别的界定因有一定的困难而欠准确;研究样本为英语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于更广泛的学生群;可能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其他因素,如等待时间、提问策略等未加以考虑。笔者接下来将在大学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本研究,以验证其更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Hall,J.K.Differentialteacherattentiontostudentutterances:Thecon-struetionofdifferentopportunitiesforlearningintheLRF[J].LinguisticsndEdumtion,1998,(9):287-311.
高中化学实验数量多,题材广,生活中处处可见化学现象,但是如何既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又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同时体现出实验的要求,又体现实验的趣味特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化学理论知识能通过实验,生动的展现给学生,教师实施实验教学时应有明确的授课思路。
1.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的学习里,学生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先落实,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了,而且范围一定不要太大,不然会太空洞,重点不突出,会加大学生的负担。面对一项实验内容时,要对它从各个角度做深入的分析,如:为何在教材中要设置这个实验?它有什么价值?它体现了哪些方面的课程目标?侧重点在哪儿?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达到怎样的水平。
2.实验教学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氛围,构建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实验把它的化学性质传授给学生,实验前,教师先构建一个二氧化硫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每天天气预报时空气质量日报中涉及的二氧化硫,以及学习它的性质后如何处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情境,通过实物图片酸雨污染的展示来让学生获得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这样能被学生主动够建﹑重组到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并能运用到类似实践活动中去解决实际环境中空气污染问题。
3.课堂中实验教学的进行。
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要规范化,标准化,为学生做好实验的示范作用。实验时,若需学生注意的操作则要在实验前强调指出。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的进行。在明确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结合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合能够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同时也能很好的符合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伴随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应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或探究实验,拓宽学生实验的思路,使学生实验积极,主动,目的明确。
二、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方面
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的要求更高了。但在去除了一些描述性的和基本的概括,减少了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内容后,不再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核心,重新强调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的应用,是可以吸引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化学这个领域中来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关注学生提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善于发现、关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与传统的“学生问,教师答”的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将以前教师直接回答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学习,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2.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实验要给予科学的评价
(一)注重语言的科学性
本文认为,注重语言的科学性,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幼儿教师在应用语言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照顾到幼儿的心理。从表面上看,很多幼儿并没有太多的思想。但现阶段的幼儿受到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其思维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幼儿对幼师的语言,都会展开思考,由于其思想体系不健全,因此在理解方向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二,幼儿教师的注重语言的科学性,还必须与幼儿展开全面的沟通。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故事和稳定幼儿的情绪,应通过语言的激励,促使幼儿能够正确的面对挫折。例如,幼儿在与其他小伙伴的比赛中落败后,幼儿教师应通过正确的语言,对幼儿给予鼓励和支持,促使幼儿更好的去面对,不要出现消极情绪。
(二)注重语言的逻辑性
科学以严密的逻辑性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语言简单、思维单纯。注重语言的逻辑性,是幼儿教师语言科学性的重要表现。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幼儿教师在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当中,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幼儿教师必须保证自身的语言没有漏洞。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幼师开展的互动较多,倘若语言方面出现漏洞,不仅仅是违反了逻辑性的规则,还会导致幼儿去单纯的模仿教师的语言,给自身的语言学习和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问题。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一旦在幼儿时期养成错误的语言逻辑,势必会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第二,幼儿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还应表现在长期的口传身教方面。很多幼儿虽然在学习能力方面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幼儿能够直接学习到正确的语言方式。为此,幼儿教师应积极的更正幼儿的错误语言方式,通过多种语言类型的应用,为幼儿的正确语言顺序,提供较多的帮助,以此来实现幼儿语言学习的顺利。
(三)注重语言的有序性
幼儿教师的语言科学性,还突出表现在语言的有序性。从现有的情况来分析,幼儿正处在语言的敏感时期,他们的语言大部分是通过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他们缺乏语言的辨别能力。教师遣词造句不能出现错误,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颠三倒四等语病,更不能重复嗦,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即可。因此,教师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有序性,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日后必须在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语言的科学性,以此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内容的巩固。
二、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生动形象、节奏明快也可以使幼儿教学活动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其语言的组织和运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教师的语言在生动形象方面,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时期,无论是在自由活动当中,还是在学科的讲授当中,幼儿教师的语言,都必须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以此来保证幼儿的学习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生动形象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要扯着嗓子喊叫,那样很容易对幼儿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幼儿教师必须选择一种幼儿比较喜欢的方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各方面的学科内容。第二,幼儿教师的语言,需要对幼儿产生较大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生动和形象,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想象故事内容,从内心走入到故事情节当中,便于幼师更好的开展美德教育。
(二)教师语言要有感染力、亲和力
严肃、枯燥、缺乏活力的语言,往往压抑幼儿的求知欲,运用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却能以声传情,给幼儿一种亲切感。幼儿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学当中,其面部表情较为严肃,往往促使幼儿产生了恐惧心理。此时,通过拥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语言,能够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联系,减少距离感和陌生感的出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个较为温馨的气氛。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教师的语言,必须在感染力和亲和力方面努力。幼儿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感染力的语言,可以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并且愿意在课堂当中发言,提出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并且与幼儿教师多交流。
三、总结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指导思想,通过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有意义学习;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电化教学的运用,才能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内化,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旨。
正当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高瞻远瞩,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等教育怎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
以下就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进行探讨:
1.以启发式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注人式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智能的发展重视不够;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传授前人成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纸下。启发式教学则不然,它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改革传统教学偏重结论,通过向学生讲授或推导结论、公式使之懂得并记住结论或公式的注人式教学,推行既注重结论又注重得到结论或公式的方法和思路的启发式教育;改革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被动教学,推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化教学。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启发式教育,有两种方法可供借鉴;
1.1启发思路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讲清思路的教学模式上,而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路,让其了解分析论证问题的思路、探索研究课题的方法、并随着老师的讲解而积极思维、逐渐深人,最后得出结论。思路教学法除可运用于课堂教师讲授以外,还可运用于其它教学环节,例如:对学生的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及讲评,都应把侧重点放在思路上,不能满足于学生的答案,而要进一步关注、引导其思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思考,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效应。
1.2解决问题教学法即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指导思想是: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的知识,更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理解、发现科学的形成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讨论、判断、最后导出所要的结论。如果这其中有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不同理沦,可适当介绍以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如果结论有不足之处,也可适当介绍,让学生去阅读、思考,也可组织讨论,使学生对问题理解更深人、眼界更开阔。
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主张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更多地引人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专题讨论或辩论,邀请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专题讲座、演讲等。启发式教育没有什么固定模式,确切地讲,它应该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具体执行时不要求其全部内涵在某一课堂中都体现出来,重要的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应具备这种思想并随时融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2.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有意义学习
在教育心理中,学习被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的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同化的过程,其结果是新知识被纳人到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并获得心理意义,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血肉”和心理品质,而原有认知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自身也得到改造和重新组织。而机械学习是学生在考试逼迫状态下的一种被动学习,学生不仅感到精神压抑,情绪苦闷,且智力活动变得死板,不通畅。
课堂教学怎样促进有意义学习,关键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把讲授、辅导、自学结合起来,并充分重视学生的自学,尽可能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与书本不同、与教师观点不同的新思想和新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在加强学生的训练上下功夫,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少而精的原则贯彻于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宜多开展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唱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格局。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自学、去思考,同时与同学相互学、与老师相互学,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其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参加科学研究的兴趣,营造出一种宽松、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与心、认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直觉等和谐统一,实现认知、能力、人格等素质的全面发展。
3.立足学科特色,着眼未来发展,把人文素质教育融汇贯通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1)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挖掘学科理论重大变革的丰富思想内涵,适当穿插介绍学科历史内容,充分展示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继承、创新、发展能力。任何科学的重大发现以及任何重大理论要获得普遍的认同,都需要时间积淀和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在对各学科所提出的自然规律和理论的剖析过程中,不应光见成果,还要力求见精神,从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中受到感染,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教育,同时结合相关内容介绍我国科学家的突出贡献,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在课堂教学中除传授学科知识外,更应教育学生从总体上认识自然和社会,对学生实施世界观、宇宙观的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自然和社会,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整体的宇宙观的教育。例如:在基础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中,诸如存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静止与运动、对立与统一、全局与局部、特别与一般、守恒与转化、量变与质变等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在教育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及掌握其运动规律的同时,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宇宙观的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如讲到嫡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时,联系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浪费能源、滥用资源的现象,教育学生从科学观念上理解、重视地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
4.加强“电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本身的特点(如交互性强、表现力丰富,适合个别化学习、共享性好等),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同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故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电化”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内容、目标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改变着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拖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新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出发,分析研究新课程实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影响,无疑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求知、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唯一的任务
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l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回顾上世纪教育的发展历程,思考今后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不难发现,教育发展的重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
我们的基础教育,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师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存在狭窄化的问题,即把基础知识具体理解为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并且局限于要考试的内容。同时,强调教育教学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如:把学科教学的价值定在考试成绩的提高;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对准评比条目;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看作是参赛得奖;把教学质量等同于升学率等。教师紧紧围绕“考”、“评”、“查”、“赛”的具体要求转,尽管教师按要求工作得非常辛苦,其结果却渐渐丢失了中小学教育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奠基性价值。这虽然主要是由我们过去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但与教师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功能与目标的指导下,改变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了依据教材内容、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教材或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因而使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传授新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教学新意义的建构。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新知识,同时要激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把教师传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共有知识与自己的个体经验相结合,形成具有学生个体特征的个人知识。即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学生学习、消化、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实现学生对来自于教师方面的社会共有知识的个性化的、创生性的占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促进,实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实现教——学相长。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未来的课堂知识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教材;二是来自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独特的理解与运用;三是来自于具体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在此教育观念的引领下,教师既是新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还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目的地促进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和自己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新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深对知识实践性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新课程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学习方法是“深层法”,它以理解思想和探询意义为目的。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并希望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他们把学习任务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对论点和论据进行联系又加以区分,找出规律以及潜在的原理;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所学内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他们关注的是所学知识的意义、要旨和相互联系。另一种学习方法是“表层法”,这种方法是学生把学习看做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他们的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想花尽量少的工夫来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尽可能准确地去复制基本知识,为考试而不是为理解而死记硬背。虽然他们学习也十分专注,但忽视了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策略。
学生运用哪种方法掌握知识,虽然从试卷上基础知识类题项的答案中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同,必然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不同,而且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是具有显著差异的。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方面与学生的个体特点有关,更主要的是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因而形成了“听——背——练——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学习模式。也就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答笔记”的学习现象。这种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影响了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虽然靠死记硬背也能完成中学学业,但当他们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时,就会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并且在生活和工作中极易形成依附性人格,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