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档案馆党建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05 21:28:06

导语:在档案馆党建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基建档案 信息化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是在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材料等。基建档案作为一个独立的高校档案管理门类,随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也越来越为高校的管理部门所重视和利用。其档案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学校基建处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修理以及房屋的翻新改造;后勤服务公司对公房的出售,还有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经济纠纷的调解等方面。随着学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了大量的基建档案,这些基建档案资料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更是筹划未来发展规划的可靠依据。

一、抓住高校基建档案的特点

是提高其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核心

档案的利用日益频繁,基建档案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就同时要求基建档案管理也应跟上形势,因为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管理的多重性增添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化和社会化,对于高校基建档案自身的质量、项目的齐全性、数据的准确性、查找的方便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基建档案管理要进行现代化方向的改进。基建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是全方位、多形式地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抓住基建档案特点,是基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①。构成基建档案的载体材料主要有文字、图表、声像等,基建档案是随着基本建设工程的进展陆续产生的,其特点表现为:

1.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材料来源的广泛性

基本建设项目从提出项目建议书到工程全面竣工验收,基建档案的材料来源涉及到政府部门审批、设计部门的论证设计、施工单位建设、监理单位监理、质检部门质量评定过程,以及材料、设备供货单位等,使基建档案的材料来源具有广泛性。

2.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完整性

基建档案在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包含了从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编制初步设计、编制设计文件、进行地质勘察、设计招标、签订有关合同、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以把整个工程的来龙去脉清楚地显现出来。

3.基本建设项目档案数量的庞大性

基本建设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参与单位多,涉及专业广,以及项目归档文件套数多等因素,使得最终形成的基建档案数量远比其他专业技术活动形成的档案多。如我校新校园建设、体育馆建设等工程所形成的基建档案数量就有300余卷。

4.基本建设项目专业内容的复杂性

基建档案涉及地质、气象、环保、建筑、结构、给排水、供变电、采暖、空调、电信、自动控制、消防等多种专业内容,这些专业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基建档案专业内容的复杂性。

5.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形成相对于工程进度的滞后性

基建档案是在基建活动中产生的,它真实地反映基建工程内容、过程和特征,相对于所反映的基建项目有着一种必然的滞后关系。同时,作为基建档案的特殊性,一般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时,多数只按竣工检查整理好的资料用于验收,当验收工作完成后,经过整改,还需按高校档案管理细则对基建项目的归档要求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因此,这也反映出档案的全部形成与工程完成相对滞后。

6.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的长久性和不可替代性

一份完整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档案,是建设工程(项目)使用、维护、管理、改建、扩建必不可少的依据,因此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又由于基建档案中存有大量的图纸,可以更为直观地反映建筑物的内部构造,所以在利用时是其他文件所无法替代的。

二、原始的基建档案在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真实地体现出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受档案保管和利用环境的制约,许多高校的基建档案管理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检索手段落后,丰富的档案信息宝藏“锁在深宫无人识”,档案馆“门前冷落鞍马稀”,馆藏逐年递增,但档案利用率却没有同步增长,大量的基建档案信息与档案利用率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可以反复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流通与共享,长期以来这种状况不但严重影响基建档案价值的发挥和对现实工作的支撑,而且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不利于基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问题简单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建档质量不高

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对基本建设工程信息的来龙去脉认识不清,对收集到的资料不能及时进行整理、分类,往往简单装订、随意放置,这样不能保持其成套性、准确性、系统性,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内在质量②。

2.纸质档案利用存在弊端

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的价值也在一次次的利用中体现出来。一般来说,提供档案利用的方式有三种:第一,以档案原件提供利用。第二,以档案复制件提供利用。第三,根据档案内容编写参考资料提供利用。基建档案主要以前两种利用方式居多。从基建档案现存状况看,由于长期原件提供利用,许多图纸破损严重,且已无其他备份可供复制。再有些高校的档案管理员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考虑到档案的完整性及避免日后利用过程中的遗失问题,通常把一栋楼的同种图纸用线装订在一起,这样虽然其完整性保证了,但是利用起来很不方便,图纸又大又多,给复印带来极大的难度。

三、健全制度、依法治档、合理利用、积极创新

是基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运作方式

基建档案信息化其实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也将按照工程建设模式来进行,作为一项工程其各项建设内容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其运作方式应该分步进行:

1.根据基建档案信息化总体规划拟订具体的分期实施方案。分期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进程、档案管理和发展需求、经费投入保障、技术支持能力、人力资源状况以及工作环境等因素。

2.建立基建档案管理制度和业务标准。即按照基建档案信息化的要求制定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管理办法和标准,确定搭建系统平台的功能要求和技术规范,制定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从依法治档的高度为基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制定电子案卷质量标准,使分类组卷达到或接近最佳水平;制定数字接收档案标准,以确保电子归档质量;制定计算机网络整理、鉴定、著录、标引、检索、利用等标准,使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

3.基建档案归档自动化、馆藏数字化。即在自动化网络办公的条件下,其管理形式以电子文件的创建和流转为特征,其档案的形成必然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出现,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必须实现自动化。在这方面,我校是运用的OA办公软件系统和南大之星档案软件(B/S),我们档案管理员在OA办公系统中对学校的收发文进行归档处理,然后以word、excel、PDF、html和txt文件形式再将文件上传到南大之星档案软件中,形成数字档案,以逻辑归档形式通过网络运行实现文档一体化。

4.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是新事物,为了确保技术应用和档案信息的知识化、社会化开发,不仅要求档案员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又要有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所以专兼职档案人员要多参加一些专业知识培训、业务学习、研究专家写的优秀档案论文,尽快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成为一名出色的档案工作管理员、现代的档案管理和信息开发者。

5.开放基建档案共享信息和开发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基建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深入、广泛地开发利用基建档案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建档案利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有效提升基建档案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基建档案信息在工程建设方面带给决策者的辅助决策作用。因此,基建档案信息化的核心工作便是档案共享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开发,辅助决策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但共享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保密鉴定和授权管理,实现基建档案的真正利用价值。

总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基本建设将会加速发展,所产生的基建档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基本建设的历史记录,也将反映学校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基建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极强的工作,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低,与学校现代化程度休戚相关,所以我们应从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来对待学校基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问题,进一步做好学校基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适应形势发展,满足学校整体需要。

注 释:

①杜映池,陈坚.浅谈高校基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5(增):111—112.

②罗丙军,易志坚.论高校基建档案的建设与管理.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12,(4):143.

参考文献

1.薛四新,彭荣,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1—32.

第2篇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档案:新挑战

一、电算化促进了会计档案内涵的拓展

电算化会计档案比传统会计档案具有更广泛的内涵。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传统概念上的会计档案外,还包括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形成的纸质文件、电子文件以及系统软件。其中系统软件档案又可分文字材料与计算机软件程序两部分。主要由下列内容组成:(1)计算机硬件型号、存贮空间大小、外部设备类型;(2)计算机操作系统(或网络操作系统)型号;(3)财会电算化软件系统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4)软件系统名称、版本号;(5)与财会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说明书与使用手册。可见,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会计信息的数据化和程序化,会计档案的载体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除了包括打印输出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外,还包括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所有系统软件、会计软件程序及其全套文档资料。

根据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财会字(1998)32号文件,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仅要电子会计数据,而且应当保存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在制度上确立了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双重的会计档案载体,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与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等形式在内的电子会计档案。

二、电算化提高了会计档案的技术和知识含量

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所有的会计核算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由于计算机是一种特殊的操作工具,财务人员首先需要设计能被计算机识读的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然后才能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由于这些程序文件、数据结构文件以及各种代码既是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能够运行的前提条件,又是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故障维护查询资料,因而这些资料虽然不是会计核算活动的产物,没有具体的数据和表格,但是由于没有它们的支持,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就无法进行,所以必须作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殊部分予以保存。所以,与传统会计档案相比,电算化下的电子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能运行,而且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使用和会计软件的版本密切相关,会计电子档案必须在相应的软件环境支持下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不断推陈出新,电脑操作系统不断更新换代,财务管理和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也不断升级,这说明会计档案也在不断技术化、知识化和信息化。

三、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档案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

准确、真实和安全是会计档案的生命所在,是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会计档案主要对财务收支进行价值量的记录和描述,反映经济活动的质的变化,要求极准确的资料。会计档案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通过设且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专门方法,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而形成的,要求较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然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数据被记录在磁盘或光盘等磁性介质上,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若被修改,就很难辨别出经济业务的“原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难以保证;再者,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的高度集中在磁盘、光盘等磁性介质上,未经授权的人员出于私利和不正当的目的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一些重要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也因此受到挑战。由于这种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实施的信息篡改、修改复制、伪造、销毁等违法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对手工会计系统而言,发现利用计算机舞弊和违法的难度更大,但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大。加之,电算化会计档案又受载体的质量、存放环境、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对档案的安全性要求也就更高,在保密性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比传统的会计档案要求要高。可见,由于磁性材料易被遗失、污染、窜改、复制、销毁等,因此,防潮、防盗、防尘、防火、防窜改、防过期、防病毒感染、防失密等方面的安全工作成了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为会计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档案管理的科学性要求更高

不论机关,还是各企事业单位,凡是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都会形成会计档案。所形成的专业材料也是相同的,都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每个单位每天在处理会计各项业务事项时,都会产生会计材料,小单位每天几件,大单位每天形成几十件甚至几百件,全年就会形成较多的会汁凭证,具有广泛性。加之,电算化会计档案更有存贮价值,电算化会计档案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运营使用起来更方便、更快捷、更直观,而且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处理也更容易产生一些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管理和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持。

事实上,会计档案是机关、团体和各企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在会计核算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按一定规律科学的集中保存备查的专业文件材料,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这些专业材料内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在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会计档案是会计活动的产物,反映经济业务的历史记录。由于会计档案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它通过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予以连续的记录、反映和综合分析,具有连续性和制约性的特点。从会计凭证到会计账簿,最终产生会计报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直接反映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这种内容的特殊性,赋予会计档案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可以说会计档案是总结经营管理经脸的重要资料。其次,会计档案是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开展会计分析等项工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会计档案完整地记载了经济活动中各项指标,作为会计分析的工具,对贯彻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编制预算、决算,节约经费,加强内部的经济管理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会计档案是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的重要的依据,是检查、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会计档案客观地记录了会计各项活动中的情况,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会计档案无可辩驳地揭穿了一些经济犯罪活动的事实。从而维护了财经纪律保护了国家财产。会计档案在落实党的各项政策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凭证作用。最后,会计档案是经济科学研究的可靠史料。它记录了经济活动的事实经过,记录了经营活动的经验及教训,是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会计档案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而会计档案作用能否发挥,取决于一定的条件下能否对会计档案实行科学的管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要管理好会计档案信息,必须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有效控制会计档案信息源头质量。另外在利用会计信息时,要严格办理利用手段。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就越多。需要科学地对不同版本的软件和相应的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存储、调用。档案应专人专室管理;应制定严格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如硬盘数据保管期限、软盘备份保管和账表打印输出后装订、保管等方面管理制度。因而,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调阅、移交、销毁等方面的工作。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工作来看,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计算机财务软件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储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

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各运行环节的管理与保存来看,应设置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岗位,专职负责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负责系统内各类文档资料的存档、安全保管和保密工作。出纳员不得担任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管理职务。会计电算化档案要存放在专门的档案室。所有记账凭证、上机日志、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包括月度、季度、年度及不定期会计报表、附表)应定期打印。其中,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必须每日打印。打印输出的各种会计资料必须按规定整理保存。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实行“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即对所有的会计数据进行双备份。每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并贴上写保护封签,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档案应保存在远离磁场的位置,注意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因为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其会计数据的结构有所不同,就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者产生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笔者认为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

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调阅来看,调阅的会计档案会有两种情况:(1)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2)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

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移交因工作岗位调整而更换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员时,要办理移交手续。编制会计电算化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档案名称、编号、数量、起止年度、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移交会计电算化档案要由单位财务负责人监交,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交人要在移交清册上签字。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销毁来看,保管期满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由档案保管人员向单位负责人提出销毁意见,编制会计电算化档案销毁清册,列明应当销毁的档案名称、编号、数量、起止年度、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等内容。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电算化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实施销毁时,应当由单位档案机构、会计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派员监销,并将实际销毁内容与销毁清册进行准确核对。销毁后,监销人员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字,并将监销情况报告单位负责人。

从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库房管理来看,一般情况,接收入库的磁性介质电算化会计档案要装入特制的软件盒内,且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的工作。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库房一定要避开磁场,如远离大功率的发电机等,软盘不要接触永久磁铁;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库房必须防火,禁止任何火源进人库房,还要配备有灭火设备;为使盘片不变形,库内温度要保持在15℃-25℃,相对湿度保持在45%-60%为宜,库房应配有温、湿度测量仪器和空调器,严格监测,及时调整;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库房必须保证卫生清洁,为此要配备吸尘设备,严防灰尘对磁性介质的污染破坏。

参考文献:

[1]张前。电算化环捷对会计档案的影响及管理要求[j].交通财会,2001,(10)。

第3篇

关键词 档案 信息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与内容

1.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选取、组织、序化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信息世界中与人类需求相关的信息,信息资源是可利用的信息,是当前生产力和研究水平下人类所开发与组织的信息;信息资源是通过人类的参与而获取的信息, 人类的参与在信息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科学的进步、社会的繁荣已离不开信息,信息资源的贫富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水平的标准,是检验其经济、文化、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 重视与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1.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简单来说就是在档案工作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资源,提升档案工作质量的过程。开发属于档案管理工作范畴,是信息社会条件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变革和档案管理各个工作环节的重新组合。它是立足于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贮藏基础上的一种信息的研究和再生产活动。开发的任务是生成有用信息,通过信息的生产来确保信息的供给。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档案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高,工作程序复杂,信息资源从感知、收集到加工处理和传输交换,需要复杂的技术手段;二是信息种类多,工作量浩大,随着知识的爆炸性增长,海量信息会造成工作量无限地扩大,无论是处理文书档案数据还是科技、专门档案数据,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1.3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人们不再重视对信息载体的获得,而是注重对信息的有效吸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档案部门不能只局限于向利用者和访问者提供本部门档案,而应本着档案资源管理的特有属性和原则,提供包括网络信息在内的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因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象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馆藏,而应是包括传统馆藏、文献资料、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甚广的信息资源。但目前,由于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还没有统一说法,所以关于开发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免各持己见。比较突出的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开发包括档案业务工作的许多环节,即收集、整理、编目、鉴定、编研、利用等;另一种认为开发包括档案信息加工和输出两部分,即编目、编研和提供利用、咨询服务等。笔者认为,网络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应该是档案管理部门根据社会需要,采用专业方式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从所收藏的档案资料或网络信息上发掘有用的信息材料,有选择地进行编目或制成档案加工品,提供给档案利用者使用。确切地说是以生产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档案信息产品为目标,以累积的档案资料上的信息资源贮藏为开发对象,以组织鉴别、引导交流、编纂研究等为主要手段,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程度。

2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条件与原则

2.1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条件

2.1.1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它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关系着新型信息产品的质量和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搞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根据档案馆面对的利用者和访问者对信息需求的范围、未来需求的变化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原则和馆藏结构模式,形成多载体、有层次、有重点、有特色的综合性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其次,要根据档案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有选择地存贮一些相关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资料、报刊等,并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增大文献资料信息资源在档案馆藏中的比重,丰富档案馆藏内涵。再次,根据信息来源渠道、档案馆自身的技术条件以及利用者的需求层次,引进相关学科的数据库,存贮网上有用的信息。

2.1.2高智能的投入

开发人员智能是制约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关键,实现高智能的投入,是提高信息源和信息产品质量及信息传递速度的根本保证。因此,有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需要聚集有较高素质的开发和管理人才,即掌握档案专业管理知识,熟悉馆藏,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准确判断利用者现实和未淼男畔⑿枨螅具有较高的的信息研究、编纂和宣传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指档案部门的团队能力。有了这样的人才队伍,才能确保对档案信息资源实施有效开发,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2.1.3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即利用现代化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及时准确地获取、处理、贮存和传递信息以及信息标准化的技术水平。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扩大信息交流范围、加速信息传递、提高信息资源再生产水平的根本保证。

2.2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2.2.1针对性原则

规划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内容和形式,应紧紧围绕利用者信息需求这个中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定出当前或阶段性资源开发计划,并根据利用者信息需求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2.2.2及时性原则

了解利用者现实信息需求,及时对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序、研究,并在较短时间内加工成利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产品,使档案信息的作用最快、最好地发挥出来。

2.2.3安全性原则

要依据《档案法》制定档案的解密和划分使用范围,开发出的信息产品必须真实可靠。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使档案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2.2.4效益性原则

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研究把档案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党政机关领导决策和社会各方面的档案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合理收费,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借以改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条件。

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开发的策略

3.1深入开展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实行大胆尝试

要解决滞后的档案管理及利用工作与信息需求日益全球化、多样化与及时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我们面向社会,结合实际,积极主动丰富馆藏,开拓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的新领域、新方式,拓展档案信息的增值服务。目前,利用社会服务深入群众这一特点,把档案信息服务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内容上针对需求开展定向服务,方式上尝试公众展出、咨询服务、宣传教育等多种模式,时间上可以定期与随机结合,范围上则可采取定点或流动性,真正做到走出档案馆的狭小空间,主动出击,深入群众。

创建文件中心,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目前档案馆与利用者之间的突出问题是档案馆保存的多数是10年前的文件材料,不是社会公众所广泛需要的,而社会公众要查询的现行文件材料却保存在各单位的档案室内。一是分散管理利用不便。二是单位档案室本身业务繁忙,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面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义务和条件。建立档案文件服务中心,将各单位面向社会公布实施的有关文件,提前复制集中起来,面向社会统一提供利用。对未收集到中心的公开文件,负责提供代为查询服务,不失为档案部门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的一个好方法。

3.2积极开展智力型服务模式,实行信息服务

今世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产业化程度的增强,对档案信息的要求和依赖也越来越大,从而带来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应该及时更新观念,明确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导向和工作重点,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适应市场对档案要求的新特点,档案部门应及时了解档案信息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利用工作计划,根据活动的需要,档案利用价值等有选择、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编研服务、定题服务、咨询服务。向利用者提供指南,根据科技人员的研究课题,从档案文献中选择有用的档案资料、信息进行加工编辑,把有用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出来,主动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并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设备,采用计算机检索手段,提高服务效率。

3.3完善档案管理机制,实行前端控制

要提高档案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必须提倡前端控制的做法。在档案收集方面,要从源头抓起,接收时间提前,对一些重要材料,尤其科技、政策性档案信息要及时归档并提前收集进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其及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扩大接收、征收的范围,加强与经济、法律等联系密切部门的专门档案的收集,使馆藏档案更贴近大众的需要。在方式上,可建立档案征集信息员网络等制度。在管理机制上,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建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筹办组织机构,做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建档和档案进馆的协调服务和监督指导工作,重视党建工作、机构改革、民营企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方面建档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艳红.30年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述评[J].档案学研究,2010(2).

[2] 王滨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2(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