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项目实施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10-03 15:35:15

导语:在项目实施工作经验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项目实施工作经验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与管理

1、工程概况

茨淮新河是安徽省淮北平原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是以防洪排涝为主,兼有灌溉、航运、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工程。茨淮新河灌区是利用河道节制闸蓄水及从淮河干流补水在沿河两岸发展灌溉的大(1)型灌区,灌区范围涉及颖泉、颖东、利辛、蒙城、潘集、凤台、怀远等7个县(区),实际有效灌面积165万亩,规划续建配套灌溉面积240万亩。现状茨淮新河灌区支渠以上固定渠道总长946.6km,支渠以下渠道3200多条总长5400km;灌区支渠以上各类交叉建筑物930座,一级抽水站77座,总装机264台、23770kW,二级提水站656座,总装机17220kW。

灌区现有工程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的经费、材料、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不少工程设备质量先天不足、存在安全隐患,加上又经过30多年的运行,大多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严重影响了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为稳定现有的灌溉面积,新增(恢复)和改善部分灌溉面积,保证灌区的粮食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2005年起,国家立项对茨淮新河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根据《安徽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2009~2020年)》,茨淮新河灌区规划总投资19.34亿元,计划于2015年前完成全部工程。到2010年,茨淮新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已安排24个单项工程,累计下达投资计划12450万元。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沿河20座一级提水站的更新改造及部分配套工程、25km渠道衬砌工程,这些工程建成后,改善了灌溉面积71.65万亩,同时改善排涝面积108km2,排灌效益十分显著。

2、现状工程建设与管理体系

茨淮新河灌区涉及4市7个县(区),续建配套工程中大部分属小(1)型工程,且点多面广。为充分调动市县力量搞好工程建设与管理,茨淮新河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对灌区工程建设负总责,各工程项目所在地市县水利(务)局成立建设管理处作为现场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工作。工程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为工程按计划实施提供了有效保证。

为防止工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设计变更多、招投标不够规范、违法转包和分包、监理不规范等问题,更好地做好灌区建设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建管工作。在建管过程中严格按章办事,并不断总结和逐步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建设管理经验总结

3.1 重视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工作

项目前期规划设计主要包括规划、可研、初步设计、招标和施工设计等阶段。由于历史原因,灌区大部分项目原始资料均有缺失。项目基础资料是否齐全,以及现场情况调查是否仔细是决定规划设计工作质量高低的关键,有时仅靠规划设计部门一家之力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因此我们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重点协助规划设计部门收集基础资料,邀请工程所在地水利(务)局、现场管理人员等了解情况的人员参与调查复核,准确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可研或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完成后,再次邀请参建各方及管理单位负责人对报告进行初步审查,重点审查项目设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满足运行管理要求、有无漏项等,并形成会议纪要。工程招标采用施工图进行招标,并要求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必须经过施工图审查。实践证明,重视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是确保工程顺利实施、节省投资、缩短设计周期以及减少设计变更的重要环节。

3.2 完善施工招投标,确保施工单位合理低价中标

施工招标的目的是选择合理低价且有能力按合同约定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承包人,投标报价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在招标中曾出现过恶意哄抬标价和异常低价中标现象,不仅扰乱了市场建设秩序,且给建设和管理增加难度,工程质量和进度也难以保证。为解决这类问题,我们采用限价招标方法,即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招标图纸编制施工图预算,邀请管理、设计、质监和监察等单位负责人根据施工图预算研究确定投标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一般最低价是最高价的95%~92%),高于最高限价或低于最低限价为废标。限价招标有效地避免了恶意竞标现象,同时还能够使承包单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对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以及方便建设管理作用较大。

3.3 严格合同管理规范建设程序

工程建管的依据是合同,工程建管的过程也就是合同管理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合同管理的好坏决定了工程建管的成败。我们的经验首先是采用合同示范文本,避免缺项、漏项和不平等条款的出现。其次是坚持合同审查制度,主要审查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是否具备合同签订的条件,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合规,合同条款是否详尽明确,工程等级和技术要求是否具体,是否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合同签定是否具有完备的合同手续。坚持合同审查制度,是顺利履行合同的前提与保证。最后是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跟踪检查,督促合同双方自觉履行合同。

3.4 充分发挥监理作用

监理工程师是联系建设方和承包方的重要纽带,在工程建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使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有较好的预见性,并能够实事求是地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工程建设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第2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公路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障社会运输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公路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认真落实好公路建设责任。在公路建设中,要加强与交通部门和施工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解决好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交通部门要搞好公路建设规划和争取项目工作,进一步加快公路交通建设步伐。

一、当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施工周期短;难度大

由于我国公路建设任务非常繁重,涉及单位又多。受自然、施工设计等因素影响,施工中出现各种事先不可预见的情况也很多,使得工程建设管理难度变大,投资控制与管理的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1.2施工不确定因素多

由于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给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的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与工程造价控制目标,与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不协调的现象,特别是一般设计变更尤为突出。

1.3不按施工管理程序办事

在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先开工后报告的现象。某些施工单位习惯于传统的做法,工程开工前不打开工报告;或边施工边打开工报告;或提交开工报告后未经批准便施工,严重违反了施工监理程序。有的承包人甚至没有施工程序的概念,加之有些监理责任心不强、监督管理不严,使得承包人没有预先提出质检申请,监理却做了质检工作,违反了施工监理的正常程序。

1.4资料的欠缺

由于承包人技术资料管理人员的缺乏或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差,且工作岗位不固定,工作连续性差,前后脱节,导致内业资料整理中的重复返工现象经常出现。加之未能按时进行技整性较差,有的资料真实性、可靠性也不足。

1.5企业自检环节薄弱

企业自检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性环节。凡是没经承包人自检以及自检不合格的工序,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质检签字认可。但有些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不健全,自检人员配备不足,自检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承包人不先自检而直接报监理检查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2.1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管理

2.1.1施工准备阶段

①材料进场控制

在备料阶段,根据设计文件对于基层。面层及其他部位材料的级配要求,严格制定备料计划,尽快确定各层次目标配合比来指导备料工作;深入材料生产厂家,本着货比三家、物美价廉的原则选择优质材料;通过实验验证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要坚决抵制,严把质量关。

②施工方案控制

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认真研究施工方案,开碰头,集思广益,共献良策,制定几种方案,从中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按照方案制定各个工序的作业指导书,并在施工生产前对责任人交底,并将各项要求传达到每个施工岗位上。做到责任到人、层层监督。

2.2.2施工生产阶段

①自检体系控制。时刻注意自检体系的实施效果,使其在质量中始终发挥良好作用,并在施工生产中逐步使其改进、完善。

②工序质量控制。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做到层层检查,一道工序完成后,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坚决返工,决不能马虎,否则将影响下一道工序的施工质量,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要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及正常使用,并着重对隐性工程进行检查和质量控制。

2.2加强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2.1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搞好质量管理,应从组织、人员、制度三个方面抓起,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项目经理部设总工,负责全段技术管理和质量工作,并兼任督导;工程处设主任工程师,负责本处质量检验和技术管理工作,下设测量、试验、质量检查三个班组,具体负责本工区质量控制、检查和验收工作。在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质量检测手段。

2.2.2加强工程施工管理,抓好工序管理

①在施工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现场办公。提出工程技术人员不盯施工现场就等于脱岗。关键工序开工前,必须有项目经理部总工、处技术负责人在现场。一年多来,项目经理部正副经理、总工,坚持深入现场指挥、指导、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

②高度重视基层的施工质量,在底基层施工中,为克服以往放样不精确的弊病,提高标高、横坡度的合格率,标高控制必须设立严格的控制桩。利用线绳加密高程控制点,提高精度。第一次放样后粗平;第二次放样后精平;第三次放样后再精平,尔后立即进行检机:第四次平整是精细找平个别仍不合格点。通过“三放四整”,保证了底基层的标高和平整度。

③把工序管理作为施工管理的重要一环来抓:①坚持开工前进行技术交底。②加强现场工序管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③合理安排工序顺序,文明施工,减少污染,环保施工。④设置安全监督员,对工程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2.2.3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程监理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要经过投资决策、可研、设计、施工阶段才能实现货币的物化。设计文件是施工监理的基础资料,也是施工的蓝 图,设计文件合理与否、是否经济适用,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费用、工期和使用效果。由于我国经济 战略的调整,国家通过增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内需,以此拉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全过程的工程监理业务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方面:①工程建设前期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咨询。②设计阶段监理。③招标阶段监理。④施工阶段监理。

三、实践工作经验总结

①作为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充实项目经理部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制定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职责,使质量管理工作贯彻于整个工程施工当中。

②加强施工队伍的意识教育,加强施工队伍的岗前培训,层层分解质量目标,使质量目标落实到最基层的施工人员身上。

③认真做好试验检测工作,为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切实做到试验数据指导工程施工,使各项工程的质量控制有据可查,真正起到工地试验的作用。

④处理好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只有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严把工程质量关,提高工程质量抽检合格率,才能保证工程进度按计划目标实现。当工程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进度必须服从质量。

⑤密切配合好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各方的协作配合抓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坚决落实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⑥建立自检机构,完善自检系统,加强对施工工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质量管理,发现影响质量的的因素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⑦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项目经理部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查,每次检查结果通报,并与奖惩挂钩。

⑧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每完成一部分工程,即进行全线检查评比,排出名次,并报上级监督、主管部门审核,奖罚分明,优胜劣汰。

第3篇

关键词:水运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76.36+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众所周知,水运工程的建设规模大、耗资高,水下隐蔽工程施工困难,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工程经济效益及使用价值,对于将来的维护与使用安全都有重大影响。因此,虽然当前我国水运工程整体质量状况良好,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水运事业来说,质量管理永远是重中之重。影响水运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的因素非常繁杂,它们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只有对其进行全面地了解,才能有效地握提高水运工程建设质量。

1 水运工程质量的影响要素

1.1 设计与施工

施工单位是质量监管的主体,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当前,工作在水运工程一线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很多为民工,知识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差异,对提高施工质量来说极具考验。尤其当资金紧张、工程质量与施工进度之间出现矛盾之时,人们就容易忽略以质量监管为中心和主导的地位。

在施工工艺和方案方面,设计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占90%以上。若设计人员本身技术水平低,违背建造程序,或者时间仓促考虑不周全等,不合理的布局、设计势必会导致施工方案在正确性以及施工工艺的先进性上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展状况、水运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另外,在实践中由于优化方案需要变更设计方案时,施工方案要做相应调整,配置设备可能要随之改变,若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1.2 设备与材料

生产设备、材料、构件是水运工程项目形成生产力的物质保障,也是水运工程实体建造的质量基础。因而在施工过程中,水泥、粉煤灰、钢筋、钢材、外加剂等原材料如果存在质量问题的话,将给工程的安全运行留下隐患。水运建设的重要工具船舶和机械设备,若没有维护好,修复不及时乃至破损严重或残缺不全,则其性能、数量显然不能满足施工过程中的强度数量要求,这将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1.3 自然因素

由于水运工程项目水上作业比较多,很大程度上要受季节影响。比如内河工程要受到洪水季节等的不利影响。还有就是简陋的工作环境:交通不便利,通讯不方便,医疗卫生、安全保护方面的条件比较差。这些都会影响到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甚至导致水运工程质量难以控制。在以上影响要素当中,材料设备的取舍和维护以及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可以由工作人员控制;不利的自然条件如温度、狂风、暴雨等虽能够造成严重的质量事故,但是,若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可以避免或减轻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水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施工以及管理不当引起。

2 提高水运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措施

通过对影响水运工程质量多方面因素的详细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就要在具体操作中把握主次,对症下药,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水运工程建设的质量。好的质量是在施工过程中做出来的,绝不是事后通过检查解决出来的,过程控制最为重要。现就从以下七个要点浅析提高水运工程建设质量的措施。

2.1 重视工程项目管理

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首先要体现在用人质量方面。要想提高建造人员的施工质量,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素质,如质量意识、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等等。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学习与讨论相关专业知识,增强个体责任感和质量意识,让每个工程参与者自觉行动,明确以质量为本的核心,正确处理好进度、效益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对责任重大的设计人员来说,他们应当熟悉规范,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首先,做好工地勘察工作,它是进行设计的技术依据,也是关乎工程成败与否的基础资料。然后,依据逐步健全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从水运工程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审核。如没有重大的错误,不可以轻易改动。在施工过程当中,设计人员要深入工地现场,当施工人员遇到技术问题时给予及时的解决。

2.2 全面推行工程监理制度

庞大的工程项目监控体系涉及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抓紧,都有可能导致失控。因此工程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都要实施监控。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面的严峻挑战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监理部门务必要明确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监理工作还要早介入,甚至从项目开工建设之日起就要注重工程的检查工作,使之规范有序安全进行,并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首先,检查承包商的技术人员、质检人员、当班工程师是否正常在岗;施工记录是否完备、真实等等。在大力推行监理制度,重视监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抓好监理队伍自身的建设。对责任重大的监理工程师来说,首要任务是质量监控,因此监理工程师首先要精通业务,具有敬业精神。

2.3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

工作人员不按相关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既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又不利于工程安全。基本建设程序,是人们长期进行工程建设的经验总结,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施行、掌控工程质量以及提高投资效益等的重要保障。因此各单位要落实履行各自的质量责任,按照这一基本程序组织水运工程建设。

2.4 严格控制原料设备

工程建设质量重于泰山。豆腐渣工程在造成惨重质量事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建造方昧着良心偷工减料或者使用不合格的建材、制品及陈旧的设备。惨痛的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不用受潮结块及过期的水泥,也不应漏放钢筋。混凝土配合比要力求准确,否则会影响到其强度。质检人员把好关,不在设备材料的选择以及检验环节上出现质量问题。施工人员对船舶和机械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工作,避免因设备存在故障而使工程耽搁以致引发质量问题。

2.5 加强检测设备计量检定

国家越来越重视内河水运的发展,水运工程方面的建设项目噖规模大、数量多的趋势发展,成百上千的检测仪器将出现在各大工程建设现场,如果我们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些检测仪器进行计量检定,就无法确保施工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便会使施工设备隐藏巨大的质量隐患,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加强对检测设备的检定以保证水运工程建设的质量。

2.6 正确处理三方关系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事实证明,将业主制、监理制、招标制作为一整套的建设制度,齐头并进,是实践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倘若此三方能够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各自找准所处的位置,就有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业主和监理在管理工作方面虽然均居于主动地位,但是他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方面的主体地位,即水运工程质量控制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施工单位及其施工人员。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给施工企业建立起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健全以及正常运转营造有利条件。同样,施工单位必须配合业主和监理的管理,杜绝“三违”现象(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产生,这也是业主和监理都不应替代的。此外,施工企业还要正确处理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这是工程施工全程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的保障。只有这样外部环境如供水、供电、移民、征地等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性。

2.7 依靠科技进步

当下水运事业的阔步前进,这便要求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要不断得到提高。为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国内外工程建设的先进技术,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科技的进步,开展技术攻关,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并积极结合新颖的工艺、设备、材料、管理,淘汰落后的工程技术和陈旧的施工工艺,保证水运工程的优质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远思,胡龙武,何之鹏.深度探讨水运工程施工质量影响要素[J].工程技术,2010,(02).

[2].张利平.水运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J].珠江水运,2006,(09).

第4篇

摘要 : 会计集中核算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必然发展趋势,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在简要分析会计集中核算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产生诸多影响的基础,提出综合性的会计集中核算发展策略,可为相关工作者及施工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 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施工企业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制度规范的逐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建筑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需要建立与其相符的财务管理体制及会计核算流程,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会计集中核算从本质上讲,就是企业所成立的核算中心承担下属单位的“记账”业务,而下属单位则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管理方面,合理的筹集和运用资金,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从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作模式来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三分离一公开”,即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分离,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相分离,会计凭证存放管理与形成单位相分离,会计业务处理的公开。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机制上的创新无疑会给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众多利益和便利,但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发现会计集中核算给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性的解决策略,以促进集中核算模式下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集中核算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对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集中核算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施工企业有效的资金管理

(1)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会计集中核算可以有效防止资金中途被克扣、截留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在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资金管理制度后,加快了资金回笼,减少了融资成本。特别是在资金投资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使整个集团内部项目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方向。集中资金对重点项目投资,避免投资分散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率,确保合理有效使用。

(2)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使用权、所有权、拨付权的三权分离,改变了资金的监控手段,避免了财权分散、下属单位各自为政、成本费用难以控制的不利局面,增加了各单位资金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

(3)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预算的科学性。会计集中核算可严格执行预算程序,保证了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做到预算有依据、执行有监督、安全有保障,从根本上提高了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有利于控制施工企业成本费用

会计集中核算在严格执行“以收定支”的基础上,规范了成本费用的支出项目,杜绝了超预算、超标准及挪用、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有效保证了资产资金的安全。

3.有利于规范施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集中核算统一了会计核算方法,减少了会计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及统一性,不但能对外提供完整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且能及时地为公司领导提供各项经营指标。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虽说会计集中核算会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方法、制度、人员等要素不合理的应用,而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割裂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多数施工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集中到总公司财务部进行,但财务管理工作却仍旧分散在原下属单位进行,这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施工企业报账会计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大多数施工企业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报账会计往往仪充当“出纳”的角色,并未把自身置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高度,因此,无法充分利用自身能够方便获取财务信息的优势,对施工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进行全程控制,无法将相关人员和部门的经济责任系统地反映出来。

(3)弱化了施工企业对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施工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虽然从形式上起到了监督作用,但更多关注记账等具体事务,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不利于调动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人员有限,且工程项目数量及种类繁多,使施工企业很难有能力和条件对各项目实施严格的会计监督,且由于施工企业往往过分强调企业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职能,弱化了其监督职能,缺乏完整的源头监督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策

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为了有效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笔者总结出以下综合性的策略,以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一)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内外环境的优化

1.外部环境的优化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相关政策体系及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大财政形势、财经政策及各项法规的宣传工作,严格按《会计法》、《预算法》、《会计基础规范》等法律法规执行和推进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工作。

2.内部环境的优化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内部环境的优化主要表现企业内部各项有关会计集中核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会计核算管理体系。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准绳,根据企业自身的不同特点,借助网络信息化系统,建立企业会计核算中心账务系统,并制订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管理程序。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应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实战能力。按照财务事前预测、会计过程监控、数据决策分析三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到工程项目或分公司的会计人员(报账员)主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应定期到二级单位(工程项目或分公司)调研了解情况,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人员的职能作用,使其对财务支出的真实性承担审核工作。立足于电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报账、查账等功能系统,充分发挥报账员的工作能力,转变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实现财务数据资源在企业总部、分公司、工程项目之间的自动化和共享化。

(2)健全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施行会计集中核算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财务工作高效运转。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防范财务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审计部门要定期对会计核算中心等进行审计监督和独立评价等。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内容有: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的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全面预算制度、岗位责任制和授权批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电子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等。

(二)会计集中核算具体实施

(1)充分发挥核算中心服务监督职能。会计核算中心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并着重预算执行的信息反馈工作,在决定资金支付之前应确定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占用何种指标、列支何类科目等。核算中心应真正实现会计的事前预测指导、事中监督控制之主要职能,为决策领导层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对于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超出预算范围的、违反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予以退回,或要求补充、纠正;对于缺乏真实性、以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坚决予以制止。

(2)建立责任中心,实行责任会计。为了防止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分离局面的产生,有必要建立责任会计运行模式。责任会计目前主要采取结算、责任审计等方式进行,为了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应进一步研究财务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转化、融合的问题,使之对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成为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在施工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应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为出发点,依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设置一套既便于日常操作又便于财务管理需要的运行体系,从而不断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制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把握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双重职能作用。

(3)深入会计理论创新,探索会计职能转变。为了适应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趋势,会计核算中心应彻底扭转将其单纯作为核算机构的观念,职能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在会计集中核算这种新型的会计管理体制下,应充分理顺会计监督与理财服务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清两者的责任。此外,应切实加大对核算单位资产经营责任的审计力度,压缩不必要的支出,杜绝损失和浪费,堵塞支出管理漏洞。

(4)全面推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会计人员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建立远程查账和报账系统后则只需审核和修改,可以减轻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能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对单位而言,报销和凭证的输入工作可以在几天的时间里分散进行,到核算中心报账时可以减少报账等候时间。整个管理流程完全自动化,单位、前台、后台之间数据资源完全共享,避免重复劳动,从而实现系统优化。

(5)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做好报账员的业务管理工作。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会人员,一方面应尽职尽责,及时向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满足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应有为单位当好家理好财的思想,要尽心尽力管理好单位资金,实现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于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超出预算范围的、违反规定等的财务收支,应当予以退回,或要求补充、纠正;对于缺乏真实性、以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应坚决予以制止。其次,核算中心人员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知识的学习(比如参加造价员、建造师的培训等),并适时深入施工一线,了解施工流程,尽可能参与核算单位的管理,熟悉核算单位的收支项目,防止部分收入体外循环等。此外,还要加强对各核算单位实物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对往来款项也要及时清理,避免资产流失。而财务报账员则应具备会计上岗证,据实登记经济业务台账,对报账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并说明相关经济业务票据的真实情况等。

三、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的财务管理水平,以促进其良性发展,文章只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相关建筑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发展对策,而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综合性从制度、方法、技术等方面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第5篇

电力工程是国家的基础工程,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有着至关重要关系,要求做好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以保证输电质量。文章基于以往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有关因素,然后从电力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入手,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希望文章的质量控制措施能促进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国家电力行业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

电力工程;输电;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如何控制电力工程质量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为了有效控制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打造优质的工程项目,应当先了解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有关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理念和体系。

1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有关因素

从以往工程项目经验总结到,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具体是人、方法、材料、机械、环境。

1.1人的因素

电力工程是由各工种的人员共同完成的,人作为电力工程的建造者,对工程的质量起到直接的影响。人的因素主要涉及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职业道德等,这些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响。

1.2方法因素

方法因素包括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案、技术流程、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措施、调试手段,以及工程施工中涉及的测量方法、统计方法等。施工方法是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手段,对实现电力工程目标的关键要素,不仅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对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投资等也有着影响。因此,要求根据技术、工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分析结果,制定电力工程施工方案,做好技术方案必选工作,确保电力工程施工方法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1.3材料因素

材料是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构配件等。材料质量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是致命的,若选择劣势材料,或是“三无“产品,势必降低电力工程质量。

1.4机械因素

机械因素指的是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各类机械设备,如运输设备、测量仪器、调试仪器、操作工具、施工安全措施等。机械设备作为电力工程的生产工具,其产品质量、类型、技术含量等是否与电力工程设计的要求、工程特点相适应,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巨大。

1.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湿度、大风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电力工程施工质量。通常电力工程施工很少严寒的冬季、暴雨、大风等环境下进行,因为这些因素不利于施工操作,不仅能造成施工操作失误,还会引发施工安全施工,降低工程质量。因此,环境因素对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有着不利的影响,应排除一些不易施工环境条件,创建有利的施工施工环境。

2电力工程质量质量控制措施

要想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应从电力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入手,既要做好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工作,又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倘若施工准备不充分,无法保障技术文件交底工作到位,更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工作有序展开。所以,应当树立全过程的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管控理念,做好每一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工作。

2.1施工准备期间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准备期间,为控制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施工人员先要做好电力工程输电线路图纸的会审组织工作,审查施工图纸,查漏补缺,确认线路的结构、选型等设计符合工程要求后再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2)施工技术方法交底,让施工人员了解施工技术方案和设计意图,知晓各环节的技术难点。(3)对输电线路的施工组织设方案和施工质量监督体系进行严格审查,为施工质量管理提供基本保障。(4)根据输电线路施工设计图和合同选购质量标准相符的材料,要求材料具备相关证明。(5)认真考核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等,通过考核后才能上岗,否则不能进入施工队伍。(6)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为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2.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2.1加强技术管理。

在整个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中,要严格落实相关的规范规程和要求,根据技术规范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工艺落实到位。

2.2.2注重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相关活动是否有序开展,对电力工程输电线路的施工质量直接的影响。为保证输电线路施工质量,在施工中应做好关键部位、薄弱环节、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将作为施工过程的监管重点的对象,降低操作失误率,使现场工作顺利展开。

2.2.3强调质量考核。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都要严格落实质量考核工作,考核对象主要有综合管理、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施工技术、安装与调整试验等。主要考核手段有自检和复检,先施工企业组建质量考核小组负责工程质量的自检工作,自行进行整改,之后再复检。最后,由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考评,确定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规范。

2.2.4强调关键工艺或工序。

在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中有一些关键工艺或工序,应当严加这部分的管理工作,以保证施工质量。第一,根据合同和工程要求选择型号、规格等相匹配的导线、缆线等,科学配置杆塔混凝土,做好原材料的选购与性能检测工作,奠定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第二,根据施工设计图选择适应的输电线路杆塔,做好相关的防雷、防污等工作。在完成杆塔施工后,对杆塔的刚度和强度进行质量检测,确认其符合质量标准;第三,在输电线路架设上,先做好线路的展放工作,可以选择张力展放和拖地展放。展放工作结束后,结合杆塔强度等要素进行线路导线收紧工作,最后进行安装工作。

2.2.5充分发挥监理作用。

在工程施工中,监理人员根据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制定监理方案、监理目标,确定监理手段,对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等进行监管。监理人员实时进入施工现场,关键部位、隐蔽工程施工旁站,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要求施工人员整改。特别是在钢筋、接地体预埋件等隐蔽工程施工中,监理人员旁站的同时还要进行质量验收。

2.3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完成后,按照相关规定实行验收检查,对线路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在检查中,实行三级验收制度,以《施工验收规范》等为依据。具体是:先由项目经理组织工程质量验收,其他单位共同参与,包括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对土建和电气部分的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形成验收报告。并征收各单位意见形成统一的整改意见,要求各单位在整改意见文件上签字,对此次工程验收负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施工方法、材料、机械设备和施工环境是影响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确保和提高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质量,针对影响因素可以采用全过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完备完备的施工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施工质量管理责任,鼓励全员参与到输电线路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中来,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

作者:郭刚 单位:徐州阳光送变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勇.电力工程施工中输电线路质量控制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4(17):33-34.

第6篇

1.1轨道公司体制优势和建设、运营、管理经验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积极向其他有建设轨道交通经验的公司学习,并根据苏州当地特色,探索出有苏州特色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创造了轨道交通1号线前期工程的“苏州速度”。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以“民心工程、共建和谐”为导向,以文明施工为管理主线,不断加强现场管理,尽可能地减少施工对居民出行和环境的影响,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赞誉。自2007年起,苏州轨道交通工程连续5年被评为“苏州十大民心工程”。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规划建设方面,积极与相关规划、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消防、人防、残联等主管部门沟通,确保轨道交通建设符合城市规划,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及变更,积极削减建设工程的社会风险。在客运组织方面,着力打造服务软环境,创“贴心服务”品牌;树立品牌形象,开展轨道交通优势宣传;开展互动活动,扩大轨道交通公众认知度。在行车组织方面,积极听取民声,广纳箴言,合理调整行车计划;精细规划,精致服务,制定节假日运输组织方案;全面总结,逐步提高,做好行车质量分析工作。在公众参与方面,对选线、车站站名、车站装修等均广泛征求民意,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前几年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建设管理队伍。随着苏州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深入,轨道建设管理部门会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本着改善苏州城市交通结构,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交通客运需求,促进苏州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苏州人民生活水平的宗旨,着力构建一个安全、快捷、舒适、环保的城市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为苏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2积极适应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提出构建多轴多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中心城区形成“T轴双城两片”的空间格局,置换古城公共服务功能,疏解古城交通,进而保护古城。规划研究范围涵盖了苏州市各区和部分城镇,总面积扩大为2597km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构架进一步拉开[10]。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轨道交通的支持,2004年版轨道交通线网已不能覆盖城市的部分重要发展区域。因此,在总规划编制过程中,苏州市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了适当调整,线网总体构架保持不变,对局部线路进行了延伸,扩大了轨道交通的覆盖范围,增加了与长三角区域轨道网的衔接,起到了支持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其支线的建设可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实现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提升沿线地区土地综合价值,支持园区科教创新区和相城北部新城、南太湖地区的开发建设。3号线和4号线将实现古城区与城市组团快速联系,可以快速疏散古城人口;同时,规划线路均以地下线敷设方式经过古城区,能有效地减轻古城地面交通压力,对保护古城意义重大。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段和4号线建成以后,将苏州火车站、苏州北站、苏州园区站3座苏州市城市对外交通枢纽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为苏州市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系统,增强苏州在长三角区域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

1.3同步考虑公交一体化、及时调整公套

苏州市积极开展了轨道交通与客运公交一体化的研究和推进工作,积极开展综合交通枢纽、一般换乘枢纽等一体化换乘衔接设施的建设。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完善了城市客运枢纽,并在站点周边规划了社会停车场和公交枢纽,特别重视自行车接驳和沿线公交线路的优化整合。苏州市开展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衔接研究》,深入研究地面一体化衔接换乘设施的规划设计理论方法,作为下一步具体实施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基础。在此基础上,陆续开展了《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苏州市轨道2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苏州市轨道4号线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为科学指导轨道站点周边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依据。为便于常规公交与轨道的衔接,在轨道1号线沿线共规划11处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用地,并对用地进行了规划控制。1号线开通后,苏州市及时开展了轨道交通公套方案研究,优化调整了原有线路43条,新增接驳线路8条;线路优化后与轨道1号线直接衔接的公交线路从140条增加到156条,加强与轨道交通的衔接;调整与轨道重复较多的区段,进一步扩展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减少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竞争。为便于自行车与轨道的街接,轨道1号线沿线各区及时开展街接规划。如1号线在吴中区只有起点站木渎站,考虑到出行方便,吴中区在木渎公交换乘枢纽内增加公共自行车的停靠点布置;园区则在轨道交通1号线的10个站点及附近设置20多个公共自行车停靠点,采用一南一北对角线设点。1号线沿线设立了超过40个公共自行车停靠点,总共投入2000多辆公共自行车,大部分自行车停靠点与轨道交通1号线同时投入使用。

1.4积极做好与其他层次交通网络的衔接

1.4.1统一规划市区轨道交通与市域轨道交通线网

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经过2期的建设后,市区轨道交通达到一定的规模,均会考虑由单一的市区线建设模式转向市区线+市域线建设模式。苏州地处长三角城市连绵发展带,跨区的沟通需求旺盛,因此,早在2009年,在苏州市域轨道交通管理主体尚不明确、建设时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第2期线网规划就将市区线与市域线进行一体化考虑。随着地区一体化态势逐渐清晰,在市域轨道交通对外方面,苏州市在规划与所辖县、市的轨道服务对接的同时,还考虑市域线与上海相关线路的衔接;市域轨道线网与市区线网的衔接也由早期的“单点衔接”方式,转变为“多点多线”衔接,进一步统一市区线网与市域线网的规划,锚固两网的衔接换乘点。

1.4.2积极做好与有轨电车的衔接

城市交通是各种交通出行需求层次的组合,包含大运量的地铁,中等运量的磁悬浮系统、自动导轨系统、轻轨系统等,中低运量的BRT系统和现代有轨电车系统,低运量的常规公交[11]以及个体交通。大运量地铁由于建设周期和造价等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基本覆盖,并且苏州市近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做统一部署;而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具有运输能力大、运送速度快、舒适性好、服务质量高以及低碳环保等优点[12],能更好地适应苏州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满足市民高品质的交通需求,可作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的延伸和补充,弥补轨道交通线网的不足,亦可作为新区的骨干公共交通模式或者旅游特色功能的线路制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基本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初步形成轨道交通+常规公交的公共交通系统,正在寻求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建立中间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因此,均规划有1000多km的有轨电车线网。目前,苏州轨道交通已经过了2期的建设规划,且正在开展下一期的建设规划工作,至2020年,苏州市轨道交通将基本形成骨干网络。在此基础上,苏州市各区积极开展有轨电车等中等运量交通规划,苏州高新区规划有6条有轨电车线路共100km的线网,与轨道交通线网衔接。其中,有轨电车1号线已于2012年9月开始全面开工建设,全长18km,预计2014年底开通运营。现代有轨电车是高新区内部公交次骨干系统,是轨道交通的延伸、过渡和补充,以满足客流需求,适应并引导城市发展,展示高新区特色风貌的生态公交系统。苏州高新区的有轨电车网络同轨道交通网络的1号线、规划的3号线、6号线和9号线以及常规公交系统共同组成高新区多层次、多模式的公共交通网络。吴中和吴江的有轨电车线网规划亦在进行中,另外,园区北侧地区由于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不足,也在规划通过中等运量交通系统进行补充。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积极纳入有轨电车线网,统一规划,做好两者的合理分工和衔接换乘,形成“模式多样、层次分明、等级合理、衔接有序”的绿色、低碳、高效、优质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1.5及时开展线网资源共享研究

苏州市在开展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同时,从整体线网上进行了资源共享研究,对线网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高效节能等问题进行了综合考虑。不仅保证了线网系统功能的统一与匹配,从规划上实现了线网各系统的资源共享,避免系统的重复设置、改造与返工;同时,也将节约建设投入与运营成本,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及近期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线网系统性和协调性的目的。在后续的线网规划和建设规划工作中,应及时进行线网资源共享研究。

1.6高度重视征地拆迁、管线迁改工作

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采取“以区为主、属地管理”的模式,由沿线各区政府承担实施,市轨道交通指挥部负责总体协调。已建和在建的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1,2,4号线的征地拆迁工作均采取边施工、边拆迁的模式,前期工作的快慢直接决定着土建工程能否全面开工。因此,苏州市人民政府及时制定了《苏州轨道交通房屋拆迁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敢于直面矛盾;在政策制定上公平合理,市场运作,保障群众利益;在安置补偿上立足实际,统筹兼顾,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在操作模式上积极转变,与三大民生实事工程相互借鉴;在拆迁进程上任重道远,确保不拖工程后腿。自前期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各区、各职能部门抽调大批党员干部组成工作小组和会办小组,上下齐心,左右联动,合力找准政府和涉拆居民间利益的最佳平衡点,在维护最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同时,力保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管线迁改工作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苏州市政府通过多项措施确保轨道交通工程管线迁改工作顺利推进。市轨动迁处结合管线迁改工作实践,积极总结管线迁改经验,梳理工作流程,提前预见影响工期的工作环节。在规划阶段,充分考虑轨道交通工程的控制管线,紧密与市供电局、照明中心、电信公司等管线主管部门沟通,提前就管线综合平衡相关机制、各项行政审批程序等工作进行沟通协调,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设计阶段,科学统筹谋划,认真研究制定管线迁改工作方案,为市委市政府统筹轨道交通工程管线迁改工作献计献策;在施工阶段,积极动员协调,形成管线迁改工作合力,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启动轨道交通工程管线迁改工作,开展业务培训,确保管线迁改工作规范有序。

1.7高度重视工程安全及质量

苏州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自2007年开工至今,已开通1号线25.7km,2号线26.6km,在建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68.3km。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6年里,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高度重视质量和安全2项基本工作,严把设计关口,强化责任落实,突出现场管控,提升应急管理,并通过全面深入、细致、彻底的质量、安全检查,保证将各类隐患和问题跟踪到底,整改到位。经过前2期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在质量控制方面,苏州市逐渐总结出了有苏州特色的“菜单式管理”模式,制定了“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流程”及“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控制办法”等一系列管理体系;在工程安全方面,不断提炼适合苏州地质条件的“苏州经验”,总结了盾构同步注浆“准厚浆”工艺、盾构穿越建筑物“BAT”管理办法、高架桥梁模板支架“五步验收挂牌控制法”等工艺措施。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以住建部颁布的《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结合苏州实际,制定了苏州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狠抓制度落实的同时,结合1号线和2号线的工程实践,在新线项目开工伊始,从基础工作和日常管理着手,全面推广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通过标准化管理,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落到实处。为更好地保障轨道交通工程质量,苏州市轨道交通在规划阶段及时开展各线的预可行性研究,本着源头控制源头,从规划设计入手,认真开展风险辨识,通过分析苏州地质特点,优化设计方案,落实切实可行的过程控制措施。

2有待完善的方面与建议

苏州市经过2期的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2.1沿线用地控制不能完全落实

为实现城市用地与轨道交通线路的有机结合,使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开发,为轨道交通培育稳定客流;同时,为预留轨道交通建设用地,并落实到城市用地规划与控制管理体系,需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进行控制规划。苏州市轨道交通前2期的线路沿线用地控制未能完全落实,出现部分在规划轨道交通线路控制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控制不当,导致部分线路在设计阶段需调整方案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块的开发设计方案未报轨道公司审批,或设计方案通过了规划审查,但支护结构采用锚索等侵入轨道交通规划控制范围的工法,影响了轨道交通的规划方案。后续轨道交通规划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对沿线用地的控制管理,逐步建立起以轨道公司为主体,以规划报建控制为手段,制定一套健全的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体系。

2.2线路沿线土地利用规划未能完全同步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与沿线发展区的建设一致,在主要的客流走廊方向培育合理的交通方式结构。2号线东延线沿线经过东部新城南端的吴中尹山湖片区和科教创新区,它的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吴中尹山湖片区和科教创新区的发展,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开发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教创新区和尹山湖片区的开发建设;但因各线站点周边土地性质的匹配问题,使轨道交通线路引导沿线地区的规划发展仍有不足。后续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可进一步改善轨道交通规划的设计技术体系,协调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关系,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与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的同步互动,尽可能地避免土地利用与规划同步不足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