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8:35:57
导语: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钢、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科学,喜欢到大科学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备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点,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思考
〇前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课程受到了各个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利用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的最基本条件。因此,探究如何完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下文中,笔者分析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比如,教学评价要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要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等,陈述了建立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注意的事项,比如,教学评价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以推动科学课程进步发展为目标等,最后重点探究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方法。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特征
1.1教学评价要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评价体系时要以课程标为依据,因为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小学生应该接受的学习内容,规定了小学生该具备的思想维度标准,这样,小学科学教师在建立或者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时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1.2教学评价要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小学科学的教学评价需要与整个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评价要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只做形式上的评价。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设置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都得到教师的公正评价和认可。1.3教学评价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起到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作用,在受到教师的公正积极的评价时,学生的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对观点的表达能力会得到不断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1.4教学评价都能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合理的科学课程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建立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注意的事项
2.1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对评价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时务必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只有如此,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2.2以推动科学课程进步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小学科学教师及时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对这些教学问题进行解决,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3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方法
3.1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并不是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的,而是应该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教师的客观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师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教师要关注有哪些学生听讲认真,并及时的进行表扬,以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习的恒心,也能够对其他同学起到鼓励作用。当教师进行提问时,对于回答积极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的给予适当的表扬,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当学生积极提问时,当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时,教师都可以适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3.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不能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自评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能够使学生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及时的改正缺点以及解决学习上的问题。3.3运用动态评价:所谓动态评价就是教师不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关注学生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果,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努力后回应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态度和赞许的表情或者眼神。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自然会信心倍增,因为教师的态度表明了学生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会大大的增加。3.4利用幽默的评价方式:幽默的语言能够使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得到很好的调节,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民主,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学会利用幽默的评价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幽默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有效的避免了师生矛盾的发生,学生在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下更容易以积极、放松的心情对待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当教师讲课时发现某个学生在吃零食,如果此时教师非常严厉的指责学生,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因此学生很有可能会以敌对的态度来对待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该学生可能每节课都与老师作对,不仅耽误自身学习,也影响课堂氛围。而如果教师以幽默的语言委婉的点出学生的行为,比如“我闻到了午餐的味道,是谁在馋我,再馋我中午可得请我吃饭昂”,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既指出了学生的不当行为,让学生不仅会觉得羞愧,还会让学生下定决心下次不让老师失望,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更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4结语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关键因素,所以,小学科学教师要努力的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以建立科学完善的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比如,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运用动态评价、利用幽默的评价方式等。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将会继续探索完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源.有效评价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2013(6).
[3]陆瑞莎.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原则[J].考试:考研,2010(10).
[4]陈晓端,马建华.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1 案列
五年级《光与热》单元设计太阳能热水器这一活动。在经历了“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的活动后,孩子们开始设计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由于设定游戏的目标是只能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在规定的时间内给100ml水加热,看哪一个小组的水温上升得最快?先是孩子们独立设计方案,即,怎样制作这个热水器?需要用到什么材料?以及所想到的加快升温的办法?设计简图等。由于小组间要展开竞赛,所以所有小组的设计和交流,都在小组间相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孩子们显得很神秘,惟恐邻居组偷用自己小组的设计成果。
在孩子们完成设计交流和材料的清点工作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来到阳光充足的空地上,带着老师给各小组提供的温度计、平面镜和其他一些材料开始分小组,在适宜的地方摆放各自的太阳能热水器。说是太阳能热水器,其实也就是一个瓶子或杯子,装上100ml水在阳光下爆晒,因为各小组采用了不同的升温和保温措施,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各小组水温上升的幅度是不同的。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五年级其中一个班各小组的合作——
小组二:准备了一个营养快线的瓶子,已经撕去外层塑料包装纸,由于装营养快线的塑料瓶是乳白色不透明的瓶子,大约可以装500ml的饮料,因此装上100ml水,自然只有底下很浅的一点,当测量水温的玻棒式温度计插入液体的时候,红色的液柱顶端在离瓶口很远的瓶身内,温度计无法读数。
孩子们急了,“老师,温度计的读数看不见了,怎么办呢?”
“你们自己想想有什么办法解决?”笔者把孩子抛出的球踢回给了孩子自己,说完就溜到其他小组,去观察其他小组的合作。
小组七:把黑色的纸包裹在一只塑料杯的外面,用平面镜作反射汇聚太阳光想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笔者没有做任何表示,只是询问该组测出的水的初温。
小组四:用旺仔的牛奶罐(铁制的)装了100ml,并在罐头的外面涂上了黑颜料,铁制罐头放在一个鞋盒里,鞋盒里放了许多棉花絮,鞋盒连同铁制罐头一起倾斜着放在向阳处,照样我没有做任何表示,只是询问该组测出的水的初温。
当笔者巡视完回到小组二的时候,只见这个小组还是原来的营养快线瓶,还是原来的装置。因为看不清温度就估计了一下温度,询问该小组水的初温时,他们只是自己了估计了水温。
“温度计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液柱顶端平视,而你们小组的温度计红色液柱一直深埋在瓶内,怎么能读出温度?”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一脸疑惑,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到温度计的读数,同时红色玻璃泡又不离开液体?”
其中一个孩子开口了:“用剪刀剪掉上面多余的部分。”
“行啊!快动手啊!时间快到了!”听笔者这么一说,一个孩子才匆匆跑到教室里去拿剪刀,想用剪刀剪去有些生硬的多余的营养快线瓶身,但是这个营养快线瓶实在有些厚,孩子们怎么用剪刀都无法撬开这个瓶子。旁边的孩子就这样干看着,既不帮忙也不想办法,似乎这个事情跟他无关,眼看时间快到了。笔者实在看不下去,提醒道“你们大家动动脑筋,有其他办法,是否可以去教室换一个杯子?”
2 思考
上完这节课后,笔者进行了教学反思。本来对孩子说换一个盛水的杯子就可以避免温度计读不到温度的尴尬,如去教室换一只杯子,或用剪刀剪去瓶子上面多余的部分,但学生要么坐着什么都不做,要么还是用原来的宽宽的剪刀头用力剪瓶子,剪到下课其他组都已经结束实验了,他们还是没有解决温度计读不到温度的问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如此之弱?该反思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因为教师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太少了,教师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太少,使孩子本来与生俱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渐渐地被削弱了。课堂上,上个厕所要向老师请假,迟到了进教室要叫“报告”,就连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都不能自己决策,怪不得学生决策能力会这么弱,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决策,习惯于老师给他们下判断。
3 策略
课堂中少给学生下判断,定策略,有些事情可以让自己去决策。有关孩子自主的权利可以放手给孩子,如孩子课间忘了上洗手间,上课的时候可以悄悄地出去悄悄地进来,或有书本忘在教室,也可以悄悄地出去拿,迟到了不用叫报告,以尽可能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的方式悄悄进入。
课前,教师对学生探究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要有预设,并事先告诉孩子处理应急事件方法和处理时可能用到的器材以及器材的摆放地方,如拖把、擦布放在哪里。
一、充分准备学习材料
教学中的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内容的情境,其选取、组织、结构化呈现都需要受到重视,而不是继续秉承学习材料为探究对象的单一取向。科学课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才能完成的探究活动,只有材料准备充分,学生才能有机会参与探索和实践、才能有机会发现和感受科学,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科学课教师,可组织科学教师共同制订好学期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观察实验制作准备材料等列出详细清单,通过学校统一购买或找专人制作等方式;作为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准备课堂所需材料,确保科学课各种教学过程的开展,学校可以通知书的形式统一印发到每位学生及家长手中,由家长提醒、督促并协助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准备。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恰当设置教学情境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教师应巧设课前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课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的要求。
2.注重能力培养
(1)质疑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2)合作能力。科学课的教学主要借助探究和实验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视学生思考、发言、合作交流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都能自觉融入教学中,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进小组当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操作能力。首先及时引导,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只有多进行这方面的锻炼,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精心指导,使实验技能熟练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实验悟出道理。对于每一个实验,教师都不要怕麻烦,课前要细心准备,课上要求学生大胆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动脑的平台和机会。
3.进行教学对话和反思
对话和反思,既是认知的重要方式,又是促进对科学理解的基本途径。对话依附于思维,同时又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从更广泛的范围对思维进行重新审视。反思要对经验进行批判性、多种、公开的考察。将自我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联系起来,对所采取行为的重新构建,对得到的意义的重新考察。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对话与反思,能真正促进科学文化和其核心价值生动、有效地循环和发展。
三、丰富教学手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延伸课堂知识,进行趣味性教学。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教学一般都是语言加板书的传统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遇,也是实现科学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适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科学课堂上会有一些实验、观察、实践等活动,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填补这一缺陷。
2.根据当地特色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在教学这样的课程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气候特征、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特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
当地自然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最直观、最容易接受的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优势等自然条件的变换理性安排相对应的科学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3.与其他学科形成知识互补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不能孤立地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利用其他学科为科学教学服务。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其他课程中所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现象等进行详细解说和阐释;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其他学科中学生所熟知的案例、情景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甚至进行跨学科的实验操作等,从而调动学生的激情和潜能,也为其他学科学习做好铺垫与伏笔,使各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光霞.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4(31).
【关 键 词】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
创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就目前来讲,创建高效课堂更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培养未来社会建设高素质建设者的必经之路。
那么,如何创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搞好教学设计
教师在拟写教学设计前尽量完成“与文本(课标、教材)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课程资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在完成上述几种对话后,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本班实际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活动进行预先设计,特别应对课堂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细节”和应对措施做好充分的“预设”,为提高课堂中的探究效率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认真做好课前的其他相关准备
对于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科学课来讲,准备(或指导学生自行准备)充分的“有结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考察,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准备相关课件、进行课堂观察、实验的可行性操作判断等项准备,对于促进小学生科学课上“行”与“思”协调联动是十分必要的。
三、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为了能使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我们提出了“三坚决”“六允许”“六鼓励”: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坚决不说;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坚决不“包办”;在任何情况下坚决不说学生无能。允许学生说错了重说;允许学生说不完整补充;允许学生提出教材以外的问题;允许学生没想好再想;允许持不同意见的学生间、师生间的争论;允许学生扭头观察他组情况并与本组进行比较。鼓励学生针对事实情况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假设;鼓励学生设计并实施不同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找出别人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鼓励学生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重新验证;鼓励学生的创新设计。
四、以恰当的方式,确定课堂探究活动的“方向”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科学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学生探究的过程应该是科学探究的简约过程,要完全放手,是不现实的。我们倡导能让学生自己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在有结构材料的暗示下,确定探究的方向;但绝不排除教师适时、适度的“干预”:如果教师预设学生不能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或者问题指向单一,教师可以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可以相机组织其他同学作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属于“受学生知识底数、能力水平以及时空、材料等因素限制学生所不能解决的”,教师可明确告诉他们以后再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既含有通过努力可以解决且与活动目标吻合,又含有通过努力也不能解决两种情况,教师可在说明的基础上,与学生协商确立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并努力引领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设计活动方案、投入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五、强化探究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我们观察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把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对材料的“玩”上,而忽略了对观察、实验现象、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导致课堂热热闹闹,科学结论无法得出现象的上演。为此,教师要采用“明确任务,运用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等活动中随时搜集与整理相关事实的信息。
六、在充分“放手”的基础上进行适时、适度地指导
以前,教师往往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操纵着学生的一切活动,用新的观点来衡量,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弊大于利,自然不可取。但如果教师因担心只要在课上指导就有限制学生探究的嫌疑,完全放任学生自己来探究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面对的10岁左右的孩子,有些时候是必须要得到教师指导才能有效探究的。
那么,教师怎样指导才能促进学生的探究呢?我认为,教师关键是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指导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指导时机应把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又难于自行解决的时候,如果过早,会限制学生自行探究的思路,指导过晚,学生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瞎忙”之中,而对于诸如大部分学生探究中肯定会遇到的难题或涉关学生安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前就予以指导。
七、要有效组织学生“合作”
大家知道,学生的有效合作是实现高效率教学的重要途径。而尚存在我区部分课堂上的“围在一起不做声”“大家一起读、一起说”,或者“你说我比你声还大”“汇报是小组长的事”“重说(做)轻思”等种种不良现象直接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为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良好习惯,使他们知道,高效率的合作是需要分工的和默契配合的,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是在为集体(小组、班)实现有效学习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基础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轮流担当不同的角色,从而做到每位同学各司其职,活动有条不紊,追求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率的合作。
创建高效课堂涉及到的因素还有很多,需我们考虑周全;创建高效课堂的瓶颈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拓开。愿我们一起积极实践,勤于思索,一同谱写出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李东.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科学;有序;高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4-078-1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需要树立一个良好形象,才能转化为一个学科的良好形象。试想,一个自己都为科学着迷的老师,他的学生能不热爱上科学吗?一个教学活动始终能严谨而有序开展的老师,他的学生自然会耳濡目染,有序课堂的形成将水到渠成了。
树立学生科学的学习观,教者需要做到:
首先,教者应以自身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去感染学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有一节课为《校园里的小动物们》,笔者在引入新课时以自己为例,讲述小时候捉来蜗牛和蚂蚁来观察的事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引起了学生对小动物观察的兴趣;教学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应用》这一课时,在课件制作中笔者先是汇总了从古至今很多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如:张衡利用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发明了地动仪,瓦特根据蒸汽产生动力的原理制造出了蒸汽机,法拉第发现磁感应生电的原理,应用在了水能、风能、火能、核能的发电上等等。然后,设计了一个情境――“我”利用科学原理的真实事例:有一次需要汽油做实验,但实验室中没有了,笔者利用虹吸现象,从汽车中取出了少量的汽油,这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不仅科学家在应用科学原理,他们身边的老师也在应用,那么就更贴近了学生生活,继而获得学生的敬重,这为建立有序而高效的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者应该创设轻松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去影响学生
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在《养蚕》这节科学课上,一位学生因亲身经历过这件事,就大胆说出了书上没有的有关养蚕的知识,连作为老师的笔者也大开眼界,听完他的描述后,笔者谦虚地说:“今天老师也学到了新的知识,我们大家可以集众人之长,增长自己的见识啊!”学生自然而然跟着老师一起倾听,课堂的秩序性和纪律性就自然形成了,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引起无序的原因主要有:探究目标模糊、探究内容的繁杂、探究材料发放的不适时等等。教者需在课前就能预设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及时去调整教学策略,
如“蚂蚁的探究”一课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特点已经预设这种课堂上乱提问的教学问题,因此在课开始时让几位学生上台画蚂蚁,引出捉来的蚂蚁与画的蚂蚁有何不同,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并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得出较为优化的观察方法,观察蚂蚁的身体特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的探究多是随兴所致,计划性不强,所以探究问题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可以根据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不可能每个探究活动都面面俱到。最好是师生共同协商交流,明确该项探究活动对于他们的后续学习有什么样的意义。在学生探究活动之前请几名学生复述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更加有序。
再如《摆》一课中,有位教师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的快慢与摆锤有关”、“摆的快慢与摆角有关“等多项探究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兴致盎然,实际上在完成第一项探究内容后,就转移了探究的目标,反复玩探究的材料,使探究活动无序又无效。要避免教学中出现类似现象,就需要教者对教学时间进行预设,即便一个探究活动耗费的时间不到一节课,我们也不能盲目多加一个探究活动,不妨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如何把今天探究的方法运用到另一个探究活动中,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思路用语言文字描述下来,而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恰恰是探究活动课的一个延伸。
《正确使用显微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倘若教者一开始就拿出显微镜或者把它置于试验台上让学生接触,很有可能这陌生而新奇的显微镜就成了某些学生的“玩具”,他们东摸西摸,上看看下看看,课堂的有序性也将会被破坏,事实上,大部分同学是对显微镜不了解的,教者教学安排的环节中应将显微镜实物的出现放在学完显微镜的相关知识以后。
首先,建立学生有效倾听的学习原则。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中,可实施如下教学策略:营造倾听分为构建和谐课堂、创设有趣、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自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把自主探索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评价功能,鼓励倾听。
其次,建立学生适时“叫停”的原则。小学科学课只要学生一开始分组实验,实验室立刻就如同炸开的油锅一般,因此,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就相当重要了。教者需明确,小组长是主要的组织、协调者,一旦老师要求停止实验或交流,小组长带领组员放下手中的实验材料,摆放到实验桌中间或放到课桌底下,不再去触摸探究材料,以减少探究材料对后续学习的干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课堂纪律
从课堂纪律来看,当前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材料引起的纪律问题。比如学生用实验材料做一些与本课内容、本实验活动无关的事,跟同伴互相争抢,学生不带材料等;(2)由环境引起的纪律问题。比如教师不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去上科学课,则是到室外去上,到室外却是一团乱等;(3)由教师方面引起的纪律问题。教师必要的约束少了,缺乏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实验规范的教育;(4)由学生交流汇报引起的纪律问题。比如不愿倾听他人的发言和意见,汇报时无秩序等等。
我们说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而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小学科学理念的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用好课来吸引学生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课堂纪律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它需要通过漫长的实践课堂教学过程而逐步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讲,头几次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因此,学生在即将开始学习科学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去了解三年级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基础等相关情况。比如在开学初,可以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期望等,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三年级小学生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时,教师要让他们明白学这门课程的意义,明白科学大致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在今后的课堂里将会学到些什么?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学?学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等。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对小组合作成员的组建,组内的分工等事项也需要交代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热爱和兴趣,为以后的良好科学课堂纪律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用实验材料来调控科学课堂纪律
小学科学课之所以让教师感觉不好上,那样的乱,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材料的提供和使用。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在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时,常常会因为材料本身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过多的无关注意从而影响了课堂纪律。所以,当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些材料,要做到“心中有谱”。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材料对课堂学习活动造成负面的影响呢?
1.教师所选择的材料目的要明确
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中食盐、沙、面粉不同次序地出现,他们的结构非常明显,食盐溶解、沙不溶解、面粉学生一时无法判断,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不溶解、认知上有了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触动更大,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下结论。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因而就能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
2.材料的发放要有次序
教学中学生实验材料的呈现,对一节课中的学生纪律调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高,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对哪种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件一件发,发的时间在什么时候,迟发材料同早发材料的关系和什么时候回收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点亮小灯泡》一课,是把电池、导线、小电珠一起发还是一件件的发,很有讲究。如果一起发那么绝大部分学生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动手连接上,课堂就容易乱。
3.实验材料的数量一定要控制
材料是人手一份、两人一份还是小组一份?不同的材料不同对待,一般情况下,简单的、需要每个学生都动手的材料人手一份,如果需要协助才能完成实验的可以两人或四人小组一份。像《指南针》这课中观察磁铁水平移动时,每个小组一份材料,有利于观察、记录,得出结论。而到课后部分指南针的使用时,人手一个指南针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
三、注重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评价语言的使用
在我们小学科学课堂上有很多的活动、实验,这是很考验老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而活动、实验中又会用到各种新奇的、易碎的器材,就会增大出现突发事件的几率。如学生把器材摔破,学生小组活动没有组织好闹不和,学生因为过度的兴奋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等等。这些事件当中有的可能是学生无意的,有的可能就是有意的。原因不同,处理起来自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了。但课堂上发生这些问题时,教师需要及时、迅速、果断地做出决定,不然会造成更多麻烦。
在调控课堂纪律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多采用积极性的语言。比如:一个小组活动后没有收拾好器材,可以这样说:“如果把器材整理好那就更出色了!”而不是这样说:“怎么器材这么乱!”课堂上尽可能多用一些类似“你是一位非常负责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你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好!”“你的思维很独特,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等激励语。总之,教师科学、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和真诚、客观、平和的评价用语能够有效的让科学课堂的“乱”变得更加美丽!反之,良好的课堂纪律就难以形成。
不过,我们只有正视课堂教学中的“纪律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实施有效的方法策略,才能确保我们的小学生实施有效的科学探究,进而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提升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我们科学教师应该想的,也是必须去做的!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小学;科学;提问;技巧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提问作为课堂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和组织课堂中发挥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一节高效的科学课一定有优秀的提问设计作为支撑。
一、提问在组织课堂中的功能
课堂虽然以学生为中心,但是组织课堂的任务还是要由教师来完成,其中提问在组织课堂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回顾与巩固的功能
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是每个单元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为中心,将主要的科学概念打散成几个分解概念体现在同一单元中,使得学生在系统学习完一单元后,能由浅入深地了解掌握主要的科学概念。这种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学课课与课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因此,恰当的提问在回顾与巩固相关知识方面有很大作用,也是检验学生学情最直接最省时的方法。
2.推动课程进度的功能
教学活动中推动课程进度的方法有很多,然而有效的提问似乎更加奏效。例如,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中,当老师讲解完耳朵的构造后,提问“哪位同学能大胆假设一下我们是怎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构造听到声音的?”就能很好地把课程向讲解“不同构造承担的不同功能”推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尤其是在学生参与性很高的科学课上,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让学生容易从生活经验出发,对问题产生共鸣,使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兴趣。
二、设计提问的原则与技巧
提问在课堂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设计提问的原则与技巧的总结也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小学科学课堂,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目的要有整体性
整体性即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以组为单位,组内问题都是为学生的一个主要学习目标而服务,问题之间有紧密联系,呈递进关系,使学生从感知向理解过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逐步建构概念,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2.设问结构要有层次性
层次性即纵向上由简到难,难度合理增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从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向分析类、综合类、评价类以及预见类等更高级的问题过渡。
3.设问难度要有合理性
合理性就是在设置难度时要考虑学生学情及认知特点。学生的学情及认知特点由很多因素决定,因此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整体了解,所提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例如,三年级学生还不能利用参照系来确定空间位置,因此在提问时就应加以避免。
4.设问位置要有恰当性
恰当性是指设问的节点要正确。例如,某些问题设置在实验开始前会激发学生思考预测的兴趣,设置在实验后则会变成要求学生综合总结的问题,也有一些问题是一定不能设置在实验前的。
5.实施提问时要有艺术性
艺术性是指教师在提问时对语言教态的良好把握会使问题更加精彩。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语言简单直接且清晰,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思考;教师的语调优美动听而又富于变化,会使学生更加专注;教师恰当的停顿与暗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并明白问题的重点;教师恰当的评价则会使学生受到鼓励,从而更积极地思考。
三、提问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系列好的提问设计很有可能因为教师在实施中的疏忽而功亏一篑,因此,在实施课堂提问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1.不要让课堂只成为部分学生表演的舞台
在科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总有几个思维敏捷、眼界开阔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能又快又好地做出回答。于是,有些教师便将目光锁定在这些学生身上,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科学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一宗旨。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期待全班学生都可以积极思考并得出答案。
2.不要急于引导学生说出答案
教师讲课前都准备教案,在提问的过程中总是无意地期待学生向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回答,一旦学生的答案与预期不一致,一些教师就会急于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或者给予学生太过明显的暗示,甚至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这样违背了引导的初衷,使之前所设问题毫无意义。
3.不要满堂问无价值的问题
教师应少提“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啊?”“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啊?”之类的问题,可以在某些时候用这样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组织课堂,但是千万不要过多地提这样的问题。
如果科学教师能注重提问能力的提升,一定会使科学课堂更加高效。同时,提问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之一,一节精彩的科学课并不只是单调的提问,也需要与各种教学方式的配合与协调。我相信,随着科学课的深入开展和教师的不断努力,科学课一定会为学生展示更精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吴俊明,骆红山等.科学教育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9.
一、课堂总结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学习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为了让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中的沙,滴水穿石中的水。”这段话,充分说明课堂总结存在的必要性。课堂总结就是对一节课的简单归类,是对学习进程的归纳反思,是学生通过把观察、思考、实践、探索的内容从感悟到认知,归纳提升为理性的体现,把朦胧的表象认知变成深刻的记忆理论。而这一理性的认知归根到底就是我们每节课的每一个小目标。通过小结,可以使目标更明确,落实到更位,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率更高。
二、课堂总结评价的科学性
教师要讲究在课堂总结阶段的评价艺术,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课堂总结的兴趣。教师的评价要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乐于帮助,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课堂总结,给他们不断地赞赏和鼓励,要相信他们能行。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总结中的自我评价,引导他们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等。
三、课堂总结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许多老师总认为,这种概括性的语言,精炼化的内容,只有教师才能完成。很多老师总是把教师参考书上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照本宣科的读出来,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接受。因此,一但下课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时,许多孩子很难说出或说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语言。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时,我想印象或效果要比教师强硬的告诉他们要好得多。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科学课标中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分目标第七条中说“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做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第八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在科学课标的第四部分建议中第五条也明确说明,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我更觉得这还能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信任。所以说课堂小结不能仅是教师的任务和责任,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点化、补充等作用。
1.借助表演进行课堂总结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有一个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小实验,就是将一块干纸巾塞入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垂直倒立于水中,再垂直将杯子拿出,拿出杯子底部的纸巾,纸巾没有湿,杯子已明明没入水中,但为什么杯子底部的纸巾没有湿呢?这是让学生感受到非常惊奇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在学习时兴趣很浓。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谁愿意当小魔术师给大家表演:杯子入水,纸巾不湿的小魔术,这一引导使学生在课尾的学习兴致再次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求表演这时指几名学生上台表演,既复习巩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举多得,是《水和空气》单元进行总结的有效方法之一。
2.通过体验进行课堂总结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让学生总结土壤成分的概念,在这里采用体验式总结方法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使学生对土壤的成分,不但有理论上的认识,还有感性上的认识,从而对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3.借助板书进行课堂总结
如何板书,既不复杂繁长,又要简明扼要,利用板书进行总结,对学生理解掌握课堂内容起很大作用。如《空气》一课的板书:
压缩空气有弹性
占空间能压缩
这一课的的板书,只用了一幅图十三个字便形象地表示出了空气的特性,概括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压缩空气,有弹性等几个主要知识点。
4.通过填写实验报告进行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