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3 08:24:01
导语:在银行管理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内部银行的作用及职能
随着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的自然规律,形成了许多通过以资金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的集团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对人力及物力的控制对下属各成员单位进行控制,特别是资金的控制,对经营活动实行内部约束和自我监督的管理,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途经。
《会计研究》中“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内部银行是建立在内部经济责任制基础上,把集团内各部门的业务往来进行汇总,在集团内部进行结算,目的是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力度、通过确定各成员单位的内部职责、细化内部核算、达到节约资金使用的目的,提高资金周转度、减少筹资费用、有力的促进了集团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职能:
(一)结算职能
各分子公司在内部银行设立内部结算账户,办理集团内部往来结算。集团总部对各分子公司的现金统一结算时间、结算方式、结算程序,通过统一的结算制度,大大缩短了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结算时间,活化了资金,既节约在途资金机会成本,又降低了内部结算的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节约了资金成本。
(二)调配职能
一是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蓄水池效应”,优化资金筹集。通过集中结算的方式,把生产经营中短时留存、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使之成为集团资金调剂的“蓄水池”。这主要靠集团紧密型管理的权威,靠行政干预的强制性来完成。
二是通过发放内部贷款。集团总部为各成员单位核定的资金和费用定额,根据需要,内部银行对其发放贷款。
使内部银行成为集团公司有效的资金融通和资金运作枢纽,各成员单位拥有一定的现金决策权,在保持经营发展的必要动力的情况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融资职能
将各成员单位的融资权全部收回,由集团公司统一对外融资,筹措资金,一方面由于集团的流动资金量大,提高了企业集团在银行之前的话语权,增加了银行信誉,而通过“蓄水池效应”,以集团名义向银行争取到各种融资优惠,可以实现集腋成裘、集散钱办大事。
(四)内控职能
1.监控职能,通过内部银行对成员单位分散的资金集中管理、统一筹划和调配,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集团各成员单位资金流向和使用状况,通过内部银行信息资料,在事中就对集团各成员单位资金进出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审核,通过风险审计导向,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错误,并纠正。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进而达到控制资金运用的目的。
2.反馈职能,通过收集内部银行反馈体系的信息资料,集团能随时查阅子公司的财务状况,监控各个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各管理层也可以据此对资金运动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通过各成员单位的收、支、余情况核实经营业绩,进而为集团决策和资金分配提供依据。
二、内部银行在内控管理的作用
国外的研究已经说明,使用现金流量指标配合利润指标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管理层的重视,内部银行正是记录与反映了各内部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通过加强内部单位资金管理与监督,能切实提高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益。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将内部银行仅仅理解成内部结算的工具,认为内部银行就是办理内部结算、资金往来划拨,从而忽视了内部银行在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控制的功能。
笔者所在的鸿飞公司是一家国有集团企业,没成立内部银行之前,各分子公司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而内部银行的成立成了集团内控管理的关键,在将集团营业款归集到一起,在对各分子公司的生产运营短缺资金进行调剂的同时,集中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资金筹集。如通过对原在银行的贷款进行质换,节约集团运行成本,提高了集团效益,在日常的监控上增强了集团的话语权。
通过上述描述,我们知道,内部银行的重要职能就是监控,建立高度权威的监管系统,形成上通下达、反馈迅速信息系统,使集团资金流动处于集团的监控之下。集团通过内部银行对资金运动的监控,可以知道
转贴于
集团的运营状况,分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成效,有利进行绩效考核,也有利于集团形成减少资金占用和强化内部管理的作用,这些体现了内部银行加强内部控制的方面。
反过来,严格的内控更会促进内部银行的管理,具体的来讲,一是内部银行业务经过适当的授权。例如在拨付资金实行严格的内控管理,进行分级审签。
二是统一企业集团财务制度,完善集团内部交易作价机制,集团站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对内部交易进行协调,合理有内部结算价格能有效的反映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
这些内控措施都有利于内部银行得到有效运转。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减少失误、规避风险,实现集团发展战略目标和保证资本安全。
三、内部银行运用中的思考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1 概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类型的风险,这些风险的产生,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提高避免各种风险的能力。
2 当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2.1 商业银行控制环境欠佳,削弱了特定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经常施加一定的压力,这就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银行管理者在经营上的管理理念不断偏离。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的环环相扣性,没有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同时在组织机构以及内部设置的制约没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在管理中的各项部门中的内控管理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责任机制进行合理约束。
2.2 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系统的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就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内部设定的相关制度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新兴业务的开拓与相关制度不相适应,这样导致在当前的内控管理中,现在的银行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银行的会计结算和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银行本身而言,其中的工作人员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银行的内控机制,不能根据银行本身进行工作。
2.3 会计系统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在商业银行会计体系中,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违章的现象。在整个结构中,在银行业务办理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遵循控制制度,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2.4 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在现有的银行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适应当前的银行内控管理的需要。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银行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对整个银行进行全权负责,责任制度不够明确。在银行本身的内控管理体制下,对领导干部的权利应该适当的进行控制。在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中,并没有对行长的个人决策、业务行为以及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在进行其他工作中不能做到严格的制度约束,使得其他工作人员不能正确的履行自己的责任,不能保证银行的内控管理合理实施。
2.5 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商业银行中,目前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没有完全的做到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得其自身的监督机制很难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在银行内部监督人员中,监督人员的数量不充足,使得执行者也是控制者,造成在控制方面上容易产纰漏。监督部门没有做到从整个银行体系中把握银行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在监督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不能根据现有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2.6 计算机等高等技术的应用。在商业银行中,由于本身工作严谨的性质,使得在银行工作中广泛的推进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但是广泛运用的过程中,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不仅大大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新的风险,对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加大了难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 内控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银行内控机制。建立适应于银行发展的内控机制,需要确保制定的新的内部机制是否能够帮助银行有效发展,能否保证对各个部门有一定的制约性,在各种业务操作控制中,需要进行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内控组织体系,加强银行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银行各个职能部门都需要按照章程进行工作,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避免银行的风险发生。
3.2 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构建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相关制度,不断的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保证银行内部管理的分化,避免一人掌权的现象发生,实现投资管理的多元化。并要求在相关机制的制约下,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不断的将组织结构健全完善。在科学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保证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优化处理。
3.3 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在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中,需要不断的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使得信息系统覆盖整个银行,保证银行在举行重大活动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保证信息的流动性,在不断的加强信息进行传达,使得银行机构内部信息流动。
3.4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需要酌情借鉴国际中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现当今的科学手段进行实施,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银行业务风险的发生。在银行内部管理中,需要不断的建立覆盖业务风险的监控,使得在整个管理范围内都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提示。对具有高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在办理业务中,对于重大违约现象需要采取登记报告并将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报告。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的产生。不断的完善制度体系,在完善的监督体制下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
3.5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强规章制度检查和执行力度。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及时的诊断和完善,对审计监督赋予相对应的管理权力,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银行内部管理。不断的充实内部稽核人员,保障内部管理稽核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在银行内部管理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才能够全面的掌控银行内部管理工作,更好的避免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
3.6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目前来看,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人员的思想问题。为了降低银行风险的发生,需要抓好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商业银行要做好对内部员工的关心和帮助工作,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中能够加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来。
4 结束语
总之,要想最大限度的避免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发生,需要不断的强化银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监督机制,进而促进银行全面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琼.商业银行内控建设法制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
>> 有效清收不良贷款 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银行不良贷款 采取有效措施 清收不良贷款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有效解决建议的研究 银行不良贷款“病灶” 分类置换分类盘活不良贷款的有效尝试 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有效解决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之痛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动分析 银行不良贷款没有出现趋势性增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分析 银行不良贷款的制度成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降暗升 大陆银行不良贷款归来 浅析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中国银行不良贷款分析 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反思 应对不良贷款有绝招 不良贷款亟需“智”管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深化改革有效管理银行不良贷款 深化改革有效管理银行不良贷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小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2003年启动,至今整十周年。这轮改革,巧妙地以外汇储备为资源,通过不良资产剥离、海内外上市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和不良贷款占比过高的问题,以资本市场为手段,实现了长期约束商业银行经营规范化、透明化的根本目的(详见《财经》2010年第25期“解密国有银行改革”一文)。 值此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十周年,我们首次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九年前的一次讲话,他重点阐释如何构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不反弹的外部环境,诸多观点至今仍值得回味和借鉴,外部环境的优劣,始终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所在的部门负责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如何防止商业银行在本轮改革之后继续出现比较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当其冲的、最重要的是依靠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内部的改革,建立良好的机制,以切实保证在今后不出现大量不良资产。所谓内部改革,包括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优化信贷工作程序、提升银行的信息系统,以及建立清晰明确的内部激励和奖惩机制等。
对银行的上述方面进行内部改革,目的在于真正建立和形成新机制,切实有效地防范商业银行在改革后继续大量出现新的不良资产。这点应由商业银行的代表来讲。我关注的是商业银行内部改革之外的方面,是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还不能完成的、必须有赖于其他机构和整个经济社会配合起来才能完成的一些改革内容。 一、贷款客户的改革,特别是企业客户的改革和成长
商业银行改制后,未来是否能够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在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商业银行贷款客户自身改革的进程和客户整体素质的水平。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居民个人发放消费信贷和住房抵押贷款等新业务的开展方兴未艾,但是就总体而言,商业银行贷款面向的客户主要还是企业。这些企业涉及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同的所有制类型。要防止再度出现大规模不良资产,企业改革是首要内容。只有企业改革进展顺利,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企业的还贷能力才有可能提高,违约率才可能下降,从而降低不良资产发生的可能性。
处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银行所面临的客户是不同的。在成熟市场经济中的银行,其贷款客户的总体素质比较高,社会诚信程度比较高,保持较低的不良贷款比例才有可能。对处于改革转轨过程的经济来讲,社会诚信的建立和企业总体素质的提高往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各界付出努力才能达到。
在企业改革进程和总体素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首先应确保贷款客户,也就是我们的企业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必须向银行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信息。信息不仅应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公司的组织结构,还应包括真实的贷款用途。如果是特定项目,还应要求贷款客户提供真实的项目信息。
从我国银行业的实践看,在客户申请贷款时,经常有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的事例。虚假的信息可能表现为虚假的财务报表,当然其中也涉及到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会计准则的水平高低以及是否有独立的第三方外部审计等。虚假的信息也可能表现为贷款项目的虚假性。
此外,我们也发现,一些在金融市场出现问题的公司,之前的组织结构往往都是复杂的、不透明的、外人摸不清的,它们利用复杂的股权控制结构,通过控制多种融资渠道,甚至通过参股控制一些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进行关联融资。从法律上讲,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便利,本身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必须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惩处。
企业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应是加快企业改革进度,提高企业资本金实力。从全国范围来看,总体而言,企业资本金不足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说目前的状况和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相比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就市场经济的规律而言,我国企业资本金的总体比例依然较低。这一点不仅和全社会的融资结构有关,也跟企业的改革成长有密切关系。
如果全社会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所占比重大大高于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企业资本金比例较低可能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向银行借贷的杠杆率较高。如果企业资本金偏低,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中需要向银行借贷的比例就比较高,即杠杆率较高。杠杆率较高意味着企业自身承担的风险比较小,而银行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大。
因此,如果银行要进行良好的风险控制,就必须针对不同的行业、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势变化对企业应该具有的杠杆率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如果企业改革和成长没有到位,企业资本金的补充和自我积累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必然面临着外部融资杠杆率较高的问题,由此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比较大,未来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比较大。
企业改革的第三个方面,应该是关注正常违约率的影响因素。显然,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自身风险的存在,企业难免会出现投资错误和市场风险,银行难免因此不得不承受客户违约的风险。
由于市场自身风险而导致的正常违约率,与企业所在的不同地区、所属的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具有的股权结构都有一定的关系,出现正常的违约是难免的。但是,需要注意区分现有违约中哪些是正常的违约,哪些是非正常的违约。转轨经济中企业出现的违约率和那些成熟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违约率是不一样的。
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业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违约率应是基本相近的。在新兴市场中,影响最终违约率的因素,除了和发达成熟经济体中类似的市场自身风险因素导致的正常的贷款违约率外,还有非正常的制度性因素。所谓制度性因素,有时和行政干预直接相关。在行政干预情况下,原本一个正常的、能够履约还款的企业,很可能变成还不了贷款、发生违约的企业。也有可能是在法制、规则不健全以及其他条件下发生超常违约率。
也就是说,在贷款客户所面临的环境没有改善的情况下,最终的违约率可能高于市场正常违约率,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仅是由市场自身风险引起,而且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体制因素。这些因素不加以解决,银行改革后再度出现大规模不良资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企业的改革和成长有助于加强企业的财务纪律,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往往决定了企业偿还贷款的可能性,从而直接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相关。我国企业的财务纪律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的财务软约束到如今的有所硬化的财务约束,这一方面的进展程度将影响未来降低银行不良资产的可能性。 二、未来的不良贷款与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在党和政府的多个文件中,都把利率逐步实行市场化明确为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在最近一段时期,利率浮动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总体而言,利率浮动的范围还未充分达到市场规律的要求。
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不良资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通过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的自主决定权体现出来。在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借贷行为,贷款价格必然会因资金成本、借款人的资信、贷款项目的前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经济活动中总是面临各种风险,不同借贷主体和借贷行为会面临不同的风险。不同的风险,则需要通过不同的风险溢价来弥补。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就是用利息收入来弥补和覆盖风险溢价,也就是说用利息收入消化小比例、小概率的违约所可能带来的损失。从某种程度看,银行经营业务的本质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由此获取利差。贷款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回收,回收如果少几个百分点,这几个百分点的损失就要靠较高的利息收入来覆盖和消化。
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客户,银行应能够自主决定不同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是处理和防范大量不良资产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果不能够实行利率市场化,用“一刀切”的利率来对待不同类型的企业,一些风险性贷款的损失就难以得到覆盖。小规模的损失,长期逐渐积累,也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因此,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会影响不良贷款的产生和处置。
利率市场化问题不仅体现在贷款产品和资产类产品的利率定价上,事实上市场化定价概念应进一步延伸到各类收费业务的定价和存款类产品的利率。
当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缺乏足够优质客户时,商业银行经营方针的调整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少做资产方面的业务,多做收费型中间业务,其中必然牵涉到中间业务的定价问题;另一种是少做资产型业务的同时,少做负债型业务。对负债型业务的主动管理,无论是扩张和收缩,都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要有对负债产品、包括对储蓄存款产品进行定价的权力。这方面的利率也应该有它的灵活性。 三、要允许并要求商业银行足额拨备,及时核销损失贷款,同时应改革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银行业所发放的贷款始终是处于有一定经济风险的环境中的,甚至在某些经营环节,银行面临的财务风险比较高。商业银行面临的这些风险,最终必然要依靠银行业务收入和盈利来消化。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来看,这些风险消化的办法是提足各种类型准备金,包括风险准备和其他针对不同资产损失所提取的准备。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未允许商业银行足额拨备。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改革还没有到位,另一方面由于过去财力比较紧张,所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才逐步开始改革商业银行的拨备制度,总体来看,拨备比例和规模始终不足。
拨备的不足,意味着不良贷款通过银行自身消化的能力比较弱,核销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例都比较小,导致核销掉的不良资产可能只是迫切需要核销的一小部分,其他的不良贷款逐渐积累,很多年以后就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要防止在改革后继续形成过量的不良贷款,银行就应该按照更高的会计准则和更高的贷款分类标准,自主进行不良贷款的拨备,同时能够有更大的自把已经损失掉的不良资产及时核销。
与拨备直接有关系的内容,就是与此相关的税收问题。税收的变革意味着要进行一个权衡,就是国家的利益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之间的一个权衡。假如把本应该纳入拨备的收入纳入应纳税的税基,银行需要纳的税就比较多,银行相应消化不良资产的能力就比较弱。在银行业的税收制度方面,不仅涉及银行的公司所得税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目前中国所特有的银行业的营业税问题。 四、应建立风险产品交易市场和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像刚才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所谈到的,为了有助于识别银行资产的风险,为了有助于对风险进行定价,为了运用市场规则通过正常交易来转移风险,我们需要一个对风险进行交易的市场,也就是建立风险产品交易市场。
比较典型的风险产品市场上,所交易的风险产品主要有CDS(Credit Default Swap)等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把违约的风险以一定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通过出售产品,来确定风险的价格。如果缺乏类似的产品或者缺乏交易此类产品的充分的市场,单纯依靠银行自身能力,必然难以有效鉴别风险,难以判断风险损失的潜在规模和价值。如果缺乏风险交易市场,当商业银行需要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时,有些需要出售的风险则难以出售;与此同时,一些有财力的机构愿意承担高风险并获得由此可能带来的高收益,却难以购买到这样的风险产品。因此,需要建立风险产品的交易市场,来帮助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与此相对应,对商业银行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应建立一个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以市场规则进行处置。在亚洲金融风波后,我国在1999年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同时也鼓励外国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加入处置不良贷款的业务中。在此基础上,不良贷款转让的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这个市场的存在和完善对于银行业处置历史不良贷款是至关重要的。 五、应采取多种手段,鼓励银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和发展
银行的业务发展需要多种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支持。商业银行和公司客户打交道时,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商业银行在做复杂的金融业务时,需要知道客户所开展业务的合法性,因此需要经常请律师事务所加以证实和判断;涉及到客户资产时,比如客户所抵押的资产究竟价值多少,需要专业的评估师事务所来辅助判断;银行在买卖各种金融债券、公司债券或者其他债券以进行资产管理时,需要评级公司对这些金融产品进行评级,由此对这些债券定价。
这些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和发展,有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从银行业发展来看,如果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想发展得质量更高,有效防范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我们也必须充分重视中介性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及其成长和发展。
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和发展,一般来说要花比较长的时间,所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复杂。由于时间所限,我在此不再深入展开,我在其他场合也谈过这个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成长和发展,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本国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开放和运用外部服务的力度,以便在借贷市场上有更多的能够提供优质、诚信和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 六、要考虑银行业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所面临的制度
在商业银行改革方面,目前各界比较强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除了大部分工作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加强努力,除了大股东、小股东应尽其所能发挥作用以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对于公司治理方面是否在思维上、在传统上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政策性限制。 外部环境的优劣,始终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先生曾提到的,公司治理的概念目前已经拓展为国际化公司治理的概念。所谓国际化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经合组织(OECD)所开始的公司治理研究,后见于OECD1999年发表的关于公司治理的五项原则,最近OECD又了新修订的公司治理六项原则。尽管这些原则还是原则性的,线条还比较粗,但是关于公司治理最基础的一些内容。
应该看到,这些原则在我国付诸实施的时候,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约束;在某些内容的提法方面,还有意回避掉了一些内容,例如关于利益相关者的问题。另外,一些尚存的审批权力以及一些组织、框架、制度方面的安排,也有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公司治理首先指定公司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目标,如果没人指定或管理层自我指定而导致目标有偏,行为就会有问题,必然影响财务绩效,并体现为不良贷款。其次是公司治理架构会考核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据此设立选人、用人和相关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设定管理决策的行为边界。
可见,管理好不良贷款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公司治理能有效行使目标、考核、激励等功能,确保管理层、业务层不会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去追求、换取其他不正当目标。应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原则。这里面,恰当地引入国际投资者也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在充分认识公司治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找差距,找出在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哪些认识问题、哪些制度性的限制和束缚,以便尽快加以解决。 七、为了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在改革后继续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应尽力控制好经济周期,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实际上,银行在经营中最担心的就是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在宏观经济“大起”时,谁都能够看到银行的经营情况比较好,利润比较高,资产质量提高也比较快。例如最近几年大家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每年都在降低3个-5个百分点,看起来情况很好。
一旦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尤其在“大落”的情况下,有可能大量的不良资产会突然暴露出来,变得难以控制。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泰国、韩国、新加坡不良贷款的变化中得到清晰的观察。在金融风波发生,在经济开始衰退时,不良贷款的比重就会开始大幅上升。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周期波动是必然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经济的周期波动。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好的宏观经济研究队伍,及时判断经济中可能出现的波动,并加以风险防范。
在计划经济时期,利率是国家定的,由此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过去认为利率变化所引起的亏损都是由国家引起的,目前看这种认识是过时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自身必须要有预测经济波动的能力,不仅应在宏观经济处于上升期时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且应该考虑在经济波动的时候如何具有充分的防范能力。这一点尤其需要商业银行加以研究和解决。
举一个反面例子。在两三年前,我国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甚至有一定通货紧缩时,财政部当时所发行的10年、30年的长期国债,其利率都比较低,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参与了认购。应该说,一般的居民个人投资者由于专业等条件所限,难以判断未来利率水平,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是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对此应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如果它们也大量认购这些收益率很低的债券,这可能表明它们对长期的风险估计和计算不充分,这一点是需要提醒商业银行加以注意的。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为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除了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我们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要防止资产泡沫。一旦有资产泡沫,调整起来就会比较费力气。例如,大家所看到的日本出现的情况。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来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就中国的情况和世界的角度来看,资产泡沫中,大家最关注的还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中的资产。
但是,在中国,也许资产泡沫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泡沫有可能出现在制造业、其他加工工业或者原材料工业方面,表现出一种普遍的生产能力过剩。如果出现普遍的生产能力过剩,应该说反映出投资和消费这两个方面的重大比例关系以及二者占GDP比例有所失调。
随着金融技术的日趋复杂化以及金融创新的日益频繁,银行活动及其操作风险特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国外的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国债事件、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以及国内的中国银行“森豪公寓按揭贷款”、农业银行管库员盗窃巨额库款案等,都与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密切相关,操作风险管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了《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范畴。2005年2月,针对国内部分银行机构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违规查处不力、内部控制薄弱并导致大案、要案屡有发生的实际,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简称十三条)。2007年5月14日,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至此,结合国内实际,银监会通过推进五级分类制度强化银行信用风险监管,并在先后《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后,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风险监管已经形成一套完整法规。本次《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的,对进一步加强银行风险监管,提高识别、控制操作风险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建立操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防范银行业大、要案的发生和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必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讲,操作风险,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人为过失、系统故障或外来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银行经营管理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商业银行日常工作中,典型的操作风险事件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带来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或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操作风险事件难以在事前充分预期,并往往来源于制度、系统缺陷和人员舞弊行为,具有较强的内生性,即使建立相对完善的内控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也难以充分预计未来持续期内的所有变动因素并彻底杜绝内部舞弊所造成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操作风险管理滞后于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与经济环境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经营的趋势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产品、服务的复杂性提高, 各项业务超常规发展,操作风险的类型不断演变。在认识不到位、风险管理手段不足的情况下,发生操作风险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增加。
(三)操作风险管理尚处于起始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偏重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 未设立独立的专业部门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而是由非独立专业部门牵头负责或由各专业条线内部控制,没有形成针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的政策标准,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操作风险管理主要采取定性管理、质量控制,尚未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在建立按新巴塞尔协议计量监管资本操作风险的损失事件数据库、开发和运用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模型、定量计算操作风险等方面,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存在差距。
三、内审部门对防范操作风险所担负的责任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十一条规定:商业银行的内审部门不直接负责或参与其他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但应定期检查评估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作情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新出台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进行独立评估,并向董事会报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估情况。笔者认为上述规定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一)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对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以及框架在银行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
(二)内部审计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对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频率根据操作风险大小和重要性等因素来确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重大策略改变、管理架构变动等影响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事件给予关注。
(四)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将审计结果及时上报高管层,同时提供给风险管理部门。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根据审计管理建议,按照成本收益匹配原则,对操作风险管理采取相应的改进优化措施,以保证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和不断完善。
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
操作风险管理是当前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问题,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管理思想、技术、方式、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同时,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操作风险又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操作风险大多是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并往往属于人的风险。如何结合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银监会、国内银行的职责定位,进行系统化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对银行各级机构和部门是个严峻挑战,对内审部门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内部审计承担着健全与完善内控的职责,在开展操作风险管理时如何发挥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一)关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及部门职责划分。组织架构及职责划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制定、完善、传导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或方法的途径,是建立与各商业银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前提。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按银监会相关文件规定,关注各级机构和部门有无指定牵头部门负责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各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如何构建?职责是否清晰?分工是否重叠或适当?实施情况如何等等,为评价被审计对象的操作风险管理状况作好准备。
(二)关注被审对象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各经营机构应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清晰流程,包括对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报告等环节,这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在开展审计评价时,审计人员应关注各级机构如何开展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工作,确立了哪些关键控制环节点?日常操作风险的检查监测怎样开展?发现隐患如何报告?对于影响程度较大的操作风险事件损失或损失发生频率较多的产品,是否及时进行操作风险重检?损失是否得到及时报告等等,从而对被审计对象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状况作出合理评价。
(三)从内控检查与评价入手开展操作风险管理。落实规章制度是开展操作风险管理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在开展工作时,内部审计应加强对关键业务环节执行情况的检查入手,从关键岗位员工的定期轮岗制度、强制休假制度、不相容岗位和职能分离情况、授权制度及对操作风险管理奖惩机制等方面展开监督检查,这些基本制度的执行情况对防范操作风险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加大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力度,为防范操作风险管理发挥基础作用。
(四)提出完善内控及业务系统的方法与建议。按照多米诺骨牌理论,人员道德并不直接导致操作风险,规则及流程缺陷与人的缺陷结合才导致操作风险。完善流程和规则,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是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内部审计应当经常检修工作流程和规则,提出消除业务系统缺陷的建议和措施,将改进与完善内部控制作为参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纳入日常工作目标管理,如此才能较好担负起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
(五)关注从业人员行为的监督及管理过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十七条指出:“对重要岗位或敏感环节员工八小时内外行为要进行规范;建立基层员工署名揭发违法违规问题的激励和保护制度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重要措施。” 血的教训表明:情节重大且性质恶劣的操作风险(尤其内部员工欺诈与道德风险)往往与银行疏于关注员工行为相关。内审部门应当充分重视这项规定要求,要结合审计活动的开展,收集适当证据判断管理层是否采取措施认真执行了这一规定,督促管理层加强员工行为监管,为防范操作风险打下基础。
(六)加强对新流程、新产品的操作风险识别及评估。新流程与新产品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各级机构和部门在实施推广前,应当确保对新产品、新流程及新系统的操作风险的充分识别和评估。内部审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新流程和新产品推出后,内部审计要继续跟踪了解对经营管理目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关键风险点,对缺乏控制或控制不足的业务流程提出完善建议,对控制过度并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优化方案,促进业务健康发展。
(七)严格追究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在审计活动中,应按照权责对等原则,从决策、监督、管理和经办四个层面,清晰界定各层级、各业务条线(部门)和岗位的操作风险责任。对因制度缺陷、监测检查不到位、管理不善、执行不力等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事件或给建设银行声誉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审计部门应按照分工负责的要求,提出追究责任人责任的意见或建议,督促各个方面增强责任感,更加有效地履行职责。
(一)我国银行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失灵 我国银行内部管理会计控制和管理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理念不成熟。首先,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熟悉不完整、出现片面的情况。在银行机构还存在不少认为银行内部会计体制管理和控制的健全和完善跟建章建制没用区别的管理者,他们严重忽视了会计业务经营工作的层层相扣和环环相系以及机制的动态化,甚至还有不少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者将银行内部会计直接和内部审计划为等号,而没有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工作部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及各个业务部门核查监理之前存在两道防线。其次,银行内部关于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控制双方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银行一部分分支银行机构没有意识到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手段也是一种促进银行经营预期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甚至还将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内部管理和控制相互隔绝对立起来,过分注重扩张业务而忽视控制各种风险,导致一些风险直接对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和麻烦。再次就是关于银行的人力资源政策还有待完善和健全。主要表现在:不少银行的分支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岗位分析机制,尤其是在配备人才的时候不能做到才尽其用和人尽其才;一些分行经常出现混岗工作的情况,在职务说明中岗位分配不明确,出现了不少岗位职责模糊,应该其承担的责任不明了;没有实行强制休假制度和岗位的定期轮换制,这样对于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是十分不利的一个影响因素;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评价以及约束激励机制发展有待提高。现今情况下,约束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和促进其合理化,一般都存在激励作用逆向的问题。但是不少银行实施的考核约束激励机制主要将着重点放在业务的发展上,而忽视了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建设上。
(2)银行内部对于重要岗位及人员的监督与管理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一般来讲,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都主管一些十分重要的人权、财权以及物权,对于核心印章和关键性凭证的接触有着更多的机会,这也就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作案条件和机会。对于这样的情况,国外的银行一般都会建立与重要岗位相对应工作人员的建立、约束以及监督机制,譬如经常听说的专门内部审计以及强制性休假制度和人员的轮换等。可是站在国内的角度来看,不少银行在给予其重要权利的同时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约束、监督和管理机制。一方面内部审计问题严重,缺陷有待填补,将工作的重点置放在对基层操作工作人员的审计之上,而不是对重要工作人员的审计,尤其是治理人员的审计。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工作人员的强制性休假和轮休假期制度一味地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就是没有将其贯彻落实到生活中去。不管是审计的范围还是审计的频率,都还不能对重要岗位上的要害工作人员造成威慑力。这也就为其作案提供了不少机会和各种可能性。
(3)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活动控制混乱。首先就是银行内部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以及核算体系关于各个条块的分割和重组缺乏科学性的统筹,因而使得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重叠、分散、矛盾、低效以及空白;工作人员职责模糊,都有待完善化,甚至一些操作流程和岗位责任制不够细致,权力和责任错位现象严重。另外由于岗位混乱,以致顶岗和一人多岗的现象较为普遍。其次就是银行内部关于监督和授权的力度不能协调前进,尤其是对于授权中所出现和存在的问题监督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对于越权行为的惩罚程度不深。
(4)银行内部审计力量尚显薄弱,与银行业务发展速度不能协调向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决策、治理和建设、操作和执行以及持续改善和评价监督这五部分。在这五个部分中,评价监督环节是经过检查和核对来促进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检查和核对的过程中对于发现内部控制和管理中所存在安全隐患以及缺陷应该及时督促治理层尽快解决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评价监督环节的责任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来执行,可是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力量稍显薄弱。一些银行到现在都还没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而已经建立不少内部审计部门受到行政力量的干涉较多,不能完全独立,特别是在审计总行层面的过程中,难度非同一般。还有就是受限于机构结构设置的不足,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强度有待提升,银行不少部分支机构和部门对所提出的整改条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进一步改善的进度严重受阻。此外,一般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配备人员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范围以及频率,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不高,对一些业务的熟练水平还有待提高,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现实中的发展趋势没有达成一致。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参加市行的竞聘大会,非常感谢市行党委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开公正地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我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感到高兴,能有辛参加这次竞聘自己也感到无比的荣幸,作为××银行大家庭的一员,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为自己能为我行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一、个人简历
在日常工作中,我还潜心钻研法律知识,并取得了全国首次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执业证书,由我和×××同志合写的《办好职工夜校、培育四有合格新人》经验材料参加了全国职工教育协会第八届年会获得二等奖证书;我写的论文被国家级报刊杂志采用三篇,2000年还获得市社科联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
二、竞聘目的
这次我竞聘的岗位是:信贷管理部副经理职务。目的就是要把我所学知识和实际工作中掌握的技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我行的信贷管理工作中去,使我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信贷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信贷队伍的素质适应形势,为我行三年扭亏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竞聘专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 信贷资产质量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其他地市行大批量地甩掉历史包袱之后,随着企业经营中深层次矛盾的逐渐暴露,我行信贷资产存在进一步恶化的苗头。
二 企业经营步履艰难,想方设法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普遍存在。
三 贷款审批手续过于烦琐,影响贷款效益的提高。
四 由于客观原因影响,信贷队伍数量减少,素质不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采取的对策
1、要建立优质客户、优质贷款种类服务的绿色通道,实施优质客户发展战略,提供差异化的贷款服务。掌握好贷款进入的原则和标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简化贷款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对项目贷款、开发贷款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在社会上树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方便、快捷、严谨的业务形象。使我行信贷业务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2、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有效地调整信贷结构,把信贷管理纳入全行工作的大局中去,高度重视贷后管理工作。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建立贷款资产质量实时监控制度,建立贷款情况快速上报制度。
要及时从资质差、信誉差的企业中果断地退出来,一方面要铁心硬碗收贷收息,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用足、用好、用活双呆贷款的的核销政策,完善手续,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3、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内建立和谐、高效的人际关系;对外取得市委、市政府、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止企业逃废我行贷款,支持我行理直气壮地收贷收息。
4、培养锻炼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将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技能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信贷岗位,提高贷款操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充分调动我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信贷队伍的培训和培养,以适应目前业务的要求。
这次我如果竞选成功,我一定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力支持经理的工作,和同志们一道尽心尽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如果没有被聘用,说明我还存在着差距,我仍会保持良好的心态,改正不足之处,一如既往地为××行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民营银行 内部治理 关联交易 信息披露 企业文化
民营银行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我国银行民营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民营化。除了1996年1月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和2004年8月成立的浙商银行规模较大以外,其他民营银行规模均较小,这直接导致我国民营银行占整个银行体系的比重微乎其微,与整个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因此,在民营经济大发展以及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银行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民营银行内部治理的相应对策。
我国民营银行内部治理缺陷分析
(一)公司董事会结构安排不完善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民营银行必须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刘红忠、马晓青,2003)。而在我国,绝大部分民营银行的董事会结构安排不够完善。
以浙江省台州市商业银行为例,该行虽然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三会”在设置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其治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该行董事会和监事会都没有下设的专门委员会,也未设立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这必然会影响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监事会监督的有效性。另外,该行的行长由董事长兼任,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相背离的。这种管理体制是有缺陷的,因为它削弱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相互制衡的机制,增加了董事长个人的责任和风险。
(二)股东关联交易频繁
由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一些民营资本之所以积极打算进入银行业,主要还是希望从所控制的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巴曙松,2003)。这实际上就是关联贷款和股东贷款问题,它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益输送渠道。事实上,很多民营银行的股东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到一家银行,进而通过控制这家银行、主导银行的经营从银行获得大量贷款,如果其间缺乏贷款总量、贷款条件等的限制,最终必然有可能给商业银行形成巨额的不良资产,成为银行体系稳定的隐患,最终受损的则是广大的储户。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
在激励和约束方面,从民营银行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层这一层面上来看,各行股东大会普遍没有建立对董事、监事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董事会和监事会也未对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过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其进行奖励或处罚,从而难以对董事和监事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银行内部的权利配置结构中,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错位的,高级管理层作为经营管理者,对银行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没有剩余索取权,收入水平基本上是事前固定的,与业绩水平的相关程度并不明显。这种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使高级管理层有可能利用有限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隐性收入,造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四)企业文化不明确
目前民营银行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也有不足与误区:存在着文化的模仿,缺乏个性特色;偏重于公关宣传,忽略内部建设;重策划轻实施,缺少员工的积极参与;存在片面观点,把企业文化视同企业文体活动。
完善我国民营银行内部治理的对策
(一)完善民营银行的董事会治理结构
首先,建立科学的董事选聘机制,确保高素质的人员担任董事。其次,优化董事会构成,确保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在保证相当比例内部董事的基础上,民营银行应设立一定数量的、独立的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再次,通过设立专门委员会,提高董事会的工作效率。
(二)提高监事会地位且完善监事会职能
首先,确保监事会真正到位,监事长和非职工监事必须由选举产生,且不在银行中担任行政职务。为了确保职工的利益,必须要让部分有专业素质、维权意识的职工代表通过民主选举进入监事会。其次,确定恰当的监事奖惩制度,监事的报酬应建立在对银行信息的了解掌握程度、评价判断银行经营管理行为和效果的能力及履行职责的时间和精力上。再次,增强监事会的权威性,一方面,监事会享有索取所需全部信息的权力,各会计统计部门直接接受其命令;另一方面,监事拥有弹劾权,有权对经检查不合格的经营者提出弹劾,以防止权力失衡。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方面。首先,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考核要以效益为中心,同时要对经营者的聘用形成竞争淘汰制,真正发挥绩效评估在经营管理中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其次,对于经营者的激励可考虑实行年薪制,对于高层经营者可实行长期激励方案;对于普通员工,可以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约束机制方面。内部可采用银行在股东大会上行使选举权与表决权,实行一种“用手投票”的监督方式对股东所有权进行直接约束,以此来替代以现有政府部门为主的行政式监督制度;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和专门委员会制度,来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外部必须构建市场约束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民营银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约束或政府监管这两者中的某一方面来进行。政府治理通过制定银行法律法规和利用银行监管当局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而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则通过证券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和兼并市场的竞争机制及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的行为。
(四)完善民营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
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首先,采取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原则。当然,在现阶段我国个人、机构征信系统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仍以强制披露为主。其次,采取补充报表披露。补充报表是会计报表的附属产物,它是以各类明细表为主,同时包括一些主表中无法体现的信息。我国民营银行对于报表附注中没有规定披露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应采取补充报表披露。
(五)加强对民营银行关联交易的监管
首先,是对总量的控制。目前的《商业银行法》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具体是要求将关联贷款的余额与资本余额的比率控制在一个特定比率范围之内。其次,是对贷款条件的控制。例如,应当确保关联贷款的发放条件不优于类似情况下对非关联借款人的贷款条件。再次,是从内部治理角度的防范。例如,可以要求关联贷款和股东贷款等的审批必须实行回避制度,同时要有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等等。最后,是信息披露。例如,可以要求这些银行在一定规模之上的关联贷款和股东贷款应及时向市场披露,通过市场的监督来对相关行为形成约束。当然,对待民营银行的关联交易,关键还是在于进行事前的控制。
(六)培育独具特色的民营银行企业文化
民营银行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清晰描述的银行宗旨、银行价值观、银行经营理念以及银行业务原则等,其中银行价值观是银行文化的核心,银行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银行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反映。
建立将银行经营理念转变为经营行为的机制,实现银行价值观和银行经营行为的一致。建立这种机制,需要银行在提出任何经营理念前必须从业务操作层面考虑实现这些理念的可行性,同时,银行在建立一切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办法时也必须考虑与银行文化的兼容性。
将经营理念转变为经营行为的机制发挥作用有赖于银行建立专门完整的银行文化建设推进系统,该推进系统主要发挥包括制度转变为行动的落实措施、信息反馈、调整修正等具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满霖.中国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经济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在金融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量,就必须要适时地做出改革,提高相关金融业务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还要进行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工作的改革,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在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审计的时候,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管理审计人才的问题、管理审计风险防范的问题以及管理审计创新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严重制约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改善目前的基本管理审计的发展现状,然后进一步推进业务转型发展。因此,本文将主要从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策略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的重要性
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不仅仅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金融业的发展而言,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相关的银行财务审计工作,可以调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基本效率,推动商业银行发展;除此之外,进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分析的研究,可以针对目前银行审计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推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合理配置
对于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尤其是位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来说,他们在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审计的时候,并没有十分专业的审计人员。而这些审计人员的不专业,往往会对银行的审计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对银行的财务管理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面对部分商业银行在审计人员的安排和配置方面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要进行合理地解决。
(二)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
在进行银行审计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遵循一定的风险防范机制,那么同样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很多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使得很多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进一步弱化了商业银行资金审计管理。所以,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的现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
(三)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工作缺乏创新性
商业银行审计工作,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银行的审计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进。但是对于目前的银行审计管理工作而言,由于对互联系统的设置以及管理不到位,所以导致了银行审计管理工作的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并且这不利于银行的审计工作与社会发展接轨。因此,面对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工作缺乏创新性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处理。
(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系统不完善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审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同样对银行的审计管理工作有着至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银行审计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就非常有可能造成银行工作的失误,或者是一些审计的纰漏,这些对于银行审计管理工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并且还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问题。因此,面对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系统不完善的现状,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策略
(一)优化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配置
为了推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审计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优化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人员的专业配置。首先,对于银行审计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银行业务管理培训,提高这些银行审计人员的基本工作素质;之后,银行就要对这些人员进行一个合理的审计工作安排,保证商业银行管理审计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银行审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效率。通过银行审计人员基本工作素质的提升以及合理的岗位安排,就可以推进银行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管理审计风险防范机制
商业银行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首先,要建立相关的工作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来约束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审计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规范和处理,来提高银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减少审计问题的出现。
(三)促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审计工作不仅仅需要银行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通过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审计的改革。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银行的审计工作也需要随之做出改变,提高互联网背景下的银行审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实现银行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要促进商业银行管理审计该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完善商业银行管理审计系统
在电子科技的发展背景下,银行的审计管理系统需要进行定时的更新处理,通过不断更新审计工作的相关设备,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更好地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基本效率,推进审计系统的升级与创新,促进银行审计工作的科学进行。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即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当前,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l、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着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 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像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献出来了。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很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讲究的考虑,象哈佛大学着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着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业务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收益和成本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像真正的市场行为一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本(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工作,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必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人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预期,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只要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花。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现金流量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