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10-11 17:20:49

导语:在语言课程设计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语言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电子信息工程是国内高校中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大。如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人才培养真正形成特色、让学生能力更强是值得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社会信息反馈,我们认为树立并强化培养方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每门课程有什么用、经历的每个教学环节对其有什么提高、以至于明白毕业后能够干什么。具体到专业方向课程设计而言,其组织实施要以整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为指导,并最终服务于既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这也是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在教学中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

1.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初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从事电子及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面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往往形成“什么都学又都学不精”的印象。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感,明白学习的众多课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完之后能够具备什么能力,通过树立培养方向去除学生的这些疑问。从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名称及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主要由“电子”和“信息”两方面构成;当然二者是不能简单分开的,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可有所侧重,即形成偏重于应用电子类和信息处理类的两大方向。应用电子方向强调学生在硬件方面的能力,通过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EDA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以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为发展方向。信息处理方向则强调算法开发与软件编程能力,以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开发为主攻方向,重点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语言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方法、高级语言编程、数据库等。上述大部分课程都是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方向的公共课,两个方向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1.2课程设计的方向把握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不同方向的学生,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是分开进行的,即分成应用电子技术方向课程设计和信息处理方向课程设计,这两类设计课程都安排在学生修完各方向的主干课程之后。课程设计题目的拟定要体现方向性,如应用电子类的题目可设定为小型电子系统的开发设计,如“室温控制系统”、“智能小车”等的设计开发,信息处理类的题目如“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车牌检测”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知识结构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题目。完成各方向的设计题目需要的实验条件是不同的,相应的成果形式、成绩评定方式也不尽相同。

2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实施实例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处理方向注重算法开发与编程实践,主要研究利用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信息分析处理手段及编程工具进行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中常采用图像处理类的设计题目。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主要学习应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图像处理和图像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典型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编程实践技能[5-6]。充实设计内容并改进组织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1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的拟定思想

图像处理类课程设计要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图像处理基础理论的巩固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二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选择适当开发平台实现具体的图像处理算法[7]。为此在题目选择、设计方案制定等方面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题目的选择。课程设计不同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与之相比要更加突出设计性和综合性;而从工作量和难度上讲低于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太大太难,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能给出解决方案或提出思路。设计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可以是实际问题的简化。解决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图像处理多方面的知识点,但要避免图像处理算法的简单叠加,讲究合理应用。

(2)开发平台的选择。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平台,如利用普通计算机下的Windows或UNIX平台、利用DSP、FPGA或其他嵌入式开发平台。

(3)编程语言的选择。图像处理中主要的编程语言是VC和Matlab,二者优缺点都非常突出。VC功能强大但要做到熟练使用难度较高,Matlab中有图像处理工具箱、包含了大量可直接调用的图像处理函数,应用简单但程序运行速度偏慢。不同的设计题目可能适于在不同的开发平台下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来解决[8]。题目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题目自身的难度,还要兼顾各开发平台及应用不同编程语言的难度差异,比如在Windows下应用Matlab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题目,而使用DSP或VC的设计题目相应要简单一些。

2.2课程设计范例—基于DSP的车牌检测

按照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具体设计中的多方面因素,实际教学中设计了多个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现举一个具体实例,借以说明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过程。车牌定位是进行车牌自动识别的前序步骤,定位结果对车牌的识别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图像处理及相关课程的知识,建立基于DSP图像处理综合实验平台的车牌检测定位系统。

(1)设计要求与指导

布置题目,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同时提供课程设计指导书,让学生明确设计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完成哪些内容,以及大致的解决思路。该设计题目要求在DSP平台下完成,完成该题目的关键在于两点,即车牌检测方案的制定和DSP平台下的编程[9]。制定车牌检测方案首先要对含有车牌的图像进行分析,找出车牌区域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及所学图像处理知识设计检测方法。为了便于进行车牌检测,通常还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要在DSP平台下完成该设计,必须熟悉DSP的开发环境,同时具备较强的编程实践和算法开发能力。与学生进行初步的沟通,使其明确要完成该设计题目,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分析车牌区域的特点及与图像中其他区域的主要差别。②设计车牌定位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如平滑、锐化、消除光照不均匀等)、车牌边缘提取、干扰区域抑制、牌照搜索与截取等。③利用DSP实验系统编程实现设计方案,处理结果要求实现车牌区域的自动截取。

(2)组织协调与方案制定

承担设计的课题小组选出组长负责课题分工及组员间工作的协调。课题组长选择平时成绩较好、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员分工以能圆满完成课题任务为原则,兼顾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如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强的同学可主要负责DSP平台下图像编程工作,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主要负责算法分析与流程设计。当然,分工时也可以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短”,通过课程设计促进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针对车牌检测这一问题,课题小组制定了处理流程。即首先对采集到的车牌图像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噪声干扰;然后根据车牌区域的灰度特点选择适当阈值将图像二值化;提取图像边缘,并可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或自定义模板中值滤波进一步去除干扰;牌照区域搜索利用投影法,即通过检测图像向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投影数据确定车牌区域;最后根据投影检测的结果截取车牌子图像[10]。

(3)算法设计与编程实践

根据处理流程,分工实现各步处理算法开发与代码编程。经过程序调试及对多幅车牌图像的测试改进算法,以逐步提高车牌检测的可靠性和算法执行效率。采集到包含车牌的图像,经过预处理、二值化、边缘检测、投影法定位,最终得到车牌子图像,为后续针对车牌的识别分析等工作做好准备。

(4)设计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工作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提交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重点反映个人所做的工作,交待清楚课题背景和设计内容、方案选择与理论分析、方案实现方式、结果分析以及设计总结等内容。

3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以数据为中心讲述问题如何在计算机程序中得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能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操作,并能完成相应的高效算法。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实践少的缺陷,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数据抽象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算法理论和编程实践完美结合,能够在工程实际中灵活应用。因此不断改进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的迫切要求。

1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编程语言基础差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通常是在大二进行,算法是基于C/C++语言。虽然学生之前已先修过这些课程,但C++本身规则复杂,面向对象的思想不容易掌握,而学生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普遍存在编程语言基础薄弱、对调试程序的方法不够熟练、程序结构设置不合理、代码编写可读性差等问题。不少同学反映算法能听懂,看教师演示一些实例也觉得简单,但轮到自己编程就无从下手。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质量[1]。

1.2缺乏系统的软件开发思想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软件工程通常安排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之后,这样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尚不具备软件开发的思想。遇到问题时,只考虑怎么实现,没有进行整体软件开发的过程规划,忽视了软件的性能、质量、甚至于需求都不甚明确就急于动手编写程序。这样的做法使得课程设计的完成效率很低,经常需要返工。

1.3教师的指导“过多”或“过少”

课程设计中,教师的指导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存在两个极端,有的教师对每个课程设计都讲解得面面俱到,如何实现,用什么样的存储结构,所得结果等都作了交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另一个极端,有的教师认为课程设计是由学生上机完成的,教师督促学生,最后给出考评,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关注太少,很多学生因此敷衍了事。教师如何把握指导的度,如何指导是学生能力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2]。

1.4考评制度不合理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报告被看成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对学生软件开发的过程关注不多,学生只要上交了报告就能获得成绩[3]。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过度追求报告的整洁度、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等。甚至部分同学抄袭、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报告交差。一个学期下来,除了交了几份报告,学生的收获甚少,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甚微。因此,必须改革考评制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的措施

2.1规范软件开发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

在学生开始课程设计前,教师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测试等各个方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完整的开发软件过程。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所有算法均用可运行程序讲解,避免出现懂算法不懂编程的现象。有意识地让学生强化编程的技巧、调试方法、面向对象思想等内容。

我院数据结构课程组教师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数据结构中基本算法全部用C++模板类实现,学生通过多看、多读这些规范的程序,取得了不小进步。

2.2梯度命题,循序渐进开展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往是教师根据实验指导书布置课题后由学生完成,部分学生感到难度很大,无从下手。现阶段我们将课程设计改为验证型、验证设计型、设计应用型多种层次,针对各种基本数据结构,教师首先用模板类实现,学生在课程设计时先用实例验证程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预留的一些函数接口,实现该类的部分功能。最后再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由学生开发出完整的程序。这是一个由易入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通过验证型实验更加牢固掌握基本数据结构,再由验证设计型和设计应用型实验学会如何应用数据结构,如何在计算机中实现存储,实现各种需求的功能。

下面以二叉树部分内容为例,首先实现二叉树的模板类如下:

/*二叉树类*/

template

class BinaryTree

{

public:

BinaryTree():m_root(NULL){} /*构造函数*/

~BinaryTree()//析构函数

/*按以先序次序输入结点值的方式建立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Create1(ElemType ch[],const ElemType &endChar);

/*以二叉树的先序和中序次序建立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Create2(ElemType ch1[],ElemType ch2[],int );

/*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PreorderTraverse (void (*visit)(const ElemType &));

/*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InorderTraverse (void (*visit)(const ElemType &));

/*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的接口函数*/

void PostorderTraverse (void (*visit)(const ElemType &));

……

private:

BTNode *m_root;

/*按先序次序输入结点值的方式建立二叉树*/

void _Create1(BTNode* &,ElemType ch[],const ElemType &,int &);

/*已知二叉树的先序遍历次序及中序遍历次序,建立二叉树*/

void _Create2(BTNode * &,ElemType ch1[], ElemType ch2[],int ,int ,int &);

/*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_PreorderTraverse(BTNode* ,void (*visit) (const ElemType &e));

……

};

对于这样的模板类,设定的验证型实验为:给定一棵二叉树,验证其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结果。在掌握了二叉树遍历的基础上,设计出模板类中预留的两个接口函数create1和create2。最后,安排设计型实验为创建表达式树;分别用三种遍历方式遍历该树,比较它与实际的波兰式、中缀式和逆波兰式之间的区别;完成给定表达式树的表达式求值运算。这样有梯度地安排课程设计,一方面强化了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完成更复杂的设计。对基础薄弱的同学来说,验证型实验难度不大,基本都能完成,大大增强了自信;对优秀学生来说,挑战设计型实验更能提高自身的能力。

2.3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启发

学生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从问题本身出发,层层分析,应采用哪种数据结构,用到什么样的操作,在这样的操作需求下应用何种存储方法比较合适,最后细化到具体的函数实现。

如教学计划编制问题[4],要求根据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得到合适的教学计划安排。首先分析这个问题是对有向图进行拓扑排序,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先修关系可用有向图描述出来。数据结构为有向图,存储方式为邻接表,应用的操作是拓扑排序。拓扑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先输出有向图中入度为零的顶点,再从图中删除该顶点和所有以它为尾的弧,重复执行,直至图中所有顶点均输出为止。要完成拓扑排序,首先要求出图中所有顶点的入度。拓扑排序算法中还用到了一个辅助的数据结构栈,因此还需要初始化栈、出栈,入栈,判定栈空等操作实现。这样层层分析下来,程序中需要的函数一一明了:创建有向图、邻接表的建立、求顶点入度、初始化栈、出栈、入栈、判定栈空、拓扑排序等。函数层次关系图示如图1所示。

图1函数层次关系图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会了带着问题去思考,逐步学会将大的程序化解成若干小函数,最终经过整合完成整个设计开发。

2.4加强团队合作,调动每位同学积极性

在课程设计中,针对每一种数据结构安排了一个工程性综合实验,这个综合实验由几名同学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团队成员分工明确,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和控制组内的工作进程,强调任务落实到组内每一个同学。

教师布置任务后,每个团队将软件开发流程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实质性进行问题规划、模块划分、项目整合等工作。只有团队中每个成员都积极面对,整个团队才能获得优秀成绩,无形之中鞭笞每位同学认真对待。在一个团队中,大家集思广益,可以跟伙伴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最后在验收答辩时,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应汇报自己所做工作,教师和其他团队可以提问,交流开发过程中的心得。

2.5改革考评制度,从多角度综合考虑成绩

合理的考评制度可以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通过考评体系可以反馈各阶段的进展情况,便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设计考评有别于普通的课程评分,我分院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成绩由几个方面综合决定: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设计的实现以及实验报告。各项考评指标均有一定的权重,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确定学生成绩。其中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考虑学生所选课题的难易度、工作量多少。实现过程主要考虑完成情况、软件代码规范化、文档规范化、答辩质量等,最后由学生提交设计报告进行总结和讨论。设计报告除了包括常规的系统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和实验结果外,还鼓励他们提出优化方案,对于每个课程设计再“多想一点”,即其他可能存在的求解方法,如已经使用了链式存储结构实现,那使用顺序存储结构如何实现?各种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提高时间空间性能?通过总结,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锻炼了扩散思维方式,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对评价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与奖励,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软件开发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不仅可以巩固基本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的软件开发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本文从五个方面讨论了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措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效果上来看,这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都比前几届学生有了明显提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并获得较好成绩,这为他们后续的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53-64.

[2] 陈越,何钦铭,冯雁.“数据结构”综合性课程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54-55.

[3] 李群,赵玉霞,庄波.《数据结构》实验课程设计与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27-28.

[4]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80-18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Data Structure Course Design

XU Chong, WANG Libo, JIANG Ju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Data Structure cours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lesson for computer major in university or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w teaching quality for course design,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our colleg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tep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n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issed.

第3篇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一、引言

从2014年起,国家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了“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纷纷向技应用术型院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其实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化的英语课程就必不可少。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迫切的需要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外语也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使得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建构也成为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鹿林院长在 “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会第二次会议”提到试点学院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说“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的简单累计,而是要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可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ESP课程设计背景

1.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我校本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英语课程,第三学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第四学期起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或ESP课程。其实本科生应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全国招生的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经过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仍然无法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没有做好学习专业英语学习的准备,几乎不具备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那么侧重语言学习的ESP的英语在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专业课程来调整学习时长和难度。

2.教师的构成情况。ESP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并熟悉英语课程教学规律,还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然而,当今高校这类教师资源是非常稀有的。多数ESP教师是由大学英语教师通过专业进修转型的,其中部分教师有留学经历。教师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比较容易转型的专业,像“经管类”的专业,而很少有人会挑战难度较大的“工程类”专业,因此也出现了转型专业扎推现象。因此,在ESP设计时,要明确ESP课程是以语言为核心内容的,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ESP课程中语言和专业的关系,消除顾虑,专心投身ESP教学。

3.管理问题。在起步阶段,ESP课程的教学难度要远比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ESP的管理者要掌握课程发展方向,掌控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还要对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评价,还要积极联系各个专业系部,了解专业和职业需求,并以此作为ESP课程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因此ESP专门的管理层是不可或缺的。

三、ESP课程设计原则

首先,课程设计要规范。要把英语语言和专业职业有机的结合,仅凭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课程设计是个严谨治学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的设计程序,规范的步骤来完成。在设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调查和研究ESP教学的利弊等各种影响因素,以保证设计顺利完成。其次,分工要明确。课程设计是团队工作,需要教学和管理各层参与者的贡献和合作。通常情况下,参与者包括:学生,教师,专家和管理者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参与贯穿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专家和管理者也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提出课程设计建议,监督设计过程,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评估。最后,还要重视设计的实施。设计的问题往往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因此课程设计应具有实际操作性,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合职业技术对英语的需求,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实验,以资源丰富的专业进行试点,严谨有序的实施是课程质量的保障。

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ESP课程设计模式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体系中设计ESP课程应该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教师资源问题一直是ESP教学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起主导作用,对教师资源的分析是课程设计的首要任务,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使教师参与ESP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以研讨的形式提升教师的研究兴趣,提供很多的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管理者还应注重教学环境,提供很多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改善教学的硬件条件,建设资料库,网络资源,或者自主学习中心等。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求是ESP课程设计需要满足的主要需求。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英语内容,职业对学生的ESP水平的要求,都是ESP课程设计模式的主体内容。管理者要对跨学科的教师和机构进行管理,协调监督,补充学习资料,提供技术支持。在教学实施后,学生,教师,管理者应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发挥教学优势和充分利用有利资源,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补充缺失资源,提升课程质量。

五、结束语

虽然ESP的课程设计可能受到学校环境,学科设置,学生情况,教师结构等因素影响,设计的内容千差万别,但设计的原则和模式是相对统一的。在遵循严谨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模式的ESP课程,并注重课程实施过程,ESP的课程质量是可以保证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

就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教育而言,大多数学校以应试为主。为应付各种英语考试,老师重视英语语法、词汇等死知识的教授,忽视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也得到重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随之提上日程。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言教学……既依赖客观又依赖主观性的科学,这样才能进行专业的研究与教育,遵照课堂指导原则,综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制订指导实践的原则。”(刘玉梅,肖肃 2007:1)语言课程设计应:“围绕教学原则、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需求、设定目标、制订纲要、设计教法、设计试题、评价教学效果。”(夏纪梅 2003:12)课程设计标准:“是否有足够的理论依据?是否适合学生目标?是否具有成功实施的可能性?是否具有效果的可评性,能够检测计划中的学习活动的效果?”(夏纪梅 2003:13)

本文从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评估探讨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第一,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式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积极的参与角色。这种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动机、需要、兴趣以及学习风格。基于这些因素教师在准备课堂计划的时候就要给不同的学生提供机会去以他们自认为最舒服最有用的方式来练习。”(刘玉梅,肖肃 2007:27)学生英语口语层次不一,众口难调,课上让每位学生都感兴趣,积极参与练习,这是很难的。但是,让每个学生开口说又是必须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创设情境――确定问题――独立探究――协作交流――效果评价”“建构主义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发生在由学习者参加个人和集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群体中的活动。强调交互式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王琼 2008:102)第二,教学手段。口语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先进科技,即多媒体。充分利用方便快捷、时效性最新的网络技术资源辅助英语口语教学。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资料,实现固定教材所没有的时效性。课上采用图片、幻灯片、电影、听力、动画等生动、新鲜、趣味性强的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切实参与口语练习。第三,教学目标。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的宏观目标是整个大学X年英语口语课的目标。微观目标指每一堂口语课的目标,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口语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在口头交际活动中,听和说是紧密联系的。听力教学作为口语表达的最直接的输入源,对口头交际是否能够畅通、地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舍茹,刘世娟 2007:54)我们把英语视为一种交际工具,英语口语课程设计理所当然以交际为本,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人们说话是根据别人所说的话来做反应的,也是根据自己对别人的理解来做反应的。因此,单纯说的语言练习只是处于‘语言用法’的水平,而不是‘语言应用’的水平。”(夏纪梅 2003:17)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还应重视跨文化交际。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语言,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语言;在某种文化下属于礼貌的语言,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的话;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一句带侮辱性的话……” (郑怡 2008:190)第四,教学程序。课前让学生查找将讨论的相关资料。这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第二,教师和学生探讨相关背景知识、核心表达法、看视频,听录音等。然后,以学生为主进行口语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分表演、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复述、讨论、讲解(如导游讲解)等进行。老师针对性提问(那些未积极参与的学生),以让所有人参与练习。 “在交际中学语言,地道的、有意义的交流是课堂活动的目标,流利是评价交流的重要维度,交流中涉及到不同语言技巧的融合,学习是主动创建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正。”(刘玉梅,肖肃 2007:25)教师总结,给予学生肯定、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斯金纳认为,语言行为与其它行为一样是受结果制约的。这种结果表现在课堂上便是老师的赞许、鼓励或否定。”(黄强 2007:8)教师不要吝惜赞美之词,同时也要委婉指出错误。布置作业,提出下次课应准备的材料。第五,教学评估。 “评价对教和学的改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质量和效果的保证手段,为今后指导课堂教学、课程计划、任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提供信息财富。”(夏纪梅 2003:83)

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涉及范围广。本文探讨的课程设计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从而更有效指导口语教学。教学方法应随对象、时间、情景等变化而变化,让口语教学更有效,让学生的口语得到实质提升,从而更具竞争力。当然,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设计还需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探讨更完善、有效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玉梅,肖肃. 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夏纪梅. 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琼.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口语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01-102.

[4]郑怡.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口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189-190.

第5篇

【关键词】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 网络现状分析 网络设计未来发展规划

网络课程设计是针对当前网络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直观的进展课程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出以学生为重点,强调理论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快速掌握和应用的目的。“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是运用编程语言,数据库语言和网页美工的一种集网页链接、编辑、制作生成的所见即所得的网站编辑程序,它的诞生提高了宣传和认知能力,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基于它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激发了我们对网络课程设计的浓厚兴趣,使之精益求精,来确保我们的“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丰富多彩,运用自如。

1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设计现状分析

1.1 网站开发语言安全性

网站开发采用的语言有ASP、php、aspx、java等,实际开发制作中PHP+SQL的应用非常广泛,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也是综合运用的重要课程,它能独立实现网页的自由切换,完成复合图形的链接,调整网站的模式结构,它的动态因素还能起到吸引眼球,脱颖而出的效果;网站开发中PHP+SQL的综合运用更是提高了网页的利用空间,加速了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同时提高了网站开发的安全性和注重浏览者的综合感受。

1.2 静态网页制作中Dreamweaver的应用

现阶段,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课程中,Dreamweaver网页静态编辑器应用最为广泛,它从最初的1.0版本升级到CS5,同时它的功能也从简单的调节色阶、饱和度、制作文字图框上上升到独立编辑和创建动漫图片,三维立体调色,人物实体渲染等丰富强大的功能,这在网页制作图像编辑上发挥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次它带有扫描和创作功能,使制作的图片所见即所得;同时他还具有自由变换渲染实景的强大功能,可以还原复古地域风情、分辨明暗光景、丰富人物表情等,使我们的图像新颖而富有特色。

1.3 收录引擎对网站的友好度

搜索引擎属于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的后台工作,它是支撑网页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网站链接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PHP、JAVA、ASP程序的编写就好比人的大脑,它的关键度和完整度不言而喻。在制作处理完网页,建立网站后往往要优化系统,有利于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和被百度收录的几率,这也是网络课程设计的范畴,由于网页脚本语言的改革使得SEO优化系统后丰富了网站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了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的热情和创新性。

2 “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设计发展规划

2.1 多层次深发展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网络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方式,它注重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改变了老师口传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活跃了学生氛围。网络课程设计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所处领域的不同实行分类式教学模式,分层次辅导,有的放矢。例如,对研究和专业学生的教学,专业学生注重就业方向,我们设计的网络课程就偏重于实用性,把日后经常用到的知识点纳入教学中;对于研究倾向的学生偏重于后台技术的开发,使它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这样做到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可以满足不同领域学生的需求。网络课程设计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重复式学习和互动,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

2.2 整合资源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网络课程设计效率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关键的一个步骤。网页制作不仅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网站框架结构,而且在其艺术性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网页制作中加入文字描述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涉及如何加入文字并进行艺术设计,如何制作文字动态效果,并且兼顾抓取整段文字的关键词,浏览备注信息和搜索引擎中出现的频率等,这样就构成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形成一系列连贯的知识点。再有网站开发过程中,网站链接浏览器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它涉及到网站的权重问题和优先选择问题,网站权重突出了网站的地位和导向,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在搜索时习惯输入什么知识点链接哪些网站,什么样的域名优先录取等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这也是我们网络课程设计中资源优化的体现。

2.3 理论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中,首选要建立大量的图库资源和图片资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如各地人情,旅游风景,代表建筑物等一些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图片,使得网页制作过程中有丰富素材可用;其次课程设计中要多引进网站创新案例,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特点鲜明的网站作品,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加深印象,在创新案例讲解过程中融入教学重点和网络设计难点,使学生享受成功案例的同时学到知识,长时间耳濡目染使学生形成一种创新网站设计构想的良性循环;最后要多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留出足够时间,反复实操。

2.4 将前台简单的网页编辑延伸至后台技术的开发及数据库的整理

网站后台制作是一项乏味而艰巨的任务,针对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网络课程设计时,注重多媒体的使用,这样可以使枯燥的编程程序直观的表达,易于学生的接受;其次后台数据库的整理工作更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铺垫,需要多涉及实际数据的推算和项目数据库整理工作,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感受和自我评价能力,使它们能完全融入先进的课程设计中,从而达到理论实际结合的目的。

3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教育占据主流力量,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会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它不仅可以直观形象的讲解原理,因材施教,而且注重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动手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韩陵宜.网页制作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2008(03).

[2]纪明明.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3]卢新建.试谈ASP动态网页课程的教学探索[J].计算机应用教学研究,2010(10).

作者简介

史文斌(1986-),男,籍贯:江苏苏州,大学本科,现供职于苏州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第6篇

【关键词】基于项目;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实践课,该课程总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编程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让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库项目实践能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本文对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详细教学方案。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参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积极性不高、知识和技术储备不够。

(2)学生重编程实现而轻分析和设计。

(3)课程人员组织和时间安排不太合理,任务设计和要求偏低。

(4)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和管理过程不够科学。

2.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1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

本文提出的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是指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难易适中、选题丰富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的项目设计任务,参照软件公司分析、设计、编程实现应用软件的基本步骤和人员组织形式来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其重点在于把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到软件工程项目的高度,并通过模拟实训加以实施。按照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的思想,结合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将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简单划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项目组成员通力协作、自主完成。在每个阶段结束后,采用项目评审的方法,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具体工作进行阶段性评审,学生分组汇报工作成果,并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提交阶段性技术文档。项目模拟实训根据课程设计选题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项目规模和难度由指导老师和项目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协商决定。每个项目小组由一名同学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长可以根据小组内每个人的能力和经验合理分配任务。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工作中,项目小组的成员相互沟通和交流,组与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

2.2.1 课程设计的选题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设计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应用背景,让学生能够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精心准备和策划设计适当的项目,是实施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的关键。在确定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能将数据库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较好的结合在一起;(2)所选项目数量要足够多,涉及面要广而且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有兴趣的应用领域;(3)项目的难易程度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4)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要规范,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程序编程知识、数据库和软件工程等理论应用到软件开发实践当中去,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整个开发流程,具备项目开发的实战经历。

2.2.2 课程设计的人员组织

按照开发流程,参照软件公司的人员组织形式,将班级的学生分组,每组5至6人,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编程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进行调整。每个同学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开发员等。

每个小组由其成员推选产生一名项目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开发计划、工作任务的分配和调度、监督实施等工作。在组长的指挥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同学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美工好的同学负责界面设计,编程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系统的整体设计和程序调试,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教师要负责帮助把握进度,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等。

按小组形式开发项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更接近工作实际。

2.2.3 综合设计过程

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分工协作,运用已学软件工程、数据库理论思想和数据库设计理念、C#或C++等编程语言,具体设计实现一个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过程按以下顺序进行——自选课程设计课题,调查用户需求,总结归纳数据流程,分析性能,书写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系统功能模块),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进行系统整合和测试,功能完善,汇报设计成果(包括撰写设计报告、系统验收、结果汇报)。主要分为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成果展示。

(1)需求分析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前提。需求分析做得不好,甚至会导致整个系统返工重做。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或相应的组织、部门、企业去查找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据和处理进行分析,画出各层数据流图,做好详细地需求分析。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报告进行指导和评价。

(2)项目设计是关键。本阶段主要包括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E—R模型,详细描述实体的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并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定义主键、外键、视图、索引等。此外学生还应该设计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教师通过检查学生设计的E-R图、关系模型和功能模块图,对每个组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即数据库的实施、运行与维护阶段,主要包括应用系统的编程与调试。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适时组织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4)成果展示。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了项目的整体设计与开发后,各个小组将在课程设计末期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2.2.4 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针对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问题,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首先增加教学计划中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学时,由原来的2周改变为4周,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课设任务。其次,提前让学生进入分组和选题环节,并将每个人要完成的任何合理分配,让学生提前进入做好项目的知识储备、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

2.2.5 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对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细化评价指标。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分组汇报。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lO%,平时抽查1O%,答辩20%,课程设计报告30%,系统演示30%。其中前四项由教师评分,系统演示由学生评分,每组各选派一名代表给大家演示系统并介绍基本情况,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取平均分并公布成绩。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和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

通过基于项目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不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实际动手开发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而且在一系列的开发设计过程工作中能够树立学生的项目开发管理思想,能够培养学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自主管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动手实践等能力。使数据库课程设计真正成为学生验证理论的“实验场”,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实战能力的“战场”,成为体验项目开发过程的“运动场”。

参考文献

[1]王艳红,章小莉,姜湘岗.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3.

[2]杜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5.

第7篇

1课程设计前的调查与辅导

在开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前修课程如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查阅文献获取物性参数和相关公式的能力,了解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工程、经济观念,了解学生对计算机CAD绘图能力的掌握情况。上述内容均是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前调查,掌握学生的基础,进行适当的辅导与指导,使学生在开始课程设计之前提前进入状况,让学生建立信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将要开始的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课程设计的任务(或题目)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能否培养和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的地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设计计算、实际分析和CAD绘图能力,课程设计的选题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工业实际,设计结果有较好的参比性。

2.1任务布置

在分配任务时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储备进行合理的搭配与分组,做到每组成员具有较均衡的知识能力。设计题目做到每人一题,尽量避免抄袭现象发生,如进行精馏塔设计时,所有学生都有自己的产量、馏出液组成、釜液组成、原料状况与组成、回流比等;组内成员具有个别不同的数据,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对比不同条件对设计结果的影响,如回流比的不同、原料状况不同、馏出液组成不同、釜液组成不同等。如此一来,组内成员在进行设计计算时,都能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每个人计算设计结果都是对比分析与工程评价的一部分,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另外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指导教师应仔细地讲解设计内容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并将整个设计计算过程进行具体的说明,就设计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位置进行重点指出。

2.2答疑与引导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方案设计是设计计算的重点,如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如何选择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换热器的类型,需要根据加热介质和冷却介质的状况、换热器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地位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如进行精馏塔设计时,是选用板式精馏塔还是选用填料精馏塔,都需要根据物料的物性参数和实际工艺条件来共同决定。设计过程中应及时引导学生改进方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通过对比综合选用较合适的设计方案。在课程设计的进行过程中,要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设计的进度与状况。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获取基础数据、物性数据、方案设计、公式选用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解决:(1)对于个别同学遇到的个别问题,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答疑方式进行,就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解答和指导。如在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就管程和壳程走何种流体,主要从介质的安排能够达到提高传热效率和节省材料的方面来考虑,易产生污垢、腐蚀性强、高温高压的介质走管程,粘度较大的介质走壳程;(2)对于大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并对该设计过程进行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引导与分析。如板式精馏塔的设计计算中,对于塔板数的计算,可以通过图解法和逐板计算法来进行,根据查阅文献获得的基础数据做出物系的平衡曲线或计算出物系的平均相对挥发度,再根据原料、馏出液、釜液的浓度和选择的适宜回流比获得精馏段、提馏段的操作线方程,由原料状况获得进料线方程,根据上述内容可以选择图解法或逐板法来进行计算;(3)对于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不了解设备形状和结构等方面造成的困难,指导教师通过实物、多媒体图片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中所选用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2.3课程考核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考核方面也主要从这些方面着手,课程考核主要通过如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成绩:(1)遵守课程设计纪律的情况,对基础数据的获取方式或途径,重点考察学生对前修理论课程的掌握情况;(2)考察学生在设计计算过程中,针对实际问题是否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实际经验和工程经济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预判;(3)分组合作过程中考察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课程设计总结与答辩过程中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3总结与展望

第8篇

摘要:“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中的实验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该环节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复杂程序的设计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实验环节的教学模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给出问题描述,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写出求解问题的算法,再根据算法写出程序代码,最后上机调试并分析结果。在上述过程中,非数值的数学模型是数据结构研究的主体,它操作实现主要是通过数据结构的实验教学环节来完成的,在该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首先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基础。往往在环节实施过程中,语言基础是薄弱环节,以至于课时用完了,学生还是写不出满意的算法及代码。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设计,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1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围绕课内、课外两条主线进行改革,给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整个实验教学由浅入深,重在基础、提高能力、挖掘潜力、拓展思路。在课时内的教学主要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安排一个综合性实验;课时外的教学主要以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

1.1学时内的教学内容

在我校数据结构课程共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安排了5个实验项目,由于多数学生语言基础不算太好,特别是指针的运用和结构体的定义是薄弱环节,所以在做实验项目时,主要是从教材上的算法出发,使得学生有章可循:

项目1:顺序表的操作

主要训练学生对顺序存储结构的理解,掌握顺序表的查找、插入和删除等基本操作;同时引导学生对于静态参数传递和动态参数传递的使用方法。

项目2:单链表的操作

主要是与顺序存储结构进行比较,完成线性表在链式存储结构上的查找、求长度、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

项目3:栈和队列的应用―停车场的管理

深入了解栈和队列的特征,以便在实际问题背景下灵活运用;利用两个栈和一个队列模拟停车场管理及相关操作。

项目4:二叉树的遍历

掌握二叉树的结构特征,以及二叉链表存储结构的特点;掌握二叉树三种(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方法;熟悉并且掌握递归算法。

项目5:折半查找和快速排序

掌握折半查找和快速排序的方法,掌握要进行折半查找应该采取的存储结构形式。并进行对其进行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对于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提前2周放在教学平台上。在实验前1周,利用辅导课时间,以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写出算法代码,由于每个实验基本上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源代码痕迹,所以难度不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首先从总体思路上讲解10分钟左右,边辅导边发现问题,每半个小时总结1次。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作好了准备,在实验室里他们赢得了更多的自主时间用来调试程序,分析结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上课过程中穿插实验验收考核,考核的形式是现场写出主要操作的代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调试、分析。验收完一个模块,学生再进行下一个任务。教师通过讲课、辅导、验收使得实验课堂充实起来,由于学生每个时间段都有活干,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热烈。

1.2学时外的教学内容

在学时外,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利用开放实验室时间,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进行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列出多个设计课题,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要求或说明。各课题的难易度是有差异的,每个课题后以标准分的形式标出了难易度。例如:

课题1:设有n个人围坐在圆桌周围,现从某个位置m(1≤m≤n)上的人开始报数,报数到k的人就站出来。下一个人,即原来的第k+1个位置上的人,又从1开始报数,再报数到k的人站出来。依此重复下去,直到全部的人都站出来为止。试设计一个程序求出出列序列(难易度90)。

课题2:用递归算法和非递归算法实现下面问题,并比较其算法优势。把一只老鼠放进一个无盖的大箱内, 箱内设置若干隔板,使老鼠走动的方向受到阻碍,看其如何找到一条通道,走出大箱(难易度80)。

“难易度90”表示设计中的各项全部达到要求时的最高得分大致为90。因此,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首先要了解设计的任务,仔细阅读各题的设计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情况从中选择一题。一般来说,选择课题应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并能得到应有的锻炼为基本原则。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数据模型选取构造求解算法选择存储结构编写程序代码调试测试总结分析。

在做课程设计时,不再拘泥于语言环境的限制和存储结构的限制,主要锻炼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化程序设计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考。例如学生正在学习C#,在做课题1时,除了传统的设计方法外,可以引导学生画出类图和顺序图,写出C#的代码。

设计结束后要写出课程设计报告,以作为整个课程设计评分的书面依据和存档材料。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参考文献等。课时外的训练主要是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组织形式

2.1学生的组织

对于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中按照好、中、差的学生进行搭配。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早做完的学生,进行考核验收。验收合格,同时给出相关思考题,可以再对于思考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锻炼创新精神。同时,让已完成任务的学生辅导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师的工作也减轻了一些,教师主要是总体部署,分步考核,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验收,比较清楚地掌握总体情况,以便讲评。这样组织学生,可以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吃不了”的局面,实现了“因才施教”。

2.2内容的组织

对于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相关要求等,以实验指导书的形式与学生见面,一本好的实验指导书能给学生的上机实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每个实验项目都给出了实验目的,并且提出了具体要求。有了实验目的,学生才有方向性;有了具体要求,学生实验时才有章可循。对于要求,要按时间分块执行。比如单链表的操作为2学时,第一个学时完成建立、查找、部分主函数工作;第二学时在第一学时基础上完成插入、删除操作,完善主函数。每一个学时在最后进行验收,若有问题通过小组完成。

其次,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每一个实验项目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去组织,先需求分析,抽象出数据结构模型,再明确数据类型,详细设计,最后给出类C语言的算法描述。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循实验步骤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为后续课程做准备。

3考核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生不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好教育,特别目前高校扩招,入学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基础相对薄弱,自学能力不强,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心理。而对于高等教育也不能降低要求,这样就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进行革新,我校对教和学提出两个转变,“变学生管理为学习管理,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对于课程教学,不能再采取应试教育下的考核形式。鉴于此,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验教学,探索出了新的考核形式。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此作为课程管理的抓手。对于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人成绩,一个是小组成绩。个人成绩主要考核学生个人能力,小组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于个人成绩考核形式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学生的程序代码调试技能的测试,一个方面是书写实验报告,从实验报告上可以考查学生的逻辑组织能力。笔者把该考核模式称为“实验2+2”模式。每个实验项目结束前进行验收考核,经常进行阶段性考核,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了课堂教学纪律,基本没有缺勤的学生,让学生找不出来不学习的理由,因为每处都与成绩挂钩,都在拼命的去“挣分”。

对于课程设计部分,实验室开放时间结束时,由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源代码和设计总结报告。源代码提交时,要生成可执行文件,对文件进行压缩,压缩文件名为“学号+姓名”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地址。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学生设计任务完成情况、设计报告、设计成果的质量以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功能实现情况和程序设计情况;设计报告包括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课程设计思路及设计过程,以及对设计的自我评价,收获和体会等;答辩要求思路清晰,模块关系清楚,回答问题敏捷。

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采用结构化成绩,把100分不再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把它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学生的学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副卷成绩和主卷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副卷成绩占20%,主卷成绩占60%。在平时成绩中课程设计10分,作业和平时课堂表现5分,小考5分;副卷成绩中个人成绩15分(其中程序调试10分,实验报告5分),小组成绩5分。

4结论

通过实施验证,效果是良好的。实验的创新也带动了整个课程的进步,特别是上课出勤率,基本上是全勤。课堂气氛活跃,问题讨论热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网络教学平台登录次数明显增多。在问题答疑和考核验收方面,虽然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但是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真正实现了“教”和“学”的良好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苏. “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7,(15).

第9篇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在全国开设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高校中,很多都安排"内燃机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应用、巩固、丰富、提高所学内燃机专业知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因此,课程设计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检查过程。

课程设计通常包括:设计目标和内容制定、方案选择、设计计算、设计绘图、设计报告和图纸的提交、答辩及教师的成绩评估。课程设计目标和题目选择由实践教学大纲确定,设计目标必须清晰和明确,设计题目和内容必须符合专业方向要求,在深广度与分量上要求合理;方案选择是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计算即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根据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计算的过程;设计绘图是工科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一般可以手绘或利用绘图软件在电脑上完成;设计报告为学生在设计结束时完成和提交的成果;教师最后根据预定标准对学生设计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成绩。

二、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和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内容安排

课程设计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为期3周。指导教师提供一套四缸发动机的设计横向和纵向参考图纸,要求每个学生根据实际比例画出横向和纵向图,并熟悉其中的结构特点,然后进行发动机在某转速下的运动分析,并提交一份相应的设计报告,最后教师利用两天时间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答辩评分。

2.存在的问题

(1)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中绘图工作量大,在两周左右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在认识、消化和整理原图的基础上,完成两张四缸发动机的横向和纵向图,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所以,到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即学生并不能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和设计要点,掌握基本尺寸和结构的确定原则以及计算方法,更谈不上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另外,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应用内燃机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设计,从而背离了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尽可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2)课程设计答辩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问、答"方式,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们对课程设计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结果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对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3)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在一个人的经验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团队合作是迅速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知识共享、成长最快的方式。然而,原课程设计还只是处于单打独斗、一人一题的局面。为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设计内容,每个学生都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情,这样也直接造成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互相讨论、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可能,同时,对于职业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也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工程教育的理念。

三、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1.改进课程设计内容

内容安排中减少机械重复的画图工作量,将四缸发动机设计改成二缸机设计,并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理念,安排2人一组,每个学生只要求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两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由此一方面补充了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也使得学生

有时间对设计进行全面思考,保证了对设计计算过程的理解。

2.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

分别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两大主干课程"内燃机原理"和"内燃机设计"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两大组,加强了现代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的学生根据热力计算公式,对内燃机各热力参数、指示参数进行计算,并绘制示功图,它对内燃机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求进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的学生以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为目标,掌握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将思路与方法付诸于程序语言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发动机发火顺序、转矩波动和轴承负荷图的理解。

3.设计过程进度安排阶段化

第一阶段:大约1~2天时间,进行内燃机总体设计和方案选择,在产品总体设计中要选择和确定内燃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在进行热计算和外特性计算及主要零部件设计前,首先要选择零部件的类型、布局方式,如:气缸的布局方式、燃烧室的选择等。

第二阶段:大约2~3天时间,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学生依据分组情况分别按要求进行具体的计算。

第三阶段:大约8~9天时间,进行绘图工作,每个学生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一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