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00:05:22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事关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和高校发展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贵州省省委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将大学生就业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由此可得,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工程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所谓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未来职业的期待及愿望。大学生就业意向是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具体表现为对就业影响因素的考虑和选择职业,选择工作条件和就业地域的一种职业倾向性态度。因此,本文就新时期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力求真实了解和掌握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现状,为国家制定就业政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选聘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提供参考;为学校指导学生成才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提供合理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多个角度设计《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全部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对遵义师范学院14个系本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638份,有效回收率达91.14%。采用整体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将遵义师范学院四年级14个系各本科专业学生编成序号,采用Excel随机抽样产生各专业名额分配总数。学生自愿参与测试,填写书面调查问卷。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所采用的调查工具为自编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重测信度为0.921)。问卷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主要包括调查的年级、专业及性别等信息;第二部分为具体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创业和学校就业指导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形势的调查(表1)
表1就业形势的调查
您觉得现在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如何?
非常乐观
5.33%
能找到工作,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25.08%
很难找到工作
25.55%
关键词:高校就业 前置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38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高校就业工作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工作,从管理创新角度进行反思,重新思考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理念、方法和体系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前置服务,改善就业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前置服务的内涵
就业工作的前置服务,指的是高校就业有政府、学校、教师全面参与,就业教育覆盖教育全过程,遵循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要求所提前开展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过程控制达到有效就业的管理工作。就业工作前置服务,属于就业工作管理范畴,在内涵上扩大了管理学意义上的事前控制的内容,将服务概念中“售后服务”、质量管理中“事后控制”的概念进行“整合”,作为前置化的就业服务管理就是要让就业服务的内容更加细化、人性化、流程化,包括就业服务能力、就业服务手段、就业服务方法、就业服务设计、就业服务流程再造等前置,进行提前考虑、重视、做出预案、实施变革,而M可能的减少就业服务过程中出现因不知所为的矛盾,使得服务过程更加科学化,过程保障其结果可控制化,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管理的有效性。
2.前置服务的内容
2.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指的是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即在大学生入学前,从小学开始,伴随学业成长开展职业认知、自我探索、个人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从小开始认知职业理想、价值观、道德品质、职业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等个人因素,同时,认知其包括家庭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模糊到清晰做出个人职业的近期和远景规划、职业定位、阶段目标、路径设计、评估与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前置可以有效提高专业选择能力、就业稳定率和就业满意度。
2.2就业指导前置
就业指导前置不仅仅是开设课程由毕业前提前到大一,而且必须编制各高校学生的本土化就业指导资料和就业指南,同时探索全程教育模式,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即大一重点引导学生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尝试,确定职业目标;大二、大三主要以职业素质训练为主;大四(高职为大三)主要以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增加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引入自主创业成功人士、校友、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代表到学校,现身说法,同时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适应职场。
2.3就业工作前置
就业工作前置不仅仅是提前进行求职训练,加大招聘会力度,而是包括更多内容:其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二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双轨制、定单班、双元制、顶岗实习等形式从源头帮助学生就业,同时联合企业(用人单位)开发教材,互训师资,共同教学,共同开发产品;其三是对跨专业或非对口专业的就业学生离校前进行相关职业训练。
2.4创业教育前置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前置不仅仅是指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而是包括:其一优化创业环境,提前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配备一对一导师;其二塑造创业典型,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同时把创业与创新结合,鼓励大学生发明创造;其三是政策保障,资金、项目、场地扶持大学生创业;其四是提前开展创业培训,培育企业家精神,开设创业过程分析、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分析、创业计划撰写,学习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创业企业成长等。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正确社会导向。
3.前置服务的实施
3.1顶层前置:实现制度化
政府,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调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行前置式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是关键措施,顶层设计,改革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校阶段实施。其一,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前置到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伴随学生基础教育,逐步提高职业认知,科学思考职业规划。其二,通过政府政策层面,促使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引导教育投资的流向和规模,从教育机制改革入手保障大学生就业质量。
3.2中层前置:实现全程化
高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全程化设计,在大学招生、入学专业教育、专业基础课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教育、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就业为导向原则,开发配套教材,培养专业师资,实现全程就业服务和指导。如招生前引入职业素质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从源头保障学生明确个人教育目标,保障因材施教。同时,高校不能专业要专,办学特色要突出。前置服务全程化是高校教育层面的顶层设计,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也有参考意义。
3.3下层前置:实现专业化
教师,是实施服务工作前置的执行者和落实人,首先要培养一批具备执业资格的就业指导师和创业指导师队伍,做到专家执教。其次是建构有高级职业指导师、中级职业指导师、初级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团队,做到个性化服务。第三是建立就业服务平台,有职业咨询室,并配套相应的职业咨询软件。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和软硬件支持,就业服务工作前置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特别是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网络服务,为学生提供其他便利、高效、动态的帮助,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比如本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另一方面与政府和社会上的公共职业服务机构设立的专门网站连接,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动态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期刊论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
[2]李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化新路探析[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3]丁璇,王晓飞.论从多主体合作角度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期刊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摘 要:“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每年如何吸纳、安置这几百万的毕业生,仍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失业中的政府管理层面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应当承担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职能,以及论述这些职能之间的系统化关系,从而为更好的发挥这三项职能的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政府角色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自 1999 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据2011年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所公布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能跟得上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加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受到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
以上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和就业率的进一步计算,得出以下数据:
可见,每年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2006年失业毕业生人数最高达到1239万人。这不仅威胁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危及民生和社会稳定,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成因与政府责任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很多,既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就业市场方面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鉴于本文是从政府角色的视角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与政府角色的联系归纳为三种,即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组织管理不科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不到位。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完善
首先,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2008年初,政府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管理规定》等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劳动保障规范体系。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内容较为笼统,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其次,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政府决策偏差。各地的就业情况具有各自的特点,致使及时、准确地获取各地的就业信息非常困难,而且需要较高的成本。进而使就业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可能会使政策并不能完全跟得上形势的需要和地方的实际。
(二)就业组织管理不科学
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管理过度集中。高校集中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用人单位、地方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尚不密切,专业、权威的就业中介机构尚不发达,使得高校在复杂的管理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扩招时,很多高校盲目升级、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一些专业设置陈旧、专业性不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简化,大量毕业生流向生产部门,这就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技能。而当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重点大学重复,手脑并用的技能型人才跟不上生产发展需要,造成供求失衡,结构性失业成为大学生失业的主因。
(三)毕业生就业服务不完善
其一,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不完善,存在就业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我国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还处于低层次的阶段,全国贯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尚未成型,大量的劳动力供需信息缺乏一定的公开性、易得性,加之信息传递过程中也会失真、遗漏,这些都阻碍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了解和沟通,不利于实现双向选择。
其二,欠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帮助。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加上社会缺乏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导致大学生创业步履维艰,创业率和成功率都不高[1]。其三,大学生就业市场和服务指导尚不够专业。
以上问题反映出我国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引导、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角色不到位,应当承担的责任还没有真正明确和落实,亟待政府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解决。
三、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工作中的角色分析
(一)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政策引导角色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大学生就业的“指挥棒”,引导大学生就业趋势,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同领域的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1.就业市场管理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应该体现公平原则和优胜劣汰原则。但是,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已经成为妨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机会的不均等、就业歧视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减少甚至杜绝这些不公平现象,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比较公平的就业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2.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创业是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中央政策精神,各地相继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具体说来有:工商税务登记费用的减免、创业启动资金的扶持、创业指导等。这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和支持,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3.政府对高校的运作管理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目前,我国实行政府直接管理高校的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缺乏自,对政府高度依赖,社会与市场对高校决策影响度低;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备,效率低;教育法律不够健全,习惯以行政规定代替法律等的局面,尚未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市场有机结合的教育新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校、社会、市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就不能进行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就不能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发展同步,这就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因此,政府不仅要扮演好政策引导的角色,还要发挥好政策执行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组织管理作用上。
(二)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组织管理角色分析
1.政府对高校运作的管理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管理和运作受政府影响很大,比如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等人才培养环节都受政府指令控制,这令很多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学科雷同,缺乏特色,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大学生失业中结构性失业问题非常突出。此外,政府行政化的工作指导、检查和人情交际也会消耗高校大量的办学精力,影响教育和科研质量,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2.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工作搜寻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如一些非法劳动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招聘信息,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违规向劳动者收费或不按规定为员工缴纳社保金、不实施劳动保护等等,这些严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这折射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不够完善,仍存在着管理空白。如果强化管理,严加惩治这些违法违规的单位或个人,由惩治成果向预防成果转化,也会为大学生就业扫除明显障碍。
政府既扮演着政策引导的角色,也执行着组织管理的角色,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还应该尽职尽责地做好公共服务角色,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公共服务角色分析
1.政府信息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政府在信息的搜集、掌握和分析方面优势明显,做好大学生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可以使政府在宏观上加强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调控,使高校培养出更多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2]。信息市场是一个“无形市场”,充分发挥“无形市场”对“有形市场”的弥补作用,逐步促进两个市场的相互贯通、就业岗位供需的无缝对接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良性互动,使就业畅通无阻[3]。
2.政府创业服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在政策制定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开展专门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咨询服务等创业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避免创业的盲目性,为创业者指导方向,为创业者提供实践指导,提供创业的成功率,才能真正起到创业的引导和鼓励作用,真正将创业落到实处。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角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系统论的主张,为了使政府的就业促进作用真正能够发挥出来,就必须促使三大“角色”能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下图直观的将三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政策引导是整个体系的统领,政府的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都是在政策法规的规范下进行的。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体现在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果之中。反过来,组织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对就业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
具体来说,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政策规范高校的管理活动,并进一步纠正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运作管理过程中的弊端,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促进作用虽然间接,但却非常明显和重要。就业市场管理政策促使就业市场的管理更加完善,为进一步杜绝就业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奠定制度基础。创业扶持政策为地方政府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创业扶持措施提供了制度框架,也为下一阶段开展创业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对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激发市场创业活力都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公共服务中的信息服务是一个相关性较强的职能,它关系到政策的、各项服务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及时、有效的信息和传递才可以使政策更好的贯彻到位,才可以使创业服务、就业指导服务更加便捷,才可以使高校管理、就业市场管理更加有效,最终这些执行的效果又将通过信息传递反馈到政策制定者手中,为改进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就业指导服务是结合管理与服务的重要一环,它由政府部门、高校和市场主体共同执行,互为补充。政府和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管理职能,通过把握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心理趋向以及遇到的困难掌握就业的情况,为做好管理工作提供材料。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可以引入市场主体,这就形成了单纯的具有购买关系的服务,弥补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就业指导的不足。
五、强化政府角色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第一,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政策引导角色更科学。首先,完善就业相关法规政策。以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性为着眼点,制定《青年创业法案》、《大学生就业法案》,从而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长期化、制度化。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构建反就业歧视长效机制,形成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通过制定政策,理顺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落实高校办学的自,才能使高校与人才市场和社会需要实现直接的对接,才能使高校更敏锐地感应人才市场的信号,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引导高校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督导高校在教学规划中增加人生规划教育、就业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教育基础。建立以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标准的就业工作评估体系[4]。将量和质紧密结合,作为就业工作好坏的考察标准。再次,采取相关措施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为缓解大学生创业时普遍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应当规定创业大学生的审批条件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使工商、税务部门可以依法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行个体经营和创办企业简化手续、免除合理税费,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支持,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第二,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组织管理角色更合理。管理好高校的专业设置。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市场人才需求,以此为依据对大学专业和课程做适当的调整,严格控制一些市场需求不高、就业率低的专业的设置,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平衡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区别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人才市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基础,在培养过程中,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在培养研究型人才上,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升其就业能力。此外,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专业、权威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这类机构可以是劳动部门下属的公共机构,也可以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收取合理报酬的民间组织。它们为广大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及时、可靠的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有利于防范虚假信息的泛滥和“实习陷阱”的存在。这类非政府性组织只是追求社会效益,相互之前有竞争又有合作,可以为供需双方提供较好的服务,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促进中的公共服务角色更到位。信息服务方面,一是,构建一套从省到县,从学校到各类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收集体系和信息体系。搭建市场平台,促进就业供需信息全方位对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供需信息“无缝”对接。二是,为登记失业毕业生提供登记和帮扶服务。对每个登记失业毕业生开展免费的、个性化、可供选择的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和岗位需求信息传递等服务项目,并进一步落实相关帮扶政策。三是,政府在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人才网站为基础,建立有一定规模,政府、学校、单位分工协作、各负其责、信息交汇的全国一体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就业指导方面,政府应当建立专门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机构,既督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便于承担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的就业责任。明确要求高校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加以规范。同时,建立就业指导考核机制,通过目标任务的考核,督促就业指导机构不断改进工作。引入营利性、专业化的以就业指导服务为经营内容的市场主体,其高效性、个性化和专业性可以弥补政府部门和高校就业指导的不足。(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mpa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 郭娜.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7-28
[2] 王茜.我国大学生就业运行机制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1-32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ctually is the very serious and important issue concern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key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lies in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mployment.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can no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outlook, identifies the problems, explores the causes, and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大学生;大众教育;就业观念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ublic education;concept of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270-02
0 引言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盘点过去的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是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教育部公布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是建国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来自用人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约15%。这一增一减,使得2013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而就在2013年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还没有全部落实工作的同时,2014年的几百万毕业生就已经提早涌入了就业市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将再增28万,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的扩招等一系列政策变化使得毕业生的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这样的就业形势就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必须尽快调整就业观和择业观。
1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开始了高校学生扩招的工作,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可是在十几年后的现在,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造成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而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更是突破了700万,达到727万,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云南省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15.5万人,比去年增加约1.7万人。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毕业人数呈跳跃性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已经不再是上世纪精英教育的包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得到国家高度重视。
2 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适龄人群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为国家储备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诸多困扰和问题,其中以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就业观的滞后影响其就业尤为突出。
2.1 对大众化教育现状认识不到位 在对云南财经大学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从对问题“大学生择业时的标准”的回答可以看出,有49%的大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好”,有23%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14%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说明当前有部分大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就业观的认可。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大众化教育认识不到位,大众化教育就业观还处于比较淡薄的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摘下头上的“精英”高帽,真正把自己当成普通劳动者,主动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参加就业。如图1所示。
2.2 缺乏对基层服务的奉献精神 近年来,国家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先后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基层的政策,但却收效胜微,部分大学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工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因为无路可走。通过问卷调查,云南财经大学有43%的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
2.3 大学生存在对就业竞争的恐惧 如今,各大高校都涌现出一波又一波的考研热潮,然而,这些考研的大学生并不是为了投身教育科研而考研,而是因为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无奈的选择了加入考研的队伍,以逃避就业压力,把考研当成了“避风港”。
在调查问卷中,对 “在当前就业难的环境下,你会做何种就业选择?”的调查统计分析显示,云南财经大学有 29%的学生选择“先考研延缓就业”,这些人中当然也有不是为了做学问而考研的。而有34%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择了考公务员,但是真正考上的却微乎其微。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一些大学生选择了逃避工作,说明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带来的压力。
3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然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
之一。
3.1 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就业意识模糊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明白自己所学与将来职业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不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个人的能力和性格,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而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定位,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更没有对自身做过全面的分析与
评价。
3.2 无法摆脱精英意识,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等教育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就要求大学生摆脱精英意识,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大众化的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去工作,不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不过来,连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环境都不能一时转变过来;而且由于高等教育的投资较大,大学毕业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趋向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城市工作,不愿去小单位小城市工作。
3.3 职业标准“货币化”“稳定化” 金钱至上观念的升温使大学生在择业时,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简单的将工作的选择“货币化”。大学生的普遍心理是希望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单纯的将职业物化为一定收入,必然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一种唯利是图的印象。而以经济收入和待遇作为择业唯一的或最重要的标准,会导致毕业生在择业时摇摆不定,最后只会到处碰壁。
3.4 缺乏开拓精神,创业意识不强 如今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已经成为开辟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在我国的各项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愿望,但在实际参与创业活动中,真正做到自主创业的却很少。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选择的就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选择独立创业的人寥寥无几。
这说明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于创业却保持着一种观望态度,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更不愿意承受创业的艰辛和风险,缺乏开拓精神。
4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在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的就业形势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职业发展前景和需要,能够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中选择最适合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职业和职位。
4.1 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的 大学生要制定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目标规划者可以通过认真分析自己,针对个人职业规划来逐一寻找与自身发展相吻合的职业,这样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巨大的动力。所以,只有制定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才能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4.2 树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理念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大学生进行择业时,要学会灵活就业,淡化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端“铁饭碗”吃“皇粮”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和就业渠道,到中西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去,以实现多种就业渠道,使大学生做到充分的多层次
就业。
4.3 强化自主创业观念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有想法的大学生会选择创业。成功的创业活动,可以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吸收更多的人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
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新的创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打消他们的创业恐惧,为他们的创业提供高质和高效的帮助,促进大学生积极创业。
4.4 调整职业预期,改变就业心态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要面对现实,充满信心,要调整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预期值,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根据客观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经得起磨炼,冷静的总结经验教训,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摆正求职心态,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5 总结
在充分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全面掌握就业渠道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观念,做好就业形势的分析预测,进而制定出符合现实,自己满意的个人择业标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适时调整自己职业理想和就业观念的能力,拓宽就业视野,以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就业选择。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要想走出就业的困境,改变就业难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就业的思维定势,纠正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开辟崭新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彭国柱.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0.
[2]占永琼.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实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7:300.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新华社,2010,7,29.
[4]廖海华,邹燕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衡阳师范学院,2012,4.
[5]张润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D].学位论文,2011.
【摘 要】大学生村官法律地位不被
>> 社会支持视域下就业支持网络的建构 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大学生求职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社会支持获得策略的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 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心理需求\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贫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复原力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对中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压力应对机制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自尊和网络偏差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成人依恋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吴越,《我国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的理性分析与解决对策》[N],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1期。
[3]牛芳,《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首先,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上趋于现实化、功利化,对所在城市、薪水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缺乏主见的同时眼高手低,在择业中常常出现感性与现实间的偏差,这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由于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致使用人单位选择性增多,随之要求普遍提高,毕业生间的竞争加剧。据调查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成绩、个人素质以及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选拔,除个别紧缺专业外,几乎都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这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传统思维观念与当前形势不符
近年来,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灵活就业和创业者不断增多,这更加丰富了以往的就业模式。但是,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把就业的目光还仅仅局限于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上,认为只有“端上铁饭碗”才能算就业,把就业的观念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上,不能接受风险就业,追求保险就业。
2.2多数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且缺少职业规划
大学生处于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转型时期,他们往往对社会表现出较强的热情与新奇,但同时却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与职业规划,而且多数大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合理位置,期望值过高,片面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所在地等因素。在这种状态下,毕业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和功利化,而很少真正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以及内在潜力等,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但一片渺茫”。在一定程度上说,这必定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定位。
2.3毕业生自身实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明显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迅猛,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越来越重视人才自身的素质、学习以及适应能力。但对于我国现阶段多数毕业生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就业实力,致使他们对此信心不足,往往会出现心理素质差、专业知识严重不足以及缺乏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等问题。这种要求与实力的差距,导致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4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
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另外,一些学生在签约后屡屡违约,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不诚信的主要标志之一。
上述现象之所以在多处大量发生,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不诚信。其次,学校诚信教育的淡薄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再次,用人单位的高要求迫使部分学生“不诚信”。
因此,高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变成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品质。
2.5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存在误区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首先,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多数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创造效益,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打出必须具备2年至5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要求,致使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弊端之一,但多数用人单位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可塑性,其实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多数大学生便能胜任工作;其次,部分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多数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愿意招聘男性为其工作,认为女性员工在日后的各项事宜多有不便,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再次,多数用人单位过分关注应聘者学历。多数单位错误认为,学历越高,能力越强,这不仅给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提高了门槛,还会造成部分人才浪费,致使不能各尽其能。
3.有效应对大学就业难的相关对策
3.1更新就业心态和传统理念
(1)在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市场状态的条件下,转变传统就业模式,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利好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新兴就业理念,树立就业成功者典范,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大学生利用自身智慧和优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此带动部分大学生就业。
(2)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根据不同时期的就业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作出心态调整,在着重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扬长避短,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和决策去面对就业,在心里上做到提前就业。
3.2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加竞争实力
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着重培养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养成,只有通过自身培养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就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论文大全。论文大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仅凭一纸文凭就能轻松就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更加注重自身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选拔,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个人实际能力入手,注重自我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养成,通过自我检查、自我教育、自我总结和自我改造逐步达到自我完善,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3.3高校要因市场需求而不断调整
高校要因市场需求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首先,说明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从数量上已过于饱和,市场容纳不下,自然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其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生所学知识过于陈旧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一些高校不要在一味追求规模上宏大的同时却忽视了与市场的完全对接,更应在学生质量、专业设置、诚信教育以及所学文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就业形势。
3.4完善就业指导机制和思路
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既要领进门,又要送出门”。高校要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指派专职部门和专职老师负责指导,要针对自身学生特点制定相应指导方案,不要把就业指导单纯看成是几天或者几十天就能完成的事,要从新生入学初期便开始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必备的求职技能和相关知识,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竞争水平。
4结束语
随着大批毕业生的陆续涌入社会,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妥善安置大学生使其能够各尽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论文大全。我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各部门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当前就业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和改善,才能让众多大学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3,04.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5,2.
[3]蒋旭平.浅议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06.
[4]李世广.大学生就业指南[M].广州:华龄出版社,2004,(8).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密切相连。而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研究就业问题的本源,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视点来剖析大学教育体制、教育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高等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影响
1.区域结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部难、片面难。我国的国情就是东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受到限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难和片面难。
2.供求结构矛盾,造成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首先,专业需求不平衡,造成专业结构矛盾,部分高校不结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其次,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结构矛盾。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机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教育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教材滞后、教学环节欠合理、教学模式与市场不对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和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
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大学培养质量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3.高校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不完善、不配套。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有效地监控与科学的评估制度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业观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只有4%左右;二是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害怕失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第三,选择到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少,而选择考取国家各类公务员的却不乏其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既有社会体制问题,也有教育体制问题,同时还有大学生自身制约因素。对于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值得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
二、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思考——对现行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再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矛盾分析
1.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2.就业市场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理事长曹青阳教授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集中在两个矛盾:一是客观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速度之间的矛盾;二是高校的教育滞后于社会实际要求之间的矛盾。本人认为,解决以上矛盾的核心在于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创新教育模式。
(二)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1.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体制改革不到位所致。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最根本的原因。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
2.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势在必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竞争程度不断提高,而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教育活动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势在必行,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教学活动的国际化与民族化关系——革新教育观念,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
(2)灌输教育与创业型教育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实践型、创业型教育模式。
(3)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专业、招生数量。
(4)课程综合化与特色化的关系——以形成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大学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方法
(一)树立科学的认识观、发展观,改变现有人才培养观念,深化就业型、创业型教学观念
树立“推销毕业生”的办学及教学思想认识。多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课和选修课,调整学科结构,实现课程多元化、开放化。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有距离,因此,学校要鼓励和指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的学习,要尽可能多的开设社会需求的专业和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将来择业需要。
(二)建立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模式
高校应大胆尝试校企联合办学,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建立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和活动,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首先,教育教学活动要理论联系实践,重实践;其次,要注重毕业生跟踪、调研。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高校要结合本地区及经济市场的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所以,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结合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高校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打造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进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
3.加快建章立制,完善教学评估与就业评估制度,实现制度化管理手段,实现教学提高就业质量,就业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Abstract: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reason leading to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Qinghai Province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15-03
0 引言
结合根据事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事业锚理论,本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自我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三方面。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
1 青海省高校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存在差距
①学生的就业期望高于社会需求。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还是结构性矛盾,学生希望到大城市、待遇高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到基层、艰苦条件的地方工作。
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吻合。表现在大学生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准确,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很多学生甚至在办公软件的操作方面都存在问题,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少,同时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自身的工作缺乏热爱和忠诚。总体来看是大学生表现出对社会需要的不适应。
③大学生对就业服务满意度低。很多学生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缺乏实用性。虽然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了相关服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有限,难以提供系列的持续的指导。
④高校的学科体系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目前三所高校都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问题,尤其在经管类专业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1.2 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就业能力高低
①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意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许多学生对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理解的很狭小;另一方面,许多学生认为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是在即将毕业的前几个月才进行的,认为大学的前三年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大学期间没有有意识的去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
②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求职能力有待提高。大学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但是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并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据有关调研显示“青海省三所高校并未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仅仅是几次讲座而已,更没有系统地设置课程体系。”①就业指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开始求职,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并不了解,对自己和职业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就业时常常手足无措,不能准确把握求职信息,准备不足。
③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学习能力不强。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技能不熟练是一个典型问题。同时文科和理工科学生也存在差别:因为人文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物的学科,所以在大学期间很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在专业技能上存在欠缺;而理工科是培养学生技术方法和工艺水平的操作性专业,所以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校所学的课程,专业的技术较强,但缺乏人文专业基础的教育。
④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缺乏。当前,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
⑤思维能力差,缺乏创新思想。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靠不断创新才能够生存,而企业的创新取决于它的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墨守成规、不具备创新能力优势的大学生受到了冷落。
⑥较汉族而言,少数民族的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意识淡薄,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就业支持网络②。拿藏族同学来说,青海藏族大学生多来自各州、县及偏远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基础教育,导致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普遍弱于外地大学生。
2 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大学层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1.1 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管理思想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绝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毕业生面对的问题,想要真正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建立全面管理思想。
第一,建立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应聘能力而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只有使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就业能力的准确含义才能引起学校以及师生的关注,从政策措施上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二,树立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就业能力培养思想。大学教育正是处于事业建立阶段,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是针对毕业生而言的,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从新生入校开始至毕业全过程的分阶段、分侧重点、分专业的系列培养方案,对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夯实基础、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第三,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来。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本职工作,教师需要不断革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课堂内、课外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互动角度把传授科学知识和育人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传授给学生的应是科学的、先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体现实践应用的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培养的是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与职业需求相吻合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发展意识、适应能力以及应聘能力。
第四,激发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自我养成意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归根结底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除了学校将就业能力培养作为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以外,学生自身也需要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塑造。
2.1.2 大学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夯实专业基础 青海省的各个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应该把握当前我国的发展政策以及本地区内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考察,根据市场的动态来进行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及外部的环境,树立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以及办学特点,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学校的规模大,专业多。
2.1.3 高校要继续加强教学改革,推进“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 针对理工科和文科的就业能力的差异,一方面,加强理工科的素质,多开些素质选修课,提高其自我意识发展能力和应聘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文科生的专业技能能力。高校需要加强教学改革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讲授式”、“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努力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2.1.4 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入学开始,就开始向学生传授创业精神,并不断的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欲望,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大学生认识到未来创业也是一种实现自己理想和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其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并不断的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一些创业课程,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创业,并通过一些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最后,通过一些创业型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大学可以成立一些以创业为主体的社团,将有着创业志向的学生们组织到一起,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2.1.5 加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不仅是找工作的指导,更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青海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白皮书》中提及“青海省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与竞争力。”由此高校需要加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
2.1.6 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作用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个体在就业中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问题或困扰,也可能出现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尤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科学的心理咨询,随时掌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避免他们走进心理误区。
2.2 大学生自身方面提高就业能力的对策
2.2.1 大学生要尽早意识到培养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要在入校后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换,清醒认识本科教育阶段中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经常关注与就业相关的社会需求性形势,使自己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不能到大四阶段才为就业而着急,重视入学早期的就业意识教育,让学生从入校开始乃至四年间都能关注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形势,并结合自身特点经常思考,逐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正确实施自己的能力培养计划与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就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利于今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而赢得主动。
2.2.2 大学生应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能力基础 本论文的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学生的专业能力较差,尤其是文科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差,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总之,学好专业,不误就业。
2.2.3 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应聘能力和职业获取能力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鼓励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招聘会,多关注当前社会就业的趋势,并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样,就能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加油目的性和针对性,并通过目标来激励自己在学习中更加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并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提前进行简历的制作,以及应对面试的训练,通过提前做好一些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做到就业时的万无一失。
2.2.4 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增强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 大学丰富的社团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集体活动中,参与者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而作为参与者的学生必须去解决这些琐碎的、甚至超越了学生本身能力的问题,这就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
注释:
①赵昌芝.青海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②朱韶晖.青海藏族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0,(7).
参考文献:
[1]王宁.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