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时间:2022-02-03 12:10:46

导语:在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第1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使课堂接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生活化课堂,对学生而言充满着诱惑,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在对案例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交流与分享对案例的理解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了各类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例如奉献、诚信、尊师、孝老、遵纪、守法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自主探究,形成觉悟,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让教学案例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教学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即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性节奏与步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各类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第四,教学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学案例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2.教学案例素材的来源

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很多,教材、教参中可直接选用,文献资源中可查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可选择。特别是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特别发达,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当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齐,因此,在查找素材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识别虚假信息,不能让谣言进入课堂,让虚假信息编辑的教学案例,会对学生认为教师为了说明教材道理,骗自己,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3.教学案例呈现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视频、音频、图表、表格、漫画等,可以根据素材本身的属性,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加以呈现。每种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需要加以合理设计,相时呈现,才能使教学案例的功效发挥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呈现

基于教学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场方式是必经的、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出场,事关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所需要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师朗读或学生朗读,视频或音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或聆听,图表、表格、漫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景中,才会变得有效。因此,教学案例的展示,实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事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2.教学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信息点一般比较丰富,阅读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学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目的地从教学案例中寻找、发现、分析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案例阅读和分析的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案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推理,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奠定基础。

3.教学案例的讨论与交流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个体经过思考与分析不能解决或不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讨论的进度、问题解决的程度。同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时,为了使讨论能够继续或深入,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绝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群体的潜能才能得发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交流是讨论之后,小组在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对全班进行小结性发言,这一环节,可能会出现小组之间意见不一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说明小组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可以开展小组间的辩论,目的是问题越辩越清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得“打压”某一方,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调控,防止辩论失控。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施案例教学;思想品德课

借助案例教学,通过浅显易懂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带入课堂,便于学生理解知识,也利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大家一起运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来探讨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来实施案例教学呢?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准备更重要,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注意挑选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件,不能随意挑选一些不太切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以显得牵强附会。由于案例来源很多,例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就必须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选择那些有助于说明所讲内容的带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教师切忌胡乱编造或把道听途说的消息作为案例拿到课堂上举例,否则会适得其反。

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破除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合作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学习和锻炼。要注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通过分组讨论,讨论后推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这样做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只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对原有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往往还能举出一些很能说明该堂课涉及的思想品德理论的其他事例。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但也不是包办代替。教师的角色应当是:选择案例并介绍案例的背景材料,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而不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有时还要同学生一起对案例教学进行必要的小结等。教师应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到学生当中,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讨论,开阔他们的视野,克服其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案例教学方式。它有利于改革传统概念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最终促使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53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最先提出的“问答式”教学法,就是案例教学法。古往今来,教育者都提出各式各样的案例教学法,如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就是我国古代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依据所学的内容,采用精选案例来引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适当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当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求通过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教学研究、课堂讨论和辩论等,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思想品德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素质,也能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渠道。在此观点基础上,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尤其重视案例的地位,教学方式以案例素材为主线,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适当运用案例,以问题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学习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笔者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教学研究,笔者真切地感到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效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案例教学呢?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现与同行分享如下。

一、课前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所选案例的质量高低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教师,课前首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三维目标的需要,适当收集整理所需的素材,即要精选案例。教师在精选案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要围绕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三维目标来精选课堂案例,尽量让学生在对精选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得到所需的相关知识信息。

2.真实性原则。要求精选案例的材料必须真实性强,最忌讳材料的胡编乱造。教师选择的案例材料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生动、可靠、真实的材料。

3.时效性原则。案例背景材料一定要具有较强时效性,材料最好选择近期的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这样的材料更接近学生生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授初二《法律护佑生命健康》中“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将当时发生的多起伤害幼儿园儿童案例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分析学校应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由于选择的这一热点问题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很快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4.启发性原则。教师精选的案例要求包含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不同课堂问题的判断、推理和论证,来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能力。

5.结合性原则。案例材料要与教学内容有联系有结合,特别注意要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起来。案例的材料从这个角度去选,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同时可以激发思维的能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参与――案例展现和分析

案例的引入有不同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的需要或者所选案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呈现方式一般有文本材料、多媒体展现、教师陈述、学生表演、情景再现等。这些案例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前呈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思考问题,接着进行问题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精选案例中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这有利于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会全部脱离课本而又不完全拘泥于课本,达到答案多样性,正确价值判断一致性。

课堂参与是案例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快速进入案例的情境,了解案例中的有关情况。师生互动是分析案例的关键,这样更有利于将案例的内容与知识快速联系起来。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调控。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逐渐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课堂参与形式要灵活,可以是个人表演、分小组讨论、集体正反方辩论、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

如在讲述《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采取多媒体展示案例,精选相关视频。多媒体的运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每年“3・15”晚会的节目片段,然后有意识地就所教的知识设计几个问题。通过晚会,能得到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如何维护权利、如何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定等知识。

三、课后总结――能力升华

课后总结,主要是教师对本课堂中学生的讨论进行全面性、精准性的归纳和评价。教师也借此指出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存在哪些问题,最后进行提升和补充性的解读。同时可以启发学生之间进行归纳和总结,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或者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的问题,以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后的拓展延伸。

面对同一个案例,学生可以挖掘不同的诠释方法,有些学生找到的只是表面的信息,而有些学生则能得出更深层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善于引导学生去揭示案例与课堂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有目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更深一步。

四、不断学习――提升素质

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82-01

运用教学就是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边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别适合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一 选择典型案例和有效呈现方式

案例的选择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前提,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时下的热点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最新案例。案例的有效呈现是良好教学的开端,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展现案例的同时要提出思考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案例,可采取以下呈现方式。

1.角色模拟

让学生扮演角色,以小品表演案例或现身说法等方式呈现案例,使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深刻感悟案情,从而对理论问题有较深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并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表演小品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口头叙述

以讲解形式口头描述案例,对案例的娓娓道来也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讨论实际问题,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

3.多媒体演示

采用影片剪辑、新闻视频、照片、动画等形式来呈现案例的具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事件,表现出其他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二 案例讨论及理论的导入

案例讨论及理论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其中案例讨论是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理论导入可以对知识准确理解。通过第一阶段案例的有效呈现,学生得知案情及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可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讨论阶段。讨论的形式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适合涉及问题较复杂、分歧较大或热点问题,小组讨论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在小组间巡回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回答学生的一些询问,或指点一些关键的问题,在引导各组讨论的同时把握学生思维动向,小组讨论后各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这种方法能使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广泛讨论或辩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全班讨论适合问题比较简单或单一的案例,在案例呈现给学生之后直接进行全班讨论。教师运用这种讨论方法应注意两点:(1)案例的导入能够激起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2)教师要快速发现并让代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在全班发言。全班讨论既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能节省时间,真正重视的不是案例的结论,而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

案例教学的理论导入可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全班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纠正错误,在指明要点的同时将理论问题按逻辑、分层次讲清。这样就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具体的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二是案例开篇引出问题不去讨论和分析,让大家带着问题倾听教师的理论讲解,讲清基本概念、重点、难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案例所提出的疑难问题,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两种理论导入法均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理论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而是提升到对实际问题的深刻感悟和分析、解决的层面上。

三 案例考试方法

案例教学法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而且在考试中也可充分运用,通过案例考试综合考查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试内容

案例考试命题可综合测试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案例考试命题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感要强;(2)要注意独立思维能力的考核;(3)涉及的内容要广。这三个方面正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考试形式

首先是题型设计要多样化,如学生综合素质检测的案例分析、辨别分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内容的填空、选择、辨别等。其次,考试方法可采取笔试、口试、开卷、闭卷、课题社会调查研究等不同方式。

四 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实行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准确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掌握大量的实际案例并有效选择,要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清晰地展现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掌握大量的资料。二是案例教学法虽然能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具体的个案有机结合起来,但不是以案例分析完全代替课堂理论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运用案例导入理论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讨论中适时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及时间,使讨论有序地按预定轨道发展和进行。

第5篇

过程;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69―01

素质教育和成功教育,都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教学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个案或者实例的分析、评价,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方法。狭义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通过对具体法律案例进行分析、评论,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方法。本文指狭义上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1.精选案例。精心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在备课时,要挑选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典型法律案例,去粗取精,所选案例应当真实、生动、简练,富有时代感,精选的案例要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典型性。它们代表着同类案例的共同特点,应当反映司法实践的规律和特征,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较大反响或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例。二是针对性。所选案例一定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应该针对学生的自身实际选取相应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同,从而使其从中受到生动的法律教育。三是现实性。我国正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所选案例应反映这一社会现实。案例应该是源于生活,直接来自于司法实践,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选择本地区发生的典型案例,使案例更加贴近现实。

2.展示案例。展示案例是“案例教学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一操作过程应讲究艺术性和灵活性。展示的时间既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也可以在讲述知识之前或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知识时展示,也可以在讲完某一单元或章节时使用。展示案例的方式主要有:一是让学生阅读案例;二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案例中的内容;三是运用投影仪展示案例;四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五是通过故事、漫画等形式展示案例;六是可以让学生以演小品的方式展示案例。

3.剖析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关键的环节。能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价值和教育价值,关系着该方法运用的成败。因此,一定要把案例分析透彻、深刻剖析原理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隐藏在其中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分析案例时应紧扣教材内容,切忌漫无边际。

4.点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中总结升华的一个环节。这一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一个中肯的评价,肯定其成绩和合理的观点与分析,指出其分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补充性讲授。教师在此的作用就是画龙点睛。点到为止,不宜做过长的总结。点评案例时,要层次清晰,紧密联系法律知识,认真总结,击中要害,升华提高。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法律知识。案例教学法为法律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授界面,在教学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单一化的记忆转化为多角度、多视觉的记忆、理解、掌握知识。这必然刺激和增强学生的大脑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

第6篇

一、“案例式”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当前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关注程度较低,学习的热情不高,许多专家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罪魁祸首”,因此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探究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主动性恰恰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天然优势”,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成了扭转以往局面的有效可能和有益尝试。

二、“案例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合作学习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构建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让学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案例式”教学的课前准备。

(1)确立教育教学目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这三项教育教学目标既是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切选择都需要与此紧密关联,依此为本。

(2)精心挑选案例。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中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②案例应是真实和通俗的,学生能对案例所反映的情景感同身受。③案例的选择还必须考虑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素。

(3)精心设置问题。有了好的案例并不一定就能够成功实施“案例式”教学,只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悬念、有逻辑、有梯度,案例才会被学生接纳。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讨论要难易适度,所设置的问题太简单则没有讨论价值,太难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的中心和案例的主题,防止漫无边际的争论。

(4)课堂教学预设。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作细致的预设,其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探索性自学,做必要的理论准备;第二,在课堂教学阶段以什么方式来呈现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第三,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及如何引导使其“重新归位”。

2.“案例式”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通过案例的呈现,创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达到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目的,并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节以及问题设计中的合理悬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对案例保持高度的注意,并对此进行思考、探索和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分析案例问题时抓住热点信息、疑难信息、模糊信息等,为接下来小组有目的的讨论做必要的内容准备。

(2)小组讨论,分享借鉴。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每4人一个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质疑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力争实现信息共享。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普遍困难,以便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课堂发言,全班交流。课堂发言的具体做法是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展示他们所属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发言充分进行,让各种观点在课堂中碰撞,让学生共享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对所有观点进行初步筛选。

(4)总结升华,落实教材。讨论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的方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较大偏差,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教师在总结时还应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问题,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案例研讨与系统的知识学习统一起来,将感性认识、具体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般认识。

3.“案例式”教学的课后巩固阶段。

案例教学的课后巩固阶段,可以运用“案例―理论―案例”的检查模式,通过全新案例与相似问题的设置,来检验学生是否牢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四、“案例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1.“案例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趣味性的社会实例,有效缩短了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得刚一开始就能“抓人眼球”。另外,案例分析过程中,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不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在没有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保持。

2.“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案例;呈现时间;小组讨论

一、精心选择政治案例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科学地选择合适的案例。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应该通过对教材的全面、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案例时,老师应该坚持导向性、实际性、针对性以及有效性的原则。在选取案例时,老师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中的有效案例,也可以使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案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自己编写案例。

二、案例呈现的恰当时机

在初中思想品德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老师必须有意识地将案例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案例呈现的时机,而这个时机既可以是某一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是课程讲解完之后,这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控,找准合适的时间点,这样才能利用案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从而充分发挥案例的实际作用。呈现案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讲解故事、下发纸质资料、多媒体展示丰富的游戏过程,如:辩论、小品等。

三、小组学习讨论模式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小组讨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讨论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老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对呈现的案例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案例的重难点,最后就是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讨论和探究。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可以从精心选择政治案例、把握案例呈现的时机以及小组讨论这三种形式来展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案例实施教学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思考、探究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堂 课堂教学 有效追问

所谓追问,就是追根寻底的查问,多次的提问。在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中,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的过程。而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更重视对学生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激发和行为的引导,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效追问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思索领悟,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导行的目的。相反,也可能由于教师的疏忽或不当追问,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形成善问的意识,把握好追问的时机,设计恰当的追问方式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实现在思想品课堂中的有效追问?我结合实例谈谈看法。

一、追问要“追”――步步深入,抽丝剥茧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在看问题时比较重视直观感受,而缺乏理性归纳。这使在课堂讨论时,学生往往随口言之,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而教师在此时需要进行合理引导,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之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以加深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追问的时候要注意,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主动思考,直到最终得出结论。

【案例】

教师: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

学生:袁隆平研制出了杂交水稻技术。

教师追问:杂交水稻技术的贡献是什么?

学生: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教师:袁隆平被尊称为什么?

学生: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学生:因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问题,他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思】

学生了解了杂交水稻技术对我国的粮食生产的巨大意义,但看问题的角度仍不够全面,在对于袁隆平尊称的不经意追问下,学生不仅对于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对世界的贡献有了全面认识,而且对我国的科技成果油然而生自豪感。

二、追问要“拷”――死缠烂打,不依不饶

追问就是要追根寻底,不断提问,以达到“榨取”更多的思想、获得更多的认识的目的。可以说追问也是一种“逼问”,让学生在教师不断“逼迫”中迸发出智慧和情感的火花,以达到点燃课堂激情,催化学生情感的目的,让教育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教师在追问时要“毫不留情”,将学生逼入“绝境”,可以通过制造矛盾的情境,甚至是故意对学生原有观念的否定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幼稚或荒缪的观点,但这正为我们的教育创造了契机。

【案例】

教师:如果购买的手机没用几天就坏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我找商店退或换。

教师:商店如果不给退换呢?

学生:我找消协投诉。

教师:如果消协干涉后,商家还是不理不睬呢。

学生:我去法院他。

教师:如果法院找到商家,但商店人去楼空不见了怎么办?

学生:……找城管。(全班笑)

教师:找城管是不行的,那么我们可以找谁?

学生:人都跑了,找谁都没用了。

教师: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对你的教训是什么?

学生: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到有资质和信誉的商店购买。

【反思】

在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逼迫”下,学生狼狈地扮演了一名弱势的消费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切实地掌握了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方法并且印象深刻。

三、追问要“活”――抓住生成,随机应变

真实的课堂是动态的,面对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应该学会抓住课堂生成资源,给学生以积极的回应和主动的激励。教师要学会随机应变,把握住追问的契机,用巧妙睿智的追问,拓展学生的思维,灵活地开展教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教师:当你在过马路时,发现路人都在乱穿马路,你会坚持等待还是也随大流乱穿马路?

学生:只有一个人很傻的,但我会叫上我的好朋友一起陪我,这样我就不傻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教师:不错的主意,如果有几个同学陪你一起等红灯,你会觉得不自在吗?

学生:不会。

教师:如果在一个路口一半人都在等,而一半人穿过了马路,你又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我会觉得乱穿马路的那一半人没素质,没耐心。

教师:如果倒过来,大家都在马路边等,而有一个人穿马路,你又会怎么想。

学生:我会觉得那个人既没素质,又不合群。

教师:从刚刚的假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如果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来做正确的事,一起做的人多了,就能改变风气。

【反思】

这里,学生并没有喊口号或表决心的举动,而是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可行的方案,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并没有预见到这样的回答,但是却抓住了这个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性资源,通过一系列追问进行引导,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

四、追问要“导”――尊重学生,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要实现道德认知的灌输和情感的激发及行为的引导,需要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即使学生的想法是偏激的、不成熟的,教师也不宜进行直接简单肯定或粗暴的否定,或代替学生思考,直接给予答案,而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或采取反问、设问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心态,充分体现对学生是尊重,如果学生愿意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就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当组长布置的工作不喜欢时,你会怎么办?

学生A:我会向组长抗议。

教师:那组长不理睬呢,你会不会罢工?

学生A:我不会,我会老老实实去做。

学生B:其实,我认为这是组长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我是组长,我会列出内容让组员自己选自己喜欢的工作。

学生C:我不认为这是组长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要做同一件事,那怎么办?

教师:对啊,那怎么办,同学们有没有好主意?

学生B:我会让几个人各做一份工作,让他们比比看,这样大家都心悦诚服了。

学生A:我会跟大家商量,把机会给有能力的人。

教师:是的,我们其实完全可以用合理的方法讨论商量来解决。合作需要互相沟通商量。

【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才是思考感悟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在追问中,教师把问题留给学生,询问:“同学们有没有好主意?”这里,学生的主体意识获得了尊重,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追问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活跃了课堂讨论气氛,学生更敢于畅所欲言,更有表达愿望。

总之,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绝不是为了学生能回答出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追问能带领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追问也能让学生在问题中领悟,叩击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有效的追问,带来的是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更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娴熟的课堂驾驭力,善用追问,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9篇

一、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阶段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案例的展示,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全班交流,案例的小结。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印发的案例让学生直接阅读,并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将案例编成剧本,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辩论会、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但不管使用何种展示方式,教师都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案例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设计疑难问题或是引导学生阅读发现问题。对于那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撞击出思维的火花。在案例交流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作一个简短的小结。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评价,对案例本身蕴含的道理或问题进行小结,小结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教师也可以将案例问题拓展开,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继续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二、案例教学法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案例教学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所以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要点

1.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落实“以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宗旨”的学科教育理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在心灵深处认可某种良好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质量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选取一个或几个最适合于本次教学的案例呢?要解决案例是否能够贴近学生的问题除了教师和专家要收集、编写案例之外,教师还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要求学生制作案例本,收集相关的案例。

案例应该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中某种具体情景真实可信的描述,并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相符。案例要包含有复杂的、具有启发性的或可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用案例中所蕴含的道理教育自己,甚至还可以用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的案例应该紧跟社会形势,切中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总之,案例的选择要做到“新、近、真、精”。

2.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教师要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动态形成,案例教学中学生活动占据了大部分,课堂上经常会有意外的情况发生,这要求教师对课堂情况有充分的预见性,事先充分了解学生,预想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案例设计的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渐进式提问,尽量罗列问题的答案。当讨论深入进行时,会有新观点不停地被提出来,大家的讨论话题有时候可能很散乱,教师可以想办法把它整合起来,使讨论更集中。

案例讨论讨论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出现僵局,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有的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或与他人合作;二是发言游离主题;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超出教师的课前预设范围。

出现这几种情况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为了避免冷场,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就不同观点展开争论、辩论,并做开场白式的动员,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当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讲明案例要讨论的问题,指出方向,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当讨论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时,教师要有良好的掌控课堂的能力,适时控制课堂。

3.教师要正确定位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处于指导者、协调者的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防止教师的缺位或者越位。

教师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对案例没有选择,随意性较强,组织讨论时不加以正确引导,导致课堂课堂讨论效果不佳;二是教师“新瓶装旧酒”做表面文章,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补充和说明,教师并未从方法、内容体系上进行根本性变革,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