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6 13:40:00
导语:在工商管理专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当前状况的一些讨论
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在每一个阶段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理念去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国际环境,其投入、强度都在不断地加大。这也在要求学校在各阶段的教育中不断地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工商管理专业各类试验也陆续开展并不断增加课时,其进步的幅度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新兴的事物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更需要一个被接受的过程,每一步都在不断探索,系统性的实验课程安排设置极其匮乏、不全面,缺乏完善的硬件实验设施,各类版本的试验软件都有待更新和研发,以下几点是具体的表现:
( 1) 专业实验之间缺乏联系、衔接,缺乏互补。当前我国各院校的教学实验体系处在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中,缺乏最基本的联系和沟通交流,存在于各管理专业课程之间最本质的规律性联系也被人为地割裂了。知识的盲点大范围存在,重复率高,脱节也较为严重。课程上缺失特色,知识结构被尚未成熟的教学方式错位,实验的效果目标根本无法达成,课程本身的重点也极易被忽略,最终造成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不同的科目过于独立,科目的教研过于集中,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性原因。
( 2) 实验的开放性远远达不到实验本身所要求的程度。在已经建立起的实验教育体系中,器材和工具以及技术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要求,然而由于过于密集、混乱、赶时间似得课程安排、分布和设置,使得这些技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验之中,试验环节也比较仓促、不够细致,使得实验资源要么极其紧缺、要么大多闲置。
( 3) 不合理的实验模式、试验方法仍然存在。实验的综合性深究和内部细节的细化之后,其模式的不合理性、不适应性也就随之暴露。实验缺乏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步骤在起初提出时是新思维,然而实践的过程中就难免再次落于窠臼了。
2.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体系构建的几点措施
( 1) 加强开放性,构建针对综合性实验需求的网络平台。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具有的最为基本的特性是: 最为基本的工具是计算机,最为基础的平台是网络,因此,整个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的基础迫切地需要一个完善可靠的实验网络。而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必定会有更多的、更全面的、更体系化的管理实务类实验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被源源不断的转移到网络上进行。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开展放慢了我国经济开展步伐,各行各业的竞争更爲剧烈。面对这一现状,社会要求各高校培育出顺应行业开展的更高程度的工商管理人才以顺应企业开展需求。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开展需求。本研讨对行业顺应性停止剖析,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中存在的成绩并对树立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行业顺应性;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
工商管理专业是各高校的一个根底专业,其次要职责是爲行业企业培育契合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时开展,各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在不时提升,既要求各高校爲其提供少量的工商管理人才,又要求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理论才能程度,保证人才的质量程度。
一、行业顺应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开展处于转型阶段,各行业企业迅速开展壮大,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量大大提升。有研讨标明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出现逐年上升趋向。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变开展,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下培育出的工商管理人才已不能顺应行业企业的开展需求。各行各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范围和需求方向各不相反,如有的效劳行业需求的多是擅长市场营销的工商管理人才,而技术性企业需求的则是技术类工商管理人才,修建施工类企业需求的能够是推销类工商管理人才。另外有的行业需求的是硕士工商管理人才,而有的行业需求的则是本科或专科工商管理人才。总之不同行业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趋向,但是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缺乏针对性。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中存在的成绩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人才停止培育时缺乏对行业需求而层析、需求方向的考量。虽然很多高校都曾经依据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了不同类别的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在停止人才培育进程中仍出现分歧化趋向。详细剖析如下:
(1)不同类别的工商管理人才出现趋异化趋向
近年来各高校依据行业企业的开展都纷繁设立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行业企业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以期对培育契合不同行业要求的工商管理人才。但是由于受学校师资力气及程度的影响各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出现趋异化趋向,而且课程门类较多,毫无针对性。因而不能起到爲不同行业培育有针对性人才的作用。
(2)课程理论性较差
各高校在停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时,爲其课程内容多空泛没有实践内容,而且缺乏理论性,先生在经过学习后很难学习到实在可用的知识,更无法将其运用于理论当中。另内在课程布置上没有理论性课程的相关布置,虽然先生有实习时机可以停止理论,但是实习多流域方式,先生在实习进程中并不能实在展开有针对性的理论。因而这一课程形式间接招致各高校向行业保送的工商管理人才不具有行业所需的理论才能。
(3)教学理念陈腐
虽然在应对行业企业转变进程中各高校正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做出一定调整,但是教学理念陈腐,课堂仍是以教员演讲式停止,先生没有发扬其主置,只是主动的承受教员灌输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理念下培育出的先生毫无特征,缺乏必要的创新才能及敏锐的洞察力。而现阶段行业企业曾经不需求只要执行才能不会开展创新的工商管理人才。
三、树立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
在现阶段行业顺应性背景下高校需求针对本身实践状况停止精确定位有针对性的对工商管理专业先生停止培育,爲各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对此各高校必需树立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详细建议如下:
(1)有针对性的停止特性化培育
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师资、生源的实践状况来设定工商管理人才培育方向,兴办学校特征工商管理培育专业,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合理布置课程内容。如医学类院校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时应以医学类爲主,对医院对工商管理类先生的实践需求停止深化剖析来设置课程,并参加医学概论等相关课程。
(2)展开行业理论
理论性是工商管理人才必备的才能,在对先生停止培育的进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先生理论才能程度的培育,只要这样才干向相关行业保送所需人才。对此各高校可以与各行业展开协作,爲高校培育所需人才,由行业爲学校提供理论场所。在对先生停止实际课程解说的进程中配合一定量的理论课程。提升先生实际及理论的综合才能程度。
(3)转变教员的教学理念
教员教学理念是决议教学形式的关键要素。要想彻底改动教学形式必需转变教员的教学理念。对此学校要对教员展开宣传教育,引导教员承受全新的教学理念;此外学校还可以活期举行研讨会,约请专家对教员停止宣传教育,从而转变教员的教学理念。只要这样才干推进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的疾速转变。总结: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各行业企业迅速开展壮大,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时提升,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程度更高。但是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才培育形式绝对落后,不能满足行业开展需求。这一现状招致工商管理专业先生毕业后找任务困难,而各行业企业没有可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可用,这种需求矛盾非常严重。各高校必需结合本身实践状况对人才培育形式停止变革。
参考文献
[1]姬雄华,冯飞.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双重顺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育形式研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迷信版),2016,38(2):118-121.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工商管理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7-01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
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
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
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
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3.教材使用:不是用理论性太强的教材,自己编写教材,侧重实践性和案例突出。组织本学院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编写,使之与各自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近几年,我系教师编写出版了《管理学原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等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本着删减理论、突出实践性的原则,加强实验课程、实训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辅导资料和习题的建设为教材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编写课程实训资料,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工作需要,确保了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验课程:增强实验课程的课时,合理安排实验课程的时间。实践教学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同时也是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初步体现。
沙盘模拟实验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主干课程,体现所学各个方向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此实验课程安排在第7学期,要以其他的专业方向课程为基础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实战竞赛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模拟企业现场的实战气氛,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体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杨守丽等.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刍议.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2)
2.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3.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6(3)
一、本文研究的问题
随着独立学院的出现和发展,独立学院的各个专业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独立学院通常定位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对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来讲,工商管理专业更要立足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比其他普通高校要薄弱一些,而比专科类院校要强一些,同时又要突出其应用实践性。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向的变化,影响着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依据学院的不同定位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独立实践教学公共必修子系统即公共基础平台,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平台,是工商企业管理学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技术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平台,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专业限定选修课设置两个模块“,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管理模块、经营模块、地方经济模块,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群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三、保证工商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措施
1.教师配备:数学老师和专业课老师。数学课程是很多独立学院学生非常头疼的课程,因此首先从对数学的认识和数学教师的配备上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些基础课程上,简化数学推导过程,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需要由经济管理学院本学院教师主要来讲授其中数学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整个进行统计工作的思路,来解释为什么用某种数学方法以及过程,而数学老师和经管院教师讲课的出发点和角度是不同的,另外在教师的安排上尽可能让同一个教师,为同一个专业反复来讲这么课程,这样老师可以更深入地钻研这门课程对于这个专业学生专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也把这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系统地结合起来。
2.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和学生自学,学生上台发挥,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改变传统的老师填鸭式地教学方式,采取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首先举例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好地实践理论知识或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一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1个学分的自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来推荐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通过写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考察。另外,各门学科增强社会调查的作业布置,让学生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学生对问卷结果来进行处理和分析,总结成调查报告。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本溪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自学考试时间
辽宁铁岭2020年上半年理论课考试时间为4月11日星期六、12日星期日(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各专业考试课程和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四、五)。2020年上半年实践环节考核和论文答辩的时间由各主考学校确定,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课程及时间安排详见(附表六、七)。
停考专业和遗留问题处理
(一)停考专业
1.能源管理(专科和独立本科段)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0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2.会计、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护理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方向)、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方向)、法律、日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数控加工方向)、焊接、视觉传达设计、广告、环境艺术设计、饭店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4个专科专业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应用本科)、数控技术(应用本科)、园林(应用本科)、计算机器件及设备(应用本科)、英语、物流管理、日语、石油工程、机电一体化工程、采矿工程、珠宝及材料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广告学、旅游管理、工业工程和新闻学等1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上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上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3.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方向)1个专科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应用本科)、营养、食品与健康、应用化学、机电设备与管理(矿山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教育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自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名,2021年下半年起不再安排课程考试。
以上停止接纳新生报名的39个专业的专业代码和专业名称不进行调整,仍按照原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报名考试及办理转考、免考和毕业,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
(二)停考专业遗留问题处理
停考专业停止安排课程考试后,该专业的考生可按下述办法选择遗留问题处理方式:
1、停考专业中未合格的课程,可选择其它专业中名称和课程代码相同的课程进行考试。
2、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下(含二门)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自主选择自学考试其它原则上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参加考试,取得原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门数和学分即可按原专业申请毕业,最后办理毕业时间为2021年6月30日。
3、停考专业中,尚有二门以上理论课没有合格成绩不能毕业的,可按自学考试相关规定转入其它专业参加考试,取得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合格成绩后,按照转入专业申请毕业。
开考专业
专科专业:汉语言文学、英语、连锁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文秘、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10个专业。
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动画、土木工程、护理学、药学、中药学、眼视光学、公安管理学、社会工作、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管理、汽车服务工程、学前教育、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小学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工程管理、法学和物联网工程等36个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18〕1号)文件精神,我省制定了《2018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从2018年下半年起,开考的专业全部调整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清单》(已下简称《专业清单》)内专业,原开考专业不在《专业清单》内的,专业调整后全部取消,并停止接纳新生报考,2021年下半年起停止颁发毕业证书。专业调整对照情况详见(附表一、二、三)。专业调整后,原本科专业“第二学历”专业计划文件已不适用,2018年下半年起停止接纳新生报考“第二学历”,不再按照“第二学历”专业计划给新生办理课程免考。
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会计学(AB计划)和工商管理(AB计划)等九个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计划中增加公共政治课“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2019年下半年起报考该九个专业的新生,须考“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符合《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认定和课程免考实施细则》(辽招考委字〔2009〕21号)要求的考生,可以申请课程免考。
附表四: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开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附表五:辽宁省自学考试2020年4月考试课程安排表(停考专业)(点击链接查看)
近几年来高校学生实习过程中,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边合作的产教结合形式,这种形式俗称顶岗实习或准就业,“321”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关系中,以学生与用人单位雇用劳动关系为主,学校协调配合。
本文从高职高专教育普遍存在轻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出发,探索实施“321”制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实施“321”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收获和体会。
一、“321”制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其组成部分
“321”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强调积极为学生创建专业实际环境,帮助其全面理解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把培养学生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与社会的结合上新型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的学时分布由三大部分组成:(1)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三学期为学生在校框架式理论教学期。这期间主要是通过对工商管理这一学科的框架式理论体系做全面的介绍和讲解,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分析解决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2)第四、五学期为实践教学期。这时期主要将教学分成两大板块,前期为在校的学习期,主要将生产实习过程中急需的理论及实际操作课程集中开设,同时对学生就业心理做相应辅导,如开设心理学课程及邀请相关从业人士做主题讲座。这样从技能基础到心理状态两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准备;后期为实验实习期,这个过程在学校联系的教学实习基地完成。主要任务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于实习基地边看边指导边学习,并且在实习基地正规管理下开始生产实习的前期培训(也就是上岗培训)。接下来由基地按正式的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学校只定期派指导老师前往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解答和帮助分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想法,与基地交换管理意见以及共同研究和探讨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3)第六学期为实践与理论总结与升华的教学考核期。在学校完成这一过程,主要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及完成毕业设计。
二、“321”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收获和体会
根据多年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探索,设计了“321”制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校企合作办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拓宽学校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比较稳定的和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这个基地要有较好的各种可供学生实践的条件。2001年之前南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均采用一种按计划、高度统一、以学校为主体的传统实习模式。生产实习一般在衡阳电缆厂实施,由系、教研室统一组织、计划与实施,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带队,宾馆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介绍、讲解,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毕业实习也一般安排在衡阳市内衡阳电缆厂、衡阳市拖拉机厂、新疆特变电工实施,其计划、组织、实施的形式与生产实习基本相同,只是更注重考虑了毕业论文及其资料收集等技术因素。这种实习形式在上世纪90年代还基本可行,但随着校外实习整体环境的不断变化,新的矛盾与新的困难不断出现,因而从2001年开始,我们的实习也相应做出了调整:一是将校外实习基础都调整到沿海地区的东莞厚街的星星电子厂等四家电子企业,二是在02级毕业实习中采用了“准就业”的实习方式。今年对03级又进行了校外顶岗实习的尝试。这些不同的实习形式是在新的实习环境下实施的,完成了我们相应的实习计划,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明显作用,但也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不足与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探索与深入的研究。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1)社会方面。随着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向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概念迅速淡化,已经不存在有以前专门负责接待学生实习的组织、部门和人员,企业已不再有明确的提供实习条件的义务。特别是由于社会物价因素的变化,也给传统实习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实习经费在原来物价水平下可以较好地完成实习计划,但在学校实习经费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已经很难按传统实习模式完成相应的实习计划。(2)企业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利益占主导,因而对接待在校大学生实习普遍持一种消极的态度,不仅担心管理上的麻烦,害怕影响企业经营,而且担心学生实习万一出现人身、设备等方面的安全事故,使得为数不少的企业根本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即使企业同意接受学生实习,但在挑选人才和毕业生时却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事相关专业的经验方面军提出了高要求,这在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2级毕业生就业调查时得到了集中反映,学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找工作时,90%以上的单位都有要求有3到9个月不等的相关工作经历要求。(3)学生方面。1994年开始高等教育采用收费制。1997年开始,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自主择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实行比向选择。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反映学生对待实习环节上的要求上,希望在专业上得到较好的培养,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以便在就业前能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有较丰厚的回报。(4)学校自身方面。高职高专学校经费一般比较紧张。我院生产实习的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按计划2周时间为56元,这样在实习的实施过程中仅按每生每天2元的交通费、2-4元的进厂费来计算就难以维持实习任务,何况还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队与指导费等。
针对实习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南工学院采取了顶岗实习的形式。这一形式的关键点在于有比较稳定的和具有高职高专水平的教学实践基地,这个基地不仅要有较好的各种可供学生实践的条件,而且对学校和企业双方也是一项互利、互惠、互补的协作。通过协作,在客观上,高校可以协助企业解决理论和理念上的某些问题,扩大了企业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另一方面,高校不仅把非学校教育的企业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找到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种有益的协作将为高职高专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1.实践教学中学校的位置问题。首先,实践教学是一个由学校、实习基地、学生、社会环境四个主体组成的有机体。学校提出“依岗定乾坤”的人才培养方向,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得以实现,这是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的。其次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坚持“高技能为本”。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有一种普通的看法:我们的学生样样都知道一点,可就是没一样拿得出手。结果还得从头来,学生不适应,不理解,企业也很无奈。我们认为学校此时必须要做到培养学生要“专”,真正掌握一、两门“高技能”才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第三,指导教师除应承担指导学生完成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外,还负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生活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责任。
2.集中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问题。首先是职业技能适应能力。一是强化岗前培训,即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争取在学生走出校门时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学生容易在实践中上手;二是与实习基地配合,做好初期的培训工作。其次是学生职业工作思想适应能力。首先是从业新鲜感的迅速消失,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去实习的开始阶段很兴奋,可不到一周简单重复的工作让他们很快失去对实习的新鲜感,情绪开始波动,放弃的意念迅速膨胀。这主要是学生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可以通过强调学习纪律和实习对未来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做文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许多学生没有就业的概念,认为工作是将来的事,甚至没想过将来要干什么,导致学生的茫然和缺少上进心。因此,强化学生职业意识非常必要。
3.要加强实习过程监控。学生在实习单位工作后,要求派有学生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带队教师在实习现场直行指导和监控。一方面要求顶岗过程要写实习日志及心得体会,回校后要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的鉴定表;另一方面导师应加强对所指导的实习检查,帮助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工作加以指导和督促。学校派巡视员分片了解和掌握学生和指导教师情况,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
一、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个学期,每个学期30个学分;第1-3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4-5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6-7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其中在第6-7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通过两学期的学习,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以前德国的教育有传统的大学学士和专科学士之分,现在经过学制体制改革后,没有具体学士的区别。其中硕士有两种:高等技术培训学院培养应用型硕士和大学培养研究型硕士。欧盟鼓励学生在国外学习,政府对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有专门的财政补贴,同时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学习可以在德国国内相关企业,也可以在外国进行学习。
二、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
1.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2.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组合型、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国外实习为载体。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政策导向
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引进发达国家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10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实事求是地找出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
为了规范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动,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1月26日《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规定》的第二条首次界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0条第3款规定,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我国加入WTO之后,必须把WTO议定书的规则与协议等转化为国内法,为此,2003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条例》第二条从教育法规层面对“中外合作办学”作了明确界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
我国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其国家政策总目标由《条例》第一条明确表述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条例》第三条进一步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政策目标,在《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概括为“六个鼓励”: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前三个“鼓励”列入《条例》第三条,后三个“鼓励”列入《实施办法》第三条。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合作伙伴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具有良好办学水平的外国高等教育机构;(2)在合作领域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新兴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3)在受益地域上:面向全国,但更关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统计分析
基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另外,还有职业培训。由于中外合作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机构为数很少,且大多是经济学或管理学类的学科专业,因此,本文着重对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原始资料均来自于《2005中国大学指南》(五卷本)提供的2004年的招生数据。
笔者认为,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具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统计特征。
1.国内合作方高校的地域分布东重西轻
由表1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参加中外合作举办本科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东部地区32所,占总数的68.1%,西部地区2所,占总数的4.3%;参加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高专专业的高校有47所,其中东部地区35所,占总数的74.5%,西部地区4所,占总数的8.5%。从专业点来看,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本科专业,全国共有136个专业点,其中东部地区76个,占总数的55.9%,西部地区5个,占总数的3.7%;中外合作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有104个专业点,其中东部地区82个,占总数的78.8%,西部地区7个,占总数的6.7%。从招生人数来看,本科专业全国共招生7549人,其中东部地区4152人,占总数的55.0%,西部地区479人,占总数的6.3%;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招生4967人,其中东部地区3911人,占总数的78.7%,西部地区279人,占总数的5.6%。
表1
2004年各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专业招生学校与专业点数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2.国外合作伙伴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成员国特别是英语国家为主
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参与中外合作办学,其中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四个英语国家的合作项目最多,排名前四位,其次是欧洲大陆的德国与法国,再次是亚洲的日本与韩国。以2004年的招生为例,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全国中外合作举办本科专业的专业点数为136个,其中注明合作方国别的97个,在这97个专业点中,与美、英、澳、加合作办学的有76个,占78.4%;全国中外合作举办高职高专专业的专业点数为104个,其中注明合作方国别的97个,在这97个专业点中,与美、英、澳、加合作办学的有68个,占70.1%。中澳合作举办的本科专业点数、高职高专专业点数均居第一。
3.本科专业以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为主,专业设置趋同严重
表2
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点科类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X)为目录外专业。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由表2可见,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本科专业点数,全国共136个,其中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 67个,占总数的49.3%,而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只有7个,仅占总数的5.1%;本科专业招生人数,全国共7549人,其中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4075人,占总数的54.0%,而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只有598人,仅占总数的7.9%。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含国际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仅占教育部公布的249个本科专业的3.2%,而这8个专业共招生4550人,占本科招生总数7549人的60.3%,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
4.高职高专专业以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为主,专业类设置趋同现象同样严重
表3
2004年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高专专业点科类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数据整理。个别学校没有公布专业的招生人数,所以实际招生数比表中数字略多。
2004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531个专业。由表3可以看出,2004年中外合作招生的高职高专专业,全国共有104个专业点,其中财经大类、旅游大类48个,占总数的46.2%,而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只有3个,仅占总数的2.9%;高职高专招生人数,全国共有4967人,其中财经大类、旅游大类2082人,占总数的41.9%,而农林牧渔大类、医药卫生大类只有215人,仅占总数的4.3%。财务会计类、工商管理类、经济贸易类、财政金融类、市场营销类、旅游管理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通信类、电子信息类等10个专业类,仅占78个专业类的12.8%,而这10个专业类共招生3770人,占高职高专招生总数4967人的75.9%,专业类设置趋同现象同样严重。
三、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0多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滞后
自1995年1月公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至今10年有余,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缓慢,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机构不多,招生规模不大。《2005中国大学指南》公布的全国1671所普通高等学校
2004年的招生情况,其中只有不足100所高校参加中外合作举办本专科专业;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计划招生400万人(实际招生447.34万人),中外合作办学的本专科专业纳入国家计划内招生,但总共只招生1万余人,不足招生总数的0.5%。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缓慢,国家相关政策滞后是其原因之一。比如,1995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仅把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补充”,直至2003年3月才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6月才出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又如,国家至今尚未制定鼓励在西部地区、贫困边远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扶持与优惠政策。
2.中外双方关于合作办学的国家政策目标脱节
2003年11月,OECD与挪威教育部共同在挪威召开“第二届教育服务贸易论坛”,我国也派出代表团出席。某些OECD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政府的主导策略是促使教育成为一种出口产业,把教育视为一种增加收入的贸易。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代表在发言中指出:我们认为,过分强调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从“教育援助”变为“教育贸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教育鸿沟”,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也认为,追求经济收益不应成为各国跨境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教育服务不是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贸易。要正确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和性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服务业连年保持顺差,教育出口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十大出口服务业中,名列第四,仅次于旅游,运输和金融;1984年澳大利亚政府确立了将国际教育作为一种外销产品的立场,同英国一样,都是开拓各种“在地留学”(offshore education)课程最积极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事业的目标定位,与OECD国家把发展跨境教育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定位两者之间严重脱节。
3.中外合作办学的地域分布东西失衡
我国的政策目标强调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应当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受益地区,但从前面的统计分析已知,国内合作方高校的地域分布东重西轻。东部地区特别是上海、江苏等省、直辖市中外合作办学成绩喜人,西部地区却举步维艰。查阅《2005中国大学指南》可知,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只有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有中外合作办学的本专科专业,其余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仍然空白。而且,西部地区总共只有12个中外合作办学的本专科专业点,仅占全国240个中外合作办学本专科专业点的5%。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外特别是某些OECD国家把教育输出作为营利的重要出口贸易,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当然无法成为其教育贸易输出的青睐之地。
4.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领域错位
我国的政策目标强调社会急需与新兴学科专业应当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领域,教育部也多次强调,中外合作办学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专业以经济学门类、管理学门类为主,占专业点总数的49.3%,而社会急需的面向“三农”的农学门类本专科专业点总共只有4个(本、专科各2个),占合作办学的本专科专业点总数240个的1.7%。即使是工学门类专业,也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主,共有35个本专科专业点,占工学门类本专科专业点的40%左右,高新技术类的专业(如网络工程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等)却寥寥无几。应当指出,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类专业,由于国内高校纷纷设置,布点已经甚多,不应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点。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经济学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应当支持,但是理工类本科院校、医农类本科院校也热衷于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经济学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就未必合适。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重经贸管轻工农医的原因,一是国外合作方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选择投入少、收益大的所谓“短平快”专业作为合作办学的重点;二是国内合作方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对于合作举办高新技术类专业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也出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乐于合作举办“短平快”的专业。
5.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总体上偏低
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家政策目标指向于高层次的合作。但这个政策目标远远没有达到。一是虽然中外合作举办的研究生教育大多做到了强强合作,如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举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德经济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共建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复旦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举办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浙江大学聘请麻省理工学院知名教授孔金欧博士担任国际科学院浙江大学分院院长,聘请柏林工业大学原副校长、著名语言学家施泰恩米勒教授担任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等。但这种强强联合的中外合作办学毕竟太少。二是中外合作举办的本专科专业总体上层次偏低,国外一些并不知名也非优质的教育机构对本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教育更为积极。对此,台湾交通大学的戴晓霞教授有如下评论: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多元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的新大学,在开办“在地留学”课程方面非常积极;连那些原本在美国被讥为“文凭工厂”的次级大学也大举招收海外学生;为了赚取外国学生的学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英、澳两国都积极派遣代表到开发中国家招募学生,甚至设立海外分校。中外合作双方若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就难免出现低层次的合作办学。
四、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国家政策目标与前面所讨论的问题,笔者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提出如下几条对策建议。
1.制定具体的鼓励政策并落实到位
教育部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要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鼓励在国内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学科领域与外国高水平大学以及具有优势学科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既然国家鼓励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国外教育机构与西部地区高校合作办学,对参加合作办学的国外教育机构,给予在其他经济领域适当的优惠;对参加合作办学的西部地区高校,则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教育经费上的适当扶持。国家鼓励在国内新兴和急需的学科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就必须制定具体的相关政策,引导国内高校积极寻找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国外合作伙伴,联合举办这一类的专业。
2.寻找中外合作办学利益双方的平衡点
我国把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于公益事业,而
OECD中的许多国家把谋求丰厚的经济利益作为其政策目标,两者严重脱节。为了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使双方取得某种共识,国外合作方应可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国内合作方在办学方面则应重视社会效益而不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3.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国外名牌大学到我国合作举办中国校区
2003年3月30日,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在浙江万里学院签订了一份意向书:双方合作在宁波创办诺丁汉中国校区,主要开展本科和硕士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其教学体系完全同诺丁汉大学英国本部接轨,所有教材均由英方提供,教学人员以英方为主,中国校区的校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担任。2005年5月,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建立宁波诺丁汉大学。该大学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拥有独立的校园,享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有独立的学制、教学计划、学费制度,开展独立的教育活动,拟在5年内设置21个本科专业、13个研究生专业。诺丁汉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通过允许国外著名大学在我国合作举办中国校区,更能吸引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诺丁汉大学已经走出了第一步,我国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后来者。
4.积极寻找以教育援助为宗旨的国外教育机构作为合作伙伴
冷战时期,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提供教育援助来遏制原苏联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大幅削减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80年代以后,进而把“教育援助”变为“教育贸易”,通过教育输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不过,迄今仍有一些国家不赞成把教育推向自由贸易,尤其是那些在非营利基础上把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的OECD国家。也就是说,以教育援助为宗旨的国外教育机构还是可以找到的。比如,我国政府与欧盟于1994年11月共同创办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非营利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它是一所专门培养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研究生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则明确表示,坚持办学公益性价值取向,不以营利为目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指出:“宁波诺丁汉大学决不参与国内教育产业的竞争,一不谋利,二求平衡,三求卓越。目的只有一个,实现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办一所进入世界200强的大学。”其执行校长柯林教授表示,英方不会抽取办学资金到英国,而且还会对宁波诺丁汉大学进行资金投入。
5.坚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能力建设的政策导向
首先,拓展国内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的空间,积极举办研究生教育,使国内一流大学成为我国“不出国的留学园地”;拓展国内本科院校与世界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空间,积极举办国内急需和新兴的学科专业;拓展国内高职高专院校与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空间,积极举办面向“三农”、面向生产第一线的职业教育,以此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其次,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管理。当前要重点做好高等教育领域中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监控,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质量认证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A].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2004年版)[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A].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汇编(2004年版)[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43.
[3]张晋衡。2005中国大学指南(五卷本)[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3-258.
[5]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EB/OL].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18341.htm 2006-03-19.
[6]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A].潘懋元。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13-220,216-220.
[7]张伟江,等。教育服务产业研究:拓展与运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5.
[8]王福银,张宝蓉。外国优质高等教育中国化的新探索——宁波诺丁汉大学办学模式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15-16):33-34.
[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