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护理手术室实习

时间:2022-11-09 12:27:50

导语:在护理手术室实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护理手术室实习

第1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实习生 带教 心得体会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30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201-02

护理实习生在医院实习的过程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到实践中,是实现从护理学院学生过渡到正式护士的关键。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对病人实施手术治疗、检查、诊断、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除要求手术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广泛的学科知识外,还要求眼明心快、手脚灵活、应变能力强。因此,护生带教工作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

通过对2008-2012年152名护理大中专实习生在我科实习的结果进行分析,现将带教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1 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实习期间是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培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时期。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觉得护士工作又累又脏,收入不高,地位低,后悔选择护理专业的并不是个例。应注意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基本点,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并请优秀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先进事迹讲座;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开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专题讨论等活动,让使她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2 培养良好的慎独修养。慎独,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信念,自觉地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全力救护患者。护理工作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独立操作,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着想,任何时候考虑的都是患者的安危,不计较个人得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3 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技术操作的训练。除了复习和巩固学校学到的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遇到问题学会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苦练各项操作技术,做到轻、准、稳,既能减轻患者痛苦,也能赢得患者信任,给患者以安全感。

2 护理实习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手术室属相对封闭式设施的高危科室,其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具有特殊性,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反应。①护理实习生面对新的陌生环境、陌生的带教老师、紧张的工作氛围而感到恐惧不知所措。②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无从下手,如护生在处理病人紧急情况时插不上手,从而产生自卑沮丧,自信心不足。

2.2 根据roy适应模式制定带教计划。罗伊适应模式指出:人应对环境刺激的适应水平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关,每个人的适应水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其适应水平也是变化的。

2.2.1 适应环境:实习学生入科前3天由专人集中带教,学习手术室各种规章制度、掌握手术室的区域划分,熟悉环境及物品摆放位置,熟悉手术室工作流程;强调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示范正规操作流程,并进行练习。从而消除实习同学面对陌生环境,陌生工作状态,学习内容多而产生的畏惧感和压力感。

2.2.2 采取一对一带教,并制定科学带教计划:手术室实习时间安排为6周。一般为第一周见习,熟悉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术前访视及接送患者的规则。第二周为无菌持物钳的使用及无菌物品的取放,系统介绍无菌包的打开及一般手术的常规备物,做到放手不放眼。第三周为术中药品的使用原则,循序渐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周可让护理实习生了解手术步骤,由带教老师一对一让护生了解器械护士的职责、手术步骤及手术器械的清洗与保养,第五、六周开始可增加护生的动手机会,从而达到由了解到掌握的学习目的。

2.3 注重沟通交流,营造轻松氛围:距离感对实习学生来说意味着忽略和遗忘,导致他们认为自己不重要或不被作为独立的个体被尊重[1]。当学生感觉被忽略、被边缘化时,易使实习同学产生陌生、紧张、畏惧、逃避等不良情感体验,而往往表现出失眠、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生理反应,因此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实习学生的态度,关心实习学生存在的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问题,搭建有效地沟通交流平台。使实习同学在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渡过实习阶段。

2.4 耐心讲解:一些实习学生会认为在手术室实习只有做器械护士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巡回护士工作不太热心,认为巡回护士就是输液、给药、传递物品等。作为带教老师要仔细讲述巡回护士的职责、重要性,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一样是手术配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此阶段,我们发现实习生存在无菌观念不强,无菌原则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地指导同学,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达到实习学生预期的期望值。

3 总结

通过对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并根据罗伊适应模式制定实习计划,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适应手术室的环境,强化无菌操作理论,克服紧张、畏惧心理。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完成了手术的配合,从而顺利完成了在手术室的实习阶段任务,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2篇

目的研究探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负责两组患者手术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均水平相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质量

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各种器械繁多,临床任务繁重,稍微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1]。研究表明,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医院的护理当中,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点和组织需要划分护士职责,用以提高工作效率[2-3]。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干预,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反响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将上述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龄在26~77岁,平均年龄为(56.18±3.39)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种类等其他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必要的知识宣教、术前随访核对患者情况、讲解手术注意事项、选择和护理、术后密切关注临床体征以及其他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统计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其进行定期考察,结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等将其分为护士长、组长以及组员;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由护士长与组长、组员进行沟通,按照组员的业务能力为其分配护理任务:护士长负责管理手术室的各项工作;组长主要负责监控本组的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培训与考核,解决本组护理人员在手术中的紧急问题,组织、协调并指挥大型抢救;护师则负责完成重大手术的洗手、巡回等工作,独立并指导下级护士完成围术期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初级护士和实习护士则负责完成常见手术的洗手操作,并在上级护士的带领下完成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对手术器械进行妥善管理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损伤、是否消毒、无菌用品是否在有效期内等,要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及时调节手术室温度、空气质量以及湿度。环境管理、消毒隔离管理等手术室基础性工作;护士长制定合理的排班表。要求白班、晚班、大晚班等班次各层级护士均分配到位,各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满足所有手术间的正常运转。

3.观察指标[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操作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讨论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仅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极为重要[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科学已经被各个领域所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管理科学,将岗位需求与个人护理技术、经验以及专业和职称的相结合,最大程度的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护理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这是因为在分级护理干预下,每一位护理人员对自身能力大小和责任范围都很明确,使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充分调动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心,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这是因为分级管理模式下的分级是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依据,每一项护理均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实施,在协调、沟通等方面也较擅长,使患者得到舒适的护理[7]。除去对患者的调查研究,进行手术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评价较高,因为该种模式下不仅让学历高、经验足的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低层次或实习护理人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确自己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8]。

综上所述,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美好 单位:广东阳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龚美芳,季秀娟,朱晓萍,等.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改进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242-4244.

[2]陈玉兰.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91-92.

[3]邓灵.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190-191.

[4]薛冬梅.操作分级护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状态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1846-1848.

[5]何红.探讨手术室护士分级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794-795.

[6]索改霞.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9):3956-3957.

第3篇

P键词:手术室;临床护理;主管护师;控制质量

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护理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他们勇于管理、善于发现护理难题[1]。调动主管护师的积极性使之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还能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主管效能[2]。鉴于此,本组研究将本科室的8名主管护师分为4个组,以评价护理质量素质、护理质量效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环境质量等指标,所得效果比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室的8名主管护师,全部为女性,年龄为31~46岁;6例本科学历,2例专科学历。

1.2方法 将8名主管护师分为4个组,每组两人,分别为控制质量组、访视手术患者组、讲学带教组及手术用具管理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主管护师介入前后,让手术室患者分别对医疗质量控制、服务质量控制、医德医风控制、环境质量控制、护理质量素质和护理质量效果进行评分。

1.2.1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组 成立护理质量控制组后,应完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各项规章制度;为了确保顺利进行手术,手术室护理应做好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及手术后的处理等工作,主管护师应组织各级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控制手术护理质量[3]。

1.2.2访视手术患者组 手术室管理者应制定相应措施,着力规范手术室护理工作,强化主管护师的责任心和自律心,增强手术室安全护理意识;专访人员或者巡回护士应该在手术前1天安慰手术患者,讲解手术相关事项,消除不良心理情绪,专访人员应在手术后第二天“人文关怀”手术患者,并完整地填术护理记录单[4]。

1.2.3讲学带教组 主管护师应组织进修护师、年轻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切实做好帮、传、带工作;每月组织业务素养高、资历高的两名老师讲解配合大手术的注意事项,严格落实日常学习和训练,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定期邀请专家举办护理相关的讲座,以提升护理质量和护士的整体护理水平。

1.2.4手术用具管理组 手术用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手术安全和手术质量,因而医院应以优质、高效和低耗为目标,严格管理各项精密器械:①完善器械、仪器管理制度;专人保养管理、维修保养和操作,认真填写使用、维修和保养;②做到四有:有专人管理保养,严格依据操作规程使用仪器,认真填写维修保养记录、使用登记。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

2 结果

2.1分析主管护师介入前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评分 相比与主管护师介入前,主管护师介入后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素质和护理质量效果均得到显著提升,且主管护师介入前后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分析主管护师介入前后手术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分 主管护师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后,手术患者对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及环境质量的评分均显著提高,且主管护师介入前后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P

3 讨论

主管护师是院内护理的核心人员,直接影响着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他们的一言一行均会直接影响整体护理质量、效果[5-6]。主管护师组成的手术室质量控制小组的权威性较高,可以较好的指导手术室护理工作,通过言传身教,向年轻护士传递自身的护理经验;主管护师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主管护士介入后,手术室患者对护理质量素质、护理质量效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环境质量等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主管护师介入前(P

参考文献:

[1]华靖,郭延平,李霞,等.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及效果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3,01:84-86.

[2]常后婵,戴红霞,钟爱玲,等.手术室护理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在手术室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3,05:14-16.

[3]陈杏秀,朱妙娴.运用手术室护理质量反馈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119-120.

[4]郑怡,唐秀花,朱敏,等.持续质量改进用于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研究[J].护理杂志,2003,12:32-33.

第4篇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到院后发生的感染,患者本身无感染或无潜伏期感染。医院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本身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住院费用,严重时甚至可引起患者残疾或者发生死亡。手术室是院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疾病的场所,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最重要科室,一个医院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直接影响医院社会效益及患者的预后[1]。为了加强手术室感染的管理与预防控制,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有效地降低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实施到工作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手术的安全。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以及患者术后愈后的重要保障,针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如。

1手术室感染因素

1.1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消毒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手术间的物体表面未及时定期消毒,手术室内空气为消毒,手术间内的人员的流动过大、手术台接台时消毒未完善,手术次数过多,手术结束时回收废物品时护理人员为注意,将污染物品再次暴露或将其他物品污染,可使手术室内的细菌总数上升,对下位手术的患者产生污染的机率增大。甚至出现清洁区及无菌区分区标志明,在进行无菌手术和有菌手术时未严格隔离。

1.2物品管理因素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清洁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由于各种一次性手术用品以及器械和敷料为进行严格消毒或者出现质量不合格等均会导致手术感染的发生,器械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未及时清除器械上残留的污物或者血迹等,以上物品和操作均使院内感染无形的增高。甚至出现未消毒的器械或重复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将会引起严重后果[2]。

1.3人员自身因素由于学习,进修的人员较多,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增加,工作人员自身的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不同,有些人员甚至对无菌观念不了解、违反科室的规章制度。由于实习进修的人员未经岗前培训,在手术间内频繁走动或离手术台距离过近,均可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2护理对策

2.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首先要做到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根据我院的院感染科室的规章制度,并由感染科室的人员定期到手术室进行物品、器械以及环境的感染检测与感染评估,对潜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手术室主任、护士长汇报,并详细分析讨论,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终止感染的发生可能性。科室内专门派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定期对手术室的物品、器械以及环境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发现有关感染的因素及问题应向领导汇报,采取有效地纠正的护理措施,并定期进行评价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

2.2环境管理①手术室的合理布局:手术间合理的应分为感染间、洁净间和污染间,洁净间放在污染手术前做。具有感染性的手术必须在指定的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手术结束后严格按照感染手术的常规处理将房间内一切物品处理妥当。②严格手术室消毒管理:手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必须严密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每天常规空气消毒两次。在每台手术结束和两台手术接台间期必须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处理,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仪室内消毒30min,此时减少人员流动。③手术室微生物的监测结果: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在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分析可能诱发感染的各种因素,强化无菌操作的观念,进行相关诱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减少手术发生的感染机率,消除和降低手术室内的感染风险,无形中使手术成功的安全系数得到提高。科室内建立关于消毒隔离的各项制度,每个人严格执行,并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本。感染科室随机抽样,每月对手术室和无菌物品贮存间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无菌物品、手术前刷手、消毒液等进行一次细菌培养,结果必须在合格以内。

2.3加强手术室内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院内派专门感染科的人员定期为手术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手术室内工作人员加强感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对于院内感染的危险性和重要性进行告知,可以那一些真实的有关院内感染的严重病例进行讲解分析,使医护人员深刻的认识到医院感染将会为患者带来的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职业慎独修养的行为,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手术室内规章制度及手术室对的感染内容。对于手术室的医务人员进行限制人数,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穿工作服、戴口罩以及帽子等,针对手术室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严格根据感染科的手消毒流程进行手消毒,参加手术人员必须进行手消毒。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无菌观念以及无菌意识要强,对于污染及怀疑污染的物品及器械不能再次使用。

2.4手术的物品管理在手术室内的一次性无菌物品应定期进行查对有效期、灭菌日期和包装是否完好等,如有疑义的应及时进行处理。针对手术后的医疗废物要严格按照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手术器械应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对不能使用高压灭菌的物品,采取低温等离子进行灭菌,使用前注意观察无菌包的有效期、潮湿、破损现象。

3总结

手术室应严格制定规范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都应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能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能有效的提高手术质量。经过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人员培训、操作流程的规范、加强物品管理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控制手术室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特别重要,它不仅体现在手术过程中,而且贯穿于手术室的一系列工作环节中,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将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手术室管理,提高工作质量,防止工作中的失误,才能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本文将手术中易出现的护理差错原因及其对策介绍如下:

1原因分析

1.1 核对患者有误手术患者在术前紧张或应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加之工作中未认真执行接送病人查对制度,易发生接错患者或放错手术间。

1.2 安置不当巡回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安置方法,手术中易导致压疮、神经牵拉受压麻痹等。

1.3 消毒灭菌不严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操作不严等都是引起患者术中、术后感染的重要因素。

1.4 清点物品有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导致手术器械、敷料清点不清,浪费手术时间甚至造成物品遗留创口、体腔内。

1.5 用药输血有误手术中用药通常都是口头医嘱,如果没有严格执行用药、输血查对制度,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6 器械准备不全器械护士对手术器械尤其是一些特殊手术器械不够熟悉;手术器械陈旧,性能不佳等都会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1.7 仪器使用不当巡回护士对仪器的正确操作不够熟练,术前没有对所需的仪器设备开机检查,致使术中故障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

1.8 标本存放不当没有严格执行标本的管理制度,造成标本混淆、丢失,延误诊断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1.9 全麻恢复期护理不当全麻恢复期患者烦躁不安;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疲乏、精神放松,此时易发生坠床、引流管拔出、输液管脱出等意外情况。

2 对策

2.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巡回护士接患者时,要按照手术通知单认真核对患者的科室、姓名、性别、病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将患者送到指定的手术间。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应按照病历再次核对以上各项,并填写核对表。

2.2 掌握正确的安置方法安置时应遵循安全、舒适、保持呼吸循环功能、充分暴露手术野等原则:肢体不可过度外展、屈曲,约束带不宜过紧,身体的着床支点避开神经走行部位,在骨隆突处垫以泡沫垫或棉垫,枕部加垫头圈。

2.3 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

2.3.1 加强空气消毒监控 每日清晨由夜班护士术前半小时开启层流空气净化系统;凡进入层流手术间的人员必须经过风淋通道,吹去身上的灰尘;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数,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以减少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数。[1]

2.3.2 加强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 手术器械包、敷料、等一律采用高压灭菌;对一些特殊器械如胸腔镜、腹腔镜、膀胱镜、阴道镜等,采用戊二醛熏蒸消毒24小时;对一些小器械包可在手术室内的小型蒸汽炉高压灭菌。

2.3.3 加强对医生、进修生、实习生无菌操作的监督 从洗手、皮肤消毒到整个手术过程,层层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 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手术开始前,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共同核对器械、纱布、缝针等,并准确记录于手术器械敷料清点单上。器械护士要保持手术区周围整齐有序,手术过程中所增减的器械、敷料,交接要清楚,必须要两人核对,并及时准确记录。凡手术台上掉下的纱布、纱垫、器械、缝针等,巡回护士及时捡起,放在固定地点。因手术时间过长或其它原因需要更换人员时,要当面清点、核对无误后方可离开。其他人员不得随意拿取添加物品,手术未结束时,任何物品不得拿离手术间。关闭体腔及深部组织前后,均应再次清点,并与术前记录认真核对。

2.5 严格执行用药、输血查对制度术中使用任何药物都应该认真核对药名、剂量、用法以及有效期。尤其是执行口头医嘱用药时,应复诵一遍,并告知麻醉医师及时记录。用过的空药瓶应保留到手术结束方可丢弃。输血时必须由两人共同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和保存期并签名。输血后的血袋保存24h后方可处理。

2.6 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科室新进的手术器械,手术室护士必须专门培训以尽快掌握其性能及使用方法;器械护士应提前上台,检查器械是否齐全、性能是否完好;对一些多轴节器械如胸腔牵开器、框架式拉钩、吻合器、缝合器等,应特别注意检查螺丝是否松动或脱落,以防手术过程中遗留体腔。

2.7 加强仪器的使用和管理目前高频电刀已普遍应用于手术中,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完好,负极板应平整置于肌肉丰富、毛发稀少处,应完全接触皮肤。皮肤不应接触金属部位,以防发生旁路电灼伤。酒精消毒后应待其挥发或擦干后方能使用电刀,否则酒精燃烧易灼伤皮肤。[2]

2.8 严格执行标本管理制度病理标本的妥善管理、正确的病理结果决定患者进一步治疗与否及预后。一般病理检查标本术后由器械护士亲手交给手术医生,贴好标签并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和已填好的病理检查申请单交专人送病理科。若标本须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巡回护士将标本放入标本袋内,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姓名、住院号、标本名称、部位,填好病检单,让家属过目后由专人送病理科。

2.9 加强全麻恢复期护理全麻患者清醒前,巡回护士应适当约束四肢;护送回病室途中,应上好防护栏,以防发生坠床、引流管拔出、输液管脱出等意外情况。

总之,通过对手术室工作中易出现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只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增强责任心、提高法律意识,才能减少乃至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切实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48.

第6篇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缺陷,防范

手术室是医院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时间长,因此护理工作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菊科造成严重后果[1-2]。护理安全是指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及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及机体上的伤害[3]。防范护理缺陷是护理安全的重要组成,是护理质量的直接体现。现总结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发生的护理缺陷情况,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及人员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手术室常见的护理缺陷情况

1.1 护理缺陷容易发生的环节 ①患者接送失误。患者术前已使用镇静剂,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护士术前访视不到位,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②手术部位错误。多见于对称性器官手术。③器械准备不全。准备器械与所进行手术不相符,性能不佳或损坏。未即使调试仪器,发生临时故障等。④负极板放置位置不正确,乙醇未完全蒸发干时使用电刀,造成烧灼伤。⑤输血输液查对失误,药片标签不清,造成误用。⑥手术标本保存不当,损坏或丢失。⑦术中物品清点错误,物品记录不及时,发生器械遗留体腔。⑧护送不当。护送途中患者坠落,各种管道脱落及患者影像片,衣物等遗失。

1.2 护理缺陷容易发生的关键人群 ①新进手术室的人群。主要包括实习生、进修生、新入职人员。这些人员需要一点的时间及相应的培训,方可熟悉手术室的工作环境和流程。如果不能顺利转换角色,将是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1,3]。②专业技能及责任心缺乏人员。这些人员对待工作不认真或者工作中出现失误。③性格怪异或情绪化人员。这些人员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化状态容易造成精力不集中,工作不严谨,从何导致护理缺陷的发生。

2 手术室护理缺陷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压力大,工作繁重,休息差 由于护理工作的不规律特征,护士经常加班及值夜班,很容易造成精力及体力的严重下降,影响了正常技术的发挥,体现在手术过程中配合不佳,护理缺陷情况频发[4]。

2.2 专业技能欠缺 有些护理人员对正确的操作规程及相关仪器的使用不熟悉,手术过程中表现出不能应对手术的需要,手忙脚乱,出现护理缺陷情况。

2.3 责任心缺乏 爱岗敬业精神不够,工作作风不严谨,无菌观念淡薄,不按照规章制度操作。

2.4 管理方面 规章制度不健全,制度不能严格落实,手术室管理经验及知识贫乏都是造成护理缺陷情况发生的原因。

3 手术室护理缺陷防范措施

3.1 术前防范

3.1.1 重视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应在术前1天阅读患者病历,有目的的访视。告知患者手术的一些注意事项,并妥善安慰患者紧张情绪。

3.1.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接患者时做到三查七对,即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及部位、诊断、麻醉方式等[5],防止错接患者。并在手术前、麻醉前再次核对。

3.2 术中防范

3.2.1 妥善摆放手术 手术的安置要符合手术的要求,做到“正确、舒适、安全”三原则。注意防止血管、肌肉、神经的压迫损伤。

3.2.2 正确使用电刀 使用前先调试电刀主机,检查功能是否良好。负极板的黏贴位置要正确,面积要合适。避免患者身体部位接触金属物,术中应经常查看,防止负极板脱落,移位等,造成患者灼伤。

3.2.3 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 巡回护士及器械护士硬认真清点记录敷料、手术器械等物品,防止异物遗留患者体腔内。

3.3 术后防范

3.3.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 由于麻醉作用,手术结束后患者并未完全清醒,手术切口疼痛及各种插管的不适容易引起患者躁动,护士应保护好患者,防止输液管道及插管的脱落。

3.3.2 安全转运患者 正确搬运患者,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出入手术室时检查推车性能,拉上床挡,防止患者坠落。嘱患者把手放在身体的两侧,不要握床档。患者躺在担架车的正中,防止头或脚露出车端,被子要将脚盖住。推车速度适中,动作轻、稳,尤其老年患者要注意减慢车速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免晕车。

3.4 人员管理

3.4.1 规范医护人员的语言 手术进行中,医护人员避免谈论与治疗无关话题,不得在手术间大声谈笑,喧哗或随意谈论患者的病情与隐私。取得患者信任,减少误会。

3.4.2 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 鼓励支持护士定期学习,举办各类培训班,选拔业务骨干外出交流等,使每位护士都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4.3 高度重视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人群 对新进人员要做好入科培训,在带教中详细解释各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使其尽快转变角色,在思想上加强防范意识。对有情绪人员要关心爱护,及时沟通,消除不良情绪,耐心解释,化解矛盾。严格管理专业技能及责任心缺乏人员,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上级主管人员应在关键环节注重质控,必要时可协助其完成工作,帮助其尽快提高。

4 小 结

总之,防范手术室护理缺陷情况的发生是护理安全的重中之重,对患者的生命及预后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只有如此,才能为手术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丽茹.“手术室护理缺陷分析及防范对策.”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53-55.

[2] 胡春凤.“手术室安全护理的防范对策.”慢性病学杂志,2010(04):379-380.

[3] 李丽明,赵嫣霞,等.“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全科护理,2010(32):2980-2981.

第7篇

面对手术患者难免会有恐惧心理。为了使手术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目前,各大医院对接受手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60例手术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舒适护理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舒适护理组30例患者,年龄22~46岁,常规护理组30例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30.25±10.47)岁,普外科手术患者12例,口腔手术8例,骨科手术患者10例。舒适护理组,年龄22~45岁,平均(30.65±10.58)岁,普外科手术患者9例,口腔手术10例,骨科手术患者11例。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给予30例患者常规护理治疗,既包括日常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护理、保持病房舒适环境护理、勤加给患者清除分泌物护理等。

1.2.2舒适护理组 具体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护理方法。

心理舒适护理:手术前患者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为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工作,心理护理必不可少,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并让患者明白良好的心理状况对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自觉保持放松的情绪[1]。

生理护理:当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面对医疗器械常常会产生恐惧感。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要快速建立输液通道,患者嘴唇比较容易干,结合患者手术情况,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湿棉签帮患者轻轻擦拭嘴唇,避免嘴唇干燥[2]。

手术过程中的舒适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除了要有精炼的技术之外,还要做到动作轻柔,必要时询问患者哪里不舒服,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处理[3]。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等运动,有效减轻疼痛感。

1.3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完成手术之后,进行疼痛程度比较,并采用VAS将疼痛分级,分为无疼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以及极度疼痛,以4~0分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12.0,计量资料主要是使用(x±s)表示,组间对比则通过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则以P

2 结果

3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83.33%,另外30例舒适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为93.33%,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在SAS、SDS评分上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第8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手术患者;心理护理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应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和掌握各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社会背景以及情感状态等基本资料[1]。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这对于实施手术治疗以及早日康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为18-75岁,平均年龄为46.5岁。本组患者中有31例患者为工人,占38.8%;23例患者为农民,占28.7%;17例患者为知识分子21.3,占%;9例患者为干部,占11.2%。所有患者均属于大型择期手术和中型择期手术,30例患者为普外科,占37.5%;21例患者为妇产科,占26.3%;18例患者为泌尿科,占22.5%;11例患者为骨科,占13.7%。40例性格为外向开朗者,占50%;34例性格为内向懦弱者,占42.5%;6例性格为不典型倾向者,占7.5%。

1.2分级与评分方法①没有显著忧虑、高睡眠质量、食欲强,进入手术室后状态佳,脉搏和血压没有明显波动,积极配合麻醉与手术实施者为0级,积0分。②出现忧虑情况,但睡眠和食欲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进入手术室后稍感不安,但迅速恢复平静;检测血压上升≤3kPa,而脉搏加快≤20次/min;主动配合麻醉与手术实施者为Ⅰ级,积1分。③出现严重忧虑状况,并对睡眠和食欲造成了一定影响;进入手术室后明显不安,检测血压上升4kPa左右,脉搏则加快20-30次/min;30分钟后可以完全平静下来主动配合麻醉与手术实施者为Ⅱ级,积5分。④出现烦躁、郁闷、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和食欲;进入手术室后无法配合手术治疗,检测血压上升5kPa,脉搏加快超出30次/min;术前30分钟后仍无法平静者为Ⅲ级,积10分。

2结果

由于本组患者均属于择期手术患者,所以在手术实施前的1个星期都已经预先知道了手术决定。因此,心理护理实施前的分级与评分工作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在近距离接触患者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每个分级进行综合评分后,依照最高项目决定级别次序,而评分则继续累计。实施心理护理工作后,对每个分级采取的有效评分是指护理人员预先进入到病房,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然后按照患者在手术室内的表现对分级进行评分,相互结合后取最高项目决定分级次序,而评分继续累计。本组患者的实际心理分级如表1所示,评分结果如表2所示。

3结论

3.1手术实施前的心理护理实施手术前,医护人员应按照有关要求对手术患者做一系列详细的心理评估,并在评估过程中收集好手术患者的所有心理信息,还要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的实际病况,表明实施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早日康复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若患者的手术为大型手术,护理人员应尽早让患者全面了解自身患病情况以及实施手术治疗的具体事项,以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3.2手术过程中的心理护理进入手术室的患者,因为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所以会出现恐惧、焦躁、不安等各种负面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从旁照顾患者需要。如果患者提出的要求无法满足,护理人员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告知患者原因,不得以粗暴的态度予以拒绝。手术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更不能讨论与患者病情有关的话题。

3.3手术完成后的心理护理手术顺利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将患者安全的移送到病房,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医护人员可向患者说明经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也就是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已脱离了危险状态。此外,还要提醒患者手术结束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感,只要适当休息后,就可快速痊愈,恢复身体健康[3]。

总而言之,对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按照患者的病况制定出与之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除了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外,还可以使其早日恢复健康,为手术室实施心理护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郭艳玲.浅谈手术室术中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07):617-618.

第9篇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手术护理;麻醉;维持期;复苏期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153-02

每一个手术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都依赖于麻醉医师与手术室护士的治疗和护理。虽然目前麻醉技术和理论以及物的不断更新,加之各种新型的麻醉机和多参数监护仪都被广泛的临床使用,也使的临床麻醉工作更为安全,但是麻醉操作仍然是治疗中比较危险的手段,会针对患者的各项生理功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干扰,这就需要患者保持较好的与稳定积极的精神状态,以避免意外的损伤的发生[2]。该研究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进行治疗的1 425例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师在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工作及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共 1 425 例,其中,女性患者为562例,男性患者为863例,年龄最小的5个月,年量最大的92岁,平均年龄为49岁。进行椎管内麻醉的共740例,进行全身麻醉的共523例,局部麻醉的共162例。

2 麻醉前心理护理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患者密切配合麻醉师和手术医师以及手术室的护士顺利地完成手术治疗,除了急诊以外,在进行手术前1 d,护理人员应当和麻醉师一起探望患者,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历,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认真地向患者阐明关于麻醉的具体配合方法和重要性,尽量减轻或者消除患者对于麻醉与手术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以便于更好的进行手术配合。因为患者对于麻醉知识认识的不足,病人非常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和情绪低落,甚至会悲观失望,出现治疗信心缺乏等比较消极的心理变化,所以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作为护理人员,应当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充分理解病人的痛苦,要积极给予其精神上的安慰,协助病人建立疾病治愈的信心,以便于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 麻醉期的护理配合

3.1 诱导期的护理配合

适宜的湿度和温度非常有利于维持患者保持的正常体温。在手术环境上,护士要对室温进行适当的调节,室温应当调节到22~24°之间,湿度应当保持在 50%左右。另外,要严格地执行患者核对制度,护士应当认真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和年龄,以及手术的名称与部位等,认真检查麻醉前准备使用的药物以及患者的各种皮试结果等等。在此基础上,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具体要根据手术的部位而定,若是上肢手术应当选择下肢,若是下肢应当选上肢,必须避开瘫痪或者存在损伤的肢体。对于胸腹部手术患者,护士应当选择周围静脉进行穿刺,另外要首选左上肢。由于左上肢静脉回心较快,且静脉瓣比较少,不容易受到外周环境的影响[2]。但是如果患者伴有锁骨骨折或者腔静脉压迫时,就不宜选择上肢建立静脉通道。若是大型的综合性的外伤或者是失血性休克,进行周围静脉穿刺出现困难者,可以选取颈外静脉。对于血管有损伤患者,护士应当更加谨慎地选择穿刺血管方式。

在麻醉选择上,在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时侯,护士要协助病人采取侧卧位姿势,让患者背部和床面平齐,保持脊柱极度朝前弯曲,让棘突间隙微微张开,避免出现前俯或者后倾,护士要固定患者的头颈与四肢,以便于穿刺[3]。在穿刺成功以后,应当进行导管的固定,避免发生弯曲和脱出。在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的时候,护士应当帮助取下患者的假牙。并松开衣领与裤带,女性患者要取下发饰并且戴好帽子。护士要固定好患者肢体,避免出现用药以后的躁动。并和麻醉师认真核对使用的药品, 协助患者辅助呼吸,在注射药物后,进行上腹部压迫,并传递麻醉器械进行气管导管的固定。对于手术,护士不应使患者肢体静脉受到压迫,不能影响到呼吸循环功能。若是俯卧位应当防止患者眼球受到挤压,要使患者胸腹悬空,若是侧卧位,则要防止臂丛神经受到压迫。固定手臂时要防止过度的牵拉,如果出现异常则要积极地配合抢救。

3.2 维持期的护理配合

护士要熟悉手术的麻醉方式与各类物性能及使用计量,只有这样才能在配合麻醉的时侯做到心中有数, 要协助麻醉师准备好麻醉用药和氧气与吸引管以及各类种监 测设备等。护士要保证输液通畅,配合合理用药,准确把握合适的输液剂量与种类。在对患者进行输血输液和用药的过程当中,必须坚决执行查对制度。护士要密切注意患者血压、心率、呼吸、尿量和输液输血的身体反应,并有针对性地帮助麻醉师处理相关工作。如果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地通知麻醉医生并且协助进行处理。

3.3 复苏期的护理配合

护士在椎管内麻醉手术完成时,应当协助麻醉师拔出留置的导管拔出或者进行更好的固定。这个时期是患者麻醉以后最重要的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作为手术室护士,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症状。护士在搬动患者身体时动作应当轻巧,以防患者突然出现变化,从而出现血液动力的突然改变,造成患者血压出现下降[4]。结束时应当先放下患者一侧肢体,如果没有血压的变化时,在间隔 3~5 min以后放下另一侧的肢体。为防止患者出现尿潴留,护士要确保患者循环系统的稳定并要进行严格监测,注意是否存在膀胱充盈,并想办法为患者进行排尿或者导尿处理。在窒息危险的防范方面,如果患者出现呕吐现象,护士要及时地把床头摇低,协助其尽快地吸出或者清除呕吐物,以防出现误吸。护士在全麻拔管的时侯,应当协助把病人的气管与口腔里的分泌物吸干净,使用的吸管直径应当大小合适[5]。另外,在患者麻醉复苏期,患者在苏醒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护士在这时特别要注意患者出现坠床现象,应当加固床栏,并固定患者的肢体。

3.4 协助麻醉师和手术医生把患者送到病房区。

协助手术护士和麻醉师把患到移至推车,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等到患者清醒和呼吸血压及循环稳定以后,再把患者送到病房内,然后向值班护士进行交接班,如果是有创伤性的监测,护士应当备齐各类特殊物品,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并及时对并发症进行处理。

4 结果

经过以上麻醉医师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1 000例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成功地实施了手术,没有一例产生麻醉意外情况。

5 讨论

要使患者麻醉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并取得十分满意的麻醉效果,除了要求麻醉医生有熟练地技术操作以外, 还要获得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该研究组患者在护士和麻醉师工作者的协作配合下,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协助,手术患者得到了顺利安全的手术,无一例产生麻醉意外情况,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对于麻醉患者及其家属来说,保证生命安全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因此,强化麻醉过程中的护理配合, 对于保障患者麻醉及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做为手术室护士, 不但应较好地协助麻醉医生顺利地完成手术,还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的应急能力以及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和麻醉师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积极地预防与处理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努力提高麻醉操作的安全性,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 护士密切的护理配合能够提高麻醉的质量与安全,对于确保患者手术的成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25-126.

[2] 乔歌歌.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师的配合[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10): 952-953.

[3] 宋玉婷.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师之间的配合[J].中外医学研究,2011,9(8).16.

[4] 高波.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师的配合[J].咸宁医学院院报(医学版),2007, 2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