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8 01:29:56
导语:在规划馆考察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岛咖啡,一个具有东方韵味的咖啡品牌,2003年诞生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著名城市苏州。在这个文化底蕴十分厚重的地方,新岛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科学化的咖啡馆连锁经营体系,利用世界咖啡业发展的经验,以现代科技成果创办企业,崇尚研究创新,坚持共同发展,为求达到与全体加盟者共繁荣为永续经营的目的。
新岛咖啡不仅有风味独特的各式饮品,而且有中西方多种精致的点心和商务套餐。新岛咖啡装潢舒适、优雅,服务亲和、体贴,营造悠然的休闲生活时空,格调非凡,注重给予顾客环境体验。商务功能和免费宽带网络接入,是以咖啡馆的名义附加给顾客的便捷服务,也是新岛咖啡适应时展的商务咖啡理念的诠释之一。
新岛咖啡塑造了办公室与家之间的美好空间。休闲、用餐、洽商、移动办公,在新岛,心动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
意境香醇,品味人生!自成为苏州国际旅游节和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唯一指定咖啡后,新岛咖啡又被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指定为唯一的咖啡、茶点合作机构,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表扬和高度评价,也赢得国际友人一致的好评。
新岛,是根植于辉煌而瑰丽的东方文明里的中国咖啡品牌,香醇中更有情义。追求合理,注重创新,每一家分号的登场,都是一个区域格调的提升,在全国,新岛已拥有四十余家连锁咖啡馆。
品牌,是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也是诚信与合理治业态度的回报;新岛将以接受加盟的形式,发展品牌连锁。为便于加盟商分享品牌的价值以及经营管理的经验,新岛公司投入巨资创建加盟中心,提供完善的技术辅导,帮助加盟商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创未来,获取成功。同时开辟3000平方米,建成集管理、研发、物流、品牌事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公司总部。
新岛咖啡,正已腾飞的速度健康地发展。热忱欢迎有志趣者加盟,轻松创业,快乐赚钱!
加盟新岛
一、 开业前规划准备,包括指导证照等手续的办理:
1、完整的市场考察报告:从潜在消费分析、门店规划、营业点周边消费水平、市场竞争状况作科学评估,预测开业后的经营情况;
2、代训专业咖啡馆从业人员:新岛培训部建设有教学吧台、理论教室、学员餐厅宿舍一体化的综合设施,为加盟者培训出称职的各类员工;
3、统一的门店装潢设计:保证统一的新岛咖啡环境格调,合理利用内部空间,装饰出一级品位的经营环境。
二、 经营期间的指导协助,解除合作伙伴的后顾之忧:
1、 提供科学的营业管理模式,保证经营的有序,以及工作的高效;
2、 共享总部的新产品研发成果,鼎力支持加盟商的经营发展;
第一,创设环境熏陶人。良好的环境是无声的语言,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进修学校从显性的文化建设做起,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环境熏陶感染教师。
几年里,小到外墙粉刷的颜色,电线行走的路径,大到校门外型设计与颜色选择,校领导班子都是精心规划设计。学校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建起了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对教学楼、培训楼、信息楼进行了整体文化设计:对校园进行了整体修缮与美化。学校还对图书馆、阅览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了荣誉室、退休教师活动室:为教师更换了办公桌椅、电脑,空调。配备了文件柜。学校以抗震加固为契机,以人为本,整体考虑,挖掘内潜,对教职工办公条件、培训环境进行全面改善,调整了办公室,改建了不同风格、不同用途、面积大小不一的活动教室12个,并重新整修报告厅,更新培训教室多媒体设备。这些举措使办公环境更加整洁明亮,培训教室更加多元化。培训环境更加人文化。
第二,完善制度规范人。教师进修学校原有《学校管理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为1989年编写,使用十几年。在依章、依规管理学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手册》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加以完善。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学校经过多次研讨,历时10个月,几易其稿,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对《手册》进行了增、删、改、合的工作。新的《学校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办学理念、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党建工作、工会、共青团等共计164篇,约16万字。《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使进修学校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每一位教职工在规范与秩序的轨道上愉快前行。
第三,主流声音引领人。一个国家要有主流声音,这样百姓才会有方向。一个单位同样要有主流声音。只是这一声音不能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发出的,它应是班子成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上下反复磋商,取得多数教职工认可的言辞。也就是季苹教授说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实践证明,适当的主流声音会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人的发展。因此主流声音也是一种学校文化。下面这些内容就是进修学校在不同时期针对教职工实际的一些主流声音。教研员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处理好四种关系,要处理好“厚积”与“薄发”的关系,要处理好常规工作与创新思路的关系。要处理好研究与指导、服务的关系,要处理好教研员个人发展与促进教师发展的关系。研训一体,减量增效。向研究要质量,向精细化的管理要质量。学会生活,快乐生活,生活出点情趣;认真研究,善于研究,研究出点东西;踏实做事,善于做事,做出点高质量的事。
第四,读书学习提升人。现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几年来,进修学校陆续开展了教职工“我读书、我思考、我成长”征文和演讲活动,“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读书沙龙活动,“学哲学、用哲学”主题读书交流活动。配合每个读书主题,学校为每位教师统一配备精读书目一至两本。如《于丹讲论语》《细节决定成败》《学哲学、用哲学》《演讲的艺术》等。学校还固定每周一为读书学习自修日。今年,学校又与“91阅读网”——中国教育类期刊、报纸与图书电子阅读专业网合作。建设了数字阅读馆。每位教师可通过网络终端在线阅读教育类期刊、图书、报纸、资讯等2000余种、数万册。满足教师前瞻性、大容量、个性化阅读需求,尽享诗意阅读和专业学习的快乐。
第五,发展评价激励人。为进一步践行学校办学理念,唤起教师主动发展意识,进修学校精心编制了《教职工发展手册》(以下简称《发展手册》)下发给每位教职工。《发展手册》中除常规工作量化表格外,还设计了“本人现状分析与发展目标”、“精彩书摘”、“考察报告”、“发展足迹”等栏目。要求每位教职工认真、及时填写,学校定期组织展示交流活动。学校鼓励大家“走好人生每一步,填好《发展手册》每一页”。《发展手册》虽然简单,却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随时警示、鞭策教职工不断前行。
第六,技能竞赛历练人。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岗位技能水平,更好地为基层学校发展服务,学校开展了教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与展示交流系列活动,目前为止已完成六期。主题分别是:教研人讲教研,培训人说培训,服务人话服务f重在谈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我是这样工作的(讲自己工作中的鲜活案例):即兴命题讲话(把所想所做得体地表达出来,重在培养说话能力);继续教育课程设计(培养研修人员承担一门专业课的讲授这一基本素质):调研报告撰写(倡导调查研究,重在培养写的能力);“十二五”教职工自我规划(重在培养自我设计意识,促进教职工积极主动发展)。
我们对每个活动都本着“全员参加,注重过程,交流展示,促进提高,历练队伍”的原则,分为活动设计、交流展示、反思提升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学年。每次活动还打破部门界限,根据学科分组,旨在促进部门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七,考察交流拓展人。为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文化资源,提升培训者的人文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每年暑期,进修学校本着个人自愿的原则,采取个人负担费用、学校适当补贴的形式组织教职工分赴、陕西、山东、云南等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亲近自然,感悟文化。陶冶情操。每年组织班子和骨干教师走进东北师大、华东师大等著名高校进行专题培训与交流。每次活动的突出特点是把学习培训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相结合,主题突出,专业性强,受益面广。所有参加培训的人都完成了考察报告。并在校内进行了交流。除集体组织外,创造条件支持教职工参加教科院、教育学院、教育学会等学术机构及高等院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赛课、交流研讨、学术年会等。
第八,身心健康涵养人。“十一五”期间学校持续开展“身心健康工程”,在校内普及集体舞、健身操,倡导职工积极锻炼身体。学校要求每人每天锻炼一小时,并投入必要经费用于租用运动场地补助。学校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加锻炼,还专门购买了运动衣、运动鞋,并且每年定期为教职工体检。
进修学校十分关注教职工心理健康。学校每个月组织身心健康知识讲座,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完善自我。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各自不同职能,多渠道、多方式开展职工思想教育。充分发挥电子屏、文化长廊、楼道字画、橱窗、网站、校内各种集会等舆论媒体的作用,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家学会系统思考、多角度思考,涵养自己阳光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以上这些举措,是进修学校几年来围绕教职工素质提高,围绕人的发展所作的一些培训者培训。实践证明,这些培训对促进教师的发展成效显著。而进修学校教师的发展又为全区教育系统重点业务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四项主要工作
在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务,完成协议引进项目5个,协议引资总额5.9亿;竣工投产项目1个,引资额5000万元的同时,全力推进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规划龙头作用得以增强。
20**年以来,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快速推进,规划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一是计划引导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职能充分发挥。2007年底,我局即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发展需求,超前启动了《20**年度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编制工作。《计划》将规划愿景细化为具体项目,实现了城乡规划战略意图的贯彻,避免了项目实施的盲目和无序。二是规划引导城乡科学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围绕高质量实现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20**年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及研究计划》,同时,我局又下发了《20**年县城及村镇规划工作要点》,对全市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目前,中心城市21项规划编制任务中,部分规划编制因总体规划修编暂缓,其余18个项目均已编制完成或正在调整完善;各县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快速推进。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基本实现。三是政策引导城市产业发展职能充分发挥。年初即起草并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明确市区高层建筑重点发展区域的通知》,以此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档次和品位。围绕进一步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于10月初起草了《关于促进中心城市房地产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规定》。《政策规定》实施以来,市区商品房销售量迅速提升;大润发超市、国泰广场、XX一百三家大型商贸设施开业。四是挂钩引导新农村建设职能充分发挥。大力开展乡镇和村庄规划调研,编制并印发了《XX市农村集中居住点规划实施分类指导目录》,提出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意见。同时,全力抓好全市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规划指导和服务工作,开展了对15个康居示范试点村的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把关审查工作,提升了示范点建设质量和建筑品位。目前,全市已完成252个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在规划的指导下,全市康居示范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快速推进。
2、改革创新工作取得突破。
20**年初,提出“致力创新突破”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工作力度,推动城乡规划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此,我们印发了《XX市规划局20**年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对年度改革创新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在《方案》的指导下,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围绕精心精细服务,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制定下发了《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等四项制度,使规划行政许可工作方面更便民、更利民、更符合发展需求;围绕规范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规划设计招投标及规划市场管理创新,出台了《XX市规划编制项目招投标暂行管理办法》、《XX市城市规划设计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围绕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启动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总体框架编制,2.4平方公里的三维虚拟城市演示系统、元数据管理系统等三大基础平台建设,8555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400平方公里航测影像图和市区113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正加速推进,地下管线数据普查工作即将开展。围绕提升测绘院发展水平,拟定了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从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方面明确了改革目标,测绘院年内即将实现资质升级。围绕促进规划院科学发展,帮助企业多方开拓市场,强化内部规范性管理系统建设,确保了规划院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建设的齐头并进。预计20**年度该院合同总收入将达到1200万元,比改革前的20**年增加3倍。
3、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年我承担了多项重点工程牵头推进任务,经过精心组织,严格督查,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XX1897及东大街项目:完成项目三套规划方案及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积极联系,多方出击,项目合作开发单位基本确定,项目将择机启动。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制定了市区百栋高层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年内已建、在建高层建筑80栋的工作目标,并通过政策引导、督促检查、现场观摩等形式,大力推进工程进度。目前,市区已建、在建高层建筑已达到105栋,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安居工程:精心组织各片区和相关主管部门,加速推进市区蓝领公寓、拆迁安置房、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建设。目前,市区经济适用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17.3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15万平方米)的115.3%;蓝领公寓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23.02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21.6万平方米)的1**.6%;拆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39.6万平方米,占目标任务(37万平方米)的110.8%。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雪枫公园:积极配合公园管理单位,高标准推进公园维护和后续管理工作,积极服务好公园配套用地开发项目建设,科学严谨地组织好公园决算审计工作,确保公园建设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还积极协助市水务局完成大运河水利博物馆选址,并积极做好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了XX商检、海关大楼、古黄河滨水核心区、明城墙遗址保护等市政府实事项目规划服务工作,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4、和谐团队创建效果显著。
在全力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狠抓规划干部队伍建设,和谐团队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强化服务创新,行风建设深入推进。围绕政(行)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工作措施,重点围绕创新服务理念,出台了《XX市规划局免费规划报建服务实施办法》、《市规划局特别快车绿色通道服务制度》等四项规范规划行政服务工作的新机制、新制度,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上半年全市民主评议政(行)风活动中,我局在15个行政执法单位中排名第五,局市政规划处在热点岗位评议中排名第二。我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多次获得“流动红旗窗口”和“十佳窗口”表彰。二是强化和谐发展,争先创优扎实开展。围绕打造和谐社会、和谐规划的工作目标,以扶贫、双拥、等工作为着力点,以竞争考核为抓手,全力推进争先创优工作。扶贫工作中,以确立发展规划、培育致富产业、实施实事帮扶和帮扶困难户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实施四大帮扶工程(规划帮扶、科技帮扶、实事帮扶、贫困户帮扶),已完成扶贫工作投入12万余元,较好地实现了扶贫工作目标;双拥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与驻宿广大官兵的联系沟通,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工作中,以解决群众的困难为出发点,坚持做到“有登记、有交办、有责任人、有处理、有结果、有监督”等“六个有”,充分发挥规划的协调和引导职能,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处理问题,并通过采取回访、下访、约访等有效形式,深层次推进问题处理,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三是强化竞争考核,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全面引入竞争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干部职工的创业热情和创优激情。完成了局机关中层干部轮岗工作,促进了业务工作交流,激发了干部职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热情;完成了部分分局局长助理公推公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队伍梯队建设,使一部分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得到充分调动;实施了部分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公开招聘,引入了一批专业型年青人才,使得干部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理论学习和廉政建设
1、理论学习
坚持将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确保做到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与时俱进。坚持做到“自学与制度化学习紧密结合”、“学习与交流紧密结合”,在认真抓好规划专业理论和管理知识自学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委中心组学习活动,全面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了市规划局制度化学习机制,组织开展了党组中心组学习、办公会学法、菜单式学习等多种长期性、制度性、刚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还坚持学以致用,加强调查研究,先后完成了《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考察报告》、《桂林“两江四湖”考察报告》、《增强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问题研究》等多篇论文,并先后两次在市委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班上就自身学习成果及工作体会作了讲座。
2、廉政建设
始终坚持“两手抓”,积极履行“一岗双责”,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先后组织制定了《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办法》、《XX市规划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进行了全面调整完善,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制落实机制和具体措施;在教育学习方面,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解放思想能形成,推动落实好快干”大讨论活动、到洪泽湖农场接受警示教育活动和市规划系统反腐倡廉专项警示教育活动,经常组织各种案例教育,做到警钟常鸣,确保全局干部队伍不出问题;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以廉政文化进机关、进行业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出台了《关于在全局领导干部中开展“读廉文、思廉政”廉文荐读活动的意见》,编制印发了11期廉文,供干部职工学习;在加强干部廉政建设方面,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开展了公开述职述廉活动,并先后组织召开了两次党组中心组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干部廉洁自律管理工作;在落实纪检监察机构派驻统一管理方面,自觉接受监督并着力加强干部选拔任用、资金运行、国有资产运营、党务与政务公开、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等六个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监督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本人也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有关规定,坚持做到胸襟坦荡,对组织、对领导从不隐瞒个人任何问题。
一、当前我国渔港建设面临的问题
1.港口布局密度低。我国是海洋气象灾害受灾严重的国家之一,沿海海港受到台风、寒潮、热带风暴等六百二十多个气象灾害的影响,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由于我国船多港少,八成以上为天然形成的港湾,缺乏避风设施,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虽然国家一直重视渔港建设的发展,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但是由于港口港口基本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建设的水平还是不高,加上港口数量和规模的限制、港口选址只能选在天然风浪较大的地方,虽然新建的渔港一定的防浪能力,但是由于防风建设欠缺,大部分都不能满足渔船避风要求。
2.渔港的规划方面以及建设标准、使用功能单一。对于渔港的中长期发展没有很好的进行规划,改扩渔港的总体规划一般很难得到政府的批准,因此就导致了渔港的布局和港址以及使用功能 不断的变化。国家投入建设的一百三十三个沿海城市海港以及一级海港,而且投资的方向是针对于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海产品加工、休闲渔业、冷链物流等功能设施装备都是采用社会融资进行投资建设,由于投资环境不同,少数渔港同步配套设施,这样的形式严重制约着海港的多元化发展。
3.渔港水域污染严重。在已建设的港口中,由于生态意识薄弱,环保设计不到位,有些港口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有些水工建筑物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水体流通不畅,导致港口水循环系统不能正常的流通,水域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4.港口管理缺乏,立法工作滞后。近几年沿海经济快速的发展,海洋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强,海岸线资源紧张,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多部分的传统港湾被渔业所占,还有的湾口被交通桥梁封堵,使得渔船避风和停泊遭受威胁,资源经济化的开发与渔港用地产生矛盾,一些港址好的渔港被占或是废弃,导致了风浪台风等海洋气象灾害直接的侵袭。
二、未来港口建设的发展发向
1.港口建设的内容以休闲渔业为主,港口建设实施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提高港口外观视觉效果,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的不断提升,对于景观的外在美也更加的注重,提高港口景观的美观度,可以提升港口建设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来此观光。多元化的功能包括将景观性、亲水性等设施融入到港口建设中去,将人与海之间的联系更加的人性化,例如渔港可以设计海钓平台、观景台,或是将单调的路面设计成以海洋风格为主的铺面。在护岸地带设置亲水阶梯,或是将渔港天然材料作为地面装饰,将海洋自然景观与海港相互辉映、相互融合。
2.渔场、渔港、渔村之间就是上、中、下游的关系,渔业的萎缩会使得渔民出海减少,影响到渔村经济结构发热转变,应该将渔港和渔村纳入一体化建设中去,利用渔村自身文化的发展,吸引游客,提高渔港的利用功能。渔场要严格的按照休渔禁渔制度工作,禁止过度利用海洋资源。未来要做到“前港后村、以港兴村(镇)、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促进渔港建设的整体发展和良性循环。
3.整合与规划渔港周边的观光资源
(1)共同开发渔港周边海岸与景点资源渔港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由港区内的设施扩建或增建入手,然而港区周边的观光景点、社会文化资源、休闲活动由于不在港区内,且受渔港管理部门职权范围限制,大多数没有纳入整体规划的内容。若能整合理顺相关利益部门之间的关系,将渔港的多元化建设与渔港周边的观光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可将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由点到面,形成带状观光区域,以区域性的观光旅游为主题,吸引广大游客到渔港休闲观光。以宁波石浦中心渔港和江苏洋口中心渔港为例,石浦中心渔港除了本身具有丰富的旅游观光设施外,还把渔港与沿岸观光带、中国渔村老街、影视城、渔港古城、东门渔家乐进行串联整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观光旅游带,每年到港休闲参观的游客达到一百多万人次,不仅带动了石浦镇的繁荣与发展,也带动了石浦渔港的重生;江苏洋口中心渔港作为如东沿海开发的先行区,把渔港与船闸、金蛤岛温泉度假村、渔业休闲农庄、餐饮项目、沿海风力发电项目、海滨博物馆、海之韵公园、南通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海印寺景观休闲区等串联开发,擦亮了洋口的名片,成为渔港功能多元化发展的样板。
(2)传统渔业沉淀下来的渔业文化对于渔港建设和渔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节庆活动(开渔节、祭海等)、文化形态(吕四渔号)、生活形态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代表着我国渔村文化的精髓,在渔港建设过程中,利用渔村文化资源,打造别具一格的观光资源,不仅给渔民带来经济收入,促进渔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渔港多元化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因此,对于渔村的传统节庆等文化风俗要加以传承和继续。
4.加强渔港经营及管理
(1)作为管理部门,在进行港口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当地的渔民以及私人业主,听取群众意见,并且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港口工程建设中的阻碍,提高群众的支持率,使得港口多元化的建设满足群众的需求,多功能的设施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使得港口工程建设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港口自身建设的水平。
(2)在进行港口多元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加强港口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港口的建设与开发,带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随着游客观光数量的增加,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影响,不论是港口的水域还是港口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污染。港口管理部门要增加水污染处理设施、环保设施,提高港口的绿化水平,组织当地的渔民进行义务的劳动,或是形成责任划分区,负责港区的环境保护。
三、结语
港口的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建设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沿海经济的不断发展,港口建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港口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很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管理部门,再到港口工程的每个环节的负责部门,都在制约着港口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步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论从政府管理部门还是港口工程建设单位,要相互合作,互相扶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大改革力度,才能促进港口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龙.我国渔港工程学科发展报告[J].2000.
[2]栾曙光,周效国.多功能生态环保渔港建设构想[J].2004.
[3]肖放,孙海文.台湾地区渔港建设考察报告[J].2011.
一、基本情况:
考察期间,以巴西、智利如何利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解决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带来得环境保护工作、生态保护的问题为考察重点,先后访问了巴西环境保护部、巴西国家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相关部门及官员对来自于中国山东的环境保护考察团表示了热烈欢迎和周到的接待,并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流,提供了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府行动计划,专项环境保护项目规划在内的各类资料近20套(盘);参观访问了圣洛克市政府及环保局,并以城市化带来得环境问题,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工业污染与医用垃圾的处理技术等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同时了解了巴西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参观访问了**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位于里约市的会址,进一步了解了世界环发大会的宗旨和主要内容;考察了两国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医疗垃圾与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理、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森林保护现状。针对有机食品发展,先后考察了巴西、智利有机食品市场,并与巴西有机食品贸易公司进行了交流与合作的会谈,在此期间,中国住巴西商务领事参加了该交流,并表示出了进一步促进该公司与山东有机大蒜贸易企业的合作意向。
考察期间,在团长张凯局长的带领下,全体考察成员利用机场侯机、参观考察、房间座谈等时机与形式,先后多次进行总结、交流和谈体会,每到一地首先明确考察主题和任务,采取了“听、看、访、问”等形式,获得了大量关于生态、环境、有机食品发展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同时结合我省生态省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市建设以及有机食品发展目标进行了专题讨论和调研。
在考察期间,利用各种交流和访问机会,介绍了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现状和重大事件成为了华人和华侨的骄傲,成为当地人羡慕和询问的热门话题,同时重点对我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地方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的制定,特别是生态省建设,生态市建设,济南市、聊城市环保模范城创建以及烟台环保模范城群创建等举措以及我省有机食品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兴趣和注目。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法律法规的制定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实施法律、法规更重要
巴西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在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农业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大量出口、城市化速度过快等过程中引起政府和民众的重视中发展起来的,其环境法律、法规的体系也是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巴西的法律、法规以联邦立法与地方立法两级立法相结合,除具有法律法规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多样性强的特点,在注重农业、矿业带来得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历史背景下,更加重视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也越来越严格和法制化,例如制定和颁布了《环境犯罪法》(ENVIRONMENTALCRIMESLAW),对任何引起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灭绝,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将被罚款外,还将被诉逐法律程序,定为环境犯罪,同时对因超标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除受到经济重罚、勒令停产外,环境承担恢复生态原貌的责任,在巴西的《刑法》中,具有对公众、法人等量刑的具体条款。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召开,以及在会议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虽然不是巴西的环境法律法规,但是对巴西的环境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巴西环境保护的行动准则,影响巨大。
2、重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得社会和环境问题
巴西向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着力推进和加快城市化进程,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犯罪率和恶性犯罪率增多的现象,同时无业者和无居房者“开山建房,开山建城”,形成了巴西所特有的大片山岭、山区建成了穷人区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大量的山林和植被被破坏的现象。以圣堡罗市为例,警察着防弹背心、穷人区年年扩大、穷人城不断增加的社会现象和环境破坏现象尤为严重并且仍在持续。因此,加快城市化速率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控制,发展与科学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在科学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和兼顾社会和环境问题。
3、经济高速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4、发展有机食品,培育本国市场尤为重要
在考察中,先后多次考察了巴西、智利超级市场的有机食品专柜和市场,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巴西和智利的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税收优惠和减免有机食品进店费等措施,鼓励有机食品进入超市、鼓励超市设立有机食品专柜、鼓励消费者消费有机食品。
5、城市环境规划与建设中,体现了环境保护与以人为本的理念
巴西的城市建设中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环境保护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中“可渗透性铺装路面”处处可见,许多城市将绿化率纳入到地方法规内容予以约束,公交车网络密布、专用车道醒目,科学的调控交通信号管理,提高车辆平均速度和通行量,提倡和鼓励使用乙醇为燃料,提高燃油标号,减少尾气排放量,无障碍性路段和建筑,尊重妇女、儿童的行为。
三、建议:
1、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要认识到生态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要确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生态省的建设。
2、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依法行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执行好国家和省已经颁布和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加快环保立法的步伐,同时要加强和强调有法必依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为发展服务。
3、加强有机食品发展力度,使其成为生态省建设的亮点。围绕生态省建设,开展省、市区域性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编制,建设有机食品示范基地,推动我省有机食品发展。
出国考察报告(二)
一、日本韩国城市规划建设
日本城市规划立法较早,而且法制体系较为健全,法制观念已深入人心。基本规划的审查是由城市规划审查委员会来进行,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主要包括大学教授、市民代表、企业代表、律师等等,但政府部门人员不能参加审查。审查通过后,由市长签批通过,最后向市民公布,稍有变更又得重新进行调整,重新审议。在日本,城市开发从立项到动工,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一旦项目竣工,要对建筑物进行改造或者拆除,又需要一个复杂的论证过程,人为的因素很难改变现状。因此,很少有新建的大楼没过多少年就被爆破炸毁的现象发生。
日本城市化水平很高,沿高速路一路上你分不清楚哪是城市,哪是农村,到处是高楼、商场、饭店、自动售货机等,基础设施很完善。
日本的城市建筑看上去比较随意,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建筑、道路、景观浑然一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东京的高层建筑结构以立方体为主,强调实用性,建筑形式不求奢华,建筑色彩东京以橘红色为主格调。大阪的建筑很高很大,路也宽一些,而且有很多很多的大桥,感觉就是一个海上的城市,挺漂亮的,风格以冷色调见长。京都和奈良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也有明显的模仿洛阳和长安的味道,因为现代建筑风格与古都风格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少有高层建筑,窄窄的道路,悠长的街巷,灰色的屋顶,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觉。到了京都、奈良,好像走进了遥远的江户时代,走进了历史的回忆中,接触到了浑厚古朴的生活。
日本城市建设很注重景观设计,20**年日本出台了《城市景观法》,主要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本城市道路和社区道路路灯不求豪奢,朴素大方,简单实用,多是单臂灯,灯罩设计也考虑到了如何避免污染;夜色下的日本城市可以说灯火通明,日本要求临街的商户,夜间必须开启临街的橱窗灯,最著名的大阪道顿堀,夜晚明亮的电子招贴画街景和造型人偶吸引了不少的行人驻足观赏。日本的城市绿化根据道路的宽度和环境,做一些点缀,从造型到四季花卉的搭配,都独具匠心,真正做到四季有花,终年有景。
日本城市道路建设水平较高,给人的感觉是每条道路都是精品,都是精细施工、精心管理的典范。道路施工用料很讲究,路上石子一粒一粒清晰可见,渗水和防滑功能较好;为区别道路性质,在路口还专门铺上颜色不同的路面。道路的排水设施不似国内道路边不远一处的排水孔,而是使用纵贯道路全线的长条篦型的不锈钢制品,排水效果很好。日本的地铁和电车的车站建设也有特色,几乎所有大的节点都设在著名建筑物里面,不出站就可以直接购物、餐饮、娱乐等,出了站台就可以搭乘公交车、出租车,生活极为方便。同时,在整个行程中,我们没有看到道路施工的,也很少看到道路警察。
可以说,日本城市建设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日本城市便道砖尺寸偏小,地板材质防滑功能特强;在城市所有道路上都铺设专用盲道,过街天桥的栏杆上都有盲文指示;在大型公众场所,设置手拉环,铺设斜坡,增设残疾人电梯;公共厕所设施齐全,设有残疾人专用座位。在城市的社区内,配套功能完备,就近可解决生活所需问题,所有社区都设有群众议事中心,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等。名古屋市的荣商业街异常繁华,交通、娱乐、餐饮、购物等设施完善,其间乘电梯到天井,天井上建造了一个很大的水面,水面上有喷泉,专供游人赏玩休憩,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奈良东大寺前面广场的环境设计非常具有亲和力。广场草坪间穿梭的小鹿,它一会驻步凝视,一会追逐人群,一会低头寻食,憨态可掬,给游人带来了许多乐趣。
二、日韩综合交通及管理
日本运输工具种类繁多,现代化程度极高。东京的交通由地铁、电车、高架公路组成立体格局。东京的交通系统可形象地用“网”来形容:地下一张网,地上一张网,共同承担着繁重的“消化”任务。主、次、支路干道一目了然,道路虽不宽,交通流线图尺度小,但路网线密度大,中心区是开放式,道路管制划线清楚,路标功能分明。
日本交通车辆运营率高,地下空间利用率高。东京地下大约有50多条线路,全是公共交通系统,由地铁和电车组成,延伸到几乎所有角落,是承担东京交通的主力。城市内多采用立体地下停车场和空中停车场,地下至少三四层,空中还利用楼顶,道路循环畅通,就连地面自行车停车场也是双层停车。
日韩交通管制严格,民众守法意识强。在到过的城市,我们看不到行人横穿马路现象,看不到行车压黄线和闯红灯现象,看不到乱停乱放车现象。韩国为严格限制小汽车拥有量,对于使用率不高的小汽车驶过首尔的各隧道路口,要增收交通拥挤费。车主就餐时,饭店服务生负责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如果车主饮酒,则有人负责将车帮你开回家。
三、日本开发区建设考察恳谈情况
为深入了解和学习日本在园区规划设计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20**年1月18日,我方与日本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东京银座召开了新桥恳谈会。我方汇报了马头生态工业城园区规划情况并听取了与会日本专家的建议:一是马头生态工业城行政区建设要尽快落实详规,不仅要考虑硬件措施,还要多考虑软件环境的优化;二是东京迪斯尼乐园规划启示--工业用地也可用作商业娱乐用地,中国要转换思路,保持规划的灵活性,工业用地规划方向多功能化;三是将工业园区和生活区体现马头工业城特色的点亮化起来;四是西南工业园区上班族住宿问题要妥善解决,职工安置要合理化、科学化。会上,双方就马头观光农业带的节点--中鲤湖的详规建设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
在日本专家带领下,我们考察了日本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海滨幕张与东京湾临海副都心台场。
两个开发区都是采用填海造田建起来的,其中台场是由垃圾填海造田建设的。在千叶幕张新都心属于填海造地开发区,我们重点考察了城市中心区、住宅区、文教区、公园区。在面临东京湾、碧水绿荫环绕的住宅区,装饰典雅的楼群底层配有各式各样的商业设施和停车场,充满个性化的居住空间和街景设计,体现出安居乐业、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特色。在东京都临海副都心台场,我们主要参观了台场海滨公园、丰田汽车会馆、船舶科学馆,为建在“垃圾堆”之上的著名建筑赞叹不已。
四、韩国新农村建设
据介绍,韩国政府对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大。村中的中小学、医院、敬老院、警察所、文化活动室等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由政府支持建设;农业生产方面,农民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大棚塑料、煤气、汽油等,国家补助50%。我们参观了老年人活动室,有的在玩纸牌,有的在跳老年健身操,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村中的温室大棚,**年建设,总投资23亿韩元,其中政府补助了一半。
作为全国第一个信息村,社区服务功能齐全,配备的电脑设施可供村民免费使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可以远程看病、接受远程教育。我们到村内的公务大厅参观了电子指示屏,群众需要办理的所有手续表格,都可通过这里打印出来,只不过要交打印成本费。在红辣椒玻璃温室,现场一边品尝着又脆又甜的大辣椒,一边听着社区会长介绍当地农副产品如何网上销售、网上订货、送货、采购等情况。
五、借鉴日韩经验,构筑邯郸城市发展新格局
在东京银座公务晚宴上,日方的浦野光央先生无限感慨地说:“邯郸要想腾飞发展,光靠邯郸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不行的,人们的理念是最重要的”。借鉴日韩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大手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外为我用,突出特色,务必走自己的路。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几项工作:
首先要完善我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法规体系。通过法律手段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对违反者要严查,追究法律责任。在园区建设上,要坚持规划先行。
其次要突显城市建设特色。既要汲取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精华所在,又要秉承传统,一定要摒弃那些贪大求洋的旧观念,要立足实际,坚持经济、适用的原则,走出一条具有区域文化特征的城市形象表现空间。针对马头生态工业城的城区建设与园区建设,二者应注意相互协调发展,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突出体现莲藕、鲤鱼、水稻三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建设主题。
第三要构建和谐城市交通。一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效控制票价,给低收入人群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卫星城,完善卫星城内部各种功能;三是必须对小汽车的使用加以限制可增收交通拥挤费,建设立体停车场,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当然,因为时间紧,深入不够,更加上知识储备少,水平有限,看到的和接触到的也许只是外表性的现象,还需要我们去进行更深的研究,以上意见只供借鉴,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出国考察报告(三)
20**年9月2日至9月22日,我作为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四川子项目第一期培训班成员,前往瑞士、法国、德国参加了为期20天的学习考察。此次培训听取了三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大学、科研机构的20余次讲座。重点考察了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现结合所从事的环保工作将考察中的主要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几个理念
瑞士及德国、法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世界闻名,被称为“欧洲的公园”。但是做到这一点不仅靠“天生丽质”,而是他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保护自己的天然家园的重要性,采取相关措施,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学习考察中感受到了许多先进的环保理念,至今仍记忆犹新。
1、“我们不会砍掉长苹果的树。”
这个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在瑞士、德国和法国,节约资源和能源,转变消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建立在现行的各项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策及计划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具体行动过程。学习考察时,无论在政府、在企业、在研究机构还是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无处不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从一种理念转化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是我们扭曲的发展观。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债而付账,为滞后的体制而付账,为加重的社会矛盾而付账。因此当前中国直面现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顺其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这是瑞士及欧洲各国自然保护工作者的理念。他们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是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不要规划自然”是其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自然保护的定位不是使自然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去改变,而是认真去做一些研究和恢复工作。
德国在19世纪曾因航行、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在莱茵河上修建了各类工程,如河流两岸的水泥护坡、引水工程以及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使莱茵河河道缩减了80多公里,导致水流加快、冲刷加剧,加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威胁,并且使河道的蓄水能力与生物量大大降低。后来德国认识到了恢复天然河道的重要性,认识到河道人工化后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因此陆续开始逐步拆除一些河岸的水泥护坡、砖石护坡,还原于灌木、草本等植物。并且对曾经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恢复自然弯曲的原貌,让我们在考察中看到了今天充满天然生机与活力的美丽的莱茵河。
在德国巴法利亚州,国家公园的保护目标是使森林逐步自然化,努力恢复森林的历史特征。国家公园内,培育森林的经济目的已经消失,狩猎绝对禁止,树木的生长和死亡完全按照自我的规律运行。国家公园将6000公顷最有科学价值的森林划为核心区,置于严格保护之下,杜绝了一切人为的干扰。另外一些遭受过破坏的森林地区,就采取谨慎的措施使其向半自然化转化。1983年一场雷暴,在几分钟内摧毁了数以千计的大树。如果以通常的价值观念来衡量,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但是德国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认为这是森林自然化的一个契机。
巴伐利亚州环保局官员在讲课中谈到,在他们国家公园内,枯枝、枯树和落叶掉落在河中,不会去人为清除,即使是一棵巨大的树木横倒在道路上或河流中央,也要顺其自然,因为那些拥有枯枝、枯树和落叶等众多自然之物的河流,正是各种生物生存的最好栖息环境。这些都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当前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定位,如何定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把保护的主观愿望变为大自然所能接受的客观效果。
3、“企业的目的是赢利,不能指望企业主动增加环保投入,也不能仅靠强制手段,而要让企业自身从环保中受益,感受到环保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
瑞士、法国、德国各级政府均制定了全面的环保法律和法规,并且建立了有利于环境生态的市场经济体系。政府强调企业要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实际上严格的环保立法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负担,因为严格的环保立法使工业企业在早期就被迫适应总的环保潮流,使之在后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并着力采取了富有生态效益的解决办法,最终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从短期看成本较重,但从中长期看,则是对未来竞争力的投资。竞争力是基于对资源更有效的使用,和在全球市场上对质量的分辨。因此在欧洲这些人工成本很高的国家,产品的竞争力在于质量而不全在于价格。
瑞士及法国、德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经济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经济手段包括增加能源消费税、颁发消费许可证和补贴等方式。引入经济手段体现了“谁污染,谁治理”,“污染大,花钱多”的原则,使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环境保护置于其成本中,从而达到自愿减少污染的目的。在法国圣戈班企业的考察中,管理人员告诉我们环保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的环保政策直接影响其股票价格。他们不断研究和采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最近为工人降低噪声的防护项目投入就达每人1000欧元。圣戈班的经验告诉我们,严格的环保措施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成本负担,反而能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考察中我深切体会到各国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主导作用。环境保护是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对公共利益的维护,不能只靠部门、企业和民众在环境和经济利益之间去权衡、去取舍。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效运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经济手段进行主导和调控,使得工商企业和民众积极投身环保并从中受益,进而成为环保的鼓吹者和积极参加者。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研究机构图书馆;转型发展;战略地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16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108-06
The Strategic Map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Transition Based on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ServicesWang Xiaoxiang
(Library,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050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ducted the strategic maps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transition.The strategic maps included eight supplement each other components,they were the vision of research and services libraries,oriented-questions,the object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functional orientation of new knowledg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the subject based on ability building,enabler of development tension and value based on oriented-user perception outstanding service.
〔Key words〕academic libraries;research libraries;transition development;strategic maps
面对新兴资源建设与服务商竞争以及用户复杂性需求,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原有的管理与服务已明显滞后,实施图书馆转型已不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环境的“倒逼”结果。90年代开始,图书馆转型问题便受到关注,但任何一个时代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均比不上现阶段更为艰巨、来得更为猛烈。图书馆界已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以陈传夫[1]、张晓林[2]、初景利[3]、朱强[4]等学者为代表的众多学者均提出了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从方向、策略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论证。显然,现阶段图书馆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距离图书馆发展新常态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转型之路如何走?结果导向的战略规划制定在策略性、操作性和反馈性等方面对于指导图书馆转型发展存在显著局限。面对“倒逼”和巨大挑战的压力,图书馆转型更需要一种行动指南,引导转型过程沿着科学的方向渐渐深入。战略地图作为一种行动指南和战略规划制定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简练清晰的表达图书馆转型发展规划,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强调了各发展规划内容的结构P系,从而有助于平衡图书馆发展中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整体推进。
1相关研究与启示
战略地图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表达、沟通、管理、实施和评估战略规划的手段,由卡普兰和诺顿在平衡计分卡基础上发展而来[5]。战略地图在商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目前已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但图书馆领域中的战略地图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战略地图与战略规划的密切关系,以及战略地图构建的目标是为图书馆转型的发展规划提供行动指南,因此,在考察国内外相关研究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相关研究作为密切相关文献。为获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以EBSCO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为例,检索同时含有高校图书馆或研究图书馆和战略规划或者发展规划相关的期刊论文,共获得外文文献15篇,中文文献106篇,中文文献中去除对国外介绍的57篇文献,共有49篇文献研究了图书馆(重点是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
1国内外相关论述
在15篇外文文献中,真正从战略规划角度的研究不足10篇。虽然文献量不多,但从中我们也能够得到些许启示。再结合英美一些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分析发现,国外战略规划比较集中的研究主题包括图书馆员、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员研究中,试图通过培养方案的设置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将馆员打造成业务能手、学科功能专家[6]。也有对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研究,如Linda M等提出通过一定的条件供给和激励机制的战略规划设计,有效管理健康科学学术图书馆员的个人成长[7]。还有从图书馆员的行为角度进行的战略规划研究,如David J等提出潜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影响下的用户创建和使用学术材料的变化,使得馆员之间在服务与设备使用中的共享意识应成为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8];在图书馆管理中,一方面是馆藏资源建设管理,通过纸质与数字化馆藏的不断丰富,打造世界级的馆藏地[9]。另一方面是空间的管理,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重组与建设,使图书馆成为最受欢迎的学习、研究与合作交流的场所[10];在图书馆服务中,通过服务外延的拓展和用户体验的提高,使图书馆成为无所不及、无处不在的图书馆[11]。此外,还有一部分成果对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如Sarah通过对英国学术图书馆馆长和高级管理者调研发现,学术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关键要素包括图书馆员的参与、图书馆目标与规划的匹配、各部门的积极参与、目标设置和评估等[12];Edwin Ellis Badu通过加纳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研究认为,组织文化(包括价值观、信仰和组织行为等)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13]。
国内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以柯平教授为代表的稳定的研究团队。研究主题大体包括三方面:①战略规划制定中的关键问题研究。如贾东琴等提出了增强图书馆战略规划意识、持续推进图书馆战略规划创新、加强战略规划研究、重视专项规划的制定等7个关键问题[14];邵军辉提出建立实施专门组织、分解战略目标、制定行动措施和适时调整的组织结构建设等战略规划实施的关键问题[15];熊军洁等认为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是战略规划制定的灵魂核心[16]。②战略规划制定方法问题。如柯平等从外部特征、体例结构、内容要素3个方面提出了战略规划文本建构模式[17];并另文提出了包含准备、分析、制定3个阶段在内的战略规划流程模型[18]。③战略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如李廷翰将影响因素归纳为宏观环境、读者、社会因素3类外部影响因素和资源、服务、资产、组织状况4类内部影响因素[19]。遗憾的是,我们没办法获取较全面、系统的国内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文本内容。
1.2启示与思考
战略规划指ё磐际楣菸蠢匆欢问奔淠诘墓芾碛敕务实践,在图书馆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略规划制定应有助于整合与凝聚力量,激发工作活力,并通过实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性推进。因此,战略规划设计应鼓励图书馆员的广泛参与,获得馆员的深度认知与理解;内容不宜过于具体或量化,应在前瞻性基础上预留一定的努力空间;各部分内容之间应具有有机的结构关系。同时,在转型期,图书馆战略规划并不是以往工作的简单延续、拓展和叠加,而应充分建立在转型背景之上,并借助转型的力量推动图书馆工作的创新甚至颠覆性变革,从而使图书馆在复杂现代性的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下,为用户提供高体验性的卓越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战略地图构建
2.1战略地图构建的指导思想:重在“转型”,直指用户需求何为“转型”?百度百科中如是定义:转型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20]。图书馆转型实际上是图书馆发展中具有方向性的变迁与演进,是现代图书馆与既往图书馆在结构、运行与理念等方面的“断裂”中的联系。它既是用发展性的眼光,对现代图书馆因适应生存环境变化所做的认知、理解与预测;又是从历史的维度,对现代图书馆发展态势中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所做的描述与分析。图书馆转型的向度应直指用户需求,即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管理理念的构建应以理解用户、满足用户甚至引领用户为核心线索而展开。因此,战略地图的构建并不是既往图书馆发展形态的简单延续和功能的重复叠加,而是打破以往习惯性思维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甚至是颠覆性的,用户需求是引导变革方向的核心要素。
2.2战略地图构建
“十三五”开局之年,众多学者提出了图书馆发展规划,各图书馆也纷纷制定自身的5年规划。然而以往经验表明: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不衔接性,发展规划并未有效改变图书馆原来的惯性运行方式,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形如纸上谈兵,在实践中对于图书馆发展方向的指导性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同时,以管理者为核心的规划制定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对规划内容缺乏广泛共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规划的有效性。战略地图能将冗长的战略规划以清晰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且将规划中重要要素的内在关系描述出来[5],有助于其内容在全馆范围内的沟通和深度共识,促进其在实践中的操作。同时,战略地图也是图书馆对外形象宣传,对内整合资源、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
2.2.1愿景:成为“图书馆+”理念与服务新常态驱动下的研究服务型图书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或目标”[21]。笔者认为,这里的“或”替换为“与”更为贴切,即愿景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与目标”。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精神上的,即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是什么?自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就开始探讨图书馆精神的内涵与维度,程焕文[22]、蒋永福[23]和黄俊贵[24]等学者均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图书馆精神的内容。图书馆精神不应被过多地概括性表达,而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相应地被具体化强调,从而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它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与社会充分互动,并不断深化内涵、拓展外延的一种服务精神,社会需求与时代精神是图书馆精神萌发与成长的沃土。图书馆应是在科研范式转变而带来的科研服务需求这片沃土中,将“无处不在的图书馆”理念(即图书馆+)和实现服务新常态作为图书馆当前和今后若干年的美好愿景,从而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外延。另外一层是图书馆的努力方向,这与下文中的“目标”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愿景中所表达的目标更具宏观性、框架性,而并非具体到任何细节工作,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也正因如此,将“目标”与“愿望”、“理想”相结合,使愿景更具想象空间和拓展与延续的余地。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不同,研究型图书馆面向的用户群体大多为科研人员,面向这些群体的科研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的体现。与此同时,服务需要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总结等研究性工作的支撑。因此,研究型图书馆不仅是面向科研服务的图书馆,同时也是“研究性的图书馆”,以科研来支撑服务,借助服务来输出科研成果。
2.2.2导向: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25],一定时期内图书馆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影响图书馆发展客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现并解决它,是推动图书馆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问题为导向的图书馆发展战略是以承认图书馆面临着时代变迁、科研范式转变等共同问题为前提的,并希望识别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与过去面临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图书馆研究与工作实践中的时代焦点。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是资源管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隐私保护问题?管理组织问题?)显然在时代变迁和科研范式转变这种不断生长着的生存土壤中,我们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因为问题具有动态发展性。但我们需要探索问题发现的思路,如以图书馆学的方式来研究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与管理;以图书馆学的方式来研究科研中的信息环境;以图书馆学的方式来研究科技创新等。无论哪种思路,其最终目的均指向从图书馆学研究视角帮助图书馆人更好地识别、设置和研究图书馆面临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有助于增强图书馆学研究的问题意识[26],对于更好地把握历史上的图书馆问题的现在价值和时代性的图书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提出问题导向的图书馆发展规划,是因为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是按社会发展现实的要求来设定的,学科先验的划分不可能解决图书馆在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综合性问题。但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并非否定学科在图书馆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当然不能以单纯的面向问题的研究来取代图书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两者是完全可以结合的,通过问题的研究来解决学科研究对象的局部化问题,并通过问题的研究来拓展和推进学科研究,从而使学科能够更有效地反作用于图书馆实践。因此,在学科研究精细化、界限化和图书馆现象综合化、复杂化矛盾面前,选择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图书馆事业无疑是明智之举。
2.2.3目标:“图书馆+”思维下的知识协同创新平台
“图书馆+”并非完全是“互联网+”理念的炒作套用,而确确实实是图书馆确立自身地位、提升其在知识服务环境中竞争力的重要思维理念。“图书馆+”代表着图书馆服务在科研中的全面嵌入,这里的“全面”至少包含3层含义:
1)从时空维度嵌入到用户的整个科研过程中,这已获得广泛共识。
2)图书馆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分析服务的提供者,还应该起到媒介性的作用,如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吸引和聚集对同一科研课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为他们提供网络交流社区;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用户与图书馆内外部资源、服务,以及技术和资源提供商等整个科研链建立无缝联接;除网络平台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其物理空间的再造与重组,为用户提供科研交流所需的研讨室、沙龙、实验室和报告厅等[2]。
3)嵌入的内容应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面向专业知识的学科服务。我们所面临的服务对象多是具有较深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图书馆员作为非专业人士或工作重点已发生转移的专业人士,对服务对象专业知识的掌握并不会多么高深,专业知识是我们的短板,我们也无法替代专业学者的专业研究。而我们的长处是利用图书情报学的理论与方法从学科或科研问题的宏观角度进行的知识组织、数据管理、态势识别与情报分析等相关服务。
总体而言,图书馆的战略目标是在“图书馆+”理念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与用户的协同,提供平台化、全过程、虚拟结合的服务,使图书馆在用户的科研活动中无处不在。
2.2.4厘清关系:加强转型发展中的关系协调
处理好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保障图书馆转型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具体而言,这些关系主要包括:
1)发展目标与条件约束的关系。目标制定既要有前瞻性,以使图书馆能够为了美好愿景的实现而激发潜力;又要有一定的约束性,使图书馆的发展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规范性[27],避免因盲目扩张带来的违背图书馆本应遵循的核心价值。
2)长、中与短期规划的关系。为避免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操之过急,或踌躇不前,必须处理好长、中与短期规划之间的关系问题。长期规划关注的是愿景与宏观的目标,中期规划重在阶段性目标与策略的制定,短期规划则是图书馆近期行动指南。中长期规划侧重于战略的制定,而短期规划是战术的执行。
3)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图书馆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3: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维系图书馆运行的图书馆员,作为转型效果监督者、转型成果享用者和转型方向引导者的服务对象,提供资源与基础设施保障的数据库与设备提供商。图书馆员的利益是获得自身发展空间,服务对象的利益是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服务,数据库与设备提供商的利益是获取经济报酬。在图书馆转型中必须厘清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可持续的、能够互相约束的发展链条,在满足三者利益和价值诉求的同时,推动他们之间的互动与相互促进,促进图书馆转型的协调发展[28]。
2.2.5核心功能定位:成为科技创新智慧型解决方案的新型知识服务与管理者
科技创新模式发生着深刻变革,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唾手可得的现成答案和机械的模仿与跟踪,他们更期待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多个学科领域的关联性知识,发现这些知识碰撞中可能出现的新知识,并寻求包括技术、设施、方法、流程、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和相关政策等在内的最佳知识架构模式和解决路径[2]。为完成复杂性、综合性知识的相互激励与创新、创造,研究者十分需要与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者进行深度的合作交互。同时,在科技对象数字化与海量化存在、广泛化与迅速化传播背景下,科技发现已进入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范式,知识创新需要借助强大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技术和能力的支撑。图书馆以往的信息检索与分析服务已远远满足不了科技创新服务需求,基于新型知识服务的科技创新智慧型解决方案无疑是图书馆面向科研服务的核心策略。知识服务的“新型”体现在:
1)大数据知识发现服务。大数据时代,知识发现所依赖的数据源不仅仅是文献资源,也包括网络数据、传感器数据等实时变化的数据,甚至还要包括一些“灰色信息”;知识发现的过程也不再是通过实验数据因果机理的探寻,而是通过数据表象本身进行相似性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一定的算法和技术去猜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来发现知识[29];知识发现的结果不仅仅是对现有数据资源分析而得出的关联性、异常性和空白性知识,还十分注重通过对动态知识的监测与评估,来发现知识可能的演化趋势,由此获得前瞻性、探索性知识。
2)全谱段知识管理服务。全谱段意味着知识管理服务不仅纵向深入到科技创新整个流程中(从科技课题提出前的综述性分析,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管理与实时的数据分析,再到最后的科技成果的保存与传播),同时还要在横向上广纳知识资源来源(不仅包括文献资源,还包括各种无线资源、网络资源和灰色资源等),对科技创新所需知识进行全面的管理。
3)支持科技协作的网络与物理平台。平台化服务应成为新型知识服务的主要手段,通过平台化服务使灌输性、推送性知识服务转变为吸引性、依赖性知识服务。协作是科学研究的本质体现,提供协作平台与协作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新型知识服务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可建立科技协作网络社区和通过空间重组再造提供物理性的协作平台,来为研究者提供可以协作科研、合作学习的平台。
2.2.6关键主题:创新需求驱动与新兴信息服务商竞争中的图书馆能力建设
图书馆转型是超越传统功能和能力在管理模式与机制上的颠覆性变革[30]。图书馆服务能力是确立其在科技创新支撑中重要地位的基础,并因此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声誉和用户的依赖性。多年来,图书馆界一直提倡和实践的嵌入式学科服务除个别图书馆外,大多数夭折于思想理论或服务实践的最初阶段,这不仅宣告学科服务的失败,更严重的是有可能造成图书馆在用户心目中的不良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能力不足,能力不仅与服务质量直接相关,也显著地影响着图书馆在用户心中的地位,而后者是图书馆与用户达成较强合作与建立互相依赖和对等性关系,从而顺利开展服务的基础。同时,一些老牌学术资源建设商(如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提供的新兴资源与信息服务,以及一些新兴的学术资源建设商(如百度学术等)提供的智能化检索与分析服务等对图书馆产生了巨大冲击,图书馆如何在这些信息服务机构中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提升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和十分艰巨的任务。不仅如此,大多数图书馆已经离不开这些资源建设商提供的学术资源服务了[31],这种对资源建设商的强烈依赖,严重威胁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在上述背景下,图书馆转型不仅要注重服务的纵向深化,通过提高对多类型、多角度的全面信息解析能力,对组织、提炼和链接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和支持科研过程的嵌入能力等,真正发挥图书馆在科技创新支撑中的重要价值(这其中,尤其需重视满足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动态探索来构建知识框架的“弱信息”需求[32],支持科研人员梳理科技发展结构与趋势的“战略性阅读”需求[33]等。),同时,还要努力拓展服务的外延,这些外延涉及开展支持专业知识层面的服务,以及开展知识以外的战略层面的服务,如竞争力与合作战略分析、政策分析等,开展成果转化服务研究等。
2.2.7促动因子:构建复杂现代性条件下图书馆转型发展张力的解决方案
图书馆发展已进入现代性阶段,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还须认识到,这种现代性具有显著的复杂特征,表现为:图书馆所赖以生存的现代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在时间、空间及其两者之间结构关系中具有诸多特殊性和多样性。同时,图书馆在实现自身竞争力提升和用户信息需求满足过程中具有显著不确定性。这个复杂特征主要源于各因素碰撞中的协调、图书馆功能实现的难度(如实现条件、方法和手段等)以及图书馆现象的动态更新。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张力是通过自身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外界推动力的借用,发现发展空间和潜力并创造各种条件使它们变为现实可操作,从而拓展图书馆发展范畴,深入服务内涵。图书馆转型发展张力解决方案,应沿着“方案筹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这一逻辑线索展开。这其中既要注重图书馆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和用户需求的适配性,整体目标等宏观层面的分析,也需关注具体的目标设计、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和推进机制的构建等;不仅重视方案实施前的预测性分析、实施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也需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助于方案的优化。解决方案应是一个系统性、渐进性的体系,其中涉及的重要工作包括:
1)机构重组。机构重组是组织生存、发展与创新的一个永恒主题[34],现代图书馆机构重组应改变以文献处理为线索的分工,将职能转变作为机构重组的核心和关键,强化在复杂现代性条件下的图书馆职能发挥,鼓励为充分利用“外力”和修炼“内力”以满足用户复杂化、动态化的需求而组建新的机构组织。
2)人才资源开发。着重考虑如何将原有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注重人才资源动态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侧重于以能力为本的制度创新和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机制创新,鼓励馆员大胆试错,为人才资源的创新实践提供一个宽松与积极的支持性组织文化和氛围。
3)技术驱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理念与方法,预测与挖掘用户现实与潜在的信息需求,在技术驱动下,满足重点用户的个性化科研服务需求。
4)跨界合作。吴建中先生认为,合作是激活社会资源的关键[35]。2014年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第3份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报告中,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概括为“更深度地合作”[36]。合作已成为图书馆应对复杂现代性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挑战的重要策略,跨界合作意味着图书馆应积极与图书馆界以外的其他任何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机构产生合作,这些机构既可以是专注于技术的公司或企业、数据存储与保存机构以及信息资源出版与服务商等盈利性组织,也可以是政府部门、高校、研究院所等事业性组织。
2.2.8价值: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面向用户感知的卓越服务
图书馆价值是指导图书馆转型的顶层理念问题[37],范并思先生提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应从两个维度来加以表述:一方面面向的是现代图书馆理念,包括开放、平等、包容、隐私;另一方面侧重于图书馆行业特征,包括服务、阅读、管理、合作[38]。这是图书馆界应普遍遵循的价值,任何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均应遵循这一价值体系框架。除此之外,在转型中,还需进一步具体化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注重用户感知,在整个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建立对等与协同关系,推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将用户作为服务质量的惟一监督与评估者。在此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技术系统的有用性体验和交互合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9]。二是提供卓越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注重持续性、创新性和个性化之间的有机融合。
3结语
不同于以往战略地图在特定对象(如某一特定高校、特定企业等)中的应用,针对高校和研究机构图书馆这一“行业”的战略地图构建,除为图书馆转型提供行动指南外,还希望能从图书馆合作与联盟角度,凝聚图书馆界共识,推动图书馆的整体转型,使图书馆行业在整个信息服务行业中确立重要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各图书馆均步调一致地按战略地图的解决方案行动,各图书馆应在调研、趋势分析与战略分析等方法基础上,以历史为镜鉴,以自身生存环境和条件为线索,在行业战略地图基础上,进行匹配性和特色化借鉴采用。此外,转型的复杂性,提高了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难度,战略地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宏观维度的精神激励和策略指导,而没有给出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条件和方案,某些具体问题可能是转型中基础性甚至瓶颈性因素,这需要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战略地图提出的宏观指导框架下,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找到相应的破解之道。
参考文献
[1]陈传夫,冯昌扬,陈一.面向全面小康的图书馆常态化转型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4-20.
[2]张晓林.研究图书馆2020:嵌入式协作化知识实验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1-20.
[3]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0-16,69.
[4]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感受变革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5-12,17.
[5]韩双淼,钟周.大学战略地图的发展:一项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64-71.
[6]Library Job Family Functional Specialist[EB/OL].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901233.files/Access-Circulation-Reserves%20benchmark%20grid.pdf,2016-04-22.
[7]Hartman,Linda M;Abromitis,Rebecca A;Kuller,Alice B;et al.Staff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an academic health sciences library[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2005,(2):271-277.
[8]Staley,David J;Seaman,Scott;Theodore-Shusta,Eileen.Futuring,Strategic Planning and Shared Awareness:An Ohio University Libraries Case Study[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2,(1):1-5.
[9]Cambridge aims to become the worlds library[EB].http:∥lib.cam.ac.uk/newspublishing/detail.php?news=200,2016-04-23.
[10]Fisher E.Makerspaces Move into Academic Libraries[EB/OL].http:∥/techconnect/post/makerspaces- move-into-academic-libraries,2016-05-06.
[11]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EB/OL].http:∥ucl.ac.uk/library/about/strategy,2016-05-06.
[12]McNicol,Sarah.The challenges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academic libraries[J].New Library World,2005,(11):496-509.
[13]Edwin Ellis Badu.The African corporate culture:an obstacle to effective strategic planning in Ghanaian university libraries[J].Library Management,2001,(5):212-220.
[14]贾东琴,柯平,邹金汇.我国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2015,(10):1-8.
[15]邵军辉.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实施的相关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10):79-81,86.
[16]熊军洁,邢杰.试论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6):65-67.
[17]柯平,李健,贾东琴.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模型的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1,(4):24-31.
[18]柯平,陈昊琳,陆晓红.图书馆战略规划流程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4):4-10.
[19]李廷翰,柯平,赵益民,等.图书馆战略规划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4):19-23.
[20]百度百科.“转型”词条[EB].http:∥/link?url=ejLtruWu8ijVEwJSN7Wv7bPHwshOxHQ6fBrO4EHnRrCMA mnHpZq0o8Rn5roCrOi8t5Zsc37CA6Q92zkLwr,2016-04-02.
[21]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26.
[22]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2):3-9.
[23]蒋永福,王丽云.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J].图书馆杂志,2003,(1):7-10.
[24]S俊贵.看图书馆现状要客观 讲图书馆精神要科学――对《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一文的商榷[J].图书情报知识,2005,(6):36-39.
[25]何明.问题意识与意识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特征、来源与应答[J].学术月刊,2008,(10):20-27.
[26]白君礼.图书馆学研究中问题意识摭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115-125.
[27]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16-25,203.
[28]科学网博客.里瑟琦智库[EB].http:∥/home.php?mod=space&uid=2903646&do=blog&id=959277,2016-05-10.
[29]段伟文.大数据知识发现的本体论追问[J].哲学研究,2015,(11):114-119.
[30]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9):4-11.
[31]苏新宁.大数据时代数字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6):4-12.
[32]Research practice and research libraries:working toward high-impact information services[EB/OL].http:∥/view/13b18d-NIzGmO/Research Practice and Research-libraries-working-toward-impact-information Services-ash-ppt-presentation,2016-04-10.
[33]A H Renear,C L Palmer.Strategic reading,Ontologies,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publishing[J].Science,2009,325(5942):828-832.
[34]贾东琴.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历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5,(2):28-36.
[35]吴建中.开放交流合作――国际图书馆发展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8.
[36]王春生.更深度的合作:美国ACRL《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解读[J].情报资料工作,2015,(1):107-112.
[37]汤利光.主体性原则下的图书馆价值关系辨析[J].图书馆,2015,(10):67-70.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进一步搞好系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意义,指出优化藏书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开拓服务创新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关键,提高资料员素质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前沿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和服务性,它对藏书建设及读者工作有独特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抓住专业服务规律,探索专业服务渠道,实现专业特色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料室的教学与科研的支柱作用。
一、进一步搞好院、系资料室特色建设的意义
目前,学校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资料室建设如何适应新时期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资料室是学校图书信息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肩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职责。因此,重视和加强资料室的特色建设,对保障教学和科研具有重要意义。从事实上看,当前资料室已成为教师和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依赖性场所。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单靠图书馆很难满足师生们教学和科研对专业信息资料的需求。而相比之下,资料室就有其自身特点,不仅拥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各种资料,而且具有就近、就地、省时、省心的好处。因此,把资料室纳入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建设好、管理好一批具有学术优势和专业特色的院、系资料室,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藏书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实现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
特色馆藏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础,没有特色藏书资源,就谈不上特色的服务。学科资料室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藏自己学科各种类型与载体的文献信息。应该面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要求,立足资源整合与共享服务。
(一)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化建设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任何一个图书馆和资料室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研究生等研究型读者,因此,系资料室在藏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针对研究型读者需求,收集专、深、快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较强的专业文献信息。“专”是指专业性强。收集资料的专门化,收集与专业对口的文献资料。“深”是指学术性强。资料室既要为教学科研提供书刊资料,又要搞好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因此,资料的收集应注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注重学科范围内核心期刊的订阅,特别是要为重点学科的建设提供专而精的文献资料信息。“快”是指讲究时效性。高校系资料室处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最了解本专业教学科研的动向,其收藏的文献资料应是最快捷、最便利的信息资源。
2.系统性原则。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等研究型读者。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必须要求有系统的资料体系作为它们的研究保障。因此,系统性是针对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表现为:资料室应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特别是对专业文献建设要全面、系统地收集。注意做到“三不缺”:不缺重点学科的国内外专业权威性论著;不缺重点学科中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专业著作;不缺重点学科纵向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有影响的论著。
3.发展与剔除原则。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与剔除的动因,是读者的需求及资料室自身的发展。资料室主要读者的需求层次高,藏书建设的发展需要紧紧跟踪学科的最前沿,过多的滞书会影响新书的发展。因此,资料室不断发展和适当合理的代谢,是保证资料室特色化的重要条件。
4.分工协作原则。它要求资料室与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进行充分协商和取长补短。一般来说,院资料室由于条件限制和用户的特点,宜放置专、精、深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针对性实用性均强的专业文献信息。复本量可少,甚至没有。而图书馆宜收藏与重点学科相关的基础学科文献、较通俗的学术文献,适应于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广泛涉猎和公共选修课,并可考虑一定的复本量。
(二)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结构体系
文献资源建设的结构体系,是指各部分文献资料成分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讲,资料室文献资源的构成,主要有两个部分:
1.以印刷品为载体的传统文献资料。(1)图书。图书是资料室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图书的撰写和出版周期过长,它反映的是以往的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最新的情报信息,因此,资料室应选择经典性著作作为重点藏书,并且要有与之相关配套的、一定数量的外文原版图书,共同建立起适应研究型读者需要的本学科专业图书体系。(2)期刊。期刊内容广泛、知识新颖、出版周期短、流通范围广。因此,期刊是资料室藏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期刊名目繁多,资料室应将本学科权威期刊和原版外文期刊作为收藏重点。同时期刊的收藏还要注重连续性。如我院政法经济系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系,资料室从上世纪80代起至今一直收藏有国内外政治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半月谈》、《经济研究参考》、《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本系的学科建设、申硕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本系教师撰写论文、著作,为学生考研、进行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报纸。专业性报纸是研究型读者不可或缺的专业文献之一。但报纸内容较为分散,读者查询检索不太方便,资料室应以报纸为基础,编制二、三次文献,有条件的资料室还可以建立有学科特色的报纸全文数据库,并将它们作为资料室特色文献的一部分。(4)灰色文献。即非正式出版物。如本系教学教研成果(本系出版的图书讲义、练习册、科研报告等资料)、出国考察报告、专家讲学、教师学习材料、获奖老师教案等等。这些文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往往是最新的科研动态,有的还可能是学术上的重要性创见,蕴含的情报价值是常规文献所无法替代的。而收藏灰色文献是图书馆不易做到的事。对处于第一线的资料室来讲,收集这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将它们用来补充资料室的特色文献建设。
2.与专业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1)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与印刷文献相比,具有信息存贮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检索方便、快捷的特点。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重点学科建设来讲,应重视小型专、深数据库的购买,以及课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光盘磁盘及声像资料等的收藏。使之成为系资料室文献资源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建立虚拟资料室。在互联网时代,系资料室工作不能停留在对过去印刷型文献的管理上,而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公共性,选择链接优秀的学术网站进行超级链接,科学地鉴别、筛选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根据需要和可能,利用学校信息中心或图书馆网络技术资源创建虚拟资料室。围绕重点学科建设,选择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立虚拟资料室是资料室的发展方向。
三、拓宽服务渠道,开拓服务创新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关键
读者服务工作在整个图书资料服务中起着前哨、桥梁和尺度的作用。系资料室应充分利用这个前沿阵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叉性,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在服务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读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一)服务观念创新
系资料室是直接服务于教学教研的主要窗口。高水平高效率为师生提供有助于提高教学教研质量的知识信息服务,让读者满怀希望而来,满载收获而归,这是(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10页)资料室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为此,资料室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坐等别人上门被动服务的思想,要牢固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思想,站在读者的立场,研究不同读者、不同时期对创新服务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创新服务的新领域,不断探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把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社会经济活动结合起来,重新确立图书馆资源价值观,变文献资源“以藏为主”为“以用为主”,形成资源共享、全方位开放的服务格局。
(二)服务内容创新
1.拓展读者服务深度。在内容上,一方面,资料室除做好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外,还应该注重广大师生关心的各种信息,如时事信息、考研信息、出国留学信息、择业信息等,并提供这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训,如向新生讲授文献分类常识和图书馆目录知识,指导图书馆目录的使用;对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课程,培养他们的检索意识,掌握文献的检索方法与技能,重点介绍光盘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INTERNET网络检索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培训,帮助读者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技巧,提高读者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这是今后读者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形式上,资料室不仅应提供面对面的借阅服务、咨询服务以及电话服务,还可利用学校的网络条件,积极开展网上预约、催还和续借服务、电子论坛和意见箱服务等等。
2.提供个性化服务。在网络时代,读者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更为强烈。系资料室可根据读者在年龄、性别、学科、职业、需求等许多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如为教研人员开展定题检索、咨询中介、编译服务;为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前查新、科研中追踪、科研后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为学生读者提供就业和考研信息等等。这是“以人为本”在读者服务中的真正体现。它能激励读者的信息需求,促进读者进行有效的检索、获取和利用信息。因此,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创新读者工作的重要方面。
四、提高资料员素质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资料室新信息的获取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资料员的业务能力。如计算机的娴熟使用、网上编辑工作、资料的编纂工作、资料分类等,无一不需要资料员努力学习和掌握。应该说,学院资料室对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养标准较图书馆要高一些。资料管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图书馆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外,还应该不断学习学院学科专业知识,懂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这不仅能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也促使自己能更快地成为与教师对话的内行与助手,从而了解或介入一些教研活动,体验读者角色,了解他们的需求,增强服务工作的责任心和针对性。可见,特色的文献是我们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具有特色的管理人员则是资料室特色建设的基本条件。
总之,高校院、系资料室是高校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加强其特色建设才能使资料室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建中.论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料室的特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4)
摘要:自2003年启动全国中学课程改革以来,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依据实际情况按步骤进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部分教育发达省市能够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对课程改革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西部教育欠发达省、自治区之间能够根据所在教学公共区域,依据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符合公共区域教整体改革的发展计划。但在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文章着重对高中新课程(新课标)改革行调研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学实验;师资优化;模拟评估;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119-02
近年来,我国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巨大,也落实得比较到位。从官方数据上看,到目前为止,全国90%以上的高中都能够根据地方课程改革进行教学调整。在教学发达省份,多数学校根据各自教育事业发展特点,对高中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些省市就重点高中的教学情况制定了模拟教学实验计划,并且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改革研究小组,基本能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交流与解决,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我国现有的教学实施办法
我国主要教育发达省份集中在中、东部地区,每个省份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地域特色。这些省份基本能够依据本省的教育教学特点,认真研究部署高中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方案,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从教师人员素质入手,以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来提高课程改革的新水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承担着教学工作和课程研究的重要任务,学校抓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在充分掌握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才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办法。一些高中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和教学主任组成专门的教学领导小组,与当地重点高中进行经验交流和学习,不断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施方案的理解,在学习交流过程中,通过交换和借鉴实践经验的形式,做到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合理利用。教学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教学改革的职能,及时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进行广泛分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另外,学校也要提供进修和培训方案,选派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高校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高水平、高标准地投入到教学的研究中。
高中阶段在现有课程基础上专门加开实验性精品课程,通过学校教学小组对教学实验的不断研究,制定课程的教学方案。精品课程的推广中,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接受状况与课程兴趣所在,及时发现问题,与全体教师进行课程的评议和讨论。同时,精品课程可以与不同高中进行相互交流,交换经验想法,集思广益,有效促进教学实验研究的深化和推进。
教学实验的根本要求是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被动教学理念,增强课程的可接受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都是根据班级的整体成绩进行衡量,但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做过多的参考和了解。众所周知,知识的学习是系统性的认知,一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全班整体成绩,采用填鸭式教学或者公式化教学,的确在考试过程中能够体现整体成绩的提升。但考虑到学生是否对知识完全掌握,能否灵活运用,就会凸显出很多问题所在。教育教学评价的新标准从学生评价开始入手,以学生的评价标准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评价,再结合班级成绩做出综合判定,给每一个任课教师合理公正的评价。在学校推行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把教学能力与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励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更深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但另一方面由于绩效与工资挂钩,部分教师虽然资格老、职称高,享受高福利待遇,但教学积极性不高。
二、我国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地区急功近利,片面最求速度,一些学校由于准备不充分,师资力量缺乏或者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实验滞后现象。在积极推进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参与的社会面也比较广泛,教学改革的过程是一个探索过程改革的结果有一定的未知性,这令很多教师和学生家长感到困惑和不解,因此,一些教师或家长对于教学改革的推进不愿也不敢完全接受。一些参与者表现得比较被动,不愿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依照老套路来执行,甚至有些抵触情绪比较严重的教师和家长主动阻挠教学改革,对教学改革提出诸多困惑和意见。对此,学校还需要做进一步工作。
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还是依靠教材的支持,由于我国采用不同地理教学区域的自主探究方法,部分省区所使用的高中新课标课本与教学实际有着严重的脱节,应该说,课本的编订是根据整体教育水平和教学情况得出可行的理论依据才进行编纂的,但对于教学区域相对独立,使用特殊教材的省市地区,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水平与课本所拟定的教学进度无法融合,导致这些地区的课程改革明显降低效率。新课标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局限于对教材的学习,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推荐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但由于一些学校无法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一些有条件的高中由于课程紧张等客观因素也不可能做到多媒体设备的普遍使用,这就导致了教材上一些开放性课题形同虚设。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等外在因素限制了新课程改革中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压力也使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主动学习开放性课程,给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目前国内新课标教材版本繁多,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冀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湘教版等,每一种教材的重新编订工作都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不同教学区域中就出现了教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开展,那么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必须进行更换。课程进度不同,导致学生使用的教材来源也是五花八门,这给基础学科的联系和应用造成很大的麻烦,更深远的影响则会导致高考辅导用书、复习资料与实际教学教材不一致,考察点出现重大偏差,考察的深度、难度与所学教材产生分歧,尤其在理科教学中,解题方法以及对于同种知识的定义方向无法做到有效的统一,即使能完成教学进度,但教学质量会大打折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分门别类,也繁荣了教辅市场的的发展。且由于我国图书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对于教参类图书的准入限制和审核标准也不够明确,一些教辅类书籍的质量、准确性无法达到教材要求,甚至会出现误导学生的情况,一些书商打着教学改革的旗号对教辅书籍内容进行肆意篡改,粗制滥造,对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性造成很大危害。由于课程改革与教材不能紧密契合,教师对于教辅类书籍的参考也会有一定的依赖,如果教辅书籍缺乏质量保证,出现重大的错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新课标的推广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在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既要注重学科的总体发展情况,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既要讲求素质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又要讲求课程改革的速度与效率。另外,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这明显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一些师资力量不是非常完备的学校推行个性化教学和课程标准化评价,无疑显得非常被动吃力。
三、对高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中课程改革出现的诸多问题应该进行细致分析,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1.继续向社会普及和推广新课标课程改革相关知识。针对部分教师及家长对于课程改革提出的质疑,学校以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争取全社会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学校要加强对本校教职工的教学理念辅导,适当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使教师能够从思想上深刻理解和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必须优化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扬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迎接新挑战、善于取得新突破的积极工作作风,切实做好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打消家长对于课程实验产生的疑虑,使全社会范围内能够广泛支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着力加快教材创新进程,打造适合地方教学模式的专用教材。教育部门对于教材出版机构要进行系统规划,及时了解和跟踪教材的改版和更新工作。独立教育省份对于教材的编纂和修订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教学条件的发展情况,把成熟的教学实验理论纳入教材修订的工作中去,形成地方教材的统一性,使高中教学改革的进度与教材修订的成果紧密联系起来。
3.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升课程实验的研发水平。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教师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素质决定了课程改革的结果。学校应加大对于高中教师的培养力度,做好教师培养的具体规划安排,提高切实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研发能力。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施,学校方面要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强化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课程改革的研发经费,提高课程研发的质量和效率,加大对实验室、图书馆以及运动场等校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和规划。
5.教育部门应强化对教材教辅书籍市场的监管力度,提高教辅书籍准入门槛,对于籍粗制滥造、质量拙劣的教辅书要立即查处,降低劣质教辅书籍对教学和学生学习造成的危害。学校要对教师辅导用书进行严格审核,选择高质量的教辅书籍来辅助课程教学的进行。另外还要防止教师对于教辅书籍的过分依赖,教师必须形成独立的教学模式,把教辅仅仅当做教学参考来对待。
参考文献:
[1]熊晓武.南昌市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策略与保障[J].上海教育科研,2010,(3).
[2]汤有根.湖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立项课题研究情况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3]曾尚峰.关于高中新课程实验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8).
[4]厦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聚焦课堂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2).
[5]毛有祥.求真务实积极参与高中新课程实验——江苏、安徽、宁夏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考察报告[J].江西教育,2009,(2).
[6]庄小荣.高中新课程实验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7]黄德明.“三轮驱动”力促高中新课程实验取得实效[J].江西教育,2009,(2).
[8]江苏:高中新课程实验初见成效几大瓶颈仍需完善[J].江西教育,2008,(32).
关键词:绿色建筑;美国;英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F40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61-03
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工作。建筑业是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它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格外突出,所以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的节能减排工作。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因而很多国家都将绿色建筑的营建作为建筑减排的工作重心。为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绿色建筑涉及的主体众多,它的营建不是开发商的个体行为,也不是绿色低碳技术的简单应用,它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除大力发展绿色技术以外,它还需要各类法律的保障以及标准的规范。在发展和推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各国的普遍做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制定节能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具体做法见表1。
表1的内容即美国、英国、日本三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通行做法,下面重点介绍以上三个国家在发展绿色建筑时的特色做法,还望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有所启示。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分析
2.1 美国
美国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时,除了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外,比较强调自愿性项目,这也是美国在发展绿色建筑事业中的一大亮点。美国政府强调的自愿性体现在政府推行了由政府主导,但市场主体可自行参与的项目,其中“能源之星”(Energy Star)项目最为知名。
“能源之星”作为节约能耗的一种标识,最初只是被用于电子产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如果看到“能源之星”的标签,就可以认定这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低能耗的,它对大气排放的温室效应气体也相对较少。“能源之星”后来扩展到建筑领域,美国环保署将“能源之星”住宅计划推广为全国性志愿项目。
“能源之星”建筑节能标识体系中蕴含两大重要认证,即建筑物节能认证和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建筑能节能认证主要体现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上。第三方鉴定机构会对建筑物结构、采暖空调系统等保温隔热性能进行监控,监控数据符合标准的即通过建筑物节能认证。建筑物运行管理节能认证则将认证重点放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水平上。即便建筑物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期管理的不到位以及管理人员节能意识的薄弱等仍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使得绿色建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偏离节能的目标,所以对建筑物运行管理进行专业认证同样必不可少。
最终被冠上“能源之星”标识的住宅均是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严格的鉴定,通过以上两大认证内容,住宅在使用过程中能确保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能源之星”项目很好地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甚至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消费者全面认识绿色建筑市场,并为绿色建筑市场营造了较好的市场氛围。
2.2 英国
绿色建筑在英国发展比较早。不同于美国,英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上主要采取强制性措施。根据英国政府的相关规定,从2008年6月开始,英国对国内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划分了节能等级,并且建筑的能耗情况完全对公众公布。
英国除了制定很多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以及运用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BREEAM外,较有特色的做法是积极推广示范性项目和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在英国,大量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示范项目被建立起来,而且这些案例不仅局限在类似牛津生态住宅这样的单体住宅设计上,还囊括了包括贝丁顿生态村(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的大规模社区。最新的一个示范案例是金斯潘住宅(The Kingspan Lighthouse),它代表了英国“可持续住宅规范”中的最高标准――“零碳排放住宅”,英国所有新建住宅到2016年时必须全部达到这个标准。英国推行的示范作品大多只使用已经成熟的环保技术和普通材料,简单易行、经济实用,可以立即在市场上进行推广普及[2]。
另外,英国非常重视建筑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培养。英国国内认为如果想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取得理想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结果,必须在建筑设计的早期就为相应的策略做出全盘的考虑[3]。所以建筑师的责任重大,建筑师在建筑物设计初期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实际节能减排效果。而且英国认为建筑师在设计营建绿色建筑时不该只是单纯地引用绿色节能技术,他们的责任还在于调动民众的参与性。在设计绿色建筑前设计师应该先进行民意调查,然后再规划设计出既符合民众要求又环保节能的建筑。对此,英国的特色做法是将绿色建筑的理念灌输到各高校中,高校老师在设计课程时会将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节约能耗意识,也鼓励学生参与到绿色建筑的设计研究中去。各高校也会积极开展绿色建筑的科研项目,为实际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意见。
2.3 日本
日本的能源相对匮乏,所以政府对节能问题也相当重视。日本政府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于绿色建筑的发展工作。日本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像以上两个国家一样制定法律法规以及精准的评价标准外,日本的特色之处在于它对建筑物用能的管理有独到的做法。
《日本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学习考察报告》指出日本建立了建筑用能管理体制。该体制包括能耗统计、能耗监测和用能定额等制度。能耗统计要求资源供应部门以及建筑业主定期上报能源消耗情况。能源监测制度则是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安装能源计量监测装置,通过监测可以获悉该类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情况,然后对建筑物的能耗数据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出不同建筑物所对应的能源消耗标准。再通过用能定额制度规定各类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上限。政府会对那些超过能耗上限的建筑物使用者征收更多的管理费,对低于能耗标准的用户给予补贴奖励。这一做法可以帮助政府精确地掌握建筑物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各类建筑物的能耗标准。
另外,日本也非常注重民众参与意识的培养。日本极其倡导民众参与进城市的环境规划中,政府认为有民众参与的项目更容易推广和实施,在今后的维护过程中也会节省管理费用,可谓一举两得。除了让民众参与进项目的起始规划阶段外,政府在绿色建筑的项目推广过程中也很有想法。比如日本政府有施行“绿色点数”的政策和环保积分政策。消费者在购买节能家电时会得到一些“绿色点数”,这些“绿色点数”可以供消费者购买其他节能家电,以此类推。住宅环保积分跟“绿色点数”有异曲同工之处,住宅环保积分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日本政府推行的这些政策能激发民众对于绿色建筑的兴趣和购买热情。
3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通过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举措,可以发现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总结美、英、日三国的发展经验可知,都制定了绿色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都具有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对开发绿色建筑以及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激励;都注重绿色技术的发展,而且不仅仅局限在绿色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升级改造上,还包括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升。各国的特色做法则各有千秋:美国注重自愿性项目的发展,英国注重推广示范性项目,而日本则注重建筑物的能耗统计和监测,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和绿色节能家电的购买热情上。
笔者认为,综合上述各个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重点借鉴的方面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3.1 推广绿色建筑节能标识
以美国的能源之星为例,可以设计一款绿色建筑的能源标识,对于经过第三方机构严格鉴定并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建筑可以冠上该能源标识。能源标识的推广可以减少消费者的误区,在消费者购置绿色建筑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同时能源标识的推广也可以减少开发商的疑虑,抑制市场上一些开发商“以次充好”的劣行。
绿色能源标识可以解决消费者、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有效地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和品牌化。
3.2 强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绿色园区
英国国内推广的示范性项目和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比较先进的做法。不同于单纯的推广教育,示范项目展示更能给民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我国可以重点借鉴英国的这一做法来发展绿色建筑市场。
在我国,深圳的绿色建筑在推广发展中就运用了这一对策。深圳坚持用示范工程带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建设。深圳市推出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包括泰格酒店式公寓、万科城四期等居住建筑,也包括万科中心、软件大厦、三洋厂房等公共建筑。不仅如此,深圳还着手建立绿色建筑示范城。2008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建设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以绿色建筑为基础,将光明新区建设成为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建筑示范区。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
上海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打造出一些精品绿色建筑,然后将这些绿色建筑列为示范性项目展示给消费者,加强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他们的购买积极性,从而提高消费需求。为了达到展示和宣传的目的,选择示范性工程时,可以把重点放在体育馆、博物馆、公园、商场、车站、机场等与社会大众接触较多的公共项目上,同时发动以央企、国企为主的房地产行业、建筑行业的大型企业单位,主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发展态势良好的话,上海也可以借鉴深圳的经验,打造绿色建筑示范城,除了建造更多精良的个体绿色建筑项目外,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援将上海的某一个区建立成绿色建筑示范区,形成上海级别的绿色建筑示范区,供其他区借鉴参考,最后实现上海整个城市的绿色建筑改造。
3.3 实行能耗监测并制定能耗使用标准
日本推行的能耗监测管理制度为政府了解建筑物的实际能耗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国政府也可借鉴参考。
政府可以先根据建筑物的不同使用类型,对建筑物进行分类,然后选取各类建筑物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楼宇实施能源监测,从而了解建筑物的能耗结构。这一举措在绿色建筑的前期设计和后期使用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绿色建筑营建前,能耗计量检测和统计可以帮助绿色建筑的设计者针对建筑物能耗结构寻找到建筑物的节能设计重点;在绿色建筑建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后,能耗监测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际效果,对日后绿色建筑市场的完善发展也有极大的意义。制定能耗标准并辅以奖罚措施则切实推动了民众的参与。政府对于“用能大户”及“节能户”应该收取不同的管理费用,以调动民众的节能积极性。
3.4 加大宣传力度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居民的参与,而政府的大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居民的有效参与。首先,政府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表彰先进、曝光落后。其次,政府可以将温室气体减排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容纳到大学、中学、小学的课程中,使公民从小就树立起节能减排的良好道德风尚。再次,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的社会公益活动,如建设温室气体减排知识宣传的博物馆、开展气候变化体验活动等,使群众亲身参与、切身感受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总之,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公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推进生活方式的转变,为节能减排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笔者认为政府还可以效仿推广世博会时的方法向居民普及绿色建筑知识,比如发放绿色建筑知识手册,里面可以涵盖绿色建筑的具体节能方式、绿色建筑的优点、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的比较、发展绿色建筑对城市整体居住环境的影响等供民众参考,以加深居民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另外,加大绿色建筑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推广绿色建筑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 马欣伯,李宏军,宋 凌,等.国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分析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0(1):61~63.
[2] 刘俊跃.深圳绿色建筑实践与评价认证[J].建设科技,2009(2):26~31.
[3] 陈 妍,岳 欣.美国绿色建筑政策体系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4):43~45.
[4] 陈 冰,康 健.英国低碳建筑:综合视角的研究与发展[J].世界建筑,2010(2):54~59.
[5] 陆 舟.我国引入和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节能,2011(1):44~48.
[6] 廖含文,康 健.英国绿色建筑发展研究[J].城市建筑,2009(1):9~12.
[7] 李路明.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J].世界建筑,2002(5):68~70.
[8] 崔 成,牛建国.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1(11):73~76.
[9] 游 娜.国外绿色建筑对我国的启示[J].基建管理优化,2010(2):2~4.
[10] 谢钰齐.绿色建筑市场失灵的激励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