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19:12:36
导语:在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光学中研究光的本性以及光在媒质中传播时各种性质的学科。物理光学过去也称“波动光学”,从光是一种波动出发,能说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而在赫兹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关于光是电磁波的假说以后,物理光学也能在这个基础上解释光在传播过程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的部分现象,如吸收,散射和色散等,而且获得一定成功。但光的电磁理论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另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及各种原子和分子发射的特征光谱的规律等;在这些现象中,光表现出它的粒子性。本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物理光学的另一部门“量子光学”。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
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实验结果的干涉条纹,它是以P0点为对称点而明暗相间的条纹。P0点处的中央条纹是明条纹。当用不同的单色光源作实验时,各明暗条纹的间距并不相同。波长较短的单色光如紫光,条纹较密;波长较长的单色光如红光,条纹较稀。另外,如果用白光作实验,在屏幕上只有中央条纹是白色的。在中央白色条纹的两侧,由于各单色光的明暗条纹的位置不同,形成由紫而红的彩色条纹。
一、“养”
1、明确实验的名称、目的、内容.即根据实验的名称,学生要知道做这个实验需要达到什么目的,知道实验内容有哪几个.如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是“用刻度尺测长度”,学生要根据实验的名称知道该实验的目的有三个:练习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测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学习进行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知道该实验内容有三个: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测细铜丝的直径;测硬币的直径.
2、知道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即每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完成。
3、如何设计实验步骤。即将实验怎样细化为具体的实验步骤;清楚做实验的顺序;知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是学生实验的重点和难点。
4、需要什么实验器材。即根据实验步骤的顺序准备实验器材.这样准备的实验器材能做到不多不少,而且每项器材学生都清楚它在本实验中的用途、用法、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死记硬背。
5、怎样做好实验记录,并且能根据实验的需要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6、怎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知道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7、实验的结果是什么。
二、“讲”
学生明确了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后,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采用“套公式”的方法“讲”好实验的每一个思维环节(报告项目).引导学生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消除每一环节的学习障碍,突破难点,同时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实验的思路.实验步骤的具体化和程序,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及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讲有较大的难度,教师要通过多问几个“为什么”来帮助学生重点突破。
三、“说”
语言是思维的再现.让学生对实验本身的理解明确化,并且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学生“说”好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说”好教师“讲”好了的实验,是对教师“讲”好了的实验的巩固、掌握,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前必须完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通过预习和讨论,由学生为主“说”(设计)好实验.从教师“讲”好实验到学生“说”好实验,是由教师为主“套公式”到由学生为主“套公式”,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采用“套公式”的方法,按照实验思维的过程,逐一“说”清每一思维环节(报告项目)的具体内容,难点及突破,应注意的问题和技巧等,使整个实验“装”在学生心中。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说”进行评价,“挑”毛病,完善学生的“说”.初中物理教材从第二册“用电压表测电压”实验开始,就没有直接给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记录表格等,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四、“做”
“说”好实验是“纸上谈兵”,是“做”好实验的准备.“做”好实验是将“说的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有一个动手能力的锻炼过程,按程序规范操作是训练动手能力的技巧.“做”不仅是“说”的操作化,而且应是对“说”的调整、完善和补充.要“做”好实验,必须做到:
1、学生做实验前必须“说”好实验,把整个实验“装”在心中.
2、确保每人动手,小组配合.实验尽可能做到两人一组,学习成绩、动手能力优、差生的相互搭配,以好带差.
3、突出“预防”,消除障碍.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普遍问题,实验前进行适当引导,突破难点,确保实验成功率。
4、做好实验中的巡查和指导.教师在巡查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困难、错误或不规范操作,并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引导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和兴趣.
5、实验做完后要统一答疑.实验做完后,学生总是有许多问题和感受要问、要交流.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后的交流,从中受到启发,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五、“写”
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情况和实验的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在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中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如果从“说”到“做”是一次质的飞跃,那么从“做”到“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有了学生对实验的思维过程和报告格式的整体把握,学生能根据实验名称“说”好实验,自己列出实验器材,独立“做”好实验,学生“写”好实验报告是没有困难的.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只需按教材和报告册的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就行了.
1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课,都习惯于循环式分组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大部分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或实验组合。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下列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实验的研究性较弱,仅停留在能做好实验的层次上,二是实验量小,难度不大;其次,与中学物理教材的结合不够,许多学生实验前不知道该实验在中学物理教材中的位置和实验安排的意图;第三,实验内容的范围较窄,仅以物理实验为主,第二课堂、实验室管理等内容很少。
(2)师专学生的特点。师专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由于实验教学条件较差,因此来到师专的学生不可能深刻认识到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矗而且从师范专科学校的学制看,一般仅二至三年,能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使师专学生的物理实验教学能力显著提高,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改变高师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是完全必要的。
(3)重新认识课程的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五十年代的大纲中称为“中学物理实验及实验技术”,主要任务似乎是练技术,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联系不密切;八十年代改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突出了“研究”,但是研究什么?研究方法如何?大纲中一直不够明确;八十年代末,又改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及实验技术”,要求两者协调发展,但有效指导仍显得不足。
我们认为,实验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操作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实验教学问题。进行物理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技能、改进实验方法和自制教具与学具的技能。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包括:能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形式;在演示实验中能配合课堂讲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在学生分组实验的预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环节上,进行恰当的组织引导工作,善于对学生进实验技能训练;能组织好边教边实验的教学活动;能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能设计、改进某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显然,要全面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打破从普通物理实验沿袭过来的实验模式。
2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分成五个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基本仪器的使用、基础实验的讲解与操作、难点实验的教学与研究、教学实验的改进与自制教具。
(1)物理实验教学理论。可采用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为: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初步规范、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方法、误差理论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通过演示和讲授,转变学生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初步理解中学物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教学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多看一点”、“多听一点”,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2)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室可展出三种类型的仪器:一是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实验中的通用仪器,如各种电源、变阻器、电表和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仪器等;二是物理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如万用表、测电笔、气压计、湿度计等;三是常用的检修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可采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让学生在一周内通过观察、操作、简单使用实验仪器完成表格式实验报告,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调节要领,使之在后续实验和今后教学岗位上能拿来就用。
(3)基础实验的讲解与操作。实验室展出初中物理中的基本实验,如气、液、固体惯性的演示,滚动与滑动摩擦的比较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展出实验的操作,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可依据实验内容而确定重点,如有的实验要求认清教学内容的作用,有的实验要求回答实验技能训练的作用,有的实验要求设计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程序;并用抽签的方式,抽取一部分实验,进行教案的编写讲练。学生通过这一轮实验,基本上已把初中物理教材浏览一遍,并对部分实验进行教学设计,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能力很有帮助。
(4)难点实验的教学与研究。这部分教学内容可采用分组教学方式,精选初中物理中的几个难点实验,如静电系列实验、萘的熔解实验、光学组合实验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研究,写成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对实验报告的要求是:着重研究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保证课堂演示的成功;探讨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上述要求可根据实验内容侧重研讨一两个方面。
(5)教学实验的改进及自制教具。要求学生预先提出初步方案,经教师认可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熟悉几项实验技术,如典型材料的加工技术、基本物理量的传感技术和放大技术、部分材料的胶接技术等;其次要学会搜集资料,制定实验方案;第三,要求掌握改进实验和制作教具的技术,最后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交流。
3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1)学生的思想观点得到了转变。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用了开放实验室的方法,实验报告的要求又密切联系了中学物理教材,因而吸引了学生的课后投入;通过实验研究、实验改进以及教具制作,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兴趣。
(2)形成了能力培养体系。新教学模式中的几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培养,如第二阶段侧重于观察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侧重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侧重于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五阶段则进行实验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新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形成了梯级,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由低起点到高要求,层层深化,学生通过“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练一点、多创造一点”的活动,实验教学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当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具有连续性,各教学阶段间也就必然有相互包容,如第二阶段对仪器的调整与使用也就是操作能力训练的一部分。
关键词 物理实验 能力培养 思维训练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并进行观测,从而探究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科学活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许多研究者都开始注重物理实验课堂的重要性。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纳入实验环节,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动手实践能力。目前,我国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内容十分广泛,实验设置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入手,并包括声学、光学、电学等多个方面。本次研究对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总结,并基于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培养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有效措施,以及教师在组织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注重要点。
2 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物理实验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片面追求中考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过分地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质以及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部分教师认为物理实验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甚至错误地认为做实验所花费的时间、得到的实验结果比不上让学生单纯记忆实验结果。从而造成了对待物理实验态度十分消极的错误态度。其次,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差距,从而导致不同地域中学的教育投资不够均衡。由于物理实验中的一些玻璃器材、电子元件等属于易耗品,加之某些学校在物理实验器材上的资金投入有限,因此造成的实验室配置不完善也是导致物理实验没有良好开展的重要原因。
2.2 学生实验能力较为薄弱
首先,初中学生缺乏对物理实验方面的系统严格训练。有时候虽然为学生安排了物理实验课,然而实际上却往往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即使完全设置出实验任务,对学生来说也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学生对于如何进行实验设计普遍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估意识。其次,学生对待物理实验的态度不正确。一方面,有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实验不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与其花时间做实验不如做题更有效,因而对待物理实验课态度消极。另一方面,书本上的很多理论是理想状态下得出的结果,而中学的实验环境中往往难以产生书本中的结果。这也使学生缺乏细心观察实验过程的耐心,从而使实际操作技能得不到有效训练。
2.3 实验课时间及成本投入高,缺乏完善考核标准
在初中的实验教学中,做实验并不像普通上课一样简单。实验教师首先要和实验室管理员提出申请,然后根据学生人数准备实验器材,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教师课前还要仔细检查每一个实验器材,并且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初步测验。然而一些初中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并不能完全遵守实验规则,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损坏仪器的情况。
此外,由于多数初中没有建立对于物理实验课堂的考核标准。大多数初中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专职管理教师,学校的实验仪器和器材利用率较低。另外就是实验课往往没有严格的课时安排,甚至出现做不做实验都一样的情况。上述因素导致教师对待实验课缺乏积极性,使物理实验成了应付教学任务的工作。
3 培养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有效措施
3.1 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未来发展,通过实验教学去积极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如学生的观察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并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学校和教师要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根本上认识物理实验教学对初中生的教育功能。初中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热爱探索的阶段,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全身心地通过物理实验去感受物理世界,而不是停留在对课本中知识、定理的单纯记忆中。当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在一起时候,学生会自发的去思考、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3.2 改革物理课程“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
由于以往的物理教学过多地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因此学校长期以来都存在着重理论分数、轻实验能力的现状。近年来,虽然在中考中采用了笔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是由于实验操作不计入考试成绩,许多学校、老师为了应付中考,还是坚持以应试教育、考试分数为主的教学习惯,而忽略了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希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能充分考虑到物理教学的特殊性,改革目前物理教学中“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逐步将卷面分数与实验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相结合。
3.3 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尝试利用实验手段和已知的规律进行实验,实验中最基本的几项要素是: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更重要的是根据教学任务、目的,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并能够独立地去学习、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应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广大的教师也应认识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物理实验当中,是在初中阶段其他学习所代替不了的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
3.4 积极改善实验条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课区别于理论课,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也爱看实验,更想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有种探寻的心态。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认真组织学生实验,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加以适时指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完成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和补充。通过交流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内容,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注重要点
4.1 做好预习工作,鼓励学生参与
为了更好地完成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预先让学生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及实验内容,并在实验课上详细阐述实验原理、注意事项,以及需要观察哪些实验现象、需要测量哪些实验数据等等。通过教师的启发及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提出的假设,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
在组织物理实验中,应尽量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操作过程当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在他们遇到问题时适时加以指导和帮助。由于不同的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等等均不相同,因此实际实验中可通过分组搭配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除了课本上的实验外,教师还可灵活设计一些物理实验,如学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浮力计算物体密度的课外小实验;学习了电功率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用电能表测量用电器工作时实际功率的实验等等。
4.2 严格规范操作,引导学生思考
严格加强学生对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化训练,重视物理实验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实验步骤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测量,并及时记下所取得的各种数据和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进行必要的分析、计算、归纳、推理,总结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则通过重复性实验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若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必须分析原因重新提出假设、修改实验方案继续实验。
如:给出实验器材“6V,3W”和“6V,6W”两个灯泡,并以串联方式连接在电路中。起初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认为“6V,6W”的灯较亮,可通过实际操作后却发现恰恰相反。此时引导学生思考:①灯泡的亮度代表什么?②学校、家庭中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③不同连接方式中,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通过实际对比,让学生对于“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关系”这一物理实验的实验目的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4.3 及时检查纠正,完成实验报告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自主整理实验器材并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一般来说,实验报告应详细记录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解释及结论、实验评价与讨论等各项内容。通过上述措施,可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验水平。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验能力。
5 结束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物理实践、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等过程,从而实现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步提高。未来,学校和教师要主动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并全面创新物理教学的新模式。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日积月累的过程,本次研究探寻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措施和注重要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河水.探究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1(15):96.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学习方式;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27-01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使实验教学走出困境。
一、学生实验学习目标的改变
实验学习目标是学生实验学习的灵魂。新课程方案将“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整合起来,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制订高中阶段各个物理实验具体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实现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载体,并进一步形成高中物理实验学习的总体目标,为物理实验学习明确了方向。
二、探索有效的、多样化的实验学习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生对象和不同的实验环境,这些形式可以选择,各有侧重,又互不割断。各种形式举例如下:
自主活动: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活动过程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实验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高一年级学生开展“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要求学生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以下任务:方案设计(直接测什么?如何测?);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扮演的是主角,以实践者、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促进理解,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形成学习团队,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
实验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合理性;准确性;可行性;简洁性。
高一学生研究单摆及其规律之后,教材提供了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案。然而许多物理场景,如运动学中的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动力学中的超重、失重现象,斜面上的匀变速运动等都涉及到重力加速度。所以,当教师提出“能否自行设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其他方案?”时,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并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活动去体验真实,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假设上。
实验报告:学写实验报告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习惯,学会科学表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验活动的必要形式。不赞成过去那种“填充式”的实验报告,主张学生自己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数据表格。明确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的与原理、实验仪器选用与步骤、数据测量与处理过程、实验结果与问题讨论,以及实验条件与干扰因素等。实验报告应力求准确可靠、完整简明、表达规范、有创意。
小课题作业:适当布置类似于课题研究的“小课题作业”,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一些探索的方法,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走向生活: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会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周围的世界,并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关注、好奇和兴趣。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渗透习惯教育
由于初中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教师还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合理的处理教材内容,实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不能拖泥带水,模糊不清.其次,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自然过渡,衔接得当,既能突破中心,又能清晰展示教学线索.再次,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清楚的掌握,切合学生实际,实事求是的设计问题,有技巧的提问.再者,要注意设计严谨、有趣的课堂氛围,善于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一个停顿,来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还应该提前预设,也就是对教学活动中的偶发事件进行提前估计,做好准备.例如做实验时要注意给学生交代清楚试验环节,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到.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实现主体性的发挥,实现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能力的逐渐培养.比如要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没有教师的规定与主导.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要给以引导;学生精神可嘉时,教师则应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学习习惯的形成就来得比较容易了.
二、将习惯教育与物理实践教学过程相融合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已经不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初中物理教学.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将将习惯教育与初中物理实践教学过程相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掌握了科学健康的世界观、方法论远远比学生学会了几道题,掌握了几个概念更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意识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意义深远.有效将良好的习惯教育,例如德育教育等与初中物理教学相结合是新时展的必然要求.物理教学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学科,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是非常直接、有效的一种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丰富有趣的物理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教师落实好德育教育起到至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如果物理教师对物理实验运用得当,还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要注意要求同学们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室内卫生,爱护实验器材,不打闹、不高声喧哗,在具体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遵守实验规则,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客观真实的尊重结果,实事求是的填写实验报告;如果试验结果和预想结果不同时,要学会认真分析原因,不能编造实验结果,特别是那种不认真做实验,也不认真、及时填写实验报告的学生,更不能让他们靠事后回忆实验现象填写数据,更不能在实验前就填好实验报告,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对那些学生及时、坚决批评纠正,并指出其危害.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总而言之,“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物理教学中教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是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对物理学的积极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德育素养.这些,都不能简单地以分数来衡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技能;培养
初中物理虽然属于理科学科,但也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学科。若想学好物理就要接触到物理实验,有很多物理结论和研究都是通过物理实验所总结出来的。当前新课标要求物理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物理,喜爱物理。
一、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察思考能力
初中生在接触到新知识时往往都有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懂得运用这一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添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把学生积极引导到对实验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能够对物理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例如,学习“惯性”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演示,将鸡蛋放在水杯上的木板上,同时提问学生:如果将鸡蛋下面的木板抽走会怎样?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物理知识,并且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能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最常接触的就是物理仪器,如,温度计、伏特表、游标卡尺、天平等,如果不会运用这些仪器学生也很难提起研究物理实验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耐心地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些仪器,使学生明白实验的重点是什么,从而避免毫无目的的实验。
三、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
首先,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交代清楚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清楚整个实验过程,避免茫然地进行物理实验。其次,指导学生正确调整仪器和运用仪器。例如,在连接线路的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将电路分为干路和支路。学生安装完毕后教师要进行复查方可进行实验测量。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一次的物理实验都应该有新的了解和突破,这些都建立在良好实验习惯的基础上,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物理实验,如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能够了解误差的概念;能够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体会写出结论等。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耐心指导,只有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为学生考虑,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作用;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传授中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物理创新教育的渠道很多,物理实验则是物理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物理实验在物理创新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最生动的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规律,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学习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
二、物理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于开发人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常常具体表现为质疑。许多科学的发现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物理实验其产生的现象除了对学生产生惊奇感和急于探索实验现象心理外,还会伴随着对实验现象疑惑的感觉,进而对实验后的推理,结论或知识产生怀疑。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争论。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学生常常还会遇到一些和课本上不相符合的现象、数据或结论,或对已有知识产生联想,提出疑问,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
2.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中学生的意志还未完全成熟,坚持力和自制力远不如人,因此在学习上常表现为忽冷忽热,有始无终,且创新往往不是一下被人接受,创新过程常常失败多于成功。因此,毅力的培养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关键。而物理实验以其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克服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无味,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开展探索式实验,能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让他们兴致勃勃地挖掘新知识,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体会到发现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在创新教育潜移默化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3.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能提出问题,并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物理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这样就会使学生从平凡的现象中悟出非同一般规律来。相反,如果学生的观察力很差,就会“视而不见”,一无所得,就谈不上什么创新,通过加强物理实验,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促使学生改进实验。例如: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验证阿基德原理实验的步骤复杂等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他们认为更合理、更科学的见解。虽然他们的这些建议、方法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大的培养。
三、创新教育对现有物理实验提出新要求
1.目前中学物理实验状况
目前,初中课改前的物理实验从编排形式上看,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实验为辅;从实验内容上看,课本的大多实验虽然是经典实验,但显得有些陈旧;从实验教学模式上看,由于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独立实验能力还很弱。在黑板上“画实验”,课本上“讲实验”、题海中“验证实验”的做法还比较普通。
2.改进试验内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完全依附于课本实验,就有可能抑制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应重视改进实验内容,尽可能创造条件,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份量。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加一些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联系生产和科学实际的实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辅以查阅资料(阅读课本、使用工具书),通过科学抽象、逻辑思维、相互讨论、自己概括得出结论,并用结论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较大区别。验证性实验是验证已知的,他们只是单纯的模仿或重复老师的演示实验,整个实验过程是现成的,结论也是确定的。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降到最低程度,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而探索性实验是探索未知的知识,整个实验过程是由学生自行设计,所得结论是未知的。它从提出问题开始,至形成概念、规律,最后讲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客观真理的亢奋状态中,处于创新学习的过程中。
4.注重实验课的反馈教学,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有些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学生,只是对物理实验产生单纯的兴起,在实验中只是觉得好玩,实验失败了或没有获得预期效果,都没有很好地查找原因,而用猜测臆断,甚至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来填写自已的实验报告。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通过检查实验报告来检查全体学生的实验情况,那么不仅无法了解到学生实验的真实情况,而且实验也不能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其特有功能,更别提帮助创新教育,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后的反馈教学。本人认为实验完毕,并不意味实验课已结束,应继续花费一定的时间反馈和总结学生实验情况。要求学生报告各自的实验结果,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出失败和成功的原因,鼓励学生对本实验能否提出改进意见,从中捕捉他们新思想。这样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芦涛.实验教学教育新模式的探讨.实验科学.2005年
[2]唐文珠.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探索.物理教师.2012年
[3]《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实验的情境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将生活中蕴含物理知识的东西引入到课堂中,根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设计的生活化
实验的设计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比如讲实验的目的或者实验的过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根据生活实际来设计实验,让学生避免在解决物理问题是感到有趣味。实验的器材也能够生活化,实验室中的器材虽然都是制作精良的,但是却背离了生活实际,所以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就要采用一些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的物品进行实验,以真实的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神奇。
(三)实验应用的生活化
所做的实验结论是要回归到生活的,教学时,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实验的结果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如何将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用生活为前提引出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的物理知识主要很多是与生活结合的,所以在学生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物理知识。比如在教学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利用镜子来做实验,将光引入到教室,让学生也自己做做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在生活中常见到的,却没有深入的探究,从这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完知识后,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运用生活物品让学生多参与创造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己操作的机会,并且适当的使用生活中的东西来为学习服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去获得知识。实验与学习结合,应要有非常正规实验室,和要做非常正规的实验报告,实验的效果也会很好。所以教师多运用生活中的一些条件,开设实验对提高物理教学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学气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带些常见的物品,如拔罐、挂钩、水杯等来验证大气压,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如果要证明大气压强很大的话,进行马德保半球实验,将两个半球的空气排出,这两个半球是不能分开的,而中间有空气则很好分开。所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利用身边的条件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
教师在研究课程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例子,把知识与生活连接,这也是是物理知识的本来面目。比如要做一个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华师大的教材是用的鱼可以听得见拍手的声音来进行研究的,为了让学生对这个实验更加的感兴趣,也可以对这个实验做一些改进,如把一个闹钟装在塑料袋中密封好,然后将它放在水中,看还可以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由此来验证声音是可以通过液体来传播的,这样也让学生慢慢的找到探究物理知识规律的方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