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

时间:2023-02-06 18:05:55

导语:在中国经济现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经济现状论文

第1篇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晖.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绩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卢永艳.基于面板数据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2

[3]张红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平抑机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增长与政府行为选择[J].管理世界.2004(04)

[4]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04)

[5]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06)

[6]仇立平.社会阶层理论:马克思和韦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7]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4(04)

[8]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02)

[9]彭玉琨,张捷,贾大光.教育平等理论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1998(06)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帅.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统一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梁周昌.怒江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3]张云.focusonform对中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赵婧.乌海市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5]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潘婧.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现状的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赵瑶瑶.复数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祝露.高中写作教学设计探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1]都阳,JohnGiles.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冲击对家庭教育决策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04)

[2]薛海平.义务教育学校和家庭联合生产机制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3(06)

[3]魏下海,余玲铮.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只是线性关系吗[J].财经科学.2009(10)

[4]薛海平,王蓉.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教育生产函数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09(03)

第2篇

Political Economy

一、专业名称、代码:政治经济学,020101

二、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经济学科(门类)”所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类)中的基础性专业,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还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我国,有时特指的政治经济学。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是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授权的硕士学位点之一。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有在《资本论》与经济学方面传统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又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崭新特征与现实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一直是河南省连续多年的省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名师辈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有所成和富有成就的优秀硕士毕业生,成为高校、政府与经济职能部门的高级精英人才。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熟悉经济史、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具有能够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从事经济类专业适合的相关工作。

1.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四、修业年限

本专业硕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在校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学位论文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按一定标准、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答辩、毕业并申请学位。

五、研究方向

1. 经济体制转型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2.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研究

3. 现代企业制度与人力资本发展研究

4. 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7 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程)。

(二)课程体系

类别

课程名称

考核方式

学时

开课学期

任职

教师

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第一外国语

考试

54

54

2

4

1、2

公共基础课

1)中级微观经济学

Advanced Microeconomics

2)中级宏观经济学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3) 中级计量经济学

Advanced Econometrics

考试

考试

考试

54

54

54

2

2

2

1

1

2

院定

专业基础课

1)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研究

Advanced Political Economy

2)《资本论》研究

Research On

考试

考试

36

36

2

2

2

2

导师组

专业必修课

1)经济理论

MarxismEconomics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Socialism Economics

3)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

考试

考试

考试

36

36

36

2

2

2

2

2

2

导师组

学术活动

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听取学术会议报告, 1 学分

1

1

实践环节

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1 学分

1

4

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1)中外经济学名著选读

Selected Materials of Marxism Works on Economics

2)政治经济学前沿

3)经济思想史

考查

考查

考查

36

36

36

2

2

1

2

2

2

院定

院定

院定

补修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

考试

54

≤4

1

公共选修课

1 )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 全校性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类的课程,不计学分。

考查

36

1

3

七、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两部分。总学分50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原则上32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2学分。论文研究18学分。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选修课

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

32学分

开题报告 2学分

18 学分

中期考核 2 学分

预答辩 2 学分

学位论文 12 学分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既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又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教学方式。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指导和本学科老师集体培养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

2、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

3、研究生应博览群书,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钻研原著,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严谨治学和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精神和能力,使研究生具有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九、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修完全部学位课程和修满所要求的总学分后,要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具有高起点、新视角和前沿性,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3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开题由院系组织集中进行开题,由若干名本学科或相近学科教授或副教授参加,以学术报告方式集中进行。

研究生确定了论文选题后,在论文写作之前,必须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有关该论题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写作提纲、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生作开题报告时,应有包括导师在内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师3-5人参加,教师要对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等做出认真的评议。

第3篇

研究领域。注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坚持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并注重从理论和政策的角度解决现实矛盾。其研究重点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代表作有专著《现代经理革命》,论文《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及其对策》、《资本营运的理论分析》、《产权理论的演变》等二十多篇。在致力企业管理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龚益鸣还作了大量的国企改革实证分析,2001年在《求是》上发表《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和《湖北国企改革的现状分析》。二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其代表作有专著《第三种贫困》、《非刘易斯模型》、《泛生产力论》等。他的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应用于中国,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中,不拘泥于既有的理论,从而多有重要的创新。如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短缺”的论述(1993年),关于“从传统农业的制度性改造入手推动农业工业化”的论述(1992年),关于“城市吸收农村的特殊机制及其矫正方式”的论述等,均是如此。三是经济改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其代表作有专著《政府经济学》、《民工潮的起落》,论文《农村二次改革论》、《混合型满意体制论》、《现代企业制度的生成障碍及其消除途径》等。龚益鸣研究员的改革论文均涉及体制中最重大、最深层的矛盾问题,理论底蕴深厚,极富分析力和逻辑雄辩力,获得广泛的好评。

近几年,致力于经济所学术梯队的培育和建设,同时把研究方向转向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到目前,经济所已大致形成了价、税、财、金、企业、宏观经济等六个方面的分析预测专家队伍,先后组织了四场经济分析会,发表了十篇分析文章,为新华社、湖北日报多家媒体采用。

主要学术成果。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和宏观经济管理研究,就湖北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及政策建议,先后发表学术专著多部,论文180余篇。

1、学术专著

(1)《民工潮的起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现代经理革命》,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国情与中国农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横向经济联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5)《政府经济学》(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6)《经济计算辞典》(主编),经济管理出版,1988年。

2、学术论文

(1)《时间上顺序递进与空间上跳跃发展──论技术发展规律》,《科育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年第6期。

(2)《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论》,《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2期。

(3)《改革的边际效果递减与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福建论坛》,1989年第3期。

(4)《城市抽吸农村:成因透视与改革出路》,国务院《农村问题论坛》,1989年第7期。

(5)《第三种贫困》,《上海社会科学季刊》,1991年第4期。

(6)《新型生产力泛论》,《科技进步与对策》,1991年第4期。

(7)《现代农场制度:农村后续改革的新思路》,《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6期。

(8)《农村后续改革论》,《江汉论坛》,1991年第9期。

(9)《世纪末回首:中国革命与中国农业》,《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6期。

(10)《中国式现代农场制改革方案》,《管理世界》,1993年第5期。

(11)《经济学伦理论纲》,《中洲学刊》,1996年第9期。

(12)《假若滞胀来临》,《南方论坛》,1996年第12期。

(13)《资本营运:作为经济革命的理论分析》,《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

(14)《论特色经济》,《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光明日报》,1999年第12、24期。

(15)《经理革命论》,《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16)《现代企业制度的实现障碍及其消除》,《经济学家》,2000年第3期。

(17)《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模型及其政策选择》,《人文杂志》,

2001年第4期。

(18)《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求是》(与人合作),2000年第21期。

(19)《品牌制度论》,《计划与市场》,2001年第8期。

(20)《新型工业化:湖北路在何方?》,《湖北日报》理论版,2003年1月9日。

(21)《政府职能转换中的利益沾滞与路径依赖》,《江汉论坛》,2003第10期。

(22)《以农业、农村为主线的大国发展问题》,《中国地质学报》,2003年第3期。

(23)《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学习月刊》,2003年第12期。

第4篇

经济货币论文范文一:中国经济货币化理念

中国经济货币化的演变及反思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新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货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的经济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代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

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数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月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应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拨,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年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至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场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

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中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

中国经济在货币化过程中,由于货币的非市场化因素普遍存在,致使货币并没有完全等同实物资产享有等同的收益率。有关专家估计,中国专业性或政策性银行拥有占资金市场80%以上的资金,而其中按市场原则贷款经营的货币仅在40%左右,低于成熟货币经济的要求。另据1993年《中国经济年鉴》有关数据表明,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9.18%,而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9.36%,基建贷款几乎等同于存款利率,而粮棉油、外贸出口收购贷款利率又低于存款利率,仅为8.46%,特区、开发区贷款利率更低,仅为2.88%,远远低于存款利率。而一些经济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美国1991年存贷款利率分别为5.84%和8.46%,德国为7.62%和12.46%,贷款利率都高于存款利率,表明货币作为社会资产的形态,参与了社会收益平均分配,显示出成熟货币经济特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贷利率差,可以说已经比较顺畅,货币经济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相对普遍地存在着呆坏账现象,使相当一部分货币资产并没有获取社会收益。如在经济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任意扩大化等,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对货币资产形态的忽视,由此引发了争贷款而不计利率的现象。

从根本上讲,这种现象的出现仍归因于中国经济中虽然货币投放量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并没有体现出真实价值,没有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因此,货币投放量的多少,在中国经济中和物价联系并不太紧密。这也说明,中国经济还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货币化不太高阶段,离成熟的货币经济尚有一段路要走。当然,中国目前经济货币化状况,比较改革开放前已大为改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经济货币化必将随之加深,使中国经济步入成熟货币经济时代。从目前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紧张情况也可以看,经济货币化中的经济主体已提出了货币经济深化的要求,表明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中国经济货币化正在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挠的趋势。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货币市场化必将不断深化。

经济货币论文范文二:中国经济货币化分析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货币投放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而不引起物价上涨。从1948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例,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市场货币供应量基本处于一种超量供应状态,但市场物价上涨幅度一直低于货币发行指数,论者认为是由于新的信用货币量占领市场,货币容量不断扩展引起的。这种新的信用货币本身在实质上正反映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也表明,货币不仅作为流通媒介参与经济循环,而且作为实际财富的替代,被赋予了资产形式。中国经济货币化始于这种为适应恢复时期的相对市场化的经济过程中。由于市场化,货币在经济活动中成为和实物资产一样可以获得等同收益的资产形式。从理论上说,这种地位本身也就标志经济活动日益货币化。用货币价值本身可以衡量经济的各个方面,货币经济成为实物经济的最终替代。

1949年至1952年恢复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人民币取代了物物交换,从货币化初级形式交换媒介作用充当了农村地区物物交换的替代。虽然这是一个浅层次过程,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货币化向纵深发展。统计数据表明,这三年虽然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增长了77.5%,而市场现金流量增加了6.05倍,货币供应总量M2增加了23.1倍。值得注意的是后一个数据包含了信贷量。这说明在恢复时期,虽然经济货币化已表现在流通媒介上,但更集中体现为货币作为资产形式的信贷上。这点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现代经济中经济货币化的第二形态较之第一形态,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当然,经济货币化过程并不等同于货币的盲目发行,恰当地表现为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容的货币需求和替代。如1950年2月市场现实流通量为1949年12月的117.2%,M2为135.5%,物价指数为209.4%,物价指数远远高于货币增长率,表明货币已超过经济货币化的容量,为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称的货币发行。中国经济在三年恢复时期,除了信贷支持国营工商业外,并且加强了对私营业务的支持,因而在三年的恢复期保存了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对货币化的需求,使货币供应和经济货币化同步进行。经济货币化本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但是,中国从1956年始,逐渐深化的计划经济使经济货币化受到严重阻碍。

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从一般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商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产的品种和数量便越大,金融资产与社会产值的比率越高,货币化程度越深。分析中国的状况,1953年我国银行资金运用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5.1%,1956年为19.3%,1978年为33.3%,1989年为47.7%。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1953年至1956年银行资金运用与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率年增长1.4%,而1956年至1978年仅为0.63%。这些数据比较情况说明,1956年至1978年后的计划经济由于采用计划调拨,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速度大为减慢。再比较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1.4%增长率,进一步可以看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严重非货币化,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56年后出现的财政划拨款制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受到控制,一方面使经济货币化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表现为1956年至1978年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这种情况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表现为自1958年起国营企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需要的定额流动资金70%由财政拨给,1959年后国营农场需要的流动资金,统一由财政拨款,1962年后,商业部门改由国家核拨部分自有资金。自有资金是根据当年经济发展状况后计算出来,事实上每年增加甚微,因而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来源缺乏,加之扩大的处延式投资中资金沉淀现象普遍存在,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受到限制,最终使中国经济货币化道路布满荆棘。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是,中国财政存款量占银行存款相当比例,如1970年为46.9%,1978年为40.3%。由于财政存贷是几乎不计息的,因此,货币中很大一部分不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进一步为中国经济货币化设置了人为障碍。

中国经济货币化现状及展望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化明显加速,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流通领域的不断拓展、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货币投放量远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以1985年至1993年为例,年均增长率M0为25.41%,M1为19.95%,M2为24.56%,国民生产总值Y为9.54%,而物价P仅为9%。从这些数据分析来看,1985年以来,中国货币投放增长率几乎以三倍于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增长,这表明投放的货币不仅满足增长的国民总产值的需求,而且在经济结构性调整中,投放的大部分货币充当了经济货币化过程中的替代作用。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中货币作用加强,经济货币化正朝向纵深发展。根据国内一些学者的评估,1985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大约是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同时,合理的货币供给增加略高于2%。从这一情况来看,目前中国货币化已明显高于前几年,表明中国已逐步走向货币经济纵深阶段。

第5篇

论文关键词:FDI,贸易结构,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贸易结构的决定是国际贸易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诞生以来,经济学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决定贸易结构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一些西方经济理论对外商直接投资和动态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阐述,而较为著名的是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雁行”理论。维农把国际贸易与FDI产生的原因统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之下,将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与国际化经营区位选择,方式选择联系起来,并证明了投资是在贸易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优势转换的结果。而“雁行”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相对落后而且对外开放的国家,某一产业可以通过吸收国外资本和技术而获得发展。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FDI与贸易结构的关系也做了许多研究,江锦帆(2004)发现FD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两方面的作用协整检验,外溢效应对出口贸易有积极影响。江小娟(2002)对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了研究核心期刊目录。她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进行了比较,认为FDI有利于优化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刘重力(2000)比较研究了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国外出口商品结构,发现FDI促进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已有的文献上看,这些研究都是从国家层面上来研究FDI与贸易结构的关系,而对于浙江省这样一个出口大省来说,研究FDI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浙江省贸易结构的现状

(一)、外商投资企业对浙江省出口的贡献

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浙江省FDI流入的典型代表,其对浙江省出口的贡献可以看出其对浙江省贸易的影响,我们用外商投资对浙江省出口贸易贡献度来衡量其对浙江省出口的影响;“外商投资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贡献度”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在整个浙江省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表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作用力大小。

表1 1997-2008年浙江省外商投资对其出口贸易贡献度

 

年份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浙江省出口额

(单位:万美元)

贡献度(%)

1997

246640

1011113

24.39

1998

268295

1086623

24.69

1999

332783

1287125

25.85

2000

534843

1994279

26.82

2001

709961

2297747

30.90

2002

919969

2941102

31.28

2003

1304773

4159499

31.37

2004

1964667

5814638

33.79

2005

2726282

7680353

35.50

2006

3795210

10089427

37.62

2007

4725567

12827293

36.84

2008

5426543

第6篇

>>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 日本“新的海洋立国”战略:内涵与外延 日本《体育立国战略》述评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的执行力 详解《日本体育立国战略》 日本《体育立国战略》的实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日本观光立国战略 日本知识产机立国战略五年特征研究 日本观光立国战略及中国应对策略 “观光立国”的灾后日本 日本的FTA战略与能源安全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战略分析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的收藏与利用 日本北极航道开发战略研究:战略动机、决策机制与推进模式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成效 美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启示 浅析日本《观光立国》政策及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日本的FTA战略 日本的战略逻辑 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刘小风.日本从eJapan向UJapan战略转变[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5(7):18-22.

[6]孙正民,王国连.日本的eJapan战略与引进人才政策[J].国际工程与劳务,2008(2):16-19.

[7]刘兹恒,周佳贵.日本“UJAPAN”计划和发展现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38-43.

[8]龙锦.新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J].新闻爱好者,2013(2):27-30.

[9]王喜文.日本:半年间出台四项国家IT战略[J].信息化建设,2010(10):42-44.

第7篇

【摘要】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规划,都是依照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规分的。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要懂得对曾经的历史发展思想进行一定的改革,要懂得改进,合理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划分,其二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发展方向,要将中国两个分部的经济都复苏起来,由弱到强的进行推动,其三就是放慢经济增快的速度,要循序渐进,稳定发展,其四就是要合理的运用当地的资源,建立城市的中心。本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极端 时空格局 演变 特征

对于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的眼中,都是非常具有研究性的。虽然我国的经济大量的吸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的理念,并运用其中的有利之处,更好的研究经济发展。通过一些经济的划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战略方针。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还是存在着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分

1.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时候,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停留在基本建立的状态下。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经济体制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但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却始终停留在陈旧的观念中,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在这一方面开始进行大量的改革,将经济的体制由总分一,改变紧急的发展形势。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导致整体的发展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体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展的领域,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方案,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全面的改革。

2.中国经济发展的次要阶段。对于我国的发展经济,始终都是存在着地域性差异。特别是在社会整体的发展上,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所以,在改革的最基本阶段,应该从最低端的农民开始,对于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以及当地的经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主要是将经济的体制更贴近于现代化,将我国的发展尽量由较强的地区引向较弱的地区,将市场的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改革,提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度,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更好的维护民主的利益,尽量的引入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经济发展观念。

3.中国经济的尾端发展阶段。我国对于西部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的。东西两部的发展一直都非常的悬殊,由于东部的经济以及地域占有先天优势,进而发展迅速,很快的建立了最新的发展体制,而西部由于地势贫瘠且经济萧条,所以整体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经济体制的演变,就必须要进行平衡发展。但是对于划分的标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规范标准,所以依然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析,弥补不足之处。对于经济的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以后,虽然仍然处于许多漏洞,但是已经初步建立了体制,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也需要不断的进行革新,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建立更好的经济制度。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格局演变的划分

1.经济革新的第一步

对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一定的改进,改进传统理念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制定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主要是对经济的复苏进行一定的研究,并对其中的理念进行一定的探知。对于传统的经济体制,主要的缺陷在于经济的比例失调,并且没有正规的销售市场,且无正规的管理制度,所以,必须要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将农村的发展引向外界,更好的加快经济复苏的脚步。

2.济体制的初次建立

对于现在的许多国家企业,都开始对公司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加强民用有限公司的发展,更多的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全面的开放,打开国际市场,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公司的制度进行改革,并重新规划经济市场,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难题,让企业融入更多先进的概念,推崇人文主义,进行人性化管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阶段

由于不断的发展,社会已经处于全面小康的状态,当建立基本的经济体制之后,需要的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以此作为原动力,在公众的眼前,进行全面的公开,保证公平性,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法规,更好的补充管理制度的缺陷。而在思想方面,更要开放思想,也要守住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而主要的环境建设上,必须要懂得珍惜环境,以保护原生态为发展的概念,建立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更好的建立和谐社会,并且在生产上,要懂得方式方法,注意其中的格局演变,更要懂得合理的分配。而在地域方面,要建立一定的发展平衡性,减少两地的差异,更要合理的排布经济的发展结构,将每一个地区的发展更好的带动起来,减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更好的改变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要懂得生活上的满足,建立自己的精神领域。

4.完善经济体制

对于初期建立的经济体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主要是在经济市场方面,特别是有些相关机构使用自己的权利对行业实施封闭式管理,导致了经济的萧条,所以,必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将行业的市场进行开放,提高对基层人员的管理力度,尽快的解决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好财产的保护,并保证收益的合理分配。对于发展企业,不单单要重要发展的速度,更加要注意使用的技术,要平衡社会的收入,减少贫富之间的差距。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展国家相比,它缺乏实践性,并且管理的制度也不完善。所以,必须要注意经济体制的改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更好的创建新型的经济体制。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振兴的必要之路,根据经济的发展历史,要懂得利用传统的文化,结合现在的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改革建设,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市场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德吉央宗.探究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全国流通经济,2017,(04):57-58.

[2]朱建华,陈田,王开泳,戚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5,(02):247-258.

第8篇

[论文摘要]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间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均有着密切而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当前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下,脆弱的巴基斯坦经济正逐步走向崩溃的边缘。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协助巴基斯坦走出当前的困境,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双边的经济合作,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扩散而成的全球金融海啸,已经席卷全球。在这场金融海啸的袭击下,不少国家面临经济崩盘的危险。巴基斯坦就是深受其害的国家之一。由于国内局势的长期动荡,经济实力的薄弱,巴基斯坦正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受金融海啸冲击的巴基斯坦经济

2008-2009财年伊始,巴基斯坦经济就开局不利。前四个月(2008年7月至10月),巴基斯坦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48.5亿美元,其中出口67.6亿美元,与上财年同期相比增长16.6%,进口14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贸易逆差达7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3%。[1]从而严重恶化了巴基斯坦的金融形势。受贸易逆差影响,本财年头两个月,巴经常账户赤字高达25.72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加63.72%。同时,巴基斯坦政府正面临严重的债务偿还能力的压力。据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巴基斯坦外汇储备仅为81.35亿美元,其中,巴央行外汇储备为46.86亿美元,外汇储备除去相关国际债务外,只剩下不到30亿美元,仅够支付一个月的进口费用。鉴于上述严峻情况,全球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最近将巴基斯坦主权信用等级下调为“垃圾”级别,其中,长期外币债务等级由“B”下调为“CCC+”,长期本币债务等级由“B-”下调为“BB-”,短期主权信用等级由“B”下调为“C”。这意味着巴政府债务偿还能力正面临巨大压力,如果商业、金融、经济条件恶化,且外部援助和贷款等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其拖欠债务的可能性将更大。

由于外贸赤字扩大、卢比下滑、外汇储备萎缩,加上人们对西方金融危机的担心,巴基斯坦股票交易量创11年低点。与此同时,受金融海啸的冲击,国内消费者购买力下滑,巴基斯坦的房地产市场也迅速萎缩。尽管目前房价降幅已高达25%,但购房者仍在犹豫和观望。[2]另据最新资料显示,巴基斯坦卢比已贬值21%,通货膨胀达到24.64%。[3]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巴国内安全形势影响,巴基斯坦的经济形势正步入严冬,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二、互利共赢:进一步加强中巴经济合作

从目前巴基斯坦的经济状况来看,单凭其一己之力显然难以走出困境,走向经济崩溃边缘的巴基斯坦亟需外界的援助。中巴两国一直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保持着密切而良好的合作。在当前两国均面临这场破坏力巨大的金融海啸冲击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中巴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无疑是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

中国经过改革开发以来近3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已大大增强。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中国也受到金融海啸的波及,但由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丰富的外汇储备、广阔的内需市场和作为新兴市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相对较少,仍然具备一定的抵抗金融海啸的能力,甚至还有一定的余力来协助其他国家共同应对这场金融海啸。但是中国毕竟也身处这场金融海啸所波及的范围之内,自然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这其中,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的中国对外贸易就受到了极大冲击。作为中国外贸产品重要市场的欧美等国,经济已经陷入萧条,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受到重创。外贸市场的萎缩,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形成了剧烈冲击。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和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缩水,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也愈益严峻。而这种严峻的经济形势反过来又进一步对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造成影响,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一旦出现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架马车”中的两架---外贸出口和国内需求萎缩的局面,中国经济的前景将令人堪忧。因此,在目前这种处境之下,中国除了应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市场,尤其是广阔的农村市场之外,也应该将目光投向外部市场,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扩大海外市场,谋求内外两个市场的合力,来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在中国应该积极开拓的海外市场当中, 巴基斯坦是一个值得合作的伙伴。

尽管从目前来看,巴基斯坦受到了这场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经济萧条,市场萎缩,但巴基斯坦毕竟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加上国内建设相对落后,商品、服务、技术以及资本等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从长远来看,巴基斯坦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就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贸易往来,但从当前总体情况来看,中巴经济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在产业合作的大多数领域,两国还停留在人员的交流和讨论阶段,具体的合作计划还很少,进入实质性合作的更少。在投资合作方面,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投资数额与中国的庞大经济规模相比而言数额还太小,而且中国对巴基斯坦为数不多的投资还集中于制造业,对其它领域的投资则非常少;而巴基斯坦由于相对缺乏发展资金,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不具备增加投资的能力。因此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现状与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相比较是不相称的。

中巴两国之间开展深入而广泛的经济合作不仅有着地缘上的先天优势,而且两国在资源、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方面还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特别是在机械设备制造、纺织工业、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电信、投资和科技等领域,中巴两国有着相当大的合作和发展空间。未来两国如果能以这场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危机为契机,通过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外汇资本援助,协助其走出当前的经济困境,进一步扩大和深入两国间的经济合作,有效结合中国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和巴基斯坦的能源、市场潜力,将对于无论是中国还是巴基斯坦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经济上的更紧密合作,将对中巴两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合作和文化交流,以及两国间的互信起到十分重要的稳定和促进作用。对中国而言,一个经济上稳定而健康并与中国保持政治、军事上友好合作的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的存在,是中国所十分乐见的,也是符合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本财年前四个月贸易逆差为75亿美元增幅达33%》

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11/20081105888247.html,2008-11-12

[2] 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巴基斯坦房地产市场已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波及》,pk.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0811/20081105873302.html,2008-11-05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奢侈品消费现状;奢侈品贸易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文章就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奢侈品贸易发展趋势提出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富裕人群快速涌现,中国正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中国将是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大国。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比2007年消费总额递增8%~10%,达到86亿美元,而因为经济危机,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1]奢侈品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快速成长和传播,对于奢侈品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理论中均衡量。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商品学上讲,价格高并不意味着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高价性也绝非是生产与使用过高过多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而是在其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而美学家则定义为,“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美学的外在标志,“奢侈品”就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直接代表,它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涵义。“奢侈品”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为它们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它是亲切的、细腻的、敏锐的、最人性化的,而且奢侈品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中。

二、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一)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例如,登喜路品牌在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为25岁。[2]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据此,可以把年轻人消费群体分为两种消费类型:“真正可以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和“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二)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3]不要说国产名牌,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等诸多因素有关。奢侈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欧洲,奢侈品范围广泛,涵盖银器、铜器、水晶玻璃、皮革、出版和装潢等等。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令许多年轻人着迷,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一座未开启的金山,虽然我国有“水井坊”、“国窖1573”等奢华品牌,但为人所知的数量实在不多,几乎没有能够跟外国奢侈品牌竞争。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比如,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和品牌宣传手段,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不被外国甚至本国国民所熟悉和热爱。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外国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遗憾的是中国奢侈品却缺位,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三)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

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最高的质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虽然,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专为富豪级人士专门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在我国也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买家们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但那毕竟是少数,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将集中于个人用的奢侈商品,即高档时装、高档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等高档商品。[4]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因此奢侈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时期和过程,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其中约1000万至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用品。该协会预计,到2010年国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将增加到2.5亿人。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目前已超过人均收入1500美元的水平,部分沿海城市甚至已经超过250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四)在消费地点上,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即使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这让他们有机会到处逛逛,挑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另外,由于高关税的缘故,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目前全球顶级奢侈品牌消费额中中国人占据了5%的比例,其中3%是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的。

三、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媒体称,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贸易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各大品牌纷纷降价自救,但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保持22%的强劲增长。[1]中国市场奢侈品贸易的强劲走势,几乎没有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从奢侈品的追随者不畏寒潮继续壮大可见一斑。这也更加坚定了奢侈品巨头中国布局市场的决心。英国媒体称:传统奢侈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众多奢侈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纷纷进军中国。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鉴于经济危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从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中国的投资商、零售商和设计师,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无限昂然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张瑞杰,等.年增22%中国全球奢侈品市场救命稻草[N].法制晚报,2008,(11).

[2]王微微.关于发展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思考[J].中国物价,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