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11:28:14
导语:在学习语文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困生 现状分析 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学生群体,始终困扰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出现转机,但同时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本文以我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进行积极探究,并提出几点转化策略和方法,以供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困生在学习适应上有一些问题,父母“溺爱”是造成孩子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甘心落后,不能有效适应班级环境的主要原因;学困生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差,是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学困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督促、辅导子女的功课,导致孩子们的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成为学困生;一些孩子由于受不了接连失败的打击,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并对其产生恐惧与排斥的心理,最后沦为学困生。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准确分析成因,制定科学、有效的转化方法,持之以恒,才能有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和方法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制订转化计划。有效分析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学习动机、心理健康与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父母的教育方法及社会的影响等,都是导致孩子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我们只有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才能有效转化,它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根据其语文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确定学困生名单。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制订本学期转化计划,使之有所提高和进步。
2.调整课堂结构,针对语文特点和年级特点,寻找一条高效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路子。教师要少讲、精讲,留出更多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要走下讲台多和学困生交流,并积极指导。
3.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是关键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想一想,课堂上尽量给学困生提供一些提问和参与练习的机会,并且在学困生练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课上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其效果要比课后补课强得多。
4.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坚持做耐心周到的思想工作。有些孩子不只是学习困难,行为能力也比较差。可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好的学风会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作用更不能小觑。
5.合作学习,积极帮教,多措并举。新课改教学经验已经证明,当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进行热烈讨论时,孩子们都会获益匪浅。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有效分组,分散学困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并确定结对帮扶对象。要求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两、三名语文优秀学生,对课堂教学中要掌握的知识和作业都由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有效落实。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负担,又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使得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扶中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帮一、小组内结对子、家庭辅导等都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6.改革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采取鼓励性评价。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以前比。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作业批改时,我们要积极采用针对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激励后进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考试后帮助学困生积极分析试卷,多肯定好的方面,但不能忽视不足,应指出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等。我们适时的积极的评价,会给予学困生一股积极正面的无形力量,促进他们加快转化,摆脱学困处境。
7.加强家校交流,随时掌握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如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联系卡等形式。经常交流沟通能够促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有及时的了解,并且针对他们实情及时调整转化方法和策略。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学困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家庭,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以便全方位了解学困生,这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何谓学困生,一般来说,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低于课程标准中听说读写的要求,并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学生,我们就称之为学困生。由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学生也无法摆脱这种学习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转化,争取让学困生摆脱困境。
一、学困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差
学困生平时不爱学习,因此一些语文固定词语和句子还有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导致在运用中无法使用。语文基础知识主要表现在字词、修辞、古代和近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写作等等相关的知识。学困生对于这些有一定的掌握,但是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比方说在字词这方面,不会读和不会写的字还有很多,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3500字。在写作方面,由于平时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导致在写作时,根本没有词语可以用,导致生搬硬造的现象频发。所以,有的学困生根本不写作业,即使偶尔写作业也是字迹模糊,错别字一大堆,平时考试成绩低于平均分。
学习知识基础差的学困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学困生没有积累知识的意识。没有完全意识到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语文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一般过多地强调小组合作和讨论,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三,学困生缺乏学习的环境。基础知识的积累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的积累,很多家庭不注重营造读书氛围,没有让小孩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第四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这门学科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没有系统性,如果语文教师不总结,那么学困生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
(二)学困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一门的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分散,走神好动,听课效率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学生没有运用正确学习方法的意识。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其实他们不知道人的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毕竟不同的记忆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记忆维持的时间更长。第二,语文教师没有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于学困生的关注较少。第三,家长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很多家长都认为,语文是母语,已经有先天优势,不需要再过多的关注。
(三)学困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多因素的原因造成,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丧失的学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学困生没有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必要,只是浪费时间,所以根本学习不到语文的精髓。第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枯燥无味,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有一些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固,学生会产生不信任的情绪。第三,家庭教育中不重视语文教育。过度地强调数理化。
二、针对高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一)教师层面对学困生进行关注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照顾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教学的合理性。学生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长期积累的,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学困生面临的困境无法解决。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照抄照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在优等生和学困生差异较大的班级,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师计划时,必须要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优等生的提升,又照顾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二)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语文教师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语文教师向学困生灌输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主观上有这个意识,然后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授有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学困生在背诵诗词时,一般都是死记硬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指导学生分阶段地背诵,并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达到最佳的记忆状态。
其次,提高家长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的家长。很多高中学生的家长对于高中学生寄予很多的希望,造成学生很多的压力。家长一直有偏向于数理化的学科,对于语文不加重视。所以,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就较差,因此,家长必须要给学困生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照顾,才能让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动力,在学校更好地学习。
最后,增强学困生学习的意识。高中生已经基本上都接近成年的年纪,所以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已经有很多的想法并且拥有一定的责任感。所以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责任,树立一种“为自己学习”的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困生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高中生已经可以明辨是非,对于教师出现的一些错误,学生应该主动向教师反映,而不是不信任教师,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得不偿失。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语文素养,让学生信服,喜欢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过难或者过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困难不是一两天造成的,而是长期学习不当的结果。针对学困生知识基础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争取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同时,语文教师也必须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来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人数的增加,工作不再由国家分配,大学生毕业的黄金时期悄然而逝,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市场需求却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我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底下的农村富余人口举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环境,多掌握一门学问就多一门出路,所以,我计划自学会计这门专业。
首先,我对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现在在我国,全国数百所高校中几乎每个学校都设有财政专业,尤其是会计专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大学毕业生涌上人才市场,虽说枯寂是热门专业,但如今这种现状下普通和初级财务人员也明显供大于求。但高端财务人才却千金难觅。作为专业技术性很强和个人素质相对要求较高,且事业单位最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其从业人员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目前,具有几年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并且取得会计职称如注册会计师,ACCA、AIA等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成为市场上抢手货。这些状况使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这种状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好好筹谋自己的前途,做好合理的规划。真正走进社会工作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开始。
其次,我做了详细的规划。
一、明确专业学习目标:
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明确应具备的能力
1、熟悉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踏实,谨慎细致,思维敏捷,逻辑分析能力强,对数字敏感,记忆力好。
3、有较强的社交能力,信息快,懂变通,善学习,求上进。
三、了解主要课程:
会计学、审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资产评估、财务报表分析等
四、具体学习计划: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另外,在校期间考出就业所需要的一些必要的资格证书,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利用较充分的课余时间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有一定的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营销学等方面知识。通过参加一些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五、应对弱势、威胁
1利用寒暑假去公司实习获得经验。
2多与人沟通习得交流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3利用网络。报刊、人际关系等了解经融动向。
4增强竞争力。保持乐观心态。
5多学些商业技巧,商业谈判。同时增加威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外储内化
1问题的提出
1.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阶段阅读目标中又明确指出: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给多年来习惯于课堂上少篇精讲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还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在每周8课时的教学时限中完成这信息量巨大的课外阅读教学任务?我们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研究。
1.2学生自我意识的召唤。
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更多、更广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其次,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创新意识的提高,以及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形式的创建,都要求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研究。为促进学习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1.3多媒体的普及。
学校的多个多媒体教室,每个家庭中的多台上网电脑,给学生创造了阅读的巨大条件,为我们对语文“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不可以发挥它们的作用,为语文阅读教学服务?
1.4国内衢州柯城区对语文课外阅读元认知培养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丁庆富的《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也作了论述。我们可以在现代信息资讯传递方式的大系统中考察研究语文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改革目标,研究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探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获得一种有语文教学人文个性,也有语文教学工具特点的教学能力,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
2研究的指导思想
2.1根据语言与信息的关系。
语文阅读学习可以看作用一个根据一定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形态节点。
2.2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
语文阅读学习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所以把语言的感受积累使用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节点。
2.3根据语言艺术与思维的关系。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以记叙文为主,可以把课外阅读文作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节点。
2.4根据双主教学结构原理。
语文阅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过程。所以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3课题释义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含义。“自主学习”就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确立学习目标;能监视自己的心理活动,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能从自己的学习方法中获得反馈信息,进一步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计划,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外储内化”就是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以课本为基础,阅读大量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学习语文阅读方法,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非人脑物质载体储存、掌握课外阅读语文知识,通过教师组织的定量定向的自主阅读活动训练,把储存处理的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知识结构、信息处理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从而认识自我生命价值,发展丰富健康的个性。
4研究对象和方法
店口一小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
5研究的预期目标
学生能善于调节和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善于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措施,去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善于监视、调控、检测达标情况,善于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
每位学生有一本个人“词典”。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6“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的研究
6.1“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理论是讨论个体认知机制的形成问题,或者说是讨论个体的心理机能,尤其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问题。而个体心理机能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外部活动方式与主体原有的图式实现协调、整合,从而内化为新的心理活动方式。这就是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即“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习得的过程。语文课外阅读的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阅读方法的传授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1学生学会自己构建课外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分层次的,它可分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主要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达到的量与质。中期目标指每学期对课外阅读量与质的要求。而近期目标则指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国外研究发现,有远期阅读目标的学生能更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阅读的效果也更好。
这样,从整体着手提出目标,又从具体落实拟定计划,学生就拥有一个较完整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有利于完成阅读任务,达成目标,在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监控阅读过程,维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阅读行为。例如,在阅读过程中要求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但为了提高积累的效率,为了积累的语言的运用,需要对积累的语言加以分类,而这在原计划中是没有的,于是就需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这样,对阅读过程随时监控、调整、反复尝试,直到达成目标为止。这种监控、调整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6.1.2在阅读中提高自我检验、监控和调节的水平
积累语言,迁移写法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因此,提高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的主体意识水平应包括学生在积累语言迁移写法中的自我检验,监控和调节水平。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设计一份阅读《自我提问卡》,要求学生对照进行自我提问。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阅读前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作好阅读的准备。1、想一想你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为什么可做这件事?2、当你遇到阅读障碍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办?3、你最不善于读懂的哪类文章?为什么?4、为了较好地读好这篇文章或这本书,你能够做什么?
其次,在阅读时,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进一步读懂文章,提高阅读效率:1、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2、哪些内容是应该摘记的?3、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
最后,读后根据《自我提问卡》自我提问,进行回顾和反思。1、你在阅读时是怎样判断,选用什么方法阅读的?2、阅读时你常会犯什么错误?你如何改进。
这样的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而且使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阅读,从而提高了积累迁移中的自主学习水平。
6.1.3学会评价阅读结果
具体的课外阅读活动结束后,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地评价一下自己从制订目标,到实施计划,以及所获得的知识,作为这次阅读活动的反馈,进一步优化阅读心理,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调控能力。
阅读结果是阅读过程的产物。阅读结果可反映出一部分基本的阅读情况。因此,研究引导学生如何从阅读结果出发,对阅读过程进行反省, “强化成功,形成习惯”非常重要。每次阅读反省的内容可以是:“你有哪些积累?你可以在哪些方面用上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如何解决?”
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阅读过程的测评方式进行改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激发兴趣,养成习惯,测评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等;“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
6.2“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模式的形态设计
6.2.1模式的设计原理
阅读指导是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前承课堂教学后接课外阅读的关键链接,教学任务核心是“指导”――根据课内阅读习得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并期望学生将课内课外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没有教师指导的校外阅读,获得终身学习所需要的阅读方法和能力。简图如下: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校外阅读
(课堂教学集中学习)(学前指导分散个体学习)(生存发展终身学习)
阅读指导方法特征
根据“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要求,课外阅读指导的关键是课内习得阅读方法的正向迁移。对于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而言,课外阅读材料是一种大量“变例”和问题解决的新情境。所以讲清方法,示范精要,指导得法是课外阅读有效高效的关键,正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环节。
学生特征简析
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记叙文体的字词句章的理解分析方法,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阅读面,而且还掌握了计算机文字操作和网络基本技能。具备了小学语文学习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
6.2.2模式的主要特征
把语文能力作为信息能力的一个特例设计阅读指导模型,把计算机作为课外阅读的学习工具,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改革力度。
把学法指导作为指导模式设计的核心环节,体现了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结构的根本变革。
把语文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指标,把创造性思维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关键目标,把个性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价值,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性
6.2.3模式具体结构和操作方法:
五个基本环节
定向筛选――阅读分析――编码储存――提取应用――反思总结
课内指导学生个体分散学习组班集中集中交流
师生活动分散学习个别交流师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习任务、指导要求和效果检测标准
(1)定向筛选
学习任务:根据课内单元学习重点说明材料提取课外阅读学习具体要求;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选择确定课外阅读课文的数量范围篇目;制订个人单元课外阅读学习计划,小组交流质疑修订,存盘发送教师。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精学课文的“学习重点”归纳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的具体要求;选定阅读篇目;用内容、时间、阅读方法、学习预期结果四个要素制订学习计划。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单元学习计划评价标准;时间内容安排具体合理,可行性强;阅读方法和学习预期结果表述正确简明,操作性强;自评与他评、生评与师评相结合。
(2)阅读分析
学习任务:把计划规定的文章分成三类:指导单元阅读的知识性文章、你最喜爱的文章和应该重点阅读的文章;用默读的方法浏览规定的所有文章,选定重点阅读的文章和语段;细读重点课文或重点语段,完成语句理解、内容把握或情感领会等作业训练,形成文字;应用多向思维方法,对文章思想内容或表达方法提出质疑,研究释疑的办法和路径:工具书?网络?老师?同学?哪一条最好?为什么?注意收录你觉得最有用的网站网址。
学法指导:根据计划确定学习要求,选定应该细读的文章和语段;给出语言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作业具体要求,参考课堂精讲课文练习作业的方法,完成思考练习;研究释疑路径的特点,选择相宜的资讯路径;浏览课文要用板块扫描的方法快速默读,不出声、不能按字点读,统计每分钟的默读速度。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文章分类合理;选定文章段落能够体现单元学习要求;语言学习作业方法要求,使用工具书等理解关键词语,要求理解正确,形成文字储存。质疑量多面广有思考价值;应用同中求异或多向思维的方法,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要求有新意、想象联想丰富独特。
(3)编码储存
学习任务:整理自学过程中所有的文字资料,分类储存,并统计字数;把作业练习文字存盘发送教师;课堂集中,重点交流,教师评点,提出作业建议。
学法指导:根据储存文字的内容特点,研究制订分类的标准;用文件夹的形式分类储存各类信息;筛选信息资料,取个人喜爱有收集价值的;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业文章,分类存储,教师存盘。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信息分类标准合理,标记鲜明,易于识别;储存手段合理,检索提取方便;储存信息有效价值高;储存信息容量大。
(4)提取应用
学习任务:自由组织1次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小组主题活动;全班组织1次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个人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所有成果展示均须制作文字策划材料。
学法指导:提供阅读成果展示活动的多种形式和资料,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读书沙龙,专题交流;电脑小报,专题交流;朗读、表演文艺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组织文学社团;制作专题网页;教师参与策划和展示。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成果展示容量大、水平高、文字简洁优美;策划有新意,考虑周密,切实可行;活动形式效果好,主持局面能力强。
(5)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分类整理总结学习成果;反思总结学期的学习方法形成文字。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经验,从语文阅读、信息处理、学习成果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归纳总结基本规律,写体会文章;用理解语意分析结构层次概括要点的准确敏捷概括和评价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用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兴趣爱好、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心理承受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等多个要素反思分析归纳自己的成长。
效果检测标准方法:成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分类合理,信息量大,水平高;方法总结分类合理,叙述清楚,概括全面;成长总结分析客观全面,材料切实生动,说服力强。
7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年来的实验效果表明,“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的研究促进了师生水平的共同提高。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教师要阅读在先,思考在前,教师的素质获得了很大提高。一年来,我们的教师增加了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得到了更新。另一方面,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了很大提高,阅读量超出了传统教学的6倍,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与没有参与实验的时候有了较大的提高。获奖作品加上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累计40多篇;学生自己编辑的文学刊物。还有一些无形的收获,如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在集体场合下大多数学生能够即时自如、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的文化修养发生了变化,思想感情、意志品质、审美情趣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当然,对于一个涉及学科全方位改期的课题来说,一年的时间不算长,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目前,我们主要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有效地监控;二是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进行更科学的检测。我们准备再化一定的时间加以探讨,争取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治金主编。《20世纪中国小学语文教育丛书》[C]。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1,9。第12――15页。
2、邵郊编著。《生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3.第78――86页。
3、崔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第2――6页。
4、韩绍祥主编。试教通讯[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第26――37页。
5、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81――90页。
汉族干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干部学习汉语,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加强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的重要举措,驻村干部在藏汉双语学习中,了解各自的民风民俗、礼仪禁忌,增进民族间感情的融合。
驻村干部现学现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干群关系的融合,巩固民族团结成果。我驻村工作组根据实际,制定2015年藏汉“双语”学习计划如下:
一、根据每名干部“双语”的现有水平,确立“一帮多”的帮带关系,互相帮助学习“双语”双向负责,相互提高,确保做到不懂随时问、想学有人教的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干部的学习“双语”的兴趣。
二、定期进行双语学习,每周星期一、三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藏族干部学习三句常用汉语。每周星期二、四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汉族干部学习三句常用藏语,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三、不定期开展双语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汉语水平和提高汉族干部的藏语水平,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词汇,在拉家常中尽可能地练、大胆地说,不断提高驻村干部的双语实际应用水平和会话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兴趣;情感;思维;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5-02
在当今高科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革,它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优化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兴趣的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字、图像、声音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出来,用色彩、情感、疑问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借小竹排顺流而下,带领学生观赏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年级新生,对江南水乡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水乡的美丽、肥沃,以致爱上水乡?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新课伊始,笔者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风光(密密的树林,绿油油的禾苗,蹦跳的鱼儿,清脆的鸟鸣,竹排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等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羡慕,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等等问题。通过观赏画面回答老师问题,可以说学生已经对江南水乡有了一番视觉和情感的冲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了。接着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可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用大量的资料口头介绍效果要好上很多。
二、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王二小》一课讲述抗战时期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行为,本课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还有是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表达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这样的题材有一定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远,单单凭借文本要到达学习目标有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先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儿童团员”、“扫荡”等词,弄懂其中含义,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敌人的残忍,激发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呢?在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后,笔者播放了动画片《王二小》假装为敌人带路,最后被敌人杀害的画面,伴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笔者和学生已泪流满面。再回到课文最后两段:“突然,四面八方响起……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正在这时候……消灭了全部敌人。”学生在朗读时前后情感明显反差很大,前一部分低沉,为失去王二小感到无限惋惜,后一部分高昂,为消灭全部敌人、为二小报了仇感到痛快。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随着歌曲,随着朗读,自然流淌、奔泻,做到形真、情深、意远,达到心灵的“唤醒”。
三、思维的促进
笔者十分赞同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运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音视频图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教学时笔者通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其中,学生对“一畦秧苗,一孔石桥”感到陌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用“一棵秧苗,一座石桥”?此时,最佳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帮助思维,师图示并讲解:“一畦”与独立的“一棵秧苗”数量上是不同的。“一孔石桥”指一个孔洞的石桥。通过图示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既能避免单个字的抽象认识,又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同时还能促进儿童思维朝着更大胆、更丰富的方向不断延伸。
四、视野的拓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更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教师的工作说大点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说实惠点就是天天面对学生,授新课、复习、考试、讲习题,翻来覆去的重复,直到学生会了为止,老生常谈,淡化无味,学生没有新鲜感,你还没去他就烦心了,反正就是按部就班,就像吃冷粥一样。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像学生看电视剧,看了这集还想看下集。怎样做到让学生天天盼着自己去上课,那就是一个教师自己的艺术了。所以,教师这个神圣的名称,应该有他独到的特色,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了我们恰到好处的机会。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恰恰抓住了这个高科技,熟练地应用到了我的课堂,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信息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化学教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节课时,我就搜索了大量有关化学物质的图片,有生活中常用的铁锅,有身边的高楼大厦,有路上跑的汽车,有吃的方便面、饼干、瓜子等,有穿的衣服、鞋子等,依次展示给学生,立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个个渴望的眼光,想知道这些化学物质的用途,好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课堂气氛充满了色彩,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闪电般产生。我就想:“这样的课堂还愁学生不学吗?”
二、信息技术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的教书生涯转眼过了20年。回忆过去,我感慨万分。我数了数自己用过的备课本,足足有几大摞。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师办公也不例外。现在我们学校人人有电脑,我们上完课,可以随时编辑自己的学教案,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过程不如意的地方,回来立马改进,因为电脑就在身边,等再给下个班上课时,已经是改好了的教案,优化了教学过程,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学资源。其次,电脑的联网,给了我们集体备课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QQ聊天的形式,商讨学教案的编写。我们还和兄弟学校手拉手备课,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升华。
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真是无处不在,例如,化学教学中的复习课,容量大内容多,上课时又要给学生讲,又要写出复习内容,又要观察学生的神态,看他们是否听懂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如何等,往往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忙个不亦乐乎,没有效果。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一切都迎刃而解,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例题、练习制成一个CAI课件,既增大了课堂信息量、减少板书时间,又达到了较好的化学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课前研究是化学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现在的农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就我们这的学生来说,家家有电脑举不胜举,这就给教师的课前备课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我们的学案中,就有预习导航这一项,教师把这个内容通过电脑网络发给每个学生,比发给学生一大摞卷子好多了,因为电脑对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诱惑力,很快作业就做完了。有时,还可以在其中讲个小故事,或放一段自己的讲课的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对你的作业有所期待,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好学的精神。
三、总结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同学22人,女同学26人。大部分同学有责任心,在学习过程中能努力向上,认真完成作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识字基础和阅读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识字能力欠佳,有待加强,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有待改进。班里国彤彤、国泽龙、杭玉洁、国雪曼、田佩琪、何永帅等同学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国彤彤等朗读较好。
三、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语文灵性;弱化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校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成为特殊的交际工具。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语文就成空同无物的东西。语文与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人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包括技校)的所有基础性学科中,语文是一门颇具灵性的学科。语文的灵性主要指语感、美感与灵感等方面。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弱化了对学生语文灵性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育界对语感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王尚文老师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①王尚文.语感论,1)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中将“语感”定义为“是对言语作品的隐含意义的感知,这种隐含意义在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章中有,在说明文、议论文及实用文体中也有,而且比前者更丰富、更复杂,因而,语感的作用在这些文体中更明显,更多一些而已。”②(李海林②.言语教学论,311~314)等等。但笔者以为,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灵性的基本要素。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较高的语感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会立即产生比较正确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其语义,体味其感情,领会其意境,还能捕捉到其蕴含在语言文字表层下的深刻含意。
当然,技校学生语感的习得不但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而且受后天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比较重要的场所与途径。这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新课程要求就可知道。语文教育界前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但从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比较薄弱的。 表现在:
1.不重视朗读。虽然默读是阅读的较高境界,但对于基础薄弱的技校生而言朗读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学生朗读可眼、口、心都到,一齐作用于大脑便于语感的形成。学生在声请并茂的朗读中可将书面语转化为通过大脑组合编辑成书面语感,可是口语表达流畅而富有文采,可使作文文思敏捷,语如泉涌。难怪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说的熟读也即朗读吟诵。可是,目前的一些语文教师是不太重视朗读的,长此以往,学生书面语感的薄弱可见一斑。
2.不重视听说。一些语文教师不重视听说训练,导致学生语感的弱化。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听话与说话训练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和手段。听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形成语言的必备条件,是促使其大脑组织语言、编码语言产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口头语言顺利实现的前提之一。听说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引起技校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听力下降,思维不敏捷,辨音解义能力弱,语言整合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薄弱,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语文灵性缺乏。
二、忽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如果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构筑材料客观内在的把握,那么,美感则是对语言文字艺术的感悟,也即对语言文字审美能力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技校语文教师的一项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眼下的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美感的培养显得匮乏,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偏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主要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主,即以感性思维为主。而教师过多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美感的形成。俗话说“三分学七分悟”“边读边思边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读书讲究涵泳工夫,就是要求学习者用心思考感悟他人文章的美妙之处。美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部作品他们所感受到的美感是不同的。这种美感不能靠教师的传授或给予,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可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阅读教学偏重字词讲析、主题概括、结构解剖、表达技巧等来代替悟理、悟情。听课评价实在太妙,仿佛教师讲解面面俱到,学生听记滴水不漏。可事实上学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2.不注意语文审美感悟的相互联系。语文审美感悟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过程。如语文各大文体间的美学要素,中外古今的美学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要求等都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的。大到宇宙、人生、社会、家庭、内心世界等,小到微观世界,一个景点、一件物品、一个新人等都是我们审美涉及的对象。因此,如果把审美活动孤立地限定在语文书本而不知与外界审美事物的有机联系,那岂能达到开启学生美感灵性的目的,审美效果也将是有限的。而当今有的语文教师恰恰就是如此,教学中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不知与外界事物的通融联系。这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呢?且从孤立点上得来的审美感受也是片面的、单薄的,以此培养起来的审美能力也是不健全不丰厚的。
三、忽视对学生灵感的培养
灵感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认识基础上的一种顿悟,是在学习、思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突然性、瞬时性、亢奋性、创造性等特征。灵感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尤其是作文中的灵感更为重要,可目前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灵感上严重弱化。表现在:
1.缺乏自我。由于技校生基础薄弱,作文不好。学生作文基本按照教师规定的模式套。无论是就业班还是升学班基本如此。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其实这种作文模式只是机械地照搬,无法实现学生作文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转化。因为,这需要作者自身的灵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需要对问题的思考,需要敏锐地捕捉深刻的思想内容,需要提炼主题的功夫,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需要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能力;更需要平时的积累、熏陶、历练及自我主体意识的开发等。否则只能是失去自我、毫无灵气、没有理性与美感的“新八股”。
2.缺乏深度。由于技校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面窄;再加上教师重课内轻课外,学生所学知识基本来自课内,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写出来到作文不但缺乏个性,缺乏立意的深度与高度,更缺乏对人、事、景、物的理性思考。而个性化的作文非常需要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它既是写作材料的直接来源,又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物质基础,也是写作灵感产生的源泉。学生面对话题与材料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了也缺乏新意和个性。
技校生语文学习语感匮乏、审美低下,又岂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技校生基础太薄弱,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缺乏上进心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