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

时间:2023-01-03 08:45:26

导语:在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实习岗位论文

第1篇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

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

第2篇

摘要:大学生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和提升,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其中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地方院校学生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机制、培养方案等多方面提出了促进企业主人翁角色转变的对策。

关键词:学生专业实习;企业;主人翁角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45-02

大学生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大学生实践活动等,要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分子材料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实习。

一、专业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绝大部分高校会在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分别组织专业认知学习和生产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中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但是往往效果令人很不满意,学生任务式地完成了实习,修完了实习学分,没有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也没有学到生产知识。这种现象在我们这样的地方本科院校中更为严重。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相比于直属高等院校,学生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不强,懒于动手和思考问题,另一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角色定位,在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企业没有主动参与到学生实习中来。学生实习没有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学生实习给企业的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大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接待学生实习,更不用说主动去教学生生产知识,给学生操作训练的机会。

二、促M企业主人翁角色转变的对策探讨

“学生专业实习中企业主人翁角色转变的对策研究”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分子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从培养机制、培养方案等多方面提出了促进企业主人翁角色转变的对策,以求达到优良的实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毕业后能迅速成长为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一)建立以“专业为导向,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

在课程开设方面,学校可以开设有关实习单位生产知识的课程,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通过为企业定向培养毕业生或提供优秀毕业生,建立校友联结,促进学生向企业主人翁角色转变。在实践教学方面,如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中,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在教学方式上遵循“创新思维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启发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创造性,同时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杜绝“走过场”现象。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建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

在培养机制上,高校要积极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和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学校可以聘请企业高工来高校进行讲座、讲学,传授学生相关生产知识;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去企业实习,企业专家更容易将实习生视为自己的学生,更乐于教学生知识。学校可为实习单位提供入职培训、安全培训,主动向企业培养或推荐优秀人才,提倡和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企业指导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

(三)合理定位实习模式和安排实习

企业的选择、实习模式的定位、实习的安排等直接影响着实习效果,因此科学地选择企业,定位实习模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实习时长、实习食宿等至关重要。

高校在选择企业时,指导老师应去企业充分调研,选择能够接纳所有学生实习且具有多个实习岗位的企业,这样会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实习模式可以采取顶岗实习、轮岗实习,让学生在岗位中学习生产知识及安全常识,学习完某一岗位知识后,再进行另一岗位的专业知识的培训,这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中都得到锻炼。

在安排学生实习时间上,要避免生产淡季。在淡季实习,工人较闲,学生可学到的知识也会相应减少,且很容易出现人员扎推现象,甚至会出现指导教师和学生捉迷藏现象,同时也会让学生感觉企业效益不好,这一行业的就业前景不好,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时长的安排也对转变企业主人翁意识很重要。现阶段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知实习一般安排一周,生产实习一般安排一个月,出现学生稍微对设备和工艺有所了解实习就结束了的情况。时间不够是导致对生产知识了解不彻底不深入的重要原因,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可以加深学生和工人师傅的感情,加深学生对生产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在企业扎扎实实干三个月或半年,拜师学艺。

在安排学生实习食宿上,企业统一安排食宿,学生在实习中通常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例如:我院2012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分为两批,分别是湖南中财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和邦弗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由于中财员工宿舍正在建设中,学生住在附近的宾馆,而邦弗特公司为学生安排了住宿,在中财实习的学生出现迟到、早退现象较为严重,而邦弗特没有出现学生迟到、早退现象。我院2013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由湖南中财化学建材有限公司统一安排食宿,实习效果明显改善。

三、结语

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高校可通过建立以“专业为导向,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创建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制,合理定位实习模式和安排实习等方式,让企业主动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提高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波.高分子成型与模具专业实习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84.

[2]王选伦,盛旭敏,周冕.浅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J].大学教育,2012,1(7):5,9.

[3]王慧敏,崔孟忠,侯立杰.改革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13,(5):74-77.

[4]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5]赵燕.新形势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化工高等教育.2003,(04).

[6]王欣,吴书安,夏晓青.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8):47-48.

[7]Beastall,G.H..Adding value to laboratory medicine:A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2013,51(1).

[8]隋金玲,吴波,李合增等.石油化工类专业企业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

第3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构建的关系、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个人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出新闻传播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并指出在职业能力构建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及克服办法,

关键词 新闻传播 职业预期 核心竞争力 职业能力构建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在培养新闻传播学类学生时,其主要着眼点是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应该充分考虑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毕业后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同的学生对未来的不同的预期,学生在自己职业预期的指引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相关项目,从而达到构建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职业预期与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预期是指其为自己将来职业做出的设定和选择。职业预期的实质就是在专业内二次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一次选择。每一个专业培养学生都是按照教学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学分,以及每门课程要达到什么样分值才能结业,这种设计是根据本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设定,每个专业的专业课程都可能成为未来学生就业的方向。新闻传播类学生毕业后,既可能是做记者,也可能是做媒体经营人员,还可能做企业宣传人员。在就业专业化的格局下,记者这一岗位又可以分为经济新闻记者、时政新闻记者、社会新闻记者等多个方向。所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出一种选择,并依据自己的职业预期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要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是要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时在专业上的基本要求;职业综合能力是出色地完成本专业工作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诸方面。

职业预期是职业能力构建的根本指南,职业能力培养是增加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闻传播类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或者目标岗位就需要着力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使增强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预期。

二、职业能力构建的误区

大学毕业后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困扰大学生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我要做什么”,很少去考虑“我能干什么”,作为大学毕业生,首先是要衡量自己能干什么,再去决定自己要干什么。新闻传播类学生在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容易进入误区。

1.通修所开课程导致个性缺失

由于新闻传播类就业口径较宽,学生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学生就不在专业内进行细分,或者进行再选择,于是把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毫无选择地进行选修,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动知识支撑其岗位需求。但是。由于本科在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要用大量时间来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并不是每一门课都能精通,这就导致学生原来全才预期发生偏差,甚至全而不才。也就是目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不强,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具体工作。大学生眼高手低直接后果是就现在一些学校的就业率不及中职或中技,以及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后回到中职或中技去学习。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中没有自己的职业预期,就很储备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就是说在职业预期时,不能把自己培养成全才,而是婴把自己培养成专才。

2.职业预期飘浮常换更换预期

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想“我要干什么”,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同的阶段受到外界的影响不同,不少学生在受到外界影响会不断地调整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不同的职业预期所要具备的知识是不同,所以这些学生就根据某一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设定选修相应的课程,有的甚至完全不同的就业预期,这样导致学生所修课程没有系统性,其后果同学生毕业后,所学很多课程,却没有能真正可以增强其竞争力。

3.理论实践能力不能同步发展

职业能力由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构成,对于新闻传播类毕业生而言,既要能讲出理论,也能动手操作具体事件。可一些在学生构建自己职业能力时片面理解能力,一部分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点,烂熟于胸。可是让他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操作一项具体工作却无能为力,甚至案例分析也会不会做;相同,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动手操作一些具体项目,但问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却无法回答。所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时,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善于操作实际项目,更重要的是,不仅培养自己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二者都不偏废。

三、职业能力构建的路径选择

职业能力构建关键的一步就是使自己从通才、全才向专才转换,落实到在校的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简单地说就是打牢基础,突出专长,重在运用。

1.学分与修业时间突破原框架

大学教学计划是按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安排,一般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几个体系构成。其中专业选修课是学校根据本专业学生在达到的基本能力所安排,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目前众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是在本学院或本专业内开设,学生自主选择。这种选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但其存的问题也不能规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口径相对宽,每一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有论者认为,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业岗位人才需求也正在细分。如果一个的预期是毕业后从事财经新闻工作。这就需要学生要具备经济学知识、政治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而对于一般新闻传播类专业组织教学的院系一般仅根据本学科知识配置教师和课程,这就需要院际之间、校际之间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相关课程,且所获得的学分互相承认。

与跨专业选课同等重要的是灵活学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中止在校学习,而选择校外见(实)习,后恢复在校学习,补充学分。在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校推行灵活的学制。目前国内大学正在推行以学分制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要求学生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课业修完学分即可申请毕业和学位。允许自主选择毕业时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不选课或少选课而到相关岗位从事相应的工作。

通过课程选修和休学实践,学生基本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预期构建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基本具备期望岗位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组织的教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在于传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堂教学本身需要突破原有大一统的内容灌输,在传播必要有知识点后,留出必要有时间让学生自修。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上。在应用教学环节,针对同一门课程,可以细分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预期进行案例选择和分析。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传媒经济概论》、《新媒体产业导论》、《媒介资本运营》等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课程细分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在新媒体赢利分析的案例分析课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媒体的理解,自己的爱好,选择诸如电子杂志、地方门户网站等媒介的赢利模式进行分析。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其准备较为充分,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评析又有效地补充了学生分析的不足。对同一门课而言,课堂教学实现了必修知识的掌握。通过案例课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与组织集体大课教学相对应的是,对课程考核的方式需要多元化。对课程的结业考试或考核使用得最多的是统一考试、课堂论文和课程设计等几种方式。几种方式各有优劣。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同一门课程考核方式相同,但不同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预期不同,针对课堂结业的方式可以尝试多元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期和自己的擅长选择适合自身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说,同一门课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由学生申请,教师和相关部门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进行审核,确定是否同意其申请。

3.根据职业预期选择论文方向

独特的学业个性是大学构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论文选题构建自身学业个性。要求大学生撰写论文是考核其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撰写好学生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论文的要求决定了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涉及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所以在论文撰写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论文方向,通过完成论文促使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传播类学生的论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项目设计。论文主要是运用某个工具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把某些现象上升到理论。项目设计则是根据要达到的目标,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完成一项工作。前者注重理论培养,后者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需要就业,可以选择做一个项目策划;毕业后需要考研或者从事其他非实务性工作,可以选择做论文。不管是项目设计还是撰写论文,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都导向是构建自身的竞争力。该项学习不能为完成而完成。要着实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一个行业,并能把握这个行业动向;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完成预期职业所要完全的基本工作。

4.构建导师制实现教与学互动

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两个基地两个导师的作用。即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和理论导师、专业导师。卡尔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新闻机构联手合作开设了覆盖全国的实习项目。这些实习项目主要是针对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周到三周的新闻实践,诸如到CTV新闻、TSN、CANWEST新闻、探索频道、加拿大地理杂志等媒体进行实习,并让他们独立制作影视节目。。校内实践基地学习根据理论教学需要建设的实践基地,该基地可以保证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校外实习基地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校内的教师担任的是理论导师,因为学校教育强调学理性,校内教师具备较强的水平,可以解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

而校外导师是一些在业内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他们中。有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的具有丰富从业经验,却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两个导师相互配合,学生一旦遇到相应的专业问题,可以直接向两个导师寻求帮助。特别是在专业导师的引导下,培养动手能力,并反向作用,促使其对理论知识的补充。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传媒经济专业几名学生在学习新媒体产业课时对电子杂志产业兴趣,创办了《默闻》杂志,两个月时间,单期最高网络下载量达到900余次。学生在制作电子杂志过程中,不仅熟悉了媒体内部运作程序、机理,还学会了相关的软件使用。

第4篇

关键词:经管类;培养;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04-02

为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的毕业实践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强化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对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及方案进行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毕业实习目的

所谓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思想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意识,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本领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运用、概括和深化的过程。

本科生经过实习,使其能深刻了解区域经济与产业建设、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将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以便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加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或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成立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现在,全国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将原来负责专业教学二级单位的系制改为二级单位的学院制,将原来负责专业教学教研室制改为负责专业教学系。这样,在本科生第八学期开展毕业实习之前,应该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成立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即:以院长(或书记)为组长、以各系主任为成员、以教务办主任为办公室主任等组成的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该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的毕业实习的计划、组织、协调、评定或审定等工作。

三、实习单位与检查指导方式

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第一,由学生自己联系的企事业单位,经由系与学院审核、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实习;第二,由二级学院、教学系提供毕业生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自愿填报后,由毕业实习领导小组根据毕业生的专业方向与实习单位的岗位特点,征求企业同意后指派规定数量的毕业生集中实习,并且让学生主动与学校和实习单位签署书面实习协议。

实习单位可遵循具体情况对实习学生提供住宿、生活等相关补贴,实习单位承担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的指导任务。学院指派专门教师负责定期、不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并接受对于毕业生的实习管理和跟踪调查。

四、毕业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联系的毕业实习单位,都分别由企业指派实习教师和一名本校教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指导教师必须是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并且他们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研究生以上学历。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应当落实:(1)明确所指导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以及毕业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实习的重要意义。(2)了解所指导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从事职业工作的实践情况以及自学能力等。(3)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与毕业实习有关的资料,保证毕业实习报告的顺利完成。(4)审阅学生的毕业实习报告与毕业实习鉴定表。(5)指导教师应时常与实习学生保持沟通并掌握毕业实习的进度和质量。指导教师在指导中要贯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学生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独立创新的精神。

五、时间安排及毕业实习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在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参加任何非法组织的前提下,参加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与活动。

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1)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由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开展关于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有关规章制度、要求等知识宣传与动员。(2)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即从第一周至第八周或第十周为本科毕业生实施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开始进行毕业实结、毕业论文撰写与毕业答辩的工作。

本科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应做到:(1)学生到毕业实习单位报到后,在1周内将学院下发的“本科生毕业实习报到回执表”交回学校指导教师处。实习中期,实习学生要认真填写“实习中期反馈表”交到学校指导教师处,指导教师查收后签署其姓名;(2)实习单位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应由本人提交申请把变更的理由写充分,经学校与实习单位调查核实同意后,方可变更。擅自变更实习单位者,实习成绩为不合格;(3)学生在实习期间需由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的安排和同意,并遵守实习单位和实习的有关纪律和安全管理规定,积极预防任何人身和财产安全事故的发生;(4)学生在实习单位出现的一切问题均应首先与指导教师联系,指导教师应妥善处理问题,严重的要及时向领导汇报。(5)每个毕业实习学生都要自觉地严格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塑造大学生良好形象和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发扬互助友爱和虚心学习的态度。

六、毕业实习成果体现

本科生毕业实习结束后,要在撰写3~5千字的实习报告与总结的前提下,再完成以下内容。

1.到企业或公司等单位参加实际项目(方案)设计的学生,可书写项目分析报告(毕业论文);该报告(毕业论文)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方案策划)的项目书、方案、系统说明书等。

2.没有参加学校安排项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与专业方向,结合实际而进行方案、设计、规划等内容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要结合专业实习内容撰写符合的专业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单位的背景、实习环境和内容、实习效果和体会以及存在的不足等)。

3.学生对所交的项目分析报告(毕业论文)部分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字数应8000字以上;文体格式明确,标注规范,语言准确,表达简明;实习报告一律采用宋体,小四排版,并用A4纸打印。

七、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毕业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相关教师针对学生所书写的书面材料进行评阅,并进行答辩。每位学生的答辩由3~5位老师组成的答辩小组负责,学生首先对自己的报告进行5分钟的演示讲解,答辩老师针对学生报告内容进行询问,一般由3~5个问题组成,根据学生的解答给出适当的分数;书面材料或答辩成绩不合格者,将予以二次答辩,成绩再次不合格者,将不予毕业。

毕业生毕业实习成绩由“实习报告”成绩、“答辩”成绩及“实习单位”鉴定、教师意见四部分组成。其中,实习报告占30%,答辩成绩占30%,实习单位鉴定占20%,教师意见占20%,分别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别记录。毕业实习成绩评定标准:(1)优秀(90分以上),圆满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并在实习过程中态度认真,严格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效果好,动手能力强;且毕业实习报告内容真实、完整、圆满,论述正确,主题突出,收获大、感悟深刻。(2)良好(80~89分),较好地完成毕业实习的各项任务,毕业实习态度认真,纪律性强,毕业实习效果好,动手能力中上;同时,毕业实习报告内容真实可信,基本概念正确,论述清楚,收获较大,文理通顺。(3)中等(70~79分),完成毕业实习各项任务,毕业实习较认真,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单位反映较好,动手能力中等;同时,毕业实习报告内容较具体,论述较清楚,基本概念正确,收获较大,文理通顺。(4)及格(60~69分),基本完成毕业实习任务,毕业实习较认真,较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劳动纪律,毕业实习单位反映较好,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毕业实习报告内容有相应的体会、成果和见解,文中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正确,符合逻辑。(5)不及格(59分以下),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均不合格:第一,无法完成毕业实习的各项工作,动手能力差;第二,毕业实习报告材料不真实,概念模糊,理论上不正确;第三,毕业实习期间酿成重大责任事故或有违法乱纪行为。

八、成绩资料保存

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能力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高校作为该意见重要的践行者,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主要分解到各个院系,各个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单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专业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实践教学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契合

高校教师对智慧的追求和对学生进行的心智训练,锤炼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向应用的创新更是成为大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教育是关键。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历练,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激发他们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让他们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这样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是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通道。实践教学在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二、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再认识

1.学校角度。在2003年开始的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是一项2级指标,有4个观测点:实习和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实验室开放。其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规定“上述内容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这一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实践教学更加深层次的内容,高校如何将这些指标贯彻下去,需要有系统的管理措施。譬如,针对假期社会实践,很多学生找个单位盖章,而没有踏实做好社会实践的现状,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组织一些学生假期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和社区实习,分散的社会实践可以和学生的毕业论文、学年论文、教师科研等结合起来,使得他们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更强,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开学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总结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可作为学校创新实验活动和挑战杯等学术性活动的重要参考指标。这样,就将假期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教师角度。高校教学实践不仅是教师的一大工作职责,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创新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大学生思维活跃,会提出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够接触到实习地点的新群体,他们长期在实习地工作,通过和他们的接触交谈,也能提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反思与运用。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中,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的同时,要求教师到实习基地担任一定的职位进行锻炼,并做好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们的研究课题和同学们的毕业论文也就在此过程中得以完成。

3.学生角度。在对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中,有81.9%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对专业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对于6个月的毕业综合实习,56.1%的同学认为时间长度正好,15.8%的同学认为应该延长实习时间。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将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看的很重要,对实践教学的参与有很强的意愿。然而,在调查中,仅有5.7%的学生经常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社团或活动,只有7.9%的同学主动走出校园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何原因造成这样的反差?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长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对该种课堂教学方式非常厌倦,而课余时间,长期由别人安排他们需要做什么的思维定势,使得很多学生缺乏自己还能够做什么的思考。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对自己专业发展缺乏规划,造成参加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不够。学习较好的同学认为考试能够考好,拿到奖学金就好;学习靠后的同学认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没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效益,也不愿花时间。旅游管理专业是高校中较好找到实习机会的一个专业,但很多时候,学生认为工资低、工作辛苦、人情复杂而不愿意走出校园。

4.企业角度。实践教学虽然更多是学校的事情,但是作为人才培养终端的企业,也应负起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有两种倾向很明显,第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同时,拓展青年市场。第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而对于培养后备人才的任务,则认为,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不在本单位工作,不愿花成本再对其进行提升培养。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1.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很多课程都进行了改革,考试课越来越少,考查课越来越多。考查课就是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平时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指不仅应有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的实践性环节如实训等设计,也应有课后的实践性作业,通过这些作业激发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课外实践的主动性。通过课内实践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课外实践的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1]。

2.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是指不仅应有校外的企业实习,还应将校内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譬如,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可将学校的接待中心、学生食堂作为学生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丰富的植被以及学校的园艺中心,可作为景观规划相关内容的重要校内实践内容。导游课程可安排学生将学校作为旅游景点进行讲解词的写作和讲解的校内实训对象;旅游规划的课程,可让学生给自己的学校制定发展规划。这样,在节约实践成本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

3.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很多专业业内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还有一些专业,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内的实践活动,学生的思维也容易被束缚,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譬如,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进行实践外,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事业活动以及各种志愿者活动。这些看来是业外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增加社会阅历,开阔视野,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学会许多只在本专业领域内徜徉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本领,也能体验很多新鲜的人生感受。这对学生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4.统一组织与自由安排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由安排相结合,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不应只是由学校全部统一组织,而应该使自由实习成为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自由实习,学生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实习时间、实习场所、实习岗位。这样,既可增加对职业与行业的理解,亦可了解社会,还可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同时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设计,既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可实现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实践教学的始终,每年应该有其不同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将四年的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一个系统。系统要素的构成应是有序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也必须遵循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由感性认识――实践――上升到理性并有新的感性认识――再实践――再上升……的不断进步的过程[2]。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其为例,认为基于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遵循以下模式(见图1)。

五、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

1.帮助学生认知自我,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北方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6.1%的同学在入校时对专业仅有一般了解,有37.4%的同学对专业不了解。另外,仅有31.7%的同学是喜欢该专业,而选择此专业来学习。由此,很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以致在高考专业选择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也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干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还有一部分学生有规划,但不够科学。此外,由于旅游专业培养的是宽口径的人才,使得旅游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却忽视了质的提高,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择业时乱投简历的现象比比皆是,求职成本很高,成功率却不高,有的即使成功就业也还面临着频繁的跳槽、换工作的现实。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她们对旅游业的热爱,使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3]。

2.改变单一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只以教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唯师论”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想象猜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尤其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和发挥个性潜能,使学生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4]。

3.推动考核方式改革,增加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目前在高校中,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功利性很强,学生懒于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只关注考试会考的知识,考前一到两周突击复习,考了好成绩就沾沾自喜,考不好就埋怨老师教得不好。另外,很多实验教师反映,学生只注重理论课考试,而在上实验课时不认真,甚至有逃课现象。因此,创新考试制度,实行考试方法、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元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在课程考试中,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平时成绩中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另外在学生总评成绩的考核中,除了各科成绩的综合评定,还应将学生参加学校各类实践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大型赛事以及公益活动的情况也纳入到成绩评定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关注教师发展,加大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培养提高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教学体系的师资要求。高校应关注教师的发展,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提倡学术民主,鼓励竞争;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全方位地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创新动机,努力创造条件来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望,帮助教师学习有关创造教育的知识,掌握创新的原理并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开展教育科研,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建立激励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机制,形成崇尚学术的风气,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5.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创新培养氛围。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包容多样、尊重差异;鼓励尝试、宽容失败;注重传承、怀疑权威;坚持理性、提倡质疑。它是大学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是大学贡献给人类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里,年轻学子们无拘无束地交流和分享创造,在碰撞、质疑和争论中锤炼了青春的智慧;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互相促进;成熟学者和年轻才俊形成团队,年轻思维的活力无限与成熟学者的前瞻严谨相结合,保持了大学创新的方向和创新活动的时代传承。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机制才是大学持续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 李岫,王平,陈丽英.关于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旅游学刊,2007,(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2] 马波,李岫,李辅斌.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R].青岛大学,2006.

[3] 曹春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第6篇

关键词:实习制度;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朱晓晓(1989-),女,湖北黄石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36-02

一、大学生实习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实习,就是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它是连接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既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也是用人单位甄别和招聘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①通过实习,大学生可以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又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在与同事合作的过程中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些能力正是当今用人单位所看好的,大学生在实习中培养和提高的这些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增添了有力的砝码。然而,现阶段,大学生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尚未出台专门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大学生实习没有得到制度保障;第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热情、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大学生实习岗位难求;第三,高校对大学生的实习工作管理不到位,监督和评估工作不完善。因此,如何完善大学生实习,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是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②现阶段,校企合作共有四种形式:高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企业作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校企合作在高校内建校内实习基地。其中,企业作为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种形式目前较为普遍,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先后与湖北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武汉新东方学校、沃尔玛深国投百货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将这些企业作为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对大学生实习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实习生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现阶段,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的实习单位难求。通过校企合作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可以在毫无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增加工作经验,使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使大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成为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才。同时,也为用人单位增添了一条选用人才的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不仅使大学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也为用人单位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并且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也进一步了解到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为用人单位日后选拔人才起到借鉴作用。

第二,有利于从实习时间和方式上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当前,虽然我国政府和高校都对大学生实习给予重视,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实习的时间和方式也是影响大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实习时间上,一般的高校都将实习安排在大四,许多大学生就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实习、继续考研还是专心撰写毕业论文。在这个选择上,许多学生犹豫不决,最终耽误实习的最佳时期,以至于失去了实习的机会。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可以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处理实习、学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工作,使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实习方式上,大致可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并且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分散实习。然而有的大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不正确,就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如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将实习当作就业前的锻炼机会,而用人单位将实习当作日后招聘员工的借鉴,实习不仅仅只是完成学校任务那么简单,而是与以后就业相联系。学生带着这种目的进行实习就会比其他的实习生更为努力,达到实习的效果。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和管理。大学生实习,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事,学校的管理也尤为重要。现在,高校对于实习这个环节,会给学生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他们在大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要给予帮助和监督。但是,现在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本身也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并且,在分散实习的形式下,教师不便于对实习生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也会安排员工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的指导下,实习生才能真正学到实际操作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学生的实习就会相对集中,这样更便于学校指导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也能相互联系,共同指导和监督实习生,并共同制定对实习生的评估标准,使他们的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大学生实习制度

上述可见,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应该充分开展校企合作的实习模式。

第一,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导向功能,并完善相关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掌控着较多的社会资源。政府应该有效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合作平台,促使校企合作的实现。政府还应该加大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校以及社会力量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让更多的高校和用人单位能够进行校企合作。同时,政府也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它对校企合作的建立与完善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应制定促使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措施和地方性法规,例如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制定一些有利于用人单位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促使用人单位自觉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另外,政府还应该通过成立各类“基金”等方式,对校企合作所需成本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切实解决高校在进行实习工作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为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进行学生实习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第二,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合理安排实习计划。高校可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职责主要就是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合理引导不同专业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并且全程督促学生的实习,以及时发现问题,为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现在高校教师大多传授的是书本知识,缺乏实践指导,可将高校教师派出深入到用人单位,也可聘请用人单位里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到高校进行校内教学,使高校和用人单位实现真正的合作。同时,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都将实习工作安排在大四,时间相对固定和集中,这样集中大量地安排学生实习,往往造成实习岗位不够,实习指导不到位,难以达到实习效果。高校应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时间的安排,或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进行分批实习。这样有利于充足安排实习岗位,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进行高质量指导,实现校企长期合作。

第三,建立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系统。在实习过程中,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反馈工作非常重要。在现阶段的实习工作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高校指导教师的联系往往较少,或仅仅是形式上的联系,而高校在对学生的实习评估工作上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评估”。鉴于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应该建立一个由学生、用人单位、高校共同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校企双方的领导应保持及时沟通,用人单位的实习生管理人员和高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做好相关信息的传达以及共同监督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实习生之间也应选取一个领导者,并向校内指导教师及时汇报情况。在实习工作前,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的时间、方式和内容,并指派校内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双方要建立良好的沟通,高校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情况,有问题要帮助他们,并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解决,用人单位方面就学生的实习表现情况也要向高校汇报,双方共同监督实习工作;在实习结束后,双方就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寻找解决方法,改进和完善实习计划,为下一次合作奠定基础。同时,双方要共同制定实习评估准则,切实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他们进行评估,有问题者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指导,使他们真正从实习中有所收获。

第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长效机制。稳定的校企合作是顺利进行大学生实习工作的有效保障。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高校、用人单位都有着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首先,政府应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作用;其次,高校方面,要根据用人单位自身对人才、科技的需要,找到与其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再凭借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用人单位提供帮助,使其受益。其中就包括了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向其推荐适用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及向用人单位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从而提高用人单位的市场竞争力。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要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效果,这样才能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再次,用人单位方面,应该积极制定对实习生的管理办法,对实习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并对实习生进行有效指导,让他们从实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只有三方共同完成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才能营造出校企合作的育人环境,并形成长效机制。

注释:

①周其凤.亟待建立长效的大学生实习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25-27.

②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25.

参考文献:

[1]茹娜.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6):218-219.

[2]郭小林.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学生实习合作平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72-74.

第7篇

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随着现在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如何更好的将人才培养与就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我们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高职药学专业采取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问题写入了政府和高校工作报告,在就业理念、制度、体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就业理念上,大学生从传统的“等待分配”的就业理念向“自主选择”就业理念转变;在制度上,有要求学校一次性就业率转向经常性就业指导、跟踪就业制度化;在体系上,大学生就业从单一的实习就业培训迈向多样化的实习就业指导、就业跟踪,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纽带,大学生和就业单位共同参与的自主选择的实习就业一体化的体系,以实习指导、实习教育、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跟踪等专项就业制度为支撑的制度体系框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就业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的不同,先建立单项实习、就业制度,逐渐覆盖全面,再衔接整合各个单项制度,形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就业制度[2]。

一、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高职药学专业采取的是“2+1”的培养模式,即两年时间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一年时间在企业实习,学习实践知识[1]。通过一年的实习,学生在实习中掌握技术,为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实习单位提供实习基地,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可以更好地选拔出适合自己企业的优秀员工。进入企业的优秀员工作为学校的一员可以更好的宣传本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学校为学生、为企业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这种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新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习、就业的相互脱节与矛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提供了更方便有效的选择优秀员工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职业氛围,同时,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3]。

二、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实践

1.实行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促进药学专业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实施,药学系通过调查问卷,征求广大学生的工作意向,并联系相应的实习单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将来工作意向主要有医院、药厂、药店等,学校邀请各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探讨,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共同制定出突出职业能力、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3]。实行“三段式”实习[1],第一阶段是学生在企业见习,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的设施、企业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是学生在企业“顶岗”,“轮岗”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能够很快掌握技术及操作要领;第三阶段是学生实习就业,实行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达成共识的可以签订协议,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拿到薪水,享受正式员工的待遇。通过三阶段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可以减免试用期,企业也可以找到出色的员工。这种新模式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共同发展[4]。

2.实习基地有专人指导

根据学生的实习意愿,以人为本,合理分配学生去相应的实习地点实习[5]。为保证实习的质量,促进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的顺利实施,实习的企业安排有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老师是企业挑选出来的思想品质好且具有丰富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优秀员工。

3.实习中专人监督

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实习动员工作,做好实习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4]。学生实习后,要求教师不定时的去企业走访,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向企业咨询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4.实习后考核

实习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以保证实习质量。考核主要包括两部分:实习企业考核占70%,学校考核占30%,实习企业考核包括:考勤、岗位操作技能的掌握、职业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情况等,由企业带教老师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打分。学校考核主要包括论文答辩以及学生纪律的考核[1,4,5]。

三、讨论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体制;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1-03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食品类专业绝大部分设立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属于发展中的学科。食品类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据21世纪高等教育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良好个人魅力的优秀毕业生,在实践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的尝试。

一、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均占有实践教学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使得实践教学质量有所降低。面对这一新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一方面通过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建设了国内一流的食品工艺实验室,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此前实验室管理模式是实验室依附于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进行实验教学管理。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不能共享,各实验室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有限的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有效利用、现实效益低等缺陷。不仅如此,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也不能满足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需要,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新开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实验室管理体制适应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改革过去的实验室,现为学院统一管理。实验室所有资产包括仪器、设备、药品均详细登记在册,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网上公布,以方便师生使用。中心实验室的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有限的实践教学资源发挥了最大作用。在课程实践教学时,每使用一起设备或实验装置,均要有实验实习教师及使用班级和个人详细记录,以保障机器的正常运行;这样运作的结果使我院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步步为营,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基本的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生产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还组织了部分校外参观实习,现场教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推出了许多新产品,造就了一大批现代化食品企业。过去简陋的作坊式实验、实习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对培养优秀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山东省下拨的专项建设经费400万元,建设了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建筑占地面积广,有焙烤成套设备、肉制品生产成套设备、果酒酿造成套设备、软饮料生产线、恒温库和气调库等中型现代化成套设备,几年来,完成教学实习及相关的课程实验的课程有粮油工艺、肉品加工、果蔬贮藏、乳品工艺、机械加工等若干门。实习学生班次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部分专科班级;实习生产的产品有各类面包、灌制香肠、酸奶、月饼、啤酒等十多种。学生在其中实验实习真正体验到现代食品加工的气息,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性能优良的现代化设备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硬件保障。

3、实习生产基地的建立。为了保证学院的创新教育,在满足实验室基础建设和实验仪器设备配备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中粮集团、莱阳鲁花集团、青岛东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六和集团等建立实习生产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使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现实生产过程以及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下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一个互相衔接、互为补充,高起点、高要求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与创新。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和《食品机械》等课程原来的实验方式是实验指导教师作好充分准备,药品、仪器一应俱全,有时还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学生只是按程式操作,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方式进行了改进。对每一个实验,指导教师只列出实验的题目,至于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所用的仪器药品的配置则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点下确定。这样使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更好地锻炼了学生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对于专业课,实验内容基本上淘汰了验证性实验,绝大部分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专业课实验的改革,使有限的实验设备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

2.综合大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的基础上,由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作为综合大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成套设备进行典型食品的生产示范。实习项目包括面包、饼干、饮料、果酒、果蔬罐头、火腿、消毒奶、果蔬恒温气调贮藏水果、果蔬脆片、啤酒等中高档产品的生产。通过典型食品生产示范,解决了专业课实验中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了相关食品生产的实用技术。在教学实践中,选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题目,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或是一般试验的扩大三种类型。例如:休闲花生食品的研制(基金项目:花生高档休闲食品开发,青岛市经贸委课题:20072319)、花生蛋白粉膨化食品的研制(青岛农大大学生创新项目)、胡萝卜果冻的研制(教学中未涉及的试验)。通过实验学生已完成了相当于一个小型课题的所有工作,学生在失败的尝试中得到了提高。要求学生对每个实验环节都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和整理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将实验中所得到的分析数据及时整理归纳,对涉及的实验数据制成表格或作图加以分析后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果的报告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的方式撰写,得到单因素处理结果,并添加参考文献。如此反复经过多个重复得到较确定的结果,再经多因素实验验证课题研究结果,由此《花生蛋白桃酥的制作及性质分析》(粮油加工2012.4)、《焙烤裹衣花生加工及相关参数的探讨》(粮油加工2010.5)、《低糖山药果脯的加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08)等。

3.加强多媒体教学。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食品生产的感性认识,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在实验室无法讲清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如小麦制粉过程、玉米淀粉的生产、软饮料的全自动无菌灌装、猪的全自动宰杀等生产过程及食品的无菌车间生产过程等。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从事食品行业的兴趣,取得良好效果。

4.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和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和创新学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意义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组织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演讲会、社会调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几个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我国食品工业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实力和完善个人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设立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申请、评审、考核和鉴定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运作模式完全一致,由主持人组织其成员撰写申请书,并进行答辩,通过答辩的,经学校审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如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南冲同学等人研究的“G4酶制取肉制品专用变性淀粉的研究”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举办的2012年诺维信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创意大赛的三等奖。

5.规范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加强毕业(生产)实习管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导致许多学生忙于四处求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只是在毕业前的十几天内突击撰写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的质量下降。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下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办法。第一,调整了毕业论文时间,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到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末,论文的研究性工作基本结束,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和答辩。第二,对毕业论文及答辩进行规范化管理。根据食品类专业的特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必须是实验性论文或设计,课题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通报批评,并限期改正。答辩前,学校对毕业班进行抽查检测,抄袭率达30%以上的不予以答辩资格,同时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分别进行评审,未通过评审的一律不准进行答辩。答辩小组6~7人,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学院资深教授担任,分别对学生的工作量、学习态度、规范要求、实际能力、专业知识、学识水平及答辩情况分别打分,最终成绩低于70分者,不能按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第三,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4个月左右的毕业(生产)实习。对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出勤与纪律状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质量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素质的评价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毕业(生产)实习中,鼓励学生在熟悉基本生产流程的情况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或参与新产品开发。毕业实习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通过毕业论文和毕业(生产)实习,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创业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三、完善考核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的改革,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具体考核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和对实验人员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具体考核内容为学习态度、基本技能、实践成果等。对指导教师的考核由学生和院教学督导组进行,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学识水平、责任心和改革创新能力等评价打分,督导组对指导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对实验人员的考核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主任进行,指导教师对实验人员能否及时、全面地提供易损仪器、消耗材料和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好坏等评价,实验中心主任对实验人员的出勤、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给予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将影响其各个实践环节的成绩,进而影响其学期综合测评名次和奖学金的等次。对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与岗位津贴和职称晋升挂钩。实践证明,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实验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率一直保持在我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前三名。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并有不少学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食品类专业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只有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2]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162.

[3]邓尚贵,黄晋.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5):17-20.

[4]王奕,沈岳,蒋蘋.农业高校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15-17.

[5]郑春龙.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8.

第9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国家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 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 南京省计学院学报 2007(2)

[2]王东升. 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扬、戴序. 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现代商业 2008(17)

[4]刘波. 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 教育与职业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