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供应链体系论文

时间:2022-08-25 17:47:11

导语:在供应链体系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供应链体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优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59-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概念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供应链概念的诞生,市场竞争己不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供应链融资作为解决供应链中企业资金筹集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也就应运而生。但是供应链融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探索还在继续,供应链融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它跳出了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维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按照资金来源这个维度可以划分为自尝性贸易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融资困难,即中小企业所获得的融资与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都备受关注。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资金需求数额少,要得急,频率高,风险高;2.自有资本金偏少,抵押担保落实难;3.融资方式单一,以借贷融资为主,先天不足,缺少直接融资途径;4.融资成本过高,企业不堪重负;5.信息不对称加剧了融资难度;6.以民间借贷为主,自我融资发展壮大。

三、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供应链金融运作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和风险:

(一)尚未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虽然各金融机构已不再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借助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力量和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有所缓和。但是,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仍然还未建立。虽然供应链融资能有效规避单一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却不能消除信用风险。

(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虽然供应链融资在我国发展迅速,供应链融资服务也日益完善。但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三)供应链自身风险

供应链由于参与者众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混乱和不确定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需求波动加剧,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引入竞争性产品使生命周期更加难以预测,供应链产生大量的混乱。与此同时,企业不仅受到诸如自然灾害、罢工和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样也会遇到企业战略调整的冲击,这些改变都潜在地增加了供应链自身的风险。

四、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国家要积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对相关法律法规也有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的法律还未能跟上供应链融资发展的步伐,阻碍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因此,首先国家有责任在不断进行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对于供应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以规范供应链融资中的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其次鼓励各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积极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去,推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供应链融资业务

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缓解了其的资金压力,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三)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更好地利用供应链融资缓解其资金压力

国内多数中小企业习惯于从银行获取普通形式的长期贷款,对供应链融资这些金融工具缺乏认识,因而失去了许多融资机会。而且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举债意识强烈,偿债意识不足。因此,各中小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意识和综合素质,将供应链内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与融资业务结合起来,针对自身情况及供应链的特点,合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以更有效地缓解其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黄丽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31.

[2]刘涛,李帮义,乐菲菲.供应链中的信用交易与中小企业融资解困[J].商业时代,2008,22:71-72.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供应链贸易融资,对策措施

 

一、供应链贸易融资产生背景

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为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处在核心企业上下游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往往是一些依赖其生存的中小企业。

首先,对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讲,一方面希望从供应链企业中得到更多资源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供应链企业的稳定性,不希望供应链企业因为资金链条断裂而终止合作;其次,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及买卖双方合作关系的变化,无纸化交易越来越多,赊销已经代替信用证成为主流,处于弱势地位供应商在交易中要承担更大风险,加剧了对营运资本的需求,也影响了供应链的竞争力;再次,次贷危机以及其他业务领域贷款所造成的损失和核销,使一批国际性银行大伤元气;最后对策措施,供应链金融作为融资的新渠道及新型融资方式,可以实现弥补被银行压缩的传统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加速资金流动,增加银行收入,降低了融资风险,而且通过上下游企业引入融资便利,自已的流动资金需求水平持续下降。供应链贸易融资促进了企业间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实现银企的战略双赢。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

(一)传统的贸易融资

根据《巴塞尔协议》(2004年6月版)第244条,国示贸易融资也可以定义为: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如原油、金属、谷物等)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贸易融资经历了由国内国际贸易融资到国际性的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

国内商业银行现在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就是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为主打产品,即企业通常通过提供抵押品取得银行的贷款,或者通过取得应收账款的债权后,通过债权转移来取得融资。主要业务包括进口开证、进出口信用证押汇、打包贷款、提货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近年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如福费廷、应收账款融资、进出口保理等开始出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目录上。相对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而言,国际贸易融资在风险区间、还款来源、有效监督和保证方式等方面优于一般流动流动资金贷款,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贷款方式论文提纲格式。但是,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业务仍然采用传统的授信方法,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使贸易融资是作为国际结算的附属性资产产品存在,以国际结算业务带动贸易融资是主要的运作方式;业务创新速度较慢,未能顺应国际结算方式转变产生的新的融资需求;技术还不能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进行有效的支撑等。

(二)供应链贸易融资

随着产业供应链的形成及供应链之间竞争的需求,受《巴塞尔协议》中贸易融资的启发,银行以供应链融资业务找到了进入供应链的突破口。供应链贸易融资就是指银行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程度掌握的基础上,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对处于一个贸易供应链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以上下游配套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它不再局限于对存货等实体物质进行融资,而是在分析整个贸易周期中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实时追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通过灵活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策措施,为客户降低交易风险,协助客户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帮助各成员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国内,深发展银行于2007年首先提出了“1+N”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1”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N”则是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从“N”开始,用“N”来包围“1”也就是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对象从供应链中的大企业转到中小企业。供应链贸易融资的有效运转,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供应链融资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三、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运作方式

为确保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顺利开展,银行首先应对价值链上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识别找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而这个核心企业往往是银行的重点客户;其次,运用新的信贷分析及风险控制机制对目标企业进行业务状况分析并评估;再次,决定是否向供应链上的多个或者全部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结算服务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最后,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在确保对核心企业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具体到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也保障了供应链的平衡,实现了进一步扩展业务的多赢局面。具体运作如下图:

假设,W是采用全球战略的某著名汽车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属于核心企业。我国的A企业通过竞标,与其签订了长期供应高性价比配件的合同,在供应链中属于供应商,为了稳定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意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D是W公司的经销商,为了获得销售权,需要以货款换取汽车销售。在实际业务中,面对W公司日益扩大的订单,A公司因自身信用度低无法取得融资,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同样,D公司也面临资金断缺的风险。Z是商业银行,为A核定有较大的授信额度对策措施,而D在银行没有授信额度或额度不足。

① A向Z提交融资业务申请;

② Z向A确定授信额度;

③ A向Z开具转让债权书;

④ Z向W请求确认债权转移;

⑤ W向Z确认债权转移;

⑥ Z向A提供融资;

⑦ A发货后,W向Z回购债权。

以上的运作流程是基于W对A的信用等级开展的。同样,贸易链中的经销商D也可将预购的货物作为抵押向Z银行申请资金融通。供应链贸易融资跳出了“一对一”及单个环节的融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对多”及多环节、多层次、多产品混合的融资模式,为提高产业供应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策措施

(一)建立国际贸易项下的供应链贸易融资管理系统

在国际贸易产业供应链上,一个核心企业会拥有众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分支复杂,范围广范,供应链在国际贸易项下的延展性强,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供应链贸易融资的风险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包括由于供应链涉及的企业数量多,来源多样性,除了追求供应链平衡的共同目标外,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复杂性的竞争论文提纲格式。同样,供应链贸易及融资都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系列因素的变化,要求银行必须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实施科学管理,一是不能片面强调授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不能简单依据对授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应当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二是针对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各类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贷前或贷时审查,而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控制风险的途径。如,为了实现对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银行开发或整合升级满足国际贸易融资条件的个性化、专门化信息平台与管理理系统。英国的劳合银行为他们的客户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易服务LOTS系统,将信用证服务、进出口单据处理、保函等业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顾客可以实时跟踪贸易单据的处理状态,掌握各项业务进展情况。荷兰银行的MaxTrad管理系统,通过提供24小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帐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二)创新供应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供应链融资作为基于贸易供应链的全过程融资方式,在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又多局限在国内贸易上,很少涉猎到国际贸易领域。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额连年稳步提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众多企业也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需求来看,传统“单一环节”的“只管一段”国际贸易融资也同样不能适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稳定和竞争力对策措施,我国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及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不仅要继续注重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将供应链融资模式与国际贸易融资模式有效结合,推动了供应链的(国际)贸易融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供应链贸易融资信用风险体系

由于供应链贸易融资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因此,应尽快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及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

(四)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银行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培训学习和人才引进,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银行内部管理方式,为供应链贸易融资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第3篇

关键词:顾客需求;服务供应链;决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加入WTO,取消了对国外服务业企业的业务限制、地域限制及客户限制,放宽了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服务业的经营许可限制,并将在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开放,由此导致国内服务业的竞争更加激烈[1]。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国服务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任何一个服务业企业都不能包纳服务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市场的竞争是在企业与其合作伙伴所组成的供应链与其竞争对手之间展开的,而且在供应链内部合作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是事关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服务供应链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国内缺乏对服务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探讨,特别是迄今为止国内尚没有将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式同顾客满意及企业经营绩效等变量联系起来的相关研究。服务供应链是一条完全由顾客需求拉动、对时间敏感、须对需求做出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且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将其与顾客需求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

1 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及服务流程

所谓服务供应链,是指从接受顾客需求开始,通过需求分析和协同运作,服务集成商以服务解决方案的形式将自身及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传递给顾客,最终满足顾客需求,由顾客、服务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组成的环式功能结构[1]。也就是说,服务供应链是以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当下游客户向服务集成商提出服务请求,服务集成商立刻响应客户请求,这样从客户的服务请求出发,通过处于不同服务地位的服务提供者对客户请求逐级分解,由不同的服务提供者彼此合作,构成一种供应关系,同时服务集成商承担各种服务要素、环节的整合和全程管理。

服务供应链在时间要求上非常高,因为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服务供应链中客户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得到服务,如果超过了客户可以接受的时间,服务产品的价值很可能将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服务的易逝性,服务若在提供的时候没有被消费,便再也无法消费,从而导致了服务的浪费。在这种客户对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的环境下,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重要,服务产品个性化也更加重要。服务供应链的控制对象为客户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服务供应链的核心任务是服务,服务企业通过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增值,所以服务流中的物流不是重点。但是服务供应链中,由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和不同客户产生不同类型的服务需求,使得服务需求信息难以预测[2]。服务供应链可以灵活的安排合作,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使服务企业能够形成灵活的经营机制,从而与迅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保持同步,可以降低交易的风险。

服务供应链一般只包括客户、服务企业、服务提供商三个层级。首先由服务集成商接收最终顾客的服务订单,即服务需求。接着对顾客发出的需求进行分解,然后根据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做出服务能力评估,从而建立顾客需求的分配机制,制定顾客需求的分配策略,最终产生服务能力计划,即最终的顾客需求分配方案,这就是服务供应链中的服务流程[3]。在这个过程中,服务集成商负责提出服务解决方案,而各个服务供应商则是服务集成商服务策略与服务思想的具体实施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服务系统。服务集成商作为服务供应链的枢纽,集成了多个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

2 服务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服务能力分析

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本身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新概念,它依附在服务企业的组织、技术、资源、知识、文化和管理等各个层面中,这导致研究者对服务企业的服务能力的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对于其内涵界定并不统一[4]。本文认为,服务供应链的服务能力,是指服务供应链从顾客发出服务需求开始,通过服务集成商分析服务需求、协同服务供应商,最终将服务产品交付给顾客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服务成本、处理应急能力、协同运作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服务系统完成顾客服务需求的一种综合评价。

服务能力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单个服务业企业,其服务能力基本是由企业的有形资源(如设施、设备、人员)来决定的,因此主要受限于企业有形服务设施、服务员工的数量、技能以及有效服务时间等因素。对于由多个服务业企业组成的服务系统,其服务能力会受到服务集成商管控能力、服务集成商的供应商的经营实力、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系统以及信息系统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服务集成商是服务系统内的核心企业,作为服务系统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掌握与管理服务系统全部的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其对服务响应时间和服务资源的分配关系到服务系统内基于服务能力约束的计划与排产问题。在服务供应链运作中,整合资源和供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集成式综合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需要服务集成商具有稀缺的、有价值的、不可替代的、不易复制的资源,还需要服务集成商具有良好的供应和服务传递能力,实现价值传递的目标,从而降低与下游企业合作的风险。这就要求集成服务具有较高的流程整合化程度和技术应用整合程度,以实现所有权成本以及优化客户的技术流程。而服务供应商作为服务集成商服务策略与服务思想的具体实施者,其服务能力的大小也是影响服务供应链响应时间和服务成本的关键因素。如果服务供应商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服务集成商分配的任务,服务集成商就是分配的再合理也会造成服务资源的浪费,使服务系统无法按时向顾客交付服务产品,影响顾客满意度。

由于服务集成商与服务供应商在服务供应链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服务集成商管控能力、服务集成商的供应商的经营实力、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系统以及信息系统水平等因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满足客户企业的复杂性需要, 降低双方合作风险并在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往往会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完成资源的提供和传递,实现服务传递并达到价值传递的目标。

3 基于服务能力的服务供应链决策制定

当前,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方式逐渐从强调规模经济和批量化生产转向以设计、方案为导向的个性化服务,客户定制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技术进步又强化了企业与客户之间、客户与客户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同时单一的任何一个服务企业不可能包纳服务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这种状况下,本文制定了在供需之间实施有效的战略性互动和协同运作的决策,不仅能保证成员企业的基本独立性,避免了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弊端,同时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并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供需之间的战略互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客户概念、互动反应能力、客户授权和客户价值管理。在服务供应链中,客户概念指企业在提供供应链服务时,能清晰地与客户沟通,把握整体价值需求,从而在洞悉客户的潜在利益以及相互沟通的状态下,共同解决问题或提供服务。互动反应能力反映的是服务集成商能从特定客户或其他客户以前的反应中不断调整和提品、服务以及关系能力的程度,这一要素反映了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差异化的客户和不同的时间点定制提供服务的能力。客户授权反映了服务集成商为客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使客户能有效地与服务提供者形成连接,产生交易,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相互分享有关产品、服务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批评、建议和思想。客户价值管理测度的是服务提供商能根据预期的每个客户的反应提供差别化服务,并且使这种服务产生的效益最大化[5]。在服务供应链环境下,客户企业通常无法获取经营所需要的全部资源,而服务集成商刚好拥有客户企业所需要的这部分稀缺资源,与服务集成商进行战略互动是客户企业生存、发展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服务集成商可以通过与客户、服务提供者互动,提供差别化服务。服务集成商的上下游企业可以通过战略互动从服务集成商那里得到自身无法掌握的全面的隐性资源以及自身组织协调的交易成本太大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加强自身的灵活性,可以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模式,逐渐从与供应商之间的简单交易转向基于隐性资源和能力规制的互动合作行为,促使相互之间产生一种长期的依存关系,最终使企业价值得以实现。

在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商负责制定服务解决方案,服务供应商则根据服务集成商提出的服务解决方案负责向顾客提供服务产品。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产品的消费过程必须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服务产品的交付过程和服务产品的接受过程必须同时发生。为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服务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必须协同运作并且保证顾客的高度参与和信息支持。服务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应以顾客为中心,整条服务供应链的运转是完全由顾客服务需求驱动的。服务集成商根据顾客的需求以及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将服务分配给各个不同的服务供应商,为保证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的通畅,必须依赖完善的协同信息系统。凭借完善的信息系统,服务系统中的服务集成商与服务供应商能够与顾客进行实时联系,服务集成商能够及时把握顾客需求,并对未来的需求做出预测,及时调整服务系统的服务能力。此外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服务集成商对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的分配,以及对服务需求的预测和对服务过程的控制。

4 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供应链的发展对策

通过上述研究得知服务供应链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服务供应链与一般产品供应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很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所以一些适合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措施并不完全适合服务供应链。本文对文章中提出的战略性互动和协同运作模式提出一些有助于服务供应链发展的对策。

4.1 建立合法的伙伴关系。服务供应链体系中,伙伴关系合法性是衡量服务集成商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当服务集成商与客户企业不断地进行战略上的互动,同时又具有维系上下游关系的价值资源和综合服务能力等必要条件,才能使服务企业与客户企业之间形成长远的、制度上的合法性。尤其对于重要客户,企业可以通过获得在关系网络中的合法性,来实现长远价值。建立伙伴关系的合法性不仅对组织产生约束,同时也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5]。

4.2 积极推行服务供应链的标准化及科学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推行服务供应链的标准化需要与建立科学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相结合。服务集成商可以和服务供应商进行协商,在服务系统内建立科学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完善的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在服务系统内对各方在响应时间、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约束,规范服务系统内各方的行为,产生服务供应链的协同效应。服务供应链的标准化则主要基于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化。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化,包括服务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服务产品传递的标准化等方面。在服务供应链协同运作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服务传递系统的低效率问题。实现服务传递系统的标准化,有助于合理组织整个服务供应链的服务传递系统,解决服务传递系统的低效率问题,保证服务集成商的协同计划能够顺利推行。

4.3 对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进行合理计划与管理并重视服务供应商建设。服务集成商作为服务供应链服务资源与服务能力的枢纽,应对服务系统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服务集成商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需求计划和服务能力计划,实现服务系统内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的最大效益的利用。服务供应链上还有少量的关键服务企业,与其它众多服务企业相关联,这些少量的服务企业只要能正常运行,就能保证整个服务供应链能够正常运行,这就要求服务集成商特别重视这少数几家服务供应商的建设[1]。

4.4 保证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服务集成商顺利进行协同计划的先决条件。由于服务集成商与顾客在对服务需求的理解上会产生差异,包括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服务企业对顾客服务质量期望的理解上的差异,以及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与顾客感觉中的服务质量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些差异的存在,服务集成商应对顾客需求进行足够调查,并经常与顾客进行沟通,以充分了解顾客真实的需求意向。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服务供应链过程的高效性以及顾客满意度最大化。

4.5 建立完善的协同信息平台,注重信息质量,加强信息共享。信息系统是服务供应链能够有效进行协同运作的充分条件之一。完善的协同信息系统,能够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丧失率与错误率降为最低,使顾客的真实服务需求能够及时地传输到服务集成商的决策层,以及服务集成商的供应商,从而及时地做出有效的决策。通过服务供应链信息共享可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使上下游关系的服务企业之间更容易建立起连接,实现网络化优化资源配置[2]。

参考文献:

[1] 王文博. 服务供应链协同计划运作模式及决策模型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王振锋. 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与利益分配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 王佳琦. 服务供应链模型构建及服务流程合成的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4篇

1.运输业定义

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指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线路、港口、场站专门从事人或货物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

2.运输业产业构成结构

运输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系统中的重要产业,运输业的发达与否成为现代经济系统的重要因素。按运输方式来划分,运输方式有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管道等单一运输方式;按产业要素的来分,包括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两大组成部分。以公路和水路为例的划分如图所示。

产业构成要素(公路、水运)

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

国际航运国内航运内陆运输网络枢纽辅助系统

3.运输产业供应链体系

(1) 运输业供应链前端

运输产业往往伴随着经济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发展,通常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产品制造业的繁荣伴随催生了繁荣的贸易市场,贸易量的大规模增长必然要求有高效快捷安全的运输业与之相适应。

因此,制造业、国际贸易产业可以视为运输产业的前向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着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后向产业往往滞后于前向产业的发展,表现在产业周期上往往是物流周期的波动往往之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海海事大学刘红等学者在其关于“牛鞭效应”的博士论文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了供应链牛鞭效应的相关理论对经济、贸易、物流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2)运输业供应链后端

运输产业和后向产业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运输产业的后向产业主要是各类运输服务业、集装箱租赁业、航运金融业等以运输产业为市场需求的相关产业,这类产业往往是伴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而繁荣,对运输产业的成长起到支撑性作用。

二、促进运输产业供应链整合的对策

1.提升港口开放度,促进航运产业供应链整合

对上海而言,航运业占据运输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升上海港对外开放度,促进航运产业供应链整合,是促进贸易中心建设的首要策略。港口开放度是港口城市具备国际航运中心条件的核心指标,而这一指标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对上海而言,随着目前国务院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提升港口开放度将势不容缓。

目前,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战略中可以采用两种具体措施提升港口开放度。1)第二船籍登记制度;2)启运港制度。这一具体措施是提升港口开放度重要步骤。前面两项具体对策将使上海港比大陆其他港区具有更大的政策自由度,接近香港,必将能够促进航运产业供应链在上海港集聚,这种整合必将对未来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起到深远影响。

2.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运输产业供应链空间整合

运输业的集聚,主要是指运输服务业、第三方物流(如货运公司、班轮公司等)在内的空间集聚。这种集聚需要政府在战略上给予税收优惠和商务成本的优惠。集聚效应能够提升运输业供应链的整合水平,给运输业的供应链整合创造空间条件。

3.探索通关制度改革,提升供应链整合效率

从宏观层面上看,“通关”也属于“大物流概念”的范畴,科学高效的通关制度是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先决条件,因此,良好的通关制度成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保障。如果进出口货物无法快速而安全地通关,那么海关将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和便利化中极大的阻碍,这也同样影响着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关于通关制度改革,可以进行以下两点尝试。1)无纸化通关改革。上海口岸目前对部分企业实施“无纸通关、企业单证暂存”便捷通关模式。率先在浦东地区开展纳税人管理制度试点。2)区域通关改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是区域通关制度的积极探索,促进货物在口岸之间的快速流动。

4.构建多式联运系统,加速运输业供应链整合

高效的多式联运系统可以加速运输业供应链整合。现代运输方式中,多式联运系统的构建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多式联运系统中门到门运输成为现代国际航运企业延伸运输服务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航运业和陆路运输、铁路运输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导致运输的整体效率极为低下,造成的货物的大批量在港滞压,物流整体的服务效率下降。如果构建了高效的集疏运系统和多式联运系统,可以促进不同运输方式的之间的整合和衔接,从而极大程度提升客户的物流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苏筱玲.物流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2]吴猛,李南.交通运输产业的经济特征与政府规制[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6.

[3]储永萍,蒙少东.交通运输业对上海国民经济影响的衡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12.

第5篇

关键词:烟草企业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自行招标管理

烟草行业作为特殊嗜好类消费品工业,有着明显的行业特殊性。据权威资料统计,在烟草专卖企业中,主要物资采购成本一般占70%,人工支出(工资、福利费等)占10%,营销费用与管理费用等其他费用占20%。由此可见,物资原料采购成本构成了烟草专卖企业的运营成本的主体,也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降低物资原料采购成本,可直接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一、国内外烟草企业自行招标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英美烟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成立于1902年总部设于英国伦敦的英美烟草集团(简称BAT)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烟草上市企业。英美烟草供应链战略与其全球发展战略相协调,将工业、商业、农业上的物流形成强大的采购及物流管理链,按照分层物流的理论,三线平行运行,建立统一的物流战略,更大程度上减少成本浪费,优化了采购流程。近年来,英美烟草从自营采购及物流转向与领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相互合作,以降低英美烟草现有物流流程的复杂性,提高服务质量和灵活性,降低总成本。

(2)欧洲烟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欧洲烟草采购与物流供应链是一个泛欧的整体采购供应链,以创造最佳区域采购供应链,成就烟草公司世界级业绩为远景,旨在欧洲创建一个快速的供应链体系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挖掘烟草行业的潜在价值。这种全欧整体的供应链模式,可以改善客户服务,强化客户参与的过程;减少库存;减少端对端成本和流程时间,包括卷烟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流程时间;还在各环节流程、人员和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整合供应链。全面实现了信息自动化和数字化,各项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数据传递更加快速,准确、彻底解决了信息断点和实时性问题。

(3)日本烟草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日本政府于1985年宣布废除烟草专卖,1987年实行烟草零关税,国产烟与进口烟的价差迅速缩小,日本烟草进入完全竞争时代。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JT公司)为国内唯一的卷烟生产企业,是一家产、供、销高度垄断的大型烟草企业。它们的成功在于奉行这样的原则:市场营销是关键,工商协调是基础,建立网络要先行,开拓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用重锤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全国联网的现代烟草采购及物流管理系统。

日本自取消烟草专卖以来,虽经跨国公司的不断冲击,但日本烟草(JT)依然占据全国75%的市场份额,不少专家经研究后认为日本烟草的市场控制力归功于其遍布全国的现代化物流网络和独立运作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研究表明,构建独立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烟草供应链管理体系,是增强烟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上述分析可知,目前英、欧、日等烟草行业均十分重视烟草采购及物流系统整合运作。其特点是:一是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烟草工业与商业的采购及物流系统整合;二是从组织、网络、信息、流程优化等方面实现烟草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系统整合,其中组织整合是整合的能力保障,网络整合是基础,信息整合是技术支持。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烟草采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且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烟草商业采购及物流分析,很少关注烟草工业自行招标等方面。

(1)烟草商业方面研究

陈学军(2005)对烟草商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配送环节做了分析,指出烟草商业采购系统在信息、组织结构、运输配送以及库存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满足物流系统及时性、物流质量、成本最小化等目标基础上,提出对物流信息、组织结构、运输配送以及库存管理等合理化对策,并且对烟草商业企业在其物流系统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刘丽(2006)认为在工商分离后的烟草商业企业在新形势下提出了取消县级烟草公司的法人资格,设立卷烟营销管理中心的改革方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的运作成本,建立大配送、大物流的卷烟现代物流体系。而且提出烟草现代物流系统建设分为三个层次:A、系统平台(烟草行业物流管理中心);B、烟草区域物流配送中心;C、市级烟草物流配送中心。

岳芳等(2008)针对目前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以web服务为核心技术,SOA架构下的烟草物流信息集成系统,其可以集成烟草现有的多种形式的信息系统。

(2)烟草工业方面研究

于翔(2007)探讨烟草企业在商物分离基础上,提出工业企业建立基于物流与商流分离的物流系统流程重构具体做法和模式。

关淑红(2008)认为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实行多点生产、集团化运作以后,企业内部物流的整合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跨地区联合重组的发展,解决工商企业卷烟运输对接问题,搞好同一地区工商企业的物流布局是近期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工作重点。

卢子奎等(2008)主要研究自动化物流系统在烟草工业企业中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以及在大流量作业条件下存在的瓶颈问题,它们提到利用信息技术对自动化物流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从而提高了物流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应急保障能力,提高了成品库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减少了故障停产时间,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卷烟发货效率。

(3)烟草工商协同物流

王冬梅(2003)提出采购作业贯穿烟草行业的生产和流通整个过程,合理高效的采购体系能够通过对企业整个生产和流通的协同与完善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杨逸文等(2005)对烟草行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烟草行业战略改组和改革的实际,从战略、结构功能、具体实施三个层面对烟草行业供应链再造的层次结构作了初步探索。

胡绍峰(2007)分别从供应、制造、分销网络对我国烟草供应链进行详细描述,并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集成,以形成烟草企业完整的供应链,使得各节点企业便形成了一个集成化的动态联盟,达到信息共享、作业同步目的。同时,构建和整合烟草商业企业分销网络,建立定量模型对配送中心的布局规划做出实证分析。

金常飞(2009)提出通过构建烟草物流协同体系来整合现有的资源,引入协同理论,研究影响烟草物流业务协同的各主要参数,并应用协同学计算方法,建立烟草物流业务协同的序参量方程,揭示烟草物流业务协同运作的基本机理。同时,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烟草物流协调度模型,对国家及地区的烟草物流协调程度做出定量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理论研究领域对于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烟草行业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烟草采购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网络构建与路径优化等方面,对于烟草行业的许多领域尚未涉及,更缺乏具有操作层面参考价值的定量化研究。因此,烟草专卖行业要实现其运营效率、效益、效果的不断提升,迫切需要从供应链整合和采购管理整合入手,分步实现各子系统的内部整合以及系统外部整合目标。

(4)自行招标管理

我国烟草行业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等各项工作基本上是做到“能招尽招、应招尽招”,全部公开招标。对于金额小、频次高的采购项目,也基本上归类整合,变分散采购为集中招标采购,变零星采购为批量招标采购。招投标是在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行为中,招标人通过事先公布采购的条件和要求,吸引众多的投标人按照同等条件进行平等竞争,按照规定程序并组织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专家对众多的投标人进行综合评审,从中择优选定项目的中标人的行为过程。而自行招标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满足自身的资源整合针对社会上的资源拥有者发起以通知、标书为媒介的公告,然后供购双方进行的利益交换活动。

从资料分析来看,有关自行招标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招标的流程设计;二是自行招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行招标的流程设计:采购招标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买到质量好、价格合理的物资。在中国,由于政企合一的现象还存在,因此无论是委托招标还是自行招标,都遵循一定的法规。在我国,“设计+监理”型咨询服务业还不发达,另外,我国大多数承包商使用由国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统一定额。

招标一般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具体来说,一个项目的招标采购工作涉及以下主要程序:制定采购计划、发放招标文件、只做投标文件、接受投标文件、评标和定标、签署合同,在招标过程中应注意招标方式的选择、招标文件的编写、评标和定标。招标方式上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前者适用于市场竞争性强、企业项目实施留有充裕的招标时间等情况,而后者适用于因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商业机密、施工工期或货物供应时间紧迫、只有少数几家潜在招标人等不适用公开招标项目。

二、研究评述

随着国际化市场竞争加剧,外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而我国烟草业发展的矛盾却愈加突显。许多烟草专卖企业虽然开始逐步认识到企业管理模式对于实现企业经营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从何调整、怎么调整、怎么评估调整的效果、怎么应对既得利益者的变革压力等问题使得我国烟草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根据研究发现,国内烟草专卖企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采购成本高、采购周期长、采购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等,且大部分存在采购计划缺失,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缺乏共享;部门间的职能权限不清,合同管理不规范,外部资源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对烟草专卖企业的业务进行重组非常有必要,一方面能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烟草采购周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扩大自身应对国内外烟草企业的竞争优势。

自行招标管理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相对于委托招标而言,企业自行招标往往程序简单,所以很多大型企业或者单位更愿意选择自行招标,对此,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但由于自行招标在我国实行的时间短,还存在很多问题:(1)很多企业主观上不愿意招标,设法规避招标;(2)搞意向内定,玩虚假招标。(3)企业自行招标不如专业机构熟悉。(4)业主自行承办招标,往往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忽视了投标方的合法权益,使招标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往往事倍功半。(5)评、定标不科学,不严谨。(6)招标结果履行度低。(7)不规范问题:在国企中有较严重的规避招标及暗箱操作行为;而在民营企业或大型家族式企业中,招标采购决策权限较集中于股东或其下属亲信,操作方式简单并多为议标或直接发包,其招标范围也有一定局限性,常导致流标情况发生。不规范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特有的,西方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目标的招标过程中如果存在竞标者之间相互勾结的情况,这场招标肯定是不规范的。在价高者得的多目标招标中,招标人如果有一定的法定自由裁量权可以允许投标人在开标之前调整自己的报价,那么他可以通过滥用这一职权来获得投标人的贿赂。招标人从招标中提成的诱因和与之联盟的投标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首先,相互勾结的招标传达了人的决策权的价值;其次,自利的滥用自由裁量权以抽取提成也强制形成了人与招标人之间的“合作”机制。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招标投标市场,但我国招投标方面的法规建设起步晚,招标投标不成熟,存在许多问题。国外所说的自行招标,实际上也是找招标专业机构招标,而我国所说的自行招标是指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企业或团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招标,并不是一切均由业主自行操作的概念,与国外的自行招标有所不同。相对于委托招标而言,企业自行招标往往程序简单,所以很多大型企业更愿意选择自行招标。

烟草行业的自行招标采购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案列可供参考,借鉴其他国企自行招标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开发出适合烟草行业自己的自行招标管理体系,构建其运行机制,对烟草行业实现“更加规范、更富效率”目标,管理创一流,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推进烟草和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齐美生,男,安徽省宣城市烟草专卖局党组书记、局长、经理;章回,女,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丁芸,女,安徽省宣城市烟草专卖局企业管理办公室整顿办副主任;程则锋,男,安徽省宣城市烟草专卖局企业管理办公室整顿办主任。)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蒙茨卡,王晓东等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0):2-5

[2]王瑞江.烟草物流系统的整合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与工程博士学位论文,2010,6

[3]方小斌.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博士论文,2008,11

[4] Monczka,R.W,And R.J.Cross-Functional Sourcing Team Effectivenes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1994:2-11

[5]许玲.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供应商选择研究[D].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工程管理硕士论文,2008,2

[6]高爱颖.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2009,6

[7]Stuart F. Heinritz. Purchas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Engle wood Cliffs,1959

[8] Rana Tassabehji,Andrew Moorhouse. The changing role of procurement: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8(3):55-68

第6篇

    1.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从研究论文的数量来看,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论文只是近几年才问世,不仅数量少,而且增长势头较为缓慢。笔者于2006年上半年在网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为检索项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检索,从1999年到2005年共有26篇(见表1)。另外,笔者利用Dialog、Inspec、EBSC0等外文数据库和Yahoo、Google等国外著名搜索引擎工具,以"electroniccom mercemanagement"、"e-commercemanagement"为关键词,检索到较高相关度的文献数量也很少,仅有几十条。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还不够重视,成果较少。从研究论文的内容来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

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大多侧重于以电子商务对企业管理变:革方面的影响为出发点,来研究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新的管理理论与管方法。20世纪末,国外在信息化引起管理变革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新的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如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再造、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等这些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都与电子商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学术界也已开始以上述管理变革的观点和方法为出发点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创新问题,如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法、营销管理方法与策略、企业战略管理方法、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流管理、信息流管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

从总体上看,在国外,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管理理论框架已初露端倪,一种以信息流为直接管理对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正在形成⑺。在国内,大连理工大学杨德礼教授指出了当前值得研究的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若干问题:(1)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2)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与保障体系研究;(3)裉据电子商务引发的管理变革,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及管理学科发展的有关问题;(4)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经济系统描述(建模)分析、评价以及监控问题。2001年,杨德礼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他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特点与相应方法”等12个方面全面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国内外对有关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来看,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这些研究大多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没有从整体上全局性地对电子商务管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也就是说,目前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割裂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所有管理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比如,在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时,并没有同时探讨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信用管理、战略管理等管理活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将这些管理活动纳入到一个完整的系统中进行考虑。另外,目前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没能深度触及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顺应管理变革的趋势建立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新型管理理论与方法;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的行为和作用以及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宏观调控等。

1.2 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

从2000年起,国内外学者探索性地开展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理论化研究。他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美国,RaviKalakota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大量生动的电子商务实践案例指导企业应如何从事电子商务活动;MartinV.Deise等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操作;SandeepKrishnamurthy通过对著名公司或成功或失败的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帮助现在和未来的管理者借助于整合的商务模型、市场和因特网技术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管理过程;BrendaKiena探讨了企业如何规划和维护网站,从实务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电子商务管理活动在国内,程大为研究了电子商务运行的经济规律,并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理论;黄建康则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与战略的原理、内容和方法。

在国内,最早系统性地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王学东教授。2001年,王学东分3个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构建面向企业应用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第二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并应用系统的观点剖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宏观层面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和微观层面的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的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随后,王学东于2005年明确提出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同与和谐的观点,初步构建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具体阐述了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管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明确了电子商务管理的性质、职能、对象与体制,架构了电子商务管理的组织与运行平台。

从2003年起,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电子商务管理领域的研究。2003年10月,由中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协作组支持的’‘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国际会议在江西财经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电子商务管理问题。这次国际会议是国内第一次正式地将电子商务研究引入管理领域,这次会议所倡导的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电子商务掀起了电子商务管理研究新的。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刚刚起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成果不多,仍然没能形成一套成熟的完善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体系。

1.3 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尝试着将协同思想引入电子商务管理领域中,开始研究电子商务管理中的协同问题,并出现了一些就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方面的"管理协同”、“协同管理”问题的研究。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试探性地提出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模型。2001年,王学东应用系统和协同的观点深入剖析了电子商务中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理,构建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协同互动的五大平台。高维娜将网络企业、项目管理、协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网络企业中的项目协同管理模型,并提出了基于WebServices的网络企业项目协同管理平台。李灵运用了协同学、系统科学、博奕论的方法,初步建立了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系统模型和电子商务项目协同管理的机制。(2)探讨虚拟企业的协同管理问题。王硕探讨了协同理论在虚拟企业协调发展中的应用,关注虚拟企业各要素非线性关系,并运用协同学理论建立了虚拟企业目标函数。荆琦给出了虚拟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几种管理模式,如层次管理、阶段管理、职能管理、目标管理、盟员管理等"。王学东针对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冲突,对虚拟企业中的协同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协同管理体系。

当前,在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研究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经成为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国外,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1995年,由国际著名的商业零售连锁店Wal-Mart等5家公司联合研究提出了面向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有效策略——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HauLee和Anderson分析了协同供应链应具备的基础条件、面临的诸多挑战和价值收益等问题_。2000年,Ito和Salleh指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协同是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并提出了协同供应链系统基于电子黑板的协商问题。2003年,R.Mclvor等人研究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支持oAkkermans和PaulBogerd等人建立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模型,侧重研究了非技术因素对实_现协同的重要影响1231。在国内,有关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刚刚开始。李勇等对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协同进行了研究,认为战略协同是:对供应链管理中事关全局的重大核心问题的合作与协调,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重要基础。张翠华等从战略协同、策略协同和协同技术3个方面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问题的研究中,分散的、间接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是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某一个方面的协同管理进行研究。而协同学在电子商务管理中系统化、理论性的研究成果较少,没有将协同理论与和谐理论和电子商务管理理论有机地系统地结籲合起来,也没有触及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如电子商务管理的协同理论、方法与模式研究,电子商务协同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研究等。

2.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不仅数量少,而且深度不够。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 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电子商务管理中,理论脱离实际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情形是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2) 分散的、应用性的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理论性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各行其是,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尚不能对我国电子商务管理的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3) 直接借鉴国外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结合我国实际探索本:土化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较少。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商务管理实践落后且缺乏经验。因此,国内学者大多以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为主,没能:结合中国的管理传统和实践的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管理理论。

(4)微观的研究较多,宏观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学者大多专注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而很少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政府宏观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结构熵权;变异系数法;改进TOPSIS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015-06

1 引 言

在国外,可持续供应链作为一个热点出现,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Seuring and Muller等[1]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定义成企业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商流的管理和节点企业间的互助协作,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绩效的可持续性发展。Krajnc等[2] 设计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型,通过经济、社会和环保方面的可持续性来反映公司的绩效。Singh 等[3]介绍了可持续性并且运用层次分析法创立了一个概念性的评价模型来评价公司可持续性绩效的影响。Ding[4]使用了4种可持续发展决定因素来建立可持续指数。 Melissa等[5]认为公司的潜在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可持续供应链来获得并描述了潜在方法的使用。在可持续方面,Lamming、Preuss[6]提出了环境、社会和道德问题的演进。Darnall等[7]对供应链环境管理的合作化产生的影响做了相关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外研究者,对可持续供应链做了大量基于案例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结论,但是对可持续供应链的绩效评价目前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供应链绩效评价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通过知网等公开媒体可以搜集到的论文共30篇左右。对其分析发现,国内研究者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李晓龙等[8]研究了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问题,但只是从自然环境方面来反映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考虑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黄凌等[9]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绩效管理的特点,基于PCDA环对供应链绩效做了研究。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如何客观、准确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十分关键。评价方法大致经历了从单一方法到组合方法的发展阶段。陈志祥[10]采用了AHP法;李冠和何明祥[11]选取了DEA法;梁万华结合了AHP和 DEA法;杨亦等采用了熵权和理想解法。虽然各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做到如何科学地与具体研究问题相结合,主、客观权重相结合仍待进一步研究。

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本文指标选择参照的原则有:系统性、可比性与实用性、重要性与简单性、综合性。

2.2 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

本文将评价指标分为经济能力指标和适应环境能力指标。经济能力指标又细分为生存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本文将供应链的环境适应能力分为适应自然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具体指标的选择和分类参考的论文有:Ismail Erola等[12]、陈志祥、 倪霖、王伟鑫、马士华 [13]、陈虎、陈畴镛[14]、汪利虹;参考的著作有:马士华、林勇、张光明、吴健[15]。具体的模型如表1~表4所示。

表1 供应链核心企业绩效生存能力指标

表2 供应链核心企业绩效发展能力指标

表3 供应链核心企业自然环境适应能力指标

表4 供应链核心企业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指标

3 评价模型的构造

3.1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目前有较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Delphi法、熵技术、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对方案的评价采用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平衡记分卡(BSC)、模糊综合评判、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的综合排序、数据包络分析(DEA)、BP神经网络、灰色综合评价法以及这些方法的集成应用法等。现只对本文所选取的结构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理想解法,结合本文所研究内容做以下评述。

3.2 评价模型的构造

3.2.1 结构熵权法

结构熵权法[16]是把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相结合,同时又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用于测评指标体系的权重的新方法。主要思想是:基于熵理论,把采集专家意见的德尔斐专家调查法与模糊分析法相结合,形成“典型排序”,对“典型排序”按照给定的熵决策公式进行熵值计算、“盲度”分析,并对可能产生潜在的偏差数据做统计处理。 最后算出总体认识度,归一化后即得到指标的综合权重。步骤如下:

①收集专家意见,形成初始排序。

②对初始排序进行“盲度”分析,并算出总体认识度。假设有 k 位专家,总共获得问卷调查表 k 张,每一张表对应一指标集 U=( u 1, u 2, …, u n) ;指标的初始排序矩阵记做 A(A=(a ij ) k ×n , i=1, 2, …, k;j=1, 2, …, n) ,其中 a ij 是第 i 位专家对第 j 个指标 u j 的评价。对上述初始排序定性、定量转换,定义转换熵函数为:

其中,令

带入式(1),化简可得到

其中 r 为专家依据初始排序的样式对某个指标评价后给出的定性排序数, m 为转换参数量。令 m=j+1,j 为实际最大顺序号,将排序数 r=a ij 代入式(3)可得到定量转换值 b ij , (u(a ij )=b ij ) ,矩阵 B=(b ij ) k ×n 为隶属度矩阵,平均认识度记为 b j, b j=(b 1j +b 2j +…+b kj )/k ,表示 k 位专家对指标 u j 的一致看法。专家 z i 对因素 u j 由认知产生的不确定性称为“认识盲度”,记做 Q j ,令

对于每一个因素,定义 k 位专家关于 u 的总体认识度为 x j ,

由 x j 即得到 k 位专家对指标 u j 的评价向量 X=( x 1, x 2, …, x m) 。

③归一化处理,得到运用结构熵权法算出的权重:

即,处理后的结果 a j 就是每个指标 j 的综合权重。

3.2.2 变异系数法

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此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也就是越难以实现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

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 v j 是第 j 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 σ j 是第 j 项指标的标准差; x^ j 是第 j 项指标的平均数。各项指标的权重为:

3.2.3 最终权重

由结构熵权法得到的权重的计算方法是客观的,但是原始数据仍然具有主观性。变异系数法则完全是根据数据差异大小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得出的权重为客观权重,将二者加权平均,所得出的最终结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客观相结合能够反映各指标重要性大小的综合权重。则模型指标的最终权重 ω j 为:

3.2.4 改进的TOPSIS法

TOPSIS法翻译成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对归一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确定出理想中的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然后通过求出各被评方案与最佳方案和最差方案之间的距离,得出该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接近程度,并以此作为评价各被评对象优劣的依据。TOPSIS法能集中反映总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具有普遍适用性,故应用日趋广泛。尽管如此,如果在应用中新增加方案,原始方法容易产生逆序问题,所以本文采用改进的能够避免产生逆序问题的TOPSIS法[17],来解决逆序产生问题。

改进TOPSIS法的计算步骤为:

① 用向量归一化法对决策矩阵作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

②确定绝对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

使用TOPSIS法的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绝对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绝对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可以由决策者自己根据对决策问题的了解设定,也可由有关专家根据经验确定。为了避免产生逆序数,且由于标准化后的指标集都位于-1~1,所以文中的绝对正理想解可以设定为向量 1 n ×1 = (1, 1, …, 1) T ;绝对负理想解可以设定为向量 (-1) n ×1 =(-1, -1, …, -1) T ,更加便于计算。

③ 计算各决策方案到绝对正理想解和绝对负理想解的距离:

④ 计算相对贴近度:

⑤按照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决策方案进行排序。数值越大的表示绩效水平越高。

综上,得出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综合模型,见下图。

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运用该模型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步骤是:

步骤1:运用结构熵权法算出基于专家排序的指标权重 a j ;

步骤2:运用变异系数法得出指标的纯客观权重 z j ;

步骤3:综合上述权重,得最终权重 ω j ;

步骤4: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得到相对贴近度;

步骤5:根据相对贴近度大小,得出关键企业绩效优劣程度排序。

4 应用实例

2012年的“电商大战”愈演愈烈,苏宁和国美之间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暂时的胜利不代表最终的胜利,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因此,对他们绩效的可持续性作一个评价分析不仅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而且企业经营者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现基于苏宁和国美2011年的年度数据,分别对其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作出分析。本文所选指标均来自于模型中的指标,但由于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的重要程度,只筛选了部分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表5中的甲、乙、丙所对应的数据指的是相关专家针对指标对所评价的绩效的重要程度做出的初始排序结果。 a j为用结构熵权法求出的权重,z j为用变异系数法求出的客观权重,w j是二者平均加权得到的最终指标权重。j*、j- 分别为运用改进TOPSIS法求出的到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4.1 苏宁电器与国美电器的生存能力比较分析

步骤1:根据结构熵权法求出指标权重 a j ,如表5所示 。其中总资产增长率的熵权重最大,说明在反映生产能力的指标中,专家最看重总资产增长率。

步骤2:根据变异系数法求出的权重 z j ,如表6所示。

步骤3:在结构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基础上求出的最终权重 ω j ,如表7所示。

表5 基于结构熵权法求出的反映生存能力指标的权重

表6 基于变异系数法求出的反映生存能力的指标权重

表7 基于结构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求出的生存能力指标的最终权重

步骤4:运用改进的TOPSIS法,求出的正、负理想解,进而得到相对贴近度。

表8 基于RTOPSIS法求出的生存能力指标的相对贴近度

步骤5:根据表8,可知苏宁电器生存能力指标的相对贴近度大小为0.67507054,国美电器生存能力指标的相对贴近度为0.57565667,可知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于国美电器。所以得出在可持续绩效评价中苏宁电器的生存能力指标大于国美电器。

4.2 苏宁电器与国美电器的发展能力比较分析

方法同上,得到最终权重如表9所示:得到的相对贴近度如表10所示:

表9 发展能力指标的最终权重

表10 发展能力指标的相对贴近度

根据表10,由发展能力评价知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小为0.7425207,国美电器的相对贴近度为0.6176418,可知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于国美电器。所以得出在可持续绩效评价中苏宁电器的发展能力指标大于国美电器。

4.3 苏宁电器与国美电器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分析

方法同上,得到最终权重如表11所示:

表11 环境适应能力指标的最终权重

得到的相对贴近度如表12所示:

表12 环境适应能力指标的相对贴近度

根据表12,由环境适应能力可知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小为0.7274825,国美电器的相对贴近度为0.6230803,可知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于国美电器,所以得出在可持续绩效评价中苏宁电器的环境适应能力指标大于国美电器。

4.4 苏宁电器与国美电器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比较分析

表13 综合贴近度比较

根据表13,可以看出在每个单元的绩效评价中,苏宁电器的绩效考核结果都优于国美电器,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求出综合贴近度,在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中,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小为0.7150246,国美电器的相对贴近度为0.6054596,可知苏宁电器的相对贴近度大于国美电器,所以得出在可持续绩效评价中苏宁电器的绩效水平优于国美电器。具体优异度如表14所示:

表14 优异度

从表14可以看出,苏宁电器在生存、发展、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都优于国美电器。相对于国美电器而言苏宁电器在发展能力方面的优异度最大,说明苏宁电器更具有发展潜力。

5 结 论

本文把评估指标体系划分成了生存能力、发展能力、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四大单元。其中每个单元都有若干包括财务方面和非财务方面的、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影响企业绩效的各方面的因素。在评价指标权数确定方面,运用结构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对各个指标赋权,主客观方法的巧妙结合,避免了主观赋权的认知偏向性和客观赋权可能产生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最后通过优异度的大小来衡量每个单元与行业中取得优异绩效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差距。

参考文献:

[1]Seuring,S,Muller,M.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1699-1710.

[2]Krajnc,Glavic,P,How to compare on relevant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5):551-563.

[3]Singh,R.K.,Murty,H.R,Gupta,S.K,et al. Development of composite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index for steel industry[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7(7):565-588.

[4]Ding,G.K.C,Developing a multi-criteria approach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performance[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7(33):3-16.

[5]Melissa J.Markley,Lenita Davis.Exploring futur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7,37(9):763-774.

[6]Preuss L.Buying into our future sustainability innitives in local government precurement[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7,16(5):354-365.

[7]Darnall N,Jolley J,Handfield R.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complements for sustainablity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press,2006(10):127-141.

[8]李晓龙,罗艳丽.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色供应链绩效测量[J].中国流通经济,2008(11):21-24.

[9]黄凌,付亚.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闭环供应链绩效管理系统研究[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1):64-68.

[10]陈志祥.AHP方法在敏捷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决策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3):33-34.

[11]李冠,何明祥.基于DEA方法的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动态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21):389-392.

[12]Ismail Erola,Safiye Sencer,Ramazan Sari.A new fuzzy multi-criteri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of a supply chain[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1088-1100

[13]马士华,应丹丰,关旭.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物流能力要素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16(6):75-78

[14]陈畴镛,胡宝亮.供应链物流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12-16

[15]吴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9-63

[16]程启月.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熵权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7):1225-1228.

第8篇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y approach and method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and proposals in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chain;quality management;equip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14-01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 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质量链管理研究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 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2.3 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 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3.2 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第9篇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金融;精准扶贫;电商平台

1引言

“农业供应链金融+电商扶贫”是指将金融扶贫和电商的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农业供应链金融能使扶贫精准定位,借助贫困县域的特色资源,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美食视频等方式宣传和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带动贫困县城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脱贫。运用电商平台累积的大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分析手段,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凭借金融、物流、交易、大数据、云计算等电商基础设施,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得以建立。

2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2.1蚂蚁金服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蚂蚁金服推出的“旺农贷”就是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其主要的运作方式是“融资+农业+保险”三方联动的模式。“旺农贷”主要采用的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缺少资金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旺农贷”与农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作,为其上游和下游的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天猫、淘宝打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服务。蚂蚁金服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蚂蚁金服与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合作,当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农户缺乏资金时依托核心企业向蚂蚁金服申请贷款。蚂蚁金服会通过农户以往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往来信用情况以及农户在天猫、支付宝中的交易信用进行信息审查,通过审核决定发放贷款的金额。其次,蚂蚁金服的“旺农贷”主要形式为“贷钱放物”,通过在天猫平台上提供信用额度用以购买农业的生产原料和机械设备,借款的农户可以凭借蚂蚁金服的授信额度在天猫、淘宝上购买农资产品,并且对于购买成功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支持,以保证农户能够最有效、最经济地进行农业生产。最后,核心企业在进行农产品收购时,扣除农户的借款还给蚂蚁金服,剩下的资金支付给农户。为减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风险,蚂蚁金服引入了保险公司,为借款者提供农资安全险、人身意外险等保障。在整个供应链条当中,蚂蚁金服可以掌握借款人购买农资产品、生产、销售的实时信息,“贷钱放物”的发放方式可以确保所有的资金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加入保险公司进行双重保障,控制了风险并且建立依托核心企业建立起相关联的信用体系。

2.2京东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京东作为国内大型的电商之一,依托其大量的交易数据及其自有的物流网络,为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京东陆续推出了“京保贝”“京小贷”“京农贷”等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产品,下面着重分析一下与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京农贷”。“京农贷”是京东金融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的生产贷款服务,采用的是“贷款+保险+担保”的模式。其业务模式是:筛选优质的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担保,审核其上下游供应链客户的信用水平和风险级别,对于筛选合格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协助农户购买机械设备和农资产品。京东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和中华财险进行合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新希望集团为其上下游的中小农户提供担保,中华财险为新希望集团和中小农户提供保险支持。农户拥有新希望集团的担保和中华财险的保险形成双重保障,这使得京东金融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降低,同时增加了农户获得贷款的概率。

2.3农金圈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金圈是个互联网农村金融平台,这个平台是由农资大型企业诺普信组建,主要有面向农村的农业和养殖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农发贷”和面向大众的理财平台。其主推的“农发贷”业务主要以农业供应链为基础,与大型的农产品经销企业合作,通过农产品经销企业的担保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农发贷”会围绕某一地区的核心农作物,与本地区的核心企业进行合作,向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核心企业之间的交易合作。具体的业务模式为:首先,农户通过大型农资经销商或核心企业进行担保向农金圈申请资金支持,申请通过后在农金圈指定的农资经销商处购买农资产品并取得技术指导,资金由农金圈代为支付给农资经销商。其次,农产品成熟后,核心企业收购农产品并向农金圈支付贷款,剩余金额支付给农户。核心企业和农金圈定期检测农户生产情况,如果预测到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补救。最后,农金圈与保险公司合作,要求农户购买保险,遇到农作物减产或者人身伤害,保险公司会进行赔付,减少贷款可能出现的损失。

3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作用

①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金融行业经营成本。金融行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发放涉农贷款会面临农业单笔贷款数额小、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物、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等情况,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不经济的。通过电商平台来进行贷款发放,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保障,可以通过农户过去的交易行为更精确地识别风险,从而降低违约坏账的概率,减少金融机构损失;另一方面,很多贷款程序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节省了人工支出,使经营成本得以降低。②让城市闲置资金进入农村,缓解农村缺乏资金的局面。在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将发放贷款的业务放在农村。农村企业贷款金额小、风险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发放一笔10万元的贷款和1000万元的贷款需要完成的流程相同,因此,出于经济效益来看,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放于大企业。这会导致资金大量留在城市,农村企业融资困难,城市资金过剩。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融资,为这部分难以获得资金的农村优质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城乡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③利用电商平台对于交易情况的记录,组建农村农户的信用价值体系,减少放贷的信贷风险。农业供应链金融通过引导农村企业在线上通过发放的贷款购买农资农具,并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种线上交易可以将消费和销售的信用情况收集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企业完善信用记录,方便后期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4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问题

①小农户如何参与进入农业供应链条当中,实现其融资需求。目前针对小农户发放贷款资金的平台不多,主要针对的也都是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农业大户,对于仍在贫困线上的农户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精准扶贫并未很好地落到实处。②农业供应链安全管理、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较高的不透明性,在农产品的采购和销售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解决此类问题,大型的农户能实现农产品的可追溯和透明化,但在农业供应链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农户的生产、土地的管理、种植的管理、农产品的仓储物流、分销管理、对农业种子农具的资金需求以及结算管理。互联网如何在这些环节发挥收集信息、建立信用的作用,成为农业供应链发展的关键。③电商农业供应链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电商平台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作为指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条例,拓宽农业资产可抵押范围,对于可以提供惠农贷款的企业或电商平台给予权威性的法律指引,对于跨省融资或者大额融资提供较为清晰的规章制度。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益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5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未来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