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6 10:06:56
导语: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基础操作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以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在基础操作阶段主要是带引学生入门,认识和掌握专业常用的仪表、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手段。相关的实验环境包括安排学生自主设计电路,计算机实验操作以及实习。从上课伊始,就不断地要求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常用软件,像基本的office软件,keill软件以及PROTEL、VB等等。通过实践性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好本专业相关仪器的常用方法,例如万用表、示波器以及各种电源电表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并不是理论课的一个附加,而是与理论课平起平坐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功不可没,不可缺少。对学习能力强,悟性高的同学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考取有关电子的证书,以为将来的就业铺金。
2.专业课实践阶段
专业课实践阶段主要结合本专业教学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或偶的那个。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后能够进行系统训练。这个阶段主要的课程有模电路、数、电力拖动、单片机以及电子设计等等。这些课程以设计和实习为主,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学习的内容可以综合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实用性与趣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具有独创性的实习计划和设计图。实习的产品,是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程度的体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劳动成果保存起来,作为下一次设计成果的借鉴。经过此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将会有大的改变,他们自觉得由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同时此阶段也是学生运用自己的目前知识处理面临困难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设计阶段
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在此阶段,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技能来寻找课题,来选择指导老师,来自主选择合作者,并制定大方案,方案设计业务交流、采购选择设备以及协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思考与操作能否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当前电子科技产业的要求,在毕业答辩中能够得到验证。毕业答辩小组也可以一改以教师为主的风格,可以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与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在切实的交流中,学生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良好的呈现与系统的认识。
二、结语
关键词: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职学生普遍的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构建了中职应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基本框架,配置了部分实践教学设备,但是实践教学的前沿性、丰富性、直观性与完善性不足。不少中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占比较低,实践教学设备更新不足,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践为主,学生没能获得广泛的参与实践活动途径,因此影响了实践教学科学性,学生获得的动手参与机会不足,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中的主动性不强。而且,加强师资力量强,企业参与不足,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学生自主实践和高效增长实践技能需要。
1.2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通过中职应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应用电子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了对实践教学的认同感,认清通过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的目标。基于实践教学建立了完善的应用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教学的各种数据信息,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此可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对接,对于优化教学资源管理,提高实践有效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有重要价值。基于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理论性较强和实践操作枯燥的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完善教学体系有重要意义。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2.1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提高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更好地满足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需要,还要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下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技能和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基于理论开展有效的职业岗位技能操作实践活动。首先,合理的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切实增加校内实训课程的学时,有效地减少验证型的实验操作项目,增强设计型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将原有的验证型实验项目向验证性的实验任务进行积极转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特征。其次,做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切实增加实用性技能的实践培训,例如,焊接技能实践课程,常用电子元器件检测实践课程,以及放大电路认识安装与检测等一系列实践性的技术课程。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在职业性场景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意识,注重在教学时渗透就业背景,营造真实的职业教学场景空间氛围等。
2.2增加综合实践教学内容
分析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的问题可以发现,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在于不掌握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一些核心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能力的角度设置和优化实践课程。具体应当设置专项实践周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完某章节课程以后,应当开展为期1周左右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巩固专项课程知识,促进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理论内容。其次,还可以在高年级开设综合型的课程,把综合课程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从电器元件的选用、测量到制作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实践,引导学生基于实例达到全面提高实践有效性目标。
2.3优化教学考核的方法
中职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建立一套综合性的考核方法,只有优化考核方式方法,才能明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改革的方向,找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达到提高教学改革质量的目标。首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应当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强调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考察学生的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技能,还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按照实践教学的规律与特点培养人才,优化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丰富实践教学项目,体现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考核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最后,加强综合实践考核,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知识设计制作一个课程相关的作品,根据学生的作品与实现功能进行成绩评定,全面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达到优化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需要的目标。
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3.1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的现实需要,应当建立多功能的实验室,强调给予中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操作的场所,让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独立的实验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主动性。具体可以做到每个实验室由1~2名专业的教师负责,主要完成实验活动的监督与实训室的维修管理。允许学生在申请后根据个性化的作息安排开展实训操作活动。灵活的实验时间与开放的实验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实验意识,有助于学生利用职业岗位能力开展实验操作与教学活动。还要加强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满足学生通过公众号等进行自助预约,同时可以通过校园卡预约实验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室资源的调配,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验操作需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
3.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提高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综合水平,还要把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应当重点提高实践指导与理论教学教师的实践意识,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成长需要开展综合性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当创新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应当提高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能够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延伸教学,促进学生借助微课或者慕课资源在课下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学习成果展示的空间,围绕着具体的实践问题促进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进行探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其次,强化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指导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教师应当基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求证的方式得到答案,从而打造综合性的实践教学队伍。第三,还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对职业场景的熟悉度,促进教师掌握现代前沿电子技术,把学生日后遇到的工程问题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更有指向性和科学性。
3.3推动校企合作发展
提高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还要推动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注重运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与有效平台。首先,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当融入企业实习内容,注重把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结合,注重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在校内开展实训练习,促进学生在校内从事企业相关技术的实践模拟操作活动。具体还要按照企业环境对校内实习环境进行优化改进,明确引进实践设备的计划,切实建立一流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其次,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注重以学徒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第三,还可以引导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进入到企业开展学习活动,只有给中职学生丰富的接触职业环境的机会,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3.4丰富多种实践活动
提高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蓬勃开展,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优化实践教学的体系,以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体系当中来。首先,注重采用专家讲学和深入校园指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围绕着行业前沿问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明确实践成长方向。其次,在校内广泛的组织开展创新创业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运用学生创新项目等促进学生研究具体的课题,达到调动学生实践成长目标。再次,还要组织开展校内学生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或小组互动等实践活动,基于学生团队达到促进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操作的目标。最后,还要采用技能大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到校内或省、市规模的应用电子技术大赛活动当中,全面提高应用实践教学的综合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电子工艺、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仪器原理与电测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微机原理等。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电子技术、新能源、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2 新能源;
3 计算机软件;
4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6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7 机械/设备/重工;
8 家具/家电/玩具/礼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工程师、机修工、硬件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电子工程师;
2 机修工;
3 硬件工程师;
4 电子技术员;
5 嵌入式硬件工程师;
6 技术支持工程师;
7 软件工程师;
8 信息主管。
一、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和问题
1.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应用电子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改革的深化实施,以及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就能有效打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用电子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电子技术专业实验的强化比较重视,要充分将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并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贯穿。这样才能有助于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下,对教学的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就能创新,从而优化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2.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问题
从当前的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没有结合实际,在学科的融合性方面没有加强重视。一些学校的课程是采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方式,在内容上也没有结合学校特征以及专业特征,不注重应用电子实验实训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
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中的基础设备建设没有完善,专业教师资源比较缺乏。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性比较强,尤其是在实验实训教学中会涉及到诸多的设备,并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参与。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实验实训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专业教师数量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没有加强。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的科学性不强,课时不足等。有的一些学校虽然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教学进行了结合,但是在教学的老师却不是同一个人,这样就会造成理论实践内容相脱节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系统的现象发生。
二、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应用电子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性运用。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应用电子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要注重从内容上进行创新,结合专业的特征制定科学性的教学方案。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比较迅速,在技术内容的更新速度也比较快,这就要技术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技术背景的更新,让学生学习到当前最新的电子技术知识[3]。研发一些和日常生活应用密切相关的实训项目,比如无线电子门铃设计与制作、助听器的设计与制作、数字万年历的设计与制作等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发挥实验实训教学的优势。
第二,创新教学的方式。应用电子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要充分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能对实验实训教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实训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实训教学学习到真正的技术。具体教学中可将现代化的技术在实验室中加以应用,对实验教学的现代化目标加以实现,并和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甚至于可以有意识地准备一些有故障的废旧电器,让学生查找故障原因并维修。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实训教学的趣味性。
第三,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对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理论教学为辅实践为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學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在实训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专业基础好,动手能力的强的学生着重硬件,编程能力强的着重软件,因材施教。当然所有的教学环节得以实施是以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设施为保障的,模拟生产场景的教学环境,以及与岗位需求所对应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第四,注重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率提高有着促进作用,老师在这一环节就要能充分重视课程的科学化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就要结合专业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来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好的在实践当中加以应用。不同的学生群体在学习的效率上也是有着不同的,所以老师要重视差异性的教学课程设计,最大化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
第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重视监控措施实施,构建完善的管理考核措施并加以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能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就要注重建立教学检查小组,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监控,及时性的提出教学的建议,这些对实验实训教学的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要注重结合实际进行深化改革,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了加强和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实际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石连,张弘,葛敏敏,付奕.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4(09)
[2]张斯珩.浅谈高职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3(24)
[3]敖玉军.商科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家教世界,2013(24)
[4]王颖.在电子实训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J].职业教育研究,2014(S1)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创新性;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26-01
多年来,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主要针对基础教育,在引进国外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构建了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才开始起步,相继把其列入“八五”和“九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十年的研究,到9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课程,但职业教育往往在这方面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实践教学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目的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化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化能力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的教学成果评估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估体系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评估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灵活性,且维度过于窄小。评估体系偏重于检测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轻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创新性,这就反映出评估体系未能与职业、社会、个人要求相一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体系的职责
面对社会和个人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殷切期望,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自身发展和实践的不足,本文创造性地将广泛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到课程开发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对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确立和实现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尝试。
在实践上,这一课程模式的提出,将对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和科学、先进的课程模式的推广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并将弥补职业教育理论界对宏观办学规模和微观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对中观的课程模式研究较少的现实情况,且解决了课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问题。
三课程体系内容
本课题以重庆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实验班,将以实时培养为基础,从实际培养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重庆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以网络为手段,在借鉴全国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练的理论,提出可行的建议。简言之,即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对比借鉴,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提出建议——现实应用,实践检验。
通过班级实践,建立了以“双元”合作的“三阶段”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双元”合作的“三阶段”为特征的开发机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的两个部门,历经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开发机制。第一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到课程开发当中,以企业的视角提出对新员工、对课程的期望和要求,制定出“企业”性质的课程。第二个阶段是以学校为主。学校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企业所制定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企业所制定的课程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容易在学校内部开展和实施。第三个阶段是学校与企业会同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等,对前两个阶段所给出的课程进一步开发和评估。所谓双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开发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企业(职业学校中的实习车间)和职业学校,并以企业的开发为起点。(2)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学校的学生。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
【关键词】“3+2”模式 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高职院校逐年加大对中职学生的对口单独招生规模,这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展的必然要求,以构建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体系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育对象、学历层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行业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需要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对“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做分析。
一、“3+2”模式的生源状况
中考取得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都直接进普通高中,而“3+2”模式的生源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生,从初中升到中职的学生,显然“3+2”模式升学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中考分数较低。
三年中职学习后,然后可免试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在中职学习中,教学成果难以见效。再有中职教学中专业技能课时在总课时中比重过大,没有高考压力,减少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没有起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基础作用。
二、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目前没有统一的中高职“3+2”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少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通过调查、对比大多数院校的中职应用电子专业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发现两者其中很多课程的内容是重叠的,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及技能训练内容。也有不少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反映,高职的课程又把中职课程重来一遍。造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习内容丧失了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高职各自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高职院校的老师对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组织和深入研究。
(二)文化基础课程薄弱。
不少中职学校“重操作,轻文化”,中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技能训练,因此影响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中职生直升高职院校后,普遍感觉文化课的学习比较困难,比较典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出现大面积挂科现象。显然,在思想上和原则上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
从职教育的特色而言,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占比例都要1:1或1:1以上。但是,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内容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而且高职电子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没有体现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的生产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出产品一体化、智能化的特点,应该整合的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需求的毕业生。
(四)中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考证不衔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职学校考计算机应用能力证、电工上岗证、中级电工证,高职学校学生也考这三证,为考证所安排的技能培训内容中高职两阶段有重复。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造成教学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考证的积极性。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机衔接
中职和高职之间是交互的递进关系,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量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中职阶段应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基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操作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兼顾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避免了内容重复,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主要课程设置见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表中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以及两个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表
(一)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
中职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达到中职学生应达到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要求、素质教育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还应学会有关电子、电磁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继续升学打好基础;以及选学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达到高职相关公共基础要求,能够与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衔接。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提高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力,高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为将来学习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达到全国普通高校英语的应用能力 B 级考证要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
(二)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
中职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等,与高职开设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等课程与中职课程衔接。《电子技术基础》重点加强电路知识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器件和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特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研究主要是电子电路的各类功能电路如功放、信号发生、电源、滤波、编码、译码、计数、脉冲信号处理等特性及应用;高职《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在中职学习51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提升到单片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I/O口扩展技术、AVR 单片机的综合应用;高职《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在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传感器的新器件及新技术,培养学生信号检测能力和将新型传感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高频电子技术》是低频电子技术内容的延伸,学习高频小信号放大、功放、调幅检波混频、调制与解调等知识,掌握通信电子技术的知识与应用。
(三)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职开设的《表面组装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相关知识和电子装配焊接技能的基本操作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子产品相关的工艺技术、安全生产和管理知识;体现电子行业技术发展要求,高职开设《ARM嵌入式技术与应用》、《FPGA/CPLD设计》、《通信终端设备》等课程。
(四)职业技能模块。
中职开设的《电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子焊接和装配实践》等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高职设置《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实训》、《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实训》、《FBGA/CPLD课程设计》、以及顶岗实习等,逐步递进的训练层次,提高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满足电子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
(五)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各个阶段的实训课程训练,以及职业资格考证强化训练,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高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国家电工中级证书、电工高级证书。
四、结束语
中高职对口学校的交流与研讨非常重要,有效地沟通协调,不断总结课程衔接经验,克服了原有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之间课程体系脱节、重复断档。鉴于目前对口招生以及单独招生在高职招生总量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认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还应建立起高职与中职对口的学校协作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作用,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要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合作的基础上,优化整个课程结构,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23-02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为了进一步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湖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省中、高职院校中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遴选建设一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长沙民政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首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专业,与湖南省“四大区域板块”的5所示范性中职学校共同发展,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探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衔接及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湖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保障。
一、中高职衔接建设思路与目标
1.建设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对接湖南工业领域“千亿产业”及“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选取“四大区域板块”的中、高职院校为改革试点院校,以完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突破,以培养目标衔接、专业设置衔接、课程建设衔接、教学过程衔接为重点,全面推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与湖南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建设目标。
(1)专业衔接:对接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电子信息产业,确定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中的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电子与信息技术与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衔接专业;基于湖南省信息产业的战略性新兴十大工程的数字化整机发展工程、新型应用电子产业化工程、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等四大工程,确定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通过岗位调研,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衔接:按照教学设计分层递进,教学组织梯度推进,教学内容编排由简到繁的总体思路,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公共课教学中职阶段达到部颁教学大纲要求,高职阶段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专业课教学侧重电子电路分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路维修、PCB设计、工程布线等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拓展信息家电、医疗电子、物联网工程等助理设计、生产工艺管理、工程安装施工等专业能力,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新设备的教学;在现有试点专业课程标准基础上,共同开发《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调试》、《信息家电产品分析与实践》、《医疗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物联网工程安装与维护》等5门专业课核心课程,实现核心课程建设中高衔接和共建共享。
(3)教学过程衔接:研究并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衔接专业在培养目标、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系统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开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3+3”分段培养方式,研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中的具体实践,创新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空间教学方法,开发MOOC课程、“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课程资源;联合设计《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方案》(含岗位、实践项目和教育教学计划);探索以能力为核心、以作品为载体、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要求、行业企业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方式,联合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转段学习评价标准》;共同建立健全的日常教学、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4)共建共享:两校各自发挥师资在专业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应用技术开发、专业技能互补中的优势,进行专业师资互聘、结对帮扶、定期研讨、专项培训等方式,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探索按照中高职技能复杂程度要求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根据试点专业对接的产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双方联合企业共同建设中高职衔接共享的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中高职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共同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方法改革,开发适合专业教学实际的教材、实习实训项目等,建设与课程相配套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发专业相关空间资源课程、微课程、名师课堂、网络课堂、专递课堂。
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专业对口衔接,造成知识和技能错位。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并未严格按专业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的地区只是分成文、理两大类“对口”招生。由于非专业对口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无用,几乎从零起点开始学习新专业,而文化基础又不如普通高中毕业生,严重影响高职教育质量。
2.非一体化设计的专业对口衔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有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许多学校按普通高中毕业生设计教学计划,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有些专业重复率超过60%。
3.高职专业课程零起点,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与中职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理应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高职专业课从零起点开始,而且专业课学时数少于中职。
三、中高职衔接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如果没有一体化设计的教学计划,无论是非对口衔接专业错位,还是对口衔接课程与内容重复,都存在很大损失,严重影响职业教育质量。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前提,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和错位。
2.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要使中高职衔接达到最佳效果,关键是实现真正的专业对口衔接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应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按照相关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并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
3.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接口标准。要确保中高职课程的高效衔接,关键是在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统一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接口标准可分为专业、文化基础两部分。专业部分接口标准,可按照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四级(中级工)和相应的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文化基础部分接口标准,与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考试要求一致。
4.构建整体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应根据企业职业活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四、结语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共同发展,形成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实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3”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通过中高职“3+3”衔接人才培养机制,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衔接为突破口,充分利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全面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加快建设与湖南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梁超(1965-),男,广西岑溪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电路设计、单片机;廖芳(1962-),女,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工艺与电路设计、科研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电子技能竞赛对高职实践性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编号:JXJG-10-41-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20-02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内容、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是建立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参照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修订而成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设计的项目少、且往往以理论设计为主,毕业实习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设计制作为辅,应用性不强。
(二)安排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编排在某些课程的实验中,且课时量严重不足,实训场所、师资力量缺乏,一个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几十名学生实验、实训,教师讲解、演示几乎占用了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学生只能模拟教师重新验证一遍。
(三)重视程度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随意性。多数实践项目的考核,都是与相关的课程一起综合评定完成的,实验、实训成绩比例通常不足课程成绩的一半。因实践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对实践课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学生有没有操作、操作过程和结论有没有错误,教师难以辨别,只要学生上了实验课,实践考核就算通过。实践考核成为学生最容易通过的项目。
二、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确立了“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测试技术,电路设计与PCB技术的制作技术,现代电子设备的维护技术”等三项专业核心技能。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核心技能课程为主线,设置专门的实践技能课程,设立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实训、电子测量与技能训练、现代电子设备维修、电路设计与制板Protel、AutoCAD、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等实践技能课程。
在实践技能内容的安排上,将实践内容分配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等几个层次,建立一个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从基础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
改善、更新原有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实验室,增加电子仪器设备的品种;新建电子工艺设计制作实训室、电子综合实训室、创新实验室;开发仿真实验室,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场所。
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步步高、广州瑞通千里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旭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电子类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以缩小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加快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进程。
(三)实践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的转化。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实训转化,如将“串并联电路分流、分压关系的验证”改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日关灯电路的测试”改为“日光灯的安装与测试”等;大幅度增加实训项目内容,如“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印制板的设计与制作”、“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等等。这些实训项目的改革,强化的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改革实训主导地位。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变革为“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的转化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为目的,鼓励学生实训过程的多样化、实训结果的规定性和独创性结合。如:在“稳压电源电路设计、制作”的实训中,只给出“将220V/50Hz交流电压变换为输出6V稳定直流电压”要求,由学生自我完成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制作。学生可以采用分立元件设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设计;可以是固定的6V直流电压输出、也可以是包括了6V的可调直流电压输出;可以是先仿真再进行实物制作,也可以直接进行实物制作;可以采用万能板安装制作,也可以自制印制电路板后、再进行安装制作。不拘一格的实训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的结合。对于较复杂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本领;即复杂的实训设计制作项目,先运用Protel、AutoCAD、Multisim7等软件进行设计仿真,得出最佳结果时再进行实际制作。通过“电脑设计-仿真-改进设计-制作-完善-创新”这种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缩短设计制作的时间,降低设计制作成本,提高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的成功率,同时有利于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制定好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40%总课时),加大设立实训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实训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来自于课程理论,但又有所突破。鼓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完成实训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采用开放实训场所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场所,完成自己设想的项目或需要巩固的技能知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电子竞赛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使学生在竞赛前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巩固和升华电子基础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社会团体-电子协会为平台,在业余时间开展电子知识讲座、电子作品小制作、电子产品维修、学生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行阶段性讲课、讲座或实训指导,注重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利用假期让学生去校外电子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践辅导,学生在电子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大大缩小了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真正做到学校教学与实际的衔接、扩展。
多方位、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加快了学生适应社会、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毕业之后的就业率。
(四)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采取实践教学单独考核、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竞赛成绩列入考核(创新考核)、实践项目和实训报告综合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使之对实践课教师和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都起到促进、提升的作用。
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训项目的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逐个现场操作测试评分。实训报告考核的主要内容:条理是否清楚,实训的内容、测试方法、实训结论、改进创新方法等是否齐全。创新考核是指根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电子竞赛的情况(完成情况、获奖名次等),进行不同的加分。
三、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师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践性课程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我院教师编写出版的实践性教材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ultisim7.0仿真设计、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其中,由我院教师主编的实践性教材《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入选为国家级“十一”规划教材,并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获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和江西省的各类电子科技竞赛活动,并获得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江西省及国家级各种电子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其中12人获得一等奖、25人获二等奖、29人获三等奖,2次获团体三等奖,1次获团体第3名。
(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好、专业素质高,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思考;实践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近年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教研室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下面作阐述之。
1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1.1 为什么要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们已经建立了电子电工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检测实训室,在实训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电子电工实训室可以完成电路基础、电工基础方面的实训。电子设计实训室与上海因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因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具有数模电培训系统、单片机开发培训系统、智能项目开发训练系统、ED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FPGA学习及开发培训系统、嵌入式实践开发系统、电子产品项目设计培训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训练项目等,能完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训,以及电子类竞赛项目的培训。电子工艺实训室完成电子产品组装方面的实训,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电子检测实训室主要完成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实训,及对电子产品进行检测的实训。
这些实训室完成的电子产品虽然是真实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组装、功放组装等。但总感觉还缺什么,总觉得学生就业与市场有较大差距。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2 建立什么样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什么样子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丁金昌指出,建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基地要做到生产性实训,必须要实现“八个合一”:(1)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专业课上课的教室就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或是业务的工作室。(2)学生与学徒合一。(3)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产实习的师傅。(4)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5)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6)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学生完成的作业不仅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而是生产出的合格产品或是学生的创意作品。(7)教学与科研合一。(8)育人与创收合一。通过生产性实训,既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又生产了一定的物质产品,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为此,我们确定建立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实现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
2 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
我们利用财政部教育部支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进行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建立了一个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
我们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来建立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我院的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的生产任务可以来源于社会真实的项目(即生产商品),也可以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对产品的用途、性能、设计、选材、成本、工艺选择、验收标准、完成时间等都按照企业生产的要求做。对技术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最终成果的形式等也严格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调度、计划、制品、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到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以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或技术服务成果的质量、效率、成本、工艺选择等在接受学院“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企业、客户对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
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电子产品(SMT)生产车间,与企业的电子产品生产车间还是有一个较大区别,就是目标不同,我们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目前,这些工作我们还在进一步完善,以期培养更合格的电子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