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20:13:37
导语:在大学英语实训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 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
近些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内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改革措施不胜枚举。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 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概括就是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作者就所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1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普通高校继承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认识中根深蒂固,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没有变化。并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处于过渡期,并非每位教师都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2)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偏低,理论知识薄弱,运用能力欠缺。只有少数学生英语成绩和运用能力较好。多数特别是理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者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实践起来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班级人数过大也造成课堂教学组织困难,操练时间少的问题。
3)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上,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占多数,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大量外聘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
2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定因素,是要有一支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模式的师资队伍。
2)倡导学英语的新风气,高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学习心理障碍,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总有一种畏难的心理。所以我们的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主动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要给他们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掌握英语,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素质,从现在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要引起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果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和任课教师的支持,就大大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4)加强英语教学的常规管理对任课教师的教案、上课、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的辅导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老师能够高质量地上好每节课,这些常规要长抓不懈。同时提供定岗培训机会,使得教师有较广的发展空间。
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了个性化的互动教学环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益智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常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化学习+小班个性化辅导+英语第二课堂”的“四位一体”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都能严格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出具有校本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与应用;同时构建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体到综合的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3)搭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平台。为有效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相继建成了多功能语音室、网络化多媒体中心、影音媒体中心、英语角、同声传译训练室等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综合语言实践教学中心,并且相继安装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软件平台及英语在线资源库等,弥补了教材资源的不足,也开创了教学的互动空间。
4)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形成了“团结协作,刻意改革,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工作共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反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多篇论文已经或即将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
5)课程建设: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了以“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B层次学生)” 、“大学英语A类层次创新教学模式”和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为课题的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各层次大学英语教学的《形成性练习题库》、《试题库》。2011学年进行了院级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完成了《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实训报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实训指导书》和《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试题库》。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应用能力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3
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是目前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获得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仍然重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轻交际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语言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能力,在英语学习中很少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其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弱。此外,工学结合模式与高职教育的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影响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因素与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及怎样培养。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的大学英语B级应用能力测试情况来看,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不容乐观,2006~2009年大学英语B级的平均过级率为60%左右。大学英语B级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如下:其一,听力方面,能听懂英语授课和日常交际功能用语,能听懂并理解英语课本中的听力材料。其二,口语方面,能使用基本会话策略(如借助体势语言)辅助交流进行日常口语交流,简单表达自己对某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其三,阅读方面,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策略;领会式掌握2500个英文单词;能读懂生词量不超过3%英文资料和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等,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词。其四,写作方面,正确表达简单句与常见的复合句及段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篇章意识,能运用学过词汇写出简单的短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其五,翻译方面,借助工具书能翻译难度中等偏下的实用性的英文资料(如标志牌、广告、产品说明书等)翻译成汉语。
真正能达到以上水平的学生为数不多,笔者认为影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其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实用性和专业性不强,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其二,大学英语应试教学倾向比较严重,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培养的机会;其三,大学英语教学环境和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缺乏真实语言环境或语言仿真环境进行语言实训;其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英语教学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整合现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英语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与就业市场对接,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能力本位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一)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思潮,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该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以全面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入对我国高职教育推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学生应以能力本位作为指导思想和学习目标。
(二)国家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
我国提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其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践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此可见,国家教育部对高职人才能力的定位也是以能力本位为主。
工学结合模式主要突出“工”与“学”相结合,即学生在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到企业和岗位中工作,进行业务实践和经验积累,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我们将这一理念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尝试培养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高职人才;强调学以致用,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并以此来调整英语教学的目标,改革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学改革和发展。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修订
重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调整课程设置,选择适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内容,突出高职英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工学结合模式高职教育的目的是: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在工作中用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应引入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学习内容。例如,专门用途英语,也叫行业英语,它是根据行业岗位需要设置的细分化专业英语,它主要强调的是从专业的需要出发,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它的语言技能训练主要有接听电话、现场接待、洽谈、演示及应用文写作、报告、备忘录等涉及办公用途的实务英语。从人才市场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需要学习涉及求职用途的英语和涉及办公用途的英语,而涉及具体行业的专业英语则是由毕业生就业的行业规则、岗位职业差异而定。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学习文秘英语;社会体育的学生可学习高尔夫英语;物流专业的学生可学习物流英语;财经专业的学生可学习财经英语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会因其所学专业和职业兴趣不同,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不同,而相同专业的学生因就业方向不同也有可能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就业的需要进行调整,这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就业,也能满足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师应结合工学结合模式,将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创设模拟仿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淡化应试教学观和学习观。根据专门用途英语(或行业英语)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应尽可能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信息共享,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学习系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学习系统能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其他应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交际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做中教”和在“做中学”。例如,采用活动教学法,即教师通过设计课堂活动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活化为交际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锻炼了其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或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这些新教学模式的引入使个性化教学进一步深化,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练习与实践,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教学环境的开发和优化
开发校企合作资源,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其英语应用能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需要真实的交际环境,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交际环境中,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定可以提高。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定期让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定岗实践和学习,让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知,学生通过定岗实习,既可以检查过去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更好地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总之,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企业的有利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实践,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共同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
进行全方位师资培训,提升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英语教学,对工学结合模式、行业英语或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并且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与外语水平很难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重点要对教师进行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理念和相关行业英语知识培训,让教师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本领,才能胜任行业英语教学。教师通晓工学结合模式理念,精通相关行业英语等知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对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二语习得、语言测试学及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和语言技能培训,然后充实到行业英语教学中来,这样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充实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关晨等.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及需求的对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9(9)
[2]张启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细分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6)
[3]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项项目(2009B100)
关键词:英语教育;英美茶文化;文化修养;融入
1茶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茶文化的作用:1.1充实英语知识的作用在传统教学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主要由:词汇、阅读理解、语法、写作等四个板块构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按照上述流程进行教学。我们且不去讨论这种程式化教学的弊端,就教学内容而言也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那么当前的需要是什么呢?在突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当前需要应聚焦于人文修养的增强。可见,随着茶文化的融入将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另外,从客观的教学状态上来看,这也能充实英语知识的构成。1.2增强文化素养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国外文化素养,不仅能在长期视角下来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也能在潜移默化的情形下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在当前“一带一路”战略驱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呈现出新的格局,从而对建设人才的职业素质构成也将提出新的要求。由此,通过融入茶文化将对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作用。事实表明,对国外茶文化的习得将能增进大学生今后与外方进行交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便是从饮茶、品茶的途径中来获得的。1.3激发阅读热情的作用回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来,现阶段大学生对该课程普遍存在着消极情绪。反映在学习中缺少主动阅读英语文章和文献的意识。对这一问题,需要辩证的去认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缺乏乐趣和缺少足够吸引的英语知识,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主动阅读的原因。为此,通过融入茶文化则能在解决“乐趣”和“吸引”问题的同时,激发起他们的阅读热情。
2茶文化融入英语教育中的思路
具体而言,可以沿着以下三段式来构建茶文化的融入思路:2.1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将英语国家茶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来的实施者是英语教师,所以他们首先需要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目的与目标不同,前者不仅包含最终所要达到的“彼岸”,还含有教师自身的教学价值取向。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知晓,教师在面对任何教学模式创新时,都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试,并需要与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建立起友好的界面。因此,厘清茶文化融入的目的,将能帮助教师主动的去适应和改观当前的课堂教学环境。2.2完善茶文化融入的手段这里的英语国家茶文化主要指向英国和美国的茶文化,而且二者的茶文化表现形态差异性很大。这种较强的差异性也就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里就涉及到教学手段问题。传统视域下的教学手段往往需要建立起教师与多媒体教学设备之间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而在融入茶文化时仅仅依托这种关系仍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即无法满足知行结合原则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这里还需要通过引入“行”的教学模式来给予补充。2.3做好茶文化融入的评价作为一类教学模式创新,其仍然需要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评价机制之中。但与诸如阅读理解、写作教学不同,对茶文化融入效果的评价难以建立量化指标。对此,可以考虑通过间接性评价来给予实施。具体而言,便是可以考虑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行定性评价,以及对课堂知识点反馈进行定量评价。
3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以上思路的构建并没有充分考虑现有教学环境的制约性,所以为了增强下文解决措施的可操作性,这里提炼出了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应对的挑战。3.1教师备课所面临的挑战教师备课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合理整合英国和美国茶文化的知识点。这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融入茶文化属于英语文化教学内容,而该内容并不属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进而在学时分配上也显得十分紧凑。为此,在满足提升学生文化修养这一要求下,杂乱的茶文化信息则成为了挑战。这一挑战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则是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侧重于英美茶文化的某一方面,或者根据课堂教学环境来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而这些都将降低教学的逻辑性。3.2教学衔接所面临的挑战这里的挑战包括两点:第一,茶文化融入过程中,如何与常规教学内容相衔接;第二,在知行结合原则下进行教学,如何做到知与行之间的衔接。对于前者而言,这一挑战若未能给予较好的应对,将会使茶文化教学陷入与周围环境不相容的境地,进而带给学生的则是唐突的学习体验。对于后者来说,则无法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而弱化其在文化修养上的进程。实践表明,这里应重视后者,应对后者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3.3学生激励所面临的挑战对学生实施激励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引导他们自主进行英语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激励学生似乎并未引起教师的重视,且教师更多的是以一种鞭策的方式来“驱赶”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另外,口头激励似乎在当下也无法发挥显著的作用。因此,这一难题便需要得到破解。
4解决措施
根据上文所述,解决措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构建:4.1实行标准化备课制度这里的“标准化”体现在两个环节:第一,建立英语文化融入的教学标准;第二,教学团队严格执行教学标准。这里的关键点在于严格执行标准,所以需要实施集体备课制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需要在探究意识和试错中来不断提升教学经验和完善教学手段,因此,教学团队负责人需要在把握标准,和组织整合英美茶文化知识点上起到引领作用。笔者建议,备课的重点应在解释英美茶文化差异性背后的文化原因。4.2开展茶文化专题教学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出发,若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茶文化教学与英语知识点教学进行融合,则不仅难以形成先后逻辑连贯的效果,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阐发英美国家的文化差异性。为此,教师可以设立专题教学,用两课时来讲授茶文化知识。专题教学的开设时间点可以安排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之后,通过布置事先的课前预习作业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也能起到铺垫的作用。由于是专题教学,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进行调整。4.3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主要解决教学中“行”的问题,即可以整合专业实训教学的场地资源,在其中开展英美茶文化体验活动。众所周知,茶文化包含着两大文化元素,即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行”所要解决的便是将显性文化元素展现出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进而与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知”形成契合。那么,学生便可以在这里体验美国人十分习惯的冰红茶,以及鉴赏英国饮茶文化中的流程。关于这一点,需要引起教学团队的重视。4.4营造学习的竞争氛围对学生实施学习激励,其最好的方式便是形成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进而激发起他们主动进行英语阅读的热情。这里首先需要进行组织构建,那就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在茶文化教学结束之后,需要让各个小组提交用英文完成的学习报告。然后,根据报告质量对小组进行评分(总分)。然后,由小组组长根据组员对报告的贡献来细分分数,从而形成组员的成绩。依照这种模式,便能有效的激发起小组成员的学习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最后,在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的手段构建上,应采取双管齐下的模式:(1)针对性的开展岗位培训。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可知,岗位培训的重点应放在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上,因此需要对英语教师进行各学科专业概论讲授,并促使他们能将这些专业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2)形成自觉提升业务能力的氛围。在氛围的营造上不仅需要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还需要优化现行的激励政策。
5小结
本文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为考察视角,在英美文化教学领域探究了增强课堂教学“活性”的策略。大学英语教育在当下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尴尬境地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氛围和教与学的关联性上。本文认为,应重视茶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具体而言,这里的茶文化主要指向英语国家的茶文化,其不仅能向学生传递更多的英美人文知识,还能在丰富他们见识的情况下加强他们的英语阅读热情。融入的途径包括:实行标准化备课制度、开展茶文化专题教学、建立院系之间的协同、营造学习的竞争氛围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徐琪.文化与交际能力培养———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之转向[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1-33.
[2]郭彦芳.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54-55.
[3]杨新莹.浅谈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9):12-13.
[4]徐静.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6-57.
关键词 民办高校 ESP课程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Private College ESP Teachers Construction Survey and Recommendations
――Take Private College Around Zhengzhou as an example
SUN Yuan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oreign Language, Shenda Trade
Economics & Management College of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Zhengzhou peripheral portion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as research objects, investigate and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these schools ESP English courses, pointed out the contradiction that exists between the three largest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English learning need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ivate colleges ESP teaching situation and made a coping strategy.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ESP course; teachers construction
0 引言
随着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发展,英语教学改革呼声日长,而ESP教学由于具有重视在具体工作场合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学习者群体的专门需要、追求英语学习效率的最大化等特点,代表了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冯燕(2010)提出了重点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去外语化”方向,蔡基刚也在一系列的ESP教学改革研究中涉及到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问题。然而,民办院校大学英语师资该如何转型,转型的力度应该多大,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 民办院校ESP需求与教学现状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多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方向也多为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因此,民办院校ESP课程改革具有更广泛的需求意愿和实现基础。根据笔者日前针对民办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一项调查,可以发现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状况与英语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三个最大矛盾:需求多元化与课程设置单一之间的矛盾;实用性需求渐增与教学内容多侧重语言性的矛盾;应用性学习与应试性导向之间的矛盾。学生对于ESP课程实际上有很大需求。①那么这些院校ESP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
根据笔者调查,郑州周边部分民办院校已经开始了专业课程英语化的探索。升达学院企管系开设了旅游英语和管理英语课程,国贸系开设了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口语等课程,营销系设有商务英语、物流英语,会计系涉外会计专业则引进了英文原版的financial accounting和management accounting两门课程。万方学院也开设有商务英语和法律英语。但是严格来说这些课程不属于ESP教学范畴,而属于专业英语范畴,通常是由各个系部自行负责,并没有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来。此外,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难以避免“因人开课”,难以做到“因需开课”。如升达学院文法系没有法律英语师资,便没有开设法律英语课程。国贸系师资较强,开设有多门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课程并不适合所有学生,蔡基刚在其实验和调查中已经做了研究,得出了结论。对民办院校学生进行的随机访谈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其中有课程问题、学生自身问题,也有师资问题。“授课教师几乎全是一些有留学背景而无英语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专业英语枯燥、乏味”,“专业性太强,听不懂”。因此,可以说笔者所调查的郑州周边民办院校并没有进行真正的ESP教学活动。专业英语课程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不能全方位展现ESP的语言特点和交际技巧,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作用有限。
2 民办院校大学英语师资现状
笔者对郑州周边四所民办高校大学英语师资进行了调查,分别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郑州华信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这些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几个共同特点:年纪轻、学历高、职称低。各学校总人数、研究生人数、职称、平均年龄等要素具体状况如下:升达学院,74人,研究生40人(54%),讲师及以下职称70人(94.5%),平均年龄31.7岁;万方学院:28人, 研究生27人(96.4%), 讲师及以下28人(100%),29.5岁;华信学院:36人,研究生32人(88.8%),讲师及以下25人(69.4%), 30.4岁;黄河科技学院:38人,研究生33人(86.8%),讲师及以下35人(92.1%),35.2岁。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四所民办院校大英教师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学历结构除升达经贸学院外,其余三所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均高于86%。并且升达学院不少本科学历教师通过在职研究生学习,也获得了硕士学位。四所院校教师职称普遍偏低,升达学院大英教师中只有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万方科技学院则更是全部为讲师及以下职称。乍一看似乎无论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来讲都不是很合理。但仔细分析,年纪轻则变,学历高则达,职称低则进,这其实是一支更乐于奋发上进的力量,更能应对课程转变的挑战。因此,年纪轻、学历高、职称低对于无论是ESP课程改革还是他们本身的转型都是有利因素。
那么这些年轻教师里面有多少适于ESP课程教学呢?仍以升达学院为例。据笔者了解,升达英语教师中有十一人取得了国际导游资格证书,一人有化工工程背景,仅占全部教师的16.21%,其余教师则无其他专业相关背景知识。
虽然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但大部分英语教师是在单一课程体系下培养起来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如果没有进一步深造或学习,势必难以胜任多元化课程教学任务。
3 民办院校Esp师资建设
ESP课程改革也罢推行也罢,其终极目标是培养“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ESP发展的诸多因素中,ESP师资建设始终是关键和瓶颈。民办院校招生批次普遍为本科三批,因此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学习状况以及入学后的学习需求必须是ESP课程设置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仍然是根据笔者日前针对民办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做的调查,得出结论为: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渴望日后成为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其次,民办高校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考虑的最多的现实因素还是就业;再次,就考试而言,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民办院校Esp课程目的应有别于重点院校,重点院校ESP课程设置多出于学生继续深造、双语教学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目的。虽然民办院校学生也有国际化高等教育需求,但总体上还不是主流趋势,其ESP教学更多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使用需求目的。
对ESP教学的研究日臻深入和完善,但ESP师资队伍的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尤其在民办高校中更是如此。由于民办高校的自身局限性――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董事会,ESP师资建设无论采取对现有英语教师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还是引进新的ESP教学人才,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将涉及到校方的投资意愿。除此之外,教师本身继续学习的意愿又有多少?在现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下,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转型做准备。师资转型不仅仅是外部问题,同时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这一部分教师为转型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计入对本人的考核评价,也需要认真考虑。民办院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往往与其切身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校方投资意愿,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及英语教师本身继续学习的意愿、时间及精力等因素互为因果,形成了民办高校ESP教学的尴尬状态――至今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尽管有各种局限,ESP课程的推广不可避免将会是大势所趋。通常来讲,ESP师资来源有三种方式:(1)英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2)专业教师学习英语知识;(3)毕业伊始即为ESP师资。但就国内现实情况,方法一更为可行。首先,数量庞大的现有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寻找一条可行的出路,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良好的ESP课程转型基础。其次,就笔者粗略了解,还未有哪一所国内高校培养专门的ESP师资。再次,相对于专业教师短时间学好英语并且掌握英语教学规律,英语教师学会专业知识更为容易些。虽然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普遍单一,缺乏专业知识的储备和认知,但他们的语言教学能力毋庸置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合格的英语教师。具有长期基础英语的教学研究底蕴,他们也会成为或已经成为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成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对他们来说也不是最大的挑战。
就此,研究者对郑州周边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5%的教师对ESP教学感兴趣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81%的教师认同ESP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只有28%的教师阅读过根据ESP理论编写的相关教程并将之介绍给学生;97%的教师愿意参加ESP师资培训课程,但15%明确表示不愿占用工作之余时间自学相关的课程;19%的教师具备除英语外的其他专业基础知识。这说明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继续学习的意愿还是很强烈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他们的意愿转变为现实。根据笔者对身边教师的随机访谈,他们认为担任ESP课程的最大挑战是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在这种知识体系框架内,如何组织实施高效的ESP课堂教学和进行相关的测试与评估。因此,对英语教师进行转型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国外ESP师资培养方式来看,英国和美国的一些大学设有ESP硕士学位课程,还有专门为培训ESP教师而设立的证书。但是国内大学英语教师中很多已取得了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周期过长,不适用于这些教师。这些教师需要的是短期内快速提高专业能力的相关培训。在此,笔者建议的主要措施有:(1)校内培训。这是问卷调查所显示的老师们最为青睐的培训模式。民办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内既有资源,采取系部合作方式,请强势学科建设单位对英语教师进行岗前专业培训,加强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储备,为师资转型打好基础。(2)校际培训。有些校内专业学科不具备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实力,因此可由院校牵头将校内英语教师分批送入其他院校进行专业集训,以取长补短。(3)出国进修。出国进修更是一种便捷有效的培训方法,不但可以达到师资培训的目的,更可以学习借鉴国外ESP师资培养方法及特点,开拓我们的视界,在今后长期ESP师资培养中进行有选择的运用。但缺点是资金的筹措问题比较严重,可操作性较差。(4)自主培训。ESP教师之间可组织经常性的交流探讨,开展如观摩课、集体备课等活动,共同应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个人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如网易公开课等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加强自身培训。
岗前培训虽然可以缓解对ESP教师需求的燃眉之急,但还应建立ESP教师发展的长效机制,如:(1)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言,ESP课程体系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就应该成为复合型人才。(2)鼓励和加强ESP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业务合作, 打破系部、专业壁垒,在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协商、通力合作。(3)加强校企合作,将有合作意愿的企业纳入ESP教师培训体系中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适时请企业负责人到校给相关专业的ESP教师举办讲座,并请企业给ESP教师提供短期实训岗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教师的培训,也有助于教师感受专业领域中的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教材、教学任务真实性的落实,从而有效避免课堂教学流于闭门造车,教学内容空洞与现实脱节。ESP师资的建设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的事情,它应成为由学校、系部及教师组成的全方位立体空间下的全面协作。
4 结语
民办院校因其生源特点,基础英语教学在很长时间内还会存在。ESP教学师资的转型也可以分阶段进行,但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当今世界, 英语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商贸、科技交流等各个领域的工作语言,其不可或缺性也更加凸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和国际间的交往日益扩大,社会对人们的语言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将ESP英语教学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虽然这种变革会有困难和局限性,对现有英语教师会有冲击,并且这些教师必须要承担改革引起的阵痛。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以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定会提高民办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2B880024
注释
① 参见笔者所撰写的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研究报告《民办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趋势探索skl-2012-1642》中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问卷》部分。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2] 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5).
[3] 冯燕.去外语化:重点大学公共外语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10(3).
[4]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12).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1][2]以及“学”与“用”脱钩现象。缺少“学用结合”实践环节的学生无法满足国际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之瓶颈”。[3]针对外语实践教学活动比较离散、覆盖面不广、学生受益面不大的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建设“大学英语”国家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的同时,对外语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构建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产生了理想的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包涵三方面要素:实践教学目标要素,即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外语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进行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实践教学内容要素,包括课堂实践、自主模拟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三个要素构成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目标是先导,内容是核心,机制是保障,三要素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见下图:
二、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校围绕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内容、保障机制三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实施对外语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1. 外语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我校“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外语语言习得客观规律,将实践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个层次。基础层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的自主模拟训练与实践等途径,达到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的目标。提高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才的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融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课外活动和英语竞赛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层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实现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目标。
2.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我校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设置外语实践课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第二课堂、社会等多渠道进行外语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培养与课外引导、专项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五个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外语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1)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外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在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视听说)课堂上,教师将灌输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模式,融讲解和操练为一体,既传授知识,也培养技能,有效提升了课堂内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后学生借助于软件教学系统,在语言自主学习中心自主训练和实践,完成网络自主学习要求的“听、说、读、写、译、测试”等项目,达到训练语言基本功与语言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化;产学合作;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50-02
进入21世纪后,英语教学已经普及到小学,至大学毕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长达10~15年,这与西方国家学习第二外语的时间相比长了很多。可是效果如何呢?据笔者在教学一线和国际交流工作的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语法都掌握得较好,甚至高于英语国家的母语使用者水平,但是他们的交际英语能力只停留在中等水平以下的阅读和简单水平的口头表达上。学生在课堂的口语互动环节上表现为缺乏词汇和思维能力,通常显得对话简单、生硬,不够生动。在与国际友人交流时,由于词汇量小,表达不流畅,常常造成交际信心不足,导致对话失败。可见,传统的“复习-导入-讲解-巩固-作业”这一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国际化背景下的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是学校与产业部门合作,学生除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以达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获取必要的生产技能的目的。它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Heman Shneider)于1906年最先提出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我国在1985年开始尝试产学合作教育模式。随着信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到来,职业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要培养能胜任国际间竞争的人才,必须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举措,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师生国际化视野。具体到笔者所在学校来看,由于学校是一所工科类为主的院校,主要教学模式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为了同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标准接轨,我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打通到国外进行产学合作的渠道,在国外进行两周左右的实践。截至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学校有多个国际化产学合作基地,各个国家都采用英语作为沟通语言。我校在进行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写作能力较差,不能满足要求,一般需要筛选、挑取口语好的同学参加国际化产学合作和国外专升本合作办学,这大大限制了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生数量和质量。
二、如何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概念最早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被广泛关注。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沟通、学习和生活。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分析一下近年来英语教学趋势。
1.跨文化教学转向。在21世纪,中国的外语教学更多强调文化转向,即从单元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在本质上,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领悟、宽容和使用能力。英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还应该成为他们了解外国文化、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桥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渗透跨文化意识,可推荐学生研读西方文化的发源性著作,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历史的了解,也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2.多元立体化教学主导。多元立体化新型教学模式要素包括:学生学习主动化、资源整合多元化、课程讲授多样化、学习支持立体化。“立体化”教学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计算机的配备为推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一般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校园有局域网或无线网络。教师上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制或网络资源给学生补充最鲜活的、最有兴趣的知识,让学生在趣味和参与中提高英语能力。很多学校都有视听实验室,并购买先进的自主学习设备,学生可以按需学习,实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3.重视交际环境的构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如果英语的使用能满足人的交际需要,那么学习这种语言的动力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构建学习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作为活动的主体,从而在主观上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客观因素上,可以从现有教材、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着手。多数教材瞄准学生交际能力设计,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口语训练应该贯彻交际性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仿真训练的交际环境中培养。除了构建虚拟的网络环境和局部的校园环境,还要大力开展各类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日常性和普及性。产学合作的初衷是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英语教学也是如此,也要尽量提供学生实践英语知识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举办英语角、担当外教助理、参加英语社团、到国外进行交流、参与合作办学。其中,国际化产学合作是检验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案例操作
英语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可借鉴CDIO方法,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笔者除了教授大学英语,还兼做学校的外事交流工作。其中,对于学生到国外进行产学合作颇有心得。鉴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不足,笔者拟会同教务部门和英语教研组,结合CDIO方法,共同制定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案,开始作为试点,主要用于提高到国外进行产学合作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再推广到所有学生,以此来提升学校整体英语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笔者所在院校每年均派出至少20名学生赴国外进行产学合作。为了保证国外产学合作的效果,拟针对20名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英语课堂外培训。步骤如下:①构思(conceive):成立指导小组,思考学生英语交际薄弱环节和国外常用情景,分析学生交际障碍的原因,如何提高学生英语使用信心,让他们敢于开口、勤于开口、脱口而出、口若悬河;如何正确导入文化因素,引起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运用并且能包容异国文化;如何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扬中国文化、维护民族自尊心。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定于每周五下午进行2个课时的训练,总计24课时。②设计(design):根据国际化产学合作整个运行过程,选取教材或资料,制定符合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方案,分12个模块完成,即2课时一个模块。包括专业课程的英语简介、个人信息的构建、机票保险的预定、护照签证的办理、机场办理、交通询问、酒店住宿、购物问询、上课互动、参观实训、归国报告等。③实施(implement):硬件设施保证,运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平台、仿真设备和自制简易道具。软件资料要丰富和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印发选定学习材料,要求学生按参考书目进行课外阅读,每天背诵100字左右文字资料,强化记忆力。④运作(operate):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实施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模式。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为教师讲授要点和要求,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学生实践任务和情景练习。必要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到真实环境进行锻炼,并做必要记录和报告。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teamwork)合作精神,采用小组学习、伙伴学习、角色扮演等手段,要求成员精诚合作,高质量完成课堂各项任务。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定期开展英语角,扩大学生参与规模,举办英语演讲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指导英语话剧社工作的展开,给予技术支持。赏析外国影视作品,要求学生挖掘其中文化因素和撰写书评,提高艺术修养。考核方案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前者占70%,后者占30%。形成性评价主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过程和任务完成效果,包括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协调能力等。终结性评价主要在培训结束时进行,使用试卷、朗读、即兴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和备课后记等记录上课情况,每堂课均有照片或录像资料记载,从而督促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严肃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具体需求,并以此作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四阶段”即CDIO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把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紧密结合时展和社会需求,帮助同学培养今后生活和就业中所需要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文化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英语作为现代大学必修公共课,在产学合作国际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它的工具性和沟通功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使学生置身于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之中,要用英语文化来思维,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也理解英语文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杨坚.以通识教育为路径的高职英语教育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4]Krashen S 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英语教学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能够把办学空间延伸至企业,争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学校也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条件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人才,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工学结合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纲要为依据,绝大多数高职英语课任课教师就是不厌其烦地讲解词汇、搭配、句型及各种语法知识和答题技巧。当然,许多讲解用的都是汉语,其结果是学生上了数百学时的英语课,实际听到的连贯英语表达并不多,学生自己运用英语的机会则更少。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目前情况是: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不少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英语与专业无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帮助不大,其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此外,高职英语教学一直以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为蓝本,未形成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实际上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形式,造成知识与运用的脱节,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没有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钩,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结果是,高职英语教学既不像本科英语那样完整和严谨,又失去了高职的特色,学生的外语能力被社会的认同和接纳程度普遍较低,企业和用人单位不满意。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重组现行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作为教学的最基本单元,课程建设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主抓手。重点课程建设、优秀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系列措施不断出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上,往往重形式轻内涵,缺少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大学英语要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的需要,就要严格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岗位行业标准,确定岗位上的项目实训,灵活设置情景任务,实现导向式任务式教学。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知识模块的划分,使大学英语看似分散无序的内容变得系统、连续、协调,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验环节,加大实验实践教学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乐于实践的学生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会。赵志群博士指出,工学结合的课程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的方法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学习/工作任务(具体形式多数体现为项目教学)。课程实施以行为导向学习为主,课程排序遵循的是人的职业成长规律。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目的的实现,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呆板,太注重教师的教,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逐字逐句精写精讲,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实现。因此,要不断深化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改变。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授课形式,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设置情景,把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术讲座和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练一体化,将语言学习、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将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有机融为一体。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增加课程的信息量和趣味性。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任务的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可以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用项目导向或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因此,学生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教师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学的重点应转移到夯实双基,突现应用,应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上来。因此,教师的任务就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英语的实践练习。语言教学是为了掌握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而设计的系统性语言传授活动,而要掌握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充分与必要的实际操作。英语是一种实用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英语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实践练习,英语教学的实践练习,其实质就是:强化实践和练习环节,走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练习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语句语法,英语文化知识等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和巩固,并通过亲身感受从内心获得新的体验和真切的领悟,使理性认识得以运用和升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英语素质,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具体要做到:一是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前提是要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建立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如旅游专业的可以与对外旅游公司联系,参加外国游客的导游实践:外贸专业的可以与外贸单位建立经常性的协作,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相关涉外实践活动:其他专业的可以结合国际上本专业发展动态、变化要求、实际需要等情况在实践中进行相关练习。二是通过构建英语学习的校园环境,与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学习讲座,报告,英语阅读,朗读,作文比赛等活动相结合,组织兴趣小组等,强化学生课外英语交流实践练习。
4.改变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从重视考核结果转变到注重考核过程。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发展之路。实质上就是一条社会开放式办学之路,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应具有社会开放性的特点。课程的考核成绩应由两部分构成:过程性(即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结果性(即终结性)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应包括学习态度(包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学习方式和方法、选择学习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动手能力、操作熟练程度)、学习效果(指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作业、实践环节的数量与质量)三个方面。只有通过过程性考核才能进入结果性考核环节;过程性考核成绩应占考核总成绩的60%以上,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克服“平时不努力,考试前突击”的现象。
5.强化课程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在高职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英语教师对英语教育的成败具有很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工学结合”教改需要打造一支师德过硬、专兼结合,能适应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双师结构型”教师团队,确保使受教育和培训者成为符合国家和国际最新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邱兆蕾,魏晓燕.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18).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众多模式中,“2+1”模式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能较好地实现校企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泰州师专旅游管理专业自2006年起实施“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是学术型的人才,而是应用型的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好地面向市场进行应用和实践。因此学校应当以满足旅游行业应用需要为主旨,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标准化服务技能。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面向社会需求,重视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把握好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与技能课程、平台素质课程等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关系。严格进行课程结构比例设置,强化应用类课程的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和适用性;对于内容有交叉或重复的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调整;在保证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前提下,接受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行业企业的合理化建议,作出相关课程的增删等调整。
3.任务驱动型课程改革的原则。在高职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强化实践课程比重,加强任务驱动型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校期间,为学生开设基础管理类课程等入门课程,培养学生一定的管理意识,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践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重头戏,结合岗位要求和标准,设置模块化、项目化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一线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技能,通过加强校内仿真实训操作训练,缩短学生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依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整合,取消与专业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专业性强且内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增设必须的技能性实践课程,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核心平台课程设置核心理论课程和核心技能课两大模块,内容根据旅游行业职业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同时是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
核心理论模块:这类课程覆盖本专业对应旅游行业各职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如《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等,教学上侧重于原理、方法的讲授。
核心技能模块: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如《导游服务技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行社外联计调操作实务》、《旅行社门市操作实务》、《海外领队实务》、《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重在专业基础技能,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第一线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2.职业指向平台课程。职业指向平台课程设置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考证和就业方向三大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是指除了专业核心平台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例如将景点导游解说等技能纳入《演讲与口才》、《导游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这是对核心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能,强化技能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操作经验。
职业资格考证模块:为落实“双证书”制度,设置本模块可以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之中。根据导游资格考试需要,开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江苏导游基础知识》、《泰州导游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课程;根据饭店中级服务人员资格考证的需要,设置《餐饮服务与管理》、《饭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水知识与酒吧经营》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加强应试技巧训练,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方向模块:就业方向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立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方向,在第三、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有重点的实践训练。此模块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在本模块下,通过课堂讲授、校内实训、旅游企业见习和实习交叉进行。根据旅游活动淡旺季明显的特点,可利用每年4-10月的旅游旺季安排学生校外实训,11月至次年的3月安排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活动。
3.公共基础平台+基本技能模块。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英语(第三学期增开行业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体育等课程以及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等环节。其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同时也为学生获得必备的英语应用能力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供课时保障。
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写作和沟通、普通话运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本模块面向基本技能考证,学生毕业前必须获得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全国普通话等级二级乙等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等。
4.素养拓展平台。就业指导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旅游礼仪》、《形体训练》、《演讲与口才》、《旅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针对旅游行业的特殊要求,注重学生个人形象和内在素质的提高,提升综合职业竞争力。
选修课模块,兼有理工类、艺体类的公共限定选修课,文化类、心理健康类、语言交流类等公共任意选修课程,另外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提高型的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如《旅游公共关系学》、《会展概论与实务》、《休闲学概论》、《乡村旅游概论》、《旅游产品营销》、《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为学生个人兴趣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搭建平台。
泰州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平台、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突出为职业岗位打造人才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围绕核心,环环相扣。在时间安排上,突出实践课程的实用性,利用一年一度的溱湖会船节暨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实行“旺进淡出”短期实训,穿行导服技能的阶段性实训和考核等,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适应旅游岗位需求。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能核心、实践操作能力和注重全面素养提高的高职课程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胡晓晶,俞彤.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2]冯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8(9).
[3]张孝利,肖岁利.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6(1).
[4]汪永根.创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7(7).
[5]何建军,文录凤,刘联党.实施“新洛桑”人才模式 探索顶岗实习运行机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6]吴必虎,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研究报告,2005.
[7]刘雨涛,胡秦葆.和谐就业视角下的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关键词:SWOT 英语专业 实习实训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明显提高,都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呈复合型态势,仅仅通晓英语使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和就业中失去其竞争优势。种种迹象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面临着的问题日益突显,寻求有效的对策已经迫在眉睫。而SWOT分析法即通过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使用SWOT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并制定出有效的对策。
一、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现状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格外受到重视。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71.2%的人认为英语专业的优势比劣势明显。英语专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积累了大量专业知识,自身优势在众多专业中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英语水平基础好
我们从各高校给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中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种类繁多,涉及的技能包括听、说、读、写,但都离不开学习英语这个核心任务。尤其是英语精读课程,一般安排的课程时长是平均414课时。该门课程培养了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运用英语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英语各种文体表达方式和特点、词汇量和句型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英语泛读、中高级听力等课程的设置,不仅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在听说能力上也有所提升。比之下,非英语专业学生只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班级大,学生多,课时相对少,效果不明显。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具备更大的语言优势。
2.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金利民认为,英语专业更注重对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人文思想、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文学、英语语言学、对外交流研究等知识都会有较深的理解。此类人才英语基本功底更深厚,适用领域更广。他们对中西文化的了解更深刻,具备更强的与外国人交流的优势。[1]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应该是文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外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外语素质以及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一种不同的文化,获得用该语言交流的能力。[2]
3.对外交际能力强
由于学习语言的特殊性,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起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口”。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运用其进行交流,所以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学习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3]而且大量的运用英语课程以及外籍教师的安排给了英语专业学生很好的练习口语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停的克服自己心理障碍并且纠正自己的语音错误。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是这练就了他们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敢于开口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开口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89.09%的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口语能力较强,这也印证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这点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4.掌握第二外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完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基本都在能够准确、轻松运用英语这一国际性语言的基础上,还大致了解一到两门其他的外语。因为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语言运用方面有一定的熟悉度,所以在多学一门外语方面也就比其他专业学生学起来更加得心应手。由于现在的外企并不仅仅与一两个英语国家打交道,多会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多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所有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第二外语这门课程,“英语+一门小语种”的模式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一大法宝。据调查,目前市场对掌握“英语+一门小语种”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当大。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仅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英语学习上。除了学习第二外语之外,有的学生还会参加本校其他小语种院系举办的周末培训班,以扩大自身就业的选择范围。[4]
(二)英语专业学生的劣势
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已经普及几十年,尤其在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学会英语交流的能力。然而,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情况却似乎不容乐观。从十几年前的“香饽饽”,到近几年婵联“中国失业率最高的R怠鼻叭名,人们心目中曾经火爆的英语专业已经慢慢走向颓势。[5]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就此来看,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认识到自身有什么劣势。
1.其他方面知识匮乏
由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再加上自身兴趣使然,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学好英语,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毫无想法或仅仅略知一二,更不要说深入研究别的领域的相关知识。然而,在实习实训中,它们所要面对的是各种综合性的问题,仅仅会用英语是不能满足去解决问题的。
2.应用能力较差
应用能力差也是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明显的一个劣势,虽然这与推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有一定关系,但是学生自身缺乏真正将英语应用起来的意向是根本原因。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课上就极少运用思考,只会照本宣科。课后更是除了必要的作业以外,很少将英语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陋习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虽然已经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不知道怎样去运用实践,反而将属于自己本来的优势变成了致命的劣势。
(三)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中的机遇
1.国内市场专业翻译人才紧缺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7.22%的人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方向更加有机遇。其中有67.83%的人认为不管口译还是笔译方面都紧缺专业性人才。很多翻译公司认为国内经过专业训练的翻译人才可以说是全线告急,而且方向有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等方面。尤其是由于国际诉讼、仲裁事物日益增多,对法律方面的专业翻译人才需求日益凸显。而英语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性过硬并且有熟练的翻译技巧,所以处理起翻译方面的问题也是驾轻就熟。
2.语言培训机构种类繁多
有数据显示,2008年在所有培训语种的机构中英语培训处于绝对主流的位置,占据超过70%的关注比例。因为英语在世界上的通用程度及国内绝大多数人将英语选为第一外语,这也自然让其成为了语言培训中的主导语种。而且现在市场上的语言类培训机构繁多,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参与一些语言的初级学习,尤其是一定程度上掌握英语。所以这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3.英语教师需求量大
在我们的调查中虽然只有25.89%的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师范方向上得到的实习实训机会比较多,但是根据反馈意见,师范方向的一些机会都是相对稳定的。尤其是政策的支持,国家给予愿意去西部及偏远地区支教的应届毕业生很多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享受优先录取、支教期间有相应补贴等。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中小学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很多发达地区相继设立了很多双语学校,其中英语教师是双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所以教师岗位的空缺也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
(四)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中的挑战
1.复合型人才需求量大
杜瑞青在界定复合型外语人才时说:“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备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6]如今单一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问题频出,很多学生对理工类知识几乎是一窍不通,这使得英语专业学生在面对综合性技能的时候手足无措。很多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会选择专业技能较强并且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的人,而真正英语专业的学生则会因为仅懂英语而失去先机。
2.英语专业学生供大于求
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全国有980余所高校开设英语本科专业,先前的就读的大量毕业生相继毕业,然而成功就业的并不是多数。而如今的大三大四学生步入实习实训阶段,之前的剩余毕业生加上数量庞大的应届毕业生,面对有限的岗位需求,供大于求的现实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3.客观条件受到学校限制
在诸多外部挑战中,英语专业学生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其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限制。一方面从时间上来说,学校安排的课程比较多,学生不仅需要参加各种理论课,还必须面对相应的考试,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的实习实训。另外,从资源上来说,学校无法提供有关实习实训的资源如实习实训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体会实习实训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讲,许多同一城市的高教区和产业园区相隔较远。就以苏州为例,苏州的教育园区较为集中在苏州南部地区,而苏州工业、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则相对集中在城市东北部分,因此如果学生要去企业实地进行实习实训就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这就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参加实习实训。
二、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现状的对策
时代在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日益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只有顺应潮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有适应力、创造力、发展力及道德品质优良的人才,才能体现价值、提升地位。因此,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能力就是迫在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我们认为,从学校、社会和学生三个方面协调配合从而解决学生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不失为一个良策。
(一)学校方面
1.准确定位,突出实用性教学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型英语人才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学以致用是英语专业培养的出发点,更是制定教学计划的落脚点。教学内容应基于模拟职场交际情景,围绕实习实训中必须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力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英语,并应用英语寻求解决办法,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推进 “以教师为中心” 的传统教训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教师不断努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策略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技能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商务英语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职业语言的能力。
3.x择适宜的多媒体实训材料,扩大学生接触商务活动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必须结合社会、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创建实习实训平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通才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互联网可以改进教学模式,帮助教师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中外公开课能提供与工作岗位技能英语相关的课件,培养学生的整体英语语感和专业技能。大型网络虚拟商贸平台如Industry Masters Real Time能为学生进行商务模拟提供很好的操作资源。
(二)社会方面
1.开展校企联合,广泛安排学生到公司实习和就业
对于英语专业这样的文科而言,学生的实习实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寻找挖掘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可行的实习实训场所,学习实用技能,完善知识结构,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针对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应充分利用外企和外贸公司的巨大优势,建立健全稳固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公司实习,延长实习时间,与公司联合办学,从而使学生学习到相关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率。
2.实行请进来的办法,向学生传授针对性强的实践技能知识
学生的培养离不开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否则,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邀请职场人士来大学兼职教学,开办讲座,向学生传授各行业尤其是国际商务、翻译、旅游、会展、市场营销、项目工程、英语翻译和师范教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使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实践性知识,分析职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对于他们认清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快速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学生方面
据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技能之间存在脱节,所学知识在社会上用不上,而社会急需的一些实用性技能又不具备,在实习实训和就业中他们面临严峻问题。实践证明,无论是出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出于社会的竞争需求,大学生都需要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充分拓展现有的学习资源,理论结合实践,多维度地完善自我,以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各项需求。
1.做好自我职业规划
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整体认识,自身规划不足。这就需要他们结合英语专业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学生的社会需要和和个人发展为基础做出准确、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发挥优势,应对挑战
英语专业学生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自己在英语、二外和语言交际方面的优势。其次,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努力学习商贸、文秘、金融、师范技能等其他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注重综合实践技能的运用,例如到实习基地去参观学习,接受培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体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践获得大量有用的经验。
三、结论
通过SWOT分析法,我们了解到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具备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也了解了当下我们会遇到的机遇与挑战。充分了解自我后,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立志从事师范方向的学生,就要努力在实习实训中就提早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把握当下众多的实习实训机会;立志从事专业英语翻译的学生,除了熟练掌握翻译理论之外,还要正确自己的观念,珍惜学校提供的每一次实习实训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立志成为对外商务精英的学生,除了必备的语言、了解和掌握国际商务理论外,在实习实训中熟悉企业文化,掌握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技巧。同样,学校、社会也要做出相关努力,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多的针对性强的实习岗位,扩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
参考资料:
[1]英语专业人才就业优势依然明显[N],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2007,(71)
[2]⒀螅跨文化交流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A],青年文学家,2012,(18)
[3]浅谈英语教学过程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
[4]英语专业人才就业优势依然明显[N],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