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

时间:2022-04-10 09:33:18

导语:在个人投资理财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个人投资理财论文

第1篇

来自国家劳动和保障部的消息,为做实个人账户,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而划入社会统筹。“11%变成8%”到底会对我们的养老金账户以及将来要领的养老金产生多大影响呢?

2000年,国家体改办等8部委出台《关于城镇医药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4部委推出《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较大规模的“市场化”改革从此开始。政府负担减轻了,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改善,但医疗费用随之上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人生阶段、财富需求、理财建议

面对上述资料您做何感想?面对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您又拥有多大的信心?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增长、高通胀,如何规划您的中长期投资理财计划,轻松面对未来所必须面临的养老、医疗、购房、教育等压力,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要想成功的投资理财,您就需要更细致地去考虑您的未来。只有弄清您一生中各个时期可能需要些什么,您才能够制订出一个有效的投资计划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人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年轻时期、建立家庭、步入中年、退休养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收入、支出上差别也是极大的。

一、年轻时期

刚结束学生生涯,开始职业旅程,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莫过于是“独立”,而钱似乎永远不够花。对于手中的钱财,常会停留在学生时期有多少花多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阶段,甚至因为可以利用银行借贷,而随意扩张信用,造成负债累累、入不敷出的窘境。大学毕业前,花的是父母辛苦赚来的钱;毕业后情况完全发生了改变,要靠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只能在不超出收入的水平上进行消费。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形成自己能承受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必须在能够承受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策。不论是房屋、家具、汽车、衣着,还是娱乐,都要与现状吻合。必须考虑的是在收入范围内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理性的决策,还是继续依靠父母支付账单;是享受不必要的高消费,还是理智、耐心地期待美好时刻的到来。

不如先学会记帐吧!把自己每个月的支出记录下来,然后制订一个符合自己收入状况的预算,坚持执行它,避免因为年轻而产生的冲动消费。适时的建立自己的应急备用金,货币基金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有了应急储备,接下来该是储蓄第一桶金了!未来您将面临购房、结婚的压力,凡事不能都靠父母,自己储备些,您会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开通定期定额基金会帮助您养成一个良好的储蓄习惯,由于短期内您就会面临购房、结婚压力,建议考虑债券类或平衡类基金,它会帮助您抵御风险,尽快累计财富。早日购房,拥有一项有价值的资产,买房其实是长期储蓄的一种方式,总有一天您会还清贷款,在此过程中,您不仅可以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更可以不付房租,在房产上未来您会得到很大的回报。

如果是单身,可能暂时不需要寿险。不过事故和疾病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面临,所以聪明的做法可以考虑一些健康和残障险,消费性的保险会是一个更经济的选择。

二、三十而立

经过五至七年的打拼,事业上已经小有成就,财富积累也经历了初步阶段。事业逐渐步入稳定,收入处于一个高速的增长期,同时家庭也逐步地开始完善起来。多数30岁的人已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结婚早一点的,已经在策划为家庭添一个新成员,或者早已是“三口之家,其乐融融”了。在这个年龄段,消费和支出也渐渐地开始进入一个比较高峰的阶段。理财,自然也就格外重要。

财富巨子李嘉诚就非常重视30岁的理财。他在总结自己的理财经验时说过这样一段话:“20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

那么,在这个时候您同样需要一份备用金,另外也请为您的房屋贷款储备一份备用金,数额最好能满足您3-6月的总支出,储存的方式仍建议为货币基金。如果不是丁克族,那么该开始考虑为孩子储备教育基金了,尤其是准备今后送孩子出国念书的家庭。由于可投资的年限较长,不妨考虑放大些投资风险,定投股票或股票基金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仍是收益最高的投资利器,而风险完全可以利用时间来冲淡。

在这个人生阶段,很多人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照顾老人。如果家人依赖您的收入而生活,您就该购买人寿保险以防不测,当然健康险和残障、失能险也是必须的,这时的保险该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了。

三、步入中年

事业、收入达到顶峰,而此时孩子的教育、上一辈的养老,种种支出也把你变成了一块“三夹板”。对于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而言,家庭正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事业步入丰收期。在这个时期内,家庭收入较高,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并且能够较快地增长,同时家庭又面临着教育、养老等责任。

从财务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应当是自我养老的理财规划。社会保障能够提供的保障比较有限,按照常规的估算,国家社会大致能提供30%左右的养老保障,而为了建立您年老以后的财务尊严,每个人都需要靠自己积累的养老金来养老。生活的成本在提高,人均寿命在延长,养老金的需要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40岁时再不进行养老规划,您将会后悔终生。

您或许已经累计了一定的经验和金钱,有足够的知识来进行更积极的投资,以便资本增长的更快些。或许您该建立一个投资组合,不妨用试试这个公式,100减去您的年龄,用这个数的百分比投资于风险类资产,随着年龄的上升,逐步降低风险资产的比例,适时的往低风险的债券类资产转移。如果有能力或许再投资一套房子出租,它会更好的帮助你抵御通货膨胀,建立更完善的养老基金组合。

处于这个阶段,您的人寿健康保险可能更贵了,但是为了您的家庭,请合理规划您的保障。

四、过了六十

开始收获果实,日常支出可能下降,其他费用(如医疗等)却会上升。有的人可能在高龄时仍有可观的收入,但大多数人会在适当的时候停止工作。退休之后您的花费多半会减少,但收入同样也会减少。如果您自己的收入和来自家人的赡养已足够让你生活,那么可以把投资的目标放在财产的增长上。不过,多数人总会需要从原有的资产中取出钱来,以贴补生活。和从前相比,保护您的资产不受损失已成为一项更重要的任务了。

现在带来定期收入的理财工具越来越丰富,之前您购买的养老保险可以为您受益,债券、债券基金、结构存款、低风险的信托产品都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组合。总的来说,加强对财产的保护,把风险降到最低,将是最为明智的决定。按使用时间的远近,购入不同到期年限的债券,哑铃式的债券期限组合,将会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如果您的健康状况还不错,又在多年前买下保单,您现在可能还不难支付上涨的保单;那么也请准备些应急医疗基金,应付突发状况,还是必须的;如果可能的话,保持一张年轻时使用的信用卡,将会是一道有利的护身符。随时您也可能告别您的亲人,为了不给您的家人造成任何烦恼,不妨建立一份遗嘱,让后人感受一份您对他们的关怀。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轮回,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如此的重复,如何轻松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做的更好?也可参考一下如下的财富建议。

一、尽早投资

您可以三十岁建立教育基金,也可以四十岁建立养老基金,但是您是否知道晚7年出发,可能要追一辈子?

投资要获利,一定要先行。就象两个参加等距离竞走的人,提早出发的,就可以轻松散步,留待后来出发的人辛苦追赶,这就是提早投资的好处。

假如您20岁起就每月定期定额投资500元买基金,假设平均年报酬率为10%,投资7年就不再扣款,然后让本金与获利一路成长,到了60岁要退休时,本利和已达162万元;而假如您26岁才开始投资,同样每月500元,10%的年报酬率,整整花了33年持续扣款,到60岁才累积到154万!相比之下,早投资是不是更轻松?

另一方面,投资一旦开始,就千万别停下来。时间越长,投资的效益就会越显著。假设您26岁都没有停止投资,而是继续坚持每月投资500元,那么,到了60岁,累积的财富将是316万,几乎是2倍的收益!时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魔法师,它对投资结果的改变是惊人的。

二、长期投资(定期定额)

每个月给您100元,能用来做什么?下一次馆子?买一双皮鞋?100元就花得差不多了吧。您有没有想过,每月省下这100元,您也有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呢?

如果每个月定期将100元固定地投资于某个基金(即定期定额计划),那么,如果在基金年平均收益率达到15%的情况下,坚持35年后,您所对应获得的投资收益绝对额就将达到147万。

过去,银行的“零存整取”曾经是普通百姓最青睐的一种储蓄工具。每个月定期去银行把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存起来,过上几年会发现自己还是小有积蓄。如今,零存整取收益率太低,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如果我们把每个月去储蓄一笔钱的习惯换作投资一笔钱呢?结果会发生惊人的改变!这是什么缘故?

由于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复利的作用,投资金额的累计效应非常明显。每月的一笔小额投资,积少成多,小钱也能变大钱。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响力竟如此之大,一个好的习惯,可能带给您意想不到的惊喜,甚至会改变您的一生。

更何况,定期投资回避了入场时点的选择,对于大多数无法精确掌握进场时点的投资者而言,是一项既简单而又有效的中长期投资方法。

三、组合投资(资产配置)

俗语说:“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分散投资却是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策略。

如果您只买了1只股票,一旦选错,赔个精光;但您如果买的是20只股票,不太可能每只股票都涨停,但也不太可能每只都大跌,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在涨跌互相抵消之后,结果可能是小赚或小赔。显然,全部的钱投资在1只股票上的风险,比分散投资在20只股票上的风险要高得多。

除了在一种资产类别中进行分散投资以外,您还可在不同的资产种类中选择多种投资方向,如股票、债券、现金和银行存款等。选择风险收益特征不同的投资品种构建组合,您可以兼顾风险与回报。例如,一个股票占40%、国债占40%、定期存款占20%的投资组合,1996年至2003年间的平均年回报率为9.07%,高于100%投资于定期存款的组合;同时,其标准差(衡量回报率的波动程度)却远远小于100%投资于股票的组合。

四、优质投资(相信专家)

基金将会是个人长期投资理财过程中,一个非常好的帮手。门槛低,通常最低的定期定额计划只要100元至300元每月。而从中国开放式基金诞生的2001年至2005年,中国的股票型基金连续5年跑赢了大盘,基金经理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得到了有力的证明。站在投资专家的肩膀上,您有机会赚得更多。

选股票呢?每天博傻于硝烟弥漫的股市战场,您是否会感到彷徨?您又是否感到无奈?买什么套什么!恐怕是大多数人心中永远的痛。何不考虑些大蓝筹股票长期持有,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而优质大盘蓝筹绝对代表中国经济的未来。

以上只是几个个人中长期理财的小建议,其实我们大家可以做的更好。这篇论文,主要就是阐述个人中长期投资理财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需求,各种问题,以及各种合理的规划手段。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财务状况,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同的理财需求,尽早规划,长期投资、合理组合您会拥有更幸福的明天!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2003年、2004年、2005年。

2、(英)利奥·高夫:《花旗银行引领您构筑个人财富》,2005年10月出版。

第2篇

关键词:居民理财;市场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我国居民理财市场现状分析

(一)居民理财产品市场分析

近年来,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不断更新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以下态势:

1.理财产品成为最受投资者欢迎的理财工具

2013年3月,央行在其官网上当年首次储户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房地产投资”和“购买债券”,其中,理财产品最受欢迎。通过进行基金、信托产品、保险理财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募集金额的横向比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显示出较强的成长性。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初,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达10万亿元,2013年全年,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超过4万款。经过多年发展,银行理财已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预计今年理财市场规模还有继续扩大的空间。

2.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加深

无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部理财产品都显现出短期化的特点。2009年,期限3个月以内产品数量仅占26.51%,一年期以上产品占21.28%。而在2013年,3个月以内理财产品数量上升至58.82%,而一年期以上产品数量下降至1.93%。通货膨胀使得投资者更青睐于流动性较好的短期产品,并且,随着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缩短,挂钩标的的波动幅度相对减小,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也会相应下降。总体来看,短期化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必然。

3.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势如破竹,但在看似设计“花样百出”背后,理财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一部分商行盲目追求产品规模的迅速增长而不注重丰富理财产品内容,很多理财产品在功能和投资方向上都是大同小异,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发行银行的品牌特点,没有创新树立自己的特色。

4.互联网金融冲击银行理财

随着监管趋紧和理财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一家独大”的风光不再。从去年6月以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跨界进入金融行业,以余额宝、百度理财、微信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投资者广泛追捧。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包括证券、基金、信托、互联网金融在内的理财市场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理财渠道多元化,资金向银行体系外流的趋势进一步增强,银行理财业务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二)居民理财服务市场分析

1.缺乏专业性的理财服务人员

理财业务不同于一般销售性的业务,它需要一支专业知识丰富、综合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和营销队伍。当前,我国持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人数有30余万人次,其中大部分为二三级理财规划师,高级理财规划师持证人数仅为3243余人,而这个数字,远远无法满足行业需求。

国内商业银行的相当一部分理财服务人员并不具备储蓄、国债、股票、保险、房产、基金等综合知识和为客户提供理财方案的能力。有些理财人员是临时从现有员工转岗来的,或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即便考上了理财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也很难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入理财业务中去,更多的充当的是产品促销员。

2.理财服务质量需尽快提高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运行模式仍然是“以产品为中心”,理财顾问和规划服务成了配合产品的销售的手段。很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机制重点在于客户经理的理财产品销售业绩和吸收存款的数量,而对于客户的综合满意度、客户资产增加值等这些从客户角度出发的指标侧重太少,导致客户经理在工作中不承担收集、分析以及管理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的职责,因此缺乏对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也未能成功地营销和开发金融服务产品。这就直接导致客户经理成为产品销售经理而不是真正的理财业务客户经理。且不同银行间的地盘争夺战也呈白热化。在考核压力驱动下,部分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向投资者片面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潜在风险。

(三)居民理财客户群体分析

近期股市、楼市投资前景不明,许多投资者把目光转回虽然收益低但较为稳定的银行理财产品。但居民个人理财认识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漠视理财信息重收益,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很多投资理财者最关心的理财信息是有关理财产品的收益,而对其他非常重要的理财信息诸如资金投向、风险提示等很少关注或不加关注。实际上理财产品不等同于银行存款和国债,购买理财产品只是通过银行这个渠道完成认购程序,实质是消费者的理财投资,并不是购买的所有理财产品都只赚不赔。消费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风险承受能力及对理财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谨慎选择。在购买理财产品前,要认真阅读理财产品的宣传材料,最好先对理财文书和合同进行研究,弄清楚收益、风险和费用,看懂理财合同条款,搞清楚风险是购买理财产品的前提。

2.资产配置不合理

招商银行日前《2013年中国城市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居民在理财行为中主要面临资产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个人资产配置不合理且低效,储蓄存款仍然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合理的资产配置是实现理财目标的关键。资产配置专业知识尚处于启蒙阶段,缺乏全民认知与教育。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资产配置”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即使少数投资者表示“听说过”,但对资产配置的方式、目标也理解得较为浅薄。

二、完善我国居民理财市场的建议

(一)“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体系

经营个人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应转变理念,改变封闭式的产品设计思路,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分析客户的需求,通过重新理解、认识和构建与客户的关系,实现从“产品驱动”发展到“客户需求驱动”的全方面转型,根据客户风险嗜好、投资倾向等数据,结合其生命周期模型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以客户为中心”战略指引下,使产品改造和创新相结合,丰富理财产品品种和层次。

从欧美理财市场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银行个人理财品种,都是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中着重于市场,以适应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为目标。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理财规划,因此可以根据年龄和收入进行初步的市场划分,并为不同目标客户群度身定做适合的理财产品。反观我国当前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比较雷同,缺少与客户生命周期紧密相关的可以灵活配置的产品。我国金融机构应该吸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多开发此类产品,丰富自身的产品线。比如,生命周期基金就是一种非常符合客户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财产品,是一种可以满足持有人长期需求的理财产品。

我国居民理财主要以低风险、稳健型的产品为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确有一小部分人可能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强大,追求高风险之后的高刺激和高收益。这样银行就要对客户分层,做好有效的客户风险测评,据此设计出适合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理财产品。

受分业经营的限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无法发行基金,但完全可以和一些基金公司进行合作,开拓自身的思维,进行大胆的金融创新,以更多的产品种类和更广的产品线,进行资产组合配置,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要。

(二)加快综合性专业理财服务人员培养,建立独立的业务运行体系

要提高理财业务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理财服务,使客户群不断壮大,并创建有特色的个人理财品牌,快速、有效的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是关键。

1.国内金融机构应借鉴外资银行经验,打造专业理财队伍

美国几乎所有个人理财资格认证制度都把综合个人财务策划、投资策划、保险策划与风险管理、员工福利与退休计划、个人税务策划和遗产策划及事业继承等六大模块作为培训和考核从业人员的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对现有的理财顾问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培训。制定系统的理财顾问培训计划,精心挑选具备一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秀员工作为理财候选人才,而且要同证券、保险等行业系统建立横向联合培训机制,造就符合其经营理念与职业标准的专业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如汇丰银行的“银行家培训计划”,已经成为汇丰发掘培养包括个人理财业务人才在内的本地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2.教育管理部门应支持高校设置理财专业,培养专业理财人才

由于专业的理财人员应具备投资、财务、保险、法律等多学科基础,但目前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不具备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而是分割为金融、保险、财务等独立专业,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不符合市场对专业理财人才的需求。为此,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应意识到我国居民理财的内在需求及发展趋势,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置独立的理财专业,以专业为抓手,打通理财所需的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理财人才。

3.独立的业务运行系统对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至为重要

商业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部门或联合其他金融机构成立独立的理财机构。业务系统应有很多功能化模块组成: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模块、风险评估模块、产品设计模块、推荐情况及使用反馈登记模块、日常服务模块等,具备个人理财产品设计、指导和建议、信息咨询、预约服务、客户投诉、沟通回访、采集信息、产品营销、了解市场需求等功能。

(三)加强个人理财教育

1.将个人理财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城市将理财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体系中,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教育系统必须发挥领导推进作用,提高全国人民对个人理财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订理财教育中小学实施计划,编制具体教材,将个人理财教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程。学校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传授基本理财知识,包括金融常识和个人理财技能和方式,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金钱支配习惯。

2.利用各种媒介提高社会公众的个人理财能力。鉴于个人理财对提高市场经济效率,提升社会福利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宣传理财重要性,普及基本理财知识。比如:建立主体网站,宣传储蓄、贷款、投资、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发行如何管理个人财富的小册子;联合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定期举办针对各年龄阶段和社会阶层的理财教育活动和知识竞赛,树立全民健康理财文化。如中信银行推出的“小小理财星妈妈大梦想”亲子理财大赛,结合父母育儿及银行金融教育、理财服务家庭财富管理,在亲子互动中将正确的财商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李晓君.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0.08:28-30.

[2]邹亚生,个人理财:基于生命周期与现财理论的分析[J].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7.04:34-36.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细分;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8-006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8.15

一、引言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种建立在委托―关系基础上的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服务活动,具体指商业银行理财专家根据个人客户所处的生活阶段、财务状况、理财价值观和投资目标,结合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态度偏好等特征,帮助客户分析资产管理和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组合降低或规避风险,形成一套以个人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使客户达到预期生活质量的个人理财规划。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等具体的专业化的服务来实现个人理财[1]。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很快,但种种因素导致其绩效不佳。《2009年中国银行业年度报告》中提到:2008年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零收益、负收益和展期等现象。笔者个人认为:这些除了与金融危机、国内宏观经济有很大关系外,还与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设计过程及目标的盲目性有直接联系。本文基于“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理念,分析商业银行成功营销的前提――个人理财市场细分,然后选择目标市场和进行市场定位,继而设计适合于不同客户群的个性化理财产品。

二、市场细分理论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细分技术

(一)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是指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客观特征的差异性,把某类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成若干消费者群体,使每个具有类似需求和特征的群体形成一个子市场[2]。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差异性和企业资源的有限性。每个顾客对于一个产品的需求、欲望及购买行为是多元的,这为市场细分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企业资源的稀缺性迫使企业要将有限的资源定位于有利可图的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竞争战略,以取得和增强竞争优势,这就是所谓的“以客户和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这个定位的过程只能有市场细分来实现[3]。

现代的市场细分方法主要有单一标准法(单一因素进行分析)、主导因素排列法(最主要的因素分析)、综合标准法(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分析)、系列因素法(因素是多项的,也是有一定顺序的,按照因素的主次顺序分析)。本文采用综合标准法对客户群重要特征的分析实现市场细分目标。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市场细分技术

很多实现客户细分的技术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聚类分析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主成分分析技术、拟和分析技术、因素分析技术等。考虑到涉及个人理财产品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客户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及风险偏好等多种因素,本文利用综合因素法进行分析,实现技术采用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来构建客户结构,进行市场细分。

1.聚类分析概述。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又称群分析、点群分析和簇群分析等,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按照一定的类定义准则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聚类后同一类别的数据尽可能地聚集在一起,而不同的数据尽量分离。聚类分析方法主要有划分方法、层次方法、基于密度方法、基于网络方法和基于模型方法,在经济、管理、社会学、医学等领域市场细分过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4]。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领域,聚类分析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不同特征的客户群,群间差异显著,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的客户群设计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2.K-Means聚类基本原理。本文利用了聚类分析中的K-Means聚类来进行划分的。K-Means聚类法(K-means Clustering),又称快速聚类法,其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按照一定方法选取一批凝聚点(聚心),再让样本向最近的凝聚点凝聚,形成初始分类,然后再按最近距离原则修改不合理的分类,直到合理位置[5]。

三、数据分析处理

(一)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的挖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群的不同需求模式和理财需求偏好,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有个人理财需求的居民为受测群体,采用随机的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有关个人理财需求方面的数据和信息。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回收有效率为95%。

(二)数据相关分析和整合

调查问卷涉及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职业、所处的人生阶段、理财必要性、理财价值观、理财目标、投资经验、理财决策、风险偏好、选择的投资工具、理财最关注的因素和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首要期望等13个指标。基于对市场细分的贡献度大小,本文选择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均收入、职业、所处的人生阶段、理财价值观、理财目标、理财决策、风险偏好、选择的投资工具等10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所处的人生阶段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理财价值观、理财目标、理财决策和投资工具选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为了避免同类变量的重复“贡献”,所以剔除年龄、理财目标、理财决策、投资工具选择四个指标,并对剩余指标进行K―Means聚类分析。

(三)个人理财市场细分

在K―Means聚类分析过程中,不断调整K值,通过不断检验,最终确定K值为4,分析结果如表1、2所示。

1.潜力型客户。大多数是处于单身阶段的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收入在1000元以下,理财价值观多处于先享受型,他们倾向于把大部分的选择性支出投入到当前消费上,以提升当前的生活水平。在理财工具方面,多倾向于收益固定、风险较小的货币性理财工具或者债券型理财工作,属于保守类投资者。目前这类客户因其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使得他们的理财需求有限,但是他们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于理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很好的规划。随着工作收入的增加,其所投资的理财工具将会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型的、收益风险比较高的理财工具。

2.关注型客户。大多数处于单身或者家庭形成期(建立家庭生养子女)阶段,多数是月收入达到3000~5000左右的公司职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或者大专。此类客户的理财价值观多属于先享受型①或者购房型②,理财风险态度属于偏好类型,能把选择性支出积极地投入到股票、外汇、黄金和衍生品等高风险高收益投资领域,取得高收益。同时,此类客户还买房贷寿险、短期储蓄险等保险来取得相应保障。

3.战略型客户。处于家庭成熟期(子女长大就学到子女独立)的高层管理人员等高收入人群,收入多为5000元以上,是这四类客户中收入最高的,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和本科。此类客户的理财价值观是以子女为中心,以定/活期存款、中长期投资基金、蓝筹股、债券、教育基金和黄金等作为投资工具,他们更注重多元化投资和投资工具收益的平衡,属于中庸稳健型的群体。他们投资理念比较开放,能够承受较大的风险,在综合评价各种投资组合收益的基础上能都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4.稳定型客户。多处于家庭衰老期(子女成家到家庭消失)阶段,收入很高,教育背景为本科为主,多工作于公务员、老师等稳定行业。此类客户的理财价值观为后享受型,把大多数选择性支出用于退休规划,多投资于债券(以国债为主)、稳定收益的基金、保险、储蓄、结构性理财产品等保守型理财产品,以求得稳定收益和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类客户投资理念比较保守,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属于比较保守型的群体。

四、结论

根据“帕累托法则”,也称为“二八法则”:20%的高端客户给银行创造了80%的利润,这些客户理财需求旺盛,是银行中间业务利润的主要来源[6]。同时由于银行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门槛较高,所以本文市场细分结果中的战略客户称为优质客户(VIP客户),关注客户称为次优客户,潜力和稳定客户称为一般客户。银行应根据各类客户的不同理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一是要重点关注优质客户,利用跟踪式的理财服务和增值服务来锁定这一目标群体,设计收益和风险最佳平衡的理财产品,使风险处于他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及时了解银行理财服务是否与客户所期望的相符合,慎重考虑客户的反馈意见;根据需求的个性化,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理财规划,维系好和这类客户的关系,实现客户和商业银行的双赢。

二是对于次优客户,商业银行应及时用各种渠道给此类客户发送有效的理财信息,和他们分享理财经验;根据其理财目标和承受能力,提供合理的生活理财计划和高收益的投资计划;在某个程度上适当给与他们费用方面的优惠,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是一般客户的理财需求因收入状况或者所处的周期等原因受到抑制,其中潜力型客户群是商业银行很重要的市场机遇,他们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未来的优质或者次优客户,所以目前对这类客户的一般业务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大力宣传理财产品和理财理念,不断提高和巩固银行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使商业银行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型客户非常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所以他们对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和产品收益要求非常高。商业银行应结合此类客户现在的理财情况,给他们提供固定收益、至少保本的理财产品和高质量的合理的退休规划等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优质服务,给银行树立好的形象,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

本文的分析样本范围有限,地域性比较强,所以市场细分的客户群体特征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客户,商业银行应根据本区域的人口结构特征、自己的经营特点、业务现状和实力程度等各种因素来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营销计划,设计具体有效的符合本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群的理财需要。

参考文献:

[1]朱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3.

[2]周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3]林功实.个人投资理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21-327.

[4]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J].金融论坛.2006(10):42-47.

[5]William F.Sharpe. A Simplified Model for Portfolio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63,9(2):398-412.

[6]Zvi Bodie.Thoughts on the Future:Life-cycle Inves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3(1):24-29.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理财产品银信合作

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使商业银行纷纷推行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要内容的战略转型,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环境的日臻完善为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个人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提升同业竞争综合实力,拉长盈利成长周期。然而,我国商业理财业务尚且处于起步阶段,并受到金融法律制度、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进程及特征,进而对当前理财市场中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展开分析,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进行探索。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可以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指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在理财顾问服务活动中,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1、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外币利率管理体制,为外币理财业务创造了政策通道,其后几年外汇理财产品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总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竞争市场。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发展先锋的直接原因是,在当时信贷投放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能够增强其吸储能力,缓解资金趋紧压力。

2006以来,随着客户理财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面对存款市场激烈的同业竞争,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持续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行力度,不断丰富和延伸理财品牌及价值链上的子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2005到2007年分别(发行)销售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190亿元、755亿元和1544亿元,年均增速达185.3%;而2008年仅上半年即累计(发行)销售个人理财产品54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倍。凭借网点资源、客户资源、综合实习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已经占据国内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可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压力,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唯有加快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步伐,通过负债结构与收益结构的转变,形成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的联动效应,才能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演进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初期的外币理财产品相比,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熟悉、专注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依靠银行自身的平台就可以完成产品销售、资产配置、投资决策、清算分配等职能。

此后,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银行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将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则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股票和实业投资。在此种投资路径打通以后,理财产品形式上的创新层出不穷,比如新股申购、信托受益权转让以及由债券、股票、信托融资等产品组合而成的资产配置产品等。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扩大了资源配置的半径,理财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与利率、汇率、股指挂钩的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特点

1、信托贷款类产品成为理财市场的主导

2008年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单手资本市场大幅下挫,投资者风险意识增强银监会加大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整改力度等因素的影响,理财产品的品种结构普遍发生显著变化。子2008年2季度开始,风险相对降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产品大幅增加,并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在各类银行理财产品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招商银行全年累计发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理财计划”和“金葵花招银进宝之票据盈利理财计划”两种信托贷款类产品宫674只,在其各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达到73.8%。其他各行也纷纷将信托贷款类产品作为理财业务推广的重点加以集中发行。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中国银行的“平稳收益计划”等。信托贷款类产品普遍具有投资标的明确、结构简单、期限多样、收益相对稳定等特点。从根本上讲,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内在特性符合当前阶段投资者、商业银行、借款人和信托公司等各方主体的利益。

2、公益性、专属性创新产品彰显理财业务价值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部分银行迅速反应,推出了具有公益性质的创新理财产品。例如,建设银行在震后第五天就发行了“财富.爱心公益类08年第一期理财产品”,将募集资金的8%通过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定向捐赠于四川灾区,并且该产品不向客户收取认购费、管理费等任何费用。此外,在教师节期间,招商银行还特别发行了“金葵花招银进宝之信贷资产教师专享理财计划”,在原有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基础上赋予了“尊师重教”这一更具意义的内涵。此类以慈善、关爱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思路,打破了以往理财业务同质化的常规,深化了理财品牌的内涵与价值,增强了客户的认同和忠诚度,并有效地提升了银行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对于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3、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更趋规范合理

各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趋向于规范合理,与以往部分银行对新股申购类、结构挂钩类产品动辄给出40%或50%的预期收益率,甚至“上不封顶”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例如,光大已拿回国内“阳光理财同升21号”挂钩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分别为8%、4.5%、1.45%三档;中信银行投资于新股申购和信贷资产的“全面配置计划0807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为4.38%;而农业银行的“本利年08第15期基金精选型产品”,招商银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22期与套利理财计划”等均有给出具体的预期收益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受资本市场低迷以及“零收益”实践等因素影响,各个银行给出的预期收益水平更加实际与客观;另一方面,按照银监会要求,对于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各个银行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不得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尽管有所回落的预期收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客户吸引力,但从根本上讲,科学的、与实际收益情况吻合的预期收益率将对商业银行及其理财产品的美誉度和客户信任度产生积极影响。

4、产品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期限结构日臻完善

与以往同类型产品相比,各银行理财产品的短期化趋势更为显著。以招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所发行的全部理财产品中,期限在三个月(含)以内的产品数量占比达36.8%,期限在三个月至一年的产品占比达59.7%,而一年期以上的产品仅占全部产品3.5%。此外,其他各银行也注重短期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如工商银行“2008年第65期稳得利增强型信托投资理财产品”的期限为16天;中国银行的“博弈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分为14天、21天或1个月。在产品不断短期化的同时,各银行也注意产品期限结构的完善。以工商银行11月份发行的“稳得利”系列产品为例,其包含了29天、75天、90天、12个月等各种期限结构,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偏好。

5、理财业务分层服务体系逐步构建,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

2008年来,针对中高端客户的专属产品不断增加,银行理财业务更加注重客户细分,财富管理职能日益凸显。举例而言,交通银行“得利宝新蓝58号产品”和“得利宝海蓝31号产品”对普通客户、交通银行客户进行了分层定价,产品预期收益与客户层次成正比。在交通银行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中,“交银理财”定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万元以上的客户;“沃德财富”地位于季日均金融资产50万元以上的目标客户,并提供专属客户经理、专属理财网点、专享增值服务等。同样,工商银行也全面升级了“理财金账户”服务品质,定期推出“理财金账户”专属理财产品,并通过贵宾理财中心、贵宾客户服务专线、贵宾网上银行等各种专属通道,为客户提供全新的理财服务体验。各银行对中高端财富客户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市场细分能力的增强和分层服务体系的构建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存在的问题

1、信托理财集合资金用于贷款可能引发潜在风险

由于央行对信托贷款利率下线没有规定,因此信托贷款可以规避商业贷款基准利率下限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另外,虽然从实质上看是商业银行对用款单位放贷,但由于信托贷款与信托理财资金不在商业银行表内核算,因此可以规避《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不用计提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此,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与信托挂钩的理财业务,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上是信托贷款。

信托贷款对银行和信托公司而言,都属于表外业务,贷款的信用风险完全由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承担。在此情形下,银行和信托公司对借款人一般不会进行授信尽职调查,对贷款用途也不会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特别是贷款大部分在异地使用,就更缺乏有效地贷后管理一旦用款单位出现还款风险,担保人又不能如期履行担保责任,将会给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银行也和信托业虽然对此不负有偿还义务,但也将面临系统性的声誉风险。

2、对客户风险提示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部分商业银行在编写有关产品介绍和宣传材料时,风险提示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未提供必要的举例说明。风险提示只是简单的列示。如对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本理财计划有投资风险,您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您应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的话语,未对铲平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详细的阐释。

对一些挂钩较为复杂的产品的理财业务,在与客户签订合同前,未提供理财计划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的主要依据。在将有关市场检测指标作为理财计划合同的终止条件或中之参考条件时,未在理财计划合同中对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做出明确的解释。

3、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人才异常匮乏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于一体化的形势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个人理财业务挂钩标的投资方向将主要向境外市场发展,其中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工具范畴,因此熟悉国际衍生品通行的交易规则、惯例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国际衍生品交易合法权益的关键之所在,但目前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异常缺乏国际衍生交易经验特别是对国际规则的了解,更无从谈及灵活运用国际惯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营销宣传不够

个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上基本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在银行营业厅里,都摆放着介绍理财产品的小册子或宣传纸,但缺乏特色产品和个性化方案,这同客户需求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即使是一些不错的理财产品,实际上了解的客户也不多。比如,“千里马”、“红双喜”等投资分红险,其复杂的条款,常常需要推销员通俗化的解释才能让人明白,而各行却无人主动的向客户介绍。一些新国债、基金等的收益、风险情况也是客户所不熟悉的,单单看一看宣传册,客户根本弄不明白。

5、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同质化趋向。在业务范围上表现为,把现有业务进行重新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财务策划上技术人才的支持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从目前国内同业的情况来看,基础金融产品在同业之间相差无几,理财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定价无法展示出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特色,同质产品的竞争完全体现为市场价格的激烈比拼,严重影响了理财市场的健发展。

同时,金融产品的复制特点加剧了这一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其他银行就能够立刻跟进,名目虽不雷同,但功能特点相似、投资收益相当,几乎是克隆。于是现有的个人理财产品基本都是保险、证券、外汇、基金等的投资组,缺乏特色。比如同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会被几家商业银行,或者同一商业银行的几家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只是名字的区别,而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对个人客户而言,这些产品的确眼花缭乱,却缺少实际吸引力。

四、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对策

从长远来看,由于理财业务将国内居民财富迅速扩张而引发的对金融业务的外在需求,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发挥理财业务对银行经营转型及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作用

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与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有助于烫平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有助于应对利差收窄的挑战并拉长盈利周期。首先,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利用理财业务平台,商业银行能够实现与多个市场、多种业务的对接,并使之成为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和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若能与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进而提升零售银行业务对经营利润的贡献度,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打造卓越品牌形象与特色服务,获取客户的持久信任与忠诚

当前,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和可复制性。在这一背景下,只有依靠卓越的理财产品以及超越客户预期的特色创新产品及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在品牌建设方面,需要商业银行持续地自身核心理财品牌加以塑造,通过准确的服务定位和文化内涵,与客户建立情感,从而赢取客户的忠诚和持久信任,提升市场竞争力。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全部理财业务均冠以“金葵花”之名,经过持续不断的培养,更使客户自然而然低产生一种信任感,这种品牌形象是难以被同业复制的。

在特色产品及服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更新理念,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热点和焦点,必须增强响应能力,即使退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和信服务,从而获取同业竞争主动权。理财不仅是一项规划、一个系统、一种过程,更是规避经济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当金融市场繁荣时,需要通过有效的理财手段实现财富增长;而当金融危机到来时,则更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把握机遇,平稳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3、加大创新力度,探寻理财市场发展新空间

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需要重新考察和研判市场方向,加大创新力度,为理财市场寻找新的加速器。货币政策的转向、相关监管政策的推出和调整以及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的实施,都为理财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近期,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例如,并购贷款类产品可能成为银信理财业务新的增长点。与传统的信贷资产类产品相比,并购贷款类产品将在投资方向、收益模式以及风险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此外,股权投资及PE类产品预计也将成为优化银信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银信合作层次的重要领域。此类创新将私人股权投资等纳入银信业务合作范围,打造个性比较强的高端理财产品,有利于银行与信托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品牌,进一步开创理财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4、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转变,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转变

从国外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根据细分目标市场以及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预期、风险偏好等为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方案。尽管近年来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仍处于“关注产品胜于关注客户”的初级阶段,与理财业务全方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本质内涵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长远看,国内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也应遵循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

5、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应既包括商业银行在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也包括理财计划或产品包含的相关交易工具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进行有关投资操作和资产管理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中,市场风险的防范于控制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首先应根据自身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建立并完善理财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研发、销售和管理有关理财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具备相应的成本收益测算与控制、风险评估与检测,内部价格专一等的能力和手段,对需要对冲处置的风险要有具体的技术安排。在进行相关市场风险管理时,应对利率和汇率等主要金融政策的改革与调整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评估可能对隐含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刘毓,2008.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金融论坛

[2]张渝,2008.银行信托理财产品问题分析[J].西南金融

[3]张兴胜、钱金叶,2006.人民币理财产品热销的冷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

第5篇

1.1选题思路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股金融创新的浪潮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迅速扩张和蔓延,并演进为全球性的金融变革趋势。在金融创新大潮的推动下,一批经济学家陆续从不同角度提出各具特色的金融创新理论,如凯恩斯的规避型创新理论、西尔柏的约束诱导金融创新理论等,他们对金融创新表述的角度可能不同,但其实质大同小异。金融创新是指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变化,金融业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业务技术、经营方式及管理法规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深化和变革的活动。它是一个由盈利机制推动的、缓慢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协议的逐期履行,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然而,在这个相对开放的金融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也是与日俱增。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许多导致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突出。同时,面对国际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作为我国金融业“老大哥”的国有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与国际化接轨,就必须进行制度的创新,在经营中加强风险管理。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步伐日益加快,工、建、中、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都充满了挑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新的经济时代,如何确定产品创新的战略目标和策略,发挥核心产品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赢得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是一项重大课题。

1.2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理论,他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归结为由创新所引起的。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是指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中来,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他认为创新既构成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与本质。自从这一理论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创新理论的研究热情持续未断,但各种创新理论都未脱离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框架,都是对该理论的补充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欧美学者出版了许多著作研究和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在宏观、微观两个领域各有侧重:微观领域主要研究金融产品创新的定价原理和市场均衡;宏观领域的研究主要分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制度与国家宏观政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金融产品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国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唐雄俊教授在1986年的时候出版了《美国金融市场》一书,介绍美国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创新;同时,周林教授和何旗(1985)也在《金融研究》上发表了专门研究金融产品创新的论文。此后在其他刊物和书籍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与金融产品创新相关的文献。随着我国入世,积极融入到全球的经济浪潮中,形势的变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国外跨国银行集团的介入,对中资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产生震动,同时形成创新的热潮。国内的学者开始注重在开放的金融化境中,我国银行产品创新性的影响。

学者们普遍承认开放对于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外资银行能够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能够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如张晖(2005)在“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开发模式选择—独立开发还是与外资银行合作开发”中明确表达: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目前陷入一种“系统自锁定状态”,要靠“外力”才能打破这种“系统自锁定状态”。而对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宏观方面主要从宏观管理制度出发分析。例如,刘锦辉(2006)在“业务组织系统制约下的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中强调要通过体系的创新推动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艾敬仓(2006)在“金融行业治理模式探析,中提出了金融机构的三层治理摸式。庄永南和马晓琳的《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实思考》认为,加强对国外商业银行新业务、新产品的学习,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交流和合作,从而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综上所述,有关金融创新和国内业务发展的资料不少,较多地关注国外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果。但是,把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控制结合起来进行系统论证,国内还并不多见。于是,我选择了二者的结合作为切入点。

1.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l)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文从理论上借鉴了西方金融学中关于产品创新、金融产品如何能在新的经济时代产生而不断适应当下的环境,并结合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产品创新的实务现状,提出了诸如重视金融产品自主研发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体系;处理好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建立并启动金融创新支持体系,逐步构造银行业良性有效发展的生长机制;完善产品创新后的产品保护和改进体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处理好创新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关系等贴近实际的建议。

(2)外部分析与内部分析相结合。在对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把该风险按照外部环境风险及内部环境风险进行分析。在全面分析各类风险的产生原因及相互间的关系之后,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使用不同的控制方法。

1.4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是在金融产品创新的途径与方式选择过程中融入了风险控制的概念。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全球化,我国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切入,探究当下环境下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金融风险控制理念的灌输,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不可大意,需要创新的同时兼顾有效地采取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

2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

2.1产品创新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产品创新未有效利用各要素市场;产品创新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产品创新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产品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高;产品创新的差异性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

2.1.1产品创新未有效利用各要素市场

从目前银行业创新产品来看,资产类方面逐步出现了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打包进行证券化处理以及信贷风险的转让等新的金融产品;负债类方面可以看到储蓄替代产品的不断出现,例如基金产品、证券投资产品、保险产品等,但是仍然缺乏实现现代金融业功能的品种和工具。虽然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但在分业经营体制下,真正跨市场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还十分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还显得十分单一,而发达国家如德意志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种涵盖了债券、期货与期权、股票上市、产权交易和基金管理、经纪人清算等数以百计的金融产品和对应的服务。由此可见,国内商业银行没有很好地利用各要素市场进行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产品匮乏、简单化、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创新压抑等现象和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2.1.2产品创新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从银行现有的产品管理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往往采取的是“产品主义”,而不是“客户主义”,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意识。产品开发和改进往往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对客户信息缺乏必要的整合和细分,导致产品设计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金融新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主体和金融产品呈现出多样化的市场特征,但这种多样化只是银行主体和产品种类的增加,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大部分金融产品没有较高的增值性和附加性,不能满足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金融需求。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与经济状况等,决定了客户对银行服务需求层次的差异性和多元化。国外银行在经营金融业务中,十分注重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及其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分别开发和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加强对一般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同时,特别对高端优质客户提供更完善、周到的服务。香港恒生银行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中,针对高资产客户推出了“优越理财”服务;针对中产阶级的女性客户推出“悠闲理财”服务。香港汇丰银行为加强对高端客户的服务,专门设立“卓越理财”服务,为“理财总值达到100万元及以上”的客户进行全面的理财服务。在这里,客户除享受“一对一”的客户经理服务外,还可享受综合理财户口、创新备用信贷、高额透支、综合保险、旅游等多种服务和优惠。香港花期银行对“百万富翁”级客户,更是实行“三(客户经理、基金投资经理、外汇投资顾问)对一”的专业投资服务。现在,又改成“四对一”服务,为客户新增了一名理财助理。此外,这些客户还可享受银行提供的24小时投资买卖、网上贵宾理财等服务及豁免信用证(卡)年费、旅游、娱乐、购物、美容等多种奖赏和优惠。而我国由于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模式,出于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国家对银行、证券、保险合作有较多的限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也仅仅停留在共享网点和营销资源的较低层次上,国内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个人理财产品主要在银行自身的产品打包之上,很难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对证券、保险等综合产品的开发较少涉及。产品方面的欠缺,导致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往往注重于表层的服务方式,如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提供专门的场所、亲情服务等,这虽然是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与个性化的“财富管理”在本质上还是有较大的距离。

2.1.3产品创新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从当前银行的经营环境来看,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新技术革命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银行业务品种日益增多,覆盖了公司和个人存贷款业务、银行卡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各个领域,银行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向证券、保险等其他领域渗透;但是目前银行给客户提供的许多产品功能仍然十分接近甚至重复,且缺乏产品之间的相互连接,没有考虑到将这些产品的功能进行整合和优化。此外,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从而导致银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市场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有许多产品出现开发出来后乏人问津的现象。国内一些银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知明度、抢占市场,而忽视了盈利能力的提高,在创新过程中只求规模不讲效益,一味求“新”求“鲜”,致使一些创新活动表面上红红火火,但实际上赚了吆喝赔了钱。在产品的后续管理方面,则普遍存在重视产品开发,轻产品维护、产品改进的问题。银行产品推向市场后没有有效的跟踪体系,销售的实际情况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反馈,缺乏产品盈利能力、客户群体、产品质量、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的事后评价和分析,无法为产品计划的调整改进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大大缩短了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2.1.4信息技术落后,与产品创新的融合度不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应用于银行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商业银行还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子信息服务,而且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缺乏深层次数据分析功能的营销系统就是一个例证。另外,我国各家银行在建设自己的电子网络系统时基本是独自操作,这样开发出来的系统往往导致重复建设,增加了运营成本。据统计,目前恒生银行80%花旗银行79%的业务量靠自动化设备处理,电子银行系统不仅为客户提供一般的账户查询、转账、付款等服务,而且还提供客户贷款申请与迅速批核服务,以及通过电话银行或电脑进行股票、外汇、基金等投 资的服务。但是尽管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迅速,电话银行、网络银行、ATM等渠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但与国外银行服务方式相比还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仅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来看,目前90%以上仍由柜面人工办理,许多简单的存款支取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完全可以采取机器处理或客户自助的方式解决,却往往集中在柜台办理。如工资、代收水电费等,通常要面对庞大的客户群体,而大部分基层银行网点少、人员少、窗口少,服务很难跟上,柜面排长队现象屡见不鲜。个别开办代售火车票业务的银行,因开设窗口较少,在春运等节假日高峰期间每天门前人满为患。一方面增加了人工成本和柜台压力,挤占了其他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造成业务处理速度偏低,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2.1.5产品创新的差异性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雷同,产品缺乏特色,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单一,突出表现是:产品创新往往着眼于对同一客户群体的争夺,如大型企业、高收入阶层等,而对另外急需提供金融服务的客户,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般城市居民等,则缺乏创新性产品;一种新的创新产品开发出来后,很快就被其他银行竞相模仿,易于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推出的创新产品大多是在传统存款、贷款、票据、投资、结算、担保等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缺乏期权、期货、票据发行便利等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各类金融产品组合创新,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很不够。同时,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尚不能利用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分析手段、金融管理方式来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收益来源,大多靠引进国外技术比较成熟、交易系统比较简单的业务,创新产品系列大同小异,独特性不强,不但无法成为自己的核心产品,反而形成了过度竞争。过度竞争使得收益率降低,为提高收益水平,银行往往需要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过度竞争,竞相压价,收益水平下降,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为提高收益水平,银行只能采取各种方式,降低服务质量;过度竞争会导致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能力降低,整体效益下降;金融创新产品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银行缺乏增长后劲,加上同业之间的挤兑,致使新的银行业务很难发展起来,最终降低整个行业的竞争实力。

2.2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金融创新环境不完善;缺乏新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体制支持;新产品缺乏整体营销和品牌营销的意识;金融创新人才短缺。

2.2.1金融创新环境不完善

一是我国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还是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不利于金融创新。二是我国的金融管制相当严格,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而且对创新产品审批环节多、审批时间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三是对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缺乏法律保护。一种新产品开发出来后,由于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加以认定和保护,于是很快就被其他银行仿效,使得最初的产品开发银行预期利润降低。如中国建设银行最早推出以“汇得盈”为产品品牌的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首创锁定固定收益的较长期限外汇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个人客户将手中外汇现金或在其他银行的外汇存款转而购买该理财产品,以期取得比一般外汇存款利息高出一筹的收益。不过仅仅过了一周,国内各其他银行纷纷推出同类型产品,不论是产品设计、目标客户群、定价模式均如出一辙,受益却略略高出最先推出产品的银行。这也是各银行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自主创新,从而导致产品同质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四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超前消费意识和投资理财意识淡薄,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加快金融创新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基础

2.2.2缺乏新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一直实行大一统管理,由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和监管,各金融机构只是负责在人民银行授权范围内组织实施,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没有实现市场化,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国商业银行仍然无法根据企业及贷款项目风险水平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由此损害了利率内在平衡机制,造成了利率结构的扭曲,影响了资金配置效率,致使商业银行自主创新能力低,难以自主定价配置资产和防范风险。在新产品开发中,国内银行往往缺乏市场调研和系统分析,只是根据领导“命题”,在不完全、甚至很不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就进行新产品软件的开发工作,结果只能是“三边”作业(一边提需求、一边设计、一边开发),不仅新产品系统的开发质量不高,而且常常是未经市场试验便匆匆将产品推向客户,结果便是在市场上一边交“学费”,一边更大的成本改进产品质量。

2.2.3金融创新效率不高,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金融产品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单个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创新步伐迟缓,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创新涵义的理解过于狭隘,只重视单个产品推出,而对其他方面未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使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统和运行机制,创新缺乏动力和持久性。目前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沿用的“部门银行”组织框架。在管理上,国有商业银行沿袭了总行一分行一二级分行一支行一网点的5级管理模式,这种多层次、垂直型的组织体制往往造成信息衰减、沟通不畅、组织僵化等弊端。不利于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运作体系。在内设机构上,主要按照业务及产品分类设置部门,一个部门只负责提供一种或几种产品和服务,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以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总分行制以及总行对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地区“一刀切”的授权限制,不利于在银行内部形成有效的创新传导机制,对瞬息万变的竞争市场作出敏锐的反应;商业银行对创新的激励考核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亟待根据创新业务的特点和新情况作出调整。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领域的建设模式基本上围绕数据大集中这条主线进行。但数据集中并不能直接带来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管理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及时获取各类交易数据,并将交易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产品。

2.2.4创新产品缺乏整体营销和品牌营销的意识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多是以个别产品的交易为中心,这导致对优质客户没有整体营销的概念,每一笔交易都是孤立的,而美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模块化产品管理方法,通过对产品的分解重组,产生种类繁多的创新组合,满足不同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不同偏好。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分割清晰,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产品的统一规划管理。中资银行在产品形象设计时,很少将新产品与银行整体品牌相结合,错失了提升整体品牌形象的机会,并延长了新产品品牌形象在客户心中扎根的时间。如各家银行竞相推出的理财业务中,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农业银行的金达理财、民生银行的富林理财和保得理财、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等服务项目。显示了国内银行对“金”、“富”字眼的喜爱。但这些名字除了招行的“金葵花理财”是对招行的“葵花”形象的延伸外,大多数银行都与银行原来的品牌形象关系不大。

2.2.5金融人才短缺,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人才是产品管理的关键因素。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提倡人性化管理,确立人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业务目标,经营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具体落实和特殊的专业人才政策,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职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3可推出创新金融产品的种类

这里所说的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和业务的创新是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过去的工具和业务而言的,并不是相对于国外商业银行而言的。银行产品创新方向可分为五大类: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虚拟化金融产品创新、个性化金融服务品牌创新、其他金融服务创新。其中前两项创新能为银行业带来直接收入,后三项创新则可以通过提高银行竞争力,间接带来经济效益。

2.3.1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创新

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新产品主要集中在个人业务方面。上海银监局在去年召开的“2009年上海银行业金融创新与监管研讨会”上强调,上海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下一个突破口应放在个人人民币产品上,上海应当成为各类人民币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研发和交易中心。而上海做为国家确定的金融中心,其发展方向在全国金融业应产生导向作用。不断加强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以品牌效应吸收存款、争取客户。 贷款业务创新产品方向仍然主要集中在个人业务方面。个人贷款新产品几乎涉及居民的全部热点需求,包括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生产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品种有住房抵押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贷款、装修贷款、定期存单质押贷款等多种。广东发展银行还第一个推出了个人投资创业贷款,表明个人信贷业务己从消费领域步入生产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贷款产品创新可以在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福费庭融资、保理业务等方面做更大的探索。

2.3.2中间业务创新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新开办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证券、基金、保险、收付款、电子商务、交费易、银证通、咨询、保管箱、企业银行、个人理财、代开存贷款证明等。各类中间业务推出之初因为没有明确统一的收费标准,各行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提供免费服务或象征性收费,因此,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很低,没能起到增加银行收益的作用,也造成办理中间业务的巨额投入与低产出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存贷利差收益的收窄,国内各商业银行已纷纷取消免费服务,推出新的中间业务产品将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2.3.3虚拟化金融服务创新

虚拟化的金融产品是指在网络、信息与高新技术的推动下,银行的经营打破了传统的柜台概念,通过互联网和电话,以集成电路卡、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集查询、转账、信贷、买卖股票、买卖外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虚拟银行。目前,多数国有商业银行都开通了电话银行业务,网络银行业务。但电子渠道银行口碑最好的并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是招商银行。

2.3.4个性化金融服务创新

个性化金融产品是指银行为其客户(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个性化一揽子综合的金融服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包括企业银行、个人银行、商人银行、理财宝、外汇宝等。这些产品的推出表明银行与客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客户是银行利润的重要保证和来源,而客户对银行服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方面民营股份制银行同样领先于国有商业银行。如2010年3月底,为顺应国家扶持中小企业、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兴业银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首个面向自雇个体、个体工商户、合伙人和私营业主等“成长型经营业主”群体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兴业通”。此次升级后的“兴业通”品牌产品“集贷款融资、支付结算、理财规划与贵宾服务”为一体,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成长型经营业主提供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产品。 与同业同类产品相比,“兴业通”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提供的不再是单一的银行产品或服务,而是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除了基础的支付结算功能,“兴业通”提供的贷款资金将有力支持经营业主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