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19:08:25
导语:在个性化服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文服务
通过回顾个性化信息服务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最初起源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其工作实质传递着图书馆对读者的关注与尊重。然而,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似乎将个性化服务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渐已淡忘, 新技术装备下的个性化服务不能完全体现图书馆对读者的关心和关注,人文精神的缺失影响了服务效果。因此,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深刻理解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深层内涵,制定相应的制度,监督和推进个性化服务中的人文理念,充分发挥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潜在影响力,争取以个性化信息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进步。
一、信息化社会读者的变化
人文服务的实质是服务于人,所以在了解人文服务之前,首先要了解人。人文主义图书馆学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发展的,人也必定随着杜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不同时代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需求。
从社会背景上来说,在今天这个以信息、网络和公共资源为轴心的社会平台上,图书馆拥有的传统文献资料和具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已不再是读者唯一的需求,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性、选择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图书馆也不像过去那样只是少数者的殿堂,它和人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一个生存竞争和个性发展的时代,读者的类型越来越复杂。
从人的差异上说,不同的读者群体如学生、专业人员、休闲者,不同的读者层次如年龄、性别、职业、不同的需求类型如研究型、学习型、欣赏型等,无不需要我们去认真分析和研究。而且,同一读者群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又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求学、求职、业务考核、职称评定等不同阶段就有着不同的需求内容。此外,不同读者的文化素养、专业特长、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和研究能力,甚至智力程度,性格特征、心理素质都会显示出不同的需求特征。
我们再从读者需求的物质基础来看,从原始的体力劳动到工业革命后的机械化到信息革命的自动化、网络化,网络信息组织与传递方式的变化已使读者逐步适应了利用新技术处理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也就是说,网络技术带来及时、准确、形象、直观的信息财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也改变着读者利用文献的习惯与观念。综合型、声像型、电子型等文献资料的出现,打破了纸质文献一统天下的格局,读者需求由原来的稳定性、集中性、开放性、社会化转变,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依赖也逐渐变为对网上信息资源的依赖。
最后,我们必须注意到,网络时代,“读者”本身的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读者,已不是传统图书馆那种狭隘的本馆读者群体。网络时代的读者将逐渐消除“馆内”与“馆外”读者的区别,将逐渐消除地域概念、系统概念和单位概念的限制,只要是一个人,他就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利用任何一个公共的图书馆资源。因此,当我们今天谈到图书馆的读者需求的时候.不能忘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在研究普遍的、社会化的人的需求。
二、信息化社会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特点和要求
从图书馆服务发展过程来看,我们还必须对图书馆的“服务”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在数字化的文献信息交流系统中,每一个图书馆都是世界大图书馆网络的一个节点,所在网络系统内的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人都是图书馆的读者。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必将由“图书馆读者”向“社会化读者”延伸,从有限开放走向全面开放;
(二)服务产品的多样化
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存贮技术的相互渗透、连接,从根本上改变着信息资源开发、组织和分布状况。联机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化信息资源,正成为图书馆资源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技术等机读型文献的出现,不论是文献的外部形态,还是文献内容的组织、表现方式,均不同于过去主宰信息传递的纸质文献。文献载体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图书馆收集电子数据库、光盘、纸质文献等多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需求。
总之,与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相比,现代图书馆在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产品、服务效率、服务手段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了解这些变化和要求,我们就无法值得从哪些方面去努力服务于人。
三、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个性化服务产生的前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图书馆针对读者千差万别的信息需求提供相应不同内容的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个性化服务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环境下衍生出来的一种特色化的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和发展。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个性化服务能根据读者的个性特点及特定需求主动向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经过集成的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具体来讲,它包含个性化信息资源建设和个性化服务两个方面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从图书馆服务由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化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作出推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深化的结果,是图书馆服务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这也是图书馆适应社会的新需求而产生新的社会功能的结果。何谓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类型读者的不同需要。其实质在于讲究读者工作的服务艺术,注重服务质量,着眼服务效果,把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作为读者工作的基本目标。个性化信息服务原则是建立在对读者和馆藏文献进行基本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图书馆馆藏是一个多级别、多层次的动态结构。馆藏文献的内容性质有不同学科、不同类别之分;馆藏文献的形式有不同装帧和文种之分;馆藏文献的使用方式,有流通、参考、备查和保存之分。不同类型文献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和特点,应予以区别对待。图书馆的读者及其需要,也是一个有层次的动态结构。不同成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以及担负不同任务的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不但是多级别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针对其需求同样需要分别予以满足。个性化服务从根本上说是实现图书馆不同社会职能所要求的,因而应当说,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产生和发展是图书馆进步的表现。
四、弘扬人文精神凸显个性化信息服务特色
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最能够体现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服务项目,它更应该关注读者个人的发展,尊重读者的个性需求。随着新技术在个性化服务中的加入,个性化服务应该怎样将这种对读者的特殊的人文关怀真正落实和发扬呢? 这是每个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个性化信息服务制度建设,保证人文精神的发挥
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地指导和制约服务的开展,新技术装备下图书馆人文关怀建设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步伐,评判标准的缺失、制度建设不完善等是造关怀缺失的主要原因。为此,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认真研究人文关怀的服务理论,为个性化服务的评判标准提供理论借鉴,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考评个性化服务的效果,从服务定位、服务质量、人文氛围等多方面考察其个性化信息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发挥,激励个性化服务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提升馆员人文素质,发挥馆员个性化服务的主动性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性部门,人力是不可缺少的资源。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执行者,图书馆的服务理念需要由他们来传递,馆员的素质决定了图书馆能否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因此,图书馆要推进弘扬人文精神的个性化服务必须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图书馆工作的人文服务思想纳入到馆员的职业培训中,依靠馆员充满责任心的主动服务,解读和开发技术系统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纠正个性化服务中出现的有悖于人文精神的做法,将集先进技术与人文精神为一体的个性化服务效用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 图书馆服务 个性化服务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22-01
0.引言
高校教育课科研的快速发展使得图书馆面临更加多样化的挑战,如何给师生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个性化信息服务变成现实,图书馆服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针对性的提供服务,以人为本,创造对师生学习科研更加有帮助的环境。
1.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基本概念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图书馆能够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学历、研究方向等信息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有别于传统的被动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更加主动,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全面。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确保图书馆服务始终以读者为根本,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中,不仅仅需要关注师生的基本资源信息需求,还要对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细分,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同时,在给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时,不应该局限于机械化的服务模式,而是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拉近服务人员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使得读者在接收到需要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心里上的愉悦感。
2.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探究
个性化信息服务要以人为本,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图书馆自身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当前的图书馆服务中,读者由于年龄、知识结构、职业等的差异,常常会呈现以下特点:(1)层次性明显。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在校的老师、学生和相关的科研人员,层次结构十分明显,进行个性化服务时,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灵活的服务策略,针对性的提供服务。(2)专业性突出。由于高校图书馆对知识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很多师生的资源信息需求常常具备较深的专业性,因此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就要确保师生的专业性得到满足。读者的这两个特点给图书馆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给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要善于沟通,使得双方都从服务中获得自己所需。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探究也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教学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任何高校的基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由于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师特点不同,在进行授课过程中常常需要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而且资源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图书馆能够根据学科将馆藏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分门别类,对每个专业资料还要进行精细化分辨,系统性的构建图书馆的资料文库,给高校教学提供较为丰富的数据库,帮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资料。比如为本科生教学服务时,要准备相关的课程教材和辅导书以及必备的电子资源等,为研究生教学服务时,则需要提供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等,同时图书馆也可以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资料资源进而直接促进学生的知识进步。
2.2 针对毕业论文的个性化服务
毕业论文是每个学生毕业之间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同学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方式和写作特点不熟悉,因此就更需要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毕业论文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方便的查找资料,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源信息,提高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的研究人才来说,图书馆应该有提供更加有深度的资源和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确保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
2.3 针对科学研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科研工作在高校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重点学科、重点课题、重点对象要按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馆员要了解清楚科研人员所要研究的课题内容目的和拟突破的难点,以及该课题可能涉及的相关学科,并随时注意跟踪课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掌握资料情况,及时、准确地向他们提供必须的参考文献资料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开展科技查新等工作。要有意识地提供相关专业数据库书籍和期刊等科研材料对于重点课题建立跟踪服务体制,从课题立项开始到课题完成,整个过程中都要参与,根据课题进展需要搜集 筛选加工资料,积极为完成课题服务。同时,要以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契机,培养读者的科技创新能力如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图书馆可以采取个性化服务方式,在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更宽、更深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思考习惯,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3.结语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能够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针对性的提供全面有深度的服务,因此也成为为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各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结合图书馆自身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配合在校师生展开教学、科研等工作,为师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优秀的服务质量,确保读者的信息资源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刘威.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57-58.
[2] 刘萍.以人为本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7,08:64-65+111.
[3] 查继红.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4,06:79-8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 用户体验
[分类号]G252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操作或使用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时所做、所想、所感,涉及到通过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用户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体验。网络环境中的用户体验是指帮助用户在网络上快速而简便地完成其目标的一系列工作,使其拥有愉快的用户体验…。据调查,在发达国家,90%的企业网站可用性比较差,主要表现为用户难以找到所需的信息和商品,许多用户发现,充斥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站,尽管其外表美观,技术完整,内容丰富,却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提供者应该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充分考虑用户在利用信息产品与服务时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而用户体验则是用户利用这种服务的经历与感受。由于信息提供者和用户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所以,信息提供者只有通过与用户的交互,了解用户在使用个性化服务中的体验与感受,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切合用户实际的和更加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可以说,用户体验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同出一辙,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让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是目标,而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具体来说,用户体验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 用户体验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信息爆炸环境下,用户利用信息的体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愉快”,很多时候还适得其反――出现“信息焦虑”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感到被淹没在大量需要理解的信息堆里时,不知道某种信息是否存在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却不能对其进行访问时,都会产生信息焦虑情绪。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要使用户在利用信息时,能够迅速找到并理解所需要的信息,拥有愉快的信息利用体验,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在组织信息时要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信息的可用性和可理解性,提供符合用户个性特征和用户需要的信息,勇于过滤掉与用户无关的信息,即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用户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所有信息是可用的和易于发现的,同时,这些信息必须是清晰的,能够被用户理解,既方便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也方便用户获取和消化。
数字图书馆是依托数字图书馆网站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用户访问数字图书馆网站是为了获取网站的信息,以满足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如果数字图书馆网站上的信息不可用,出现大量的死链现象,或者用户被淹没在大量的无关信息中,很难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那么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网站。Forrester研究发现,66%的用户选择返回一个网站是因为它的易于使用。因此,数字图书馆网站应该“使信息可访问”,充分重视信息的可用性与易用性。“使信息可访问”指帮助用户实现对信息个体的访问,包括将原始数据加工成信息,为信息集合构建稳定的框架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检索系统。其目的是帮助用户在需要信息时能够借助正确的路径获取信息,即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信息。数字图书馆时代,信息资源的产量大,来源渠道多,载体丰富,内容复杂精深,信息流动,紊乱无序,而用户的信息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为海量信息提供一个简单明晰的组织框架,使其能够为用户访问、易于被用户访问,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由于信息载体和形态的关系,数字信息的组织和序化的形式与方式更加多样化,“使信息可访问”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用户访问数字图书馆网站,在成功获得网站上的信息之后,用户还有对信息的使用需求,即用户能够理解所获得的信息,并能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或研究任务。只有达到这两点,才能说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应该是可识别的和可理解的。信息可理解的目的在于帮助用户理解信息个体,满足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可理解性指的是对内容的可理解,而不是表面形式化的可观性和可操作性。沃尔曼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读者实际获得的信息少于他们应该获得的信息,因为作者、设计者和出版商不懂如何向读者说明问题。沃尔曼提出的“使信息可理解”中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对文本原意的合法性恢复或逼近,但这一理解并不全面,还应该包括信息接收者据此展开思路,形成寓于本身知识结构中的意义。
由于每个用户的体验不同,同样的信息对有的用户来说是珍宝而对有的用户来说是垃圾。不同用户有不同的特征和对信息的不同理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选择性,只有适合用户本身特征并且在用户的认知能力范围内的信息才对用户最有用。因此,要想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与服务时能够获得成功且愉快的体验,数字图书馆必须向用户提供针对用户个性特征和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服务,即个性化服务。
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有助于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
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用户感觉有点无所适从。虽然搜索引擎可以缓解信息爆炸与有用信息难以找到的矛盾,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返回的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大量记录着实让用户花很长时间去从中发现、挑选可用信息。从大量的无用信息中挑选极少量的有用信息的过程是一种非常难受甚至痛苦的体验过程。相对于网络信息来说,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更具专业性,也更具可靠性,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信息资源建设的规模也逐渐庞大,用户在数字图书馆中查找有用信息也开始感到困难,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信息的过程中,用户有时也会出现不愉快的体验。
数字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改变这一状况,有助于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时获得愉快的体验。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专门针对用户特点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它需要与用户的交互来确切地了解用户的特征与真实需求,用户所亲身经历的感受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反馈,有助于数字图书馆提供切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产品与服务。例如,在用户登录数字图书馆网站时,数字图书馆提供与用户职业特征或专业相关的信息,或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及其最新动态,并且所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来动态地调整,用户不仅觉得亲切,更觉得实用。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用户体验都是以该服务提供的信息为核心的,而不同的信息给用户带来的愉
悦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不同。对于数字图书馆网站来说,用户体验重点在于网站信息提供情况(包括其权威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网站的界面设计(美观性和友好性)、网站服务质量、网站的交互性和网站访问的速度等。当然,要使用户获得持久的愉快体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必然是动态的。因为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对相同信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其体验是动态发展的。例如,用户刚刚接触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与用户反复多次使用该系统后对该系统的使用体验是不一样的,而随着用户的个人环境和知识结构变化,他们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所提供信息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用户瞬时的体验,更应该关注用户长久的、发展的体验,建立一种与用户持久的学习型关系,利用网络引导用户需求,利用用户需求开发和改进个性化服务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改进将有助于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也有助于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
3 成功的体验增强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信任
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用户在第一次使用该系统时需要注册,当用户费劲地输入完所有的用户信息,点击“提交”按钮时,系统返回一个错误的提示页面,这时,用户可能感到非常烦躁,有耐心的用户可能选择重新注册,将用户信息再输入一遍,而没有耐心的用户则选择放弃使用该系统。显然,这是一次非常不愉快的体验过程,它将影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利用率。因此,用户体验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使用很关键,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用户对系统使用的信任,成为该系统的忠实用户。
当前,各国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MyLibrary)的使用率并不高,有的数字图书馆甚至因为系统的耗费太大且使用率太低而停止使用个性化服务系统。据笔者调查,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的MyLibrary系统就是因为利用率不高和员工短缺被迫停止使用的。另外,美国密歇根大学在2005年6月已被迫停止MyLibrary系统服务,仅用一个功能简化的MY SEARCH TOOLS取代。2002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MyLibrary系统到2002年仅仅有1110个用户在使用,是该校28000个学生的4%;到2005年初,尽管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MyLibrary系统的注册账户数量已经接近5000(学生总数约30000人),但这个统计数据包括大量不活动的账户;即使在使用高峰期,活动的MyLibrary账户数量从未达到该校学生的5-10%。况且,许多大学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对用户的利用有严格限制,如康耐尔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浙江大学等图书馆的MyLibrary系统的使用都局限于本校用户,需要用户输入借书证号码才能进行注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减少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利用率。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要重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维护工作,确保用户对系统的每一次登录成功;同时,适当放开系统的使用范围,提高系统的利用率,争取更多用户的信任。
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个性化服务过程,还可以采用一些相关技术来帮助用户获得成功的体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是“智能化”和“傻瓜型”的易于使用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就越受用户喜爱。为了不断地获得愉快的体验,用户希望能够更方便、更简易地获得并理解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针对自身特征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信息可视化为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可以帮助用户更容易地理解信息内容及关联信息,有利于用户获取成功的体验。例如,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设计的可视化界面对于用户的视觉和认知上是更有效的,一个目录界面在每个屏幕上只能显示少于20个数字对象,而一个可视化界面能显示200甚至2000个数字对象。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LANL)的研究者利用可视化工具Activegraph(活动图表)制作了LANL作者的引文数据的可视化图表。该图表不仅可以显示大量论文信息。而且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来表征数字对象之间的联系。该图表的论文分布情况证实了引文数据分布的普遍规律:少数论文被频繁地引用,而大多数论文不经常被引用!
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该确保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每一次成功使用,并适当放开系统的使用范围,同时采用一些相关技术来帮助用户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使用的信任感。
4 数字图书馆可借助用户体验设计来提高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随着个性化在数字图书馆的引入,各国图书馆纷纷开发或引进该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个性化服务系统。由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用户对个性化服务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因此,数字图书馆可借助用户体验设计来提高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用户体验设计就是以用户研究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对象不仅仅是个性化服务本身,而且是个性化服务中的整个用户体验过程。成功的用户体验设计主要包括信息构建、用户界面设计、人力因素研究和可用性测试。信息构建注重信息的组织与展现,其目的在于提供给用户清晰化和可理解的信息;用户界面设计要求在信息构建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界面要素,区分信息的重要程度,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信息,使用户能够与系统的功能进行交互;人力因素研究和可用性测试一般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的职责包括测试用户,研究用户发展情况,与用户交流,并把这些结果传递给信息建筑师和用户界面设计者,以形成整合系统的总体框架。在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与用户的交互极为重要,通过与用户的交互,设计者可以确切了解用户使用个性化服务时的感受,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以提高数字图书馆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与意义
1、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涵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这决定了面向该主体的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与普通意义上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既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借助系统提供的各种工具来构建自己的个人馆藏和提高检索效率,以满足用户学习或科研的特定需求,或进一步根据用户兴趣,推送特定的科研信息给用户的服务。它是针对高校师生在教学、科研与学习方面的不同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对应式的服务。
2、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意义
(1)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个性化信息服务改变了图书信息机构以往“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用户就接受什么服务”的运作方式,开创了“用户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发展模式。通过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而且还要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习惯、爱好和兴趣,提供“订制”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
(2)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有效途径
个性化服务是培养个性、表现个性的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必须了解用户个人的特定需要,并针对用户的具体要求来制作出具有个性的信息产品,提供具体的知识内容;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按照单个特定用户的喜好、习惯等为其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进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3)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
网络环境下,主动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它将符合用户要求的信息资源主动推送给相关用户,为用户主动提供最接近于其个性特征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用户排除大量非对称信息的干扰,而且也可以极大地节约用户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图书馆在整个个性化服务过程能够体现出“读者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4) 个性化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层次和价值
高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仅限于文献借阅、答复读者咨询、帮助检索文献等浅层次服务,到了网络时代,利用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实时互动的、深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大势所趋。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提高服务层次,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传统的借、还文献等较低的层次上升到个性化信息服务这种较高的层次上来。并且个性化信息服务追求信息效益的最大化,注重信息本身价值的挖掘和利用,对于知识的创新、发展和科技进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措施
1、树立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用户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的用户看重的不仅仅是图书馆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看重图书馆在服务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个性化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在用户个性需求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层次较深、主动性较强的新型服务。要开展达到用户满意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必须更新管理和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读者)至上”的人文关怀服务理念,并自始至终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日常信息服务的各项环节中。“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理念,以尊重用户、关怀用户为宗旨,吸引用户积极参与,研究用户的兴趣与行为习惯,了解用户的专业背景和学术研究方向,为其选择更加切合其实际需要的信息资源,将信息主动推荐给用户,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充满人性化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和用户沟通,加强交流,根据其信息需求的改变及时修改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2、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在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自、服务环境下,图书馆员所扮演的角色将发生重大的转变。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不是“文献资源的保管者、传播者”,而是面向用户的“信息导航员”。在未来的社会里,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要求馆员要具有独立自主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不仅精通图书情报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过硬的外语基础,其角色也由传统的单一化文献服务为主的图书馆员,向以提供知识单元服务的多元化角色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信息专家、信息提供者、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等。当然,要求每个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人员都成为图书情报专业的技术专家,样样都精通,这是不现实的。但个性化需求者所要求的服务却又有很强的专业性。高校拥有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建立有效的专家顾问保障体系,利用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和处理技术,开展网上专家咨询,开展面对面咨询,在线咨询,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咨询服务,为用户和专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并建立专家知识库,采用数据库系统将专家在咨询过程中积累的专题知识进行储备,建立专家知识保障系统,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借用高校师生的智力弥补图书馆智力资源的不足,尽最大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使信息交流充满生机。
3、引导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既是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动因,也是其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质量的动力。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满足用户深层次的信息需求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用户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用户采取有效的信息行为,以此来提高信息用户的信息素养和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引导用户的信息需求,让用户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其方法主要有:(1)培养用户的信息行为。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及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讲座,向用户介绍最新的检索工具、最新的信息资源、网上信息源的搜索与查询、各专业学科资料在网上的分布情况、宣传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手段等。(2)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比如针对毕业生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等等各方面的讲座或宣传活动,让读者更加了解个性化信息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利用图书馆。(3)时刻关注专业范围内数据库的更新和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变化,向用户介绍一些最新的数据资料及数据库等;同时,还必须深化信息服务,把最新的知识、技术、信息资源以及服务,以各种方式、不同途径及时介绍给用户。
4、建立特色数据库和专业导航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是校园局域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共享国内外的网上资源。图书馆应依托国内外各类数据库作为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重点突出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特色专业,针对用户需求,确立主题,选择某些具有地域、专业、人文等特色的资源,将这方面的馆藏文献数字化建立数据库,从文献整体提供转向知识单元的提供,拓宽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内容;也可利用搜索工具把网上与某些主题相关的站点进行集中,并用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把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提供给用户。同时针对高校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特点,加强高校图书馆服务作为集群服务的意识,把读者和图书馆结合成一个整体,作为集群的一员,读者即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充实到相关数据库中,从而对建立的特色资源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完善。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交互技术,让服务器自动完成这项工作,在读者和信息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科信息导航服务就是将因特网上的结点按不同主题加以归纳、分类,按照方便读者的原则,引导读者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网络信息整合方式,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的知识含量也很高。另外,在网站页面方面要迎合用户的要求,突出用户界面的个性化。
5、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首先,针对教师而言,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本校的专业特点和教学层次或教学对象,主动向教师提供各种个性化信息服务,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就是,图书馆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按内容和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在网站上设置网上教学等相关的栏目,将专业课件、教学资料、课程录音等资源作相关链接,使广大师生可以从网上选取各自所需的信息作为参考。从教学对象来说,侧重点要放在与课程相关的教材或教辅材料,提供合适的课程延伸读物或电子信息资源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基于信息推送技术的推送服务。特别是对高职学生而言,其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较低,毕业论文的写作更多的要求在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更侧重于知识性。针对这一对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开展就应该围绕学生的专业,尽可能提供学科全面系统的信息,帮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加深对毕业论文所属研究领域的认识。另外,现在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等方面的特长,从择业信息的获得、信息的传播、相关专家意见的及相关专业数据分析与加工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信息整合处理,并提供多种搜集、检索工具和信息交换网站,形成择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学生的择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用户信息行为日益增强的今天,个性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改进信息服务工作的有效手段,
能否提供有特色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来吸引用户、并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会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己经成为今后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方向。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利用自身资源,使自身服务更具专业化、社会化及国际化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陶和林,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图书馆学研究2005,(5).
论文摘要:研究型图书馆以提供个生}化服务为其特色。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由学科馆员来完成。学科馆员的本职工作是学科文献研究,同时学科研究也将是其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之一。
1问题的提出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经之路,图书馆也应该与之相应建成研究型的图书馆。中国的高校图书馆现阶段主要还停留在“文献服务”的层次上,也就是准备一定数量的文献供师生使用,从而对教学和科研形成支持。“文献服务”是群体化服务的一种,即提供一种文献平台,无差别地为所有师生服务。“无差别”是群体服务的重要特点。同时,无差别也是图书馆在群体服务中力求保证的内容。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虽然改变了文献服务的技术水平,大大缩短了读者获得文献的时间,但没有改变图书馆停留在“文献服务”层次的本质。
研究型图书馆则能提供更好的,可以称之为“个性化”的服务,即为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提供服务。换而言之,是为特定学科或专业的一批人的服务,而并非仅指为某一个人的服务。个性化服务一方面能让科研人员从大量浏览原始文献并从中获得有用文献的过程中解脱出来,又能从新的途径提供科研人员可能原来并不掌握的文献线索。所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为研究型大学服务的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特征。
2个性化服务与学科馆员制度
个性化服务是以图书馆的研究能力为保障的,图书馆有多少针对不同学科的研究能力,就有多少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所以研究型图书馆有两个要素,一是研究能力,二是个性化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个性化服务是由“学科馆员”完成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研究型图书馆的主要标志。“学科馆员制度”在中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就有“高等学校鼓励图书馆专业人员同时掌握图书馆学和一门以上其他学科的知识,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这是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提出的最具指导意义和前瞻性的意见。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中国高校图书馆界建设研究型图书馆的成败。
3学科馆员制度探讨
现在中国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科馆员”大都处于初始的实践阶段。清华大学是国内较早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图书馆,其投入了较多的专职人员担任学科馆员,但其接待我们参观的一位副馆长就对于学科馆员任务不纯,大多时间完成的是“参考馆员”的任务而表示对本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质疑。而我馆实行的兼职性质的学科馆员制度,其实更象是学科联系人。从实践情况看,现阶段中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意识到培养自我的研究能力是建成研究型图书馆的关键问题。所以综合来看,现在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的试行,实际起到的效果是在于加强了图书馆和学院、读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图书馆的工作。从这一点来看,现阶段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和探索,并没有把图书馆建成研究型图书馆,只是比原来更好地完成了“文献服务”的功能。究其原因,是图书馆界对于研究型图书馆的研究内容、服务目标、重要性研究和认识不足的问题。
3.1学科馆员研究对象的问题
学科馆员是具有图书馆学和相应学科背景的人员,其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图书馆学与不同学科交叉后的“交叉学科”,但图书馆学和每个背景学科交叉后,其产生的“交叉学科”的共同特性是什么?找到了这个共同特性,那学科馆员研究的内容,或者说研究型图书馆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就有了明确的答案。
学科馆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在提出“学科专家”的概念后,认为学科馆员研究的是其所对应的学科。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在总体方向上是对的,但要有所修正。
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是学科研究的主力,学科研究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如果学科馆员的研究与他们相同,那么学科馆员的研究方向就与专业研究人员没有区别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是文献,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学科内容,学科馆员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学科本身,而是图书馆学与不同学科交叉后的“交叉学科”。我们认为背景学科与图书馆学交叉后的研究对象是学科文献研究。
通过实验、实践、调查等方法对学科进行直接研究是研究学科的一种方法,由教师、研究人员、硕博士生来完成。而对此种研究后产生的论文、图书、报告等文献进行研究也是学科研究的方法之一,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和该学科部分学者来完成,并形成文献综述、文献评论、专科目录等研究结果。
从具体研究来说,网络导航被作为学科馆员的工作之一,并成为CAIJS的重点投资的项目之一。虽然学科导航的实践例子已经很多,但成功的例子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关于学科导航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关于学科导航从属于哪个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学科导航的内容、格式的规范;学科导航的评价体系等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人撰写的《网上学科导航的目录学特性初探》一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柯平先生将该文主旨归纳为:“韩松涛认为把网上学科导航纳入到目录学的体系,不仅仅是利用目录学的理论来指导网上学科导航的建设,而且是为目录学的发展找到一个发展方向。把目录学的理论引入网上学科导航最主要的目的是给网上学科导航一个定位。当然由于网上学科导航是一个新兴事物,虽然它有目录学的特性,但不能完全套用原来的目录学理论来进行网上学科导航的实践,网上学科导航需要在目录学理论的框架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研究应该包括导航对象、导航方法、资源组织的分类法的编制、成果的标准以及评估方法等。”
3.2学科馆员服务目标的问题
学科馆员不仅仅是各学院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人或是沟通人,而应该是具有自主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从总体研究看,学科馆员都可以在自己的方向上得出研究成果,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从具体来看,研究型图书馆对研究型大学所形成的支持,主要还是文献支持。但文献支持的方式是由读者自已获取,还是由图书馆学科馆员根据一定的要求向科研人员直接提供,并且这种直接提供
文献占重要读者获取文献的比例高低,是判断一个图书馆是否是研究型图书馆的标准。但这种服务的开展,从实际过程上讲,就是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直接介入了科研项目之中,那么这种介入是否是图书馆工作的延伸,是否能被图书馆所接受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当然从国外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能看,这项工作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之一,而中国图书馆界对这项工作的认同尚处于怀疑阶段。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有人会质疑图书馆的现有人员的研究能力是否达到这个程度。同时这种介入是否能被各科研究单位、各学院所接受。而其被各科研单位和学院所接受这个问题中,最关键的就是项目负责人与学科馆员怎样建立互信的关系从而开展工作。学科馆员的本职工作是学科文献研究,对学科本身的了解和研究,也是学科馆员进行学科文献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并且我们认为对学科研究所产生的成果会提升该学科馆员在该学科中的影响,从而会让该学科中的研究人员对他产生更多的信任感,这会大大增加双方合作的机会。所以说学科研究也是学科馆员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需允许学科馆员从事他所对应学科的学科研究,并从各种制度上对这种研究进行支持和鼓励。
3.3学科馆员工作的重要性问题
首先是从总体上看,学科馆员对某个学科的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对科研人员会提供多大的帮助。学术浮躁的当代,产生了非常多的学术垃圾,有的研究人员感叹,看每年新产生的本学科论文大多数时候是味同嚼蜡,虽然最终能从中发现少量的有价值论文,但这个过程是太痛苦了。学科馆员的职能之一,应该就是承担起这个本学科文献的初选任务,并将其结果发送给本校、或是本地区所有的该学科学者。其次在个别项目中,查找文献、浏览原始文献在研究中所占据的时间的比例是多少,学科馆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时,能有多少替代的效果,这些将是试点开展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图书馆
1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及趋势
1.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概念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指能够满足读者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实现主要是根据读者的设定,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读者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即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自己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网上功能及其他信息服务方式等,或者由图书馆根据对读者个性、兴趣、心理和使用习惯的分析,主动地向读者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应该能够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读者可以定制传送到计算机上的信息,在需要的时候查看,甚至可以离线阅读。个性化信息服务在研究读者的个性、习惯、兴趣、知识结构、心理倾向、信息需求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上,通过读者的自助服务,使读者接触到所需的相关信息和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以节约查找时间,提高效率,是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和信息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1.2个性化服务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信息生产、加工存储及传递技术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时空化,整个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环境下,读者衡量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好坏,不在于图书馆有多少藏书,而在于图书馆提供使用性信息的多少,在于能否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服务业的强大优势,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2 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特点与构建
2.1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高职院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实现快速、便捷、主动、高效的服务。
2.1.1针对性。根据每个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主动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服务。以课题申报为例: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主动掌握申报要求,把握申报人的信息需求,主动提供申报课题所需的相关文献检索、调研、查新等信息服务。
2.1.2及时性。用户需求是变化的。因此,应根据用户年龄、职业、知识结构、思维方式、需求内容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充实用户个人信息库,及时为不同层次用户提供需求信息。
2.1.3智能性。个性化服务的整个过程,就是信息过滤、数据挖掘、知识推送、界面定制的服务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充分依靠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如 web数据库技术,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等。它要求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能熟练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
2.1.4交互性。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增强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一是提供足够的弹性实现用户自己创建自己的信息集合功能;二是实现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同步交流模式,使用户可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分析、评价信息的价值上。
2.1.5 指导性。在个性化服务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有责任指导用户、发展用户.不断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了解用户需求及对图书馆信息提供的反馈意见,以及时调整个性化服务的思路与方略。
2.2个性化服务的构建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各自的特色留意引进、运用新技术,构建自己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应围绕“满足读者的真正需要”这一主旨,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构建动态的读者信息库,与读者建立互动式的交流。网络环境下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对信息提供者来说,并非所有的信息服务都有必要做到个性化,过于分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既会增加服务本钱和治理的复杂程度,也不利于读者的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之前应建立完备的调查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较大范围的调研,制定公道可行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方案,并应根据自身可以承受的业务量决定服务推广的程度和服务对象的范围,设计一个公道的公共关系计划,以保证服务可以有效、公然、适度地推广。另外,应留意区别对待不同的读者,利用便捷的通讯技术,引导现实读者与潜伏读者,促使其选择利用图书馆的有关资源与服务。
3 实施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措施
3.1启动个性化定制服务
图书馆传统的定题服务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手工提供的一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方式,但限于图书馆人员的精力,其服务范畴只能局限于少数的重点用户,无法满足更多的用户的需求。个性化定制服务则能为图书馆提供自动化的个性化服务,即是按照读者个人的需求,定制特殊用户界面的个性控制服务技术,为用户个人搜集和组织信息资源。
3.2建立专题数据库
资源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而数据库则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重点关注各专业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建设一批专业性较强的专题数据库,方便专业人员对本学科的成果、科研动态的掌握、利用。同时还可以采用引进数据库的办法,购买引进国内外各种数据库,丰富馆藏,弥补本馆在某些领域信息资源的不足,建立起个性明显,特色突出的数据库网络。
3.3建立读者查阅记录档案,提供跟踪服务
读者的需求是开展个性化服务的风向标。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首先必须掌握用户的需求信息,图书馆可以通过对读者访问频次、读者借阅情况、反馈信息等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随时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查阅目标和阅读范围,总结和分析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4开展在线参考咨询交流服务
进行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可在学院图书馆主页上建立“BBS论坛”,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交流平台。在BBS上,读者可以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在线咨询馆员也比较轻易理清题目,因而能更有条理地将答复信息传递给读者,为读者特别是那些不善于向馆员面对面咨询的读者提供一个开放的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新的交流模式可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同时也能及时了解读者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并加以改进,从而进步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5开展课题检索服务课题检索
开展课题检索服务课题检索是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普通高校,图书馆长是学术委员会成员,学校每年都有立项课题,了解立项情况,围绕科研课题开展服务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从课题立项到成果评审的整个过程,图书馆应始终担任跟踪服务的角色,课题研究工作者固然具有专业特长,但在使用检索工具和文献数据库方面,往往不如图书馆专业职员得心应手。
3.6开展专题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
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批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他们既了解文献信息,又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于他们本身就是从事文献信息资源、信息检索方面的工作,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因此便于开展学术交流等专题性讨论等活动。
4 个性化服务对图书馆服务工作和图书馆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断进步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图书馆对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分析、治理、开发信息的能力,因此,馆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新型文献信息治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纵等现代技术应用能力,对图书馆资源进行组织、整合与有效治理。图书馆员既要成为图书馆资源使用的专家,又要成为指导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的专家,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自觉接受继续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信息资源发展的动态,发现和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读者做好个性化信息服务,进步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实施个性化服务,就是以方便读者,推动读者为原则,将工作重点和注意中心集中到发现用户需求和满足用户需求上来。逐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服务体系由文献和加工整理变为以信息整合、知识重组为主体和参考咨询服务和定题跟踪服务,不断及时地研究市场需求。才能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实现读者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爱梅.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3).
关键词:传统个性化,服务,创新发展,党校图书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知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论文。党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辅助机构,是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最前沿,不仅为广大师生博览群书提供保障,更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探索科技前沿、追踪学术动态、了解研究进展、申报科研课题、改革教学方法等提供支持。因此,党校图书馆不仅要馆藏丰富,管理也应随着硬件设施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更要服务优质,开放文明,主动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党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具有被动,浅层次,封闭,单纯,劳动密集等特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党校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党校图书馆的服务正在经历从文献中心模式向馆员中心模式再向用户中心模式转变的过程。
1个性化服务是前提
个性化服务是用户中心服务模式的核心,它以读者的特殊需求和潜在需求为出发点,为读者提供的全景式、多角度、多层次的高价值服务,一般应包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主题,提供信息说明当前主流的最新的观点是什么、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所能解决的问题、同以前观点的差异、存在哪些弱点、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是谁、当前还存在的其他观点、他们的理由、历史上出现的观点有哪些、今后的发展方向预测、权威机构的有关反映等。科技论文。
1.1人本思想的回归
人本思想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体现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是党校图书馆管理的指导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的基本定义是两层:一是激发;二是约束。就是要促使被管理的对象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好、最快地执行组织目标。图书馆管理要以用户满意为前提,服务竞争时代,图书馆因拥有用户而存在,因提供满意服务而发展。用户利用图书馆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为用户服务是馆员的天职。
1.2网络环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支持集中体现在网络环境的发展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设备、技术和集中—分散服务的运行模式,图书馆服务得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个性化服务的层次,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2创新是党校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管理制度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目标创新。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图书馆一直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的多元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及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的资源浪费现状。创新管理可使图书馆管理体制趋于多元化,如一馆两业,一馆多制,合作办馆,联合办馆,私人办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等。
2.2管理机制创新
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内部关系、转换运行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和增强内在活力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能本管理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3图书馆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党校图书馆更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合理引进人才,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对于已有馆员,党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根据馆员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培训,培养具备特定岗位技能的馆员。
3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目标
社会需要发展,个人也需要发展,只有共同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和永久性。个人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
党校图书馆可借助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机制,进行信息营销活动,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服务模式。图书馆员要通过多种方式(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网络调查等)获知党校师生的学习和科研状况及文献需求;在充分熟悉本馆资源的基础上,对本馆的资源内容、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激发用户信息需求;对师生员工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使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需求。
3.1不断拓展对外联系
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党校图书馆馆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通过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这一管理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意义在于能够拓展单个党校图书馆的资源边界,从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更为广泛的资源基础。在各党校图书馆隶属于各党校的管理体制需要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条件下,加强馆际协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大部分党校图书馆(至少在特定行政区域内)都能够强化共享意识、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资源共享体制、构筑可以互通的软硬件平台时,个性化服务水平就有可能有极大的提高。
3.2建设丰富实用的特色资源
要建设一流的党校必须确定一批优先重点发展的学科,对此,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文献资源采购首先应向重点学科倾斜,图书馆必须密切跟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不间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相关学术文献,建立特色文献资源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资源建设要跟踪学校科研课题,根据其需求制定采购策略。
3.3营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
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今天,走进党校图书馆的读者都希望能在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设计要符合读者学习及研究的习惯和方式,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多种服务融合在一起,便于个人及群体读者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尽可能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
4结语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党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科技论文。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党校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东闽;;网络环境下党校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若干思考[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3年
【2】杨智荣;;新时期党校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3年
【3】张丽云;;新时期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图书馆 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9-0109-02
1、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行为分类
(1)学生类读者行为分类。检索、借阅与课程相关教材及练习题、参考资料等。检索、借阅与各类考级、考证、竞赛等相关的参考资料,各种等级考试、职业认证等所需要的资料。检索、借阅求职(面试)相关信息、资料。检索、借阅学术讲座相关的资料信息。
(2)教师类读者行为分类。检索、借阅与编写教案、PPT等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检索、借阅申报某类科研项目所需参考资料。检索、借阅与研究课题、项目、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
2、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信息收集与分析
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建立在对服务对象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如何从读者诸多的检索、借阅行为中准确地提取出有效的服务信息将成为图书馆是否能够真正提供个性化服务保障。
2.1 读者需求
通常读者的需求分为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其中显性需求可以通过对读者最近一个时期的检索、借阅行为进行跟踪、分析获取,而隐性需求则需要通过对读者显性需求的关联分析,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分别判断得出读者兴趣之后,通过互相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
(1)显性需求。显性需求通常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为了便于检索与查找,读者会明确地将其所需要的服务内容文字化,即读者会相对明确地表述出自己需要某方面的文献与书籍。且需求表达趋于简单化,以期待可以得到范围更为宽泛的回应,从而检索真正需要的信息。因此,显性需求可采用电子表单、搜索框等容易文字化与量化的服务手段来收集用户的需求信息。但是只从显性需求来推断读者的真实需求并不全面,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需要更多信息来更加精确地推测读者的真实需求。
(2)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是指读者没有明确表达或尚不清楚的需求。譬如读者对某种需求并没有给予重视或期待,所以没有进行表述或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种需求。通常,隐性需求比显性需求可能更有价值,为此,挖掘读者的需求尤其是隐性需求就成了图书馆系统个性化服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2.2 获取读者兴趣
挖掘并确认读者的兴趣也是对读者检索、借阅行为分析的主要目的。如果读者的需求表现在若干个点上的话,则读者兴趣就是将一个个的需求点连起成为一个面,即通过对读者需求的掌握与积累可最终挖掘出该读者在某时间段内的兴趣。由于读者需求可以通过读者日常图书资料的检索、借阅行为来确定,因此通过对读者需求的关联度分析可以间接确定读者的兴趣,从而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此外,在某特定的时间内,若读者的兴趣是恒定的,则可通过兴趣来预先推测出读者的一些潜在需求,并将相应的服务推荐给读者。
2.3 推测读者未来的需求
除了偶然发生的突发兴趣以外,读者的兴趣在时间上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在不断获取读者新的兴趣与需求信息的同时,对读者以往的兴趣与需求应进行分类保存,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将会大大提升预测的准确率。
(1)通过分析某类读者历史数据推测读者其他需求。读者信息跟踪,即通过对读者检索、借阅行为的跟踪,了解读者的关注点、读者需求等信息进而推测读者的兴趣和期望得到的服务。读者检索、借阅行为的历史数据分析会表现出某类读者在一段时间段内的关注热点。譬如:读者频繁地检索某一类新技术T,而与T相关的资料R的关系为:
T={i1R1,i2R2,…,inRn}
其中:Ri为与该技术T相关的资料,ii为关联度因子。
当该技术T的关注度达到一定阀值时则可将该类技术列为读者关注的热点技术。这时“个性化服务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关联分析不断向读者提供该热点技术的其他信息,还可以将与此类技术相关联的技术或相关的资料信息推送给其他读者,以此扩展读者的需求。因此,在通过读者检索、借阅行为数据来分析读者当前需求的同时,在经过一定时间段积累后,通过分析读者检索、借阅数据的历史记录,获得读者的其他需求或向新的读者进行推荐。
(2)根据读者兴趣外延推测读者的兴趣走向。读者的兴趣可能会不断的发生转变,但其转变过程的大部分关注内容、兴趣点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记录读者兴趣的变化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获取读者兴趣变化的规律,则可预测读者下一个兴趣可能转变的方向,及时将读者需要的相关信息以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3)对读者进行聚类分析,对比推测读者需求。读者的检索、借阅行为除了具有个性外,还存在一定的共性,同类读者(譬如讲授《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师)可能拥有相同或相近的需求。因此,根据对读者的行为记录将读者进行聚类分析,在同一类的读者群中,以判明单体读者的需求很可能是同类其他读者的潜在需求,可作为推荐内容将其尝试地推荐给新的读者。
3、读者资料检索、图书借阅信息的获取方法
高职院校的资料检索、图书借阅通常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属于校园的内部网络,这就为对读者身份识别与检索、借阅信息的跟踪提供了便利。
3.1 读者身份识别:MAC地址判断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相对密闭的信息环境,其读者在接入网络服务时候通常需要提供MAC地址进行绑定方可接入网络,而学校对网络拥有很高的控制权并且可以方便地获取到读者登录、浏览了哪些网站、检索了哪些资料等相关信息。因此,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通过识别进入系统读者的MAC地址,即可做到对读者身份识别。
3.2 读者需求与兴趣获取:出口关键词扫描分析
通过网络出口设备或服务器日志(访问日志和引用日志)对读者所输出的检索信息、浏览内容进行筛选分析。譬如:根据某读者频繁查询某特定内容的网页来确定读者的需求和兴趣领域。即通过对读者访问网页内容的提取网页内容特征词,以兴趣度为准则来确定读者兴趣领域。假设读者在一段时间内,浏览访问信息平台,统计得到N张页面,经过特征提取之后,每张页面内容本文以VSM(Vector Space Model即向量空间模型)来定义,描述如下:
Vk={(Wk1,Fk1),(Wk2,Fk2),…(Wki,Fki),…(WknjFknj)}
其中:Vk表示在N张页面的第k张,Wki表示第k张页面中第i个特征词(即提取的特征项),Fki表示第k张页面第i个词在该页面中出现的词频,nj表示第k张页面有nj个特征词。在使用VSM过程中,关键词的权重代表着关键词在它所在文档中的重要程度,即这个关键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这个文档(即权重越大),重要程度越高,该关键词越能代表该文档的内容。目前计算关键词的权重方法有很多,譬如TF-IDF算法、引入信息增益后的权重计算方法TF-IDF-IG等等。
4、读者需求与兴趣库服务效果评价与修正
为了更有效、准确地体现个性化服务,时常需要对读者需求和兴趣库所实施的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和修正。
(1)人工的评价效果信息收集。直接问卷调查:按照不同分类采用问卷形式来收集关于读者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性信息。抽样回访追踪:采用电话、e-mail等形式对读者进行抽样回访,收集相关信息,完成评价数据的收集。
(2)基于个性化服务系统的评价效果信息收集。服务结果读者确认:读者对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所判断的兴趣、热点等进行确认和选择,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多途径对提供个性化服务结果校对:通过对多种服务反馈信息所推出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测定相关度来作为评价的依据。
5、结语
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系统的个性化服务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而个性化信息服务则是突出“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即针对不同读者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服务内容,能满足读者的个体信息需求的服务。因此如何准确地从读者日常的信息检索、借阅行为中挖掘内在的关联规则,从而对读者下一步所需要的服务作出有效的预测,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真正做到服务读者。
参考文献
[1]徐迈.Web2.0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11-12.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知识管理流程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借助信息技术加速人力资源整体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职务分析、人力资源招聘选拔、人力资源培训教育、人力资源激励、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人力资源薪酬设计、人力资源福利保障、人力资源聘任合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管理的技术保证,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个人能动性的地位获得空前提高,人力资本已超越了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如果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将企业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知识资本转化为创新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得到加强。
知识是由信息而来,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知识管理是就是指通过对知识有效的收集、整理、存放、评价、共享、、获取、传递和提炼,从而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和共享成为可能,强化组织、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最终达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性地利用信息,处理流程和专家技能,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分析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
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存在功能欠缺,同时,现代企业新一轮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和推进,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也就是现在的很多供应商不能够清晰地理解企业小断变化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方案和体系结构,为开发具备先进水平的基于知识管理和流程自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路线。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和利用,以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协同发展。更具体地讲。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收集、储存,对知识的内容管理,知识的协同传递与分享,知识分析,知识搜索,工作流程的跟踪与控制等6项主要组成部分以该系统为运行摹础,配合以工作流管理、文档管理系统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让所有员工快速得到个性化的知识与信息,增加群组间的协同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内部知识与经验传承累积成为重要知识资产。建立在数据库平台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知识分享、协同工作与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结构
在系统设计中,遵循个性化、开放性、扩展性三大原则,在应用上遵循技术领先,功能完善,操作简便三大原则,软件前台采用与服务器端无关的B/S结构。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为人力资源工作提供辅助管理工具。系统包括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现有人力资源信息库,薪资与福利、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绩效评估、岗位管理、员工关系等模块。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特点。参考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方案,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数据模型和中央数据库,根据设计方案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服务端,客户端程序。经过原型进化过程最终建立了功能覆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信息高度安全共享,大数据量高速处理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三)面向知识的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对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归纳出如图l所示
信息管理的通用模型。该模型图示为一个三维立方体,x轴方向(YZ平面)为信息管理应用以及开发技术,依次为综合布线技术、网络互连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远程访问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和协同工作技术等。Y轴方向(XZ平面)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分为通用功能和与企业活动相关的功能两类。通用功能包括信息、文件传送、内部通信,与企业活动相关的功能包括人员培训、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和电子业务。Z轴(XY平面)展示了信息管理的平台结构,由下而上分别为网络平台、开发平台、服务平台和用户平台。
三、面向业务知识的工作流程管理
工作流程就是一组人员为完成某一项业务所进行的所有工作与工作转交(交互)过程。几乎所有的业务过程都是工作流程,特别是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应用一公文审批流转处理、会议管理等。每一项工作以流程的形式,由发起者(如文件起草人)发起流程,经过本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处理(如签署、会签),最终到达流程的终点(如发出文件、归档入库)。
工作流的运转是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流自动化的目标就是要协调组成工作流的四大元素,即人员、资源、事件、状态,推动工作流的发生、发展、完成,实现全过程监控。把业务流程分析归纳为一组以知识表示的工作流规则,并采用可以灵活扩充的表示形式,可以从复杂繁琐的日程事务中获得简洁明了的知识的积累。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基于UML的流程定义、基于XML的人员信息描述和基于XSL的执行机制。
四、基于用户知识的个性化服务门户
为了提供一种让授权用户通过Int ernet,Intr anet访问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允许为授权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并实现用户自助信息更新的机制,需要建立人力资源系统门户(Portal)。Port al机制支持以下功能:
1、用户认证,将对各项应用进行集中的用户认证,并且提供与终端无关、网络无关的认证方式。
2、用户关怀,将实现用户通过提供的个性化界面对自己在系统中的各种设定参数进行修改。
3、客户关怀,提供用户在通过权限认证后对个人信息进行查询及修改。
(一)用户登录和认证
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内部网站时,门户服务器进行用户身份认证,认证成功后系统便在用户和Portal Server之间建立了一条安全的虚拟通道。用户便可以通过该通道访问内部网上的资源了。当浏览器关闭后,该虚拟通道立即结束,保证了信息资源不被非法盗用。这就是所谓的“Single Sign-On”。
用户管理模块将用户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管理及查询,并为将来多系统的单点登入(Single Sign—On)机制打下基础。实现用户登录,认证及支持在同一会话期间。一次甓录,多次服务。的功能。用户信息通过开放的LDAP数据查询接口提供认证等功能。用户相关的服务将基于核心系统的用户模块提供包括用户认证、自我关怀及客户关怀的服务。
Portal Server作为门户网站,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仅在屏幕|,留下自己所关心的内容。这样一来使得网站更加符合用户的需要。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个性化的内容服务不仅是网站锦上添花的工作,而是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利用Portal server的个性化功能可以帮助用户筛选信息,提高资源检索的速度。
(二)用户个性化服务
我们设计的个性化服务网络门户,是一个“多种服务访问渠道门户(Multi—access Portal)”。也就是说,用户登录门户后,根据各自身份、角色、权限、业务和喜好的不同,门户提供的服务内容、形式和服务质量级别也有不同。门户在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如下因素:
1、针对性的服务,门户的大部分用户都会采用各种网络接入设备访问互联网,虽然可以在内部网上获得各种信息,进行各种业务,但它所提供的服务总是以用户个人为中心的,并且大部分使用者总是在一定职责范围内的。门户所有提供的服务必须是经过分类,经过撮合,比较简单实用,满足个人直接和间接需求的。
2、实时接收和反馈,门户提供的服务使得用户不仅能够实时接收用户所定义的信息,而且应该能够对信息作出实时的反应。
3、信息的挑选和撮合,内容本身并不再是最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在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和无用的内容,怎样将它们进行挑选和提炼,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信息的撮合,这是在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它是体现服务价值的重要方面。
根据上面提到的门户信息服务的特点,我们在提供服务时应该建立一种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代表着门户服务系统根据用户自己的定义和行为特征,自动向用户提供他想要的信息和服务。同时观察并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扩充用户的行为资料,为下次能够向及时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打下基础。
(三)用户个性化服务的逻辑实现
个性化服务平台是一个应用中间件(Appl ication Mi ddlewar e),由图2所示的功能模块组成。
我们将用户个性化门户的模块分成三大类进行管理:
第一类是知识沉淀部分,包括计划总结、案例管理、培训考试等模块,目的是提炼岗位知识,将各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为后来的员工提供借鉴。
第二类是工作管理部分,包括会议管理、计划管理、内部招聘等模块,目的是提高员工当前的办公效率。
第三类是文化社区部分,包括新闻、员工信息、内部论坛等模块,目的是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基于以上模型中的规则匹配模块、业务规则库,可以很灵活地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