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爱国主义诗词

时间:2022-11-19 19:02:16

导语:在爱国主义诗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爱国主义诗词

第1篇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古诗词;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更引起了中学语文教师对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视,《新课标》明确地规定了中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各个阶段,其中规定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学生背诵80篇优美的诗歌,而且要对背诵的篇目做好记录,要求不要只是单纯地积累和背诵诗歌,而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感悟、积累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大,古诗词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所产生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过去的传统教学是依靠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教学内容单调而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诵读感知,培养语感,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地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和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才能读出一首好古诗的韵味,才能细细地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可见,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好方法。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诵读的重要性,积极地倡导诵读法。我在教给学生自学古诗词、体会韵味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吟咏成诵,力求达到“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表演,多媒体技术等),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拨(如重音、感情基调,节奏和韵味等)。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我给同学们播放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并且用多媒体打出有关画面,听着歌看着画面,同学们懂得了这首词所要表现的是天下离人的普遍心愿。

二、培养兴趣,理解诗歌,积累联想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分析语言,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必须结合古诗词作者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结合之前学过的思想情感相同、意境相似的古诗词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教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时候,如果单从字面出发的话,学生很难理解这首诗是怎么体现作者写作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难想象“风吹雨”能和南宋王朝的命运相互联系。因此教师在讲读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介绍和分析陆游所处的时代生活背景。通过介绍和分析,就可以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语言“僵卧”与“尚思”,“不自哀”与“戍轮台”的相互联系,“铁马冰河”的拳拳爱国主义情怀。这样,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相同的主题诗歌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地品味我国语言的魅力。

三、利用比赛,展开竞争,提高兴趣

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学校及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古诗词作为体现和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和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并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虽然中华文化传承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优良的精神,但如今初中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想要学习和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韵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在古诗词教学中,从而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智慧等总体表征,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了历史上多种不同的文化内容,具有凝聚性和兼容性的特征,而且其注重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价值,以期起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教育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并学习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如今我国主张素质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方面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诗词内容基本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杜甫、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在诗中描写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爱国主义精神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及诗人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如诗人陶渊明仕途坎坷,但它所写的诗词却悠然自得,体现了陶渊明乐观的精神。另外很多诗词中都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宣扬,目前学生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而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初中学生由于阅历和年龄的原因,其价值观、道德观还极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人们最基本的情怀,语文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众多古诗词中精心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诗词都表现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诸葛亮在《出师表》描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崇高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杜甫、文天祥、陆游等诗人均纷纷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爱民之情,语文教师加强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及诗人的伟大情怀。另外初中语文古诗词还提倡崇高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如孟子提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重视正义的思想和精神,并斥责了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群体,同时告诫学生要明确义和利,不要因利而失去本心。

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中考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师仍然会受到考试内容的影响,对于考试内容之外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而一般语文考试中,很少涉及到古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古诗词中对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作者的名、字、号、籍贯等。语文教师在教学《公输》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公输是字,班是名,而公输班之所以又叫鲁班,则是指“鲁国的班”。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了解古文中的宗法礼俗、音乐、年龄称谓等古代文化常识。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通过古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引导出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如教师在教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时,可以向学生传统“仁政”治国思想,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治国策略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3.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兴趣:

由于很多古诗词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对古诗词产生兴趣,也就无法了解中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兴趣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电视、电影、小说及英雄人物比较感兴趣,而《三国演义》的电视、电影作品较多,教师可以从电视、电影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另外《三国演义》中包含诸葛亮、关羽、吕布等人物,而诸葛亮作为《出师表》的作者,教师可以从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描写文字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兴趣,继而对《出师表》产生兴趣。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蕴含的意境和智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出师表》体现了诸葛亮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情怀后,会被诸葛亮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从而投入更对的精力了解相关知识。

3.3把握古诗词精髓,加强情感体验:

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及诗人的精神,还需要学生通过品味古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气息。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朗读方式,体会和品味古诗词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渔家傲•秋思》时,需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词中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表现出来。每一首诗词都有中心思想,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需要向学生讲解作者在诗词中融入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可以体验到诗词和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时,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整篇词的忧愁之情,此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李清照如何借助景色表达自己的忧愁之情,从而使学生在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同时,了解李清照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4加强游戏、竞赛等教学形式的应用:

初中学生古代知识储存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较少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典读物的任务,如《诗经》、《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促使学生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接龙、古代文化常识竞赛、对联比赛、经典名言默写等,从而起到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徜徉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海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教师可以通过策划成语故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比较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成语故事接龙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回答出正确的成语,还需要讲出该成语的涵义及典故由来,从而使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并加强对相关传统文化的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非常注重素质教育,因此如何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语文教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应当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诗词教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扩大学生古诗词学习范围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等方式,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庞宪文 单位:浙江省天台县平桥镇中学

参考文献

[1]谢小惠.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对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58-160.

[2]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3]唐舒敏.品味古典诗词意蕴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从传统文化视野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功能[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2:47-49.

[4]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10:138-139.

[5]白丽娜.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3,20:127.

第3篇

根据××市××中学德育工作计划,十月份是我校爱国教育主题月。其教育目标是深化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延伸到爱家乡、爱学校的朴素情感。现将爱国主题月的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主题背景:各班自行组织介绍选择这一主题的主要意义。

2、主题阅读:各班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推荐阅读2011年10月《江海人文·爱国篇》。

3、主题实践:

(1)10月8日前各班组织“祖国我爱你”、“我心目中的祖国”、“我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的××市第五届青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

(2)10月11日前各班级组织以“我爱家乡美”为主题的摄影比赛。

(3)10月15日前各班组织以“我们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征文比赛。

(4)初一年级由学生会举行“祖国献你一首诗”朗诵比赛;初二年级各班由团委组织举行“爱校一策”活动,重点是发动学生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初三年级举行“反思今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怎样学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国力”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征文活动。征文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晚前。

(5)10月12日全校各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初一(2)班、初二(10)班的主题班会在本年级进行展示。同年级的分插领导、班主任、班长到班观摩。观摩时间由年级主任确定。

(6)全校举行《江海人文·爱国篇》读后感评比,各班交优秀读后感5篇于10月30日晚前交政教处宋军老师处。

(7)10月26日,全校举行爱国主义诗朗诵评比,由团委、学生会负责。各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赛,朗诵时间不超过3分钟。

(8)10月12日前各班完成纪念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将组织评比。学校三块园地完成国庆黑板报专刊。

(9)各班组织聆听台湾教育家高震东的演讲。

(10) 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其他活动。

4、主题展示:

(1)汇编优秀征文、发展学校一策和听后感。

(2)表彰“十月爱国主题月”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级。

(3)展示爱国诗会集锦及优秀黑板报。

第4篇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创作风格;思乡

黄自先生作为我国重要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为我国的早期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而他的音乐作品也被众人所一直熟知,有很多的代表作品。他的音乐作品选材经常会引用古今诗词,在词曲的处理问题上斟字酌句,力求每一个词每一个曲都能够非常完美的结合。下面我们就从黄自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思乡》这首作品为例来对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进行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 古诗词与曲调的高度融合统一,带有古诗词浅浅吟诵的意味

这首《思乡》是黄自先生作曲,韦瀚章先生作词,一起合作完成的。韦瀚章先生在歌词的创作上引用了一种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味,例如,柳丝系绿,独自个凭栏,墙外鹃啼,不如归去等等这些具有中国古典诗词意味的词,让我们有种朗朗上口的感觉,而黄自先生的谱曲则是对这种浅浅吟诵的感觉的加强。下面我们就对这首曲来进行一个细致的解析。

“思乡”,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整曲的创作也正契合了这一感情。乐曲开始,配合“柳丝系绿”这一歌词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下行模进的表现手法,曲调平缓,层层递进,表达出了一种思乡的悲戚以及伤感的情绪,将听众渐渐的带入此种意境。而接下来的两句“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也采用的是和“柳丝系绿”一样的表现手法,使听者情绪较为平静,而这三句曲调的这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表现出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思乡的那种黯然神伤犹豫之情。而从其后的“更那堪墙外鹃啼”开始,节奏渐强,使整曲进入了一个小,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紧随其后的一句“不如归去”则是在节奏上做了一种渐慢的处理,使听众的心又从高出落下,以为了表达出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这样由弱到强,再由强到慢的这样的一种节奏的处理方式更加充分的将游子的那种思念家乡的那种悲戚,伤感,忧郁之情发挥出来了。这之后的一段小伴奏也是和前面歌曲的一个呼应,只是稍微有加了一点变化,则是将之前的那种对于思念家乡的悲戚,伤感,忧郁之情绵延铺展开来,使听众的情绪达到一种饱满状态,亟待爆发。配合以杜鹃的一种啼叫声,使得整个情绪被渲染了出来,显得更加的悲戚,凄凉。在这一段小间奏完成之时,从“惹起了万种闲情,满怀别绪”开始节奏又开始渐强,为其后的感情的一个爆发打下基础。从“问落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开始,节奏变强,曲调变得高亢,这一种节奏的处理容易使得听众的情绪渐渐的趋向于激动,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得之前所压抑的情绪得到一股强烈的冲击,得到一种大范围的爆发。而这个“随渺渺微波向南流”的这样子的一个问句,节奏又渐渐的变慢,之前所积压的情感在此处得到大爆发的这种曲调的谱写,更加将游子的这种思念之情表现了出来,也将在外漂泊的游子的那种思乡但却不能归乡的那种悲戚,伤感,甚至于绝望的感情表现到了极致。歌曲从“向南流”开始回归成为了原速,最后的一句“我愿与他同去”加上之后的一个小伴奏,与前一段的“不如归去”后的一个间奏相呼应,这种曲调的不断相呼应,不断的重复,相同之处有略有不同,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铺垫,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爆发,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次情感的不断升华,所以,这种重复使得整篇歌曲的曲调都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当中又有不同,所以使得情感的表达不会重复,也就让这种情感到最后得以释放,得以爆发。将整个词的所要表达的那种意境,那种情感,非常充分的得以表达了出来。就如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所描述的那样,从一开始的伴奏表现了那种“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欲说无语的感觉,到之后的“更那堪”开始的那个小,正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样情感得到的一个小表达,却仍然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来。再到后来的“不如归去”以及那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就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般,将情感绵延。而最后的部分就如同“嘈嘈如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节奏铿锵有力,感情抒发到位。全曲的最后则如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耐人寻味,情感回归。

二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除了带有一种古诗词的浅浅吟诵的意味之外,还有的就是曲调当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就以这首《思乡》为例吧。曲调一开始就节奏平缓,浅浅淡淡对早春风景进行了白描,而其后的渐强渐弱再平缓,则表达出来一种思乡的复杂的感情,这样有情有景,融情与景,情景交融则是将这样的情感非常充分的表达了出来,也将那种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非常形象的展现了出来,让听众们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情景交融也是黄先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上面一个非常显著的个人风格。

三 爱国主义主旋律,高尚情操受尊敬

黄自先生在其音乐作品中不乏对爱国主义的感情抒发,这也是他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一个很大的风格,这与他的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黄自先生是我国时期的音乐家,他的众多作品都是有关于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创作出了很多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以及很多鼓舞人心的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大都非常的雄壮有力,大气磅礴,振奋人心,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而此例中的《思乡》则是从侧面表达出了这一感情,人们背井离乡赶赴战场,而对于思乡之情的刻画则是反应出了战事的害人之处,也从侧面表达了其爱国之情。

综合以上以《思乡》这首作品为例对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的研究与探讨,发现了他有其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注重对曲调的细节性描写,情感深厚,情景交融,而其爱国主义的创作风格让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更是一个爱国主义音乐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性的描写与刻画。所以,黄自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才得以长久的流传下来,而我们现在在聆听黄自先生谱写的乐章中要感受他的这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傅学波.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J]. 文教资料. 2010(11)

第5篇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诗词对中学生的意义:

首先,诗词继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师肩负的历史使命,而对有生命力的爱国诗词的传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诗以言志,从历代的边塞诗和军旅诗中,可以看到,历代许许多多民族英雄为抗击外侵,抛头颅,洒热血,因之而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太息掩涕哀民多艰的赤子之情,不过江东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之志,血溅轩辕的浩然之气,不杀洋人不还的铮铮风骨,这些诗词佐证了历史。从这些诗词中,学生得以汲取民族精华,传承文化瑰宝,这些诗词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沃土。

其次,诗词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继央视的汉字英雄听写大会之后,河北卫视推出了中华好诗词,真的为之眼前一亮,很多高校大学生踊跃参加,甚至当场诵读自己的诗词作品。其中所蕴涵的古韵之香、古典之美,真的非一般学生所能写出,小作者气质之沉稳、举止之优雅,赢得了两位大学士的高度评价。中南大学教授杨雨老师说,诗词是她最好的美容品,徜徉诗海词河,暗香浮动,流连忘返,心情舒泰,豪迈奔放也好,婉约柔情也罢,都是一种心灵的舒缓与释放,一种精神的对接和交融,所以作家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而诗词恰恰给了学生最直接的心性和精神的享受,忘我而独领之韵。汗青留丹心,冰心在玉壶,渠清为活水,每一首诗都可以给学生不同的感悟与享受。多读多背诗词,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诗词是历史文化千淘万漉的精华所在。

第6篇

一、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必修、选修文本中,有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名篇,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为了挽救南宋覆亡的命运,寸土血战,百折不挠,誓死不屈,表现了他极为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他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能激起学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爱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感。

二、通过古诗文名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李密的“乌乌私情,愿乞终养”;韩愈的“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名篇都是亲情的外露。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句,都可以启发学生体验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对于中学生,我们必须让他们懂得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并以此为起点来培养他们的爱心。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读千古美少年君子,一代新人的成长,还要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的淡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追求,另外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能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

四、运用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

中国古诗文中的许多名篇名句,有很浓的诗情画意、很美的语言与意境,有很深刻的主题内涵,它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芳的一块园圃。对学生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学生沉浸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中,当学生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幽静里,当学生震撼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当学生领略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作者的情感也就慢慢地在学生的心底产生共鸣,诗人们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一行行诗句越过千年的时光隧道打动着学生们的心。

五、通过古诗文中的适当文本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态度是可以习得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知获得。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推动这种复杂认知活动的重要动力。在文本中,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然后而知之”,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针对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满足于一知半解,骄傲自满的情况,讲到庄子的《秋水》时有意识地运用“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等成语对其进行教育;当有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情绪时起时落时,用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及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来教育学生,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六、运用文中古诗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他的精神世界却得到了升华,有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有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叹,从而取得创作上的大丰收;杜甫一生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政治上却郁郁不得志,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他不以己念,关注民生疾苦,看到“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陆游、辛弃疾等爱国作家,不被重用反遭陷害和打击,只能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廉颇老矣,凭谁问,尚能饭否?”可他们并没有被击垮,处逆境的他们都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再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出了自己面对奇耻大辱时的心情以及之所以活下来的信念与决心,正是这信念使得他得以名垂青史。

通过这些古诗文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当然,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古诗文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我们一定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第7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有情人被强行拆散的悲惨的爱情命运,黑暗的社会世道,使陆游与唐琬这对恩爱夫妻不能常相厮守而遗恨终生。当初的妻子,现在已变成了“宫墙柳”,可望而不可即。

“错,错,错,”正是陆游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一错,只在与唐琬相识又相知,结下了生命之中的不了缘;二错,与唐琬相亲相爱结为夫妻,比翼双飞夫唱妇随;三错,母命难违含泪忍恨痛写休书。终落得恩爱夫妻各分散,只得忍看“春如旧,人空瘦”,终日“泪痕红?”

桃花已落,池台亭阁依旧,却没有了往日的相聚与欢歌。回忆往昔的海誓山盟,幸福甜蜜的美好时光,都已随花落水流去,独留陆游伫立在沈园中的苍凉背影。“人成各,今非昨”,欲借信笺诉衷情,却也情路难通锦书难托,只得忍痛作罢。

第8篇

一、适应高中学生的接受心理

在运用红色资源时,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因势利导,主动适应学生的接受心理,有机结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从而不断调节高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帮助他们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接受走向创造。因此,在选择及运用红色资源的教育内容时,要着重突出红色资源的时代感、传承性,具体性、形象性。首先是时代感、传承性。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标志物、纪念地及其承载着的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归入红色资源的范畴,向学生提供独具时代感的红色资源,促使资源的时代性得以体现;将中国近代史上拥有代表性的、主题为爱国主义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等历史文化遗产归纳到红色资源的范畴,以充分体现红色资源拥有的传承性,实现资源的有效运用。其次是具体性、形象性。中国有很多各种类型的纪念馆、纪念堂等,里面珍藏着数量不等的革命文物以及文物复制品,包括火炮、印章、梭镖,以及一些打过补丁的、革命先辈们曾经穿戴过的衣裤鞋袜等,这些革命文物充分反映出革命先辈们所处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斗争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此时就可以通过图片资料的方式为高中学生展示这些宝贵的、富含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有效唤醒学生的思想情感及感性体验。

二、适应高中学生的网络心理特征

当前,网络世界是高中学生真实学习生活场景以外的一个重要场所,势必会变成教育工作者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第一,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努力强化教育科学性。较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信息生动、教育资源集约、教育时间随机、教育活动自主、教育环境虚拟等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与此同时,青少年在认知网络方面也跟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知过程有所不同。这一系列特点都是教育工作者在运用红色资源时必须好好把握的,以强化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第二,关注高中学生网络心理需求上的差异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于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有效运用多彩而丰富的红色资源来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异性,切实做到教育工作的有的放矢。如部分高中学生喜欢看抗日题材的相关电视剧、电影等,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在一些红色网站上专门设置资源库来搜集红色影视剧集,以供学生随时在线观看、下载观看;部分高中学生喜欢诗词书画作品,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搜集、整理一些革命将领们的作品,并展示给学生,促使他们更加立体化地认识先辈们令人敬服的革命生涯;部分高中学生喜欢听一些红色歌曲,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根据年代、地域、主题等把革命歌曲分门别类地整理好,并通过红色网站展示给学生,以供他们学唱等。

三、倡导高中学生要理性务实爱国

第9篇

一、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任劳任怨抓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在进行常规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常规要求学生,也要以常规教学要求自己,让自己同学生共同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我喜欢他们而不是隐藏在心里不说.

二、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俗话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切都是少年儿童开始,不同的童年早就出不同的人如杰出的青年与犯罪的青年,而在这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我分别通过平时的上课时间,让学生收集有关表达良好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名人名言,并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选择其中的一条或几条作为自己的养成习惯的座右铭写在书本上;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活动成功的秘诀,要关注的是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起了促进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瑰宝。我们要善于挖掘它,运用它。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育于各种活动和教学之中,才能收到潜移默化、人倩、人理、人脑的效果。

1.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

时当今的孩子一味的追求“吃好、喝好、穿好”。“爱国”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事,甚至是笑话。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如果问他们长大后干什么?很多孩子回答:“当经理”、“当董事长”、“当警察”。他们的目的是当经理、董事长有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没有人说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用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如中国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我们可以适当穿插德育教育。让学生了解哪些奥运冠军们为祖国拼搏的精神,弘扬奥运精神。并适当可以观赏相关视频对孩子们进行更为直观的道德教育。

2.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青年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影响大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不一定是偶像或名人,因为太高的目标容易让人感觉遥不可及,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同学,他们的言行举止文明得体,在图书馆和自习室轻手轻脚,不打扰别人学习;在食堂时自觉排队,餐后不在桌上留下餐具和食物残渣;在其他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不随地吐痰或大声喧哗,看见垃圾会主动捡起……这些行为看起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却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他们就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比如:在每周的值周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乱扔垃圾,而值周老师也是不停在耳旁念叨,可就是远比不上他们身旁的一个同学,主动的弯下身体去捡起垃圾来的有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寻找身边的榜样,从而提升个人素质。

三、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

德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它与人类社会同始终。重视德育是古今中外十分普遍的吸纳想,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是重重之重。学生在小学阶段是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德育培养的最佳时期,所以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尽管德育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小学生抓德育培养有一下几点优势:

在思想上,小学生还出在形象思维他们只知道对于不对。不能理解为何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使还在还没接纳社会上的陋习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孩子们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注入人文关怀,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毅力。

在心理上,小学生从孩童时期过渡而来。对人生事物都存在好奇之心,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而我们可以在他们初次错的时候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他们这么做是错的,为什么要被批评。在此,学校可以利用同学之间的友谊或者榜样力量改变学生原有的坏习惯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称为现实,并在课堂中是德育贯穿每堂课让德育称为日常行为习惯。

在人文上,学校可以利用观赏关于德育的影片,潜移默化让孩子们接受德育称为习惯。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加入音乐,陶冶他们的情操。

四、活动激情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在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其教育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化,其中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因此,学校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和校外活动。

Ⅰ、开展爱国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读百部爱国故事书”,“唱百首革命歌曲”,“观百部爱国优秀影视片”,“赏百首爱国诗词”等,借五彩缤纷的镜头银屏和荡气回肠、慷慨激昂的文字旋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Ⅱ、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如凭吊先烈、远足寻根、文艺演出、歌咏比赛、入团宣誓、书画展、征文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耳濡目染,动心动情。

Ⅲ、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革命故居、历史遗迹、中外合资企业、访问老老将军;还可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同志来校作乡情和形势报告;开展一些爱国实践活动,如“我为残疾人事业献爱心”,“我与灾区小朋友心连心”“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等。这引起贴近现实的活动更富真情实感。

五、小结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迅速社会中,存在着很多陋习。这些陋习通过媒体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也渐渐改变了孩子们原有的天真浪漫。子曰:人之初,性本身。我们应该在他们天性未被陋习所传染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成为他们的习惯,称为他们的好朋友!培养他们是我们的使命,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让德育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德育成为他们习惯。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之窗》[J]文/许有志 2010年第5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