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

时间:2022-08-11 08:27:48

导语:在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能源汽车实训总结

第1篇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体会总结

为了切实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在前几年学校组织四百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又号召一线教师暑期继续深入企业,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职业技能。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本着“在实践中学习、在锻炼中提高”的宗旨,本人在暑假到xxxxx有限公司实践锻炼。结合专业建设,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今年主要在(新能源汽车机电维修和汽车服务顾问岗位顶岗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企业实践,本人了解了汽车(新能源汽车)4S店的企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为今后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以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类似的实习机会,使自己的教学能更好的实现理实一体化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实践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对于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深入开展,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利用暑假下企业进行锻炼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活动时间不长,我们对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不可能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还要继续加强探索,加强同企业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企业管理。暑假企业实践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将把实习的成果带到教学、实训、产学研开发、产学研结合中来,为专业建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2篇

关键词:顾问式销售 优秀的汽车销售顾问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15-02

从工信部的2013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获悉,我国汽车市场延续2012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增长,汽车产销量双超2100万辆,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今年,新能源车驶入“快车道”,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破万,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使得对顾问式的专业汽车消费咨询和导购服务的汽车销售服务人员的需求也愈加迫切。汽车销售顾问为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需求和利益的产品,其形象代表着汽车4S店整体形象或素质的高低。因此,销售顾问的整体素质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1 顾问式销售与传统销售理论的区别

相较于“性能好、价格低就是好商品”的传统销售理论,顾问式销售认为与顾客达成共识的服务本身就是商品。顾客就是通过与销售人员的沟通而得到其真正需要的商品的朋友。顾客真正需要并得到良好服务的产品才是好商品。由此可见,顾问式销售给销售者赋予了几种角色:他们不仅仅是为完成销售目标的销售者,他们还是客户的朋友和顾问。

从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来看,顾问式销售不仅能很好地挖掘顾客需求,赢取更好的销售机会;同时通过售后跟踪服务能得到良好的顾客满意度,好的口碑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对销售人员来说,销售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成长和挑战,因此,专业的销售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素质以在行业发展中保持竞争力。

2 汽车销售顾问应具备的素质

2.1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汽车销售顾问是企业面向顾客的窗口,他们与顾客直接的面对面交往。销售顾问的形象在顾客看来,是直接代表企业的形象的。汽车销售顾问须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爱岗敬业、诚实可靠。良好的态度等于成功的一半,汽车销售顾问必须怀有真诚之心,诚恳地对待客户,对待朋友。汽车销售顾问还要对自己有信心,每天都要用一种必胜的信念去面对客户。

2.2 良好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化解顾客的疑虑,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流利的销售话术会让顾客感觉到你的博学专业,而对你产生信任的感觉。在客户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专业的营销顾问不会立即对该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回答,而是先对顾客进行有效赞扬。如:“您真是好眼力啊”“您不愧是老司机”等。

2.3 合理的知识结构

汽车销售顾问不仅要了解汽车的基本性能、汽车的构造,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要了解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要将汽车作为一件产品,研究透底。顾客在购车时,还会一并关注汽车保险和保养方面的问题,如果销售顾问对诸如这些方面的知识也有所了解的话,顾客就不用担心诸如“我从你这里买的车,车子以后出现的问题你会不会为我提供帮助?”这样的问题了。

3 优秀的汽车销售顾问应培养的能力

3.1 建立人脉资源的能力

对于销售顾问来说,拥有良好的人脉资源对做好业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销售顾问要具备建立人脉资源的能力。销售顾问与人相处要给人两种感觉:乍见之欢,久处之乐。“乍见之欢”,表明见到对方的喜悦,表明内心中对于对方的尊重与认同;“久处之乐”,则表明你是风趣之人,能与人相互融洽。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利用你的热情礼貌和专业性让其喜欢你这个人――经过你与他的沟通联系,他能你融洽相处,在需要时能想到你的商品――在感觉你的商品不错时,能帮助你做宣传。

3.2 随机应变的能力

销售顾问业绩的差异,在于销售人员的应变能力和说服能力的高低。同一款汽车,同样的价格对于不同的顾客、不同的情景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优秀的销售顾问懂得根据顾客心理如何随机应变,从而提高自己的销售能力。

3.3 自我激励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自我激励就是内在驱动,驱动自己不断向前。一个人若失去自我激励能力,那么他的发展最终会止步不前。汽车市场处于不断变化的行情,若销售顾问不能通过独立学习及时掌握汽车行业的趋势和最新动态,那么他的销售业绩必定会受影响甚至下滑。

4 培养优秀汽车销售顾问的途径

根据汽车市场对销售顾问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圣地,应该实时地对教学方式作出调整,努力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优秀的销售顾问。根据我校汽车运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途径。

4.1 课堂设置工作的开发创新

4.1.1 创新的课堂授课方法

《汽车销售实务》作为我校汽车运用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以汽车销售的实际流程为教学主线,以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知识、能力为出发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汽车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建立一定的营销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该任务,我们创新地设置了“激起兴趣―理论讲授―课堂演练”这一理论课授课模式。首先可通过案例引入、提问或小游戏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头脑中带着问题来领会教师的理论传授,每一次课最后还会设置任务以学生分组讨论和演练的方式执行。

例如:在讲到车辆介绍的方法――FABE法这一节内容,可以先让同学们思考:“假设你现在在面试汽车销售顾问这一职位,你会如何向面试官介绍你自己?”并提问了两位同学,他们的回答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的优势。然后教师开始介绍FABE法的内容,体会了教师的讲授之后,再次叫两位同学自我介绍,便道出了较好的个人优势和职位竞争力。然后由此及彼,在介绍汽车产品的时候,使用FABE法进行产品展示与说明是非常有效的。

4.1.2 合理的整周实训安排

为了让学生在充分掌握汽车营销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汽车销售的基本方法技巧以及汽车销售的流程;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业务岗位的过渡和对接,实现学生就业素质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就业适应性及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专业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安排了两周的整周实训,让同学们通过实践参与到“展厅接待―顾客需求分析―车辆展示与介绍―促成交易―试乘试驾―交车服务―售后跟踪服务”整个销售流程中。教师每天给定不同的任务,各小组根据指定车型自主分配角色,制定话术、并现场演练。安排另一组学生做评审委员现场打分进行考核,这样作为评审的同学们根据教师制定的评核标准也会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语言行为。

4.2 加强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若想培养出优秀的汽车销售精英,应该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走产学结合之路,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建立教学与实践基地。我校因处于“汽车城”柳州,教学资源得天独厚,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建设销售服务培训中心;另外,学校还建设了整车实训室。这样,为学生学习汽车营销服务、汽车的维修与拆装以及对汽车产品知识的了解提供了诸多方便。同时,也为教师队伍深入企业学习科研提供了便利。

4.3 培养学生就业意识

高校面向社会培养人才,最主要是让学生毕业后深入各个行业,实现就业。面对不断变化和充满竞争力的职场,学生在校所掌握的技能可能很快就落伍了。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工作素质,适应工作环境,才能使其更好的就业和发展。为此,我校每年都会开展科技文化节,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旨在培养学生提高竞争性以及临场适应环境的能力。

5 结论

实训基地的建立、以赛促学的思想、创新的课堂授课及合理的整周实训安排,使得我校汽车运用专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汽车营销服务人员。在走出校门之时,他们了解先进的市场运营理念,能从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市场细分等个角度去完成汽车营销实务,既知晓汽车相关知识又懂得营销流程和话术技巧,相信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十足自信心的他们会越飞越高。

参考文献

[1] 刘保河,李慧.浅谈汽车4S店中汽车销售顾问综合素质的重要性[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0(Z1):91-94.

第3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少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与此同时,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却一直供不应求,受到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热捧。

创办于1979年的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办学规模,2000年8月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同时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成为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学校校自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以来,经过两年的建设期,将于2015年迎来国家项目评估验收。

校长马传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重视基础,强化素质,突出技能”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培养出了大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深受社会欢迎,为淮南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背景: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呼唤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适应、服务和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淮南被誉为“中国能源之都”,淮南在“十二五”期间将按照“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发展思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将煤机装备、工程运输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产业,这就需要加强淮南职业教育为淮南煤机装备与工程运输服务的能力。

淮南技工学校办学时间久、理念先进、设备齐全,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设置,为淮南市煤机装备与工程运输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客观条件,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专业是该校传统的老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健全,各种设备先进齐全,不但能完全满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还有足够的能力服务社会。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是2009年新办的专业,新办专业具有后发优势,即办学起点高、发展速度快、市场接轨密、服务地方能力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共有专业课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12人,高级职称5人,形成了良好的专业教学团队。

1999年7月,淮南技工学校经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批准,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主要鉴定工种有数控车床操作工、车工、焊工、钳工等。学校先后与安徽奇瑞、江淮汽车、陕汽淮南新能源专用汽车等省内外著名汽车生产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订单培养比例达42%,订单培养初具规模。学校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实施项目的良好基础和专业发展前景,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辐射带动了区域、行业及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2011年,学校与淮南市运管处联合创建了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考点,使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设施得到了完善,实践性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并为项目教学法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标:打造“面向三大产业、坚持四位一体”的国家级示范校

根据创建规划,淮南技工学校的总体目标是: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为抓手,着力建设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四个重点专业,重点打造深化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建设两个特色项目,建成以国家重点产业、区域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打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集教学、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起到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

为保障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全面提升,学校成立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领导工作小组,工作组又分为各个项目工作小组,项目工作小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制订项目建设内容,落实具体建设进程,提出具体经费使用方案,进行项目工作的日常管理等。

创建项目需要大量经费投入,学校依据各种合作协议要求和《淮南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确定各项经费预算,积极争取各合作单位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确保各项经费足额及时到位,保障各服务项目高效正常运转,达到双方甚至是多方共赢。同时严格遵守财务预算制度,做到专款专用,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为确保各创建项目的实施,学校制订了任务书、时间表和线路图,强化服务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负责人定期对项目目标、项目内容、项目成果和绩效进行总结自评,建立服务项目建设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服务项目的质量与效益,同时采取激励机制,对社会与学生反映较好的项目与人员进行奖励,做到优劳优酬、酬金能上能下,不仅有精神方面的鼓励,还有物质经济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眼下,一大批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等大型企业先后落户淮南。一方面,企业对工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的产业工人成为企业最急需的;另一方面,学校也要让学生到企业里进行生产实践,打造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谈到学校近年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校长马传胜告诉记者。

成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创建示范成效初显

目前,该校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进入关键时期,创建项目有序推进,示范成效初显。

校内加大投入改善“硬件”,苦练内功提升“软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建构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外,拓展和扩大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把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和工段,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

建立“校中厂”,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操作环境。为了提高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学校创办了“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 主要目的是为汽车维修专业学生提供真实岗位工作的操作环境,提供各种实习机会,提高汽车修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融入社会,毕业后与社会无缝对接,同时也承担对外汽车维修服务功能。具体时间安排是:从第二学期开始,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在“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进行认知实习;第三、四学期在汽车修理厂进行各种实习,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实行一体化教学;第四、五学期在汽修厂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参加真实的汽车修理活动。除了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之外,还实行“小先生制”,由高年级的学生在汽修厂负责管理低年级学生的实习。

开展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工作,拓展学生就业竞争力。2011年,学校受淮南市运管处委托,承担全市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核和取证工作,学校先后投入300万元建立起先进实用的现代化实训、考核车间,聘请汽车行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14人担任教学工作,使实践性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

与驾校合作开设驾驶课程,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方向是汽车维修,但在许多汽车维修工的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有驾驶证的人员优先录取,因此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需再到驾校培训以获得驾驶资格证,但最短也需要五、六个月的时间。这严重影响该专业招生,也无法做到毕业后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经费,学校与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签订共同培训驾驶员合同,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进行驾驶员培训,理论培训由该校教师进行培训,机动车驾驶技能由驾校进行培训,由于驾校离学校较远,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特将驾驶员技能培训地点选择在学校,主要为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兼顾到附近有驾驶员技能培训需求的居民,面向社会也进行一定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服务社会链接民生诉求,淮南技工学校坚持把“创业、创造、创新”作为内涵建设的主旋律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其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彰显。据副校长张景岩介绍,近两年,随着淮南市经济的快速转型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地选择与地方企业合作。近三年来,学校分别与日芯光伏、万泰电子、新集集团、凯胜重工、舜立机械、陕汽淮南专用汽车等多家本市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冠名班级、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形式,为地方企业培养了数千名实用技能型人才,有力助推了淮南经济转型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主要功能;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管理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维修人员成为我国四大紧缺人才之一。因此,国家以及各大高职院校逐渐加大力度建设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有了足够的设备和资源就需要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来保证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能够顺利运转,发挥其培养和输送高水准人才的重要作用,进而推动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快速实现自我“造血”的目标,实现产学结合的最佳效益。

一、对建设产学结合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概述

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要遵照实训基地高标准、开放化、生产化以及共享性的原则进行基地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打造教学、培训、检验一体式的产学结合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经研究汽车维修实训基地通常包括汽车实际训练、汽车培训以及汽车维修这三个综合实训基地,进而快速地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技能强的技术人才。

1.汽车实训中心

作为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核心基地,汽车实训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依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出科学系统的教学任务,并对学生依照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标准和项目进行学习效果监测,这样既满足了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

2.汽车培训中心

所谓汽车培训中心就是指基地与技能鉴定中心或者相关汽车维修机构建立相互合作关系,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入职培训,技能加强培训以及专项培训,通常情况下,汽车培训中心包括校内教室和校外企业培训室两大部分。

3.汽车维修技术中心

汽车维修技术中心主要是由基地和企业合资构建的,双方按照企业运行的模式经营,进而为社会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汽车维修服务。在校内初级阶段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汽车基础美容养护服务;在后期面向社会服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实训基地产学结合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

由于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产学结合主要包括教学、生产、分析研究以及技能鉴定这四大内容,所以管理系统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1.管理教学项目的功能

产学结合管理系统要肩负起基地各种类型教学项目的管理工作。首先,对教学任务完成的进度、任课老师、教学计划等内容都要有一定的计划;其次,要对教学的进程进行监督,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老师的教学质量要经常进行考核;最后,还要为师生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2.管理生产任务的功能

这一功能主要是指系统应该对实际教学中的生产任务以进度表的形式进行呈现;对新生产的任务及时地生成书面形式;及时地制定出每一期的派工单和增项单;另外,还要对生产过程中生产材料的使用状况进行管理,监控整个生产过程。

3.技能鉴定管理的功能

产学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还要实现对汽车各种类型的技能鉴定管理,包括鉴定的项目、时间、宣传等内容。在鉴定结果出来以后还要对成绩进行登记、管理,发放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功能。

4.学员管理功能

学员作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体,要对学员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系统要对实训基地参加训练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员进行登记注册,对学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班;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管理,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学生的评价、考核结果等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三是对学员使用各种设备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登记管理,以便最后对学员进行科学完整的评价分析。

5.教师管理功能

这一管理模块主要是指对教师在实训基地的教学活动、研究项目等过程及其成效做出科学的评价和管理。

6.设备管理功能

设备作为实训基地的客观存在,系统必须对每一项设备进行最为齐全的管理。首先要对汽车维修过程所需的仪器设备何时进库进行登记和分类;其次,要对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损耗程度进行登记和管理,以便及时对设备进行检修或更换;最后,要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保养及升级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仪器的使用寿命。

7.损耗材料管理功能

系统还要对汽车维修在实训过程中所损耗的各种材料的数量、使用期以及质量进行及时的管理。主要是指:第一,要对各种损耗材料的使用状况进行登记和管理;第二,对损耗材料的种类进行归类,便于分析研究;第三,对于那些经常使用的损耗材料的存储量进行动态的报告或提醒;第四,对于那些易燃易爆的,存在一定危险的特殊材料进行安全分类。

8.社会服务功能

系统除了要对上述基础项目进行管理以外,还要对实训基地所要承担的社会服务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对服务的项目进行分类,进而对服务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对服务过程的资金投入、收益状况等都要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服务,以便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

三、开发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产学结合管理系统的对策

要想实现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产学结合管理,就要有科学而合理的管理系统进行整体指导,保证实训基地能够发挥出最佳的作用,收获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开放性管理

为了保证基地能够和外界进行充分的多方互动,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产学结合管理系统应该以开放而透明的模式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实现用户的随时申请、及时的增加用户,同时还可以帮助用户、教师、系统管理员之间进行交流互助。

2.交互性管理

由于目前科技信息十分发达,因此,实训基地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平台保证资源能够及时地共享和传达。这样进入系统的学员就可以在及时的找到所需的资源;另外,还可以借助BBS、校园通等手段实现彼此之间信息的交互。这样就可以帮助每一位用户享受系统带来的强大资源和搜索功能。

3.先进性管理

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汽车维修的实训基地需要依托最新的技术设备。因此,管理系统必须具有远大的眼光。首先,要及时关注最新的技术成果,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使用最为先进的设备,保证实训基地的相关及时和设备都能根据企业的不断变化而做到及时更新。

4.趣味性管理

为了保证用户在进入系统能以愉快的心情进行资源的搜索和浏览,应该将系统界面进行温馨而人性化的设计,比如,可以将界面设计成游戏或者动漫的类型,吸引注意力,另外,还可以采用逐级挑战的过关模式,激发用户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把枯燥的学习任务转换成有趣的过关学习,可以快速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的系统管理更需要不断地总结和革新。因此,要充分发挥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设备的作用研发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系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汽车维修技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将基地打造成集培训、维修、技能鉴定、维修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宋广辉,曾鑫.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标准化管理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7):130-131.

[2]许秀平.高职院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14-117.

[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研究[R].北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7.

[4]王宏威.浅析我国汽车维修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科技资讯,2006.

[5]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整体规划,胶东半岛蓝色经济圈已经进入快速建设期,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在本地区也将迎来一个高峰期。本文对其专业人才需求背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提出了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方案。在本文中,确定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总结了“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及“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也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随着山东省大力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暨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建设,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工业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均进入了快速膨胀期。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升,最显著的标志是采用大量的自动化生产制造系统取代了传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式。

现代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有机结合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可以说,任何产品只要投入工业生产,就必须采用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否则将没有市场竞争力,而自动化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因此加速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满足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一方面,企业难于招聘到合格人才,另一方面相应毕业生感叹就业困难,工作难找。分析原因是供非所需,高职院校内部在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内容及条件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依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服务地方经济,并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1 根据半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确定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山东省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胶东半岛大中型机电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半岛经济发展急需的三种职业特色鲜明的机电类就业岗位群,分别是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及食品生产加工基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包装和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带动了食品灌装、包装设备的飞速发展。自从我省做出重点发展食品产业群的重大决策以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对灌装生产线人才的大量需求早已初见端倪。

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的核电和风电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山东在半岛沿海地区规划了海阳、荣成、乳山三座核电站,并计划在“十二五”末全部投产发电。同时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各大发电集团竞相在山东沿海地区修建风力发电厂。这使得山东省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山东核电、风电产业发展的推进将需要大量掌握核电、风电相关知识的装备制造业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不断需求,电子组装技术在真个电子整机装配加工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胶东半岛在发展电子信息与家电产业集群的同时,电子组装技术备受关注,据调查分析,电子组装技术产业的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在未来需要众多电子组装技术人才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我们通过以上市场调研,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分三个专业培养方向:食品灌装生产线的运行与维护、新能源装备制造的生产与维护、电子组装工艺操作。

2 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胶东半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构建“1.5+0.5+1”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2.5+0.5”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中两年半在学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最后半年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我们所需要的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而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化人才。因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势在必行。“1.5+0.5+1”正是贯彻分方向教学并实施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1.5是指在新生入学后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技能核心模块,在这样一个公共知识平台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机电类岗位的基本能力。0.5是指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自行选择三个就业方向的一个,进行该方向一系列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1是指在最后一年,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专业方向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培训,并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2.2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分方向教学的课程学习中,部分课程专业性强,如没有合适的实训载体,学生难以实际掌握该专业技能,因而在合作企业的帮助下建设了两个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在这里实现了部分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实际操作为载体。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并有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实现了“零距离”接轨。

2.3 实行“双证融通”式课程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国家在长期对各行业生产一线和生产过程职业技能的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各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所以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内容的重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以“双证书”为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证书和机电一体化技能认证。

3 结语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通过对胶东半岛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培养特色鲜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不仅契合高职院校的服务定位,而且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 李宏.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2.

第6篇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湖北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途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G587);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A041)。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萍(1987-),女,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经历了由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过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使之充分发挥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高职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

第一,初步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度,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55所,包括3所公办高等专科学校,41所公办高等职业学校,11所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湖北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44.83万人。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实施职业教育“319工程”,开展职教园区建设,组建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实施“楚天技能名师”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三,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其对应的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充分发挥湖北高职院校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省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产业界等方面的重视,也做出了许多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武汉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武汉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湖北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2 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2.3 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前身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设施先进,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0个,校外实训基地166个,馆藏图书121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覆盖全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840余人,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制造、文教、土建、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设计7个大类为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大类。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形成优势,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1 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3.2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 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3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3.4 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

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武汉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 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 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国家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3.5 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3.6 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各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项目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技术指导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机电学院与武汉交科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张家港保税码头汽车滚装物流系统规划分析项目。建工学院与新八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协议,为对方制定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编制的《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质量》QC 成果获得湖北省建设工程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二等奖。财经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库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调研项目的项目经理。创艺学院教师参与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WTA 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和平台宣传工作。汽车学院教师参与武汉市泽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骐铃系列车型车辆及部件的设计开发、售后技术文件(维修手册、零件图册、使用说明书)的编撰。机电学院教师参与焊接技术专业教师、科玛公司人员共同开发“焊接教学训练模拟器”软件。酒店学院教师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学校还承担了工作室项目。如,建筑工程学院的“造价工作室”承接工程造价项目。酒店管理的“中国服务大师(湖北)工作站”为酒店行业提供营销咨询、开业策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经营分析、管理顾问、餐饮连锁推广等服务;为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考证、酒店兼职、实践教学等服务。学校一直支持各学院、各专业教师积极依托“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2014年度,学校有7项“产学研”项目获武汉市教育局立项。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追求生源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内涵发展、品牌构建、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现实趋势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 史晓英.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的途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 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研理论,2012(36)

4 李慧.高职院校服务湖北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5 王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6 付义朝.湖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6)

第7篇

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谁能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与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国家教育、军事、科技的发展以及国力的增强。各国快速发展的同时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行使国家的重要因素。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和第二大国,中国和美国于2013年4月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成立气候变化工作组,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气候变化、能源与环境方面不断加强合作。这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体现,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气候大会讨论的焦点议题———减少碳排放来源于各国科学家研究证明气候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温室气体———CO2的产生。过去的10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0.74℃,而升高到2℃是科学家们认为目前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一个警戒线,预计可能在2050年达到。为了避免达到这一临界值,将2℃折算成碳排量,每个国家就要减少碳的排放量,并根据各国的历史责任制定各国的减排任务。2014年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在秘鲁利马开幕。会议为2015年的巴黎协议铺平道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政治共识,初步明确了2020年后各个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协议。然而,发展中国家主张,2015年巴黎协议应包括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多个要素,发达国家始终强调减缓,并一再弱化其他要素,企图让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自身能力和发展阶段的责任。各利益国之间的气候博弈一直没有停止。

二、我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概述

各国政府采取了大量努力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仍有不足,尤其在气候变化教育方面,不仅缺乏必要的教材、师资,目前也还没有全面的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和战略。[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议程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其中教育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举措之一,不仅要促进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还要在学生中普及基本的气候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气候的变化。[2]我国为提高青少年环保意识和能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颁布和启动了系列法规、方案、项目,以推进气候变化教育工作的进行。从1996年起开始创建绿色学校,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试行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2007年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为开发气候变化教育资源,培训优秀的气候变化教育教师,2010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启动了“中英气候课堂气候变化教育资源合作项目”;为提升中小学生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以及教师教育水平,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实施了“中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

三、全球气候大会的启示

从哥本哈根到华沙,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间的气候谈判是环境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以环境问题为媒介的政治较量、经济博弈。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焦点是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界定。各国既已就“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达成共识,就应在此原则上履行自身的责任,但是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日本等发达国家争相降低承诺的减排目标,反而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的减排指标。与此同时,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集体失语,西方新闻媒体不去敦促他们,反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诸多职责和要求。这种偏袒的根源何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何集体失语?气候大会带给我们的思考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表面现象,总结历届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争论的症结,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培养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气候问题的解决依赖世界各国

全球性气候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3]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以来,世界各国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对气候问题的责任认定成为各国解决问题的矛盾焦点,对气候问题的责任认定也正体现了各方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如何让各国达成统一认识或各自做出一定妥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关键。尽管各国由于种种原因在气候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各国仍然有意愿通过气候谈判寻求各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要解决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只有各国都拿出诚意,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气候谈判,认真履行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为减缓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气候变暖是发展问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秦大河院士认为,气候变化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问题出现在发展进程中,就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这些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超出其责任和能力的措施。[3]对于少数发达国家,其掌握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实现促进双方经济增长、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共赢局面。对于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就意味着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限制地排放。相反,正是因为面临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加快掌握新型环保科技,使用新能源,降低能耗高、产值低、高污染的工业生产比例,走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之路。各国都应该积极开发新技术、新能源,精打细算地利用排放空间。谁能占领新技术、新能源,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强国。

(三)气候问题是经济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而气候变化又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和经济体都参加了这场气候战争,所有的国家在温室气体的减排上都持支持的态度,但前提是不能损害到本国的经济发展。[4]美国推崇碳排放交易机制,是从其经济利益出发。欧盟对气候变化问题一直持较积极的态度是因为其较早调整了经济和技术结构,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的使用方面占有优势。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承诺尽到应尽的义务,履行应负的责任。如何利用气候谈判为处于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之下的中国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危机中的我们无疑是个考验。从长远利益考虑,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

四、利用气候变化问题建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环境教育模式

中国要努力提高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的合作能力,包括提高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参与具体规则制定的能力,尤其是提出新的全球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平方案的能力。[5]对于青年学生,环保观念固然重要,而通过对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节能减排等行动来保护环境则是未来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青年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以及环境科学素养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世界气候大会作素材进行中学气候变化教育不仅能开阔青年学生的眼界,提高其环境素养,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研判能力及应对复杂事物的能力。我们的一些做法是:

(一)与科研单位联手进行师资培训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利用自身附属中学的优势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联合,探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我校参加了由高校相关院系、科研院所等与高中项目学校联合开展的“雏鹰计划”,学生利用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及节假日,到高校或科研院所学习“雏鹰计划”开发的“先修课程”,利用高校优秀的科研团队、先进的硬件设施、前沿的科学理念,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学校定期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和参加国家级、市级培训、会议交流,到大学听报告讲座及定期请环境教育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设讲座。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参研或主研可持续教育项目、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等项目,在项目研究中磨砺成长,从而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能驾驭学科发展的名师加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结合的环境教育师资队伍。

(二)以气候知识为教育主线,紧密结合社会时事,培养敏锐的触觉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青少年需要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才能有效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以气候变化教育为抓手,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及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气候热点问题能引起他们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有助于唤醒其主人翁意识。适时进行气候变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及辩证思维;广泛开展各种宣传、科普、发明比赛等环保活动,将培养“环保理念”渗透到每年的各项主题活动中,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热情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环境保护素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教学为载体,多学科渗透,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合各学科内容,开发气候变化教育校本教材,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将环保理念、环保知识渗透到每门课中。利用有效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掌握环保的技能,不仅在教室里讲授,还可安排到实训基地学习以及举办相关的讲座、研讨、辩论等。将书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多学科知识综合利用,使知识获取与知识运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改变知识获取的单一途径,同时提高知识转化效果,让知识在科学探究中得到实践;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四)用形式多样的课外科研活动促进气候变化教育的实施

第8篇

【关键词】高职 “后示范”建设 核心能力 服务地方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085-03

随着高职示范校的陆续验收,阶段性的成果使得高职教育的品牌地位得到了确立,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代表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如何跟进示范的继续建设,规划验收后的发展战略,使其能够稳步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充分发挥高职示范校的领军示范作用,就是摆在高职示范校面前的主要问题。作为国家示范建设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6月验收后,不断探索,集思广益,从核心能力培育、与柳州产业经济发展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在推进“后示范”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强化核心能力

作为高职示范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核心能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体系,是学校在教育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等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上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能力,且不易被竞争对手仿制的独特能力。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首先注重的就是核心能力的强化,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借鉴进一步强化核心能力。

(一)内部培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顺利完成国家立项项目的建设和国家验收后,依据形成自身发展特色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模式,不断加强内部的各种建设:一是继续完善核心管理能力,在干部选拔方面进一步深化任职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加大校内各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力度,积极打造上下齐心、协调统一、知识全面、业务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学院的“后示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二是强化体系完整、团结互助的学习创新型教学团队,加快推进课改进程,从2010年6月至2013年4月,学校进行了100余次的专业和课程改革研讨会,通过研讨、公开课展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和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及可行性建设;三是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校中厂”、“车间托管”等多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使实训基地的建设切实融入企业的产业链,确保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建设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二)外部借鉴。在进行内部精心培育的同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借鉴其他高职示范校的有益经验,从管理措施、战略选择、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等许多方面努力学习或借鉴。发达地区的高职示范校因其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优势,其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高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外出学习,2010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率领的考察组,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单独招生、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2011年4月,由院长助理带队赴台湾参访了高苑科技大学、台北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学校,就课程设置、产学合作、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学习;2011年6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带队的考察团对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的试点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旨在了解先进地区“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借鉴其先进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推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各项试点工作的开展。通过这些考察和合作,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借鉴其他院校的有益经验,结合学院的实际发展和柳州的工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和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核心能力的建设。

二、紧跟区域经济规划,立足柳州产业发展

在《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特别针对广西“十二五”规划在柳州重点建设的千亿元产业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和客观分析,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传统的办学优势,按照柳州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做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讨论,及时做好适应市场发展的各项准备。

(一)依托柳州产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根据《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柳州市将在2012年形成“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5大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4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3个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雏形,并在2015年基本建成,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柳州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主动适应柳州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形成结构比较合理、特色和优势比较明显、办学水平比较高、能灵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按照柳州市布局的“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发展战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着柳州市社会发展目标和支柱产业经济的实际状况,积极聘请市委相关领导解读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巩固主要面向柳州的支柱产业、高新产业、现代物流等专业;对艺术类、经济类专业以及其他与柳州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提前做好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办学条件,深化专业和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融入柳州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的能力。

(二)加大“产学研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可持续发展。目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柳州产业的优势,根据柳州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灵活的调整专业结构,针对市场的结构性、地方性、层次性、灵活性、复合性等特点,使产学研结合更加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2011年2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带队9个部门负责人深入柳州支柱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柳工集团进行社会调研,实地了解柳州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定位、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校企合作的切入点、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作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同时对于柳州的新兴产业,也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及时做好朝阳产业的前景分析,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课程的开发,明确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的结构比例,完善实训场所,并根据柳州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创办适销对路的新型专业(如新能源、精细化工等)。2013年4月,在第二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上,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发明的甘蔗自动捆扎机,受到北海市科技局、防城港港口区工信局、山东禹城市玉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区内外单位是青睐,成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结合新的标志点之一。

(三)整合优势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验收完毕以来,继续整合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根据柳州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结合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短期需求和长远建设,努力将人才培养充分融入柳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行业,形成适应柳州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在课程开发和设置时,按照柳州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和支柱产业发展规划,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柳州产业人才需求进行梳理,从宏观层面预测柳州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大体态势,并积极开发基于实际操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行业、企业技术规范和实地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真正岗位作用的核心课程专业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柳州产业统一起来。2011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有57个专业招生,涉及机电、汽车、物流、冶金、机械等柳州产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并利用与柳工、柳钢、东风柳汽、五菱汽车等100多个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把实训教学融入柳州的产业链,搭建起一个集生产实践、产品研发、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切实增强办学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实施和贯彻,按照柳州产业发展的实际,大力推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随着柳州“二次创业”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而创新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学习团体,由专任教师指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兴趣的需求,以提升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原则,在保证正常的计划内学习任务之外,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后示范”建设中成效显著。2010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大赛,在来自全国包含港澳院校在内的182个团队“创业之星”沙盘模拟经营中以绝对优势荣获第一名,获得全场唯一的最佳表现奖,成为首次问鼎挑战杯“创业之星”沙盘模拟经营的高职院校;2011年4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舞蹈代表队在柳州市第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中获得了3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不难看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把个性化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切人口,既是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直接指向,也是顺应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柳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多样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培养。作为国家立项建设示范高职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开展技能强化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建立了完善的素质教育实训基地,运用讲座(博雅六艺、教授论坛等)、模拟(就业与创业、招聘等)、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各种接受和应变能力。二是教学过程由学科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变,以高职语文为例,通过教学案例和建构主义的知行观,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在“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的统一。三是大力完善顶岗实习制度,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2010年9月8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2010年“两面针——起航班”的顶岗实习顺利抵实现了“三赢”;2013年3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签署共建市场营销教育实践基地协议,为扎实推进市场营销区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要求,显示了过硬的职场综合能力,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企业文化教育的积极引入。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而企业文化是就业者所必须学习和遵循的最基本内容,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管理哲学,是随着企业发展自然形成的意识层面的精神产物。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国际著名企业)都遵循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这是其得以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渗透于企业的所有活动之中。从实际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的立业成才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高职示范校在“后示范”建设中全面开展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为企业文化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多次深入大型企业进行调研,继续加大融入企业文化教育的力度:2010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订单“福达班”学生就接受了该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其独特的文化(飞快的发展速度、先进的用人理念和充满战略性的发展策略)使学生受益匪浅,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办“福达班”;2010年11月,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走访时,柳州延龙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认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文化教育成绩显著,给他们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为此将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举办“延龙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招聘大赛,柳州延龙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将从比赛的选手中招聘优秀人才;2013年10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工程机械公司“柳工挖掘机定向班”正式签约,标志着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高职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三年建设的总结和肯定,也是高职示范校进行继续引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开始。因此,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后示范”中实施的这一系列建设措施,努力打造“三赢”的办学目标,对于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从根本上做大做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足够的高技能人才支撑和多方位的技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参考文献】

[1]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45

[2]柳州用发展优势产业劲头做强职教[N].中国教育报,2011-06-15

[3]柳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蓝图通过评审[EB/OL].广西新闻网,2011-06-06

[4]李艳娥.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40)

[5]高职示范校建设:从问题中寻求突破[N].中国青年报,2009-11-30

第9篇

一、深刻认识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重点项目建设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引领、带动、突破、示范、支撑和统筹作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是打造中原经济区“一区三基地”,全面落实幸福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任务,体现战略定位,力争实现重大突破的迫切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发展难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各方面力量,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凝聚发展合力的迫切需要。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幸福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工作大局,以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着力点,统筹兼顾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各类项目,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强化联动推进、优化建设环境,提升重点项目建设水平,增强重点项目建设在拉动投资增长、引领产业升级、强化基础支撑、促进城乡统筹、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全面落实幸福和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任务与“二五”规划,增强重点项目的综合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举纲带目、带动全局的作用。

坚持合力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优势要素资源,联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遵循规律,充分尊重市场主体意愿,依法依规推动项目合理布局、科学高效建设,实现质量、安全、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建设人民满意工程、放心工程、和谐工程。

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建设管理组织,改进方法手段,创新体制机制,提升重点项目的运作水平。

(三)主要目标:紧紧围绕落实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任务,不断拓展重点项目涵盖领域、范围,提高重点项目质量,优化重点项目投资结构,努力提高“两个比重”,即进一步提高重点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力争五年内达到40%左右;进一步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在全市重点项目投资中的比重,确保持续保持在40%左右。促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要素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外部建设环境明显优化,服务保障体制更加完善,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明确重点项目的领域和范围

(一)产业转型升级项目。

1.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制冷、新型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结构升级项目。

2.化工、造纸、能源、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精深加工和促进技术升级的改造项目。

3.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电池与新能源汽车、新型膜材料等先导产业项目和自主创新、科研开发项目。

4.大型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信息服务、现代商贸等服务业项目。

5.产业集聚区内符合主导产业定位、技术含量高、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

6.高层次产业转移项目、与央企战略合作项目,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新建立的生产研发基地等项目。

(二)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

1.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大能力铁路运输通道,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通用航空项目、卫河通航能力等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项目。

2.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风电、电网、大型煤炭矿井、油气长距离运输管道和配送体系等能源项目。

3.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现代畜牧业、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粮食生产保障工程、大中型控制性工程、水资源供给保障工程等农业和水利项目。

4.节能减排、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开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环保生态建设等项目。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1.城市新区、城市组团、城市交通、城市生态、市政配套、环保、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等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2.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厂房等产城互动项目。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区迁村并点工程。

4.农村土地整治项目。

(四)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

1.城市教育卫生资源扩容、农村基础教育、高校新校区功能完善、职业教育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卫生、公益性体育、公共安全等项目。

2.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场、铁路棚户区改造等项目。

3.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基地项目。

4.农村公路、安全饮水、环保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5.其他直接惠及民生的项目。

四、实行重点项目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

对全市重点项目实行统筹协调、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和服务。

(一)按照项目性质分A、B两类。国家、省重点项目,跨区域重大线形项目,中央和省财政直接投资融资的项目为A类项目。各县(市、区)政府、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类项目的争取工作,按照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年度指导目录,认真筛选推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升级具有全局意义、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项目,同时要积极做好跟踪争取,使我市的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重点项目管理。此类项目由市政府大型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大项目办”)为主负责协调推进。其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B类项目。由各县(市、区)、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条件负责筛选、上报,市大项目办负责汇总初审并提出初步意见,提交市政府审定,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同意后印发实施,并组织考核评定。

(二)按照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的项目为前期项目。对该类项目服务的重点是积极帮助项目单位抓紧协调落实报批等建设条件,争取尽快进入实施阶段。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为计划新开工项目。对该类项目的服务重点是积极帮助项目单位完善各项手续,落实建设资金,确保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为在建项目。对该类项目的服务重点是保证项目外部建设环境,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督促项目单位完成节点推进计划,确保项目如期建成。

五、落实相关政策措施

(一)加强联审联批。将重点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全部纳审联批协调推进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联审联批工作机制,推进“并联”审批,强化审批衔接,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部门要针对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全过程服务,及时完成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对需要国家、省相关部门许可的事项,实行市直有关部门对口跟踪落实责任制。市、县两级联审联批办公室要会同监察部门建立项目审批督办制度和审批进度反馈制度。把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结合起来,按照审批时限要求,对分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审批事项跟踪落实,抓好督办。

(二)强化用地保障。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市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重点项目用地的管理,在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集中用于重点项目建设。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统一调配制度,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部门掌握的20%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用于全市特别急需、所在地确实无法平衡的重点项目。改进土地供给方式,对全市重点项目用地要及时组织报批,研究建立阶梯供应和按建设时序供地机制,按照项目轻重缓急和投资进度,科学有序供地。规范重点项目用地标准,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加强重点项目土地使用情况督察,对恶意圈占土地、不按批复要求使用的,要及时依法收回土地。

(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市、县级财政建设资金和各部门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努力争取中央、省各类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提升政府投融资平台实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明细投资方向,带动社会资金为重点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建立银—政—企合作长效机制,开展经常性融资对接活动。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支持重点项目以发债、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鼓励、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重点项目建设领域,支持项目法人依规利用BOT(建设—经营—移交)、BT(建设—移交)等模式进行项目建设。

(四)优先保证环境总量。积极组织落实减排措施,为重点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加强环境总量指标预算管理,对全市经济社会大局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其环境总量指标所在县(市、区)、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难以保障时,由市政府从省争取的环境容量中给予调剂解决。

(五)优化外部建设环境。项目所在县(市、区)政府、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对重点项目的外部资源负总责,严厉打击妨碍重点项目建设的各种违法行为。监察部门要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环境效能监察机制。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各类收费项目,坚决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突出抓好国家重点工程、省重点工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外部建设环境,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六、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政府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作用。强化市大项目办职能,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坚持并完善市级分包领导的工作提示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综合考评重点项目责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各县(市、区)政府、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综合协调服务机构,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提高协调服务水平。突出以领导方式转变带动重点项目管理方式转变,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市级领导分包服务项目制度和重点项目例会制度,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实行巡回服务制度,健全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协调服务。坚持开展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提升观摩点评效果。各县(市、区)、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把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实处。

(三)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县(市、区)、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是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项目主管单位对重点项目的法人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负责。各县(市、区)、平原新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对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负责。相关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负责。严格落实工程建设质量终身制和生产安全责任制,确保项目质量,杜绝事故发生。认真研究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群众长远生活的保障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