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化学高三总结

时间:2022-09-13 22:08:19

导语:在化学高三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高三总结

第1篇

(一)教学方面: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开学初,我就将全国重要省市20份高考试卷下载下来并在备课组内进行研究,重点是关注课改省份(宁夏、山东、江苏、海南、广东)的高考试卷,从试卷中领会新课改在高考中体现的精神。学习《福建省的教学建议》让我更清楚新旧考纲所增加和删除的内容,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第一轮的复习基本上按照《教学建议》落实各知识点,复习范围较广。《考试说明》颁布后,我们的第二轮复习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复习,《说明》中提到的务必复习到位,《考试说明》明确不要求的内容作大胆的删除。

2、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

复习备考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确定复习内容定位,以高中化学教材为依托,拟定有效的复习方案,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及关键点、易错易混点、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同类归纳、异类比较、横纵联系、点面结合,认识、理解、全面整理知识,打通模块,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

3、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这一届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毕业生,面对新的教学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我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经常自我反思,寻找更好的,更适合我们学生现状的教学方式。

4、博众之彩,吸取同行的宝贵经验

我多次参加晋江市化学协作小组的会议,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传达给备课组成员,并付诸实践。经常听同行老师的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尤其是兄弟学校老师的课经过较深较广的探讨受益匪浅,使我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继续教育方面

第2篇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工作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本学年我担任高三理科1班化学教学工作,高三(1)班班主任工作,高三化学备课组工作。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储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我把本学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矗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我与其他高三化学教师仔细分析了近几年来课改区的高考试题,结合历年来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如对比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因此在我校暑期举行的教师业务考试当中我与其他同备课组的化学老师全部获得优异成绩。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

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因此在12月我省考试大纲公布之后,我与备课组老师仔细研究,并准备在今后教学中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我校以《优化探究》)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

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因此我与同备课组老师基本每周都精心准备了一张周练卷;每单元准备了单元过关测试卷。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积极沟通,因材施教

本期我所教班级中学生情况参次不齐,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同的形式。

1、在备课中我不但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更是认真备学生,积极在课前、课后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发展及思想情绪,尽可能的在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意创设不同的情境,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2、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与方法的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本年度本人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和教研组长,任教高三三个班化学教学,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年纪老师们配合下,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了使新一年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特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_______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热爱教师职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能够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加强修养,积极参加学校及有关部门组织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尊重领导,服从分配团结同志,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实事求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辱人民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称号。

二、业务能力方面:

1、本期我认真学习教育教学业务理论,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进一步深入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贯彻新课标运用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

2、带头研究课程改革,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全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3、带头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益。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题。我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进研究性学习,把教学过程从单向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让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方向来。切实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把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

4、强化教学教研活动,圆满完成各种教科研任务。

积极主持和参加听评课活动、论文评比活动等活动。

三、履行职责方面:

1、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认知,注重学法指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不但要教知识,而且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2、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切实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为此应在课堂研究教赶考网纲,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写出优质教案,并能在教案中突出教法和学法指导,讲课时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不是以教案而教学,而是为教学而写教案。辅导工作认真仔细,除自习课全面辅导外,还应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个别辅导,防止出现差生,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作业及时批改,每次批改有分数和日期,鼓励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并上交作业。学段结束及时进行考评工作,利于学生不断地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3、坚持集体办公、做好教科研工作。

积极承担上级教研室和学校分配的教科研任务,主动帮助年轻教师,使我校化学成绩有全面的提高。

4、指导好学生课外活动,组织本组老师加强业务学习。

我们组全体化学教师能团结协作,指导好学生课外活动,本组面貌焕然一新。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3第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想想本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有得有失, 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我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这学期,我担任了高三年级四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所以教学任务重,但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得到了所担任班级学生的好评和尊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经常会在本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在第二堂课我会及时提问,还会让一些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通过这些措施督促学生在课后做好预习工作,一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满堂灌”,老师知识一味的讲,学生只是坐着听,记笔记,灌输式的的教学方式。我一直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老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要想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论。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让学生积极的发言。认真、耐心的听学生讲,然后针对学生讲的做点评,有时候点评也让其他同学进行,最后给予鼓励,肯定。

(2)课堂尽量给同学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来解决一些问题。让同学上黑板做题,讲题。

(3)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组织好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也曾经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来做课堂演示实验,结果学生很积极,教学效果很好,我觉的这种方法应该继续运用下去。

(4)尽量的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我一般是会设置好几组问题,问题的设置遵循有简单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而且,我也很注重提问题的方式,语气等,尽量做到每个人都积极的思考。

(5)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我发现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种很有趣的能力,他们会听老师的语气来回答问题,比如说“是不是!”他们就会回答“是!”,“对不对??”他们就会回答“错!”等,所以我也经常的在语气上误导他们,为的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经常的滥竽充数。

(6)我也经常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一定要独立的思考,老师讲的不一定对,也许那一天我讲的就是错的,所对老师讲的知识要大胆的质疑,有问题就问,要勇敢的坚持自己的看法观点,不要一味的符合别人,以来别人。

通过以上的一些措施,我的目标也基本上达到了,现在好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觉的这是对学生来说的收获。

3、注重课后作业和课后复习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很重要的方法,从课后作业上可以反映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每次的作业我都会精心的及时的批改,而且会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在第二堂课上及时的给学生做说明,让学生重新做一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我也经常给学生讲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复习,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复习当天的知识,每门课只要花5-10分钟每天就可以了,只要天天坚持下来,复习的效果绝对是很好的。

通过种种的措施,完成了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化学的教学工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会用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争取以后的工作干的更好。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4转瞬间,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收获,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简要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能够积极的参加政治学习,虚心向前辈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

二 教育教学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高三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要为学生升入大学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得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化学放在初三开设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面临的问题是课时少、任务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强、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依赖心理。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有效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

2、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平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3、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途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4、尽力做好单元复习工作。

初中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涉及到几十种元素及化合物和数量众多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要抓住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途径之一。我在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练习题、测试题都精心选择,量质合理。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平时就注意培优补差,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三、不足与反思

由于时间紧,使得后期教学出现赶进度的情况。与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接触沟通,学习站在他们的水平思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信任,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高三化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5首先,备课组努力研究信息,看准方向。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备课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因此开学初备课组在上届备课组长的引领下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我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

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试题、网络信息等。同时,这些资料的使用必须合理。

其次,注重抓纲务本,摆正关系。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备课组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

再次,备课组一直多思善想,努力从提高能力着手。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必须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长郡班与提高班所做题目有所不同。

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培养素质。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针对这些,备课组在学生身上努力从这几个方面做工作:

1.正确对待考试。

2.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

3.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希望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第3篇

关键词: 高三总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 配平

1.引言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没有给出详细的配平步骤,使得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高三总复习中,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是大多数学生都很迷惑的问题,而此项内容又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如何为学生归纳出一套通用、可行的配平方法成为教师研究的话题。以下是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前人的理论经验总结出的普遍高中学生易于接受的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法。

2.配平原则

①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即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②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即原子个数守恒。

③离子电荷守恒:离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电荷总数相等。

3.配平步骤

(1)标价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2)列变化:标出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3)求总数:依据得失电子守恒,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4)配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例题1:按配平步骤配平

5.缺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配平方法:

①先利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含变价元素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6.结语

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别,在于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关键点是在考虑电子转移的前提下,确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从本质上看,这类配平同样是依据质量守恒,确定反应前后原子数和分子数的一个推断过程。在这一推断过程中,使用化合价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肯定会比直接考虑得失电子数更简单。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以元素化合价变化作为配平根据。化合价是一个与元素及原子团有关的抽象化学概念,如何把化合价变化数与具体的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分子数联系起来,恰恰是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及把握其配平方法的关键。同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元素的原子。所谓观察的方法,多数学生把其理解为逐个元素去看,而不知主次。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系数确定后,其余元素化学计量数的确定其实有规律可循。

参考文献:

[1]陈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巧[J].广东化工,2009,36(7):287-288.

[2]孙秋香.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系数配平问题的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96.

第4篇

对学生来说:

1注重基础

一轮复习就是打基础,而且乌市一模考试就是对一轮复习效果的检测,自然离不开对基础的考查。有的同学在考试后发现自己做的题总是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好多题目都答不到位,他们总认为做错是因为自己粗心,其实是自己的基础不牢造成的,为此我专门把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方程式、有机反应、实验基础等等总结了一下,学生可以利用考前一周的时间把我总结的好好看看,再过一遍。

2思考总结

考前复习就是要回顾近期一轮复习中的易错点,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析,通过思考做到真正掌握。例如:纯碱是碱,其实是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而氧气和臭氧组合是混合物;五水硫酸铜是混合物,而实际上是纯净物;过氧化钠阳离子与阴离子数1比1,其实是2比1;有阴离子的晶体中一定有阳离子,而有阳离子的晶体中就不一定有阴离子(金属晶体);有离子键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aOH);一般活泼性强的金属做负极,活泼性弱的做正极,而Mg 、Al、 NaOH原电池中则是Al做负极;一般强酸可以制弱酸,而H2S+ Cu2+ =CuS+ 2H+ 则是由弱酸制强酸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消化、积累,才能把课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才能最终表现出自己能力的提高。

对老师来说:

1钻研高考,合理取舍

在高三的后期复习阶段,因为没有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讲解与练习了,那么就要求老师加强对高考考点的研究,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易掌握,又易考到的内容要重点训练。对于易遗忘,易混淆的内容要反复练。总之要做到删难攻中捞易。

2做好培优补差

一个班里前10名有希望上重点大学,主要辅导弱势学科,我主要负责化学学科;对于10到30名的学生主要抓基础,不断反复练习基础题;其他要通过细心讲解,能进步一点是一点。另外我们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问题,有效性特别高。老师对各别辅导要主动找时间,见缝插针地进行。找不到整块的时间就找零散的时间,针对各别学生,进行各别的讲解,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合理布局,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高考,高考易考那里,我就重点突破那里,把近些年的高考相关习题组合在一起,然后不断讲解,自己讲完了,学生在不断的讲,学生之间不断的讲,这样对所学的知识重点突破,有主有次,有了明确的解决问题和目标。

4易考易错反复练习

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发现,高考考的好多是平时练过的题,做的时候总是模模糊糊,这说明学生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弄懂,或者只是懂了却不熟练,或者只是听懂却没有自己去进行总结提高。针对这种现象,我特别强调错题重练,只有重练,多练才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也就提高的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5篇

关键词:英语总复习 优化学法 提高效率

每一位高中教师都知道,高三总复习是影响高考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高三复习教学容量极大而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复习方法自然就成了决定学习效率的最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法复习,对于提高复习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英语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我们英语教师如何利用手边复习材料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领悟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高效的复习英语的策略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复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英语的潜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教学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们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必要保证。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学习习惯必须要有科学的实用的学习方法。

一、复习目标明确化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对高中英语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每一部分学习内容都规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联系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和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准确地清晰地加以描述,使目标具体、细化,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以及为什么要学它。科学地细化教学目标的好处在于可以实现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升到高三以后,所有的英语考试题和单元检测练习题、复习题,我们都选用高考英语模拟类型题。我们在使用这些材料的初始阶段,已就高考英语学科的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性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对学生做了说明,让他们尽早熟悉了高考英语试卷。日常教学中,我们尽力做到根据高考命题特点及高考题型变化方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复习。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总结、熟悉各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学习重点、常考点、潜在性考点,设计可行性、有效性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内容。

二、复习计划具体化

高三阶段各门功课的学习任务都很重。有些学生就会忙而生乱,学习失去条理性、科学性或不知从何处下手。我们建议学生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并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学习英语的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了明确的复习计划不仅可以避免复习的盲目性、无序性,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养成。

复习计划千万不可虚有形式,一定要具体、详实。日计划中应明确安排何时听、何时背、何时做作业、何时做课外阅读等等。周计划中应包括本周必须完成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复习哪些知识点、解决哪些问题、做多少听力训练、完成多少阅读量、做多少习题,以及用多少时间、什么时候做等项目。月计划、学期计划也一样要详细、周全。教师要检查、督促学生尽可能较好地完成计划,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高效率地学习。

三、课前课后学习主动化

任何语言的掌握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英语也不例外。学习英语不能光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而是要进行大量的反复的课内外练习,在运用中学习。尤其是把英语作为外语,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应该重视反复练习的作用。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尽可能做好足够的练习,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量的积累、输入,以满足运用时的输出。

练习仅凭课堂四十五分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课前课后自学是非常必要的。做好课前自学,能尽早发现难点、问题,上课时心中有数,针对性强、学习效果好。更重要的是,课前自学,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极为有效。

课后自主复习能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如发现问题,就可及时解决;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复习时需要反复翻阅学习材料,查阅课堂笔记,归纳、巩固、强化已经学过的重点内容。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增强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课内、课外学习相辅相成。

应该指出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外语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并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英语的兴趣。

四、课内学习高效化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知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记忆是学好外语的两大法宝。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考,跨越文化差异去感悟英语的不同特色。同时,还要有意识的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尽力识记生词、词组、重要句子,力争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记住并当即消化。教师应注意根据学习内容,有目的设计课堂活动,尽力调动学生同时动手、动脑、动口,眼、耳并用,通过多种感觉和知觉器官捕捉并加工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高效学习的另一个关键是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掌握好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密度,提高单位时间的使用率,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节奏,争取在最少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做很多练习题。不管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要限时做。教师设计课堂教学要注意做到“节奏快、容量大、密度高”。通过优化教学时间,就能促使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6篇

关键词:北京高考;电化学试题;实验验证;试题探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4C0088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2016年北京高考理综第12题(选择题)的命题和参考答案[1],中学化学教师中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试题的问题情境是否真实?四个选项,符合题意的是选项B还是选项D?试题的要求是否超出现行教材中电化学的教学要求?笔者按照试题所述的实验情境进行实验验证。从观察到的现象做分析、探讨,得到不少启发,提出来和同行切磋。

1 高考原题

用石墨电极完成下列电解实验。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或推测不合理的是( )

D.根据实验一的原理,实验二中m处能析出铜

(参考答案:B)

2 实验装置、操作和现象

笔者按试题提供的情境,进行如表1所示实验(使用从干电池拆出的碳棒作为石墨电极)。

3 实验现象分析和结论

(1)依据实验1~3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确定:题干描述的装置和相应现象,符合实际,题设的实验情境是真实的。

(2)实验2,氯水和pH试纸作用的现象说明“b处变红,局部褪色”,不能只用该处有Cl2析出来解释,b处溶液的酸性主要是阳极上有氢氧根离子放电,使氢离子浓度增大。因此,选项B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不合理的。

(5)实验3的现象④(石墨阳极上的气泡和石墨阴极析出暗红色物质的现象比铜珠的m、n处明显;m处的现象比n处明显)与各个串联电池的两个电极(石墨电极与溶液中铜珠两侧)的电势差大小不同、溶液各部分中离子浓度的不同有关。

(6)石墨阳极在电解酸、碱稀溶液时,有碳粉脱落。可能是碳棒的质量不佳,由于电解时氧气析出,杂质氧化使碳棒变得疏松。

4 试题解答困难的原因分析

考生和一些教师在解答或分析试题中发生的困惑或错误主要有:

(1)部分考生不理解试题设置的陌生实验情境,不明白在电解液中放置的细铁丝、铜珠起什么作用。不知道电解池的电解液中存在电位差,置于电解液中的导体(如细铁丝cd)有一定的电势,它的两端与对应的石墨电极由于存在电位差,也可以构成电解池。

(2)部分教师和考生,机械地按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判定Cl-比OH-更容易在阳极放电,判定是Cl-放电产生Cl2,Cl2与水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引起“b处变红,局部褪色”,认为B项合理。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是在特定条件下(如电解过程持续加入饱和食盐水,使电解池中维持较高的食盐浓度)进行的,因而Cl-放电先于OH-。按Cl-、OH-的电极电位高低顺序,OH-放电优先于Cl-。笔者在实验中虽然是用饱和食盐水润湿试纸,但试纸上Cl-的浓度并不高,在阳极上,OH-放电仍然是主要的。

(3)部分考生以为试题图中所标示的“m”、“n”是分别指两个铜珠,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个铜珠的两侧会成为不同电解池中的极性不同的电极。这部分考生没有真正理解实验一的原理,认为实验二中靠近石墨阳极的铜珠(“n”)是阴极,靠近石墨阴极的铜珠(“m”)是阳极。错误地判定铜珠(“m”)会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不可能在m处析出铜,判定选项D的预测是错误的。

考生的上述困惑或错误,说明他们对电化学反应的认识比较肤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没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他们只记得结论(电解池的两极,极性不同,分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理解结论是怎么形成的,对于电解池中所发生的变化的因果关系缺乏认识。因此,面对比较复杂或陌生情境下的新问题,就难以应对,产生困惑或错误。

5 试题对高中电化学教学的启示

试题让考生面对比较复杂且陌生的情境,考查他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是否具备在新实验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解释或推测的能力。试题着眼于考察考生运用所学原理知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考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水平[2,3]。应该说是一道不错的试题。分析考生解答过程所暴露的问题,反思、改进化学教学,应该是我们分析这道试题的主要目的。

5.1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电化学基本原理

从考生对“电位差”“放电能力”理解的缺失,足以反映出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过于强调归纳总结、形成记忆的规律性知识。学生缺乏探查规律形成的本质原因的习惯,面对新情境下的问题,当然谈不上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例如,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要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面对燃料电池以两个相同的碳棒为电极时,教师就难以自圆其说,匆忙应对;要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面对浓差电池、温差电池时,更是无言以对。电解池中,“放电顺序”的过分强调,面对该试题情境下,b处同时有Cl-和OH-放电,考生又难以应对;电解氯化亚铁溶液实验,Fe2+在阳极上放电,如果没有理解阴、阳离子在电极周围的聚集和离子的定向迁移P系,考生更是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极其重要的。

5.2 提高学生新实验情境中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解释或推测的能力

“纸上实验”或浅尝辄止的实验教学,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和想象实验的层面,或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对操作、原理和现象不够敏感。面对新情境,更无法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作出正确解释或推测。电化学实验多、装置简单、操作容易、现象明显,适合于学生实验。典型的电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包括电子的转移和利用)及电化学的应用价值[4]等。如锌-铜-稀硫酸电池实验,透过实验现象,探析实验的原理和微观本质,体验化学能、热能到电能的转化、盐桥的价值和电流的利用率、从单液电池、双液电池到含“膜”电池发展的意义等;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电解硫酸钠溶液实验,通过分析U型管中溶液颜色变化,探查阴、阳离子在电极周围的聚集和离子的定向迁移的关系;电解饱和食盐水实验,探查“膜”的意义及离子放电顺序的本质等。

参考文献:

[1]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北京卷).

[2]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第7篇

1.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该意追求一步到位

近年来有的教师在复习中过早瞄准高考要求,一轮复习题即达到高考难度,与二轮复习题的难度相差甚微。像函数、解析几何等内容一节课只能处理两三道题目,而且在基础年级就盲目拔高,力求使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认知一步到位。由于有些教师从教多年,又多年任教高三,对高考的命题耳熟能详,站的就较高,所以在复习工作中不经意间就会提高教学的起点,而当这些高三教师轮转到基础年级时,总想把自己的感悟尽快讲给学生的倾听。殊不知,学生的认知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追求一步到位的做法,只能会使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扼杀,信心受到重挫。因此,不同的阶段就做适应本阶段的事,新授课、一轮复习课与二轮复习课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不能盲目超前,在一轮复习中要暂时降低一些知识(如函数与解析几何及数列等内容)的复习要求,不在难点上花太多的时间。

2.不能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过分要求统一

现在很多学校进入高三后统一选购一本复习资料,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整个备课组学进度、学内容和统一课后作业。而集体备课常常因各个学校教科研监管不力变成了“完全使用复习资料”的格局。同时,连复习资料上所选题目的梯度都不够明显,学困生跟不上而学优生又觉的“吃不饱”。其实集体备课的意图是加强合作与交流,发挥众人智慧,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但因受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集体备课的质量就大大缩水,就使得复习工作缺乏针对性,同时一味的搬用资料也制约了一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在保证充分集体备课质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个人的二次备课,务必做到:其一,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组织教学,在复习中要求课题统一、选用的资料统一即可,至于每节课讲哪些题目?如何讲?班级与班级之间不一定要完全统一。课任教师可结合班级自身的实际进行选题与讲解,突出针对性。同时,由于增加了思考与选题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其二,兼顾同一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每节课的教学最好能做到“浅入深出”。“浅入”是指教学的起点要低,让学困生也能有所得;“深出”是指最后要留有余地,让学优生能有探究和发展的空间。

3.不能准确定位的课堂教学, 教学思路模糊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复习中过分依赖现成资料,把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讲完资料的题目上。而且教师讲题缺少线索,总是按题序逐题讲解,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新题,把一轮复习变成了当年高考题目的堆积,而二轮复习更成了各地“信息题、押轴题”的堆积。其实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讲完资料、题目或按题序进行讲题,其结果是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一个个杂乱无章的题目,学生形不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在题目的选择上也不是越新越好,教师眼中的陈题对学生来说很多还是新鲜的,那些经典的好题不能随意舍弃。所以为了使学生能清晰地把握课堂的脉络,教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考什么?怎么考?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备课时,要围绕课题先提炼出一类或几类本质性的问题来,一 节课着力就解决这一类或几类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是根据复习思路有针对地去选题。而不是根据给出的题目来设计复习思路,因为高三复习往往要通过有限的例题来体现整章的内容和思想方法。所以教师要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角度来看某节课,着重思考如何来串题可使学生易于把握本节课的要点?那么如何串题呢?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其一、以知识或结论为线。即以课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或重要结论为线来组题,这样能将有关知识与结论网络化、模块化,便于总结与归纳。如,在“在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这节课中,可按“①抓住零点存在性及个数问题,正确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②掌握含参零点问题的基本解法,促进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相互转化;③把握极值、单调性、斜率等问题特征,与函数零点问题同步突破”这三条线来设计问题。再如,在“长方体与球组合求与球半径有关的问题”这节课时,可按“①对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棱两两垂直的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②对棱相等的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③对棱相等且对棱还垂直的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都可通过补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问题”这三条线来设计问题。其二、以解题的方法为线。当针对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比较多时,则按解题方法为线组题,这样能将这些常用方法逐个展现给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方法体系。如,在“函数零点问题归类”这节课中,可按“①零点的求解;②零点的个数的判断;③已知零点的个数求参数的取值范围;④零点所在的区间”等为线设计问题。其三,以条件的类型为线。如果某个课题中问题的条件易于归纳,可按此为线组题。如,在“不等式恒成立、恰成立、能成立问题求参数范围问题”这三个课时中,可按照“①定义在区间[a,b]上的函数f(x),满足f(x)≤k(k为常数)恒成立(称为恒成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②定义在区间[a,b]上的函数f(x),g(x)满足f(x)≤g(x)成立(这称为恰成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③分别定义在区间[a,b]和[c,d]上的函数f(x),g(x)对任意的x1∈[a,b],存在x2∈[c,d],使得f(x1)≤g(x2)成立(称为能成立),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以这三种常见条件类型为线来设计。其四,以知识的应用为线,在一些应用型的复习课上,可按知识应用的几个方面,知识应用所涉及到的一些领域或者知识应用的不同层次为线来组题,这样做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如,在“复习几何概率模型的综合应用”这二节课时,可按“①对于一维几何模型可转化为长度模型、面积模型、角度模型、体积模型等求概率;②对于二维几何模型在引入两个变量后常常等价转化为线性规化问题求概率。”这二条线来设计问题。其五、以归纳的题组为线。如果某个课题中的题目能按照不同的特点归纳成几个题组,则可按题组为线来组题。这样通过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如,在“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求数学期望的概率的应用问题”这节课上,可按“①在样本容量有限(如,一批产品共有M件,其中次品有N件)的条件下,逐次有放回的抽取m(m

4.不能仅对知识进行简单罗列, 缺乏知识网络的搭建

在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复习中,有些教师是孤立地进行梳理,简单罗列。其实数学的概念和原理是数学解题的起点,基础知识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到知识的应用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仅仅是孤立地简单罗列,学生往往不能形成知识网络。缺乏深刻理解因而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对能力的提升就会受到制约。因此在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复习中,可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中自然地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块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及通常的试题难度。所以,要做好以下几点:其一、重视概念的多元表征,即通过一组等价命题对概念形成网络和表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知识与内容。其二、注重概念的前后联系,对于与其它概念联系紧密的知识,应该将其关系呈现出来,以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其三,回顾知识的生成过程,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或结论,要简要回顾其生成过程,特别是一些有启示作用的推导的思想与方法。其四、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如果能揭示其隐含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应用。

5.不能就题讲题, 总结、归纳、变式不够

有些教师对于复习资料中的典型例题的讲解,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来说说思路,学生回答正确就过去了。常常听教师们报怨说:“这个题目都讲了几遍了,学生还是一做就错”。其实这些教师仅仅是关注了问题的答案,没有把问题最本质的特性提炼出来。缺少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当学生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会思考。当然,也缺乏及时的变式训练,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解法思想尚没有完全领悟,教师已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分析、讲解之中了。其实,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大可不必操之过急。首先要注意分析解后的反思,当问题解决之后,要增加解后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思:①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②是否有相近的结论或相似的概念解决该问题?是否易与某个概念混淆?③该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思想方法?其次要及时进行变式训练。当一个问解决之后切不可急于进入下一个问题,而要从问题的条件、结论、设问等角度进行适当变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学生内化其解题思想与方法的目的,而且在变式教学中又不能为了变式而变式,变式要有明确的意图,要指出它与原题的联系,学生从中能获得注意点与启示。

6.不能缺失运算方法的点拨

进入高三总复习以后,有些教师讲题时理顺了解题思路后就说:“请同学们课后算一下”,然后报出答案就过去了,其实对于这些用惯计算器的学生而言,由于基本运算能力的缺失,经常会出现“会而不对――题目会做但结果不对,对而不全――结果虽对但不能得到全分”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在完成硬性作业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种口头布置的弹性作业,学生大多数不会当回事,其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在解题上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学生运算能力不够,不少学生是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二是规范性不够,具体表现在解答的逻辑性不强、关键条件列不全、题意中的概念不能准确的进行等价转化,一些关键词语省略不写或随意跳步,因此,要将运算能力的培养与规范性的养成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切实落实以下三方面:①加强运算能力的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思路的形成,也要揭示其运算要点。如,当一个关键步骤的处理思想形成后,如何避免复杂运算,以及运算过程的优化的手段、策略等等都要向学生交待清楚。如,在“过定点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形成弦”的问题中,常常需要设出该直线的方程,是把直线方程设成“用x表示y”的点斜式的形式来设?还是用y表示x的形式来设?对于前者漏了一条斜率不存在情况需要分类讨论,而后者则漏一条斜率为零的情况需要分类讨论。如果再附加一条“向量共线的关系”为条件时,那么在把直线方程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时,用前者或用后者来设,化简后的繁简程度会不同。这些运算机理教师都要带领学生去探讨,这些优化运算的手段在课堂上点点滴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会潜移默化、悄无声息的产生学生运算能力的飞跃。②要关注学生的弱点。如,含参数的代数式的运算、解析几何中的含字母运算与解方程组等等,要放慢节奏,让学生多练习多展示,通过强化练习夯实双基弥补弱点。如,在解析几何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如何去创设含字母的等式(这部分内容在高考数学试卷中,解析几何大题的第一问常常会创设a、 b、c、p及e的方程或第二问中创设关于某个字母的方程或函数。如2013年新课标高考数学卷的第20题解析几何的两问即是如此设置)?如何利用函数的思想去求最值、范围等问题。使学生基本能达到遇到什么条件就能想到基本的数学方法。如遇到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形成弦,只要和中点有关的问题就应该想到“点差法”去寻求中点坐标与斜率的关系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弱点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③注重规范解题。教师在课堂上每节课至少拿出一道例题进行示范解答,其余的题目可让学生板演或借助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要指出学生书写的不规范之处,教师要有明确的修改意见。

7.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 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

很多教师的复习课一直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且教师在讲解题时,读题后就匆忙去做题,学生无思考与展示机会。现在很多学校的复习模式是“先做、后批、再讲”,学生已经预习了,老师也作了批改,但讲解方法却没有多少变化。实际上在复习时学生对于知识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果只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很可能造成“会做的学生自以为懂了,不懂的学生下次仍旧做错”的现象。所以对于复习课而言,要更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弄清这些想法背后的原因,这样的复习课才会有针对性,至于“先做、后批、再讲”这一复习模式,必须用好学生的预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选出一些概念性强、问题多的题目,要把学生预习中的成果转化成课堂教学的问题链不断的呈现。没有必要题题都讲,更不能从头至尾逐题讲解,教师要摈弃满堂讲的复习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做好两个方面:首先要能倾听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尤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带有普遍的、规律性结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①看到什么条件就能联想到什么方法和结论。如,在立体几何中“遇到对棱相等的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就应联想到补形为长方体的外接球问题”;如,在解析几何中遇到“在椭、双、抛中,以焦点弦或焦半径为直径作圆时应该联想到圆与特殊直线相切的结论”,在2013年全国高考数学新课标卷(11)题,以抛物线的一条焦半径为直径作圆,就应该联想到与y轴相切这条结论,进而顺理成章的就得到该圆所过的点(0,2)必是该圆与y轴的切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2013年全国高考数学新课标卷第21题的第二问:当m≤2时,证明:f(x)=ex-ln(x+m)。如果抛开利用第一问函数的单调性进行证明,而利用重要不等式去证明学生应联想到一组重要的不等式:

等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联想的能力。要将一些重要的方法、结论进行“模式化”、归纳、推广,进而提升复习的效率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理解的螺旋式上升;②教师在课堂要常常寻着学生的思路去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在课堂上暴露其思维过程; ③“还有别的想法吗?”,教师不要急于进入下一题,要给学生留一个展示思维的平台,这样既能做到一题多解又在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④“你认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各种解法中指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不能让学生太刻意追求特殊的技巧,否则会使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陷入对通性通法的迷茫之中;⑤“这种方法对于这道题还行吗?”,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仅要对成功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同时也要对失败的解法去反思,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当然有时教师也可以采用错误的解法去“制造矛盾”,进而达到强化概念,加深对通性能法的理解。其次,提升学生作业或预习的效果,对于学生已经预习或已做完了练习和试卷,教师在课堂上要从这几个方面授课:①关注错的多的要剖析学生出错的根源;②关注解法多的题目,教师要小结要提炼出这类题目的常用解法。在明确通性、通法的同时适当点拨关键步骤的运算机理,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切不可过于追求那些“难、怪、偏、巧”之法。③要进行变式训练,对于一些解法相同、类型相近的问题,应尽量进行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等价转化、合理迁移问题的能力;④普遍存在的问题需强化,对于学生预习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概念问题,讲解后要配置相近、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巩固、强化。并提炼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

8.不要进行空洞的形式化的小结

在复习课的课堂小结中,教师则习惯总结本节课共讲了哪几种题型,其实这样做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不错,经典的数学思想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强化,但如果每节课总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空洞了,学生需要的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解题策略。虽然题型小结法学生易于模仿与使用,但它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实要提高复习课课堂小结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以下两点;其一、不一定要把小结久留到课堂结束前去做,当一个问题或一类题目处理后,即可进行总结,总结时应侧重解题切入点的回顾、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归纳以及失败原因的反思等。其二、对于复习课上遇到的主要问题要从具体策略上进行提炼,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对于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我们可作如下总结:基本解题思想是函数思想,即根据所给不等式(或其变形式)来构造函数,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具体解题策略是:①注意分清题中的字母谁是主元,即所构造的自变量,谁是参数;②当变量易于分离时,可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③变形后不等式两边函数都容易作出图象的,可转化为讨论两函数图象位置的分布情况;④变形后一边为零另一边代数式构造成函数易于讨论的,可转化为函数值恒正(或恒非负)问题。

9.不能把作业量留的过大且难, 不易纠错反思

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后,很多学校高三数学作业量就偏大,既有课堂配套的巩固练习,

又有预习作业(资料中的匹配练习),有时在一些特定的阶段还有填空选择主观强化训练(称为小卷一)和中档四题强化训练(称为小卷二)以及综合重组卷(称为大卷),其中每天必做的有两类:课堂配套巩固题和资料中的预习题,有时作业还比较难,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去回顾与纠错。这就出现教师常常说的:“这道题讲过多遍了怎么还错呢?”其实,作业的有效性不是靠量多来保证的,而在于有针对性选题、学生勤反思、教师对作业的细批精讲及学生的用心纠错。要保证作业与练习的效果,教师要坚持把好选题关、难度关、限时关、讲评关和学生的纠错关这五关。其中最关键的有三点:其一要控制好题量与难度。每天与课堂内容匹配的变式题最好2至3题,资料中的匹配练习(或称预习作业)最好不超过8题,其中解答题不超过3题。另外对于“两种小卷”的使用不能过早,一般进入二、三轮复习时进入“化”效果比较好。教师要避免急进的作法,将考试、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进程不匹配,结果在第一轮中把“月检测卷”出成了含盖高中数学所有内容综合卷,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二选题要有针对性。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加强二次备课的力度,对于作业的内容必须与当天讲课内容匹配,是课堂典型、热点题型的变式,从而才能起到验收的目的。所以作业的针对性必须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要有本节课典型例题的验收题即变式题,题量是课堂内容匹配2至3道,二是下节课内容的预习作业。很多学校进入高三总复习只预留第二部分作业,即资料中下一课时预习作业。而对于本节课的重要思想方法仅仅是“一讲了之”,这样就不能起到强化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效果就变弱了。其三纠错工作不能松懈,每周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订正与回味,学生应当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对于典型错题要注明错误的原因,以及所获得的启示。备课组也可建立学生错题库,在周测、月测及使用“小卷”强化概念、思想方法时进一步纠错,而且学生反思纠错的工作不仅常常要在课堂上去做,更要植根于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中去。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讲授内容

“精讲”,是指教师按照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重点知识、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重要的学习方法作精心设计、透彻剖析。精讲要突出重点、突破疑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掌握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时间、赢得主动。

(一)三轮复习,点面结合

所谓“点”,是指知识点。近年高考语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知识点: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及运用,科技社科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写作。

所谓“面”是指包括以上知识点的全面综合训练。在传统的高考复习中,点面复习是截然分开的,即严格分为三轮复习。一轮重点夯实课本,二轮专题知识训练,三轮则为综合训练。但从效果来看这种方法并不利于学生打牢基础,提高能力。故而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应该采取点面结合法。例如,在第一轮以课本为主的复习中,穿专题和综合训练,既打破了复习的单调,又抓牢了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作文复习,可以先点后面,连点成面。通过作文批改,找出学生在叙事文和说理文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分点练习,比如,卷面、书写、审题、立意、材料、标题、开头、结尾、结构、构思、语言等。

(二)目标宜少,有的放矢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一堂课的目标设置直接关系着这堂课的成败,尤其是在高三总复习阶段。那么,复习课的目标究竟如何设计?我认为目标愈少,效果愈好。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确立的重点讲深、挖透,又能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相反,目标过多,所讲的问题只能流于形式。

例如,压缩语段,就语段类型来说,有叙述型、议论型和说明型。就考点来说,有拟标题式、提取信息式、观点归纳式等。想用一堂课就让学生全部掌握是很困难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把知识点分散到几堂课中,让学生对各种压缩语段了如指掌,真正把握。其他知识点的复习方法依此类推。事实证明,目标越少效果越好。

(三)把握分寸,粗细有度

在平时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主张宜粗讲的知识不要细讲,宜不讲的知识也不要画蛇添足的去略讲。因为讲得过细,就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但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对确立的重点、难点,学生复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作精雕细刻的深入讲解。要针对问题讲深、讲透,拓展、联系、系统地讲,切忌就题论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例如,诗歌鉴赏题,学生普遍失分严重。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把涉及到的诗歌知识点,解题方法,尤其是艺术手法,必须结合近年典型高考题讲深讲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诗歌知识树。这样再去解答此类题,学生思路就会清晰多了。如分析技巧型试题,我明确学生要“三步走”,A、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B、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用了这种手法。C、此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根据语文考点,精心选择训练习题

“精练”,则是指针对每个考点,教师精心为学生选择、加工适度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悟出规律、培养能力,而非不加挑选地把各种资料一股脑地塞给学生,让学生做重复无效的劳动。

(一)练习要典型实用

高三复习,没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不行。但对于练习,必须精心选择,方可放给学生,否则过多过滥,就会让学生溺于题海。如何精选习题?首先需要教师安心坐下来,精心研究高考说明和高考试题。把近十年的高考题,从试题的设题角度、出发点、测试目标等方面真正分析透彻,从而抓住高考题的“神”,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程度,以此指导来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让学生认真练习,以避免复习的盲目性。

为确保练习的实效,教师尽量自编习题,少用成题。因为现成的习题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挑选那些针对性强、代表性强的题目为我所用,把选择的习题编成活页学案,随时灵活使用。注意,选题时教师要根据学案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编题目,每一个题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指向,达到相应的要求。不能随意组合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更不能直接用成套的题目进行训练,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成语题”一直是备考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一是积累量不足,词义模糊;二是不能结合语境推断。结合这些问题,我总结了近十年的高考成语题和各地模拟试题有针对性地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总结规律和方法。其中,“首当其冲”一词,学生往往望文生义,不能正确理解词义。对这一难点,我在练习中先给出这一成语的词义,再让学生结合练习判断成语使用的对错,并说明使用有误的误区(不明词义、不辨色彩、不分对象和不合逻辑)。“首当其冲”中的“冲”,喻最先受到攻击、压力或遭受灾难。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军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高考题)②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2006年北京高考题)③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巴金《家》二十二)

(二)难度要循序渐进

在指导高三复习时,我们应从简单的、基本的知识入手,随着学生掌握知识深度的增加,适时调整难度、深度。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内容,并形成自己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再遇到抽象、复杂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在具体复习每个考点时,我们应以单项训练为主,综合训练为辅;主观性试题为主,客观性试题为辅。因为训练与考查毕竟有很大的区别。训练更重阶梯性和实效性,没有基础知识的逐步积累,一味让学生来练习综合题目,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为此,高三上学期,我们重点要把基础夯实、各个知识点吃透,穿插配合综合训练;而把综合能力的训练主要放到下半学期来完成。对于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来说,练习中应以主观试题的训练为主。客观试题的难度较主观试题要小,主观试题能答好,客观题的正确率也会很高。为此,我制定了备考简纲,以便学生对纲自照,有的放矢,查缺补漏,逐步提高。

(三)随堂练习要合理高效

高三复习,各科教师大多把“讲”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把大量作业安排在课外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节省了时间,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课后作业得不到有效时间的保证。因为学生可供支配的自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各科的作业量是根本无法正常完成的,所以学生做作业往往带有很大的应付性和盲目性。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作业的量,尽量要少而精,至少要保证三分之二的学生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再者教师尽量把作业引入课堂。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到课下,尤其是易错点、难度较大的主观性练习一定要在课堂上进行,尽量让学生上黑板演示完成,以便让共性的问题更形象的暴露出来,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讲解。例如,名句默写、语言表达题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践,借助精讲,为学生的练习腾出时间,创造条件。要使练习真正有效,学生还必须建立错题本,通过周练的形式,举一反三,对基础知识及时强化巩固。

在复习过程中,精讲和精练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的精讲为学生的精练创造了时间,而学生的精练又为教师的精讲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在2003年高考,我所带理科班平均分学校第一名;在2006年高考,所带文科班平均分胜利油田第一名;在2007年、2008年高一、高二连续两年平均分差进步名次第一名,优秀率第一名。十二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精讲精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

第9篇

关键词:物理习题课 教学有效性 "讨论 总结" "阶梯 递进"

一、物理习题课的重要性

学生在物理新课课堂上学习了新知识,初步掌握了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但在理解上往往只是表面、孤立的,并不能很清楚、全面理解其意义,使之成为巩固的知识.所以物理新课教学后的习题课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一堂有效的物理习题课,首先应能很好的巩固、深化学生新课教学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其次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物理习题练习使知识活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再次能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最后物理习题课要能较好的起到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的作用.[1]

二、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认知特点

为了更好的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认知特点:

特点一: 学生新课虽然已经熟悉基本的物理概念及概括出的物理规律,但对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习题中所给出的情境感到陌生,无从下笔.这就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新情境,回忆相关物理知识、物理模型,通过分析找到新情境与原模型的联系及区别的能力.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

特点二:学生新课所掌握的基本概念、规律一般都较简明,故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就较直接.而习题所呈现的问题通常是不易直接找到已知条件与所求结论的联系,这就需要通过层次递进的训练挖掘学生思维潜力,才能逐渐达到这种复杂的思维活动的要求.显然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新学知识时更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解答物理习题的一般思维过程

结合以上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认知特点,可以归纳出解答习题应具备的一般思维过程,如下所示:

还原 抽象 分析确定 列出 求解判断

文字描述 实际情境 物理模型 物理规律 数学方程 物理结果

所以一堂有效的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能较好带动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特别是从实际情境到列出数学方程这一系列关键环节,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当前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在学生学习还是在教师教学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表现在缺乏正确的思维习惯,习惯将物理问题数学化,只想简单套用物理公式,将主要精力放在已知哪些量求什么量上,而忽略对物理情境、过程的分析.该种方式在处理单一过程习题时,尚可应付,对于一些过程复杂的问题则显得无计可施.多数学生则表现为有一定的对物理情境、过程分析的习惯,但只能对较单一过程做分析,很难将复杂多过程做正确的分析.

教师教学方面则表现在忽略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讲解,不注意方法的培养与训练,片面的“以题为纲”,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另外习题教学中也容易出现“题海战术”的方式,教师没有细致思考,见题就讲,让学生见题就练.这种方式缺乏有效性,常常事倍功半,也容易让学生疲倦,最终造成两级分化的被动局面.

五、如何提高物理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提高物理学科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笔者通过个人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向名师请教,组内交流、自己查阅资料等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下列两类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方式,抛砖引玉供大家共同探讨

1)“讨论、总结”式

该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针对一定问题情境,采用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以讨论、答辩甚至于竞赛的方式所进行的习题课教学.其过程可如下所示:

呈现问题 学生讨论做答 展示作答结果 教师引导点评 学生(教师)总结

该种教学方式有以下优点

1: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学生学生间的交流沟通达到巩固知识,发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学生的问题可以充分暴露,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逐一纠正.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3 :由于学生讨论过程可畅所欲言,一方面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师生的“交锋”中也可提高教师教学的应变、组织等能力,起到双赢的作用.

4:由于学生多为小组讨论后通过发言表明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而非简单的回答“是”与“不是”这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及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与及课后师生的交流,笔者认为该种方式在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对相似易混的物理概念的理解这类问题的教学别有效.

在应用该种教学方式时,为达到教学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与代表性.即应针对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能代表一定数量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这样选取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共鸣.[2]

2:教师应对学生在讨论、作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出充分的估计与预见,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参与,而非撒手不管.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想法认真分析,以引导学生讨论向纵深、有效方向发展.

3:在学生总结时,要以肯定、鼓励为主,力争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要所收获.

笔者就曾在高一新生学习了牛顿第三定律后,在习题课上设计过这样的问题:马拉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哪个大?如果马拉着车加速前进,那这两个力又是哪个大?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回答.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总有部分学生认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因为只有这样车才能加速运动.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反映出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充分讨论,并适时进行引导,不但使学生认识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还分析清楚产生错误的原因:对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区分不清,分析问题时不能寻找正确的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重新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找出正确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各对平衡力,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解决该问题后,立即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把易错、易混概念掌握牢固.[3]

2)“阶梯、递进”方式

该种教学方式是将某一综合问题设计成一个有层次的系列,以逐步深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展,就像登梯一样一步步逐渐逼近最终目标.其教学过程可如下所示:

呈现简单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矫正总结 串接与总结

逐层加深问题

该种教学方式有以下优点:

1 .符合学生认识特点,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问题阶梯式深入,知识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到新知识,回顾旧知识,学会融会贯通,丰富知识体系.

3.通过该种方式可逐渐培养学生化难为易,正确寻找解题思路的能力.

应用该种教学方式时,同样为达到教学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呈现的数个简单问题一定要有内在联系,能将知识点、规律串联.

2.每个问题难度不宜过大,预见学生的能力,以学生够得到为最佳,这样学生才有兴趣.

3.新课标指导精神下,问题最好能从生活实际出发,即“穿衣戴帽”,避免直接应用枯燥的理想模型.

该种教学方式特别适合于阶段性复习或高三总复习的习题课教学,因为此时学生对大部分单一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都有了一定基础,但对综合性复杂问题还是感到有困难,无从下手.在高三力学综合类问题习题课时,笔者就从一个简单情境出发采取递进式教学方式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问题一:水平道路上甲乙两车一前一后相距10m以10m/s的相同速度做匀速行驶,因距甲车前方24m处有一障碍物,甲乙两车同时开始做匀减速运动,若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乙车加速度大小为2m/s2,试分析甲乙两车能否安全停下?

对于这类仅涉及单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际情境问题,学生均可熟练完成解答.

因为甲乙两车会相撞,故提出问题二:在乙车加速度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要保证甲乙两车不相撞,且甲车不会撞上障碍物的甲车的加速度范围?该问题引入临界状态的分析,加入了数学不等式计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问题三:若甲车为一质量为m的拖车,乙车为一相同质量的故障车,它们间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两车正以v0的相同速度向前匀速前进,拖车司机发现前方24m处有一障碍物,现需考虑如何刹车,以保证拖车即不与障碍物碰撞,又不被后面的故障车撞上.设刹车后拖车不再受牵引力,其受到的阻力变为其重力的n倍(n可由司机刹车力度控制),而故障车所受阻力为其车重的k倍.试分析轻绳长度L需满足的条件及对应n的取值范围?

该问题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知识,并将数字运算改为字母运算,而且因绳长未知,就引入分类讨论过程,对学生思维提出更高要求.

问题四:若未知两车匀速行驶的初速度v0,仅知当拖车拖动故障车一起匀速运动时,拖车输出功率为P,行驶时两车所受阻力均为车重的k倍,求(1)两车一起匀速运动时的速度v0的大小(2)若拖车刚拉直细绳两车的速度就达到v0,求绳张紧的短暂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该问增加了功率、动量守恒定理、机械能等知识,通过分析会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丰富其知识体系.

在顺利解决了前四问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问题五:

若拖车与障碍物间的距离为s,为保证拖车即不与障碍物碰撞,又不被后面的故障车撞上,则s应满足的条件和n的取值范围

该问完全为字母表达,并需复杂的物理分析与数学计算,此问我在课堂最后三分钟提出,即给学生“课堂留白”时间,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讨论思考大有裨益.

可见简单、单一的物理情境,经过教师精心准备,通过若干知识点逐渐增加的相关小问题,就会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将复杂问题化解为简单问题进行处理的分析能力和正确寻找解题思路的能力,对于学生跳出题海,提高课堂有效性大有益处.

综上是笔者关于提高物理学科习题课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若能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主编,查有粱等著,《物理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