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1:33:58
导语:在幼儿心理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们常把幼儿称为祖国的花朵,因为他们是那么漂亮,那么可爱,同时,也那么娇嫩,需要我们细心地呵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心理,那就无法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自然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会影响他们一辈子。所以,我们的幼儿教育非常重要。而幼儿师范专业,为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的专业,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尤其是提高他们的幼儿心理教育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那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幼儿心理教育能力呢?
一、让学生明白学好幼儿心理学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学起来感觉较为枯燥,加上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自己并不清楚学好了这门功课对将来的工作有什么好处,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一些表现进行教学,并加以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如讲到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针对有些学生觉得学习了这些理论没有什么用处的说法,我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为什么?一是他们现在自己还没有孩子,二是他们现在还没有踏上工作岗位,没有幼儿让他们去了解。他们一听就笑了。但随后我就给他们分析了学习幼儿心理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未来无论会不会走上“幼师”这个岗位,但都会有自己的孩子,都需要了解幼儿。学习了幼儿心理学之后,有助于他们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走进童心世界,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孩子中去;与幼儿在一起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现幼儿更多的可爱之处,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他们的眼光,融洽我们与幼儿的关系;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有效地指导,还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学习幼儿心理学,还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助力。相信给孩子一个和谐快乐的成长环境,不仅是做老师的期望,更是我们未来的每一位父母的期望。这一席话不仅让学生们笑了,还带给了他们思考。我从他们后面的学习中看到,许多学生都变得更积极了。
二、利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新异的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定向探究反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起奋进的情趣。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所谓有趣,就是指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兴致勃勃地去学。所谓有味,是指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深,值品味,甚至回味无穷。所谓有奇,是指教师的教学新颖有创见,每每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出乎意外,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所谓有惑,就是教师讲解既有启迪又留有余地,使学生听讲之后,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学中我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1、运用案例教学
尽管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仍然不喜欢只有枯燥理论的教学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将一些蕴含所学理论知识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去分析、思考。这样一来,除了生动形象外,还让学生及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这门功课的自信心,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东东是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再幼儿园里,他很听话,可以自己穿衣、吃饭。但是在家里的时候,他总是要父母或奶奶帮助他来做。我就请学生来分析一下东东的行为。为什么他在幼儿园是一个样子,在家里又是另一个样子呢?有的学生说是孩子的性格有问题。有的学生则分析,因为他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好,可以获得老师和小伙伴的赞扬,满足了他受人关注的内心需求;而在家里则不可能,所以他就认为没有必要表现好了。这说明了他的家长平时对他的关注不够。我认为第二种分析较为准确,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我们知道他们非常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如果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事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他们就会认真去做;如果我们漠不关心,他们也就懒得去表现了。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我让学生明白了幼儿的心理,同时也懂得了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幼儿的行为,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一些事情,哪怕是做得并不是很好,只要自己动手做了,也要及时给予孩子适当的夸奖,不要以成人做事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不要觉得孩子所做的事太正常太普通了而不去鼓励他。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孩子的鼓励越及时越好,能当场鼓励效果最佳。
2、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可以把一些抽象的内容利用形象的形式给我们展示出来。我们在平时的心理学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有趣。比如,我们再讲“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时,我就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几个孩子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知识来判断,哪些是具有“多动”特点的孩子,哪些不是,只是有点活泼。这样,边学边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再进行指导巩固,学生都掌握得较好,而且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三、学生及时理论联系实际
论文摘要摘要: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重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一、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的世纪。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竞争将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使人们有了时间紧迫感、差别加大造成的心态不平衡、流动和变化加快带来的不平安感、人和人之间感情的淡化以及现代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产生的单调、枯燥、孤独乏味之类的感受,于是就加剧了人们之间的心理冲突,产生浮躁、焦虑、失落、不满之类的不健康心态。另外,在心理素质上,当代人又存在意志薄弱、缺乏反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依靠性强、情感不稳定、危机意识不强等心理新问题。因此,心理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高素质的人,最佳的体现是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对培养人的当代教育提出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重在教育体系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受单一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学生身心整体素质发育不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解决的出路是建立新型的人才素质模式,而在人的整体素质模式中心理素质是基础,对人的其他素质及人才整体素质有重要影响。
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在目前的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新问题和障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新问题,走向成熟和成功。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二、心理教育行为的功能
心理教育行为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行为。如喜好教育、意志锻炼、性格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技能练习、社会适应性培养等。
心理教育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的心理素质是指和现代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人的心理素质,和学生当前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素质,以及学生进行良好学习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它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之间,是个体遗传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要求相互功能在人的主体内部的沉淀,同时又是人的主体性格结构的核心成分,推动着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高和优化。人的遗传素质和身体潜能开发和实现的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经验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沉淀的程度,都可以从人的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
其次是开发身心潜能,不仅要造就学生和未来文化相适应的一般的心理素质,更要造就学生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创造心理素质。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探究表明,人的心理潜能未能充分利用。曾任法国总理的埃德加·弗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摘要:“人类大脑有很大一部分未经使用的潜能,有些专家估计说,其数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崭新的教育观念、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心理教育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帮助人们消除不良心理,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
三、实施心理教育行为的内涵
心理教育行为的空间有多大?我们说摘要: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成功。心理教育行为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教育行为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摘要:培养、开掘、预防和补救。推进心理教育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一般来说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1.培养关键能力
21世纪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和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称这些心理素质是人的关键能力。我们的教育,就面临着要加大培养人关键能力的力度。
2.开发七种潜能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熟悉智能。他认为摘要:实践证实,每种智能在人类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他还认为,每个人和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功能。他经过探究证实摘要:传统教育和过去在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摘要: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新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3.知识练习并重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因的功能,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疾患。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有关膳食结构和性格调节的知识教育,通过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性熟悉;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练习,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非凡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育方式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4.排除矫治补救
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补救功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和犯罪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的原因之一。对此,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其他心理矫治手段进行补救,或者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也是心理教育的紧迫任务。
5.心理贯穿教学
实施心理教育可以采用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等非凡的作业方式,但又不能只局限于上述的专门作业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同时是心理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摘要: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功能;另一方面,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
一、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一般是4岁,4岁幼儿的心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与3岁幼儿相比,4岁幼儿一切潜在的能力开始生气勃勃地发展,表现出不惧怕、好交往、富有独立精神和自信心,能安静又有吵闹等新的特点。4岁幼儿可以说是闲不住的,不易控制的,其心理活动以新的特征表现出来。归纳起来,4岁幼儿具有下列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活泼好动。4岁的幼儿明显地比3岁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他们不仅身体长得更结实,动作能力更强,而且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积累了一定经验。因而主意也多起来,所以更爱活动,活动起来很灵活,也能坚持较长时间。他们爱说、爱问、爱跑、爱动手、爱玩,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
第二,具体形象思维。4岁的幼儿主要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4岁幼儿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常用物体、各种人、各种自然现象、周围环境和曾去过的地方的表象。每当唤起这些表象时,就可以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离开事物的表象或具体事物,就难以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第三,有意行为开始发展。3岁幼儿的行为多受情绪支配,4岁幼儿可以听得进成人向他提出的要求,听懂一些道理,他们可以接受成人给的一些任务;有意性的增强还表现在4岁儿童游戏时已经可以先想一想、玩什么、拿什么,也更愿意和小朋友一同做游戏,有着简单的角色分配,也可以发展游戏的情节;玩的时间也相对更长,有时连续几天只玩一种游戏。在游戏中能抑制自己的行为,坚持游戏规则。有意性还开始表现在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方面。
此外,4岁的幼儿在坚持性和个性差异性方面也比3岁的幼儿增强了。根据以上心理特点幼儿教师应怎样使他们进步更快呢?
二、教育中班幼童的对策
2.1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组织幼儿参与多种游戏,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而且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美感或创造能力的发展。中班幼儿会做各种游戏,不仅对游戏的兴趣很浓,而且能长间做各种游戏而无倦意。
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多种游戏,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求发展。我不仅组织他们做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而且还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定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三种。
就以引导幼儿做结构游戏来说吧,对中班幼儿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结构活动,并要最终完成它。第一,教给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结构技能,如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方向方位,学会按图建造。第二,教幼儿学习自己设计构造,会事先构思主题,选择和利用结构材料,确定结构顺序,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建构一个成果。第三,组织幼儿评价结构成果,可全面评价,也可有选择性地评价。
再以做智力游戏来说吧,各种学习任务通过新奇、形象、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向幼儿提出。引导幼儿听听、看看、摸摸、想想、说说、做做,使耳、眼、手、脑、口各种器官活动起来,做出智力上的努力。使幼儿在这特殊实践中,不仅掌握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获得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诚实地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养。
2.2针对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加大教育活动直观性的力度,促进幼儿持续发展
直观性的原则和方法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抽象的道理难于理解。在上课时贯彻直观性原则和运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根据课的任务、内容及中班幼儿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现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观察、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指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等),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第二,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觉器官结合,教师应让儿童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摸、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第三,直观手段要与教师语言指导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准确的语言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第四,运用直观教具要恰当,教具要有典型性,主要特征要突出,紧扣教学要求.不宜过多。
2.3针对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有意性增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能,使他们个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自由充分发展
一、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也对幼儿有着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复杂现象,有些是健康的、纯洁的,而有些是不良的、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方面加以激励,对其不良方面加以矫治呢?首先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幼教工作者为了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积累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师缺失心理知识是不可能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而且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教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教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拥有一个健康心理,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环境影响人的一般表述。由于幼儿年纪小,可塑性大,他们的心理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是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1.树立良好的班风、园风,以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班集体或园集体,是幼儿生活的一个主要环境。这个环境建设得好与不好,对幼儿心理发展影响深远。如果班风、园风不正,幼儿的心理就会扭曲,心理就会受到冲击。相反,如果具有积极向上、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且富有同情心的班风、园风,幼儿的心理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要使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就要着力树立良好的班风、园风。
2.教师要端正对幼儿的态度、行为。人与人互为环境,对幼儿来说教师就是其环境。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必须端正,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些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心理上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有“香港脚”,小便总撒在身上,如果我们说:“走开走开,你又脏又臭。”这样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会使其他孩子从小形成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染上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能否健康发展有深刻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要尊重、要严而有格,不能以“严师出高徒”为借口惩罚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鼓励的心理安全氛围,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谩骂、侮辱、指责、压制、强迫、威胁、挖苦、无情的惩罚等。
2.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幼儿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环境。因此要想幼儿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幼儿的心理施以正面影响。
三、营造爱的气氛,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要。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必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容易形成一种自卑感和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就要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如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几天、几年,甚至一生。因此,教师平常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四、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1.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
随着这些年来人们健康观念的建立,大家逐渐认识到,幼儿的健康绝对不仅仅是指幼儿有着健康的身体,更多的是指他们有着愉快的情绪、主动的态度、大胆的意识、自信的力量、不畏困难,很乐于和周围的小朋友交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当下我们开展幼儿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目的。幼儿的心理健康,最主要指的就是他的一些合理和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包括他的情绪和社会化的交流活动,具体到实际状况中来说,幼儿常常会对自己在家长面前或者教师面前的表现感到满意、平时的情绪也能一直处于活泼开心的状态中、能够很好的适应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自身的才华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应该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幼儿的姿态与动作能够正常发展。事实上,幼儿动作的发展和他们大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大脑的发展反应可以通过日常的动作得到表现,如果幼儿的姿态与动作,主要是指其手指的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能否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下,是保障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其二,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否发展正常。不同的幼儿在认知的过程中存在有不同的差异,但是这个差异也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如果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则说明幼儿的认知水平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幼儿的认知水准很明显低于周围绝大多数的其他幼儿,那么他的认知能力就是偏低。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教师,都要注重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营造出有利于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环境,减少不良的环境可能对幼儿的刺激。
其三,幼儿的情绪是否乐观。幼儿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反映了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处于正常的情况下的,如果幼儿的情绪正常,能够感受到家庭和教师带给她的温暖,就会感觉到心情愉快,反之,如果孩子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的状态中,就说明有心理障碍,而这种不良的情绪表达事实上也阻止着它其他幼儿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在过度的孤独中出现一系列的其他的行为问题。
其四,能够很好的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多数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都要面临人际关系的恐慌,这是因为他们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没有了家长和其他亲人嘘寒问暖,多的是不熟系的教师和其他幼儿园的朋友。在家庭环境中,他们是所有人的焦点,但是在幼儿园的环境中,这种焦点作用没有了,就会使他们很容易进入一种人际恐慌的过程中,不善于和人交往,长期的孤独自闭事实上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而相反,如果能够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很好的与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就说明他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比较好。
其五,幼儿的性格特征表现良好。简答的说,如果幼儿在生活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是一种热情勇敢、自信乐观、性格活泼温和的状态,就说明他的性格特征表现良好,反之,如果一个幼儿过多的表现出来冷漠自私、孤独自闭、情绪低落的情绪中,则说明他的性格特征表现的不够好。
2.有关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措施
2.1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
无论是做幼儿教育还是具体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教育过程中,我们都要做到热爱孩子,然后再紧接着去相信和了解孩子,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孩子。成人与孩子之间,首先必须是爱的关系,其次才能谈到教育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必须要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孩子,才有可能做好孩子的心理培养。教师必须乐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将自己的爱心传递给他们,与他们心连心,紧接着才能谈论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会不断的感觉到教师的爱意与温暖,会对他们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内心话和教师说说。除此之外,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来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心情,从而辅助他们改善情绪。譬如说有的教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卡片,每人只做两张卡片,分别是心情开心和心情沮丧。叮嘱孩子们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如果自己心情感到开心,就把代表开心的卡片别在自己的衣服上,亮出来给所有人看;如果自己的心情不开心,就把代表不开心的卡片别在衣服上,让所有孩子都能看到。孩子们内心纯洁,又因为是自己制作的卡片,所以很容易会照着教师的要求去做,教师也能很容易的把握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孩子连续好多天心情不好,教师就需要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不开心的实际状况,改变孩子的现状。
2.2开展广泛而有良好的心理教育
教师的爱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应该是一种理智的爱,他能够理解和接受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在尊重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对孩子们能一视同仁。在同一个班级里,肯定有一些孩子生性活泼,乐观好动,而又有一些却经常的不善言辞,孤僻自闭,教师应该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知道孩子的性格背景,最主要的是,要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喜欢某一个孩子就对他进行偏袒式的教育。幼儿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感觉到这种偏袒,从而在自己内心深处留下不好的阴影。无论是在生活起居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该认真要求孩子,对他们开展最为广泛的心理教育。
2.3 联合家庭,共同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面向所有幼儿,以创建幼儿健康人格而在幼儿生活、学习等多领域的教学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元化渠道来挖掘幼儿潜在发展能力,最终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同步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是对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教育;其次是对幼儿自我发展能力的引导;再次是对幼儿情感能力的培育;最后是对幼儿社交能力的促进。通常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以上四个方面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矫正与辅导教育活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养成法
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引导和培养幼儿可以尽快的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与行为,从而使得这些好的行为可以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心理素养、情感以及社会使用能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但对幼儿心理成长时期有着积极地引导作用,而且对于其以后成人的多种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相应的促进。但是在幼儿心理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由于幼儿身心尚未发育完整,再加上幼儿在理解以及认知能力水平上都比较低,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上不能够单方面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更多的则是要通过游戏以及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将健康心理知识潜移默化的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养成法是当前幼儿教学中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包含情境、示范以及实践三种方法。首先是情境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模拟出各类社会环境后,让幼儿在模拟的社会环境中做出反应,教师则对幼儿在应对中所存在的行为上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有效提升幼儿明辨是非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示范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幼儿面前以榜样的形象来引导幼儿模仿,从而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形成与榜样同样的行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心理教学法;最后是实践法。这类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次联系,从而巩固幼儿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而形成固定的行为习惯。总而言之,在养成心理健康教育法中,要从结合幼儿学习、生活、心理特点为切入点,从而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合理化教育方法。
(二)补偿法
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幼儿除了增强养成教育之外,同时还对这些幼儿增加心理保健的教育内容,比如对幼儿实施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治疗等。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树立科学合理教育观念
以宽广的胸怀爱护所有的幼儿,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对幼儿的生活、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关心,让其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学习各类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以专业的心理健康引导与教育能力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幼儿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当中,都会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依据《幼儿园工作流程》的相关规定:“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幼儿心理教育的必涮跫”。良好的幼儿心理教育环境应当体现出环境的安全以及卫生和舒适的特征,尤其是在布置上可以实现环境美化、教育化的教学特点。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与保育的重要场所,其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上应当注重以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同时还要能够协调幼儿与教师之间良好的关系,以此可以全面科学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幼儿群体
群体作为个体在社会生活当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同时也是塑造幼儿健康心理的环境基础,对于幼儿个体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幼儿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成员,从群体角度上说,班集体是幼儿群体的基本单位。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健康心理教育上,首先就要对幼儿群体的心理以及行为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化的教育方案,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群体以及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注重幼儿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幼儿教师从教育目标角度上出发,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幼儿的社交以及社会和学习适应能力,对幼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纠正和引导的活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当中,要努力做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幼儿在社交活动中的各类行为可以做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可以以最为健康和合理的心理发展模式来处理各类问题。
(五)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
开展幼儿心理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不但是有效促进幼儿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节奏的心理素养,而且还要开发出幼儿的主动性以及主管能动性,以此引导其以健康的心理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涉及幼儿教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从社会角度上说这又是一项服务型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伴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生健康发展上的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儿心理健康更是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合理化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幼儿在生活上形成安全、自立意识,在学习上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最终实现自我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将来成人以后各类良好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我国曾经有过一个城市做过调查,发现孩子患有各种身体疾病的约占65%,而有心理障碍的却占受检人数的69.9%,超过了身体疾病的患者。这一结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健康的隐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健康的漠视。儿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他人行动的认知,对心理状态彼此间相互联系的认知均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有关。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是达到对于“错误信念”的认知。大量研究表明,3-5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标志是获得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5岁左右的儿童逐渐能够对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认知,此时儿童逐渐开始谈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认知,开始能够与他人分享信息;他们开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伤心,什么可以用来安慰人。所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到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儿童出生以后遇到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就是家庭,之后随着年龄的成长将面临学校教育。本文试就儿童心理教育问题从家庭以及学校两个方面的提出建议,希望对儿童心理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北张家口的某幼儿园做了一个以40名3-4岁的幼儿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的调查中,显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儿家庭教育的环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二)家庭成员中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经常运用威胁打骂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发展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三)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和家长适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家庭对于幼儿的教育的建议具有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家长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以民主和开发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绩不好或者犯错误,就动辄棍棒相向。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长期处于家长高压政策下的孩子们容易出现幼稚、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性、神经质等问题。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现极端的情况,变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方式是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发展采取“放任”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们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认为很多道理孩子们长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们对孩子们漠不关心。在这样形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为得不到适度的关心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荡等不良的品质。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都应该注重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知和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和行为。所以家长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教育儿童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儿童教育和心理素质,多一些育儿知识。以上本文提到了诸多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包括“严厉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进的。以下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家庭气氛
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活跃、常有笑声陪伴的家庭,孩子们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员发现在气氛愉悦的家庭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反之。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形成和睦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有潜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绝大数的少年罪犯来自于单亲家庭。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容易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长们要注重对于家庭气氛的培养。
(二)采用积极教育方法
通过上文的比较看出,采取表扬鼓励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胁打骂的教育的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建设的影响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且会极大地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所以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增加自信心,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亲子间采取正确的沟通态度和行为方式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信息、资料、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确立、道德判断的形成、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应该在平时的时间有意识的分配专门与孩子玩耍、交谈的时间。从中了解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变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细节上,家长还是要注意
包括:对孩子们要有适度的期望值。福禄倍尔曾说过:“假如儿童有两条腿而要求他马上站起来走路,那么你一定是会是他变得软弱的弯脚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自尊心是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这的确是一个真理。父母应该帮助孩子们保护自尊心并找到正确的情绪宣泄的方式,从而逐步控制孩子的发脾气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校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儿童成长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阶段,在认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还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和老师的角色要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转变。影响儿童健康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教材内容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下面我就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做些具体的探讨。
(一)在教材的选择上来说,教材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结果
对于儿童的价值观形成,行为准则进行文化灌输。但是另外一方面来说,教材也为儿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对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内容要与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结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教师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模式。在教学中若采取有效的课堂模式提问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书本知识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环境。例如语文课堂上对于诗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人文思维,都能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引导、疏通;激励和启迪等作用。老师要对儿童的导读发挥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教师要指导他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习,通过良好书籍的作用,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三)校园环境及校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关键词: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心理的自助启蒙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幼儿身体的保护,而且要重视引导并鼓励幼儿去进行事物的尝试,满足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与教师一同培养幼儿的心理自助能力,避免一切事情代办的行为,重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脱离开成人,自己亲自去接触事物,感受基础的心理情绪变化,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有效的引导幼儿去消除不良的情绪,关怀幼儿的心理需要。
一、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意义
幼儿自助启蒙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研究人员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情绪特点以及性格等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产生自我帮助行为的过程。幼儿阶段的行为意识较差,缺乏心理自助的方式和意识,这种自助启蒙教育迎合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启发幼儿形成初步的心理自助意识,引导幼儿学会生活中较为频繁使用的、比较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的培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基础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今后的心理发展。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在于唤醒幼儿内心初始的自助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去自觉的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消除不良情绪,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便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不良环境时能够及时作出自我调节,增强生活的适应性能力。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做好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保健工作,通过多种训练方式,维护好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幼儿园不仅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样要重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长要协同所有教师一起,树立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认识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视幼儿的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发展的一个创新点,对于学前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扩展作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高质量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幼儿心理教育的价值。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自助的主体是幼儿本身,让幼儿不断增强心理自助的能力,让他们自助的去察觉心理和情绪问题,试着去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通过亲身感受,与内心的这种情绪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外部行为。自助启蒙教育引导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参与到自身力所能及的行为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正确发挥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给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创造、调节情绪的机会,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的参与到外界环境中,进而健康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的保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的完成。
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过程时引导幼儿去认知自身的消极感受,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危害性,让幼儿学会初步的心理自助方式。其次就是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去参与到心理自助的过程,通过一定的努力去尝试自我心理的自助调节。最后就是让幼儿深刻感受到自身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以及经过自己努力自助后的效果。这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后才能为之后的两个阶段提供前提条件,三者相互交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协调好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这三个阶段,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心理自助教育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方式,有意识的让幼儿认识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例如,设计一些情境、幻灯片等,让幼儿认识到伤心、愤怒等消极情绪与开心等积极情绪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幼儿自觉主动的去否定消极情绪,启发他们形成不良情绪的自助意识。利用一些简单、儿童化的方式,鼓励幼儿进行自我尝试,通过角色互换化、替代活动法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去想办法消除不良情绪,在产生这种情绪时可以转换思维,去找小朋友玩,找父母和老师诉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幼儿形成简单的心理自助方式。教师要进行一些专项训练,根据幼儿自身的发展情况和自助教育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创设一些儿童情境,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心理自助能力的集中训练。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家长的培训,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心理自助方式的学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依赖关系较强,父母很容易就能够感知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在父母面前也会很自由的表达自身的情绪。教师要增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常常与家长配合互动,一同去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自助教育方式和技能,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自助启蒙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要与家长一同努力,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情绪变化,协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心理自助方式。让幼儿认识到各种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后情绪转变所带来的积极效应,通过各方面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敏,静进.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1(04):135-136.
[2]王晓棠.自我效能理论在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养成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2(12):102-103.
一、作为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教育活动,与一日活动组织规范紧密结合,以多样化、新颖的教育方式,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幼儿早晨入园,应让每个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让幼儿身心得到放松,愉快入园。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作到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在对幼儿无私的关爱的基础上,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有趣的课堂教育方式,让幼儿有浓郁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让心理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班
一位心理健康的老师,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幼教事业有信心,并具有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能力,有独创性;能动用有效合理的方法解决工作,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和与他人和谐相处;以自己的活跃思维带动幼儿思维的活跃,思维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了。
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避免老师的语言挫伤孩子的自尊,帮助他们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