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

时间:2022-10-07 03:11:57

导语:在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设计类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设计;改革

作者简介:马玉泉(1971-),男,藏族,青海平安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工程教学部主任,高级工程师;马继伟(1971-),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气工程实验室主任,副教授。(河北 秦皇岛 06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指令性项目(项目编号:JYZL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05-02

实践教学体系是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以学习实验技术理论和培养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功能的课程组合系统。[1,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设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实践课程内部结构与实践课程间的比例达到优化组合与动态平衡。[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调的是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而其整体合理性是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科类师范性质的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传统观念、资金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实验教学分散从属于各理论课,没有体系

工科类专业教学类同于农科师范类专业,将实验教学分散于各理论课中,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理论教学的验证和补充,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新技术无法进入实验教学。

在宏观上,实验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专业培养计划所要求的本专业知识系统的、完整的有机联系。现行的各课程实验教学几乎是单一学科性的,没有跨学科综合性的,且教学内容分散、封闭,甚至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的重复。比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自动控制原理和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中,就有一般重复的内容。

在微观上,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内容陈旧重复,方法基本上以灌输、模拟和验证为主,能够传授基本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国内外许多应用型大学,其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已经将最新的技术内容贯彻到专业课程中,提供的大多数专业技术实验能使学生很快熟悉新的领域。这也是国内985大学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抢手的原因。

2.课程设计内容定位与要求不明确,管理欠规范

课程设计教学是在课程理论授课结束后设置的专门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阶段性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能力转化的培养手段,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的检验。

多年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教学一直存在教学大纲不具体或缺乏教学大纲,导致设计目标不明、要求不严格的现象。同时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也使得教学监督、监管严重不到位。于是任课教师根据个人能力和本课程的情况出发,布置给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只局限于课程简单的理论内容的重复,缺乏与相近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而且设计选题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专业技术的最新进展。比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中,至今还存在用8031进行的设计。

在学生多、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师无法全天候指导或出现一位指导教师指导多班学生且教学地点不固定的情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出现盲区:课程设计教学监督监管缺位,造成教学组织全凭教师责任心,效果难以评定。

3.实验教学师资保障不足

教育部对从事实验室技术工作的“实验队伍”称为实验辅助人员,在高校各类人员编制中介于教学和教辅之间,地位不明确。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岗位津贴和工作量补贴上与理论课教师存在明显差距,[3]尤其是在职称的评定上,同教辅、管理人员同台竞评,职称晋升困难,而其最高职称“高级实验师”只是属于副高,因而造成队伍不够稳定,向理论教学和行政管理方向流失严重。但同时,目前高校在用人政策上要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但许多高学历人才不愿意从事实验技术工作,进一步影响了实验教学师资保障。

新增师范类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实践尤其严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岗位待遇不同,再加上新增或扩招的专业教师缺编,造成实验教学教师严重短缺,从而导致年轻的理论课教师即为实验课教师,且没有辅助实验员,更没有专业实验师辅助,由此导致不同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相差很多大。有时严重到教师对实验设备性能不了解,实验过程准备不足,无法指导实验。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改进

1.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平行的综合实验课程体系

宽口径的本科教育增加了专业课程,但同时压缩了课程学时,因此实验课程综合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4]基于此,整合专业技术课程实验,构建专业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是宽口径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5]

第2篇

一、个人专业技术基本情况

本人在本科阶段的专业为草业科学,在畜牧方面主要学习了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饲草调制加工与利用学、饲草营养价值评定、动物营养学等相关专业,在优质牧草与饲料作物生产、牧草加工调制、饲草营养价值评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能力。

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坚决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虚心向单位老前辈等请教,以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与能力。在认真干好自身岗位职责工作的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协助其它同事完成单位工作。在工作之余,自觉不断学习各类畜牧养殖、动物疫病防治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身业务综合水平。

二、任现职以来技术工作

任职以来,本人继续坚持孜孜不倦、严于自律的工作态度,认真踏实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主要工作业绩有:

1、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设计工作。参与了全县30多个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选址、规划、图纸设计工作,这些场(小区)都有配套设施管理房、兽医室、饲草棚、青贮池等,管理区、生产区、饲草料加工区、粪污处理区分离;参与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前宅后院”暖棚圈舍图纸设计、修建指导等工作。

2、禁养区划定工作。参与了《民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的修订工作,优化了我县畜禽养殖产业的布局,切实加强了环境监管,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3、动物防疫工作。根据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安排,我认真配合相关领导和同事,全力以赴,圆满完成了2016-2018年度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没有重大疫病发生。

4、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配合单位同事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和主管局相关文件精神,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区内养殖(大户)户、贩运户、屠宰户进行监督检查,与管理相对人签订各类责任书和承诺书,指导养殖场(户)建立养殖档案等台账,同时加强对兽药、饲料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检测工作,深化“瘦肉精”专项整治,加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通过加强畜牧行政执法,进一步规范了动物生产经营行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5、畜禽粪污整治工作。配合单位同事对辖区内禽畜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指导,针对部分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随意堆放废弃物、畜禽粪便、生产污水、恶臭气体对环境产生污染等问题提出了整改建议,并责令及时整改,严厉杜绝畜禽养殖污染事件的发生。6、草原减畜工作。积极配合镇政府、县畜牧兽医局完成了南丰镇草原减畜工作,有效加强了草原保护建设力度,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7、办公室工作。一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制作报送各类表格、文档;二是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免疫档案、养殖档案等各种存档文档,确保各类工作有迹可查;三是认真完成上级单位检查考核前资料的准备整理,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了上级单位的肯定;四是对上级单位发放的文件通知做到及时上传下达,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查阅和管理。

8、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中,在实践中增强自身工作经验同时,还适时认真总结形成书面理论成果,积极向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9、主要获奖情况。2016年1月,荣获2015年全市畜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2018年2月,荣获在2017年度全市畜牧工作先进个人。

第3篇

一、在政治思想上

服从组织安排,认真执行组织决议,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学习建设领域的新规范、新标准,及完成专业技术知识的再教育培训,注意在实践中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与时俱进。经常阅读一些文学著作,充实自己,构造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廉洁自律,自觉远离社会各种不良现象与活动,树立健康积极的工作作风。

二、在工作上

工作中严格律己、勤奋努力,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不怕苦、不怕累,服从领导安排,业务能力强,在干好自身岗位职责工作的同时,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协助其他同时完成单位工作。不断学习各类专业技术知识及专业办公软件、CAD制图等,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综合能力水平。工作效率高,在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肯定。

三、主要专业技术工作经验

**年**月,云南***公路***合同段进场,担任项目副总工程师职务,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主抓全线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项目部主要承担路基土石方、防护工程。由于工程量小,工期施工任务紧。必须严格执行按方案先行,过程控制,节点考核的工作方法。每开展一道施工工序,技术部门首先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在实施工程中严格落实。在施工前,组织技术干部仔细研究施工图纸,研究施工控制方法,土石方调配方案,因在县城周边施工,在业主弃土场未批复,但又要施工的情况下,拿出合理的土石方调配方案,注意事项等,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培训。在施工过程中,对涵洞、及3个车行天桥结构尺寸,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现浇梁支架方案等亲自把关验收。优化施工工艺,做好各道工序间的衔接工作,从物资、测量、试验及现场管理全面保障施工质量、进度。

技术科的内业资料从开工之际就严格按标准整理,并按照云南高速公路竣工文件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从开工初的技术交底、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图纸的审核,到质量过程控制、资料的可追塑性,从资料采用的表格,内容的填写,资料的归档等进行了统一,定时检查,资料与工程施工同步,为竣工资料整理做好准备。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课程建设;计算机网络

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以来,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国内高校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就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目前已有包括本科、高职两个层次,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的数十所院校的精品课程项目得以立项、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国内兄弟院校前期开展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2-3],大多围绕这个目标,根据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产生了很好的借鉴和示范效应。

我校是一所有着二十四年办学历史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学校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计算机网络是我校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汲取他人宝贵的经验,借鉴兄弟院校的创新成果,同时结合自身地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组)建设和改革新路子,这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

1高职毕业生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1网络技术岗位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社会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工作岗位呈现多样性。IT行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岗位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1.1技术更新快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要求特别突出。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养成的能力去适应其长久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学生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学校2~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本身比较短暂,如何兼顾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快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之具备未来在岗知识更新的要求需要很好地加以平衡。

1.1.2实践能力要求高

与其他IT技术岗位类似,网络技术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非常突出。学生无论从事的是网络组建、网络运行、网络开发,还是网络管理等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都需要在熟悉典型网络技术、掌握典型网络设备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这就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路子――那就是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以真实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为实践教学空间,立足应用能力的培养。

1.1.3知识的复合特点明显

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要有一定计算机科学素养,熟悉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外,另外具体岗位类型的细分,对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提出了一定的复合要求。比如,从事网络应用,如网站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学生,除了对计算机局域网、互联网比较熟悉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程序设计等知识和技能。

1.2网络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规格分析

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于1993年,多年来,先后为周边地区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一大批IT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先期开展的毕业生就业典型岗位调查中,我系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包括企事业单位中小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建设与管理、企事业单位中小型MIS系统程序员等6个典型工作岗位,并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分析了各自应重点培养和训练的核心专业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需要具备较强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核心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专门技能等。从实际岗位的需求看,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分析如表1所示。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具体实践

表1的网络技术工作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分析,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组的体系构建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2.1计算机网络课程组体系设计

从高职高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培养计划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组的设置,既要突出未来从事网络技术工作学生的能力培养,也要兼顾未来从事其他IT技术工作学生的需要[4-5]。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计算机类专业“网络技术课程组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图中“*”课程系选修课)。

为使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组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具备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图1中网络技术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以下4个不同的层次。

2.1.1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课程

主要包括3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PC组装与维护、Linux操作系统。这一模块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全部课程为必修课。

2.1.2计算机网络基础(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典型局域网组网技术,深刻理解TCP/IP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典型网络技术的基本专业素养。该课程作为网络技术课程组中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课程建设的重点。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实验”的形式组织,实验部分可分为模拟环境的验证性实验和真实环境的开放性实验两类。

2.1.3网络基础架构能力培养课程

主要包括实用组网技术和PDS与组网两门课程。前者以基本路由、交换技术为重点,以著名网络设备厂商的典型设备为背景,学习、掌握常见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和管理技术,使学生熟悉业界主流网络基础设备的应用;后者为选修课,供有意从事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学。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知识,训练其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该课程中通过典型组网案例的分析、课程实训等环节,使学生具备独立开展一般中小企业内部局域网、互联网接入的规划和设计能力。

2.1.4网络综合技能训练教学环节

由“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网络工程实训”以及“网络技术职业技术资格认证培训”构成。该模块强调的是网络综合应用技能的训练,属于提高性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前述3个模块学习的基础,进一步延伸、拓展专业知识,进一步训练网络综合工程能力。

2.2核心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课程建设初期,通过对我校及兄弟高职院校现行课程教学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 课程应用性特点尚不鲜明。

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传统国内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OSI/RM七层模型为主线加以组织,“学院”气息很重。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问题特别突出。过于强调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实际不相符合,导致课程教学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现状严重脱节。

(2) 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呆板。

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采用“课堂教授+验证实验”的教学形式。从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看,这本无可厚非,符合课程的教学特点。现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过多强调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的风行,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特别是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分析部分,高职学生往往如坠云雾,师生难以互动,学习趣味索然。

(3) 师资队伍不能与时俱进。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许多担任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自身缺少专业实践背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普遍存在,授课只能纸上谈兵,难以适应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其次,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知识更新,使课程教学与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4) 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滞后。

受专业建设时间和教学经费投入的制约,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十分明显,而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两者的矛盾比较突出。单纯依靠普通计算机机房开设基于模拟环境(如Boson、Packet Tracer等)的网络基础实验,使得学生在网络技术诸多专业的技能训练上受到很大制约,存在很多缺失。

基于上述分析,我系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实践,首先从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入手。其基本思路是:

(1) 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突出职业性和岗位性。通过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等著名网络教学平台的合作,开展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实际的网络构建、应用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2) 强调学以致用,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与周边网络、通信行业、企业的联系与互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新路子;充分发挥已建立的“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深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室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以验证性基础实验、案例式组网实训、网络工程综合实训和实际岗位实践等形式,充实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3) 课程教学与职业证书有机结合。

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引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在前期已开展的“网络设备调试员”培训考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思科、H3C、神州数码等著名网络行业资格证书,丰富课程的教学模块,凸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大胆摈弃了传统的OSI/RM模型为主线的组织体系,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了一般知识基础、基本技术方法和综合技术应用3个层次,兼顾了网络与通信基本原理、典型局域网技术、TCP/IP原理与技术和Internet典型应用等4个重点,如表2所示。

2.3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我们的课程改革探索中,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工作。首先在实践教学内涵的充实上,初步构建了以下较为完善的体系。

(1) 网络基本原理实验:以校内“网络实验室”、“网络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采用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如Cisco Packet Tracer、Boson等)相结合的实验方式组织开展。

(2) 典型案例综合实验:在校内“网络工程训练中心”及校外合作企业中国电信衢州分公司、衢州市爱得发网络工程公司等基地分别组织实施。

(3) 网络工程实训:主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校外实习实施,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通过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在实践教学中聘请了十余名行业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本系教师在配合外聘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

2.4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取证的有机融合

为了体现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职业性特点,我们将网络技术职业技能取证与相关课程组建设加以融合。相关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下:

(1) 网络设备调试员(管理员)技能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该证书所要求的知识、能力规格,学生修完该课程,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2) CCNA、HCNE、DCNE等行业通用证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上述证书的部分教学模块供学生课内选修。学生修完本课程,选修网络技术课程组后续课程,或利用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扩展知识能力结构,经过短期培训后,具备参加该证书考试的条件。

3结语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以来,大大推进了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能力“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组建、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的训练工作。限于篇幅,课程建设其他层面的工作,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本文没有系统介绍,留待后续进一步总结和报告。

鉴于课程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我系前期开展的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组建设工作,尚在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之中。此前的许多改革实践,借鉴了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 [2003-4]. /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infoid=13676.

[2] 蔡开裕,朱培栋,徐明,等.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69-70.

[3] 张继山,杜玉桥,王坤. 精品课程建设――三联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10):54-55.

[4] 尹德志. 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65.

[5] 周鸣争,汪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综合化的尝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4):74-76.

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Group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AN Yi-ming, QIN Ben-tao, LI Lin-jing, ZHENG Yue-zha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West Branch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uzhou 324000, China)

第5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 就业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64-03

广西正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自动化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区域产业升级、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战略目标服务。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以向工业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为己任,通过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改进教学实习模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等途径,提高自动化类毕业生质量。本文拟从近三年广西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入手,总结毕业生的就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广西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特征分析

(一)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1.自动化类专业设置。广西高职院校开设自动化类专业情况具体见表1。

2.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广西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玉林和区外的广州、东莞、深圳三地,工作单位性质多为大型国有企业、民企及合资企业。调研显示,85%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表示认可,在一线从事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作的居多,内有少部分毕业生已升职从事部门经理、项目主管、设计工程师等技术管理工作。根据反馈信息,在区内如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广西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对所在企业发展前景乐观,对福利待遇、居住环境表示满意,感觉工作压力不大,工资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部分人员利用工作之余深造进修,以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相较而言,区外就业毕业生工资虽比区内的同学每月高出1000~3000元不等,但反映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危机意识强烈,极少数人甚至还处于不断“跳槽”阶段,尚未能找准自身定位,工作稳定性差。

(二)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1.就业率。从广西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最近三年的自动化类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情况来,在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间的调查中,就业率都保持着较高水平,平均就业率达到93.35%。特别是机电一体化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当年找到第一份工作比例平均高达97%,分析认为这与该行业属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有直接关系。

2.就业区域。在毕业生就业所在地的调查中,沿海城市占比例高达85.9%,这其中又以选择在南宁、柳州、桂林、泛北部湾和广州、深圳居多,占92.4%。但毕业生在广西西部县市地区工作很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下“90后”群体普遍希望在大城市工作的就业观念。

3.就业薪酬。薪酬水平是公认的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毕业后薪资的调查中,初次就业时86%的人员月薪在2000元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广西高职院校的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工资待遇属中等水平。

4.专业对口率。从统计分析来看,自动化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比例为16.9%,对口的占52.3%,说明专业设置较为合理。在调查涉及的自动化类专业中,自动化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对口率相对较高,达到85.6%以上,分析认为这与两个专业所涉及行业专业性较强,与各校的订单班较多有关。

5.就业工作满意度。在对目前就业单位个人发展环境满意度调查中,35.5%的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企业声望很满意,但在企业人际关系的调查中,选择不够满意与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54.6%,可见企业的声望并没有给毕业生本人的职业发展带来太大的帮助。高达38.9%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晋升机会不太满意。调查中,较多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时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入职场后深刻体会自己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缺陷,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二、广西城镇化建设对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给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带来的新机遇

广西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加快产业升级为主线,推进全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面非常广,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企业,自动化类技术在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从全区40余家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内科技人员数量已初具规模。2014年底企业科技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约25%,但同时发现,企业之间的状况很不平衡,国有企业的自动化类技术人才密度指标远远超过平均数,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密度偏低,因此,自动化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巨大空间。

虽然广西经过多年的努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各企业在规模上、设备上、从业人员的结构上和管理等方面参差不齐,正处于一个升级换代的过渡过程。自动化类专业应该紧跟企业的发展步伐,适应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广西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输出高技能、高素质的自动化类专业技术人才。

(二)自动化类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趋势分析

随着广西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发展迅猛。至2015年,高职学历人才比重至少要达到40%,其中自动化类技术人才是需求量最大的一个专业类群。而目前,具有一线操作、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比例偏低,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的自动化类技术应用型人才更是缺乏。从近期职场行情来看,广西的制造业是人才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工业电气化、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主导,社会对自动化类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量,自动化类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走势将持续旺盛。

三、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于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国家建设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毕业生应该是融高等性与职业性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调查中,不少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反映,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传感器和电机等专业核心知识比较薄弱,电路识图、分析、设计能力不强,业务上手慢,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实操水平跟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不小,感到自己跟企业的要求和期望相比有较大的距离。另外,企业也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竞争意识、心理素质、再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用人单位反映,近几年发现毕业生容易眼高手低不能安心工作,特别在国有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少数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弱,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学校应该加强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另外,企业时常遇到设备抢修、检修的突况,需要毕业生反应速度快,还要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调研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绝不能将学生培养成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简单操作工具,而是要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培养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加上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特别是自动化类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非常有限,院校办学所必需的各种配置都比较滞后,教学、实训设备超负荷运行,给院校的发展带来种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实训基地建设落后。在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影响就业的重要程度的调查中,59.4%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很重要。在调查中,不少接受深入访谈的个案表示,自动化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数量较少,先进性不够。如供职于东莞某电业有限公司自动化部的2009级一名校友表示希望专业实训中应增加运动控制环节,让学生今早接触伺服、步进等控制系统,在学习阶段应有独立设计、装配、调试整套控制系统的经历,提高对自动化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再次,自动化类高职院校持续发展所急需的“双师”素质师资资源少,生师比比例不均衡,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都不尽理想,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确

在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中,86%的用人单位认为直接到学校选聘是目前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其次是人才市场(29.8%)和学生主动到单位应聘(28.5%)的方式。但是用人单位也表示在职场主动出击的毕业生较受欢迎,一方面主动出击的毕业生往往责任心较强、岗位认知较清晰;另一方面也节省了用人单位人事工作成本。另外,调查显示很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高不成低不就,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薪、高位,高达81.5%的毕业生将薪酬和福利作为就业时优先考虑的条件,但现实情况是用人单位对初涉职场的高职毕业生普遍不会开出高薪或者给出高位。毕业生稳定性差、期望值过高是调查反映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自动化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政府:加强制度设计、统筹人才布局

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建立政府主导的、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支持的新型就业管理体制。深入发掘广西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外,还应统筹布局人才分布,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拓宽毕业生到边远地区、乡镇基层就业的渠道,落实相关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一线。

(二)高职院校:紧跟市场、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内涵需要,对广西工业、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的自动化类技术人才需求开展深入调研,特别是在钢铁、铝业、制糖造纸、机械制造等领域的自动化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同时组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梯队,针对区域经济的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培养操作技能强、懂管理、会检验、善工艺、职业化水平高的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在学生毕业顶岗实习阶段,认真指导学生从事自动化设备操作、监控、维护、装调、维修、改造、销售服务等岗位工作,依据企业岗位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真正做到顶岗与职业岗位的无缝结合,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毕业后带着工作经验走向职业岗位。

(三)毕业生:科学定位、发展综合职业素质

毕业生应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科学定位自身,不盲目追求高目标,对职业生涯要有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规划。同时,还应该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就业理念,要想在优胜劣汰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才能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专业知识是毕业生的基本生存技能,在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如敬业、奉献、协作等综合职业意识。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及中国版的“工业4.0”的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企业对高职院校自动化类毕业生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担责,加强政校企三方联动,及时调整自动化类专业培养计划,为智能制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发展及人才需求研究报告[G].2013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2013

[2]吴忠.广西城镇化进程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3]陈华凌 洪伟明.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12(31)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23-02

《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提出实施“14+4”十八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打造包含信息产业在内的等14个千亿元产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建设,计算机应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对中、高级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大、更高的需求。培养一批信息类高技能紧缺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类专业的当务之急。

一、改革的主要依据及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合理定位,找准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因地制宜,将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有机结合,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建立与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考核机制,形成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特色课程模式,并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类建设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并形成各自的特色,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国外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这些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其国家发展的需要,并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学校计算机与应用专业自2002年成立前后,先后进行过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产业调研,对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报告,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就是一个“技术专业”,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的技术更新周期,对专业实施教改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①以广西北部湾区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指导,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实施“产教相融,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②以行业情况分析及专业工作分析为基础,制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结合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领域与实训典型课题,构建专业“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并进行基于该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的建设。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指导,构建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合作企业,以“内培、外聘、优化、提高”为基本思路,通过校企双向互派、引进和培训提高,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教研能力、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同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开展“校企一体,互聘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3.相关专业群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带动学校信息类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四、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

1.探索融合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原则,我们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实行了弹性学习制。为配合不同的就业方向,我们博采众长,融合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双证书制”等三种各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形成“工学交替,三岗保证,揉合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驱动式”课程体系。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三年来,有近500人选择了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大部分成为了网络管理的人才,如钟绍春、陈志曹成为钦州农校网站建设的主要骨干。

3.形成多证书认证的技能鉴定模式。学校的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分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向,专门化知识,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三个专门化方向均有相对应的技能鉴定认证模式。①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就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微机调试员、计算机网络公司技术员和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聘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网络管理员、OSTA证书。②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应的就业岗位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员、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培训证书(CAD)。③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

4.构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课程考核评价,其评价标准单一,评价过于滞后,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无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质量,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弹性学习制的实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配合这种学习模式,我们在开设专门化方向课程时,采用了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即考核方式公开,考核题库公开,考核时间灵活多样,学生可选用参加课程考核或鉴定考核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课程成绩。为使每个考核点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还采用了小项目过程考核,累计评分的方式。整个评价体系既强调过程的监控,又突出与社会考核的衔接。

五、改革的支持条件

1.项目成员的研究能力保证:本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3名,专任老师18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8名;研究生学历5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1名;“双师型”教师12名,占67%。同时,学校还聘请了5名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积极参加本专业实训教学教改等人才培养活动。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多年来,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依据市场需求,注重依托行业企业,与区内外多家企业保持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广西南宁凯程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纬创资通(中山)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3.经费、设备、人力和场地支持:本项目的研究,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投入160万建成了3个实训室,建有8间计算机房,4间多媒体教室,新聘了5名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

4.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学校自2001年就全面实行了以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为提高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2年学校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实行“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大专业,活模块”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还开设了60多门的全校性任意选修课,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愿望。

六、改革的效果评价

第7篇

财会行业可能是各种资格考试最多的行业之一,不仅各种国内从业资格、证书纷繁复杂, 常常会令人难以抉择;扑面而来的国际化浪潮,也让各类让人眼花缭乱的 “洋证书”纷纷涌入。不同的证书适用对象各不相同:哪个更知名,哪个更有权威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会计人又该如何选择?对财会从业人员及有意涉足这一职业领域的人员来说,要想通过考证而有所收获,首先应了解清楚不同财会证书的适用对象及含金量。

二、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调查设计

(一)调查类型 为此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和《财会通讯》杂志合作,调查了比较知名的29种财会类相关资格考试 (国内15种,国外14种),调查获得了1755个有效样本。本调查不包括会计研究生入学考试和MPACC考试等学位、学历考试。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十五种国内资格考试, 涵盖了财会行业国家承认的主要证书,包括以下三类:(1)上岗证。进入会计职业的入门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上岗证),是国内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入门证书,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考试难度很低,通过率很高。(2)职称考试。包括会计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初、中、高级)。职称考试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对于初中级资格,国家实行考试授予制度,而对高级资格,国家实行考评结合的授予制度。参加职称考试对参考人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有一定要求,考试难度也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增大。(3)执业资格。财会类相关的职业资格包括注册会计师/CPA、注册税务师/CTA、注册资产评估师/CPV、房地产估价师、造价工程师、土地估价师、价格鉴证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执业资格。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通过考试取得。不同的执业资格考试分别对报考人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有相应要求,考试难度也有差别。执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定期举行,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统一时间。

本次调查涉及的十四种国际资格考试,都是由国外知名专业协会组织考试并颁发证书。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考试因相当高的难度和取得该证书的人的专业水准,大都赢得了较高的行业认可。有的可以在全世界通用,有的只在有限的几个国家通用。这些资格考试大多采用英文考试,对参加者有一定的语言要求。

本调查在中国会计视野网站新闻系统、中国会计视野社区,并且由@中国会计视野同时在新浪微博上转发,经过 @会计雅苑 @计兮 @天职国际 @东奥会计在线 @东郭二木 @excelhome等转推,共转发600余次。

(二)样本分布

(三)考试目的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是从事会计职业的敲门砖,参加该考试的投票人中81.65%的投票人考试目的为工作需要。对于上岗证和职称考试,投票人最重要的考试目的是工作需要。而各种执业资格考试,投票人最重要的考试目的是专业提升和证明自己的能力。调查显示许多考取执业资格的投票人考证目的不是为了执业,尽管有32.25%的参加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投票人是因为工作需要参加这个考试,但这个比重远不如抱着证明自己能力(54.36%)和提升专业水平(44.27%)的比重。注册税务师/CTA和注册资产评估师/CPV考试也有类似的情况。参加注册会计师/CPA、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中级)考试的投票人还有个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加薪和提拔。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1。

(四)弃考理由

(1)考生放弃或未付诸实施的考试。考生放弃或者未付诸实施最少的考试前五名中,既有考试难度很低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初级),也有难度比较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被调查者很少放弃这些资格有的是因为考试容易,也有的是因为认为这些考试对自己很重要,而且已经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一旦放弃则会全部变成沉没成本。国内会计资格考试中考生放弃最多的是审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价格鉴证师和审计专业资格考试-(初级)。国际会计资格考试中考生放弃最多的是IFA/英国财务会计师、IPA/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师(原NIA) 和HKICPA/香港注册会计师。调查情况见表12。

(2)考生放弃某种资格考试的主要原因。考生放弃某种资格考试的最主要原因是时间不够,其次是考试难度太大,通过了考试对自己价值不大也是考生放弃某种资格考试的主要原因之一。考生放弃或未付诸实施最多的前5种资格考试中,被调查者选择通过了考试对自己价值不大以及有其他更值得做的事情的比重均远高出平均数。由此可见,这些资格考试最终被放弃,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实用价值不能满足被调查者的需求。如图1。

三、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知名度指数

(一)财会类资格考试知名度指数排名 一项资格考试是否被广泛的了解、被何种群体了解是关系到其知名度、“含金量”和价值的重要因素。知名度指数同资格考试的难度、需求程度、证书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关系。本调查的知名度指数为总样本扣减完全不了解人的比例。据调查:所有资格考试中知名度最高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对此资格完全不了解的被调查者只有5.64%,比率非常之小。考虑到会计上岗证是财会行业入门的最基本证书,其难度非常之低,因此有如此高的了解率也不足为奇。仅次于它的是注册会计师/CPA,即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入门资格考试。1991年首次举办注册会计师考试,20多年来该考试在会计行业内已经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注册会计师98707人,非执业会员95069人。由数字可见,虽然注册会计师/CPA是一项执业资格考试,但在不从事社会审计的财会人员中影响力也很大,很多人为了职业发展或专业提升参加考试取得证书,作为非职业会员活跃在财会领域的各行各业。完全不了解此资格的仅有7.92%。仅次于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知名度较高的国内资格考试是注册税务师考试。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前身为中国税务咨询协会,受民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近年来税务师事务所数量和从业人数急剧扩大,行业的收入也在高速增长,注册税务师考试的知名度也同步增加。74.47%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这个资格考试。

在国际财会类资格考试中,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考试知名度名列第一,但与第二名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之间的知名度差距非常小。这大概与ACCA进入中国大陆时间最早,宣传攻势强大、考点布局多、考生群体相对大等因素相关。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因为有中文考试,大大降低了考试的语言门槛,近年来发展很快,学员和会员群体也在不断壮大。

影响财会类资格考试知名度的还有两个重要因素:(1)面向的群体广泛性。群体小的其知名度总体指标相对较低。如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执业资格等。(2)某一项资格的公关政策和媒体曝光率。在国内抢先占领市场,公关政策强大的资格容易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如ACCA资格进入中国已经超过20年,其已经形成的会员网络和认可雇主会在某些职位的招聘上带有偏好,这也对被调查者选择相关资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3。

(二)不同学历人群最关注的会计资格 如表14。

(三)不同年龄段人群最关注的会计资格 如表15。

四、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吸引力指数

财会类考试的吸引力指数是投票人中打算参考、正在考以及已经通过的比例之和。国内财会资格中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91.28%)、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84.10%)、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初级)(72.94%)。国际财会资格中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19.42%)、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14.58%)、CMA(美国管理会计师)/CFM(美国财务管理师) (11.45%)。对大部分投票人来说,国内财会资格还是首先考虑的对象,即便是对投票人最具吸引力的国际财会资格,总排名也仅为第8,在注册资产评估师/CPV之后。财会类考试的吸引力指数,一方面与考试的难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资格本身的价值。考试难度和吸引力指数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难度越低,对投票人的吸引力就越大;相反,考试价值同吸引力指数正相关,考试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大。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6。

五、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投票人通过了某项财会类资格的比率,与考试的难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资格本身的价值和报名门槛。报名门槛低、考试简单的资格通过人数较多。国内财会类资格的通过人数最多的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其次分别是初级和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紧随其后的就是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了高级会计职称考试的人数并不多,这并不完全因为考试的难度,主要原因是高级职称考试报名条件有限制,并且其资格最终认定需要考评结合,很多被调查者不符合报名和聘任的条件。国外财会类资格通过人数最多的是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这与该资格有中文考试,不存在语言门槛关系很大。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7。

六、财会类专业资格考试价值评价

(一)财会类资格考试价值总体评价 国内财会类资格中,注册会计师考试所受评价最高,价值度指数4.56;其次是高级职称考试,价值度指数4.10;紧随其后的是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价值度指数分别是4.08和3.98。被认为最没有价值的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价值度指数仅分别为2.42和2.43;和它们类似的是初级审计师考试,价值度指数也仅为2.55。入门级证书,是必备,拥有证书的人多,但也正因为如此,价值认可度不高。在国际财会类资格中,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考试的评价遥遥领先,其次是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与国内财会类考试资格之间的口碑值对比悬殊不同,对国际财会类资格的价值评价差别不大,这也许是因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国际财会类资格了解较少,无从比较有关。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8。

(二)财会类资格考试价值评价:学历差异 国内会计资格中注册会计师/CPA是不同学历投票人公认的最有价值的考试资格。注册税务师/CTA的价值在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中均得到认可。会计专业资格考试-(高级)的价值在大专及以上的投票人中得到认可。有趣的是大专及以下投票人比较认可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执业资格的价值,但这个资格在总投票人中的价值排名只在第十一位。本科及以上投票人对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和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的价值比较认可,大专及以下投票人对大部分国际财会资格的认可度都差不多,应该是这部分人群对海外财会资格了解较少导致。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9。

(三)财会类资格考试价值评价:在单位中的身份差异 如表20。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职业素养;就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是时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所谓职业素养,不单只是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理念等多个方面,它决定着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也是个人未来发展成才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培养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当下,从往常只重视经济建设已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对经济产业的升级、对高新技术的要求、对高精尖仪器的创新等都需要自身素质优秀的人才,而职业素养则是考量这一指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满足社会对创新、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汽车类产业升级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后,产业升级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高精尖端行业转变。汽车工程行业也是如此,以往我国国内汽车多为进口,如今国产汽车、工程车辆、特种机械等领域快速发展,行业需要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汽车维修人员,在汽车产品研发、汽车概念设计、汽车制造、应用研究、技术服务、销售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都需要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就对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自身发展的需要

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是大楼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牢固,大楼必定坍塌。良好的职业素养对一个人的本身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会更快地融入到工作当中,也会更快地融入到新的团队当中,会有良好的工作习惯,这十分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水平。良好的职业素养会让人从全局看待问题,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只顾自身利益、故步自封,无论是自身技术工作能力,还是待人接物能力,都会有很大提高。

二、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不足

(一)高职院校自身条件有限,办学理念缺失

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普遍存在着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尤其是汽车工程类专业,更是侧重于优良的教学设施、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因为条件所限,许多高职院校因为自身条件不合格,导致其必然无法培养出具有合格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学生。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发展问题,在办学中更多地是强调就业,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许多高职院校的校长、教师本身在教育观念上便存在缺失。所谓教育是教书育人,如果只教书、不育人,从理念上便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培养出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学生,必然难以提高其就业的能力。

(二)只重视就业,忽略职业素养的培养,顾此失彼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以往更多地强调就业,认为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只要学好技术技能便可。需知,在当下的就业环境中,汽车类行业所需要的不单单是技术类人才,更需要职业素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强调就业者不但要有合格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执业操守、善于交际、富有团队精神,能够为自身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的人才。假如高职院校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本末倒置。

(三)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环境锻炼

学习成长是需要环境的,培养就业能力更需要环境和平台,而汽车类工程专业对实际的锻炼能力要求更高。当下,大多的高职院校要么是由中专院校升级而来,要么是行业特征十分贴合的公办和民办企业。它们校企合作不深,平台搭建不完备,致使学生缺少实际到企业锻炼的机会。又或者没有完备的实践机制,许多外出实习的学生与校内教学相脱节,导致无论是职业素养的教育上,还是专业技能的实际培训上均不到位,时常会出现职场礼仪不合格、不重视职业规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等。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被退岗、被遣返,或者是难以适应企业文化频繁地进行工作变动,到头来自身技能没有太多地提高。

(四)就业压力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下,各行业产业趋于饱和且随着大量高职院校的扩招,高学历人才大量涌入市场,就压压力逐渐变大。为此,大量汽车工程类的学生将学习目的仅仅局限于找一份好工作、谋一个好的出路,片面强调自身技术的提高,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学院也因受到社会大的就业环境的影响,日常在对学生的教学教育上渲染了社会的就业压力,没有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多个方面去培养学生、改造学生,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

三、解决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改善学校条件,转变理念,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汽车工程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要从教学条件入手。日常的教学硬件设施要过关,须知汽车工程类专业对硬件的要求相对很高。良好的学习场所、专业先进的学习器材都是学习汽车工程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职业道德养成的客观基础性条件。其次,要转变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转向适应新时代行业和社会发展的立德树人理念中去,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建设道德优良、技术操作规范、富有团队意识的优良校园文化环境,在整体文化上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

(二)转变学习就业理念,增强自身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类的学生首先要从转变自身就业的思想上着手,认识到当下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对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对自身的成长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次,高职院校汽车工程专业类的学生还要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的学习不仅仅是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还要有课余时间自主的学习。自主培养日常有关汽车维修工作习惯、与别人合作意识等都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未来参加工作后自我提高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从教师的日常教学上,还是学生的学习中,都要将自主学习、自我领会、自我促进、自我提高作为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授其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推进校企合作,增强实践能力,切实提高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一大特点就是校企合作,这是与一般本科大学的区别之一。对于汽车工程专业类来说,实地进行的工作更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采用的是学生在学校进行两年多的学习,然后再到企业进行近一年的实习。教师要在学生思想上树立实习的重要性,使其紧抓实习的机会,培养职业素养。因为学生只有切身地去企业参与工作、实地学习,才能从根本了解工作是如何展开进行的,才能融入企业文化,才能磨合与同事的配合,才能从思想上做出转变,明白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上的操作。在对学生进行向企业输送人才的实地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的工作人员、能工巧匠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些富有工作经验的师傅、前辈不但在技术上过硬,而且在日常的操作规范、职业习惯、团队配合、精神教育宣传上也十分契合当下企业的需要,符合社会对人才教育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借助企业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企业也可以在招收学校实习生时获得了成本低廉、富有朝气的年轻职员,表现良好的可以直接在毕业后签约录用,省去了在社会招聘的繁琐和新员工的磨合,这样校企合作便可以互融互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第9篇

对课程学时进行大幅度削减,保留了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中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删除了与后续计算机和软件工程专业关系不大的知识内容。例如,删除了电路部分的网络函数、二端口网络及信号与系统的相关内容等,为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计算机相关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速度极快,这样的改革不仅为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课时空间,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最新技术,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

课程改革不能矫枉过正

经过课程改革,《电路电子技术》课程在计算机软件专业应用了6年后,在2010—2011学年软件专业从本身的专业方向考虑,取消了《电路电子技术》课程,而其后续课程《数字逻辑》予以保留,笔者对此表示质疑。下面从几个方面表述观点:

1软件技术人才的局限

软件工程是指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系统的规范和可度量的方法,由于软件工程专业重点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不同学校的专业培养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因此,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规划应强调工程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培养目标的不同,将导致各学院在基础课程设置和实践重点方面的侧重点不同。《电路电子技术》课程强调的是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注定其理论性强,但它又是学生遇到的第一门介于科学类和工程类之间的课程,且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工程应用的过渡,将为他们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规划一方面应强调工程性、技术性、系统性、实用性、复合型和综合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强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软件工程学科发展迅速,从2011年起将其从计算机学科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一级学科,无论其发展过程如何,对于涉“电”专业而言,《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电路电子技术》曾经是计算机专业科学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共有理论基础课,对计算机硬件的深入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掌握,如《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特别是软件专业后续课程,如《数字逻辑》。数字逻辑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简称,其内容是应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系统逻辑设计。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具有各种逻辑功能的逻辑部件组成,这些逻辑部件按其结构可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是由与门、或门和非门等门电路组合形成的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是由触发器和门电路组成的具有记忆能力的逻辑电路。有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就可以表示和实现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而现代数字电路又是建立在晶体管基础上的,所以《模拟电路》就成了《数字电路》的根基。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研究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的模拟电路的学科,它以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和场效应管为关键电子器件,包括功率放大电路、运算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信号产生电路、电源稳压电路等研究方向。《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又是《电路原理》,《电路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电路分析是在电路给定参数已知的条件下,通过求解电路中的电压、电流而了解电网络具有的特性。

在《数字逻辑》课程讲解中,其内容渗透着电路和模拟电子的知识,例如,对数字逻辑中逻辑代数的讲解,逻辑“0”和逻辑“1”的电路实现,是有具体的电位定义的,由三极管搭接的非门电路是要通过电路计算才能确定电路参数及正确的工作状态。因此,没有《电路理论》的基础根本不懂电位的概念,当然更不会进行相关的电路计算,没有《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就不懂三极管,当然也不会懂三极管的开关特性,没有之前电路和电子知识的铺垫,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明显受到影响。所以,《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对《数字逻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电路原理》、《模拟电路》以及《数字电路》,应该是一系列不可分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毕业生剧增,就业分配会愈来愈难。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必须要体现在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确定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能力培养,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工程应用教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于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型软件实用人才。围绕这一定位,软件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应该围绕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方法、关键技术和相关工具展开。在很多工程环境下,软件工程毕业生,需要同时掌握必要的硬件基础知识,才能对整个工程放眼全局,而《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是所有硬件知识的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