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

时间:2022-09-11 15:31:37

导语:在教育管理方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招生,成因分析

 

近两年我县中职招生主要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春招是队长普高无望学生的提前录取,秋招是对未普高录取学生的二次招生,从招生数量来看,都未能完成上级安排的招生任务;从生源质量看,是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普高的盲目扩招导致管理不够到位,使招生秩序混乱,招生市场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我校招生;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滋生,早辍学早打工早挣钱也直接导致我校生源严数量严重不足,其三是中国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家长总以为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就连中招考300多分的学生也不惜血本将孩子送入普高就读,由此导致中职学校与普高招生比例1:1的要求相差甚远。每年我校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招生,依然效果不佳。“招生难”已成为制约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招生现状的感受,谈谈招生的应对策略。

一、规范招生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招生有序

201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7200多人,一高招了1600人,二高三高达到3500人,普高招生共有5100人左右,四高和息县职教中心招有400人,粗略计算一下2010年初中毕业生流失1700人左右,2011年秋季初中毕业生7000人左右,去年普高招生和流失学生共6800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如果今年按这个数来估计,中职学校最多招200多人,按我校发展,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招生筹力度,为我校中职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学校的招生内耗,同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要从严从重打击违法的招生行为,对于不规范的招生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处罚。确保招生有序进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新生入学校资格审查,对于中职招生,严禁擅自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高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对于低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不予注册学籍,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确保中职招生有序进行。

二、春季招生顺其自然,加强职教宣传,落实职教政策

春季招进校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动来职教中心学习的,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就业或对口升学,这一部分学生比较稳定,第二类学生就是“读职教中的料”,他们由于程度差,在初中长期受压抑,他们上职高在心理上出于一种逃避,他们认为职高管理松懈,不学习,到职高就是一种解脱,而报读职高,一段时间的新鲜感后,他们会选择放弃而退学。春招主动来职高学的学生少而由于老师家长认为是“读职中的料”的学生多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国。所以总体来说,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安固,学生稳定性差,相对秋季招生流失多些。并且学校要向社会宣传工作,力求每一位学生及家长了解职教,了解职教政策,了解我校风采。

三、纳入统一招生,提高生源质量

现在学校招生时有招无类,什么样的学生基本都要,加大了学校的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我校招生应设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有入学门槛,不是所有人都想进来就进来的。因为如果一个班上几个难管理的学生耗费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往往多余其他学生的总和,并且这几个学生对班级中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教师对他们的正面教育。往往也就是这很少一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毁坏的学校的声誉,照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注重兴趣特长,引导专业选择,减少学生流失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方式了解到:在专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中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一部分学生为就业而选择专业,一部分因为好升学而选择专业,还有少部分学生以对专业的兴趣作为选择依据,初中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兴趣主要以“专业名称”或“专业介绍”为基础的,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当学到一定时候才发觉所学专业很不适合自己(这也是流失的原因之一)。俗话说,人的潜能尽可能发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干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另一种是干最适合自己的事,所以专业教师要加强专业引导、讲述、演示本专业及相关工种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特点,分析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喜欢,最大程度的减少流失。

五、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招生人数的多少,不仅是招生工作的好坏体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和办学质量的好坏。要解决招生困难的问题,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把中职生培养成真正的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突破“招生难”的瓶颈,让学生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陈永涛

QQ:258322349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教材,编写,团队,作用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中职教材研制团队的所有人员,必须认真研究职教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中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差异,遵照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职教教材建设经验,研究如何把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才能为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多元化、多变化、多媒体,研制出反映行业和区域特色、紧贴社会和市场、符合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中职好教材。

第3篇

本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两项内容,不得免修。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而教育实习为锻炼培养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从事教学工作适应性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好教育实习环节和组织好毕业论文的撰写。

毕业论文的撰写按原来要求实施。

教育实习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思想。

对于教育实习按以下改革方案实施:

结合我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绝大多数是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实习按学生是否正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分两种情况具体要求。

一、对于正从事教学工作的学员的教育实习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于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以后进行。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六学期初进行。

2.教育实习内容为评教和课堂教学。

3.由各市州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

(2)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基地,市州试点电大应有2-3个教育实习基地,并有相应签订的协议。

(3)各试点电大分校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实习点的分布情况对学生分组,成立教育实习小组。每一教育实习小组以6-8人为宜,设组长一名。各试点电大分校要有学生教育实习分组表。

(4)每一个教育实习小组要配备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好的专业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具有数学专业副高以上教学人员和专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要填写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表,并报省电大。教育实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研究中学数学教材,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4.试点电大要组织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每个学生至少到实习基地观摩一堂数学课,并组织学生按教育实习小组对课堂观摩进行研讨评教。并有对课堂观摩情况的研讨评教记录。

5.每个学生应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一堂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并让实习小组内的同学研讨和评教,并填写一份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学生要提交自己上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教案。

6.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观摩和教育实习小组内的公开课或教研课后。要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7.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课堂观摩的情况与表现;

(2)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与表现;

(3)备课教案

(4)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2.具体要求

(1)学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必须先要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

(2)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要有听课记录。

(3)学生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时要有教案。

(4)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3.考核标准

评定学生教育实习成绩时,必须要有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听课及听课情况记录、教案及上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和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

4.成绩评定及办法

(1)成绩评定标准

教育实习的成绩按百分制评分。

其中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占10%,听课及听课记录占10%,教案占20%,上公开课或教研课占20%,教学效果调查占10%,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占30%。

(2)成绩评定办法

(1)由学生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盖章。

(2)实习成绩原则上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评定,电大分校负责实习成绩的审核。

第4篇

关键词:应用经济学;博士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符合专业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在生源选拔中,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统一考试。为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出卷及改卷规则。同时制定了新的硕博连读选拔制度。规定只有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三门统开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前20%的硕士研究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硕博连读生的选拔。这些研究生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博士生平台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并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博连读生。

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中,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为硕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把前三门作为经济学院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三门作为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能学好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规定所有博士生必须通过开设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能通过者,则必须补修,并规定,如果博士生在学期间不能通过这些硕士课程,不得申请博士学位。

第二,对两级平台课程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理。硕士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

第三,加强了博士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会等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生学术活动。

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中,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即把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国经济类博士生导师600余人的名单作为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经过这几年对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在博士生培养中取得初步成效。

1.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实践证明,实行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2.进行的硕士和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建设,开拓了博士生的视野,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3.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不但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而且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首先,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明确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即在国际化思想指导下,鼓励博士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通过国际交流与竞争了解自己的差距;在规范化思想指导下,要求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方法要规范,既要有综述也要有数据;在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在博士生教育中尽量培养博士生解决现代问题的意识;在本土化思想指导下,强调博士生教育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几种思想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其次,结合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即从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这三个要素环节进行改革。在生源选拔上强调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同时改革硕博连读选拔制度。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上,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强化了标准化课程教学,形成了以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为核心的硕士和博士两级平台课程体系,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 平(1975-),女,辽宁铁岭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的研究。

第5篇

论文摘要:学生违纪处分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违纪无论从毕业生违纪情况、专业分布、违纪表现还是性别比例、违纪级别都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分析这些规律对降低学生违纪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违纪,对策,学生

岳增刚(1978-),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供职于聊城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联系方式:电话:13455094392,邮箱:yuezenggang@lcu.edu.cn

高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校风校纪建设。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毕业生离校教育等加强对学生的校纪校规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认识到违纪违规的严重后果,切实增强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知能力和重要性认识。每逢节假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使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每次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专升本考试、补考等前夕开展考风考纪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诚信应考、诚信做人,学生考试违纪率不断降低。但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违纪现象还是屡有发生。笔者根据几年来对学生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了学生违纪情况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学生违纪情况分析

1.从违纪学生年级分布来看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违纪学生年级分析,每个年级的违纪数量从入学新生到毕业生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笔者认为,目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一个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够降低学生的违纪率。

2.从违纪学生所在院系分布来看

体育和艺术类学生违纪较多,理工科学生发生违纪的比例要高于文科性专业的学生,且呈现出个别专业或班级集中的现象。这是一方面因为理工科的课程较难,学生铤而走险,二是因为性别因素的影响,一般学理工科的男生较多,而男生的违纪比例要高于女学生。这固然与学科特点有关,但也为我们今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指明了方向。

3.从违纪学生表现来看

考试作弊和违反考纪占到学生违纪的一半以上,这说明个别学生诚信意识不强,纪律观念不够,学生在考试中存在侥幸心理,交头接耳、夹带小抄、偷看他人试卷等违反考纪行为是考试违纪的主要表现。加强考风考纪管理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方面要求监考人员严肃考风、从严管理,另一方面更要从学生思想入手,使他们形成“失信作弊可耻,诚信考试光荣”的意识。

4.从违纪学生性别来看

男生发生违纪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男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要明显的低于女生,同时男生对学习的自觉性要低于女生,而男生的冒险心理要强于女生,在考试临近复习不好或与人交往发生冲突等违纪可能发生场景面前,男生发生违纪的概率自然要高于女生。

5.从违纪学生级别来看

警告和严重警告占到了一半以上,表明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是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发现有违纪倾向的及时批评教育,违犯校纪校规的,及时处理,避免严重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成长成才。

二、学生违纪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是较为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学校和个体,其中主要是个体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生违纪现象虽然是以个体行为表达显现出来,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且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价值观的变迁、社会心理变化、人的精神追求等许多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高等教育也相应地引入了竞争机制。面对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氛围,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既要面临角色变换的压力、社会沟通方面的压力、文化冲突带来的压力,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学业和贫穷的压力等,当他们中一些人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时,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负面消极情绪也会随之加剧,这些变化反映在纪律价值观上,就会导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精神茫然等一系列冷漠现象产生,使这些人无视道德纪律的存在,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麻木不仁。再加上近几年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使学生感到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反差,导致学生在思想上的茫然和混乱,进而产生困惑,造成信念的动摇和信心的失落,从而使他们产生消极违纪行为。

2.学生教育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具体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完成的,而班主任、辅导员的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工作能力、方式方法、是否尽心尽责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校纪校规遵守情况;学校学院的学习风气、监考教师的职责履行等也会影响学生的考试违纪情况。

3.学生个体原因

首先,学生的自尊心和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具有特别争强好胜的心理,自尊心极强,好表现自己,总希望自己能在任何方面都强于别人,尤其是在考试中能考出好成绩,于是产生了躁动的心理偏向,这种躁动心理偏向驱使他们遇事不冷静,在考试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处理烦躁不安的情绪,相反,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心理,心慌意乱,到考试时担心被淘汰,或为求高分或为评奖学金等原因,茫然不知从何下笔,求胜心理迫使他们产生了违纪冲动及违纪行为。

其次,学生的侥幸心理。他们明知违纪是不对的,做了以后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对违纪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被发觉。

尤其当几次违纪没有被发觉,或被发觉但没引起重视,处罚不重时,这些学生的侥幸心理就会被强化,认为“有空可钻”、“有甜头可尝”,因而不计后果,侥幸心理使他们敢于冒险违纪,从而产生又一次的违纪违法行为。价值标准、道德标准被忽视,违纪思想日趋膨胀与蔓延,结果陷入违纪的误区,发生屡次违纪现象。

最后,学生反常心态的迸发。表现为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时常发生反常或越轨行为。一是偏激因素强,方法简单、认识片面、固执己见;二是为所欲为,一时心血来潮,情绪消沉,苦闷彷徨,被自卑感、失落感所支配,极易导致行为失常;三是感情一旦冲动,一发不可收,只管自己暂时的兴趣与行为,不顾其后果。

三、降低学生违纪事件发生的几点思考

防止学生违纪事件的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高校各部门应统一认识,协调一致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力争把违纪事件控制在最低限度。

1.增强学生工作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要充分发挥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团队优势,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确保学生工作的稳定。

(1)掌握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特点。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思想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具备可调控性。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变化是有规律和特点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当中去,认真调查研究,准确地掌握材料,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预测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

(2)主动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专职学生工作干部要抓住有效载体经常分析、研究、讨论,针对当前学生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绩,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展开研讨。通过研讨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挖掘工作中的漏洞,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得我们工作有预见性,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进而从根本上抓实学生工作的基础,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3)突出重点,要有防范措施。在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对表现差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超前教育,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屡教不改的,要及时掌握,重点帮教,及时排查不稳定因素,消除隐患,确保学生工作的稳定。

2.违纪处理后的教育要科学化、体系化

要加强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违纪学生在违纪处理后会存在以下心理表现:一是悲观心理,二是后悔心理,三是矛盾心理,四是戒备心理,五是侥幸心理,六是无所谓心理。对于前两种心理,我们要帮助他们“减压”,消除自卑感和沮丧感,帮助其恢复信心;对于三、四两种心理要注意引导,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所犯错误,积极面对;对后两种心理,一定要加强教育,严正指出其错误,否则这部分人很有可能再犯,是“高危”群体,在现有规定中,屡次违纪的很有可能开除学籍,那时悔之晚也。目前对学生违纪处分后的教育管理,任意性和波动性太大,缺乏科学化、体系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制定出一个科学化的体制,给违纪学生以出路、以希望,让违纪学生有动力积极改正错误。

3.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致使一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这些学生经常处于不顺心、焦虑、厌倦状态之中,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受外界因素影响非常大,容易冲动导致违纪事件的发生。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帮助这部分学生,缓解他们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克服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4.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促使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减少违纪事件的发生。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软件”,只有在这个软件正常、有序地运行的情况下,大学生才能够顺利、健康成长。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要重点抓好学生学习、生活等重要场所,如宿舍、教室、餐厅的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同学们在参与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让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业余生活中体现,让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释放,用先进、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占领学生的文化阵地。

总之,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在一般性预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对学生的违纪认知、违纪行为加以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学生违纪的规律,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有效遏制学生违纪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高校优良、严谨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丽.对大学生违纪现状的分析及教育防范对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 花喆斌. 大学生违纪问题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交互管理;理念建立

观念是行为的导向,只有科学的观念才能良好地指导实践,因而教学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封闭,以集权和控制为主,缺乏关怀和指导,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逐步创新,教学管理正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交互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具有互动性强、系统性强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等优点,将交互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将得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管理新观念分析

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观念逐渐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和多元,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管理观念,这些观念的出现为教育管理的创新及其观念的转变做出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以下选取开放观、分权观和服务观进行阐述:

(一)开放观

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开放性逐步成为教育管理者追求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而“面向世界”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开放观。教育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组成上可分为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几个方面,在流程上主要有组织、决策、协调、监督这几个环节。教育管理的每个组成和流程都体现着教育的开放观。首先,在管理方法和原则上应该充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使别的国家科学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法和原则为我们所用。国际间对于教育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其次,教育管理应该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开放。教育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和老师为对象的,如何进行教育管理才更有效老师和学生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广泛听取老师和学生的建议,才能使管理方法真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繁荣的大事业,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因此教育管理应该面向老师、学生和社会。

(二)分权观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通常以学生处和教务处为中心,这些部门控制着几乎所有日常教学管理事务,这样的集权体制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教学管理信息反馈失真。由于职能部门不在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很多管理信息都是通过下属部门间接得到,因此,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作出真正符合学生和老师需要的决策。其次,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剥夺了教育主题参与管理的权利,打击了教师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开放教学管理中应该突出体现分权观,将管理任务和权利下放给各个部门和个体,提高整个教育群体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广泛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三)服务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控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其实,就开放教育管理理念来看,教育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管理者不应该一味控制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他们,让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被服务得到充分的提升。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提倡人本管理和全员管理,被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这是因为人们只有在管理自己时才可以将触及心理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教育管理者应该本着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制度条件。

二、建立教育交互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交互原则

在新课标下,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因而为了实现教学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互助的关系,通过这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教学的管理质量。所以,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的、愉快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交互管理的保证。

(二)平等的对话交流原则

远程教育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的动态的教育活动。为了实现教育的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种平等的原则要求老师尽可能的避免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尽可能的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三)师生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

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生获得知识理念,其更加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的参考、研究,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要求适当的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节。 转贴于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则

实现教育交互管理如果只是在知识能力上做相应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交互管理。

(五)教学资源交互原则

不论是哪一学科,其教学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教育交互管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的开拓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书本资源和生活素材,从而将教育交互管理推向一个更高深的层次。

三、教育交互管理建立的措施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建立交互管理理念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的交互,下面将简述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者交互

为了实现教育交互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注重各种行政管理方法的使用。此外,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的能力,经常的和其他的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能够了解一些动态的、有价值的、时效性强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教育交互管理体系。

管理者需要全面的监控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不断的修订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断的丰富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二)学习资源交互措施

增强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是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在远程教学中不断应用的条件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的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资源还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对于交互教育管理下的教学资源,其更应该具备个体性差异和时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们之间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断的关注当代的相关知识的发展状况,实时更新、补充相关的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还需要重视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教师要时刻关注相关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三)增强学生交互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情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控制教学的难度,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些许的成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的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结合自主思考,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以及相关的理念。建立自主学习观念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加强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尽可能的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完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第7篇

1.Ed.D.的数量规模逐步壮大,已经成为博士学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是1920年诞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博士学位(Ed.D.)[1]5,此后,Ed.D.教育在美国逐步发展起来。1947年,美国有31所大学建立了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点。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已经有92所大学授予一种或者两种教育博士学位,到1983年,这个数据增至167所。1995年,在美国127个教育管理博士点中,有61个只授Ed.D.学位,有43个既授予Ed.D.,又授予教育学科的哲学博士学位(theDoctorofPhilosophyinEducationDegree,Ph.D.)。到2005年,美国已经有250所高等教育机构授予教育领域的博士学位[2]26,其中至少有180所以上的机构授予Ed.D.学位[3]97。200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研究综合型大学、研究密集型大学和一类硕士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分别有74%、80%和81%的机构授予Ed.D.学位(见表1)。可见,美国多数高校同时授予Ph.D.和Ed.D.学位.,并且后者要多于前者。例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9个系中,有48个方向授予Ed.D.学位,而单纯授予Ph.D.学位的只有24个[3]98。总之,美国的教育领域已形成了哲学博士和专业博士并重的局面。澳大利亚于1990年开始实施专业博士(包括Ed.D.)教育。1996年,有29所大学参与其中,共实施了48个专业博士教育项目。到了2000年,专业博士教育项目的总数增加到100个,2001年又增加到131个,其年增长速度为25%。澳大利亚专业博士教育项目所涵盖的学科专业为教育、商务、法律、心理学、健康科学、人文学科、设计和建筑等专业[4]173-174。从其Ed.D.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1996年,在全国38所大学中,有一半开展了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可见,澳大利亚的Ed.D.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英国的Ed.D.教育发展速度也很快。1992年,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博士在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诞生[5]。Ed.D.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学生的欢迎。1992~1994年,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注册的Ed.D.学生就有100多人[6]。截至1995年,英国已经有7所大学开始了Ed.D.培养计划。到1998年,英国已有24所大学开展了29个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远远多于其他学科。2005年,英国Ed.D.项目数量发展到了40多个,成为英国博士生教育中发展最快的领域[7]。因此,在英国,Ed.D.教育已经成为博士学位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Ed.D.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社会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经过多年的实践努力,上述各国的Ed.D.项目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其社会声誉和影响也在逐步扩大。Ed.D.项目既很好地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领域的专业化、社会劳动力市场、大学理念变革等多种需求,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澳大利亚,爱迪考文大学(EdithCowanUniversity)于2000年进行了一项关于Ed.D.教育需求的调查,在被调查的17人中,有8人愿意参加Ed.D.项目的学习[8]。Ed.D.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有三:其一,对Ph.D.的不满。很多人对教育哲学博士培养的方向和质量表示忧虑,希望对博士生学习与研究的特点、意义等给予重新界定。第二,Ed.D.培养计划无论在培养方向、方案设计、过程与评估等方面都与Ph.D.培养有着一定的差异。第三,灵活的学制与在职学习的方式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提供了高层次专业进修的良好途径。第四,Ed.D.适应了学生专业发展和晋职的需要。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州对教育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的要求逐步提高,一些拥有Ed.D.学位的人才在竞争这些职位时更具有优势,因此,当前美国很多高级教育管理和中小学校长职务都是由拥有Ed.D.学位的人来担任的。而在美国大学校长当中,也有一部分人拥有Ed.D.学位。根据2001年对美国2594名大学校长的调查,有43.2%的美国大学校长所学专业为教育,在两年制学院,该比例甚至高达73%,有20.8%的校长拥有Ed.D.学位。[9]总体来看,Ed.D.教育已经从小到大、从一国到多国逐步发展起来,其规模不断得到扩大,社会和市场对Ed.D.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Ed.D.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稳定的学位,它改变了原来以学术性为主的单一博士学位体系,使得教育专业博士与哲学博士两种博士学位彼此共存,相得益彰,共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教育博士人才服务。

二、国外Ed.D.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趋势

国外Ed.D.教育在取得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无论是从上述各国的Ed.D.教育实践情况,还是从人们的激烈争议中,都可以窥见Ed.D.教育目前还不够成熟,一个核心问题是它与Ph.D.教育的趋同性问题。对此,各国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对Ed.D.教育加以完善。

1.Ed.D.教育的培养目标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尽管上述国家都为Ed.D.教育制定了不同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Ed.D.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偏离,最终导致了它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相像的结果。从理论上看,美、澳、英等国在实施Ed.D.项目时,都对其目标进行了规定。它们都强调了这样一点,即通过博士水平的专业训练,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researchingprofessionals),使学生在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教育管理的专业能力,达成对教育专业特性的理解,养成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教育领域实践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简言之,Ed.D.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在于为实践领域造就高层次的、具有实践研究和实践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育专业工作者,“实践性”是其主要价值取向。而Ph.D.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型的研究人员”(professionalresearchers),其宗旨在于为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输送具有从事原创性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学术性”是它的主要价值取向。但是,在实践领域,Ed.D.教育的培养目标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却逐步趋同,Ed.D.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偏离“实践性”的定位,而滑向追求“学术性”的误区。在美国,这种情形特别明显。美国卡内基博士教育改革计划(CarnegieInitiativeontheDoctorate,CID)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许多仅仅授予Ed.D.学位的大学在其培养过程中,把“纯学术”研究提高到与应用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在一些兼授Ph.D.和Ed.D.两种博士学位的大学里,只有72%的大学认为应用研究对于Ed.D.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有28%的大学认为应用研究对于Ed.D.学生来说并不重要[1]5。对此,考帕兰德(Copland)指出,“在美国,人们对Ed.D.的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Ed.D.确实没有按照自己的预定目标,与教育实践领域的‘真问题’建立起有机联系”[10]。路斯•鲁曼(RuthNeumann)也指出,“在英国,教育、心理、医学、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业博士学位日益失去自己的特色而与Ph.D.趋同,这将会对Ed.D.的市场产生莫大影响。”[4]174归纳起来,导致Ed.D.教育培养目标偏离的原因有这样两个方面:其一,Ed.D.教育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本身既存在着差别又有所重叠,这种重叠性是两者在实践过程中趋同的诱因之一;其二,很多国家习惯运用“学术金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博士教育,这使得Ed.D.教育在实践中不得不迎合这种标准。一些学者由此认为,Ed.D.教育与Ph.D.教育的培养目标趋同的结果实际上是人们的“学术性价值观”与“职业性价值观”冲突与斗争的结果。针对Ed.D.教育培养目标偏离的问题,美国发起了一场要不要将两种博士学位加以区别的论争。第尔(Dill)和毛瑞森(Morrison)等人认为,应当将两种博士学位加以严格区别,即Ph.D.应当定位于“纯学术”研究,而Ed.D.则应该定位于“应用研究”。另外一些人则反对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划清界限,认为模糊Ed.D.与Ph.D.之间的界限反而会有利于教育博士学位系统的整体发展[11]。但总体来看,前者占据优势,即要求对Ed.D.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界定,强调Ed.D.要面向实践,以将它与Ph.D.区别开来。美国的卡内基博士教育改革计划(CID)针对Ed.D.培养目标的偏离现象,强烈呼吁为教育实践领域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博士学位———“专业实践博士”(ProfessionalPracticeDoctorate,P.P.D.)[2]29。尽管这种设想尚未被真正付诸于实践,但它至少反映出了美国Ed.D.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

2.Ed.D.教育的入学标准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从当前美、澳、英等国的做法来看,Ed.D.教育的招生主要看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工作经验,但这并不是唯一依据,不少大学对招生对象的学术水平也提出了类似于对Ph.D.招生对象的要求。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在安德森(Anderson)、麦菲(Mur-phy)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指出,“从招生的角度来看,Ed.D.与Ph.D.的差异是微小的,申请项目时所要求的经历(课程)和业绩(学术论文)是极其相似的”[2]27,这种入学标准方面的趋同性实际上违背了Ed.D.教育的本来旨趣。对此,一些学者要求Ed.D.教育在确定招生标准时,要充分从自己的特色出发,突出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实践研究意识与能力在入学审查中的地位,适当放宽对学生的学术背景和学业成绩的要求。

3.Ed.D.教育的培养模式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Ed.D.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存在着“学院化”的倾向。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在实施Ed.D.教育时,基本上都选择“以大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由于大学具有学术研究的优势和偏好,Ed.D.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为教学而教学,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同时,在“以大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Ed.D.的导师与教学人员基本上是依靠Ph.D.教育的教学队伍,缺少专职的导师队伍和教学队伍,并由此衍生出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在大学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人都受过了Ph.D.的教育,在价值观念上,他们信奉学术,而不屑于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在教学、指导方法与论文要求上,他们也习惯以对待Ph.D.学生的方式来从事Ed.D.教育。正如舒尔曼等人所指出的那样,“以大学为背景而设立的博士学位在本质上和程序上都必然以学术为根基。”[2]27总之,在“学院化”培养模式下,Ed.D.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导师队伍、学位论文要求都很难保证自己的特色,而趋同于Ph.D.教育。其结果导致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证书不同以外,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毫无特色可言。为此,一些研究者发出倡议,应该借鉴其他学科或专业(如企业管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来实施Ed.D.教育。具体地说,在开展Ed.D.教育时,应该给教育领域(包括中小学和教育管理部门等)的一线专家或行业协会以设计、实施和评价Ed.D.教育的话语权,并且确保在Ed.D.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实现多主体之间的有机合作。

4.Ed.D.教育的课程学习与Ph.D.教育趋同的问题

从上述各国Ed.D.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们大都实行模块化(Module)的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模块(如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或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等)、教育前沿与实践性问题研讨模块(有些大学的Ed.D.教育项目将此模块合并在核心课程模块之中)、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有些Ed.D.教育项目将此模块合并在选修课程模块)。从表面上看,这些模块课程似乎已经突出了Ed.D.教育的特点,但从各国Ed.D.教育的实践效果来看,Ed.D.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习仍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即这些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存在着学术色彩过于浓厚而与Ph.D.课程趋同的问题。莱梧(Levine)曾批评说,“教育实践领域的变革日益频繁,但美国的Ed.D.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其开设的课程与教育领导者的现实需要并不相关……,人们正在担心Ed.D.教育是否能够继续承担起造就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教育领导者队伍的重任。”[12]目前,更多的学者已经指出,Ed.D.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习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没有关注行业实践的需要和学生的专业发展的需要。

5.Ed.D.的论文及评价标准与Ph.D.趋同的问题

在实施Ed.D.项目过程中,各国普遍把毕业论文看成是授予学位的硬性要求。尽管Ed.D.的学位论文在字数要求上比Ph.D.少,但其论文的框架结构、学术水准、评审与答辩程序等基本上参照了Ph.D.的标准。因此,出现的突出问题是,Ed.D.的论文过于学术化而与Ph.D.的论文风格雷同。Ed.D.论文在选题上没有充分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很多Ed.D.论文的研究方法也与Ph.D.论文的研究方法趋同。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些质疑。其一,论文是否就是Ed.D.项目的妥帖的最高要求?其二,Ed.D.学生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人们在对Ed.D.与Ph.D.毕业论文雷同表达不满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些变革措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部分大学开始取消传统的Ed.D.学位论文,但此举招致了一些学者的反对。反对派认为,取消毕业论文实际上就意味着降低了Ed.D.的质量标准和“含金量”,并批评它是大学迎合学生的庸俗化教育行为。在反对派看来,与Ph.D.一样,专业博士学位也属于研究型学位,“研究”也是专业博士学位(包括Ed.D.)的规定性特征,只不过对于Ed.D.来说,其研究的核心特征应当表现为“专业性”而非纯粹的学术性;其研究的独创性要求体现在“专业独创性”上,而不是体现在Ph.D.所追求的“学术独创性”上。因此,Ed.D.和Ph.D.的研究只在特色方面存在不同,而不应当有水平高低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Ed.D.学生也需要撰写符合严格标准的毕业论文,以便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成果。

三、对我国开展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教育已经逐步拉开了序幕。上述美、澳、英等国家在实施Ed.D.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对我们颇有参考价值。我们不仅应当充分估计我国在实施Ed.D.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还应当从多方面采取预防性措施,尽量将问题提前化解。为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明确Ed.D.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确保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培养目标无论对于哪一种学位教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该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要素。对于Ed.D.教育来说,其产生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专业实践的强烈需要,因此,专业性(professionalaity)、应用研究性、实践性应当成为制定Ed.D.教育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也应当成为Ed.D.区别于Ph.D.的基本依据。为此,我们认为,在确立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目标时应着重考虑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要强调培养“研究型专业人员”;其次,要强调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产出与教育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性知识;三是要重视对博士生在职专业发展的促进。当然,仅仅从理论上对Ed.D.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规定还不够,最为重要的是要在Ed.D.教育的各个培养环节及其实践中加以落实。从国外的问题来看,由于种种原因,Ed.D.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发生了偏离现象,导致了Ed.D.教育与Ph.D.教育的趋同性。为了纠正这种现象,美国很多大学提出要强化Ed.D.教育的实践性,这体现在对Ed.D.教育的招生标准、课程设置、导师遴选、学习方式等多个环节的改革上,但最为明显的是体现在对Ed.D.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革新上,这一点下文还会谈到。

2.确立科学的Ed.D.教育的入学标准

综合考察上述各国的Ed.D.教育入学标准可以发现,它主要包含了这样几个要素:其一,学位和学术背景;其二,工作经历与经验;其三,个人兴趣与专业发展需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我们认为,我国有必要对教育专业博士申请者提出一些具体的入学要求,如:①已经获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已经工作5年以上,可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但必须出示相应的学术水平证明(如2篇左右的学术论文或省部级的科研成果获奖);②已经有3~4年以上教育领域的工作经历;③对教育实践领域的问题持有兴趣;等等。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了杜绝人情、权力等因素的干扰,确保Ed.D.学生入学的公正性,参照教育硕士招生方式进行Ed.D.入学联考也是值得考虑的措施。联考合格后,必须通过资格审查和面试,对申请者的专业发展需要、研究意识与能力等进行严格的、严肃的综合考察,以便于决定是否录取。

3.选择特色化的Ed.D.课程和学习方式

基于“研究型的专业人员”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我国Ed.D.的课程模块应该包括:①研究方法课程。美、澳、英等国的Ed.D.课程基本上都包含了这类课程,这部分课程的学习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和研讨相结合,国外的考核办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该类课程后,提交5000字左右的论文或做一个应用性的研究设计(Project)。北京大学在Ed.D.教育探索中,也设置了这类课程,并进一步把Ed.D.的研究方法课程分为“教育研究过程与方法概论”和“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两个部分,其主旨在于更好地为学生的研究打基础。②专业理论课程。开设大约7~8门的教育理论课程,比如教育管理专业的Ed.D.教育可开设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前沿问题等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来进行,但也要尽量避免过于学术化。该类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合格的作业后,即记入学分。③实务课程。这类课程应该直接针对实践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方式可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除了这三个课程模块,是否需要增设外语、政治“公共素养课”值得探讨。

4.突出Ed.D.学生论文的实践性和特色性

美、澳、英等国在实施Ed.D.教育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即Ed.D.毕业论文过于学术化,以至于与哲学博士的毕业论文非常相似的问题,这是我国Ed.D.教育改革应该努力加以避免的问题。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此方面已经作出了改革示范。美国的圣路易大学(St.LouisUniversity)的做法是用小组毕业设计(GroupProjects)来取代毕业论文,其特点在于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实践,并在同伴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其目的在于突出Ed.D.论文的“实践性”特色[13]。而在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theUniversityofNewEngland)和爱迪考文大学则采取档案袋式(Portfolio)的Ed.D.学位论文来取代传统的Ed.D.学位论文。相对于Ph.D.论文来说,其特色之处在于:其一,进行“化整为零”的研究。其二,为学生撰写论文在空间和时间安排上提供了便利性。学生在研究期间不会因工作场所变更而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14]。不难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对Ed.D.毕业论文的改革探索,是在其国内Ed.D.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认为,在我国Ed.D.教育的探索和初创时期,不宜采用取消Ed.D.学位论文的做法。考虑到我国深厚的学术文化传统和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Ed.D.学位必须争取社会认同的问题,Ed.D.教育需要保留毕业论文,但它必须拥有鲜明的特色性和实践性。

第8篇

1.1参与教育的成人数量减少

成人高校教育开设之初是为了提升我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人高校教育为大多数人获得更高的学历提供帮助,为成年人的工作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在职成年人都已经获得了能够满足他们工作需要的学历,参与成人高校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成为成人高校教育必须要应对的一种新形势。

1.2成人高校教育的学历提升

成人高校教育工作为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提供了再次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往的成人高校教育为成年人获得高职、大学教育学历相关的教育,但是,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以及全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我国成年人的基础学历水平已经大幅度提升,这意味着,高校要在成教方面有所突破,就必须突破学历的限制,致力于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而不是止步于高职、本科教育。

1.3成人高校教育的针对性

成人高校教育在生源以及教学水平设置上都面临着挑战,但高校由于其教学资源的优势,仍能够在教育工作中作出成绩。目前,许多成年人对“学习”的认知已经不仅限于获得学历,更在于追求个人素质的发展或者获得某种额外的技能。高校要开发有针对性的成人教育,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2.对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2.1教育管理的方向需要改变

成人教育的生源减少意味着高校必须想方设法开发并且占有有限的生源,因此,教育管理的方向需要发生改变。传统的成人教育要求成年人自觉参与教育,为自己的学历获得努力,这是因为参与教育的成年人必须满足自己在“接受教育”方面的要求,而在受教育需求变低的情况下,高校就必须将“满足需要”式的教育管理转变为“提供服务”式的教育管理。高校应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函授站服务”的服务意识,做到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每学期都要完善教学计划,做好开克计划,下大教学任务,具体做好函授教学中的学习、考试、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安排工作,同时为学生的网上学习提供良好稳定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极大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调查听取学生的意见,分析改进,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正常高效的开展。

2.2教育管理的方法要灵活

成人教育工作并非是高校最主要的教育工作,因此,在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管理方法应用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旦成人教育要求高校提供更高学习要求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教育管理工作就“跟不上形势”。因此,建议教育管理方法要随着形势灵活变化,首先,在教学资源分配方面,应打破普通高校教育和成人高校教育之间的界限,做到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的共享,使成人参与到普通高校教育中来,做到教育管理的公平、公正、合理,既能够体现出学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又能够体现出成人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其次,在学生管理方面,应该改变以往“自觉管理”的模式,将成人参与教育、网络听课打卡等都纳入到学分考核当中,给成人适当的压力,促进他们有效地完成更高等学历的学习水平要求。

2.3对教学机制进行创新

大部分成人教育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成人学习网络化,供学生在线学习。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机制进行创新,在突出成人教育的灵活性基础上,保证成人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针对成人学工矛盾、多角色的特点,提供一对一的网络教学、创办教学网络社区等,既可以使他们随时随地学习,又可以快速掌握核心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针对成人学习生多样性的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又可以通过多方面考核、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以及学习过程的跟踪数据,给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

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合理利用起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高校教育的价值不至于满足人们工作的需要,更多的是满足成年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也应该随之改进,这是促进教育管理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要素;另外,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从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完全不一样,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来从事此项工作,高校要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这是促进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又一关键。

4.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教育管理者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师生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等基本技术 ,培养更多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管理人才。

一、前言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社会生产力也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在教育管理中,如何使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变得非常便捷、舒适和高效,更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教育管理者必须培养全体师生员工懂得网络技术势在必行,例如,搜索网络便可查出自己所需要的大量重要信息和资料;在网络上你就可以看书、查未知领域的资料、听名校名师的精彩讲座等,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来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避免琐碎与繁杂。计算机网络管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部分,并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管理者必须了解计算机领域,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了解计算机领域,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掌握的。所谓计算机就是一种按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的装置。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计算机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和辅助教育,娱乐与游戏等领域。

在业余时间,对于计算机管理者,最好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课程。

主要课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

近年来,教育管理对人才的要求有:

1.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2. 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3. 具有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4.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具有从事计算机教学及教学研究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5.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三、教育管理者必须了解计算机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领域广阔的专业,下分多个学科方向。如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控制、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等。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洞察当前计算机迅速发展的方向: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在当前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就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研究和网络设计、实施和维护有关的概念和客观规律。该学科方向有其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有非常明确的网络建设目标,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必须确定。然后,工程有详细的规划和正规的依据。例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是地方标准等等。

学习网络工程需要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接受网络工程技术应用的基本训练,同时要具有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该方向的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信息与网络安全、通信软件设计等等。

网络工程所做的事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样数字媒体技术也一样。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势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等的统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

——数字媒体(即软件工程)

数字媒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比如数码相机拍的照片、摄像机拍的影像、音乐、图像、动画、用3D制作软件制作出来的动画角色等等。简单来讲,“数字媒体”一般就是指“多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支持的信息传输载体,其表现形式更复杂,更具视觉冲击力和互动特性。

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成为全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在信息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及前沿信息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方面的实力和产业水平。例如:英国高度重视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每年的产值占英国GDP的8%。美国权威统计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数字媒体产业在美国已发展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了解,美国现在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产业细化、全球扩张。

数字媒体技术学科方向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媒体中各类媒体的基本知识和行业知识。主要的课程有:C++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动画基础、计算机游戏基础、JAVA语言、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等等。

四、教育管理者必须培养社会高需求尖端人才

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各大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有数据表明,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才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

五、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教育管理者要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更要要有符合当代高校的创新理念,培养先进管理人才时,要不断加强实训和各种技能比赛。教育具有多元化,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只有不断地更新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好优秀的员工和一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移芝,罗四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尧学等.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