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

时间:2022-10-04 16:06:08

导语:在基础会计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础会计教学论文

第1篇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知识目标看,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明确了教学目标,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自然就会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2011年,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优化教学评价,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2篇

1.1选择合适的实训资料或教材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会计课程“入门难”的教学特点,既要兼顾实践教学对学生全面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实训教材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内容的选择不宜太难,也不宜太简单。太难,超出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过简单,又不利于学生夯实应有的理论基础,影响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选择规模适中、经济业务量适度的模拟企业业务作为实训教材。同时,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每一节实践课程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实践的内容和课程的进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2科学安排教学课时

实操锻炼是促进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要在完成一定理论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一定的实操课时,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安排实操教学的一般原则是“就多不就少”。当然,具体课时也需要老师结合理论教学进度进行科学灵活地安排。太少,学生完不成实训内容,影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多,又造成理论学习时间太少,造成时间浪费。笔者提倡先进行一定的理论教学,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训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将理论课内容的学习贯穿于实训课的全过程,边操作、边讲解,在动手和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做好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

实践性教学包含两个层面:

①在校内开展的实训教学,包括对票据的认知、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

②到企业开展实操性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会计账务处理的流程,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2.1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1)原始凭证的认识和填制。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介绍企业运作最基本的业务流程,以及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类单据,分清采购、入库、领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原始凭证;

②进一步解释哪些是外来原始凭证,哪些是自制原始凭证,从而加深理解原始凭证的分类、基本内容等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

③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填制各类原始凭证。根据学生从认识和填制原始凭证所获得的感性认知中,结合企业实例,试着让学生理解资产、负债、费用等类别的含义,进而再讲解会计要素、科目,再试着让学生以“增、减”方式按科目名称把经济业务记下来,逐步导入并讲解复式记账法。教师讲解可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由实际联系到理论,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掌握这部分理论知识,突破基础会计的难点。

(2)会计分录的学习,记账凭证的编制。有了对原始凭证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到编制记账凭证的学习。在编制记账凭证之前,可以先指导学生填制简单的记账凭证,慢慢使学生懂得会计分录是编制记账凭证的重要内容,再从讲解会计分录的基本理论和编制规则入手,结合实例让学生试着编制,由简单的会计分录学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分录的使用,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填制记账凭证并装订成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又使学生初步进入实操者的角色,这样有利于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3)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的登记。这部分内容操作性强,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在辅导后更多地督促学生加强自学,并多为学生提供实操时间,在动手过程中慢慢领悟,做到熟能生巧。

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编制的有关收付款的记账凭证登记出纳日记账;

②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日记账的登记方法、登记人员、账页格式、登记依据等,完成日记账簿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此类推,完成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登记工作;

③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会计账簿的分类、启用规则、登记账簿应注意事项等相关理论知识。

(4)错账的更正。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学习,若独立讲解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可结合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错例进行讲解。如学生编制的记账凭证正确,而登记账簿时出现笔误,且是结账以前发现的,可采用划线更正法;若是记账凭证的会计科目用错,且已登记入账,或会计科目使用正确而金额多计,可采用红字更正法进行错账更正。这些都可先用PPT显示正确的更正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更正错账,轻松完成此部分理论内容的学习,真正做到“做中学”。

(5)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理论内容抽象,操作性强,可带领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理论知识。比如,学生在编制“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期末数时,先让学生翻书找到该知识点,并按照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从账簿中读取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数,汇总填入报表该项目的期末栏内,以此类推,完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然后再次归纳总结会计报表的概念、分类、格式、意义,通过温故知新完成这一部分的学习。

(6)知识归纳梳理与实训点评。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对会计已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最后教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一次梳理和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之前的知识点和各章的重点内容,以巩固所学内容。最后,教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完成的“作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集中点评,表扬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求知精神和聪明智慧,纠正学生实训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校外实践性教学的组织实施

第3篇

《基础会计》的内容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基础会计的特点、对象、基本前提、一般原则,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思想;第二部分为实务篇,重点介绍会计工作的主要步骤,也是会计循环的主要内容(从凭证到报表),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总结篇,是对会计循环的归纳总结,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核算组织形式;第四部分为了解篇,介绍会计组织的有关问题。把握其基本框架,便可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二、《基础会计》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

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常常会感到此课教学内容技术性强、抽象、枯燥,不易听懂学会,主要存在三方面学习困难。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教学仍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即使是实践教学,仍是依据教师的逻辑、教师的讲解而进行,学生更多的是模仿教师做实验。二是教学时间过于紧凑,导致学生难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大多数学校的《基础会计》课时安排都是一个学期。学习时间过少,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或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深刻。三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弱。《基础会计》教学安排,大都是理论教学全部完成后才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学好《基础会计》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正确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付诸行动。其是会计专业的启蒙课程,同时还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会计专业的学生要站在国家和自身发展的高度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是形成明确的知识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明确会计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基本职能;能够按照会计要素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能够正确而完整地填制各种凭证并合理进行账簿登记;能够掌握会计的核算程序;能够编制完美的会计报表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知识储备。二是形成明确的能力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按照经过严格的审核并确认没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完成填制记账凭证的能力,能根据相关凭证进行账簿登记,能根据账簿内容编制会计报表。三是形成明确的职业目标。必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必须做到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必须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必须具有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确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争取做到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如果发现的问题比较复杂,自己无法独立解决,可以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以求助教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始终确认自己的主置,不能事事依靠教师或者其他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调动自己的潜能。

(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会计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42-01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十多年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更为科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中。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教学,这个课题一直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教育部门对此也很专注,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落实有效教学。那么,有效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把理念变成行动,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又如何落实呢?

一、中职会计教学准备策略

(1)准确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依据,所以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把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地教给学生,也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主体是教师,主要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知识当成了主体。而“用”教材就是用教材“教”,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与学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操作能力。在“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利用和发挥教材的所有作用。教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的范围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要随意增删其中的内容,更不能超出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注重对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

(2)进行合理的学习分析。课前的备课不仅备内容与方法,更要备学生,备他们的学习情况。大部分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牢固,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更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中职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并对新的事物有好奇心。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有趣的、与知识点相关的内容运用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并让他们学会把会计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操作与实践能力。

二、中职会计教学实施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学生学习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需要。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比如,让学生操作一些账目,把生活中的账目管理事件搬到课堂上,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实际意义,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多给学生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2)以提问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在中职业学校,对会计知识的讲授并不是老师一言堂,而是要善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时地进行设问。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能让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教学产生互动。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可以把教师关注的焦点落在学生的学习上,也让学生的关注焦点落在学习上。

三、中职会计教学评价策略

(1) 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反映出来。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学习评价,不仅是知识的评价,也有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的评价。评价目的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还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明确努力的方向。在评价时,可以运用观察法、成长记录法和考试等评价方式,考试的方式不要过于简单,力争做到全面。另外,评价的时间不要局限在期末,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要注意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会计专业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课堂的教学效率要看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看教师的组织水平。教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知识体系完整,注意对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心理情况、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这些都是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文化修养,并能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

(3)课后做好教学反思。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梳理、总结,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教师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评价,通过反思达到更快成长的目的。在教学反思时,要做到勤思多记,把反思写成札记,一个阶段后要把所有的反思记录进行整理,并写成教学论文,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会用教材,用好教材。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要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在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再次重要的国际会计具有里程碑性质:一次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另一次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两次由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之重要性在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

在近30年中,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若干主要标志:第一阶段,196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1972年联合国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二阶段,1987年被确定为欧洲环境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三阶段,1992年联合国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英国政府著名的《绿色经济计划》。第四阶段,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欧共体颁布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性标准文件EMAS;国际标准组织开始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见,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即披露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以后成为年度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最近几年中,联合国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每年的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在1996年就是以环境会计作为主题。

以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为例看,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的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分别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我们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此,对于公司的环境信息(特别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信息),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与相关法规当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引伸出环境审计问题以外,也引伸出了对公司在环境治理、保护、预防、管理等方面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等)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成本计量等,并且最终会落实到是否需要专门订立环境会计准则。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对着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和完善着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核测和计量技术有关。

二、环境成本之界定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又不能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里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与计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这里的“是否应当由本企业承担”,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

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对此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中废弃物质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致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漫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时显然已经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换句话说,在会计期间内作为环境成本而确认处理的有关费用支出项目,其所补偿的可能是以前的环境损失,也可能是当期环境损失,还可能是预见到的将来环境损失。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种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因而或许可以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着眼于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维护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功能分类也可以表达为基于环境支出动因的分类。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补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致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应当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其二,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应当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这样三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其二,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其三,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追踪与分配

由前所述可以联想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会遇到许多疑问,不能不涉及到会计界以外的环境法规根据。毋庸置疑,环境成本的追踪与分配应当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从而对环境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考虑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目前需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回顾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社会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而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务实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这样三种判断:其一,现行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公布并生效的环境法规。当然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二,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其三,潜在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虽然尚未有正式的草案文本,但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对此尚不需要在行动上有所准备,但是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界就可以因此而忽视环境法规,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在会计实务初始阶段,对各种环境事项的处理可能做法不一,久而久之,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对会计法规及会计原则的需求。

从前面所述可以归纳,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关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而言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对此,只要回顾一下研究与开发(R&D)支出在会计处理中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几十年争议,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

从设计思想看,立足于环境费用的可追溯性,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作这样四种判断:其一,很确切属于直接费用,即费用发生动因很清楚,譬如在某种产品过程中排污量超标发生的环境费用,又譬如针对某种产品生产过程而增加的环境保护设备投资。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譬如某种材料使用于若干种产品生产,在该种材料初加工阶段发生的环境费用,就具有这种特点。其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譬如仓库等建筑物改建工程引致的环境费用。其四,很确切属于间接费用。对于上述四种情况,会计处理中对第一和第四很清楚,对第二和第三则比较复杂。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这时应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费用?与哪些产品或设备有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作业记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

四、环境成本管理

如同成本会计具有双重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在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论,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取度。与LCA类似的一些概念也常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看到,包括:LifeCycleAnalysis,GradletoGraveAnalysis/Assessment,Eco-balanceAssessmen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料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3.FCA与LA

全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FCA)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如废弃物的处理)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追溯分配予各该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显然还看不到全面运用FCA的案例。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显然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作为FCA的一种替代,遗留物成本计算(LegacyCosting,LC)出现在了成本会计领域。LC是对企业产品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环境影响(后果)的专门核算。遗留物成本包括:(1)为了将负面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发生的预防性费用;(2)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费用;(3)修复环境损失的费用。这里,第三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又可以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使用等环节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的损失(但未能避免),另一种是由意外因素导致的损失。

五、环境审计及国际“六大”的实践

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Audi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目前对其存有许多争议(争议不在于应不应该进行环境审计,而是在于其内容、方法和实施)。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任何商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后果的系统性考察和分析评估。环境审计当然应当有其基本的法规依据,但又不仅仅限于符合法规要求。

环境审计的提出有两个起因:一是作为社会审计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主题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当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怎样对待维护环境标准和生产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这对矛盾。由于社会审计涉及面非常广泛,社会审计方法又缺少其特性,所以环境审计位于其中也受到了一定局限。环境审计的另一个起因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由于缺少关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环境报告的行列中时,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怎样对不同公司的环境报告加以比较呢?如何看公司环境信息的可信程度呢?前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会计(即环境会计标准或准则),后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审计。由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师行)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于是很自然地,会计师们也就对环境审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注册会计师能够担当环境审计职责吗?毕竟环境审计并不是只针对环境会计事项。第二,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并签署后,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和环境效应的长期性,以及环境标准的变动性,对公司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签名审计报告,也能承担其法律效应的责任吗?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基本想法:(1)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当然地具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收支事项则具备审计能力。(2)环境审计涉及面很广泛(不象财务收支审计那样专门化),应当由一个审计团队集体负责(不同专业的人员)。(3)对环境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之法律责任要求,可以分别期限,比如在几年以内承担何种责任,几年以后承担何种责任,并辅之以比较清楚的条件界限(比如有重大的法律修改就应除外)。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用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Tohmatsh(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适应国际商会(ICC)的可持续发展战备,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还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跨国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在1992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use(PW),已经在1990、1992、1994作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之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EnvironmentalCosts:AccountingandDisclosure(1992)”,“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Compliance:CrossroadofGAAP,Engineering,andGovernmant(1993)”,

“Progresson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ASurveyofCorporateAmerica’s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1994)。”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六、借鉴和启示

如何考虑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

系这一课题呢?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团体(如绿色和平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1.以英美为例看政府行为

先来看英国。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绿色化”意识,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1996年7月11日《会计时代》介绍,根据KPMG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正如《每日电讯》1996年12月19日一则短评所说,大公司的“绿色”报告中充满了晦涩的专业词汇表述。第二,目前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遵循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是发挥其规范化的作用。

再来看美国。美国的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破坏之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针对上市公司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国际组织的努力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

先看联合国。联合国有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SIAR),每年开一次工作会议,环境会计是每届会议的主题之一,并且是1995年会议的核心议题。该工作组也组织专题调查,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一般集中在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问题。SIAR的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环境会计的推广,但其工作本身主要是讨论和调研,尚无有约束力的规则性文件产生。

再看欧共体。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最后看国际标准组织(ISO)。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行动指南,这就是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1995年,作为ISO-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正式颁布于1996年9月)。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14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参考文献:

3.会计职业团体的努力

第6篇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范文一:高校国际贸易教学变革思考

摘要:

中国加入到WTO后,对外贸易总额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增大,使高校开始面临更大的教学压力。不过,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下,主要的社会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提升社会发展的重任,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高校的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为社会提供数量充足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本文对于国际贸易教学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变革方式,希望能够从教育层面,找到弥补社会人才缺口的途径,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变革 社会人才需求

国际贸易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外语、法律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学上也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导致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数量和难度不断提升。对此,必须快速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校园时间内,完成基本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塑造。

一、国际贸易教学的新发展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主管部门开始不断的修改专业教材,使之与其相契合,而国际贸易的教学内容,也在近年来得到了修订。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点在于:一是教学范围增大,传统国际贸易教学,是以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为核心,主旨帮助学生分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别,所以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体系教学内容,由于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造成各国贸易法律经常修订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断的完善法律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着直观的作用;三是着重强调了国际贸易法的地位,减少学生基于对贸易法认识不深刻,而在实践中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的问题。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贸易的基础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进行遵守,帮助学生重视法律,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观念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国际贸易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方法的滞后。

在高校教学中,由于国际贸易的内容复杂性较高,并不断的添加新的规则,所以,教学手段无法有效进行创新上,导致方法滞后的问题出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教师仍旧沿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教学手段,学生早已对其产生了主观情绪的抵抗,无法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仍旧存在机械化的灌输教学,教师的教学主动性过高,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严重制约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三是教学气氛死板,国际贸易教学由于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所以,课堂中大部分教学内容在于知识讲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了解。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变革,学生的前途将十分堪忧。

2.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突飞猛进,进出口产品开始复杂化,专业人才形成了较大的缺口。严重的人才问题,直接导致了中国在国际贸易环节中的弱势,更无法有效的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最终影响的将是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目前的人才缺口问题,有效率的为社会提供专业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在全球化发展的大浪潮中,能够稳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综合来看,无论是教育本身的需求,还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须合理的转变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在国际贸易领域上的综合素质。而实现该要求,需要高校从多个层面进行变革,包括教学的目的、方式、内容,以及为学生设置实践教学等。同时,学校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鉴于国际贸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须采取及时的将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

三、国际贸易教学变革的思路

1.转变教学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国际贸易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能够在学生毕业后,成为快速融入社会的专业性人才,所以,需要改变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学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务,目的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再教育环节中,学生应该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深刻的认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者不应该存在主导者的姿态,应更多的为学生发展而提供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适时的进行优化;最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于国家的客观意义,即,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行为的目的。

2.变革教学内容。

第一,适当的引用国际教材。虽然我国参与了WTO,但是国内的贸易环境,与国际形势存在着一定差异。教材的编撰者,多是以国内规则为主体,导致现行教材与国际环境不符合,影响学生对于国际贸易的认识。采取国际教材,可以更好的实现国际接轨,同时,外国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经完成了丰富的实践,正符合我国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减少短期内理论编撰无法与时俱进的问题。第二,合理的开展实践教学。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联合式的实践教学,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由学生负责理论知识的培养,企业负责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直接向企业输出对口人才。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为社会节约人才的培养成本,使企业更加愿意录用应届毕业学生。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实践教学可以实现高校内培养人才,更具效率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学机制。基于国际贸易的变化性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向学生提供相应信息,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新型规则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决等,使学生可以感受整体国际贸易环境,并加深对于国际贸易的思考。

3.变革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模式。首先必须将部分传统的教学手段去除,特别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出现在现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学方式的设定上,应采取以启发式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活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第二,创新手段。现代教育不能够在局限于书本和黑板,而且,我国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器材,教师应该合理的利用资源,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化的记忆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在课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创作多样化的学习空间。

4.注重教学实践。

实践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结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拥有一定的岗位经验。而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联合,学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外贸易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吸取经验,例如与律所的合作,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国际贸易案件中,虽然不具备决策权,但是,能够身临法庭,并得到专业律师的指导,已经有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理解。

5.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

虽然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科研中,不过,为了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的便利,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降低科研时间成本。在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方面,首先高校应该建立相关机制,使学生具备参与的调解;其次是教师调解课题内容,帮助不具备学术能力的学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开展随机课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所学知识的小型课题;四是鼓励学生独立学术研究,并指导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中国对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缺口,而此时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契机,也是高校教学合理变革的机遇,所以,高校应该充分的研究社会需求,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式,为社会提供更加适合的专业型人才,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卉.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新发展和教学变革的新思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9).

[2]吴钧.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3]沈木珠.国际贸易法新发展及其教学改革新思路[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13(03).

[4]李红.浅谈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当代经济,2014(21).

国际贸易教学论文范文二:国际贸易教学情境创

摘要: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强烈的求知氛围。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

一、亲历情境

亲历情境指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文字)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学实例1:教学内容:国际技术贸易教学情境创设:计算机软件是国际技术贸易的一项重要标的,它既具有其他国际技术贸易标的的种种共性特点,同时还有发展时间短、速度快、问题多、争议大的个性特点。最重要的是,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首先通过教学文本介绍我国计算机软件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的情况,在课堂上发起相关主题的讨论。如:(1)假如没有进口计算机软件的生活;(2)你认为windows视窗软件在中国的售价是否合理;(3)你认为中国是否需要加大对于进口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通过这些主题讨论,可以使学生调动自身的情绪,谈谈切身体会,同时铺陈学习内容,因为这些讨论主题已经涉及到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概况、国际技术贸易产品的定价、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国际保护。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最佳切人角度,有利于学生经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逐步建构起关于国际技术贸易的知识体系。

二、现场模拟情境

现场模拟情境是指学生以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些情境并非人人都能亲历,但通过现场模拟情境,让学生处于接近真实情境中,通过眼前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与想象,使情境丰富而逼真。教师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斋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复现,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行。教学实例2:教学内容: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与世贸组织的发展教学情境创设:此章节是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掌握。世贸组织设有服务于包括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分理事会、委员会和工作组在内的各层级组织的的秘书处,由世贸组织总干事领导.总干事由最高级别的部长会议任命,职位非常重要,也十分敏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常常为这一人选的确定而明争暗斗。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世贸组织总干事的模拟竟选,发表竞选演说,可要求演说(稿)包含以下要点:(1)对世贸组织性质、地位和使命的认识;(2)当前世贸组织面临的当务之急;(3)如何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利益(4)如何在未来通过变革实现世贸组织的宗旨。通过这样的模拟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去探求与世贸组织有关的知识,并将它们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故事情境

美国作家雷诺兹普莱斯(ReynoldsPriee)曾经说过: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其重要性仅次于食物,爱和房子,人可以没有爱情或房子,但没有人能够在沉默中生存下去,故事的声音占据我们的生活,从最小的日常琐事到难以沟通的精神之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情境,可以生动地展现理论产生发展的完整图景,有助于学生理清理论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解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实例3: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情境创设:这一部分的内容十分庞杂,理论性较强,但又是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选取一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一533一1946)来创建故事情境.(1)凯恩斯所处时代的背景故事凯恩斯之所以成为改变历史面貌的伟大的经济学家,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并最终完成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两次世界大战,其间还有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这当中有太多的时代故事,创建这些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了解凯恩斯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背景。(2)凯恩斯生平故事这类故事情境可使学生了解凯恩斯出身、师从、求学经历、任职情况和逸闻趣事,甚至是他的股市传奇,凯恩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学生了解凯恩斯作为经济学家的特质.(3)凯恩斯经济思想转变的故事凯恩斯由于师承于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期曾是一名自由资本主来的信徒,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但经过了1929一1933年经济的大萧条,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人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萦荣。这类故事情境的创设对于该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至关重要。首先,可以利用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转变将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联系起来,因为凯恩斯早年曾经受到古典经济学自由贸易理论的巨大影响,而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出版之后,有对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样,这类故事情境可以帮助教师向学生完整地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完整图景,有利于学生将相关知识系统化;其次,通过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转变的故事情境设工,使学生理解各种类型国际贸易理论从来就是因时因势而产生和发展的,都是为了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现象,解决特定的经济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在创设故事情境时,教师除了用语言文字描述情境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包括数值计算、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以及电视图像等多媒体手段,可以用描写大萧条时期社会生活的电影(如《铁拳男人》)来创设背景故事情境,用凯恩斯的传记(如《凯恩斯传(1883一1946)》)来创设生平故事情境,用网络视频、图片和电视专题节目来创设凯恩斯经济思想转变的故事情境。

四、问顺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强烈的求知氛围。也就是说利用一定的间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只可以使学习内容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联系,从而创新他们的思维,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笔者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已经存在着的间题情境,如著名的斯密之谜、里昂惕夫之谜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按照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教学实例4:教学内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教学情境创设: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间题要鲜活,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探寻问题结果的欲望,二是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并非是要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设问,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供相关背景材料。针对教学内容,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海尔集团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吗?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并非易事。不但要了解跨国公司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一种说法)以及组织和经营上的特征;还要掌握海尔集团的组织架构、经营模式、市场表现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这些需要教师在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在《国际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研究的分析范式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数 据得以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角度提出贯彻“问题导向型”教学改革应主要应集中在教材选用、以案例和实际问题为导向,调 整改革现有课程设置与评分级制等方面因素,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并能为探索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新型教 学模式。

前言

众所周知,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交 叉学科,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地位逐渐加强。经过21 年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探索,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教学手段 与形式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 不够高;

二、没有有效的适合本科层次学生学习的互动式教 学手段,从而使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三、学生通过课程学 习,却不能很好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及其实践的前沿发展动 态,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启发。 这些成为摆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人员面前的主要研究课题。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试图解答以下几个疑问:(1)是 哪些因素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2)从实 证检验角度验证对教学效果产生阻碍的因素进行改进,能否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3)推行“问题导向型”计量经济学教 学是否可以通过这些措施加以实现?由此,本文通过向地方 综合类高等院校(xx大学经管学院)财经类本科学生随机投 放《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利 用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了教学质量绩效; 通过实证分析为“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寻找理论支撑点; 并提出从教材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实验课时设置与利用 案例提高操作能力这几个环节入手来完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 学手段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正文安排如下:(1)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 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 新点;(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利用序次Probit模 型和实证分析;(3)最后提出从教材设置、教学安排与其他 交叉学科互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改革建议。 二文献回顾 计量经济学具有多学科(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 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一般本科学生都是在先修学完统计、 数理经济学及经济学基础课程后才学习该课程。计量经济学 教学日的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案例操作实践,掌握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能够运用 统计工具与经济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 习和与工作打下基础。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 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 置和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应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Ⅲ。大规模采用多媒体 教学,统筹安排实验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建设教学案例库 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 EDP(Exploration—Discussion—Practice)教学模式能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教学互动性、方法多样 性和措施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深刻理解 和灵活应用,激发其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口1。通过组织学生参与 统计调查实践活动,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实际经 济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也未尝不是教学工作的新颖方 式“1。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效果较好 的教学模式,适合于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堂教 学嵋““;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一个统计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有关计算软件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兴趣‘71【8】。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前人提出的“研 究型教学法”与“案例型教学法”有机结合并加以拓展9。纵 观过去的计量经济学教研文献,“研究性教学”与“案例型教 学”的教学建议提出得非常具体、也较富有针对性。但不足 的是,这些论述基本停留在对教学现状归纳总结和教学建议 层面上,利用调查问卷信息的教学论文尚处在定性分析阶段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很好地利用调查问卷数据进行 相关定量分析,以序次Probit回归实证检验结果来验证前人的 理论论述;为“『口j题导向型”教学方式运片j在计量经济学教 学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教学改革的教学建议因此也变得更 有针对性。 三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众多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普遍 认为:选用适宜的教材、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通过 学生与教师在课内外的教学辅助活动都会对教学效果的提高 产生正效应。为此,我们进行相应实证检验。 首先,将教学改革调查问卷设计为两部分:教学现状问 卷与教学改革意向”。在)【x大学(地方综合类院校)经管学 院大四学生中随机投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 有效问卷比率达76.5%。该学院财经专业采用国内大多数二本 院校采用的传统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以数学的公理化、形 式化为基础,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环节共48课时,形式为考 试科目,教学注重数理逻辑推导与定理证明的知识连贯性, 但理论联系实践尚待提高。 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学生修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后对该课 程的认识:有10.87%的认为对将来学习工作有用,用处不大 的达到69.48%,认为无用的为20.65%。这说明现有的计量经 济学的核心课程地位与重要性并未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来看:表示对现有教 学满意的为11.96%,比较满意的为40.22%,不太满意的 34.78%,不满意的达13.04%。从这一结果更看出现有的教学 尚有改进的余地。表l对教学现状其余部分加以说明。在教学意见部分,问卷显示认为现有计量经济学选用的教 材不合适的主要原因:(1)认为课本内容过于复杂;(2)难以 理解的比率为61.29%;(3)认为课本内容太浅的为3.37%;(4) 课本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为33.87%;(5)认为教材质量尚待改进 的为1.61%;(6)其它理由为1.61%。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 中不满意的意见集中在:(1)公式推导部分的枯燥乏味为 56.52%;认为计量分析解释部分繁琐为34.78%;(2)实际经济 含义解释过程冗长无味的占22.83%;(3)联系实际经济现象的 讲解不够精彩7.61%;(4)其他部分为4.35%。而对教学改革 的建议则认为应该增加实际案例讲解达60.87%:应增加计量统 计软件使用讲解为35.87%;增加多媒体互动环节教学的为 33.69%;增加实验教学(上机实践)为43.48%;增加总课时安 排的为9.8%;其他要求为2.17%。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 有教学模式创新的努力方向。问卷调查数据还显示,学生愿意在白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不愿意的仅为1 8.265%;无所谓的比率为25%。由此也看出创 造条件激发学牛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 操作性。反馈信息对增加案例教学环节与问题导向犁教学法的 建议集中在:(1)通过阅读经典计量文献,增加计量经济学论 文研读与分析为14.13%;(2)增加与国际贸易、会计学、市场 营销、财政学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典案例的论证分析上的为 48.91%;(3)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的为20.65%; (4)提出以学期课题形式,在老师指导下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的为35.87%。另外对是否愿意利用所学知识,协助教师完成科 研的反馈意见显示:同意的为51.09%,不同意的为27.17%, 无所谓的为21.74%,这也反映出学生急切希望认真学习计量经 济学课程、更好地学以致用的热情。 为得到定量分析结果,我们采用序次Probit与序次Logistic 回归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测“。首先因变量为对现存计量经 济学教学的满意程度,用Y表示,Yt的分类为{2-“满意”,l_ “比较满意”,o=“不太满意”,一l=“不满意”};对有无统计 学课程的前期课程准备为xIl’其取值分类{l=“满意”,o=“不 满意”,;对选用教材的满意程度为)c12t,其取值分类{l=“满 意”,o=“不满意”};x3t、)(0、X5I x翻分别表示对是否需要 进行统计学课程的前期准备、是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采用 案例作业进行教学与有无上机实验课教学环节,其选项定义分 类均为fl=“有”,o=“没有”}。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与表3。从表2与表3的分析结果来看,表2中卡方值、Pseudo R2均大于表3中的结果,同时回归结果也较为合理,所以选 择Ordered Probit作为回归模型。序次Probit回归检验结果显 示有无统计学学习背景与对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呈现弱 相关性,但在序次Probit回归显然比检验要比输出的渐进z从实证检验结果清晰地看出,增加计量经济学教学统计 软件讲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采用、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利用实际经典案例进行授课以及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选取, 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排序呈现递增的态势。从这几 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对该课 程的重视程度。而有无统计学等课程的前期准备虽然在实证 检验中表现出与教学效果的弱相关,但这并不能说明前期课 程的知识储备不重要,结果只是反映出计量经济学教学在课 程前半段的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回顾可一定程度弥补统计学课 程缺失给计量经济学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建议 对于以培养满足地方建设需要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普通高 校来说,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率成为教学首要目标。通过计量经济 学这样的交叉学科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特色的“问题导向型” 教学模式,十分具有现实意义。从实证结果中可以发现“问 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可以从教材改革、案例讲解、用好用活 多媒体互动环节、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相 应课题的研究等形式来加以完善。

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l以选择适合的教材为切入点。根据笔者在国外留学以 及回国任教担任计量经济学专任教师的授课经验发现国外对 于计量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中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由易到 难,具有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本科初级计量经济学值更为准确,可应用LR卡方检验结果验证xlt是否应该被剔 除。同时,利用Likelihood.Ratio检验是否应该将xlt剔除出 回归方程式,其结果显示LR般1)2=10.32,Prob>t2.司.0132;说 明原有orderedprobit模型中Xlt不可或缺,学习统计学前期课 程对回归方程式的贡献显著,无法剔斛101。ECON315与理论为主、实践辅助的本科中级计量经济学 ECON435和其他计量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类课程组 合。课程设置具有梯度,能较好地将理论、实践和案例教学 结合,凸显出计量经济学经济与管理类主干核心课程地位。 在这方面我国地方高校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尚无法达到,因此 选择一本好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入手引导学生自助学习,尤为 重要。采用国外主流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的中译版,如东北 财大出版社出版的希尔等人著的《初级计量经济学》与詹姆 斯H.斯托克、马克w.沃特森著的《计量经济学精要》的中译 本,教材偏重实践应用,大量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实例贯穿 全文,较适合数学功底不强的文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可 作为普通高校财经专业学生《计量经济学》入门教材的首选。 2提倡互动式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各教学章节,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 辅以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先模拟课本例题,完成课后习题。 对于理论教学部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 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板书的电子版,完全照抄课本内容,知 识传授过程完全“一言堂”的弊端。采用声光影结合,通过 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经济现象,模拟采集经济数据的全过程, 通过统计软件运行演示,对统计结果的注解与分析来指导学 生更为直观与具体地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指导学生通 过课后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布置的习题与小课题,以抓问题主 线为中心,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研改革下一 步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3以加强实验环节来夯实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实验课程 课时,利用实验课指导学生掌握一种统计软件基本操作。在 实验课环节中,充分利用学校网路机房的硬件资源,通过对 上机实践、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来熟悉该软件, 引导同学自主完成统计回归分析与简单统计编程的练习。提 倡实验教学中采用导师指导下的学牛自主研究,将学生划分 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研究课题(现实经济问题的处 理)。小组内部采用组长负责,自主寻找感兴趣的小课题,利 用业余时间搜集实验数据,选择应用模犁及进行小型科研创 新,完成计量分析,最终合作完成最终研究报告,做剑学以 致用。 4通过与其他财经课程的横向合作丰富教学案例库。货 币银行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市场营销的实际案 例比比皆是,可以借鉴使用。备选案例还可从教师的研究课 题、历届学生的统计调查分析实践材料、以及统计教学案例 集中抽取,构建教学案例库,以备教学实践。 5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兴趣小组 来提高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科研与教学实验中,利用团队的 能力来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工作能力。

利用知识竞赛和论文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 学的统计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利用竞赛、知识问答、学 术研讨会等方式启发学生“比学赶超”。 6改革现有成绩评价制度。学校往往采取闭卷考试这种 单一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水平,这种评价方法重知识考核, 轻能力考核,造成学生平常不用功、考前搞突击,只注重书 本知识学习、轻视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 模式,避免以期终考试成绩定终身的情况,将卷面成绩和平 时上机实验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结合起来评定计量

经济学 课程的总评成绩。可以采卷面成绩40%+研究报告30%+学期 论文30%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使课程评价真正起 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又 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通过课程评价中的反馈 信息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与 方法。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数学知识;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6-0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你在雄伟的建筑前驻足观望,心中为人类的伟大而喝彩,是否能觉察到数学与艺术的美妙联系;当你流连于博物馆和美术馆,惊叹着那一幅幅精真的名画,是否能觉察到数学与艺术的美妙联系? 

案例1:初三美术教学中,有一课是纸的立体构成,其间要涉及不同几何体的制作与组合,将用到数学的等比例的知识,圆的知识,体积的计算、点线面的关系等。在这一堂课中,有些学生用数学知识精密计算,制作非常精妙。学生制作了六面体、十二面体、甚至难度较大的二十面体,并且小组合作组合成了各种造型:有抽象的,有具象的,非常精彩。有些甚至作为教师也自认为完成不了。不得不请教学生是怎样设计的?当看到学生制作过程中用了等比例关系,并用计算器进行了计算,熟练地用圆规、直尺等工具时,才感悟到是数学知识在美术中的运用的多么巧妙。课后请教几位数学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询问,并尝试在该教案的设计当中增加了些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将数学知识中立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示图介绍在纸的立体构成课中。试教过后发现由于理解了数学知识,连一些平常画不好的同学也投入地制作起来,也能设计出不错的作品来,从中获得很大的成功感。学生也体会到了学科间的联系和互利关系。 

数学——抽象的思辨,严密的推理,逻辑的论证,精确的计算,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而艺术是对哲学思想的变迁和艺术家们对多变的技术环境的反应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艺术是浮想联翩,潇洒不羁,蔑视规律,跳跃的思维律动,弥漫出若即若离的艺术图景。 

乍一看,数学与艺术理当看作水火不容,但细细品味,无论是美术、雕塑,还是音乐、舞蹈,每件艺术品都有其独立于其他作品的个性。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表现它们个性的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它去了解艺术,那么艺术虽然广博,也就不那么神秘了,而这个工具就是数学。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数学的语言和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五彩缤纷的艺术生活之中,数学与艺术蕴涵着内在的统一。 

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讲解数学知识的运用,不仅不会妨碍美术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理由一,数学所培养的理性思维结果显然会促使学生更精确地表达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图象的表现力; 

理由二,数学所倡导的逻辑思维必将会启迪孩子通过美术活动能举一反三,寻找各种逻辑和规律,并在各种其他领域进行创新,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及时体验学习成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纠正、点拨,以及归纳总结。数学知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是新的课题,在美术课堂中合情合理运用数学知识是必要的。 

二、数学知识在美术课堂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80年代我国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另一本是《视觉思维》。这两本书出版后,受到我国艺术界和科学家的重视,人们真正认识到艺术活动涉及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对人的智力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美术以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为主,而数学以开发大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美术教学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是有着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操作的支持的。 

(一)数学有系统的美学理论,这些理论在美术教学中提供相关支持 

1.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次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认为宇宙的和谐是由数决定的。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形体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数学方法中的对偶原理方法都是对称美的自然表现。此外,像正多边形、正多面体、旋转体和圆锥曲线等都给人以完善、对称的美感。 

2.数学美学方法的特点:直觉性,审美直觉是数学直觉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情感性,数学美学方法的运用是建立在审美主体的数学美感之上的;选择性,数学美学方法是自觉地依据美学的考虑来做出选择的方法,这种选择性是导致数学发现发明的指路灯,因此,它又使数学美学方法具有创造性。这些方法同样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美感尽管表现为主观的,但它最终是来源于活动实践,数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简称为美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 

(二)审美教育的特征 

1.和谐性:“和谐”是美学的一条重要的原理。无论是数学教学,还是美术教学,都是要理解的特征。 

2.形象性:美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总是通过审美对象的鲜明形象来诱发和感染教育者的。数学中直观教具、精美图形以及数形转化的方法都能产生审美教育中的形象陛。 

3.自由性:美育给人以自由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只有进入自由境界,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善于引导和启发。 

4.鲜明性:审美教育伴随着情感的激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留下鲜明的印象,有时,即使知识被遗忘,而那触动情感的形象,却终生难忘。 (三)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面,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能力的发展是以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主动建构的。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操作、演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的获得活动,才能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能力、方法,才能长时间的保留而不遗忘,这对激活学生潜能和让学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三、利用数学知识辅助美术教学的策略 

1.利用比例知识辅助学生的构图观 

案例呈现:浙教版美术14册有一课是图表的制作,而数学13册也有图表这一课,当我汇集学生的图表作业后,发现问题1:某些学生图表作业从美术角度设计来说是新颖的,但数据很明显是不准的,甚至是随便估计出来的,导致整个图表是无效的。问题2:某些学生有数据的精确统计,但如何归类设计和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是欠缺的。 

案例分析:初一数学和美术教学当中都有关于图表的内容,不同的是在数学中侧重于数据的计算、统计与整理,而美术课是把这些数据直观成清晰可认、造型新颖的图表形象。但二者并不矛盾。如果美术课中单纯只重视构图设计,而不考虑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精确性,那只会养成学生闭门造车的坏习惯,不会学以致用,这样的结果也是与美育的目标相违背的;而数学光会计算,不知如何联系实际,只是美观实用也是不行的。把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几何图形概括形象,培养学生想象力 

案例: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积极寻找教材与美术学科的结合点,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美丽的对称图案,在分类中感知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索之中。这样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美感、亲近感,从而产生兴趣。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对称轴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应用轴对称的知识,设计制作贺年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对称性是数学美的最重要特征。由于现实世界中处处有对称,既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和镜对称等等的空间对称,又有周期、节奏和旋律的时间对称,还有与时空坐标无关的更为复杂的对称。 

素描当中,讲究先整体再局部的方法,往往先用几何和比例知识把复杂的对象简单化、概括化,再去塑造每一步的细节。 

美术作为狭义的艺术,其中蕴藏着数学。绘画艺术中三维现实世界在二维平面上的真实再现,需要依据几何学中的透视理论,艺术家们对透视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几何原理应用于绘画的数学透视法。同时,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平面上的投影的特征的思考,成为射影几何的出发点。而黄金分割理论画家们一直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应用,它本身更是数学上的研究重点。以分形几何学为理论基础的计算机图形学为艺术家的创作和想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美术教育中离不开数学。 

3.利用数学知识辅助解决教学难题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包装盒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平面效果图时,很多数据的计算是缺少不了的,有了精确的数据,也就是矢量图,才能奠定优秀的美术设计的成功,否则再好的想法也是空谈,并不能让学生领略到设计的实质,也不能品味到设计变成实物的成功感。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辅助解决制作的难题。 

欣赏教学中运用。例如在欣赏达芬奇的名作中,适当地介绍黄金分割知识,有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作品,走近大师。之所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么著名,原因之一就是画中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都处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上,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黄金比还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 

4.辅助教学演示,形象展示艺术效果 

案例: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这一单元中,有一次讲解团花的折叠方法:一张正方形纸按对角相折二次展开后是分割成四块,而相折三次展开后是分割成八块。学生们疑惑了,为什么不是六或九呢?他们因此自觉地用数学乘方知识去寻找答案,也很快理解了设计团花的奥妙。 

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的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教;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探究知识的欲望,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培养;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创新的能力,而是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为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把美术与多种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和创新,将各门学科整合到美术教学中来,综合开发学生的潜能。 

数学是促进艺术的文化激素。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数学本身具有艺术的特征,即对美的追求。一些形式简洁、结构完美的数学概念和原理,激发、启示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成为艺术领域永不枯竭的美的源泉。当然,我们在美术课上运用数学知识,一定要正确认识数学在美术课中所处的地位,注意尺度,不能喧宾夺主。将美术与数学有机地整合,相辅相承,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教学中,把美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起来,学生对数学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美术课程就会有一种新鲜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会想学、愿学、乐学,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会增强。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陛更高了,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越来越新颖。 

参考文献: 

[1]《美学与数学美学》,湖南数学网 

[2]杨柯.《数学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