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校企文化论文

时间:2022-02-06 13:36:39

导语:在校企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校企文化论文

第1篇

校企文化融合是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指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渗透创设一种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情境。一方面,高职要把行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育人的全方面和全过程,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职业规范相对接;另一方面,行业企业也在融合中吸收和借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行业企业文化毕竟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追求,营利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借鉴学校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感,来整合弥补行业企业文化中偏重利益的价值取向,可以更加有利于行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接触和叠加,也不是在融合中厚此薄彼,而是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在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由学校文化包容创新行业企业文化,由行业企业文化吸纳借鉴学校文化,通过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拥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实现校企共赢、合作发展。

2校企文化融合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技能等五个方面。其中,前四项是职业素养的根基,后一项则是职业素养的表象。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素养。影响职业素养养成的因素很多,既包括学生自身情况等内在因素,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校企文化融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2.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

除要求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等基本道德品质外,不同行业企业对员工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人师表,医生的职业道德是救死扶伤,等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它不能通过一门、两门课程或者几次活动就能形成,而是要通过职业实践和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使学生在熟悉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基础上,认同和遵守职业道德。

2.2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职业性,营造良好的职业意识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增强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等等,具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工作热情,加快学生从“大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

2.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目前,很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因为不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因此对工作产生困惑甚至离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缺乏逐步了解、认同和自觉遵守职业习惯的养成过程。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逐步了解职业和行业特点,熟悉职业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取向。

2.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变迁也更加频繁,每个从业者都会面临岗位纵向或横向的变换。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实现就业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在岗位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术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在诸多制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的是个人的职业素养。高职毕业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根据社会和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增强发展潜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校企文化融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选择

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加以推进。横向指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纵向指将行业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1企业文化横向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一般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校企文化横向融合中,要以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以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以制度文化融合为依托,营造提升职业素养的文化氛围。

3.1.1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核心

大学精神文化体现在对内能创设一种积极健康、奋发向上影响校内全体成员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学校氛围。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点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定要加大与行业企业的衔接,借鉴和吸收优秀的企业精神、经营宗旨、价值观、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伦理准则等精神文化,把行业企业所推崇的学习观、创新观、竞争观、人才观、服务观渗透到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使学校精神有机结合行业企业精神,二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接受行业企业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3.1.2以校企物质文化融合为基础

物质文化融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自身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建设融合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物质基础。

(1)营造体现行业企业文化的教学环境。例如,将与学校深度合作的知名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及产品介绍引入校园,建成“企业文化长廊”或“企业形象展示区”,收集杰出校友的创业实例与奋斗格言进行“优秀校友风采”展示,让学生“悄声”体味企业目标、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感触可亲可近的典范、可学可赶的榜样,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企业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彰显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

(2)以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核心建设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根据企业产品实际生产流程设计实践教学,注重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的训练中,不仅能初步掌握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还能实现职业素养与岗位要求的接轨。

3.1.3以校企制度文化融合为依托

制度文化既能使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又能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自然成长的理想化氛围。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中,校园文化要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文化,如5s管理、ISO9000管理等,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注重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业特色,将行业规范纳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制度文化的融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提供保障。

3.2将企业文化纵向融入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路径

3.2.1以课程体系开发为重点

各专业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注重吸收优秀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课堂。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归纳出专业对接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融合丰富的企业文化,突出行业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

3.2.2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

校企要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中实现文化的融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引入真实的生产任务和完整的生产过程,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平衡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的关系,实现教与练的融合和对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提高职业技能。

3.2.3以“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

教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纽带和使者,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为抓手,采用学习进修、调研考察、企业锻炼、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3.2.4以校企文化活动为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路、方向、目标、要求、策略等等,保证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高职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校企文化活动的教育、激励、创新作用。例如,举办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评委或指导教师,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职业激情,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举办“企业家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技术骨干、创业先锋做客校园,搭建“润物细无声”的校企文化平台。其次,要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活动,使企业文化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彰显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熟悉行业准则和规范,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

4结语

第2篇

企业文化营销的难点不在于形成一个较正确的企业文化和文化生命周期,而在于凭借直觉、职业判断和某些科学根据,正确的创建(或革新)企业文化幷确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临界点,制定出一整套的营销对策,当企业文化陷入危机时能够力挽狂澜,拯救企业文化,开辟新通路。要使企业文化永葆青春,最有效的办法是创新和发展,将开创期和稳定期的临界点提前,稳定期和衰退期的临界点无限期推后。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接触者,他们的感受是对企业文化的价值或症结的最直观的反映。对企业员工而言,完全接受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是需要时间的,他们本身的观念与企业文化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有时能对企业正常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建立(或革新)企业文化时,如何处理临界点,减少冲突,使企业文化和员工个人观念以最快的速度融合,成为企业文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文化营销的产生。企业文化营销是一种把“人”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外全体成员作为营销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活动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实现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营销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新动向,其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这一核心驱动力无不贯彻于企业文化营销的思想体系以及具体方法之中,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企业的自下而上发展之道就是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它激活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创建企业长久不衰的品牌,树立文明健康的企业形象,形成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只有在理论上认识企业文化营销的理论内涵,才能使实践中的企业文化革新秉承企业文化营销这种先进的思想。

纵观拥有强大企业文化的企业,如可口可乐、IBM、松下等,无不有其完整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无不激励着无数员工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为企业品牌的畅销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做到了文化营销战略,幷且完全适合员工呢?许多业绩上的快乐会部分地被一些不快乐所抵消,这种内耗是否可以避免呢?本课题研究的企业文化营销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企业文化营销的重心,要使企业有活力有生气,帮助员工做出业绩是对员工很大的激励,员工工作中快乐、舒适的感觉通过转化为快乐的情绪而对员工产生影响的,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共同目标,群体生产率也会有很大提高。因此,企业完全可以给予企业员工最大的权力,将企业文化的未来交到员工手中,由他们来创建和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文化营销。由员工自己来制定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然后交由企业营销层完善和普及。这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营销人员应该做出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提升而不要去扼杀员工的创造性。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营销。本研究将从关注企业员工的真实感受出发,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营销的相关理论,创建员工最认同的企业文化营销,分析企业文化营销的形成背景和建立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企业文化营销体系构建的策略。

二、选题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和企业文化营销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建立企业文化营销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秩序的规范和成熟和持续发展,同时提供了具有创建性的企业文化营销的构建策略。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的丰富、企业文化营销制度体系的构建和推动企业文化营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解决企业文化中的现实问题,促进企业文化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建立企业文化营销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各个企业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容。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是把企业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孤立起来去探讨,没有把企业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研究将把企业文化营销理论丰富到企业文化理论中去,建立基于企业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五、研究的新意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知名企业企业文化营销的成功经验,建构企业文化营销体系,对于各个企业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促进企业文化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点:

(1)把企业文化营销理论丰富到企业文化理论中去,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建立了企业文化营销体系的构建策略,解决了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难题。

2.最终成果包括:

(1)获得企业文化现状分析报告一份;

(2)建构了企业文化营销模式;

3.成果形式:

(1)毕业论文;

(2)发表的系列期刊论文。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我国企业文化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企业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营销对于企业文化的深远影响,探讨了企业文化营销建立的背景和形成的必然性,提出了我国企业文化营销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研究中结合典型的案例,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七、研究计划

本研究将从关注企业员工的真实感受出发,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营销的相关理论,创建员工最认同的企业文化营销,分析企业文化营销的形成背景和建立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企业文化营销构建的策略。

八、研究条件

1、本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团队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优良的科研设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我的许多老师都是有过企业营销经历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营销经验、营销意识,为我做好本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3篇

①某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未能体现其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独自的特色,它需要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部分职业院校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职业、企业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重了企业的二次培训负担。

②某些职业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抓硬件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之中,仅仅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下功夫,却将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抛去不谈。这体现了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建设校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够深入。

2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方法

2.1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有较深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把学生培养为企业所用的实践型人正是职业院校的方向。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实用性。而双师型教师正能够满足职业院校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地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锻炼或顶岗实习,增加专业老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即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充实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学校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的,对校园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又由于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在再次进入校园后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后,会无形中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带入到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来,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原有的院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等,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

2.2将企业引入到校园

职业院校学生的最关键的竞争力主要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二是参照企业需求建设实践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实践课程建设中要广泛采纳行业专业和企业专业的建议,课程的编制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等。要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中来,让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社会零距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更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和课堂,校企联合办学。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以及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以外聘一部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学生在校园的课堂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尽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全新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交融和对接。

2.3工学交替加强企业文化认识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企业实践中去感悟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对知识的疑惑去企业,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真实的职业环境,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锻炼,吸收了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消化。职业院校应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直接所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了企业一线人员的的教育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的管理,无形的企业文化渗透,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从接受任务,到生产过程,到完成任务,所分担的部分都应当保质保量完成。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品质,从而更好地向职业人过渡。

3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3.1校企文化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施校企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必然要经过校企文化对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和环节,急功近利而简单搭建的校企合作,没有牢实的根基,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育方法中获得,但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融化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因此,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发展,使学生自身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外在要求,而且也是企业增强凝聚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期改进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所以,研究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民主管理 厂务公开 工素质 企业形象 文化娱乐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企业的整体包装,具有意识、过程、结果等多种层面,是一个深入浅出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认识,挖掘出规律性的知识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

对一个企业来说,文化建设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增强凝聚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期改进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因此,深入探讨企业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1、企业文化建设重在提高职工素质

企业要发展,决定因素是人。因此,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一个企业的事情大家办,千斤重担众人挑的气氛和环境,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说,企业头等重要的事情,是先塑造人,使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从几种精神上反映出来。

奉献、敬业精神。一个企业的兴衰,依赖于职工的敬业奉献精神,每一个企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各项成果和荣誉,就靠的是这种精神。近几年,企业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青工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新生力量,弘扬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敬业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建筑安装行业的特殊性,而且是专业性强、流动性大、工作强度高、施工条件艰苦等,都需要职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为公司做出较大贡献,这些靠的是我们企业职工的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也有个别职工缺乏这种精神,有的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不惜牺牲企业利益,有的利用工作之便,私自转包工程,挖企业墙角等等,和企业离心离德,严重损害了企业的根本利益,因此,企业在弘扬敬业精神的同时,还要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制度建设,使全体职工都要立足本职,树立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谈到为企业多做贡献。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抓住"内练素质外塑形象"的主题

企业的内在文化,表现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外在文化表现为企业的整体形象,而企业精神是职工群体文化的集中反映。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必须抓住"内练素质外塑形象"这一主题,紧紧依靠全体职工,有意识地、系统地、有重点的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1)不断学习、提高共识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客观已存在的企业文化进行去伪存真的主观选择或重塑。是企业培育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企业特色的优秀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也是企业寻求不竭发展动力的管理理论,对于这一新的理论,各级组织都必须有以下几点共识。①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站稳脚跟,最根本的一点取决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恰恰反映了企业素质的高低。②企业的文化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其外化为企业的形象内化为企业的凝聚力,要充分认识这两点是企业生命的命脉。③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表现,不是泛指企业的共有文化,而是本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

(2)树立企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

企业文化作为以精神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①要树立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念,一是领导者要重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再大的困难,只要充分的相信和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二是职工的向心力始终同企业的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形成合力,就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②树立甲方就是"上帝"的观念,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交付优质工程,赢得用户信赖和满意。③树立长远利益的观念,企业的长远利益比眼前的实惠更重要,企业是否有前途和希望,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发展后劲,如:企业进行的职工技术培训,开发新业务,开拓新市场,采取新工艺,配备新设备,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策略,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不断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都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举措。

(3)提高职工素质,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企业形象主要包括有工程质量形象,社会服务形象,工程进度形象,经营形象,职工形象等,但首要的应是职工形象,职工是活动着的企业形象,现在我们跨省承揽工程,职工就直接和建设单位见面,每一个职工的一举一动都会将我们的企业形象展示给建设单位及社会、是社会了解我们企业的一个窗口。因此,要树立本企业各个层次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的引导作用、表率作用、骨干作用、示范作用,来塑造职工的自身形象,从而表现为整体形象。几年来,我们把此项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制止住了过去工地打架事件频发的势头。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简单的讲就是以信誉折服人,以质量赢得人,以服务留住人,杜绝不注意工程质量,施工拖拖拉拉,现场脏、乱、差,同建设单位关系不融洽等有损企业声誉的现象,同时我们还采取多种塑造企业形象的有效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如:三亚工程、和黄工程、华为工程等,在有影响的国家和省重点信誉工程上开展劳动竞赛、为企业赢得了信誉,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还要尽可能的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工作条件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振奋职工的精神,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塑造企业形象,还要注重企业形象的文化传播,通过对企业精神和外貌的展示和宣传,取得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形成一线红巨大的潜力,它的作用有时会远远超过有形的力量,将是企业赢得效益的源泉。

塑造企业形象,还要有意识地展示多年来企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各种荣誉,如:企业简介、资质证书、奖状、奖杯、锦旗、各种奖牌、镜匾等。让职工和社会了解外貌企业的过去和现在,还要加强通讯报道工作,努力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扩大企业知名度。

塑造企业形象,还应积极开展具有企业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激发了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竞争意识,通过各类活动,进一步向外界展示了本企业的精神风貌。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意义;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16-02

1 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尽管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勿庸置疑,但是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普遍有这样的误解,认为企业还小,当务之急还是生存,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其实,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价值观念和精神要素来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抗击风险,推动企业发展。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是一个沉淀积累的过程,并非企业大了才有企业文化。

本文通过浅析构建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的意义,以及对中小企业如何构建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希望对中小企业起到启发借鉴作用。

2 构建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2.1 企业文化具有洗牌作用

企业文化的本质是用来引导人,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符合人的心理需求。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持续发展,仅仅靠企业战略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渗透到企业各个领域、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个企业家在企业初创阶段,是通过异于常人的勤奋努力才成功的,那么,我们可以为该企业提炼出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勤奋刻苦。勤奋一定是该企业选择员工的最重要的标准。就像在《西游记》中的三徒弟,该企业老板一定更钟情于选择勤恳的沙和尚,而不是孙悟空。于是,经过这样的筛选,留在该企业的员工都是和老板一样的人――勤奋刻苦、废寝忘食。

2.2 企业文化具有培养未来竞争力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活动,企业在早期就应进行企业文化规划和建设,并努力创造适宜的文化氛围,这将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比如,有的企业认为,目前企业没有富裕资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熟不知,企业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利用名牌战略发展企业。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变大的催化剂,是从小成长到大的重要桥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以后才能收获的成果。企业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一个小企业,如果想发展成大型企业,现在就必须做大型企业要做的事;想成为一个卓越的公司,现在就必须做卓越公司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大公司或卓越公司。

2.3 企业文化具有培养企业凝聚力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准绳,一种信念,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凝聚力。它像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名职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它是企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运作中发挥着“无形”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更快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我们可以看到,松下成功了,宝洁成功了,海尔成功了等等,而这些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强大和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这一助推器!

2.4 企业文化具有抵抗风险,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作用

通用电气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有过论断;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将面对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危机,但无论遇到何种危机,面对危机采取的姿态、最终发展结果却完全与这个企业的文化息息相关。只有从小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抵抗风险,激励员工同企业休戚与共,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 中小企业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3.1 企业领导者的价值观是形成中小企业文化雏形的元素

对于企业来讲,其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的工作作风、工作习惯、思维方式等,对企业文化的雏形乃至以后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有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小企业领导者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

3.2 提炼企业共有价值观

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体系。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初期,更应注意吸收和提炼企业员工的优秀品质、创新精神,注重核心领导层的理念,从中提炼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准则,使之指导企业员工实践企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有共同理想的员工,也才能引导企业员工将实践个人价值到实’现企业价值的轨道上来。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就是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往往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

3.3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普遍看来,中小企业与员工的劳动关系处理得非常不规范,总认为“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啊!”其实,很多中小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人才留不住。如果你能让员工认可你的企业,认可你的制度,认可你的文化,让员工以企业为家,有一种和谐大家庭的感觉,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规章制度,提供合理的薪酬福利,奖罚分明;提供员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员工不断进取;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更应细心地给子员工关爱与激励。企业文化归根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人的精神层面推动。

3.4 企业文化的形成要注重沟通

中小企业的文化如何进行沟通与传递呢?关键要让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形成员工的良好习惯。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刊物、公司的歌曲、开展企业欢庆仪式、纪念活动等,明确告诉员工公司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公司员工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当然这也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并成为忠实实践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3.5 企业文化是不断沉淀、发展和丰富的,需要持之以恒

第6篇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也道出了教育学的复杂巧妙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它具有教育的一切最本质的使命和特征。教育不仅是一种活动,它更是一种培养人们意识的文化,文化具有传承性。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生产经营文化。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企业之间也有竞争,这就需要企业内部进行自我调整,灵活的应对风云变幻的社会市场体制,以达到经营的目的。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与企业经营文化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也有差异。高等职业教育的个根本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其必须与学术为主。教育都是以知识体系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但在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学术团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机构和部门,相互分工的同时又紧密高效协调合作。虽然每一个团体的具体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紧密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以知识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团体。他们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机制,他们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也在寻求交易成本的最节约。要想尽可能的缩小成本就必须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但两者之间的联系也千丝万缕。在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部都存在一种精神支柱,我们把它叫做核心竞争力。正是有了这种力量企业和校园文化才会传承下来。正是由于这一脉相承的核心,才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一方面,不管是高职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都是引导积极向上的人格。校园的氛围弥漫高尚的艺术修养、正确的道德风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软实力对我们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内驱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使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约定俗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学校各种各样的职位也会为我们提供充分锻炼自己的平台,为我们走向社会进行一次模拟和实习。和校园文化一样,企业也是一个团体组织它也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可以约束我们的作为。是团体就需要合作,不管是何种文化都把集体荣誉感,把团队合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二者的文化都在不断地丰富发展中,都在源源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和及时抛弃,所以二者之间就有重叠的相同文化,二者在发展中都在互相吸收融合了对方的文化特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还有许多相同之处,二者都围绕氛围,责任感,从而形成了奋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价值体系。

三、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第7篇

1.1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形态质量不高

首先表现在供广大师生从事体育活动和锻炼所需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特别是室内活动场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剧增,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必需的体育设施难以得到扩充和改善,有些甚至在超负荷运转。其次是存在着教育资金总量不足、学校对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投入不够的现象,师生实际年人均体育经费和活动场地难以达到教育部下达的部颁标准。此外,部分师生体质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部分新生和有些骨干教师体质增强的任务更为艰巨。

1.2传统体育制度限制较宽

体育行为活动面小中层体育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体育行为和体育规章制度之中。目前,一些传统管理体制的规章制度依然存在,特别是传统的评价方法较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体育活动朝个性化方面发展的自由。不少高校的早操、课外活动流于形式,群体竞赛活动范围狭小,参与者大多是少数体育尖子学生。另外,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文化和现行教育目标导向及学业负担过重等影响,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因此,以体育活动方式为主要内容、大学生参与性强的各种文体活动及开放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有待改善和加强。

1.3体育思想保守

观念馈乏滞后体育不仅是力量的冲突,更是生命的跃动,不仅是肉体无穷潜能的发掘,更是对荣誉和个体价值的热切追求。新时期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尤其需要在体育价值、思想观念及科学新知的掌握与探索等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是,我们有些高校体育文化的主导者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常常满足并停留在体育文化的中、表层次上,依然抱有“体育”即“运动”的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师生身体健康,会运动就可以了,认识不到作为教育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本体育的高度教育学生,既要做体育技术的传播者,又要做体育锻炼的督导者,还要做体育科技的先行者,更要为现代体育思想、价值观念、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发展而尽力献策。基于此造成部分学生被动锻炼和不愿思考,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已迫在眉睫。

2对新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构与优化的思考

2.1彻底更新观念

不断提高对里层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制定里层体育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原则是新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的需要,只有深层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才能够引起整个体育文化结构的变革。而深层体育文化的变迁,首先就是要使高校全体师生强化体育意识、更新观念,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质的基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渠道,是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如此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科学在不断发展,价值功能也在不断拓宽。体育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而且创造了物质财富,它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无穷的潜力。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把现代体育深层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强化视为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彻底抛弃体育是纯粹身体活动的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

2.2加强科学研究

重建新型的高校体育行为规范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与精神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大体育文化的研究是新时期体育科研的新课题。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体育行为或制度文化彻底改变,尽快建立符合各校实际的体育行为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体育文化发展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准确地反映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为我国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因此,在新时期高校体育应坚持创造性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大学体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体育腾飞。引导广大师生从思想上、精神上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大学校园和全体师生中形成体育强国理想和体育精神支柱;同时彻底抛弃那些传统的、不合时代气息的陈规旧习,建立新型的高校体育行为规范,使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和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高校的体育风格、体育生活制度和体育行为规范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得到进一步的渲染和倡导,并使之洋溢时代气息。

2.3加大经费投入

近快改善高校表层体育文化质量不高的现状“物质决定精神”,确立物质文化的优先发展是新时期的一大特色。改革开放使我们进一步打开了世界物质文明的窗口,拉近了我们同经济发达国家的距离。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它虽然无法根除整个体育文化中的某些弊端,但却能对深层体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依赖于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尽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受现时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但在新时期不断加大对体育的经费投入,近快改善高校表层体育文化质量不高的现状,实现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应建设有较完善的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体育场、馆、游泳池)及人均活动场地和经费达到部颁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已成为广大同仁的共识。只有表层体育文化质量不断改善与提高,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层发展。

2.4注重文化协作

实现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统一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整体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独特的教育价值,是其他社会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但它离不开社会文化大环境,只有不断地从社会文化主根系中吸取养料,并加强相互协助,才能使高校体育文化枝繁叶茂。为此,要认真做好校内协作,处理好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体质发展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使高校体育文化溶于大学校园文化之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学生通过由浅层的文体娱乐活动向学术研究、科技实践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使高校体育文化显示出时代特征,让高校体育文化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立足社会现实又超越现实,成为社会的先导文化,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要的同时,向社会辐射文明。

3结语

第8篇

摘 要:目前高职人才的素质遭到企业诟病已然成为常态,其缘由纷繁复杂,原因之一是学校忽视了校园文化在学生职业人格发展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基于校企文化融通视角的思考和实践尤其薄弱。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 :职业人格 校企文化融通 校园文化

课 题:湖南省教育厅一般课题《论高职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培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13C564,主持人:雷小波。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形成和创立的特有的文化形态,包括学校独特的校园环境、制度规范和风气氛围等,核心是师生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增进积极体验从而在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中发挥深刻而长远的重要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如何凸显职业特征,时时、处处渗透和体现学校职业人格教育的内涵,应该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然而,作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速成物”,发展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并消减了其在学生职业人格生成和培养中固有功能的发挥。在校企文化融通的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和思考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并彰显独特内涵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提升学校自身核心竞争力应该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为此,笔者选取湖南6所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和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近20个专业,共350名学生。其中大一学生143人,大二学生127人,大三学生54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共发放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为92.6%。同时,还随机选取了10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经过相关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通过调查发现,在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考察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毋庸置疑,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其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引领

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忽视深层次的精神和内涵的陶冶、提炼和深化,尤其在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融通上。

(1)物质文化建设轻视职业内涵塑造

①物化环境缺乏职业化特色。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5%的人认为学校最注重在校园公共场合悬挂名人名言;22%的人感觉到学校喜欢用企业家或企业的名字命名实训基地、广场、道路等;各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办出的企业文化精品占22%。但对职业特色物化环境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业内成功人士资料宣传和行业与专业发展信息分别只占到18%和13%。

②实践环境忽视内涵塑造。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环境片面重视形式上的企业仿真而轻视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内涵的充盈。分别有26%和2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仿真性和严明纪律等方面都很重视,有20%和19%的人认为在角色扮演和氛围营造方面还有待加强,甚至有10%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任何作为。

(2)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实效性

为了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尽管很多学校借鉴企业“6S”管理体系制定规章制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对制度的认可和内化程度不理想,管理制度缺乏权威性和强制性。调查中只有25%的人认可学校在融通企业制度文化积极因素方面做了努力,41%的人认为没有明显举措。从实效性看,大部分人都认可了其实效性,占65%。25%的人认为起初有效果,但是学校没有坚持下去。而有10%的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实效性差。

(3)精神文明建设的职业感染力不强

在校风形成和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行业和职业特点的蕴含和渗透,还是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学校都不够重视,大多数高职生未能真正明显或者强烈感受到学校主流的职业价值导向的影响和职业氛围的熏陶,其后果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职业人格的发展。

2.忽视结合课程、教学及课外活动落实到位

基于校企文化融通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设置、教学和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建设原本融于一体,然而实践却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职业特色

笔者的调查显示,受师资和设备等条件制约,高职院校直接设置充分体现职业特色、展现企业文化魅力的相关课程比较困难。即便部分院校将优秀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课程体系中,但也很难让全体学生经常性地接触到。认为“接触很多”的学生只有20%,“比较多”和“一般”的分别有16%和54%,“很少”的居然有24%。

(2)课堂教学未有效融入职业精神

在回答“教育教学中对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的状况”和“教学中对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融入的状况”问题时,竟有24%和14%的学生认为“不重视”,35%和47%的学生认为“一般”,但令人高兴的是有29%和35%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 12%和5%的学生回答“十分重视”。

(3)课外活动未充分渗透企业文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举行的文化节和科技节比较多,结合职业特点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却较少。在调查“学校是否经常举行来自成功企业家并涉及企业文化讲座”时,18%的学生回答“很少甚至没有”,只有3%的回答是“很多”。有24%~26%的学生觉得学校组织的演讲和辩论比赛以及科技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中很少涉及企业文化的内容,40%~48%的学生认为没有特别感受。

3.师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形成的,无论哪种层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功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最终转化为师生心理和自觉行动。然而,现实却并不乐观。一方面,教师参与度较低。主要是专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部分专业教师既不关注也缺乏应有的素质。另一方面,原本占主体地位的学生除了学习和相关活动,几乎成为了校园文化直接作用的客体。

二、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必须思考并践行如何在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和企业的联系,确保校企沟通的顺畅,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引发和培育学生应有的职业人格,从而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校企文化全面融通中建设校园文化

(1)丰富物质文化的职业内涵

①重视物化环境的职业化。比如设置有职业感召力、有关职业创造的雕塑、名言牌;粘贴业内成功人士资料或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规范及行业质量标准,及时更新本行业或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业内用人的最新要求。

②重视教学实践环境的内涵建设。在提高实训环境与企业实际环境仿真度的同时,使学生可以作为“准员工”进行实训,潜移默化地接受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奋斗目标。

(2)提高制度文化的实效性

既要建立与企业相似的制度规范,使作为“准企业人”的学生在言行上提前适应严格管理。又要把6S管理制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实训室、教学、宿舍、后勤等各项工作的管理中并不断提炼和升华。

(3)加强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

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建设应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以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通过校园网页设计风格、信息、组织校园BBS进行讲座、辩论赛以及技能大赛等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

2.校企文化全程融通中丰富校园文化

(1)人才规格中落实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生产和建设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无疑高职人才规格的定位必须立足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需要引导人才规格设计和专业课程开发,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共建共享从而真正实现并深化校企文化的全面融通。

(2)课程开发中体现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应在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培养目标,参照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组织并征求包括企业顾问、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设置,科学合理地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并且引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普通文化课教师应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关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所属行业的企业文化及其基础上的校园文化要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训教师应深刻分析相关企业的文化元素,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地、有意识地渗透校企文化的教育影响。

(3)课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应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组织和创新课外文化活动。通过在学校举办,与企业联合主办、赞助以及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活动与新型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如:演讲、文体等活动中渗透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主题相关的内容;增加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模拟求职面试等新型活动的比重。

3.校企文化全员融通中发展校园文化

(1)领导重视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校企文化融通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与实施,多方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①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辅导员应该积极组织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参加并带动学生参加才艺大赛、技能比武等。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②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文化建设。应积极参与企业挂职、实习活动,加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吸收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并践行于教育教学中,为校企文化融通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最终引导和培养学生应有的职业人格。

(3)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校应该引导高职生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企业一线的基本情况,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逐步在心理上适应企业制度、行为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应该组织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课外文化活动,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

(4)企业积极协调配合

高职院校应主动和行业、企业沟通联系,动员企业积极协调配合。学校一方面要了解企业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见解,邀请他们为学校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并且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会议,共同研讨,系统地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聘请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熟练技术和行业最新资讯,并且对企业文化有透彻理解的企业精英或能工巧匠来校兼任专业课教师,通过良好的人格示范来影响学生职业人格的生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9).

[2]刘毅.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构建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J].职业,2010(33).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固有意识和精神力量,它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涵盖了校园风气与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集中体现了学校师生的想想素质、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折射出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然而,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功利意识较为突出、形式主义文化色彩比较浓厚、娱乐化倾向十分明显等问题,成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绊脚石。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缓,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也有所下降。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不够全面,对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挂几条标语、拉几条横幅,搞几次活动、办几次讲座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思想认识是很肤浅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领导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放在同等位置。

2.形式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院校缺乏深入研究,系统安排和有效指导,工作中过分注重形式,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因而导致校园文化内容的单调空洞,缺少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一些院校和部门在设计各项活动时也是只重形式,不注重内涵,为活动而搞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必然成为只重形式不重实效之人,这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3.娱乐化活动比较普遍

学生每天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用大量的时间去进行实训操作,任务是繁重的,有时学习也是枯燥的。因此,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一定的娱乐性是必要的。但高校校园文化普遍存在娱乐性内容过多的现象。导致学生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如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这些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能在有意无意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4.建设过程中缺乏特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反映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又应当体现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品格,既有共性的一面,也应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高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但是,部分高校在新时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与学校特色、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结合起来,没有最终形成特色鲜明、品牌突出的校园文化。

5.轻“软”实力建设

在新时期背景下,许多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硬件实力的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校园精神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师生的心理素质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的科学制度。但现实表明,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的高校并不多不多,导致新媒体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方案

1.提高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组织学习,深化学校领导在新时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使之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再简单停留在形式主义阶段。学校领导者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功能中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隐性教育具有显性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中不能起到的暗示、情境、渗透作用。

2.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多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校风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这个大环境体现出来的学习风气,这是与学校的统筹管理密切相关的,因此,各高校在新时期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等级院校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运用文化的力量推动教学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两者一定要努力结合好。

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仅限于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地方开展的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克服把校园文化活动当作业余时间的消遣活动的倾向,把学生吸引到校园文化阵地上,把校园文化引到学校教学之中去。

4.强化教师思想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仅仅是学生的事。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说,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就是要树立教育教学工作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传者与受者是相互影响的,只有两者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健康向上的、温馨感人的、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很浓的校园生活。

5.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师生情操,构建师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的素质。当今社会的高等级院校学院必须具有相应的高文化品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娱乐性文化与创新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新性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引导学生多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大力提倡高格调、高品位、艺术性强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育人渠道,开展文化活动要实,内容层次要高,要富于学术和创新的色彩。

6.加大新载体使用力度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新时期的大背景。当前,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载体,已成为师生学习工作消遣的最有效工具。高校作为学术研究、教学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络媒体的发展无论从硬件、软件还是思想行为模式上无疑都走在全社会的前面,高校要积极探索,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其成为在新时期弘扬主旋律、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2006,(3):45-48.

[2]杨正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