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23:53:13
导语:在小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小学毕业班数学基础题正确率的情况调查。
2、小学毕业班数学基础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3、问题解决的相应对策
二、课题背景
小学毕业班考试中数学基础知识失分较多,这种现象优生中也常出现,且不在少数。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目标
使每一个学生能正确理解掌握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并能达到正确解答,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进一步打好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我先后采取调查法,问卷、访谈学生基础差的原因;
文献法:查阅、研究文献资料;行动研究法:先预设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诊断,再行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同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信息,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理论,分析原因。具体过程如下:
(一)、关于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数学课上,老师讲课时只有21.6%的学生认真听讲,对于数学中的错误有21.7%的学生不能及时主动订正;做计算题时81.1%的学生心算不出时才打草稿;做应用题时64.9%的学生一般只读1-2遍;只有在测验、考试前复习。教师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的注重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才能达到正确解答,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进一步打好基础。
(二)、提高小学毕业班数学基础题正确率的方法
1、从教师角度
(1)、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阅读陆志平主编的《新课程:我们怎样上课》;张定强主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鞠文灿主编的《差生教育启示录》;李希贵的《为了呼吸的教育》;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坚持阅读《江苏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等杂志;求购有关著作,进行系统阅读与思考。并撰写阅读心得。
(2)、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中,反映数学美的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其中的美,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设计不同层数的问题,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激活数学课堂教学情感。
(3)、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搞好衔接,注意新旧知识的过渡;
反复练习,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
2、从学生角度
(1)、注意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
①、注重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好学上进、刻苦努力,数学能力和数学水平的提高,必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文化学习与数学学习意义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家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只有积极进取,发愤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引导他们感受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数学;渗透数学史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介绍一些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的成才故事,学习他们远大志向和执着精神,从中汲取学习动力,对数学学习充满必胜的信心。
②、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强调“数学生活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③、倾注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中倾注爱心,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学生强烈的自尊心,以平等、赏识的态度,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④、着眼成长,发挥评价激励作用
在对待学生课堂发言时,采用鼓励性的语言、手势和赞美的眼神。对他们解题或回答中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粗暴否定或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评价分寸得当。
(2)、注意夯实“双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Ⅰ、正确使用草稿纸
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不注意正确使用“草稿”,随意性太大,书写习惯差,直接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生的草稿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腹稿多,草稿少。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依据“心算”就能解答好数学题。可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难度增大,思维层次变多,有相当一部分题光靠“心算”是不能正确解答的。可是,有些学生却还在用低年级的方法,试图一下子就能把题解出,以致出现了大量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错误。
②.计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束。可以发现草稿上密密麻麻,各种计算草稿很多,而很少有分析的关系式、线段图等分析思考的草稿。
③.随意打草稿的多,有序规范的少。草稿适当“草”些无妨,但有些学生没有专门的草稿本,有的在橡皮上打草稿,有的在作业空白处、课本上打草稿,更有的在桌面上打草稿等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让学生备好专用的草稿本子。
②.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育学生草稿要遵循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要求,依次排列,字迹清楚、规范。
③.引导学生对思考难度较大、解题步骤较多的问题,借助草稿来分析思考,发挥草稿的分析功能。
④.教师经常检查评价学生草稿纸,及时纠正不良习惯,表扬、评比、展览优秀草稿本,引导大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Ⅱ、整理错题,记录“错误病历”,彻底诊治自己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通常会对于同一个问题,犯不止一次的错误。这里就体现出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题的反思,没有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强化。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反思,“错误病历”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不同于普通的改错本,而是一种优秀的改错本。学生不仅对出错的事实进行改正,同时还要诊断自己出错的详实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记录错误病例的好处,从心理学来看,一是可以对头脑中错误的认知联系(结构)进行重组,建立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防止理解的片面性;二是可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记忆,防止知识模棱两可,从根本上破除自己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有利于错误的纠正。这比单纯地订正错误或大量反复模仿雷同的练习要经济、有效得多。
Ⅲ、加强基础练习
太平洋电脑网领先。在最喜欢非在线销售网站部分,由上图可以看出,整体趋势比较集中,IT资讯和服务平台——太平洋电脑网()和招聘平台——无忧工作网()这两家非在线销售的网站以较大的优势位列前两名,远远领先于其它各非在线销售网站,其比例分别为20.19%和18.76%。另外,中国移动通信()和天涯社区()的受欢迎程度也比较高,其得分比例分别为7.15%和6.84%。
2.最不喜欢非在线销售网站(HateMostly)
17173网络游戏门户网成为最不喜欢非在线销售网站。在“最不喜欢非在线销售网站”部分,很大一部分的被调查者并没有选择上面所列非在线销售网站,有16.22%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请列出)”选项。但从被调查者“其他(请列出)”所另列出的网站名称中,整体上并没有比较集中的趋势,大部分被调查认为“没有非常不喜欢的”。但是很多人提到他们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自己会跳出来的不知道什么的网站”,“有很多很多无效链接的网站”,“搜索时根据链接无意进入的一些流氓网站”等流氓网站或无效链接较多网站。
在所列非在线销售网站中,最不受欢迎的是17173网络游戏门户网(),有10.65%的被调查选择17173网络游戏门户网()作为其最不喜欢的非在线销售网站。
3.差距分析(GapAnalysis)
(1)重要性分析(Importance).从被调查者对13个子流程的重要性评分中(详见上图X轴上方图示),
S1(浏览速度),S8(信息详细)和S5(搜索功能)分居前三名的位置。不同于用户比较看重在线销售网站的销售产品的质量,是否有方便的退换货服务以及客户投诉和反馈,在非在线销售网站上,他们更看重网站的连接速度,内容是否详细以及非常方便的搜索功能等浏览便利性方面的因素。
(2)差距分析(GapAnalysis)。请见上图X轴下方所示,计算所有被调查对所列在线销售网站的满意度平均值(综合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和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的满意度,计算被调查者对13个子流程的满意度评分)。通过计算重要性和满意度的差距,S10(方便的在线信息咨询服务),S8(信息详细)和S4(没有无效链接)成为用户期望与满意度之间差距最大的三个子流程,从整体上,目前非在线销售网站在方便的在线信息咨询服务,网站信息详细和功能完好,没有无效链接上与用户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相比于在线销售网站部分,在差距最大的三个子流程中,除了S8(信息详细)位于前三名,S5(搜索功能)和S1(浏览速度)则差距相对较小,分别位于第六和第七名。这和在线销售网站部分的用户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子流程恰好是体验最差,满意度和重要性之间差距最大的子流程有所不同。
现将整体差距分析分为两部分,最喜欢在线销售网站部分和最不喜欢在线销售网站部分(如下图所示):
①最喜欢非在线销售网站部分,用户在S11(个性化页面设置),S9(其他客户评价)和S13(用户交流社区)方面的差距最小,而差距最大的三个子流程分别是方便的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没有无效链接和搜索功能。而在非在线销售网站部分,用户更看重的流程是浏览速度、信息详细和搜索功能。
论文摘要: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安全保障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43所高校和广西省内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安全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建立规范的高校公共体育课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关系重大,建议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高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程序和法律法规。
1 前言
高校公共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实现国家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高校公共体育管理工作应在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安全保障工作。必须加强安全保障工作的落实,加强在各项公共体育活动中安全保障工作的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和体育各项活动的改革。由于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运动、器械)或其他各种因素,伤害事故(尤其是运动性损伤)偶有发生,成为了高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不安定因素。这既违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初衷,一定程度上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也加重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有的学校或某些体育教师为了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和减少风险,取消了应有的体育活动,禁止了一些器械性的运动项目。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极为消极的,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解决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大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减少、避免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发生,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也是各级高校和政府不可避免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对高校公共体育的安全保障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切实保证大学生们的人身安全,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完成高校培养国家高层次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参加2004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43所高校和广西省部分高校。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次研究发放调查问卷105份,采取现场发放问卷法,回收96份,回收率为91.4%。经检验,有效问卷为92份,有效率为87.7%。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部分高校对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本课题调查结果表明,仍有部分高校对体育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占调查学校的26.3%。有31.2%的学校在一个学年的体育工作中,从不安排体育教师学习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安全保障措施、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知识。在进行公共体育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中没有建立学生人身安全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的学校占32.3%,很少进行或从不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安全操作和事故预防与处理知识培训工作的学校占40.6%。有99.5%的学校认为体育教师有必要学习体育运动事故预防心理学基本知识。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或一般事故,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出现的一般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在部分高校均有发生。有资料显示,尚有学生因参加体育活动导致运动性猝死的事件。
3.2 高校公共体育运动项目的设置有待改革
有95.5%的学校认为,根据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课程理念,没有必要将标枪、铁饼、铅球项目列为体育教材内容。这些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已摒弃“三铁”(即标枪、铁饼、铅球)项目作为体育课教材。探险活动的开展要慎重,必须要有具体的安全与保障措施。如每一条线路的推出,在确保活动中无危险因素存在及无安全隐患的条件下方予以实施。游泳是广大大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项目,但又是一项安全隐患较大的运动项目,大学生在校游泳溺死现象时有发生。有95.6%的学校认为在开展游泳教学和游泳活动中要特别加强安全保障工作。
3.3 体育教学规范行为问题
有97.2%的学校认为在体育课的教案中,很有必要安排安全教育内容。必须指出,教学管理工作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指导,教师在教案中应加强安全保障措施的设置,指导学生进行安全规范的体育运动锻炼和学习方法。
3.4 必须认识体育活动的自身特点及其相关因素
高校公共体育活动有其显著的特征:第一,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潜伏的隐蔽性。如学生在做某个体育运动的高难动作时,一旦动作完成不好,往往难以避免发生伤害事故。第二,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突发性。如马拉松赛跑出现的运动员猝死现象,事件发生突然,损失重大。第三,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公开性。在当代的高校,体育运动的开展相当普及,体育比赛更为频繁,通过信息传播,比赛消息迅速传开,一旦发生体育意外事故,消息传播同样会迅速公开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3.5 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问题
有部分高校提出预防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必须加强体育活动中心的安全管理,保证学生正常的体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群众体育活动,使教学和群体工作热烈、蓬勃地发展,又有条不紊、安全有序地运行。体育中心各场馆的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责任心,严格管理,认真履行职责,定期检查维修体育设施,如:铁网围栏、篮球架、足球架、排球架、健身器材、单双杠、电器开关、吊顶天花板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体育中心,及时清理易燃杂物,定期检修电器线路,杜绝火灾隐患,定期更换灭火器,检查消防栓等设施,保证防火通道的畅通。
3.6 事故预防心理问题
从事故预防心理学角度分析,事故预防是有规律可循的。“孤立考察第一次事故发生均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全面系统地分析众多事故后,就会发现偶然性背后存在着必然性,都是事出有因。这些‘因’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责任事故占绝大多数,其中由于思想问题有意制造事故者极少,多数都是由心理素质和当时心理状态原因造成事故的,习惯上称之为‘思想麻痹’。
3.7 建立高校公共体育课人身安全保障的有关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亟待立法。有部分高校提出学生入学需要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关研究指出:“对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法律保障,既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保护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又能为国家主管部门完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或单独进行立法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对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单独立法。就我国的现行立法来看,这方面的立法有一部分为《民法通则》、《教师法》、《体育法》等,仍需要进行完善,从而妥善处理高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保障大学生和高校的合法权益,使大学生参加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得到顺利开展,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8 高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高校大学生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后,学校应当根据其管理行为是否有过错,以及过错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将鉴定与检验学校过错的标准客观化,有利于学校提高预防意识,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活动中积极防范和消除可能对大学生人身安全造成伤害的隐患。因此,高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主要可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1)全部责任:由于学生或学校某一方的违章行为直接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有违章行为的一方应承担全部责任。如:1998年北京某高校一名新生在入学初的体育课上踢足球时,因先天性心脏病突发,不幸猝死。事后调查发现该生入学前没有如实参加体验,入学后学生和家长也没有按规定向学校报告该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情况。由于学校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教学计划正常组织体育课,属于正当的教学活动,故学校属无责任方。
(2)主要责任:因学生和学校双方的违章行为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中一方的违章行为有伤害事故作用大的应承担主要责任。如:1996年1月上海徐汇区法院对“肖涵索赔案”的审理,认定事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学生的爬墙行为。没有爬墙行为,事故就不可能发生,实际上,爬墙行为与后来的跌伤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学生本人要对这起事故负主要责任。其主要依据是肖涵年龄已过10岁,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相比,对自己行为及行为的后果有一定的控制和辨别能力。如果在高校,作为属于成年的大学生,同样属于限制民事行为人。
(3)同等责任:学生和学校的违章行为在造成伤害事故发生的作用相等,双方应承担同等责任。如:哈尔滨某高校的田径运动会上,一名男生随意穿越投掷区,被正常投掷飞行的铁饼击中头部而昏倒。一是该生随意穿越投掷区,二是现场管理不严,所以学生和学校双方应承担同等责任。
(4)次要责任:因学生和学校双方的违章行为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中一方的违章行为在伤害事故作用较小的应承担次要责任。如“肖涵索赔案”中,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因为:第一,事故发生在体育课上;第二,由于教师未能到场,故没有及时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第三,学校在事故发生后没有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送往医院。鉴于学校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事故的发生,存在失职行为,故必须承担次要责任并对受伤学生给予适当赔偿。
3.9 高度认识高校公共体育中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与公共关系的联系
由于这些关系相互依赖与影响,现代高校正是由这种与日俱增的相互依赖、复杂多样和充满矛盾的各种关系组成,为了满足高校的各种需要和要求,高校和大学生都要建立与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调解矛盾和建立良好关系,有助于建立和维护高校与大学生、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接受和合作,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这是高校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1)建立规范的高校公共体育课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关系重大。高校公共体育安全工作应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实现高校人材培养目标和高校的稳定发展。
(2)建立规范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深化体教学课程的改革,体育教材内容应摒弃“三铁”(即标枪、铁饼、铅球)项目。加强体育教材的建设,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切实使大学生参加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和各项体育活动得到安全保障。
(3)高校公共体育具有影响大学生、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一是通过调研、传播、合乎道德的沟通交往等手段,使高校公共体育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观点,以及各种变化进行预测并做出反应,即作为一种早期警报系统,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树立“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意识。注重对群体伤害事故的事先预防,对体育运动各项目的安全隐患问题必须加强研究,重视学习事故预防心理知识,加强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安全操作和事故预防与处理知识培训工作。开展高校各项体育活动,提高科学的事故防范意识。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教学主题;英语体系;教学改革
一、选题的意义以及研究现状
虽然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满堂灌”“填鸭式”等落后的教育模式。课堂上始终是教师牢牢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就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非常低下。对此,我通过深入学习、自主反思和总结,找到了一个既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小学英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中小学英语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我个人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合理构建“整体性的英语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英语创新思维,才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最佳选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把英语简单地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这种分法本无可厚非,很好地概括了英语这门语言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将英语语言的整体性分解得支离破碎。“英语整体教学方法”在理论上充分尊重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整体性特征。它的明显优势在于:不但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应和表现一个英语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与今天的学习内容良好结合,逐步构建完善的英语体系,促使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实现质的飞跃;而且还可以把英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使英语这门语言能真正满足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完成正常的英语交际和沟通,实现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通过开展“中小学英语整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验,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创造性教学。
2.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其英语创新思维,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法,配以适当的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以新课标的理念和观点指导教师大胆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为学生构造和谐、融洽的英语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享受中更好地体验整体英语教学法的成功与乐趣。
2.经常与一同参与本次实验和研究的教师进行沟通、研讨和经验交流,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该课题研究更加具备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
3.定期外出同英语教育专家进行充分的沟通,或者邀请其上门给予意见和指导,以促进课题研究组众位教师更好地学习、成
长和发展。
4.仔细查找牛津英语教材以及相关的英语教辅资料,为研究做足准备。
5.建立完善的研究与实验档案,为研究保留完整的事实信息和数据依据,同时,使教师能在各项档案记录中真实地感受到成长、进步与成功,为实验和研究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的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在学校开展“英语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结合自身的英语知识能力和水平,加上教师的合理指导,许多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英语习惯和学习方法,能将英语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实现了英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变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我们课题组的很多老师都逐渐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转而将“英语整体教学法”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英语专业教学水平和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在此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需要以后进一步加深对研究和实验的力度和和深度,
并不断对下列问题进行充分探索与研究:
(1)在应试教育的环境和大背景下,使“英语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验进程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2)我们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浅层次探索上,对本质和深层次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研究力度和深度。
(3)课题组的教师在进行资料收集时,缺乏认真、细致地
整理。
六、总结
尽管我们对“中小学英语整体教学法”进行了充分的探究与反思,但是,由于我们自身力量和水平的限制,我们的研究和实验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希望英语教育专家还有广大同仁都能对我们的研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我们的研究更正确、更完善、更科学。
参考文献:
[1]Brown,H.D.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唐力行.“整体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8(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教育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从普及高中英语教育到普及初中英语教育,到今天的普及小学英语教育,英语教育面对的任务将愈加沉重。小学英语教育处于基础阶段,如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更值得需要我们广大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培育。因此,关注小学英语教育是教育前进发展的必然需要。
从目前我区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来看,我区普及小学英语教学仅有几载,且今年刚刚将全套教材普及实施,在教材的把握、教学模式的探究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有待研究与完善的问题。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小学生的词汇量少,西方文化知识浅,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皆不高等,都是烦恼我区一线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难题,可谓急需解决。
当今社会理论发展迅速,有些外地市的小学英语教学普及较早,关于小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而真正找到一套适合我区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方法,就需要我们提炼精华、用心实践、勇于创新,总结探究出一套真正适合我们本地教学的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国内外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趋势及现状讲,我们确定《小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研究》的课题,在实践中努力寻找,敢于创新,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策略方法,以期克服当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困难,积极跟上社会发展及教育改革前进的时代步伐。
三、研究的目标。
我们认为,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是一个由词到短语、到句、到段,再到文的能力培养体系,而良好的写作模式,扎实的写作训练等也是小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不可忽视的几个方面,为此,我们把小学英语写作能力培养课题分解为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子目标:
子目标A:良好写作模式的研究。主要指寻找方法营造和谐的写作环境,培养积极的写作态度,渗透正确的社会文化。
子目标B:基本写作知识的研究。包括怎样科学的识记单词,提高正确拼写的效率,怎样精练讲解标点符号,提高正确运用的能力,怎样强化操练方法结构,提高正确表达的水平等方面的答案、策略方法。
子目标C:扎实写作训练的研究。包括:造句、句型转换、看图写作、写信、读写结合等方面的训练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尊源求拓原则。教材是英语学习的导向,有效地利用教材知识,以教材的单词、主句为本,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组织命题引导,从而使英语写作与英语教学更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2、 竞争合作原则。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互进,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小组间进行竞争,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更增加了学习的效率。
3、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
4、 尊重学生作品原则。学生的表现欲望是很强的,对自己的作文更是珍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作品,仔细批阅,给予充分合理的评价。
五、研究的主要策略及方法
(一) 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的主要策略
1、理论知识学习,为研究做知识储备。
2、对学生进行“现阶段有哪些英语写作困难”、“是否喜欢老师现在的教授方式”及“希望老师怎样教授”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决定实验重点。
3、单人备课,集体说课讨论。
4、集体备课,推出公开课,研究教学现象及效果。
六、研究的成果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成果进行汇报:(一)良好写作模式的培养
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布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
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爱好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爱好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爱好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奇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重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3、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二)基本写作知识的充实巩固
1、单词卡片的应用。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充分发挥单词卡片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卡片记忆,就是让学生自制词汇卡片,写上单词的词性、词义,搭配等,看一面,识记另一面,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进行词汇记忆。这样不仅可以寓学于乐,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对闲暇零星时间的合理有效利用。对于单词卡片的有效利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听音找词
学生准备好单词卡片,教师说出任意单词,学生举起相应的卡片。
教师说出某一物品的名称,学生找出该类物品的卡片并读出单词。
教师把卡片摆放在黑板上,教师说:Where’s the ,学生找出相应卡片。
(2)你说我猜
教师将单词卡片背面朝上放好,教师抽走一张,学生猜少的是哪一张卡片。
教师任意抽出一张单词卡片,快速闪一下,学生猜单词。
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摸一张卡片,用动作、手势、肢体语言等将单词的意思表演出来,另一个学生猜单词。
(3)摆放整齐
教师读单词,学生将准备好的单词卡片按照教师读的顺序摆放。
教师读单词,持卡片的学生按教师读的顺序在教师前面站好,其他学生检查顺序是否正确。
将卡片在地上摆成一行。两名学生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赢家如果能够读出卡片上的单词,就向前跳一步,否则不能前进。
2、利用有趣的游戏,增强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我常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开启心智,找到乐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精力花费在记单词上,如果能采取一些情景化的游戏,记忆单词就成了一件轻松愉快且带创造性的趣事。游戏是英语教学的一种好形式,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做游戏,只要运用得法,就能创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比较记忆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经过比较就很难弄清事物的相互关系。这里介绍的是对相似而又不同的单词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它们的异同以进行记忆的方法。有些单词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利用旧单词的拼写,比较学习新单词。如:bus—but,come---came,seven---eleven,man---many等。这种以比较的形式出现生词,能引导学生正确发音,便于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快速记忆单词。
4、分类记忆
英语词汇极其丰富,如果能把单词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忆,是大有好处的。分类的方法因人而异,因爱好而异,灵活多样。按其性质,用途等来分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就容易巩固,记忆,如按颜色、学习用品、交通工具、食品、生活用品等种类归纳,还可以按科目名称、时间、数字、季节、动植物、职业名称等归纳分类。采用归类的方法,在学习一个新单词时,可一并学习与之相关的同类词。
5、通过表演识记单词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经常让学生通过表演识记单词。让学生在记忆单词时,加上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等,加强情感的表达。比如学习swim,go swimming,其中swim是要求四会掌握的单词。在学生会读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编儿歌,编动作上台表演的形式。有的学生编成:swim,swim,s-w-i-m,swim,I like swimming.Let’s go swimming.并配以动作表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三)培养扎实写作的能力
1.扩展语言输入,奠定写作基础
掌握一门语言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通过读和听才能接触地道的英语,也只有在获得大量语言输入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语言输出。写作是语言输出,应建立在语言材料输入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没有关于主题信息的知识输入,就很难实现正确的语言输出。
(1)背诵范文,积累素材
课文是提供给学生的最好范文,背诵课文又是一个积累语篇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它有理解、感悟、鉴赏和记忆四个阶段。背诵课文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诵读过程中学生感悟内容,内化语言,提高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量会不断增大,而语言的内化是语言输出的基本保证,写作时才不会出现太大的困难。但在农村的大部分学校,学生们除了在课堂上说点英语外,其他时间说英语的机会就不多了,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背诵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也是提高记忆力的最好方法。当然,教师也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背诵的方法和技巧,如理解记忆,形象化记忆,归纳分类记忆等等,以免使背诵走入误区。这些方法和技巧,学生也都会在坚持背诵中慢慢领悟到的。只要教师指导得当,背诵会成为英语写作有效的方法之一。
(2)用好听力,精选素材
教材每单元的课后听力练习往往都是精选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从中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为语言输出做好铺垫。为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听懂和复述听力内容,掌握材料中出现词组和句型。
(3) 扩充阅读,以读促写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源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为写作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因此,在学好课文中的阅读材料以外,应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最好是与每个单元的话题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词汇及句子结构,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2.进行有效指导,扎实写作训练
(1)以“词”突破,循序渐进
词汇学习是基础,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高低,词汇量的多少是一个关键。
(2)巧设课堂,限时作文
及时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限时作文。课堂限时作文的内容设计最好紧扣课堂教学的进程,这样也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审题立意,细观导言
在小学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过程多于关注结果,教师要做好写前的“导”,指导学生熟悉与作文题意相关的词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与写作兴趣。
3.利用互动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合作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策略,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它要求组员通过交流思想,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观点,并以此诱发集体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抓住有用的信息并形成写作思路,最终获得写作素材。
“写作不能仅仅理解成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宜总是采取学生单独写出作文来让教师批改的模式,而应提倡学生开展两人或数人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写作”。小学生英语写作是一个创作性的学习过程,它对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文章的条理性都比口语要求高。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全班分享来完成写作任务。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增加写作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对语言的熟练程度,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观察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机会 。
4.多元评价机制,优化习作批改
(1) 激励评价,促进发展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文达到较高水平,得到令自己满意的结果。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作文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多次修改作文,逐次提高等级的评价策略。当作文发给学生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教师还可以在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
因此,评价学生的写作应自始自终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2) 善抓典型,当堂批改
我们将在批改学生习作过程中发现的常见错误集中在一起,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并由师生共同修改。单词拼写是否有错误、句子表达是否错误以及句子结构合不合理等都是学生写作时要常犯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这可能比教师批改的效果好。
(3)同伴合作,相互批改
同伴批改是指学生相互阅读同伴的作文,指出同伴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修改建议。在实践中发现,同伴批改学生都能发现对方文章中的主要毛病,并能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同伴批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意识,内化英语写作技巧。这种方式批改作文,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在同伴的反馈中,学生一方面同过作文与他人交流,另一方面通过评判他人作文使自己受益,取得进步。
七、研究成绩。
1、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得出了对小学英语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教师得到了一批教学研究论文构思。
2、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学生的英语作文能力明显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关于英语学习的作品增多,学校编成《锦程》一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小学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但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缺乏理性思维。如何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有效运用歌曲、游戏辅助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因此,我们进行了运用儿歌、游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研究。
要让学生感到英语的学习是如此的快乐、有趣,就必须顺从孩子的天性,充分考虑到他们爱动、好唱、乐玩的年龄特点,把儿歌、游戏引入课堂,运用儿歌、游戏教学方法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接受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熏陶中喜爱英语、学好英语,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乐乐的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掌握英语知识。具体地说,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研究:如何有效、创新地运用歌曲、歌谣、韵律诗帮助学生识记、化解一些语法难点,创建快乐的英语课堂;如何合理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歌曲与游戏在英语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要避免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良师就是兴趣。而从儿童心理特征来讲,他们在进行游戏、演唱歌曲时,会感到兴奋、愉快,注意力格外集中,所以运用歌曲、游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力手段。
2、降低学习难度,易化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某些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掌握,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把它变成琅琅上口的歌谣,再运用熟悉的旋律演唱出来,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3、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歌曲教学时,可鼓励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创编一些新歌曲或者歌谣,请他们分组展示,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意识。学生也会兴趣大增,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4、扩大学生视野,了解异国文化。英语歌曲大量反映了英语的知识、外国的风俗文化,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和文化方面的目标达成。在低年级学生入门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用歌曲“Good morning”来相互问候,并启发学生就中文里对老师的称呼和英文中对老师的称呼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在英语文化中学生一般称呼年轻的女教师为Miss(小姐),而不是如中文习惯所称的teacher(教师)。
虽然歌曲、游戏对英语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但是如何恰当、合适、有效地运用歌曲、游戏辅助教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也是我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的内容。
1、游戏的开展应该有一定的目的性。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重、难点,它必须为教学目的服务。游戏是为了活跃课堂,便于学生更充分灵活地掌握知识,
2、游戏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趣味性,有助于调动各种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并照顾到大多数学生。
3、游戏的形式要多样化,并要不断更新。
4、在游戏之前,教师要讲清游戏规则,要交代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让他们参与的同时又受到约束。
5、对于游戏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提出努力方向,发挥游戏的导向作用。评价可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的动因。对于那些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统计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并评出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
6、选择的英语歌曲应与所学课文、语言点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学习颜色时就可以选择这首《Colour song》,学习家庭成员类单词时则可以搜集一曲欢快活泼的《Finger family》等。
7. 由于教材中的歌曲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歌曲,如《If you are happy》等;也可以在复习旧歌的同时,鼓励学生创编新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受“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困守“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听;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只顾求同,忽视存异”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会带领学生寻找“水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是无效的。
2.落实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呼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推动校本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证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最佳载体。教师在研究中加强理论学习,听取讲座,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成果,可以全方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业务素质,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善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队伍。
三、理论依据
1.“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2.“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
4.“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四、研究内容
1.有效定标的问题。重点研究怎样确定合理明确的学习目标,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向成功。
2.有效自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里,最大限度地开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之目的。
3.有效导学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方式方法和教师怎样发挥“导”的作用,使全体学生都能共同提高。
4.有效训练的问题。重点研究学生的训练怎样做到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需要突破的研究难点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每个学期,开展3―5节的课例研讨,邀请上级的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参加研讨,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2.个案研究法。每个学期,通过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安排8―10次的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程、成效、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等。
3.比较研究法。在学年末,对课题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全面评定,并把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对比班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比较。
六、研究步骤及过程概述
1.准备阶段(2014.8―2014.9):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对比班;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课题组于2014年8月份安排了集中理论学习,学习了新课程理论、模式建构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
2.实施阶段(2014.10―2015.6):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讨、课例研究、案例分析、课题展示暨公开教学等活动,完成所有研究内容。
(1)开展了4次“有效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21日、2014年12月16日、2015年3月17日、2015年6月2日。
(2)开展了8节课题教学课例研究12场次的案例分析。
在研讨中,执教者都能围绕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和有效训练等方面来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做到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训练――扎实有效,拓展延伸,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者也都能根据所开展的课例,结合自己的所学、所思,针对“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取得了较好的研讨效果。
(3)开展了课题研究展示暨公开教学活动。2015年6月2日上午,参与的老师首先观摩了施晓梅老师执教的高一年数学观摩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开展说课、反思、评课等活动。本次活动针对本学科特点,充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评课时大家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有近20名教师参加。
3.总结阶段(2015.7―2015.8):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召开总结会,形成结题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七、研究成果
1.获取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成功建构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该模式的基本理论,具体介绍如下。
(1)理论依据。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二是“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三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观;四是“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模式化”的模式观。
(2)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条件。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二是教师要树立“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意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引导学生自学。三是教师要设计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等。四是教师要重视自学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的指导。
(4)操作程序及策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教学的基本形式,以相对稳定而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四个阶段为教学基本程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其图示如下:
①有效定标――合理明确,导向成功。
A.确立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维度构成: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把握“课标”、“教材”和“学生”这三把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乃至“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渡。确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要适宜。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目标的表达要简单、明了。
B.明确目标。教师可以出示整体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分步提出学习目标。目标可以出示在黑板上,也可以口头提出。让学生读一读,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到目标而积极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②有效自学――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A.自学提示。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示要有弹性,设置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后才能解决,而不是在课本中就能找到现成的答案。
B.自主学习。这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自学提示”主动地感知、理解和分析教材的学习活动。独立自学要有三个保证:一是时间保证,二是参与保证,三是辅导保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的积累:激活内容,引导理解;激活感情,引导体会;激活方法,引导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③有效导学――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A.交流学情。让学生谈谈自学的收获,思维的经过,运用的方法等。其他学生要认真听,有不同见解可以补充。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多作肯定性评价,多树立示范性榜样,多给予充分性表扬等。
B.评学释疑。教师要讲究行之有效的释疑方法,如引导学生联系课本有关知识释疑、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展开讨论释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指点释疑、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释疑、鼓励性释疑等。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如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建立开放式的学习小组等。
④有效训练――扎实巩固,拓展延伸。
A.强调独立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基础知识练习,也可以是延伸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运用练习等。作业设计要做到少而精,具备典型性、代表性,兼顾多种能力的培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业时要强调独立性,真正让每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B.重视评价小结。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评价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巩固性或补充性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小结可以由师生共同总结,也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再进行补充。这样,训练就能扎实有效。
2.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以“有效定标―有效自学―有效导学―有效训练”为主要环节,结合学生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删、整合和调整。课题组成员大胆开展教学模式研究,成功地构建了以下几种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1)“提纲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导学提纲,提供给学生学习或探究的基本模式,课堂基本流程为“导学(明确任务、自学提示)―自学(独立探索,合作探究)―评价(交流所学,释疑导学)―应用(练习实践、回顾总结)”四部分。
(2)高中数学操作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及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探究数学问题、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导入(定向)―导学(操作、归纳)―应用(巩固)阶段。
(3)“问题―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结构为五个环节,即“铺垫问题探究练习评价”。
(4)“创境―探新―运用―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按以下四步进行:创设思维意境―主动探索新知―应用与训练―回顾与反思。
此外,课题组还收集了一批课堂教学实例和典型案例。
3.变革了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一年来,课题组成员努力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样化。在课堂上出现了“自主定标”、“自主探究”、“同桌互助互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生生互助互考互评”、“学生执教”、“模拟生活”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有了充分自主活动的时空和交流的机会,他们或独立探索,或相互交流与研究,大胆发表见解。他们在课堂上不时地出现惊人的独到见解,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学习成了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2)学生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习成绩大幅度地提高。2015年6月,在泉州市期末质量检测中,实验班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高出对比班(见附表一)。
(3)学生得到主动发展。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对学习有信心,能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善于从课题质疑问难,学会先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再跟别人交流学习,学会与同学相处,学会倾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遇到困难,学会寻求帮助,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变革了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1)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观念、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学会了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尊重、呵护着学生,如“不要紧,请你坐下来想一想,相信你能提出更好的问题,想出更好的答案”等保护性语言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与宽容,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真心与真诚,从而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教师注意从营造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入手,由“教师定标―师生共同定标―学生自主定标”循序渐进,留出充足的时空,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设置自学提示、释疑解难、总结提高等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上,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真正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2)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树立了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模式观和学生观;端正了科研态度,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了教学设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明显进步,他们重视二度设计,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调控和驾驭课堂水平显著提高。课题组成员中1人被评为永春县高中数学名师,课题组其余成员也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3篇,参加技能竞赛获县级以上表彰3人次(见附表二)。
八、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