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06 12:28:06

导语:在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物流信息系统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mainly summarises and improves both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designing of the course“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 our college.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

1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物流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它高科技设备通过全球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即管理物流的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联网的兴起,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促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物流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将物流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内容结合运用。

教学重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物流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完成中等规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物流工作软件及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能力。随着物流企业越来越向智能化发展,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

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及设施设备的能力。整个设计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其内容如下:

(1)目标定位不明确,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基于他们没有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前导课程,所以他们对于这门课程不容易上手。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这门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内容整合性不够好,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并且有畏难情绪。

(2)课程内容丰富,面面俱到的机械整合不合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管理方向,包括物流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条形码、EDI、GPS、GIS等);另一种是物流工程方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简单的将两部分内容叠加,在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全面透彻的讲授上述所有内容非常困难。而且对于物流管理方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比较困难,但是完全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对于物流软件只是机械的重复,不能深入理解系统的原理及各环节的相关性。

(3)实践性不强,并且缺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对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没有应有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学生得不到具体化的训练。很多学生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内容较难理解,而且开发的系统对物流企业的实际用处没有实践性的理解;理论知识也只是机械的听讲,过后就忘。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物流企业越来越全面的信息化操作觉得力不从心。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物流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与设计

3.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制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了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和初步开发能力;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方法,实现对物流活动中各种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送、存储过程。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设置: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培养其成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物流信息技术的管理者和使用者。由于他们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中补充数据库相关内容,以及系统开发的相关内容,以辅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物流系统。但侧重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管理使用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上。

具体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管理过程为规划、分析和设计的原型,主要完成该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货物入库管理、库存管理、盘点管理、出库管理、车辆配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简单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第三方物流系统软件,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将物流的入库、库存管理、出库、配送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3.2 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数据库、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加以补充,初步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这部分内容是为更好地管理使用物流系统打下基础。重点在于建立学生系统的概念,熟练地掌握物流系统软件,以模块化教学,将任务分解,以实际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见表1。

3.3 教学效果及评价。在学期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实践性很强,没有枯燥的讲理论,而是在“做中学”,获得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乐趣。

(1)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详细分析企业的具体流程情况,画出简单的业务流程图。图1为学生画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心业务流程图。

(2)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熟练地掌握第三方物流软件(尼奥系统)。在物流实训室中,能熟练使用电子标签、立体仓库等物流设施设备。

3.4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进的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内容繁杂,课时有限,现有这门课的教学方法通常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时常感觉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逐渐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为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方面的教学,可利用学校软硬件条件,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展开实践教学。比如讲物流信息技术,涉及到条形码、电子标签的内容,可以在物流实训室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这样学生就觉得丰富多了。将学生分为5~7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完成设施设备的操作。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

(2)实践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学习,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为模型,采用课堂系统设计与实际系统软件使用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实践,学生可以用所学内容对实际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过程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给出具体的规划,从而真正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系统软件(尼奥软件)见图2。

(3)每节上机实训课程都有详细的实训指导书,模拟企业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任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数据详细,任务具体,将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规范化和标准化。《尼奥物流管理系统》实训指导书见图3。

4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出发点,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实践性。本文主要结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丰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过程加以总结和改进,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起到一些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丽华,徐守坤.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与实践体系改革的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98-99.

[2] 梁妍,王知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图书馆学研究,2010(7):19-21.

第2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实训室;实践教学

一、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实训室的功能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储、运输、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相关岗位、国际货运与报关报检相关岗位、工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部门基础辅助管理岗位的需要。物流实训室的功能往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技能来设计,各高职院校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功能有较高的一致性,以笔者所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针对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已建成的物流实训室具备下列功能和特点。

(一)仿真设计的功能区和设施设备可模拟真实企业环境

目前实训室主要分为库房区、超市区和办公区,其中库房区又细分为进货区、保管区、拣货区、出货区、越库区等区域;超市区细分为卖场区和结账区;办公区可根据情况划分为客服部、业务部、结算部等职能部门。实训室库房配备多种形式货架,包括托盘高层货架、电子标签拣选重力式货架、轻型层架,拥有叉车、地牛、托盘、条码打印和扫描设备等。这些功能区和设备与实际物流作业环境相似,可组织学生模拟真实岗位实操货物出入库、在库管理、商务洽谈等业务环节,为将来实习、就业打下基础。

(二)配套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体现信息化时代的物流作业流程

与模拟库房配套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同企业研发的此类软件功能具有较高同质性,主要模块和功能包括:1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实现物流运作资源、运输路网、客户、供应商等基础信息的维护和管理。2 订单管理子系统:实现客户发来的物流运作指令的录入、查询、跟踪等功能。3 仓储管理子系统:实现库房、货品、库存等仓储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出入库、加工、移库、盘点等作业的管理以及账务信息的管理。4 运输与配送管理子系统:实现运输与配送作业的单据管理、调度管理和场站作业管理等功能,实现接单、调度、取货、集货、发运、中转、到达、派送、签收、返单、结算等一系列业务流程。5.商务结算管理子系统:实现仓储、运输、快运、配送环节的费率设置、费用结算和应收应付帐单管理等功能。

这些信息系统真实反应了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管理、费用管理、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商务结算等业务内容和业务流程,通过组织实训,有助于学生掌握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本质,达到信息时代物流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其他专业软件支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

1 外贸业务实训平台软件和国际物流模拟业务软件:实现对进出口业务及其货物国际物流业务的模拟实操训练,包括进出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开立、单据制作、托运订舱、报检报关、货物做柜集港、货款结算、货物到港提货、核销退税等一系列业务。

2 商业企业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模拟超市的人员、货品、供应商、会员以及采购、库存、销售等业务的管理,帮助学生掌握商业企业物流环节和流程。

3 ERP软件:实现对制造企业物料采购与管理、生产、销售、库存等业务的管理,帮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物流环节和流程。

4 物流管理推演软件:实现对牛鞭效应、风险分担、路径优化等理论的验证计算。

二、实训室物流实践教学内容

利用实训室软硬件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可设计为作业技能训练和管理理论验证两大类,其实践教学形式分别表现为实训和实验。

(一)实训项目

实训主要用来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另外辅助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良好学习工作态度的培养。可设计以下单项实训项目:

1 物流企业资源(设备、人员、车辆、路由)规划。2 物流服务(仓储、运输)计费方式和标准设置。3 库房分区与储位规划。4 仓储货品分类管理规划。5 订单处理。6 条码技术认识及条码编制和识读训练。7 入库理货、堆码、叉车作业。8 库内检查和盘点作业。9 拣货区补货作业。10 出库拣选、备货作业。11 仓储账务处理。12 运输调度作业。13 运输场站作业。14 运输签单和异常处理。15 物流费用结算。16 进出易磋商与价格预算。17 进出口合同签订与信用证操作。18 出口托运订舱作业。19 出口货物做柜集港作业。20.进出口报检报关作业。21 进口换单提货作业。22 国际货运费用结算操作。23 工商企业采购与销售业务操作。24 制造企业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编制。

(二)实验项目

实验主要用来验证培养目标中的较难理解的“知识”,尤其是一些管理原理。可设计如下项目:

1.仓储资源(设备、人员)合理配比实验。2.手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方式在仓储作业中作业效率对比实验。3.不同拣选方式效率对比实验。4.供应链牛鞭效应验证实验。5.合并库存风险分担理论验证实验。6.共同配送模式研究与路线优化实验。7.货品库存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三、实训室物流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

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是十分灵活的,除利用实训室之外,还可以在一般教室、校外实训基地以多种形式进行。而在实训室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为了某个技能点或知识点教学的需要进行的单项课内实训和实验;二是在各门课程外单独开设的集中实训课程。

(一)课内实训和实验

本文第二部分所设计的实训和实验项目一般均可在课内组织。此类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包括物流概论、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与货运等课程。对于高职物流专业而言,核心课程应是课程改革的领头课程,课程的教授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密切一致的,教学改革往往要求采用任务驱动,设计学习任务,针对课程对应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可以将实训和实验项目转化为学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辅以教师指导和讲评,从而达到对技能和知识的深入掌握。当然对于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项目,除学习任务外还应提供反复训练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集中实训

由于物流业务流程在实际中是连续发生的,课内单项训练有利于各个击破的学习但不利于形成对作业流程的整体认知和对岗位分工协作的理解,因而集中实训项目的设计十分有必要。具体项目如下:

1 第三方物流业务综合实训

(1)搭建公司:学生分组模拟一家第三方物流公司,构建企业基础信息。(2)招标投标:制定销售计划,研究某企业招标需求,参与投标。(3)签订合同:模拟物流公司与招标企业确定合同条款,要明确服务指标和费用标准。(4)作业操作:模拟物流公司执行客户订单,完成仓储出入库、运输出港进港和配送作业。(5)结算评价:结算应收应付款项;数据统计,服务指标评价。

2 国际物流业务综合实训

(1)实训准备:学生分组模拟国际物流的参与方,主要包括外贸公司和国际货代公司。(2)进出口合同签订与单据制作:模拟外贸公司起草外贸合同并编制相关单据。(3)出口货运业务:外贸公司委托运输,货代公司托运订舱、报检报关、做柜集港装船,最后结算费用。(4)进口货运业务:外贸公司委托,货代公司换单、报检报关、提货交接,最后结算费用。

3 运输与配送管理专项实训

第3篇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odern logistics of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xample, put forward the dock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deas, go the way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needed for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是一个“行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物联网专业缺乏行业特性它将如同一个人只有身躯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发文明确支持各个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物联网专业建设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侧重点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大相大相径庭。我们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对接具体的行业特色和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走行业特色之路,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

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齐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越趋成熟。2010 年,物联网产业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及各省市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项扶持及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越趋成熟的政策体系与环境,为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体现在市场应用深化发展。在“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得到了应用。

“新”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创新及融合,使得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整合日益加剧。物联网产业加剧了各行业整合态势,加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发展新态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层”体系结构,各高职院校皆是根据物联网产业“三层”体系结构培养对应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目前高物联网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的“复杂性”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与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所以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相当“复杂”。

2)物联网专业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导致物联网专业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3)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广性”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能够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从事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有的高职院物联网专业都是从计算机、通信或电子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新瓶装老酒”。由于高职院的物联网专业从学院现有专业的演变而来,虽然是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可是教学还是老套路,如从计算机专业演变而的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从电子专业演变而来还是以低层电子技术为主,不能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2)实训室建设“重复无创新”。很多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是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拓展或者是单组合起来,要么物联网实验室都以实验箱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以传感器、单片机、无线网络通信等为主,缺少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开发环境,无法完成对接行业的具体“应用性”开发。

3)课程实训构建“仿真轻集成”。大都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过多强调“技术仿真”,没有接合具体的行业应用环境进行带有开发性实训室的建设,缺乏应用集成,实践性不强。

4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分析该专业该如何对接行业特色,走特色发展品牌之路。

4.1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业和湖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2012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及相关行业智能物流相关岗位,培养具备智能物流项目的规划、设备安调、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物流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归纳为由三个层构成:感知层(物流信息采集层)、网络层(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层(智能物流)三个层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在感知层,针对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具体特征,着重智能物流物联网感知基础应用能力;在网络层,着重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能力;在应用层,重点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

学院物联网专业对接物流行业特色划分为:智能物流营销策划类、智能物流运营管理类、智能物流技术类等岗位;主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及IT行业培养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的特色专业人才,其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

在感知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基础实训室,重点训练学生RFID感知技术、条码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信息感知与采集技能。

在网络层智能物流物联网仿真实训室,重点训练专业学生把感知层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和应用层物流行业应用系统相互连接,能通过WIFI、移动网络技术及Internet构成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统的专业能力。

在应用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实训室,对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及智慧供应链等物流业务中具体应用,通过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物联网应用集成及项目实践能力。

4.3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效果

在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辐射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

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2)承担省级重点项目,打造专业品牌

承担了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学生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及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并2015年开始负责湖南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竞赛、中职物联网应用与维护技术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品牌的效应。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实训;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现实物流人才的供给缺口非常大。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我国当代12类紧缺人才之一。我国各类院校为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纷纷设立了物流专业,大量培养物流人才。更为可喜的是,一些高职院校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已认识到物流专业的实操性,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实训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物流实操能力。然而,硬件设施建成之后,与之配套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却并不完善。

高职物流实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校内实训中心

校内实训中心一般分为两部分:(1)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包括立体仓库、各种货架、叉车、电子标签、条形码、RF手持终端等。让学生在掌握各种设备操作的基础上,模拟物流公司运作进行仿真实训。(2)物流系统软件实训室,如运输、仓储、货代实训软件以及综合实训如供应链执行系统等。校内实训主要完成教学工作中的单项技能技术训练、简单小型物流机械操作、物流岗位模拟、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模拟等基础性训练,增加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强化和熟练基本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流程。学生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可进行入库、出库和拣选等方面的实训,包括物流信息采集设备、分拣设备、货架及搬运设备、立体仓库等主要设备的使用,对物流单项技能技术如堆码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条码技术等分模块训练,可完成较为完整的模拟物流工作流程的实训任务。

然而,很多院校投入巨资建成校内实训中心之后,普遍存在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另外,设备维护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配备专人保养和做相应的配套。从某种程度上看,花费大量的资金建立“花瓶式”的实训室是非常不可取的,而且这对于那些绝大多数资金缺乏的院校也是不太现实的。

(二)物流实训教学方案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专业的实训方案,合理安排实训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在进行物流实训方案的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脱离物流企业或部门运作的实际,没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是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技能点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不全面、不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有的院校在设计实训教学内容时甚至变成了物流软件的学习,使得实训重点偏移,违背了物流实训的真正目的。

(三)物流实训教学成绩的考核

课程的考核标准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制定合理详细的考核标准,是准确评定学生实训成绩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物流实训课的考核标准不够具体,实训教师的主观因素对实训成绩影响很大,实训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实训情况。

另外,一些院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针对实训教学的考核办法,或者虽然有考核办法却没能真正落实。对实训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那样严格。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训课,实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物流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人才紧缺

随着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使得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而符合企业要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紧缺。现代物流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已引起了经济界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搬运工、装卸工、仓管员、操作员的实际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综合素质,以便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物流教学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物流实训教学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构建模块化教学资源,通过实训教学岗位化、业务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基于行业工作过程的物流实训教学情境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其教学内容指向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物流实训教学的开展

(一)课前准备

在开展物流实训教学活动前,教师的课前准备与传统教学的备课不同,要求更加细致。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相关物流实训资料,设计好实践操作步骤,考虑好各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别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做好准备工作且完成课程设计后,才能顺利地开展物流实训教学,使物流实训教学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

明确实训教师的地位在开展物流实训活动前,教师应明确自身在物流实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实训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师应该是一名参与者和指导者。实训教师只有参与各个小组的实训活动,才能了解各小组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疑惑,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帮助,指导学生在实训中快速成长,实现向职业人的转变。

设计教学情境物流教学各项目的实训环节中有很多角色,如库管员、业务员、供应商、搬运工等,所以,开展教学前需要设定好实训活动的背景,让学生基于这个背景来开展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使其基于岗位角色考虑问题,把学生逐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准备实训材料物流实训环节中会用到很多实训材料,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应根据学生的人数、分组情况、角色类别等情况确定需要准备的材料的类型和数量。需要准备的材料主要有:(1)实验实训相关知识点。教师要把该项目模块的知识点汇总,进而形成该实训课程的校编教材。(2)物流实训设备。物流实训中涉及的物流设备很多,如物流信息系统、立体仓库、条形码、货架、叉车、RF手持终端、各种模拟货物等,在进行物流实训教学前,要事先检查和调试相关的设备,做好课前准备。(3)实训耗材。在物流实训某些项目中,需要一定量的耗材,以满足物流实训过程中学生的使用需求。例如,仓储包装过程中要准备好纸箱、胶带、打包条等材料。同时,要确定严格的实训耗材管理制度,物流实训活动开展前和开展后要及时清点相关耗材,做好记录,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耗材不足时应及时申请购买。

设计实训操作步骤要将物流实训操作细分成一个一个的步骤,步骤要清晰,描述要准确,利于规范学生的操作,且每个步骤的名称要简短,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商品入库操作步骤如下:客户送来货物收货、验货、贴条码分配储位派工搬运货物上架、入库反馈。

(二)教学活动展开

实训教师做好了上课前的准备,就要进入物流实训教学环节了,一个完整的物流实训教学活动应该由以下内容构成。

介绍实训要求和注意事项实训要接触很多物流设备,涉及设备使用安全和操作规范,必须在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清楚。另外,向学生介绍整个实训课的安排和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探讨性的问题提问学生,提出任务,如“我们来实训的目的是什么?”“实训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呢?”等问题。应让学生了解一个模块要完成哪些任务,进而确定实训目标,由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实训操作。

学生分组及分配角色小组是实训活动的基本单位,因为设备有限而学生众多,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后,可以提高实训质量。根据学校现有的物流实训设备和仪器,确定每组的人数,以7~9人为宜,并确定组长。组长负责小组的全局,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汇报小组的学习情况。分组完成后安排小组内部讨论,结合实训要求和组员各自特点,确定每人的角色,再分配相应的任务。分配任务和岗位时,要做到分工到人、记录清楚、任务明确,以便于进行岗位点评。下发小组工作表和个人工作表,便于实训完成后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考核。必要时可对每名学生的操作练习进行时间上的要求。

教师示范技能操作示范操作是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把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这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示范操作要做到步骤讲授清晰,动作准确。必要时可以让学生按要求重复操作一次。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全部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技能操作点,同一时间内每个操作点只向2~3个组示范,然后再留时间给学生练习。

情境模拟操作学生在接到任务并分别进行操作练习后,即进入情境模拟操作阶段。这一阶段就是每组组员通过分工合作,模拟完成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学生经过练习、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之后,分配好角色,各组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就位,进行实践操作。各组应演练多次。第一遍演练时,教师可以按步骤控制学生操作节奏,找出失误操作,及时纠正。第一遍完成后,应再多演练几遍,巩固教学效果。在情境模拟操作环节中,物流实训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个别指导法和巡视指导法。个别指导法是在物流实训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位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技巧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差异进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除实训中出现的困难和障碍,可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要领,规范操作步骤。巡视指导法是在物流实训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各实训小组及学生的实训作全面的检查和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检查学生的操作步骤和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指导中既要注意共性问题,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共性问题采取集中指导,个别问题采取个别指导方式。

(三)课程考核

第5篇

【关键词】连锁物流实务;调研;教学方式方法

一、《连锁物流实务》课程企业调研

(一)调研目的

现在愈来愈多的零售商采用连锁的方式经营管理门店,作为连锁经营的核心技术—物流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零售市场中,顾客需求愈加突出个性化,导致从商品采购到商品销售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为了增加利润,控制库存,商家们继价格竞争、品牌竞争之后,开展了以一体化为特征的物流竞争。如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运用新技术将企业的物流能力开发为核心能力之一,是企业提高生存能力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为此,《连锁物流实务》课程的建设只有深入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商业企业及物流企业,详细摸清这些企业相关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过程,才能进行课程的建设。笔者通过走访我区很多企业,了解了我区宁夏物流企业发展前景、宁夏连锁企业所需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所涉及的岗位

通过调研和对宁夏所需物流专业人才状况的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地生产制造企业、零售企业、货物运输企业和第三方专业化物流企业等,从事第一线物流运作管理工作,通过实地调研主要的具体业务岗位归纳到以下表格。

工作岗位 业务范围 工作领域

采购与供应 1、企业主要的原材料采购与库存业务等 企业物流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 2、负责企业生产运作计划、生产作业流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与控制、在制品库存管理与控制、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销售、配送客户服务 3、销售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产品配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供应链运作与管理退货管理等。

采购与仓储管理 4、主要从事原料的采购、物料储存管理、仓储设施设备管理、订单处理、分拣与流通加工管理、配载与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报关。 物流企业管理

配送与客户管理 5、主要从事货物的配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退货业务管理、电子商务运作

二、《连锁物流实务》课程定位

《连锁物流实务》课程是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之一,该课程是连锁经营与物流运营相结合的现实需求结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连锁物流的内涵,掌握连锁物流工作中从连锁企业物流系统功能设定,配送模式与供货商选择,配送中心选址与建设,商品运输安排与调度到物流服务评估等基本方法,了解每一物流项目内容的设计,了解物流在连锁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成为开发企业利润的重要工具。

三、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连锁物流实务》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要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立足宁夏物流发展、面向连锁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于宁夏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是以某一个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作为一个切入点,导入本课程的学习,按照连锁企业的物流功能为工作流程把课程设立五个项目。项目一认识连锁物流;项目二走进连锁企业的配送与配送中心;项目三设计连锁物流系统;项目四提供连锁物流与顾客服务;项目五进行连锁物流组织与物流绩效衡量。在每个项目下设立各项任务来完成教学目标。基于项目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该课程每个单元都明确列出本单元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基本技能)的项目及训练要求,特别是技能项目具体,达到目标明确,可控制性强。同时根据五个项目又设计了五个实训,实训针对性强,学生参与性强,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为主、以学生被动转变为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以下是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的几种方法。

(一)项目/任务教学法

《连锁物流实务》这门课,是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的基础上,以项目/任务教学法设计整个课程的。怎样设计好项目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是非常

重要的。在设计项目一时首先通过课前讲故事使学生从故事的寓意中意识到在就业之前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通过导学使学生认识到《连锁物流实务》这门课在连锁经营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以及掌握了一定的连锁物流知识后,从一个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作为一个切入点,通过以组为单位模仿现有企业成立自己的连锁企业,设计自己的物流管理流程,通过这样的实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下是节选项目一的设计内容。

项目1

认识连锁物流 任务1-1:课前讲故事 任务1-2:导学 2

任务2-1:观看连锁企业沃尔玛的物流管理视屏、

任务2-2:进行连锁企业沃尔玛物流模式成功案例分析 2

任务3:认识连锁物流 2

任务4:实施连锁物流活动要素 2

实训1:社会实践。对宁夏的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进行调查(小组派代表用ppt展示) 2

实训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仿现有企业成立自己的连锁企业,设计自己的物流管理流程。(小组派代表用ppt展示) 2

(二)课外实践调查教学法

连锁物流实务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不好理解,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外实训方面,把学生分成几大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对有关企业进行调研。如对宁夏的连锁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参观调研宁夏烟草配送中心等,调研完后,每小组派代表以ppt形式在全班展示,学生点评,老师总结,最后对各组打分评比。

通过调研既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开阔了眼界,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角色扮演教学法

由于情境角色扮演教学法对学生动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项目二走进配送与配送中心、实训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商场组、配送中心组,每大组又分成若干小组。

各个配送中心小组准备2-3副扑克牌,作为配送的货物,并写好货物的名称。每个小组必须事先准备好各自所需要的单据、发票、各种账册(可上网参考、制定好各种单据、票据等)。配送中心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用计算机生成不同花色数字的扑克牌,作为订单需求,实验前发给商场组。

学生通过模拟一个商场(或多个商场)向若干配送中心订货,配送中心接到订单后,向商场负责配送。商场可以通过普通采购方式向配送中心下订单,也可以采用招标采购方式下订单。配送中心可以向另一个配送中心购买或置换所缺货物。

通过配送业务流程模拟,使学生明确在一个连锁企业中从销售、采购、库存、配送、财务的基本业务流程。将以前所学的物流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联系起来,明确配送业务在整个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定位,与配送业务相关的其他各个业务环节。

通过实训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意识到配送中心在连锁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连锁物流实务》课程的构建,打破了以前满堂灌得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连锁物流实务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提升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实训基地的不足与本校的物流实训室正在建设中,实训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所以课程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物流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毕蓉 选编 《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z].

[2]黄建飞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

[3]黄思杰 “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分析”[j];魅力中国;2010,(4).

第6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物流工程;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82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物流产业作为我国当前流通领域的核心组成部分,已被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之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需要大量的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物流人才。为了适应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高等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方法上都应有所创新,以培养适应现代物流运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前所述,物流工程是物流管理与各种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是物流管理和现代工程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与很多专业都有密切关系,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等专业,因此该专业具有理论与工程技术相融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互相支撑的鲜明特点。然而通过对若干个高等学校物流工程专业的调研发现,其安排或设计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师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

这也是大部分工程类专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直接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后到高校任教,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由于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对于本土企业或者国外先进企业没有直观感受,更谈不上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所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要不是脱离企业实际超前,要不是安排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跟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节奏。使得即使学生较好地完成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到企业实习过程中仍然感到自己一无所长,无法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2.2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要求

各高等学校尽管在实践教学上投入了很多的人力与物力,投放了很多设备,但是由于教学与科研资金十分有限,而购买设备又都是大额支出,所以一个设备相对完善的实验室都是经过若干年才建立完善。而当今社会,无论是机械还是信息技术都是快速发展,企业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更新换代,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差距。高等院校的实验室不可能做到像企业般即使更新教学设备与相应信息系统,因为实践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相应需求。

3提升综合能力的物流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1)人文素质层面:培B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国际化视野的公民。(2)专业技术层面: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物流领域基础理论和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设施规划设计、面向流程信息管理中的物流大数据处理、物流交通运输及运输网络等关键工程技术方法的物流工程专业人才。(3)应用能力层面: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优化、企业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以及物流交通规划设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师。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并针对专业实践教学需求,通过整合丰富的校内实验室资源、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开发和设计更多的课程实验,开设独立实验课,编写物流实验教程,新建成了配送中心业务实训、物流经营模拟实验、物流系统模拟仿真试验、物流分析软件实训、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项目策划等独立实验课程,将夏季小学期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作为集中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重点环节来抓,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3.1校企联合

与各种相关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既能满足教师科研与参与企业实践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实习与实践的需要。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与北京盛世华人物流公司、百胜集团、中都物流有限公司、日本通运(中国)国际物流公司、北京国际图书配送中心、北京伍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烟草配送中心、北京金文天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众诚一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或已挂牌北京物资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与各物流公司签订的各种经理班、订单班及解决了学生就业需求,又增加了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

3.2引入大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仿真模拟大赛等物流赛事,是全国各高校物流类及相关专业的

本科生和教师都要积极参加的一个专业比赛活动。参

加此类物流类赛事,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更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并利用所学的先进物流技术与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教师,也能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但是引入大赛的目的不仅于此,因为最终代表学校参与决赛的队伍通常只有1-2队学生,不超过10个人。但是如果教师将大赛案例引入课堂,同时在举办校园选拔赛时,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都参加比赛,同时配备指导教师,这样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学习最新物流技术与装备和理论的一个好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3搭建实验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思想,物流工程专业在积极整合和利用我校已有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实验室、物流博物馆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同时,近年来不断积极申报和筹备物流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城市物流网络、区域物流网络及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重大设施的规划为主要对象,通过物流规划软件、城市物流规划模型等初步搭建了交通运输规划平台和设施规划设计实践平台,并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建设物流软件设计和开发环境,完成仓储管理模拟信息平台、物流软件开发工具、基于云计算的物流应用服务信息平台和物流过程追溯信息平台等实践资源的建设。

3.4提升教师工程素质

除校内实践资源的建设外,物流工程专业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通过寻求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4总结

物流工程专业是我国适应国际现代化和物流产发展趋势产生的新兴专业,为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对于物流工程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随着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物流产业对物流应用型人才的特定需求。基于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建立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传授理论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多种形式的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将来步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忠和,马常松,李俊松.基于“四种能力”提升的多元化物流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2):309312.

第7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物流管理;教育改革

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为很多人熟知,所谓“互联网+”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改变传统的各行业的发展方式,使其进入一种全新的发展状态。多年来,“互联网+”已经影响了很多传统行业,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了物流发展的遏制,尤其是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和物流发展的后继无力。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于我国物流人才的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估算,现阶段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就达到600万余人[4],未来5年内我国物流市场有一千亿以上的发展空间[1,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我国物流相关岗位招聘经验分布要求中应届毕业生仅占4%[3],与每年新增物流岗位130万多相比,每年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有20万人。物流人才的缺乏追根究底是我国的物流管理的教育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本文希望,从物流人才的需求到培养目标、从国内高校物流课程设置的分析到欧美及日本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反思来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教育改革意义,寻求更佳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并对此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教育改革的意义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体系在信息技术要求、服务增值、服务人性化等许多方面与传统物流渐行渐远,为了迎合这一需求,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专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促进物流行业发展。由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教育改革势必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物流行业步入成熟阶段。

(二)有利于满足物流教育的创新要求,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没有创新的改革不能称之为改革,所以物流教育的改革必将会带领学校走向创新型教学模式的道路。一旦这种创新模式为社会所认可,必将会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求学。

(三)有利于满足物流学生的竞争需求,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从长风网调查制作的有关物流岗位招聘经验的要求分布图不难看出:物流岗位更多的需要有经验的人来胜任,这无疑会加重物流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解决这对矛盾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必将充当着“调和剂”的角色。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职高、技校等。其中普通院校主要培养本科以上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职高、技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对这三类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以2013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法律、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物流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还要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从事物流业务运作、物流综合管理和物流系统设计优化等能力。

(二)课程设置

1.起源。我国的物流概念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两条国外途径:一是欧美国家的市场营销学中包含的“实体分配”概念,另一条则是来源于日本的物流概念。相对于国外,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北京物资学院目录外本科专业首次招生;2002年增设3所;2003年迅速增加为11所。在这一批新增的学校中,大连海事、武汉理工为物流工程类,其他则为物流管理类[5]。到2014年低,已经有47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6]。

2.国内高等院校物流课程设置对比分析。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教育主要以高等院校教育为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方面。其中物流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是物流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物流电子设备设计和物流机械工程技术等,而物流管理则是主要是学习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目前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因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不同使得其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别,现做如下总结:(1)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工科类,如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其中清华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学生平时学习主要是进行国际合作并且选用国际一流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使用的外文教材。另外北科大拥有一所专门从事物流教育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国家许多企业、公司、政府部门及军工单位等进行物流系统诊断、物流发展规划与方案设计等服务。(2)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管理类,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这类高校主要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管理。平时学习物流系统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国外物流等课程。(3)某些特殊的高校,课程设置偏向于港口知识学习,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这两所代表学校,在平时让学生学习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知识外,还注重让学生学习港口运输知识。

三、国外物流教育体系

国外物流起步早,美国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全面进入了物流领域,90年代进入供应链管理,相对来说国外的物流教育处于比较成熟完善的阶段,他们的教育体系同时包含了高等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

(一)高等院校教育

高等院校的物流教育分为商学院下的物流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商学院的物流管理课程侧重于供应链管理和战略分析;而土木工程下的物流课程则主要对港口、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等系统知识的学习。一般来说,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核心是运输与配送,强调从货物装车到送到目的地或者客户手中的过程与方式,专业设置结合了学校特点和就业方向。往往在办学之初各大高校就会体现不同侧重点,注重不同物流分领域。

(二)物流职业教育

国外物流教育与国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依赖高等院校外,还具有非常完善的职业培训教育以及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二是国外物流教育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实践。

1.物流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在英国,目前实行的是由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推出的ILT认证体系[7],它是基于各个级别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所应具有的能力模型设计,其认证考试也兼顾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两个方面,普通高校教育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在美国和日本,同样具有企业和物流协会开设课程,建立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过程。其中美国主要是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组织物流在职教育,而日本主要是由日本通运、山九株式会社等组织物流人才培训,他们对物流人才的职业认证和教育要求对于培养专业物流人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物流教育中的实践。在德国,物流管理的教育实行“双元制”,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8],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则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德国院校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严格的规范化操作习惯。因此,学生要以正式工人身份进行生产,实习中必须生产出真实的合格产品。在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有1/4以上的时间都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课程设置

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除公共课外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概论、物流管理学、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与库存控制、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设计、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第三方物流、运输经济学、零售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国际贸易、国际货运、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管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等。图1为我校2013级课程设计关系。

(二)我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国内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对比与正常上课与考核体会,我发现以下问题:

1.我校物流管理课程庞杂琐碎,缺乏侧重点。经过比对,我校物流管理课程交叉学科丰富,偏重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大类,缺少对专业物流的侧重和重视。这样的课程设计导致了培养方向太过宽泛,更多能培养出的是万用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或许适用各类与物流相关的经济部门和工商企业,但是在运输、仓储、物流设计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竞争力。

2.我校物流管理课程理论比重过大。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老师在讲解系统运输规划模型的题目时注重的是过程的推导和求解,目的在于解开题目而不是实际问题的说明甚至解决。学生的确掌握了该课程的应试解题能力,然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具体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本校老师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但他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物流行业的实践经验,课堂知识传授都来自于理论教导,课堂的实际视频展示多来自网络,这样一旦老师想要进行知识拓展就会遇到困难。

五、总结及建议

(一)加强电子商务物流方向课程的设置改革

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主打领域和倾向性。以日本为例:东京都市大学和福山平成大学侧重物流方向,而大阪市立大学、东京工科大学、名古屋经济大学则侧重流通方向[9]。他们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开始对于物流人才的设定就是将来能够进入某一物流细分行业,相比我国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他们的学生在未来物流分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更强。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有必要加强电子商务方向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对学生电子商务实践的培训。即使学生将来读研,做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实际去建立纯粹的数学模型。

(二)加强学生和教师实践的学习

由于中国各个高校急于开办物流专业,其中快速填补的教师空缺大多由同经济管理大类的学者用物流的课本执教[10],这使得他们在授课中缺乏知识的拓展和对于实践的描述。再加之国内上机课程和实践课程名头过于实质,学生缺乏对物流产业的了解,更不要提学生的专业素质[11]。所以,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培训,尽早构建他们与物流企业的联系对于当今教育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最后,国内物流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补充和衔接。国内有物流师资格证考试,当时普遍社会重视度和认同度不高,缺乏实质意义,对就业的帮助较少。大部分思想还是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直接追求经验的累积,缺乏对物流人才的进一步深造,没能很好的衔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就业要求。

(三)“互联网+物流”等创业课堂及创业大赛的开展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快速成长,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时展背景都要求物流人才能够学习有效技能,毕业后同现有物流模式接轨。因此,培养物流人才我们要从课程设置、主导教育思想开始,稳扎稳打,使专业物流学生能够切实的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大电商自营仓管及物流配送,普通超市等运营场所仓库管理与采购等方面有所贡献。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希望就普通高校而言,尤其是对我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而言,能够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增强实践及上机模拟课时,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丰富的外出交流比赛信息渠道和机会,只有这样,我校才能涌出更多的物流人才并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上站稳脚跟。

作者:马鹏 郑慧雯 周清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峥,张兰.电子商务物流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趋势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09):54-55.

[2]董鹏.电商热潮背后的物流人才困境,2014.

[3]物流行业就业形势数据分析.长风网

[4]中国现代物流人才缺口600万高端设备依赖进口.一财网,2013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科技,2009,(5):95-98.

[6]何黎明.2014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15年展望.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7]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45-47.

[8]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70-72.

[9]陈俊英.战后日本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127):44-47.

第8篇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 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 课程结构 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实践性最强、与社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半壁江山,江苏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省份,是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先锋军。据相关资料显示,1996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试点招收人数为960人,到2006年年招生量增加到9万多人,2008年的年招生人量约8万多人。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有三年制和五年制高职两大类,五年制高职又细分为五年一贯制与“3+2”中高职衔接制。其中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模式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江苏省五年一贯制高职学校已经高达34所。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省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不仅为本省市的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还为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中职教育发展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江苏省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当然,随着形势的发展,其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也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我校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物流管理专业是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一个专业。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物理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我校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制中专),于2006年开办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后,我校结合五年一贯制模式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积极探索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迄今为止,物流管理专业已发展为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江苏省的品牌专业,并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专业特色。

1.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结构

经过大量的实践调研和专家研讨,我校制定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思路,构建出一个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具体而言,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包括基础文化课,如语、数、外、德育、体育、计算机等;还有专业理论课,如条码基础知识、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配送、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与设备、第三方物流与管理等。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学和专业水平,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笔者对比了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和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院(三年制高职)、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三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及课时、学分设置。

从以上三个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明显多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标准,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课时和学分也明显多于其它两校。

我校实践课(如图所示)则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主要内容有职业资格考证实训、条码模拟实习、仓储运输业务模拟、国际物流与货运实习、物流企业认识实习等等。可见,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较为完备,课程结构较为合理,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单项练习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

图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总的来说,无论是基础文化课、专业核心课还是校内外实训课程,我校(五年一贯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如表4所示,我校的基础文化课和专业核心课教学时数远远高于三年制高职,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和进一步发展;在实训课方面,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我校开设的训练课程种类多、课时长,实践周期也长,远远超过三年制高职学校。

2.建立特色物流实训中心,丰富校内实践课程

自2007年起,我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援下,在校内建立起了一个占地面积约34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其中配备了自动化立体库、货架仓库、条码实训室、流通加工室、商品养护室、物流沙盘实战室、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商务洽谈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物流模拟实训室等硬件设施;还有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集装箱码头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管理系统、以及国际物流系统等丰富的物流软件系统。校内实训中心的建立,为我校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开辟了校内实训的新天地,发展了我校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3.加强校企合作、扩展校外实践课程

我校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同样注重校外实训。近年来,我校与一些企业加强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大批技术型人才,还结合企业需要改进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我校物流教研室已经与北京中欧管理现代研究院合作开发了物流沙盘实训指导手册,为学生模拟物流企业经营决策,系统化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提供了平台。此外,学校还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培训项目,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在“产、学、研”三维一体化教学。

4.构建基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体系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基于能力培养的选修课体系。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通过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加以实现),为学生毕业后多渠道择业提供方便,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借助于公共选修课开展实施)。

二、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反思及优化

1.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反思

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是严格遵循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安排和设置,有着独特的特色与优势。但是,由于开办时间较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选择与安排上的缺陷。在课程内容上,追求知识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安排上,沿用学科本位课程形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体系改革的步伐。近年来我校一直在追求课程结构的优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等调整幅度较大。而我们的师资力量却显得有些单薄,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方式落后等等,这都部分影响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第三、个别实训环节还流于形式,效果不够理想。近年来,我校大力挖掘实践课程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但是真正付诸实践时,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生草草应付导师、马虎对待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第四、“多元化、多主体”的考评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是仍有问题存在。比如个别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还未做到面面俱到,对于学生的一些弱点抓的不准确;个别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对学生的评价过于中庸,碍于情面、未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问题。这样是不利于真正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我校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优化设想

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做到课程设置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坚持“以技能实训课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两个基本点,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及其他拓展实习岗位为发散方向”的原则。除了对课程本身的调整,在教学方法、师资培训、评价体制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具体思路如下:

(1)优化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五年一贯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首先要与社会物流人才需求相符合。比如我校位于江苏省北部,邻近有京杭大运河,且机械工业较为发达,那么我们就要考虑重点与水路通运、机械重工业相关的物流人才。在课程设置时,侧重于安排与机械产品货运及管理等相关的课程和模拟实训。这样,就能够让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此外,我们还要认真评估、仔细推敲现行课程之中,是否有重复现象,是否满足特长生的需求。并做适当的调整,将重复的课程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层次的教学,从而促进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以适应新课程体系要求。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学长时间长、课程任务重,对教师的要求自然较高。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危机意识,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专业理论课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一线,熟悉物流专业的工作环境、现场、作业流程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得出更新更符合实践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培训,栽培出一批观念新、意识强、师德高、水平硬的教师人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学习和交流,丰富教学经验、拓展思路;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落实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永远是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在实践课程体系安排上,要坚持以物流活动为主要线索,以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为培养模式,以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中心、及企业实习岗位为任务驱动,重点发展物流管理职业的实践训练课程体系。另外,针对具体实训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具体岗位中所需的能力、技能等,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训练课程,单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多采取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启发体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在训练学生技能方面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进行基础技能练习,即理论课与校内实训、观摩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感知和认识。第二层次,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即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参与更多的校外实训、企业实训、现场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综合职业技能提升,即通过大量的企业实习、岗位实践,促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同时训练了其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为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落实多元评价机制,保证课程质量与目标的实现。新形势下,我校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评价方式也相应改革,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评模式。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落实到位,而非走形式。专业课教师力争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才能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帮助学生;实训导师和企业也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严格要求学生,发现问题立即提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有效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文静.三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开发调研报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2]司银霞.中高职3+2模式有效衔接的问题思考[J].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第9篇

【关键词】涉海专业 海洋经济 钦州学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56-03

广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生产要素,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条件。然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生产要素海洋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海洋高等教育滞后成为了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一直以来,广西没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从而提出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广西高等院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在此情形下,钦州学院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开设、发展涉海学科专业“既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广西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广西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钦州师专的基础上改建钦州学院后,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努力培养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基础建设,保障涉海专业办学条件

涉海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尤其是航海类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不是随便可以办成的。它不仅要舍得投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多、实践性强,需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多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钦州学院虽然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设海洋相关学科专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办学基础薄弱,要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培养海洋人才,必须强化涉海专业基础建设,保障办学条件。为此,钦州学院切实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办学软硬件的建设,以保障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满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与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把涉海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内培外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涉海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成长;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市校结合对引进的教授给予合计45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费;对引进的船长给予教授的待遇。开设涉海专业以来,共引进涉海类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的教师14人,甲类船长3人,甲类大副3人,甲类大管轮2人。

二是建设与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对涉海专业实行重点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搭建涉海学科专业的公共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的目标,融合多学科优势,建成了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近几年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不断提高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了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

三是建立以保障涉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机制。开设航海类专业后,学校认真建立和严格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顺利了通过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许可的现场核验和质量体系审核。以建立船员教育体系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平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办学特色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服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多学科资源,建成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广西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利用意大利政府1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实验平台。这些科研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涉海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内涵外延建设并举,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仅靠一两个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是无法满足广西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广西要实施“海洋强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为海洋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群和相配套的研究平台。钦州学院为此不懈努力地探索实践着,强化内涵建设与适当扩大外延并举地发展涉海学科专业。

2010年9月钦州学院正式成立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学校以此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检查总结原有涉海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制定完善涉海专业设置、建设的各项管理办法,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创造条件开设新的涉海专业,积极稳妥地在条件较好的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经过重点建设与积极发展,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专业,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方向”,在“物流管理”专业增加“港口物流方向”,在“海洋科学”专业增加“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方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港口机械方向”等等,使开设的涉海专业(专业方向)达到了1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满足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还必须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钦州学院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海专业的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外,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工作,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努力建设,一批学科专业被列入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如“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被确定为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广西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被确定为广西急需人才专业;“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钦州学院还围绕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教学质量与海洋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钦州学院开设涉海学科专业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学模型及其在钦州湾海洋生态及资源管理的应用”、“大蚝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产品的开发”、“海洋星虫活性成分研究”、“北部湾红树林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茅尾海近江牡蛎环境效应评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等一批各级涉海类科研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涉海科研项目4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科研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77.85万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6项,获得研究经费75.8万元。学校还派遣研究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际海洋鲸类考察培训研讨”项目活动;参加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20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广西海洋局委托项目《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的撰写工作;承办了“2010年广西船员论坛会议”、“中国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暨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究会”。学校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能力

钦州学院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涉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学校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好地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的海洋专业人才,钦州学院加强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把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广西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为培养广西航海人才,钦州学院与广西海事局签署实施“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 强化相关涉海专业的建设,共建轮机航海实训中心。钦州学院按照航海学科专业的要求搞好教学硬件建设,组织好教学和船员培训;海事局在航海教育资质许可、建立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推荐和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便利。又如,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钦州港口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建构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今,钦州学院建成了“船员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船员培训许可证》,成为广西首家培养、培训高级船员的机构;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已建立校外涉海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提高了涉海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融合,建立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目标,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钦州学院下力气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涉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而且为实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良好有效对接铺造了道路。

面对新的形势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钦州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和先于其他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群内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人文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特色创品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使海洋高等教育在为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起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努力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彰显海洋办学特色,为广西的海洋科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黄家庆,黄孙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探索――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超英.教育支撑滨学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08

[4]林年冬.在创新中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重大项目(2011JGZ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