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2023-02-25 06:20:20

导语:在病句练习题及答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病句练习题及答案

第1篇

关键词:失分表现;考试模块;考试能力;失分原因

【中国分类号】G633.3

引言

随机查看一份考生的地区的初中语文平常试题,学生的卷面得分不尽人意,不是丢这个分就是丢那个分。作为语文教学从业者,看到学生的得分这样的情况,恨不得把老师的脑袋借给他们。由于语言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为此只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就不会失掉分数江山。

一、考生“忽视语言积累,失掉分数江山”表现

文章选取地区的初中语文试题为例,看考生失分主要在哪些题目,具体有以下三类“失掉分数江山”表现:

(一)基础运用记忆性错误

不论是中考试卷还是平时半期、期末等试卷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记忆型考题,比如字词的音、型、义题目,约占总分值的7%左右,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这些送分题目不应该失分;再如名篇佳句、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题目,约占总分值的6%左右,比例也不高;还有句子转换、句子中某些字词的理解等平时记忆性题目,约占总分值的5%左右,比例也不高。为此,相对于其他主观题而言,这类记忆性理解题目的考题难度较低,不应该失分。

(二)文学文体常识性错误

进入初中学习以来,学生接触了散文、小说、说明文、记叙文等较为常见的四种文体,然而学生对这些文学体裁辨别不是很清楚,失分是必然的。因此考生对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小说三要素等混淆了文学文体常识性知识。

(三)考试中非智力性错误

由于考试的考场的紧张气氛,难免会发生一些非智力性的错误,如笔误,这种的错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没有绝对关系。例如,写字时误写偏旁,注音时遗漏标调,对双音节词语中的两个汉字不加区分,把作家的姓名和朝代的位置搞错,填写答案时看错题号等。

二、初中语文常规考试模块论述及考查能力概述

上文概述三类常见语文失分的表现,这里接着论述语文考试模块与考查能力概述。常规初中语文试题,一般分为基础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现代文与古文)、作文写作三个模块。限于文章研究有限,作文写作不探讨。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地区的初中语文试题对基础积累与运用设了9道题,分值为20分,具体有:字词读音、意思、错字等题目,句型转换(补充完整)、句子标点与病句等题目,名篇佳句默写、作品作家文学常识等题目,语言综合运用题目。这些分值20分的考题考查的语文知识点都是很细且比较广泛,属于语言积累,有些还是语法知识的考查。

(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重要考查的,对于教材中的现代文阅读来源于初中三年重点以记叙文、散文、小说课文,考查字音、字词理解,文章作品的文学文体知识、内容理解、重点句子分析以及文章主题(开放性题目)探讨等相关题目。而课外阅读材料考查的知识点会课内材料题考得较细,主观性比课文材料强,难易度加深。而在古诗文阅读中,诗歌主要考查部分重点字词理解与翻译、诗歌主题分析以及诗歌句子翻译等,文言文考查得比较细,从作品文学知识到重点字词翻译理解、古文中重点句子理解、重点内容把握分析以及翻译划线处的句子等。

三、初中语文考试分析失分原因分析

上文通过列举考生常见的失分表现,再对照初中语文试题模块与考试考查能力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语文优秀率不高,及格率较高,学生的分数普遍在70分左右。接下来,笔者针对学生失分的常见题目给以分析,具体如下:

(一)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

部分学生不能对题目知识点有很好的掌握,拥有一种不思考的侥幸心理。做题时会随意作答,造成东拼西凑的胡乱解答。例如,下面一道题目拼音汉字题,题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造诣______ ②喝______彩 ③chuò______学 ④jí______贯

在一次考试中,学生对上面的题目做得很不理想,“诣”的拼音 “yì”写成“zhǐ”,因为“旨”字念“zhǐ”,学生说这是行音字,当然读“zhǐ”。同理,下面的两个字也是“辍”字、“籍”都不能正确书写。

(二)学生缺乏归纳的懒惰心理

一些学生由于平时学习很懒惰,遇到稍微有点难就不去动脑思考,只是想等待老师的讲解时抄答案。老师强调学生要去摘抄背诵的名篇佳句就是不去背诵,有些同音字、相似字老师已经归纳了就是不摘抄……结果考试中这样的题目出现时就说:“早知道就要摘抄起来。”例如,下面一道考试中的语言运用题,在考试前已经复习,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可是部分学生就是做这个工作。

例2、根据划线处,请再写出苏轼诗词句子。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了李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了李后主亡国之痛。“__________________”,巧喻月色,传达苏轼悲凉之感。“____________”,把酒问月,抒发苏轼思念亲人感慨。

(三)审题不仔细的急切心理

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前都会做不少相应的练习题。当考试时看到试卷中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很类似,心里就怦怦直跳,暗中窃喜,有种急切的心理,将事先知道的答案全盘照抄,担心一会儿会忘记一样。结果由于审题不仔细,造成丢三落四,甚至答非所问的答案。出题老师在题目上“正确”改为“不正确”或者ABCD四个选项调换一下等把题目稍微改动一下。

例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A、黄晕的光银色晕圈 B、照看行李五行缺土

C、叉何间焉危难之间 D、这样阔绰一个绰号

这道题在考前练习上是ABCD四个选项位置不是这样的,还替换了一个选项中的字词,等分析这道题时有几个学生在抱怨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欺骗我们,练习中顺序不是这样的!”

四、结语

初中语文考试中学生失分表现可谓五花八门,然而具有失分原因诸如文章分析所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失分表现给以具体分析失分原因所在。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们不断重视积累过程才不会丢掉分数的江山。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师生角色 教学手段 作业呈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47-02

作者简介:周旬月(1987―),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 提倡探究性学习, 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 就师生角色转变、教学手段、作业呈现的创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理念下,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本质任务在于引导与启发学生在动态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改形势下,师生在教学中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状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换

在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在已学过相同类型的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把握新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改预习作业为学生“备课”,写一份“我的教案”,并请优秀教案的准备者当一回“小老师”,条理分明地将自己的所得讲授给其他学生,而笔者全程充当学生,起引导课堂走向的作用,并对重点问题补充、释疑。

(二)教师“一专”向“多能”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亟待完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正逐渐被“一专多能”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转变心态、转变理念的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阐释语文问题,往往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1.历史知识的运用。《晏子使楚》一课,晏子为什么要在假设偷盗者为齐国人的前提下反驳楚王,而且态度如此恭敬?这要讲到当时的楚国已经通过之战确立了霸主地位,齐、楚两国的地位已然发生了变化。

2.物理知识的运用。“这是人类思想的凝华”与“这是人类思想的升华”,到底用哪个更为确切呢?“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固态可见可感;“升华”由固态变为气态,气态不可见不可感。虽然两者都发生了物质形态的本质变化,可真正用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还是“升华”更为贴切。

3.数学知识的运用。《凡尔赛宫》一课,学生不明白“南宫”“北宫”为什么是对称的,一讲到数学上的“中心对称”原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当然,除了这些知识以外,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电子白板的熟练制作等技能已经成了新时代、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2l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警示,更是对新时代语文教师的鞭策。

二、教学手段的延展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画

图画是语言文字的生动转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是教学的重点,借由鲁迅的外貌,作者凸显出鲁迅先生的身体状态和精神品质。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上了一堂“素描”课,让学生按照作者阿累的描写顺序,由远及近地逐步绘制出鲁迅先生的外貌,绘制中笔者特别强调“竹枝似的手指”以及那标志性的“烟卷”,让学生学会抓住人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性格,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演

创设情境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安恩和奶牛》一课,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模拟了集市上的一幕,在表演中,学生各自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对话时的心理,很好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了学习动力,更拉近了学生与作者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完成一次次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三)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将课堂引向社会、引向自然。

1.在自然中思考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感悟。史杰同学在一盆窗边的文竹中寻找到 “隐蔽却不会被会忽略的美好”,黄怿哲同学化作一株海棠,“养精蓄锐,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濮子豪同学在春雨中“快乐地吹响年轻的口哨”。

2.在社会中思考

社会是一所大学,你能在里面尝到人生百味。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感悟。朱尘轩同学在一只即将被宰杀的鸡的绝望的眼神中读到了人们“一颗冰冷的心”,顾宇飞同学在一次无奈的等车煎熬中明白了“在等待与等待的缝隙间,最重要的莫过于谁能紧紧把握时间,把握生命”。

三、作业的多元呈现

语文的人文性及实践性特点,使得语文作业的布置应不同于其他学科。中学生完全可以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通过现代媒体的多种手段,学语文、用语文,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办报纸

学生将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观察所得的成果用作文的形式呈现,但长期如此,难免会让学生“腻味”,写起来毫无“斗志”。笔者便采用办报纸的形式动员学生,让学生在审稿编辑中逐步学会精简语言、修改病句、美化语句、理顺文章思路。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拉近了与作文的距离,比单纯的作文讲评课更生动、更有效。

(二)开博客

开博客的方式让学生在闲暇之余,将平日里的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再配上图片、音乐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同时,学生间可以互相登录、浏览、评论,教师也可以随时登录、浏览、评论,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师生间、生生间的课外教学互动。在这种“不拘一格”的动态学习中,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写作的欲望得到了激发,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