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法制教育计划

时间:2023-01-22 04:56:51

导语:在法制教育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制教育计划

第1篇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完善在校学生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努力形成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建立和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全方位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以加强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为重点,努力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障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其作用。

随着社会上违法犯罪惊人的低龄化,法制教育在德育领域中的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而学生的违法犯罪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涉及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学校教育中是否实施科学的法制教育,家庭各成员是否能对其进行积极的正面领导,社会特别是学生所处社区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都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德的遵守状况,而在这些诸多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因素中,法制教育所能带来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

通过法制教育,我们可以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家庭成员与学校同时进行该方面的教育。通过学生,指导他们进行普法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文明的社会氛围,进行环境教育,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法制教育来实现。

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班主任、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法制教育在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扎实有效地展开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限制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法制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

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在校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教育内容为:小学各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素材;《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中也容纳了很多的教育材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各种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如《交通法》、《教师法》。

三、教育步骤及方法。

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必须有精细的计划和严密的实施以及规范的过程管理,并配套齐全的制度予以保障。

1、行为规范教育。

本学期我校法制教育可先从《守则》和《规范》为切入口,通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要求各个学生能记、会背、能对照、会执行,同时利用电视台、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进行有关学校课间、午间纪律、就餐纪律、放学纪律等各项规定的宣传,让学生懂得守纪是守法的最基础的环节并自觉遵纪守法。

2、法律常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于之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常识的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法》、《教师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等。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秘书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

3、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

通过法律常识的教育,接下来就可以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知道法律、法规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要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

4、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要让学生知道各自的含义。自尊是指自己要尊重自己,不许别人侮辱自己,自己也不必向别人卑躬屈膝;自律是指自己要管好自己;自强是指自己要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态度。

第2篇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工作。继续巩固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成果,认真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切实解决法院队伍在思想、纪律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法官的廉政意识和职业素养。继续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兼顾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司法技巧与司法能力、依法判决与诉讼调解、依法独立审判与自觉接受监督、刑事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与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司法工作的专业性与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等问题,努力做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真正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

1.继续认真做好刑事、民商事、行政审判工作。刑事审判工作要继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维护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审理好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审限制度。进一步提高审判效率,必须保证所有的案件在法定的审限内审结,严格各审判和执行环节的工作流程考核,绝不允许案件超审限现象的出现。刑事案件当年结案率要达到95%以上,民商事和行政案件当年结案率要达到90%以上,审限内结案率为100%。

(2)做好案件的调解、息诉工作。必须把这项工作贯穿于庭前、庭中、庭后等审判活动的整个过程。以“案结事了”为目标,努力提高案件的调解、撤诉率,促进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解决,防止矛盾激化。同时做好判后答疑工作,通过案件宣判后的法律解释工作,达到息诉罢访,降低涉诉案件的申诉、上访率,维护社会的稳定。

(3)坚持巡回审判工作。从方便群众诉讼和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出发,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工作,进一步拓宽巡回审判的覆盖面。

2.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的执结率。要以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为契机,妥善解决旧存的执行积案,对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要坚决执行到位,对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申请执行人生产、生活确有困难的,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要把涉诉特殊困难群众执行救助工作落实到位,使其真正发挥惠民利民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将执行工作的每个环节纳入监督管理,防止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造成的执行不力问题。以不打法律白条为目标,穷尽一切执行手段,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执行案件结案率要达到80%以上。

3.要加大审判监督力度,严格落实我院制定的《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办法》和《瑕疵案件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完善案件质量档案评查体系,实现案件质量档案的绩效化管理,将案件质量评查结果与审判人员的职务晋升、岗位调整挂钩。继续在审判监督的日常化上下功夫,扩大案件质量检查工作的覆盖面,将所有案件全部纳入监督管理。将侧重判决结果的案件质量检查前移至庭审环节、立案审查环节,使案件在法院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有效监督。认真开展“精品案件”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案件审判质量。

4.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突出工作特色和亮点,有针对性搞好法制宣传工作,延伸审判服务职能。要注意研究和探索法制宣传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高度重视宣传效果,避免流于形式。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076-02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1.经验传授和学习模仿――长者化和圣职化培养阶段。职业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密不可分,它往往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类型。在原始社会,教育活动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出现所谓“长者即师”“师即长者”。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育成为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并随之出现学校和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但是这一转变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在西周时期的官府中就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大小师。这是一种政治和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另外,秦朝实施“吏即师”“法即教”的教育政策,使得政治与教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到了汉唐,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职位增加到数十种,这就形成一种“官即师,师即官”的制度,而官职的高低又决定了师职的贵贱。与我国不同的是中世纪的西方封建社会,宗教是封建统治者的尚方宝剑,僧院、教堂即学校,而僧侣、神父、牧师即教师。这种东方的“官学一体”和西方的“教学一体”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教师职业的发展仍然处在非专业化阶段,有很大的随意性、变动性和不平衡性。

2.封闭式定向培养――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师范教育阶段。18世纪后期,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其中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的拉萨尔被称为人类师范教育的奠基者。到了19世纪,许多西方国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和师范教育法,为师范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各级师范院校也应运而生,他们除了对教师进行通识教育外,还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的训练,这种专业化的教育训练能有效地保证教育质量的实现。这一时期出现了主要以夸美纽斯、卢梭、斯宾塞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形成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标志着教师真正意义上成为一种职业被人们所接受,而教学成为一门科学也被社会所接纳,并进而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体系。

3.开放式非定向培养――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阶段。“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开始实施并逐渐普及义务教育。那些义务教育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则从延长教育年限上入手改革。这就要求处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经过严格规范的专业化培训。这也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步入专业化和正规化阶段,即开放式非定向培养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科研造诣。这促使师范性、科学性、学术性的有机融合。为此,师范性的学术层次和地位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我国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1.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改革从1999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开始,到2005年全面启动,标志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本次课程改革是基于对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提出的。在这种状况下,培养教师的各级师范院校就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在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同时,担任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任务的师范院校的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而当前这一块的改革却显得滞后,不能与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相向而行,这不利于教师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为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齐头并进,我们必须把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修改提到议事日程上。

2.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职业倦怠”是所有社会职业领域都会出现的现象。研究表明,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五至六年后就会出现教学模式化和程式化现象。如果不通过“回炉重塑”摆脱对旧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现实利害关系、心理习惯定式等方面的功能性固守,就会表现出职业性格的固执己见、职业结构的墨守成规、思想的安于现状以及创造性的萎缩停滞。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终身化、全民化、个性化、大众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师范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更加注重职后培训和提升,尽可能延长继续教育的年限,不断拓展教师职后培训和提升的空间。

3.革除现存课程体系弊端和教育教学不足的需要。现存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如专业过于集中,近似雷同;课程结构过于单一,不够合理;课程内容过时,不能及时更新等。这种课程体系最终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社会适应性差,发展后劲不足。另外,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体现“师范性”的特点,理论教学不到位,技能训练不扎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不全面,课程设置不能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与基础教育课程衔接;不能把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和提升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基于教师教育体制上的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属性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师范教育专业化特色未得到充分凸显。

三、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1.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实现师范教育逐步由三级向二级转移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教师教育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小学、中学教师分别应有中师、大专和本科学历。随后,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教育硕士学位的教育工作。然而,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仍然与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20世纪90年代,我国各级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都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起点低,要在短期内赶上发达国家还很困难。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水平提升,要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逐渐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师范教育新的三级层次。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文化病理

[作者简介]王忠惠(1988- ),女,山东济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重庆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职业教育统筹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FJK016,项目主持人:全)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15-03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话题一度引发研究者们的热议,成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紧迫而又现实的命题。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更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触角”不仅延伸到教育、经济等相关领域,还受到文化领域的审视与关照。文化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第三类变量,彰显了两者联动的文化向度,探寻出两者联动的“文化病理”,进而创新出两者联动的文化机制,运用文化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演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无缝对接”。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文化向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指出:“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高度耦合与相互依赖性,两者之间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直接关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逐渐产生变化,两者之间的联动在环境、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绎与嬗变。职业教育作为文化大范畴中的一个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各个方面的影响,文化凭借其独特的视野与宽阔的视域,成为关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文化作为影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第三类变量,通过调节变量获取不同情境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两者关系的解释,或通过不同中介变量的不同作用机制审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终成为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间转化支持路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这种无形的渗透作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进程:文化无关阶段、文化调节阶段、文化融入阶段(见图1)。第一阶段,文化并未涉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过程之中,它对两者的联动没有产生催化效果;第二阶段,文化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过程之中,它影响着两者关系的强弱或关系的方向,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逐渐深入;第三阶段,文化作为中介变量介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过程,深化了区域经济通过各种机制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如何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借鉴。

文化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中介效用涉及不同的文化性格与文化张力,文化的性格与张力在文化作为第三类变量的同时得以产生与扩散,意图通过中介变量的身份成为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促进两者联动的效力与活力。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中转站”,文化依靠文化引领的功能、文化整合的作用、文化多元的性格以及文化共生的张力凝结成文化合力的“集结体”(见图2),凭借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嵌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之中,从而推进两者联动与互动的进程和速度。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文化病理”

“病理”是医学的专业名词,“病”是指“疾病”“生病”,也就是指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文化病理是对“病理”的延伸与异化,它是在文化领域中由于异常条件使文化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许多种脱逸行为的过程。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的“文化病理”则是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系统中出现异常因素,导致系统不稳定进而引发功能障碍,产生两者联动偏离正常发展模式的一种失调状态。文化功能的缺位导致职业教育与区域联动中“文化病理”的出现,产生职业教育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异化现象与失调状态,形成了从职业教育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内部黑箱。

(一)价值引导的现象偏颇

价值引导是文化世界建构价值意识的表现,文化世界的价值意识是通过无数“文化场” “行为场”、文化环境、情境、生活细节体现的,是人根据自己的灵明之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并通过理解、体验、想象、领悟等知性活动能力把上述种种文化情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内化、整合为价值意识的过程。②政府、企业与学校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利益主体,三方秉持的价值意识影响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方向与进程,由于三方不同的价值理念,产生多方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造成三方均试图通过控制其他方的文化走向来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导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过程中三方关系的不可调和。政府、企业与学校因其不同的利益诉求营造出不同的文化氛围,继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政府的服务理念企图通过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与学校的文化塑造,引导企业与学校的行为方式向政府的服务理念靠拢,但因企业与学校在表面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一致性,在实质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背离性,造成政府因文化控制的困境对企业与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引导作用不明显;企业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的考量,它试图通过“经济霸权”的力量形成“文化霸权”的控制,让政府与学校为其经济利益的扩张而服务;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办学理念,人才质量的高低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好坏,但学校的最终考核是就业率与就业水平的衡量,学校为实现自身的“品牌效应”意图通过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控制力量引导政府与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与服务。三方的关系由于价值引导的现象偏颇逐渐分崩离析。

(二)文化特色的理念缺失

文化特色既是区别于他者的标志又是促成自身发展的优势,特色文化发展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切入点,有益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吻合度的提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中文化特色的理念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的文化特色理念缺失。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大众化倾向,普遍存在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设置重复的严重现象,专业设置不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自身发展的状况,专业多而不精,大众化倾向明显,特色化趋势不足,造成人才的专业不专、专业不对口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呈现低水平趋势。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端的技术人才,导生性与技术性的文化导向引领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人文性文化导向成为职业教育的众矢之的并逐渐落寞,这种目标的过度偏移导致人才的规格在技能水平与素质水平上的不平衡,致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处于高层职业的瓶颈。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特色理念缺失。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旨归,囿于传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对新兴的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大,形成了经济追风、跟风的思想,忽视了本区域的环境特征、技术特征与产业特征,阻碍了集聚人文特色与地域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经济的“名存实亡”,同时引发职业教育对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流失。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无法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与发展方向的特色专业,只能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设置不能与本区域的特色产业相对接。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文化机制

(一)文化引领:区域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化以人才培养为办学核心,以集约化、规模化为办学行为,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办学模式,以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校、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为办学主体,体现出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共同价值观,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宗旨,具有集团化主体多元性、资源共享性、管理协调性以及利益共赢性等四个特点,它的价值观、行为宗旨与特点都包含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价值取向,发挥着文化在教育和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引导功能。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可从区域视角分为区域内职业教育集团化与区域间职业教育集团化两个向度,两个向度分别从文化引领和价值引导两个方面促进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1.区域内职教集团化。区域内职教集团化追求区域内的特色发展,它可从两个维度进行审视。第一,职业教育的横纵向审视。横向层面是对同区域内同等层次职业院校的集团化,如同一区域中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高职院校的集团化;纵向层面主要是对同一区域中职与高职的集团化,关涉中职与高职在若干方面的衔接。第二,职业教育的内外部审视。内部层面是对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审视,依据职业教育本身的划分类型组建集团化;外部层面是对职业教育与企业、科研院校等以外的机构或组织的集团化。职业教育的横纵向与内外部层面的集团化需要不同层级院校间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相同层级院校间资源、师资的对流,更需要不同院校间价值理念的统一,价值机制的引导,以此驱动职业院校形成合力走向共同发展。

2.区域间职教集团化。区域间职教集团化寻求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与良性发展,而区域间职业教育集团化是解决经济发展差异大、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如东西部职业院校的联动合作模式,一方面,有利于统筹东西部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东西部优势汇聚与优势互补,形成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总体竞争力。区域间职教集团化是优势与弱势地区或优势与优势地区之间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的联结纽带,它在联接不同区域经济、资源与设施的同时,也共通着两地区的人才与文化,只有不同区域持有相同的文化认同感,才能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的流动,进而促进各区域间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文化整合:多方主体耦合化的管理机制

由于政府、企业与学校追求不同的利益目标,秉持各自的利益逻辑,形成三者之间相互博弈的利益“怪圈”,导致政府的推动不明显,企业的参与度不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不高的恶性结果。政府、企业与学校存在的利益博弈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来解决,不同的利益追求很难在短期内保持统一,如果三者之间不能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三者之间共赢性博弈的实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要促进多方主体的文化整合,同时要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耦合点。

1.多方主体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分散的、孤立的,甚至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实现人类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理想的力量凝聚,使人类的文化实践行为充溢着一种健康自觉的人文精神关怀。政府、企业与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方主体,一方面,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规避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现象,寻求多方主体之间共同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多方主体要整合多方文化,只有政府的文化理念、企业的文化向度与学校的文化氛围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三者的文化整合,推动三者在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共进,并影响多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的行为方式。

2.多方主体的价值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等于“文化企业+高新技术+资本市场”。没有高新技术,就不能满足大众对多品种、多样化、多层次、多载体的文化需求;没有资本市场,文化的技术化创新和拓展路径就没有支撑,难以做大做强;没有资本的对接,文化创意就无法广泛投融资,文化不能真正成为产业。③文化产业是政府、企业与学校的耦合点,它需要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调控,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以及学校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它将政府、企业与学校凝聚成一个整体,舍弃了多方主体之间的根本冲突,着眼于多方主体之间的整合与共同利益,实现多方主体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的耦合化。

(三)文化多元:区域文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多元化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课程设置一方面应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应迎合城乡居民的个体发展需要,因此,课程选择应包含两方面的适切性。第一,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适切性。依据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等开发具有市场导向的多元课程,课程既要凸显本区域的特色又要兼顾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课程市场化与特色化的统一。第二,课程设置与个体需求的适切。职业教育应为区域内的结构性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边缘人员”设置培训课程,开展相关职业的培训活动,帮助“边缘人员”重回职业岗位。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应是多元模式的整合,多元整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整合。一是学校形态的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教育的学科本位;二是企业参与形态,强调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三是校企结合形态,强调职业教育的素质本位。多元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文化人与职业人融合的重要方式,是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构建的重要路径,是职业教育“完整人”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评价应包括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层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方式、适切化评价时机、系统化评价标准。④评价主体既应包括职业教育机构,又应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等主体;评价内容既应有课堂教学评价,又应有实训基地评价;评价方式既需要线性评价,又需要非线性评价;评价时机既要求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又要求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评价标准应是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的有效结合。

(四)文化共生:双元共进一体化的招生就业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竞争多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价值链是一种共生系统,链条中每一个链扣都是该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招生就业体制中政府政策的出台、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招生以及企业就业岗位的提供,形成一环扣一环的价值链,政府、职业教育院校及企业分别位于价值链的上游、中游与下游,政府政策的出台影响招生的规模与就业的形势,招生的规模与就业的形势互为条件,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双元共进一体化的招生与就业机制必将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

“双元制”的招生就业机制代表了企业与职业学校两个办学主体、学习地点之间的合作,两者的合作在深层次上则意味着受教育者两个身份的融合、两个教学目标要求与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这种融合和结合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以及各方的共同参与来进行协调的。⑤招生就业的双元共进一体化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目标体系的双元,目标追寻能力本位与就业导向双重效果;第二,制度体系的双元,双元是企业自主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制度;第三,培训体系的双元,培训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有效结合;第四,训练体系的双元,训练既包括私营企业里的职业训练,又包括公立学校中的教育教学;第五,管理体系的双元,管理是私法与公法的协调统一,目标体系、制度体系、培训体系、训练体系以及管理体系共同结合、相互作用,形成体系共进的一体化模式,而双元共进最终指向招生与就业的共生,它们始终围绕共生的理念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注释]

①林艳.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44.

②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8.

③田海明.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及发展之思考[J].学术界,2011(1):41.

第5篇

››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国旗下讲话››山登绝顶我为峰,誓当折桂向蟾宫 教师代表››带着自信上路 国旗下讲话››生命在于运动 高二六班国旗下演讲››净化语言,美化校园 国旗下讲话››讲文明礼仪 从日常点滴做起 国旗下讲话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网

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遵纪守法,法制教育。同学们:当文明学生,做守法公民,接受健康的思想,并时刻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言行,监督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前提。我们应该懂得,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们的行为,可它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更应该懂得,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学习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才能分辩是非,识别善恶;只有学法,才能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才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调查表明:学生中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到一成;认为遇到不法伤害、被敲诈几块钱是小事不必计较的近一半。这不能不给我们深刻警示。当学生被敲诈、殴打,他们本应理直气壮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伸张正义,可是,他们都不懂得法律知识,或忍气吞声,或采取极端措施报复,有时糊里糊涂走上犯罪道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履行学生的一日常规,用校纪校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严格遵守。因为遵守纪律是遵守法律的最基础的环节。履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自己应明确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学会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增强法制意识。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因小事激化同学矛盾,双方要退让一步,积极化解矛盾,双方应该冷静地处理,而不能说一些刺激性的话语、做一些性的动作而激化矛盾,更不应该大打出手,造成严重的违纪现象。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任何丑恶的、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我们都应坚决制止,决不含糊。让我们携起手来,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一起学法、知法、守法。用我们美好的心灵去净化身边的丑恶,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共建人类的文明,共创和谐校园。 >>《国旗下讲话——遵纪守法,法制教育》

第6篇

一、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教育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

资助对象:就读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包括:①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②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或其他有特殊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资助人数比例为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资助标准视困难程度为免交学费或免交学费、代管费。

(二)减免就读农业种养技术类及紧缺工科类专业学生学费

减免对象:就读职业学校的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和紧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免交学费或部分免交学费。

(三)设立职业教育优秀学生奖学金

奖励对象:品学兼优的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奖励总量为在校生总数的5%。奖励标准:每人每年500元-1500元。

二、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20*年前,创建1个省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到2*0年,争取创建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及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及技能型劳动者紧缺状况规划。市职教中心创建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类为主体专业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市综合中专创建以社区护理为主体专业的省级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市技工学校创建以机电数控类为主体专业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全市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要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等形式建设好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与合作企业的资源共享。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活动。

(三)建设要求

1、基地学校应建设好与我市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若干专业。

2、学校应与4家以上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和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学生实习和就业、企业职工培训、专业师资共享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学校要为企业培养培训大批技术工人,使企业因合作而获得利益;合作企业要有实质性的行动支持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办学基础。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达到80%以上。有充足的实训场地,实训设施能满足技能训练的需要。

4、形成一定的培养规模,相关专业年招生300人以上。相关专业毕业生7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专业对口就业率在85%以上。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500人次以上。

5、基地学校应设立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鉴定机构,以方便职校学生及社会培训人员的技能等级鉴定。

三、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加快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一)增加专业课教师数量

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满足专业设置的需要。到20*年,专业课教师配备班师比达到1∶1以上,到2*0年,达到1∶1.5以上。要通过高校引进、文化课教师转行、从企业选聘等多种途径,增加专业课教师数量。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人事、财政等部门拟订有关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引进、招聘、培养、管理实施办法,增加师资数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待遇,为加快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二)实施专业课教师培训

1、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培训以师德规范、职业技能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培训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培训要求按省规定执行。到20*年,全市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应取得中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年达到85%以上。

2、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开展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选拔一批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培训70名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努力形成一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坚力量。每年选派1-2名中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攻读相关专业的在职硕士学位。

3、专业负责人培养。在每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中,选拔1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高级工职业资格以上、熟悉本专业知识体系的中青年骨干专业课教师参加培训,作为专业负责人。并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挂职等多种培训途径,培养10名左右*市级专业带头人。

4、专业技能比武。全市每年选择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2-3次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

5、课程教材改革,专业课题研究。我省将启动课程教材改革,这是职业教育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有效途径;也是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教材开发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抓手。要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教材改革,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每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至少编写1本适应企业形势,适合学生操作的校本教材。

四、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行动计划

为了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为发展我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行动计划。

(一)骨干职业学校建设

在2*0年前,市职教中心创建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市综合中专按省级现代服务业实训基地要求创建、市技工学校创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二)示范专业建设

市职教中心要创建以纺织服装类、电子信息类为主体专业的国家级或省级示范专业;市综合中专要创建以社区护理为主体专业的省级示范专业;市技工学校要创建以机械机电类为主体专业的省级示范专业。另外,各校应创建1-2个*市级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专业方向要体现为我市经济服务,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导向,向机械、数控、电子、医药化工、汽车维修、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专业倾斜。到2*0年,全市的示范专业或特色专业数达到10个以上。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的招生量达到中职招生总量的70%以上,在校生达到8000名左右。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双方积极性,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目标和任务

1.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是:分析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需求;提出本行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专业设置标准;评价和指导专业教学工作;制定行业准入资格标准;推动校企合作。各学校应相应建立由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几个校企合作良好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1个,大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1-2个,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5-6个。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高师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基地企业优先培养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

3.建立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重点职校、省级示范性成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设好3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其中省级职工教育培训基地1个。要鼓励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形成中小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新机制。

4.建立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在学生实习、专业教师实践、毕业生录用、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等诸方面有广泛的合作前景。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扩大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争取尽可能多的企业的支持与合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合作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示范性的实习车间(工厂),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又为企业加工生产服务,实现校企“双赢”。

(二)政策和措施

1.做好项目认定工作。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必须是与职业学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为师生实习实训提供服务,装备先进、创新能力较强,生产水平领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为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的企业。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实习期间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坚持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原则。除市区外,重点在中小企业比较发达,职工教育任务相对较重的中心城镇建立。培训基地要配合当地政府和职工培训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本地中小企业职工培训计划,做到制度健全、管理严格、信誉度高。

2.职业学校的实训车间(工厂)可以注册公司,承接对外加工和生产业务,其营业税、所得税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39号)办理。实训车间(工厂)取得的利润用于学生实训的消耗和实训车间滚动发展。

3.对校企合作行动计划项目,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根据企业承担学生实习任务的数量、质量、技术水平、条件保障等进行评估,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省、大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市财政平均每家奖励5万;本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平均每家奖励3万。职业学校自建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市财政给予适当的补助。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及企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实施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以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年,全市完成1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市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或省示范性成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

(三)职工就业能力培训

对在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第7篇

关键词: 参与教学 任务驱动 问题意识 个别参与 化学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尽管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传授系统化知识和控制教学进程,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厌学情绪,课堂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差。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国外教育界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演示给我,我会理解;让我参与,我将学会。据此,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情景提问、小组讨论、质疑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参与解决一些问题,则必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这种参与教学模式中,若采用学生主动学习模式则费时费力,且组织不当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首课目标定位

每学期和每章的第一堂课是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细化成可以操作的翔实目标,使学生产生明确的心理定位,了解章节的基本轮廓,知道学什么和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从而奠定本学期或本章的基调。

一方面,在学期初的第一节课通过“绪论”讲述,运用科学家有趣的典故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介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古代的炼金术、炼丹术,近代的拉瓦锡、道尔顿等,用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及科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在引用化学史料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选取与学科基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化学史料;②注重史料本身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任意添加或编造。例如介绍化学史上“最贵的实验”,讲述英国化学家戴维和其助手法拉第由于受到贵族公爵的嘲弄,决定戏弄其一番,他们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使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在众目睽睽之下消失,公爵打赌失败而后悔莫及。学生定会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深深感受到科学的伟大与实用。

另一方面,每个章节的第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提出要解决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交代好学生学习的具体目标及所采取的学习方式,尤其讲清楚学生的参与方式,如查阅资料、口头提问、小组讨论、提交小结等,明确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学目的的引入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乙醇》首堂课可以从生活化引出问题:①列举生活中的各种酒类;②酒精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③交警吹气查酒驾的原理是什么?④酒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⑤假酒为什么使人中毒?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出乙醇的结构与性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意识

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为保持心理平衡,需维持自己的观念和信念的一致,当出现与原有观念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就产生认知冲突,问题意识便油然而生,人们就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念以使认知协调。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从而迫切地想学习新知识,消除存在的困惑,这样从学生的“最近区”实施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课堂教学效率定会提高。

1.生活化引出问题

例如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水可以灭火,你相信水可以生火吗?有没有同学见到过水可以起火?学生对这种违背生活常理的设问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和学生配合演示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用适量的棉花包住,放在石棉网上,让一个学生在棉花团上部滴加少量水,过一会儿棉花团猛烈燃烧,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学生立即对这种现象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立即展开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样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冲击大,课堂气氛沉闷。

2.对比归纳解决问题

每个人有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碰到新知识时,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有效的学习应使旧知识最大限度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同时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学的新知识才比较巩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身边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展开对比探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如教学蛋白质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毛线和腈纶线的鉴别方法――灼烧,燃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后剩余灰用手搓,能变粉末的是毛线;燃烧时有黑烟,余灰呈现硬结的是腈纶;在教学淀粉、纤维素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比研究“真假粉丝”,把粉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能够点燃的粉丝掺杂有机物,食用后对身体有害;未掺假的粉丝点燃只会产生气泡。又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时,前23号元素介绍完后,让学生写一下第24号元素和第29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大多数学生会按原有认知结构写成3d■S■、3d■S■,这时给出正确答案3d■S■、3d■■S■,学生就会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产生为什么这样写的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运用讨论、自学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归纳出规则。如此学生参与、对比、实验、归纳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很有用。

三、任务驱动参与问题

任务驱动的课堂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普通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比较分散,信息量大,涵盖面较广,按部就班的教学任务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收获不大,而有选择地应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强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比如有机化学中“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可以选择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乳酸作为探究对象,让学生在一节课内设计出流程实现对乳酸组成和结构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教师点拨、小组讨论、质疑、归纳、投影演示的方式确定出几条不同的设计流程,最后教师归纳出最佳路线,投影出让学生对照:

这种任务型的自主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让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在小组讨论中体会主动探究学习的乐趣,在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养成课后个别参与习惯

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导致学习成绩的不同。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公平,除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外,还应区别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质疑,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辅导,一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另一方面给他们加压,消除惰性,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个别参与通常在课后辅导时进行,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每次由2―5名学生参与,向他们提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轻松、活泼、互助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在解决学科问题的同时,可以涉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打开他们的心结,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绪,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化学必修1中碰到的“物质的量”被认为是高中学生分化的第一道分水岭,许多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以后就放弃化学,因此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计成卡片的形式按顺序如下:

①1molH■SO■的质量为?摇?摇?摇 ?摇?摇?摇克。

②2molH■SO■的摩尔质量为?摇 ?摇?摇?摇?摇?摇克・摩尔■。

③1molH■SO■中的分子数为?摇?摇?摇?摇?摇?摇个,氧原子数为?摇?摇 ?摇?摇?摇?摇个。

④3.6gH■O的物质的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摩尔。

⑤原子数为6.02×10■■个的O■,分子数为个,质量为?摇?摇?摇?摇 ?摇?摇克。

⑥含有3.01×10■■个OH■的NaOH固体的质量为克。

⑦含1.204×10■■个氢原子数的CH■,其质量为克。

⑧N、n、m之间的转化公式为:?摇?摇?摇?摇 ?摇?摇。

第8篇

主要工作:

一、以 “五五”普法为契机,扎实推进“法律进学校”工程

XX年年是“五五”普法重点推进之年,作为“五五”普法五个重点对象之一,我局以“五五”普法和构建“法治启东”为契机,针对青少年开展了详细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把“两法”列入中小学校法制课的重点内容。在年底开展对“法治学校”的评选表彰中,把“两法”的宣传普及工作作为必要内容,有力的推动“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依法治校工作的组织协调,大力加强法制副校长的配备工作,并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大力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建设,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关工委、团市委、妇联、街道社区以及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作用,利用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阵地,以学校为依托,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如举办法制征文比赛,开展法律咨询,为各学校开设法制讲座等,切实提高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加强“学校法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主导作用

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我们紧紧抓住学校这个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战场,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深化校园法制教育。我们一方面督促帮助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计划、课时“四落实”;另一方面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举办法制讲座、法制演讲、法制教育巡回展等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学法积极性和守法自觉性。

二是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我市法律援助中心和各律师事务所在多所中小学校举办了各种专题法律讲座,并指派律师担任某些学校的法律顾问,还向中小学生发放了各种法制宣传资料,同时认真办理有关青少年学生维权案件,为需要法律援助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到各镇乡中小学校,开展以青少年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教育等为主题的法制报告会,受教育学生达万余人次。

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措施:

一、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及时为青少年提供有效法律帮助

1、充分运用法律服务体系和网络,热情主动向青少年提供法律帮助和服务,让青少年在接受法律服务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重点依托法律援助中心为未成年人办理人身伤害赔偿、交通损害赔偿、追索抚养费、变更抚养权、校园伤害投诉案、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等维权案件。

2、热情关心特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那些父母是服刑人员或是刑释解教人员的未成年人子女,从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教育他们正确认识现状,认知法律,鼓励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摆脱家长犯罪带来的阴影,自强自励,健康成长。

3、积极指导镇乡司法所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联合退休老干部、村民义务调解员、村警务室以及家长等共同对失足青少年采取各种帮教措施,落实帮教责任,及时为失足青少年做好思想和法律服务工作,为进一步促进违法青少年努力改造,争取重新走向社会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市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呈下降趋势。

4、充分利用“法律六进”活动,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面。2011年,我局准备在全市24个乡镇(街道)和村(居)委会、各中小学校进一步开展 “法律六进”活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以举办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和法制讲座等形式,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到社区、农村以及每个家庭。

二、掀起“学校法治建设”活动浪潮,树立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意识

1、与教育局联合发文,制定“法制学校”创建标准,使学校法治建设做到具体化、全面化、深入化。

2、协调各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法制宣讲,并发放相关资料。

3、加强“送法进学校”次数,强化学生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法学习。

4、组织青少年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座。

5、在学校组织一批普法义务工作者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对外进行小规模的普法宣传。通过海报、横幅等手段。

三、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1、结合“五五”普法中期检查,把法制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确保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

第9篇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对于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我镇青少年法制宣传工作网络不断健全,教育形式和内容日趋丰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不高,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在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功能,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努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根据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分类施教,增强学习效果。要在教授法律知识的同时,注重把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识放在突出位置,结合以建设依法治镇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

2、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步做到计划统一实施,师资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落实,课程统一设置,实现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和法制副校长的“五落实”;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内容。

3、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授课技能,提高法制课教学质量。要分期分批对中小学法制课教师轮训一次。进一步健全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开展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培训和考核工作。把法律知识的学习纳入教师专业知识综合水平继续教育的范畴,提高教师法律素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建设,适时制定有关学校法制课程考试考核、法制课教师培训考核、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培训管理以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等制度,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4、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5、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不断深化依法治校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的领导机构建设,加大依法治校工作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要以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构建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三、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实现突破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种法制教育资源,加强社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切实发挥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进一步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把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列入社区、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黑板报、展览橱窗、录像、案例、学习参观等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互联网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不断推动法律知识的普及,为青少年提供方便的学法场所和快捷的法律信息服务。大力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和“归正青少年安置帮教导航工程”,加强对罪错青少年的法制宣传和帮教工作,通过教育和服务,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止罪错青少年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