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卫生监督论文

时间:2022-12-31 01:53:12

导语:在卫生监督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卫生监督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食品监督员素质

1国内食品安全的现状

1.1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1]。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1.2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近10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1.3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近年来,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2]。

基于现状,这对食品卫生监督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食品卫生监督员的综合素质是其知识,文化,能力,修养为一体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食品卫生监督员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对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食品卫生法的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出现.对食品卫生监督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仅由合格的专业人员担任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员,在食品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既要对《食品卫生法》知法,懂法,完整准确地用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遵循程序法,做到程序合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更要全方位,多渠道提高执法能力,以适应工作要求。

在实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监督程序,而监督法律文书书写至关重要,如现场笔录,乃是法律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监督者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和卫生状态必须准确书写,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力求筒明扼要。其他法律文书也是如此,必须准确运用法律条文,依法进行完整,准确无误地书写,不得有丢字,漏字,错别字,歧义字,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反之,将会影响监督效果,给监督工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恰当运用相关法律,提高执法能力。学好《食品卫生法》是卫生行政部门执法人员所必须的首要前提,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是卫生执法工作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据。

《食品卫生法》的实施,离不开相关法律的参与。正因为如此,了解,掌握,准确地使用相关的法律,做到有机的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繁而不乱,多而不杂,有理有据,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它要求学而精之,严而用之,在诸多法律,法规面前有的放矢,恰当地运用法律条文,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做到文明执法,不断提高其执法能力。

2.严谨规范的文明执法形象。加强执法力度.不但需要强有力的权力性影响,还需要严谨规范文明执法的非权力性影响。法律,法规授予食品卫生监督员权力性影响是一致的,但非权力性影响则不一致。如:去一个单位,办同一件事情,执行同一个法律,效果则各有差异。不难看出,一个人的仪表、风度、语言谈吐、举止、工作效率与监督效果有着必要的联系。

3.努力成为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食品卫生监督员除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还要熟悉食品工业知识,食品工艺知识,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更新知识,还应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建筑学的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充实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4.具备创新开拓的前瞻性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不断的发展。食品的新的产品也将逐渐增多,有关食品卫生的未知因素也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食品卫生监督员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自身前瞻性工作力。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薪酬体系

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职能调整的逐步到位,卫生监督参公管理势在必行。由于历史原因[1-3],卫生监督员这一群体在参公的道路上面临诸多难题,矛盾问题不断凸显[4-5]。当下,全国20多个监督所试行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模式,以解决基层监督员参公后的工作效能与收入分配难题,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实施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1基本情况

1.1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的由来

公务员法明文规定,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事业单位,可列入参照管理范围。近年来,我国不少省份的卫生监督机构均实施了参公管理。2012年,原卫生部为解决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实施参公管理后出现的机构级别低、领导职位少、监督员待遇下降等难题,印发了《关于开展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2]118号),探索以职位分级管理为基础的卫生监督员管理新模式。2013年,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300余家卫生监督机构申请了职位分级试点,目前20余家卫生监督机构完成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2职位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作效率是否提升和职工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使职工的生存幸福指数保持在个体期望的水平上。卫生监督员参公与国家录取公务员有着较大的区别,毕竟卫生监督是特殊群体,半路参公,年龄、职称、单位性质等,都对这一群体产生影响,尤其是待遇的落差较大,影响了执法队伍的稳定[6]。卫生监督采用职位分级管理新模式:(1)能够在公务员职务和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两种体制中找到契合点,从而调和职称与行政级别之间的矛盾;(2)有利于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据职位分类及其职位分级标准对监督员进行考核评估与职级评定,行政执法工作中实施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各扬所长、人尽其才的的;(3)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庸政、懒政和工作效率低下痼疾,让整支队伍充满活力,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4)发出国家“重视”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信号,在大部分驾轻就熟的监管职能被调整的背景下,有利于稳定卫生监督队伍“军心”;(5)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计委委托执法的机构,开展职位分级管理也是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完善卫生监管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与发展、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

1.3职位分级管理的设计

所谓职位等级,是卫生监督员岗位、职责、能力和荣誉的集中体现。根据卫生监督员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等,参照公务员的职级模式,结合其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确定其职位等级。一般来说,卫生监督的职位分级大致可走两条线:一是岗位分级,如行政执法岗位和后勤管理岗位应有所区别,至于岗位分几级比较合适,这显然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找到合理的办法;二是能力分级,这体现的是学历的差别、工龄的差别等。学历、职称、工龄等因素和公务员薪酬体系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卫生监督参公道路的最大障碍之一。当然,职位分级管理还要考虑到单位的行政级别,据此确定不同级别职位的设置比例。另外,初次录用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现任监督员的首次评聘也有所区别,现任监督员需参照其现任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直接予以确认。还有一种情况是,同时具有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者,原则上按照就高原则予以确认职级。监督员的职务晋升与年度考核同样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方法来设计,体现效率和公平原则。

2职位分级管理面临的问题

2.1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实施新一轮的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以来,明确了卫生监督机构的性质,如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卫生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实行资格管理、持证上岗等制度,并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制度,为基层卫生监督员解决待遇等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各项津贴补贴的清理规范力度,该项工作受到影响,支持力度明显减弱,导致工作推进不理想。

2.2职位分级管理与参公管理的有效衔接不顺畅

如果卫生监督参照公务员管理,就必须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及各项配套政策法规,不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参照机关公务员确定职务与级别,执行机关的工资制度,单位所需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收入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有关规定。如果按照职位分级管理来落实薪酬和职务晋升,需要在公务员的职级和职务上与监督员的职位分级上有效衔接,由于这是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有关部门开展研究,明确两种制度的对应衔接关系,显然,当前这项工作进度不如意。

2.3职位分级缺乏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

公务员的级别有比较成熟的划分体制,并明确了职务与职级的对应关系[7,8]。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将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依此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监督员的职位分级目前并没有比较成熟的分级标准,一些城市尚在试点中,由于各地卫生监督员的薪酬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所不同、管理的模式迥异,难以形成固定的模式来套用,因而职位分级管理的统一推进有一定难度。

2.4职位分级后监督员的继续教育要求不统一

继续教育差异在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型单位技术人员之间比较突出。由于行政单位公务员没有职称评定项目,没有技能学分要求,因而对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没有过多要求。实施分级管理后,一家单位的行政岗位和管理类的监督员与技术类的监督员在科研创新、论文撰写、学历深造等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要求不统一,职级管理后的监督员还搞不搞科研,还写不写论文等,以及如何对各个级别的监督员开展绩效考核,是否需要制定单独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与规划等,这也是制约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的难题之一。

3对策

3.1加强领导,积极推进职位分级管理政策措施

卫生监督职位分级是一项崭新的管理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拿来当作参照或者遵循,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9]。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的实施创造了条件。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医学专业特点的这项改革举措在部分城市已经取得了成功,例如深圳市卫生监督系统2015年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量为3784件,较2011年(917宗)增长313%。河南省南阳市卫生监督局、贵州省铜仁市卫生监督局、山东省菏泽市卫生监督局等地卫生监督员依法办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此,地方政府和组织人事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参公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该项工作保障政策和措施,严格条件和程序,积极做好申报和审核工作。

3.2开展调研,科学制定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机制鉴

于参公管理对卫生计生监督队伍的特殊性,需要在参公管理与职位分级管理间找到契合点,审慎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员录用、薪酬和职务晋升机制,保证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议有关部门开展职位分级管理的调查与研究,推出科学性强、操作性活的职位分级管理新模式,既要明确卫生监督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身份,又要有别于公务员的职务和职级评定模式。将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监督队伍按照职务分级管理和考核,实施季度、年度和任期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创造有利于卫生监督员薪酬稳定增长与年功积累和工作勤绩密切结合的激励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留下的基层卫生监督员待遇较低和晋升困难等难题。

3.3积极探索,推出职位分级及待遇的合理标准

职位分级标准是该项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卫生监督机构在参公时,除行政职务管理人员外,有技术职称的监督员则多半选择职位分级管理,所在单位在对监督员开展公务员登记备案时,要详细地对照人事档案,弄清当事人的工龄、学历、职称等基础材料,考虑单位的规格、编制和职数限额,提出职位分级的科学性标准,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客观公正;二是效率优先;三是晋升规范。一旦确定职级后,不得随意扩大实施范围、不得自行变更晋升职级的条件、不得擅自提高职级待遇等。

3.4敢于尝试,差别化制定监督员继续教育模式

第3篇

内容提要:在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今天,县级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学会运用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结合现代行政管理理念的要求,具体做到:采用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提高决策水平;以人为本,帮助大众和经营单位提高卫生安全与健康意识,提升卫生执法服务水平,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完善监管机制,健全各行各业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关键词:现代行政管理 卫生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热点问题,卫生监督成为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职能部门。近几年来的三鹿奶粉事件、食品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非法行医非法采血事件、化妆品危害健康事件等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对县级卫生监督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县级卫生监督所承担着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的日常监督的责任,对于确保全县公共卫生安全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卫生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提高基层卫生监督管理执法水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宋光周教授的《行政管理学》理念先进,对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基层卫生监督所应主动运用现代行政管理理念,强化卫生监督,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卫生监督工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决策水平。现代行政管理学非常重视行政决策行为的科学化。决策是管理环节的中心问题,关系到工作的方向,因此卫生监督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决策水平。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策。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仍然是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不过现代行政管理中的调查研究更加注重用数字说活,因为数字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调查研究需要深入实际,比如在对餐饮业和单位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中,就需要深入现场勘察,仔细观察餐饮业熟食与生食制作用具是否彻底分开,观察其生产制作食品的流程对否符合国家卫生的相关标准,观察其原材料进货的渠道是否正规,结合实际情况并作详细的数据统计,以备决策分析使用;调查研究要发扬民主,现实调查中往往一人一个看法,根据工作经验和个人专业素质的不同,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察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决策有必要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做到群策群力,汇集民力民智,参考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调查研究需要重视数字统计与分析,传统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调查情况做出定性判断,而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更加重视用数字证明决策的科学程度,比如对于同一品牌化妆品,在全县区域不同销售点如果抽取100个样品,抽检合格率只有52%,那么意味着此品牌的整体卫生条件完全不符合国家标准,应对其禁止销售和生产。

二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同志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新理念为行政管理提供的新思路,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发展方向。新形势下,县级卫生监督所的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卫生监督和管理突破原有的框架,突出强调服务意识,建设“执政为民”的服务性政府机关。从某种意义来讲,管理就是服务,监督也是服务,只有服务好食品生产销售、医疗从业等单位等才能更好开展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因此县级卫生监督所应转变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基层单位和企业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提升工作水平。以人为本就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出发点,通过服务好基层单位,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的身体安康。所以,县级卫生监督所应提高服务意识,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开展《食品卫生法》宣传,开展食品添加剂与饮用水安全标准宣传等,提高广大群众和经营企业健康安全意识;同时,针对薄弱环节,为食品经营机构等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工作,促进其管理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此外,在办理餐饮、供水等行政许可证时,也应当强化服务意识,把办证与教育相结合,把监督与宣传相融合,切实为一线经营单位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完善机制,提高管理效率。现代管理强调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长效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行政管理机制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关键。县级卫生管理所应结合全县卫生监督实际情况,健全相关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科。比如,针对某地区上市豆腐等豆制品污染现状,需要出台相关措施加以治理;针对食品添加剂过多的行业,需要制定行业管理规范;针对众多学校食堂及其周边餐饮点存在的安全隐患,行业标准与要求等,确保有规可依,长期监督,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成效,建设高效、勤政的卫生执法机关。

总之,现代行政管理理念为卫生监督所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最关键的是需要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水平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宋光周,行政管理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__

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 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中毒、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进行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急需大量应急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当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能够适应疾控体系改革需要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因当前人类疾病和死亡谱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更多的临床及预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与公共卫生相关性比较大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进行了强化,其他课程适当精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还增设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拓宽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的涉及领域。

三、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于单一,以经典实验为主,如环境卫生学实验,主要为大气和水体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职业卫生学实验,主要为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检测和人体生物材料检测;营养学实验主要为常见营养素的含量测定。这些实验多年不变,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校在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后,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改革。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实施、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化妆品,毒性,重金属,法规

中图分类号:TQ6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化妆品是人们,特别是女性,每天都在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由于化妆品是长期使用的,它是连续地、直接地与皮肤接触,并长时间停留在皮肤、面部、毛发等部位上。因此,化妆品不应有任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为了对化妆品的安全性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控制,各国分别对化妆品的安全性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下简要讨论一下化妆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我国对于化妆品的现行管理。

1.化妆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化妆品的污染

化妆品的污染主要有原料污染、生产过程污染、使用过程污染等。

化妆品的原料种类繁多,来源各异,大多数原料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如果受到微生物污染的原料不经处理或处理不洁净,而用于化妆品生产,必然会造成严重的一次污染。

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主要是生产环境、生产设备(如输送管道、阀门、泵、罐等)、生产操作人员卫生、产品包装容器等,消毒不干净而把微生物带入化妆品中,使化妆品在出厂前已被污染。

化妆品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又称为二次污染,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不注意卫生,比如用手挖取产品,也会将手指上的微生物沾染到化妆品上造成污染,有的化妆品只用了一半,就开始变质了。

1.2.化妆品的毒性

化妆品的毒性,是由于化妆品的原料或组分中含有有毒性的物质造成的。据对20多种香粉的调查和化验发现,很多香粉都不同程度的含有铅,从16个品种的雀斑霜中均查出了有毒金属汞,有些化妆品还含有砷。这些重金属通过皮肤进入体内,长期积累不仅造成色素沉积,而且还可能引起重金属中毒。化妆品增白剂中的氯化汞、碘化汞会干扰皮肤中氨基酸类黑色素的正常酶转化。汞的慢性毒害也很大,特别是能抑制生殖细胞的形成,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有些国家在化妆品质量中明确规定,化妆品中不得配用汞及其化合物。生发剂、染发剂中大都含有重金属汞、铅、砷,他们对身体都十分有害。化妆品中的颜料,很多是含有重金属成分的,它们之中有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如铅、铬、铝、汞、砷等。国外曾报道过:有婴儿由于舔食了母亲面部的脂粉引起急性中毒,而死于脑病。

1.3.化妆品的刺激性

化妆品中常会含有酸、碱、盐、表面活性剂等化学成分。这些化学物质作用于皮肤、人体器官的黏膜后,经常会引起刺激性皮肤病变,又称刺激性接触皮肤炎。从卫生部通报的2005年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检测情况来看,由化妆品产生的不良反应病变,以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为常见。化妆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中,比较多见的是局部皮肤瘙痒,同时出现红斑、丘疹、脱屑或刺痛感,反应轻微。但也有个别严重的,属于难以恢复或不可逆的严重损害。

2.我国现行化妆品管理

2.1.化妆品卫生法律法规

在过去1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制定的化妆品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199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行政法规1个;1991年3月27日起实施的卫生部《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2000年4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出口化妆品监督检验管理办法》部门规章3个;卫生部关于印发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通知(卫法监发[2000]220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229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化妆品检验规定(2002年版)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322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的通知(卫监督发[2005]515号)等若干部委规范性文件。《条例》是我国监管化妆品的主要法规。

标准规范:国家出台了GB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GB7916 - 1987《化妆品卫生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GB7917-1987《化妆品卫生化学标准检验方法》、GB7918 - 1987《化妆品卫生微生物标准检验方法》、GB7919-1987《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以下均简称《方法》)等化妆品国家标准42个。卫生部出台了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卫生部化妆品检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部门规范(定) 2个。十几年来,这些法规标准在控制化妆品质量和确保化妆品安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现行管理体制

以上化妆品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了化妆品的生产、经营及监督管理的职责和要求,化妆品的卫生标准规范及检验要求等,形成了我国化妆品以卫生、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工商、质监、轻工等部门参与的政府监管体系。化妆品的卫生主管部门:《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辖区内化妆品的卫生监督工作。《条例》第五条规定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第九条规定使用化妆品新原料生产化妆品,必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进口化妆品须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签定进口合同;经国家商检部门检验合格方准进口。《细则》第十条规定直接从事化妆品生产人员(包括临时工)必须依照《条例》规定实施每年健康检查,患肝炎、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及传染性皮肤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化妆品生产。第十一条规定特殊用途化妆品投放市场前必须进行产品安全性评价,第十九条规定非特殊用途化妆品(须有产品卫生质量检验报告等)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化妆品的检验机构[ 4 ]:《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县级以上具备检验条件的卫生防疫机构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承担化妆品卫生监督检验任务。各级检测机构根据《标准》、《方法》和《规范》等开展化妆品的检验和安全性评价,为化妆品卫生监督执法提供技术依据。

2.3.化妆品卫生安全及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化妆品行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所生产化妆品的品种和数量也日益增加。由于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认真执行监管,使我国化妆品的卫生管理逐渐走上了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运行的轨道,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净化了化妆品的市场,其功不可没。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化妆品管理在法制建设、监督管理、检测手段、安全性评价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从生产到市场监管、消费者使用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认真剖析,目的是为了健全我国化妆品的法制管理,提高监管水平,提高化妆品的安全性,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3.结语

为了保证广大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的安全,防止化妆品对人体产生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化妆品在投产前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同时,化妆品在投放市场后,有必要进行经常性卫生监督和人群调查,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1] 化妆品卫生规范[S].20021.

[2]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S].1990.

[3] GB/T1867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妆品分类[S].

[4]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S].1991.

[5] 杜业刚,林少彬,朱瑛,等1化妆品中亚硝胺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4,33(3):379.

[6] 戴京晶,刘奋,梁伟,等.深圳市售化妆品中防腐剂使用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4):477-478.

[7] 张木林.159份化妆品卫生检测结果分析及建议[J].中国饮食卫生与健康,2004,2(6): 61.

[8] 谢晓萍,古梅英,李庆,等.380种防晒化妆品卫生毒理学检验结果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3):66.

[9] 朱英,杨艳伟,张卫强,等.祛痘类化妆品功效成分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3):248-249.

第6篇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申硕,搬迁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为创建和谐校园,为我系各专业的协调,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申硕,搬迁新校区,迎评整改为契机,以提高科研立项,成果,论文,著作水平为突破口,以申报院级重点学科为切入点,以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稳步,扎实,全面地推进我系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荣辱观.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同心同德,创一流工作,争优秀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 借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整改阶段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重点坚持教学督导检查和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听课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继续举行观摩教学,教学竞赛或教学培训,相互取长补短,使全系教师的授课水平普遍提高;改进教师及学生座谈会,倾听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从而准确掌握本系教师的教学情况和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规范任课教师报表,教学日历,教学周历,教师日志,实验课运行记录等教学文件以及毕业论文选题申请表等毕业论文档案材料;着重改进教案书写,实验报告批改,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薄弱环节.

3.更好地发挥教研室职能,完善"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 强化"教研室主任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研室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基础"的意识.从有利于学科建设出发,适当调整教研室设置,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配合人事制度改革,合理定岗定编,实行用人机制的改革,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巩固和发展教学基地 开辟市卫生局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的实习基地.对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尝试采取"双向流动"的方式提高实习带教和理论授课的水平,即基地教师讲授部分理论课,院部教师参与实习带教;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

5.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开展pbl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积极探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角色扮演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实验课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继续完成已经立项的教改项目的实施和总结,年内结题2~4项,并申报教学成果;做好新的教改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

6.抓住新校区建设和搬迁的机遇,大幅度改善教学条件 建设资料室,增加实验室功能,增加大型设备和常规仪器,并且要通过教学,毕业实习,科研等全面提高设备使用率.

9.做好xx级预本,xx级管本的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 重点抓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化和质量.对毕业专题实践工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毕业专题实践的具体工作任务及经费要下移到教研室,系里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中期检查,论文评审和组织答辩;积极争取专项经费的补偿机制和优秀论文的评选;将毕业论文质量与教师的报酬挂钩,鼓励教师在提高质量上花力气,下功夫,综述,设计,开题报告,原始记录,论文,参考文献齐备. [nextpage]

(三)以提高科研立项,成果,论文的水平为突破口,推进科技工作.

第7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7-02

1 背景

1.1 21世纪的疾病控制既面临挑战又充满机遇。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以及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病的发病不断增多,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意外伤害与精神障碍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对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人口老化、环境污染、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及病原体的演变等等,使疾病控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人口素质的提高,健康教育的促进,医学的发展,新疫苗的不断问世及新的有效的预防措施的实施,又使21世纪的疾病控制充满机遇。预防为主是新世纪疾病控制的主旋律[1]。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卫生体制的改革是适应当前所面临巨大挑战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家卫生监督体制和疾病控制体制的改革的进程, 卫生防疫站原有的监督和疾控职能, 将转入新的机构,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卫生体制的一场重大的变革, 当然这也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在机构改革以后, 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是改革的根本宗旨也是改革的目标。21世纪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

1.2 包头市昆区位于包头市西境,处于"呼、包、银"经济带和"呼、包、鄂"金三角腹地。是包头市政府所在地,总人口75.4万多人,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个镇,13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政府对其各方面要求都相对高而严格,面临的疾病预防和控制形式也比较严峻。2008年12月原昆区防疫站正式划分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两个具有独立法人的单位。昆区疾控中心现有职工48人。年龄结构:25~34岁 10人(22%)、35~44岁 23人(48%) 、45~54岁 13人(27%)、55~64岁 2人(3%) ;学历结构:大学本科学历28人(58%),大专学历18人(28%),中专学历 5人(10%)、高中1人(2%)、初中1人(2%);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5人(31%),中级职称18人(38%), 初级职称14人(29%),工勤人员1人(2%)。2009年转为全额拨款单位。

2 疾控工作的现状

2.1 随着“非典”的肆虐、禽流感的爆发、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关注程度逐渐提高, 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尤其是国家把一些重大疾病、地方病和常见病的控制工作,以项目的形式交给疾控,比如,已经完成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结核病控制项目,以及正在实施的全球基金结核病、艾滋病项目以及中央补助地方疾病专项控制项目。一方面是对疾控的考验,另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防控能力和综合素质。

2.2 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在工作目标上疾控中心的工作已从疾病防治延伸到维护健康,从单一的防治急性传染病为主拓展到急性传染病、慢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兼顾。如何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同时,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重点防治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核病耐药性严重,发病率居高不下;艾滋病流行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登革热、流感等疫情暴发时有发生;手足口病仍然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量薄弱,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虽然传染病的发现和报告网络日趋完善和敏感, 能及时发现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但目前区疾控中心经历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少, 具备现场流行病学处置能力人员不足,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现场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难以形成合力, 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4 受传统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 疾控中心一方面很难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工作人员, 而另一方面难以阻挡和控制低水平甚至非卫生专业人员的加入。

2.5 科研能力相对不足。目前区疾控业务人员紧缺, 兼职较多, 面对大量的工作积累资料, 无法静下心来梳理、分析、撰写学术论文, 造成资源浪费。由于缺少高资质专业人才, 一些先进的统计软件无法应用于常规工作, 无法提高工作效率。自主承担的课题级别普遍偏低, 或只能参与省市级的协作项目,而且参与数量甚少。

2.6 仅仅把卫生监督看作是政府职能, 而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看作是简单的社会预防保健服务。因此,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的财力不足,资源匮乏; 设备陈旧老化, 检验检测手段落后, 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工作思路探讨

3.1 思维方式和思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各级政府管理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疾控服务,政府必须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和监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落实疾控工作公益性,保证提供公平可及的基本疾控服务。作为卫生体制改革的新产物, 疾控机构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工作机制,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能贯穿于、服务于疾控机构的建设和改革管理这一中心任务的全过程[2]。明确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有偿服务向无偿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一种理念和思维:通过不断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挖掘深度,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快速高效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使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得以体现,服务质量达到全面提升。

在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方面,要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力量,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首先要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性上下功夫,尝试在全区开展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试点,建立适合本区的社区疾控工作的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基层卫生疾控工作机制;其次要加强与卫生执法机构的协作,特别要加强饮用水安全、医疗安全和职业卫生安全的监督,加大餐饮及“五小行业” 整治力度,努力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做到规范化管理,高效督导整改,联手确保我区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挖掘深度方面,应寻找突破点和依托亮点项目,做到突出特色,彰显疾控机构作用。如传染病防控工作在以往提出了“提前预防,主动控制”的理念,只有加强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才能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如何才能使这项工作取得成效,则要在重点传染病防治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要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注重疫情的动态监控和分析, 建立疫情会诊制度。在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对重点传染病、多发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流行因素和控制措施上进行分析评价,对重点传染病发病、流行趋势做出预测、预警、预报,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全面防控工作。

3.2 工作方法和措施

3.2.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疾控工作的公益性,较大幅度地增加疾控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疾控经费保障机制,扭转疾控机构创收倾向,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疾控服务,促进健康公平,逐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大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性病防治力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3.2.2 增加疾控机构人员编制, 按照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形势需求, 与大专院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有计划, 有步骤地加强疾控系统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制订区疾控中心人员准入资质标准,加强原有人员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素质。

3.2.3 特别注重对卫生检验和预防医学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疫情分析评价能力, 保持疾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 准确地对突发事件作出预测、预报和预警, 及早为领导决策和制定疫情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建立健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系统, 防止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3]。

3.2.4 疾控中心要加强自身宣传,让群众了解什么是疾控中心、疾控中心的职责是什么。根据季节和疾病流行特点,及时向群众宣传疾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对疾控中心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3.2.5 要正确处理好和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卫生监督所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考虑本单位利益较多、考虑其他部门利益特别是全区整体利益较少的“思维峡谷”,真正树立“大卫生”意识和大局意识。

总之, 目前卫生防病体制改革尚处于转折期, 处于探索阶段, 探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思路, 要从自身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积极开拓, 顺应改革大潮, 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4]。21世纪必将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1]。

参考文献

[1] 叶冬青.21世纪疾病控制前景的展望[J].疾病控制杂志,2000,4(1).

[2] 舒彬,邓利康.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创新问题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年04期.

[3] 陆静珠,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浙江预防医学2010年07期.

第8篇

一、文献综述

回顾近十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共有50项之多,如:2006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事件,不法厂家瓜子中掺入矿物油;2007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发生的瘦肉精事件,用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484名市民中毒;2007年9月3日,万方牌豆奶中毒事件,吉化公司所属中小学校中万余名学生饮用学校购进的万方牌豆奶后,6362名学生集体中毒。2008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2008年5月21日,长春市卫生局查处的猪血变鸭血事件,不法厂家用牛血、猪血和化工原料加工假鸭血;2008年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查处的白砂糖事件,该白砂糖30%的成分为蔗糖,30%成分为硫酸镁,其余成分无法确认;2009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2010年5月11日,散装白酒事件,广州市民饮用含有剧毒工业酒精甲醇的散装白酒中毒死亡;2011年8月16日,维维牌天山雪活性乳饮料在上海被检测酵母菌数超标24倍;2012年11月12日,苏丹红鸡蛋事件,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有些不可避免,但是有些是不法商贩恶意为之,对这些只要采取正确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简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是一个为国际认可的、保证食品免受生物性性、化学性及物理性危害的预防体系。

20世纪70年代HACCP概念与方法首次在美国被提出,当时,美国拜尔斯堡公司应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的要求生产一种100%不含有可有致病性微生物和病毒宇航食品。Pilobury提出HACCP的概念。专门用于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危害的环节,而所控制的过程包括原材料、生产、储运直至食品消费。

近年来HACCP体系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1992年2月,加拿大规定申请水产食品的登录的必备条件为水产品应施行以HACCP为基础的品质管理计划;1993 年6月食品法典委员会(FAO/WHO CAC)考虑修改《食品卫生的一般性原则》,把HACCP纳入该原则内;1993年FDA公布了强制水产品HACCP实施草案,并且正式公布一年后正式实施,同时考虑将HACCP的应用扩展到其他食品上;1995年5月,日本通过食品卫生法的修正而公布《综合卫生管理制造过程》,将其管理制度纳入法规,从乳、乳制品以及肉食制品等开始实施。同年,法国农业部公布《直接提供消费者的食品卫生相关法令》、《家禽屠宰场的卫生条件》、《生鲜肉加工、流通的卫生条件》并积极推动普及HACCP制度,作为生产者管理的指针,促进食品安全。

1990年,国家进口商品检验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食品专业委员会开始进行食品加工业应用HACCP体系的研究,制定了在出口食品生产建立其质量管理体系导则及一些在食品加工方面的HACCP 体系的具体实施法规,在全国开始引起讨论。在第十一届亚运会食品卫生防病评价中也体现了他的体系原理。同年,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等单位开始对乳制品、熟肉及饮料3类食品生产实施的HACCP体系监督管理的课题进行研究,有关报道现已屡见在科技杂志上。但如何执行HACCP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们的研究及经验仍然缺乏。1999年农业部水产品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水产业执行HACCP,但HACCP概念、原理、应用等问题仍未引起食品生产企业甚至是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因此,在食品领域中应加强宣传、推广和应用HACCP体系。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HACCP主要是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分析和查找食品生产过程的危害,确定具体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关键控制点,并实施有效的监控,从而确保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它将食品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依靠终产品检验来判断其卫生与安全程度的传统方法向生产管理因素转移,将不合格的产品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产品在生产线终端被拒绝或丢弃的数量,消除生产和销售部安全产品的风险,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为控制由食品引起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本次我的论文题目是《梅乡食品公司HACCP体系设计》,我的立意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凉果行业的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导入HACCP体系,增强传统行业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研究方案(框架)

本文是以普宁市梅乡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对中国传统凉果行业的HACCP体系进行设计与研究,重点即HACCP系统的7个基本原理,难点即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本文共分五大部分:一、HACCP体系简介;二、HACCP的相关理论;三、中国传统凉果行业潜在的问题及根源;四、以普宁市梅乡食品有限公司为例,分析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实施过程;五、梅乡食品HACCP体系展望。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 介绍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着重笔墨将重点放在 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上。思路为分析现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凉果产品的HACCP体系的改革思路。

四、进度计划

20xx年12月15日之前,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12月28日之前,提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查阅开题报告,进行开题检查;

20xx年2月10日之前,开始阅读资料、考虑方案、实验调试等毕业设计工作,并将毕业设计的部分成果交指导教师,进行中期检查;

20xx年3月10日之前,提交论文目录和论文初稿;

20xx年3月30日之前,做必要的实验演示操作及必要的修改,提交论文目录和论文定稿;

第9篇

【关键词】 区域医疗 信息共享 载体 内容

1 引言

我国的医疗信息共享模式经历了很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传统共享模式下的手工记录到院域内的信息共享再到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模式,从单机单用户应用到部门级和全院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从以财务、药品和管理为中心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业务支持和电子病历应用,从局限在医院内部应用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应用[1],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医疗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还有距离,远没有达到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即资源互补、共享和信息数据互认[2]。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医疗卫生系统的海量医疗卫生数据和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再加上病人重复检查治疗,农合、医保无法实时监管,医疗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大量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直接造成人民群众医疗支出年年攀高和医疗信息共享的效率低下,不仅阻碍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还严重制约了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为落实和贯彻各项医疗卫生政策的瓶颈。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防疫、计划免疫、卫生监督、医疗费用控制等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整合,已势在必行。

2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模式的内容和载体

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涉及卫生管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科研教学、急救、血液供应等数十条业务主线,而且这些业务又与其他社会部门如银行、保险、民政等相联系,进行各种业务交互[3]。按医疗卫生业务信息产生的来源进行分类,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

医院医疗业务信息:主要来源于门诊、药房、医技科室、医生站、护士站及财务、人事劳资、医务质量、后勤管理等业务。内容包括门诊业务信息(门急诊流量、挂号、门诊收费、科室及医师工作量、病人资料、处方用药等)、住院业务信息(病人费用、住院病人统计分析、死亡病人统计分析、床位使用状况、用药情况统计等)、病案首页业务信息(分科医疗费用、诊断质量、手术质量、分科登记统计表、疾病分类、年龄分类、单病种质量控制、部分病种费用、死亡分类情况、产科情况统计,就诊病人来源、病案质量情况等)、药品业务信息、医技业务信息、医疗保险信息、处方医嘱信息、科研教学信息、疾病发病信息、病人死亡信息、医院卫生统计报表、医疗资源信息 (人员、设备、床位)等。其中门诊业务信息、住院业务信息、病案首页业务信息是医院医疗业务共享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

社区卫生业务信息:社区卫生业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健康服务为重点。信息内容包括个人健康档案(出生信息、户籍信息、联系信息、健康信息、疾病情况、个人既往史、过敏药物、手术情况、家族病史、个人行为与生活习惯、就诊记录等)、妇女专项信息儿童专项信息、老年人专项信息(基本信息、老年保健、康复管理)慢性病档案、精神病人档案、残疾人档案、全科诊疗档案等信息;

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信息:包括疾病监测、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管理、地方病和流行病防治、死亡和死因管理等信息,以及从业人员健康证件管理、卫生检验等方面的信息此外,还有区域内结核病监测、性病监测、恶性肿瘤监测、慢,非传染病防治等业务信息;

卫生监督执法业务信息:包括卫生档案类信息(卫生档案、监督检查、行政处罚、检测采样等),行政执法类信息(行政案件统计报表、行政处罚审批表、立案、结案报告、采样物品明细、案件调查终结报告、调查听证及采样记录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卫生监督听证意见书等),卫生行政许可类信息(卫生许可证申请书、卫生许可证申报材料及卫生设施、卫生许可证年检申请书等);

妇幼保健业务信息:主要包括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分娩登记、计划生育、婚前检查、节育手术、妇女病普查普治等),儿童保健(出生基本信息、体检记录、疫苗接种登记、生长情况监测等),健康教育业务信息(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报告、健康教育普及情况等);

急救业务信息(急救中心受理求救情况、医院出车情况、中心值班人员情况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业务信息(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直报、社区直报、社会举报、媒体网络、交通通报以及其他部门等的公共卫生信息);

其他卫生业务信息:包括卫生科研教育管理信息(科研项目实施管理、科技成果鉴定、全科医学管理、住院医师乡村医师培训、学术交流科技情报管理)、卫生技术人员信息(执业资格、考试)、医疗机构信息、卫生综合业务信息、采供血信息、医疗事故信息、财务业务信息、各种统计信息等[4]。

如此纷繁交错的内容要同时反映在一个载体上,不是易事。通过对传统的医疗档案资料和医院电子病历的改造和发展,电子健康档案(EHR)浮出水面。HER是随着“Life-safe”概念的提出,将大量的个人健康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遗传学信息等全部囊括,并以电子化的方式记录有关个人的终身健康和医疗保健行为等信息,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而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的电子化记录的总和,不仅包括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记录,还包括免疫接种、接受保健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记录等[5]。美国医疗信息和管理系统学会(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HIMSS)对EHR定义为一种为临床医生服务的安全、实时、面向医疗点、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系统,美国卫生组织卫生标准7(Health Level Seven,HL7)对EHR归纳为是向每一个个人提供的、一份具有安全保密性、记录其在卫生体系中关于健康历史与服务的终身档案[9]。

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全面充分,实现了多档合一[6](见图1);相关信息能快捷、全面的提取,为远程诊断和人员流动时的诊断提供方便[7];存储集中,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是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的最佳载体。 但电子健康档案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

我国独特的源远流长的中医医疗体系,以及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与国外的情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HL7要在我国进行实际应用,如何进行本地化就成了一个关键。另外,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需要整合一些异源异构的数据,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否则会丢失部分数据。

图1 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多档合一

3 实现各种医疗信息向健康档案的统一

电子健康档案还需要和其他信息系统进行互通互连,如人口管理系统,还需要整合卫生系统各个部门的医疗信息文档,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数据中心并制订信息交换格式,提供数据库中间技术。

3.1 构建相关关键事件核心数据结构

如定义门诊数据相关数据结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检验检查、诊断(中医、西医)、处方(中药、西药)。

3.2 建立地市一级的数据中心

从安全性、可扩充性、稳定性、合理性,以及保护用户的隐私、存储容量、访问并发数、权限控制,网络,各类软硬件性价比等综合考虑具体物理数据中心的建设[8]。

3.3 建立病人主索引

所谓病人主索引信息是指一组用于描述病人基本特征的数据集合。这组信息有效地标识了一个病人区别于其它病人。对于鉴别医疗保健对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主索引信息中体现唯一性的关键是对每一个病人分配一个标识号,无论其在门诊就诊多少次或住院多少次均使用同一条主索引信息,使用同一个标识号作为其唯一标识号。因此,对病人主索引信息的管理实际上是对这个唯一标识号的管理[9]。

3.4 构建标准业务流程,实现健康档案数据自动上传至数据中心并整合

如出院后,由病案室或质量监控室在病案审核通过后,触发数据上传事件,通过调用健康档案数据中心提供的Web 服务,将相关数据上传至数据中心并实现整合。如计划免疫事件发生后、可将时间、地点、疫苗名称、下一次疫苗接种时间等上传至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再如某一次出院时,病案室审核通过,将主要病程记录、出院带药、出院注意事项等相关数据自动上传至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并实现整合。从而实现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的动态更新与数据的自然积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白皮书)》(摘录三)[J].中国数字医学,2008(8).

[2]江一民,杜兆辉,孟仲莹.区域卫生信息共享模式的探索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8,3(8):21-23.

[3]唐继志,朱国清,王小合,汪胜.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性研究[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3(5): 321-323

[4]彭想,陈敏.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的类型及内容[J].中国医院院长,2008(1).

[5]王文,张福林.浅议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20070901.

[6]沈伟珍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 (8).

[7]黄新民.电子健康档案技术.北京电子健康2005研讨会,200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