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2:36:29
导语:在心理卫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应急心理危机;识别;救助;对策
正处于生理发展青春期中的大学生,由于身心急速发展,心理困扰因素多,缺乏适当的挫折心理,加上学习任务繁重,面临就业、走向社会和缺乏自我设计等问题,对于性格偏弱及强弱不均型的大学生常常诱发应急心理危机。通过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表明,该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已达成熟,情感世界日益丰富,热情奔放易激动;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关注自我及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尊意识增强;表现出具有交往复杂、淡化权威、较强的心理逆反等特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反映在压力集中的阶段,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就业,另一方面来自不正常人格发展和早期经历不良影响等。因此,预防和识别应急心理危机的产生以及对己经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实施应急心理救助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构建和谐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产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以及实施应急心理救助的策略方法等四部分给予阐述。
一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成因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就业求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几率不断增高。当问题表现和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不能克服和有效解决时,往往产生应急心理危机,极易引发自伤、自杀和伤人、杀人事件。造成大学生应急心理障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成因有五个方面:
1精神疾病是导致大学心理生危机和自杀的重要因素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成绩落后、失恋、生活挫折、家庭中出现重大事件等因素刺激后,心理承受力超过负荷而带来的压力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抑郁心理一般表现为:(1)对日常活动兴趣显著减退,但未丧失。(2)感到生活无意义,对前途悲观失望。(3)常想起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坏处想。(4)自觉懒惰乏力,精神不振。(5)自我评价下降,夸大自己的缺点,不愿接受鼓励和赞扬。(6)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愿接受同情。(7)常唉声叹气,易伤感流泪或愁容满面。(8)有想自杀的念头,但内心矛盾重重。目前,媒体和网络经常有一些关于大学生自杀或伤害人的报道。在其自杀的原因中,精神疾病为主要因素。
2人格成长中的挫折与早期经历不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和睦、紧张)、父母教养方式(民主、专制、放任)、父母人格特征(平和、温情、心胸狭窄、粗暴、偏执、拒绝或过分保护)等。当早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缺乏,随着心理发展和成长,就会渐渐产生一种孤独无助的个性,很难与人相处和沟通,因而极易形成人格异常导致心理障碍,最终发生心理危机。自身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带来的矛盾没有很好地顺利解决时导致的冲突和压力,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人格形成的关键年龄是3岁、7岁、13岁和18岁,除3岁前在家外,其它都和社会教育有关系)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指导、家庭变故、社会不良唆使、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观念忽视全面素质培养与人格发展,单一强调分数和学习成绩带来的高分低能与心理素质偏差、独生子女固有的依赖、不坚强个性与薄弱意志等。自我中心过强、自我期望、成就动机以及给自己确立的目标过高,而现实中自身能力达不到,就会导致心理冲突和挫折感。心理抑郁,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极易发生心理危机。
3适应困难、交往障碍与自卑
新生入学往往会出现环境不适应,大一是最困难的时期,处于与父母亲人的心理断乳期。大一没适应好可能其全程学习都不快乐。很多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学习不适应、人际不适应等。一些大学生在上高中时,考大学的目标非常明确,考上大学后,突然目标没有了,心中一片失落和茫然,考上大学的成就感渐渐降温。有的人开始发现大学校园并非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远离亲友、人际关系不再简单易处。于是许多人开始感到恍惚、迷惘,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抑郁和焦虑心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和学校,而不是出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到了大学后,自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没有了教师的耳提面命,没有了家长的陪伴督促,外在的压力骤然减轻,很多人为让自己彻底放松,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一旦发现成绩下降,甚至考试挂了“红灯”,焦虑和抑郁心理便油然而生。有时,一些学生为一件小事而产生抑郁和焦虑心理,这对心胸开阔的人来说不算什么,而在一和心胸不开阔、人格发展不良的人看来,这些事就会在其心理不断放大,最终成为心理危机的导火索。而人际交往不良又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个性偏激、自私自卑或自负等。自卑心理是大学生的人格缺陷。自卑往往与高考、学业成就、家庭与自身因素问题密切相关;而生理缺陷、相貌不佳、才不如人、家庭困难等也都可导致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并且认为自己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不被群体接纳,会使其内心失落感加重,终日忧虑不安乃至自暴自弃。一般的大学生个体或多或少在自身某个方面都体验过自卑这种消极情绪,但只要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就能减轻或消除自卑心理。如果沉湎于强烈的自卑之中不能自拔,心里很容易失去平衡。处在这种心境下的大学生个体,在外界刺激的诱导下容易发生心理危机。自卑的危害极大,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学生自卑都会导致不良心境,其积淤和不断量变都会导致应急心理危机。
4择业、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烦恼
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随着时展呈现出愈来愈大的压力问题,这与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是就业观念滞后,其认知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觉得非得要找个稳妥、长远又固定、有保障的好工作。第二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一定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而现实中,由于我们国家过去是精英教育,一考定终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上大学的都是人才;而当今高等的教育已逐步趋向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能上大学已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加上就业的市场化,就业人数逐年增多,竞争力逐年增强,其过高的求职期望就很可能与目前这种就业现实产生矛盾。这样,就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烦恼与挫折,当这些烦恼与挫折不断加大和上升时,心理挫折转化为心理危机。第三是对自己不自信,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尤其是那些有自身各种生理缺陷者,更是对自己没信心。在主观上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失望,进而对人生丧失信心,压抑久了会使这种心态在恶性循环下升级为心理危机。
5情感与性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校园恋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挫折的导火索之一。笔者曾对河北理工大学800名大学生做过一次有关情感与性问题的调查,其中,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不可以谈恋爱”的问题上,有90%以上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这反应了一个不能不重视的现实,大学校园情感问题己经泛化,必需要有良好可行的针对性措施,进行疏通、引导和科学理顺。大学生情感问题也连带出性问题,目前大学生性问题普遍存在三方面表现:一方面是过于保守,这部分大学生所占比率不高。他们不仅在性问题上保守,而且在对待情感问题上也不从众。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较好,用心专一,性格偏内向者居多,其中不乏自我感觉不良、情感不自信者。因为保守,思想意识并不放松,心灵深处过于压抑,其中不乏自卑者。由于不自信,也相应地影响了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亚健康或心理障碍。若遇某些挫折打击或突发事件,极易发生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是过于开放,这部分学生的比倒也不高,性格外向者偏多。由于受媒体、网络、西方性解放思潮及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如租房、日租、小时租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发生甚至同居;这部分学生学习不是很刻苦,且往往缺少远大目标,注重及时行乐,把主要精力放在异性上,消磨人生。再一方面是居中型,不开放,也不保守,这部分人占学生的大多数。他们在爱情到来时不拒绝,看中某一位也敢追;学习上知道努力进取,有理想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情感问题认真而慎重,但是,在面对失恋等情感挫折时,不同性格取向的人心理行为表现和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外向性格的人挫折感轻或无无妨大碍,而内向性格的人往往挫折感较强或重,产生心灵创伤时,严重者甚至发生心理危机。性问题在当今青年人中已不仅仅是性心理困惑问题,还存在道德挑战问题。
此外,还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类人群常见的心理压力是自卑,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吃好的,穿名牌,比享受,请客等,就会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少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也有个别学生连吃饭都成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若处理不好也容易使应急心理危机加重。
二大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的识别
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学习上遇到挫折后产生很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款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会导致心理危机发生。抑郁心理、孤僻性格、自卑心理、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是引起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等极端行为的主要原因。抑郁心理与孤僻性格往往与人格发展、早期经历不良等因素有关;自卑心理往往与自身缺陷、自我期望过高或过低等因素有关;而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心理问题已经危机化了,并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极端行为。从微观方面来看,识别大学生个体心理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情绪变化
情绪在个体的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往往通过表情来表现,是个体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方面。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良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发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异常情绪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足以产生心理危机。异常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冷漠、狂躁等。大学生的情绪突然改变、明显不同于往常,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焦虑不安,无故哭泣、意识范围变窄、忧郁苦闷、烦恼或喜怒无常、自我评价丧失、自制力减弱等消极情绪时,就有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大学生情绪变化的直接因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自我评价不合实际以及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恶劣的情绪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临床表象。
2行为变化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反应,正常的行为活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当个体大学生出现行为异常,如:饮食、睡眠出现反常、个人卫生习惯变坏不讲究修饰、自制力丧失、不能调控自我、孤僻独行等非常态行为时,就要注意是否有心理危机问题了。行为异常也是判定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条件之一。行为变化也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不良的情绪必然导致行为的反常变化。
3学习兴趣下降
如上课无故缺席,常迟到早退,成绩陡然下降,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听课。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恒定、持久的心理能动状态。正常、有效、良好的学习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准。当个体在智力正常的情况下突然丧失了学习这一功能时,就说明是心理状态发生了问题。
4丢弃或损坏个人平时十分喜爱的物品也是十分典型的识别根据。如果个体大学生不能正常有序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平时很喜欢的东西随意丢弃或毁坏等,这意味着不正常的心理行为发生了,而且是心理障碍达到危机的程度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5自杀意图的流露
如谈论自己的死或与死有关的问题,或写下遗嘱之类的东西。有的甚至已经试图采取过某些手段企图自杀。
三预防诱发应急心理危机的对策
1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
(1)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大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自我调控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压力及时得到宣泄。这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还要教会学生乐观面对困境,要自信、愉悦地接纳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哪些途径可获取有效帮助,以此来提高他们面对挑战、克服挫折、缓解危机压力的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多样化的大学生心理活动课和情绪辅导课。开展心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技巧,提高抗挫力;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的自杀。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作用,开展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心理沙龙、心理热线、网络心理咨询、校园心理报等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开设危机干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杀心理机制,以消除引发其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充分利用大学生同伴效应进行心理支持、心灵互助、同辈陪伴。最好的教育是同龄人的榜样;最有效的关怀是同伴的接纳与支持。因此,在大学生队伍中努力培养一支可靠、高素质的伙伴心理互助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和自杀高危人群。并重点关注那些有心理应急障碍和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倾向、自杀倾向的大学生。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感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训可以促学业、明大志、怀天下;人文建筑与设施可以涵养有素、奋发激励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耳目清新、调节情绪等。个体大学生一旦出现情绪、行为等变化,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同时学校要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有效的救助工作,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预防自杀的主要有效手段就是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而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对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如设立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热线。向大学生公开心理热线电话号码:举办心理危机讲座和开设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及情绪辅导课;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即:学生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院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医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当发现有大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医院精神医生或校医院的医生联系。(2)不要让其独处,与其保持连续接触。(3)对其表现出非常关心及深切同情,设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议:(4)设法将周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器具除去。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又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时,可采取:(1)尽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或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将自己目前的状况告诉家长、信任的老师和同学,求得他们的支持。(3)避免独处。(4)周围不放置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器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以至于产生自杀的悲剧已不是单个个体现象,作为一种高危的心理病变,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存在,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特殊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了。肖永春教授认为,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专科生;同时,自杀己占到18~30岁之间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高学历、大学生占自杀者群体的50%~80%,大有知识结构越高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的倾向。大学生因心理危机导致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此问题已经引起各高校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个班集体是由几十名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班主任必须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 作,而学生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班主任应首先成为一名心理医生。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统称为认知心理障碍。其从轻至重大体包括从众心理、应付心 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应及 时加以排除。现逐一加以分析:
一、从众心理
学习上随大流,不前不 后;态度上不主动,不刻苦不努力。原因在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信念与理想,控制不住 玩欲。此种障碍虽轻,数量却大,如不加控制,会形成拉帮结伙一起玩的状况。为此,在每 学期伊始,与班里几个平时玩欲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谈心,主要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 ,来激发其进取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坚持奋斗,努力向上。而对全班学生利用 班会时间进行普遍教育,使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应付心理
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动脑不发言;实验操作不愿动手,得推且推;课外作业不认真,得拖且 拖,甚至借抄别人作业。这是从众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大流随不上了,于是就应付。产生原 因与从众心理相同,缺乏目标和理想,主要通过与家长密切配合,想方设法激发其进取心, 使其努力向上。
三、厌倦心理
课堂上兴趣索然,或倦怠或走神或摆弄 东西,甚至小声说话。对课外作业总是拖拉,已成为心理负担,翻开作业本就心烦。原因是 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对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应当加强个别教育,同时杜绝学 生的玩具或课外书籍的来源,实行大家共同监督的方法;在学习上个别指导,使其觉得学习 也不是太难,能自己主动去看书接受新知识,逐步变得能接受所有外来的新知识。
在课堂上为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使他们体会成功的感觉。只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机会, 也就创造了转化的客观条件。
四、逆反心理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 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对着干,甚至 不时搞点恶作剧或破坏公物。这一严重心理障碍的成因较复杂。主观上学习目的不明确,尚 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性格上活泼爱动,甚至不失聪颖和机灵;主观能动性较强,自我表现 欲望强烈。客观上有社会阴暗面的影响,有应试教育各种弊端对其精神的压抑,或极强的自 尊心遭到伤害等等。为此,我主动与之谈心交朋友,尊重其人格,发现闪光点,给予信任和 激励,用其所长,启迪自爱自强,如我班董建强同学,爱好运动,不喜学习,而家长管教甚 严,最终导致矛盾尖锐。针对其特点,我先与其家长交谈,使家长认识到孩子的特点;再与 董建强交谈,使其理解家长的苦心;最后父子和好如初。同时,改革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课 堂教学,大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为其特强的主观能 动性,多开辟适于表现的舞台。
五、恐惧心理
在家怕家长查作业、查 试卷;在校怕课堂提问,怕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怕考试,怕开家长会,甚至怕升学,经常担 着一份心。主观原因是性格孤僻、柔弱;极强的自尊因学习成绩差而转化为极深的自卑。客 观原因是曾遭受过严厉的批评,或遭受过家长的痛打,而在心理上未能承受所致。为此我和 家长相约,一齐转变态度,多与其进行和风细雨的谈心,而不谈学习,尤其不谈学习成绩, 使之心理初步放松;在班会上给学生讲明,回家后主动学习,完成作业;而家长会也不是给 学生“告状”,使其放心。再进一步启发引导,以提高其自信心,多与同学交流,共同探讨 学习方法等等。针对学生存在的以上各种心理障碍,对班级的思想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
1、对优秀学生的教育
优秀生尊师守纪,成绩优良,比较自觉,是 班级骨干积极分子。但他们也有缺点,对他们缺点不能姑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注意他 们的发展趋向,引导他们不断进步。
2、对后进生的教育
后进生不是 天生的,而是不良社会风气和不正常教育所造成的。班主任要热爱、尊重、关心、体贴他们 ,找出他们的“闪光点”,耐心帮助他们,切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增强他们前进的信 心。
(一)微信对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现实生活到虚拟网络,从熟悉亲朋到陌生路人,从原来的一对一交流到现在的一对多交往,微信平台则完美地集合了多种交流渠道和方式,这也是微信用户激增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报告显示,高职学生除了使用微信发送语音、发送文本和多媒体等核心功能外,用于和查看朋友圈信息占94.20%,用于接收QQ离线消息占61.51%,用于查看附近的人和使用漂流瓶找朋友分别占49.65%和44.10%,上述功能都属于社会交往层面。微信提供的动态人际网络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新渠道。但是,微信导致高职学生群体内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朋友圈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性,一旦用户进入了熟人名单就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反之,落选的人际链条将会日渐松散,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二)微信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影响
有调查显示,从使用手机场合来分析,三分之二的学生有上课使用手机的经历,根据2013年国际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峰论坛公布的数据,我国每人每天平均手机上网时间为158分钟,而在校学生群体的校园生活节奏较为宽松,因此在校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应该在3小时以上,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45分钟以上,由此可见,微信对学生群体的巨大吸引力。其中有21.98%的学生以为微信对学习有负面影响,而认为微信有利于学习的比例为13.66%,虽然微信的主要功能不是学习,给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较强的负面影响,但是实际情况确实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惠东方式中蕴藏着很多学习功能,因此可以认为,微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利弊参半,如果通过正确的引导来放大微信对学习的正面作用,值得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思。
(三)微信对高职学生思想的影响
微信作为为用户推送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类功能层出不穷。一项针对某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学院和社团都没有微信公众平台的占15.54%,学院和社团都有微信公众平台的占32.1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通过建设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信息传递和思想引领已经逐渐形成。但是调查中也发现该院校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缺位,大多数学生不会通过微信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只有极少数学生经常联系。高职院校的微信公众平台与社会第三方机构推出的公共平台存在激烈竞争,尤其是在主导思想层面上,微信作为专门的娱乐商业软件,极易受社会负面风气影响而沦为不良思想渗透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信息质量,为学生推送符合心理情趣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容,胜利争取高职院校思想主导权。
二、微信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舆情传播速度加快且不可控
舆情是个人和社会群体在一定时间段内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展现的意愿、态度、情绪等交至的总和。舆情的研判是根据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并通过信息的传播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数百名学生时,妥善处理和控制紧急情况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通过微信信息同时也在使用微信接收信息,这种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和获取方式,与传统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相比,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更直观、更形象。而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来自微信好友推送的信息,他们认为来自非官方的信息源立场更鲜明、更可靠,尤其对学校和社会上重大事件,微信的病毒式传播极易利用舆论的导向影响事态的发展。因此,在微信背景下,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正确判断和控制舆情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舆情收集渠道逐渐弱化
微信平台之所以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广泛,是因为该交流平台为个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渠道,这对高职院校全面收集学生思想动态工作带来了困难。高职学生使用微信大多数热衷于关注学校热点问题、评论社会事件,而且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鲜明地在微信群组中和朋友圈中,与熟悉的人展开讨论。可以说微信平台属于矩阵信息获取平台,不仅可以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联系其他平台,如:QQ离线消息、邮箱助手、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等。微信平台“一对多”的显著特点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立体式交流体验,从当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多数学生在新媒体工具的选择上首先会选择微信。微信中朋友圈是一个既可以表达自己又可以关注热点的窗口,而这一功能又具有一定的信息隐秘性,确保了用户交流信息的安全,这也是微信的一个显著的优点。基于上述情况和微信的火热使传统渠道的访问量逐渐降低,削弱了信息的获取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微信用户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朋友圈,以此全面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三)学生与思想教育管理者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宅”,而且很多学生宁可在网络世界中与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谈天说地也不愿意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或者给朋友、亲人打个电话,从另一层面说明当代学生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世界越匮乏。网络上对微信时代总结为《微信定律》:再关心孩子的父母也无法了解自己孩子微信的聊天内容。这就导致原先通过班干部可以了解的信息的枢纽已经逐渐断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加困难,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了。
三、微信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使用微信的教育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较为关注和感兴趣,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但是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容易产生片面思维甚至是错误观点,在心理和情绪上容易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这一特征,其次是了解微信平台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有利性和局限性,趋利避害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引领
第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针对当前的新形势,高职院校教务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在抓好《基本原理》和《西乡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基础上,结合微信对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挖掘思想教育题材、深化思想理论年日韩,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可以配合思想教育理论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分析微信带来的机遇,全面消除微信给学生价值观念产生的不良思想影响。第二、使用微信开展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活动。同样的工具到不同人的手中可以变为精美的艺术品或者杀人武器,因此事物的好坏在于设计师的理念,微信可以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不良信息,同样也可以被思想教育工作者使用进行主流家住观传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使用微信开展价值观构建,努力争取新的思想教育阵地。微信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异常深刻,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时展实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例如:开通微信公共账号、推送信息等,在微信平台上向学生不断推送正面、健康的主流价值,用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工作,而且还可以进行无间隙的交流和讨论,对同一件事情各抒己见,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微信环境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支撑体系
第一、构建微信组织平台支撑体系。在使用微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班级组织构架,以学校团委为中心向下辐射,这种层级式逐渐乡下延伸的微信使用组织构建能够确保信息从上而下直达和由下而上反馈,形成信息双向交流通道,不仅可以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能确保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老师和学院领导可以通过向下的线条为学生推送优质的学习信息,包含正能量的图文资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通过向上的反馈线条能构及时地掌握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动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当前的活跃程度,根据反馈的数据构建学生思想变化的“动态表”。第二、构建微信功能平台支撑体系。当前微信公众账号存在功能混乱现象,因此在使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该加强学院平台的整合,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基础,目前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三个不同平台:学习平台、主流价值观引领平台和互动交流平台。学校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学生养成使用微信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零碎化学习的习惯,减少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不良交友的时间,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有力补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班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微信群通知学生日常工作安排,围绕每天的学习热点和生活热点开设微信专题,确保微信推送信息的生活化和规律化。
四、结束语
1.微博平台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载体
微博的应用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各高职院校都努力把微博打造成各级学生管理部门联系、服务以及引导学生的一种新载体。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类学生组织可以通过原创、点击转发、访谈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就为学生管理部门更好地引导在校生提供了一个平等有效的工作平台,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使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2.微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保证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高职院校可通过微博一些校园活动信息、奖助贷信息、就业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关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则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地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把各类信息到微博上增加了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关注的热度及学生反馈,了解学校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学校各项决策的民主化,推动校园和谐建设的进程。
二、微博环境下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途径
1.明确微博工作的定位和作用
校园微博具有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有利于各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升大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微博的这些特点,借助微博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传播速度快、公开透明等优势,引导学生的思想。将微博打造成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平台。
2.注重创新微博宣传形式
通过创建“班级微博”“人人网年级主页”“招生办微博”等形式的组织平台,让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互动、留言,也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公布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让同学们监督和参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积极引导,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3.分层级构建完整的校园微博体系
第一,建立院级微博平台,由院校骨干教职人员组建。同时,可以倡导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的领导干部、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在学校范围内具有一定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干部开设微博,利用这个平台各类信息、更新校园动态、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还可以鼓励这些校园微博逐渐将部分关注点转向社会层面,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第二,在全校各院系、各班级分别开设对应的微博群,实现院、系、班各层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微博平台及微博群,主要实现如下职能:
(1)实现信息的交流,各班级之间可以通过微博或者私信的方式,相互传递信息,完成班级工作任务。
(2)提供各类信息服务,通过微博校园资讯、就业信息等。
(3)组织各类活动,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开展“微话题”“微采访”等活动。
(4)展示自己的班级风采及工作成绩。充分发挥微博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更新迅速、涉及面广等特点,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校园微博管理制度,保障校园微博的良好运行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学习适应 角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From The View of Role Theory Discuss On How
Freshmen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Study
XU We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How to adapt to the new university study is an important issue, bu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freshmen with this problem.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problem is presented with the role conflicts theory. Finally, a way of adjustment to this problem is proposed with perspective of role.
Key words freshmen;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study; role theory
1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角色冲突
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学新生入学后最难以适应的是学习。在这一变化中,新生原有的角色、地位发生动摇,新的角色还未形成,易出现“角色真空”与“角色断层”。
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上和行为上的改变。①对于人类而言,适应则是一种与人的需要、满足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个体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从而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②学习适应则是指学生为了融入大学新的学习生活而调整或改变自身原有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过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就是顺利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考大学这个目标也是学生最主要的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需要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就可以。而进入大学后,一方面,学生觉得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后应该“歇歇脚”;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在大学,学生不仅要扮演“学习者”,更要扮演“恋人”、“学生会干部”、“志愿者”等角色。在其他角色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后会导致无法更好地扮演“学习者”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
1.2 学习方法不恰当
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时间,学生主要就是跟着教师走。进入大学后,老师讲授的内容也不仅仅拘泥于课本,往往会由一个知识点引出一系列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书籍,拓宽知识面。这样就把学生推向了一个主动的角色。由于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中学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容易造成学习不适应。
1.3 学习环境不适应
能够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焦点”:父母的希望、老师和学校的骄傲、同学的榜样。相对于其他学生,他们更能获得周围的关心和注目。在同龄学生群体中,他们处于中心地位,是重要角色。但进入大学后,他们远离了父母的照顾,周围都是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老师也不会另眼相看。与中学阶段的“中心地位”、“重要角色”相比而言,他们现在已退居“边缘地位”、“普通角色”。由中学阶段的尖子生变为大学中的普通一员,由“焦点变为沧海一粟”,对于新生而言,心理落差是极大的。
让·斯塔彻尔(Jean Stoetzel)认为:“如果将个人作为观察的中心,那么个人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地位和角色,他的地位就是他本人所预期的他人行为的整体;他的角色就是他人所预期的他本人行为的整体。”③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过程中的“角色冲突”问题。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扮演一个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时,往往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这就称为社会角色的冲突。”④一方面,他们仍保留有根深蒂固的“高中生角色”,另一方面,他们进入了大学,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迫切需要他们接受“大学生角色”。于是,两种角色发生冲突,使得新生出现学习不适应问题。
2 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的过程分析——角色确定与建构
2.1 角色确定
角色确定即行为者在担任某一角色前,对于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所处的地位、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与将要承担的角色是否相符合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处于特定的地位时,行为者的角色应该是确定的,这个确定角色的过程也就是“认同”,也就是回答“我是谁?”的过程。当行为者从一个旧环境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时,就会有角色确定的问题。大学新生是刚从高中阶段进入到大学阶段,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角色确定的过程中会出现确定不当的情况:第一、行为者还不具备担任某一角色的能力,比如某一成绩平平的学生却进入了名牌大学,由于身边都是比他水平高出很多的人,所以在这里学习,他会感到很吃力。第二、行为者选择了不合适的角色,比如新生由于父母或老师的要求报考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等。
2.2 角色建构
大学新生的角色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建构,即新生群体以外的其他成员对新生的认知所引起的新生角色建构;另一方面就是自建构,即新生群体自身对自己的认知所引起的角色建构。正是在他建构与自建构的相互影响下,行为者才会最终完成角色建构。大学新生在角色建构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角色确定出现问题导致角色建构的失败。其次就是大学新生角色建构两个方面即他建构与自建构产生矛盾:自身主体外其他主体对大学新生学习者角色建构的认知与主体自身对此角色建构的认知相冲突。最后则是大学新生对“群体特性”与“自我个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把握不准。
3 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的解决途径——角色调适
大学新生学习不适应会影响他们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会对他们将来离开学校、走入社会也产生负面影响。从角色理论来分析:由于角色承担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出现角色冲突,会导致承担者内心的冲突,也会带来一系列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进而会影响承担者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有必要进行角色调适来适当化解角色冲突。而通常进行角色调适的方式主要包括:协商与合作、顺应与接受、调整与转移。⑤
(1)协商与合作指的是在角色冲突时,避开冲突,采取协商合作的手段来转变角色关系。这里主要指大学新生之间要善于团结协作互助。大学新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采取发问、讨论的方式。因为大家的水平差不多,以往接受的知识也是大同小异,所以现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该也有共性。通过发问、讨论的方式交流彼此对问题的看法可能会比自己单独思考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2)顺应与接受主要指的是改变角色承担者的主观态度,用开阔的胸怀和放松的心情去接受既定的事实。这是从大学新生主体自身出发的: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看问题的心态。对于这种心态的培养则需要家长对孩子多一些关注,学校也应该加强心理教育。
(3)调整与转移则指调整角色承担者对自身角色的期望、转变角色承担者的注意力,将其精力分散于不同客体上。这点同时由内外因出发,即对自身作相应的调整,也借用外力、从外部寻求帮助。大学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寻找真诚的友谊或者是恋爱都是调整与转移的表现。
以角色理论为视角研究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希望能对该问题有不同角度的剖析以便更深刻地认识该问题,最后落脚于帮助新生有效地解决好学习不适应问题,为其今后大学生活打好基础,为他们的人生新起点迈出坚定第一步。
注释
① 朱志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② 段兴利,叶进.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学生新生入学适应[J].科学·经济·社会,2006(2).
③ 让·斯塔彻尔.社会心理学[M].巴黎:佛拉玛里翁出版社,193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得愈发重要起来,它也是我们小学教师探讨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好的诠释,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小学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摆脱课堂传统教学的束缚,避免学生读死书,不断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双手、大脑,使学生能自主处理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学习与玩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多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善于寻找、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有所建树,为社会做贡献。
(二)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会使学生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才会使学生长大后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三)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增强人才竞争的实力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小学生的思维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现和提升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有意识促进小学生创新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文章内容的艺术美、感情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与思想的结晶,让学生真正爱语文、学语文。
(三)发挥小学生的潜能
解放学生的口,就是在教学中应加强他们说的训练,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给他们说的机会:教师要精讲,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的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语文教学中的动手,不仅要求学生会写字,还要把字写正确、写美观,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小学生不仅仅感受到草原的美景,更要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了解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以后多做有益于民族团结的事情,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解放学生的脑,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胆思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四)创设情境教学,发展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教《长城》这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长城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长城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教学情境。而后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文讲解,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情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
(五)有效延伸课堂,拓展学习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培养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等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组织学生出去踏青,举行“故事会”等。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起始时期,而小学语文又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知识的基础,可以说,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把创新思维的教育真正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他们的创新学习创造条件,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主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创新人才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朱云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的创新思维能力》
甲方(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
甲、乙双方就论文版权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 甲方是论文(以下简称“该论文”)
(1)唯一的作者; ( ) (2)作者之一以及其他作者指定的代表人。( )
2. 甲方保证该论文为其原创作品并且不涉及泄密问题。若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
3. 甲方自愿将其拥有的对该论文的以下权利转让给乙方:
(1)汇编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2)翻译权;_(3)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_ (4)网络传播权;_ (5)发行权。
4. 该论文版权转让期限: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到乙方正式出版该论文后第5年的12月31日。适用地域:世界各地。
5.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况外,在本合同第3条中转让的权利,甲方不得再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使用,但甲方本人可以在其后继的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内容_ 或将其汇编在甲方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6. 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将向甲方收取_ 一次性版面费,数额为人民币 元。
7. 该论文在乙方编编辑出版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将向甲方_ 支付一次性稿酬(付酬金额另行通知)并赠送样刊。
8.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限同本合同第4条规定_ 的该论文版权转让期限。
9. 其他未及事宜,若发生问题,双方将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_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理。
甲方(代表):_________乙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辑部________________乙方代表:_____ 年_ 月_ 日__________________年__ 月__日
2
版权转让合同
产品介绍转让合同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名)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先生们:下方签名人(即“公司”)同意(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名为_______________的影片/电视片/电视连续剧(以下统称“影片”)中使用下列产品和/或服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公司授予你、你的继承人、被许可人和被转让人以下非独占权利而非义务: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交包括“影片”中与上列产品和/或服务相关的全部或部分商标、标志和/或标识符(以下统称“标记”);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地以任何和全部方式、方法和媒介(包括目前已知的或今后发明的)复制、播映和利用上述产品和服务,广告、宣传、促销、预告和利用上述产品和/或服务。本公司保证并声明,本公司是上列产品的所有者或上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或其人;本公司有权签署本协议并授权(_________________)本协议下的权利。作为向公司向(_______________)提品和/或服务的完全对价,(________________)同意以下列形式在“影片”的正版胶片的片尾打出感谢贵公司的字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提供”。产权合同:版权转让合同范本由精品信息网整理!
本公司明白,(_______________)播放其产品、商标、商品名称或类似标记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超出与节目内容有合理关联的范围。本合同两样适用于“影片”的任何和全部电视播映。本公司知道,为促销和宣传任何产品、服务而给予或同意给予任何有价物,是犯联邦罪。本公司重申,除上述产品和/或服务外,它不曾因“影片”中提及或播出本公司的名称或本公司的任何产品、商标、品名或类似标记而给予或同意给予摄制组的任何成员、与“影片”有任何关系的任何人或(________)的任何人任何有价物。我申明,我是本公司的高级职员,有权代表公司签署这份标准合同。我还申明,未经(_________)书面同意,无论我本人还是我所代表的公司都不会为了广告、吹捧或促销的目的而直接或间接地宣传或以其它方式利用“影片”中使用、播放或展示的产品和/或服务。你的真诚的,___________________同意并接受者
(授权签名)签名: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请打印姓名) (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公司名)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
版权转让合同注意事项
版权确认
1、进行过版权登记的作品应署明版权登记机关和登记号
2、作者有权声明自巳是作品的原创者。凡有合作者的作品,卖方均应获得合作者的允诺,并在展示作品时注明己经合作者同意转让的内容
3、买方对作品有自行鉴定的责任与义务,本网对交易作品的真伪或是否存在重复转让等问题,不承担法律责任。
版权与使用权
1、版权泛指所有的知识产权。版权转让后,作者除根据约定可保留署名权外,其它权利,如收益权、使用权、继承权、再转让权等均为买方所有。
2、使用权是知识产权的一部分,仅限于作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形式使用。因此,使用权除了有时限之外,还会因用途不同而表现出多种形式。
独家使用权: 这是用于商业用途时的一种转让方法,一般针对歌手、乐队、演出单位、唱片商等。作者转让了独家使用权后,就不能再将使用权转让给其它人。同样,买方也无权向第三方再转让。但可以约定,买方再转让时与作者分成。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保健己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一种时尚.截止目前,有的发达国家己有上千万人热衷于这种运动,各种心理咨询团体和机构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以优化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各种心理健康培训班也方兴未艾,通过情绪调节、生物反馈等方法来调整身心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总之,重视心理健康己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思想、理念和行动.
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这会促使人事业的成功.著名成功学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心态.李嘉诚在总结自己事业上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心理能够创造财富,良好的心态和自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人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良方.在做人方面,他始终注重信誉和名声,注重与人为善,这些因心理健康而体现出的优秀做人品格是他在成功之路上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征程.
时展的历史航船己经驶入21世纪.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纷至沓来?这是新世纪的典型特征.这个紧凑的时代步伐前进的脚步声己经对人的心理健康提出严峻挑战,心理压力、心理疾病在人类社会早己出现,并己经给人类敲响警钟.重视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己成为心理学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二十多年前,我根本没听说过“心理学”这几个字,更不知道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怎么回事,只知道面对高考自己有说不出的痛苦不知如何解决.非常幸运,大学时代我选择了学校教育专业,学习专业课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由于对专业的兴趣,在1986年我开始注意到了报纸上、杂志上和一些书籍里刊登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事例.于是我开始关注、开始搜集、开始整理,我的整个身心都扑在了这个我当时就敏锐感觉到一定会有巨大发展的心理学问题上.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至今,我积累了大量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材料,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陆续在大学的《九月风》杂志上、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四十余篇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论文,1998年又出版了一部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共计约100万字.1997年5月23日是一个既难忘又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那一年我创办了赤峰市第一条面向100多万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电话“青春热线0476—8448445”至今解答了大量心理咨询电话,接待了许多心理咨询者,在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个典型案例.因为工作的需要,义务为一些中小学创办了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为经济广播电台创办《心桥》栏目,在电视台举办了《真正拥有健康》节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深受社会好评.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自己二十多年的勤奋积累、不断钻研,才有了《心理教育论》这本专著的问世.把心理健康和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化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良方,可以说是我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心理教育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尤其与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心理卫生一心理健康一心理保健运动有不可刽割的联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心理上至少存在着两种基本需求:其一是要解决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惑与冲突;其二是要充实与完善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这种需求正是心理学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体现.因此,为了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心理科学的巨大发展,心理教育这门心理科学的又一分支的产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心理教育是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的教育活动.根据自己二十多年来对心理学中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及其思想与行动的理解,心理教育应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以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基本理论体系为主,再充实以心理疾病的预防及其诊治.心理教育应该是在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基础上的新发展,也应该是这两门学科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心理教育的观念到90年代才开始被接受,从那时开始,到把心理教育作为我们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转化为行动,则又经历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非常值得高兴的是,在我国当前正在开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任务的课程改革和创造教育的实践中,心理教育己占有一席重要之地,这不但对我们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全社会都开始重视人的问题,开始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心理教育则是给青少年们带来的一股清泉.那么,就让这股清泉流淌到他们的“心田”中去吧,那里肯定会有阵阵欢乐的歌和成长着的青春乐章.
本书虽然现在正式出版并与读者见面了,但是整个创作过程却历经了多年,正如前所述,她有我中学时代的思考、大学时代的钻研、工作历程的积累,她是在我发表和出版的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基础上写就的,凝聚了我多年的辛勤汗水.需要说明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其他心理学工作者发表的文章和提出的观点,在此深表感谢.此书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恳请同仁们多加批评指正.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idea evolution, pointed out should ancient times in the thought seek for our country modern psychology educatio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rom our country, China and the West theory union achieves the educational end.
关键词:心理教育 思想
Key word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hought
作者简介:魏颖(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59-02
一、中国心理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热点,是心理学走向普遍运用的直接手段,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所提出的新要求。科学、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国外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卫生运动、健康心理学确立间接影响着我国心理教育的产生。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从教育德的角度率先提出“心育” 一词。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发展,“心理”注定会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论述心理教育的论文及著作就开始大量增加,班华在1987年提出“心育”概念,并在1994年8月出版《心育论》,是第一本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著作,申荷永、高岚在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以《心理教育》命名的著作,陈中永在2004年4月出版的《心理教育学研究》,是第一本把心理教育提升成一门学科的高度来看待的专业著作,还有心理健康、心理训练、心理障碍教育等等,以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教育试验、论文、著作,这些学者纷纷提出适合当今社会的心理教育思想及观,促进了我国心理教育的兴起、发展,尤其对学科理论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国心理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式提出、产生,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运用,且有更多其他领域的学者参与进来,使心理学的运用进入到不同领域,也从各个角度运用不同视野来看待心理教育问题,为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进入二十一世纪,心理教育被社会各界所注意、重视,把心理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心理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内涵还没有完全确定,外延模糊,理论思想不具体,有待于心理教育追随者继续探索。
二、心理教育思想的演变
随着心理教育的发展,新的教育思想大量涌现,目前对心理教育的解释多种多样,教育范围很模糊,概念混淆,这也是心理教育思想正在变化的一种体现。现具体提法可分为四类:综合性概念,如人格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方法技术类概念,如心理指导、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教育模式概念,如愉快教育、挫折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针对某一领域的概念,如兴趣教育、情感教育、思维教育、能力教育、意志锻炼、社会实践、生活培养。从以上各种不同提法的心理教育可以发现,现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正在逐步丰富,教育内容也开始趋于完整,但各种教育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造成心理教育层次不分明,妨碍了心理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更不利于心理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的。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浅谈心理教育,有助于明确心理教育范畴,更好的把握对心理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心理教育又可称为心育,以心理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其他学科理论为辅助,教育学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开展手段,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侧重心理健康的维护,后者侧重促进心理健康以及开发心理潜能,教育的内容都围绕在“人的全面发展”上,通过人心理的发展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卫生多以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卫生也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咨询是一种补救教育,是心理教育的辅助手段,重视心理诊断及矫治,属于心理教育的边缘学科。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教育中的各种教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侧重不同相互补充,各种理论、技术结合运用,来达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图1简单表示各教育之间的关系,这种表示方法为免牵强,但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图1各教育之间关系
从上文可以看出,心理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给人们提供帮助。从教育角度看,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从社会角度看,心理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推进国家、民族的发展,为社会迅速和谐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可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等。从科学角度看,可使心理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展示现实价值,完善心理教育理论,促进心理教育学这一理论学科的建设等。当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挑战,使人们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各国都在纷纷开展此项活动,我国也不例外,而如今运用的许多心理教育思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和我国古代存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毕竟存在群体差异,我们应该把历史中存在的心理教育思想挖掘出来,寻找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心理教育。虽然当时我国心理教育并未进行独立活动,但挖掘我国古代心理教育思想,对建设我国现代心理教育有重大意义,是我国心理教育的基础。
三、我国古代心理教育相关思想及其运用
中国五千年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有“人格教育、个性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它们散见与每个朝代遗留下来的著作中,这些正是我们现在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开展心理教育的基础。我国古代哲学、医学、教育等著作中的心理教育相关思想如:1、《尚书》中的“直而温,宽而厚,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意思是要人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现代心理教育中的“个性教育”与此相对应;《论语》的“君子怀德”、“君子上达”指的是完整人格塑造,现代心理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目的也在此,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2、《皇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中的“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指出不良情绪对身体的消极影响,现代心理教育内容的“情绪情感教育”与之相对,这是古代医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3、《学记》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其中提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性,而后做出正确指导因材施教,这是古代教育学中的心理教育思想。4、《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专著,其中的“乐者,音之所由升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意思是音乐与情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诗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指的是诗词对意志教育的影响,这些是古诗词歌赋中的心理教育思想等等。像这样的心理教育思想很多,我们应该挖掘运用。
我国古代这些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我们要予以继承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心理教育还是心理学,只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而忽略中国历史思想,其结论总会有偏颇,结果并不能完全符合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存在在历史中的思想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心理教育理论基础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容,古代心理教育思想在实践运用中更有利于被广大群众接受、推广。目前,虽然国内一些学者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我国古代心里教育思想的挖掘工作还需要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陈中永.心理教育学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4
[2]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6
[3]潘菽、高觉敷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