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16:54:58
导语:在特级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一、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三、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关键词:培智生活;语文作业设计;教学实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也是检验教育一个重要环节。笔者是特殊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慢慢的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给学生布置符合其能力的作业,如何让作业变得内容丰富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语文教学和作业中来等等问题。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教学尝试。
1 生活语文作业内容生活化
生活语文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老师在使用过程中再依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保护皮肤》、《我的家》等单元,笔者根据这些生活单元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基本以识字为主,课文从简单的字词到简单的句子。最初笔者布置的作业A 组大部分以重复性的抄写生字为主;B 组大部分以跟读字词为主;C 组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主要以认读图片为主。慢慢的笔者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家长也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笔者开始思考改变作业内容。既然教学内容以生活为主,那何不试试让语文作业也生活化,让作业成为沟通语文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的桥梁,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如第五册第二单元《常见的食物》这一主题中,笔者对A 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为:淤我最爱吃的蔬菜,家长协助带蔬菜回学校。同学间互相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蔬菜,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于怎样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能光吃鸡鸭鱼肉,要多吃青菜、萝卜和白菜”。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后来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介绍自己喜欢的蔬菜,自信地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样吃饭才健康。
2 生活语文作业形式趣味化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智障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量让作业内容、形式多样有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并能够享受这个过程。比如“听”故事,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同样是听故事,可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讲都会对智障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笔者会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家长课文内容或故事文本,让家长讲给孩子听,并时不时的回答问题,对听的内容做出判断,也会做一些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听的重要性。
“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首先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或者学校的活动说给家人听,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节假日、放假之前就会提醒大家记住自己假期的活动,然后回学校之后将自己在假期过得最开心、最有意思的事说给同学们听,老师和同学还会发问。慢慢的同学们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会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比如“昨天家里谁过生日”,“我家搬家了”之类的,同学们都很愿意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生字、字词、句子、儿歌和故事。语文课堂上少不了朗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朗读,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低年级识字少,还有学生不识字但是会跟读,在语文课堂上可通过多读配图的字词、多读琅琅上口的儿歌等方法来增强他们的语感,同时促进提高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布置相应的朗读作业,与家长一起读,或者将所学的读给家长听,等到有能力时阅读小故事再分享,这些朗读形式在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自信。
3 生活语文作业的差异性
虽然培智班一个班一般只有10 到12 名同学,但是仍然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也有不同,一般都要分为2 到3 个层次,在教学上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需求和目标,在作业的安排和设计上同样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布置和设计符合其能力的作业。例如有书写能力的适当布置一些抄写生字词的作业,有语言能力的就布置一些读和说的作业,而那些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的学生也不能放弃,要为他们设计一些以图片为主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总之作业要设计得符合学生的能力和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 家长共同参与生活语文作业
智障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下完成某些开放性的作业。因此老师就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首先要让家长知道作业的内容,其次就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完成作业,也应该及时与老师沟通,积极提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5 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我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2005年开始,经历了初期的认识与探索、中期的总结与深化、后期的反思等阶段。广大教师努力按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省教研室先后举办了多次培训与教研活动。除了每年的各级培训外,还分别在扬州(2004年)、盱眙(2005年)、盐城(2006年)、无锡(2007年)、苏州(2008年)、江宁(2010年)等地举办了等大型研讨会。为解决课改疑难问题,2005年至今,先后成功举办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为了探索课堂教学,先后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为总结课程改革经验与成果,先后举办了4届优秀论文与教学设计评选;为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先后举办了2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活动;等等。这些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既是宣传,又是培训;既是总结,又是推广;既是交流,又是示范;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这些活动为全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深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我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我省高中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组织了全省高中数学教学情况调研。调查方式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教师共有5615位),对苏州、扬州、宿迁等三市的区、县高中数学教研员和部分教师进行面对面访谈,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等。
调研表明,7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一定转变。
调查表明,课改后,我省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有一定的转变。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数学的核心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其次,对于教材的认识,多数教师认为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而非唯一依据;第三,在叙述技能目标时,多数教师使用“模仿”“概述”等过程动词。
2.教师教学行为有一定转变。
课改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增多。教师在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同时,在教学行为方面有较大的改观。无论是在备课、上课,还是在管理与指导学生方面,教师的教学行为都积极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动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第二,在备课时,更多地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第三,课堂上,当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一致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精神,但更重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第四,在课堂上,当学生指出教师的错误时,绝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表扬学生,欣然接受”或者“肯定学生的做法,与学生讨论是非曲直”;第五,教师课堂上讲授时间一般在20-40分钟,尽量给学生留有自主空间;第六,多数教师认为讲授法是一种最经济、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讲授法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启发性在其次;第七,多数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是否使用讨论法,并关注主题的选择、讨论的组织形式等。此外,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频率较高。
3.教学研究广泛深入。
调研表明,本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广大教师在课堂模式创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新教材研究、学习研究、考试评价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很多进展。
在日常教学研究方面,广大教师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进行研究,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细微的研究,使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落实。
由于广大教师认真深入的研究,近8年来,我省高中数学教师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论文,《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每期都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登载我省教师论文,乃至高中数学刊物流传“无苏不成刊”的美谈。
在进行课堂教学、教材研究的同时,我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行研究,每届批准的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批准课题、省教研课题、省教育学会课题、各大市课题等)中都有大量的高中数学课题。
4.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受益,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非常多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借助于课程改革,广大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迅速。
课改后,各种培训、教研、学习机会增多,每年各所学校都有多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或教研活动、会议),多数地区的教师参加市级全员培训,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日常的校级研修活动。这些培训(教研活动、会议等)由课程标准组、教材组、高校、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等多方面专家进行讲座、交流,扩大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与眼界,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教学经验与技能。
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各市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高水平的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同时他们自身也得到迅速发展。从2005年开始,全省共召开了8届特级教师研讨会(高级论坛),广泛讨论、决策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如选修课开设、教学要求制订、校本研修、教研文化、高考命题等,同时,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这些教师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自身也得到发展。
在本次课程改革过程中,青年教师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除了各种培训、研修、会议外,校本研修活动多是以青年教师的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每2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每3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每2年举行一次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评选等活动,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可以说,课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非常多的平台。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也遇到很多疑难问题,有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或正在解决,有的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
(李善良)
问题呈现
本次调查表明,以下问题在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及研究中仍比较突出。
1.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落实不均衡。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目标”。而三维目标是什么?怎样确定三维目标?如何实现三维目标?这些问题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还是模糊的。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高大全”“空泛美”等现象,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同步进行的问题,尤为突出。
2.教学设计存在“三多三少”。
有效教学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证。国际上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数学教学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影响较大,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关注结论的多,关注过程的少;关注教师的教多,关注学生的学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
3.学生作业与负担过重。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科学、有度、优质的作业不仅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对数学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同时教师也能借助作业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
北师大肖川教授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然而在当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框架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改的理想目标与教学现实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数学作业的理念、内容、形式和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生作业负担过重且效率低下。
高中生对数学作业态度的抽样调查结果是:“乐于完成”的占35.63%,“感到厌烦但能独立完成”的占49.79%,“感到厌烦经常抄袭”的占12.50%,“感到厌烦不完成作业”的占2.08%。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占64.38%)对数学作业感到厌烦,可见这样的作业效果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当前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相背离的。
4.教学评价功能单一化。
早在2004年就有专家建议:“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课程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不改革现行的考试,课程改革就会寸步难行,教学改革也容易流于形式。”[1]我国的教学评价实际上早就出现功能单一化倾向,直到今天也没有彻底改变,也难以改变。尽管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由于受高考限制,许多地方的中考虽由地级市组织,但均为高考做准备,因此还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考试的评价=高考、中考的评价
分数至上,学生“排队”现象难以禁止。一些基层教育部门、学校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升学率、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5.校本教研普遍缺少行动研究。
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特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定期开展一些以公开课为主的研讨活动。虽然这些教研活动对于教学研究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形式单调、教师参与程度低,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课改后,由于需要学习、吸收大量的课改理念、改革文件和先进经验,各地组织了大量的以教师培训为主的校本研修活动。但随着课改的深入,这种校本教研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低。而更为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特别是行动研究,在广大学校却很少。
【注释】
一、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以高娃同志为校长的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吸纳智慧管理的精华,本着“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发展中提升”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充分调动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办学质量、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2007年以来,领导班子和学校工作实绩在全市教育系统年度目标考核中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学校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行风建设优秀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学校卫生工作实绩突出单位”;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校医室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重点示范项目。
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跨越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近6年,高考升学率和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稳居全区同级同类学校之首,二本以上人数连续6年突破1000人大关,二本以上升学率达到95%以上,6年内共6次摘取自治区蒙授文科或理科状元的桂冠,自1987年以来的高考状元总人数已达到21人。近几年,学生在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各类学科、文体、艺术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人数达235人次;如在2010年全区蒙授高中最高级别的学科竞赛“尹湛纳希杯”和“明安图杯”竞赛中,学校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截止目前我校已将全区20个杯中的10个收入囊中。
三、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成就
师资队伍是办学质量提升的人才保障。近几年,我校教师专业成长速度与质量逐年提高,已涌现出许多在全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名师。2007年以来,学校共有71名教师荣获国家、自治区级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每年平均有20名教师应自治区或外盟市邀请讲学,每年平均有30篇教师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在有关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4名,高级教师122名,一级教师79名,国家级骨干教师4名,自治区级骨干教师14名,市级骨干教师41名,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在读研究生14名,已形成一支业务过硬、师德高尚、实力雄厚、具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有新举措
近几年,学校以全市科尔沁文化“三进”活动为新的契机,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寻求和探索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路径和方法。一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学校始终坚持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成为全区为数不多的纯蒙语授课的市级普通高中,为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二是,创新文化传承的载体,创办了“搏克那达慕节”和“科尔沁民歌大赛”等具有鲜明民族性、创新性和群众性特点的文体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充分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了蒙古族文化历史、科尔沁刺绣、科尔沁音乐欣赏、科尔沁版画、蒙古象棋等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同时,把民族风情、优秀人物、历史沿革等民族文化渗透到常规教学中,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更具科学性、广泛性和前瞻性。四是,充分利用学校五十多年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环境,在校园建筑布局、文化长廊、室内设计、装饰、命名等方面体现浓郁的科尔沁文化特色,使其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五、构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睦大家庭
多年来,学校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个离不开”教育,在不同民族师生之间建立起了荣辱与共、和睦相处、肝胆相照的深厚情谊,形成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的良好氛围,对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区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先进集体”、“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市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先进集体”等荣誉;校长高娃同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拔节,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里浓郁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并散发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在四中校门口,有一个石碾子,这个石碾子还是1957年学校初创时,师生们用来平整地面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四中有了巨大变化,不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就连校门都变得更气派了。过去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见,这个石碾子不知怎么却保存了下来。建新校门时,有人说这东西土里土气,扔掉算了。姜校长不同意,说这是学校历史和发展的见证。他把它放在校门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个名字――“起点”。“起点”二字大有深意。一来这是四中的起点,前人筚路蓝缕,开榛辟莽,今天的师生不能忘记;二来这是学生入校的起点――石碾子旁边有几级台阶,意味着学生从这里开始登堂入室;三来学校也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
校园环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长花了很大心思。他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至善亭、长善亭,“至善”和“长善”是怎么来的呢?熟读经典的姜校长解释道:“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古人对学校、对教育最深刻最经典的阐释,我们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记‘至善’是学校的追求,‘长善’是学校的责任。”还有柏园、紫薇园、桃李园、桂花园,花木品种不下三十种。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园,这里汇集湖湘名人的书法石刻几十尊,有的《沁园春・长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气”,那种崇高和壮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和食堂都有别具匠心的命名。三栋教学楼分别叫做磨镜楼、镂冰楼、琢玉楼,图书馆叫做书鱼馆,学生寝室叫做习静楼,食堂叫做至味园。这些楼、亭、园的命名,有的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提议,有的是老师的点子,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意,每每说起这些名字的内涵和由来,师生都觉得别有会心,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有艺术,还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园中央的“春之声音乐广场”是四中最耀眼之处。下沉式的圆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台,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施特劳施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广场后面则有学校语文组集体创作的《春之声音乐广场记》,用文言写成,其略云:“乐诸广场,当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雅曲以广才艺。乐在师生,正声感人,教化兴焉。修德以笃学,弘志以报国。”这篇《广场记》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庆时语文组创作的《校庆记》,还有后来的《琢玉楼赋》,文字一样的典雅优美,朗朗上口,让人读之三叹。这样的美文怎能不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春之声音乐广场2005年竣工,头三年就有100多场师生演出。特别是学生,那兴致,那热情,一直很饱满,每有节目表演,观众都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2006年元旦,省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和激情投入,让交响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肖鸣先生非常感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作家、艺术家来给学生讲学。作家聂鑫森给同学们讲过文学创作,书法家施杰荣不但来开讲座,还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创作、交流。名人的气质、风度和他们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不啻是师生的一道精神营养大餐。
学校各学科的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给学生开课外讲座。朱柱石老师和汪瀛老师的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朱柱石讲《红楼梦》、讲坡,汪瀛讲历史,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配上他们激情澎湃的讲演,引得听众场场爆满。
姜野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校长。他说:“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学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这是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要在传授广泛、综合的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带着四中的深深的印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有一天,人们会说,你看,这就是四中的学生。”
不仅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刘佳就是四中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年暑假,她和三个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着行李、相机、干粮,徒步从喀纳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险意味的体验,不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课堂。她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学生都被这神奇的风光吸引了。她告诉学生,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总能从中提炼人生感悟,作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参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我们的老师,就是喜欢她的一个姿态――热爱生活的姿态,富有探险精神的姿态。”
课堂上丰富的艺术元素
四中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元素随处可见,繁花一样点缀着知识的殿堂,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这是汪海老师的一堂音乐课。
“怎样才能把‘丝’音发得长?吸足,吐慢,声音轻――来,气运丹田,一、二、三,吸气……吐气……”“再请同学示范一下‘哈’气……纠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这架势跟哮喘可不一样。”这是一堂很纯粹的音乐课。汪海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惹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也很随性、自然,抢着上去指挥试唱,表演“气运丹田”,“吸足气嘴像气球一样圆”。汪老师说:“‘艺术立校’的本质是育人,艺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以艺术基本素养,以及感受、鉴别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汪老师的音乐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演绎。
同样是音乐课,言雨老师的“音乐与影视”所呈现的则是艺术课的另一种味道。言老师从西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选段,讲到中国电影中的名曲《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说明“好的电影插曲、主题曲,往往比电影更有生命力”。她问学生:“从今天讲授的影视音乐看,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三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旋律优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最后,言老师以电影《吉星高照》和《东成西就》为例,说明“电影中常常改编儿歌,改造世界名曲,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既是总结、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学内容,课堂更为饱满。这是一堂艺术课,更像一堂生活课,学生在欢笑与互动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素养。连家长都说:“四中的老师将艺术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们喜欢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
艺术的种子不仅在音乐、美术课堂上生根,同样在历史、语文、数学等非艺术学科领域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汪瀛说,人的快乐不只在于专业情愫,还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艺术情趣中。艺术经验给生活以启迪,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艺术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生活信念的支撑、艺术信念的坚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艺术风流人物》一书,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历史,“传神画家顾恺之”“以《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张择端”等篇章,以人物带出艺术,从艺术解读历史,艺术味浓,历史感强,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这一切,让你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史,还包含了一部艺术史。
语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语文特级教师郭克勤的每一节“美文艺读”课都是很好的“‘艺’‘文’志”――他选取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开设课程,“艺”“文”互读。“散文中有艺术大家写艺术的作品,也有文学名家写关于艺术和艺术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吴冠中的《风光风情说乌江》;后者如贾平凹的《秦腔》,赵鑫珊的《新世纪与古典音乐》。”他说,艺术家以五线谱、调色板隐喻明理,表达感情,散文家则以语言符号载道、明志,虽然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关照却是一致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一元化状态,走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品位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沟沟壑壑”,在姜野军胸中脉络再清晰不过了。为了更好地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四中对一些课程加以调整,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如艺术鉴赏、个人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程。在艺术立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四中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结合)教学体系。“就语文学科而言,‘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变讲读为品读,还原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场景。课堂上导疑、导练内容较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激活了课堂氛围。”老师们说。
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学会了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级的王诗敏同学所说:“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让你沉下心来看事物,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不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至少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硬性的知识灌输都不能比拟的。”
教研中执著的艺术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发挥支撑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们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学校早在1992年就开始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教育成果曾获得专家“有特点、有成绩、有实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评价。从2009年4月申报《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起,学校便迈入了创艺术特色学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在校内校外,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与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着力。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建设,以此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不仅是艺术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全体师生、各个学科的事。”这是姜野军在创艺术特色学校动员会上的开场白。为了引领全校师生、各个学科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组建了“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通过两年多的研发与实践,一系列校本课程成功开发,有《美文艺读(语文)》《数学大观园》《英语的艺术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学与艺术》《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学校建设丛书”正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既契合学校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在丛书总序中这样说。
音乐教师张波说,自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以来,她对音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生也有了丰厚的积淀。
欧阳敏老师也是沐浴着学校创艺术特色的东风迅速成长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参与编写了《高中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09年2月,他的教学设计《创新、创奇、创异、创巧――图形创意》在“伯乐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水粉作品《静物与花卉》获全国金奖。
在执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创艺术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美术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说,素描、色彩练习,必须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了整体,局部就会游刃有余。运用这个原理,他处理班上的问题,总是先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不因为个别的事情而忽视了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