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时间:2023-01-25 22:28:33

导语:在小学音乐教学案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第1篇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第2篇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着、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着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着。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1.优化语文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是以优化的情境为学习的空间,根据教材的自身特点,创造出一种优美的环境,学生感到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走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之中。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后,课堂的氛围会大大活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时学生的积极性又作用于课堂,使得课堂的气氛得以优化。

2.丰富学生的情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最为关心的重点――学生在语文课中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用来应付考试的,这是出于对应试教育的考虑,对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却相当忽视。这肯定与我们作为人的天性所不符,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丰富的情感,人不像机器一样只会运算,而没有其他想法。人在认知外在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自我的情感加入其中,因此教学必须培养情感。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情境恰好能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教师创设出多种情境,W生在多样的情境中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变大了,情感也丰富了,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大大提升。

3.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索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呈现的方式越是直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能被调动起来,主体性越能发挥出来。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慢慢地活跃自己的思维,将情感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自然学生对学习也就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遇到较难的或者不懂的问题,学生会自己去研究和解决,时间久了,语文探索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培养出来了。

二、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案例分析

1.课堂记录(片段)

……

师:今天我们采取一种特别的读书方式,即:“我读大家评”,请同学们务必读出小猪当时收到麦子的心情。

生(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小猪的心情了吗?我们结合图片来一起读读这一段。

生(学生齐读)。

师:小猪的心情是这样的,那小猴,小牛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生(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几位同学感情都很到位,读出了各自的心情,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在音乐声中朗读)。

……

这是本人在听了一节语文课后的片段的展示,那节语文课,表面上上课很热闹,内容很丰富,给同学带来许多欢乐。可是,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教师虽然创设了许多情境,但很多是不必要的。这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对教学重点丝毫没有提及,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只能勉强地应对这些花哨的情境,很难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刚进入情境,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又走进下一个情境,都是蜻蜓点水,很难产生好的体验,这样也导致了教学效果比较差。

在现在的情境教学的创设中,教学情境脱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现在的情境创设“在教学内容上面教师人为地包裹上了一层厚厚的糖衣,学生很可能被五颜六色的糖衣迷惑住,对外面的糖衣感兴趣,至于其中的内容,学生基本一概不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情境,却始终未涉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慢慢地形成教学形式,就是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的意识,教师创设了大量的情境,但学生最终所学到的东西与教学目标不相关,只会让学生越走越偏。

2.课后交流(片段)

调查者:老师,您课堂上展示的材料非常丰富啊,这些都是您亲自挑选的吗?

老师:不是,这些都是我在互联网上面下载的课件,感觉还不错,就拿过来用用。如果自己做的话,花费时间太多,而且也没有这样好的效果……

在简单交流中,可以看出教学情境创设只是个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将变得既省时又省力,敷衍应付教学情境创设,教师没有亲自对情境进行相应的设计。网上的教学案例,都属于比较好的案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是,教师如果没有进行筛选,完全照搬,许多弊端就会暴露出来,导致教学效果差。比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必然要有月夜荷塘下的图片,讲诗歌的时候肯定要配着音乐朗诵。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在每一次这样的描写景色的课上,都采取类似的教学情境创设形式,教师都是照搬照抄,这样只会把教学的课堂变得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明显是失败的。

笔者希望通过这篇短文,能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教学情境创设,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服务,促进当代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初中音乐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但是现在学校的歌唱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目标的因素。因此,我在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教学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教学经验汇之笔尖,从而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让学生对音乐真正产生喜爱之情

歌曲内容是歌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使歌曲音乐性的基础,在歌唱教学的时候,生硬机械的音乐内容灌输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麻木和反感的感情。在歌唱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慢慢熟悉和理解歌曲内容可以拉近学生和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歌唱的愿望,从而加快学生学歌的进程。

[教学案例一]

例如,在听《欢乐颂》伴奏音乐前,为了使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力量感,可以先播放一些小片段,然后慢慢引导学生:

“这些音乐同学们以前听过吗?你们谁知道这种音乐使什么乐器发出的?你们能听出几种?这几种乐器集中在一起又具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观看彝族服饰、弹拨乐器的视屏之后,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学生:

“彝族姑娘不仅喜欢跳舞,也喜欢唱歌。”

在学生初步听了这首歌曲的时候,问学生:

“这群姑娘的心情怎么样?(音乐的整体情绪),同学们是怎么听出来的?她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对音乐内容更加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的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热爱。

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乐而忘返”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加强自己的审美体验,加强自己品味歌曲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之间真正达到“共享歌曲”佳境。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建立自己歌唱歌曲的自信,从而学生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的基本过程如下:

(1)让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来确定声音的基调,或描述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歌,或者老师提高几种选项让学生来进行确定。

(2)在老师的配合下引导学生用声音来描述歌曲的轮廓。

(3)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用形象的身体表现或音乐来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从而扫除学生在歌唱中的障碍。

[教学案例二]

在欣赏《花好月圆》这一课时的时候,为了逐渐培养学生品味歌曲的能力,我常常采取这样的引导方式:

师:同学们,在你们想要表达自己热爱生活、生活愉快的时候,你们一般采用什么的样音乐声音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高涨……轻松……愉快……

师:下面让我们共同听一首歌曲看看人家师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在学生听了《花好月圆》这首歌曲之后,我问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生:非常的高兴……非常的轻松愉快……

评价:从你们声音当中,我听到了你们非常高兴的心情,这说明了这首歌曲能带给我们一种轻松愉快幸福的感觉,这也是这首歌曲的优点之一。

三、增强学生自己的表现力

学生在课堂中欣赏到的美不仅包括媒体音乐的美、教师演唱以及演奏的美,同时也包括学生自身歌唱的美。学生极富表现力的歌唱也是构成课堂美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是学生活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完整表现的方法

完整是一种美,音乐的完整性是指横向的连接,一气呵成,能用声音非常流畅的表现出歌曲的高低起伏和快慢节奏。

[案例分析三]

例如,在歌唱《故乡的亲人》这一首歌曲的时候,学生常常将第一句段成“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在引导学生歌唱这一句的时候,我常常先引导学生朗读该句,体会该句的完整意思,然后我自己亲身示范完整和不完整的歌曲,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唱法歌曲产生的不同效果,并体会正确唱法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正确的唱法,同时也了解这样唱的优点在什么地方。

2.准确表达的方法

准确歌唱是指学生歌唱的旋律、节奏和歌曲的对应关系要准确,符合音乐乐谱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作者的意图。影响学生唱歌准确的因素有很多,如变声处、基调过高或者过低、弹奏的速度较快等等。对于这个问题,我常常采用形象带动的方法进行带动。

[案例分析四]

例如,在《垄上行》这首歌的第二部分教学时,歌曲的旋律在前面语句的基础上发生了大的跳动,这时我就结合歌词“蓝天不寂寞,点缀着白云几多”来提醒学生此处音调较高的意义,同时采用肢体语言和钢琴伴奏的方法进行辅助教学:在学生歌唱到这一块的时候手势明显的上升,同时通突出的和弦带动学生把握好这一部分的音高。

3.感情表现的方法

感情表现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的声音更加的生动,情感渗透更加的浓厚。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夹心饼”的教学方法,唱歌以前的要求和唱歌以后的评价使“夹心饼”的外层,而中间层是学生自己的歌唱。通过这样“前领后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的关注自己唱歌的声音,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和自己表现的情感和形象具有重要的关联。在这种模式下引导学生逐渐的改善自己的声音、活跃自己的思维和养成用心唱歌的习惯。

歌曲教学一直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音乐产生真正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咏北,从教师资格制度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和社会化[J].中国音乐.2010(05)

[2]李雯,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策划[J].中国音乐.2011(04)

第5篇

案例1、课题是《童心是小鸟》。一开始老师让学生观看课件,欣赏全国十佳小歌手演唱的歌曲《童心是小鸟》,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观看《童心是小鸟》MTV,这时候老师问道:“这首歌曲好听吗?你们想学吗?”孩子们答道:“好听!想学!”老师说:“那就让我们跟着《童心是小鸟》MTV练习吧。”接着老师就反复播放《童心是小鸟》MTV,学生跟着反复演唱。课的最后在学生反复练习的情况下,学生学会了本首歌曲。

案例2、是一节六年级音乐课,课题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欣赏德德玛老师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后又让学生欣赏现代流行歌手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接着老师范唱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老师用钢琴伴奏学生跟琴演唱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以上两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音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音乐课堂发生了极大变化。老师们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都想方设法改变我们的音乐课堂,把精力都投入到制作精美的课件、活跃课堂气氛、或者小组合作等等方面。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将音乐知识和技能放下,在出现知识点时常常一带而过,生怕一讲知识和技能又回到了传统教学中。我们不禁疑问

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知识和技能真的不重要了吗?在音乐教学工作中,是不是要淡化音乐知识技能呢?要淡化的话,淡化到什么程度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重要问题。

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精神,音乐知识与技能包括包括以下四方面: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音乐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粪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那么如何理解课程改革下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观呢?

如前所述,音乐知识是指蕴涵在音乐艺术作品中的全部文化内涵。应该说,这种音乐知识观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知识观。它不再用单纯的音乐学科观念将学生局限于基础乐理知识或识谱知识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大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在享受音乐、增进审美修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其音乐文化素质。

音乐技能则是指音乐艺术的基本能力。如,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如歌唱能力、演奏能力、表演能力);音乐情感能力:音乐联想想像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含音乐创作能力在内):音乐鉴赏能力等。同样,这种音乐技能观也和传统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技能观是有区别的。它不再局限于唱歌技能、识谱技能、视唱练耳技能这个狭小的范畴;而大大地拓宽了音乐技能所涉及的范围。这种拓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音乐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说,这种拓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重要举措,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尖子的所谓“音乐精英教育”。

当然,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为了学习音乐艺术,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本身。也就是说,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是为了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提高人们的音乐文化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报能而学知识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知识技能是为了掌握一种学习音乐艺术的工具,架起一座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

在明确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实质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就成了关键问题。这里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明确两点:

第一,小学生是否要学习音乐艺术作品的全部文化内涵?

明确地说,肯定不是这样的。对那些繁、难、偏、旧的,专业性过强的就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而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兴趣爱好及其音乐经验联系密切的音乐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就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内容上,必然是有选择性的。

第6篇

>> 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纵横谈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例谈 颠覆性技术纵横谈 高中历史教学纵横谈 教学方法纵横谈 高中化学教学纵横谈 小学体育教学纵横谈 高中物理教学纵横谈 中英业余钢琴教学纵横谈 白癜风纵横谈 便秘纵横谈 “官子”纵横谈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新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浅议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浅析 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 APP营销纵横谈 防空导弹纵横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的虚拟现实应用程序。这让我眼前一亮。于是下载了下来并在之后“虚拟现实”的授课中用到了这一素材。这节课,学生身临其境般欣赏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图画”,真切地感受了虚拟现实技术,同时提升了文化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对于初学Flash的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比较复杂的软件操作界面都会感到比较棘手,对动画设计中的诸多专业术语,如舞台、库、帧等概念含糊不清。能否找到一种比较轻松易学的途径让学生不至于知难而退呢?Alan Becker创作的Animator vs Animation(“人机大战”)不失为一剂良方。它以轻松幽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了Flash“库”里的元件可以重复使用等原理,欣赏过的人无不对该作品拍手称绝。如果教师将它用在课堂上,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类似的经典素材网络上还有很多,有待我们继续挖掘和发现。

三、关注热点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提倡坐而论道,而应敞开胸怀,与时俱进,关注热点。那么,我们应关注哪些热点呢?大到关乎国计民生,小到涉及市井生活,只要是学生可以学习、应该学习的,我们都可以关注,具体实施的方式则不拘一格。比如,2008年中国国内发生的几件大事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设计中鲜活的素材。关于“北京奥运”,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Excel表格处理历届奥运会奖牌排行榜分析图(相关知识点:表格和图表的处理);利用Flash制作奥运七巧板(相关知识点:关键帧动画)、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图(相关知识点:引导线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奥运专题学习网站(相关知识点:网页加工)。关于“周老虎”事件,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信息安全以及健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加以重视,并教授一些必要的方法保证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当然,对学生而言,关乎自身的一些“小”事也可成为热点,如“学生会竞选”海报设计、健美操音乐伴奏设计、“毕业留念”电子相册制作等。可以说,热点问题不断发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学会发现热点,让我们的课堂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能站在时代的最前列。

四、彰显本土讲求时效

备课时,教师往往会为构思某一出彩之处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所备的教学内容仅为某一节课所用,未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我们不妨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案例突破时效性的限制,如何使我们这些精心的设计可以稍做修改,即可适用于同校、同地区的其他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备课”。此时,教学案例的本土化、常态化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第7篇

一、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语篇融语音、词汇、语法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习得语言,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篇教学大致分为三个环节: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的环节称之为导入环节,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有效激活学生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导入环节有效激活学生背景知识,为有效进入阅读活动打好基础。成功的阅读导入犹如令人陶醉的音乐序曲,引领观众陶醉其中,但是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着种种误区,导致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本文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有效地英语阅读导入

二、英语阅读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误区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1.导入缺乏目标性及其解决措施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8“Dolls”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掌握描述外貌。某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营造英语阅读的快乐氛围,让学生融入英语课堂中,设置了大量的趣味活动。首先,教师设计了自由会话环节,其次,听一首活泼愉悦的英语歌曲和进行“Touch and say”游戏,让学生学习五官的词语;最后,带领学生通过诵读儿歌,让学生熟练掌握五官的词语;接着进入文本的阅读。

教师过多关注了语篇中的生词,忽略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描述人物的外貌,在导入环节中关注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生字词的处理,而忽视了本课语言教学目标,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字词的学习,偏离的语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则教学效果大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一首歌曲后快速带领学生熟悉五官的字词,接着通过出示课文主要人物,带领学生从他们的眼部特征入手,感知如何描述人物的外貌,尝试运用目标语言描述人物的其他外貌特征,迅速进入文本的阅读。阅读导入环节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心理内驱力的同时,充分落实课堂各项教学目标。

2.导入环节缺乏趣味性及其解决措施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下册 Unit 1“The mouse and the lion”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读懂故事,初步感知副词的使用方法。课伊始,授课教师就直接引题,然后带领学生逐图阅读文本。但学生整体兴致不高。

阅读教学不等于阅读分析,将阅读教学变成逐词逐句翻译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聊,逐渐丧失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授课教师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自然不能真正融入阅读活动中。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要注重以趣味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案例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一些趣味的活动,例如通过Brain storm的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动物,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或通过Riddles的形式让学生猜猜文本的主人公,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冲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探索和大胆实践。

3.导入环节缺乏有效性及其解决措施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8的“We’re twins”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Who’s that man/ woman? She’s/ He’s…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Family Song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接着通过歌曲里的人物,带领学生诵读儿歌,学会运用主要句式。

案例中教师5分钟的导入环节处于低效状态,仅仅为了告诉学生课文中的人物不是Helen的father,实属低效。教师在导入环节应当注意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导入环节不仅要通过趣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应当通过导入环节有效地为阅读教学做好铺垫,以旧带新,促使学生由已知到未知,促使学生阅读的顺利开展。案例中教师可以适当变换形式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可以在学生吟唱歌曲之后,通过影子游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语言知识,为语篇的顺利教学扫除一定的障碍,做好铺垫。

第8篇

转眼间我已经是一个从教一年的音乐教师了,从事小学音乐一线教学工作一多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这一年来已有了一些成绩,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帆风顺的。但我却感到自己的发展进入了"高原期",就象处于长跑中的"极限",以往的成绩已经被远远的甩在了身后,前进的步伐却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局限而慢慢减速。只有冲出"极限"、超越自我,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迎来更灿烂的明天。怎样才能冲出这一"极限"呢?我认为必须找到自身的不足,对症下药。首先,我感到在学习上对自己有所放松,以工作代替了学习,导致自己迷失了发展方向。其次,由于缺乏学习,造成工作中缺乏思考,无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及在科研方面还没能更深层的进行探索。

二、发展目标: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抓紧分分秒秒学习充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工作中,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实践,从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时刻提醒自己用脑子工作,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前人和他人,了解过去和未来,关照反思自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所以,我觉得要做到"三学".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有关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广泛地学。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

2、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要坚持用脑子工作,力争做到:反思昨天——在反思中扬长;审视今天——在审视中甄别;前瞻明天——在前瞻中创新。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9篇

关键词:贴近孩子; 感情喷涌; 补充认知; 想象; 我手写我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92-002

如何提高低年级孩子的写话质量呢?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呢?我想,只要老师借助教材,深入文本内容,用一双慧眼,在文本中寻找到适合孩子的契机点,打开孩子文学思路的阀门,孩子们想说的、想写的,就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寻求文本中孩子感情的喷涌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过:“客观世界通过感官反映在人脑中,产生了思想感情或某种看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看法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就是文章。”也就是说,孩子们只有先受到“情”的刺激,才会想说想写。当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相通相融时,学生就会和文本共鸣,那么,此时的练笔只是顺水行舟,真是“情到深处自然鸣”了。

教学案例一:《北风和小鱼》

师:小小的鱼居然不怕厉害的北风,那么刚才得意的北风现在会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北风气极了”,引读。

师:想一想,北风气极了,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北风气极了,心里会想:“_______________。”(练笔)

生: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你、你竟然不怕我?

生:我的本领那么大,你竟敢挑战我?

生:你这小不点儿竟然不怕我,你一定是吃了豹子胆!

……

师:北风是怎么做的?(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师:这一次,北风是怎么吹的?(猛吹一口气),谁来吹一吹?(指名吹)

师:是啊!这就是猛吹一口气,你们觉得北风厉害吗?(厉害)

(点击出示“鹅毛大雪图”)

师:看,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练笔是建立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师:对,这就是鹅毛大雪,好大的雪!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师: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又会怎么想呢?

出示“北风得意极了,心里又想:“__________。”(练笔)

生:瞧,你这小东西,还敢不敢和我作对呢?

生:哈哈,我是最厉害,没有人敢和我作对。

结合课文的中心,这段文本的教学难点是引领孩子体会北风情感的变化。孩子们有了情感的酝酿,在想象“北风气极了”、“得意极了”的心情时,就很真实地揣摩到北风自大蛮横的心理,练笔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写得十分精彩。

二、寻求文本中孩子的智慧碰撞点

一个人对自己周围事物已有的认知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设计的课中练笔如果建立在孩子的生活积累上、对世界的认知上,那么写,将如溪水流淌般自然流畅。

教学案例二:

师:秋姑娘给大雁写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屏显文字)读吧。

师:大雁为什么秋天到了,就要向南飞?

师:因为大雁是候鸟,天气冷了,它们要到比较温暖的南方去过冬。像这样的候鸟还有燕子、黄鹂。(语速缓慢)

师:大雁南飞的路途遥远吗?危险吗?让我们一起和大雁南飞吧!(课件演示:大雁南飞图)

师:大雁飞过广阔的平原,飞过茫茫的大海,他们整齐地排着队伍,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他们勇敢的向前飞行,飞越过崇山峻岭,飞越过冰天雪地,这一路上充满了多少的艰辛和危险啊!(配乐)

师:小朋友,你们想对大雁说什么?(练笔)

生(纷纷举手):大雁,当心从天上掉下来的冰川!

生:大雁,当心猎人的枪杆!

生:当心寒流的袭击!

大雁为什么要南飞?秋姑娘为什么要叮嘱大雁路上多加小心?孩子们不清楚“大雁是候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迁徙”,缺少科学的认知,另外,孩子还不知道大雁南飞的辛苦。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这位执教老师注意到了学生认知的缺失,他语速缓慢,吐字清晰,毫不避讳地讲解了这个科学知识,同时通过多媒体画面和音乐的结合,设置情境,把学生带进大雁的队伍,随着大雁一起南飞。他们感受到了大雁的辛苦和历经的磨难。

三、寻求文本中孩子的想象联翩点

喜欢想象,酷爱童话故事,是低年级孩子的天性。老师借助教学文本,开启了孩子想象的天智大门,让孩子们思接千载,写就是锦上添花,顺势而为。

教学案例三:

师:夜晚悄悄地来临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了,这时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闪闪烁烁的星星了。仰望繁星满天,小女孩说了什么?(出示内容)

点名读。

师:看,小女孩在干什么?(出示图画)

师指着画面,用柔和的语言轻轻地叙述:你看她,仰着头,伸着手指,数呀数呀,看呀看呀,天上的星星怎么数也数不完!小朋友让我们帮帮小女孩数数星星吧!仔细看,咦,星星在向小女孩眨眼睛呢,在向小女孩说悄悄话呢。

(画面显示闪闪烁烁的星星。配乐。学生一片沉静。)

小女孩有许多好奇的问题想问星星?你们猜是什么问题呢?(练笔)

生纷纷举手:天上的星星怎么这么多呀?

天上的星星,你们为什么眨眼睛呀?

天上的星星,你们在天上冷吗?

师:小朋友们,听了小朋友们问了这么多奇妙的问题,老师觉得,你们就是文中爱幻想的小女孩,现在谁来读好这段话?

执教老师在设计小练笔之前,先出示夜空繁星的画面,接着让孩子轻声哼唱《小星星》,渐渐地,孩子们恍如身临其境,都化身于文中的小女孩,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数着繁星,于是他们就有了种种的好奇和联翩的想象。其实这样的好奇和想象,都是孩子曾有过的生活经历,也许只是画面不同。所以此处的“读写结合点”就以孩子曾有的想象经历为基础,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闸门,天真好奇的问题就如泉涌。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让我们备好孩子,依托文本资源,潜入文句,,激发孩子倾吐的欲望,“课课练笔”一定能让孩子乐于“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