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金融评论论文

时间:2023-01-27 04:28:03

导语:在金融评论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金融评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公平经济效应

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包括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融通,并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将有限的金融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但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这样金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人们不可避免的特别关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公平的实现问题。由此可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一、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机制分析

白钦先(1998)提出,金融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资源,认为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应既包括“量”的规定性,更包括“质”的规定性,是一动态的、相对的概念。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其目的就是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要实现金融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提高配置效率。从这方面说,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资源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任何一个追求效率的金融系统,都会优先满足收益率较高的资源需求主体,然后再满足收益率次高的主体,以此类推,直至资源配置完成。这样最后一单位资源配置所达到的收益率,就是金融统一的边际收益率。本文将其设为λ,收益率不小于λ就可以获得金融支持,小于λ就会被排除在金融之外,即无法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而且随着金融的发展,生产率的提高,λ会越来越大。

从理论上讲,市场可以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是市场的不完全性及外部变量(如政府的干预)的影响,使资源配置过程出现扭曲,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达到甚至超过了整个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的资源需求主体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即金融系统没有将其纳入金融资源配置的范围,但一些没有达到要求的主体却获得了金融资源配置权,这便体现了金融不公平,是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表现,造成了金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增长质量的稳定提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使得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对外部变量产生路径依赖,随着外部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资源配置效率相应的提高或降低。一旦外部变量的变化对金融资源配置造成致命的打击,会使整个经济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会相应降低。但任何一个理性的系统,无论是一个国家、部门,还是一个企业,都不会以效率损失为代价而过多的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实现,其干预仅限于市场失灵的范围。

二、金融公平的内涵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公平与经济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在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金融不公平现象,所以对金融公平的研究非常重要。单玉华(2007)认为,必须对金融进行伦理规范,使参加者公平地获得机会和参与竞争,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由衷地接受金融活动中遭受的损失。这是从伦理方面强调金融公平的重要性,本文认为金融公平更在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公平,而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就是各个需求主体的收益率。从这方面对金融公平进行定义,即金融公平就是当每一资源需求主体的边际收益达到整个金融系统资源分配的统一边际收益率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的资源分配过程。

从金融公平的定义来看,首先,金融公平实现的过程也是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在追求金融公平的过程中,金融将资源配置到收益率最大的资源需求主体中去,提高了配置的收益,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其次,金融公平实现的过程也是一种“金融淘汰”的过程。金融公平实现的过程中,收益率低的资源需求主体被不断排除在金融系统之外,收益率高的资源需求主体被不断纳入金融系统之内,就像自然界的淘汰法则一样,可以称之为“金融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金融系统进入机制及退出机制的完善,提高了整个金融系统的活力。最后,金融公平的实现也是统一的边际收益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资源需求主体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收益率,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有利位置。

金融发展不仅是金融机构的演变、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功能的提升,更是金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及金融公平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其提高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金融资源总量,将更多的资源需求主体纳入金融支持的范围,提高获得金融资源的可能性;二是提高资源需求主体的边际收益率,在金融并未完全开放的系统里,可能前者对提升整个系统的金融服务水平及实现金融公平更为重要,这主要依赖于系统的自身积累及发展。但在一个开放的系统里,后者可能就会更加重要。我国目前的模式是正在从以第一条路径为主逐渐向第一条路径和第二条路径并重方向发展。

三、金融公平的经济效应分析

将越来越多的资源需求主体纳入金融范围,提高金融公平的水平,是整个经济系统发展和金融系统服务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达到金融系统统一的边际收益率。其在各个潜在的金融资源需求主体之间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限,符合条件的将被纳入金融支持的范围,获得金融资源,这些主体扩展了发展空间和利润空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继续发展。不符合条件的主体无法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只有在当前的资源约束下,将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提高自身的收益能力,以求未来获得金融支持,否则,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故金融追求公平的过程既是一种“金融淘汰”过程,也是一种“金融激励”过程。

由于金融总量的增加及资源需求主体收益率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金融公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出现的一种金融过程。单玉华(2007)认为,金融活动的公平性是一个渐进过程,人们对金融活动中公平的追求,体现了金融活动的公平性从相对低层次向相对高层次的发展。金融资源总量的增加逐渐将越来越多的需求者纳入金融支持的范围是金融公平的必然结果,也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过程。在金融公平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的统一的边际收益率促使所有的需求主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故集约化增长道路也是金融公平的必然结果。可见,对金融公平的追求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论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金融资源难以获得的问题会更加突出,甚至一些大型企业也会面临相同的问题,这是金融公平的“淘汰”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公平进程会加快,但同时也会更加追求配置效率。所以要获得金融支持必须从自身做起,达到甚至超过金融支持日益“苛刻”的条件,这样无论经济形势如何改变,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于是金融系统以收益最大化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在客观上会带动金融资源向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使有效益、有竞争力的企业得到资本的支持而成长壮大;那些弱势企业由于无法得到金融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出局。但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虽然可以提高效率,实现收益最大化,但是一些收益率较低但对整个社会有重大意义的需求就无法获得满足。

政府在金融公平进程中,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由金融系统根据最优化目标按统一的边际收益率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不要盲目的干预资源配置及金融公平的进程,除非会得到帕累托改进的更优结果。其次,可以参与那些收益率很低但对整个社会的福利有很大贡献的资源分配,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缺位及政府的过度参与都不利于金融公平的实现及经济发展。市场和政府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可以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公平水平。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金融业综合经营;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5-0026-04

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含义与特征

金融业综合经营是相对于分业经营而言,指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二种或以上业务,实现业务多元化经营的金融制度。金融业综合经营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分散金融风险、获得协同效应的优势,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达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业综合经营一般来说有三种特征:一是多样性,这主要是金融机构采取何种模式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有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公司、母子公司制。采用何种模式进行综合经营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具体情况。二是渐近性,金融业综合经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长短要根据国家的金融环境、监管当局的能力、金融机构的自身情况而定。三是差异性,由于各国分业的起点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同,在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会采取不同的方式甚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二、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可行性、必要性

金融业经营方式在于整个社会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公众对于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和金融产品要求越来越高,这为金融业综合经营提供了发展的动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为金融业综合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加快了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在全球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国内学者对于中国金融业是否有必要进行金融综合经营,展开了广泛的讨论。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国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兑现后,对金融综合经营的呼声很高,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进行金融的综合经营;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金融业风险控制能力、监管水平、人才储备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必要跟风。

高晓梅-2001认为分业经营是与较低层次的金融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卢娟、朱峰-2001认为应该逐步放弃分业经营的模式,加快向混业经营迈进的步伐。田贺萍-2003在肯定混业经营是前提的条件下,将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模式,认为这是我国的最优选择。

但是,刘杨-2000提出急于推进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不符合我国国情。秦晓-2002认为综合与分业的经营风险到目前为止,还是无法比较的,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不一定非要分业或综合。是否实现综合经营完全取决于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自律状况、外部的信用制度、法律环境、监管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明金融资本的使用效率因为综合经营而提高。

我们认为,金融业综合经营是我国加入WTO的现实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了金融的自由化,金融创新产品日新月异,单一的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商品,也无法承担进行金融创新所需的人力物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客户多样性的金融需求也无法得到“一站式”满足。同时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开放,也要求我国金融要加快金融综合经营。外资金融机构是以金融综合经营为背景下开展金融业务,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金融需求,节约了客户时间成本,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开展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在目前存贷利率差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增加了利润,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收益率。

三、金融业综合经营的优势分析

对于金融业综合经营优势的理论分析,一般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等金融综合化进程比较好的国家。金融业综合经营可以分散风险,达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可以降低成本,获得协同效应,增加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金融综合经营可以有效地稳定收益,降低风险。金融综合经营的主要特点是一定数量的子公司来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不同金融业务的具体经营,只要各子公司业务之间的风险不是完全相关的,那么通过合理的组合,金融综合经营就可以实现不同金融业务之间风险的对冲,从而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Benston-1989认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产生的现金流相对稳定,两者混合在一起的收益会比二者之和更高,但总体风险不会增加。Saunder and walter-1994所作的各种风险模拟认为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的组合能产生更加稳定的利润来源。Barth,Caprio and Levine-1998的比较研究表明:对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等传统的非银行类业务进行严格限制的国家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较高,表明金融综合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在金融服务中,金融业综合经营也存在着规模经济现象。但实证分析的结果没有对于在多大的资产规模上才可以达到金融综合经营的规模经济,即对于产生规模经营的资产没有统一标准。

当通过金融综合经营提供特定金融服务组合的成本低于通过多家专业机构提供同样种类服务的成本之和时,即存在范围经济。由于信息的共享和成本节约,金融综合经营产生范围经济。

对于金融综合经营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学者投入到了金融机构协同效应的衡量过程中。有研究表明,银行业务的平均低效率程度大致占到总成本的20―25%。Berger, Huncock and Humphrey-1993早些时候的研究发现,大银行的效率较高,而相同规模的银行,其效率也有明显的差异,究其原因,他们认为银行的经营比银行的组织形式或者规模更重要。Betlston-1994研究认为,全能银行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方面要优于专业性金融机构,但他同时认为,专业性金融机构能够在与全能银行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表明银行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选择

金融业综合经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全能银行制,在这种模式下,金融实体、产业实体可以从事所有的金融业

务,同时开展存贷款业务、证券承销与发行、保险业务、共同基金等。这是典型的业务交叉模式,为德国和其他欧洲大陆所采用。二是银行母子公司制,在此模式下,银行和非银行子公司之间没有严格界限,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是由银行子公司进行的,为英国所采用。三是金融控股公司,这是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综合经营所选择的组织形式,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的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实现集团综合、法人分业。

吴晓灵-2004提出如果以某类金融机构为主体形成金融控股公司,这个金融控股公司能从充分发挥主体优势的角度考虑综合经营的需要。我们在规范、引导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时要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进行充分论证,不应排除以某类金融机构为基础的金融控股公司。岳世忠-2006则指出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原来的分业监管仍然有效,这更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建立就相当于在传统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中设置了一道“弱防火墙”,从而加大公司管理人员从事此类交易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委托的风险。由此可见,在国内存在着约束条件而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开放的两难局势下,金融控股公司不失为中国从分业到混业的一个现实选择。

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模式必须适应中国金融机构的自身状况、自律水平、金融监管当局的能力、整个金融环境综合确定。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综合经营、法人分业,这就像在金融子公司之间有效地建立了一道“防火墙”,防止风险传递。在中国目前金融业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的情况下,既提高了金融机构竞争能力,又防范了风险的相互感染。法人分业比较适合当前中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分业监管的实际,同时要求监管能力的不断提高。金融控股公司是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较为适当的模式。

五、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效应

金融业综合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提高我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竞争力,加快与国际化金融的接轨。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一般从事多种金融业务,必然涉及到不同的金融市场,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风险会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金融业综合经营有利于分散风险,这是相对于分业经营而言的。逢诗伟等-2005从资产组合的角度分析出金融业综合经营后,经营业务的领域更加广泛,金融产品的种类增加,相对风险也将分散。无论在收益方面,还是在风险规避方面,综合经营都严格优于分业经营。

这不意味着金融综合经营没有风险,金融就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金融业综合经营是一种经营方式,本身也具有风险,还可能扩大风险。杨新臣-2006比较全面地指出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金融业务种类之间差异性带来的管理难度加大,这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管理的幅度和难度,而且增加了管理成本,不同金融业务的交叉带来了混合的金融风险;混业的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信息,为金融机构的经理人提供了更多获取高收益的投机途径,在这种投机心理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可能从事更高风险的业务,从而加大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道德风险;在享受协同效应的同时,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又使得风险在整个集团内部传递。

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金融综合经营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加强风险的分析、识别、预警、预测与控制,则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尤其是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欠佳的情况下,进行金融综合经营的风险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

六、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监管问题

在目前的文献中,多数学者提出了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下加强金融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执行力度的建设问题。夏斌、陈道富-2005明确指出,根据我国金融机构目前综合经营现状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当前总的监管思路应该是:“在坚持分业监管原则的同时,实现部分业务逐步向功能性综合监管的过渡”。马海琨、张京-2006认为三大监管部门已经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主监管制度”,并明确了各监管机构的职能分工以及信息共享等框架,但总体来说,取得的进展仅仅处在原则性框架层面。我国的监管机构应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建设,把金融控股纳入监管范围,为金融控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李连三-2001同样也认为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在分业经营的情况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旦我国走向综合经营,则分业监管体制将很难进行快速协调反应。因此,现在应该未雨绸缪,认真考虑综合监管的技术和进行监管部门整合问题,以适应将来金融业的综合经营。赵锡军-2006指出,为了适应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提高各个监管机构独立的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同时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环境下,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保险外,针对目前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情况,还组织了一个金融联席会议,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和沟通。在我国,银行业对一国经济影响很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旦在综合经营过程中发生危机,后果相当严重。因此在金融实体进行综合经营过程中,只要该实体旗下有银行参与,监管力度要加强,银监会要作为该实体的主要监管机构,要严格对其资本充足率、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进行监控。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强自身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加强监管措施,相互交流,做到信息共享。

七、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基本原则问题

就目前金融业发展来看,金融综合经营势不可挡,国内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积极进行综合化经营。周小川-2006认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寻找正确的出路和创造必要的环境。曾凡良-2002提到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走一条渐进式的混业经营道路,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王-2004-当时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明确提出中国保险业综合经营要渐行渐近。

对于金融综合经营也要有试行步骤、试行地区、试行行业、试行单位,应该在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业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大型银行、保险、证券公司,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开展试点。应先让内控制度健全的金融机构进行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综合经营试点,不能一哄而上,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同时介入银行、证券、保险市场,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冲击,同时逐步增强银行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本领,在实践中慢慢成熟起来。考虑到银行业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初期可介入保险业务及风险较小的证券业务,如债券业务和股票一级市场业务,以做到有章可循、有序、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

八、若干结论和展望

我国应当加快金融改革,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进行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创新。我们认为,基于我国金融机构自身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环境,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最佳选择。同时要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能力,建立金融体系的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后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安全。

1. 积极、有序、稳步地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进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WT0后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除了要求积极有序地发展间接融资外,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以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能力。

2. 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国情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公司的各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在同一利益主体下相互协作。这样既和我国目前的监管水平相适应,又提高了机构的运作效率。

3. 要剖析金融业综合经营风险的一般机理,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构建适合中国金融业的风险预警模型,发出警号,揭示警源,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4. 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要大力协调监管,提高监管人员的自身素质,做好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的协调,做好为金融业综合经营保驾护航的准备。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逐步开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将日益融合,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型业务和替代性产品,各方还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协同对某种金融工具进行选择和运用,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因此,势必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及时调整监管模式和监管内容,以适应监管对象的发展变化。2006年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已就“主监管人制”达成一致。即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集团将以保监会监管为主,以银行为主体的集团则以银监会监管为主。目前央行也正在起草“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条例”,控股公司旗下的银、证、保子公司之间及金融和实业之间将设置“防火墙”,以有效隔离总体风险。如此,我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将在适度、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得到健全的、规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等.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选择[J].合肥学院学报,2006,(8)

[2]高晓梅.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回归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5)

[3]卢娟,朱峰.加入WTO与银行制度选择[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l,(4)

[4]李连三.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具体步骤和实施策略[J].金融论坛,2001,(12)

[5]逄诗伟等.从资产组合角度分析混业经营的风险[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0)

[6]刘杨.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应当缓行[J].农村金融,200l,(5)

[7]马海琨,张京.论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之路[J].华东经济管理,2006,(7)

[8]秦晓.金融不可过望于混业[J].金融信息参考,2002,(7)

[9]田贺萍.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8)

[10]曾凡良.混业经营一中国金融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J].西南金融,2002,(1)

[11]夏斌,陈道富.关于“十一五”期间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监管的建议[J].新金融,2005,(11)

[12]赵锡军.综合经营还是混业经营[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第3篇

学位论文主要指博硕研究生为了能够获取学位资格,而向一些学术机构所提交的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的申请者,需要在其导师的亲身指导下来开展学科研究和总结,因此属于一次性的独创文献。其选题需要充分结合导师所进行的科研项目来进行,因此探讨的问题相对转移,且对于问题的叙述需要详细、系统化,要有新颖的、独到的学术见解,甚至应当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和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及相关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学位论文和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其分析范围更广、数据图表丰富、论据充分等多项明显特点,由此可知学位论文的价值非常明显,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源。

1 国内外学位论文的管理

1.1 国外学位论文管理

世界各国在学位论文领域方面的管理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管理体制方面,比如英国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大不列颠图书馆来进行集中管理,从不外借,最多对外提供论文原文的微缩胶片;日本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双轨管理制度,也即是国立大学内的学位论文主要由国家图书馆进行统一收藏管理,而相应的私立大学学位论文则是由校内的图书馆进行管理收藏;美国对于学位论文的管理最为灵活,其主要由美国大学缩微制品国际出版公司来进行统一复制、文摘、出版和发行,并其出版的类型多种多样,形式非常丰富,目前直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学位论文资源开发及收集中心,并且也是我国获取外国学位论文资源的重要途径。

1.2 国内论文管理

我国学位论文是从20世纪初期首次出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学位论文的管理开始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研究生教育逐年增加,论文数量也随之迅速增长,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持续上升。当然,研究生扩招也是一种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但是每年的增长人数仍以几十万人的基数不断增长。(2)学位论文公开性增强,主要是由于纸本印刷出版的学位论文数量开始大幅度增长,电子出版的学位论文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获取到学位论文的信息来源及渠道等不断扩展。(3)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学位论文的时效性也得以不断增强,但是同理,一些论文的抄袭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抄袭起来非常容易。对此,教育部明确规定,此类学术不端事件应当严肃处理,对于其中的复杂问题应实事求是、认真对待,严厉杜绝和制止论文抄袭的清理。

2 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开发及应用

2.1 当前我国高校学位论文存在的不足分析

历年毕业学生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通过各个学院进行直接获得,并且这些学位论文资料的存放格式大多都是以word为主,这种存放格式不但占用了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同时其安全性能也非常差。在论文的提交方面,学校通常要求学生们在毕业离校之前,应将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的论文同时提交给校内研究生存档,但是其中的电子版论文资料主要还是采用嵌套的方式来加以管理和保存。并且对于论文的审核力度也明显不足,其所提供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上的问题非常明显,学生对于论文的格式编排不完善,导致入库困难。最后多数高校内只提供了论文查询系统,并没有全文阅、提交和下载的功能,因此缺陷明显。并且多数硕博论文都被收藏在楼内,参阅的人少,导致论文再利用率极低。

2.2 需采取的解决对策

首先需要对学位论文的格式加以统一,需要出台相应的规范形式的文件,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各大高校研究院当中,毕业生在答辩后必须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论文电子版,并通过审核后才可离校。其次,针对论文答辩优良的学生论文采取电子归档,而像一些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学生,则除了需要提交电子论文,同时还应将作品,并附上简要说明。最后需要开发出功能完善的学位论文检索管理系统。

2.3 论文管理系统开发的作用及功能设计

首先从功能结构来看,具体将系统的用户划分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种,整个论文管理系统直接由用户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评论、统计、以及后天管理等六个模块组成,其中的核心模块即是论文检索,其余五个模块均为辅模块。其中论文提交主要是将论文的电子表单进行提交,并按照标准格式来进行。论文检索属于核心功能,要求操作简单,主要是用户选择检索新,以此来获取检索结果。论文评论主要是对系统当中所收录的论文加以评论,每篇文章都具有独立的评论模块。论文统计是对整个系统当中的所以信息资源进行统计。后台管理,则是对整个系统的所以信息资源进行后天的控制和管理。

第4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961

国内刊号:11-3758/TB

邮发代号:82-83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6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共同创办,是集计算机图像图形高科技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是被国内主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核心中文期刊,是图像图形学及相关领域的权威性杂志。

第5篇

【关键词】 次贷危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

根据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讨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何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而发展的趋势,目的主要是将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联系起来,讨论未来会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准确地讲应该叫作“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危机”。其中“按揭”指住房等资产的购买者(按揭人)在支付首期规定的款项后,由贷款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揭收益人)代其支付其余的款项,并将所购房屋的产权抵押给按揭收益人作为偿还贷款履行担保的行为。美国房屋按揭贷款根据客户信用质量分三级:(1)“优级按揭贷款” (Prime mortgage);(2)“超A按揭贷款”(Alternative A mortgage);(3)“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其中:次级按揭贷款的特点是风险大、利率高、以浮动贷款利率为主。美国房屋按揭贷款的证券化计算公式:

公式中:

P=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

n=资产中心应收账款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偿还年限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值P受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市场利率 r 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P会下降;当现金流量减少时,P也会下降。

美国房屋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三种形式:MBS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ABS资产支持证券(Assets Backed Securities)、CDO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又称新型的ABS。三种形式的区别如下表1。

美国房屋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有:(1)普通抵押贷款机构(国民金融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2)政府背景的GNMA、FNMA、FHLNC三家抵押贷款机构(见表2);(3)特殊目的机构;(4)信用评级机构;(5)投资者。

美国房屋按揭贷款证券化的主要参与者之间构成了按揭贷款的金融衍生链条(见图1)。

图1按揭贷款的金融衍生链条上连接着美国的股票投资者、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会、美国的千家万户尤其是美国低收入的家庭群体。正是由于上述链条的断裂,导致华尔街金融危机。这种危机还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证券市场波及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进而波及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为了预防上述金融危机对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影响并保护其利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修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企业报告并披露其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其风险。

二、2008年10月11-12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亚洲年会概况

2008年10月11-12日在北京召开200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亚洲年会。大会由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共同举办,会议题目为“200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亚洲年会:引领明日资本市场”。会议的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大会及各分会场会议发言人21位;与会代表来自14个国家的394人,分别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俄罗斯等国政府、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各国企业界、各国学术界、各国证券管理机构等。国际会计准则亚洲年会发言题目见表3。

从会议的发言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目前正在积极地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目前各国都准备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其中,中国承诺2007年开始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日本承诺2008年短期项目趋同,2011年中长期项目有望完成趋同工作;韩国承诺2010年开始100%采用IFRS准则;美国承诺2009年上市公司短期项目有望采用IFRS,中长期项目2011年有望达成协议采用IFRS。可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世界的影响。

三、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目前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情况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针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影响,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重大修订,将对各国会计准则化工作产生重大冲击。

(一)财务报告列报准则的重大变革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委员Tatsumi Yamada就《财务报告列报》准则的重大变革设想在会议上做了重要发言。首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7年9月开始审视《财务报告的列报》准则,将产权中的非业主从所有业主中分离出来,非业主的变化单独列表或采取两张报表列报。其次,修订的原则是描绘有关联的报表图象,让报表之间有一致的分类标准。将融资活动从商务活动中分离出来,帮助读者理解其计量属性、计量的不确定性、已确认金额变化的原因。帮助读者评价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评价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的能力和未来外部筹资的需求。帮助读者区分现金业务和应计业务。基于上述原则,理事会设计了未来三张主要财务报表框架的重大变革(见表4)。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大变革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大变革包括8个部分,其中前4个部分已经在修订(见表5)。

1.财务会计目标

2006年7月就财务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公布了讨论稿和修订稿,经过四个月的征求意见,收到179封评论信。2008年5月公布征求意见稿。评论的截止日期是2008年9月29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强调会计目标应该主要关注一般目的的财务报告(general purpose financial reporting),应该主要为产权投资者、贷款人、其他债权或资本提供人服务。提供的信息包括:有利于产权资本提供者自己制定决策,以及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资源、资源的要求权和改变资源或资源要求权事件的影响。对产权资本提供者制定决策需要的信息,也同样有助于其他信息使用者。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国际会计理事会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应该以“相关性(Relevance)”和“忠实表述(而不是可靠性)[Faithful representation (Replace Reliability )]”为重要特征。其中相关性的具体特征表述不变,仍然是预测价值(present value)和反馈价值(feedback value)。忠实表述的具体特征表述为完整性(complete)、中立性(neutral)和无偏差(freedom from error)。第二级次的质量特征是可比性(comparative)、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及时性(timeliness)和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对于普遍认同的约束条件是成本(cost)原则和重要性(materiality)原则。

3. 会计要素定义

关于会计要素的数量美国有10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5个,我国有6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否应该向美国看齐,还是作弹性处理?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就上述问题争论。

(1)资产的定义

资产的定义是最基本的定义,其他会计要素定义是随着资产而定位的。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定义“资产是一种由过去事件导致的、可以被主体控制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经济资源”。现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资产的定义存在以下问题:经济利益流入主体的“可能性probable”很难判定,“未来经济利益future economic benefit”是可变的,“控制control”的边界不容易把握,“过去交易或事件past transaction or event ”的标准如何界定等。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应该将资产定义为:“An asset of an entity is a present unconditional economic resource to which the entity, through an enforceable right or other means, has access or can limit the access of others.主体的资产是一种现实的无条件的经济资源,主体通过可实施的权利或其他手段,取得或限制他人取得这种经济资源。”这里仍然强调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好东西),同时强调企业有使用这种经济资源的权利或其他方式(两者之间的链接link),在财务报表日经济资源和权利或其他方式必须同时存在。

(2)负债的定义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定义“负债是一种主体承担的、由过去事件导致的、其结算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的现实义务”。现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负债定义存在以下问题:经济利益流出主体的“可能性probable”很难判定,“经济利益的未来经济牺牲future economic sacrifices of economic benefit”是可变的,“义务obligation”不容易定位,“过去交易或事件past transaction or event”的时间标准如何界定,“不确定性uncertainties”如何把握等。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应该将负债定义为:“An liability is a present economic obligation of the entity that is enforceable against the entity.负债是一种主体的现实经济义务,它强制主体实施。”该定义是从资产的定义衍生出来的,不需要具体的可能性标准或过去事件的定位,只是一种强制性的对外部人的义务。目前有很多界于负债和产权之间的经济现象,例如期货合同(forward contract)、无竞争协议(non-compete agreement)、未来录音拷贝的销售收入分割合同(contract to deliver revenues from the sale of copies of future recordings)、潜在的法律诉讼(potential law suit)等。

(3)具备负债-产权双重性质的要素的定义

有很多经济合同是具备负债和产权的双重性质,例如可转换债券、永久性的优先股、可出售的普通股(puttable common share)、书面的股票购买期权(written call options)等。如何将产权中的负债部分剥离出来?其中是否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是否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是否应该有一个产权的定义?除了上述问题以外,收入、费用、收益、现金流量、综合/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 income)等如何定义?这些工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没有开始研究。

4.会计要素确认和终止确认的标准

会计要素的确认(recognition)和终止确认(de-recognition)的标准问题,还没有纳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议事日程。会计要素的确认问题包括:是否应该有一个不同于计量基础的确认标准?都有哪些确认的事情?是否确认需要以可靠计量为基础?如果资产(负债)在取得(发生)时不符合确认标准,哪种事件发生会导致在以后期间确认?会计要素的终止确认问题包括:是否可以对照确认来定位终止确认?该问题主要是由于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项目而产生的。

5.会计计量单位问题

会计计量单位(unit of account)主要是由于汇总数据和非汇总数据的口径引发的。在确认一种权利、一份合同、一系列合同、一种资源或一揽子资源时,在资产减值时,在注销项目、联接(linkage)或非联接(unlinkage)项目上,都出现了计量单位的问题。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张使用现金产出单元(cash generating units),我国称为资产组等会计计量单位概念。何时以及如何反映协同(Synergies)的影响,何时以及如何反映大量贴现或大量法律问题的影响?都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目前考虑的会计计量单位问题。

6.会计计量属性问题

至今没有一个令大多数人满意的关于计量的概念框架。各国准则都列示了一系列计量属性,但是没有一个如何选择计量属性的技术性指南。某些传统的计量属性不能满足多项选择的计量问题。例如养老金问题,雇员退休福利问题。2005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一个初始确认的计量基础讨论稿。2006年各种组织机构参与了公开的咨询工作。2007年1-2月曾在香港、诺沃克Norwalk、伦敦进行过七轮圆桌会议。工作人员汇总讨论的问题包括: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计量基础?如何对各种计量基础定义?计量基础的基本支点是什么?对资产和负债都同样适用吗?是否应该限制一些计量属性?

表6所列示的九种可选择的计量基础目前正在讨论中,可以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网站查询定义和讨论内容。

(三)可扩展业务(商务)报告语言项目的研究

可扩展业务(商务)报告语言(XBRL―Stands for 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由具有来自全世界的代表财务和IT界的400个公司和机构成员的非营利性组织XBRL国际协会在可扩展标识语言链接语言基础上为适用商务和财务报告目的发展起来的。可从XBRL基础原理篇或通过浏览XBRL国际协会网站了解更多。为了编制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XBRL财务报告,报表编制者应遵循以下程序:首先,报表编制者需将财务报表映射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标准。其次,报表编制者需要选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标准的相关模块。在选择必须的模块和创建进入点模式之后,报表编制者可以创建他们自己的元素和构件元素之间的关系或调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标准关系。第三,报表编制者在基于具体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的基础上给可报告事项贴上标签,而后生成一个实例文档。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国际证券市场发展以及跨国企业筹资活动多样化等经济现象的出现,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预示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对未来世界范围内的会计理论、国际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工作、国际会计教育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8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亚洲年会》会议资料[S]. 2008年10月11-12日北京.

[2]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3]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扩展业务报告语言分类标准2008(IFRS Taxonomy 2008)[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4]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标准指南(IFRS Taxonomy Guide)[M]. 中国财经出版社, 2008.

[5] 李延喜. 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刘仲文教授简介

刘仲文教授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系主任、会计研究所所长,曾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1978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财政贸易系工业财务会计专业,研究生学历。1993-1994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国际会计、会计准则和人力资源会计等。1999 -2000年为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客座教授,进行国际会计准则和MPA-CPA国际职业会计硕士项目教学研究。2006年在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进行CGA项目教学培训与研究。多次赴英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香港、台湾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国际会议分会场主持人和论文评论人。

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会计、国际会计理论与国际会计准则等,《财务会计学(一)FA1》评为2008年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主要科研成果:编著20余部书籍,其中专著《人力资源会计》是我国最早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专著之一,荣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优秀著作三等奖;《中外合资企业会计》获北京经济学院优秀著作二等奖。发表《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论文70余篇(权威及核心刊物50余篇,英文论文4篇)。

第6篇

【摘要】教学方法;课堂设计;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必要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在西方,19世纪末以前,西方的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0世纪2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三四十年代达到顶峰后又很快陷入低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始复苏并逐步推广。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逐步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表现在教学上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为主,学生完全以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步推广开来。

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设计通常存在着三种特征和相应的弊端。(1)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本位,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而转,从而使学生只能处于“观众的席位”,丧失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2)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忽视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有的情感交流,学生学习死板,知识僵化,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性和发展性;(3)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静态教案为本位,学生只能被动适应,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则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弊端。从课堂教学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造和激发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帮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肯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更强调应以学生学习为本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2)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肯定传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多元化的知识来源,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肯定传统静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在静态教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反馈,更重视动态的学习方法,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结合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和本科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更为僵化、更为机械、更为单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则可以有效克服这些缺点,更生动、更灵活、更丰富,也更适应大学生的特点。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知识。

2 国际金融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设计的思路与实现途径

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应用性强和时代性强等特点。国际金融课程研究内容非常广泛,理论方面有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国际储备理论等;实务方面有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外债管理等;政策方面有汇率政策、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国际金融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比如如何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形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师生研讨相结合等,这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系列改革和设计。具体思路如下:

2.1 课堂教学方面

2.1.1 重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以文字、图片、表格、动画、视频等形式讲授课程,可以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网络教学的优点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非常适合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介绍、观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最新事件及评论等。如在讲到外汇与汇率这部分内容时,可带领学生浏览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网站,查看人民币汇率行情;带领学生浏览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网站,查看国际外汇市场行情和汇市评论。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有助于教师既是、全面地了解最新的国际金融信息、国际金融的前沿理论,及时补充与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当前国际金融的热点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2.1.2 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国际金融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时,可以介绍并分析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在讲到金融衍生品时,可以以巴林银行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事件、美国次债危机等为案例。

2.1.3 组织专题讨论:国际金融领域有许多热点与难点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国际收支时,可以组织讨论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问题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讲到人民币汇率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2.2 实践教学方面:国际金融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搞好本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模拟教学和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操作业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1 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就是在金融实验室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操作能力的培训。比如在讲到外汇交易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模拟交易,进行外汇买卖操作。在讲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实务操作内容,如套汇、套利、期货、期权等交易,也可以采取模拟交易,使同学更为直观地、深入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2.2.2 重视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参加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金融机构了解外汇交易的流程;到外贸企业了解汇率变化对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科研:当前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宽的,求知欲也是较强,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科研。老师可多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学术刊物,鼓励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发表学术论文。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沈建民等.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设计的基本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第7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第8篇

关键词:行为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租赁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款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传统金融学理论许多金融机构和研究者对信用风险管理作出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计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显缺陷。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来研究信用风险管理。

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第9篇

李常青,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兼任福耀玻璃、厦门建发等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1990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工业会计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获中―加联合培养经济学(MBA)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1年加拿大康克迪亚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进修,2005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进修,2008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访问学者。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会计与公司理财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会计研究》、《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含合作)7部。近年来李常青教授主要围绕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如下:一是股利政策研究:1996年就借中―加大学产业合作基金的资助开展股利政策的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次对股利政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合性评述,为国内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借鉴性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股利信号内涵进行实证检验,为政府保护股东权益、规范股利分配行为和上市公司制订股利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其中专著《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被誉为“挑战公司财务研究中的理论迷题”,具有“高、新、实”特点,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二是公司治理研究:2002年中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招标课题“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研究”,以此为契机,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董事会影响企业业绩的基本模型和研究范式,并以ROE、EPS和EVA度量公司绩效,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情况,首次将高管变更的类型分为高管双向变更、高管离职和高管新任三种类型,对我国公司的高管变更展开研究。最近李常青教授正带领团队开展公司治理的新领域媒体治理的研究。三是会计审计问题研究:李常青教授一直关注资本市场的会计审计问题,其认为真金白银也有瑕疵,现金流量表也可以粉饰,提出了识别现金流量表粉饰的四种方法,并率先在国内开展非经常性损益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具体对策,李常青教授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无关,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也不能影响IPO折价,盲目引进国际四大所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充审计意义不大。

三、主要论文和著作

《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专著);《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9期;《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识别》,《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4期;《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影响IPO折价关系实践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审计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应用供应链理念发展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投资研究》,2007年第3期;《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家族控制、审计监督与公司治理――来自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Family Contro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in China”,2010,ISTP检索;Family contro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

四、主持目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