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17:15:35
导语:在水利施工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 引言
首先阐明一点:《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设计的。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大核心能力分别是识图、算量、核价,在为这三大能力目标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开设了有关课程,包括《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完成相应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
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由谁来教、教得如何”。当我们站在学生角度,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对应于第一点教什么,我们的思考是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内容,解决的是课程教学内容问题;第二、三点怎么教、谁来教就表现为学生如何学,解决的是教法与师资问题;最终学得如何,则解决了学习效果问题。下面我们先阐述第一点内容:学什么,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在分析课程的性质作用下,结合市场调查,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以及最终确定教学设计内容。
二、学什么
(一)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算量、核价的三大核心能力。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识图、算量、核心”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技能培养课程,与工程造价专业最主要的主干专业课《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承上启下,互为补充。
每一门课程开设之初,我们需要明确学习该门课程之后能在工作中解决哪些问题,明确课程的实用性。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但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准确的市场分析。在满足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对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水总、水电八局长沙枢纽项目部等有代表性的10家单位的市场调查后,我们总结出实务中涉及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内容,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工程的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课程的应用体现在实务、应试两个方面。
1.实务。从投标文件中技术标的编制到初设文件报告的编写再到工程施工管理整个过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其中都承担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工程实务中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的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一,施工方案的编制,定额的查取与套用;其二,施工进度的编制,涉及流水横道图与施工网络图的绘制;其三,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涉及机械、投劳安排;其四,施工平面图的绘制,涉及CAD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与施工临时用地安排。
2.应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应试上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研究五年考试大纲我们发现,建造师历年实务考试这一考点主要集中在我们实务当中关注的4个点。施工管理这部分内容在工程合同管理部分体现,本门课程中该部分内容被弱化。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学情分析后发F,高职造价专业学生,大部分有学习需求,学习态度认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愿意主动配合。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不适当,对于纯理论教学方式,易感觉枯燥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设计能用、有效的学习单元,采用灵活教学策略,选择合适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与完结后通过过程、总结评价,反思教学设计优劣并为下一轮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修补的实践依据。
1.课程教学设计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内容遴选、序化问题。设计中遵循两大原则,其一,生长原则。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该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平台。我们给予学生的这个平台包括:职业行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二,职业原则。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均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而非学科知识结构。
最终本门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1基石;模块2栋梁(高山水库下游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块3大厦(高山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所有模块围绕高山水库工程前后串联。在教材增补上,原有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网络计划保留,第九章被提前放到一模块,另外在第一模块中增加实务中需要考核的流水施工内容。同时,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之初可增加工程师职业道德章节作为课程开篇之作,其余章节保留作为模块2、3的理论依据。整体上由于下个学期造价专业学生将开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所以本门课程中有关管理部分内容被弱化,只作概括介绍。
2.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上,所有教学资料选取均基于“课证结合”原则。如前面所言,教学资料上引进了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并将建造师考点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同时,受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最头疼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的理解,由于没有现场参观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以现场施工视频资料作为补充,比如利用流体软件所做的流体模型、大坝施工过程仿真模拟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课堂含金量。同时我们将工程实务中的工程现场设计资料带入课堂,并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现场人员以专题讲座形式,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这也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及时的工程资料,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完成了课程分析、设计过程后,我们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怎么教、谁来教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内容:怎么学。可从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的团队、课程实践条件。
三、怎么学
课程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以“高山水库工程”贯穿始终,以工作过程为线,采用“做中学,动中教”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一)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进行了考试改革,考核包括应知应会+课程设计+口头答辩三部分。其中课程设计为督促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按照学号一人一个独立项目,并按照要求抽查并进行现场答辩。
(二)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我们以模块2栋梁中项目2~4“施工平面图设计”举例说明课程教学程序,整个程序包括五个方面。教学实施过程就必须要谈到教学团队与实践条件。我们的教学团队中50%为双师教师,50%为工程一线人员,受上课时间限制,工程一线人员主要以专题讲座、实训环节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学生对来自工程一线人员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很浓。另一方面,工程一线人员进入课堂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一线工程资料,给予学生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效果非常好。实践条件上,主要是在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室下进行,能满足教学需要。
本项目2~4是模块2中最后一个任务,是对堤防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对学生AutoCAD的工程应用有要求。学生经过前面学习,学习兴趣浓,小组分工合作好。
教学主要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认知、技能、情感。体现在团队合作下,能读懂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陈述施工合理用地原则,用CAD熟练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均集中在两点,分别是合理安排施工用地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以及CAD的熟练使用。对于第二点CAD的熟练使用,应该说超出教学预期,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熟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全不会操作。因此在水利工程制图上,建议应该加强结合水利工程实盏幕嬷蒲盗贰
教学实施按照6步实施,资讯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决策阶段“谈论归纳,形成概念”;计划阶段“小组分工,递交计划”;实施阶段“及时训练,巩固新知”;检查阶段“小组互查,抽查答辩”;评价阶段“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任务后延”。(整个介绍过程引入教学课件PPT,并介绍板书设计,介绍教学实施思路。)
四、学得如何(教得如何)
(一)课程教学效果
从学生反馈上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由于带入大量工程实务到课堂,加之工程一线人员的参与,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自发、快乐地学习;其二,学生知道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先后顺序,能独立完成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和资源需求量的计算。
(二)课程特色
教学实施后总结反思,结合学生评价,本课程教学实施中课程有以下特色:
关键词 水利工程制图 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45
伴随着我校近些年不断提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新思想: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使得“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理实结合、工学交替”的二元教学模式,依托项目任务的有利驱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的能力,进一步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如何将该课程进行“解构与重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突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有效途径。
1 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是水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名工科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有:(1)空间感较强。水利工程制图课程主要研究内容为空间形体与平面图形之间对应投影关系,培养学生图示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会引入大量几何结构进行图解。因此在学习中要进行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断加强空间想象、空间分析和工程意识的培养。(2)实践性较强。在课程具体授课时会涉及大量具体水工建筑物结构,例如水闸、溢洪道、土石坝、渠道等。但由于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实际建筑物形式没有较深的概念,对于水利工程图纸的绘制和阅读不容易理解。①(3)应用性较广。水利工程制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课程学习,例如在水工建筑物、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工钢结构等课程中,均需要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只有准确读图,才能正确设计。
1.2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现状
目前我院的水利工程制图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共计90学时。课程内容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工程图学和计算机绘图,其中工程图学主要包括画法几何、投影原理和方法、工程形体表达方法和水利工程专业图的识读和绘制,共计60学时。计算机绘图主要包括AUTOCAD软件基本操作及二维CAD绘图,学时为30学时。在全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时间的计算机综合绘图实训。下面简要分析下目前水利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内容及教学时间安排紧凑。根据目前的教学大纲安排,工程图学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均排在第一学期开展教学,由于学生一入校对本专业了解很少,无水工形体的基本概念,此时将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全部内容高密度的安排在同一学期,造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乏力,每周6学时的课程安排也会造成学生易疲劳,失去兴趣,导致听课效果不理想。
(2)教学内容理论偏多,部分内容受本专业要求可进行弱化并调整。水利工程制图目前的教学内容安排仍偏重于理论部分,重点在三视图的识读和绘制,最终过渡到水利专业工程图的识读和绘制。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绘图能力,但是由于受学时限制对专业工程图的讲解较少,导致学生虽然能读懂三视图,但是在专业图纸的绘制和阅读上仍不知如何入手。由于三维CAD建模的发展趋势,理论内容例如相贯线、截交线的求解难度课适当弱化,相反应加强轴测投影的绘制和表达。
(3)计算机绘制专业工程图纸质量较差,缺乏三维几何模型的建立。AUTOCAD软件的教学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在授课内容上仍主要围绕软件的基本操作及二维CAD工程图的绘制,由于缺乏水工专业图纸的综合运用,读图和分析过程,学生在绘制专业工程图时,图纸问题仍然较多。②同时,CAD三维建模目前随着CAD技术、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单位的需要,已逐步成为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中非常必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课时的分配等原因,关于三维建模的技术在授课中提及较少。
根据我校的“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办学理念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突破,通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的工程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在掌握的前提下强化。③
2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及内容改革
2.1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改革
(1)课程内容的重构。结合目前水利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将水利工程制图课程体系划分为:工程图学基础;水工专业图的表达和应用;计算机绘图和水工综合图绘制实训,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选择。根据内容的特点及需要掌握的程度调整其所占学时比例,删除部分偏难、与专业工程图应用联系偏少的教学内容,增加与专业水工图的识读相关的实用内容。同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突出重点。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将之前高密度的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在两个学期进行。上半学期主要讲授工程图学基础、投影基本原理和水工专业图的表达方法及识读、绘制,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计算机绘图内容和综合实训。把授课时间及内容合理分开,在实际教学中突出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三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分析能力。④ 如图1所示。
图1 调整后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2)改进教学模式,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辅助计算机绘图讲授理论内容。⑤但仅利用课件演示讲授工程图学,对于部分学生可能出现“思路跟不上”的情况,忽略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黑板手绘解题同时适当结合CAD软件来绘制二维图,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上授课程度,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理论内容,同时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利用CAD软件的兴趣。
(3)教材设计。教材的设计主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对于教材的再开发,通过对职业岗位需求来分析职业应具备能力。由于水利类专业学生对应的就业岗位如制图员、监理员、检测员、施工员等岗位都对水工图的识读能力具有较高要求。⑥因此在学习课程中,应引入典型或真实的工程实际案例,将教材内容上的理论知识点融入整个图纸的阅读和绘制中去,按照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将一个完整的识读、绘制过程拆分成多个学习任务,并按照一个项目完成的先后顺序开展整个教学。通过完整的一幅工程图纸的识读和绘制,将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绘制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较强的成就感和对专业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开展技能比赛,组织技能培训鉴定。为活跃学生课下活动,可依托学校或全国组织的图学信息技术大赛,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加强同学们对专业基础课的重视和学习。还可参加由劳动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高级绘图员等级考试及CAXA全国专业技能水平认证考试,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持证”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2 课程考试考核方法的改进
之前的课程考核主要通过期末考试(60%)加课堂考勤(20%)及课后作业(20%),由于本门课程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的课程,仅通过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并不能合理反映学生的多种能力,故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得到学生合理成绩,例如对于上半学期的工程图学及水利工程图的学习采用考勤(10%)、平时测验(10%)、手工绘图(3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半学期的计算机绘图与水工图实训进行合并,在授课及联系中融入课程实训,最终完成工程图纸的绘制,主要考核方式为考勤(10%)、计算机绘图(40%)、课堂随堂测验(10%)、课程实训(40%),课程实训的成绩则按照课程实训的图纸要求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
3 总结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水利工程制图课程的兴趣。通过相对大幅增加的实际动手环节的强化练习以及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式”教学,同学们将会更好地体会、领悟和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参加技能资格证培训,考证通过率也大幅提高,学生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知识学习,将使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取得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 张海文,吴晓苏,高秀清.基于理实一体化的高职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3):104-106.
②⑤陈静.水利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2.7(上),52-53.
③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
1998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河南省和全国水利行业的第一所高职院校。当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被称为“新高职”,如何举办、怎样建设和发展,并无现成模式可循。更为难堪的是,由于把关不严,举办高职教育的门槛极低(实施所谓“三不一高”政策,即毕业生不包分配,不发统一印制的派遣报到证、毕业证,高收费),在投机和趋利心理的驱使下,不少本科院校也利用闲置的师资、设备大规模举办高职教育、招收高考落榜生、收取高额学费,大有“一哄而起办高职”的趋势。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诞生之初就遭遇到社会认可度严重偏低的局面,而种种责难则落到新生的高职院校身上,导致严重的招生困难。当时学校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局面。据当时的招生人员讲,他们到一些熟悉的生源地招生,竟然无人报考,后来经解释,反复说明学校就是当年的“老黄校”,考生才又踊跃报名,局面之尴尬,于此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到底何去何从?是继续举办社会信誉度很高的老中专,还是冒险举办社会认可度很低的“新高职”,还是绕过这个坎,直接谋求升本?这些问题直接考问着全校教职员工、考问着院领导。在3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期内,这一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答案,因为学校正面临着再次转型。
经过3年“省部共建”的转折期,学校交由河南省主办、主管。共建期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的问题也产生了,这就是学校已经不再隶属行业部委了,几十年来的依托没有了,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如果举办高职教育?虽说学校拥有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但是能够确认的只是中等职业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毫无经验可言,又如何能够继续领跑?面对种种困惑,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黄河水院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黄河水院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只有真正读懂了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才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找到一条新路。在慎重研究的基础上,黄河水院最终做出重大抉择,决定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提出了“立足社会需求,面向未来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学校度过了充满痛苦和困惑的“再转型”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探索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之路的漫漫征程。
示范建设的积淀
度过“再转型”期,学校的发展就进入了攀登期。这个攀登期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顶点,学校一路爬坡,先后经历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5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遴选、建设(2006-2008年)两大阶段,形成了许多文化积淀。
思路决定出路
为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学校提出了“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即: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搞好二个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层次突破。在这一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学校在2005年6月,以全优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入围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000万元,项目建设期为3年。河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也按照2∶1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该院的建设与发展。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学校认为,与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学科建设不同,高职院校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牢固树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建设是纲,抓住了专业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就能纲举目张地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校把专业建设分为五个方面:课程建设、基础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在专业建设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建成国家级的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河南省的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共17个,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同时,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的专业总数量也达到72个。
倾力打造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出台精品课程建设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推荐水利系张耀先教授的水力学课程参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组成项目组。由于基础扎实、教学教研成绩突出,项目组仅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教学资料上网工作。当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51门国家精品课程,河南省只有黄河水院申报的这门水力学课程入围。由此,学校意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将成为展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成果的一个品牌,应当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从建设理念、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学校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精品课程数量在河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
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黄河水院,所有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都要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实训条件是否优越,直接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深谙这一真谛,高度注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从学校核心区的划分就可以看出:教学区和实训区,两块区域大小和建筑旗鼓相当,暗示两者同等重要。
在学校实验实训区内,有一座叫做“鲲鹏山”的水利水电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在这座完全由水利系教师设计的仿真水工建筑物群中,设计者将典型水工建筑按照比例缩小,建成了具有不同枢纽形式、不同建筑物结构的27个水工建筑物,大大方便了该系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的负责人表示:“由于水利工程建筑物类型各异、地点分散,施工过程不可再现,且运行管理也不允许学生等外来人员实际操作。我们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仿真水工建筑群,就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模拟施工导截流、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实训项目及闸门运行工、河道修防工技能培训与鉴定等施工与管理过程,逐项重复进行训练,满足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而这只是水利专业实训条件建设的一个方面,叫做“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与此互补,学校还提出“把实训基地建在工地”,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区内建设了占地15亩的实训基地,可同时满足300名师生实习实训。并以学校小浪底实习基地为核心,利用周边三门峡水电站、故县、陆浑、西霞院、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构建综合型水利工程实训基地群,以满足水利类专业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示范院校建设以来,学校开辟校内实验实训场地255亩,综合实训楼、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水利水电技术实训基地等相继投入使用。还投入巨额资金,购置了一批性能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建立187个校内实验室,覆盖学校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可满足校内实践教学需要。校内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达到92313.75平方米,实验实训教学设备总值达到1.51亿元,实验室设备值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初步建成了梯次配备、高效运行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使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步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让“双师”队伍成为主体
2007年初,学校就正式出台了《黄河水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从当年起,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申报讲师职称,必须有累计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申报副高职称,必须有累计一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同时明确,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期间,视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学校除承担培训费、往返交通费等费用以外,另每天发放补助费。新招聘的教师从教前必须到企业锻炼半年,然后才能正式上岗。
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教师下企业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学校每年都要安排3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安排5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从行业和企业中引进了10名高级工程师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博士到校工作,大大提高了“双师”队伍的层次。
该校还聘请了279名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50.7%,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如河南省公安厅爆破专家王百姓、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等都成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双师”队伍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从而使该校教师队伍结构逐步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积蓄了动力。
“生产育人”引领校企合作
所谓“生产育人”理念,是指学校与生产单位相结合,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高职教育由学校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的必然结果。黄河水院测绘系与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这一理念引领下的合作具有典型意义。
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是首批荣获国家甲级测绘资质和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点测绘单位,也是国家测绘局数字化生产基地骨干单位之一。从2007年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就被黄河水院测绘系“锁定”了。而在被黄河水院看中的同时,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正陷入发展的瓶颈。由于测绘工程用工作业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接到工程,马上就要召集众多的技术员开展工作。而工程院最缺的就是技术员。此时,恰逢黄河水院测绘系主任赵杰登门“提亲”,希望开展校企合作。河南测绘工程院院长宋新龙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合作当然可以,但是,这合作得让我们企业也有实惠才行。你们学院能够根据我们的工程需要,随时调整学习计划,给我们派来我们需要的人吗?”“能!”赵杰一口应承下来,“我们可以先合作一次试试,加深了解。”双方第一次合作是承担山东省沂源县城镇地籍调查工程。黄河水院测绘系45名师生参与到测量队中,测绘工程院派出16名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5个月时间,工程就顺利完工。这个项目让测绘工程院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学校和学生收获也不小,2名专业教师在生产项目中得到了锻炼,企业16名工程技术人员在一线指导学生,弥补了系里师资的不足。参加工程的43名学生除了享受企业提供的食宿外,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践,提高了技能和就业能力,43人中有6人被测绘工程院留用,其他人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之后,双方的合作更加频繁。仅2008年,双方大大小小合作生产项目就有10多个,100多名学生参与。2008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深度合作协议。黄河水院将测绘工程院作为测绘系的定点顶岗实习基地,并聘请测绘院20名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聘请测绘院院长宋新龙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测绘工程院将黄河水院测绘系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并一次性赞助20万元资助测绘系改善教学条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生产项目,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紧张问题,使企业赢得了市场,也让学校赢得了办学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生产性实训,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精神、就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生产育人”的培养目标。
以“生产育人”为引领,黄河水院各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潮流。如,学校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期订单班、水利系与中水八局国际工程部联合举办“国际工程订单班”;机电系与洛阳中信重工集团合作开展订单教育,建立校内人才培养基地,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奇瑞汽车集团河南公司合作,在黄河水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基地,培养汽车制造业人才,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等等。学校还因势利导,依托行业背景优势,与全国23所水利高职院校和102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中国水利职教集团,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全新平台,使学校的合作企业扩展到610家。
后示范建设时期的探索
内涵发展
2009年12月,黄河水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示范建设验收,并获得教育部表彰奖励500万元。示范院校建设完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该走向何处?黄河水院再一次走在了改革和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新的抉择。面对师生员工的疑惑与迷茫,学校领导班子再一次明确了“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道路”的发展思路,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委书记张惠贞、院长刘国际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如果说黄河水院用过去的十年在高职教育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外延上的扩张,那么我们将用今后的十年来实现内涵建设上的突破,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
基于这一目标,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提出“以强化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提升教师技术应用、技术服务、技术推广能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以高质量的毕业生支撑行业企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行业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反哺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了“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各专业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校企合作创新“三统一、多样化”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统一” 是指全校统一推行“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全校统一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全校统一推行“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在“岗、课、证”相融通的课程模式中,“岗”是指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岗位操作规程和学校专业技能标准;“证”是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求的能力证明,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校专业精湛技能证书等;“课”是“岗”和“证”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基本教学模式中,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将“教、学、练、做”融于一体,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技能认证”的项目化课程考核模式中,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学习成绩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都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重在考核应用,技能重在考核操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态度重在考核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重点是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多样化” 是指各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制定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三顶岗、两交替”生产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水利工程周期长、生产不断线、岗位不空缺的情况而创建的,实现了全年学生顶岗实习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调动了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轮顶岗、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测绘、施工两大就业领域把地物地貌搬上图纸、把图纸放到地上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交通工程系的“四能递进、高峰补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道路桥梁建设及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而创建的。
在“三统一、多样化”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三层次三递进”的思路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即明确能力培养要求与职业岗位、责任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对应关系,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通过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使学生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员工的三个递进。
在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充分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努力推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及共享型资源库网站。精品课程网站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18门,院级精品课程62门;共享型资源库网站包括59个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标准及认证系统和218门专业核心课程网站。2013年5月,学校联合18所水利高职院校申报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目前已经开始立项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构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15门课程教学资源、4个职业能力训练包、2个专项平台、1个虚拟工厂,形成12个资源素材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平台,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企业职工提升、技术交流等使用需求;建立就业信息、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和提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建立企业职工、在岗人员、中职毕业生、农民工培训的平台,形成职业能力培训包,满足企业人员培训、中高职教育衔接需求等。
创新驱动
有人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一线工作,不需要太多的创新意识,只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同样,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讲,提高教学水平是第一位的,懂不懂科研、搞不搞科研都无所谓。面对这样一种观点,曾经担任郑州大学科研处处长的刘国际院长进行了反驳。他多次表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才,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否则他就很难在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院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常规的所谓“技能型人才”,而应当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关注科研,只会让教师远离科技前沿,从而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被时代所淘汰。在刘国际院长的主导下,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在机电系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创新了“摇臂气动攻丝机”设计与制造项目;在电工电子与PLC课程中,创新了“单片机控制智能寻迹小车”制作与编程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生自愿组合形成创新学习小组,独立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则给予必要的指导。目前,学校机电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个专业教学团队,都实施了科技创新项目改革,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2011级的12个班级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师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的设计制作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形成了和谐而密切的师生创新团队。
在学生的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从鼓励参加技能大赛入手,带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投影幕变成了‘触摸屏’”、“会乘法计算的青蛙”、“光电寻迹机器小车”、“智能导盲手杖”,这些不是哪家企业的攻关项目,而是黄河水院机电系师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自后示范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学校机电系师生已完成科技创新制作成果8项,其中“浮动叶片式流体发电机”、“智能导盲手杖”项目正在申报国家专利,“摇臂气动攻丝机”项目已有两家企业要求订购。
在技能大赛方面,从全国性技能大赛开办以来,学校参与了历年的大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技能竞赛中,共取得全国性竞赛团体奖项50余项,个人奖项126项。进入后示范时期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更加优异。2011年,学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项目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次分设道桥类赛项,学校获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在6届全国水利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赛队3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2次第二;10名获特等奖学生直接取得国家技师证书。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学校获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一等奖2项和国家二等奖6项。尤其是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上,成绩更为优异:自2009年以来,黄河水院参赛队与包括“211”、“985”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校参赛队同场竞技,年年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连续三届夺得团体第一名,并囊括水利类个人全能一等奖,被组委会授予“蝉联三届一等奖的水利类特别奖”。以致有重点本科院校参赛队提出“打败黄水院,终结三连冠”的参赛口号。但在2012年学校再次夺得这一赛事水利类团体第一,实现四连冠。这令人不得不感佩这所高职院校学生扎实基本基本功和高度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科技创新方面,黄河水院以技术服务为引领,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2011年开始,学校设立了院级科研基金,每年资助30个院级项目,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服务活动,支持专业系部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取得很好的成果。如,学校土木系与邓州市规划局签订了邓州市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合同,教师为主、学生参与,联合规划设计公司,针对不同村庄,提出各具特色的推荐住宅户型以及现有农宅的整治方案,完成了57个行政村的规划设计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通过技术服务,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又如,学校测绘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合作完成了京沪高铁测量、平宝叶鲁一体化项目1∶1000航测测图、积石峡本底测量和怒江水电站测量、西华县叶县城镇地籍调查等一批测绘生产项目。仅2010年,就开展科研技术服务26项,收入305万元,此后年递增55%。
为提升科研和技术服务水平,学校还提出了“借力”的概念,与省部级科研院所、高水平大学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开展涉外科技服务项目。特别是在水利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让技术服务走向世界。如,2009年和2012年,学校两次与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圆满完成了埃塞俄比亚纳兹雷特风力发电厂的一期和二期地形图测量任务。2010年,学校与清华大学、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合作承接并圆满完成了苏丹2个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项目。2013年,学校又承接了孟加拉卡马拉普、拉玛普拉雨水泵站模式试验2个国际项目。2010年8月至11月,学校通过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合作,承接了苏丹JUBA 和SUE两个水电站主体建筑物设计与水工模型试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完成了JUBA和SUE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规划设计、制作,数据采集及整理工作,并负责验证电站枢纽建筑物布置方案和建筑物体型的合理性,根据模型试验,对工程整体布置及建筑物体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几年来,学校水利系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共完成水利行业企业委托的水工、河工模型试验1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模型试验经验的师资团队,具备了承担国际水电合作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拓展了学校国际化技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精细化管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把学校管理好,成为决策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校建章立制,多方面推进精细化管理。一是建立了质量监控的领导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院领导成员任副主任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系(部)领导任委员,并聘请水利行业、地方政府、校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质量体系建设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有:负责指导全校质量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审定和审批;负责全校工作运行中的质量监控;指导系(部)等二级质量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主持全校质量管理评先奖优活动,监督校内相关部门执行质量奖惩的有关制度。二是规范了质量标准。为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行业、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共同参与下,制定了《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质量标准》。该标准覆盖了学校教育教学、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外部质量监控、内部质量监控、对问题的跟踪反馈与落实三个方面。在外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邀请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专业机构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在内部质量监控方面,学校通过领导干部听课、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听课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和学生督导信息员信息反馈,结合岗位教师的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监控。在问题的反馈与落实方面,学校对发现的教学质量问题及时进行通报,要求相关部门和教师进行工作整改,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全校师生反馈。
就业强校
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深深懂得“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的道理,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采取改革创新措施,以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形成了就业工作全员化、就业指导多样化、就业渠道网络化、就业管理规范化的“四化”机制。学校与全国10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质性联系,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稳定的就业渠道。进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学校把就业强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努力推进,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如,学校在就业指导实践中,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考核模式中“知识”和“技能”容易落实,“态度”培养不易量化、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就业软实力出现“软肋”的情况,通过“职业体验”新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职业实践,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目标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和基本状况,从而调整职业规划、形成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精神,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确定发展目标。学校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渠道,为学生开辟职业体验空间、提供职业体验平台,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互动,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体验“三年不断线”,并在职业指导中相应做到职业定位、职业精神、适应能力、创业教育四位一体,最终使毕业生就业的软实力大大增强。又如,“双高双满意”工程,通过突出水利特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紧盯市场需求、实行专业动态调整,瞄准岗位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培养质量,达到学生就业“双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高)、“双满意”(社会满意、学生满意)目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良莠不齐的背景下,学校的“双高”有具体的控制指标,如就业质量高表现为“四高一低”:即行业市场占有率高、就业单位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月收入高,离职率低;就业率高表现为初次就业率高、灵活就业率低。因而其“双满意”也是很实在的。据麦可思公司的第三方调查显示,学校在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就业质量位居第5位。黄河水院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90%)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1%。近几年,学校连续三届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就业力十强高职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河南省最具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和“河南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学校被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进入年度全国“就业50强”高校行列。
(一)职业教育的涵义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的,多数情况下的“职业教育”针对的是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技术教育”,针对的是一般技术人员的培养;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专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的“技术工人“”技术员”与“工程师”相对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一书中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而在我国则将两者统称为“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为通用术语。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受训者的技术教育。
(二)“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辨析
1“.技能教育”适宜于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技工,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教育或培训完成人才培养,技能的形成是经验性的,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再优秀,还是以经验为主,并且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指导。2“.技术教育”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技术型人才是以技术理论为指导、能运用一定技术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人才类型,发展后劲是技能型人才不可比拟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技能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基础,它应该贯穿于各类技术教育,但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即使他们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且获得的是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志,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现代技术型应用人才。3.技术有高低、简单与复杂之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一个层次,而应是一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清晰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范围。
(三)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
“行动体系”概念起源于国外职业教育,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该“行动体系”强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化,形成按照行动完整的“过程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科理论的“结构逻辑”组成新的综合化课程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上。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来进行课程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具有高度综合性。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这种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的。
(四)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1.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高技能型人才在质和量上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种需求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已难以满足,面对这种挑战,高职教育就必须走面向市场、适销对路、产销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2.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有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它只是产学结合在学习时间上的分配、安排有所差异,都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3.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这种规律,高职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现就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校企双方要转变观念
作为企业,要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及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单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开放办学才能创新,才能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构建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处级建制的校企合作部,成立由自治区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牵头,行业(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扩建了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5个二级专业分会。学校以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平台,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共建高铝资源学院,与阿拉善左旗政府、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共建政、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形成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校企融合,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
在学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双方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探索。在此过程中,企业提供科研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教师+企业+学生的模式,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的。为此,学校修订完善了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对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和专利成果的奖励力度,2012年获得新型实用专利1项、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获得资助经费40万元,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学院配套提供相关费用。
(四)校企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实施全方位、开放性的合作
1.专业建设共建: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学校深入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能源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更加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为抓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4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课程体系共建:学校引入能源、冶金、水利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能源方向)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成30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68部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教材及系列讲义,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师资队伍建设共建:一是完善制度,修订出台《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客座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二是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挂“”双送”工程。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均到企业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接受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技能培训,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调研、学习,了解新技术,学习新工艺;三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即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四是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建立500名以上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绝大部分专业,特别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课学时50%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学校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等企业共建3个“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校中厂”引进企业产品,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以学院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人才。“校中厂”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与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9个“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双指导师制、学生员工制,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采取设立学生顶岗实习专项资金和实施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机制等措施,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共建:学校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各个质量环节的评价。6.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深化“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与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冶金技术专业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施工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与富凯龙水利水电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机制的确立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02)
摘要: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以后从事工作岗位快速接轨,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学以致用,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土建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将传统相对独立的土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典型的、统一的工作项目与教学安排联系在一起,同时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全真工作环境中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在体验真实工作的同时获得熟练的职业技术能力。
关键词 :校企合作;土建专业;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33-3
2014年,我国将继续推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铁路完善、公路骨架网络,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土建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逐年增加。施工企业需求大量精通施工技术、施工测量、材料性能检测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测量、检测工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准先进的仪器更新迅速,企业中高素质测量工、试验工高薪难求。虽然每年各院校不断地向建筑企业输送毕业生,但毕业生书本知识多,实际经验少,加之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脱节,导致毕业生到企业后短期内无法上岗,还需要企业重新岗前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如何改变土建专业这一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
传统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与分析
以我院土建专业为例,专业主要面向交通土建等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材料检测、工程测量、工程施工等工作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传统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为“工程制图”、“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工程测量”。学期设置和教学计划参见表1。
在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设置模式下,纵向来看,单一学科内,知识结构完整,衔接紧密,符合教学规律。但横向来看,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互相没有关联性,各讲各的内容,各举各的实例,自成体系,缺乏系统性。专业整体的教学计划方面,也只是考虑到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单项堆叠,并没有整体宏观的控制。时间方面,各学期有不同的学科课程,即便是同一项工作任务,也是在几个不同的学期分不同的学科讲授。空间方面,各学科有各自的实训基地(室),同样缺乏关联性。而在土建工程的实际建设工作中,每个项目都是综合性的,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同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只有找到一个途径将这些学科知识技能系统地、充分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思路与方法
(一)拓展建设思路,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建立工作、教学结合点
结合专业实训场地实际地形,虚拟建设工程项目。根据场地地形设计一条二级公路,该二级公路线形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和竖曲线;经过高坡地段需采用隧道形式;在填方地段需设置排水涵洞;经过公园水系需设置桥梁过渡;包含填方段及挖方段以及排水、边坡等相应附属设施。虚拟工程整体设计完全与实际建设工程项目一致。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全真工作环境中完成试验、测量、施工等全部课程,在体验真实工作过程的同时获得熟练的技术能力。
以工程建设项目为基础,依托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对真实企业工程项目开展调研,分析整理典型工作任务。创建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计模式,通过企业工程施工必须使用的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把土建核心课程重新构建与整合。新的模式要解决土建专业以下三点课程教学与岗位工作脱节问题。如图1所示。
解决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不一致的问题 改革传统的各学科理论课教师照本宣科、实训课学生单一练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按照每一道施工工序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教学组织与授课,学生在实训课堂上按照每一道施工程序所需要的技能进行综合练习操作,将教学组织形式模拟成一道道施工工序,使学生了解施工项目的流程。每一个进度有哪些施工程序,每一个施工程序需要哪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充分锻炼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解决教学内容和岗位工作内容脱节的问题 更新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施工项目工作岗位所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改变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状态。把专业课教授内容重新编排更新,按照工程项目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学项目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学习,充分锻炼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下页表2所示。
解决校内实训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差距大的问题 结合虚拟工程项目特点,在校内建立虚拟工程的业主、监理办公室(教师担任),工程施工项目部(学生担任),工程实训管理方面引进企业的员工守则、岗位职责、奖惩制度等员工条例,制定与企业管理文化及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相融合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具有鲜明校企文化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学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具备了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二)加强宏观设计,寻找典型工作任务,统一规划,建立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传统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中,每学期的课程自成系统,互相之间没有关联。通过设计的仿真工程施工项目,依靠典型工作项目的施工方案、工作任务,把各学期不同学科按照统一的工作项目流程和工作目标,进行横向教学组织安排。由“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制定完整详细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重构系统完善的施工课程内容;根据施工项目流程,设计“道路材料试验”和“工程测量”课程顺序与新内容;开发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最终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土建专业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深化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依托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与春原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和中铁现代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内容、环境,与土建专业教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根据实训场地地形设计一套全真施工图,涵盖了公路、桥涵、隧道、房建多种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内容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编制了指导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岗位施工项目作业指导书。同时,考虑工程施工时间跨度因素,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制作该公路的仿真施工工艺虚拟仿真互动软件,及完工效果演示。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根据设计图施工的进度及最后工程完工的效果呈现,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一体教学,多法并用 将企业文化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环境。在职业活动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及施工现场教学等一体化教学。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与工作任务对接,提高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
实施专业课程改革成效与总结
目前,我校土建专业学生获得双证率100%,通过回访调查,企业认可满意度95%以上。
第一,推动了土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提高我校土建专业的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增强了学生求职就业的本领。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的锻炼,接触到了与土建施工现场完全一致的岗位任务与工作项目,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
第三,改革了创新实训基地的功能,完善了内涵建设。在企业专家、校领导和专业教师的探索创新支持下,完善了土建实训场地功能。仿真实训基地不仅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是企业的培训基地,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方面,我院土建专业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拓宽思路、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课岗“零距离”对接,还应做大量创新性的、细致的工作,真正在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
2、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版权所有
3、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创造新型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三、存在的问题
四、200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学院招生就业处、办公室、毕业班班主任和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省水利厅和云南农业大学及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院200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圆满完成,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2006届毕业生只有2003级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专业45人(其中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有4人),男生30人,女生15人。截止2006年8月25日初次统计,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的有5人,毕业生签约率11.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的有33人,就业意向率73.3%,本人暂不工作,要求回生源地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有7人,总之,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
二、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版权所有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既涉及到国家长远利益,又涉及到社会千家万户。切实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工作,关系到厅、校联合办学的持续发展。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院发展和稳定大事来抓:
①贯彻落实《云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等文件精神,成立了以学院领导挂帅的学院招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毕业生工作加强领导、及时进行指导。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签订了以院长为第一负责人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
③学院设置院办公室和招生就业服务机构(水校招生就业处),共同为毕业生提供服务。
④建立学院招生分配激励机制。学院教职工招收一名学生或推荐一名学生就业奖励100元。
以上措施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抓就业的新局面。
二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学院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入手,将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与毕业生择业观念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就形势,树立就业信心,面对现实,摆正位置,正确定位就业目标。本着背靠行业,依托系统,面向社会的就业原则,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组织有序,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学院水利系请省水利厅专家、学者到校,先后为毕业生举行“监理工程实例”和“投标文件编制”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引导毕业生树立行业工作的苦乐观、爱岗敬业,乐与奉献的就业观。
②继续采取生产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层次,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学生去实习,既锻炼了学生,又使用人单位考核了学生,学生通过实习留在用人单位就业。今年我院毕业生人数少出现了用人单位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
③收集用人需求信息和托宽就业渠道和市场。学院建立了“需求信息公告”制度,在信息宣传栏上及时公布招聘信息和通知,真正做到快速、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信息。学院组织有关人员到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帮助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签订协议。另外在推荐工作中,尽可能地帮助和推销毕业生中就业压力较大的部分女生和家庭困难的学生。
④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班主任、专业教师等方面的作用,实行全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的做法”。在工作中,院长、书记还是普通教职工,都在利用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联系用人单位,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汇总到招生就业处统一安排;班主任和一些专业教师关心了解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耐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初步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学生就业,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的良好局面。
⑤由学院办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农大招生就业处举办的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如《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与问题解答》。2006年4月8日组织毕业生参加了在云南农业大学球x场举办的“云南农业大学2006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感受就业氛围,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定位好自己的就业目标。同时学院还制做了展版宣传学院。
⑥学院党总支把做好毕业学生党员组织发展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就业工作全面开展。本届毕业生中发展正式党员3人,预备党员3人。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积极主动,带动全体同学,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⑦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工作,针对助学贷款的学生,宣传有关政策,回答学生的疑问,加强诚信教育,按贷款银行要求,指导他们办理还款相关手续。
⑧及时传达落实各级各部门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在院领导的带头下,认真做好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的咨询和优质服务,努力开拓就业新渠道。
三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创造新型教学培养模式
学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提高毕业生实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行“开放式”推行“多证制”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在毕业班最后一学期,学院根据毕业生需求为毕业生分别设置了“质量检测员”、“工程监理员”、“工程施工员”、“工程造价员”等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从业资格证书考前辅导班。通过考试毕业生中获得省水利厅颁发行业资格证书的有:
质量检测员工程监理员工程施工员工程造价员工程测量工
39人40人29人22人1人
持有多证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竟争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有业不就”现象。
一是有的毕业生就业观念没有完全解决,相互攀化,等待观望,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自身的就业定位,错过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二是部分学生不愿满足于随便找个工作,出现了就业不稳定,频繁换岗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放弃就业机会,自愿回生源地报考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处于待定状态,对就业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四是部分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应试能力、使用人单位不尽满意。
2、毕业生就业观念还有待提高。学院要继续结合水利水电的行业情况,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从导向上引导毕业生通过行业就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由于水利水电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不愿录用女生是造成女生就业率低的直接原因。
四、200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结合我院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院200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
1、基本情况:学院2007年毕业生有三个毕业班级共计130人。期中水利水电工程监理专业42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52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36人。
2、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运行机制。
3、认真对2007届毕业生基本信息材料收集、修改和校对,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做好毕业生就业日常服务工作。
4、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就业信息,充分发挥教职工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利用一切机会,尽量的为广大毕业生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5、进一步探索毕业生生产实习、实训与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有效结合途径,为毕业生择业创造时间和空间。
6、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提高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的还款率。
7、做好“专升本”学生的报名及服务工作。
8、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按要求及时上报各种工作材料,做好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推荐,认真组织填写2007届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基本情况登记表、核对2007届毕业生生源信息、离校信息登记表、助学贷款还款相关手续、党员发展、组织关系转接、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审核、登记办理毕业生离校前的各项手续,整理和移交毕业生的档案材料等工作。
9、继续做好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跟踪统计工作。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杨正民(1964-),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高级讲师,国家一级建造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专业教学及工程管理;谢兵(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水利类建筑装饰和建筑设备专业教学及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研究”(编号:ZZZ10),主持人:杨正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73-04
目前,江苏省正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职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的要求,注重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以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依据工学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级职业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开发新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实用性,邀请企业参与制定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使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1]。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工学结合、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对象是能够达到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中,加强体现审美素养、环境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的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丰富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和内涵,完善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请进来”,进一步密切与企业的联系,深化校企教学互动,让专业教学贴近岗位实际。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活动,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建设具有专业仿真教学场景的校内建筑实训基地,同时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强化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在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育人作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建筑装饰专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使得培养的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绘图、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装饰装修质量检查、建筑模型制作和室内配饰等工作,以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面向职业岗位,确定岗位群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调研,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确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学生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通过对企业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的调研分析,确立了建筑装饰专业的服务岗位群,结合岗位群的宽度和深度,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目标。通过对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整理出了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图(见图1)。
通过分析总结了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1),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建筑装饰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各类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设计与管理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装饰施工、设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建筑装饰专业作为创造美感的一个专业也越来越受到青睐。该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员工待遇也相当高,行业前景可观。为使中职学校毕业生更好适应岗位需求,体现中职学生“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优势,把建筑装饰专业教学重点放在装饰施工岗位和装饰设计绘图岗位两个方面(见图2)。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建筑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制定对应的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并让学生在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后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
三、改革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方向
建立具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确定课程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建筑装饰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健康、职业健康、公共艺术等选修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分为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专业平台课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主要以专业理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主。其主要包括:造型类课程,如素描与色彩;构图类课程,如建筑装饰工程制图、建筑CAD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如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装饰材料、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通过这些专业平台课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基础,为今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专业方向课是从事装饰专业活动所必须学习的技术类专业课,它能够反映专业本质特征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的延伸,也就是将专业进行细化并围绕不同专业工种设置,使得专业学习更加具体,专业方向课的学习是学生专业阶段的提炼和升华阶段。建筑装饰专业专业方向设置有建筑装饰设计绘图、建筑装饰施工两个方向。通过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还需要通过专业实训课的学习,才能实现从专业到技能、课堂到实践、校园到企业的转换[2]。
课程开发中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注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性教学是全方位的,时间上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计划落实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内容体现在该专业的每一门学科内,成效反映在工作后岗位的适应及能力。因此,建筑类职业学校中实习、实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实习环境要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根据建筑装饰专业核心课程,配备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配备实训实习室和设施设备。鉴于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教培养模式,建议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安排专门的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从而有利于整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过程中采取了“分散式实习”的形式,即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工种技能封闭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中除了充分发挥学校所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完备的现代化实验室以外,教师在传授专业课时要充分运用课件、媒体等手段,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课的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需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边看边讲解。课程设计环节中要克服老师对设计对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老师提供设计任务书―老师提供设计步骤―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设计―形成成果的老框框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工种技能封闭实训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施工生产一线工人的操作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经过艰苦的技能实训,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在以后的技术、管理工作中能得心应手,并避免眼高手低、工作虚浮、能上不能下的不良作风。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让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领会理论的指导性、实践的重要性,知道工程上需要那些知识和技术,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增长见识,增加知识,找到不足,让学生在现场与工人和管理人员打成一片,不断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这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真本领,还可使一批学生通过实习中的优秀表现,直接打开就业大门。
五、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在教学改革中要学校要确立市场办学的机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一切工作要围绕市场进行,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带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改革,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创新,适应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途径,从而真正解决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即要求每个专业都成立专业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由企业和学校的代表组成,负责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实验安排、实训实习次数及时间的确定、考试的组织等等都是校企共同研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来自企业,这些是校企合作的“血肉”,血肉交融了,合作才具有本质的意义,从而真正实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二)科技开发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相应方式,对新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三)共建实训基地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积累现场实际经验。
六、改革考核方式,校企共建评价体系
考核方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手段。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评价还应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把学生的当前状况与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联系起来,由一次性评价改为多次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各种能力应用的综合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向学生反映,指出被评价者需要改进的方面,商讨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注重行业人员参与评价,力求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学业水平测试、职业技能鉴定、教学竞赛合并考虑。
共建校企融合评价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行业组织要履行好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校企共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制订评价措施,形成共同考核学生的机制,从而使学生能力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七、建设“双师型”队伍,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专任教师如果没有企业经验或专业实践经历,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让教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第一线去锻炼,可以结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派教师定期、不定期地到企业第一线实习锻炼、接受岗位技术培训。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加强。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一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构成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有效开展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3]。要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总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必须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对具体企业管理的经验、专业实践经历,又要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某一专业方面的特长,同时获得国际、国内行业认证的系列证书、或“注册”“职业”等证书。教师要更多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尽可能成为职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自己所授的专业,结合实际岗位应用,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开发新的教学案例,分析学生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使教学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参加企业调研、岗位技能培训、带领学生实习等活动,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资料,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缩短课堂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人才相匹配。
近几年来,江苏省各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交流、互派互聘、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等途径。从而实现了“三结合、三提高、两锻炼”,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能学生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艺,周登凤,何婷.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2-143.
一、传统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旧材料和落后技术被逐步淘汰。使用多年的教材虽有调整,但由于编写、出版的周期还长,新的内容难以及时有效更新,所以构造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传统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行的实践做法不相一致。因此,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乏
学生大多未接触工程实践,对课堂上涉及的实物未能亲眼所见,因此很难理解,故课程应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但因经济、安全、课程进度安排与工程进度偏差等原因,学校不能跟随正在施工的建筑物进度展开教学,由此,导致构造课程普遍较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 而忽视实践性教学,甚至实践性教学环节被舍弃或草草安排。
3.手段落后、方法陈旧
传统的构造教学大多是“填鸭式” 的、封闭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尽量引发学生思考,不能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
二、改革措施
1. 充实教学内容
新兴材料、技术及新的构造方法不断产生,但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不会改变。故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对建筑构造普遍规律的讲解,也要让学生了解具体构造做法的原因和特点。这样,学生在掌握内在构造规律的同时,能顺利掌握不断产生的新材料、技术及新的构造做法。
2. 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手段
(1)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手段增加了图、文、声、像等大量信息,尤其是三维动画功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性、动态等方面的不足;还可在工地实地拍摄一系列影像资料演示给学生看,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环节的不足。
(2)将师生讨论和学生间讨论方式引入课堂。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师生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更灵活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3)安排更多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建有成熟的工民建专业实训基地,基地有建筑构造所涉及的梁板、钢筋和模板工程、墙面屋面工程、防水保温工程等,学生能够亲手参与这些工程的建设和拆装过程。
(4)建筑构件和建筑功能两条主线教学。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构造》教材是按照建筑构件一一讲解,[1]这种讲解方式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总结,但对建筑功能的理解不够深入。构件讲完后,再参考《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2]关于建筑功能(承重、防水、隔热等)的内容,对讲过的构件知识进行梳理,会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构造做法与建筑构建的功能联系。
(5)知识迁移理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促进对建筑构造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生活经验也可迁移到课程学习中来,例如,在讲到高层建筑地下室埋深时想到树大根深,在讲浅色材料的反射隔热时想到夏天穿浅色的衣服,等等。这些知识的迁移使建筑构造课充满了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也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和原理。
(6)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补充。为方便课后自主学习,把建筑构造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其他辅助资料上传至网络社交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授课、讨论、答疑、作业的网络化现代教学模式。
教学价值不单单在于授之以鱼,即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建筑构造”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从理论和实践学习两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同时,应该寻求和探究积极有效的考核方式,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培养的是“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水电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凭借对水电安装工程施工工艺的了解,根据水电安装工程施工图,能够计算水电安装工程工程量,并根据定额标准、费用标准,计算安装工程造价,并能够编制完整的水电安装工程预算书等经济文件。通过本课程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从课堂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并能够体会到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改革,能够拓展专业知识,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编制投标文件并参与投标过程的实际案例中考查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了解更多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的眼界。有助于学生就业,使他们能够明确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岗位需求。
2 本课程教学现状及其不足
2.1 教学安排不妥当
安装工程专业众多,常见的为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但在有限时间内要传授如此多的专业专项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对教师教学的能力也是极大的压力,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安排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并让他们能够顺利实现“理实做”一体化,确实是长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不完善
安装工程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常见,但较为分散,学生掌握时发现知识点众多但颇为抽象;另外因为教学条件有限,不能实现现场教学,虽然学生很明确学习目标,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容易出现枯燥生涩的感觉。
2.3 教学实践不理想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安装工程工艺流程、施工工艺、施工规范、施工图纸的掌握基础上,学习到安装工程计量以及计价的方法,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安装工程预算的编制,但在实践环节面对大量的工程量计算还是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并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教学手段不多样
目前的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再带领学生实做的方式,对于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够通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大部分的专业知识,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教学案例的实践。但是对于安装工程造价这种专业性、综合性极强的专业的来说,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少量的实践训练确实不能充分达到教学效果。
3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改革
根据对本课程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课程定位,并对应造价员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过程,对于本课程的教学体系采用层层推进的模式,将基础领域、核心技能领域、综合技能领域和应用领域的课程统一整合在一起,构成本课程完整的专业学习体系,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中,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前导后续课程是一脉相承互相照应的,在学习完建筑识图、电气识图与施工工艺、管道识图与施工工艺以及房屋建筑学等课程后,完成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学习,并招投标的理论知识融合进安装工程造价的实践环节中,激发学生的竞争兴趣。也就是通过该教学体系的引导,使学生完成读图—算量—计价的学习程序,并能够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3.2 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改革
教学内容设计采用了模块化教学,也就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划定为5个模块,分别是定额计价方式的讲解、给排水工程计量计价、电气工程计量计价、通风工程计量计价以及清单计价方式,能够完成一个完整建设项目的水、电、通风等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的编制。通过将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置,将繁杂的知识体系按照逻辑理解的顺序清晰化了,能够更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因为本课程知识体系的特殊性,五个知识模块既有联系,但也存在知识的独立性,所以如果某些学生不能掌握某一模块而减缓正常教学进度时,也不会完全影响对其他模块的学习。
3.3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较法、演示法等,对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是有效果的,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能够将所有知识的讲解和学习都结合到实际工程中,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有兴趣、有能力参与进来,能够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本课程遵循工学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依据教学内容上的模块化划分,在完成教学内容时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来设计课程教学。在五个教学模块中,设置了七个案例实训项目,将不同模块中的安装工程造价知识融入七个案例实训项目中。在每个案例项目中,以分组的形式,通过6个步骤完成项目:①咨询,②决策,③计划,④实施,⑤检查,⑥评价总结。将真实造价工作中的“对单”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体会不同项目组(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的工作角色,从而实现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定额或清单列项的完整准确性以及报表取费的规范性。这样,通过案例的完成,同时也使学生分别站在业主、承包商、招投标人等不同角色的角度完成造价经济文件的编制,模拟真实的市场竞争,体会真实工程中不同主体对于造价职位的岗位需求。
4 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中,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即需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达到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所以本课程的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位置,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改革是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进行的,对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高职教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喜庚.高职高专院校安装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 郭喜庚.案例教学法在《安装工程造价》 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