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

时间:2022-10-27 08:35:36

导语:在初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一体育教学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文娟(196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副主任,教授;韩仁学(1961-),男,黑龙江鸡西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室主任,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10-89)、黑龙江科技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JY12-17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85-02

根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00]1号)中提出的启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基础课实验教学水平,以及黑龙江省“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围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功能,黑龙江科技学院于2006年整合资源组建了二级教学单位“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其中,基础实验中心是依托物理学科、力学学科和电气工程学科,由大学物理实验室、力学实验室以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室优化组合发展起来的。目前,基础实验中心承担的课程主要有:“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此外还有物理专业“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工程力学”课程课内实验,工程力学专业“材料力学”课程课内实验;除课内实验外,全部为独立设课的课程。几年来,经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开展一体化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三大基础实验,唤起了崇尚科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学到的知识丰富,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物理、力学和电工与电子技术基本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的定位设计

基础实验中心下设的力学实验室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传统品牌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对“材料力学”实验课进行了独立设课的教学改革,此项改革当时在省内高校中为首例,在全国高校中也走在了前列,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无论从理念方面还是从管理方面都是黑龙江科技学院实验教学的典范。物理实验室也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传统品牌实验室,从建校之初就开设大学物理实验,1994年独立设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于2006年由课内实验改为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大学物理实验”在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中的通用基础教育课程,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第一门实验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和“材料力学实验”则属于专业教育平台中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这三门实验课程可以说是理工科院校的三大基础实验,不仅受众面宽、影响面大,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黑龙江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成立基础实验中心的初衷,并不是把看似毫不相关、完全独立的三个实验室进行“拼盘”式的简单组合,而是根据这三大基础实验的内在联系,为理工科学生搭建一个一体化的基础实验大平台,通过相关知识的融合,为学生构建一个一体化的三大基础实验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三大基础实验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掌握丰富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扎实的基础实验技能,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三大基础实验进行整合成立基础实验中心也正是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其他高校的基础实验中心的区别,是黑龙江科技学院的特色。

二、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基础实验一体化知识体系的构建

根据上述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定位,基础实验中心一直围绕一体化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对三门实验课程统筹考虑,进行了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中普遍就实验讲实验,各门课程甚至各项实验“自扫门前雪”现象非常严重,使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个个孤立的片段,没能很好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基础实验中心对那些在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实验项目,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给予提示,比如讲物理实验的教师,对于在后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或力学实验中要用到的知识或技能会向学生刻意强调,告诉学生在后面两门实验课程的哪些实验中要用到,要求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必须掌握;而在后续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或力学实验中,遇到前面实验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则会提醒学生并共同回顾这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基础实验知识体系,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对三大基础实验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要求主讲每一项实验的教师讲课时要将本项实验与其他实验的关系讲清楚,要结合学生专业,将实验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在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环节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讲清楚,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即要根据实验性质,结合学生专业,交代清楚实验的背景、科学家的趣事佳话、实验技术或原理的发展前沿和工程应用,从而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科学真理。

2.基础实验一体化能力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实验技术理论、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1]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一般应有三个功能:一是验证功能,学生通过实验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的内容,以获得更加牢固的知识;二是技能训练功能,学生通过实验得到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三是探索研究功能,通过独立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归纳分析,探索新的发现,以获得研究成果,同时得到科研能力的训练。[2]

黑龙江科技学院根据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高等教育形势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制定了“加强基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针。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各门课程特点的不同,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打破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的常规分类,根据三门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各实验项目的本质属性,从认知、应用和创新三大层次对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界定,分成了验证性、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五个类别。按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合理确定了各类实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设置所占的比例,提出了技术性实验的界定,建立了涵盖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的一体化基础实验教学新体系。

基于三门实验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坚持立足基础,以人为本、科学谋划、协调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套完备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基础实验能力培养体系。这三大模块基础实验,以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为先导,辅以逐步提高的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搭建步进式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大平台,从而使学生受到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的系统的一体化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3.基础实验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应用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认为,没有一种最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和恰当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才会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展网络化教学是实验教学的大势所趋,另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辐射作用。为加快推进“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科技大学”建设,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基础,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实验教学质量,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以及“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开展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整合三门课程独立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了一体化的、能够充分拓展实验教学空间的、为学生提供全面课外学习并利于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开放式《基础实验网络平台》,进行立体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该网络平台在2010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被评为高教理科组一等奖。[4]

三、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效

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基础实验中心从加强内涵建设出发,组建了由三门课程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理念先进、热爱实验教学、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研讨,开展教学研究。中心制定了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及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如中心要求三门课程的教师每学期都要互相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一体化建设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和协作,促进了教师间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促进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大局意识普遍提高,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只是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站在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度,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对三门课程进行一体化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材料力学实验”和“大学物理实验”均为校级精品课,“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为校级优秀课。两名青年教师读博期间分别完成了国外学习深造;两名青年教师分别获评学校“优秀青年才俊”及“十佳师德明星”;先后有六名教师在学校举办的实践教学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生经过基础实验大平台的学习和锻炼,很好地掌握了三门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眼界和思路,应用意识、科学精神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三表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极大增强,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意识、分工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探索能力,在参加的多次、多类型学校、省及国家级学科能力竞赛和素质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实践效果

基础实验中心于2007年7月被批准为黑龙江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12月又通过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复检。基础实验中心的发展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物理、力学以及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为黑龙江科技学院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大基础实验一体化综合改革,为学生构建了传统与现代、课内与课外、能力和素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一体化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生在各素质教育竞赛中的优秀表现,充分印证了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是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广明,高晓兴,刘莹,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A].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6:203-208.

[2]温利红,高金良.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发及设备研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20(6):48-50.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应用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148-02

1 概述

多媒体技术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有极广泛的实用性。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的真实感结合起来,使其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多媒体技术应用迅猛发展的趋势,作为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老师,必须进一步研究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原理与技能,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

2 多媒体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多媒体制造,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多媒体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主要讲述声音、图像、视频等常见数字媒体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思路、压缩编码方法和存储与传输等内容,而实践教学设置了几个实验,内容是学习CoolEdit、Photoshop、 premiere、authorware、flash等几个多媒体处理工具的操作使用。很明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脱节,二者给人毫不相关的感觉,学生在实验时体会不到理论知识对实验所起的指导作用,实验也无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深一步的理解。因为二者教学内容的脱节,也造成实施时时空完全分离,二者成为了两个完全独立的环节。

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传统的教学并没用实现教学的第三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对于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以后能够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供普通的用户去使用,那么类似地,当他们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时,目标也应该是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开发方法。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应该是软件工具的“生产者”,而不仅仅停留在工具的使用者这样的浅层次上。因此,我们认为,多媒体技术课程任务的第一与第三项尤其重要,学生一旦能掌握多媒体原理与多媒体软件的开发方法,那么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极其简单的事情。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

3.1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我校一直采用清华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作为理论教学的教材,该书内容系统而庞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有二十二章共五百多页内容,而教学课时有限,理论教学必须采取“有所教有所不教”的策略,那么,教材上的内容,哪些一定讲,哪些可以不讲呢?弄清这个问题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其一,哪些是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的数字化过程、压缩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二,还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才能编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还必须了解各种媒体在计算机里的存储格式,才能读取媒体文件,对媒体进行处理,最后存储处理结果。其三,在众多技术里面,哪些是最新的?例如,在压缩技术里面,有很多变换方法,其中小波变换是流行并有效的。因此我们按照“掌握基础,把握趋势,服务应用”的原则,来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在多种媒体中,又以声音、图像为重点,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及存储原理。

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3.2.1 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内容密切结合

理论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我们编写了四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分别是:1)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编码(霍夫曼编码、行程长度编码);2)图像文件的读取与存储;3)图像的简单几何变换;4)二维哈尔小波变换。要求学生使用已学过C++语言,在VC环境下编程实现。理论与实验在进度上穿行,即每个实验在相关的理论内容学习之后及时完成,有效地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3.2.2 实际应用问题,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

理论教学主要是针对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讲授和讨论,如果照本宣科进行纯粹的理论的讲授,难免给学生枯燥乏味、空洞的感觉,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即使认真一点的学生坚持听完课,仍然对某些问题感到模糊不清,对某些理论仍觉得深奥莫测、难以理解。

兴趣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无形力量。因此,笔者在具体教学时把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讲解每种媒体的概念和原理之前,先通过直观的图片介绍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数字图像的应用有军事方面的情报侦察机器人、医学上的CT成像、金融行业中的验钞机、公安系统中的指纹识别、交通指挥中的电子警察、遥感卫星资源勘探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重要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然后才讲解图像媒体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存储格式以及常用处理方法。在讲解基本方法时,为了克服理论知识抽象、不直观的缺点,通过动画或程序的运行展示方法的运用效果。例如,笔者在讲授小波变换的方法时,先自己编程实现图像的二维小波变换,上课时演示程序的运行效果,把理论的作用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学生对理论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

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所举的实际应用例子不宜分散而凌乱,尽量让某个实际应用项目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环节。例如,学习图像文件格式时,以位图文件为例,了解如何打开与保存位图文件,并具体演示一幅汽车图像的打开过程;学习颜色空间变换时,介绍如何把彩色图像变为黑白图像,并演示彩色汽车图像变为黑白图像的效果;学习小波变换时介绍如何通过它提取物体边缘,并演示提取汽车边缘的效果。在图像媒体的基本理论学完之后,粗略地补充介绍一下图像的膨胀、腐蚀等形态学变换,并演示通过以上列举的几个步骤,实现车牌定位、分割出车牌图像的完整过程。车牌定位是车牌自动识别的前提与基础,而车牌识别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样的实际应用项目可以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以实际应用问题作为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课堂教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二者没有截然分开,而是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面向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

3.2.3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创造了“从做中学”的理论,所谓“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比从听中学更好。

为了具备“从做中学”的条件,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成立兴趣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研究,将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和活动,由不同组学生分别完成这些任务,以最终完成整个大的实际项目。这样使学生将课本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中,教、学、做紧密结合,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培养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时间上融合了上课与上机实验两个过程,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与机房的界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我们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这是因为一体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听、看、做的交替方式能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加快信息的吸收;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的特点是边实践边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再通过实践去实现自己的思想。

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改变教学理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实践环节与应用项目对接、素质培养与社会人才要求对接,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35-02

“机械设计基础” 是机械类、机电类或近机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传统学科体系下,与之配套的实训部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是从理论知识向模拟工程设计过渡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知识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具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该课程是学生接触工科专业知识以来联系工程应用的第一门综合性课程,欠缺相应感性知识,制约了课程学习效果。如何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一直都是课程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课程的设计思路

(1)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依据行业技能对课程知识能力的需求,从掌握机械常见零部件的结构、常见机构的运动形式入手,设计两条主线:一是学习机械常见零部件、常见机构的结构及运动形式,掌握常见零部件的选用及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方法,培养解决一般常见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实验、实训及社会调研活动,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安装与维护技能,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基本设计过程,最终两条主线汇总在课程设计上,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得到全面提高。

(2)让学生在了解常用机构及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及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将课程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解构。按照项目(或任务)进行设计,以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一定设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

2 课程内容的构建

该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企业机械产品设计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在原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整合、充实和序化成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科学地设计了学习性工作任务,在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中实行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任务驱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1)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动画,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丰富。

(2)在课程教学中综合运用比较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评鉴能力。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体现了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3)合理分组,一组一题,有效避免抄袭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掌握程度,合理分配课程设计任务的难度,每组学生人数在5人左右。对所学知识掌握稍差的组可以安排“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对于所学知R掌握较好且学习愿望强烈的组,可以适当增大其难度,目的是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设计成果的自豪感。

4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对学生实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考核,通过各种不同的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及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活动的合作能力、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体现。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笔试、设计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情况见图1。

5 结语

在教学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应用性、技术性和职业性特点,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技能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以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2(6):37-40.

第4篇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80-02

1 前言

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国际视野,促进本科毕业生的国际交流,为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1],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工程教育认证,于2014年顺利通过该认证。在以“认证”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院教师始终坚持以能力为导向,重在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以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教研设备。

在“迎接认证”、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工程性不强为代表,主要体现有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工程拓展,课程教学方法有待拓宽,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亟待相关教学改革,以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2 现状与问题

基本现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的R悼纬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掌握机械系统元部件设计和微机控制系统及其接口设计方法,培养机电结合的专门人才。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基本方法。该课程涉及的机械传动部件、电机、微机接口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思路等,可以说是对本专业前期所学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需要实践深入消化和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不仅是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开设本课程,机械制造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方向也开设了本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枯燥,工程实践性不强,部分知识无法理解。

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适应,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内容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

主要存在的问题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1世纪初开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本科班开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随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体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和工作岗位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升,越发觉得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过于侧重机械结构的讲解。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充分和企业沟通后,发现一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技术已经在当下机电产品中被新技术所取代。另外,由于在教授本课程前有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中都会以典型机电系统的传动结构为主,使“机”和“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结合。

2)实验教学设施不足,实验内容受到限制。本专业拥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较少,有的仅仅停留在十字工作台、单片机和传感器方面,对于机电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部分的实验暂时空缺,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感官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现有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验,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授课,而且大多是纸上谈兵,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同工程实践联系甚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存在差距。

4)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不清楚这些知识能“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另外,从考试反馈来看,学生对综合应用机电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不能将一些来自工程实际的问题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分析。

3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树立“机电结合”的系统教学思路。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实现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 [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如果只是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个的知识孤岛。因此需要将整个课程用几个典型案例把所有章节贯穿起来,做到前后呼应。如在教学“机械结构”中的“机架和支撑稳定性”时,可以和“元部件特性分析”中的“静、动态特性分析”结合起来,在讲机械结构时就引入控制工程中的一些知识点。

另外,教材的最后一章有很多案例,可以根据这些案例的特点,将其穿前面的章节讲解,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第5篇

Electric Motor Mounting, Maintaining and Trouble Shooting

Zhang Guijin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 《电机安装维护与故障处理》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了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之后,掌握电机的安装、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文章通过该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将教学中的经验、成果与大家分享,以期提高整个高职教学水平。

Abstract: Electric Motor Mounting, Maintaining and Trouble Shoot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learning is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of electronic charting, motor mounting, motor daily maintaining and trouble shooting after they know the motor's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theories. This paper will share the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 with all of u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olytechnic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learning practicing in the course.

关键词: 电机 安装 维护 故障处理 一体化教学

Key words: electrical motor;mounting;maintain;trouble shooting;integration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191-02

0引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形成,一体化教学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教学,边讲边练,使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电机安装维护与故障处理》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一体化教学,比较以前的教学方式(理论+实验+实训),教学效果在学生理解、分析和处理电机故障中有明显的提高。将个人在教学中的思路、方法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将有一定的意义。

1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机的日常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岗位技能。电机一旦安装就绪,在运行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连续性,不但在有故障时,能及时处理,更多的时候是日常巡检和定期检修,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对于《电机安装维护与故障处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就业零距离打下基础。在教学总体设计上,采用:“设置故障分析现象处理故障回归现实上升理论”这样的流程。

设置故障,就是教师对正常运行的电机根据本次教学内容,人为地设置故障;

分析现象,就是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所作所为,对再次运行时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处理故障,就是根据分析结果,找出故障原因,给出解决方案;

回归现实,生产实际中的故障并不如此简单易见,它的产生原因和故障表象都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上升理论,只有了解了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之后,才能对这些故障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进而处理。因此理论学习是必须的,不仅是用到什么学什么,而且理论学习也要有系统性,这便于学生后天的进一步发展。

2故障处理方法

不管是何种故障,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①隐蔽性:电机的故障和人的疾病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②不确定性:这主要是指时间的不确定性。电机制造时工艺工况的差异,运行环境的变化及使用者操作的不当都可能使故障随时发生。③多样性:产生原因和表现结果的多样性。一个故障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因此要综合考虑;同样的故障由于其所处的环节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表象。④可控性:故障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电机是可维护的。

了解了故障的这些特点之后,在生产实际中,就可以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通过认真地巡检、仔细地观察、全面地分析,对于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故障,确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

电机的故障检查与处理一般常用定性判定和定量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判定,主要是通过望(看一看有无冒烟、振动等现象)、闻(听一听有无杂音异常振动噪音等)、嗅(闻一闻有无臭味焦胡味等异味)、切(触摸一下电机外壳看是否发烫等)等方法进行初步诊断,通过故障现象,给出初步的处理意见。

定量检查(不是必须的),如果故障不能通过表象分析出来,就要做定量分析,也就是在定性检查的基础上,通过仪器仪表进行确诊。通常采用电阻法(万用表、兆欧表等)对电机的绕阻进行匝间、相间及对地的绝缘检测,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为最后的故障处理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每做出一个判断,就可以依据此判断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果问题还不能解决,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3教学实践过程举例

例:电机异常振动故障分析与处理。

情景:老师让学生接好电机,运行正常。运行30s后断电,老师拧松电机底脚螺丝,重新接通电源,30秒后断电。

老师问学生三个问题:

①你看到老师做了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也许第一次效果不理想,以后会越来越好。②演示过程中有什么异常现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分析故障做准备的。结果当然是电机异常振动。③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目的看看学生能否通过现象,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大家一起分析,老师认真倾听、点评,去伪存真,最后确定处理方案并进行处理。处理方案当然是拧紧螺丝了。

实际上电机异常振动故障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安装不平衡(例中就是这种情况)、运行时三相负载不对称、外界振动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电机的振动。

最后从理论上分析形成这种故障的原因。通过对电机结构和工件原理的讲解,让学生熟悉电机的相关理论,对电机故障的分析与处理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复杂问题的处理奠定基础。

要记住,每次教学过程,都不要忘记问学生这三个问题。第一次学生可能不会很上心,经过一两次之后,学生就会很认真地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这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还要让学生记住:①故障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再好的电机,它的潜在故障是存在的,迟早会发生的。要增强学生对电机故障存在性的认识,重视生产实践中日常维护的重要性,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连续性。②故障的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表象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通过对故障的设置、分析与处理,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旨在培养他们综合分析和处理故障的能力。③故障是可以解决的,要有排除故障的信心。不要因为出现的故障就不知所措,我们就是故障的克星,老师就是使你们成为电机故障克星的人。

4总结

本课程的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高度地结合,突出一体化教学的特点。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积累一定量的电机故障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经验,为胜任电气自动化生产岗位辅平道路。

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教学中另一重要环节。学生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被动地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主角。除了参与讨论,在安全的条件下,让他们设置故障、分析现象、处理故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这才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桂金著.电机安装维护与故障处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

[2]胡幸鸣著.电机及拖动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3]孟宪芳著.电机及拖动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

[4]赵志群著.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指南[M].北京:清代大学出版社,2009,(5).

第6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 教学水平

从哲学的角度看,语言和文化是矛盾与统一的结合体,相互依存,任何一个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英语的背后是深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性的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教学水平。

一、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1.了解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诱因。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介绍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风俗习惯等,让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对西方的文化产生探索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了解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们在生活习惯和交流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如果只知道交流,不了解对话之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得罪人而不自知。比如英国人见面喜欢谈论天气;而中国人受饮食文化的影响,见面喜欢谈论吃饭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各个地方的打招呼用语,就会让别人产生误会,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差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消除中西方交流之间的障碍,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在我国,小学就已开设了英语课程,而初中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然而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英语教学普及面窄,地域存在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小学甚至是幼稚园孩子就已经开始英语学习。然而,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没有教学英语的条件,导致这些学生在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时成绩跟不上,从而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成果不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英语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做题,教师在讲课文时,主要讲解单词、词组、难句、句型,讲解一些固定用法,没有新意,而且记忆量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厌烦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背离了学习英语的初衷。

三、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方法

1.广泛阅读,拓展知识面。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阅读有助于知识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展,因此,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仅仅靠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是不行的,学生还要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通过阅读了解西方文化,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阅读方式很多,学生可以阅读英国文学作品及英语报刊,收听英语广播等,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收听广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阅读,了解西方国家的民俗文化、、社会发展等,加深印象,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样可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播放英语原声电影,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如《刮痧》、《喜宴》等,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课本内容通过图像、声音表现出来,营造一种丰富多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对新文化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境对话,锻炼学生开口“说”英语。

口语是英语学习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学英语就是为了交流,光学不会说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当前,大部分学生跟外国人交流时都存在障碍,究其根本,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英语口语的学习。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截取一些经典电影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创办英语角,鼓励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在不断的对话过程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同时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学习是一种主动行为,学生自己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主动地说、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结语

初中是学习英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影响高中英语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而,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化知识的渗透,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运用英语,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电器与PLC控制技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重要性的重新认知,使得当前的职业教育质量获得了大幅度地提升,对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也更加贴近时代、尊重市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目标便是培养一批能够工作于服务行业、管理行业、建设行业以及生产行业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它必须作为一种共识被贯彻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二、《电器与PLC控制技术》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策略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中一体化教学策略需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而言:

第一,编写全新的专业教材。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必须要使用全新的基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电器与PLC控制技术》教材。在专业教材的设计方面必须要遵循坚持高职特色、依照学习情境、照顾工程实际的原则,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体系。专业教材必须要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内在联系,完成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双重目标。另外,在编写教材时,应该将职业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及相关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信息考虑进来,原理和概念的内容必须要控制在较小的比例,而应该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实际经验和应用策略方面。当然,教材编写必须要体现出专业知识架构的完整性和工作任务的系统性,能够为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

第二,建设专业化的教学场所。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之后,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室,则很难有效地发挥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真正优势,必须要根据专业特色、学校实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建设专业性的教学场所。该专业性场所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本文建议:首先,依照实际情况建设符合专业特色的专业实训场所,采购功能多元化设备,方便教学时的演示和操作,该场所必须具备现场教学的能力,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其次,在上述基础上专设无纸化专业训练室,由于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所以建议取消传统的作业批改、试卷考试等环节,转而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测试方式和专业技能现场测试方式,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提供场所便利;最后,建设具有一体化教学功能的专用教室,具有多媒体设备、PLC设备陈列橱柜、计算机仿真操作系统等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改变以往呆板的讲解式的教学模式。

第三,教学安排需要反应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均自觉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将会交由市场的反应来评判,学校自身的评判标准已经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位置,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具体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符合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要求,反应出技术、职业、市场等因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第四,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教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实施实训指导。这样就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真正的解决一些生产中常见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一体化的关键就是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师资培训就是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条件。一是对现有的教学团队的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通过技能鉴定;二是利用假期时间派遣教师到对口的企业进行挂职训练;三是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技师或高级技师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第五,重视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便是为市场培养一大批工作于第一线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合作之后,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借助于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校获得更多的企业援助,例如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得市场前沿的发展动态、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能够推动市场化理念更快地贯彻到教学体系当中,最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改革措施。在考核评价方面,学校和企业能够协商确定适当的培养目标、教学规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成绩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应该强化自身的教学管理,同时联合企业共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管理重点;在教育原则方面,必须要坚持将满足市场需求作为教育改革的原则,将坚持市场经济规律作为学校教育的原则,坚持遵守合作互动原则、目标一致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市场导向原则。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更加地多元化和高素质化。职业教育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要充分认识现实状况,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和市场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仇恒佳,蔡健,成海钟.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125-126.

[2]程贵兰,蔡智军,王振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合作式学习的实践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22):132-134.

[3]张雪梅.优化教学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优化[J].考试周刊,2011,(03):155-156.

第8篇

【论文摘要】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以学生掌握职业基本技能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本文在《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重构”的基础上,阐述对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和运用。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学习会计这一学科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的是采用传统的“先理后实”的教学模式,即先注重强调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再注重强调实用性、技能性。从教学效果调查反馈信息来看,表现为学生对会计原理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甚至对会计学习感到迷惘,特别是对于繁多的需要识记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厌倦情绪,导致学生怕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困惑。怎样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本文就《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作如下探讨。

1 《基础会计》课程定位

由会计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基础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拥有一套规范的专业操作程序和方法,计算性和操作性很强。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其较高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论与实作二者有机结合,学生才能学有所用,具备独立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采取直观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系统性、轻技能的实践性”,理实一体化教学将有助于改善目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大有帮助,从而大大促进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2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针对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培养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在构建《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本人认为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营造一个模拟的职场环境,设计模拟职业工作流程的项目模块来展开教学过程,即要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教学进程的总和。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多年来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沿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一种“重构”。“重构”就是要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均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重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要摒弃传统的以章节划分的结构模式,而是重构为根据该课程所需要学生获得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针对会计主体与其基本经济活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具体来说,《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实践课程,按照要求掌握的会计核算技能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模块,即以会计主体设置为内容起点,按会计主体业务流程构建新的基础会计实训的内容体系。在教材组织上可按照企业与会计主体、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档案六个项目模块进行,注重学生对整个会计实务操作流程的整体把握。在对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时,不仅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会计准则中的基本职业判断要求融入其中,而且应突出和强化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以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更贴近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如可根据项目模块进行分组演练、岗位交叉互换、师生互动等。第三,构建配套教学团队。根据理实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师资培训长效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现场实习、工作,使教师真正熟悉和掌握会计实体的会计工作的实务流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3 《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流程来认知和应用会计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结合的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并结合上述《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归纳汇总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包括如下。

3.1 情境教学法

指在将某制造性企业设计为一会计主体的前提下,由教师按会计业务流程及对应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情境,并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要求、任务内容、完成成果融合到各教学情境中。实训时,围绕着教学情境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融入教学模块全过程,并从中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

3.2 任务驱动法

即由教师将职业技能设计为需完成的学习情境的具体任务,以完成任务为学习目的。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导出任务及知识准备;其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训练;最后,教师指导、答疑,并进行学习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以“会计账簿项目模块”学习为例,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一种与本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例如:把上课地点放在会计模拟室进行,上课前,准备好给学生用的各种账簿,将其放在各张课桌上;在模拟室的墙壁上挂有各种程序图,将账簿的登记演示利用投影仪事先播放等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走进会计模拟室就感觉到学习账簿的氛围。

(2)提出学习任务。在创设学习情境后,教师应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或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完成“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这个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以关键技能点为核心,设计以下任务:

①账簿的种类和格式有哪些?

②在账簿设置前,先确定该选择哪种账簿?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③账簿设置时,要注意填写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填写这些内容?

④登记账簿的依据是什么?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审核?审核哪些内容?

⑤根据确定的依据该登记哪些内容?如何登记?

(3)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线索,努力发展或挖掘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完成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来掌握账簿的设置原则与登记方法)。

(4)协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分组讨论和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可以把不同的观点或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讨论中学习。

(5)学习评价。由学生代表讲解、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步骤或要点,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补充说明。例如:每组学生派一代表发言,讲解、总结本组学习内容,后发言的学生可针对已发言同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更正(如时间有问题,也可抽查其中几组来阐述观点);最后,教师总结陈述,演示正确的账簿设置和登记的过程。

3.3 实物引导法

即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薄、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例如,在完成会计凭证学习模块时,教师即可以将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有关发票、银行结算凭证、收料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直接向学生展示,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演示、视屏播放等方式把教学内容直观化。

3.4 角色体验法

即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为一组的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制单会计、会计稽核人员等角色,进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对账”等会计业务操作,并出具“审核报告”,将学生真正置身于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中,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任务在职业角色的体验和互换中实施与完成。此方法主要应用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审核”等实训项目数学中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5 合作教学法

即在课程实训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先“主”后“辅”。具体来说,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扮演角色、团队协作等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完成实训教学任务,教师则“后”进行评价指导,明确关键技能学习点,并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此方法在运用时,既要注重强调学习团队内的相互协作,又要注重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有机互动。比如,在进行复式记账法的应用、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应用、会计报表的认知和编制等的实训任务时,可以通过此方法来促进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不是孤立地去运用一种方法,而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郑炯惠.“程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新探索.云南省财经学校学报,2008,2.

[2] 王婷.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3] 刘敏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2.

第9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90-02

当今,英语成了通用的国际科技、经贸交流语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加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其与双语教学的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的一项重要而有益的举措。然而,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这是一个微观的、看不到的世界,是一个常变常新的动态世界。它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代谢途径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知识更新快,难于记忆与理解。实践早已证明,对具有这样特点的知识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既感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和记忆,最终必将导致学生的厌学。加之用双语模式,困难可想而知。因此改革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是必要且紧迫的。

我校近几年开始对该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双语教学授课对象的英文水平、知识的难易度等因素,从双语教材使用、教学手段的运用、双语教学授课方法以及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几方面进一步了深入研究与探索,深刻体会到“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体现在学生的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等等方面。本文将对我们在近两年的实践工作中所获得的心得与体会加以阐述,以期对双语教学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可能的借鉴。

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应用

许多研究者认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造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能够互相影响,学会如何学习,而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就是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目标。我们借鉴了许多欧洲及亚洲国家积极倡导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方法与传统教学中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这种模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亲自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课前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一个连贯的教学路线。教学中,授课教师先将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知识的内容,理解内容的含义。之后授课教师以探索的语气引导、启发学生,使之感到好奇并继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引伸出新的问题,最终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授课教师除了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练驾驭教材的能力、扎实的学科功底、较为广博的系列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应变能力。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必将面对学生所提的形形的问题,有些完全是令人惊讶的。教师必须具有以上的能力,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们把讨论控制在教学内容范围内,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双语教师,就必须迅速提炼自身素质,勇于探索各种教学模式,真正成为能够熟练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师。

另外为创造活跃的课堂互动气氛,教师在具体教学手段中,可将一名学生的问题交给其他学生回答。笔者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最好不要简单地说对与错,而是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笔者曾经在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的讨论中,两次对一名学生所提的偏离主题且又非常奇异的问题做了否定的评述。结果在后来的教学中发现,该生在所创造的教学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尽管在事后进行了积极的补救,但效果甚微。期末考核中,该生成绩很差,对其卷面分析后发现,连最基本的知识点也未掌握。这是笔者至今深感懊悔的一件事。

总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通过我们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的确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们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展现出极大的学习潜力,而且他们掌握知识点的时间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一点我们在期末的试卷分析中获得了肯定的答案,生物化学补考率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当然,由于受到目前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大胆地实践和探索,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教学实践,使“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真正在本学科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二、“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包括环境和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生源的扩大化,高校所招的学生必定存在知识结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另外,笔者所处的高校属中医院校,此类学校尚还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班级既包括理科学生也包括文科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文科学生一般英语底子较好但化学知识基础较差,相反,理科学生一般英语底子较弱但化学知识基础较好。在实际的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这两类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能力。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是依据这些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其个性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最大限度地获得发展。这种模式的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正是分层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等,将学生按各自特点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估计,选择自己的层次(A类是学习困难学生,B类是成绩中等学生,C类是优等学生),然后授课教师与该班班主任进行交流,摸底调查,了解每一位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课后作业、师生交流等进一步地了解确定学生的层次。在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中,将不同层次的文理科学生搭配分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所分的层次是应当是动态变化的,可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通过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矫正了学生的自卑和自满心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尽管分层教学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在具体的实践运行中仍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需要授课教师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研究总结,以期形成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适合本校相关学科教学特点的经验和策略。

三、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我们的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是显著的。然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两种模式会占用很多时间,这将导致学时非常紧张,因此为了节省授课时间,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是很有必要的。用多媒体方式授课还存在一个公认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可突出重点,活跃气氛,如表格、图片、动画,都可以充分展现在课件之中。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如酶的竞争性、非竞争性与反竞争性抑制是生物化学重点及难点之一,我们采用了一个相关的动画片断后,加之应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我们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辅助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是非常明显的。

四、结语

双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蕴含着全新的教学理念。然而,它的模式和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应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许多方面在细节上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的生物化学本身是非常难学的课程,因此,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是紧迫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又切合实际的双语教学途径,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Bruce Joyce,MarshaWeil,Emily Calhoun.教学模式[M].荆建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8.

[2]李冰.试论计算机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00,(6):36-38.

[3]赵统臣.分层教学理论的探讨[J].药学教育,2005,(4):35-37.

[4]厉周,方素珍,何井华,等.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教学中英语授课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42-47.

[5]滕晓英.双语教学的探索和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5,(7):31-32.

[6]袁笃平,俞理明.高校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研究[J].中国外语,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