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素质考评

时间:2022-10-02 20:00:52

导语:在素质考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素质考评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素质”教师 考评体系

[作者简介]彭志红(1966- ),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法律教育与研究。(湖南 衡阳 421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南省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科研规划课题“湖南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XHB2013009)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69-02

随着200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崛起。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淡化纯理论研究,侧重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有“双师素质”,与之配套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确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现行“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困惑

1.认识上的偏差性。很多高职院校的一般教师,甚至学校领导都对“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认识不足,存在严重偏差,“重理论轻实践”“抓数量松质量”的传统观念难以转变。首先,“双师素质”教师的概念虽然已提出多年,但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无非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没有在认识上提到应有的高度。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只是围绕教学效能这一个方面制定指标,很少关注到教师的自身发展,导致一些教师以为实践性教学比理论教学和科研层次低,不愿将过多的精力用于获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还有一些教师感到“双师素质”教师的目标要求太高,产生畏缩感,缺乏追求“双师素质”的动力。

2.模式上的落后性。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师素质”的认定及考评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规划,所以各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还处在摸索阶段。首先,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把“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混同于教师评比,没有完全脱离奖惩评价模式,造成考评体系功利化。特别是在考评体系的设计中没有考虑到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没有根据专业特色分类原则进行考核,表面上进行了考核,实质上还是停留在对被考核教师的主观印象上,不仅没有完全体现“双师素质”考评的真正内涵,还影响了考核的公正性。其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过程本身缺乏动态发展性,没有相应的跟踪体系。考评指标中没有涉及教师获得“双师素质”后继续学习的要求,缺乏长效激励机制,而接受“双师素质”培养后的考评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3.方法上的单一性。在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实际考评中存在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制定考核办法,以教师完成的课时数、教学效果的优良率、发表的论文数、获得的奖项数、指导的学生数等为关键指标,结合师德、出勤和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没有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教师分别进行考评。这种一概而论的考评最大的局限性就是评价过程程式化和静态化,从而影响了教师考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有的高职院校为达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随意降低标准,以至于很多“双师素质”教师名不副实。最后,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涉及“双师素质”要求,但对所有的教师均采用同一套衡量标准,是否具备“双师素质”对绩效没有明显影响。

4.范围上的局限性。有的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仅限于本校的正式教师,对为学校服务的外聘教师和校外企业、科研等实训基地工作人员都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内,这种考核范围上的局限性造成了“双师素质”教师只是在教育系统内被认可,削弱了“双师素质”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首先,外聘教师和校外企业、科研等实训基地工作人员为学校引入了本专业在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提升了学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水平,对职业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各高职院校对外聘兼职教师普遍存在着“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外聘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很多高职院校招聘兼职教师的来源渠道有限,难以在大范围内展开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从而影响了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构建原则

1.导向性原则。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构建要遵循考评的导向性原则,以学校的发展为战略目标,引导教师自我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考评体系的各项指标的确立要充分体现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双师素质”的要求,按学校的工作重心来分配权重,把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细化为每一位“双师素质”教师的工作目标,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体现考评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现考评的约束性、激励性。

2.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构建需要协调好各项考评指标间的关系,统筹安排,遵行系统性原则。在考评过程中既要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工作成绩、社会效果、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差异。坚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考核。

3.全方位原则。在制定考评指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的有机结合,遵循全方位原则。高职院校在制定考评体系各项指标时,要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工作要求,尽可能做到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便于目标管理。只有这种科学的、全覆盖的、可操作的的全方位考评指标体系才有利于“双师素质”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才能获得客观、系统、全面的考评结果。另外,考核结果要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事项相结合。

4.动态性原则。“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构建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应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遵循动态性原则。高职院校应成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委员会,定期对“双师素质”教师进行考评,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文并发证确认其为“双师素质”教师。另外,学校还要考查“双师素质”教师的成长变化,打破终身制,制定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有效期限,以此优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三、“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构建策略

要使“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成为长效激励机制,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必须将考评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及时了解“双师素质”教师的发展状况,通过科学考评、客观反馈,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长足发展。

1.更新理念: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传统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一般以事为本,具体表现在考评指标指向教师的教学、科研、奖项等。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才是一所大学办学的主体,才是大学的灵魂所在。高职院校应更新理念,变“以事为本”为“以人为本”。在实施“双师素质”教师考评制度时,高职院校要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自我发展统一起来,找到教师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通过尊重、关怀和激励来满足教师在精神、物质上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明确目标:从“专业”要求向“职业”要求转变。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提出考评“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从“专业”要求向“职业”要求转变,创新“双师素质”教育考评机制。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师与“双师素质”教师的差距,并明确自己需要何种“双师素质”时,才能制定出每位教师都能从中找到成长点的“双师素质”考评体系。同时,学校要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标准及目标,增强教师从专业向职业发展的自我发展意识,并且用长效激励制度来保证“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3.完善体系:从“一元化”向“多维视角”转变。高职院校要将“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指标设计围绕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岗位业绩、社会服务和科研成效等多层面展开,综合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学生的反应和社会的反响,克服传统考评体系存在的方法单一、思维简单的短板,从“一元化”向“多维视角”转变。考评要注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静态考评与动态监控的结合,既注重学校的发展,也充分考虑教师的角色,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教育的长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形成思维系统、方法科学、内容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4.扩大资源: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世界发展的大循环中,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国外的高职教育领先我国,如何借鉴国外经验,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构建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彻底打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的内部循环状态,将“双师素质”教师的评聘范围适当扩大。一方面,鼓励本校教师到社会上兼职,扩大“双师素质”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从企事业、科研等单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校的实践教学,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补给力量,推动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5.加强督导:从“内部监督”向“外部督导”扩展。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强对“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的内部监督外,还要聘请校外企事业和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一些德高望重的退休教师组成督导专家组,对“双师素质”教师考评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另外,学校的监督和督导工作都要建章立制,以“双师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为着眼点,建立健全“双师素质”教师考评外部督导制度,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四、结语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属于软科学的范畴,是高校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课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个现代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考评体系,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双师素质”人才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2]刘慧.湖南H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研究[D/OL].,2011-05-28.

[3]李娟,肖志雄.“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第2篇

关键词: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形成性考试

机能实验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它是基于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理论,以活体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药物对机体作用规律。这门课主要是通过学习和了解动物实验学相关知识和技术来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的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去验证和巩固已知的医学规律,通过探索性实验去探索未知规律,并初步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严密的科学思维。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在校学生急剧增加、实验设施、实验耗材和师资力量相对紧张等多方面因素,在实验教学效果上不尽人意。加之机能实验学是医学生首次接触的以活体动物为对象的操作课程,如何克服学生畏难情绪,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是摆在一线带教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移动客户终端的便利,参考生理学理论考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1],结合本课程特点提出了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试制度。这为推动高职高专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提供一个较好的借鉴。

1形成性考试形式

1.1课前预习测试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实验基本原理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要研究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实验的关键、操作的要点,进而进行实验的设计、改造和创新。机能实验学是基于"三理"知识基础上,每个实验设计原理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的模块,为督促学生尽快理解实验原理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前布置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网络或中心实验室的虚拟实训平成。在做实验前采用随堂小测试,对此部分内容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这部分内容,学期结束,对每一位学生都有一次测试,并由教师当堂打分计入成绩。

1.2实验教学中考试 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所有知识的得来来源于实验,学生所开设的机能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课学生不仅能加固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验课堂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验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室的卫生等方面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最后给学生一个综合实验操作技能成绩。

1.3期末闭卷理论考试 在学期末由基础部或教务处组织的一次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涉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所开设实验项目相关的各方面的理论知、关键步骤的操作要点、手术器械持拿和动物捉拿等,题型包括填空、判断、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1.4小组口试交流 为培养医学生的语言表能能力和人际交流与沟通等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就某些实验现象和实验失败结果给出分组讨论,如相同麻醉剂量为何有的家兔麻醉死亡而有的动物却麻醉效果不佳必须追加麻药剂量。组长记录讨论内容和过程,组员互相打分,讨论结束后每组以文字形式交给老师。

1.5网络平台交流 我们应用目前国内使用量最大的新浪微博平台,或者移动QQ群上,在此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某些学生面对教师时的恐惧心理。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在微博平台和移动QQ群上的活跃程度和所提问题进行总体评价后给出综合分数。

1.6电子实验报告 教师制定电子实验报告模板后传至QQ群共享上供学生下载,实验报告做完后提交至小组长,汇总后交教师审阅。实验报告的书写时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实验报告内容按照出版论文格式书写,最后评出每个实验的优秀实验报告,在群中公布,供同学们共享。

2多种评价成绩方式

2.1分数的比例设置 每位学生的最后成绩是一个综合评价成绩。其中课前预习测试成绩占25%,实验操作成绩占50%,期末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10%,小组口试交流成绩占5%,网络平台交流占5%,电子实验报告占5%。

2.2成绩评价的意义 每一种考试形式都有自身的评价意义。课前预习测试和期末闭卷考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所以此部分的成绩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书面作答来评定;实验教学课堂打分、小组口语交流、网络平台交流和电子实验报告主要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所以这些部分完成的过程是主要的,也是成绩评价的主要方面。

2.3督促学生自身提高 形成性考试制度中,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电子实验报告审阅完毕,教师将共享1~2篇优秀的报告,让他们审视自己不足之处。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的报告评定有了知情权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下次实验报告的书写要点。

3结论

机能实验学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医学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建立起来的,它继承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且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应用,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除了将原生理、药理、病生的经典教学实验内容归纳为基础性实验外,还比较系统地增加了实验基本知识、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将上述三个学科的实验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综合性实验项目和探索性实验内容。因此做好这门课的考核对督促和激励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机能实验学的教学改革形式多样,但对于实验成绩的过程考核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前期理论课的考核研究基础上,在实验课上采用形成性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动手操作能力和形成严谨的临床思维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也得到相关学科的一致好评。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形成性考试制度应用于实验教学的考核,它同以往一次性期末考试制度相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理论和技能知识掌握较扎实;学生的不及格率降低、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3]。这种考试制度也促进了教师丰富自身知识、增强了教学责任心和改进了一些教学方法。这适应当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真正达到了教、学、考的和谐统一,促进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值得在兄弟院校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兴红,李超彦.形成性考试制度在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中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5):91-92.

第3篇

关键词:素质;综合素质;素质评价标准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从事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理所当然的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欲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需要对先对综合素质以及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进行分析。

        .素质的含义及综合素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所谓素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一般说来,人的综合素质应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若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简化,即可用“德、智、体”三个方面概括。

        “德”就是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使青年人都牢固地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创业精神。当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做到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比较高。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促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挫折,是支撑一个人人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活着是应该有一点精神、有一种境界的。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可能只在重要时刻才表现出来,但这高尚的品格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形成的。一个单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这个单位的事业就不会兴旺,这个民族的事业就不会发达。

        “智”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从业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任何一种专业,都是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的产物。一个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正确。因此,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优劣。

        专业技术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它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构成智力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又以不断地实际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为条件。从业者只有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强自身

    

的竞争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体”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各种机能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状态和水平。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格和精力等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身体、心理健康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长期提倡和坚持的教育方针,这三个方面决不能偏废。“德”是灵魂,是做人的根本;“智”是技能,是做事的本领;“体”是寓“得、智”之所,载“德、智”之车。一般说来,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即使其“智、体”素质都不够优秀,不能担当重任,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但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一个思想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的智与体的条件越好,那么他一旦干起坏事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

        .中职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诱发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的复杂性,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状况是怎样的呢?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还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一点的初中学生都选择上普通高中,准备升大学了。剩下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才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虽然绝大多数中职生的基本素质都比较好,但这些被“请”进来或是被家长们“逼”着进来的学生与 “选拔”余地较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差距就比较明显。他们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完全了解,当入学后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不热爱所学专业。再加上他们之中有纪律观念淡漠者,有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问题者,也有性格心理方面较为内向偏执、不服从管理者。 

这些学生通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个别的不能胜任工作,或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使一些用人单位以及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们认为:目前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较差。

        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的人或许有一大堆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并不完全都是中职生自身的错。造成中职生素质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部分人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要保证升学率(因为现在社会上还仍然用升学率为标准来判定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这些不是“尖子”或是暂时还没能成为“尖子”的学生们给放弃了。其次是许多学生的家长们本身不懂教育的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其子女自身的条件,而只想让子女替他们去实现他们没有能力实现的愿望,因此,就不顾其子女的实际去为其子女们设计成才计划。他们对子女的表现稍有不如意,就进行训斥、甚至打骂,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使许多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其三,由于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仍然是拿着考试成绩这把尺子。他们认为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有出息。殊不知仅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不能靠一、两次考试所能测试出来的,而只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考上全国名牌大学的学生的素质应该说是很好的吧?但大家可能还记得央视曾报道的这样一件事: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竟把硫酸泼到动物园的狗熊身上去做“实验”。试问:这位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优还是劣?他的文化素质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呢?

        .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第4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教育家杨叔子先生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所以,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教育目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继承民族传统,坚守人文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应该有扎实可行的措施。只有将潜移默化的教学与科学多元化的考核相结合,摆脱单一的考评内容和机械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其成为一个真正和谐发展的人。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提出与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88年,是柳斌在《人民教育》发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 。随后,原国家教委在1995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正式揭开了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根据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文化素质是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意见》出台后的十多年来,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并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但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胡显章、李曼丽提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目的;王义遒、金顶兵认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育和认为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王全才认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文化学习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健全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包括一般的自然科学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从以上观点的介绍可以看出,学界普遍认同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方面,而讨论较多的,或者说更受关注的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学者们普遍承认人文教育在文化素质提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传统优秀文化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专业性强,由于自身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办学目的,专业的具体划分是必要的,这样的目的直接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某一领域的学习。而且,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几乎所有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经进行了文、理科的选择,这样的人为规定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偏科特征。当然,这样的规定有利于学生更加专注的学习某一类性质的学科,以争取更高的考分而考入理想的学校。但是,这样也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严重的缺陷,在未來更加深入的学习中陷于过窄的学术视野,最终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为了能够弥补过早文理分科和专业学习的窄化,国家和学界都积极倡导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以国家文件的形式强制使其成为大学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组成部分。

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检查评测功能、激励与促进功能以及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功能。进一步说,课程考核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和教学本身密切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作用并服务于教学,这才是现代教育考核的精神。这一点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尤为重要,因为根据前文的分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性质与专业类课程并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文理分科和专业窄化的缺陷,核心是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拓宽学术视野,通过人文关怀而达到具有某种责任意识和更加高远的理想情怀。也就是说,考核的重点是能力、情怀、视野而非具体知识的记忆及应用。而现行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的实际情况是依然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式考试,学生60分及格万岁。这样的考核方式一方面不符合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很好的展现基于能力提升的教学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此种考核方式会使学生更多关注期末考试而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出于功利化的目的,甚至出现作弊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尤其我校是一所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情况,结合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和成长规律,对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以《国学与人生》课程为代表,介绍一下我们在该课程考核方式所进行的改革措施。

(一)由期末考核变为全程考核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投入程度,教师借鉴了国外通识课程多次+平时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把考核的周期从单次的时间点变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时间段,从而督促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他们与教师积极互动。具体的做法是:整个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此处我们大大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占比,给予它与期末考试成绩一样的地位,目的在于强调、突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从外力上强制迫使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程的学习。

在平时成绩的部分,我们又分为出勤率、课堂发言和提问、随堂测试三个部分,其中出勤率占30%,课堂表现和随堂测试成绩共同占70%。整个学习过程会安排4次随堂测试,形式将以人物点评、事件感想、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前两者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内容即兴书写500字的内容;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成不同组(每组6-8人)经过15-20分钟的组内讨论就同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选择一人代表本组进行发言。分组讨论发言后,教师会当堂给予点评,即兴写作会在下一次授课时给予点评。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次学生进行提问、发言都会给予5-10分的加分,每次加分直接计入4次随堂测试的平均成绩内。

注:课程总成绩=【出勤率30%+(随堂测试总成绩/4+课堂提问和发言成绩)70%】50%+期末成绩50%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课程的考核全程化、平时化,考核过程中教学互动的次数也明显增加,真正做到了对于学生能力的训练。而且随着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二)不设限制,鼓励创新

与平时考核的要求相比,期末考试,我们没有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简单的用试卷或论文的形式,相反本课程不对学生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灵感来完成自己的最终考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唯一要求是尽量进行原创。从学生已经提交的作品来看,形式十分多样,有的学生会背诵或默写一段篇幅较大的经典古文或诗词;有的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对古典小说的人物进行梳理和分类;还有的学生亲自动手创作了一首诗词或一幅画作;还有学生为一首古诗词进行编曲,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演绎。通过这些完全不同的方式,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看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的收获。这样的成果不仅真正符合了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而且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想象力,为今后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动力,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评价标准及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考核方式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在此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把教师对于学生表现的评价也加入其中,使得评价标准从单一变得多样化。这些评价一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口头评价,也有一些是在随堂测试和期末作品的文字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传达给学生一种多元的认知理念,成绩不仅仅是获得的分数,更是教师的认可和点评,希望学生从内心可以对课程产生归属感和参与感,更多的与任课教师产生良性的互动,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内化。

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与评价

经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下面将具体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角度

1. 加深了知识的掌握程度,降低了考前突击学习的比例

根据我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有79.8%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加深了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70.8%的学生认为此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考前突击。

2.与教师交流次数增加,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

由于在考核过程别增加了关于教学互动的设计,学生在结束学习后给出了比较令人满意的反馈结果,有81%的学生同意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交流的次数增加的说法。

3. 提升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77.2%的学生同意我认为考试改革有利于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说法;有高达84.8%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幅增加。

(二)教师角度

1. 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有79.7%的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有68.4%的学生认同课程考试改革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一说法。

2. 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即49.4%的学生会向低年级同学或其他同学推荐此门课程。这表明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课程的认可程度,通过这样最为有效的口碑传播和累积效应,教师的教学成果将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这种认可也将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地提高个人教学水平,进一步设计和完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教学组成部分,最终形成良性的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学校角度

1. 降低作弊比例,形成良好的考风、学风

调查结果显示,45.6%的学生在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我班作弊同学占全班的比例大约是这一问题的选择是10%以下,17.7%的学生的选择是10%-29%,这表明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作弊情况比较低;82.2%的学生认为考试改革有利于良好考风的形成。

2. 间接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70.8%的学生认为我校的本科文化素质类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进行改革,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满,而对问题我对自己所经历的考试方式改革满意做出判断时,70.8%的学生表示满意;73.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经历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法是科学的。我们根据这样的结果可以说,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直接回应了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的不满与期望,间接的改善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满意程度。

五、对于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进一步建议

经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关于此次《国学与人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效果是极为显著的。通过强调全程化、多元化、互动化原则的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实施,我们看到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看到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更看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良性双向互动关系的形成。以上种种成效都进一步促进了我校良好考风、学风的建立,同时也间接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当然,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还有许多可以完善和进步的空间,下面根据我们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希望能给予大家启示和借鉴。

(一)增加社会实践机会,最好可以与校园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都反映应该增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是学生真心渴望和期待的,当然考虑到现行的办学条件,我们建议可以尝试课程考核与相关校园课余活动相结合,把课程作品、考试作业等转化为活动的参与,例如我校每年都会举办的常规活动百家讲坛,旨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并且把所想所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活动本身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我校教务处和团委进行合作,尝试把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参加该项活动,任课教师参与活动的评选,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手段

数字化带来了世界的第三次革命,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文化素质類课程的教学、考核环节应该加入对学生更有亲切感的新媒体手段,例如开设网上学习、讨论小组;建立课程微信公众号、认证微博,增加教师与学生的线上交流;甚至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考核的结果以网页的形式呈现,以供教师、学生浏览。

(三)丰富教学手段,以不同形式的手段吸引学生

现行的课程教学还是相对单一,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我们建议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课程可以改为专题性的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相关教师;还可以采用经典原著阅读的形式,教师布置阅读书目和阅读任务,每次课程由教师带领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进行;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校外参观博物馆、观看相关艺术演出。这些教学手段的丰富必然会带来考核方式的丰富,也会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第5篇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为学生评价改革把握方向

为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我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倾注了大量精力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掌舵定航。通过学习,使我们重新审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价是提供信息、做出决定、促进发展的过程。评价最根本的目的是提供教学方面的准确信息,促进教与学的改进。评价即反馈,评价即激励,评价即帮助。素质教育是面对明天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放眼明天;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二、完善考试改革,为学生评价改革找准突破口

反思以往的教育评价,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以及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对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反思,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尝试了在“考试”评价领域的改革探索,从改革命题内容、方法和结果的处理入手,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作为改革评价的重点工作来抓。

1、考试结果呈现方式的变革

(1)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

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开始了考试成绩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的尝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终结性试题分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三部分。此项改革淡化了分数意识,评价最终以优、良、及格等形式呈现,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人文关怀,而非冷冰冰的分数面孔,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等级+评语”和“等级+评语+特长”

我校在实行“等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等级+评语”的有益尝试。即:在给学生一个等级的评价的基础上,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有针对性地、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此举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校的部分学校还进行了以“等级+评语+特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都揭示了“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从中看到了付出努力后得到的发展,使家长和教师与孩子们一样,内心感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扬起的是不断进取的风帆。

三、关注学生非学业评价,为学生评价改革拓宽渠道

在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只关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时时刻刻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日常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甩掉仅以学生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的束缚,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是我们对学生进行非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对学生非学业评价的改革创新在我校呈现了以下局面:

1、运用“档案袋评价”——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

“档案袋”的含义是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业、奖励及学习的轨迹,从而反映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努力、进步或成就。“档案袋评价”是形成性评价方式中的一种,它是动态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突出了激励反馈的作用。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改变了单纯书面评价为各种综合评价,从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袋中往往有以下内容:学生最满意的试卷、能力测查试题、曾获得的“小红花”、“小星星”、荣誉证书、小奖状、自己最得意的作业、曾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四心评语”等等。它本着“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实行了多维度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视了过程性的评价。在我县的各小学,“档案袋评价”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它让学生注意到了自身的纵向比较,更为学生的发展刻画下了成长的轨迹。

2、实施“坐标式评价”——关注学生人格的动态发展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品质,行为品质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因此,我们把评价的着眼点还定位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

3、校本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特长,树立信心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考试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50-0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发展,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密切相连。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考试不仅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质量测定和检验方式,也是关系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对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考试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作为教育活动的必要环节,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核,而是主张科学地看待和实施包括考试考核在内的教育评价,通过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不断丰富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目前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冷静审视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考试现状,不难发现考试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1、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行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引导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而这种考试是以获取合格分或高分为终极目的,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知识,更不问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知识。

2、考试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测评,忽视能力的评估

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等。传统考试方式只考了学生的记忆力、解题能力和应考能力,这样就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热衷猜题套题,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不良习惯,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去甚远,所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能力低、素质差,“高分低能”、“低分低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竞争的需求。因此,传统的考试制度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观念也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考试内容教材化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的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命题,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指定的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试题只注重考核书本中记忆性的知识,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事实上,有许多知识在实践中更容易记忆和学习。让学生在考前看笔记、背教材,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读得乏味,更不能培养探索进取和创新的意识。

4、受长期的传统习惯束缚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以一张试卷为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单元化的考试方法对教师来说,省力、省时、简单、易做。久而久之养成了图轻松、少麻烦、维持现状的习惯。

5、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不同考试形式侧重点不同,应用范围有别。如开卷考试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项目的测试;操作考试一般应用于实验技能方面的测定;口试可不受文字限制,学生能运用新学的知识抒发见解,展现才能。但现行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闭卷考试为主,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动手能力受到制约。

6、考试信息的反馈管理不完善

每个学期,学校按惯例组织考试、阅卷评分、试卷和考试结果分析、学生成绩归档,整个教学过程就算结束了。由于教师阅卷只看重分数,学生考试也只看重分数,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试卷和考试结果分析都不重视。结果,许多学业考试只是给出一个成绩就万事大吉,而考试结果的分析并没有反馈给学生,导致考试根本没有发挥的监测和反馈作用。

三、考试评价改革在中等职业教学中的实践

1、采用多种形式,突出职教特色

为了突出考试方式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考试不仅只限于闭卷笔试,具体考试方式还包括闭卷、开卷、讨论答辩、口试、文献综述、小论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等。每种考试方式各有特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职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

2、考试内容科学化

科学的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双重考核,应加大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口头表达能力比重,减少死记题份量。试题内容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重在考查素质、能力、觉悟、创新实践,把课外本学科相关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纳入考查范围。试题形式上,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参与意识,让其更多地去感悟、总结、体验,学会发散、思辨、创新和实践。具体到命题上,多一些主观题、一题多解题、综合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之类的题,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使学生有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评价实行多元化

改变那种仅以一张试卷为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把一次性评价变为多次连续评价。重视平时学习的检测,加大平时学习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使考试融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平时提问讨论的内容、习题和作业都可以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4、建立考试信息反馈制度

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考试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分析考试结果,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对策,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

第7篇

一、如何理解综合素质评价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含义

顾名思义,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在某一发展阶段综合素质所做的教育评价。在基础教育领域传统的评价实践中,这一概念虽然没有被明确使用,但“学业成绩(含音、体、美成绩)+操行评定”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全面评价。在课改实验区,这一概念往往与学科考试(含体育测试)并列使用,引发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测评的质疑或误解。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概念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意义。

1.与学科考试相比,学科考试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反映的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果;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是用质化的手段,既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结果,又反映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等无法用量化手段精确测评的学生整体发展过程和阶段性结果。另外,学科考试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综合素质评价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侧重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二者的关系应该是:既彼此交融、相互渗透,又相辅相成、对立统一。

2.从操行评价的内容来看,传统的操行评价是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但综合素质不是操行评价与其他情感领域素质评价和能力评价的简单相加,而是以道德素质为基础,整体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体化、综合化、完整化地展现学生发展状况,是准确把握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必然要求。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性质和作用

1.综合素质评价是综合性评价,更是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综合。如果仅仅针对初中毕业生这―特定的对象,不言而喻,对综合素质评价比较常见的解读就是将综合素质划分为终结性评价的范畴,即其首要目的就是通过评价,划分等级,以便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笔者认为,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步,就很容易陷入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曲解评价改革的宗旨,背弃评价改革的目标。服务中考,仅仅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表层目的,从深层来看,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新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和完善、超越自我的平台。通过评价,可以使包括教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等在内的评价主体和被评价者一起共同分析学生个体发展状况,发现优点、特长和潜能,诊断问题和不足,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指点迷津,加油鼓劲,激励和促进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台阶迈进。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是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2.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更是相对性评价。任何一种评价,都需要明确一定的“参照物”或尺度标准,综合素质评价也不能例外。然而,能否在确定评价维度(如,一些区域以道德素质与公民素养、学习与探究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审美与表现、体育与健康等五个维度,若干要素确定评价内容)的同时,确定评价等级标准(即“常模”),这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争议较大的问题。笔者的体会是,尽信度,不如无度。当评价者无法清晰地构建比较理想的评价标准时,一味追求评价要素的清晰,则会导致要么加大评价成本,降低评价的操作性,要么忽略评价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可变性,降低评价的准确性。因此,我们更倡导在评价维度确定后,适度细化评价标准,如一些区域在设计评价方案时,设评价指标、评价要求和关键表现(基本标准)等三个递进层面,注重学生在班集体中的相对表现和被评价者个体的发展态势,这对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处境以及自身发展的轨迹,激发学生发展,可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综合素质评价是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的结合。客观标准、同学群体及评价者在过去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水平,是确定评价结果时,需要综合参照的三面“镜子”。

二、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公正性原则

当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硬指标”,直接影响到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走向,事关千家万户的利益时,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内部系统而成为一个高利害的社会问题。因此,公平、公正是开展此项工作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正性原则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公正。即评价内容或指标体系设计中应顾及全体合法群体的整体利益。“对事不对人”,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宗旨确定评价标准;在确定或分配各评价等级、比例和名额时,要综合考虑各领域或各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发展状况等因素,排除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干扰。

2.程序公正。一项好的变革方案能否为社会接受,程序公正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之一。程序公正要求:(1)工作环节,工作制度(如工作机构、工作方法、公示制度、监督制度、权利救治制度等)设计要尽可能详细、周密,一些区域提出“复杂设计、简单操作”的评价工作管理理念,正是程序公正的形象概括;(2)公开、透明,除涉及学生隐私和个别不宜公开的内容外,一般均应以不同方式告知师生、家长。

(二)客观性原则

综合素质评价无论是静态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现有水平。还是动态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轨迹,都要尊重事实,尽可能客观地展现学生发展的整体状况。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义务提供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各种过程性材料。如学业成绩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班级日志,班团会记录以及能够反映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特长、兴趣等情况的一些实证性材料。

(三)激励性原则

如果说综合素质评价的三大功能是诊断、反馈、激励,那么最本质的功能就是“激励”。通过激励,达到促进学生身心更加和谐地发展的终极目的。因此,激励性原则应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激励性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这是激励的“前奏”,也是激励的必然要求。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重要的评价环节,就是学生自我表

述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以积极的主体身份进行自我反思和诊断,是作为“人”的学生的真正地位在教育中“回归”的必然体现。它所渗透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它所带来的潜在而深远的效应就是学校搭建平台,激励学生发展。当然,尊重学生、关注学生还可体现在评价工作的诸多方面,如确定监督人员,允许申诉、举报,等等,这些具体的变革对学生发展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走近学生,善于倾听。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在教师个体甚至群体中,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划入不被教师喜爱的“另类”,一些学生在班集体中也常常被歧视、被排斥,常常呈现孤独、痛苦、自责、自卑和逆反心理。他们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非常希望能被教师接纳,或在同学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仅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又难以实现心中的期盼。这常常在综合素质评价的自我展示阶段流露出来。作为教师,要重视这些记录并应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从学生的只言片语中发现问题所在,进一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为此,评价者应形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评价不单纯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交换信息,就活动目标等问题达到一致意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流活动过程,是评价双方心灵沟通的过程:是新型师生关系形成的过程,更是激励学生去掉包袱、轻装上阵的过程;当然,也是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排除心理定势,升华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的过程。

三、搞好综合素质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前所述,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操作难度大、影响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确定评价目标和原则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效。一些细节的疏忽,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或导致不必要的波折。如在评价准备阶段,学校向学生、家长宣传技巧的把握;评价进程中学生发言顺序的确定;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时评价现场的氛围、节奏以及评价组织者的话语表情的调控;自评和互评结束后,一些同学情绪的梳理及对一些同学行为表现的监控等等,都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 测评方法; 现状; 展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课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发展乃至整个民族将来命运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搞清楚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这个关键问题。本研究对近10年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简要的分析评价,对测评方法研究进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测评就是对被测对象进行客观、公正、合理的全面评价。随着各种数理方法、统计方法以及运筹学和信息论系统理论的应用,综合测评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多指标综合测评的应用主要涉及到3大类方法:常规数学方法、模糊学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常规数学方法

所谓多指标综合测评就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常用的合成方法的数学模型有以下3种:①线性加权综合法(“加法”合成法);②非线性加权合成法(“乘法”合成法);③增益性线性加权合成法。线性加权综合法(“加法”合成法): 线性加权综合法是应用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相互独立的场合,可使各评价指标间得以线性的补偿;权重系数的作用要比其他“合成”法中更明显,突出了指标之间指标权重较大者的作用;对于指标数据没有特定的要求,计算容易,所以便于推广普及。因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绝大多测评方法都是基于本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权重的不同赋权方法产生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传统的总分法和加权算术平均法就属于线性加权综合法的范畴,李真和张琼应用综合评分法[1,2],毛军权和万远英应用层次分析法[3,4]分别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也都属于线性加权综合法的范畴。非线性加权合成法(“乘法”合成法):非线性加权综合法是应用非线性模型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适用于各评价指标间 有较强关联的场合,强调的是各备选方案指标值大小的一致性;权重系数的作用不如线性加权综合法那样明显,对指标变动的反应比线性加权综合法更明显;对数据要求较高,计算较复杂。因为大学生综合测评各评价指标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不满足非线性加权综合法的适用条件,所以鲜见本法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增益性线性加权合成法:增益性加权合成法实质上是线性加权合成法的推广,将增益函数引入到线性加权合成法中,构造一个具有增益功能的综合评价函数,体现了“价值梯度”的含义,它意味着某项工作做得越好,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本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鲜有报道。

2模糊学方法

模糊综合测评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对象所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判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测评的引入不仅是对强制打分方法的革命,也是对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模糊综合测评具有其它综合评价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主要表现在:①结果以向量的形式出现,提供的评判信息比其它方法丰富。②从层次性角度分析复杂事物。一方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客观描述被评判对象;再一方面,还有利于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权数。③适用性较强,既可用于主观指标的综合评判,又可用于客观指标的综合评判。④模糊综合评判中的权数属于估价权数,因而是可调整的,根据评判者的着眼点不同,可以改变评价指标的权数。鉴于模糊综合测评具有以上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综合测评方面。赵淑英和李勤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5,6]分别就模糊综合测评模型的建立步骤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了详实的探讨。随着其他方法的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又出现了几种改进的方法,譬如贺华将聚类分析的思想引入到模糊综合测评将模糊聚类分析引入评估,建立一种开放的评估模型[7]。牛冀平运用多层Fuzzy评价模型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扩展[8]。后面将要提到的灰色关联分析(GRA)的部分理论基础也是基于模糊综合测评理论。模糊综合测评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模糊综合评判过程本身不能解决评价指标相关造成的评价信息重复问题; 其次,在模糊综合评判中,指标权数不是评判过程中伴随生成的(如同主分量分析那样),这样人为定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注重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但人的主观性作用比较大,能否充分反映客观实际,需要很好地把握。

3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与综合测评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因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少,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仅对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方法作简单的叙述。广义上讲,先前提到的模糊聚类分析也属于多元统计分析综合评价的范畴,是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产物。丁芳梅曾运用TOPSIS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估[9]。TOPSIS法实质上就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判别问题,意为与理想方案相似性生物顺序选优技术,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录决策分析中用到的一种决策方法,即设定一个理想的系统或样本点,如果被评价对象与理想系统在某种意义下非常接近.则称系统是最优的。基于这种思想所得出的综合评价方法,称为逼近样本点或理想点的排序方法(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即TOPSIS)简称为理想点法,最后根据相对接近度大小来权衡评价对象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相对接近度值越大,对象的综合效益越好。灰色关联分析(GRA)也是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如果样本数据列反映出两因素变化的态势(方向、大小、速度等)基本一致,则它们之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与传统的多因素分析方法(相关、回归等)相比,灰色关联分析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GRA分析的核心是计算关联度。美瑛运用熵权和广T关联度方法对20名大学生6项指标进行分析[10],较准确地评价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劣,并做出名次排序,就是熵权法赋予权重运用到灰色关联分析的一个很好的实例。熵权和广T其优点是消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信度较强。近年来,随着运筹学、信息论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测评方法也应用到大学生综合评价领域。神经网络是人们在模仿人脑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智能信息处理理论,它通过大量的称为神经元的简单处理单元构成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对人脑的形象思维、联想记忆等进行模拟和抽象,实现与人脑相似的学习、识别、记忆等信息处理能力。神经网络在经历了40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在信息科学领域等许多应用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11]。神经网络具有下述基本特点: ①其机理是按学习模式的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求得问题的解。这对于弱化求权重向量中的人为因素,是十分有益的。②能够处理那些含有噪声或不完全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泛化功能和容错能力。 ③现实中的评价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因素互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BP网络为处理这类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应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BP网络是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学习模式中提供的数据是否合乎规律,将对计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学习模式中综合分的确定,务必慎之又慎。李平和张华都曾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12,13]。根据以上归纳分析,对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看法:① 根据测评目的确定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是测评研究的基础,所以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予以充分重视;② 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值得总结归纳,以便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③ 其他尚未应用于本领域的综合测评方法应结合具体的适用条件探索性的推广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来;④ 可以结合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探索出综合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⑤ 大学生综合测评方面的软件开发还需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李真. 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2 张琼. 试述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3 毛军权.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

4 万远英,尹德志. 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分析评价体系及其数学模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5 赵淑英. 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研究.

6 李勤,王宗军.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2005,(9).

7 贺华,李彦鹏.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大学生体育素质综合评估. 山东体育科技,2004,(3).

8 牛冀平,高少初,余志超. 运用多层Fuzzy评价模型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5).

9 丁梅芳. 运用TOPSIS法评估大学生综合素质. 交通高教研究,2003,(1).

10 美瑛. 用定量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大学生素质.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

11 陈 女 原 女 令,贾国峰.神经网络及BP网络工作原理.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第9篇

我认为,要成为一流名校,那他的个性研究一般都已取得丰硕成果,学生的智力潜能都得能得到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都得能得到充分尊重。诚然那些已经成为名校的学校,成功的背后除了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致力于少年儿童个性的课题研究、因材施教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老师都非常注重教育评价的技巧及作用。他们对教育评价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较高层次的认识。老师们深知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懂得评价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要有利于少年儿童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有利于少年儿童求知、好奇心及成功感的形成,这都突出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21世纪的评价理念是:评价应为少年儿童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评价应促使少年儿童在自己最优的领域充分自由地发展。我们区也一直注重多元评价,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交互式评价和即时即兴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差异性评价和开放式评价。新的课堂评价,带出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气氛,教师不再是课堂中唯一的权威,评价不再是压制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恰当的评价使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了闪光点,真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的教育合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前我区有些学校运用带有社会化理念的评价方式(如洪楼二小的德育银行)来评价学生,我想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是一种创新。

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把金融知识以及金融经营的过程等社会理念引入学校学生异步发展的学业管理和教学过程之中,本身就是与时俱进,是一种创新。它可以激励少年儿童充分自主地发展,帮助少年儿童树立信誉意识、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少年儿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既然有的学校已开始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积极的效果,我们也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进行科学地、灵活地、多种多样地评价尝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甚至是在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中,凡是能起到催化学生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作用,把学生的潜能来尽可能挖掘的评价方式方法,都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融入到我们的学业管理中来,使它成为学生发展的有利条件。

给我的启示:

启示一: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实际,给予科学、恰当的评判,评价才能真正成为少年儿童个性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以上案例,使我想到:也就是说根据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和有特长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激活他们身上的动力源泉,使亮点更亮、长处更长,人人都能出“彩”。

美国的桃乐斯诺特说过:

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自信。

一个孩子在充满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立定志向。

一个孩子在充满公正诚实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正义真理。

所以现代教育评价应该给少年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想象、提问的发散性思维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要使学生善于反思、归纳整理,只有做到了这一些,才能真正发挥出评价的导向、激励与调控等改进,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价值观。

启示二:任何评价方式方法也不会消除学生间的差异,但是使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完美的显示出来的确是最恰当的评价。

任何评价方式只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带有社会化理念的评价方式,只不过是众多评价方式方法中的一种,只适用于广大中小学生中的一部分,我认为我们学习了解它不是让老师们照搬这种评价模式,而是学习这种创新意识,构思出一些适合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方法。区教育局郭局长说过:不要把个性不一致的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式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评价方法及标准,尽可能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轨迹。分数在素质教育中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权威。但现在考试结果一般仍用分数来表示,许多人还患有分数过敏症。如何恰当地运用分数,而又不完全依赖分数,是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形成的综合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分数、等级、评语进行有机的结合,单一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等等。而且采用多种评价的同时,加强自我评价,让学生既成为评价的对象,又成为评价的主体。

启示三:做伯乐式领导。作为校长,既要懂得如何评价学生,更要懂得如何评价教师,学校以人为本首先要以教师为本,因为教师是学校整个工作的支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洪楼二小的德育银行就是学校领导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上下密切协作地成果。它对我们如何评价教师、如何创新教师的激励机制也有很大地启示与借鉴作用。善用人者事必兴,校长要做伯乐式领导,校长要有识才之眼,招才之术和用才之道。真正形成教师依靠学校成才、学校依靠教师出名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