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时间:2023-02-10 06:04:31

导语: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第1篇

从2013年开始,北戏根据首都文明办组织编写的《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秉承“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理念,将中华传统美德以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形式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创排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参加演出的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以满腔的热情,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表达了爱国奉献、助人为乐、敬业守法、爱护环境、孝悌礼让、英勇斗争等优良中华美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了观看演出的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2014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北戏从《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精选了12个古代、近代和当代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专场、评剧专场和综艺专场三台剧目。京剧专场包括京剧《荀灌娘》《苏武牧羊》《赤桑镇》《草原小姐妹》;评剧专场包括《孔融让梨》《雷锋》《一杯茶》《长霞》;综艺专场包括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话剧《希望》《北京欢迎你》和舞剧《八女投江》。

2015年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二辑,精选了《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中5个美德故事和一个当代美德故事,创排演出了京剧《花木兰》、评剧《刘胡兰》、河北梆子《岳母刺字》、话剧《汉子》、音乐剧《洪战辉带妹求学》、舞剧《昭君出塞》。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舞剧《八女投江》

2016年将继续推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三辑5个新剧目,以京剧、评剧、昆曲、话剧、音乐剧的5种不同的剧种形式呈现给大家。

迄今为止,《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总共演出了百余场,观众人数超过3万,已经成为首都未成年人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舞台剧。

用艺术的形式弘扬美德

2012年,首都文明办出版了《中华美德故事》丛书,旨在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增强中华美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评剧《刘胡兰》

2013年6月,当时首都文明办主任、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同志,到北戏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北戏要用少儿戏剧场这样一个平台,打造一个面对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基地,在演出的内容上有所选择,在演出中弘扬正能量、弘扬传统的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北戏的艺术教育资源,结合中华美德的主题,通过舞台艺术,将中华美德以艺术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来少儿戏剧场观看演出的小观众受到既有德育又有美育的教育。

《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创排,得到了首都文明办特别是滕盛萍主任的坚强领导和全方位支持,学院各系部师生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创排,反复修改,历时9个月。 2014年3月20日,滕盛萍主任和陈冬局长亲临现场审查,对节目品质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进一步加工修改要求,指示北戏以少儿戏剧场为主阵地,辐射社会演出阵地,进学校、进社区巡演,面向全市青少年儿童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传统艺术。滕盛萍主任观看演出后指出,《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建设好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载体塑造“精神之魂”。本场《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和推广就是很好的载体,将美德和国粹京剧等艺术形式结合更是一个创新举措。她还强调了演出“走进来”和“走出去”的重要性,希望《中华美德故事汇》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花木兰》

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处处长常建军悉心指导《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他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既有深入郊区小学校、社区的巡演,也有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专业剧院的演出。加入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行列后,还有到天津市的交流演出,累计超过3万多中小学生现场观看了演出,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央、市属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多次宣传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已经成为推动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靓丽品牌。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京剧《赤桑镇》

常建军处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与土壤,《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正是用不同表演艺术形式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的创新探索。北戏具有综合艺术门类教育资源以及少儿戏剧场平台,鼓励和激发老师在教学之余,发扬工匠精神,积极开展“《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品牌剧”创作、排练、演出以及巡演,不断提升以青少年儿童为主体的观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艺术欣赏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发挥北戏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

从2013年开始《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开始,北戏每年都为此创排大量的原创剧目。这对北戏各系部都是一种挑战和实践的机会。作为北戏的院长及《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总策划刘侗院长,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刘院长说:“谈到《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首先要感谢首都文明办一直以来,对我们学院建设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本着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结合我们学校少儿戏剧场的特点,选择了我们做实践的平台。这一系列的创排、演出、巡演一直遵从的原则就是,从《中华美德故事》丛书中挑选剧目进行编创。让孩子演出给孩子看。将纸面上的故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呈现给小观众,震撼孩子们心灵的同时,得到美德美育的教育。北戏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发挥了学校对于社会美育和德育教育的功能。 中华美德故事汇之音乐剧《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之前,我们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创作经验。这几年,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校排戏和剧团剧院排戏是不同的。剧团剧院排一出戏可以长久地做下去,学校则不相同。因为学生在学校只有几年时间,每年教师要面对新的学生重新排演。一拨孩子长大了,毕业了,下一拨到来就要重新排演。比如创排京剧《少年马连良》是2012年10月份排出来的,之后又经过了2次大的修改。从2012年到今年4年时间,已经是第4拨孩子排演过这一剧目了。对学校来说,排戏除了服务社会、丰富艺术创作的剧目,最重要的是用剧目来训练学生、培养学生。《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锻炼了教师也改变了学生。从剧本的创作、舞台排练、舞台安排、舞美灯光的配合,让孩子们在舞台实践中掌握更多的技能,得到更大的锻炼。这一系列剧的编排、演出,都是在保证正常教学之外的课外时间进行的,广大教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刘院长认为,创排剧目要坚持规范和身心健康两原则。他说:“我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目的创排过程中,一直要求必须坚持两个收获――一是在艺术手段上,创排的剧目必须是规范的,要对正规教学有帮助,要非常规范地运用艺术手段。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基本功练扎实,不仅仅是学会,更需要有所提高。这是教学的收获,提高了基本功。另一方面,因为剧目出自《中华美德故事》系列丛书,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主题,可以让孩子们在非常健康的排戏过程中成长,通过排戏得到了美德的教育,收获了身心的健康。”

弘扬正能量,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结合美育进行创作并非易事。美德故事经过艺术创作后应该得到更好的诠释,要让小观众能够真正受益,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对此,刘院长说:“对美德故事的创编,从戏剧舞台的角度出发,要赋予这些故事新的内涵,从新的角度演绎,从而提升整体剧目的高度。从内心世界来诠释它们,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要将深刻的主题、鲜明的思想进行好的包装,升华它的意义,让大家爱看。这也是我们创排这一系列节目应该主张的教学和创作的思想――创新很重要。一味地传承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未必能传承下去。在传承中结合时代、观众的需要,不断创新,这是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正是因为北戏创排的《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将经典的美德故事赋予了创新的艺术手法,让所有剧目更贴近当今时代的发展,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才使这一系列剧目受到青少年的欢迎。

团结合作 集体意识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的创排和演出,对于北戏来说是一件需要学院各系部共同完成的项目。它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后勤等所有人员,是一件全院配合的大型项目。我们采访了这一项目的制作人、北戏演艺中心业务部主任廖维。

记者:为什么说创排《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对于北戏原创剧目有推动作用?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给我们学校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不仅在艺术教育上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对他们进行艺术创作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学校在2013年各系部创排完成了《中华美德故事汇》第一辑的剧目之后,后续进行了很多原创剧目的创作。

北戏的每一个系部都参加了《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型剧目的创排,虽然每个剧目只有20分钟,但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们的创作、打磨、编排、演出,为更大型剧目的创排打下了基础。北戏这几年创排的京剧《南海子》、舞剧《夕照》、话剧《少年、少年》,都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小剧目的创作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提高。《中华美德故事汇》具有实验性,它短小,但是也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来打磨。可以说它是一个基础,促进了后面那些大型原创剧目的创作完成,它累积了经验。这些大型原创剧目都是北戏教师们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小剧目创作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剧目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的。例如舞剧《夕照》就是在《中华美德故事汇》中创排《八女投江》的基础上推进的。《夕照》的服装和人物造型设计等等全部都由我们学校的教师完成,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与肯定。《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剧的创排将所有的专业系部结合起来,几乎调动了学校的全部资源,它的创排、演出成功激发和锻炼了教师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

记者:在《中华美德故事汇》的创排和演出工作中难点是什么?

廖维:《中华美德故事汇》创排最大的难点是北戏师生创作能力的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老师们在剧目创作上缺乏经验;二是学生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学生不是演员,我们在自己的学生中择优选择演员,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次演音乐剧、舞剧和话剧等等,要想完全地呈现导演和编剧的创意很难。加上表演需要综合各方面素质,这对学生来讲非常难。所以我们在剧目进行创作时,一方面综合调动全院之力,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剧目创作。同时,也邀请专业的创作人员进行协助,以保证演出创排的高品质。其实正是因为这些难点的存在,教育、锻炼和激发了本校老师的创作潜能,也极大地培养了本校学生的创作和表现能力,彰显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经过《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演出,使很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演出中,学校安排由我们部门组织、协调《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剧演出,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老师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工作,就有了工作之间的磨合和集体团队意识的锻炼。除了以各系部为主体进行主创和排练之外,还有幕后工作的团队。比如说排演场的老师、图书信息中心的老师、音响灯光老师、摄影宣传老师、后勤服务老师,包括安保老师等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舞美系、舞美队的师生们,他们一直在幕后默默奉献,每一个剧目都离不开他们。所有舞美系灯光和化妆等专业的学生都在演出中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我们巡演工作中,刚开始会有一些欠缺和疏漏。在演出了十几场之后,这些学生都知道该做哪些工作,师哥师姐会自发地指点、帮助师弟师妹。学生们通过演出得到了专业、职业上的锻炼。

《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演出因为涉及不同系部,目前在少儿戏剧场的演出剧目中演员和服务人员是最多的,以第二辑的演出为例,演职人员接近400人。每个剧目都涉及不同系部自己的一套班子,演员一多,化妆的、舞美的、服务的人员也跟着就多了。演出的时候化妆在后台是无法完成的,就需要利用舞美系的教室,包括时间的安排也相应要长。化妆班只有将近20个孩子,要化200多人的妆,还要负责抢换服装。在工作的组织上难度很大,涉及各个部门的协调。还有在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少儿戏剧场每周末都有演出。这台节目只有在上一台节目结束之后才能进景装台,所以只有周一到周五能进行排演。一台节目,5到6个剧目都需要走台合光,而且不同艺术门类的要求不一样,需要有很明确的分工。比如舞剧我们安排的时间就会多一些,因为舞剧的光会比较难,它的合光要求比较高,其他剧目安排的时间就必然要少一点。但为了保证艺术水准,最少要保证多少时间进剧场,这就需要磨合、调整和协调。因为不同剧目涉及不同的系部,所以必须要全员调动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每一个剧目在舞台上呈现的质量。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地总结经验,希望将工作做得更好。

记者:你认为排演《中华美德故事汇》的意义是什么?

廖维:这个项目是有延续性的,从2013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是第4年了。

第2篇

我通过读《中华传统美德》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美德”,这个响亮的名字,只要一说,就让人感到羡慕,我也不例外。特别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更欣赏美德这两个字了。

我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里,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很深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是《曾子杀猪》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于是曾子把猪杀了。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就像故事里所说的:“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我认为曾子这样做非常对,教育儿子长大以后不要对人不讲信用,要做一个诚实守信人。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我们无论在哪里都要做到诚实守信这四个字,让我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先队员吧!

其次,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人,家里很穷。除了妻子儿女需要照顾,还有一位老母亲。但是,他却把老母亲伺候得非常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母亲,同时还教育孩子们事事都不能让奶奶生气。所以,家庭和和睦睦,尊敬长辈,生活得很愉快,奶奶在这个和谐的家里,奶奶身体非常健康,和他们生活了许多年,而他们的家庭也非常幸福,让邻居们非常羡慕。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个道理,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多少心血,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了,我们永远还不完。所以我们长大以后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多去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快点行动起来吧!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吧!做一个人人喜爱,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吧!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孔子吧!孔子他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学生。他向师襄子学琴,同一首曲子,他不停地练呀练呀,连续几个月,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最后终于领悟到了乐曲的深奥之处,连老师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也要学习孔子的精神,勤奋好学,我们小学的口号就是:乐于求知,勇于攀登,以及我校的: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我们今后也要发扬这种精神,读好书,奋勇攀登,才能到达一个又一个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后,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了解了许多。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七(3)班

第3篇

关键词故事情感管理课程实践

曾听过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讲《和尚和公差》的故事。故事虽短却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深受启发。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公差押解一个和尚到某地。公差的上司对他说:“每天上路前数一数这4件东西在不在――盘缠、公文、和尚、我。若都在,上路!”于是,公差每次上路前都不忘数这4件东西。有一天,和尚和公差喝起了酒,当公差醉倒的时候,和尚把公差剃成了光头后逃跑了。第二天,公差醒来准备上路,开始数:盘缠,在!公文,在!和尚,和尚?公差一摸脑门,哦,和尚也在。那么,我呢?我不见了……笑过之后冷静一想,生活、学习中的我们是不是也会像那公差一样,迷失自我呢?这就是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个大舞台,它包含着人生哲理,蕴含着生活的思想和态度,所以我想说:用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的有效途径。作为班主任,我将“编故事,讲故事,写故事”融入学习,作为班本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在班级管理中实施。

在语文教材中会出现童话、寓言等类型的故事,故事里蕴含着的做人道理,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对学生思想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我们向孩子讲述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坚信这些故事所凝聚的教育意义一定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生动的故事远比生硬的大道理说教更有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故事的选择

如果学生爱说谎话,那我就讲述诚实守信的故事;如果学生动力不足,那我就讲述励志故事……故事的类别有很多种:可以是童话,可以是寓言,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桩感人小事。

1.生活中的故事。有一次,学生中午休息午餐时,我看到有些人吃两口或者一口不吃就把饭菜直接倒掉。想到近期电视节目正播出的一个真实的纪录片:贵州山区孩子艰辛的求学之路。他们上学的路途遥远,而且没有代步工具。天没亮时,就开始翻山越岭步行去学校,因为必须赶在鸡鸣之前到达。中午,他们需要自己在学校的空地上搭灶烧饭。就此我写了一个故事“露天午餐”,让我的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正是有着良好生活条件却不懂得珍惜的学生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2.传统美德故事。“黄香温席”“吴猛饱蚊”“王祥以德报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美德故事,在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但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孩子们却并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要什么就必须有什么,是在家人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会觉得“我”的要求都是应该的,大人都要听我。这是家长们不愿看到的,孩子什么时候会更懂事?会意识到应该体谅父母呢?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是一个反映我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一些著名人物高尚道德情操的故事。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让读者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其中的精华仍然适合作为学生班本课程的内容。

3.课文故事。对课文故事进行加工,将其中的主人公改名,地点更换,故事情节不变,学生会有新奇感,同时会收到额外的教育效果。

二.讲故事的方式

对于班主任精心创编出来的故事,一定要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设计足够的紧张和趣味元素来吸引学生。把故事讲好的秘诀在于讲故事的人,他要能把故事里的感动传递给听故事的人,我从其中摸索出了一定的方法。讲好故事不只是一种技术活儿,更是一门有章可循的艺术。

1.情节跌宕、声形俱备。讲好故事的技巧并不能难,一定要做到――生动。反对死记硬背、草草读过的方式,不选用没有悬念、没有情境渲染、没有曲折情节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学生听起来不会期待,更没有听下去的兴趣。讲故事的时候,教师要把自己当作演员,对情境的渲染做到身临其境的程度,加上戏剧化、艺术化的语言,使学生情感投入其中,这样才会被故事的情节感动,这时教育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整合;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2000年教育部提出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来,全国各地引发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热”,课程整合与校校通、信息技术教学等一样,成为当前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与焦点。学校要真正意义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与目的,应该基于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学生活动等。只有立足于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学生活动,才能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全面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改革。

一、立足随堂课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一)各学科找准实践的切入点,确定实践的模式,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各学科中,不是每个学习主题都能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教与学的实践。因此,要在学期初对学科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钻研和分析,整理出每个年级、每门学科中能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主题,并列出此主题的切入点、建议使用的相关模式以及实践尝试的时间,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连接于最佳整合纽带上。再根据切入点,确定实践的模式,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在确定实践模式的同时,也应该确定实践的场所,是在配有计算机与大屏幕的教室,或在多台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场所上课。然后备课组共同开展教学设计。

(二)使用网络资源管理平台,收集与整理教学与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各学科定出主题后,教师应该根据每一主题的切入点寻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背景资料、内容拓展、互动插件等。不仅收集相关的网络资源,还提供了一些如何在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中使用这些网络资源的建议,教师通过网络资源平台整理收集到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平台由技术人员开发,教师只要学会使用平台上传与使用网络资源。其他教师便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网络资源管理平台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网络资源加以设计整合,达到网络资源的共享。

(三)基于网络资源,以行动研究开展整合实践

找到了整合的切入点及有关网络资源后,应当将其落实于课堂实践,应该在各学科中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行动研究。

(四)基于学校博客,课后开展反思与回复

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反思与讨论。课后开展基于博客的教学反思,通过博客这一社会软件工具,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发表出来,其他教师及时进行回复讨论。

二、立足日常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一)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德育活动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在网络上逐渐开辟德育教育基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德育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 结合BLOG叙事形式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在网上德育教育基地中,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栏目。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分“明礼诚信篇”、“勤奋好学篇”、“惩恶扬善篇”、“爱国守法篇”等版块,分别上传相关篇目的美德故事视频网络资源,以叙事形式,结合校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学生在看完故事后,围绕主题在班级中开展讨论,并以叙事形式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校德育中华传统美德BLOG上发表。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还可以进行互相回复、交流,这种形式满足了学生对网络交流的需求。

⑵ 让网上法制动漫片走进法制教育

动漫对中小学生有抵挡不住的诱惑,作为德育教育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网络德育基地中引进法制动漫片资源,片中将法制教育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主题,编配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这种法制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抽象、枯燥、乏味、教条式说教等弊端,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能帮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⑶在网络德育教育基地上开辟“五个一百”栏目

对学生爱国主义歌曲的教唱,采用FLASH的形式,在网络德育教育基地上开辟“五个一百”栏目。这种形式,学生不但能欣赏到充满意境的画面,而且屏幕上有歌曲的字幕,方便学生自学,避免了传统广播教唱中时空阻隔的弊端。除此之外,在“网络德育教育基地”上还可以开辟“心理活动课”、“安全教育”等栏目,其宗旨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适宜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进行有序的德育教育,让学校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开展学校德育教育。

(二)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社团活动

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舞台。社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社团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另一类是基于网络资源运用的探究社团活动,其是借助网络资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管雪,秦赛玉.区域联盟下网络校本课程建设模式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2] 李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6).

[3] 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8).

第5篇

郑州市文化路第一小学作 者: 郭寒菲辅导教师:贝学艳

我的太爷今年已八十六岁高龄了,瘦高个,身体还算硬朗。不过因患过一次脑血栓,嘴有点歪,他还害有眼病,眼圈红红的。因为当时医救及时,现在生活还能自理。

我现在是太爷唯一的曾孙女,我又在郑州长大,只有过年时才难得见上一面,所以太爷十分疼爱我。

记得我三四岁的时候,总觉得太爷老得很丑陋,不喜欢他。而每次过年时太爷就十分热情地对我说:“好孩子,让太爷抱抱。”我却十分不情愿地躲避开了,生气地对他:“别碰我,别碰我,我不喜欢你!”太爷爷只好失望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后来妈妈对我说:“太爷从小失去爸爸,为了我的爷爷和姑奶,遭受了许多苦难,我们应该尊敬他才对。”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丛书》。我看完里面的《王郎卧冰》、《窦娥救父》等故事后深受感动,回想起我以前对太爷的不礼貌、不尊敬的行为感到十分后悔,总想找个机会向太爷承认错误。

又快过年了,我想,我应该送给我太爷一份新年礼物,表达我对他的一份歉意。可送什么最好呢?太爷眼晴常流水,我就送给他一块小手巾。太爷爱吸烟,我送他一个好打火机。于是,我用零花钱买了一块漂亮的小手帕,和一次吃饭时摸奖摸到的一个高级打火机包起来,准备过年时送给太爷。

第6篇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为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好全面准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我做起,共同构建合谐社会。

工作内容

一、加强队组织建设

健全中队、小队组织,强化小队组织机能。小队就像是筑成万里长城的长砖,是少先队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且小队活动方便、灵活,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小,所以要搞好队的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小队的工作,调动小队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小队活动的广阔天地。

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班会时间,以中队为单位进行各种队活动,以有主题的安全学习、读书、主题讨论类活动和创新实践类活动为主,活动要主题明确、有针对性,要面向全体队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主人翁意识,号召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动家人、邻居,为如建设合谐社会奉献一份力量。

二、继续开展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教育活动。

本学期我们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利用读书时间让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通过学生搜集信息、自悟、自学、讲解、讨论的形式,以学生们自觉、自醒为主,激发学生对中华悠久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敬爱,从中油然而生一种效仿古人的迫切要求,来达到教育目的。

同时继续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并通过红旗评比活动来督促、检查学生们的执行结果。

三、做好德育差生的转化工作。

三、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分水岭,学习上如此,在品质形成、道德规范的形成上亦是如此。所以在这个学期对德育差生的教育上我一点要做到“真心、耐心、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的尊重、关心和爱护。遇事要认真了解,耐心说服教育,随时跟踪研究,最大限度的改变德育差生,用队组织的大家庭温暖他,用爱心去感化他。

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

四月份:祭扫烈士墓,举行《寻找烈士的足迹》故事收集活动。

五月份:与爸爸妈妈一起劳动

第7篇

一、一“事”一议,辨析导行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占优势。单纯的说教学生不易接受,对学生的作用不大。实践中我采用了一“事”一议,辨析导行的方法。把古今中外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名人轶事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故事,以及在学生身边常常发生的尊老敬老的正反事例。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改变课本剧、即兴表演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讨论分辨说说那种做法是对的,那种做法不对,你会怎样做,使学生在具体形象中以名人为榜样,竖起自己的行为标杆。达到以情促行的目的。

二、明确规范,指导实践

所谓“孝敬父母”,就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尊敬、热爱、关心和赡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核心。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生活中,学生不知该从何做起。为了使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一传统落在实处。实践中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中出现顶撞父母、过分消费、凡是依赖父母加重父母负担等现象按指定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如对父母有礼貌;上学、放学外出要打招呼;听从父母劝告,不任性不顶嘴;有事征求父母意见;珍惜父母劳动成果、不乱花零用钱;不向父母要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东西等等。让学生有“法”可依,以此来规范自己行为。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低年级学生诵读、记忆,又把它与学生游戏相结合,编成:拍手歌。

你拍一 我拍一 孝敬父母要牢记

你拍二 我拍二 在家不能受娇惯

你拍三 我拍三 父母教导记心间

你拍四 我拍四 主动做些家务事

你拍五 我拍五 到家外出打招呼

你拍六 我拍六 关心父母常问候

你拍七 我拍七 与人说话要和气

你拍八 我拍八 讲究文明人人夸

你拍九 我拍九 争做父母小帮手

你拍十 我拍十 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建立联系卡、共育新人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要依赖于家长的协助,两者密不可分。仅有学校良好的教育氛围是完全不够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仍存在着“学校教育一天工,不及家长溺爱十分钟”的现象。为了把学校与家长紧密联合起来,教育实践中家里“联系卡制度”。请家长参与教育工作,定期给学生评测打分。班级定期召开“孝父母、献爱心”汇报会,以此引导学生尊重、孝敬父母,鞭策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样在家长与学校之间架起一个共同育人的桥梁,使尊老敬老的美德在每个家庭、在社会中得以普及、深化。

第8篇

(一)通过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儿童慈善事业,奉献爱心。从家庭入手,倡导“家庭慈善”“慈善从小做起”等慈善公益意识。

(二)联合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推出创新筹资模式,为中国儿基会主体品牌公益项目 “春蕾计划”“儿童快乐家园”“幸福万家•母婴1000天健康行动”等筹集善款。

一家益善,从小做起

号召企业捐出一日利润、一日产值,家庭捐出一日生活费,孩子一日零花钱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最美家庭的重要内容。公益慈善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家庭的“小家”做起,从儿童做起,对于促进国家的“大家”和谐、团结、友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单位

全国妇联

(二)主办单位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三)媒体支持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_____ ____ ____ ____ __* * __ * * * * *

活动时间: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

2015年7月28日在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之际举行相关活动

(一)发挥媒体优势,弘扬家庭美德

利用中国儿基会公益媒体联席会议制度、网络新媒体、地铁、公交等宣传平台,弘扬以家庭美德为核心的“一家益善”理念。开通“一家益善”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分享家庭美德故事。

(二)动员各界力量,参与公益捐赠

通过新媒体资源推广家庭慈善理念,开展“一家益善”的宣传及筹款活动。同时发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连锁超市、便利店通过产品附捐、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多种形式进行爱心捐赠,同时号召社会大众特别是家庭亲子互动形式捐赠。

(一)资助1000名春蕾高中生和1000名春蕾大学生

资助标准:每捐赠4000元为一名春蕾高中生提供3年的学习生活补助;每捐赠6000元为一名春蕾大学生提供4年的学习生活补助

(二)捐建100所儿童快乐家园

资助标准:捐助10万元,可为留守流动儿童建立一所“儿童快乐家园”;

(三)捐建100间“儿童安全体验教室”

资助标准:捐助15万元,可为留守流动儿童捐建一间“儿童安全体验教室”;

(四)捐建100间“安康图书馆”

资助标准:捐助10万元,可为留守流动儿童捐建一间“安康图书馆”;

(五)、增印并发放50万套《“护蕾行动”儿童安全保护手册》(包括儿童手册和家长手册,每套10元)

(六)、增印并发放50万套“幸福万家•母婴1000天健康行动”《婚期》《孕期》《育期》宣传辅导手册。(每套10元)

第9篇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当然也拥有无数个美德故事。

大家一定都知道《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吧。宋代的理学大师程颐有两位学生,名叫杨时和游酢。他俩都已考入进士,但都不愿意做官,只想专心研究学问。一天,他们来到老师家门口,天下起了大雪,他们看见老师在睡觉,不忍心惊动,于是冒着大雪站在门外等老师醒来。这里的杨时和游酢就是尊敬师长的好榜样。为了让老师睡好觉,不怕顶着风雪站在门口,这样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除了杨时和游酢,《三顾茅庐》中的刘备也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皇亲国戚的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不但没有表现出皇室的威风,更没有破门而入,而是在门外耐心等候诸葛亮醒来。终于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帮他建立了蜀汉王朝。

古人的美德让人敬佩,那现代人的美德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记得有一次,我去饭馆吃午饭。饭馆里人山人海,只有一个空位。我做了下来,等待饭菜。这时走进来一个民工,头发像鸟窝一样,蓬乱蓬乱的,他有着黑黝黝的皮肤,衣服上满是油漆,虽然人脏兮兮的,可是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我体会到了乡下人那敦厚、淳朴的性格。只见他坐了下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不禁笑出了声。不一会儿,我吃好了,起身想要离开,这时那人也准备走了,突然他发现了一个钱包躺在椅子上就问老板:“老板,这包是你们的吗?”老板奇怪地说:“不知道。” 我心想:可能是哪位客人忘记拿,落在这里了吧!这个千载难逢机会看他怎么决定。我原以为他会独吞,可是没想到他比自己掉了钱包还急,只见他走进走出想要找到失主,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嘴里还嘀咕着:“失主一定会回来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