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

时间:2022-10-26 05:36:41

导语:在日本便当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日本便当文化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 小额诉讼 简易程序 诉讼程序

正如台湾学者邱联恭所言,小额纷争问题占整个社会纷争问题之绝大部分,因为一个人一辈子很难得有机会打几百万元之官司,但每个人每天都多少有可能遇到自己所买的东西或所交易的事物有无瑕疵之问题。对由此所引发的纠纷倘未能合理解决,想使法治在一个社会生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人民难以将诉讼制度、司法裁判或法律制度当成生活之一部分。“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则人们往往只能放弃通过审判来实现正义的希望”。此外,复杂的程序,往返的奔波,长期的对抗,对当事人来讲都是精神折磨。小额诉讼程序的出现,在排除接近司法的障碍,体现对社会细节正义的关怀,平衡效率与公正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优越性。通过短暂而不草率,简化而不随意,低廉而不低劣的程序设计,来促进纠纷的解决。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域外考察

近年来,随着案件量的激增和诉讼成本的增加,世界各国普遍掀起了一系列简化诉讼程序的司法改革浪潮,推行案件分流,探索非诉争端解决机制,来缓解诉讼爆炸的压力。虽然每个国家和地区有各自不同的法律文化和社会背景,引入小额诉讼程序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通过小额程序提高诉讼效率,方便群众诉讼,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英美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在立法上采用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分立的原则。虽然《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并没有小额诉讼的规定,但各州基本都有专门的针对小额法庭使用的诉讼程序。我们以加州为例,其小额诉讼程序有如下特点:(1)从起诉的主体看,当事人大多为不经常涉讼的公民,法院设立专门机构辅导当事人如何使用小额诉讼程序。(2)对原告资格进行限制,诉讼标的必须为5000美元以下的损害赔偿、债务、租赁等案件,同时对原告采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次数进行限制,防止小额法庭成为“债权者的集资工厂”。(3)诉讼关系确立后,双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庭,不能委托人。裁判一般不允许上诉,只有在被告因缺席判决时,才可向初审法院上诉。(4)采用法官独任审理,既可由职业法官审理,也可由临时法官审理,但选择临时法官必须要双方达成书面的合意。(5)原则上由被告住所地管辖,但为方便当事人诉讼,例外情况下也可由原告住所地管辖。(6)可以在晚间或者休息日开庭,把小额诉讼法庭建立在社区内,开展免费法律咨询。(7)只收取10至20美元的诉讼费用,注重当庭解决纠纷。(8)注重调解,判决书格式简单,一般不需要说明裁判理由。

(二)日本

选取日本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进行考察。1996年日本对其本国的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专门的修订,修正了简易程序,并将小额诉讼程序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编。日本小额诉讼程序有如下特点:(1)诉讼标的额较小,并且主要是支付金钱方面的请求,不包括物的交付请求。简易程序受理标的额为90万日元,而小额法庭只受理标的额为30万日元以下的纠纷,并且每人一年不得超过10次。(2)程序简便迅捷。小额诉讼原则上一次开庭审结,被告不能进行反诉,待辨论结束后,立即进行宣判,法官可以用口头宣判,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效力。(3)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原告可以选择小额诉讼的程序,同时保护被告的权利允许被告申请转入适用简易程序。(4)实行一审终局,当事人对终局裁判不得提起上诉,但允许在两周内时间内向作出判决的法院提出异议。法院重新以通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经审理,如异议判决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所作出的判决相符,就认可小额诉讼判决。不相符时,取消小额诉讼判决,重新作出新的判决。对此判决不准许上诉,若有违反宪法事由可提出特别上告。

通过对国外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考察,我们可知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项独立的诉讼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从受理案件的范围来看,主要适用于小额的钱债纠纷,并且起诉次数受一定的限制。其二,程序简化,灵活易懂。起诉状、答辩状可使用表格进行,也可以口头进行,赋予法官更多的裁量权、扩大职权探知的范围,而且判决也只记载结果,不必附上理由。其三,快速、低廉、高效。案件审限较短,提高诉讼效率。其四,原告无上诉权,被告无反诉权,以防止诉讼的拖延,但允许被告对不服的裁判上诉,进入普通程序重新审理。其五,强调本人亲自诉讼。小额诉讼程序简化易懂,无需委托人,有的国家明文禁止律师。其六,注重调解,设置有专门的调解程序,法官可以主动提出和解方案。

二、我国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随着公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不断觉醒,诉诸司法的案件越来越多。全国法院结案数年年攀升,2008年的时候是983.9万件,到2010年已经飙升到近1100万件,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案件使得法官们应接不暇,办案的质量难以保证。群众也抱怨,法院立案难,案件久拖不结。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设立了简易程序,但对于那些请求给付金钱数额较小,且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案件,简易程序仍显繁复,并没有节省多少司法资源,也没有为当事人省去多少人力物力。

面对日益增多的案件和司法资源的紧缺,我国很多法院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开始对小额诉讼程序进行尝试和探索。例如:广东深圳福田法院设立的小额钱债法庭、北京市朝阳区法院设立的简易法庭、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法院设立的小额简易案件审判庭等等。虽然各地法院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这也表明了司法实务界对我国设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强烈愿望。由于各地在试行小额诉讼程序过程中,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大,有的甚至以牺牲部分公正为代价而过分强调效率的提高,以致出现了种种问题。因此,我国应尽快构建合理的小额诉讼程序,使其得以规范化地运作。正在审议中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就有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我国建立小额诉讼制度指日可待。

三、我国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构想

(一)在民事诉讼法中增设专章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专章设置简易程序,但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简单,具体操作只能参照普通程序的相关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增设小额诉讼程序,作为独立的一章,规定在简易程序之后,对诸如小额案件的受案范围、审理程序、救济途径等作出具体地规定,增强其操作性和规范性。

(二)明确界定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小额诉讼程序只适用于给付金钱的诉讼,而且其诉讼标的具有一定的限额。结合当前的物价水平,将争议的标的额上限划定为10000元较为合理。对离婚、收养等具有人身关系性质的案件则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另外,劳动争议、家庭邻里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虽然争议标的额不大,但是有些案件案情复杂,也不宜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不仅自然人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但原告尤其是公司、企业不能将整个标的额拆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请求,以此逃避法律规定的上限。同时还应规定同一原告在同一法院,每年提起小额诉讼程序的次数不得超过10次。对于小额诉讼案件,若委托律师或法律工作者进行须支出较大费用,故提倡本人参与诉讼,法院在立案大厅一般都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备有诉讼指南之类的小册子、提供诉讼文本样本,还有一些退休法官等工作人员的指导。

(三)赋予双方当事人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选择权

基于当事人民事程序的选择权原理,是否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应当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选择。一方面,诉讼标的额小未必意味着案件是不重要的或简单的,有时也会涉及重要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尽管对国家来说该数额很小,不值得动用正式的司法资源,但对于特定的当事人来说却可能事关重大,剥夺他们的部分诉讼权利是不公平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当事人不计成本、穷尽一切途径“讨个说法”,甚至为几元钱打官司,也并不奇怪,实际上就是“不蒸馒头争口气”。对此类案件,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普通程序,采取相对严密和完备的诉讼程序,作出的判决,更能令人信服。因为,小额诉讼程序本身实际上是通过限制甚至取消当事人部分诉讼权利来获得效率的。公正与效率,有时是难以兼得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置,是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一种努力。

(四)确立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流程

(1)当事人起诉和答辩可以口头方式,也可以采用格式化或者表格样式的诉状和答辩状。(2)严格控制小额诉讼的送达时间和审理时间。送达方式,可以采用电话通知方式。先征求当事人意见,是否需要15日答辩期,如果不需要的,可在当天受理当天开庭。为方便当事人出庭诉讼,开庭时间可以安排在晚间或者节假日,亦可以建立社区法庭或派出法庭。(3)小额诉讼一律采用独任制,由一名法官带一名书记员进行审理,可以采取灵活、简化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程序,合理控制庭审次数,强调当庭宣判。(4)法官可依职权启动调解程序,当事人双方不愿意调解的,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调解不成的,应及时裁判。(5)适当简化证据调查和证人询问,在证据认定方面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6)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原则上不得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7)简化裁判文书的制作,可以使用格式化、表格化的文书,除特殊情况外,无须记载争议事实和裁判理由,只须写明裁判结果。(8)规定小额诉讼的审理期限为45天,对比简易程序三个月的审理期限明显缩短。

第2篇

2013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访华,当时我们用英国首相的微博ID向全社会范围内发起了一个问题征集,其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问题将有机会由首相本人来亲自回答。

三天之后,我们收到了1000多页的回复,同事在2万多条问题里筛选、分类、合并同类项,然后我们发现,三分之二的问题都是关于出国的问题。

问题一:卡梅隆大大,能帮助催促一下“神探夏洛克”吗?

问题二:去英国旅游什么时候可以不用签证?

问题三:能不能对我们中国留学生更友好一些?多给些利好政策?

前3个题问得最多。

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短期的游学,夏令营,甚至是打工,出国,其实这已经成为了一线大城市年轻人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去更好地体验人生的一种主要选择。

根据教育部最新的一个留学调研报告,我们发现在2015年,出国留学的人数突破了52万人。但在2000年却不足5万人。近年来,出国留学人数的年增长率始终稳定在20%以上。此外,2015年主要留学的目的国里,美、英、加、澳,中国留学生首次超越了印度留学生、韩国留学生和日本留学生,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留学生源国家。

以前,每年我都要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教育展会,各种各样的教育论坛,这个时候成百上千的学生、学生家长他们会来问我们:

“我应该选今年出去,还是过几年再出去?”

“我应该选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学校?”

“我应该选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教授?”

“我应该选择在那边边实习边学习,还是应该专心致志的学习,回来以后找工作。”

“……”

所有的提问者看起来都非常的困惑,可是实际上我们这些回答问题的人也非常困惑,我们根本不认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的情况如何,我所能提供的只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一个数字,或者说是一个平均值的数字,我可以告诉给大家8%的人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出国留学了,我还可以告诉大家大概有8%的人他们是在超过了30岁以后才决定出国留学的。可是这样的一个平均数值对于一个个体的选择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在我看来所有千差万别的问题之后其实只有三个主流的主题。

第一,我现在所处的坐标在哪里;

第二,我接下来的目标在哪里;

第三我从现在到未来,我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径,我愿意支付怎样的成本和怎样的代价。

而你对留学问题所有选择的困惑,所有的疑问,都应该从这三点作为索引进行思考。

分享几个身边关于出国的故事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的时候选择了立刻出国留学。在我们那个年代,班上绝大部分同学其实都是这么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直接回国工作。

而我大学时期的上铺和我选择的路径恰巧相反,她选择了先奔赴上海工作两年,再出读书。她在读书的时候遭遇了今生的真爱,然后就留在当地结婚生子了。

我的先生在工作十年以后才选择出国读书,他的英语水平比起年龄更小的留学生而言有比较大的弱势,但十年来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积累,让他学习起来可谓是如鱼得水,在毕业以后以全优的成绩,又拿到多一份奖学金。

我有一个同龄朋友,她和我从小一起长大,她是去年才刚刚拿到offer,然后去英国读书的。

时间证明我们四个人的选择其实都是正确的,没有什么绝对的优或者劣,那些本科毕业立刻就能出国读书的,保持了学生时代的优秀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起来的时候相对比较节省时间,也能节省精力。可是工作几年再出去的呢,他们知道该怎样有目标的学习,学习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并不存在一个绝对优劣状态的选择。

留学预期已经悄然改变

每年秋季的时候主要的留学目的国都会发起一个关于留学预期的调研,我们发现在这十年间,有一个留学的预期其实已经悄然改变了。

十年前,有许多许多的人是为了留学出国而留学出国的,出国本身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个目的。但现在,对绝大部分年轻人而言,出国留学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已。

十年前许多人为了留在当地,他们会选择读完一个博士再去读一个博士,或者是选择在不同的博士站之间流连。他们会选择去一个并不喜欢的城市,去一个并不喜欢的大学,去学一个甚至不太了解的专业,然后留下来做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转变了,先前我们提到2015年出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是22%,但归国的留学人数的增长率却是在40%,几乎是出国留学增长率的两倍。2015年的时候,归国人员占出国人员的80%,而历年来在海外的留学生和留学人才,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管道源源不断地回到我们国家。

这样的一个数字和趋势是一种倒退吗?

恰恰相反,假设把海外的人才类比为被放牧的羊群,羊群总是会追逐机会最多、草最丰美的地方。所以海外人才也在全球自由的流动,这样的情况恰恰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的留学预期,它们是怎样被完成的。

这里所列出的6条是历年来调研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对自己的预期。如果这个预期单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就能达到我们把它标为绿灯;如果它更多由环境,例如你所在的学校,你的教授来决定的,我们把它标为红灯;如果是由一些偶然的因素决定的,比如说你的运气,我们把它标为黄灯。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条预期后面都有一盏绿灯闪烁着。也就是说,当你去设定自己的留学目标,你个人的留学预期的的时候,你应该从个人出发,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于环境的改变之上。

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3个能力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萌生了打算出去看看这样的念头,有三个能力对你未来的发展其实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是有效搜集信息,进行独立判断的能力。当你最开始萌生出国留学念头的时候,你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样的一个能力。这样的话即便你的出国失败了,你仍然多获取了一样能力。

第二条是迅速的适应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且进行迅速地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绝大部分人真的是到海外以后的头3个月、6个月,甚至花了一年的时间才被迫适应海外的生活的,可是从中获取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将令你受益终身。

第三条第三个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系统化的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并且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刚到异国的时候,我们受到的第一个冲击是语言的冲击,第二个冲击是文化的冲击,这两个冲击虽然非常的巨大,但绝大多数人都对此都有准备,因而影响较小。

第四条最难的冲击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冲击,因为作为中国来的孩子,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非常善于学习的,我们在考试领域能征善战,然后你就会发现东拼西凑式的写论文、单打独斗式的写作业、考前突击式的复习,所有的种种的学习技巧都再也不管用了,这时候你会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因为你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所有的技能又要开始从零培养起来。但是当你一旦逾越了学习上的鸿沟,你将获得一整套学习技能的充分的提升,你发现自己的战争能力又升级了。

在我看来,以上这三个能力,其实比你去打工挣钱,或者是去拿到一个offer去短期实习更有用。因为它可以保证在你漫长的人生里,即便当你处于一个相对低的起点内,你也能够迅速的找到方向,知道该怎么样迅速的崛起。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很多年前有一个和我一起长大的朋友,她和我同龄,她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也拿到了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机会,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当年她妈妈生了重病,所以她选择留在国内工作。几年以后她工作出现了瓶颈,于是她选择一边准备考托福一边在国内找工作。不巧的是她的托福连连碰壁,幸运的是她拿到了一家大设计院的offer,于是她就高高兴d的去了那家大的设计院。又过了几年,有一天傍晚我突然收到了她的电话,她说我打算出国。我说好啊,恭喜你,你这次打算去哪个国家?她说我去卢旺达。我很惊讶的问她,你去那干什么?她说我在那有一个国际项目的机会,我觉得对我特别好,所以我签了三年的合同。然后她就真的去了。作为一个女生,她去卢旺达待了大概有4、5年之久,那里的条件非常地艰苦,她得过两次疟疾,但她也因此获得到了非常难得的机会,她可以和来自德国、法国的设计团队一起工作。她从一个平淡无奇的水暖通的小设计工程师,变成了一个team leader。在前年的时候,项目进入了停滞期,于是她马不停蹄的飞去基加利去考雅思考试。这一次有两个来自国外的高级工程师为她写了推荐信,她顺利的拿到了4个offer。现在,此时此刻,在我们做这个讲座的时候,她就坐在卡迪夫在学习。

我们可以说这一次真的是有点像无心插柳柳成荫,也可以说这一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但这一切真的是因为幸运造成的吗?如果我们回溯过去十几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她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努力,可以说她通过种种的机缘巧合,是先获取了以上的三个能力,而这一次她才让成功水到渠成的。

在我看来,我们在面对留学出国的选择上的种种疑问,不过是人生种种选择的一个横切面,它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缩影。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上窜下跳地去搜集信息,去东打听西打听,听听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去选择一条最优的路线去行走,可以担负最少的成本,遇到最少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