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时间:2022-02-25 15:17:48

导语:在小学品德学习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品德学习材料

第1篇

目前,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等等。

那么,如何应对呢?

1.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适合农村特点,课堂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开展

2.1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在教《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洗劫家乡的史实材料,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文字材料、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2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由于学生年龄小,特别是农村小孩,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二个圈子中,因而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让他们走出校门,向社会收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获取有效材料的路径自己要心中有数,甚至要先作尝试和必要的铺垫工作,以确保学生材料准备工作的顺畅进行。如前所述的我在上《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调查、访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对学生要调查、访问的对象事先进行了摸底了解,还为学生约定了时间,确定了具体的内容,准备了必要器材,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满意的收获。

3.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如上《有多少人为了我》时,在感知了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后。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没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学生自主地发表意见,有的说:"没有了清洁工,我们就要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也有的学生说:"没有了警察,我好像看到有很多车都撞在了一起。"还有的学生说:"没有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我们生了病就没良方医治了。"学生通过这些假设,体会到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是多么重要。另外,我又选择跟我们生活最贴近的学校做为重点,通过播放保安员的话,既让同学感受到了这些工作人员的辛苦,也让他们对照以往的生活习惯。在感情上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每个行业的不易和存在的必要性,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的提升。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剑.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读与写,2012(12)

[2]周奕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06)

第2篇

一、 创设"自主、互动"的课堂氛围

要学生主动参与,就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吸引学生互动的学习材料。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摆正教师角色。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应再是教科书的盲目执教者,而是要自觉的完成从被动的教材到主动地灵活应用教材的转变,要善于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在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以自己先进的理念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只有这样自觉的转变角色,才能用好教材,创造新教法。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这是推行《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变的一大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教师要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平等的身份,合作者身份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进步,和谐发展。教师不能把认识作为唯一的目的,要把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其次,尽量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学习材料。小学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度阶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也正是阻碍学生主动交往的本质所在。因此,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况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为学生选择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有密切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如我在教一年级孩子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我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由于学生对购物有直接经验,因此在活动中好象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比生活中的活动更有目的性,每个学生都能凭借自身的经验,信心十足地与同伴交流,为学习活动的互动交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真正体现了"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基本理念。

再次,尽量选择诱发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 提高"自主、互动"的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和保证,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封闭与单一的学习材料难激起学生自主参与的欲望,相反,开放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我上的"8和9的加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两个学生做''出石子''游戏,其他学生根据出石子的不同,说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学生在说的时候随意性很强,没有一定的顺序,为了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怎样把你刚才做游戏说的算式有条理的归纳起来。

其次,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不知时期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如在教孩子们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画了一个大长方形,学生站在正方形的四周,中间放一个脸盆,让学生丢沙包,看谁投得准。投着投着,有的学生就提出意见了,"老师,这样不公平,他与盆离得较近,当然投得进去,我们离盆较远当然投不进了。""说说你有什么公平的方式呢?""大家站与盆的距离要相等,形成一个圆,这样就公平了。"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圆的问题,并很好的解决。就这样,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体验,去经历,达到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最后,力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分析问题的思路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就不同,例如在"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针对" 和 "每位学生在独立探索后都有各自独特的比较方法,有的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有的把异分子转化成同分子分数进行比较;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先进行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在评议中不断丰富解决问题方法的不简捷情况。

三、设计"自主、互动"的训练材料

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以及情感的培养,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训练。那么,可以从下两点更好的组织学生自主参与,达到更佳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更好的显示个性。个性是个体具有的特性,它是客观存在的。从广义理解,个性既代表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定意识的倾向,表现了个性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不同,还体现了个体在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品德、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训练材料的设计也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他们有显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第3篇

关键词:采集;互动;观察与强化;有效品德课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小学品德课程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新课程的教学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教育环境的多元化、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化,品德课堂仍存在低效问题。为提高课堂实效性,本人一直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课前采集,构建有效品德课堂的前提

课前采集,是课前布置学生有目的地去收集学习材料,提前介入教学内容。采集的过程,是提前介入课堂学习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采集呢?可将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小又具体可感的问题,使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如《我在长大》的采集表设计:

采集表(一)

采集表(二)

在采集中回顾成长过程,唤醒曾有的生活经历,懂得自己是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渐渐长大,从而对父母产生敬爱之情。

学生进行课前采集时,教师自身也应收集更多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课前材料的准备,有利于师者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指导,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目标达成做足准备。

设计采集表要注意做到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差异,允许表格不署名。这样既可保护学生的隐私,又可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境。

充分的课前采集,可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和体验,为课堂的积极交流、互动做好了铺垫。

二、课堂互动,构建有效品德课堂的重要途径

课堂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通过语言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以增强教学效果的行为过程。通过环境与学习者的互动,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课堂上,老师可从采集表上的信息,捕捉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运用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开展活动等形式把学生置于五彩缤纷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体验、互动、交流;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学习素材融会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满足游戏的需要,又促进“乐学”态度的形成、学习方法的迁移;还可提供模拟主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模拟,将心比心地感受,培养体谅他人、超越自己的道德人格。如,《不贪小便宜》,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反思性,老师提出了模拟任务:妈妈买菜回来,对小海说:“卖鱼的售货员多找了5角钱给我,给你买零食吧。”小海该怎么办?小组的同学认真做模拟前的准备,撰写小剧本,选出模拟者进行排练。其中有一个小组在准备过程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认为,售货员多找了钱,又不是小海妈妈偷的,所以根本不需要把钱拿回去;有的同学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不是自己的钱不应该要。建议小海妈妈把钱还回去。显然,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活动,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羞愧感或自尊感,一股自我教育力量形成了。

有效互动有哪些类型呢?一是同理性互动,当学生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老师用温柔的眼神迎上去,能让学生放心地把烦恼说出来;二是扩展性互动,当学生说自己的爱好是弹钢琴时,师就可以追问:你还有其他兴趣吗?引发学生对相关事情的关注,打开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三是深化性互动,如果学生只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这时执教者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来引发孩子深入地说下去;四是对冲性互动,当学生的眼神游离,语气不坚定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观点,让学生辩一辩,在辩论中真理得到明晰;五是煽风点火性互动,特别是面对学生的优点和快乐,通过煽风点火,可以让优点扩大,让快乐加倍。

有效的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让师生的生活经验共同提升,思想同步增值。

三、课后行为观察、跟踪,构建有效品德课堂的关键

课后观察,指教师凭借自身感官直接或间接对学生课堂上习得的认知是否转换为行动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教育方法。课后能否对学生进行持续观察引导,对学生行为的养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红灯停,绿灯行。”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

这些常识,学生都懂。为什么总会明知故犯呢?原因是学生的道德认知没有得到巩固延续为道德行为,又何来遵守!

第4篇

开展校本课题研究 提高教学实效性——榆林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校本课题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与策略——以“三格”发展社为例

不要把校长的“手脚”捆起来

当心教师成长所遭遇的“暗礁”

班主任工作中的趣味管理

常规教育从“第一次”开始

老师,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挖掘“差距”的育人价值

批评也可以如此美丽

“四有”:小学语文理想课堂的务实追求

学校教科室主任的角色定位

教研活动应当“瘦身”

主题文化节的开发与实施

童谣与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文本价值引领的错位与复位

数学学习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内涵

读懂数学教材的三个维度

小学生科学实验能力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习题解答重在价值挖掘

《教学与管理》再度入选教育类核心期刊

教育应关注人的感性生命

教师要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基于服务的学校管理策略

《品德与生活》师资开发的举措

班主任工作跟进要“五多”

批评要体现对生命的关怀

象棋运动好处多

校长的短信

孩子的权利不容漠视

谈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的尝试

引领教师有效听课

发挥“家长签字”的积极功效

为教育开一扇幸福的窗户

做关注“天空”的教师

对读书的隐忧与回归的实招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不要缺失了“数学味”

语文诗化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难度设置的思考

《教学与管理》被评为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

我国教学理论变革30年历程的思考

中小学校社会资本的开发及其机制探索

学校管理价值取向的流变

校史编研中的“四重”“四轻”及矫正对策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学校食堂管理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提升教师教学总结的价值

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灾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初探

学生“奇装异服”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班级管理的“麦当劳化”

高三学生英语学习中“高原现象”成因及对策

教研组隐的凸显策略

主题教研中主题确定的策略

农村教师在校业余生活状况及思考——来自湖南一所农村初中的考察

中小学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探析

简论异性效应的德育价值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现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属于课程教育的关键性内容,将会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个人素质的提升产生相对直接的影响。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小学教师以及相关教育研究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改变单一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要求,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改革的深远意义。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研究

1.1教育理念落后:目前,在我国的小学思品教育过程中,大部分教育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不能够充分重视,简单的认为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仅仅为辅教学课程,放在该课程教学上的精力相对较少,而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放在基础性课程教学上,主要包括语、数、外课程[1]。此外,一些小学教育工作人员与教师认为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最关键的,因思想上以及认知上不成熟,从而使得思品课程课时相对较少,通常情况下一周仅仅有一个课时,重视程度比较低,严重影响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成果。

1.2教学方式滞后: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将会严重影响到其教学成果,现代的小学阶段,在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教学方式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依然维持传统化的教师灌输课堂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造成小学教学效率不断下降。针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往往是以死记硬背方式实现知识点的记忆,但是小学生并不能对所有的知识点根本领悟,进而影响思品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应尽快转变传统形式的教学模式日益优化小学思品课堂结构。

1.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素质水平低下:教师属于小学生的第二任老师,一般情况下,教师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与生活习惯。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上都相对较强,部分行为或者是语言也经常会受他人影响,不存在较强的独立性思维。然而,部分小学思想品德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不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在言语上以及行为上都存在失规范性表现,甚至还有辱骂学生以及体罚学生的行为发生,属于思品缺失的重要表现,将会对小学生心理以及精神带来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小学教学质量下降[2]。

2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策略

2.1更新教学理念:从小学教师角度出发,应高度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小学思品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认知程度,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思品教育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致力于培养小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不只是停留在学习成绩领域,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品格与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性条件。具体来说,为提升对思品课程的重视度,学校应适当增加思品课时量,清楚认识到思品教育对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小学教师也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并严格规范日常教学中的教学语言以及教学行为,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做表率,树立榜样,使小学生能够正确模仿,最终促进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2.2丰富教学内容: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方面出发,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及规范化,从而使小学生更加容易被接受,然后借助真实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高质性以及高效性。此外,在实际教学期间,小学教师可以借助设定生活情境教学的方式来有效启发小学生,进而激起学生正义感,若日常生活中存在相似或者是雷同的情况,小学生也可以清楚了解如何应对,从而达到理想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比如,人们广泛关注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争议话题,小学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根据春晚小品《扶不扶》,对其进行创新。然后使小学生可以融入该情境当中,对相应类似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当表演结束的时候,小学教师再对该问题实施科学化总结,然后提炼出关键性观点,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思品教育,积极灌输给小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态度,将会对提高思品教学效率产生深远意义[3]。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借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互动式教学营造和谐以及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而且在互动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学生思品教育素质培养的目的,紧抓学生互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高度重视思品观点灌输,使其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过人作为讨论话题,把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实施科学化表述,讨论期间要注重强调团结友爱以及互帮互助,使小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之后再让每个小组代表进行表述,教师应抓住观点,将其所蕴含的思品知识灌输给小学生,并给予学生表扬,充分调动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2.4科学应用多媒体教学: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当中,计算机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新课程改革后,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一体的特点,有助于在传输介质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借助动态化视频以及优美图片取代单调黑板,然后利用图文声像有效实现信息的传递,形成视觉以及听觉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能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完全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小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把相对抽象的事物逐渐转变为比较形象的事物,并且把静态化事物逐渐转变为动态化事物,把枯燥知识逐渐转变成形象生动化的知识,进一步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提供更加形象可感的大量学习材料。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思品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可以更加准确以及更加全面的领悟知识点,发挥多媒体在思品教学中的优势,然后以此作为契机,带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激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的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也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改革要求,促进小学思品教育改革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在思品实际教学期间,我们可以利用教学理念的更新、内容的丰富以及模式的创新等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水平。

作者:王惠明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第二完全小学

参考文献:

[1]董妍.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79.

第6篇

1.绘本为品德课堂提供了视觉型的学习材料

(1)画面导入,实现学思迁移。绘本里那些意境优美、色彩鲜艳、耐人寻味的画面,可以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时充分发挥其作用,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拉拉手 交朋友”,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的不同之处,可通过绘本《我》辅助导入教学。

(2)故事导入,增添学习情趣。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对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通过一些短小有趣的绘本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

比如,一年级下册“小手拉小手”,让学生体会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可以通过绘本《彩虹色的花》辅助导入教学。

(3)表演导入,促进学习感悟。课堂表演,就是把课文内容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式自由、方法灵活,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表演绘本故事,获得学习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作的乐趣,获得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品德教学活动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满足、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活动。

比如,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让学生明白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通过绘本《我家是动物园》辅助教学。课前,学生表演绘本剧《我家是动物园》,让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家庭成员的个体特征,他们的性格鲜明,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而美满的家庭,那么你的一家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来学习《我的一家》。

2.绘本为品德课堂呈现了儿童化的教学方式

(1)利用绘本进行比较教学。比较教学法就是对事物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它吻合了品德课程“探究性”性质,介入比较,更强调基于儿童的社会生活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基于他们的经验展开学习,帮助学生逐步从身边最基础的事物开始,学习关注周围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现象、事物,形成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一年级上册“拉拉手 交朋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喜欢并接纳他人,通过绘本《我的名字叫克丽桑丝美美》辅助教学。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等,揭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接着调查学生对自己的名字是否喜欢,并说说理由;最后讲述绘本故事《克丽桑丝美美》,让学生说说克丽桑丝美美对自己名字的态度前后有怎么的变化。在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和克丽桑丝美美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学会接纳“不一样”的自己。

(2)利用绘本进行体验教学。体验以情感目标有机沟通的动态过程为途径,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产生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多种内心情绪体验,以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基于绘本开展“心理换位”的体验教学,换个角色体验,换个角度思考,即对人对事进行具体的设身处地的思考体验。

比如,二年级上册“我不任性”,让学生知道任性的害处,学会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通过绘本《不是我的错》辅助教学。教学中,学生表演绘本剧《不是我的错》,引导学生将心比心,假如自己受到指责心情会怎么样。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他人的心情,我们不该任性,不该嘲笑他人,而是应该安慰、帮助他人。

(3)利用绘本进行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学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为榜样,他们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比如,一年级下册“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让学生向别人大方地介绍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感到自豪,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尊敬和爱,通过绘本《我爸爸》辅助教学。教学中,教师展示绘本《我爸爸》,并用饱含深情、无比自豪的语气讲述绘本,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学生一改课前缩头缩脑、无话可说的颓势,自信大胆、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爸爸,对爸爸的崇拜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科学;应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受教面广、反馈及时、收效迅速等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

确立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最佳时机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许多科学课虽然应用多媒体技术,但效果欠佳,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最佳应用时机。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多媒体技术和科学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在教学中做到及时、正确地加以应用。

一、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时运用

学生如果对学习材料有兴趣,就会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教师可引用革命战争年代战士潘冬子面对敌人的重重封锁,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战士紧缺的食盐送上山的故事视频,请学生们为潘冬子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深入理解课文知识打下了基础。

又如六年级的“根里的抽水机”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搬运工人运送带泥土的树根的视频,提问学生“为什么移栽树木时要携带一定的泥土”,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就会从多方面去考虑,比如泥土中有营养,泥土包裹着根不容易断,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释疑解难时应用,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

教《大地的震动》一课时,因在我们周围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无法想象我们脚底下厚厚的地层会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这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北川县农行拍摄的视频(此视频清楚地演示了5.12大地震的一个片段),学生深深地被大地产生的威力所震撼,对地震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通过电脑制成动画模式,把地震形成原因在屏幕上演示得一清二楚,这样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三、传递情感时应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珍贵的淡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严重缺水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可以放映一些黄土高原苍茫凄凉的影像,茫茫戈壁沙尘滚滚、荒无人烟的场景。红色的小沟、乌黑的小河、两旁堆满各种垃圾、塑料袋随风飘扬,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思想上产生巨大的反响,更加感觉到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类似《大地的震动》中运用的展现抗震救灾、人人献爱心、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视频会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

四、启迪思维时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年级《白天与黑夜》一文主要使学生了解昼夜形成的原因,在讲课过程出现四种现象都能形成白天、黑夜的结果;教师可使用电脑展示出各种天体现象,让学生逐一分析、比较,边看边想,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锻炼。由此,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适时调控,巩固教学效果时应用

第8篇

高中作文阶梯训练模式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规范化研究

基于课程标准的中小学音乐学业评价体系研究

把学习的核心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以“阿基米德原理”教学为例

基于先学后教的“3+X”教学模式

“13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高段整理课有效性的几点措施

小学低中段整理课的五大支架

小学高段整理课中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策略

浅议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外延界定

作业有意图 学习有意义——改进寒假作业的研究与行动

开学第一课“寒假作业评讲”的备课札记

寒假数学整理作业的反馈与启示

初中数学“假期”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作业与减负”联合教研活动后的再思考

用“问题导学”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

初中科学课堂提闻的有效性初探

谈谈英语阅读课的思维训练——以三节同课异构阅读课为例

探索单元专题研读实现课文整合教学

浅谈教师专业素养阅读的构建方式

开展主题调研 提高调研实效素质教育,不再是“美丽的传说”——绍兴县实验中学“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纪实

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索

轻负优质教育,我们在行动

规范办学 阳光育人——推进“轻负高质”的行动策略

在作业上下功夫——宁波市惠贞书院减负落到实处

“龙马”精神代代传:让民俗文化福泽校园——农村初中地方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谈“生本课堂”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

例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线的设计

提升兼课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正确理解教材 把握数学教学本质

初中英语作文批改现状分析及对策

预约教学的精彩——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

在游戏中顿悟——以“体验幼儿学习方式”的园本教研为例

重识保育 重构保育——提升教师保育水平的园本教研实践

从有效教学看高考英语写作复习

刍议小学生科学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时间管理指导策略

因“精”而“彩”的欣赏教学——以三次试教《化装舞会》为例谈欣赏教学的设计

归一法:“过量”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金钥匙

做好“估算高锰酸根离子大小”实验之我见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精选妙用

把学校“搬进”图书馆

让孩子拥有金色童年认清教育形势 加强教研工作——张绪培副厅长在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振奋精神 主动作为 为浙江教育的科学和谐发展再立新功——刘宝剑主任在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学习研究实践 提升教研引领力

以点促面 区域性推进轻负优质教育

打铁必先自身硬——谈教研室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生活经验是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

规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中国高考改革之路评析

发展性评价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爱心评价促茁壮成长

行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路上,我成长着

和孩子一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实践中感悟 研究中成长——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求索之路

启事

实践着 思考着 进步着

我与综合实践活动共成长

我这样一条路——我与综合实践活动共成长

试论小学语文中科学小品文的课堂教学特色——从《只有一个地球》说起

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谈数学教学中的留白艺术

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设计三步曲

拓宽课外阅读指导 提升学习探讨能力

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实施“闪亮星”评价的尝试

让噪音远离科学探究

快乐诵读,收获诗意童年——小学生经典古诗文诵读的实践与探究

从教师需求出发的园本教研

短跑运动员股后肌群急性损伤的分析与预防

第9篇

1.开展对话式教学

1.1努力培养对话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对话意识的培养在于平时点点滴滴潜移默化的渗透,也许它就在平时师生交流过程中,就在每一次匠心独运的作业布置中,就在充满肯定情感的激励性评价中,就在我们充满智慧的点拨引领中,对话意识的培养要注意对话双方精神上的沟通,情感上的共鸣。在运作过程中,从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入手,指导学生利用已经占有的学习材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再现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对话。另外,要真正实现对话,教师就必须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用易懂的说理法让学生明白对话的重要性,用有趣的举例法让学生享受对话主体的愉悦。有了这种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不会被动接受,才会把自己的生活当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类型的对话,产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1.2积极营造对话氛围。

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同时老师本人要学会倾听,要付出真诚。在课堂上,学生的生活故事、生活体会、生活经验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靠教师的认真倾听和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来实现。正是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倾听与交谈的过程。教师用心倾听,才能在学生的交流中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如果以欣赏的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敏锐地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无论是小组交流还是全班汇报,都要常常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听完之后,如果认为他人主要观点正确精彩,就“由衷赞一赞”或“虚心学一学”;如果认为别人的观点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就“真诚帮一帮”、“深入想一想”。对于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有效地促进互相借鉴,深入思考,而且能让学生渐渐学会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欣赏。

2.教育内容贴近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

2.1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

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美国攻打伊拉克”和“面临非典”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使课堂得到了延伸。

2.2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因为德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王鹏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第二节课,几经询问,王鹏居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他几个见王鹏“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是我上一课时一味地表扬拾金不昧的精神,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郑老师一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买早餐,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王鹏和其他三位同学下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3.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

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要因势利导地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目的。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下深刻的影响。

4.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多媒体能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形象化,无序的内容系统化,使枯燥的哲学理论不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记忆。

5.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