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2 11:12:04
导语:在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兴趣
在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且在高考考试中占化学总成绩的25-30%。有机化学除了涉及到化合物的性质外,还涉及了化合物复杂的结构。因此,初中学习无机化学的学习思路无法在高中的有机化学中应用,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无法转变思路而对化学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结合本人高中时代学习有机化学的经历、多年的化学教学理论学习以及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对高中有机化学的有效教学方法作以一一讨论。
一、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以为教学就是“把知识点教给学生”。事实上,教学应该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注重培养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的兴趣[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进入高中后要学习有机化学,它的学习思维完全有别于初中时期的无机化学。许多学习会因无法找到学习有机化学的正确方法而失去对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而同时,由于学生在高中时期首次接触有机化学,对有机化学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教师应把握时机,及时对学生的这种新鲜感进行升华,使之成为学习有机化学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呢?
笔者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迫于教学压力而不能放开手脚,只能按部就班地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知识点,怎么可能激发还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呆板的教学方式极易让学生感到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在学生对有机化学还处于新鲜期时,教师要能够抓住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做深入的学习与探索。尤其是有机化学这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有许多生动的实例可以利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目的和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成就感。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家庭用到的洗涤剂、洗发水、洗衣粉起到去污作用的主要成分就是有机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我们生活中用到的塑料、合成橡胶就是通过石油化工制得有机物单体,然后经过高分子化学得到的。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到药物合成、农业、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说,人类离开有机化学将寸步难行。如此,通过向学习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使命感和成为一名有机化学家的荣誉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适当开展多媒体教学。
不同于无机化学的学习,有机化学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甚至是三维结构,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此外,有机化学还涉及复杂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高中阶段,许多教师迫于教学压力,一节上下来基上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可取,许多学生一堂有机化学课下来,完全不知教师所云。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空间三维结构、展示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展示化学反应机理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多媒体教学在引起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兴趣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在讲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演示模型。比如讲到化合物成键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碳、氧、氢和氮等元素是如何互相连结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用红色带有四个孔的小球代表碳原子,用绿色带有三个孔的小球代表氮原子,用蓝色带有两个孔的小球代表氧原子,用白色带有一个孔的小球代表氢原子,再用一个圆柱小棍代表键。同时,向学生解释碳原子、氮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分别可以连接四个、三个、两个和一个键,通过棍与球之间的连接,可以非常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有机物的成键过程,这就是典型的球棍模型。如讲到甲烷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动画,先出现一个红色的小球表示碳原子,然后四根圆棍接在碳原子上表示四个键,然后再将四个白色的小球连接在圆棍上,表示形成四个碳-氢键,最后就形成甲烷分子。同样地,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甲醇、乙醇、乙烷等等有机物的成键过程。此外,对于复杂的有机反应过程,可以通过动画分割成多个可见的步骤,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反应过程。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
有机化学学习不同于无机化学,不能单纯地通过记忆达到学习的目的,需要对有机物的结构、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机理有较深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方式主要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仅处于接受状态。利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这一授课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知识点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研究物质的反应与性质,从结构的角度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诱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思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到醇与酸的酯化反应时,许多教师会按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即向学生介绍醇与酸之间脱去一个水形成酯,其中醇提供一个氢、酸提供一个羟基,氢与羟基结合形成水。但是,为什么不能是酸提供一个氢、醇提供一个羟基呢?许多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因此,在讲授酯化反应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进行探究式教学。即提出假设:假设氢是由酸提供的,羟基是由醇提供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让学生提出进行验证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通过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
由于有机化学在初中化学中很少涉及,且学习方法也完全不一样,因此许多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而放弃有机化学学习。正确的学习思维,可以让有机化学的学习事半而功倍,因此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有机化学教学要让学生重视有机物的结构,结构决定了有机物的性质,通过对结构的深入理解,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有机物的性质。总之,无机化学重性质轻结构,而有机化学重结构轻性质,有机化学是从结构出发。
五、培养学生合理的有机化学归纳策略
有机化学知识点多且易混淆,即使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进行一一详细讲解,但学生课后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归纳,根本无法学好有机化学。笔者认为,老师除了把知识点教给学生,更要教学生如何举一反三。而高中有机化学的归纳主要还是通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官能团)进行,不能的官能团决定了有机物不同的性质。如乙烷、卤代乙烷、乙醇、乙酸、乙醛、乙酸乙酯就可以通过官能团进行归纳总结,轻松地辨别它们的性质。
六、培养学生解答有机试题的方法与技巧
有机化学试题相对繁琐,但是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老师在教学有机化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习题的解题技巧[2]。许多学生不是对有机化学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有机化学题目难解以及有机化学成绩差,而失去学习有机化学的信心。有机试题的解答与学习异曲同工,都需要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让学生养成从有机物的结构出发来解答问题,对题目中涉及的有机物,要看其本质,看其具有哪些典型的官能团,从而辨别属于哪类物质,最后通过简单地对号入座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 知识网络 构建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考的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
一、知识网络的理念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通常,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联系的多维性。三是网络的开放性。
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1.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能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可以便学生综观全局,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虑问题的整体能力,正确把握题意,快速解题。
2.另辟蹊径,化繁为简
高考中,许多推断题、计算题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这一问题时,可以不遵循出题者的意图,另辟蹊径。但前提是必须做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知识了然于胸,实验才能有的放矢
高考实验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原理,其次才是考查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因此,只有系统的构建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网络化、归纳的具体化、功能性质了然于胸,才能对高考中的化学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三、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1.纵观全局,认识整体
总复习时,我们先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即要掌握高中化学的五大块:一为基本理论、二为元素化合物知识、三为有机知识、四为化学实验、五为化学计算等五大块知识。在总体把握这五大块知识的框架下,再帮助学生完成对每一块知识的网络构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
2.抓住局部,把握细节
(1)基本理论部分,可以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主线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另外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以化学平衡来收敛和发散。
(2)元素化合物部分,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一表两线”来构建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知识的主线,如“元素一单质一氧化物(氢化物)一存在”体系;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即形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制法”的脉络。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寻找有机化学的规律,即“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的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
(4)化学实验部分,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高中化学实验,必须以掌握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前提,对二者能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能正确提取。因此应熟记以下双基内容:实验基本常识,如常用化学仪器分类及其使用方法、试剂的保存和存放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及称量、物质的溶解及加热、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仪器的装置及洗涤等;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包括原料、原理、装置、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物质的检验包括常见气体、阴、阳离子及有机物等。
(5)化学计算部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3.综合整理,构建网络
【关键词】化学课堂;学习兴趣;思维启发;导入技能
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这样四个环节:课前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巩固练习、课后总结。在这四个环节中,课前导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环节,这是因为,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两三分钟,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常常会忽略掉这个环节,没有对这个环节进行认真的设计,然而,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却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学生在上课之前的课下活动往往会在上课的一开始造成一些干扰,很多学生很难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快速吸引过来的导入环节,通过导入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这将会大大提升听课的效率。不仅如此,很多导入在思维的启发性上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由此可见,不起眼的导入其实非常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导入技能的运用。
一、直接导入法
在化学课堂上,直接导入法是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导入方法,直接导入法往往是将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罗列出来,并明确地提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标出重难点部分,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导入环节部分就对接下来一堂课的内容和学习过程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这种导入方法看似没有什么技巧性,但却贵在简单、实用、效率高,这对年纪较大,学习自觉性较强的高中生往往更加适用。例如,笔者在讲到“化学反应速率”这部分内容时,一上来就给学生引用了物理学科中学习过的有关物体运动速度快慢的问题,然后直接问学生“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来表示”,这样的导入开门见山地就将“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核心的问题提了出来,并且因为与物理中的速度进行了类比,既可以让学生对这个新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又可以借助于比较让学生分析化学中的反应速率与物理学中的速度之间的异同点,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掌握新概念。
二、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上化学课之前,安排一个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对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实验导入法也是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十分乐于使用的一种导入方式。例如,笔者在讲到“氨与铵盐”这节课时,为了把学生的兴趣给激发起来,在上课前做了一个“空瓶冒白烟”的实验:首先在课前准备两支空瓶,分别注入HCl气体和NH3气体,到了课堂上以后,将两支看起来什么也没有的空瓶子拿出来并打开瓶塞,然后将装有HCl气体的瓶子迅速倒过来扣在另一支瓶口上,接下来,学生就会发现在瓶子中出现了大量的白烟。看到这个“神奇”的现象以后,学生的眼球不出所料地立刻被吸引了过来,他们纷纷好奇瓶子中的白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白烟?就这样,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当教师要帮助他们解答疑惑时,他们当然十分乐意去听。就这样,带着好奇心,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到了新课学习中来。
三、直观导入法
很多学生觉得化学难学,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化学学科很多知识的高度抽象概括性使得学生在运用形象思维时遇到思维阻点,从而形成了难以理解的难点部分。这种情况在进入了高中阶段表现的更为明显。倘若教师能够想办法将一些抽象的化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但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直观的刺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是很有效的。因此,在导入环节,直观导入法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例如,在教授有机化学的时候,经常会涉及到有机物的结构特点,这个问题如果想要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描述,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的透彻清楚,但如果教师利用一些球棍模型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就能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机物的结构问题。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都大有裨益。
四、以旧引新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逻辑很严密的学科,在很多板块知识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旧的知识会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敲门砖。在导入环节,如果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具有关联性的旧知识来引出新的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关联,还能在相关的知识之间构建出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知识观。例如,笔者在讲“淀粉纤维素”的时候,就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举例说明什么是多糖?淀粉、纤维素的通式是什么?它们是否都是纯净物?它们之间是否互为同分异构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含有淀粉的?你知道如如何鉴别淀粉分子吗?以上这些问题中涉及了很多之前学习过的旧知识,通过对这些旧知识的回顾,不仅可以引出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同时,这些问题对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导入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要导入设计能够满足这两个要求,我们就可以说这是有效的、优秀的导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按照这两个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实施有效的导入,努力通过有趣有效的导入为学生构建出有趣有效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观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导入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8期
高中化学教学,是学生发散性思S的温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精心构思、科学设计,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经由温故、联想、求同、存异、理解和发散过程,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开发教材资源,预设问题情境,启发发散性思维
教材上的知识是所有知识衍生的摇篮,更是发散性思维的发祥地,因此,巩固双基、是发散性思维的内核。而巩固双基、是问题情境的必然产物。如,教材这样给催化剂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预设这样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①催化剂能参与化学反应吗?为什么?②“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加快还是减慢反应速率?③本身的质量不变说的是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还原后不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去探求问题的答案。
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作气体摩尔体积。字面含义很抽象,因此笔者启发学生这样思考:①气体摩尔体积是否适用于固体和液体?②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③如果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④是否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学生互动讨论,对这一抽象的理论有了深刻的理解。采用发散性思维,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可去粗取精,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二、从构建知识体系入手,锻炼发散性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是高中阶段必要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善于在解题过程中总结、归纳、联想,总结同类习题的解法,积累相似题型的解法,得出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比如,学习元素化合物时,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这一主线来学习,而对于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则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来掌握。同时,按照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找出规律,深化记忆。
再如,学习有机物时,可按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掌握了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对比醇、酚的性质,和对比苯、甲苯的性质等,就能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何影响了;而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也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过程,从而构建知识体系。
三、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解”是发散性思维的起源,发散性思维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思维条件,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多在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上下功夫,精选高质量的习题来培养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制取Cl2时,课前预设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①反应中浓盐酸有什么性质?②能否用浓盐酸和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③怎样得到纯净、干燥的Cl2?④以H2,O2及Cl2的制取设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制取装置有哪些?⑤怎样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
心理学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时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培养了分析推理能力。
四、分析推理,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正如戴安邦所说:“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溶液颜色呈红色。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实验验证发现得到的并非是Cu,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Cu。
五、培养创新思维,巩固发散
第二课堂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许多同学的化学学得一塌糊涂,听听以下6个建议,时间再紧也要把化学攻破,别让化学成绩拖期末考的后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六大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六大复习策略方法一、尽快去找你现在的化学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最关键的知识点是哪些,然后在短期内补上,目的是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能听懂老师讲授的知识点。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化学成绩差的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基本的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有一个地方没弄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没弄清楚,就可能进入“后进生”的行列。
找准之后,赶紧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这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研究课本与做题的关系。研究课本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6甚至3:7。
“研究课本”是指一字一句地阅读课本内容,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要马上去问老师,认真听老师的分析,纠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那些平时困绕你的许多问题,答案原来就在课本上!
要学好化学,还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一张卷子,能做对60%~70%就达到目的了。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但是,研究完课本,过一段时间后再做题,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
二、争取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难以很好地“因材施教”。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时候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的没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导致下面的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课后没有进行及时的补救(如:马上追着问老师),不懂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那么,化学成绩不好的同学,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
不怕回答错误,不怕出丑,只要你不是故意捣乱,没有人会责怪你。多数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当老师提问时,你一定要积极表现自己,大声说出自己的理解,尽可能使老师下一步的讲解是针对你的理解而进行的。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三、上课坚决不能“跑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后进生”是上课跑神造成的。“跑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想其他事情的、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有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提问,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
要杜绝上课跑神,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一个是晚上11点之后要开始睡觉,一个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钟的午休时间。这是你从“后进生”迈向“优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绝“打瞌睡”。有不少同学在寻找自己学习的失误时都忽略了这一点。
其次,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三闲”做坚持不懈的斗争。所谓“三闲”是指:闲话、闲事、闲思。这是做学生的最大敌人。能控制住“三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四、避免总是被老师“伤害”。
老师怎么会“伤害”学生呢?当然,这里的“伤害”不是人身伤害,而是老师无意间扼杀了你的思维,即学生还没有认真、细致地思考,就听到了答案,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大是伤害。
这种情况主要是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造成的。作业是培养和训练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载体。每一次老师在评讲作业时,你都没有做或大部分没有做,都是直接听老师直接把答案讲出来。那么,你就一此又一此地丧失了培养和训练你的思维的机会。
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无论如何也完不成所有的作业,但是,你必须在老师讲之前做一部分,比如:隔一题做一题。而事实上,每一节,只要你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整地做8之12道题,基本上就可以了。具体做多少,你自己心中要有个目标,只要你没有完全被老师“伤害”,就会进步。
五、记住化学方程式,你会马上感到化学容易多了。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
六、马上准备一个“备忘本”,把问到的知识记下来。
遇到不会的题目,勇于向老师请教,这是好事,但是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听懂了的知识再写出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题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几天后考试时又遇到了这样的题,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有那么一点还没有理解。
所以要在当时问过之后,马上把不懂的知识点完整的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马上“打破沙锅问到底”,就不会出现后悔莫及的事情了。除此之外,备忘本上还可以记其他知识,如规律性的知识、你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你认为容易忘的知识、一些物质的特殊性质。
“后进生”要转化为“优生”,关键是要转变学习习惯,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无定法,却也不可无法,希望“后进生”尽快冲破迷雾,清清楚楚学习,明明白白考试,昂起头来做一个优秀学生。
高考化学有机实验注意事项1、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a.酒精灯加热。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油蒸馏实验”。
b.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银镜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55~60℃)”、“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 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c.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有机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 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催化剂的使用
a.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b.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生成的溴化铁)。
c.铜或者银做催化剂的实验:醇的去氢催化氧化反应。
d.镍做催化剂的实验:乙醛催化氧化成酸的反应。
e.其他不饱和有机物或苯的同系物与氢气、卤化氢、水发生加成反应时,为避免混淆,大家可直接写催化剂即可。
3、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苯酚与浓溴水反应时要滴入过量浓溴水。
4、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有害物质,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a.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 “石油的蒸馏实验”。
b.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和 “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 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石油蒸馏实验。
7、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如甲烷、乙烯、乙炔的制取实验中可将可燃性的尾气燃烧;“溴苯的制取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可用冷却的方法将有害挥发物冷凝回流。
高三怎样提高化学成绩1.对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如何的高分?学生应该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基础概念和原理顺便一遍,把一些概念和原理容易混淆的区别开,有针对性的把自己还是不明白的地方多次复习。高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掌握熟练,这部分也是化学中的重点与考点,要理清知识的脉络联系以及分清知识的主次关系。可以利用图表的形式,也可以利用文字归纳。
2.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
高考化学如何得高分?我们知道,化学中的实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想要提高自己化学实验的能力。每年的化学高考中,最后的实验方案设计算是一个很难的部门,学生在做这种题时,可以从题目出现的实验方案来修改一下,在文字描述上用词要严谨和规范,这样获得高分的可能性也会很大。
3.把握住当下社会热点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化学课程教学
“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而化学学科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功能,教师应积极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探究性、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有效开展与化学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化学课堂知识、理念方法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2)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化学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3)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化学实验动手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化学学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如何开展与化学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选择丰富,既可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如实验、模型建构、资料分析等,又可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发展现状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相关探究、调查、提出建议等等。[2]
1.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含有较多的探究活动、调查活动、实验活动、讨论活动、模型制作等,通过开展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促进教学的效果。
以甲烷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为例:课前可准备已剪裁好的矩形纸板、直尺、剪刀、透明胶、橡皮泥、火柴棍、泡沫塑料、牙签等分发给各学习小组或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用纸板折出甲烷的正四面体模型,用橡皮泥、火柴棍、泡沫塑料、牙签等拼插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不仅让学生合作探究了甲烷结构,还使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加深了对甲烷正四面体结构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有机物的兴趣。
2.结合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将学校、家庭、社区融合起来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同时,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对生活和社会观察的独特视角,有了一定社会责任感和刨根问底探究的兴趣,所以,结合学生特点及兴趣指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更能有效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3]
综合实践活动可从周边环境中来。如清远市有几大工业镇,近年开展产业对接的经济园区开发也进行地如火如荼,然而,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如源潭陶瓷城的粉尘污染、龙塘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等。可以指导学生就粉尘污染、重金属污染、水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其对当地农业和人身健康的危害;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搜集、实验验证对这些污染提出生态防治建议和实施措施。如针对粉尘、SO2等气体污染,提出:可以用那些化学方法更好地除去粉尘?哪些试剂可以降低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的浓度?针对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指导学生以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建议环保部门通过化学方法从工业源头上治理污染,保护环境。[4]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我国历史中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以及对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渗透到课堂教育中去。在教学中灵活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国在化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觉到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化学思维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基本原理规律性很强,但在普遍规律中存在着特殊性。通过对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大千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的,尽管它们的形态多样,性质不一,但都由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所组成。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内容学习中掌握物质无限可分和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在“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氧化与还原、酯化与皂化、溶解与结晶”等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充满矛盾的运动,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化学反应速率”内容的学习中掌握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观点。
通过讲述物质的复杂性、多样性等,教育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社会时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通过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学习,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对立统一规律的学习,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三、通过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地给予提示,使学生通过多种包括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以学生思维为主线,多种感官参与,完美地完成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勇于探索问题的学习习惯。
四、通过环境保护的教学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大量的物质和能源,并向大自然排放过多的大自然本身不能够消除的废物,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些都是由于人类向外排放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类致病、致畸、致残的反面实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常常拿出与化学有关的污染实例教导学生,虽然化学造福人类,但却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更多的污染,一方面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立志研究有效的方法去减弱甚至消除污染,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增强环保意识,为环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总结
关键词:化学教学 激活 内驱力 兴趣
化学凝聚着化学家和劳动人民智慧的化学原理,神奇的化学反应,引人入胜的化学实验,妙趣横生的化学现象等。而如何高效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化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下面两点点“实验教学,激发兴趣”,“联系生活,保持兴趣”可以一试。
一、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来源于实验。我在担任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深知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比如,象“烧不坏的手帕” 、“点铁成金”、“溶液变色”、“清水写字”等等一些小实验,学生们观察后个个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化学实验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这样就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再结合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新材料的研制和生产中的化学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通过介绍使学生们了解到化学科学与各行各业的相互联系和重要关系,了解到在现代生活中掌握必要的化学常识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们树立要学好化学的信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化学实验现象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其对学科知识的探究。例如,在进行原电池一节的教学时,笔者让事先安排好的一名学生拿出来一个从家里带来的西红柿,然后在班级中随机让一名同学找出一张能播放音乐的贺卡,取掉电池,然后按照笔者要求的步骤去做,结果大家都听到了贺卡在唱歌,真是太神奇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当然,所做的实验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又如,在讲到水氢时,可在班级中分组引导做鉴别软水和硬水的趣味实验,并且对各组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总结,交流成功的经验,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自己的价值,满足了自己求知的欲望,效果当然要好了。再如,在讲了溶液的酸碱度之后,鼓励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测定生活中一些常见溶液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如何去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来熄灭洒精灯火焰,由此提出并解决一个问题,即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
设置实验问题,选择实验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获得理性认识。例如,本人在金属钠的教学中,先引入“滴水生火” 实验,即事先放一小块钠于酒精灯灯芯内,然后滴入矿泉水,酒精灯着火了,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向学生演示由西红柿做成的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可使生日贺卡唱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习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本人首先将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经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讨论,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联系生活,保持兴趣
“食盐是百味之源,生活是百趣之源”。要想让学生对化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生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教学领域很盛行的一句话。课堂教学中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应用到化学教学上,要求我们重视每节课的巧妙导入。例如,笔者在讲中和反应时,首先把学生分成几组竞赛,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合作答题,每道题设计为10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得小礼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常规教学法往往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 先学后教 探究式教学 同课异构
2014年12月23日,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在霞浦一中举行,五位教师针对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同课异构活动,五位开课教师都展示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体现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和学生的互动积极,重难点突破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不同教师体现出不同风格特点。下面以张坚老师使用的“先学后教”模式和左友松老师使用的“探究教学”模式做对比,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
表1 教师基本信息
两位教师所在学校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学生层次差别不大,同时两位教师今年均不在高一任教,均使用借班上课。
1.课前准备
1.1课程要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根据鲁科版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特点,通过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两条线进行编排,在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有机化学科学素养。
听课对象是霞浦一中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检索和整理能力,在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乙醇、乙酸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但未学习过烃的知识。
1.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体会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时以甲烷及烷烃的结构特点为例,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能够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拼装烷烃的模型,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组装有机分子的模型的实践活动,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校性,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1.3教学方法
1.3.1“先学后教”教学法
“先学后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参与,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学生先“学”(看书并检测看书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自学为主,以学定教。
其基本环节为学生课前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中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当堂巩固。
1.3.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其基本环节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或实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再进行反思和提高。
2.课堂实录
以下两位老师的上课,“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先”代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代表,学生以“学”代表。
2.1复习旧课
两位教师均使用语言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引导回忆甲烷的性质。
2.2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先:通过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在前一天晚上依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已经了解本节课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在上课开始的PPT上直接打出本节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学:已经自学完成,知道本节课需要上什么内容,不需要老师引入。
探:提出问题,甲烷的性质由什么决定?结构决定性质。制造悬念。
学:对甲烷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感到好奇,对新课充满兴趣。
2.3新知学习
先:发放检测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学情况进行作答。教师不做讲解,由学生自行处理。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后,小组内开始讨论,得出小组内的共同意见。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将本组内的意见板演到黑板上,各小组继续讨论。本部分完成“自学检测、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基本未使用PPT。
学:老师未传授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不清楚的地方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对与不对都需要自己探索,虽然不知道结论是否正确,但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协作完成。
探:教师通过精美的PPT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电子式引出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学,以及展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依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通过课堂学案表,依教材内容进行活动探究。
学: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认真预习和认真听讲的同学收获很大,不认真或课前未预习过的同学,只好顺着老师,听多少是多少,以待课后巩固。
2.4活动探究
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结果,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桌面模型进行组装,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对前一个阶段认识进行纠正。教师并未讲解,由学生自行组装。
学: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和同学间的协作,逐步消除原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教师未讲解,拼出了各种奇怪的模型。
探:实施活动探究二,进行猜想和假设,用桌面上的模型组装丁烷的结构,通过学生组装出的结构模型,讲解丁烷、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教师细致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两种类型的丁烷结构,待老师讲解后,学会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时间关系,目标比较明确,完成丁烷结构,未进行发散,以拼出其他模型。
2.5难点突破
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模型,通过实物展台和PPT,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索,提出质疑或咨询,教师一一分析和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学:通过展示和老师讲解,发现自己原先的看法正确还是错误,由于是亲自动手探究,并在未知情况下进行思索,当正确结果出现后,印象深刻,消除存在疑惑。
探: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PPT形式展示,不同结构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二氯甲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根据老师上课中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消除学生疑惑。
学:刚学完丁烷,老师又推出其他结构,用本节课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学生认真听讲,消除疑惑。
2.6当堂巩固
先:发放当堂巩固练习,本练习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有效,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提高和延伸,结束练习后,继续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最后消除完全部疑问后小结,不布置课后作业。
学:新发的练习难度加大,需要认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后,经过老师的点评,对本节课的收获很大,课后没有作业,负荷降低。
探:教师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高,以练习形式进行巩固和小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和提升。
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后作业。
3.课后反思
美国科学研究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说过:当学生面临困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时,通过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断成长,就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当他们养成探索的习惯时,他们就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容量大,光名词,如“烃”、“结构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等就达三十多个,学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了解课内知识,难度较大。
“先学后教”教学法,学生通过课前教师发放的导学案自主学习,可以将本节内容消化大部分,然后课内,教师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点拨时,激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均不急于发表意见,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使课堂呈现“思维活跃,反馈畅通、小组协作、不断创新”的局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虽然整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严密的课堂环节,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置于生动、开放、多元、探究的环境中,学生全方位得到获取知识体验的方式,以及通过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体会到探索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寻求真理、认真探索的精神,并重现历史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全体学生均能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把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化学方法,体验发现过程,锻炼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课堂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密度适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课堂讨论,老师讲授时机把握较为准确、恰当,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较好,对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学后教”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散性好,“探究性”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条理清晰,通过本节课教学,两位教师均达到了自己最初的教学设想,同时让我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需要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启发和发散。
参考文献:
[1]王安康.关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