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预算执行审计报告

时间:2022-09-29 16:24:02

导语:在预算执行审计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预算执行审计报告

第1篇

区审计局:

按照区委及区人大办的统一部署,2020年5月15日至6月15日区审计局对我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审计。区审计局向我局反馈审计意见,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整改落实工作,针对区审计局指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逐条逐项认真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目标,细化责任分工,强化整改措施和具体完成时限。通过全局各级党员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区审计局反馈的两方面问题,目前已经全部整改完毕,并进入长效管理。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涉企保证金清理未按时完成。

整改问题:17个项目602.96万元住宅物业保修金尚未清退。截至2020年5月底,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代管的住宅物业保修金有17笔本金合计602.96万元已到期,未及时清理并退还各建设单位,涉及15家开发商。

整改情况:目前17个项目均已按《浙江省住宅物业保修金管理办法》(浙政发〔2007〕19号)、《嘉兴市建委关于印发嘉兴市区住宅物业保修金管理操作流程的通知》(嘉建〔2017〕4号)要求,将保修金退还事项在物业小区内公示,公示期为1个月。公示期满未收到业主、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及属地建设(物业)主管部门书面异议(或异议撤销)的,开发建设单位可按规定持保修金退还申请报告、业主委员会及物业服务企业公示无异议书面证明等材料提出退还申请,经我局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后,将保修金本息余额退还给开发建设单位。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保修金事项日常管理,完善资金台账,严格退还程序,强化监督检查,做到应退尽退。

(二)整改问题:往来款未及时清理

第2篇

第一条为保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顺利实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县境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是指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及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节水与增效并重、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重”原则对水资源配置、使用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第四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列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工作计划,经县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每年根据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运用跟踪审计的形式,分阶段进行。

第六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行为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二章审计程序

第七条审计机关开展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成立审计工作组,制定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机关应当成立以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为审计组长、审计机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具有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为成员的审计工作组。

二)制发审计通知书,召开审计进点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人员为:审计组成员、水务部门分管领导、各乡镇分管领导、乡镇水资源办公室负责人、各水管单位负责人及审计机关认为需要参加的其他有关人员。

三)乡镇、水务部门和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完整的与审计相关的资料和书面承诺书,实施水资源预算执行现场审计。

四)草拟水资源预算执行情况阶段性审计报告。

五)召开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会议,征求乡镇和水务部门(单位)对水资源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的意见。

六)出具、上报水资源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阶段性审计情况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报告县政府。

七)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全部结束后,应当向县政府上报综合性水资源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报告,并向县人大常委会提交水资源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

第八条各乡镇、水务部门、电力部门、相关单位、各村社用水者协会和各用水户应当积极支持配合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如实提供相关资料。

第九条水务、电力部门应当调派富有水资源管理经验的业务人员配合、协调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行为有权向审计机关举报。审计机关接到举报,应当及时查处。

第三章审计对象和范围

第十一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的对象:

一)水务部门分解下达水权配置情况、监控灌溉轮次水电量情况。

二)各乡镇水资源办公室落实水权配置情况以及审批水权情况和落实水电双控管理制度情况。

三)各基层水管单位基本水费、计量水费、水资源费收支管理情况和管理使用水权情况。

四)各基层电管单位按照乡镇批准的水权供电情况以及按照水电双控管理落实一井一表计量设施情况。

五)城乡人饮站、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用水者集体和个体,包括村社用水情况)供水和用水情况。

第十二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和跟踪审计的范围是水资源分配使用年度。对基层水管单位水资源费、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的收支情况可以追溯到以前年度。

第四章审计内容和方法

第十三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及跟踪审计内容:

一)审计水务部门和各乡镇是否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人均公平享有水资源份额的原则进行水权配置,有无超预算配水和超标准配水的问题。

二)审查各乡镇是否按县政府确定的用水程序进行逐级审批,乡镇、水务部门等单位有无违反规定乱批水权的问题。

三)审查水务部门和水管单位是否按收费标准收取水费、否存在乱收费、提高标准收费的问题,有无收费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以及收取的水资源费是否及时足额上解县财政。

四)审查电管单位是否按照乡镇批准的水权指标进行供电,有无对不符合用水审批程序的用水户供电的问题对超计划用电的用户是否及时采取管理措施

五)审查乡镇、村社和用水户是否执行县上确定的水电双控管理制度,否安装了计量设施和智能化控制设备,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对上述设备安装不齐全或运转不正常的否进行了完善。

第十四条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方法:

一)查阅各乡镇水权配置方案以及有关水权配置的文件和会议记录。

二)审查基层水管单位轮次确认表、用水用电统计报表、用水用电量抄表卡和财务会计资料。

三)审查基层电管单位用电情况报表和各机井电表抄表卡。

四)根据审计工作需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水井进行重点监控,对村社管理使用水井情况采取上井查看、抄表计算、走访农户等方式进行抽样审计。

五)书面或者口头询问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

六)实地查看并操作水电计量仪器仪表。

第五章审计处理

第十五条对水资源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及问题,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对不符合当年水资源分配方案的行为,由审计机关上报县政府,由县政府责成相关部门处理。

二)对涉及违反财经法规的由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处罚。

第3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管理 预算 执行 控制 监督

完善有效的财政预算执行控制监督制度,能够使公共财政管理在设置相关机构和分配权力方面时,应形成彼此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政府部门所制定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应该对人民群众公开,让群众对预算执行的事前控制监督、事中控制监督和事后控制监督之间的关联性有全面的了解。

一、 公共财政管理中的预算执行控制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中的预算执行控制监督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相关部门单位违规、违纪、违法使用预算资金的手段五花八门,多报多领、少报转移、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化公为私等行径层出不穷。

(一)预算执行的控制流程不够清晰

对预算执行流程进行系统性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工作进行的第一步。而一些公关财政部门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进行财政管理时过于重视预算核算情况,而对预算执行的具体流程不够重视。因为,没有制定出一套系统性的监管制度,从而无法掌控全局。这就造成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前缺乏沟通,无法进行有效配合,使得预算执行在控制与监督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二)预算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和健全

预算管理模块是使用最频繁的财政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将批准后的指标控制数据传递给会计核算系统。该模块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有效控制超出支出部分,而采购和签约等相关过程却无法进行监控。由于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不仅增加了预算执行的工作量,而且大大降低了实际工作效率。当前企业这种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信息化的财务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信息系统与实际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所以不仅无法完成所指定的目标,而且也对整个预算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严重阻碍。

(三)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绩效评价的缺失

在一部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考核与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例如,没有对预算执行的中期阶段进行考察和必要的检查,没有分析总结预算实际执行中的最终结果等。由于,预算执行缺乏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来进行制约,所以,只能使其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中的预算执行控制和监督的措施

虽然滥用、无效、欺骗以及人为的错误和腐败等现象,无法依靠监控系统来进行完全的禁止和杜绝,但是,一个完整有效的监控系统能够避免出现重大的违规、违法行为,当因使用不当和浪费等原因造成的公共资源减少得到有效控制时,公共利益的损害程度才能减少。

(一)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之间的制衡性

审计机构在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方面上的独立,是政府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之间的制衡性也非常重要。而制衡性的另一种体现则是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然而,将全部视角放在审计过程中审查、核实预算的最终结果,对于不良行为的控制盒预防关注度不够,一旦不当行为发生后,才重视公共财政资源的浪费,为时已晚。因此,在实际中应加强控制预算执行情况,将不利因素扼杀在摇篮里,不仅保障公共资金安全,而且还能效地使用。

制定预算执行制度的重要环节就是,制定以国库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有效的公共资金的收支系统,来保障政府现金清算账户,是控制预算正确执行的重要的环节。为确保账户核心地位不仅需要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其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收支、政府采购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两者均对关机构和权力分配方面有要求,具体内容是:两者之间必须相互制约,在设置有关机构和权力分配方面必须形成彼此间的制约关系,同时负责收支和账户管理的机构,定期按时的进行监督与管理。

(二)公众知晓政府预算执行渠道的透明度

作为一个民主的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和立法机构应当让人民群众了解公共部门和公共资金的预算情况以及执行情况。大多数国家,除去国家安全受到限制意外的时间,国民均可充分的了解到政府预算和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通过公众国民对公共财政进行监督。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将政府实际运行情况告知公众,可通过多媒体等渠道及时告知。公众和舆论带来的压力,在无形当中便可使被审计的对象认识到自我的错误,并及时进行纠正,不仅如此,还可有效压制个别试图违法违纪的部门和个人。

当前我国,人大常委只收到审计长本人递交的最后审计结果,而其余部门的决议报告和具体内容,仍未公开。由于政府预算执行和审计不够透明,这就对严惩出现不良行为的部门和政府官员造成了阻碍,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使公共资金造成损失。因此,必须将政府预算情况和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公布于众,因为,公众有权通过正常渠道来获取政府预算计划和执行情况的信息。

(三)事前监控、事中监控、事后监控的连续性

当前,我国对于预算方面要比较重视,但却忽视了决算方面,当审计机关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决算审查时,偏重预算,而对政府的决算报告不够重视,导致预算执行监控力度不足。而在进行政府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者缺一不可。对于政府预算执行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和监控来说,内部监控、外部审计和立法机关主要体现在对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上,而事后监控则完成了整个“预算执行环节”,原则上这种监控可分为三方面:政府的决算报告,审计机关的监督和立法机关的监督。政府预算时候监控的基础则是决算报告,决算报告与审计机关和立法机关联动,已达到检查预算单位与政府机关是否遵守立法机关在预算中确立的约束这一目的。一个完善的控制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司法制度,对滥用公共资金这种违法人员和机构进行责罚,不仅起到震慑作用,同时也对不法行为进行警示。

三、结论

公共财政管理工作包括预算执行、控制和监督,公共财政管理不仅较为复杂,而且是预算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想要政府分配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就必须要制定一个有效、完善的预算执行控制监督机制。一旦财政管理无效或低效将会给公共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失和侵害。因此,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制定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加强政府预算执行监督体制的监控力度,与此同时,建立约束和制衡机制来更好的控制和监督预算执行管理。为了供财政部门更好的发展,同时合理分配使用公共财政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政府公共管理需要,而且还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普遍利益。

参考文献:

[1]梁开娟.盈利从预算开始——公共财政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廖晓丽.公共财政管理中的预算执行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

第4篇

一、财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固有和主要审计目标

地方预算执行的审计目标就是通过监督预算执行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情况;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审计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其中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基本要求,效益性是最终目的。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目标是做好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前提条件。制定审计目标首先是搞好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就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之前,要对其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由此确定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等其他测试方法。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审计,关注那些财政资金收支数额较大的部门,检查其收入项目是否完整,有无不列入情况。支出项目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列、空挂等现象;通过对财政资金的效益性审计,对财政资金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分析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长期以来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固有和主要审计目标。

二、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是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的必要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不规范,大量专项资金、基金,以及通过政府各类融资渠道得到的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不尽乐观,如土地出让金的征收管理、地方政府举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普遍性问题,一些问题甚至危及持续发展和财政安全,上级政府又很难全面掌握。因此,迫切需要地方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调控、支配的资金予以全方位关注,包括其安全性。事实上,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已经感到安全性的存在,不仅体现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而且体现在诸如经济的安全性、资产的安全性、民生保障的安全性(如转移支付的到位与否)、环境的安全性(如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因此,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在强化原“三性”的基础上,将审计的目标进一步拓展,加大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财政收支的安全性审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地方政府大量举债所引起的财政风险。

三、财政资金的有效性,是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财政预算资金是各级政府及部门履行其职责的重要保障,通过审计政府及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很好地评价其是否真正履行好其职责,为政府对其职能部门“问责”“问效”提供依据。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加强对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首先,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大绩效观念。绩效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按照审计署关于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要求,统一思想,认清形势,使审计人员认识到学会用绩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突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摆脱对绩效审计单一、片面的认识,围绕绩效审计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根据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要求,审查反映因管理不善造成财政资金滞留闲置,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从行业管理体制、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宏观上、体制上、政策上、制度上提出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突出绩效审计的作用。其次,要加强计划管理,大力进行绩效审计探索:一要统筹安排,制定绩效审计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安排,精心制订绩效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增加绩效审计项目,不断加大绩效审计项目比重。二要突出重点,在年初安排项目计划时合理安排绩效审计,区分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任务,以及领导关心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确定和制订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三要改进方法,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新方法,要积极探索调查研究、趋势分析、经济统计等手段。

第5篇

强化政府的公共责任是推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关键。政府责任监督是政府责任机制的组成部分。政府审计是政府责任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家宪法的规定,建立的和不断完善的我国政府审计制度,在维护和监督公共财政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一、公共财政的责任与公共财政审计

财政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是一种有效率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它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活动行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为政府对公共活动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财政作为政府行使职能和进行公共活动的一种财力保障,代表国家支配和管理公共经济资源。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经济责任也转移到财政部门的预算行为和公共资金的分配使用;在现行体制下,财政活动主要应定位于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引导和不断规范用财财政行为,维护国家公共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

财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的预算执行部门,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执行着国家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其对公共资源行政作为的有效性,直接体现了政府的公共经济责任的履行。由此而言,公共财政的执行部门,不仅需要按照政府的公共职能使用财政资金,谋求社会的公共利益,而且,还有责任对公共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社会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以增加公共的益,这就产生了外部的评价。公共财政的支出,责任在于效率和效益,其根据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公共财政的责任行为,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国家公共财政的体制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框架,是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财政改革的重点应转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职能。使财政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增强社会公共有效供给,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财政的社会公共属性将更加明确。

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也给公共财政的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财政审计是以国家法规为依据,对政府财政及其他预算执行部门分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履行公共经济责任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报告的独立控制活动,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相联系的一种财政审计形式。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公共财政的改革和发展,正促使审计机关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审计理念,关注体制变化,从宏观的、全局的、辩证的、跨专业的角度,去和思考公共财政审计的发展问题。根据政府财政的工作重点和资金流向,更加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更加关注财政公共资金的使用与绩效,更加顾及社会发展目标和民生的公共利益,即财政审计需要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理念。

二、关于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践与讨论

关注科学发展,关注公共财政的走向,审计机关应重视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认识和目标把握。财政审计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可理解为:集中配置审计资源,对公共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等过程环节的审计;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运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最终以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的形式反映审计成果,和提供对政府公共财政行为的决策评价。

财政审计一体化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相比,在认识上更为深入,定位上更为灵活,组织上应更为周密。

首先认识上,传统的财政审计是针对本级财政(或者说对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收支审计,侧重于预算审查、数据核审、批复程序、内部控制等环节的审查;而财政审计一体化更关注年度预算执行的一个系统性,从预算的编制、收入的组织,资金的拨付,预算的执行,使用的绩效加以检查和评价,沿着财政资金的走向进行重点沿伸和审计,因此,对公共财政资金运行一体化的认识和评价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其次,在定位上,传统财政审计的目标定位,主要侧重于收入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取向目标,更应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在资金的界定上,不仅要看财政预算资金,而且应该关注其他非税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运行;在审计项目上,不仅要看本级预算执行,而且应该关注财政性投资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主要预算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在一个大的公共财政资金和资产运行框架内,来审视本地区财政综合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存在的问题,反映和揭示宏观层面的情况,结合党委政府科学执政的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来提升审计的运用成果。

其三,在组织上,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这种资源整合,不仅有审计对象的配置,还有审计力量的配置,包括社会审计力量、内部审计力量的配合。在审计对象、审计力量、审计信息、审计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审计一体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清晰,审计职能的履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针对性,这对审计组织者来讲,是一种考验,需要一种宏观的跨学科的驾驭意识,以便能生产出更好的“审计产品”。

有学者提出:“国家审计的产品就是审计信息”,这个观点十分形象和恰当,如果审计最终产品-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最终只是数据的确认和罗列,而不能经常地适时地从财政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示,为党委政府的科学执政的领导和公共财政的分配导向,提供有益的审计评价和监督,审计的公共性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必将弱化。

近几年来,在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的领导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在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方面作了如下的审计实践:

实践A: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性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为党委政府决策管理和人大常委会财经监督服务,推进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深入。连续三年来,审计机关对本地区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客观反映和提示问题的同时,对预算执行中16项重要事项提出审计建议,引起了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和有关政府部门有效执行审计意见,落实审计结论,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随之形成一批政策性的规定,极大的丰富了财政审计的内涵,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

实践B:区审计机关连续二年推行了六个预算执行部门的决算审计,围绕预算执行,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支的合规性进行检查,拓宽和增强了区级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和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了审计依据。

实践C: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部门决算、财政绩效、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关联问题,拓展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探索对财政重要的专项资金的跟踪监督,在本地区已建立了对技改、商贸发展、农业开发、进步、外贸支助等五项政府贴息资金的年度定期审计制度,开始形成主管部门立项、财政部门分配、审计部门监督的工作运行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性。

实践D:根据近年来,财政公共性建设投入增多的特点,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区落实和建立国家建设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推进国家建设项目的必审制,审计机关全面介入国家建设投资的审计监督,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控制流程,二年半来,先后实施投资审计项目202个,核减和节约财政性建设投资5584万,为提高财政投资的绩效,筑起一条新的监督防线。

实践E:按照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一体化运营的特点,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关注,二年来,审计机关组织了对八个部门(街镇)的国有资产资金审计,取得巨大的监督成效。为政府掌握本地区重要的公共资源、国有资金、土地存量、公有房产、或有债务提供了审计依据,使公共财政在资金和资产二种形态上的资源配置基础更加清晰,为党委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统一调控和运营奠定了决策基础。

浙江审计厅根据全省的审计实践和观的要求,以及公共财政审计体制发展的趋势,对财政审计一体化已经作出新的定位,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除有关原有财政审计为基础外,还应包括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的审计、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一体化范围和内容的涵盖,结合审计的实践来认识,我们认为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带来很大的启示,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导向,值得引起我们在工作中深入和思考。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科学发展理念的更新,标志着我们正步入构建公共财政建设新框架的阶段,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必然会激发审计环境和审计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在审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解决的关键,要靠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审计监督职能的调整,并善于把握工作的取舍,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把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内涵。

三、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财政审计“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分兵出击,最终为公众和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产品,使审计的成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利用。

(一)重视审前计划 提高组织管理

审计一体化可以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点多,需要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思考,做好审前调查方案的形成,按照财政资金的走向和资金运动的,确定本地区的计划目标。审计一体化工作,既是一个系统,就具备一定的和层次,具备一定的时段和对应。审计的组织需要跨越时空和项目的单一观察,从年度审计的重点和关注的倾向性问题,进行串联和,分而不乱,合而为一,以提高年度财政审计项目的组织化程度。财政审计一体化,对审计机关内部来讲,首先要做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一体化,提高项目指挥协调、项目质量控制、项目问题综合、项目成果提炼的一体化。

(二)综合审计内容 做到“六个结合”

审计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有着自己的特性和优势,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下,各专业审计都承担着为终极目标提供服务的责任。局部项目与整体工作目标是一个统一体,局部的问题不能局部看,应连贯看,综合看。从中得出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各单项审计项目的综合性、宏观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中,应努力做到“六个结合”:(1)加强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2)加强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3)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4)加强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5)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6)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

(三)整合信息资源 构筑信息平台

我们说,从本质上讲,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可以说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财政收支体现了政府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实施,使这种“分配活动”和“利益关系”在一个新的统一体方面得到观察和思考。比如说一笔“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审查中,观察的要点是程序和合规。但在审计一体化的组织中,将沿着资金的流向,一直跟踪到受益单位()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得到的信息又反馈出该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财政审计一体化条件下,各类审计资源的整合尤为必要。这既包括审计机关内部的审计资源整合,也包括外部的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整合。这些纵横交错的审计信息,同置于一个公共的审计信息平台,通过各审计组信息的共享,使财政审计信息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客观上,审计信息的一体化,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特别在审计机管理系统(OA) 和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O)条件下,使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机制成为可能,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将有助于财政审计一体化项目的有效推行。

(四)确定终极目标 提高审计成效

推行审计一体化,其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不断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综合反映财政经济的情况和问题,形成具有价值的“两个报告”,为政府公共财政的发展提供评价,为人大常委员会审议财政的预算执行提供依据,使审计成果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新的条件下,审计机关年度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要求立意高、力度强、容量大,具备全局性和宏观性,这是审计机关审计成果反映的最重要的载体,需要认真的把握。

由于财政审计一体化带来审计项目的多样化,也带来审计目标的多元化,在年度审计任务执行中,各审计组应按财政资金运动的不同环节,财政资金使用的不同成效,对审计项目提出不同的评价,提供分项的审计报告。客观上来讲,审计的信息或审计成果是丰沛的,但同时,对“两个报告”的综合整理难度也在相应提高。

第6篇

(一)开展财务审计促进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逐步夯实。

(二)开展专项审计强化对非本级财政补助收入,单位经营及租赁等其他收入的使用管理。

二、审计范围及时限

(一)州局审计范围:对州直10个县、市局及州局机关办公室、服务中心、稽查局、口岸地税局、奎独工业园地税局预算执行及专项情况实施内部审计。

(二)审计时限: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12月31日,重要事项将追溯到以前年度,延伸至审计日。

三、审计内容及重点

(一)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审计。重点审计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包括基本建设、大额资金运作、大额采购等)的效果情况;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程序的合规性,资金的效益情况,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

1.审查银行账户开设是否合理合法,有无私设账户,出借账户,设置账外账;审计是否严格执行已经批准的部门预算,有无未经批准,擅自中止、撤消、变更、追加和调整支出预算的问题;审计预算执行单位20__年初和年底各项资金结余情况,了解结余资金是否编入部门预算,有无预算资金体外循环,造成部门预算编制不完整的问题。

2.审计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执行情况。审计单位非税收入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有无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变相扩大收费范围和标准,以及对已清理撤消和变更的项目是否继续收取的问题;非税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缴入财政汇缴专户,有无隐瞒截留、坐支挪用,有无“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3.审计政府采购制度执行情况。结合部门预算,审计预算执行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法规,有无擅自自行采购的问题。

4.审计国有资产(包括基建完工资产、房产租赁)管理使用情况。审计单位取得和处置各项国有资产是否合法合规,有无购置、新建、改扩建项目净增值部分、捐赠、调拨等固定资产未入账,变卖、报废、转让、毁损、调拨等固定资产未核销,未经批准擅自处置固定资产(账面已核销)以及变价收入是否入账上缴等问题;有无基建项目交付使用,长期未编制竣工决算、未进行竣工决算审计,资产未登记入账等问题;审查房产租赁出租是否签订合同(协议),是否按合同协议执行,取得的收入是否依法纳税,是否入账,是否执行收支两条,有无取得的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是否存在房产等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审查是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账、卡是否齐全,账实是否相符;审查固定资产资料信息库,是否按期及时进行登记等。

5.会计规范及支出审核审批制度的执行情况。审计单位是否严格执行“事前审批,事后三级审核”的制度;会计核算是否按照“自治区地税系统会计核算工作操作规范”进行帐务处理。

(三)“三代”税款手续费的管理情况。审计单位所支付的“三代”手续费是否有超预算的问题;是否按规定的范围建立代征代扣关系;是否按规定程序支付手续费;对三年未领取的手续费是否进行了清理。

(四)对州局20__年度审计意见执行情况审计。重点审计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是否到位。

(五)落实区局计财工作会议精神情况,重点是“一个体系、一个意见、两个制度、九个办法”的落实情况。各局是否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制度办法;岗位设置是否适应工作要求;分工是否明确合理,内部监督制度是否有效落实。

四、审计工作组织

由州局和部分县(市)局财务人员组成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五、工作要求

1. 审计面要求,州局对所属核算单位,审计面达到100%。

2.审计时间要求,州局对所属核算单位的审计,自20__年2月10日—3月31日,在4月15日前按区局要求上报审计情况及相关报表。

3.审计程序要求

(1)下达审计通知书;

(2)进行实地审计;

(3)查证的事实办理签证单;

(4)实地工作结束时,整理审计资料,提出改进意见,拟定审计报告底稿;

(5)审计报告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定稿后呈局领导审阅。

六、审计结果的运用

1.运用审计,大力促进廉政建设。

2.运用审计,规范财务基础管理。揭示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财务收支活动中存在的违规现象,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务行为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第7篇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思路不明确,缺乏长远规划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产生了较为消极的思想,导致审计工作缺乏思路,影响了审计质量。传统思想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审计机关依旧按照财政收支审计的传统做法,把财政部门自身的违规行作为审计工作的工作重点,无法实现很好的效益性审计;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定位存在局限性。预算执行审计忽视了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两个方面,仅仅关注财政资金合规性审计;另外审计报告发挥不了应有的建议性作用,报告内容仅限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而缺少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

(二)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单一,工作方法落后

日前大部分审计人员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中采用手工翻查账本的方式,这一定程度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而且手工查账容易出现差错,造成不该有的工作风险。其次大部分的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处理能力交替,已将很难满足现代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需要。

(三)预算编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大部分的部门财政预算编制存在着不规范和不完整,导致了预算执行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财政预算不足、支出预算的批复迟缓等。预算编制也影响着预算执行审计,是预算执行审计的直接依据。倘若预算编制出现了问题,最终将会阻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审计全覆盖理念下加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措施

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审计全覆盖理念下,审计的内容进一步更新,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做好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工作,成为了所有审计单位需要共同解决地问题。加强执行审计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审计思路,突出审计重点

如今财政预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思路,要改变财政收支审计的工作套路,明确执行审计的定位。还要围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审计重点。针对审计重点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将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效益性。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审计。加强预算编制全过程的监督,促进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开始要提前审计,保证请求人大报请批准的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后要正式审计,审查预算单位编制部门的定员定额标准、部门财政预算的收支情况等,以促进部门编制的合理预算。第二,重点放在检查预算执行。着重检查预算执行,将保证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保证财政资金按预算方案的标准要求执行,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实效性。第三,保障财政收入的正常合理。严查财政收入存入私户、挪用财政收入等违法行为,促进财政收入的完整。

(二)优化审计资源,改进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整体工作,需要各审计单位或部门齐心协力来完成,确保执行审计的有效运行。首先要改变以往一个审计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现象。这就要各审计单位在组织形式上坚持全局统一调配,统一部署方案;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推动预算执行部门的审计全面覆盖,并对部分二、三级预算单位进行延伸审计;做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相结合,避免审计类型、审计对象的重叠覆盖,充分发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决策服务作用。

先进的预算执行审计方式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摒弃陈旧的“手工查账”的审计方式,采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各审计单位要学会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通过计算机的高速计算、准确分析能力,对审计数据进行批量处理。还要整合各单位的审计数据,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来构建审计信息平台,实现联网审计。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不断扩大审计成果。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和业务处理能力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执行审计工作的需要,保证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

第8篇

一、审前调查内容

1、机构设置和职能情况。部门机构设置、具体职能、人员编制,领导干部的职责分工和各自的分管单位,以及内部控制制度,下属单位的分布结构;

2、财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体制情况;

3、重大经济决策和投资项目情况;

4、上级部门对其制定的各项经济考核指标和执行、完成情况;

5、以往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6、其他需了解的情况,包括走访区纪检、组织、等部门,了解与被审计对象有关的情况。

根据审前调查情况,由审计组长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并起草、送达审计通知书。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计划时间,一般为2个月。

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工作目标、审计方式、审计范围、审计对象、审计内容与重点、审计组织与分工、审计工作要求等。

二、审计范围

(一)审计的时间范围

经济责任审计,凡任期超过二年的,均以最近二年为重点。

(二)审计的对象范围

按照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环节和方式以及担负的直接经济责任和间接经济责任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必审、抽审和延伸审计调查三个层次。部门职能机构、职能单位、下属一级单位、全资投资单位、重大投资项目、重点拨款单位以及担任法人单位为必审单位;一级以下单位和控股、参股等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抽审和延伸审计调查。

1、部门职能机构、职能单位必须由区审计局实施审计,其他可由区审计局与内部审计部门共同操作实施,企业审计可由部门委托区审计中心或社会中介机构实施;

2、抽审单位的面,不得少于30%。

(三)审计的内容范围

1.审计的主要内容是:

(1)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目标(相关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本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各项财政财务指标。

(2)预算执行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情况。主要审计:执行政府财政预算和国家财政法规情况;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真实、合法、完整性;预算外资金及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益情况;财政资金拨付和缴纳情况;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落实情况等。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招商引资、企、事业改革、改组、改制,有关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

(4)被审计领导干部遵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廉洁自律规定情况。

2.审计的具体内容是:

(1)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

(2)预算(包括财务计划)执行情况;

(3)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管理情况;

(4)专项资金(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是否专项专用,有无挤占、挪用和转移,使用效果如何;

(5)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6)债权债务情况;

(7)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性。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对重大的经济活动和大额资金的使用是否经过集体讨论决定;银行开户情况,有无多头开户逃避财政监控现象,是否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和标准,及时足额解缴,有无截留挪用、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是否按规定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据,有无使用自制自购发票进行收费;各项支出是否按预算进行安排和管理,有无乱支滥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私设账外账;

(8)重大经济决策、实施和效益情况;

(9)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10)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三、审计实施要求

(一)审计实施阶段

1、召开审计进点会。

2、现场审计。按审计实施方案制定的审计目标和要求实施审计。

3、收集、整理审计证据,完成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日记。

4、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5、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核实审计情况。

(二)审计报告阶段

1、审计组成员按审计分工对相关审计事项提出评价意见(或单篇审计报告),对查出的重大问题须明确领导干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审计组组长对照审计工作方案,在进行复核和综合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初稿),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后,提交所在科室负责人审核,然后提交局法规信息科和局分管领导审核。

2、经局法规信息科和局分管领导审核后的审计报告(初稿),应根据其审计事项重要性程度,确定是否提交局重大审计事项审定会议审议。审计组组长在完成以上程序后,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及时征求被领导干部的意见。

3、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或审计机关。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4、审计组在认真研究、核实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是否采纳回复意见的书面说明,并完成审计报告(修改稿)。

5、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修改稿)、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一并报送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审核。

6、审计组长在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后,代拟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决定(涉及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给予处理、处罚的),经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报局法规信息科复核。

7、审计机关领导审定鉴发审计报告等审计文书。

(三)审计结束阶段

1、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审计结果报告报送区人民政府,抄送区委组织部、区纪监委等有关部门。

2、审计组应在规定时间内取得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有关审计整改情况的回复材料。

3、审计组将全部审计资料按照有关规定整理归档。

四、审计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审计评价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描述审计结果、写实的方式进行;既要大胆披露被审计单位出现的违纪问题,阐明被审计对象应负的责任,又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业绩。具体来讲,一是审计评价要在审计的事项范围内,围绕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相关的重要经济事项来进行评价,以审计认定的具体的事实和数据进行评价;二是在综合看待整体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如实指出工作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使审计评价既反映审计的总体面貌,又容易使被审计对象接受,也便于审计成果的运用,使组织部门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干部;三是审什么评什么,对未经审计和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予评价,规避审计风险。具体评价内容:

1、经济责任范围内各项经济指标(责任目标)完成的真实性评价;

2、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评价;选用定量法和定性法,运用账内审查、账外调查结果进行评价;

3、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性、民主性、效益性的评价;选用定性法和测试法,通过鉴定和效益分析进行评价;

4、遵守财经法规和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的评价,将定量法和定性法结合起来,运用计算分析进行评价。此项评价内容不作必须评价的内容,但若审计发现问题,则应如实评价(但如果有举报,而经审计核实并未发现问题的,也应根据审计核实结果如实评价);

5、履行经济责任的综合评价。通过综合具体审计事项的评价,得出结论性的评价。

五、审计公文及要求

1、公文形式:分为审前调查通知书、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另可根据需要,出具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等审计公文。

2、审计报告必须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

3、审计报告格式要求:

(1)基本情况:被审计对象任职期,主管和分管工作;部门机构设置、下属单位分布结构;审计方式方法,已审计单位,包括委托审计单位、抽审单位和审计调查单位;

(2)审计结果:审计期限内的财政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国有及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

(3)审计评价:(详见第四部分内容);

(4)审计发现的问题、处理意见和责任界定:对问题定性要准确,表达要清晰,运用法规要正确,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意见;

(5)审计建议: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所提建议要避免格式化、类同式,力求有深度,立意要高,具有可操作性。

六、有关注意事项

1、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层次高、难度大,审计人员需认真对待。

2、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要把重点放在审计操作阶段,尽量减少前后准备阶段和后期资料整理、拟写报告、征求意见的时间。

3、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审计调查等方法为补充,注重审计资料的积累,发现重大问题应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

第9篇

财政审计工作中涉及的专业内容比较多,审计要求也相对较高。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区域性财政工作背景,对财政审计工作思路进行深化,将预算执行审计作为财政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以规范财政管理过程,并将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落实到位,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国家财政体系建设,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应用,确保财政安全。

二、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目标不明确

财政审计工作中需要关注很多财务指标,并对各专业要素进行兼顾。但是,当前我国财政审计工作过程中,仅关注会计数据,既没有对资金来源进行全面彻查,也未对资产进行清理核算,使新旧资产的损益情况比较模糊。而财政审计工作中,过度重视财务审计,没有对具体账目进行明确核查和审计,导致责任界定模糊,无法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

(二)审计范围狭窄

财政审计仍然秉承一般预算收支检查,尚未向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政府性债务等方向转变,也没有对政府收支情况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不注重对资金的真实性、规范性和效益性进行考量。各级政府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审计机关很难实现全面覆盖。而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中的主要内容,但是并未将资金分配、预算执行与调整、决算编报等工作落实到位,导致审计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发挥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功能。

(三)审计成果利用不足

审计观念落后,使财政审计过程中仅关注资金和财务方面的问题,缺乏对政策和体制的关注度,也没有对资金运行和财务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进行明确界定,无法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审计监督仍然采用事后监督的方式,很难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分析,也无法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同时,审计过程中,忽略了财政政策的执行及具体改革,制约了财政审计作用。[1]

(四)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低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财政审计工作中应用比较普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工作要求。而很多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并未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日常审计工作中,实现有效对接,无法对财政审计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也不能够达到良好的财政审计效果。加之,部分审计人员刚涉足该工作领域,审计经验缺乏,不能够胜任财政审计工作,使财政审计工作质量普遍偏低。

三、新形势下强化财政审计工作的途径

(一)调整财政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中,需要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采用硬性的预算约束,规范预算管理工作,实现预算监督,确保财政审计工作透明,且具备约束力。审计机关要依据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要求,对审计内容和重点进行及时调整和确定,使审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并明确财政审计具体内容。财政审计中一定要包含政府性资金,并对审计对象进行确定,使其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尚在预算管理范围之外的全部政府收支。它也包括税收、政府债务收入,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彩票公益金等非税收入,以及由政府出面管理的相关贷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财政审计工作进行延伸,使二、三级部门对相关预算工作进行执行。同时,也要审计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审计工作辐射到财政资金运用的方方面面。[2]

(二)建立风险防范制度,控制财政审计风险

财政工作是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财政审计无法对财政收支中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全面反映,或者无法对其进行依法处理,使审计部门和人员面临失职。要建立完善的财政审计风险防范制度,对审计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并将财政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处罚工作落实到位。财政审计中涉及的专业要素比较多,对象层级也很高,需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避免出现纰漏。审计部门及人员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严格遵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执行审计监督工作,最大程度降低审计风险。

(三)规范收入分配体制

依据我国具体国情,对财政审计工作中的具体制度和政策等进行有效调整,并综合运用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使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财政审计过程中,要对社会热点及民生焦点问题进行明确关注,做好相关筹划工作,开展审计调查,使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更加规范。[3]

(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工作的有效推进,使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更加规范,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着重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计,使资金分配更快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它的实用效益,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质量,从根本上强化我国财政审计工作。

(五)充分利用财政审计成果

财政部工作重点包括财政同级审计工作报告、结果报告和整改报告。近年来,我国财政同级审计报告内容比较丰富,且数字准确具体,能够深刻揭示具体财政问题。同时,财政审计工作也更加透明,在财政审计工作执行中,赋予了人民群众以知情权和监督权,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并重,从根本上实现了审计工作改革。不仅要对审计公告制度进行有效实施,也要对整改联动机制进行完善,使财政部门预算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并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和纠正。

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的构建,使政府决策更具依据。将财政转移支付、县财政体制改革、重大民生资金支出等专项审计调查工作落实到位,立足于宏观?用娑韵喙匚侍饨?行有效思考,并及时向本级党委和政府反映审计结构,对财政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整改。[4]

(六)加强财政审计队伍建设

财政审计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财政审计队伍建设。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对财政审计骨干进行保留,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依据审计署提出的“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核保培训”原则,着力于培养高水平的财政审计专家。并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备充足的计算机,注重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专业审计软件,提高财政审计工作质量,达到良好的审计效果,实现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工作目标。

四、结语